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永远的家读后感

我永远的家读后感

祝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祝祖国永远繁荣昌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10月1日上午10点,阅兵式正式开始!

整个阅兵式历时2小时25分钟。在这期间,我一直守候在电视机旁,与十三亿中华儿女一起观看阅兵。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地方,处在不同行业,但此刻,我想我们是心连心的,我们都会感受到我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脉搏与心跳都是一起跳动的。相信许多人看过之后,都会热泪盈眶,我也是,此次阅兵带给我的不只是视觉上的震撼,的是心灵的感动。

我感动于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承载着太多太多。它是饱受战乱的人民的殷切期待盼;是无数为革命浴血奋战的革命者最大的告慰;是历经列强压迫的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的自尊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起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这句话,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听多少遍,都会让我感动,让我感到自豪。每一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思索颇多,受益匪浅。

我感动于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他们为了保卫国家,服务人民,默默奉献,艰苦奋斗,每天接受高强度的训练,这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得了的。像这次大阅兵,他们在高温炎热的酷日下(温度都在37度以上,有时竟达到43度)接受训练,所以不管你是来自北方还是南方,接受训练后都是一个肤色棕黄色。可想而知,他们训练过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可你知道湿透了的衣服有多重吗?五斤!可以想象,他们受了多少苦!他们是多么不容易啊!尽管如此,在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验后,他们还是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们说能参加阅兵,就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让我们向人民解放军致敬!

我也感动于中华儿女表现出来的强大凝聚力和,深深的爱国情,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两弹一勋到神七的成功发射,从雪灾到汶川大地震再到北京奥运会,中华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用实际行动赢得国际赞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切与中华儿女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内部的团结与统一是离不开的。无论是**还是其它国家有意的挑拨和分裂活动,都不能分离我们,其活动也必定会失败!在国庆节这一天,人民群众难以掩盖内心的激动,纷纷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在此,我也祝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人人奋斗,祖国繁荣昌盛!-读《摘不掉的眼镜》有感作文


再次翻开《儿童文学选萃》2007年第二期,精读至《摘不掉的眼镜》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出许多感想。

你一看到这个题目《摘不掉的眼镜》,也许会问道:“摘不掉的眼镜?难道这眼镜不是普通的眼镜,而是具有特别功能的眼镜吗?”不,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1938年,豺狼般的日军的铁蹄蹂躏在我们华夏大地上,在一个小县城里,压迫70多位中国老百姓作他们的劳工,为日本人修筑炮楼,若当天内任务没有完成就会被抽耳光。一天,虽然这些劳工辛苦地干活,但还是没有完成鬼子布置的任务。一位日本军官来执行惩罚——抽耳光。其他劳工面对残暴的鬼子,都只得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只有队伍中的方老师偏不把自己鼻梁上的眼镜摘下,让小鬼子抽耳光,小鬼子恼羞成怒,拔出刺刀,刺进了方老师的胸口,方老师壮烈牺牲了。一旁的百姓们见方老师牺牲了,也奋起反抗,一起打鬼子。

大家的心里都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歌手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让国内外的华人、华侨都潸然泪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任务是抗敌救国;而在和平年代,我们的任务是努力学习,大人们的任务是敬业工作。

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少年儿童,好好学习,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我,是一位即将参加小学毕业会考的毕业生。六年的学习生活就将在这一刻作一个总结。若希望给它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不下苦功夫是万万不能的,而且还要胜不骄,败不馁。否则“骄兵必败”这个概念就会让我们终生遗憾。我在这一段时间的复习,已经把复习要点大部分掌握,但老师要求的背诵,我还必须多花时间。在前一段时间的复习里,老师每天都布置大家背诵,到第二天放学留同学们抽查背诵的情况总是不容乐观。有时,老师还把全班同学留得晚了一点。我们不明白老师缘何要如此认真地抽查背诵的情况。老师发现了我们这样的想法后,告诉我们这是为了我们好,只有基础打扎实,才能百战百胜。确实,我们也得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现在离毕业会考的时间并不多,我们更应该敲响警钟,把不懂的知识弄懂,给缺漏的地方打上补丁。现在把基础打好,以后才能轻松地应对中考、高考,长大为国而效力,真正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其实,爱国不是单单停留在口头上,当“口头英雄”,而是要落到实处,努力奋斗,才能把我们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如果你也同意,就让我们携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每一个迈出的脚印都坚实、有力!

庆祖国七十周年华诞,愿明朝中华繁荣昌盛作文600字_高一随笔


1949年十月一日,这是一个需要被历史铭记住的日子,这亦是一个每一个华人都应了然于心的日子,因为在这一日,我大中华才真正的站起来了。忘不了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庄重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身影,忘不了我中华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历史,忘不了我们肩上所要背负着的重任。

回望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风雨兼程,我泱泱中华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一颗闪耀的新星正从东方升起,中华民族这头沉睡的雄狮再睡梦中觉醒,开始了一段属于他的光辉历程。这原本是属于他的,这个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个唯一延续至今的古国,她深厚的底蕴永远是身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她博大而精深的文化一度让学习中文的老外止步。

七十年,是属于建设者们的七十年,是那些为了共和国而牺牲的英雄们,那些曾经死在炮火里的战士们,那些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默默无闻扎根祖国各地的中国人的七十年。七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港珠澳大桥的世界瞩目的成就,有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辉煌,亦有奥运会上我中国健儿勇夺金牌的激动人心。

回望历史,我们学会了珍惜现如今的来之不易,我们会更加珍惜眼下所拥有的,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明天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们——全体的华人,对于自己母亲的承诺。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人民安居乐业,广场上传来《歌唱祖国》的铿锵有力的歌唱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我们也将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奋力拼搏,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读我爱我的祖国有感1000字:儿女们永远爱你,祖国


读我爱我的祖国有感1000字 儿女们永远爱你,祖国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从1949年到2010年,在这60年里,中国经历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但都挺了过来。中国在这60年里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强壮!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自从读了这本《我爱我的祖国》之后,我一直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牵动着我的心,动人心弦,跌宕起伏的内容更让我浮想联翩,令我看了感慨万分。

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今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力的时代,俗话说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如果你不牢牢地把握住手中的机会,不去争取获得更多的机遇,那你就已经落后这个时代了,你将被人赶出这个不属于你的世界。21世纪,这个繁华美丽的时代,塑造了一个新的未来。

从2003年杨利伟叔叔乘坐的神州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打破了千百年来人们想飞天的梦想,再到2005年成功发射的神州六号,2008年发射的嫦娥一号,2009年成功发射的神州七号这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是在不断发展,不断适应这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时代。

而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公共汽车又少又破,只有早晚各一趟,出行很不方便,而现在,汽车增多了,每天都有十几趟车陆陆续续地出现在乡村外的水泥路上;以前家里只要有一台大彩电、一辆自行车就已经算是很有钱的家庭了,而现在,家家必有一台电视或电脑,自行车更是每家每户都有个两三辆,电瓶车和摩托车也不例外;以前都是又破又矮的瓦房,路边的茅厕更是又脏又臭,而现在,一进村就可以看到一栋栋别致的小洋楼矗立在宽阔的土地上,家家户户的厕所也整理的干干净净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它的改变意味着祖国的强大,它的兴起意味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不仅如此,政府对其它地区的建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西藏那曲是一个贫困地区,由于那儿的环境非常恶劣,连一棵树也种不活。而那里的孩子更是可怜,上学的学费都是政府补贴的,平时连本课外书书也买不起。于是,浙江省政府为那曲地区建设了许多工程,我们小学生也纷纷为那曲的小朋友捐书,帮助他们造一个图书馆,让他们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只有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母亲,这位慈祥的母亲,将会越变越美丽,越来越繁荣昌盛,她的儿女永远爱她!

