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800字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800字。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800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模板6篇)


我们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内心感到深深的震撼。每逢遇到这样好的作品,内心的感悟可以通过读后感记录,该怎么写才能全面的书写下来内心的想法呢?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篇1

有句老话说的好,兴趣是人类最大的老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爱上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只有真正产生兴趣,才能作为强大的前进动力。前阵子收到一本书。赵国忠老师主编的《让教师爱上教学—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下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从中受益良多。现就此书发表一下感想。

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共六篇,分别为课前准备篇,课堂讲授篇,有效提问篇,教学点拨篇,学法指导篇和调控管理篇。在各篇中,作者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精囊妙计”让教师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加以参考运用,以减少尝试错误的时间,是课堂教育进行的更具有效率。

首先我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准备必不可少,可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细化目标,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前作业。经验告诉我们:课前准备充分,课就上的得心应手;课前准备仓促,课就上的杂乱无章。但是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做的课前准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而提高课堂效率,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室在课前是否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

其次,课堂讲授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教授策略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讲授并不是要“宣布”某种是先存在的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而是要在互动与对话中,通过教师提供的自身岁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引导和支持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因此,有效的课堂教授必须切和学生的心智,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堂教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什么时候讲,该讲些什么,应该要看学生的需要而定,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讲授知识的同事,要努力把蕴含在知识中的智慧价值和方法价值充分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开展充分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内在统一。

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篇2

《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高效教学的多种技巧,分为课前准备篇,课堂讲授篇,有效提问篇,教学点拨篇,学法指导篇和调控管理篇。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只有爱上自己的教学工作,产生兴趣,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育进行的更具有效率。

课前准备不可少,在课前准备准备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其重难点,从而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前作业。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课才能上的得心应手,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它的课前准备也自然不一样的。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教授策略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讲授早已不是照本宣科,将新授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孩子,而是要在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自我理解。因此,有效的教学过程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把蕴含在知识中的智慧价值和方法价值充分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开展充分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内在统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增进师生交流互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原动力,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中,学生遇难受阻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教师此时就应给予准确的点拨,那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只有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才能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并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教师本人也从中受益颇多,不仅能树立威信,还能使得课堂气氛融洽。相信只有当教师爱上教学时,才能收获满意的成绩。

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篇3

最近学校向我们推荐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看完后真的很受益匪浅,特别是对于我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共六篇,分别为课前准备篇,课堂讲授篇,有效提问篇,教学点拨篇,学法指导篇和调控管理篇。在各篇中,作者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精囊妙计”让教师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加以参考运用,以减少尝试错误的时间,是课堂教育进行的更具有效率。 ·

在赵老师的任何一个篇章里都在不断的指引着我,读着这本书,我也在不断的审视我自己。其中有些内容对我印象深刻,下面就针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思考,

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美术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趣味性比较强、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课程,但是如何上好一节美术课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挖掘美术课本中有趣的因素去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这样就更好的让孩子们在乐中学了!

反思从课前开始

通常我们的反思是从课后写的教学反思,而作者提出,在上课前也应该有所反思。的确如此,之前我在准备《漂亮的房间》这一课时,我开始的设计就在想着如何让学生做出漂亮的房间就可以了,到时让他们拼装组合就好了而忽略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所以师傅看到我的教案时告诉我说我设计方案不符合本课预订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动手制作能力。是的,一个好的课程的设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反思,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读懂教材,我的设计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创新个性

创设课堂情境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情境的设置会把孩子带入一种氛围中,从而增强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之前听过丹阳小学何梅老师的《花儿朵朵》,她所设置的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她将自己扮演成了花仙子唱着歌把孩子带入花儿朵朵的世界,最后他们一起创造出了美丽的花园。孩子们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大胆的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所以说创设课堂情境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非常棒的!

课堂提问,教师要积极评价

赵老师的这个技巧是我比较容易忽略的,记得我在上课提问的过程中,我常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会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做我是为了肯定学生的回答。这个技巧也提醒了我,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应该有积极的评价而不是以这种重复的方式去肯定。我记得师父也和我说过这类问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的回应和积极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孩子更加积极的去思考去动脑筋。

引导学生“设疑自探”

在这个技巧上我通常都是以教师来“设疑共探”,很少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就比如我设计《会说话的手》的这一课,当我揭示这一课题时,我就有这样的提问“看到这个标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大家会说:“为什么手会说话呢?手是怎么说话的呢?”最后通过学习就会豁然开朗起来。其实孩子们萌生的一些疑问或许是我们老师想不到的。之前我是没想到要这样设置,我会自己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会和孩子们发现问题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后来听了其他老师的这一课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需要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其实在美术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问题去反思,赵老师的这本书真的是点亮了我前方的路,我会好好汲取赵老师的宝贵技巧运用到我的美术课堂中去。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爱上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只有真正产生兴趣,才能作为强大的前进动力。我想只要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中有所益、画出优秀的作品、喜欢我的课都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篇4

课堂管理中的这些普遍问题,你有中枪吗?

