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散文《遇见》读后感

散文《遇见》读后感

《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观后感800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观后感8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婴儿是上帝赐予人类最伟大的礼物。而这个礼物,完全无法沟通,没有使用说明,裸机一部,耗电量惊人,各种磨人,且无法退换货!这说明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

一朝分娩,一生牵挂。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注定了,要倾注一生的心血。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父母最关心的应该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学校的学习,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和家里父母还有兄弟姐妹的相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还有孩子的性格培养等等。

看完《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这本书,已经是深夜24点。夜深人静,可以一个人静静品味书中内容。这本书从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入手,把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时候的缺点融入其中,能很容易看出来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哪些错误。然后,让你自己举例子自己平时会犯哪些错误,你从这些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接下来应该如何改正?

本书不是教我们把孩子变成读书优异,成绩拔尖的机器,也不是教我们让孩子如何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而是教我们,怎么把孩子培养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而是心灵纯洁的人。这大概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教育不光是看孩子的学习。而是要正是孩子的一切行为。每个时期的孩子在沟通和相处的时候都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性格脾气,应该循序渐进的教育引导。

我们常常会忽视孩子的情绪,总是认为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操心,能有什么情绪。殊不知,随着一天天的长大,孩子的小心思也越来越多,而父母从来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小情绪。从来都不会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事。甚至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有心事,很可笑。有时候,小孩子和父母东拉西扯一般是有目的的,往往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而有多少父母在这时候能停下手中的事情,专心倾听孩子的心事?这个时候我们要给孩子和自己更多的耐心,来听完他们的心声。换句话说,父母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理解。试想有一天,你下楼看到9岁女儿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灶台上到处都是鸡蛋和油。这时候,作为父母第一反应是不是先把孩子骂一顿?你可以不要着急发脾气。你可以了解女儿行为动机,猜猜她在干嘛?如果她是在给你们准备一顿早餐,想给你们一个惊喜。你还会火冒三丈吗?任何事情不要妄下结论,多点耐心观察。有时候孩子的行为你可能无法理解,但他们的本意并不坏,可能只是想让父母一笑,根本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正确。只要无伤大雅,父母完全可以一笑了之。

有耐心的人生活往往更幸福。凡事别往心里去,不必因为孩子的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觉得孩子们这样做是不对的,肯定是故意的,这种行为很让人生气。我们要多点耐心,和孩子沟通出现的问题,不要带着太多的个人情感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结果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不管什么事多往好处想,先弄清楚情况。同时,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有些孩子可能会通过培养来实现父母的期望,但对另一些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对父母期待的领域不感兴趣,会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孩子在特定阶段的能力,不能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

很多人,都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实现的梦想。甚至,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孩子。比如,希望孩子做个运动员,或者是一个摇滚歌手,又或者对于曾经受到伤害耿耿于怀……这样的家长很多,太纠结于过去,对自己和孩子的成长都没有好处。过去的事,终将过去,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浸在过去不能自拔。生活在一天一天的前进,我们也在一天一天的进步和学习。其实,虽说是在教育孩子,其实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在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孩子们在学习怎么长大成人。父母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的榜样如何变得更成熟完善。

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不应该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再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描绘未来的蓝图。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和耐心倾听。我想,人类的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可预知性和独一无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看过不少的教养书,也接触过一些育儿百科,但却从未看过一本观点甚合我心的。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你》是我背负任务完成的阅读,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带给我的是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

书中有个观点颇为惊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爱与怕,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入很多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加倍‘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我有些不情愿地点点头,班级里大多数家长都是80后,这些80后父母们是有这方面倾向,自己的童年物质贫乏遗憾,所有拿自己童年去填补孩子的童年。

误区二:“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这次我不由地点了点头。在孩子快上一年级,家长都有点小焦虑,不敢像小班那样撒欢放羊了。忙着报提高班、兴趣班、启蒙班盯着写作业,背古诗,作业完了刚想看会电视,睡觉时间又到了。孩子会有情绪,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不陪她玩了。

身边有个朋友无意间聊天聊起童年青春这个主题,隔着屏幕我都可以想象的到他谈及童年的表情。父母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从小灌输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以后就会赚好多钱的理念。性格被孝顺、听话控制,20多年来一直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现在做着和自己专业不符的工作。

他选择向我这个陌生人倾述是对自己保护吧。我想做一个普通的孩子有犯错的机会,或许我会后悔但我也希望我可以和父母有商有量,一直以来我都听父母的安排被其他长辈作为教育后辈的榜样。填报大学志愿那年,我向父母清楚的介绍了我的成绩,你应该知道作为一个语文和英语的佼佼者最适合读什么科,最后我还是去读了工科。

典型的专制型父母,作为父母初衷都是为了孩子,把自己认为对的理念,好的东西都给孩子。我想当初填报志愿父母的观点是工科进入社会后好找工作,牺牲了他的兴趣。他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孝顺听话中难以抉择。榜样,去坚持你觉得有价值的事物,最后父母都会妥协。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原来,我们心中的“爱与怕”源自我们的不成熟。

那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真正长大有两个标志:(1) 发现生活并非按照我们所预想的那般运作;(2) 发现我们并非按照自己所计划的那般生活。”

对父母来讲,这两个标志意味着父母们想开了,不再执着地认为,孩子们应该争个你高我低,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的,也不再对自己无力做到的事情耿耿于怀。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优秀范文)


初冬,冷冽的风在窗外呼啸,因为孩子不稳定的学习状态而勃然大怒,心情瞬间到了冰点。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到了今年教育局推荐的书目之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清冷的空气中,在阵阵墨香里,烦躁苦恼的心,渐渐沉淀,而同时,我也对儿子的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自我反省。

一翻开书,纪伯伦《先知》里头的诗结尾已经深深地触及了我的心灵: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的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带着心灵的激动,我细细地咀嚼着这书中的真意。这本书是三位加起来足有75年家庭教育的育儿专家所写。一个个朴实却感人的故事,一个个朴素却又发人深省的观点,都在告诉我作为家长如何保有一颗平常心;如何耐心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情绪;如何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我们都该走进孩子生命的每一天,积极参与他们的成长,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珍惜和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一次体验,在在时间里慢下脚步,等待他们的成长。

我想孩子,就是上天赐予的宝贝,是他让我逐渐懂得教育要掌握度,在爱与怕、自由限制中,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孩子一直是个心思细腻的宝贝。他乖巧懂事,体贴入微。所以在同学眼里,他属于比较乖巧的好同学。在我同事眼里,他是听话的好孩子。可是,到了四年级,随着学业的加深,作业量的加重,宝贝开始也有种种偷懒的念头出现了,并且在学习上有诸多的粗心与不认真的表现。在又一次错的一塌糊涂的数学卷面前,我再次失控了,严厉的指责如暴风骤雨般爆发,孩子知道自己表现不好,哭了。那一晚,我和孩子都在凄风苦雨中度过。就连躺着入睡前,我也不断思索,深深地希望他能够有改观。

这一切看似朝着我所认为的、希望的方向发展,看似是做家长的我胜出。但当平息了心情,翻着书页的我也开始细想,就因为错了5大题,到五点还没有开始做回家作业就引发的风暴是否有意义?再想想,或许这周是因为孩子感冒严重,所以课上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听不进上课老师讲课的内容。或许,他真的是累了,发了会呆。可是,就在那天,作业到五点的孩子没有能吃上我特意留给他的一块奶油蛋糕,也再没有心情一起分享为他藏了一整天的姑姑特意送来的饭团。虽然,当时批评的畅快淋漓,也特别觉得不该给他好吃的,但事后内心也真的懊悔不已。我内心是知道这些客观原因的。而我自己其实也忙于工作而没有给予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注。作为家长的我其实自私地希望他能不要在我付出太多精力的前提下,安稳地,正常地完成自己的学习。可是,事实上孩子太小,能力有限。一旦有所差错,已经精疲力竭的我的管教自然就变成了无情的体罚。

文中的经典故事层出不穷,能得到的启示也是各不相同,值得细细品读。读了这本书后,我更明白:如何去爱孩子、保护孩子。绝不要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对孩子狠狠责打。倘若孩子因此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大人交流的话,真的是得不偿失。事实上,孩子真的很稚嫩,他们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如果我们父母自己都无法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或许会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以后他也可以如此。所以假如长此以往,你今后再要求你的孩子好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这样描述他与女儿的关系: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而这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给了我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宝贝,是你让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我不要做自以为是的家长,而应不断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亲子关系,真正地俯下身子,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陪伴你一起成长。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先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1、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2、你把握好帮助孩子的分寸了吗?