读我爱我的祖国有感1000字2024 儿女们永远爱你,祖国


读我爱我的祖国有感1000字2024 儿女们永远爱你,祖国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从1949年到2010年,在这60年里,中国经历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但都挺了过来。中国在这60年里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强壮!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自从读了这本《我爱我的祖国》之后,我一直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牵动着我的心,动人心弦,跌宕起伏的内容更让我浮想联翩,令我看了感慨万分。

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今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力的时代,俗话说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如果你不牢牢地把握住手中的机会,不去争取获得更多的机遇,那你就已经落后这个时代了,你将被人赶出这个不属于你的世界。21世纪,这个繁华美丽的时代,塑造了一个新的未来。

从2003年杨利伟叔叔乘坐的神州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打破了千百年来人们想飞天的梦想,再到2005年成功发射的神州六号,2008年发射的嫦娥一号,2009年成功发射的神州七号这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是在不断发展,不断适应这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时代。

而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公共汽车又少又破,只有早晚各一趟,出行很不方便,而现在,汽车增多了,每天都有十几趟车陆陆续续地出现在乡村外的水泥路上;以前家里只要有一台大彩电、一辆自行车就已经算是很有钱的家庭了,而现在,家家必有一台电视或电脑,自行车更是每家每户都有个两三辆,电瓶车和摩托车也不例外;以前都是又破又矮的瓦房,路边的茅厕更是又脏又臭,而现在,一进村就可以看到一栋栋别致的小洋楼矗立在宽阔的土地上,家家户户的厕所也整理的干干净净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它的改变意味着祖国的强大,它的兴起意味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不仅如此,政府对其它地区的建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西藏那曲是一个贫困地区,由于那儿的环境非常恶劣,连一棵树也种不活。而那里的孩子更是可怜,上学的学费都是政府补贴的,平时连本课外书书也买不起。于是,浙江省政府为那曲地区建设了许多工程,我们小学生也纷纷为那曲的小朋友捐书,帮助他们造一个图书馆,让他们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只有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母亲,这位慈祥的母亲,将会越变越美丽,越来越繁荣昌盛,她的儿女永远爱她!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一性一繁荣读后感()

文/陈嘉懿

关于这本书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去买一本而是直接在网上下载的电子文档来读的。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吧。【非理一性一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在【非理一性一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一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一性一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一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一性一。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一性一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靠,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一性一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纽约时报】的保罗克鲁格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曼罗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场壳理一性一的一面,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做得都多。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一性一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一性一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一性一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一性一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一性一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一性一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lking)的特点,或者说是化学中分子的布朗运动的特点。他假设,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可以等价于一个粒子在一个流体中的运动,并由此而形成一般均衡,从而使股票市场在整体上成为一个存在一般均衡的有效市场。为我们所熟知的马尔克维茨(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和夏普(Sharpe)模型,均是建立在资本市场的单一价格法则之上,因此实际上都是源于这一假说。套利定价理论虽然突破了单一价格法则,但其思路仍然限制在价格离散变动的范围之内,所以仍可认为属于这一假说的范畴。

然而,现实并没有为有效市场假说提一供有力的支持,这一点我们在这部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在很多时候,股票价格会陷入跌荡起伏的失控状态,这意味着,股票市场并不是,至少并不总是一个一般均衡的有效市场。这样,就产生了解释资本市场的第二种理论,即分形市场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化具有记忆以往历史的特征,因此不是完全的随机游走,而是一种有偏的随机游走,这个过程高度依赖于初始时的条件,其变化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最终形成的价格并不是某个惟一的一般均衡状态的价格,而是在由很多个吸引子所决定的多态均衡价格中随机地产生一个。分形市场理论突破了边际报酬递减经济学的范畴,转而进入了报酬递增的世界。

虽然分形市场理论目前还很不成熟,但是它对资本市场中的某些明显的现象,比如自增强(自我放大)特征、泡沫经济现象等,显然要比有效市场假说具有更大的潜在解释力。在有效市场假说中,投资风险是价格对均衡状态的偏离,投资者只能通过投资工具的多样化来分散个别一性一风险,但是在分形市场理论中,投资风险就变成了价格从一个吸引子到另一个吸引子的转移,这就解释了有效市场假说所不能解释的系统一性一风险。由此可见,分形市场理论在对资本市场的解释中有着极大的潜力。

然而,分形市场理论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在经济理论上的前沿一性一突破。如果我们接受它对资本市场的报酬递增解释,那么我们对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对投资者行为的理解以及政一府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的思维方式,也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把市场均衡的多元化以及价格决定的多元化作为所有投资行为和监管行为的出发点。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将会比投资工具的多样化更能有效地分散市场跨险,更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

由此而言,政一府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也将被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如果说在有效市场假说下,监管常常被人,有时甚至是被政一府本身,置于投资行为的对立面的话,那么在分形市场理论之下,政一府要致力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致力于信息的公开和知识的完善。希勒在这本书中尽管没有从这一角度来提出他的政策主张,但是他在结尾所阐述的观点却和分形市场理论殊途同归:抵御金融风险、应付投机泡沫的首要办法是采取鼓励交易的政策,同时给人们更多的机会去参与更广泛、更自一由的市场,通过建立日臻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来更有效地控制真正的危险,从而能够获得更佳的收效。无疑,这也是作者在本书中所作的整个逻辑推演的终点: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能够有助于投资者互相弥补各自知识的局限一性一和其智慧中非理一性一的缺点。

由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希勒的这部书,无论是对一个普通的投资者,还是对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而言,都会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投资者个人需要有效地规避风险,国家的整个资本市场体系更需要成功地规避风险,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来建设一个没有欺诈、没有煽动、没有轻信、没有盲从的资本市场,为社会也是为个人寻求理一性一的繁荣。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


由于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连续上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这在美国股市更为剧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相信股市会下滑和连续减速的人由于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判断错误,对自己的坏情绪很敏感。

