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语读后感1500字高中

论语读后感1500字高中

读《论语》有感_高中读后感1500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读《论语》有感_高中读后感1500字”,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虽出身贵胄然垂髫丧父,束发失母,幸得贤母教而成英才。时倍臣当道人心不古,有礼崩乐坏之势,故此论语出。

论语之术者,莫非修齐治平也,前人述备亦,余若附庸赘述,恐画蛇添足乃至取枉错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径以大略观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贻笑四方,二者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新说。

讲《论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经典,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此作著时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更有倾颓之势,与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如出一辙。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柏拉图与孔子都架构了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体制,不同的是柏拉图将权杖交给哲学王,而孔子却主礼法以为宰者。这种以礼法道德为结构,以高尚个体为单位的社会模式,为日后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奠定了基调。

礼法是不同等级的不同行为模式,道德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此二者是先贤为促使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优策略,围绕这两点展开,愚以为《论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社会分工与合作。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承此而启后者遂有西汉大儒董仲舒之纲常说,可以说纲常不啻为《论语》中描述的社会模式的总结:君臣、父子、夫妻。层层递进,权责明确。而仁、义、礼、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属性,其他的品质皆有益于他人且能缓和社会关系。论语学而篇中更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个温和忠厚谦卑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则衣冠安坐于庙堂,黎元勤奋于田亩,每个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将这些君子置于社会的大机器中,社会就会愈发稳固,在生产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这也是孔子的终极政治抱负。可以说孔子之于封建主义就如同亚当。斯密之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之于社会主义。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也并非驰骋疆场的军事家。而是一位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于后世皆称其为万世师表。《论语》也大多数以学生求问于老师的体裁来表达孔子的思想。为何教育在儒家学说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将礼法道德变成社会共识,传递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培养温文尔雅的君子。在漫漫长河之中教育是儒学战胜诸家学说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当欧洲的知识还被用晦涩艰深、诘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写、用昂贵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侣之高阁时。我们已将智慧的种子撒遍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国在历史中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也正因为此。而私学之风的盛行则滥觞于《论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也。将知识廉价化、去垄断化,孔子可谓居功至伟。

至此,《论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模式的逻辑关系就叙述完备。一个由礼法法与君子构成的和谐的社会机器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这样大家的完善,儒学的理论与《论语》中的社会结构越来越适应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种完善的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异常稳定,以至于明清时期我们甚至被这种强大稳定反噬,当然此为后话,并不在此篇的讨论范围之内。

余幼时就尝读《论语》,不过心智未开,只解只言片语。今日再与夫子谈心,心胸豁然开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来今日夫子知我愤悱亦。其实剥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类的金衣,夫子是一个很可爱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如果用《论语》来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荡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装腔作势。不攀附权贵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重感情,却有原则。对弟子的死悲痛欲绝却不欲奢葬,甚至拒绝用椁。有时发发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还不忘揶揄子路。与古人交心,实在有趣。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雷雨》有感_高中读后感1500字


读《雷雨》有感_高中读后感1500字篇一

曹禺先生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这句话让我知道他的一生并不是顺利的,平坦的。这也让我更加深信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使他产生了伟大的作品,诉说的渴望出自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难。周朴园,自私、冷酷、虚伪、老谋深算,没有人性,然而我却充满同情和怜悯。一个男人可以绝情到大年三十把儿子他妈赶出家门,任其自生自灭,薄情寡意至极,他又如何还懂得爱?只是那些家具,那些摆设,那些习惯,还有那些照片和旧时的回忆。他是否有感情?是否爱过侍萍?看到了他的想念,却又被他无情的言语刺伤;他对子女有爱吗?有斥责!没有关爱!他对繁漪有歉疚吗?一直给她请医生却不懂她真正的病因!我鄙视他的冷血,特别是对于那个陪伴他一生的女人繁漪如此残忍!其实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为了前途少了一点良心,有些懦弱却又不得不故作坚强。

周冲,生命力勃发,敢爱敢恨。虽年纪轻轻却很有责任感并且为了爱情和生命的信念敢面对陈旧的封建礼教宣战。爱的时候果断,即使被拒绝也大度慷慨。特别是他的善良让人感动不已。他是一个能温暖心灵的人物,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向往,相信美好并不惧现在。

周萍,给我的是乏味,只是替他庆幸能遇到像四凤那样的女孩子。对于鲁贵亦是除了鄙视再无其他的语言,活到他那个样子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侍萍,坚韧,独立,气度。很难想像一个未婚女人在那么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下与一个和自己身份地位悬殊的人恋爱并未婚生子所需要的勇气。她就像一团火焰为了爱情炙热地燃烧,她对爱情的追求就仿佛飞蛾对火的执著!我坚信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和力量:她忍受世人的蔑视,忍受鲁贵的责难,坚挺地活下来。亲生女儿和儿子相恋的悲剧,她的决定都毫无保留地表现了一个母亲无私的爱和大度以及包容,她把所有痛苦自己一个人扛,接受命运的惩罚,正是命运的磨难,让我看到一位如此伟大的女性。