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

3、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

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愿天下父母孩子都好好珍惜,尤其是父母,言行举止得配得上父亲母亲的称呼,得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读《遇见最好的自己》有感


【范文一】

最近两年常常收听雷鸣的节目,我相信意识决定行为,现在我发现自己改变了很多。节目中多次推荐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身心灵小说,用通俗易懂、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我认真的拜读过了,现在我想推荐给我的朋友们。

《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其规律,不与之抗衡,内心平和,要淡然悦纳。他人的事,是指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别人的事,我们不能掌握,只能像书中所说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觉察自己的心声,修心养性,寻找内在的真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所有让你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我们费力的在别人和外界寻求答案,结果却徒劳无功,因为我们找错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生命本是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是在身处逆境茫然徘徊之时还是看尽繁华归于平淡之际,唯有抱持观照内心并惜福感恩,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觉得疲惫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不自觉的变换着不同的面具,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我们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落日出,云起云灭,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候有点丑陋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的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因此我想感谢曾经伤害过我的人和事,他们何尝不是给了我这样一个礼物,也给了我坚强和成长的契机呢?浴火重生的凤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飞得更加高远!

《遇见未知的自己》揭示了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要学会臣服。爱过、通过、哭过之后是臣服的体验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就像时光无法倒流一样,所以要学会臣服。但这臣服,不是臣服于人,而是臣服于事。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而是要学会接受!因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会持续,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会是另一种结局。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或者未来,但是我们的身体却永远是在当下的,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和身体联结,那将会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

这本书并没能治愈我生命中百分之百的伤痛,我依然在事情来的时候应激性的感到痛苦,陷于其中,但是我觉得它教给我的理念能让我把痛苦的长度和深度大大缩短和降低,我想这已足够。人生旅途繁杂纷沓,置身其中才知那是独来独往的终身体验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尝不是为了成就我们或丰饶或贫瘠的内在?让我们就像那只看见彩虹的狗一样,在谷底惊见阳光。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自己: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徐徐的微风里,蔚蓝的天空下,看着我,轻轻的微笑!

【范文二】

正在读一本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很深奥,很难懂。但是看在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别。就像是有些人一样,第一眼看见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以后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好看。当我细细慢慢体会的时候,忽然发现它已经在慢慢的进化着我的心灵,悲观和欲望。

在这一个个的生活小故事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是这样一件事。她说;那一天业绩考核出来了,每次都得第一的她,突然被挤了下来,她的内心非常难受。早上她上班,发现同事们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视着她,有同情、鼓励的,有幸灾乐祸的。在接下了和老板的谈话中得知,在老板的一再要求下原本就工作出色的她终于得到了总经理的认可,得到了一个并列第一。她喜出望外,回答哦啊座位上,她想起了刚进办公室时同事的眼光。可是,现在的她觉得同事们的眼光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的呀。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感觉,当你获得一些与往常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当自己的想法改变的时候,总觉得周围的人看自己的眼光也会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内容。就像故事中提到的有些同事同情、鼓励,有些同事幸灾乐祸,都是她的大脑自己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并不是事实。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自己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虚构、假想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假象,是在自己的主观想法作用下杜撰出来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说是在古时候,有个砍柴的人发现自己的斧头不见了。他一直认为是他的邻居偷的。他每次看到那个邻居都觉得他就是那个偷斧头的人,而且越看越像。有一天,他带着新买的斧头上山去砍柴,突然在他曾今砍柴过的地方发现了一把已经生了锈的斧头。当他再一次看到他的邻居时,他发现他的邻居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是呀,周围的人、事、景、物常常会在我们不同的想法下产生着不同的变化。其实不是他们在变,而是看的人在变。所以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凭借着主观想法去臆断,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就像书中的老人所说的: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范文三】

《遇见未知的自己》__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带太多的兴致,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

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入心脾。校园里刮起了一阵读书月的风潮,于是整个校园沉浸在了这片书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发现它与我以往接触的这类型书是那么不同。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主要是环绕了女主人公白领李若菱与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对话,揭示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突破了大多数传统书籍对这方面心理理论知识的直接论述,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读者走进作者论述的观点里,进而走进了自己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虽然她有美丽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讽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尔虞我诈。。。。。她脑海里时刻都闪过轻生的念头,在一次和丈夫吵架离家出走后她遇到一个老人,在与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终于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人问李若菱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若菱!我问的不是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开心,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财富、金钱、美色。。。。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以为我们就是财富、金钱、美色。。。。。的代表。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呢?我们总是习惯地去观察模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寻找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解答和快乐,结果都是徒劳无获的,主要是我们找错了方向,找错了位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我们都迷茫过,我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700字


“遇见孩子,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什么是更好的自己?什么是好?

“当他凝视儿子的脸庞时,不由得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岁月—儿子如何从襁褓里的婴儿开始,一天天长大,教儿子打球、骑车、背诵九九乘法表、刮胡子、开车、打领带、邀请女孩子一起跳舞……那些情景,可以说是历历在目,父亲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内心深处,这位父亲对儿子充满了爱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父爱的。”

狄更斯说:“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那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呢?下面,我结合如何培养孩子爱读书来谈谈个人的体会。

让孩子爱读书,我想这个“爱”,这里可以解释为常的意思。常做一件事就会成为习惯。爸爸妈妈都非常明白,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在子女幼小的时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书香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如何让孩子常读书呢?

一、看——选择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要教好孩子,“教材”非常重要。“教材”的种类非常繁多,那如何选择适合小孩的书呢?“子曰:有教无类。”有书也无类,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但是,家长要先读,“择其善者而教之,其不善者而去之。”比如,我给孩子买的书有《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论语》等少儿版等古典书籍,也有《一千零一夜》,《伊索语言》等国外经典书籍,还有《贝贝熊系列》儿童启蒙书、《不一样的卡梅拉》绘本、《捉迷藏》、《找迷宫》、《绕口令》等其他书籍。有好玩的,有好听的,有文绉绉的,有充满智慧的。孩子,对于书籍都是真心喜欢的。

二、听——引导

当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听”就开始了。“听”是孩子读书的第一步。孩子是倾听者,家长自然就成了阅读者。读,最好能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个中滋味。孩子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而且很会模仿的,你怎样教,她便如何学。所以,陪孩子读书,不能敷衍了事,让孩子产生反感、厌恶情绪。可以先从短文开始,从有趣的故事开始。比如,在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就加上剪的动作,孩子也很有兴趣,而且特别容易记。当然,也有孩子不愿意听的,特别是在读《论语》时,孩子经常有个问题,“爸爸,为什么老是‘子曰’啊?”当出现一些问题时,其实也不必过多解释,非要弄个明白,等孩子慢慢长大,就容易理解了。

三、读——重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明熟读背诵是阅读学习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孩子还小,读,具体来说主要是跟读,有些简单易记的也可以背诵。读的时候,还要注意孩子的语音语调,当然如果有些表演的动作就更好了。比如在读《三字经》时,我“摇头”,她“晃脑”,颇有韵味。孩子慢慢长大,她也给我提要求了,经常是她一句,我一句,大家玩“接龙”。特别偶尔我背错了,她可神气了,立马教育式的指出我的错误,还要我“知错就改”。当然,孩子最喜欢的还是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读了《贝贝熊——看牙医》,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经常会被迫式的接受“张医生”的牙齿检查。每天,就这样简单的“重复”。每天,孩子在快乐的长大。

四、说——鼓励

“天生口才必有用”。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令人交际畅达、谈笑风生,能助人处世安乐、事业成功。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孩子大胆说话,让好口才为孩子的人生保驾护航。比如,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时,孩子突然冒出,“爸爸,葡萄是Grapes,“枇杷”是什么呢?”学以致用,充满童趣,其乐无穷。晚饭后散步,小河边“杨柳依依”,“你可以想到哪首古诗?”,爸爸比划着剪刀的动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分似剪刀”,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鼓励孩子多说话的方法很多很多,只要父母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的责任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宁静的夜晚,传来几许饶有童趣的浅吟轻唱。忽而“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忽而“扁担长,板凳宽”、还夹杂着“池塘边有只青蛙它在找老婆”……女儿笑了,爸爸笑了,月亮也笑了。

“享受快乐时光,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创造也是很重要的,这些元素和父母们通常所做的事情其并不冲突。”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600字


初冬,冷冽的风在窗外呼啸,因为孩子不稳定的学习状态而勃然大怒,心情瞬间到了冰点。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到了今年教育局推荐的书目之一,《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清冷的空气中,在阵阵墨香里,烦躁苦恼的心,渐渐沉淀,而同时,我也对儿子的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自我反省。