大学毕业后,我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做了老师,而我那时候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企业发展,因为做都市白领一直是我的梦想。然而,结婚生子后,随着自己孩子年龄的增长,又觉得公司里的工作量大,休息时间少,不利于陪伴孩子学习和成长。于是,在我女儿6周岁上小学时,我又毅然决然地转行做了深圳一家公办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

我本以为小学教师没有升学压力,下班也早,更爽的是还有接近三个月的寒暑假期,非常适合陪伴和帮助女儿培养学习习惯,完全符合我中年时期的职业规划。

然而,人生果然处处是围城。一直认为轻松的教师工作,真正接触起来简直令我叫苦不迭,做老师的压力和操心程度远在公司白领之上。自从从事教师职业以来,白头发如同雨后青草,蔓延得无边无际;累到眼睛难睁,却又一夜无眠的日子擢发难数。

作为半路出家的非科班教师,我没有经过培训,没有经过磨砺,完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辞职的念头觉不比七年之痒时想离婚的念头少,但又觉得好不容易转行,好歹也要珍惜一下,不能轻易放弃。于是,我硬着头皮熬了二年半的时间。

回首这五个学期的教学生涯,虽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认可,但我自己心理清楚,在课堂教学和育人方面,因缺少经验,又加上脾气急躁,我错误百出。每当假期翻出专业书籍认真研读,就会将书上的内容和自己的实践经历进行对照,然后便愧疚得一个假期都如同下了地狱。

这几天经同事推荐,又读一本《让教师都爱上教学:307个好用的课堂管理策略》的专业书籍,感觉其中很多建议仿佛都是在对我发出的警告,令我读后瑟瑟发抖,但又十分庆幸这本书能够及时提醒我让我以后在教育的路上尽量不再犯普遍性的低级错误。

为避免看完遗忘,现将特别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行提炼:

1、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取悦所有人”是我每天都在追求的最高工作境界。我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起就立志要让所有学生喜欢我。但我的性格和教育方式根本无法让我完成这个愿望,这令我苦恼万分。

不过,当我看了这个小标题后,我便放松和释然了,因为作者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保持清醒、认真学习,甚至在你开玩笑的时候能哄堂大笑,那你就坚持这种取悦大多数人的教学策略吧,毕竟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2、每一件事情都会让学生感觉丢脸

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一个10来岁的小孩子很单纯,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老师有时候说话可能有些苛刻或挖苦也认为他们不会在意。而事实上,孩子是十分敏感的,“每一件事情都让学生感觉丢脸”。比如,当一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课时,把他突然叫起来回答问题,这会让他觉得丢脸。而此时,我们如果严厉地提醒他上课要专心则远比让他尴尬地站在那里更有效果,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宽容的力量。

回想起我这两年多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用提问的方法来制止不专心听课的学生了,读了此书,悔不当初。

3、放低音量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纪律涣散,安静不下来,一般老师们都会采用放大自己的音量或干脆使用麦克的方式来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以前,我还曾因为没有与我搭班的数学老师嗓门大而感到遗憾不已。

本书的作者却强调:“不要养成用你的大嗓门盖过学生噪音的习惯,应该使用的策略反而是放低音量。”因为在噪音不断的班级里,作文教师突然把声音放小放轻柔,学生就会感到紧张,更想要听清老师说的话,于是他们就会渐渐停止讲话。但这一招如果待到课堂上的嘈杂声已经大到如钱塘江浪潮声时恐怕就不管用了。

4、利用“我”来传达信息

作为教师,平时在教育学生时,一般总喜欢说:“你应该如何如何……”,然而作者却认为教师应当“利用’我’来传达信息”。比如,不应该这样说:“你在这里一点都没有学进去,你会不及格的。”而应该这样说:“我觉得你在学习上落后于别人了,我担心这样下去你可能会不及格。”

告诉学生,“我”是有感情的;让学生知道,“我”对你所犯的错误是忧虑的,担心的。人心都是肉长的,相信多用“我”来传达信息,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5、简明扼要地说话——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足够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因为学生太多怕有的没听见,有担心听见了没往心里去,所以磨磨唧唧没完没了反反复复地说了一堆。这是我典型的缺点。

本书的作者认为,作为教师说话一定要指令清晰、简明扼要,有时候只要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足够了。话说多了不仅学生听得不耐烦,而且也会降低说出的话的效力。

6、你会用这种方式和成年人说话吗?

教师批评学生,很多时候并没有在大脑中的语言储备里进行词语筛选,经常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甚至还会说得比较难听。

这时,我们可以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你是否会用现在的这种说话方式去对待成年人?”既然不会对成年人说这种话为什么要对孩子说?孩子真那么好欺负吗?孩子听到什么都不会往心里去吗?

孩子的内心柔软得连轻轻触碰一下似乎都会碎掉,我们如果不能保护它们,但至少不应该伤害它们。

7、不要预言未来

教师或家长在批评和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总把教育的目标指向遥远的未来。不管孩子哪里做错了,教育者们总会连带着把孩子的未来进行了预测,告诉孩子这样下去,以后长大了要么考不上大学,要么找不到好工作,要么找到了工作也做不好最终还是要失业……

与其说这是指点迷津,倒不如说是一种恐吓。但即使是恐吓,孩子也不会怎么害怕,因为孩子关心的时间范围一般是现在和明天,最多延展到一星期以后,他们才不会关心上不上大学的事情呢。

8、不要混淆了表扬和批评

有时候我们看到学生有一些进步便喜出望外,于是便充分利用好这个契机进行表扬,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却有很多教育者总要趁机把学生的毛病拿出来说一说,比如:“你看你学得多好,就就证明了如果你不再吊儿郎当的话,你能学得更好。”

作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无条件地表扬学生,如果能就事论事,只简洁明了地表扬学生的学习进步,那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要加上后面的话呢?

