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2025-05-06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必备11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写11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齐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比较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向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此刻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齐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齐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那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齐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2
张艺谋的大片不容错过,尤其是经历了拍摄期间的舆论宣传,在放映之前与龙门飞甲的口水仗,耗资6亿的噱头已经很让人期待。周中早早的看过了,今天有空也来做下影评。
先下个结论,是个好片子,值得一看。
老谋子经历了英雄、十面埋伏的迷失之后,终归正路。回到了以往强调刻画人物特点的强项,这是他的优势。如今,单纯依靠简单、恢宏的`气势不会打动现在观众的心,动辄几万群众演员的大场面大家见得多了。在金陵十三钗的宣传中曾提到恢宏的战争场面其实不过是出品方的宣传,片中的战争场面可谓够逼真、够惨烈,单从这一块来说已经为影片加分不少,但不过只有几个简单的场景,绝不是靠大场面来支撑的。影片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在于人性方面的刻画,无论是学生们的纯洁、坚毅,秦淮女由放荡不羁到深明大义、临危不惧、慷慨就义,临时神父由自私自立到最后关头为了学生挺身而出,每个角色的刻画的具体、细腻。神父刮去络腮胡、秦淮女换上学生装作为两个节点,作为人物性格、人性的转折的标志。由于电影时间有限虽然有些东西不能详尽刻画,但整个影片的主线明确,人物性格突出,尤其是又有南京大屠杀、抗日的背景所以取得成功是理所应当,毕竟中国人得抗日情结相当统一,在这方面是不用动员的。虽然影片有些细节处理存在漏洞让人诟病,如两个弱女子如何轻易逃出被日军封锁的教堂,但这些终不会影响大局。
很早以来,贺岁档被纯娱乐的商业片占据,虽然该片也可以算是商业片,但其依托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下就不单纯是娱乐了。没有葛优的贺岁档也不错。
顺便提下,龙门飞甲看了,有些失望,应该可以更好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3
妓女也不一定就是坏人,白种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最后正是他们救了十二位女学生。
战争年代是非常残酷的,可能能活到战争结束就是最大的胜利了。活着就是胜利。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当我从平江医院转到附二医院的时候,路上我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当时多么地美好,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一切那么地美好,感觉是一个新的世界,实际上真的是的,这个世界没有我世界是正常运转的,所以我又能参与这个世界,应该心怀感激。世界没有说离开了谁不能过,科比都走了。
倪妮是第一次拍电影,就拍个女主角,气质很好,身材也很好,其实人喜欢身材好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喜欢他的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保持身材,我也要做到自律,我的下腹部需要减,我要研究研究下腹部减脂的锻炼,把下腹部的脂肪好好减一减,我的身材也就完美了。
人还是要多学一门语言,英语我没事可以学学单词,这个以后真的是可以用到的,而是学习并不影响我的业绩,不学习可能也刷抖音了。
一个好的电影离不开一个好的故事,很多小说家提供了很多好的故事,导演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故事从书本上到荧幕上。导演也需要读很多书,选出好的故事,然后找赞助找演员把电影拍好。导演需要非常大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无限大,想象力不设限。我的想象力也是,不要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4