一翻开书,纪伯伦《先知》里头的诗结尾已经深深地触及了我的心灵: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的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带着心灵的激动,我细细地咀嚼着这书中的真意。这本书是三位加起来足有75年家庭教育的育儿专家所写。一个个朴实却感人的故事,一个个朴素却又发人深省的观点,都在告诉我作为家长如何保有一颗平常心;如何耐心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情绪;如何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我们都该走进孩子生命的每一天,积极参与他们的成长,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珍惜和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一次体验,在在时间里慢下脚步,等待他们的成长。

我想孩子,就是上天赐予的宝贝,是他让我逐渐懂得教育要掌握度,在爱与怕、自由限制中,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孩子一直是个心思细腻的宝贝。他乖巧懂事,体贴入微。所以在同学眼里,他属于比较乖巧的好同学。在我同事眼里,他是听话的好孩子。可是,到了四年级,随着学业的加深,作业量的加重,宝贝开始也有种种偷懒的念头出现了,并且在学习上有诸多的粗心与不认真的表现。在又一次错的一塌糊涂的数学卷面前,我再次失控了,严厉的指责如暴风骤雨般爆发,孩子知道自己表现不好,哭了。那一晚,我和孩子都在凄风苦雨中度过。就连躺着入睡前,我也不断思索,深深地希望他能够有改观。

这一切看似朝着我所认为的、希望的方向发展,看似是做家长的我胜出。但当平息了心情,翻着书页的我也开始细想,就因为错了5大题,到五点还没有开始做回家作业就引发的风暴是否有意义?再想想,或许这周是因为孩子感冒严重,所以课上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听不进上课老师讲课的内容。或许,他真的是累了,发了会呆。可是,就在那天,作业到五点的孩子没有能吃上我特意留给他的一块奶油蛋糕,也再没有心情一起分享为他藏了一整天的姑姑特意送来的饭团。虽然,当时批评的畅快淋漓,也特别觉得不该给他好吃的,但事后内心也真的懊悔不已。我内心是知道这些客观原因的。而我自己其实也忙于工作而没有给予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注。作为家长的我其实自私地希望他能不要在我付出太多精力的前提下,安稳地,正常地完成自己的学习。可是,事实上孩子太小,能力有限。一旦有所差错,已经精疲力竭的我的管教自然就变成了无情的体罚。

文中的经典故事层出不穷,能得到的启示也是各不相同,值得细细品读。读了这本书后,我更明白:如何去爱孩子、保护孩子。绝不要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对孩子狠狠责打。倘若孩子因此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大人交流的话,真的是得不偿失。事实上,孩子真的很稚嫩,他们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 如果我们父母自己都无法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或许会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以后他也可以如此。所以假如长此以往,你今后再要求你的孩子好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这样描述他与女儿的关系: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而这本《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给了我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宝贝,是你让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我不要做自以为是的家长,而应不断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亲子关系,真正地俯下身子,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陪伴你一起成长。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专题“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书籍是前人总结下来的智慧结晶。读完作品之后,不妨用笔把这些感悟记下来。大家写读后感时,不要仅停留在对原文的简单摘抄。那么一篇好的读后感有什么特点呢?经过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推出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篇1】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利用这个寒假,在陪孩子读书的同时,我选读了《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因为是边陪孩子边读,所以可能不太细致,但主要内容还是基本领悟了。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被其书名所吸引。在读完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及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改变孩子要先改变自己”的必要性,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想它一定会告诉我们要怎样做,怎样改变自己方能教育出更好的孩子,因此带着这样的想法与希望读了这本书。

本书正如我所意。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真正接纳孩子”和“A-B陷阱,父母只要A,孩子就会B。”这两种观点都指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错误导向。生活中,我们总以为孩子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怎么教育他(她),他(她)就会什么样,也就是书中说的“A-B陷阱”。

为此,我们就怕做得少而耽误孩子,更有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只为孩子多学点,免得将来后悔,实则这些辅导班让孩子筋疲力尽。而书中告诉我们:其实这是一个陷阱,我们应该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真正接纳孩子,对孩子要有耐心。读后感·比如说遇到事情不要急于发脾气,不要轻易妄下结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深呼吸,给孩子留点余地,专心倾听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多考虑孩子的感受、想法与能力,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做事、出门打出提前量,可提前15分钟,给孩子留着足够的时间。

其实读到每一个故事,每一种观点时都有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我正在进行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又或者是我要学会并运用的教育手段。总之,教育之路很长很长,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使之逐渐顺应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发展。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篇2】

可能是一本你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验证经验的书。

初读本书,感觉每一章节,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如何养育孩子的各种经验心得体会,各种指导方法,犹如一颗颗璀璨闪烁的明星,构建成整个浩瀚星空。也正是因为如此,知识点有些凌乱,让人难于一一记忆,所以读完一遍,似乎明白了很多,但又似乎在脑海里捕捉不到什么印象。决心重读,可结果还是一样,整理不出来条理性。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从头到尾的笔记,以至于重读笔记的时间都需要许久,整整一个多周的闲暇时间,都用在阅读本书上,可能够记住到付诸于应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内化。

关于管教:管教孩子的本质是因为爱。正是因为爱孩子,所以父母才会对孩子要严格的要求。当和孩子发生冲突,家长在盛怒之下,更多的是批评、指责、挖苦、吼叫、甚至是对孩子的羞辱和打骂,可我们的初衷是什么?只是为了孩子顺从家长的意志?这完全脱离了爱孩子的本质,只会让孩子随着争执的升级,逐步走向叛逆。这是让父母最大的痛苦。所以,在平时管教孩子的时候,如何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孩子和睦相处,并且能够指导孩子在关键的里程碑时间做到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对每一名父母智慧的挑战。

关于表扬:对孩子的表扬,能够固化孩子好的行为习惯。标签效应很可怕,如果给孩子粘帖反面标签,孩子很有可能接受并逐渐更加显示出反面效应。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可以给孩子贴正面积极意义的标签。我们最大问题,往往是发现孩子错误的时候进行批评指正,而在孩子表现正常或者显示积极一面的时候,选择了忽视,其实一旦孩子显示出任何积极的表现,都应当立即给予表扬,将正面标签及时贴上,并通过后续孩子不同事情的表现出的同一积极行为,一次又一次的给予肯定,固化于孩子内心。当然表扬也是有技术的:表扬要态度认真,发自内心;表扬要适可而止,一件事只表扬一次,不要让孩子感觉你虚假;表扬要有对比性,具体到事情、行为本身,不是含糊的;表扬要及时,不能过去很久才说;表扬要多样性,口头表达是最重要的方式,还可以适当送点孩子喜欢的但又意想不到的小礼物;表扬不能吝啬,但也不能唠唠叨叨。

所以如何给予孩子表扬,也需要自己做一番深刻的思考,这里不是让大家每遇到一件事情都要去想怎么表扬。我想表达的是:针对表扬本身,值得拿出时间来思考。在哪些情况下应该表扬,该如何表扬,表扬能够达到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如何表扬才是积极有效的。

关于宠物:孩子从小想养狗,我是一直反对的,因为家里住在楼房,也没有时间精力照顾狗。读完本书,我想还是要在现有条件内,力所能及的养一种孩子喜欢的小动物,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另外让孩子在照看小动物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爱心,增强责任意识。

由于书中知识点太多,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对照自身遇到的问题,从书中找到一些好的建议,也许会找到很多共鸣点,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并且适合反复咀嚼,相信一定会受益匪浅。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篇3】

翻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文章开头序言的标题就吸引了我“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与其说这句话是写给读者的不如更应该说是写给每个家长和孩子们的话。这本书虽然是由三个作者所撰写的不同的几个篇章但是整本书的终旨还是教导家长不要一味教育孩子而是学会如何跟孩子一同成长。这本育儿书犹如一盏温暖而明亮的路灯照亮且指引了我们一些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使其能够明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你不仅仅是一个领路人更是一名重要的陪伴者。

