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500字

《江南伊人》读后感500字。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也许下面的“《江南伊人》读后感500字”正合你意!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江南伊人》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青春故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小说里写到的很多情节,在我们曾经的高中时代都真真切切的发生过,所以回忆会不自觉地和故事交织在一起。

主人公林朗玉骄傲自信,典型的狮子座性格,这样的男生其实不适合温润如玉的外表,我倒觉得孤标傲世更适合他一些。林朗玉在容貌和音乐上足够吸引女生,但是他骨子里的傲性是他的致命伤,跟赵云,跟大郎,跟情敌,他都硬碰硬,结果到最后受伤的怕是只有他。

我很喜欢伍娇,也喜欢云朵,她们够率真,够坦荡。还有一个女生一直喜欢林朗玉,好像叫黎淑芬,她的名字好像很难记,也许作者有点残忍,离、疏、分,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最悲伤的结局全在她的名字里了。不过这样也好,我倒宁愿让一个不相干的女生承受小说里的伤痛,总有人的青春要因为她在意却不在意她的人痛一番,这样的痛很无辜却让小说里的青春有些真实。

小说源于生活,却不能平铺直叙生活情节。《江南伊人》里有些东西说的太多了,读来稍嫌冗杂。林朗玉和竹林风恋爱过程中的对话有些拖沓,反而模糊了小说的主题;我觉得有些话男女主角不必全说出来,含而不露,读者反倒可以有更多的想象。

不过,还是挺喜欢这部小说的,第一次看身边朋友写的小说,感觉挺好。丹城是一个很美的小城,龙湾镇是一个很美的小镇,山好,水好,人也好,江南伊人能在美丽的水乡书写青春,这本来就很美。

爱萍写

很不好意思,《江南伊人》还没跟大家见面,不过快了,文章正在审核阶段,过几天就可以跟大家见面了,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次写小说,感觉还是很好的,虽然大家看到的都是我的日志,我最长的一篇日志也就写了三万字,《江南伊人》是我在一个月内,断断续续写完的,每天上完课一回到宿舍就打开电脑,开始写小说。

我的视力感觉下降了好多,不过,慢慢调节会好点的,我过的很充实,成绩没有什么影响。

当初我年少轻狂,放了很多不切实际的话,比如:如果作家的比例是1000:1的话,那么,2011届出了我这个能写的,那我就会去做这件事。

别问我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始终是创造价值,一直都是。我总说,人要活得有价值。

男主人公是一个磨豆腐世家出来的男子,林朗玉,名字跟他的人一样清新俊朗。

女主人公竹林风就是一个矛盾的合集,她就是江南伊人中的一个。

卢雨做了一个牺牲品,她跟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好了。

黎淑芬是悲剧的,她无依无靠,最后自己的妹妹喜欢了她爱的人。黎淑芬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爱人,这是本文很喜的一部分。

伍娇就是一个美女,那只是爱情的念想,什么情爱,现实很难长久,这是唯一幸福的一对。

云朵,一个失恋后出现的女生。男人在失恋后都是脆弱的,云朵的爱,林朗玉是要不起的。只能这样,作为朋友,一直一直。

黎萌雪就是一个小学妹,啥都不懂,傻傻的,纯纯的,笔者不想写一丝破坏她性格的东西。

里面有很多很美的东西,审核完毕后,第一个发给大家看。

具体内容,交给大家以后观看了,谢谢大家。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江南伊人》读后感2024范文