一曲《淮河景》映衬在南京腔下显得荡气回肠,十二“名妓”在一幕幕回忆中手拿琵琶弹奏着内心的辛酸苦楚!视线模糊中,我仿佛又重历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一段屈辱而血腥的国耻:
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没有谁会忘记,在半个中国沦陷下如同一朵法西斯植下而到极点的血之花。废墙残垣在硝烟弥漫中让残忍成为人的唯一生存法则,一幕幕回放着惨败的花朵,如同曾经的向日葵随着他人无情的进入而败落,找不到太阳的方向。又有谁知道找回原来的回忆会让人心里这般痛苦,那逝去的曾经的'真诚与无私永远永远不再了。
十几名女学生为躲避日军在小男孩的带领下躲入了教堂,里面的安宁和外界喧嚣残暴成为鲜明的对比。此时,十四名娼妓从娼门中逃出来为躲避战乱也来到教堂,然而其放荡与泼辣,让人不禁有些恼怒打扰了这神圣之地。再加上教堂内一个刚从美国前来接职的神父,阴错阳差让这二十几个人竟成为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的与命运抗争的团体。教堂外有为保护百姓而拼命的战士,还有为保女儿安全甘愿做卖国贼,却也为女儿背叛日本敌军,最后为见女儿一面被打死的父亲……
我不想诉说其中的情感纠葛,也不想说生与死的恐惧,只想对最后的最后那十二名娼妓和小男生说一声:你们之前虽然地位身份是低贱的,但同是中国人、为民族与同胞而挺身而出,这种行为与天底下任何高尚的人一样是让人尊敬的。望着她们藏着玻璃碎片前去赴宴会的眼神,那是带走了所有的辛酸和伤痛后的解脱,我不禁泪流满面。我想她们是无悔的,伟大的,这份甘愿是多少无赖与不舍,不愿与害怕,可是她们去了……
依稀记得曾经的繁华,灯红酒绿的享受,可如今却是遍地横尸,又有谁记得他们;他们无坟可归的悲惨,又有谁关心!如今的南京一切都不再了,那一段段惨痛的痕迹也已在世人的冷漠中变成如同怜悯下的记念石碑,仿佛还是低喃过去的隐伤,可历史终究过去了,是的,过去了!
日本鬼子的侵略带来的不仅仅是破坏,更多的是人世间冷漠的瘟疫,传染者每一个人,但有爱的不可能被传染成冷漠的傀儡。曾经不堪的过去,对于那些娼妓也是无可奈何,却也造就她们笑对他人的态度,对于宁愿牺牲自己未来换取他人幸福与安全,却也无悔。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坚强才能担起这压死人的石头,恐怕只有她们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辛酸与无奈。
自古传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只因未到心坎处。来时的妖娆风光,走时的真情泪下,这其中的故事,只因人皆有情为题让这拉开了序幕。才登进这教堂时,远远望去竟发现如此美丽,让这悠扬的笑声成为这孤寂有神圣教堂的一道风景线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5
纵然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繁华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历史的烟云,挥散不去。
《金陵十三钗》的上映,无疑在国人的心头又抹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霾,它讲述了十四个青楼女子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逃到一座有十三个女学生,一个男学生以及一个美国人的教学,她们都想让那个美国人带她们出城,可是那个人只是一位爱财如命的殓葬师,无意做这样的冒险,然而随着日军的进攻和接连发生的悲剧,改变了他和那十四个青楼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学生坐上了日军的卡车,踏上了不归路,美国人则带领那十几个学生逃离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杀,而是借这个事件完美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那个美国人约翰,他之当初进入教堂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一些钱财好让他离开南京,他冷漠无情,拒绝了她们想借他离开南京的请求,但是他却在日军强行夺入教堂,企图伤害那些女学生时,他本不是神父,却以高于神父的姿态挺身而出,像个伟大的审判官一样,厉声阻止他们的罪行,在经历身边一个个的伙伴离他而去之后,他开始重视人生的意义,当他为了寻找两位离开教堂的女子时,他遇到了与他一同来到中国的朋友汤姆,汤姆告诉他,现在有一条船可以离开南京,希望与他一起离开。但是约翰却在短暂的动摇之后,拒绝了汤姆,并说了一句让我感慨万千的话:“不,我不能离开,他们需要我。”
是什么导致了约翰的改变?