书中的很多事例和金句都能给人以启发。例如第一章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面有句话让我颇有感触“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爱啊”是啊!孩子们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但是往往又被所谓的“爱”给绑架了,因为爱让孩子从小学习各项技能:跳舞、唱歌、绘画、游泳为的就是让孩子和同龄人比不输在起跑线上;因为爱孩子从小让他们只懂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让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因为“爱”双休日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和培训班,这些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们的肩上让年幼的孩子喘不过气来。家长做这些都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内心自己的想法、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在这里我要举一个自己的亲身体验的例子女儿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因为我那时刚入职工作比较忙下班要到五点才能回家她爸就更不指望了!家里只有我婆婆接送她上下学。她每天三点十分就放学了,我婆婆把她接回家后就无暇顾及她做作业了,经常是我下班回到家,她还在磨磨蹭蹭的做作业。这些当时都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直到学期期中考试考成一锅粥,我这才急了。赶紧四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晚托班。终于女儿被送进了晚托班,我也跟着舒了一口气,感觉在家坐着就能收获女儿的好成绩了。补习班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我去接她放学,发现她闷闷不乐的样子很不开心,到家后我耐心询问原因,她一边哭一边告诉我补习班的作业太多了。这下轮到我反省了!是啊,她才多大点就要白天上学晚上还要上补习班到七点半。在她这个年纪学习负荷已经超载了。我们让孩子上学的目的不是让她成为学习的机器或者作业的奴隶。我们也是从小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长大的。我们无法改变制度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从容一点、宽松一点给孩子喘口气也让自己放松一点。女儿从补习班回来之后,我自己耐着性子教,期中考的时候成绩也还可以。所以结合本书的理论应该适时地做一个理性的主动型家长;不要去试图改变孩子,让她屈从你的思维,成长为你理想中的样子;要顺应孩子自己的天性和天赋;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她遇到的问题、时刻保持童心、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不要一味让孩子听话,更多的时候应该反过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按捺住自己焦躁的情绪,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摘自第八章《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更好。持之以恒可以教会孩子行为准则,但是鼓励孩子却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中国有一句古话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只有在鞭策和呵斥中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我们的本意是督促孩子学好,但不幸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用这种方法。对于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是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主见、孤独迷失的下一代。时代在进步的,育儿经验也在日益更新。作为师长,我们对孩子所说的每句话都可谓是掷地有声,尤其是批评的、讽刺挖苦的、人比人的等等这些都决定未来许多年里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所以从现在起改变还来得及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不要随意批评孩子、不要讽刺挖苦孩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注意他们的长处,用鼓励唤醒孩子的心房、树立孩子的自信,助孩子自信前行。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父母长大、成熟、进步的过程。我非常赞同安妮·拉模特说过的话,养儿育女就是要学会放手、要淡定,做父母的应该消磨锐气,凡事顺其自然。孩子的人生由他们自己去书写,我们只要学会放手,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陪伴,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篇4】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教育的投入与日俱增。从近期热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可以略见一斑,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人们在节目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赛西.高夫所著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从父母常讨论的育儿问题着手,教导大家优化孩子内在的价值观,让读者更加自如的应对育儿与家庭中的问题。

读书完此书,你会明白,电视剧中那些虎爸虎妈为啥令无数家长着迷,就是因为虎爸虎妈们拥有同理心,遇事有耐心,处理问题并不是一味苛刻严厉。

其实,并不是虎爸虎妈就有什么超乎寻常的本领,而是人家掌握了优化孩子内在的感恩、礼仪等8条价值观,懂得孩子内心的的真正需求。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从资讯办公室常听到父母谈论的话题谈起,继而告诉读者如何优化孩子内在的8条价值观。最后跟读者诉分享了一些终极的观点,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更好扮演父母的角色。

为什么说此书其实也是育儿宝典,因为书中提到传统的8种价值观:1.同情心、2.宽恕、3.感恩、4.正直、5.责任心、6.耐心、7.自信、8礼仪,从影响孩子内心力量着手,优化亲子关系。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几乎是很多家长心照不宣的一条信念。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之名,掩饰着家长们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自己身上。作者的观点也很贴近大众心理:不要忽视孩子的失败,不要拿你的孩子和别人家的作比较,尽早开始与孩子互动,对他微笑,读书给他听,和他一起玩。这些,都是让你和孩子建立连接,让你孩子感受到爱的力量。

书中谈到了家长们要和孩子共同融入科技世界,同时也要创造条件来伸展四肢,放松大脑。比如一起为年长的邻居烘焙一块蛋糕,动手做一个鸟巢,放到后院,采摘当季的水果,制成果酱或者果冻……

因为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需要学习的,正如“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提出的幸福五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成就。在这五元素中“关系”是最需要学习,需要通过跟孩子互动,共同参与才能达成的。

现在,你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孩子宁愿独立一个人玩一上午游戏,也不愿意和你说上一句话的原因吧。作为现代家长,守护孩子的最佳方式是理解电脑以及其运行方式,而不是一味指责他们冷漠。

书中的一些方法,值得家长们去借鉴:

1.如果你的孩子在网上交了新“朋友”,坚持让他介绍这位朋友给你认识。

2.做完作业可以玩电脑,但是要约定好上网时间。

[if!supportLists]3.[endif]根据孩子的年龄,设定电脑关机时间。

4.监控你的信用卡和手机短信,防止可疑行为(一些网站通常需要这两种途径来交易)。

总之,《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非常具有现实指导作用,描述案例贴近日常生活,书中谈到的建议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性。

这本书中还提到了教孩子如何管理金钱,告诉孩子们如何花钱,如何省钱,如何为得到某件心仪的物品而存钱。

也有许多国人认同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孩子参加中考、高考的家长们,更容易让他们找到育儿的良方,读起来醍醐灌顶。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篇5】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深深被书的封面场景以及字体迷住了:一位母亲拉着孩子的小手很是温馨,封面上的字体: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害怕?我不是很理解,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熟读这书的内容,但我猜想,所谓的害怕应该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吧。

作者是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如今这社会的却如此。我是一名刚实习结束的幼儿教师,来到幼儿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好孩子与坏孩子,听话的与不听话的,有礼貌的与没有礼貌的,为何差距那么大,直到有一次的家长半日活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家长对幼儿的不在乎,对老师的工作的不支持,家长的无所谓,孩子表现出来的也是无所谓,家长的无理取闹,蛮力,幼儿对待同伴的也只有无理取闹。如今家长已经习惯了将教育这个任务交给了老师,教得好家长一句敷衍谢谢,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的责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幼儿在三岁之后父母给予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老师想要改变,绝非一天两天,最重要也得家长的配合。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也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合格呢?

教育中的爱与怕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情感,一举一动有时出于爱,更多则是出于害怕。”我们家中,我是姐姐,我还有个妹妹,所谓“长兄为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把妹妹上的生活,学习都交给我来管理,教育。对于这个妹妹我十分的疼爱,爱的同时充满了害怕。学习方面,即将进入中学的她,对学习没有积极,不上心,回到家里对于作业总是拖拖拖,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无奈,虽说我已踏入工作岗位,可是学生时代的压力我都明白,她想要去逃避这个现实,我想去理解她,更加想要去帮助她完成。但是,我对自己这个无理的想法的后果充满了害怕,妹妹现在只是小学,到了初中,高中作业量那么多,我都要去帮她吗?踏入社会找工作我也要去帮她吗?理智下的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做一个“有感情”的姐姐,绝不要做一个“感情用事”的姐姐,作为过来人我应该去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

刚进入幼儿园资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我,每天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学习,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家里很是不想说话。然而每天妹妹恰恰跟我相反,回到家里吃饭时总会在我耳边唠叨个不停,告诉我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我则是急急忙忙的吃完饭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天妹妹突然对我说“姐姐!你干嘛老是很急啊?”说完后妹妹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几天了没有她耳边的唠叨,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好多,自觉了,但是她不快乐了,我失去了倾听这个资格,她变得沉默寡言。我总认为她还小,不会理解我的心境,直到那一天听了她这句话,我才如大梦初醒般。妹妹说得对,我总是在催她写作业,催她起床,嫌弃她很啰嗦,没有耐心放慢脚步去等待她。我口口声声说爱她,却不知道无形中伤害了她。我把最坏的情绪带给了最爱的人。事实上,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

鼓励远远超过贬低

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她人上进的效果更好。”妹妹上初中了,面临第一次的月考,她考的很差,回到家垂头丧气,我上前安抚她的情绪并问她怎么了,她把情况告诉了我,我只对妹妹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我鼓励她,也许一句再不过普通的话却成了她的动力,在第二次月考中她有了明显的进步,当然这少不了他平日里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我对妹妹身上倾尽的一切。在此期间也拉进了我们姐妹之间的信任与感情。所谓的鼓励并非一句简单话,拉瑞、克拉柏和丹、阿兰德写过一本书,名叫《鼓励的实质》,他们在书中这样说“鼓励别人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他人保持敏感和爱的人才拥有。”

上帝既然安排我们彼此遇见,则是一段来之不易的缘分。作为父母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更好的自己,为人父母者优秀了,示范作用会自然让你的孩子优秀起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1600字