繁漪,偏执,不幸,美丽,落寞,聪慧,无奈。她就是那么一个如精灵般美妙的女子,不幸受到命运最无情的戏弄。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子,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她的生命燃到电火一样地白热,她是雷雨的性格。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

繁漪你是错的。周萍理想中的妻子是四凤,具有良好的传统美德,天真善良,洋益着青春的活力,并且是服从的,拯救他脆弱的灵魂。而不是具有独立反抗意识的你。

繁漪你又是对的。你勇敢地追求自由与幸福,敢于呼吸自由的空气,舒展自己的灵魂,释放最真的你。

四凤,我开始有些不明白她为什么会喜欢周萍,我以为周冲的性格更有吸引力。认真思索一下,周冲年轻又具有活力,可能和他在一起更像朋友或者只是弟弟的感觉。而三十岁的周萍,他虽懦弱和疲乏,为生活和命运所困,有些颓废和无助,但正是他这种忧郁的气质激起了四凤的母性情怀,这种韵味让四凤更有安全感。四凤的朝气让周萍找到生活的动力,仿佛回到年轻的岁月,有了前行的动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曾看过爱情温柔地凋零,才明白所谓真爱无敌的童话,只不过是当一丝情愫如细草穿沙般掠过心田时,人们彼此心照不宣的谎言,这原本就是个暖昧不清的世界,孤独追寻着的灵魂游离在城市巨大的阴影之下,在每个到了极点的黑夜,失去自由的爱情便颓废地躲在墙角边喘息,冥冥之中,一切被注定了的就是这样永远被注定了。

《飘》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800字篇二

娇美的容颜在炮火声中衰老,岁月的痕迹拂过她的鬓角,犁过她的眼角。原本她也有过明艳的青春,只不过家庭的变故和战争使她不得不担上生命里全部的重担。1929岁,10年里的蜕变成就一位乱世佳人。她叫斯嘉丽。当父亲痴呆,当塔拉庄园被毁,当十口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她站了出来,在苦难中撑起了那个几近支离破碎的家。犹记她在夕阳残照的庄园中高举胡萝卜向天发誓:我一定要让我的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时的勇气与坚定的眉眼;犹记她为了生计将自己的青春裹挟这利益嫁给瑞德的时候;而想到现在的我们,当朴实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汗水日夜浇灌着城市之花时,当他们在自己生命的锦缎里,裁剪下最美好的岁月,然后亲手逢成城市最华美的外衣时,当他们用沉默诠释着朴实的时候,我们曾感恩过他们,感恩过现在的生活吗?相反,我们给予的却是不尽的鄙夷或是冰冷的眼神;当父母用奔流的青春做筹码,来换取我们的幸福生活时,当他们在岁月的打磨中,悄悄的将面容褶皱;当那些素色花朵点染着青丝,最后凝成一层笼罩的秋霜时;当那沉重的叹息包裹着无限期待与失望化成恨铁不成钢的打骂时,疼得难道仅仅是我们的身吗?我们怀着对世界的抱怨行色匆匆走在生活中,我们怪世界纷繁芜

虽然斯嘉丽的生活被名利所充斥,仍积极寻找心灵的庇护所。在那乱世中方可苦中作乐,指针迅速拨转到2010,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于是我看见曼妙的景。风景是窗外流动的画,夕阳西下时,万物有的不仅是静谧,更添了几分浪漫。琉璃易碎,而景仍然亮在窗外。光阴流转,优雅永恒,一窗静地满芬芳;岁月变迁,现世安稳,世事沧桑越千年。在感恩中成长,每日戴着一副感恩的眼镜,我们会发现和平与安宁本成一家,世界本是洗净铅华,美好如初。

斯嘉丽是乱世中孕育的佳人,某种程度上,她是不幸的,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没有被淹没的爱情,没有被战争与死亡的阴影笼罩,也没有用青春与命运赌博。我们在和平的时代享受着人间烟火,品人情冷暖。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学会在感恩中成长,当觉得世事坎坷的时候就想想斯嘉丽吧。学会在感恩中成长,便会触摸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论语十则》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1500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思维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没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维,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如我在上文举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学不思,甚至我怀疑是否

学了(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呢?这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为没有学(思而不学则殆)。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论语》。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五个字既可以作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评价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你教出来的学生如果能达到仁义礼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个人如果能作到仁义礼智信,他就是一个好人。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

