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2025-05-16
2025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经典10篇)。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1
一、班级基本情况
五(1)班共有孩子43人。大多数孩子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部分孩子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这学期的教学重点放在注重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转化孩子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在语文教学上,加强孩子的基础知识训练,每月继续向孩子推荐一、两本好书,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重视课堂教学,利用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针对孩子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孩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多进行自主拟题作文练习和作文指导。指导孩子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和审题、构思、开头、结尾等方法的指导。相信孩子的习作会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借助新课改的强劲东风,认真贯彻和落实市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孩子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关于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关于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关于综合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些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方法和措施
1、充分借助“精读课文”对孩子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1)正确引导孩子自觉运用知识自学课文生字。
(2)加强孩子词、句训练。引导孩子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推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积累。
(3)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努力激发孩子多读、要在读中悟情。
1、孩子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早读、晚读和课堂训练等时间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孩子朗读课文,坚持多读少讲。
2、注意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孩子自生的各方面情况,努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落后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努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原来的“厌学”到“爱学”。
3、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安排,让孩子将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自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4、指导孩子自学“读写例话”并将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学习。
5、以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句、段、篇、章的巩固。抓住作业质量不放松。
6、注意调动孩子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利用周记形式,对孩子进行作文训练根据孩子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孩子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要尽量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年级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优秀生约占5%,差生约占3%,其余学生均为一般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欲。
(三)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四大领域: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四类中仍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要教学内容,约占总教学量的三分之二。
(四)教学措施:
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推行发展性评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在玩中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急救”为中心话题。本案例把教材的Warming up 和Reading部分结合起来,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急救知识,并能用所学的有关first aid的知识,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急救措施。同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和树立安全意识, 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学习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字、词、句;
2、能力目标:阅读速度和技巧的训练;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帮助他人于危急时的良好情操;通过讨论等小组活动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所执教的班级学生是我从高一开始教的,到了高二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该班学生的主要特点是能讲敢讲(我在这方面一直鼓励学生),课堂气氛活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比较熟悉这个主题内容,也能引起他们的表达XX和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主要以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为主,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安排多个课堂教学活动贯穿整个课时,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完成阅读目标
教学难点:
1.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急救知识和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急救措施;
3.能学会急救知识和相关急救措施的英语表达。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4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4)班共有学生xx名,从整体看,本班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较严重。优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能坚持写日记,能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写出水平较高的作文。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文记流水帐。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工作计划# #2025年老师工作计划怎么写(30篇)#、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真诚地待人处事、保护大自然、了解战争,呼唤和平,生命是宝贵的、、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
每组开头的#工作计划# #2025年老师工作计划怎么写(30篇)#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注音,直到该字列入要求认识的字为止;#工作计划# #2025年老师工作计划怎么写(30篇)#、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第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时不再注音;选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均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课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在教参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参考。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要求会写200字,认清字形,了解在语文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20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
3、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特别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学过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情感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鼓励探究型阅读。
5、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
(2)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并能简单转述,说话要有礼貌。
6、写作:
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后感和缩写课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作文。
7、实践活动:
(1)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是非善恶。
(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3)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习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8、写字:
(1)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四、教学措施:
1、要以《大纲》和《课标》为指导,以培养目标为主旨进行教学,保证教学不偏差.