翻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文章开头序言的标题就吸引了我“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与其说这句话是写给读者的不如更应该说是写给每个家长和孩子们的话。这本书虽然是由三个作者所撰写的不同的几个篇章但是整本书的终旨还是教导家长不要一味教育孩子而是学会如何跟孩子一同成长。这本育儿书犹如一盏温暖而明亮的路灯照亮且指引了我们一些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使其能够明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你不仅仅是一个领路人更是一名重要的陪伴者。

书中的很多事例和金句都能给人以启发。例如第一章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面有句话让我颇有感触“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爱啊”是啊!孩子们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但是往往又被所谓的“爱”给绑架了,因为爱让孩子从小学习各项技能:跳舞、唱歌、绘画、游泳为的就是让孩子和同龄人比不输在起跑线上;因为爱孩子从小让他们只懂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让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因为“爱”双休日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和培训班,这些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们的肩上让年幼的孩子喘不过气来。家长做这些都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内心自己的想法、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在这里我要举一个自己的亲身体验的例子女儿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因为我那时刚入职工作比较忙下班要到五点才能回家她爸就更不指望了!家里只有我婆婆接送她上下学。她每天三点十分就放学了,我婆婆把她接回家后就无暇顾及她做作业了,经常是我下班回到家,她还在磨磨蹭蹭的做作业。这些当时都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直到学期期中考试考成一锅粥,我这才急了。赶紧四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晚托班。终于女儿被送进了晚托班,我也跟着舒了一口气,感觉在家坐着就能收获女儿的好成绩了。补习班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我去接她放学,发现她闷闷不乐的样子很不开心,到家后我耐心询问原因,她一边哭一边告诉我补习班的作业太多了。这下轮到我反省了!是啊,她才多大点就要白天上学晚上还要上补习班到七点半。在她这个年纪学习负荷已经超载了。我们让孩子上学的目的不是让她成为学习的机器或者作业的奴隶。我们也是从小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长大的。我们无法改变制度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从容一点、宽松一点给孩子喘口气也让自己放松一点。女儿从补习班回来之后,我自己耐着性子教,期中考的时候成绩也还可以。所以结合本书的理论应该适时地做一个理性的主动型家长;不要去试图改变孩子,让她屈从你的思维,成长为你理想中的样子;要顺应孩子自己的天性和天赋;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她遇到的问题、时刻保持童心、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不要一味让孩子听话,更多的时候应该反过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按捺住自己焦躁的情绪,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摘自第八章《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更好。持之以恒可以教会孩子行为准则,但是鼓励孩子却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中国有一句古话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只有在鞭策和呵斥中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我们的本意是督促孩子学好,但不幸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用这种方法。对于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是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主见、孤独迷失的下一代。时代在进步的,育儿经验也在日益更新。作为师长,我们对孩子所说的每句话都可谓是掷地有声,尤其是批评的、讽刺挖苦的、人比人的等等这些都决定未来许多年里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所以从现在起改变还来得及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不要随意批评孩子、不要讽刺挖苦孩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注意他们的长处,用鼓励唤醒孩子的心房、树立孩子的自信,助孩子自信前行。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父母长大、成熟、进步的过程。我非常赞同安妮·拉模特说过的话,养儿育女就是要学会放手、要淡定,做父母的应该消磨锐气,凡事顺其自然。孩子的人生由他们自己去书写,我们只要学会放手,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陪伴,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大全)


看过不少的教养书,也接触过一些育儿百科,但却从未看过一本观点甚合我心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你》是我背负任务完成的阅读,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带给我的是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

书中有个观点颇为惊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爱与怕,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入很多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加倍‘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我有些不情愿地点点头,班级里大多数家长都是80后,这些80后父母们是有这方面倾向,自己的童年物质贫乏遗憾,所有拿自己童年去填补孩子的童年。

误区二:“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这次我不由地点了点头。在孩子快上一年级,家长都有点小焦虑,不敢像小班那样撒欢放羊了。忙着报提高班、兴趣班、启蒙班盯着写作业,背古诗,作业完了刚想看会电视,睡觉时间又到了。孩子会有情绪,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不陪她玩了。

身边有个朋友无意间聊天聊起童年青春这个主题,隔着屏幕我都可以想象的到他谈及童年的表情。父母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从小灌输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以后就会赚好多钱的理念。性格被孝顺、听话控制,20多年来一直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现在做着和自己专业不符的工作。

他选择向我这个陌生人倾述是对自己保护吧。我想做一个普通的孩子有犯错的机会,或许我会后悔但我也希望我可以和父母有商有量,一直以来我都听父母的安排被其他长辈作为教育后辈的榜样。填报大学志愿那年,我向父母清楚的介绍了我的成绩,你应该知道作为一个语文和英语的佼佼者最适合读什么科,最后我还是去读了工科。

典型的专制型父母,作为父母初衷都是为了孩子,把自己认为对的理念,好的东西都给孩子。我想当初填报志愿父母的观点是工科进入社会后好找工作,牺牲了他的兴趣。他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孝顺听话中难以抉择。榜样,去坚持你觉得有价值的事物,最后父母都会妥协。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原来,我们心中的“爱与怕”源自我们的不成熟。

那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真正长大有两个标志:(1)发现生活并非按照我们所预想的那般运作;(2)发现我们并非按照自己所计划的那般生活。”

对父母来讲,这两个标志意味着父母们想开了,不再执着地认为,孩子们应该争个你高我低,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的,也不再对自己无力做到的事情耿耿于怀。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翻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文章开头序言的标题就吸引了我“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与其说这句话是写给读者的不如更应该说是写给每个家长和孩子们的话。这本书虽然是由三个作者所撰写的不同的几个篇章但是整本书的终旨还是教导家长不要一味教育孩子而是学会如何跟孩子一同成长。这本育儿书犹如一盏温暖而明亮的路灯照亮且指引了我们一些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使其能够明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你不仅仅是一个领路人更是一名重要的陪伴者。

书中的很多事例和金句都能给人以启发。例如第一章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面有句话让我颇有感触“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爱啊”是啊!孩子们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但是往往又被所谓的“爱”给绑架了,因为爱让孩子从小学习各项技能:跳舞、唱歌、绘画、游泳为的就是让孩子和同龄人比不输在起跑线上;因为爱孩子从小让他们只懂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让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因为“爱”双休日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和培训班,这些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们的肩上让年幼的孩子喘不过气来。家长做这些都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内心自己的想法、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在这里我要举一个自己的亲身体验的例子女儿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因为我那时刚入职工作比较忙下班要到五点才能回家她爸就更不指望了!家里只有我婆婆接送她上下学。她每天三点十分就放学了,我婆婆把她接回家后就无暇顾及她做作业了,经常是我下班回到家,她还在磨磨蹭蹭的做作业。这些当时都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直到学期期中考试考成一锅粥,我这才急了。赶紧四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晚托班。终于女儿被送进了晚托班,我也跟着舒了一口气,感觉在家坐着就能收获女儿的好成绩了。补习班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我去接她放学,发现她闷闷不乐的样子很不开心,到家后我耐心询问原因,她一边哭一边告诉我补习班的作业太多了。这下轮到我反省了!是啊,她才多大点就要白天上学晚上还要上补习班到七点半。在她这个年纪学习负荷已经超载了。我们让孩子上学的目的不是让她成为学习的机器或者作业的奴隶。我们也是从小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长大的。我们无法改变制度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从容一点、宽松一点给孩子喘口气也让自己放松一点。女儿从补习班回来之后,我自己耐着性子教,期中考的时候成绩也还可以。所以结合本书的理论应该适时地做一个理性的主动型家长;不要去试图改变孩子,让她屈从你的思维,成长为你理想中的样子;要顺应孩子自己的天性和天赋;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她遇到的问题、时刻保持童心、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不要一味让孩子听话,更多的时候应该反过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按捺住自己焦躁的情绪,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摘自第八章《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更好。持之以恒可以教会孩子行为准则,但是鼓励孩子却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中国有一句古话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只有在鞭策和呵斥中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我们的本意是督促孩子学好,但不幸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用这种方法。对于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是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主见、孤独迷失的下一代。时代在进步的,育儿经验也在日益更新。作为师长,我们对孩子所说的每句话都可谓是掷地有声,尤其是批评的、讽刺挖苦的、人比人的等等这些都决定未来许多年里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所以从现在起改变还来得及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不要随意批评孩子、不要讽刺挖苦孩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注意他们的长处,用鼓励唤醒孩子的心房、树立孩子的自信,助孩子自信前行。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父母长大、成熟、进步的过程。我非常赞同安妮·拉模特说过的话,养儿育女就是要学会放手、要淡定,做父母的应该消磨锐气,凡事顺其自然。孩子的人生由他们自己去书写,我们只要学会放手,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陪伴,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600字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深深被书的封面场景以及字体迷住了:一位母亲拉着孩子的小手很是温馨,封面上的字体: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害怕?我不是很理解,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熟读这书的内容,但我猜想,所谓的害怕应该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吧。

作者是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如今这社会的却如此。我是一名刚实习结束的幼儿教师,来到幼儿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好孩子与坏孩子,听话的与不听话的,有礼貌的与没有礼貌的,为何差距那么大,直到有一次的家长半日活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家长对幼儿的不在乎,对老师的工作的不支持,家长的无所谓,孩子表现出来的也是无所谓,家长的无理取闹,蛮力,幼儿对待同伴的也只有无理取闹。如今家长已经习惯了将教育这个任务交给了老师,教得好家长一句敷衍谢谢,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的责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幼儿在三岁之后父母给予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老师想要改变,绝非一天两天,最重要也得家长的配合。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也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合格呢?