9、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答案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会紧张不已。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正确时,如果老师立即反馈说:“错了,你坐下吧?谁知道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那么这个回答错了的学生会有多窘迫,大家一般心理都清楚。

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最好不要立即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答案,否则会使学生变得胆小,甚至以后都不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表达能锻炼的机会。

我们可以说:“虽然这并不是我所想的那个答案,但这样想问题也很有意思啊”或者“这是个很不错的猜测”。

10、“我知道你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当学生把自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做好以后,如果教师鼓励说一句:“我知道你能做到”,这会令学生更加充满自信,自我效能感提高。但有时候仅仅这样说是不够的,应改告诉他们为什么:“我知道你能做到”。

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篇5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3篇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一)

有句老话说的好,兴趣是人类最大的老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爱上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只有真正产生兴趣,才能作为强大的前进动力。前阵子收到一本书。赵国忠老师主编的《让教师爱上教学—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下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从中受益良多。现就此书发表一下感想。

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共六篇,分别为课前准备篇,课堂讲授篇,有效提问篇,教学点拨篇,学法指导篇和调控管理篇。在各篇中,作者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精囊妙计让教师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加以参考运用,以减少尝试错误的时间,是课堂教育进行的更具有效率。

首先我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准备必不可少,可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细化目标,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前作业。经验告诉我们:课前准备充分,课就上的得心应手;课前准备仓促,课就上的杂乱无章。但是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做的课前准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而提高课堂效率,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室在课前是否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

其次,课堂讲授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教授策略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讲授并不是要宣布某种是先存在的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而是要在互动与对话中,通过教师提供的自身岁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引导和支持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因此,有效的课堂教授必须切和学生的心智,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堂教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什么时候讲,该讲些什么,应该要看学生的需要而定,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讲授知识的同事,要努力把蕴含在知识中的智慧价值和方法价值充分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开展充分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内在统一。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二)

《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高效教学的多种技巧,分为课前准备篇,课堂讲授篇,有效提问篇,教学点拨篇,学法指导篇和调控管理篇。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只有爱上自己的教学工作,产生兴趣,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育进行的更具有效率。

课前准备不可少,在课前准备准备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其重难点,从而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前作业。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课才能上的得心应手,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它的课前准备也自然不一样的。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教授策略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讲授早已不是照本宣科,将新授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孩子,而是要在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自我理解。因此,有效的教学过程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把蕴含在知识中的.智慧价值和方法价值充分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开展充分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内在统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增进师生交流互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原动力,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中,学生遇难受阻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教师此时就应给予准确的点拨,那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只有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才能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并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教师本人也从中受益颇多,不仅能树立威信,还能使得课堂气氛融洽。相信只有当教师爱上教学时,才能收获满意的成绩。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三)

最近学校向我们推荐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看完后真的很受益匪浅,特别是对于我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共六篇,分别为课前准备篇,课堂讲授篇,有效提问篇,教学点拨篇,学法指导篇和调控管理篇。在各篇中,作者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精囊妙计让教师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加以参考运用,以减少尝试错误的时间,是课堂教育进行的更具有效率。 在赵老师的任何一个篇章里都在不断的指引着我,读着这本书,我也在不断的审视我自己。其中有些内容对我印象深刻,下面就针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思考。

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美术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趣味性比较强、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课程,但是如何上好一节美术课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挖掘美术课本中有趣的因素去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这样就更好的让孩子们在乐中学了!

反思从课前开始

通常我们的反思是从课后写的教学反思,而作者提出,在上课前也应该有所反思。的确如此,之前我在准备《漂亮的房间》这一课时,我开始的设计就在想着如何让学生做出漂亮的房间就可以了,到时让他们拼装组合就好了而忽略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所以师傅看到我的教案时告诉我说我设计方案不符合本课预订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动手制作能力。是的,一个好的课程的设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反思,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读懂教材,我的设计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创新个性

创设课堂情境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情境的设置会把孩子带入一种氛围中,从而增强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之前听过丹阳小学何梅老师的《花儿朵朵》,她所设置的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她将自己扮演成了花仙子唱着歌把孩子带入花儿朵朵的世界,最后他们一起创造出了美丽的花园。孩子们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大胆的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所以说创设课堂情境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非常棒的!

课堂提问,教师要积极评价

赵老师的这个技巧是我比较容易忽略的,记得我在上课提问的过程中,我常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会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做我是为了肯定学生的回答。这个技巧也提醒了我,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应该有积极的评价而不是以这种重复的方式去肯定。我记得师父也和我说过这类问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的回应和积极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孩子更加积极的去思考去动脑筋。