那些不断预测下滑的人由于总是在错,会痛苦地感觉到丢面子。由于对认识世界的满意程度是自尊和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观的人想建立一个不同的世界观,或至少会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时会很强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奋不顾身地涌入市场。

尤其是当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投资人更是害怕踏空。

对于人们为什么不能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一般的解释是迫于社会压力的屈从,人们害怕被看成是另类或是傻瓜,他们的判断受到了动摇。

但社会心理学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通过实验表明,人们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达一个相反的观点,而是传统理性告诉他们,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确的。所谓顺势而为。

人们对股评家、分析师和经济学的所谓权威的依赖感。尤其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显的今天,人们信赖专家成为一种习惯,总以为专家推荐的股票或走势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他们走没错。

还有一点也颇值得关注,就是投资者经常对价位高估习以为常,只有等到股价跌了个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在股市中,暴涨和暴跌适合喜欢刺激的投资者与大牛市的热潮。但一般而言,阴跌和缓涨则容易让人轻信,或者说有时更能把一般投资者套住。其中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价格的持续性能给害怕风险的人以心理依托。

在市场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向来谨慎的人会突然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举动,这往往是和信心过度有关。过度自信有许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事是事后聪明,它使人们认为世界实际上很容易预测。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出现黑色星期一之后希勒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你当天就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反弹吗?在没有参与交易的人中,有29.2%的个人和28%机构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参加交易的个人和机构中也有近一半人认为是知道何时反弹。

事后聪明确实在股市中频繁发生,除了过度自信外,也可能与虚荣倾向有关。

市场的真正命脉在于信息与判断未来,虽然后者是极难做到的事情。

在希勒看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可能也是金融行为学的研究对象。1996年12月4日,希勒向格林斯潘和美联储董事会作了证明股市水平不合理性的报告。第二天,格林斯潘就发表了非理性繁荣亢奋的演说,导致股市暴跌。但仅仅几个月后,格林斯潘又站到了乐观派的一边,提出了新时代的看法。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

每个人都想知道,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赚钱。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通货膨胀高是利好消息?不是。低通涨是利好?不是。

人口生育高峰利好?不是。人口增长减速利好?不是。

有战争是利好?不是。和平年代是利好?也不是。

新闻影响政治和立法是利好?不是。新闻失去对政治的影响力是利好?也不是。

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全球的金融学家通过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发现了以上这些答案。而这些答案本身所暗示的可能的规律,则足以让任何一个认为,或者曾经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人惊心。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就是因为确定了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尽管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一在有人试图以实证的研究去证伪这一基本假设,但他们持续的失败一度使人们坚信,我们如果发现有任何事情可以动摇理性人这一基本假设,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研究不够深入。但金融学的发展及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使我们再次回归为怀疑者:这一假设可信吗?

在二十世纪末,金融学开始成为一门正式的科学,不再从属于经济学。但是,希勒在这个时候警告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可以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什么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可以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希勒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什么是股价?学院派的说法是资产定价。但是,任何定价都会遭到投资者的质疑: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么多的钱(股价)去买一份资产呢?这看起来是个经济学问题,却反映了投资的心理动机。

通俗的解释是,现在花所买的是这份资产将来的回报。因此,与现在的股价接受,是建立在人们对未来的现金流期待和潜在风险评估。而这样的预测又是基于人们对于当前这份资产的评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简单地说,投资者对于现在的付,出,取决于对将来的预期,然而预期又建立在对现在的分析之上。

关键问题是什么变量能够确保对未来的预测是可靠。希勒悲观的指出,一些潜在因素,对股价的影响超过一些常规的因素。比如,1989年10月13日的一次股市暴跌,整个股市市值缩水了6.91%。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次暴跌和UAL公司的一项杠杆交易失败有关,实际上UAL暴跌只能解释全部市值的1%下降。有趣的是,事后对于市场交易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人在这场暴跌之前听说了UAL的交易失败,也就是说股市缩水过程中,有其他因素带动,导致了另外5.91%的损失。

目前最经典的例子是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金融危机。至今没人找出它是由哪次具体事件引起的。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天里,全球也就只发生了这几件大事。你也可以参与到这场评判中来,看看哪个最有可能是一种可以引起危机的事件。

1.州际商会将推进其收回超额铁路收入的计划;

2.康涅狄格州制造者协会成功的引入了一条有利的关税条款;

3.墨索里尼演讲称法西斯主义下的人民能面对任何危机;

4.法国总理候选人爱得华德宣布了其未来内阁中的外交部长;

5.一架载有七人的英国飞机在海上失踪;

6.格拉夫计划探险北极;

7.大卫的小分队正向南极推进。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希勒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因素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可以涵盖我们所想到的可能以及不可能影响到股价的因素。这是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份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一书成书于二十世纪末,其所讨论的事件及文化都只涵盖了美国,最多加上欧洲。对于中文的读者来讲,与讨论理性是否应该成为金融学的前提等深奥问题相比,与中国有关的思考或许会使我们更感兴趣。看我们的赌博文化,媒体与政治,投资工具等与希勒所讨论的美国有什么不同,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今日的中国,为我们的情绪去定价,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

今天终于读完了本书,去年刚买到它时,读了几天暂时放下了,现在读这类的书有些读不进去了。今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自己觉得中间部分有高潮,最后一章可惜没有提出什么可供操作的结论出来,给散户投资者的建议并没有可以用来在股市中赚钱的招数,简单的建议分散化。这本书可以说是论证巴菲特投资理论的学术论文,证实了老巴的市场是无效的、市场是情绪化的、投资者要控制住情绪才能在市场中生存、股指和某只个股的价格无法预测、投资是要在低估时买进并持有到高估时卖出、投资企业而不是股票等等观点,同样给散户的投资建议也如同老巴的购买指数基金:尽量分散化,个人投资将会分享社会财富的必定增长。下面是我写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

第138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此后,股票市场的大幅下跌与公众信心的丧失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股票市场的下跌既与2001年的经济衰退相关,也与2000-2001年度公司利润的下降有关。但是这些并不能看作市场衰落的外因,因为人们并没有将它们视为导致股价回落的反馈机制的一部分。市场的整体性衰退更多地应该被归结为人们心理的自然反馈和纠正过程,而不是某些完全从外部作用于市场的事件。

为啥公众信心会一瞬间丧失呢?上涨过程中正向激励会刺激股市越来越涨,下跌过程中的负向激励同样会刺激股市越来越跌,但是如何寻找从下跌转为上涨的转折点和从上涨转为下跌的转折点?