教育中的爱与怕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情感,一举一动有时出于爱,更多则是出于害怕。”我们家中,我是姐姐,我还有个妹妹,所谓“长兄为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把妹妹上的生活,学习都交给我来管理,教育。对于这个妹妹我十分的疼爱,爱的同时充满了害怕。学习方面,即将进入中学的她,对学习没有积极,不上心,回到家里对于作业总是拖拖拖,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无奈,虽说我已踏入工作岗位,可是学生时代的压力我都明白,她想要去逃避这个现实,我想去理解她,更加想要去帮助她完成。但是,我对自己这个无理的想法的后果充满了害怕,妹妹现在只是小学,到了初中,高中作业量那么多,我都要去帮她吗?踏入社会找工作我也要去帮她吗?理智下的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做一个“有感情”的姐姐,绝不要做一个“感情用事”的姐姐,作为过来人我应该去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

刚进入幼儿园资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我,每天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学习,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家里很是不想说话。然而每天妹妹恰恰跟我相反,回到家里吃饭时总会在我耳边唠叨个不停,告诉我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我则是急急忙忙的吃完饭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天妹妹突然对我说“姐姐!你干嘛老是很急啊?”说完后妹妹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几天了没有她耳边的唠叨,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好多,自觉了,但是她不快乐了,我失去了倾听这个资格,她变得沉默寡言。我总认为她还小,不会理解我的心境,直到那一天听了她这句话,我才如大梦初醒般。妹妹说得对,我总是在催她写作业,催她起床,嫌弃她很啰嗦,没有耐心放慢脚步去等待她。我口口声声说爱她,却不知道无形中伤害了她。我把最坏的情绪带给了最爱的人。事实上,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

鼓励远远超过贬低

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她人上进的效果更好。”妹妹上初中了,面临第一次的月考,她考的很差,回到家垂头丧气,我上前安抚她的情绪并问她怎么了,她把情况告诉了我,我只对妹妹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我鼓励她,也许一句再不过普通的话却成了她的动力,在第二次月考中她有了明显的进步,当然这少不了他平日里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我对妹妹身上倾尽的一切。在此期间也拉进了我们姐妹之间的信任与感情。所谓的鼓励并非一句简单话,拉瑞.克拉柏和丹.阿兰德写过一本书,名叫《鼓励的实质》,他们在书中这样说“鼓励别人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他人保持敏感和爱的人才拥有。”

上帝既然安排我们彼此遇见,则是一段来之不易的缘分。作为父母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更好的自己,为人父母者优秀了,示范作用会自然让你的孩子优秀起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后感(3)篇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后感 第(1)篇

可能是一本你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验证经验的书。初读本书,感觉每一章节,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如何养育孩子的各种经验心得体会,各种指导方法,犹如一颗颗璀璨闪烁的明星,构建成整个浩瀚星空。也正是因为如此,知识点有些凌乱,让人难于一一记忆,所以读完一遍,似乎明白了很多,但又似乎在脑海里捕捉不到什么印象。决心重读,可结果还是一样,整理不出来条理性。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从头到尾的笔记,以至于重读笔记的时间都需要许久,整整一个多周的闲暇时间,都用在阅读本书上,可能够记住到付诸于应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内化。关于管教:管教孩子的本质是因为爱。正是因为爱孩子,所以父母才会对孩子要严格的要求。当和孩子发生冲突,家长在盛怒之下,更多的是批评、指责、挖苦、吼叫、甚至是对孩子的羞辱和打骂,可我们的初衷是什么?只是为了孩子顺从家长的意志?这完全脱离了爱孩子的本质,只会让孩子随着争执的升级,逐步走向叛逆。这是让父母最大的痛苦。所以,在平时管教孩子的时候,如何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孩子和睦相处,并且能够指导孩子在关键的里程碑时间做到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对每一名父母智慧的挑战。关于表扬:对孩子的表扬,能够固化孩子好的行为习惯。标签效应很可怕,如果给孩子粘帖反面标签,孩子很有可能接受并逐渐更加显示出反面效应。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可以给孩子贴正面积极意义的标签。我们最大问题,往往是发现孩子错误的时候进行批评指正,而在孩子表现正常或者显示积极一面的时候,选择了忽视,其实一旦孩子显示出任何积极的表现,都应当立即给予表扬,将正面标签及时贴上,并通过后续孩子不同事情的表现出的同一积极行为,一次又一次的给予肯定,固化于孩子内心。当然表扬也是有技术的:表扬要态度认真,发自内心;表扬要适可而止,一件事只表扬一次,不要让孩子感觉你虚假;表扬要有对比性,具体到事情、行为本身,不是含糊的;表扬要及时,不能过去很久才说;表扬要多样性,口头表达是最重要的方式,还可以适当送点孩子喜欢的但又意想不到的小礼物;表扬不能吝啬,但也不能唠唠叨叨。所以如何给予孩子表扬,也需要自己做一番深刻的思考,这里不是让大家每遇到一件事情都要去想怎么表扬。我想表达的是:针对表扬本身,值得拿出时间来思考。在哪些情况下应该表扬,该如何表扬,表扬能够达到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如何表扬才是积极有效的。关于宠物:孩子从小想养狗,我是一直反对的,因为家里住在楼房,也没有时间精力照顾狗。读完本书,我想还是要在现有条件内,力所能及的养一种孩子喜欢的小动物,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另外让孩子在照看小动物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爱心,增强责任意识。由于书中知识点太多,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对照自身遇到的问题,从书中找到一些好的建议,也许会找到很多共鸣点,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并且适合反复咀嚼,相信一定会受益匪浅。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后感 第(2)篇

读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特别喜欢书中这样一句话,养育子女其实也是父母长大的过程、脱胎换骨的过程以及转变人生的过程。感觉每读一本书都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第四章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不一定要教训他们,而是应该在一旁提醒,让他们大胆而有礼貌的表达自己。我在想,如果只是简单的教训,孩子应该会变得怯懦或者暴躁。第五章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孩子在幼儿阶段,如果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让幼儿把玩具收拾起来,那么幼儿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在学习建立时间和动作之间的关联。确实如此,半年前给儿子读绘本的时候提到了晚安这个词,然后每天睡觉前都会对他说宝贝晚安,宝贝儿也形成了这个时间节点反应,睡前总会对我说妈妈晚安。读书应该贵在知行合一吧,在实践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坚持。这也是书中反复提到的,在后面的章节里也提到无论是鼓励还是惩罚,只有长期坚持下来才能够有效。不然就会出现谎言四: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就是不行。教育是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食粮。想要色香味俱全,又具有营养,很显然快餐是做不到的。群里一位房友说的特别好,家庭教育是大树的根,学校教育树的枝杆。是的,这其中的关系已不言而喻。多读书,多学习,愿我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后感 第(3)篇

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练就拖钓式的耐心呢?n1.照顾好自己n2.凡事别往心里去n3.凡事往好处想n4.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n5.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n6.了解自己的底线n7.摸清自己的脾气n8.经常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n孩子需要坚持原则的父母。坚持原则给孩子安全感。不管是出门倒垃圾还是帮忙摆碟子,父母都应该经常性地给孩子提供锻炼机会。表扬表扬再表扬!n孩子需要父母一起玩耍,父母也需要为了自己而放松,玩耍才是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做父母往往让人神经紧张,玩耍则能使人放松心情,让心灵得以解放,真正体验喜悦和快乐。父母记住:任何方式的批评都不是鼓励。鼓励是出于内心的爱。鼓励的正确做法:n● 多注意孩子的长处;n● 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出力;n● 帮助孩子,让他们小步走,一步步实现目标。孩子有成就了就要为他庆祝;n● 和孩子交谈,共同面对他们的各种恐惧,包括孩子没能说出口的恐惧;n● 学会跟孩子说“对不起”;n● 经常告诉孩子“我爱你”。“强势起来,多点儿底气”n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做一个仁慈善良、轻松自由的家长吧!n和孩子一起成长!n