引导学生设疑自探

在这个技巧上我通常都是以教师来设疑共探,很少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就比如我设计《会说话的手》的这一课,当我揭示这一课题时,我就有这样的提问看到这个标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大家会说:为什么手会说话呢?手是怎么说话的呢?最后通过学习就会豁然开朗起来。其实孩子们萌生的一些疑问或许是我们老师想不到的。之前我是没想到要这样设置,我会自己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会和孩子们发现问题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后来听了其他老师的这一课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需要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其实在美术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问题去反思,赵老师的这本书真的是点亮了我前方的路,我会好好汲取赵老师的宝贵技巧运用到我的美术课堂中去。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爱上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只有真正产生兴趣,才能作为强大的前进动力。我想只要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中有所益、画出优秀的作品、喜欢我的课都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篇6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让孩子爱上读书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让孩子爱上读书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在《中国教师报》上有这样一句话:“如何活出生命的质色?唯读书而已。”这是王芳老师在《在文字深处看到自己》一文中写到的,简简单单的一问一答让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在王芳老师的成长路上一直与书为伴,在书中她看到了汉字的美、感受到了书中的乐趣与惊诧……是读书让她一步步的走向了成功。既然书对一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命是如此的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让孩子们爱上读书岂不是迫在眉睫?
我认为,让孩子们爱上读书,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喜欢阅读的习惯。老师的种种习惯都会给孩子以感染,读书也不例外。其次是选择合适的书陪孩子们一起读,那么,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是合适的书呢?我想那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书了。要想找到孩子们喜欢的书,必须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和孩子不断地交流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观点感悟,让师生的思维有所碰撞,孩子们必然会有“我要有比老师更独特的观点。”等一系列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便会激励着孩子们用心的、努力的去读书,渐渐地孩子们就会爱上读书。
我的这些想法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这都是在自己班级尝试后得到的结论,我刚开始要求孩子们读书时,孩子们对我布置的读书任务经常置之不理,在我陪孩子们一起阅读后,孩子们喜欢和我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和自己的观点,渐渐地有更多的的孩子加入到了我们读书队伍中。孩子们课间读,课后读,原本课间吵闹的班级一下子变得安静了许多,有更多的孩子安静的坐在椅子上,手捧一本自己钟爱的书用心的读着,只见他们时而拿起笔写写画画,时而脸上露出一丝惬意的微笑,我想他们这是在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呢!
假期孩子们以《我与书的故事》为题写了一篇作文,读着读着,我被孩子们对读书的热爱之情所打动,文中和我分享了他们的读书故事,语言纯真质朴,字句间均隐藏着他们在书中寻找到的乐趣。
“如何活出生命的质色?唯读书而已。” 让孩子们爱上读书,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会读书、爱读书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必定会结出不一样的果实。行动起来吧!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孩子,捧起身边的书,大家一起来阅读吧!

沈静

教师教学笔记读后感


教师教学笔记读后感(一)

暑假断断续续读完了李镇西的《我的教学笔记》,第一感觉就是想要了解一位名师,读他的书胜过看他的任何生平业绩的介绍。

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太漂亮的文笔,他的书中都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他学生的故事,他的课堂,他的读书,他的教育伙伴。他告诉我们,只要你用心去做教育,就会收获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感动。最触动我的是,李老师刚开始做教师的时候,竟然经常被指出他吐字2020不清,可是,他依然成了享誉全国的名师,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付出的努力可见一斑。

读完这本书,收获了很多零零碎碎的兴奋与感动,印象最深的有如下两点:

一、关于教师的个性

他在书中极力批评学校带领老师们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学习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等等,他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所以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自己的个性烙印。

读完这一章,我也对曾遗憾自己没有个性的想法有所释然。其实我对个性二字2020的理解受校外生活中社会言辞的影响,太偏颇,总觉得做别人不敢做的就是个性,而我的性格,对于别人不敢做的或者不敢说的,连想都不会想。李老师对个性的理解很宽泛,比如他说把大家都知道应该去做的事做的更好,就是个性,也就是说认真踏实也是个性。不知从何时起,认真踏实已经不是美德,它总是跟死板、不变通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当你夸别人认真踏实时,肯定没有说他聪明灵活高兴,某种意义上说,投机取巧不断排挤着有板有眼。但是个性的背后是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比如,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重复走过的路。就是说,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看来,教师想拥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其实并不难。

二、关于民主

政治思想家阿克顿说过一句话: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力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李老师的工作方式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比如,关于对学生的宽容,他说,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错误,意味着一种教育者的真诚。其实,我们每天最烦心的事儿就是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如果真的不为学生的错误生气,我们所谓的职业倦怠肯定至少降低一半。李老师动辄对学生妥协,这在我们看来,可是教师威严甚至尊严的丢失,是绝对忌讳的。而他大到制订的教学计划是否可行,小到每天布置的作业,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由着学生,向他们妥协,同时也包括教会学生学会妥协,比如:在班级生活中,同学之间,班干部之间,班与班之间其实,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什么事儿都是唯我独尊,很难和谐地与人共事,细细品来,李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溢满字2020里行间。在现代生活中,善于妥协是一种明智,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与人合作的前提,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对教师来说,实在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思想。

另外,李老师关于中学生必读书目批评挺尖锐,说得很有道理。现在全国的中小学老师一说读书,就是读那几本枯燥陈旧的红色名着,让全国的学生去读同样的一本书,本身就很荒谬,还是像他说的改成推荐比较好一些。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


教师教学笔记读后感(二)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当首推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少精辟深刻、令我折服的见解。李镇西老师对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2020: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可不是纯理论思考的结果,而是他十几年教育实践赋予我的思想结晶。

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太漂亮的文笔,他的书中都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他学生的故事,他的课堂,他的读书,他的教育伙伴。他告诉我们,只要你用心去做教育,就会收获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感动。最触动我的是,李老师刚开始做教师的时候,竟然经常被指出他吐字2020不清,可是,他依然成了享誉全国的名师,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付出的努力可见一斑。