《江南伊人》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青春故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小说里写到的很多情节,在我们曾经的高中时代都真真切切的发生过,所以回忆会不自觉地和故事交织在一起。
主人公林朗玉骄傲自信,典型的狮子座性格,这样的男生其实不适合温润如玉的外表,我倒觉得孤标傲世更适合他一些。林朗玉在容貌和音乐上足够吸引女生,但是他骨子里的傲性是他的致命伤,跟赵云,跟大郎,跟情敌,他都硬碰硬,结果到最后受伤的怕是只有他。
我很喜欢伍娇,也喜欢云朵,她们够率真,够坦荡。还有一个女生一直喜欢林朗玉,好像叫黎淑芬,她的名字好像很难记,也许作者有点残忍,离、疏、分,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最悲伤的结局全在她的名字里了。不过这样也好,我倒宁愿让一个不相干的女生承受小说里的伤痛,总有人的青春要因为她在意却不在意她的人痛一番,这样的痛很无辜却让小说里的青春有些真实。
小说源于生活,却不能平铺直叙生活情节。《江南伊人》里有些东西说的太多了,读来稍嫌冗杂。林朗玉和竹林风恋爱过程中的对话有些拖沓,反而模糊了小说的主题;我觉得有些话男女主角不必全说出来,含而不露,读者反倒可以有更多的想象。
不过,还是挺喜欢这部小说的,第一次看身边朋友写的小说,感觉挺好丹城是一个很美的小城,龙湾镇是一个很美的小镇,山好,水好,人也好,江南伊人能在美丽的水乡书写青春,这本来就很美。

《江南第一燕》读后感500字


瞿秋白同志是觅小的骄傲,是常州的骄傲。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关于他的书,名叫《江南第一燕》。是通过这本书,我更深的了解了瞿秋白同志。

瞿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瞿秋白同志那种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的崇高的秋白精神。他短暂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瞿秋白同志那坚忍不拔、坚贞不屈、舍生忘死、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书中的几个秋白小故事也让我记忆犹新。从中我体会到了瞿秋白同志从小乐于助人、关心穷人的崇高品格,并立志将它发扬光大。

瞿秋白同志著名的诗歌《赤潮曲》令我印象深刻。这首诗歌气势磅礴、音调高昂,它有瞿秋白同志切身的感受和所坚信的价值观,它涵阔了瞿秋白同志博大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目光,描绘出历史的走向,内容博大而深刻,它浸润了瞿秋白同志浓烈的感情。也让我对这位伟人肃然起敬,瞿秋白同志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高大起来。

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层次的认识了瞿秋白,也对秋白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将以昂扬的斗志,不懈的努力,继续谱写觅渡的新篇章。我们将以历史的使命,青春的名义,创造觅渡的又一辉煌。让我们共同期许,共同祝福觅渡的明天更美好!

忆江南读后感


忆江南读后感(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碧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诗人白居易的不朽之作。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日出江花红似红,春来江水碧如蓝。意思是: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的蓝草。能不忆江南?我想,这句话我不用解释,大家也都知道。

我才刚刚去过江南一带。对江南的印像好上加好。正如白居易说的第一句:江南好。在我看来江南真是好,绿树成荫、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碧绿的湖水真有一种古代的韵味。还有白居易说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我非常忆江南,因为江南的美景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我最渴望再去一趟。


忆江南读后感(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词人青少年时期就曾旅居江南,中年又先后在杭州、苏州等地做过刺史(州的长官),江南的美丽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恋恋不能忘怀。晚年在北方,他写过不少怀念江南的诗歌,《忆江南》词三首就是其中广为传诵的一组。它们约作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前后,当时词人66岁左右,正以太子少傅分司洛阳(领干薪在洛阳养老)。这里所录,是组词的第一首,也是写得最精彩的一首。

旧曾谙,过去曾经饱览。谙,热悉。江花,江边的鲜花。蓝,植物名,种类很多,叶子可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

日出两句,线条粗犷明快,设色鲜艳浓烈,凸现了春和景明时的江花江水,有彩版画的艺术效果。


忆江南读后感(三)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2020,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2020,又照应了忆字2020,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伊人的声音》的读后感2000字


的确,一个人一个声音,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有好听的,有一般的,却没有难听的。所有人们认为难听的声音都是是非所至。

习惯了一个人的声音,心中就有挥之不去的影子,总能感觉她在说话,声音是那么像,每次听她的声音,有悲伤的哭泣,有悠扬的笑声,有勉强的微笑,虽然最后一种笑没有声音,但仔细听还是可以听到勉强的意味的。老实说太在意一个人不好,不管男人女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小秘密,有些东西没有必要分享,仅有自己的留念就够了,爱情,友谊,一样。我不要大大的幸福,给我小小的一点我就已经很知足了,我是个安于享乐的人,我甚至可以为了爱情放弃一切,我想这样,可是现实又怎个容我这样?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小小的幸福声音。话不在多,一点儿,我就很满意,因为这样的关系也就只能如此了。