我想应该是人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吧,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约翰在紧急关头站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避开日军的耳目,修好教学中那辆破旧的卡车,载着十二位女学生离开南京城,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那种责任感,近段时间一连串的事件正在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我们何时才能唤醒这些鲁迅笔下的看客?何时才能像片中的人们一样,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
我也时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们身边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我会不会勇敢地面对灾难?如果面前有数不胜数的虎狼之狮,势单力薄的我会不会为拯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是否我们都应该在紧急的时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
所有人都具备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奉献,他们都为了别人奋不顾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这种精神应该才是《金陵十三钗》最想呈现给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6
《金陵十三钗》上映的第二天晚上,一个人去影院看了老谋子谋划了四年、投资6亿人民币、准备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奖的这部片子。片子拍得壮丽、凄美、动人。
《金陵十三钗》不像类似题材的战争片那么的场面宏大,它仅围绕一个点、一个故事情节展开铺叙。凄美悲壮的故事情节、主人翁精湛的演技、逼真的现场特效,成就了这部影片。2小时20分钟的片子,惊心动魄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让观众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带进了那个年代,感同身受着他们的遭遇,呼吸着他们的呼吸,为他们的命运祈祷着。
以玉墨为首的13个女人演活了唐诗宋词中描绘的秦淮河畔青一楼女子的音容笑貌,她们的一颦一笑都带着那个年代的胭脂的味道。可是,正是这样一群最卑微的女人,在生与死、勇敢和懦弱面前,她们决然的选择了舍生取义,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她们用生命捍卫了尊严,她们用生命给了自己一个华丽的蜕变。
影片中,主人翁约翰从一个市井的殡葬师转变为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神父”,让我们看到了不同肤色人性中隐藏着的善与美,他在影片中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也启示着人类,大爱才是正道。
任何一部影片都会众说纷纭,《金陵十三钗》如是。我认为,即便这部影片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只要它的故事情节能打动观众的内心,能让观众与导演所要表达的“珍爱和平生活”的主题产生共鸣,即是成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7
好久没看电影了,更久没认真看电影了。走进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找到座位,坐下。战争场面,像在玩真人版CS,感觉佟大为好酷,想想自己啥时候也去玩一次,或许当一次群众演员也不错,正当思绪乱飞,隔壁两小女孩讨论起谁是主角。随着剧情的深入,我的笨脑袋已经没有能力走神了,到剧情高潮的时候,还好边上的两小女孩抽泣了,我看的也有些许的伤感,小差又来了------纯真真好,容易感动。一阵胃疼把情绪拉回来。剧情、情绪、胃疼交织在一起,Hold不住了,找纸巾。1号大厅的.灯亮了,电影结束了,大家起立。我迟迟不想,可是为了不影响后面的人走出来,我还是顺着人群起立,披上外套的时候,心里一阵莫名的酸楚,我们都太幸福太幸福了,然后被推着出了影厅。
随着人流,一路走出影厅,说笑的说笑,沉默的沉默,我想此时那些说笑的人大多数应该是为了谈恋爱而看电影的幸福人儿吧,而沉默的,正如我,只是为电影而电影的人吧。从电影中走入现实,我像个尸体,绕着华丽的商场走了两圈,眼里看不到什么,停下来,靠着栏杆,写下一点感悟。
写完了,也回来了,再转转商场,风雅塘,婴儿洗浴的中心,ONLY,回来了,一切都回来了。
- 好读后(hdh765.com)小编精心推荐: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 | 看完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 | 观后感作文金陵十三钗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这个晚上,我做梦了,我梦见我有机会去做群众演员,可是我的小毛驴却没电了,开的我很累,很累,一直开到第二天醒来还没开到片场。
突然想起妈妈曾经说过的话,祖宗作孽子孙还,核泄露舒服吧?海啸爽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8
命运的齿轮在历史的风尘里转出人生的曲折,动荡年代里,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悲剧。无论是花一般年纪的女学生,还是如花一样的秦淮河女人,谁都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在时代大潮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蚂蚁。我们该怎么办,是的,该怎么办?做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是做保护家人汉奸?无论哪一种,都仅仅只是一种选择,无关其他。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
群体性,让我们简单地把标签贴给了别人,而漠视了组成这些群体的个体。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与处事方式都是由不同的经历及遭遇造成的,忽略这些而只看表象都是一种伤害。玉墨的人生被别人生生的改变,她改变不了因此只能面对。她希望化妆到13岁时的自己,因为13岁之前,她人生是美好的!历史的翻滚之中,波涛汹涌,浪花闪烁,记住群体的同时我们更应记住组成群体的一个个个体,或许她们就是蝴蝶效应的推动者。