读完这本书,收获了很多零零碎碎的兴奋与感动,印象最深的有如下两点:

第一: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提倡共享式教学,鼓励给予学生心灵自由。

政治思想家阿克顿说过一句话: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力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 民主教育要求每一位教育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方面知识都超过学生,所以教师不能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真正优秀的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放下所谓的自尊或者绝对权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氛围。重视教育的引导,以引导式教学来替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别人不同的看法,用于表达的同时也要敢于倾听,既当仁不让又要虚怀若谷。这不仅仅是一种积极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其实,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什么事儿都是唯我独尊,很难和谐地与人共事,细细品来,李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溢满字2020里行间。在现代生活中,善于妥协是一种明智,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与人合作的前提,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对教师来说,实在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思想同时,李老师强调要给与学生心灵的自由,破除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古语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李老师说教师要容忍学生的个性,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因为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民主的课堂,自由的态度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修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第二。关于教师的个性

他在书中极力批评学校带领老师们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学习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等等,他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所以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自己的个性烙印。

读完这一章,我也对曾遗憾自己没有个性的想法有所释然。其实我对个性二字2020的理解受校外生活中社会言辞的影响,太偏颇,总觉得做别人不敢做的就是个性,而我的性格,对于别人不敢做的或者不敢说的,连想都不会想。李老师对个性的理解很宽泛,比如他说把大家都知道应该去做的事做的更好,就是个性,也就是说认真踏实也是个性。不知从何时起,认真踏实已经不是美德,它总是跟死板、不变通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当你夸别人认真踏实时,肯定没有说他聪明灵活高兴,某种意义上说,投机取巧不断排挤着有板有眼。但是个性的背后是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比如,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重复走过的路。就是说,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看来,教师想拥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其实并不难。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教师教学笔记读后感(三)

在课堂上,有时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阅读《有效教学方法》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一、目标明确。

我觉得,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认为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把内容引申出去,都会起到事半功倍。但有时漫无目的地讲,对学生就会分散注意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二、内容正确、重点突出。

我感悟,在一节课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但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重点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还有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对待学生的疑问应保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当没有把握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按照《有效教学方法》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资料弄明白之后再回答你们对这个问题恐怕要看看有关材料,我和你们共同学习。因为我体会到教师的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

三、方法得当。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又是《有效教学方法》中的好方法,因为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譬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四、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通过学习知道,一节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

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让每个孩子爱上学习》读后感400字


请在窗前放盆花

——观《让每个孩子爱上学习》有感

初升旭日冉冉,窗前花朵盎然,蓬勃的花让孩子感染,变成了一个蓬勃的人,花与人都走向成功。

今天上午,观看了《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学习》,心情澎湃。记得其中一句话“请在孩子窗前放盆花,这是一个软化剂。”

难道不是吗?学习疲惫时,数数花瓣,散散烦闷;学习想放弃时,看看怒放的花,扬起心中的风帆,为梦想再去拼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花儿盛开,它的信念是为自然增芳;花旁的人,他的信念是“我也要向绽开的花看齐!”

他们共同坚持的叫信念。

森林里,最显眼的树,是橡树。它们参天耸立,直插云霄,但人们只是赞叹它的高大,殊不知它有一个不换的信念:我是一颗橡树,我需要长高,给小鸟一个归宿,给友人一片绿荫。

沙漠中,最顽强的树是胡杨,防沙是它最大的贡献。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它像一个战士,永远矗立在沙漠中。多少人曾疑惑:胡杨为什么这样?又有谁知道,因为它也有一个信念:防沙!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也是因为花儿有信念。

窗前一盆生机的花,会给你我多少鼓励和信念!

请在窗前放盆花,这是我得到的最大启迪。

家长亲子阅读心得:让孩子爱上阅读


家长亲子阅读心得:让孩子爱上阅读

彤彤同学上小学前,常有人问我彤彤还没上学怎么这么喜欢看书?书里的字2024都认识吗?是不是我们很早就教她认字2024了?其实我自己也很茫然,我们都没刻意教过她认字2024,可是她大班开始一本书读下故事大概内容都能看懂,仔细回想可能与小时候的阅读习惯有关。

彤彤大概是从一周岁半时候开始喜欢看书的,我发现她很喜欢去翻看一些彩页的大本杂志,这大概是她最初阅读兴趣的萌生。她的兴趣基本集中在看图认物上,于是我指着上面的字2024念给她听,最开始她喜欢听的是儿歌类的,我们翻看最多的是那两册《宝宝认知大卡》和《三字2024儿歌》。