喜欢你的声音,并不是偶然,那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你的声音那样的疲倦,令我涌出无限的疼,总是想忘却你的眼神,总是想拒绝你的声音,可夜总是太漫长,心总是太孤寂;你的声音,充满个性,即使掺杂着多种方言,也是一种独特的旋律。你的声音,充满温情,即使是一声叹息,也是一首动听的音乐。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你的声音,说不清。笑我的傻笑我的痴吧,笑我的笨笑我的颠吧,爱情就是这样没有理智的狂哎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不得不承认,它可以改变一切,我对你的在乎慢慢轻了,可这份爱却越来越深了,没有了你的声音,可以独自回味曾经的只言片语。一切都显得不在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有你在一切就够了,天天能看到你,能和你有说有笑的聊天,我知足。对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走一步是一步,虽然这路走的艰难,可是我仍然有勇气,我并没有放弃,没有放弃过对她的追求。可是她时常没有表情的外表,让人看了真的很难受。我知道她是个怎样的人,我对我的选择决不后悔。我想终究会有一天,等我确定我会有这种能力和资格的时候,我会大声的宣告世界:我爱你!!!,爱你不后悔!此时此刻,闭上眼睛,有车辆从窗外经过,声音听起来有点疲惫,是你吗?

那天当我处在一个烦扰的世界中,当我独自一个人走在喧闹的街上,一种喧闹的呼吸压抑着自己的系统,让我在这一刻是窒息的,窒息的我走在街上如行尸走肉,让我在这一刻能够真正看着城市无情的运作,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无情。让我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了一群陌生的人,看到陌生的表情,感受着陌生的感受,呼吸着陌生的呼吸,我被世界抛弃了,梦里寻她千百度的猛烈之心,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正在孕育着新的生命,让我独自尝着苦果,让我能够真切的感受什么是社会。此时此刻,多想是个女孩子,能够依偎在他的怀抱中,暖暖的,即使那是个温柔的陷阱,哪怕是一个短暂的拥抱,也会让我拥有一种享尽荣华富贵的感觉,也能够让我的心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满足,年轻的我们对待庞大的人际关系是渺茫的,可以说是愚蠢的。我亦是其中的一员。

当人们通过另一种媒介来宣扬自己的精神的时候,像我这种用传统方式沟通的人就越显得无知和可笑,当人们已经开始了网络,当人们开始了网购,当我还是继续执著着见面谈心,还是继续执著着去商场买衣服,当我还是继续一个人走着一条路的时候。心里的想法没法说的时候,我会默默的把他压在心里,并不忧伤,只是闪躲,闪躲一切不利于我的事情,没有别的路可以走的时候,会不会刚好有一个懂的人陪着一起走,归根结底还是太依赖。依赖别人的感受,依赖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感受,生活在一个喧闹的环境,让我有种极端的冲动,却又停止。青春的我们爱谈场恋爱,爱那种的奋不顾身的感觉,然而受伤后却独自承受,不吭声,不言语,不表达,什么都不说,人家说90后的孩子承受压力能力十分强,是这样吗。在一个个实例被证明后,我也不得不承认,当然脆弱的人禁不起半点的打击,也禁不起半点的不真实。在这一点上我身边的人也是很有体会,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另一个不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是虚伪的自我,一个欲望强烈的自我。在心理作用下的人往往能够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让人惊讶,更让人费解。甚至有的时候做出出格的事情,不说别人,就我自己来讲,心里是脆弱的,是不能与成人相比的。

每次看到日出日落的时候亦是自己心情最好的时候,呼吸着自然的味道,感受着自然的力量,能够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是一件难的事情,人们的心不纯净,往往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他们身上的火药味太重,喜欢和自己最喜欢的人坐在山上的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感受着自然赋予我们的力量,一起和自然游戏,共进退的感觉是最真实,也是最切心情的。突然间的一个闪念,让自己对自然有了眷恋,所以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山中,树丛中,不知道哪里来的胆子,不怕走丢,就怕一个人载着一颗孤独的心,然而在那里我找到了和我志同道合的人。自然的力量让我们相识,这或许是迷信,可我一样对这深信不疑,宁愿相信这是上帝的旨意。我没有信奉的宗教,却对佛教颇有好感,当我和信佛的教徒们一同礼拜的时候,他们的虔诚是清澈的,是可以感染人的,能够让你在喧闹繁华之后可以找到灵魂归宿点的。这是谁的力量,能够让教徒们如此的痴迷?