灾难深重的民族,无能为力的民众,在狭小的空间中,都仅仅为了活下去,活下来,为了自己,为了曾经幻想过的美好。我们的灵魂需要洁净,虽然天空阴霾依旧,但相信明天云会打开,雾终将随风飘散。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9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主子女的骄傲气息。她们拒绝,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决心要划定界限。后来她们她们醒悟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书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视不肯透出丝毫的妥协,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教堂一直弥漫着脂粉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的围墙,掩盖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李全有和王蒲生是两个大难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成员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地窖里。他们也曾经期盼着重生,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终生,可怕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生和李全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人世间。戴涛,曾经让书娟崇拜过,那是在他和赵玉墨跳舞之前。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懂,而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教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是观望而已。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0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世界二次大战,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沦陷。生者像无头苍蝇一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保全生命,唯一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军官。
在这期间,十三个风情万种的风尘女子、一群涉世未深的女学生、几个伤兵都将城内的天主教堂当作他们的避难所。然而,教堂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避难的人们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那些天真纯洁的女学生,那些泼辣轻佻的笑声,那些深入骨髓的恐惧,在教堂狭小的空间内提供了关于爱与恨、善与恶、高贵与卑贱的答案。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承想,正是这些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绝没有那么简单,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的一句“姐姐替你们去”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便是她们临行前,身着学生服,其一钗怀抱琵琶,齐声唱着送给妹妹们的最后一首《秦淮景》,那戏腔之后,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悲壮,或许被送上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这本书被张艺谋导演拍成了电影,从十三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运用艺术技巧来表现思想内涵。影片选择了战争乱世的背景,来塑造表现人物在邪恶和暴行面前的人性美丽和光辉。电影的结局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着学生的卡车出了南京,却并未交代那些女人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严歌苓,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女人,她经历了太多的东西,因而她的作品广阔,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严歌苓笔下的`人物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是边缘的、弱势的,但她们的身上折射出了复杂的现实与人性。
鲁迅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和歌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钗化作一缕凄惨的魂魄,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不会在意那些渴望的身份和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地看到污秽的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1
说实话,如果不是组织的话我是不愿看这部电影的。害怕会太悲壮而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电影开场才十分钟我就已经眼眶湿润了。其实我很害怕写这次的观后感,我怕我的文学功底无法将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无法将电影中各种伟大的人物表现出来。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不得不说是张艺谋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泪下的经典战争史诗电影。电影是以一位女学生的回忆为线索,讲述了期间在一个发生的惨事。影片一开始是一段南京话的旁白,一时让人重回了现场。接着是中队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战,坦白说,在“神”在大楼里和子同归于尽的时候,我哭了。最后约翰和女学生的出现,然后逃进天主避难,接着是14个女子的进入,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压抑的气息。
在天主里,女学生单纯、善良、,她们不谙,但却不幸地了南京的沦陷,在本该快乐飞翔的日子里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现实。在天主里,风尘女子、放荡、妖艳,她们出于无奈,却不得不以的角度让自己的这场灾难中幸免于难,然而最后她们还是选择了她们。在天主里,乔治善良、、责任,他甘于奉献,时刻着和女学生们,这是他对老神父的承诺,最后献出了自己。约翰,我更愿意叫他神父,帅气、友好、善良,他不畏,在异国他乡他愿意用性命来女学生。
电影的结局是悲哀的,尽管女学生们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钗的命运却映射了那个时期整个南京底层的女人的命运。她们遭受,被人唾弃,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来,她们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们一样需要关切,她们同样懂得珍惜。尽管她们曾和女学生斗嘴、吵架,但在危头她们却愿意代替女学生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尽管她们知道前方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她们仍然义无反顾。是这群眼中的“窑姐”用生命告诉“商女亦知恨”,是她们用鲜血在姑苏城畔谱写了《秦淮景》这首壮丽乐章。
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所。其实看到一半时我曾想放弃观看,因为太,太。但是我想到当年期间人们就是经历这些痛苦存活下来的,想到她们都如此坚强,我更加应该正视历史,铭记历史,不让悲惨再次发生。
- 需要更多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至:金陵十三钗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