大概两周岁以后,逐渐开始喜欢拿着一本书让我和爸爸轮流给她讲故事,最喜欢的是《婴儿画报》和那几本童话故事集,每天必听N遍,于是我就给她买了很多色彩鲜艳人物(动物)形象可爱,文字2024少而大的图画书,我们总是一页一页读给她听,一个故事反复讲上好几遍,她都会耐心地坐在旁边专心地听。到了中班的时候幼儿园提倡亲子共读绘本,于是每周我们会陪彤彤去少儿图书馆借绘本或去书店买,然后和她一起阅读,一般都是我们读她看,一周反复讲一本,周五老师会选在家有阅读的孩子在幼儿园把这周所读的绘本故事讲给大家听,更加激发了她的阅读兴趣,休息天在家经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拿一本书坐那慢慢的看,有时入迷的时候叫她也没反应,最喜欢的礼物和奖励除了小时候的最爱芭比娃娃,现在基本上都让我给她买书,慢慢地在这个过程里,她开始对汉字2024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家里听故事书要指着字2024念,在外面小区里的通告栏、宣传画、标语牌等等,基本她都拉着我读了个遍,识字2024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提高了,大班开始到现在,每次拿新书后会自己先阅读一遍,然后每晚睡前的亲子阅读时间再让我或爸爸给她讲一遍,虽然她自己大概内容都已看懂,但是看她还是很享受头靠在我们肩膀听我们讲故事的亲子时光,那就让这美妙的一刻一直延续下去吧。

在我们看来,阅读也好,学习也好,首先最重要的是快乐与否,至于学到什么没有,学到了些什么,是次之的,亲子共读可以让我们一起享受美好的时光,使孩子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能培养她良好的阅读习惯,会给她将来的学习、社会适应、文化修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我们在共同阅读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孩子与书为友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感觉:比较难懂,需要反复看。刚拿到书时,发现这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我的头脑顿时有点儿大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再看看作者,原来还是一个外国人:帕克帕尔默,我头脑更是大了!因为我不仅不喜欢看理论书籍,更不喜欢看外国人的著作。说实在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很难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去读,但也有的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从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一直知道有这本著作,想拿来读一读,不曾想真正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理论性很强,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适合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知灼见。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自述和回忆,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有时教室毫无生气,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进步时,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因为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作为教师,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讲“我”的意识带给学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哪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像谁,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认识自我,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同时,能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是好的教学的体现。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习联合起来,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自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的结构中。(曹芳芳)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一)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习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习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习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汇聚,进而形成自我,它就象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org)哪些不适合我。

在本书中,举例说明了如果教师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入到他的教学生涯中去,他将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当我唤回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不仅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还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三)

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是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爱者。书中提出的问题是普遍的,但又是个别的,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这些问题是再迫切不过的了:我们怎样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我们怎样满足对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渴望,我们怎样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

《教学勇气》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这些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这是本书令人满意的地方。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着书只为稻粱谋,又谈何快乐。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

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不顾我们自身的特点,也想照样子去做。这也许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学会寻找,寻找那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段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寻找。怎么寻找?重要的是去认识自己。我想起现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叙事,想起刘良华、刘铁芳教授们写自己的教育自传,从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从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灵。斯科特马克斯韦尔说:你仅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属于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是那么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的独特的生命,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作为老师,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要吝啬赠予,在赠予的同时,你已悄悄收获。在没有体验之前,你也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是一种道德说教。只有自己充分体验之后,在真正获得自身认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虚。有些老师,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医生。我们假定学生的大脑是死的,这种假定导致了一种使他们的大脑麻木的教学。我们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教室里可能会死气沉沉,因为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我们很少这样去观察发现学生,很少这样去设身处地地设想学生,在一些老师的眼中,学生不是具体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体。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

教书的工作会让我们承认许多的恐惧:我们的工作不受赏识,没有足够的报酬,在一个不错的早上突然发现我们选择了错误的职业,把我们的生命都耗费在琐事上,到最后感觉自己像骗子。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自己极少识别的恐惧:我们对来自年轻人的评判的恐惧。那些对学生如此恐惧的教师选择了停滞状态。他们把自己关在他们的资格、他们的讲台、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研究之内,不许别人接近。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会像学生害怕我们一样害怕他们,我们会更有可能走过灾祸到达幸福然后就会为了服务于年轻人的创造力而学会解读他们的恐惧,学会解读我们自己的恐惧。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从恐惧的这一角度来谈对老师自身的认识,来谈对学生的认识,应是首创吧。

读后感1500字-教师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时间在眼皮底下流过,只留下感动的心,在忙忙碌碌中,感受努力带来的收获,在初秋时节感受生活带来的阳光。我有幸拜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帕尔默是一位体现教师一词最真意义的导师,他的《教学勇气》极富灵感地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热情洋溢,引人共鸣。正如在导言中所说: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这本书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一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内容到叙事风格,都是有关大家十分关心的话题教师个性,所以读此书较有感触。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地描述着他曾被人请进一个要上政治课的班级时的感受。虽说时间只有一小时,但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帕克的心思与教学注意几乎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没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后退。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诉说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这无疑是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我的教学中,我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学生排列队形,她不听我的讲解动作,还故意和旁边的孩子吵闹。她的与众不同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在这本书中,帕克同样提到了教育使命的两个核心问题的回答:我们以何种方式获得知识?我们根据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面对学生渴求的双眼,我苦苦寻求能解释得清的答案。我总以为自己胜他们一筹,不断告诫自己不用去担忧自我的权威性质的动摇。而在客观主义者看来,主观本身就是最令人恐惧的敌人。所以帕克说客观主义是这样描绘真理的:真理是只有通过把我们自己、把我们身心与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才能获得的东西。如果我能走出我的空间,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也许我就能放弃我控制的幻想,而与学生以及世间万物形成良好的协作。
《教学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阅读《教学勇气》就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但由于自己的理解不够,认识比较肤浅,感受也比较琐碎,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之余,还要认真阅读,认真实践,从中获得教学勇气,提高自身的素养,从而在教学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找回失落的心灵