《江南》读后感100字


《江南》水墨画里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美景。鱼儿穿梭在池塘里的荷叶间,自由畅快地游来游去。莲叶漂浮在池塘的水面上,一只青蛙蹲在荷叶上晒太阳。一朵朵粉色的荷花长在莲叶间,花瓣上一颗颗小水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

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江南的空气很清新,江南的莲叶绿油油的,江南的河水很清澈,池塘里的莲叶和水草底下,小鱼儿们游来游去的,像在捉迷藏一样。莲花已经绽放了,粉色的很漂亮,莲蓬也长出来了。

江南山清水秀,风景美丽,有机会的话,我想去看一看美丽的江南。

忆江南


再见上海

复旦

水晶虾仁和城隍庙臭豆腐

东方明珠

墨色乌镇

致周庄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一:春尽江南读后感

读《春尽江南》有感

自去图书馆借了书,许是封面吸引了我,最早起读的便是格非的这本《春尽江南》。 “‘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了。’秀蓉躺在地上的一张草席上,头枕着一本《聂鲁达诗选》,满脸稚气地仰望着他。目光既羞怯又天真。”翻开第一页,便是这样一段话,顿时把我惊了一下,思索起来,这部书怎么这么露骨,开门见山地写这样的场景。直觉性地感觉秀蓉并不是女主角,应该是男主角一段不起眼的风流韵事,带着些疑惑便开始翻阅。

文章中其场景跳跃式、插叙式的写作方式,造成一种时空跳跃感,文中一个故事套着另一个故事,让初读此书的我有时候跟不上时间的跳转,于是乎看着看着,又翻到前几页去看看。待到看完整部书,才理清了思路。

这部小说所描述的主体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而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则长达近二十年。庞家玉(原名李秀蓉)和谭端午这一对夫妻从萍水相逢到结婚,围绕着家庭生活,经历了十多年的磕磕碰碰,最终妻子家玉因病而故,故事随之结束。

小说中描述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主人公谭端午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因惹了点事,躲在寺庙中。那里风景秀丽,让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三个月”,也让他有了一种“置身于风暴的中心,同时又处于风暴之外”的体悟。其间,他遇到了少女李秀蓉,但不觉得自己真的喜欢她。两人共度一宿后,谭端午拿了李秀蓉裤兜里的钱,不告而别。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初次相遇后一年半,回到鹤浦的谭端午再次偶遇李秀蓉(已改名为庞家玉),并且迅速结了婚。当时阅读到这里时,我很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俩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结婚了呢?为什么两个人都默契地彼此不再提当年往事?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这样一对夫妻走到一起?婚后,谭端午成了鹤浦地方办公室里的一个普通科员,工资不高,工作不累。“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闲暇,他感到心满意足。”同时又是一个自我放逐的诗人,用小说中的话说:“在这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感到自得。”其实端午最终并没有置身事外,并不是一个局外人,看完小说,我才意识到这一点。而他自己又觉得“自己有点像《城堡》中的那个土地测量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环境,使他“感觉到一种死水微澜的浮靡之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哺育并滋养着他的诗歌意境。”他的性格和命运没有出现很大的起伏,他似乎从一开始就秉持自己的无用主义原则:“你只有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你自己。”手边常有一本书就是《新五代史》,一直在翻阅。他想一个边缘人一样注视着这个缭乱的时代,在抵抗中妥协,在妥协中抵抗,比便守住自己内心的“一亩三分地”。

而家玉则是完全与他相反的一类人,当她改名成庞家玉并成为谭端午的妻子之后,她成为一个现实主义的女性,器宇轩昂,试图凭借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气,来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身为妻子,家玉对端午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他认为丈夫是一个“烂掉的人”。为了让这个家有体面,她依然从头学习法律,成为律师,全力打拼支撑起了家庭,为家人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她要操心家里房子,家具置备,身为母亲,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业。为此,她付出了很多,有一般人体会不到的艰辛。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在一篇论文中这样描述:“她是这个时代的祭品,又是一只柔弱与刚烈并举的音符;她以孱弱的身躯检视并承纳了现实的污浊,最终却为神圣之爱而逝。她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整