《遇见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2017年,一个新的选择,一份新的工作。看了《遇见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深有感触。对于我这个新幼儿教师来说,开学的第一天,对于过往的自己,是一个重新拾起自己儿时梦想的日子;对于现如今的自己,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对于未来的自己,是一个遇见未来更美好的自己的日子。

才入学几天时间,但我很感谢与这些孩子们的相遇,与孩子们的相处我也有颇多的感触。希望自己在未来的这些日子里,我将会和这帮可爱的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遇见他们,我也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与孩子相处,我的心灵会得到净化

孩子们的天真感染了我,天天围绕着这样一群小天使,怎么会不开心呢?虽然有时遇到调皮的孩子会很生气,会有很大的情绪,生活工作各方面都会有压力,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我会试着去理解这些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放下挑剔、苛责,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用爱的方式去教育他们,会发现身边处处是天使,是孩子们净化了我的心灵,是他们在不断地影响着我,改变着我。

回想起在以前的工作岗位,面对那么多难缠的村民的问题和琐碎事情的计较,有时也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总是带着烦躁和吼声解决这些问题。当有一些工作台账堆积在一起的时候,一些下乡时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抱怨这抱怨那的。当我第一天看到这些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的孩子们的时候,他们有的哭了,有的嘶吼着,有的害怕着。我没有一丝烦躁,我看到一个个被我哄不哭的孩子,我好有成就感,好幸福的感觉,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真诚以对,此时此刻我的心是如此的纯净。

二、教育孩子,我也要不断地学习、反思和进步

一方面我肯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技能,在画画、弹琴方面需有相当大的改进,尤其是弹琴方面,我更会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各方面才艺都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在上课的方式方法上,也需要做一些适当的改变。

以前的我,是一个孩子的妈妈,而现在的我,是一个班孩子的妈妈。就拿讲故事来说,我对我自己的孩子讲故事,我知道她喜欢什么类型的故事,而一个班级那么多个孩子,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东西喜欢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我要选择适合大家的演讲方式,图文并茂,生动悦耳的讲解给我新的宝贝们听。前提是,我必须拥有超级强大的故事量,这也是需要我在现如今新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前提。学无止境,学习老教师的精神,学习新教师的创新,加以反思,让自己进步的更快、更好,使得自己在面对孩子们的时候能够更加完美。

三、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做好自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是孩子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幼儿园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品格和习惯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好的习惯,比如说:口头禅,对于我这类的年龄的人来说,总有些不好的口头禅,我靠,倒霉了等等,也许这些对于大人来说没什么影响力,但是对于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这些都是新鲜的话语,也是他们效仿的词句。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来说,我们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我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着他们,聪明可爱的他们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连语态神情都可以模仿的活灵活现的。所以我们要做孩子们的榜样,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选择适合他们,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讲解和劝说。然他们纯净的心灵不被污染,也让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开放的更加灿烂。

这本书给了我指引,给了我学习教育这方面的思路。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的真正的去理解这些道理,然后通过这些理解加以改变,使得自身成长,这样未来的自己一定能收获了不少感动和惊喜。

最后,非常感谢园长给了我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给了我一个更好的学习幼教知识的机会,我承诺,我会努力和大家一起携手并进,不忘梦想,带着我的爱和责任,像所有的老教师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断前行。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 篇1

这本书已看了较长一段时间,此篇文章整理于以前的笔记,再加上了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事件-想法-结果

对一件事拥有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行动,自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潜意识自信,将会活得精彩。

三个民工在砌墙,别人问他们在干嘛,甲不耐烦的说在砌墙,乙说在建高楼,丙说在创造一座城市。若干年后,甲还是民工,乙变成了工程师,而丙成为了两者的老板。

把一切不幸当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事实上确实也是锻炼机会,毕竟老是待在舒适区是很难有进步的。

年轻人要主动多做事,要把它看成是成功的跳板,哪怕是别人叫你多打几个电话都能锻炼你的沟通能力。

不要逃避,学会接纳

自己的事要努力做,至于结果怎样,要看淡一点。努力了也还是不行,那就老天的问题,不要太介怀。

对于一些已发生的事情,再抱怨也没用,不如学会接纳,理性的面对想解决办法,说不定会有转机。

勇敢的面对自己最不想看见的部分〈如情感、失败〉,明白“存在即合理”,积极的接纳他们,它自会慢慢消失,这样才能真正的平衡。

别为一点小事要死要活,退一步,换个方式你会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关于饮食

40%的谷类

40%水果蔬菜

20%含蛋白质食物

每顿七八分饱即可

晚餐要早点吃、吃少一点

要细嚼慢咽慢点吃

与人相处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很有可能那想法只是你自己瞎想的,是你自己太敏感,并不是事实。

我们只在乎别人怎么对自己,却很少反思自己怎么对别人,仔细想想,自己真的有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友好吗?

学会感恩,能帮助别人尽量帮助别人。

其它

培养兴趣爱好非常重要,有可能它就是你以后的精神寄托。

对于某些事,某些经验应该是分享,而不是传教,不然会闹矛盾也没效果。

受潜意识影响,我们更喜欢认识相似的人,过同样的生活,但或许还有比这更棒更好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尝试点新的,学会接触不同的人。

【划重点】:

很多人可能会说

「懂得很多道理,但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我问你

「道理你懂,那么你有身体力行的去做吗?」

答案估计都是否定的,这就是明白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

以后没事多回头看看这些道理,把他们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道理才属于你。

定期复盘(建议每周/每月都要),或者遇到困难想不开的时候,回来看一下「再抱怨也没用,不如学会接纳积极想办法」。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 篇2

我想推荐的这本书,是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完这本书,就好像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身心灵修行课,醍醐灌顶;又好像是练完一次高难度的瑜伽,酣畅淋漓。这本书其实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一种影射,她用主人公的故事暗示了自己的蜕变过程,在这过程中领悟与透析人生,看似受高人指点,实际上她完全依靠自己,实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最终找回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自我。

书中分享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吸引力法则。一个人充满快乐、充满正能量,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共鸣,被吸引过来。同样,一个人如果总是带着悲观、带着愤世嫉俗的负能量,那么经常有倒霉的事情发生他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召唤好的事情呢?首先总结一下我们内心追求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世界上大多数人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健康、美丽、金钱、权力等等,但是这些快乐是建立在外在基础上的,比如老年人追求身体健康,生病了就不快乐了;男人追求事业有成,一事无成就不快乐了;女人追求幸福的婚姻,离婚就不快乐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都追求到了吗,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书中有句话: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我们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比如前面说的那些人。

那么我们到底追求什么呢?书中用3个词概括出来:爱、喜悦、和平(拥有爱、喜悦、和平的“真我”)。这里的爱不是狭隘的爱情,而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这里的喜悦不同于快乐,喜悦是从内心油然而生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不依附于任何事物,不会因为外在事物的缺失而消失。

那怎样去追求“爱、喜悦、和平”呢,以“真我”为圆心,往外不停的画同心圆,一层一层往外,分别代表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知等等。

同心圆的第一层代表身体,不同于我们的思想,思想通常都在过去或者未来,但身体和呼吸永远是在当下的,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与身体对话,倾听身体发出的信息。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助你与身体建立联结。比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极、瑜伽等等,不喜欢运动的朋友,可以尝试最简单的静坐冥想,采用腹式呼吸法,来联结自己的身体和呼吸。

通过与身体联结开始,慢慢的,你就会感知自己的身体,感知自己的内心,你真正追求的、需要的就会渐渐明朗起来,你吸引的、你召唤的都会慢慢跟着你来了,或者说相同频率的人事物被你吸引了。

当然了,我们需要更多更长远的修炼,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与身体联结的浅层,不能单单依靠跑步、冥想,应向深层次发展。同心圆往外,下一层就是情绪,情绪就像能量一样,每天围绕我们、牵引着我们。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一辈子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比如新闻里经常看到的,类似去面馆吃面发现涨价了,就把老板给砍了;在医院和人发生口角,结果年轻小夫妻一死一伤;新手妈妈因为被老公责骂把孩子扔下5楼,然后自己也跳下去等等。这些人,就是没有真正成为情绪的主人。