当今是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表现于教育教学,就是大多热衷于所谓立竿见影的教学技巧,却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呼声不屑一顾。《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关注教师的心灵,为我们开了一贴镇静剂和清凉剂,提醒我们:真正的教学不假外求,它就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因此,十多年来,它一直摆放在我的书台最醒目的位置,书页中散发的那份纯净得勇气,在支撑着我坚定而幸福地走在教育路上。每当教学困惑我的心灵时,翻翻它,便会有一份释然后的轻快;每当学生问题纠结我的情绪时,读读它,便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一、坚持的勇气,源于心灵回归

阅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就犹如经历一次心灵之旅,尤其是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引领我以新的视角来体验教学的悲与喜。大师的教诲叩击我深藏心底的勇气--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在教育实践中,处处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

自身完整要求我们识别那些能整合到自我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则摧毁我们的自身完整。我们迷恋于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相信,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会给我们主宰现实的力量,使我们从现实限制中获得自由。我们被一种似乎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所迷惑,我们抛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正如《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告诉我们的一样:给自己一份坚持的勇气,诗意地栖居在教育的广厦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二、倾听与对话,源于心灵相犀

帕尔默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对恐惧文化这一章我比较感兴趣。我们身边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我们没想到这对我们形成的糟糕状态,帕尔默解析了这种恐惧,使我受益匪浅。

从小学一开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惧的事。从当学生起,我身处太多充满恐惧的课堂里,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习的孩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进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和管理工具。

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决不在我之下,尽管我想把这一事实丢在脑后,那时我觉得自己站在教室的前面,惶恐不安,再看我的学生,躲在他们的书本后面,匿名隐藏于人群中,安全得令人嫉妒。我知道,学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了他们的无知,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减--这样教育进入黑洞。

只顾一个劲的责怪学生。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这个比方帮助我理解了教学的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遗憾的是老师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学生的状况,很少花时间去思考教学能够治疗的弊病。

当我们采用把信息注入到学生被动的躯体的方式教学时,这些入学时本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学生就变成了知识的消费者;等他们毕业离开时,已经变得死气沉沉、麻木迟钝了。

学生为何会这样,学生恐惧:在教室里宁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责的危险,这有何奇怪?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为了逃避,学生会说:不要让我去思考这些问题--只给我事实。教师则说:这些是事实--不用去思考它们,直接记住就行。

为什么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如此多的困难?为什么我们以一种会导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可怕方式来诊断学生的状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的内心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面对学的恐惧,我们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地成长。

因为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多么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的说话。

倾听学生尚未发出地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让我们从善待学生开始善待自己,透过学生的生命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提升。

学会放下架子,学会平和,学会等待,认真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学相长,教育应该是心灵的对话,是师生的共同发展。李镇西老师就喜欢带所谓的差班,把转变学困生当作是一项研究,怀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善待学生,完善自己。愿意和大家相互鼓舞,鼓足教学勇气,追逐那自由呼吸的教育。

三、学习共同体,源于快乐分享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帕氏的共同体的论述。如果说我之前就有关于共同体的时髦词汇的积累,而这里,共同体强迫我形成我的教学责任,清晰我的教学理念,明白我即将走的路。我知道了教学中的伟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形成共同体的凝聚力所在,是我所认识的主体的浅出的理解。他说:认知始于我们被某一个主体所迷住,但迷住是主体在我们身上作用的结果。他还说:我们必须相信主体的内在生命并全情投入之。从而进一步告诉我们,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学生不会被忽略,教师也得到尊重,而此时,主体就是一个比学生经验世界更大的世界,能扩大他们个人界限的世界;也是令教师一次比一次完整能激活我们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关联的秘密。于是,认知、学习、教学于共同体中,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源自心灵。如果你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会带来致命的损害。(诗人卢米)作为教师,当我们在我们的职业场中,我们就要心无旁骛,镇定从容,并努力从真我与世界的景观中最真实的地方开始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这就是教学勇气!

教师《平面几何教学》读后感


教师《平面几何教学》读后感

初一上学期的重点内容是后面的几何教学,这部分知识有几个特点:

1、概念较多,但有些概念在小学或前面的学习中出现过;

2、出现了大量的定理;

3、学习这部分知识要形成简单的思维推理能力。

我是个教龄只有3年的教师,这部分内容还是第一次碰到,我在授课时也碰到了种种困难,幸好这时拜读了杨裕前老师的《平面几何教学》,方使自己犹如黑暗中看到了明灯,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所得:为自己正确的教法找到依据,坚定了信念;发现了很多错误的教法,也找到了方向。

对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几何概念的教学,我在这部分碰到了极多的概念,一般的概念课本上只有几句话,能不能让学生理解概念全看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想象,我对于概念的教学一般是经历下面的步骤:引入概念概念变形概念应用,这样实践下来,有些概念学生掌握的比较不错,如定义型的概念,上述过程基本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对于相当多的概念,学生和老师总是想不到一块去,有时候我觉得这个概念的理解顺理成章,可是学生还是一片茫然,有时候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还是没有把一个概念讲清楚,为此我觉得十分困惑,幸好我在杨老师的书里找到了答案:根本原因在于我没有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讲解概念,我把概念的理解当作了一个简单的过程,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过程。按杨老师的说法[/为您编辑],一个概念的教学应该具备以下过程:引入概念表述概念要求学生画出相应的图形(变形图形)把这个简单图形放在复杂图形里加以辨别把这个概念翻译成结合图形的符号语言概念应用。无疑在之前我忽视了其中一些过程,这是导致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例如垂直这个概念可以这样设计:

