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200
死亡诗社观后感200 2025-07-31
死亡诗社观后感200字2篇。
观看完一部作品后,总会有许多感悟值得分享。写一篇观后感,不仅是记录自己的收获,也能回顾所付出的心力。以下是我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供大家参考。让我们一同探讨其深刻的内涵吧!《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1
在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中提到,治疗师的有效性依赖于其态度。观看《死亡诗社》让我内心充满了对未来教育人本主义的美好期盼。
这部电影虽然沉重,但也满载希望,尼尔的死象征着旧有教育体制和陈旧思想的终结。我为他的死感到伤心,也为他那强势的父亲感到痛心。回想起自己,与小赵的关系让我深感自责。我意识到,我从未真正尊重过他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也从未给予过他无条件的爱。尼尔在父亲的重压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这让我想到了小赵在面对我时,那些沉默而痛苦的时刻。我为我曾对孩子的粗暴与无理而深感悔恨!
托德最初是一个被教条束缚的孩子。但在基丁老师的激励之下,他实现了惊人的蜕变,从懦弱到勇敢,展现了真实自我的力量。“做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些道理,即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做到,而孩子却能展现出如此真实与美好。
所有的变化,只需孩子身边有一个像基丁老师这样的引导者。基丁老师敢于展示自己的情感,挑战权威,包容孩子的各种优缺点,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肯定他们的价值与追求,激励他们去做真实的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表达真实的情感与情绪。在这样的引导者面前,孩子们从最初的戒心逐渐敞开心扉,信任感在一步步建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基丁做到了。
我们的教育体制急需更多像基丁老师这样的引导者。一旦意识到僵化教育的危害,我对在校学习的小赵更是感到无尽的担忧。环境不可能瞬间改变,但我可以从小家庭开始做出改变。
感恩所有觉醒的引导者,感恩这些“船长”,期待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尽快传播,推动教育制度实现根本性变革。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2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教师与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结局感人至深,我泪流满面。
尼尔热爱演戏,但父亲却一再强迫他考哈佛学医。父亲在沟通时从未关注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与热爱,采取强硬态度,要求尼尔放弃自己的爱好。这种压力最终导致尼尔选择了自杀,而父亲和学校却把责任推给了那位启迪学生心灵的好老师。
“我们不会让你毁灭你的生活。”殊不知家长的逼迫实际上早已对孩子的生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你拥有我从未梦想过的机会,我不会让你白白糟蹋。”这样的台词反映出许多家长自以为是,实际上却在无形中对孩子造成伤害。
我想很多老师和家长可能并未考虑到,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可能带来的后果。对于利益至上的长远目光,我实在无从评价。我理解家长们是希望孩子有好的发展,因此才如此迫切地督促他们学习。
然而,我想说的是,工作并不是一生的全部,活到八十岁的人,七十岁退休后还有十年的时间与工作无关。而对生活的热情与理解,才是跨越一生的追求。
- 好读后小编精心推荐:
- 死亡诗社观后感200 | 死亡诗社观后感 | 死亡诗社观后感作文 |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 死亡诗社观后感 | 死亡诗社观后感
“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赚钱,赚很多钱。”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怎能不感到悲哀。
物质欲望是否已超越精神世界的探索?这无疑是人类的一大悲哀。
每年,媒体报道有学生自杀的消息,但很少有人深入思考根本原因。学习压力背后的元凶,正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家长和教师。我对此感到深切的同情,因为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有如此重负陪伴。
不可否认,在求学过程中难免遭遇糟糕的教育者。但我相信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从未强迫我去学习我不喜欢的东西。我的专业也是我所热爱的,这让我倍感庆幸。
作为一名深受中国应试教育影响的学生,我能体会到无法改变的教育现状带来的无奈与心酸。期待中国的考试制度能走上正确的改革之路,而不是在错误的路径上摸索多年仍旧无所作为。
- 更多精彩的死亡诗社观后感200,欢迎继续浏览:死亡诗社观后感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