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要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孔子对学习非常重视。他还特别讲究治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和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对面的对话。我从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见,对我们深有启迪,可谓高屋建瓴,烛照千秋。

论语读后感高中


论语读后感高中范文一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读后感高中范文二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读《青铜葵花》有感_读后感1500字高中


读《青铜葵花》有感_读后感1500字高中篇一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曹文轩所写的《青铜葵花》这部优秀作品。《青铜葵花》主要写了葵花因父母去世了,所以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青铜家人收留了葵花,葵花成了他们家的一员。家人给予了葵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后来市长看到那青铜葵花雕像,知道这个雕像的作者有一个女儿被农村的一户人家收养了,于是派人到乡下经过苦劝,青铜的家人答应了将葵花交给了市长。最后青铜望着葵花远去的船大声地叫着葵花的名字,他由哑巴变成了正常人。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意犹未尽,仿佛跟青铜一家人经历了这些有惊无险的事一样,保护着葵花。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青铜的坚强和他对妹妹无至的爱。青铜在面对着各种自然灾害,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坚强地积极地面对前面的大困难,与家人想方设法地解决困境,这令我敬佩,也值得我去学习。还有他对妹妹无微不至的爱让我感到心中有一股暖流在跃动,为之感动。书中有一个细节写青铜为了让妹妹有一条银项链而特意把冬天屋檐上的冰凌拔下来,经过加工成为了一条亮晶晶的钻石冰凌。葵花戴上项链以后成为了当晚最漂亮的女孩。这种爱是一种至真至诚的爱,是哥哥对妹妹无私的爱。

最叫我惊心动魄的还是市长跟青铜家抢葵花的事情。一开始我以为青铜一家是不会让市长带走女儿,看着看着,原来最后青铜一家让给了市长。如果青铜在肯定不同意爸妈的做法,幸好奶奶叫青铜去买东西。最后青铜知道了葵花离开后激动地坐在堤岸上面望着,仿佛在希望葵花回来。

当我看完了这本书时想起了有一个新闻,这新闻主要讲了妈妈正在为女儿准备生日蛋糕时,接到老公打来电话:你快点来,女儿送进医院途中死亡。顿时她双脚发软,倒在地上成了植物人。告诉了我母女是不可以分开的 。虽然葵花不是青铜妈妈的亲生女儿,但青铜妈妈把葵花当作亲生女儿看待。我明白了母爱是伟大的。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曹文轩所写的《青铜葵花》这部优秀作品。《青铜葵花》主要写了葵花因父母去世了,所以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青铜家人收留了葵花,葵花成了他们家的一员。家人给予了葵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后来市长看到那青铜葵花雕像,知道这个雕像的作者有一个女儿被农村的一户人家收养了,于是派人到乡下经过苦劝,青铜的家人答应了将葵花交给了市长。最后青铜望着葵花远去的船大声地叫着葵花的名字,他由哑巴变成了正常人。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意犹未尽,仿佛跟青铜一家人经历了这些有惊无险的事一样,保护着葵花。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青铜的坚强和他对妹妹无至的爱。青铜在面对着各种自然灾害,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坚强地积极地面对前面的大困难,与家人想方设法地解决困境,这令我敬佩,也值得我去学习。还有他对妹妹无微不至的爱让我感到心中有一股暖流在跃动,为之感动。书中有一个细节写青铜为了让妹妹有一条银项链而特意把冬天屋檐上的冰凌拔下来,经过加工成为了一条亮晶晶的钻石冰凌。葵花戴上项链以后成为了当晚最漂亮的女孩。这种爱是一种至真至诚的爱,是哥哥对妹妹无私的爱。

最叫我惊心动魄的还是市长跟青铜家抢葵花的事情。一开始我以为青铜一家是不会让市长带走女儿,看着看着,原来最后青铜一家让给了市长。如果青铜在肯定不同意爸妈的做法,幸好奶奶叫青铜去买东西。最后青铜知道了葵花离开后激动地坐在堤岸上面望着,仿佛在希望葵花回来。

当我看完了这本书时想起了有一个新闻,这新闻主要讲了妈妈正在为女儿准备生日蛋糕时,接到老公打来电话:你快点来,女儿送进医院途中死亡。顿时她双脚发软,倒在地上成了植物人。告诉了我母女是不可以分开的 。虽然葵花不是青铜妈妈的亲生女儿,但青铜妈妈把葵花当作亲生女儿看待。我明白了母爱是伟大的。

《童年》读后感_读后感800字高中篇二

今年寒假,我读了《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高尔基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故事生动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高尔基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我要象他一样,认真刻苦地学习,汲取广博的知识,如同即将冲锋的战士,做好出发前的准备,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读《飘》有感_高中优秀读后感1500字