第166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我们这里讨论的定位部分解释了市场日复一日的稳定,但也必须注意到定位偶尔的松弛或突然松弛的可能性。这种松弛会导致股市发生急剧变化。......但是现实世界中的决策往往因为情感因素和缺乏确定的目标受到影响,因此,人们并不总能像事先想好的那样行事。

股市中的信息丰富,而且千变万化,即便是理智思维来选择判断决策,对一个人能力的挑战也是巨大的。而一个人的判断力还要受到情绪的妨碍。

市场在大部分时间内是稳定的,这种稳定基本上指的是股市的不涨不跌,在某一个范围内上下波动,没有明显的向上或者向下趋势,但是什么时候才会发生给投资者带来机会的快速下跌或者快速上涨的走势呢?

第185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这段话是否意味着,股市在大多数的时期内,应该是漫无目的地平行震荡,总趋势向平,小幅地上升或者下降,然后舆论说三道四的都有,但是对走势无决定性意义,就像09年之后至今。只有等企业基本面明显向好,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因为这时候确实具有投资价值,还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即可确定,来获取显而易见的回报,这之后,经过口口相传,才能逐渐地引发一轮制造泡沫的上涨,上涨过程也是自我强化的过程,结果就是涨过头了,随之而来的又是一轮暴跌。

第201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当股息很低的时候,持有股票的收益率也很低,除非低的股息本身能够预测股票价格的上升。所以,在股息低的时候人们期望股票价格比平时涨得更多,从而抵消低股息导致的收益率下降。不过历史数据显示,当股息相对与股票价格较低时,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未来5~10年内股票价格的上升。恰恰相反,当股息相对于股票价格低的时候,往往跟随着很长时期的股价下跌(或者说增长率比平时下降)。因此,此时投资者的总收益将受到双重打击:一方面是低的股息,一方面是股价下跌。所以,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当人们获得的股息相对于购买股票的价格低时,不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这一道理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这段是本书中我发现的唯一具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的实战建议:股息率低证明股价过高,相对应的应该是市盈率处在高位,股价处在一波上涨行情后的高位,即便是公司业绩优良,股息绝对值也在增加,但是相对于股价来说,那个时刻买进股票的回报率也就是股息率会相对低,很明显说明不具有投资价值。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范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非理性繁荣读后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这本书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去买一本而是直接在网上下载的电子文档来读的。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吧。《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比如,艾伦·格林斯潘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纽约时报》的保罗·克鲁格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曼罗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做得都多。”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达到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经典之作,无论我们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八篇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参考读后感一: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最近在看两本书《黑天鹅效应》、《非理性繁荣》,觉得是两本很不错的书,推荐阅读。对于经济、股市、楼市的分析很有启发作用,尤其是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整个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梳理,论据充分、有条有理,不愧是大学问家的作品。而我越发觉得地球上没有新事物。一个对美国经济了解深刻的人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现象就应很容易把握,当然也越容易利用机会赚取财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现象,先学别人的理论经验,看到本质,添加入中国所特有的影响因素,会相对容易明白些。

股市、楼市有死多头和死空头两种说法,所谓死多头就是偏执的一向看多的人,而死空头当然就是一向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个极容易乐观的人,有些时候甚至是盲目的乐观,但是对于中国的楼市,中期并不看好。楼市一向在疯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不会降。有人跟我说,中国就是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楼市,让楼市持续上涨,只要政府想让它涨就能一向涨下去。也许我比较愚钝,但我从未见过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够逆经济规律而一向健康前行的。有些东西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种下的因总是要收获果的。一旦楼市的非理性繁荣走到尽头,承受巨大痛苦的终是百姓,正因既得利益者有他们自我的好去处。

在经济现象中,媒体的影响力是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因素。媒体的作用不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所谓的一些专家但是是砖家,为了一些好处昧着良心为某些人摇旗呐喊,拼命鼓吹。谎言被现实戳穿后,收获板砖无数,因此名为砖家),媒体的作用只是在经济现象发生了之后,产生很多吸引公众眼球的报道,导致经济现象的结果被放大,最后,非理性繁荣的非理性被放大到最大,泡沫破裂时候的破坏力则导致经济恢复的更困难。忽然想起巴菲特的投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不知道到时候清醒的能有几个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于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连续上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这在美国股市更为剧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坚信股市会下滑和连续减速的人由于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决定错误,对自我的坏情绪很敏感。

那些不断预测下滑的人由于总是在错,会痛苦地感觉到丢面子。由于对认识世界的满意程度是自尊和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观的人想建立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观,或至少会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不一样的态度。也正正因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时会很强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奋不顾身地涌入市常

尤其是当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投资人更是害怕踏空。

对于人们为什么不能做出独立的决定和选取,一般的解释是迫于社会压力的屈从,人们害怕被看成是另类或是傻瓜,他们的决定受到了动遥

但社会心理学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透过实验证明,人们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达一个相反的观点,而是传统理性告诉他们,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决定时,那么差不多能够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确的。所谓顺势而为。

人们对股评家、分析师和经济学的所谓权威的依靠感。尤其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显的这天,人们信赖专家成为一种习惯,总以为专家推荐的股票或走势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他们走没错。

还有一点也颇值得关注,就是投资者经常对价位高估习以为常,只有等到股价跌了个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在模棱两可的状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参考读后感二:

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整个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梳理,论据充分、有条有理,不愧是大学问家的作品。而我越发觉得地球上没有新事物。一个对美国经济了解深刻的人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现象就应很容易把握,当然也越容易利用机会赚取财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现象,先学别人的理论经验,看到本质,添加入中国所特有的影响因素,会相对容易明白些。

参考读后感三:

很是遗憾,也很是震撼,差不多一年前就把这本书买回来了,但是一向没有列入阅读重点。还是先让你和我一齐分享下这本书绝妙的闪光点,也许更为适宜:

股市大幅度下跌以后,房地产也会出现较快上涨。(这个观点对于中国股市2007年和2008年解释还是具有说服力的)。

自由市场的一个基本缺陷就是:经济的繁荣总是会伴随着道德标准的衰退,直到一些丑闻或者巨大震撼事件暴露出来。(麦道夫事件以及AIG高管奖金分配,对这个法则做了最直接而深刻的注解)。

贷款人无抵押贷款超过2年半收入,传统上就认为这个人贷款过高。(比较咱们这天按揭总款,这个数据保守的让人感到夸张)。

美国按揭28/36原则:抵押借款不能超过贷款人总收入的28%,贷款人的贷款总额不得超出总收入的36%。(看看这个数据,你也许会冷汗淋漓)。

股价是由真实价值推动的。(想想你对股市的看法,你对股价的看法?)