个现实中的各种灵魂,也折射了自身特有的母性之光。”

谭端午似乎从来没有干涉过家玉的决定,没有管过她在外面的事。但是有一次,两个人吵得很凶,端午把压抑在心中对家玉深深的不满爆发出来了,在她脸上啐了一口痰,并说了一句“婊子”,这深深地勾起家玉多年来的委屈,读到这里,我心里被触动了,如何评价家玉这样的妻子呢?家玉在得知自己患癌症之后,之所以会反常地变得温柔,我想,那时候家玉的心里是很复杂的。她会反思自己以前对丈夫和儿子都太不够关心。开始可能还会恨丈夫当时的欺骗,但是,做了那么多年的夫妻,她发现她还是爱他的,所以,家玉在写给端午的遗书中,添上一笔,我爱你!而对于自己作为母亲这个角色上,似乎从来没有带给儿子母爱的感觉,有着深深的愧疚。

小说结尾处,谭端午发疯似得想去成都见庞家玉,谭端午真正的动了情,为小说添上温情的一笔。可能作为女生的我,比较感性,在看到家玉的遗书和端午最后的那首诗,我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感觉这两个人过得好累,终于,能在最后冰释前嫌,对我来说是一种释怀。这是对《春尽江南》阅读后的直感。

篇二: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人归何处

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延续了《人面桃花》、《山河入梦》,讲述了谭功达之子谭端午的人生。故事曲折跌宕,读后令人哀婉神伤。

端午作为一名诗人,邂逅秀荣后人生的改变,是自己不愿正视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总认为事与愿违的端午,从不曾珍视自己的妻子,他在外面招蜂引蝶,整日无所事事,被离奇的诗人狂魔控制着,维护着这个时代诗人仅有的尊严。可端午忽略了一点,诗人也是人,在追求唯美、诗意的人生道路上,应该珍惜身边的点滴所有。正因为是诗人,才更应该把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诗意化,在原本就苦难的人生中注入蜂蜜似的甜浆。但端午的基因遗传(可以这么说),注定他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直至妻子隐瞒病情、两人离婚、妻子离去,端午才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爱是那么深。

端午的妻子李秀容(后改名为庞家玉),在献身于端午后,天真地以为生活有了寄托,可以不再孤苦无依下去了。可随之而来的却是端午的离奇失踪。发着高烧的秀容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学校走,每走一步,都是人生满满的耻辱。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的人生,现在看来就是这么一个薄薄的膜。其中只有耻辱。

和端午意外重逢后,家玉毅然离开了唐燕升,开始了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一直想要冲破桎梏,挽留生命最后的尊严。可是,死的尊严留下了,却是以死亡来交换的。

书中还有嫉恶如仇的春霞、典型的中国妇女张金芳等人物,她们或多或少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并在我们生活的不经意间,抬起一只脚,狠狠地踹上一顿。而她们自己,也无可厚非地会被别人狠狠地踹上一脚。因此,在她们出脚时,往往干脆、歹毒而不留痕迹。

生活就是这样。在一件事情上吃了亏,就要在另一件事情上找补回来。如若不然,人性的弱点从何处得以生根、发芽,以至于长成参天大树?

严重抑郁症患者绿珠、患有精神病的王元庆、被谋害至死的吉士,他们都曾经试图参破人生,可参悟人生的过程被认为是荒诞的,不得不接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世人皆醉唯吾独醒,可醒来一看,世界早已不同!