2、要在低中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加强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把三者有机地整合起来。
3、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a、加强朗读训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b、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应该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培养,争取全面进步。
c、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习作环境。
d、加强写字的指导,特别是毛笔字的书写。
4、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成立新的合作学习小组,教会他们合作学习方法,指导写好合作学习的体会、小论文。
5、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上网查资料,搞社会小调查等活动。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5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其中优生教多,可后进生也较多,这与他们的基础差、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学期将更加注重后进生的辅导。
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作为重点之重,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与其他科任老师携手共同提高学生的各课成绩,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简析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
三、教学目标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2、会读写400个左右的词语,并懂得意思,能口头表达或书面应用。
3、继续练习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运用毛笔临贴,养成认真临贴的习惯。
4、初步养成有礼貌地认真地听人讲话的习惯,能边听边思考,听出别人说话中表达不当的地方。
5、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在阅读时学会常用的读书记号,能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和抓住重点段分段,说出段落大意,能详细复述课文,认识省略号,初步读懂说明书,并按说明书操作。
6、初步学会有顺序地重点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能有条不紊、比较清楚地记叙参观活动,初步会写简单的状物和写人的文章,语句通顺连贯。初步学写通知书,会使用书名号。掌握常用的几种删改换补的修改符号,能修改明显错误的句子。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要围绕目标设计训练过程,逐步提高要求。
2、以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
3、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自学时间。
4、强化作文训练,尽心辅导。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6
1、作者简介
林庚(1910—),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代诗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至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今。其后出版的诗集有《夜》(1933)、《春野与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诗选》(1985)等,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以及第xx届国家图书奖。
主要著作:《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国历代诗歌选》《天问论笺》《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
2、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林庚,的学者、诗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强调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7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读写学过的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但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是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本班中还有五、六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本学期我打算从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抓起,注意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其积极性,形成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另外,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列提纲作文。能写条理比较清楚、内容比较具体的简单记叙文。写记叙文和应用文要求语句通顺,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
6、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初步形成珍惜时间、艰苦奋斗的品德。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教材编写时,把《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六年制第五学年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在第九、第十两册教材中。本册教材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纵向看,第一条线索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训练点;从横向看,按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阅读、听说、习作训练组成单元。力求做到每个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明确。在确定了各单元的训练目标以后,根据单元目标编选课文和练习。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8
本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力求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主动学习的方法优化英语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1. 开展学生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本课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创设角色扮演情景、激烈讨论提出建议,让学生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2. 实施情景教学,统合三维目标
本课设计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情景,进行情景设问、讨论,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积极进取的科学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所以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交融在一起,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与统一。
3. 转变学习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新课程要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本课设计通过自学课本,小组讨论,综合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空间,使学生体验了自主之乐,合作之趣,探究之悦,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构建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增强了教学效果。
4. 运用问题教学,启发学生思维
本课设计按照诱思探究理论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品质。通过对文章分析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现状和教材信息,发挥想象,活化语言,从而达到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教学设计贯穿了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鲜明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教材的合理处理、教学思路的设计等方面作了尝试性的突破与创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新课标Module 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未来生活”,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旨在培养学生预测未来的能力,通过对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对比,唤醒学生把握现在,珍惜现在,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第一篇Reading文章主要讲述主人公Li Qiang在时空旅行前、时空旅行中及时空旅行后的所见所想。第二篇则主要记叙了Li Qiang在太空站认识的两个非常特别的太空生物,并将两个生物的特征进行了对比。两篇阅读文章都是科幻型阅读,旨在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预测。语法部分则延续了课文内容,通过作者对未来生活态度的讨论引出过去分词做状语及定语的用法,并以短文填空的形式来巩固文章生词的用法。听力部分则描绘了一个拥有高新科技的wonderland,表明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幻想,并终通过口语情景设置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与技巧,从而对未来生活进行更细致的预测。
考虑到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将同一话题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材料进行了重组,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了调整、删减和补充,将整个单元设计成四个课时,丰富了教学内容和语言活动形式。
【学情分析】
1. 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基本上能用英语清晰地表达个人观点,准确地描绘
生活现象或表达个人情感,能用基本的词汇、句型对未来生活作出描绘与预测。
2. 心理特征: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
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独立自主性强,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及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3. 学习能力:学生对过去分词的用法有基本的了解,其自主阅读与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团体协作能力,并能进行有效成功的交流合作讨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与未来生活有关的词汇;能对本单元的生词猜测词义并能用英语释义基本单词;学习有关预测和猜测的表达方式以及过去分词作定语、状语的用法;能听懂关于对未来生活、环境的想象、猜测和思考的会话,想象未来生活可能存在的问题;能用英语简单地谈论未来生活,猜测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能阅读关于未来生活、未来世界以及外太空和外星人的英语文章;能够较好地发挥想象来描写未来生活和外星生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查找搜集有关科学家对未来生活预测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的策略;并且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了调整、删减和补充,将整个单元设计成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为Warming-up and Reading, 第二课时为Learning about language, 第三课时为Using language, 第四课时为Listening and speaking。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词汇学习中的猜词策略,激发学生想象力,预测未来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回顾历史,认识现在,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意识。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科技发展方向,预测世界未来生活、环境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有关描绘未来生活的词汇以及有关预测和猜测的表达方式。
2.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根据目前的现状预测未来的生活,提高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意识。
难点:
1.掌握过去分词作定语和状语的用法。
2.运用所学的词汇及句型写出具有一定想象力的短文。
【教学策略与手段】
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与创设课堂思维情景相结合,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2.以活动构建教学理论为指导,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图片、表格、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师生互动,分组探究。
3.适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控与激发,实现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
【教学准备】
1.教师整理课堂相关文字、图表、影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阅读有关世界环境问题、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及对未来生活预测的文章,积累一定的知识储备。
3.课前按教室座位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并选出组长一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Period 1: Warming-up & Reading
Teaching Aims:
1.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3. Know the more advanced forms of transport in AD 3005 and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life in the future.
