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锦集7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
1、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有氧、无氧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反射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上下个10千米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等;
②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如:七星瓢虫和蚜虫;狼和羊)
竞争关系:争夺共同资源(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关系:协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寄生关系:一方有利,一方有害(如:各种寄生虫和人)
共生关系:相互依存,不能分开(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白蚁和鞭毛虫)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有所改变):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有所改变):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6、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产者(主要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部分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分解者(必备成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③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不能有分解者,箭头从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8、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又被称为地球的“肺”。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藻类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江、河、湖泊、池塘等。
湿地生态系统:沼泽是最典型的`代表,被称为地球的“肾”。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人的作用突出。
城市生态系统:人起支配作用。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9、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①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态是一个动态平衡。
②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③破坏生态系统的因素中,人类活动是主要因素。
10、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其他的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所以,可以把所有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物圈。
1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普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实验法(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
1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从题干信息中找原话)
②作出假设(将提出的问题改为陈述句)
③制定计划(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重复组排除偶然因素减小实验误差)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肯定假设或否定假设)
⑥表达交流
13、对照实验:
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只有光照条件是不同的,所以它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而其他条件如温度、土壤的潮湿程度等因素都是一样的。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
八年级第二学期我们面临着生物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对如何复习这一问题,我想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借此机会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期中考试之前要完成生物课程教学任务,期中考即八年级下册的期末考。此次考试意义重大:
(1)、完成生物课程教学任务和八年级下册的考点的复习。
(2)、体会中考的'紧迫,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期中考试之后,进入复习阶段,复习计划如下:
第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复习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
二、时间安排:4月26日——5月50日,共5周
三、应防止出现以下问题:
1.复习无计划,效率低,对大纲和教材的上下限把握不准。
2.复习不扎实,漏洞多,体现在:(1)漏掉了大块的基础知识;(2)复习速度过快,做了夹生饭,返工来不及,不返工漏洞百出;(3)要求过松,对学生有要求无落实,大量的复习资料,只布置不批改;无作业。
3.解题不少,能力不高,表现在:(1)以题论题,忽视解题规律的总结。(2)题目无序,没有循序渐进。(3)题目重复过多,造成时间精力浪费。
注意:套题训练不易过早,参考资料应以单元为主,本阶段复习宜细不宜粗。
第二轮复习为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
一、复习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是: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同时要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重点难点知识专项复习
二、时间安排:5月31日——6月13日,共2周
三、应防止出现如下问题:
1.防止把第一轮复习机械重复
2.防止单纯就题论题,应以题论法
第三轮复习是知识、能力深化巩固的阶段
一、复习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是: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回扣教材,查缺补漏,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从容地面对中考。
二、时间安排:6月14日——中考
三、应防止出现下列问题:
1.过多做练习,以练代讲
2.以复习资料代替教练,不备课,课堂组织松散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调动和维持,确保复习有效、顺利进行。预祝各位老师和八年级的孩子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3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须的生活条件(即:物质和能量)。
生物部分绿色植物
【生产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动物
【消费者】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克螂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联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营养结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因此,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完成的。
重要功能物质循环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等。(分解者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
(1)逐级递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一般以所获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而成形成能量金字塔。而有毒的物质由于难以分解,又不易排出体外,所以,通过食物链流动时,是不断积累,逐级增加的`。如:农药中的DDT、乐果以及重金属中的汞、镉和水银等。
(2)单向流动:不能循环。
1、右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各食物链的生物由于食物关系构成了食物网。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2)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各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就使得该食物网中草的数量最多,鹰的数量最少。
当草原鼠类大发生时,短时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狐和鹰数量会随之增加,而随着上述两种动物数量的增加和绿色植物数量的减少,鼠类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或食虫鸟飞不进去,昆虫失去天敌的制约而大量繁殖)。当草原被有毒物质污染时,该草原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
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草原中的鹰、狐和鸟类,会造成鼠、兔、昆虫大量繁殖,毁坏草原。
上述例子说明:人们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生态平衡就会遭受到破坏。
(4)除了非生物环境外,该生态系统还有一个成分没有画出,这个成分是分解者,它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右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而绘制的简图,请根据图答题:
(1)请帮王明同学将图中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归类:
植物:禾谷类、水草。
动物:昆虫、食虫鸟、兔、鱼、鹰。
微生物:细菌、真菌。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阳光、空气、
水等属于非生物因素。细菌、真