当然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我还只能说这本书比较精彩。他够不上对笔者的震撼。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很久以来,这个博客基本上看不到对房地产具体项目的论述,而是一些关于宏观经济,关于城市和关于行业经济的论述。正是基于对这些领域的明白,以及心得,这本书带给笔者的才是震撼性思维:

中国从改革开发30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开放以来,房地产收益率为6%/年,股票是10%/年(一个上海的房地产商人的统计数据,他有一个专职的股票理财人,他的合作伙伴经营者上海银七星室内滑雪场,在2007年笔者所在的企业以前试图引进这个商业项目,到目前为止,他是笔者接触到非核心区最为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这点在这天笔者仍然十分确信)。中国改革开放30年GDp平均增幅超过8%(没有确切数据,但是能够看到成型的图表),1982年2005年,中国平均储蓄率为:6。42%(一年期,且没有包含88、89年期间银行保值储蓄的保值率),中国平均贷款利率约为9%(一般而言存贷款利差在23%之间),CpI年平均增长率为6。1%。

所有基本数据齐全了,正因股市投资收益率和楼市投资收益率数据非官方渠道,因此你只能看做是一个近视数据,透过近视数据你能获得的信息是,将钱存在银行并不会比你投入在房地产市场少赚钱,甚至还会更高;如果你是贷款投资房市,那么亏损是肯定的。从长周期数据来看,基本不支持投资房地产市场会增加你的财富。但是你会发觉投资房地产市场确实让某些人变的更加富有,这个原理咱们也认同,关键在于咱们对于投资市场波动的态度。那里涉及到穷人经济学和富人经济学的差别,正因资本市场是连带市场,也就是咱们所说的祸不单行更大频率发生在穷人身上。原因很简单,正因你把仅有的资产全部投资,但是在资本市场下跌时候,你的就业,你的工资可能会受到连带影响,而你被迫在低位割肉,因此被迫亏损,其主要原因在于你无法自由选取交易时刻给你带来的投资损失;第二个法则就是,你没有充裕的时刻和财力调整你的投资策略,比如咱们都知道,如果房地产开发商从一开始就购地并不进行生产销售,那么无限囤积土地一不会有亏损风险,二会获得更大收益,但是如果资本不富裕,你被迫将购置的土地用于开发,但是当你把土地消耗掉以后,再次购买土地的时候,土地价格上涨必须会超过房地产利润的上涨幅度。这也就是房地产企

业,往往会一个项目失败,导致整个公司倒下的原因。从公司规模来说,万科是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但是相对于李嘉诚先生来说,万科显然仍然属于穷人,因此两者行为差别就显现出来,万科被迫对地王进行开发,而李嘉诚则能够停止投资,搁置开发等待开发时刻来获利。

上方咱们探讨的是绝对富裕与相对富裕的投资案例。因此纯粹的投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致富的手段和方向。【穷父亲和富父亲】只是给你编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美丽传说,当然这种传说在你身边或许可能真实存在。但你必须要坚信,这个会是极少数个案,而不构成大家致富的共同途径。

因此对于股市和楼市,书的作者给出的答案,其实并不新鲜,只是正因前面超多的论证而显得更有说服力。就是分散投资,让自我变的象富人一样进行交易。在保障生活充裕的状况下,运用时刻杠杆来调整你的投资策略和节奏,不好坚信你的智慧去给市场博弈。作者罗列的美国股市20多年时刻证明,基金仅仅能获得股市大盘正常的盈利,当然这点也能够说明,在中国08年几乎无一基金公司盈利的现实状况,英雄不是总会出现的,在这个多方博弈市场,即使英雄也会发出好汉难敌四手的感慨,英雄就这样被消灭的。

当然文章的多数推荐,仅仅针对那些坚信自我仅仅是这个社会普通大众一员的群体,对于自我智慧具有相当自信的人,也许本文观点可靠性就显得不值一文。依照笔者的经验,投资策略对于个体的价值并不大,比如你在2002去买一只股票和2002年去买黄金或者2002年去购置房屋,你仔细分析后,你会发觉其实他们收益率都大致相当。当然如果全部存入银行你会发现你的亏损,这仅仅是你把周期设置在6年时刻,如果再向后延续一个6年,或者两个6年,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其实是无比小的。

参考读后感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我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兄弟姐妹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能够透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好过于坚信自我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带给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明白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咱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咱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咱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但是谁敢说自我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我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但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归纳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状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也能够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因此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刻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坚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我的观点,从那里,我感受到了自我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咱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透过阅读本书,咱们能够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

参考读后感五: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2000字

每当我向身边的兄弟姐妹、同事和同学们表达价值投资概念的时候,他们多数表示了深深的怀疑。被他们问及最多的话题就是,当前中国的股市,适合做长期投资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能够问在当下;但如果是对价值投资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活动而言,这个问题就就应改正成这样:从此刻到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间,适合做长期投资吗?这样时刻范围和标的才对应得上。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用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来进行解释的。回答的多了,自我也发现这个解释存在着不尽合理的问题。正因经济和股市虽然存在着相关性,但是是否必须是强相关,他们的增长步调是否必须是一致,这却是不能够下一个定论的。正因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

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是否只有美国的股市比较适合做价值投资,而中国这样一个法制不健全,股市发育不良的环境下,不必须能够带给价值投资的土壤。那么,美国的股市又是一个什么样貌的呢?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应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决定。这一决定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决定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愉悦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习并领悟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咱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能够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因此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咱们看到,有证据证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刻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坚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取共同基金,正因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咱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取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资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构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主角,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齐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就应也能够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取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到达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刻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达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咱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咱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咱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处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咱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决定咱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我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参考读后感六:

最近读了希勒写的《非理性繁荣》。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把非理性繁荣作为了一个研究对象从结构上,文化上,心理上进行了研究。我佩服作者的丰富的知识,严谨的考证,细心的调查,但我不太钟爱这种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图表数据说话,然后试图解释这些图表数据说明的东西。书我读起来有些拗口,这是正因我浮躁的心态,翻译的不畅。我只是简单的翻了一遍。但这过程中,围绕非理性繁荣这个命题,我确实想到了很多,这有很多我已经构成的观念和正在构成的观念,借此机会我正好把它表达出来。因此这并不是一篇读后感。

关于非理性?

投资者心理对经济明白总是延迟和放大的。中国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长,直到05,06年才体现到股市上来,而且投资者放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感触,07年就进入非理性的状态了。危机也在那时埋伏,当股市开始下跌,很容易就进入了崩盘,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难明白为什么会很轻易的跌破基本面关口和心理关口。人也如此,发达时,自信和欲望也会极度膨胀,以为天下唯我独尊;落魄时,觉得自我什么都不是,自杀的心都有。股市就是由这样的人构成的,因此也有这样的性格。人要认清自我,成不骄,败不馁,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成熟的股市也就应这样。但话又说回来,不成熟的股市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庞氏骗局和击鼓传花

我在想这种放大效应是如何传播出去的。贪婪和恐慌最终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疯狂。这其实就是个庞氏骗局,说白了就是传销。庞氏骗局正因臭名昭著的麦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传销在我国是明文禁止的。大盘涨了,因此更多的人进来,因此大盘再涨,直到泡沫破裂。崩盘也是如此。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为什么他们还参与到其中呢?我想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心理,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我就那么倒霉轮到最后一个,每个人都坚信自我能都获利逃脱。这就是赌博了。