Teaching Methods:
1. Inductive method
2. Pair work & group work
3. Competition
4. Illustration
5. Deductive Method
Step 1 Greetings and Lead-in
1.The teacher can start with daily greetings and try to lead in some words in this unit.
Q1: Where do you come from? Do you live in the downtown or in the countryside?
Do you live in a comfortable surrounding?
Is it a suitable location for people to live in?
What is it made of? (brick, stone, steel, glass, wood, plastic, bamboo, mud…).
2.Q2: No matter where you live, I am wondering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ike, by car, by bus…)
Bikes, cars, buses and so on can be used to carry people or thing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place, and they are called vehicles. What other vehicles do you know?
carriage, ambulance, jeep, airbus, train, truck, motorcycle, fire engine, …
3.Now let’s take a look at the screen to lea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all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sedan chair – carriage – bicycle – motorcycle – car – train – aeroplane – space craft
4.Q3: What will the futur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be like? (Time travel)
Well,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text about time travel.
【设计说明】
由日常问候开启话题,通过提问学生家乡情况导入城镇生活,引出不同的建筑材料及交通工具中的生词;然后总结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预测未来的交通方式,引出跨时空旅行,从而进入阅读文章的处理与学习。(由于考虑到Warming-up中的Transport与Houses, Villages,Towns, 以及Location of settlement的联系不大,可单独提出,因此将Transport的发展变化应用于课文的导入中,这样比较科学自然。)
Step 2 Skimming
1.The teacher will ask the students to predict the future life in various aspects as to inspire their imagination and predicting ability.
Q1:What will the future life be like?
2.The students are given several minutes to read through the text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changes mentioned in the text.
Q2: Which change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time travel – transport – air quality – religion – clothing – eating – houses – towns
3.The teacher can ask the students to carry out a discussion about the changes.
Q3: Which changes are good and which are bad?
【设计说明】
猜测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对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预测。其次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了解文章梗概,把握文章线索,找出文中对未来生活变化的描写,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与能力,并对未来生活变化的好坏进行小组讨论,培养集体协作精神。(由于Comprehending中关于未来生活变化好坏的讨论难度不大,考虑到整个设计的连贯性,将其提至快速阅读中,设置成小讨论,将学生说与读的能力更好地结合。)
Step 3 Reading for details
1.Before the journey
Q1: How many people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o are they?
Q2: When did the writer write this letter? And to which year did he travel?
Q3: Why did Li Qiang travel to the year AD 3005?
Q4: What did Li Qiang suffer from?
Q5: How did Li Qiang feel? What makes him feel better?
Q6: Where did they arrive?
【设计说明】
通过几个特殊疑问词,提出以下问题,处理文章第一段。因本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故事,而记叙文时一般都包括事件发生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等关键要素,因此让学生通过阅读寻找上述要素,不仅让学生的阅读具有目的性,而且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2.During the journey
1) In the capsule:
Climb through the round opening -- comfortable seats -- calming drink -- lay relaxed -- we rose slowly from the ground -- complete the journey -- 1000 years later -- ?
2) Out of the capsule
Confused by the new surrounding, I was hit by the lack of fresh air
Q1: How did Li Qiang overcome the lack of fresh air?
1. Hovering carriage: .
Q2: How did the hovering carriage float?
Q3: How can a person move swiftly?