如何管理我们自己的情绪呢,在另一本书中看到过,人的情绪与认知有着很大的关联,认知层面越高,越容易管理情绪,所以单纯地学习掌控情绪不如说努力提高认知,有多种方法,读书,健身,冥想等等。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了三类:“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堵车,这是上天的事,你没有办法改变,所以堵车着急也没用,不如听听音乐,或者呼吸呼吸。对于“他人的事”,无需改变也尽少去干涉。已经发生的事实,要全面接受,因为事实最大,没法改变。但是如果你的情绪真的受影响,真的是“自己的事”带来的烦恼,那么臣服于他,接纳他,不要抗拒,越抗拒的越来,不要试图去驱赶心里的阴影,只要把光带进来照亮它就好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 篇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更是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若菱”遇见了神秘的老人,老人教她修心、正心、养心,提升她的心态,让若菱破茧而出,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合上这本书,心里很多触动。老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真实的你。老人画的圆圈也让我受益良多。最里面的圆圈写着小小的真我,在身体的最里层。因为我们很多人已经忘记了真实的自己,真我向往的是爱、喜悦、和平;最外面的是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这就是人们戴的面具,最大的面具,它先让我们失去了真我。

还有一句让我似懂非懂却又记忆犹新的话,“我看见我在寻求不被爱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这种东西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会更强;同时你问自己:“我可不可以欢迎它?”,如果答案是“不行!”也没关系,接下来你问自己:“我可以允许它存在吗?”然后你会发现,允许不允许,它还是存在了,当你回答“可以”时,你内在就会有种力量升起,你就不会那么害怕、排斥让你痛苦的情绪了。

你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比如当你的手够不到脚尖时,试着把你的精力放到身体紧绷的地方,告诉它们:“没关系,慢慢来”。然后你的手一会就能够到脚尖了,太神奇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躺在草坪上,徐徐的微风中,蓝蓝的天空下,看着我,微微地笑……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 篇4

最近看了本书,朋友推荐的,书名是《遇见未知的自己》,讲述的是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

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走出困境,也教会我们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昧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很特别。人生,在琐碎的细节中,让天性的纯真蒙尘,不能让我们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竞争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这些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正如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于累得渐渐失去自我,以至于到连“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都看不清楚的地步。正因为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极力追求内心真实需要以外的东西,所以,人们占有得越多,迷失得就越严重,内心也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压力越来越大,失望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

书中一位老者给出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和标准来约束自己,也用这些来衡量和批判他人。这些是我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都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基础,也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去判定它,不管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其实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发生,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他们这样的或那样的发生。就像书中所说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到哪里,但是人们总可以确定想去的方向。无论是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者是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我们都会面临其中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唯有保持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才会走向完美。

我们要记住,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满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只想说一句,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 篇5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关于身心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朴素的笔触揭示了人们烦恼和痛苦的深层原因,用平实而朴素的语言诠释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书里解释了我们一生追求的东西,但只能用五个字来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这么努力了,还是追求不到想要的幸福?真我与爱、喜乐、平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要远离真实的自己?我们不是每天都在演戏吗?演各种角色,但是我们愿意演多少?为了在这些生活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根据当地的'情况戴上一些面具。这是我们看不到真实自我的原因之一吗?我也这么认为我也同意这个观点。

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你内在自我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着你的内在自我。当外界有什么东西触碰到你的时候,记得往里看,看看自己的哪一面又被触碰到了,看看哪些阴影没有整理好。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事情上。首先在内心层面做一个调和,然后把精力放在应该付出什么,外部能改变什么上面。因为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来自于不知道自己是谁,盲目的执着和追求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所以一旦让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再存在,你的快乐就会消失。而快乐,则是由内而外的绽放,从你的内心油然而生。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外界也拿不走。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积极的思想,那么好的人、好的事、好的事都会和他产生共鸣,被他吸引。同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悲观、愤世嫉俗,那么他身上发生不好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大概就是书里说的味道相近,物以类聚的原因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 篇6

《遇见未知的自已》,这本书是上次跟去锦汉展览中心逛书展时买的。第一次逛书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欢看书的人还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没啥收获,就买了几份香港的英文报,一本考公的理论热点书,还有就是这本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已》。

断断续续翻了几天,总算读完一遍。看完最终一行字,合上书时,再仔细想想里面讲什么,却都很模糊了,也记不起几句完整的句子。不是里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不少挺专业的,也懒得去多领悟。书的封面写着“都市身心灵修行课”、“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等字样,标榜的资料似乎很大,但其实就讲了一都市白领偶遇一老人的故事。跟大多数心灵励志书籍一样,这本书无非也是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本我,要追求崇尚爱、喜悦、和平。但它经过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更深体会内心世界的变化,是能够改变很多现实的东西。

说句实在话,确实也有点像在推崇“唯心论”的意思,可是,必须程度上的“唯心”确实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时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审视下自我的内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现实,会很辛苦的。想要简单的欢乐,平凡的幸福,从“心”开始,从意识上稍作些改变,其实能够变得更容易。

书中有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仅有你自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没有多大的感触。但看完整个故事,才明白这话的意思: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则”差不多,进取乐观的意识能够吸引到进取的光芒,很多不好的东西都是自我的消极想法招惹过来的。所以,要关心内在,要勇敢一点,做更好的自我。

看这本书时,喜欢泡杯绿茶,听着柔柔的钢琴曲,安静地翻动书页,放松自我,享受着宁静,享受属于自我的一份娱乐……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 篇7

《遇见未知的自己》揭示了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要学会“臣服”。“爱过、通过、哭过之后——是臣服的体验”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就像时光无法倒流一样,所以要学会臣服。但这臣服,不是臣服于人,而是臣服于事。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而是要学会接受!因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会持续,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会是另一种结局。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或者未来,但是我们的身体却永远是在当下的,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和身体联结,那将会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

这本书并没能治愈我生命中百分之百的伤痛,我依然在事情来的时候应激性的感到痛苦,陷于其中,但是我觉得它教给我的理念能让我把痛苦的长度和深度大大缩短和降低,我想这已足够。人生旅途繁杂纷沓,置身其中才知那是独来独往的终身体验——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尝不是为了成就我们或丰饶或贫瘠的内在?让我们就像那只看见彩虹的狗一样,在谷底惊见阳光。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自己: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徐徐的微风里,蔚蓝的天空下,看着我,轻轻的微笑!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 篇8

最近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在渐渐的认识、了解、掌控自己。让我们一同去探索、遇见未知的自己吧。

心灵的动力可以化为行动力。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困境、失落等,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中我们又在不知不觉的长大成熟。比如说一次演讲,一次比赛,一个对懵懂感情的跌落……生活难免会给我们各种你未曾遇见过的事,而这一次次的经历在你心灵的积攒,对自己,对生活,亦是对人生的认知,渐渐的熟知自己想要什么,慢慢的像大树般长大。因为当你找到自己心中的那束光时,你便会不遗余力的拼命长大,最后成为参天大树。卓别林曾说:时间是个伟大的作者,它会写下你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在每次的经历与成长过程中,心灵的强大诱导力会驱使你变的更加强大,不问西东,一路前行。

遇见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间。恍惚自己一年又长大不少,也似曾某面未知的自己。有时长大会是一瞬间的事,遇见未知的自己也会是一瞬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理想中的自己,可能还从未谋面,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该有个自己的样子。时间会一刻不停的溜走,而界定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间。人们常说成功是无时无刻的你都一样优秀,也即把优秀变成一个习惯,习惯自己优秀的样子。没有人可以阻止你长大,长大会是一瞬间。

把控自己,遇见未知的你。在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这样我们会犯些糊涂事,读张德芬的书知道她是心灵大师,会教会我们怎么把控自己的情绪,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后你会渐渐的熟知你的样子,你会明白什么事对,什么是错,我要做什么,该如何做。也正是自己懂得怎么控制自己,然后好好的把控自己。所以它会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你有时甚至琢磨不透,有时又比谁都明晰。未知的自己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这样的年龄需要多多经历,更需要努力的尝试生活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生活百态,需要我们去历练,在痛苦时去追寻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 篇9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女主人公通过无意间遇见的一位神秘老人,进行了一系列貌似离奇的探寻真我的路程。这段旅途一路走来,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终找寻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现在的我们还年轻,正是汲取知识和塑造发展自己的最佳时间,但此时的我们也因此显得不够安定。

我们有着很多很多的理想渴望去实现,但是却太多、太杂,不经意间,就悄然迷失了自己。我经历过,我迷失过,我也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的时候。或者说,我都想要,都想做,结果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渐渐地我学会了选择和放弃。我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做什么才能使自己安定、成长。现在的我明白了,遇事先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将要全力以赴的事情做好,活在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这或许就是一种提升。

一本好书,需要反复品读。她给我带来了人生的哲理,更引领我走过了一段人生必经的心路历程。感激这本书,也感谢公司在生日之时将她赠与了我。

相信《《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观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散文《遇见》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