1)由两线四角推出特殊图形,引出垂直定义;

2)要求学生结合实际中的例子描述垂直现象;

3)要求学生画出垂直的图形,并找出不同的例子搬演,让学生明白不同方位的垂直现象。

4)画出直角三角形中各种线,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垂直现象;

5)结合上面的图形用符号语言来书写垂直表示;

6)一个简单的垂直应用。

我想一个概念如果能如此设计,学生的理解定会深刻,我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话,忽略了内在的本质连系,这样的教学是无以为继的。

杨老师的这本书我还会多读几遍,争取能把里面更多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也非常感谢陈老师、卞老师和邵老师能提供给我们这么好的书。

《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读后感800字


很喜欢一位名人说过的话:教师首先要做“一个读书人”,要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是绝对教不好书的。

手里捧着《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一书,被一个个精彩的题目所吸引:《课堂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圆》、《新课程,我们的课堂要追求什么?》、《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谈谈教师的说课艺术》、《教师应如何最有效的听课?》、《评课要老腔出新调》……如饥似渴的看了起来。

首先吸引我的是一篇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谈教书育人:《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教师》文章,其中吴老师写道:一是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二是永葆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三是呵护自尊,做个富有人情味的教师;四是宽容友善,用教师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这几点写得情真意切,给我感触很深,使我不由得想到:

我校五(3)班有一位学生叫江某某,语数成绩都不十分理想,平时的行为习惯也不太近人意,和同学们格格不入,表达能力也很弱,与老师交流时经常沉默。但我发现她很爱唱歌,会唱很多歌,于是为了鼓励她,我让她来参加声乐兴趣小组,和所有喜欢音乐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她很高兴但是不答应,并且低下了头,我猜到也许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班主任老师不一定会同意,问了以后果然是这个原因,我就嘱咐她认真完成功课,和班主任老师商量以后再做决定。

星期二兴趣小组时间到了,没有听她说要来参加,估计应该是班主任老师不太放心她的学习,来的可能性很小了,打算改天再找她谈话。不料,兴趣小组开始几分钟,发现教室外面有个身影,挨着门框不做声,心里一喜,以为班主任老师同意她来了,马上欢迎她进教室。结果一问,她是自己偷偷跑来的,没有经过班主任老师的同意,擅自离开教室不太安全,也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于是我请一位同学陪她回了教室,一定与班主任老师商量后再来参加。

回想这件事的时候,那个身影对我的触动很大。一个品学都不太优秀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爱好,而且为了这个爱好可以这样“冒险”,虽然不敢说出来,但做出这样的举动相信需要很大的勇气。于是,我更加坚信,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有进步的可能,有自己的爱好可以更健康的成长,作为老师应该给每一个孩子感受“美”的机会。我决定用特殊的方式与这些学生交流,将他们潜藏的能力挖掘出来,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学习的进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一书中,《新课程,我们的课堂要追求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提出良好的课堂应该追求四点:第一点:发现并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 ,第二点:创造环境与时机,引领学生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第三点:帮助学生建构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促进智慧能力的全面发展,第四点: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需要层次。看了这篇文章,更加坚定了我平时的一些教学尝试:

上课的时候为了不让学生开小差,切实的掌握课堂内容,我将钢琴边上的一个座位定为奖励进步学生的座位,可以伴着老师的琴声唱歌,这个想法始于兴趣小组课,学生都喜欢围在老师的钢琴周围唱歌,不但感觉与老师亲近、没有距离感,而且更容易受到音乐的感染,对于激发兴趣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费赛青同学开始坐在钢琴边上有点不自在,但是在唱歌的过程当中我经常用眼神鼓励他、赞扬他,她越来越感觉到这个座位是一种荣誉,是一种享受,渐渐地同学们也开始羡慕坐这个座位的同学了。后来,我没有让她坐这个座位,她却偷偷地先去坐好,一节课全神贯注,每一首歌都唱得很溜,信心很满地上台参加每一次“擂台赛”。此外,每一次过关斩将胜利的同学,我都亲手为他们戴上冠军帽,那一刻的掌声、喝彩和笑容都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一切表达。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一刻的成功就是自己价值的体现,所以真不能小看这小小的“擂台赛”,就是这个活动一天一天的将所有的同学融在一起,同学们越来越乐意表扬这些曾经让他们不那么喜欢的同学了。

我觉得真的只要将自己从老师的身份中稍稍挪开一点,哪怕把自己当做主持人、当作阿姨、当作普通的旁观者,只要平等的和他们相处,悄悄地感染他们,音乐的“美”就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谓限制,试想当学生一直在担心自己因坐得不好而会挨批评时,怎么会对音乐的“美”产生共鸣呢?音乐课堂应该是自由的,教师应更深切的关爱学生,从多方面给学生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让学生体验“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育人”的教学目标。

通过读《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一书,使我深深的感触到,教书育人的艺术就在于教师既执着于自己的学科,又超越着自己的学科,爱我们的学生吧,从而跃进到关联着灵魂的教育境界,让我们教得再精彩些!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000字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喜欢《《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