2. “A large market”
Q4: What were people doing there?
Q5: What happened to Li Qiang?
3. A large building
Q6: What is a “time lag” flashback?
【设计说明】
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地点转换顺序,处理文章细节,培养学生抓住文章线索来处理课文的能力。然后根据地点转移,自然地将“太空仓内”转向“太空仓外”,按照作者在太空仓外所处的三个不同地点Hovering carriage, a large market, a large building来处理文章第三段。
3.After the journey
(Arriving home, he showed me into a large bright, clean room.
XX of the house: brown floor, soft lighting, trees, leaves, computer screen, tables, chairs, green wall…
Q1: How did the author feel after visiting the special house?
Exhausted, I slid into bed and fell fast asleep.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9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 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10
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 使学生理解文章中表达情感变化词汇;熟悉有关机器人方面的话题。(把重点词汇列出来)
2.语言技能: 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 困难,理解语篇意义。
3.语言运用: 能运用语言就学生想要机器人为自己做点什么。
4.文化意识: 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机器人及有关阿西莫夫的信息。
5.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6.学习策略: 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 使学生理解文章中表达情感变化词汇;熟悉有关机器人方面的话题。(把重点词汇列出来)
2.语言技能: 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 困难,理解语篇意义。
3.语言运用: 能运用语言就学生想要机器人为自己做点什么。
4.文化意识: 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机器人及有关阿西莫夫的信息。
5.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6.学习策略: 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up and lead-in 5 mins
老师带着学生回顾上一节warmingup中的有关有机器人能为人类做点什么并且机器人存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接着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询问学生。“Will it be possible for human beings to fall in love with a robot? ”
先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再用多媒体播放“绝对男女”的片段,观看视频,并留下悬念让学生猜猜她是如何爱上机器人的呢?引导学生看这篇跟本视频相似的故事是如何发展的呢?
[意图说明]以贴近单元内容的视频启动教学,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单元内容和话题上。
Step 2. Skimming 3mins
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章中的人物和之间的关系。
T: Find out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Larry Belmont — employed in a company that make robots.
Claire Belmont — Larry’s wife, a housewife
Tony — the robot
Gladys Claffern— a woman that Claire envies
[意图说明]因为这篇文章偏长,找出人物关系,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个粗略的认识。
Step 3. Careful reading 23 mins
1.Have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 table.
[意图说明] 本题是对该单元文章主要内容的缩写,给学生提供了篇章的语境,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培养学生细节理解能力为以后活动的开展和任务的实现扫除语言障碍,同时使学生梳理一下Claire对Tony的情感变化过程。
2. Have students think about why Claire’s feeling changed. How did Tony help her to defeat hersense of failure?
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三个问题Was Claire satisfied with Tony? Why shouldTony be rebuilt? Who is not satisfied with it ?
[意图说明] 因为reading的标题是satisfactionguaranteed , 所以用反问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去思考Tony包君满意了吗?以此来思考标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信息用英语思维并去理解语篇的意义。
Step4 Discussion 7 mins
Have students discuss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have your own robot,
whatdo you want him to do ?”
[意图说明]此活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和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团队协作、发散性思维,尽量使用新学词汇来谋篇布局,重点在于语言的输出和应用。
Step 5 homework 2 mins
1. Guess the meanings of difficult word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1). It would be a bonus.
2). ...he seemed more like a human being than a machine.
3)....someone like Larry who wanted to improve his social position.
4). as a favour
5). She looked at his fingers with wonder as they turned each page.
6)by the amused and surprised look on her face, Claire knew....
2.Preview “ A biography of Isaac Asimov”(P16)
3. Surf the internet to learn more about robots and science fiction
[意图说明]本reading偏长,学生在一些句子上可能也会出现困难,因此让学生回去理解较难的句子扫除语言障碍。此外,由于学生求知欲强,课堂时间有限,因此让学生课外在查一些关于机器人以及科幻小说,以增加这方面知识的了解。
- 推荐阅读: 2025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经典10篇) 2025青年教师培训线上教学计划(经典12篇) 阅读启蒙舞蹈教学计划(系列10篇) 2025地理教学计划(精华13篇) 汽修老师学期教学计划(汇编五篇)
- 更多精彩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