在关键点操控

还有一个命题是大盘如何从一小部分人的狂欢演变成了全民狂欢。这类似于病毒传播模型,但我并不做过多地分析。我记得有个临界值,当感染比率大于这个值的时候,就有可能使整体都感染。我想说的是,临界值附近是个很危险的区域,这使得操控变成了可能。可能投入并不太多的资金,就能够使狂欢成燎原之势。这与索罗斯的观点很像。他就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时机,狙击了英镑。我坚信这样的投机机会会经常存在的。

书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我很感兴趣。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么出名,远远超过了其它同时期的作品?这幅油画从艺术上真的超过其它作品很多吗?作者的儿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查证了一些资料,这幅油画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对它进行了炒作,又发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强化了人们心中的印象,以至于之后的人们又开始对它进行细细的论证,最终巩固了它作为一个超伟大作品的地位。这其实也是一个泡沫构成的过程,包含了传播,正反馈,或许还有一些关键时刻。当然,这个泡沫永远不会破碎了。正因艺术这种东西无法估价。

参考读后感七: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1500字

每个人都想知道,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们就能够透过投资来赚钱。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通货膨胀高是利好消息?不是。低通涨是利好?不是。

人口生育高峰利好?不是。人口增长减速利好?不是。

有战争是利好?不是。和平年代是利好?也不是。

新闻影响政治和立法是利好?不是。新闻失去对政治的影响力是利好?也不是。

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全球的金融学家透过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发现了以上这些答案。而这些答案本身所暗示的可能的规律,则足以让任何一个认为,或者以前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人惊心。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就是正因确定了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尽管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一在有人试图以实证的研究去证伪这一基本假设,但他们持续的失败一度使人们坚信,咱们如果发现有任何事情能够动摇理性人这一基本假设,那只能说明咱们的研究不够深入。但金融学的发展及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使咱们再次回归为怀疑者:这一假设可信吗?

在二十世纪末,金融学开始成为一门正式的科学,不再从属于经济学。但是,希勒在这个时候警告投资者不好过于坚信自我已经能够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带给什么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能够理性地预测和明白股价的波动。希勒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咱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什么是股价?学院派的说法是资产定价。但是,任何定价都会遭到投资者的质疑:为什么咱们要用这么多的钱(股价)去买一份资产呢?这看起来是个经济学问题,却反映了投资的心理动机。

通俗的解释是,此刻花所买的是这份资产将来的回报。因此,与此刻的股价理解,是建立在人们对未来的现金流期盼和潜在风险评估。而这样的预测又是基于人们对于当前这份资产的评估。这是一个十分搞笑的悖论。简单地说,投资者对于此刻的付出,取决于对将来的预期,然而预期又建立在对此刻的分析之上。

关键问题是什么变量能够确保对未来的预测是可靠。希勒悲观的指出,一些潜在因素,对股价的影响超过一些常规的因素。比如,1989年10月13日的一次股市暴跌,整个股市市值缩水了6。91%。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次暴跌和UAL公司的一项杠杆交易失败有关,实际上UAL暴跌只能解释全部市值的1%下降。搞笑的是,事后对于市场交易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人在这场暴跌之前听说了UAL的交易失败,也就是说股市缩水过程中,有其他因素带动,导致了另外5。91%的损失。

目前最经典的例子是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金融危机。至今没人找出它是由哪次具体事件引起的。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天里,全球也就只发生了这几件大事。你也能够参与到这场评判中来,看看哪个最有可能是一种能够引起危机的事件。

1。州际商会将推进其收回超额铁路收入的计划;

2。康涅狄格州制造者协会成功的引入了1条有利的关税条款;

3。墨索里尼演讲称法西斯主义下的人民能应对任何危机;

4。法国总理候选人爱得华德宣布了其未来内阁中的外交部长;

5。一架载有七人的英国飞机在海上失踪;

6。格拉夫计划探险北极;

7。大卫的小分队正向南极推进。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希勒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因素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能够涵盖咱们所想到的可能以及不可能影响到股价的因素。这是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份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一书成书于二十世纪末,其所讨论的事件及文化都只涵盖了美国,最多加上欧洲。对于中文的读者来讲,与讨论理性是否就应成为金融学的前提等深奥问题相比,与中国有关的思考或许会使咱们更感兴趣。看咱们的赌博文化,媒体与政治,投资工具等与希勒所讨论的美国有什么不一样,而咱们又就应如何去看待今日的中国,为咱们的情绪去定价,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绪化的投资给咱们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参考读后感八:

读希勒非理性繁荣有感1000字

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于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连续上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这在美国股市更为剧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坚信股市会下滑和连续减速的人由于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决定错误,对自我的坏情绪很敏感。

那些不断预测下滑的人由于总是在错,会痛苦地感觉到丢面子。由于对认识世界的满意程度是自尊和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观的人想建立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观,或至少会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不一样的态度。也正正因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时会很强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奋不顾身地涌入市场。

尤其是当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投资人更是害怕踏空。

对于人们为什么不能做出独立的决定和选取,一般的解释是迫于社会压力的屈从,人们害怕被看成是另类或是傻瓜,他们的决定受到了动摇。

但社会心理学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透过实验证明,人们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达一个相反的观点,而是传统理性告诉他们,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决定时,那么差不多能够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确的。所谓顺势而为。

人们对股评家、分析师和经济学的所谓权威的依靠感。尤其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显的这天,人们信赖专家成为一种习惯,总以为专家推荐的股票或走势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他们走没错。

还有一点也颇值得关注,就是投资者经常对价位高估习以为常,只有等到股价跌了个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在模棱两可的状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在股市中,暴涨和暴跌适合钟爱刺激的投资者与大牛市的热潮。但一般而言,阴跌和缓涨则容易让人轻信,或者说有时更能把一般投资者套住。其中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价格的持续性能给害怕风险的人以心理依托。

在市场和日常生活中,咱们也会发现有些向来谨慎的人会突然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举动,这往往是和信心过度有关。过度自信有许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事是事后聪明,它使人们认为世界实际上很容易预测。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出现黑色星期一之后希勒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你当天就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反弹吗?在没有参与交易的人中,有29。2%的个人和28%机构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参加交易的个人和机构中也有近一半人认为是知道何时反弹。

事后聪明确实在股市中频繁发生,除了过度自信外,也可能与虚荣倾向有关。

市场的真正命脉在于信息与决定未来,虽然后者是极难做到的事情。

在希勒看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可能也是金融行为学的研究对象。1996年12月4日,希勒向格林斯潘和美联储董事会作了证明股市水平不合理性的报告。第二天,格林斯潘就发表了非理性繁荣亢奋的演说,导致股市暴跌。但仅仅几个月后,格林斯潘又站到了乐观派的一边,提出了新时代的看法。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精选5篇)