篇三:春尽江南观后感

《春尽江南》带来的思考

一下午在图书馆看完了这部小说,上大学来第一次完全沉静在故事里,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印象中这样的感觉只有高中上自习的时候才会发生。

格非的这部《春尽江南》是一部非常刺痛我的作品,或者是刺痛当下社会生存现实的作品,他对于当下社会人群生存现状的犀利分析,对于当下社会恶劣生存环境的讽刺与深入点评,都会时时刻刻的点醒身处其中的我,带来醍醐灌顶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功利现实主义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究竟在我们心里面留下了什么?”“我们面临的是怎样的精神处境?”这些疑问给作者格非带来的选择性矛盾和焦虑,让我看到了格非的勇气。因为他对准的是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精神世界。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春尽江南》是格非呕心沥血十余年深入思考并描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的系列作品的三部曲的收尾之作。有人曾问格非:“多年下来,你在创作上有何变化?”格非回答说:“最大的变化和收获,我想就是可以正面切入现实。现实是最难把握的……《春尽江南》是直接描述现实。多年来,我一直在为此做准备”。

故事始于八十年代末一个文艺女青年和一个诗人的相遇,故事的发展却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浪漫。文艺女青年秀蓉后改名为家玉,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了一名律师,因为“她已经摸到了时代的脉搏,认定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曾经小有名气的诗人谭端午则宣布着自己的失败,按家玉的话说他在地方志办公室慢慢的腐去,成为一个自我放逐的诗人。以端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面对的问题是“时代的发展使人文知识分子失去了曾经有过的优越,他们的不适和内心的不强大,使他们或是与社会、时代格格不入而被放逐和抛弃,或是最后走向死亡。这意味着知识分子阶层解决如何融入社会和自身角色的问题,其道路仍然还是漫长的”。端午显然直接选择接受失败,因为“你只有先成为一个失败的人,才能够最终成为你自己”。

格非曾在很多场合说“文学就是失败者的事业,失败是文学的前提。过去我们会赋予失败者其他的价值,今天,失败者是彻底的失败,被看做是耻辱的标志,一个人用于做一个失败者是很了不起的,这不是悲观,恰恰是勇气”。在小说中,端午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的失败者,在一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年代,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而感到自得。”而家玉代表的则是另一群人,在以失败和成功这样的二元对立的方式为人群分类的时代,家玉也是很多人的榜样,也是很多人奋斗轨迹的镜像,很多人与家玉有着同样的人生信条——一步都不能落下。”相比之下,她是个识时务的俊杰。

而小说的悲剧恰恰在于家玉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却只能完完全全的否定自己。“在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我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忘记人的生命会突然中止这一事实。有些人,连一分钟都没有活过。我自己就是一个行尸走肉。”对此格非有着非常犀利的解析——集体无意识。对于混乱的价值尺度、倾斜的道德天平、如出一辙的人生目标,我们大多数人虽然感到不胜其苦,却本能地选择了奋力直追,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前赴后继地重蹈家玉的人生覆辙。如果说谭端午的失败是一目了然的,那么家玉的失败却是存在意义上的失败,她如此努力的生活,最终却只能彻底的否定自己。与之相比,端午则是另外意义上的成功,因为他选择接受失败的姿态,却让自己置身于这个恶性竞争的社会之外,最终成为的是自己。

人文学科可能需要一个相对绝望的环境,悲剧的是当下可能是最好的环境。

每每发出当下如何如何的感慨,畅想着若干年后后人研究起我们这段历史时会怎样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于此,格非说出了一段我认为很有勇气的话:“很多人还抱有天真的询问,中国什么时候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我要说的是,这种改革,并非没有开始。依照我的观察,它已经在内部悄悄的完成了。它已经是铜墙铁壁。事实上,任何人都已经奈何他不得。而保护这一壁垒的,不是防弹钢板,甚至也不仅仅是既得利益者的合谋和沆瀣一气,而是让人心惊胆战的风险成本。为了避免难以承受的风险,维持现状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维持现状。而维持现状的后果同时又在堆积和酝酿更高层级的风险,如此循环下去而已。就是这样。难道不是么?只有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当这个社会被迫进行重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年,我们付出的代价到底有多大。这个不仅仅是环境和资源,也许还有整整几代人”。

我总是会乐观的想,现在已经这么差,再差也会坏到哪里去了,所以只会变好。

希望不是自我安慰。

江南蓑衣读后感


江南蓑衣读后感

翻开江南的画册,那青斗笠、绿蓑衣的形象鲜亮于眼眸:雾雨缭绕、和风盘旋,在乡间小路上徐行、在青桥河畔边驻立听望、在碧波横穿的田亩中躬耕,那惬意的悠闲、那不时的低吟浅唱总是泣人心田,勾起一串串回忆