读《飘》有感_高中优秀读后感1500字篇一

对于《飘》,很多人应该都有听过或者是亲自读过。我很喜欢这本书,喜欢里边的人物,无论是勇敢坚强的斯佳丽还是机智果断的瑞特,又或者 是外柔内刚的玫兰妮。

布兰妮是我十分佩服的女性。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了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时,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时,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时,她和斯佳丽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斯佳丽杀了一个北佬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时,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

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着地相信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着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的是太伟大了,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便会告诉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我觉得《飘》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带来新的感受甚至启发。

我读《雷雨》_高中优秀读后感1500字篇二

站在周家残蚀的铜门旁,拨开历史的风尘,我轻轻踱进暗涩老旧的西洋门厅,踏着散落在地上深紫色破碎的绒幔,凝视几缕阳光艰难的穿越掉漆的窗沿,淡淡的投射在空空的壁炉上。几度春秋,几消红颜,都在那个雷雨之夜得到爆发。

短短的一天之内,三个人死了,两个人疯了,罪孽的、无辜的、纯洁的、错爱的,一起坠入了盛大的死亡。莫大的悲伤,隐匿在那个狂飙恣肆的雷雨之夜,以它独特的爆发方式震撼着人间。惋伤痛惜的同时,却有更深刻的东西在敲打我们的心灵,就像巴金先生说的:

不错,我流过泪,但是落泪之后我感到一阵舒畅,而且我还感到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身内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精力。《雷雨》是这样的感动过我。《雷雨》是这样的感动过我们。纵使曹禺把几十年的怨恨、两代人的情感纠葛都放在一天之内疯狂的倾泄,纵使太过极端仓促的情节让我们几乎窒息,纵使没有一个花好月圆才子佳人的完美结局可故事并不显得冗长、虚假、无味,相反的,正是这种充满雷雨味道的写作特色,感染和吸引了更多的人。

《雷雨》最大的成功之处,莫过于结构上巧妙的设计。当天真的姐弟俩坐在医院的矮凳上奇怪的打量着身边奇怪的一切,他们不知道,这样一座宅子里曾经发生的悲戚的故事,也不知道几十年前那个暴雨肆虐、电闪雷鸣的夜晚作者让我们在这样好奇而沉静的心情中翻开《雷雨》。然而,接踵而至的就是一串串错综复杂感情线索和若隐若现的身世的秘密。一天之内,作者如此巧妙的引爆了一个又一个定时炸弹,霎时间风横雨狂,地动山摇,在我们震惊和恐惧的同时又难抑对中国旧家庭和社会的愤懑。震恸之余,当故事又被拉回多年后的医院,当姐弟俩看见疯了的老妇人守望在窗前等待儿子的场景,我们心中不禁多了几分感慨和感伤。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我们的情感在这悠长的尾声中得以升华。

《雷雨》是话剧,所以并没有繁复详实的人物描写。可是,每一个人物都个性十足,生动形象,仿佛他们真实的存在过,演绎过,而我们只是那个雷雨之夜的过客。周朴园、侍萍、鲁贵、蘩漪、周萍、四凤闭上眼,就能触碰到他们的带着温度的灵魂。蘩漪,如此动人怜悯的女人,她的人生,注定了酝酿残酷的阴霾。可是,即使她懂得前方千万仞的深渊正张着血盆大口等着她跳落,她也义无反顾,拼命的挣扎。是的,她做了太多罪大恶极的事情可她仍然是值得赞美和尊敬的,因为即使在阴沟里讨生活,在龟裂的大地上生长,她依然充满热情,心高气傲。她是不幸的,但她是勇敢的,她有一颗强悍的心,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她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

我最喜欢的却是周冲。他虽是蘩漪的儿子,却没有母亲的辛辣与尖锐。他是单纯的,美好的,甚至可爱的。喝药那一次,他才真正认识了父亲的权威与迂腐,在鲁贵家里,他才感受到被人侮辱的无奈,在最后,他才知道了母亲的面目和所有人的虚伪。他一直藏在梦幻的宝塔里,可是美梦一次次破灭,一次次失望的伤痛,都让他受到了毁灭性的惩罚与打击。她善良得想对四凤好,对母亲好可是所有的人都在骗他,,让他彻底认清了人世和现实的丑恶。在那样的社会,这是他应有的惩罚。他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所以无辜的他和四凤一起死去。也许,死亡对他也是一种重生吧。

所有的一切,在雷雨夜雷雨般的爆发了。可爆发的还有更为深刻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反思。曹禺意在通过这篇《雷雨》激活我们心底的良知。他做到了。

拉动破碎的紫色绒慢,《雷雨》已轰然闭幕。周家不在,雷雨不再,可时间依然像砂轮一样向前,载着历史的沉思。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读后感《读《论语》有感_高中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语读后感1500字高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