读好书往往能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很多人的内心是复杂的,我们抽一点点时间撰写读后感,用来记录自己读书时的所思所悟。您还在为写作品读后感而发愁吗?有请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编辑的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篇1

关于这本书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去买一本而是直接在网上下载的电子文档来读的。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吧。《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纽约时报》的保罗克鲁格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曼罗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做得都多。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xx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xx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达到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xx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xx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经典之作,无论我们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篇2

很是遗憾,也很是震撼,差不多一年前就把这本书买回来了,但是一直没有列入阅读重点。还是先让你和我一起分享下这本书绝妙的闪光点,也许更为合适:

股市大幅度下跌以后,房地产也会出现较快上涨。(这个观点对于中国股市2007年和2008年解释还是具有说服力的)。

自由市场的一个基本缺陷就是:经济的繁荣总是会伴随着道德标准的衰退,直到一些丑闻或者巨大震撼事件暴露出来。(麦道夫事件以及AIG高管奖金分配,对这个法则做了最直接而深刻的注解)。

贷款人无抵押贷款超过2年半收入,传统上就认为这个人贷款过高。(对比我们今天按揭总款,这个数据保守的让人感到夸张)。

美国按揭28/36原则:抵押借款不能超过贷款人总收入的28%,贷款人的贷款总额不得超出总收入的36%。(看看这个数据,你也许会冷汗淋漓)。

股价是由真实价值推动的。(想想你对股市的看法,你对股价的看法?)

当然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我还只能说这本书比较精彩。他够不上对笔者的震撼。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很久以来,这个博客基本上看不到对房地产具体项目的论述,而是一些关于宏观经济,关于城市和关于行业经济的论述。正是基于对这些领域的理解,以及心得,这本书带给笔者的才是震撼性思维:

中国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开放以来,房地产收益率为6%/年,股票是10%/年(一个上海的房地产商人的统计数据,他有一个专职的股票理财人,他的合作伙伴经营者上海银七星室内滑雪场,在2007年笔者所在的企业曾经试图引进这个商业项目,到目前为止,他是笔者接触到非核心区最为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这点在今天笔者仍然非常确信)。中国改革开放30年GDP平均增幅超过8%(没有确切数据,不过可以看到成型的图表),1982年—2005年,中国平均储蓄率为:6.42%(一年期,且没有包含88、89年期间银行保值储蓄的保值率),中国平均贷款利率约为9%(一般而言存贷款利差在2—3%之间),CPI年平均增长率为6.1%。

所有基本数据齐全了,因为股市投资收益率和楼市投资收益率数据非官方渠道,因此你只能看做是一个近视数据,通过近视数据你能获得的信息是,将钱存在银行并不会比你投入在房地产市场少赚钱,甚至还会更高;如果你是贷款投资房市,那么亏损是肯定的。从长周期数据来看,基本不支持投资房地产市场会增加你的财富。但是你会发觉投资房地产市场确实让某些人变的更加富有,这个原理我们也认同,关键在于我们对于投资市场波动的态度。这里涉及到穷人经济学和富人经济学的差别,因为资本市场是连带市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祸不单行更大频率发生在穷人身上。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把仅有的资产全部投资,但是在资本市场下跌时候,你的就业,你的工资可能会受到连带影响,而你被迫在低位割肉,因此被迫亏损,其主要原因在于你无法自由选择交易时间给你带来的投资损失;第二个法则就是,你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财力调整你的投资策略,比如我们都知道,如果房地产开发商从一开始就购地并不进行生产销售,那么无限囤积土地一不会有亏损风险,二会获得更大收益,但是如果资本不富裕,你被迫将购置的土地用于开发,但是当你把土地消耗掉以后,再次购买土地的时候,土地价格上涨一定会超过房地产利润的上涨幅度。这也就是房地产企业,往往会一个项目失败,导致整个公司倒下的原因。从公司规模来说,万科是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但是相对于李嘉诚先生来说,万科显然仍然属于穷人,因此两者行为差别就显现出来,万科被迫对地王进行开发,而李嘉诚则可以停止投资,搁置开发等待开发时间来获利。

上面我们探讨的是绝对富裕与相对富裕的投资案例。因此纯粹的投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致富的手段和方向。《穷爸爸和富爸爸》只是给你编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美丽传说,当然这种传说在你身边或许可能真实存在。但你一定要相信,这个会是极少数个案,而不构成大家致富的共同途径。

因此对于股市和楼市,书的作者给出的答案,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因为前面大量的论证而显得更有说服力。就是分散投资,让自己变的象富人一样进行交易。在保障生活充裕的情况下,运用时间杠杆来调整你的投资策略和节奏,不要相信你的智慧去给市场博弈。作者罗列的美国股市20多年时间表明,基金仅仅能获得股市大盘正常的盈利,当然这点也可以说明,在中国08年几乎无一基金公司盈利的现实状况,英雄不是总会出现的,在这个多方博弈市场,即使英雄也会发出好汉难敌四手的感慨,英雄就这样被消灭的。

当然文章的多数建议,仅仅针对那些相信自己仅仅是这个社会普通大众一员的群体,对于自己智慧具有相当自信的人,也许本文观点可靠性就显得不值一文。依照笔者的经验,投资策略对于个体的价值并不大,比如你在2002去买一只股票和2002年去买黄金或者2002年去购置房屋,你仔细分析后,你会发觉其实他们收益率都大致相当。当然如果全部存入银行你会发现你的亏损,这仅仅是你把周期设置在6年时间,如果再向后延续一个6年,或者两个6年,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其实是无比小的。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篇3

每当我向身边的朋友、同事和同学们表达价值投资概念的时候,他们多数表示了深深的怀疑。被他们问及最多的话题就是,当前中国的股市,适合做长期投资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可以问在当下;但如果是对价值投资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活动而言,这个问题就应该改正成这样:从现在到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间,适合做长期投资吗?这样时间范围和标的才对应得上。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用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来进行解释的。回答的多了,自己也发现这个解释存在着不尽合理的问题。因为经济和股市虽然存在着相关性,但是是否一定是强相关,他们的增长步调是否一定是一致,这却是不能够下一个定论的。因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

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是否只有美国的股市比较适合做价值投资,而中国这样一个法制不健全,股市发育不良的环境下,不一定能够提供价值投资的土壤。那么,美国的股市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达到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篇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也可以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助。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篇5

作者是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之一,于20xx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研究方向包括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统计方法及市场道德判断、公共选择等方面。

《非理性繁荣(第2版)》是在2000年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的,写作于20xx年。这本关于行为金融学的书非常有名——也许是由于大学就学过一些关于行为金融学的内容,也学过书中涉及的心理学内容,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书的内容的可参考性很多时候取决于成书的时代背景。

这本书第1部分对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探讨了市场产生泡沫的12个因素:

1、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与业主社会;

2、政治和文化的变迁促进商业的成功——实用和金钱主义;