江南的蓑衣在古典的映衬下,总是显得那么楚楚动人。如斜风细雨不须归,它是乐于与主人共携手安享清贫,乐于与主人在劳作时喘吁吁的陪伴。可是当主人向往着城市繁华的街道、滚滚人潮、快节奏的时尚,它只能一旁默默的忍受,企盼再次与主人相共

在更加遥远的时候,已溶进城市的主人蓦然明白这是时代的喧嚣,精神抑郁之所在,连基本的自由都会受到时不时的纷扰走在灯光掩映的街道上,回想起穿着蓑衣犹如飘扬在诗意的过去,面对心中的垢尘,两眼噙泪,等待内心的救赎

的确如此,生活繁锁恼人的事情、城市的熙熙攘攘、人与人互相的说长道短,早已打破我们儿时满怀的憧憬,欲归真返朴却实在难以左右。现实犹如枷锁,沉重地困缚着窒息已久的心灵;生活又如捆绳,令我们身不由己,实在艰辛!到处的橛饰之患、鞭荚之威,可谓是愁云惨淡,心如刀绞,体内的痛楚不断泛滥

忽偶得《庄子》,偷得一回闲,暂时告别世间的良莠,在自己的僻静之地细细咀嚼那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任窗外花开花落、天幕云卷云舒。驰骋于纵观人间宇宙,醉心于与鲲鹏逍遥、与自然归一,更加羡慕庄子的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我想也唯能在此时方得饮一泓精神之泉,甘若醴。此刻却也能梦想未来种种,如同驾云霓、越青山,羽化而登仙,飘飘然也。

难道也要为如火的人世间潮流所袭卷?到以后的某一时刻,呼唤着上帝,等待着救赎?是否还要继续挣扎,在细小的缝隙中喘吁?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就当初降落人世时是新生,经过世间百态的锤炼,当作是一次燃烧绽放的过程。为达到灵魂、生命的重生,洗去浮尘,如深夜的湖水般透彻。

别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阑干拍遍。让生活中的忍受变为享受!

江南小镇读后感


江南小镇读后感(一)

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安宁恬淡的水乡生活,清新婉约的水乡文化和世态人情,是江南的象征,亦是我梦里的水乡。

题记

浅渚波光运营,小桥流水乡村。每当我读到这幅描写江南退思园的楹联,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水乡风光:穿镇而过的河道,交错的双桥坚固而又苍老,傍河而居的人们,轻轻流淌的水,这便是我梦中的江南水乡。

《江南小镇》这篇散文,余秋雨以依山傍水的水乡风光为背景,将江南水乡清新的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神秘形俱佳,《江南小镇》不失为一篇人文山水的佳作!

青山荡漾在水上,那晚霞吻着夕阳用这句话来形容江南是再合适不过了。江南素以水和淡雅清丽闻名于世界。一进镇,乘着小舟,领略水的魅力,欣赏清雅的水乡风光,看着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不禁使人心旷神怡。江南不仅风光美,人情更美!游客想在船上拍照,船民不仅让拍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阵,分文不取。我想,余秋雨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风光美,人情美吧!

江南让我想起了同步上的《陕北农民》这篇文章。陕北人敦厚老实,若是有人掉了东西,路人准会立马归还,这跟江南是多么相似啊!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在日渐喧器的世界中,江南已成为我梦中的水乡,它的清雅深植于我心中。


江南小镇读后感(二)

翻开《文化苦旅》的扉页,目录中那一行字2020江南小镇,便灵敏地跃入自己的眼里对于水乡,我一向是敏感的。江南小镇水乡的柔美,如周庄、乌镇,更是我所钟情的。而余秋雨 的《江南小镇》恰好引领我走入这个我梦中的天堂。

我认为没有人是不喜欢旅游 的。旅游 能带给人的是心灵 的放逐。若到了一处你有冲动想要在这里觅房安居,那也只有旅游能带给为你这种享受。而江南。则刚刚好是属于这一类的地方。

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美的石桥,傍河而筑的居民,居民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像是一幅缓缓摊开的唯美的画卷,刻画着生活 的每一处细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惬意的气息。这都是都市喧嚣所寻觅不到的安逸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小镇从容的生活 节奏大隐隐于市,就像余秋雨所说那样,透露一种人生哲学。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他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