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角色。
(3)请写出图中陆地部分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①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②禾谷类→兔→鹰。
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4
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所有的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但是并非所有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比如CO,CO2。除了碳元素外有机物还可能含有其他几种元素。如H、N、S等。虽然组成有机物的元素就那么几种(碳最重要),但到现在人类却已经发现了超过3000万种有机物。而它们的特性更是千变万化。
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指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外的一切元素及其化合物,如水。
食盐、硫酸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氰化物等也属于无机物。绝大多数的无机物可以归入氧化物、酸、碱和盐4大类。生物体中的无机物主要有水及一些无机离子,如Na+、K+、Ca2+、Mg2+、Cl-、HCO-3、SO42-、HPO42-等。参见“生物元素”条。人体组织中几乎含有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元素,其中除碳、氢、氧和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外,其余的统称为无机物(矿物质或灰分)。
所以,无机物主要是由:水和无机盐组成的,其中水又可以分类为:结合水和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运输物质,参与化学反应。
无机盐可分为:离子和化合物,离子是维护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化合物是细胞内化合物的重要组成物分。
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5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须的生活条件(即:物质和能量)。
生物部分绿色植物
【生产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动物
【消费者】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克螂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联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营养结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因此,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完成的。
重要功能物质循环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等。(分解者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
(1)逐级递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一般以所获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而成形成能量金字塔。而有毒的物质由于难以分解,又不易排出体外,所以,通过食物链流动时,是不断积累,逐级增加的。如:农药中的DDT、乐果以及重金属中的汞、镉和水银等。
(2)单向流动:不能循环。
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6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对照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影响该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4、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否则将不能生存下去;生物的生存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①生物适应环境例: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②生物影响环境例:大树底下好乘凉。
③环境影响生物例:大雁南飞。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7、生态系统的组成:
8、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10、物质(循环)和能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能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越多;食物链越短,营养损失越少。
11、食物链书写规则:
①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
②箭头从被吃者指向吃者;
③结束时必须是该食物链中没有其它能吃该生物的为止
④食物链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一般式: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型动物→大型肉食型动物
1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5、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中考说明》 和《中考指南》 为依据, 结合中考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实情,以及我校学生基础差、底子 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的现状,制定以侧重基础,提升能力,针对 考点, 突出实效的复习策略。 努力让每个学生考出较为理想的成绩, 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教学进度:
第一阶段:从 2 月中旬到四月初,完成八年级下册的基础知识 教学 ( 第八周 )
第二阶段:从 4 月初到 4 月下旬,完成八年级上下册的复习, 并完成生物的第一次模拟考试 ( 第八到十周 )
第三阶段:从 5 月初到 5 月底,完成七、八年级上下册的第一 轮复习,并完成第二次模拟考试 ( 第十一到地十四周 )
第四阶段: 从 6 月初到 6 月中, 完成七八年级第二轮复习 ( 第十 五周到十七周 )
三、复习安排:
总复习共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复习、专题复习和模拟复习。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时间是从开学初到 4 月底。这期间主要 以《中考指南》为载体,针对学生对已学的生物基础知识,因时间 久而遗忘的共性特点, 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而知新”的原则, 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弄清各单元的.考点,初步对各单元知识 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识记, 理解,应用。复习目的:结合教材,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时间是从 4 月底到 5 月底。这期间主要 以《中考说明》为依据,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难点, 分模块进行专题性的复习,让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理清各部分间的 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所有内容共分为 8 个专题:
1 、生物与 环境;
2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4 、生物圈 中的人;
5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6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7 、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8 、健康地生活。
第三阶段:模拟复习。时间是从 5 月底到中考实战前。针对两 次大考所反馈的情况, 备考会中相关的信息, 开展以考 ( 模拟中考 ) 、 评 ( 评讲练习 ) 、补 ( 查漏补缺 ) 为主要方式的复习。同时对学生渗透 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减少 非智力因素的失分,突出复习的实效性。
四、复习措施:
1、夯实基础是关键。中考题目千变万化,但做题所依据的基本 原理和基础识却是相对不变的,而且中考试题中大多数题目还是比 较简单的基础题,难度高的很少。所以,扎实雄厚的基础是中考取 胜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不能好高骛 远。
2、巧用方法是手段。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的复习任务愈加繁 多、心理压力更大,不注重复习方法和技巧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 毫无收效。生物学科,不可能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只有设法提高 课堂效率。打造高浓缩、快节奏的复习课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
(1) 识记时不死记硬背, 机械重复, 让记忆方法多样化 ( 对 比法、联想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等 ) 。
(2) 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就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练,就练中考的常 见题型。还要加大变式训练的力度,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3)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认真研究分析历年中考的命 题方向,关注中考的动态和趋向,针对中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进 行科学合理的复习,减少复习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
3、加强备考技巧和心理训练。比如:做题时先易后难,仔细审 题、不写错别字,注意书写速度等。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以自身最佳的状态迎 接中考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