3、新的信息技术——技术发展;

4、支持性货币政策与格林斯潘对策——格林斯潘放任泡沫;

5、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

6、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

7、分析师越发乐观的预测;

8、固定缴费养老金计划的推广——美国401(k)计划;

9、共同基金的增长;

10、通货膨胀回落和货币幻觉的影响——名义回报使得低通胀率时期公众预期回报会更高(以更高通胀率下的名义回报作为预期);

1

1、交易额的增加:贴现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和24小时交易——吸引了人的注意力;

12、赌博机会的增加——赌博的增加使人们更加愿意进入股市这一赌场。

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股市/房市存在一种自反馈的放大机制,存在一个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PonziProcess)引起投机性泡沫,即股价升高本身使得人们对股价预期更高,从而购买股票,推高股价。(Ponzi就是庞氏骗局的创始人)而股市和房市之间还存在交叉反馈,股市泡沫结束后资金流出到房市推动房市泡沫。

这本书的第2部分中讨论了文化的因素,包括新闻媒体在股市变化中发挥的作用,新闻媒体的曝光增加会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扩大市场反馈的速度,但是对市场向上或者向下的方向影响似乎并没有什么作用。

这本书的第3部分讨论了股市中人的心理的影响,这一部分属于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必然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作者还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市场本身是不理性的,市场的也并不那么有效。

这本书的第4部分给出了对策和方法论,包括:投资多元化、增加储蓄、合理的养老计划和改进社会保障制度(避免现在养老金如此多投资于股市)、运用温和的货币政策抑制投机泡沫(而不是强硬的政策造成急跌带来萧条)、舆论领导者发表评论纠正市场偏差(然而作者也说不见得有用)、鼓励建设性的交易(鼓励参与国际交易,平衡预期)、帮助公众对冲风险。

综合评价:

1、这本书对于不具备金融市场知识的人而言有可读性,而如果之前出身于金融专业,对行为金融学和心理学有所了解的话,可能学不到太多新的东西——总的感觉,站在现在的视角下,这是一本比较泛的书,并没有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

2、作者的很多分析、阐述过于学术化,离投资实务太远,有的偏于真空了,只有在给定假设下架空研究的意义;作者对于债券和股票长期收益率对比的研究也没把内在机制揭示清楚,就下了一个债券和股票长期受益率(很可能)没有实在差异的结论,感觉研究方法似乎并不扎实。

3、作者阐述的内容还是揭示市场有不理性泡沫的风险,应对策略太泛泛,没有特别显著的方法论意义。

4、作者分析一些市场因素包括“那些持有自己企业的股票的美国公众的公开怨恨情绪”这一类的内容似乎并没有太坚实的逻辑基础,偏于感性的认识,没有把传导机制讨论得很清楚。

读《神奇女生祝如愿》有感


读《神奇女生祝如愿》有感

祝如愿的主人公,是仙女的女儿,妈妈在她刚出生就飞上了天堂,就再也没有回来。祝如愿有一双妈妈留下来的木头鞋,是爸爸亲手为妈妈做的。然而,正是因为妈妈的离去,使这个玩木偶的爸爸,也越来越萎靡不振。后来剧场倒闭了,如愿的爸爸就用剩下的积蓄开了一家碟片行,生意也冷冷清清。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漂亮阿姨来到了这里,如愿简直惊呆了:两个小酒窝,甜美、温和的微笑,小巧玲珑的脚和爸爸对自己描述的妈妈简直一模一样!如愿向她要了住址和名字,也就是从这时起,那位阿姨成了这家店的常客。她叫柳允典,住在香花桥。最后的结果大家肯定猜到了:一定是两个人走在了一起。允典阿姨还有个儿子,是如愿的哥哥,也正是如愿所盼的:给我一个妈妈。再给我一个哥哥吧。

这一切的故事,既让人感动,又叫人欣慰。一家人的聚聚散散,分分离离,都有一种凄美的感觉。

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童话里的生活着实美丽,平凡中也有幸福,平凡中也有神奇。幸福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就在于你怎样去争取幸福,创造幸福。即使在一个灰暗,令人生气的小角落里,也照样能找到一个亮晶晶的世界。

读《神奇女生祝如愿》有感400字


这几天,我一直在回味一本很厚却很有趣的书,叫《神奇女生祝如愿》。

书中讲了:主人公祝如愿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孩,她爸爸是一个木偶剧的演员,因为失业开了一家小小的碟片行,当有着和过世的妈妈一样的酒窝的允典阿姨出现时,天真而又爱幻想的神奇女生祝如愿用电影中的话和神奇的木偶剧让允典阿姨和爸爸、她还有吉利哥哥生活在一起,最后经过了挫折,他们终于成为了幸福的一家人。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起祝如愿的“神奇”,包括她自己也说过:“所谓神奇,就是一种无所畏惧的乐观吧,相信乌云只是暂时路过,阴天都会变成晴天!”生活中,有多少人受到了挫折而一蹶不振,从此陷入低谷无法自拔。他们年龄比祝如愿大,阅历比祝如愿丰富,但他们却偏偏没有祝如愿的乐观,她的希望和快乐。这是多么重要的精神!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允典阿姨和她的儿子卫吉利。在他们和祝如愿一家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却突然得知了卫吉利哥哥的爸爸得了不治之症:一种叫“阿兹海默症”的失忆症,不能治愈,只会越来越糟糕。他们仍然选择放弃健康的祝如愿的爸爸,去和无法治愈的卫吉利哥哥的爸爸生活。尽管他们和卫吉利哥哥的爸爸过得很糟糕,他们却没有后悔过,实在是令人感动!

原来,这个世界上是真正没有所谓的“神奇”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乐观、坚强、与快乐这些创造“神奇”的“工具”!

读后感大全: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观《大阅兵》后感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每当唱起这首歌时,我便会更加钦佩我的祖国,冕怀先烈。

70年了,我们胜利已经七十年啦!在这七十年里,有多少人已经改变,仅剩多少人还谨记着历史?这次大阅兵,令我深深感动!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坚强不摧的中国人,我们是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中国人!

参加大阅兵的每一个中国人,他们每走一步,都是昂着头,挺着胸,想法西斯侵略者展现出中国人专有的威风,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为抗日战争,死去了很多人,我们中国人替死去得先烈在大阅兵的现场骄傲的笑,自豪的笑,我们是中国人。

在人们熟知的南京大屠杀中,我国死亡人数是一个令世界默哀的数字。如果现在说三十万的话,有些人可能还不以为然,但那些死去的,可那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现在想想,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中国人却以慈悲为怀,放过了日本侵略者,我想,中国人认为,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让他们知道他们的错,他们真的错了,他们不该妄图侵略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的是无限自豪!

在我们心中,有这么一个梦,要让世界处处充满换了,要让人们过上好日子。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读后感《祝祖国永远繁荣昌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永远的家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