我觉得这句话是很符合我的心境的。懂事以来,我就梦寐着以后自己一个人到处走走,而我的第一站是一座美丽的古城云南丽江,再来便是江南水乡了。这两处都是水孕育出来的土地,依水而生。

我的个性慵懒漫无边际,仿佛水乡就是为我这种人而存在的。灯红酒绿的城市不适合我,也许我会在城市中拼搏我的未来,但纸醉金迷绝不是我的归宿。

水,滋生了江南小镇的灵性。因为这种灵性,小镇千百年的内涵并无多大变化,它们还是安分地在历史中流淌,生了根。这里没有废墟和遗迹,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却能安抚每个游人的落寞的心灵。余先生也感叹,连文-化-大-革-命在这里也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云散,恢复成寻常状态!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如果说水是孕育水乡的源泉,那么船便是支撑着水乡的脉络:小镇的人家几乎都靠水船生活,船是他们的家。

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慢不紧,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一切都很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

这便是生活的另一种姿态,悠闲自在,不为外界所动。像是在深圳这种连散步也充满紧凑感的城市,你何时会悠闲到抬头望望天,看看星星。没有。即使是这样,那也可能只是短暂的奢侈,这样喧腾快节奏的城市,你必须跟紧它的脚步,才可能有时间观望大自然。

余秋雨介绍的周庄、同里镇则明显与紧张搭不上边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它所呈现的,是这样怡然自得的世界,一股与世无争的魅力,连富-可-敌-国的沈万山,内阁学士任兰生都选择定居于此,更别说。我们这些匆匆的过客。既然我们带不走生活,就跟着生活走。

任谁都会迷恋这样的生活。

坐一叶小船在流水的引领下,穿越一个又一个幽美的江南小镇,自由自在的遐想。鸟语花香,春暖花开。

梨花村里扣重门。

其实,这并不只是一场文化苦旅,也不全然是。就如那句老话,人生总要经历苦涩,才能尝到甘甜。旅游也是,人生也是,思想也是。


江南小镇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余秋雨写的《江南小镇》,它带给了我很多的美好印象,让我深深沉醉于其中。读完这篇文章,它给了我五种感受:江南小镇和谐、自然、清晰、大方、美丽。

当你坐船慢慢驶进小镇,一眼就能看见精致的石桥,依山傍水的房屋,白白的轻盈的炊烟,再看看那水中倒影着的柳树、房子,一切都显得格外幽静。船儿悠悠走着,不紧不慢,在这里你一点都感觉不到城市那种急促的气息。身旁是柔柔的碧波,在眼前一起一伏,线条舒畅和美,一切都是一个静字2020,只有那嗒嗒的水声,但仍是那么流畅,似古筝般淡雅清丽,又像风儿吹过竹林般安详,富有动感的曲线,这般景色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这并不算太宽的水面上,却有着浓浓的风土人情。船上的人们总是乐呵呵的,他们办事爽快、大方,生活得无忧无虑,他们的快乐可以源自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作者在行船中无意把水沫溅到了旁船老太的新衣上,在拱手道歉之后,老太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和善地笑了。这种宽恕是源自于一种内心的善良与纯朴,与山山水水相映衬,似乎也成为了一道和谐、美丽的风景线。

作者来到一座古色古香的住宅前,想进去看一看,但又有些踟蹰,这时,住家的满面笑容化解了尴尬,大方地邀请客人进屋参观,也许他会热情地摆出瓜果,与你共同分享;也许他会与你聊天谈笑他们对待每一个客人都是如此,毫不吝啬,那亲切的眼神,温暖的话语会让每一个来者带着满脸笑容归去。

这里的人们很会享受生活,自立名胜、自建礼仪,让你感到无穷的乐趣。我想:在人们的眼中,这都是一个极富文化与世态人情的小镇,是它拥有独特的个性与内涵,才能让人们在这碧水楼房之间生活得如此快乐。

正是这美丽的风景、美丽的风土人情、美丽的文化才构成了这美丽的江南小镇。

喜欢《《江南伊人》读后感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