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巨流读书笔记

《巨流河》读书笔记

巨流读书笔记

2023-05-12

《巨流河》读书笔记精选10篇。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的过程就是大量感触和思考涌现的过程,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巨流河》读书笔记精选10篇,感谢您的参阅。

《巨流河》读书笔记 篇1

《巨流河》读后感500字: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留德归来后进入张作霖部队,作为军队维新派,巨流河一役功败垂成是其终身之憾,渡不过的巨流河像现实中的严寒,将军队革新思想困冻于此,也是东北渐至全中国近代苦难的开端。从东北的巨流河到台湾的哑口海,是从北到南的地理位置变迁,是作者八十余年的人生轨迹,更是对中国从军阀割据到抗日战争再到横跨两岸的关于时代变迁的记述。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带着读者重读她的人生,留学归来、满腔热血报效国家的父亲,温和而持家有道的母亲,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愤而求学、报效祖国的人们,满怀激情的爱国人士,形形色色的人物是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的小小水滴,却又组成了惊涛骇浪让人阅而往返。

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女儿,作者童年正处于军阀时期,因家庭的关系亲身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因家庭背景,其生活虽不富足,读后感.却也享受到了当时大多数人不能拥有的教育、医疗和生活。书的前半部分大都是国内混战及抗日时期作者的亲身经历,从一个普通的社会中层人士的角度来了解当时历史,这也是很独特的吸引我读下去的一点;后半部分都是作者在台湾的个人工作建树及生活。

个人认为,书中最可看的是前半部分,其中作者对自己少女时期初恋的回忆,懵懂又青涩的爱情在国内战乱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巨流河》读书笔记 篇2

这周就像赶鸭子上架,短短的几天要读完两本书,还要写读书笔记,顿时感觉压力山大。时间,真得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有了,很幸运,我参与了这场阅读,没有和这篇鸿篇巨著《巨流河》擦肩而过。

《巨流河》是文学家齐邦媛先生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花费四年的时间,写下的个人传记文学。先生淡淡的笔调,细腻的文字,描述了自己和父亲两代人,纵横百年的故事。整篇文章,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语言,叙述着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文章没有晦涩难懂的情节,却处处充斥着浓浓的悲伤,让人心酸流泪。

齐邦媛先生出生在一个官宦的家庭,爷爷齐鹏大是张作霖奉军营的旅长,父亲齐世英留学德国回家,满脑子救国救民的新思想,参与了郭松龄兵谏,东北失守后,一家开始亡命天涯。作者从童年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周转了大半个中国,家乡沦陷、一路逃亡、张大飞的离世、父亲政治生涯遭遇不测……国仇家恨伴随着少女时代的齐邦媛一直成长到耄耋之年,在整个逃亡的过程,看了无不让人动容,或许整个故事叙述的太真实,太感人了吧,自己读着读着心里就会堵得慌,眼泪哗哗地留下来……

整本书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抗战期间,兄弟并肩,全民一心的峥嵘岁月。尽管在大半个中国沦陷的情况下,中国的有志之士,依然相信中国不会亡,依然努力的办教育,让逃难的学生有学可上。齐邦媛先生也是那不幸中的幸运儿,在敌人的轰炸机下慢慢长大,亲历那些风云流徙。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一路颠沛流离,不但有学可上,有书可读,还接受了完整的教育,而且是举国最高水准的教育,有朱光潜大师,吴宓,孟志荪等学术界名师的指引,有个积极支持他学业的老爸,让人羡慕不已,书中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的话,记忆尤深:“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极弱至此,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这和现在宣传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出一辙吧。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作者也正是在南开六年的求学生涯奠定了她一生进修的基础。当然作者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无论是在国破家亡的逃难路上,还是爱人、亲人阴阳远隔的苦痛面前,她都没有放弃自己追求的文学,后来,她背井离乡,远在台北,经历了最初的相夫教子以后,踏足校园、留学海外,大学从教、编纂教科书等重要的工作,看似顺利,却又饱受磨难,看似平淡,却让我们念念不忘,她这种努力不懈的坚持,让人钦佩不已。也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成就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此桃李满天下。

书中让我最为感动的就是张大飞,那个似哥哥,似朋友,似情人的张大飞,读完张大飞写给哥哥的绝笔信,让我哽咽不止:

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也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

这些年,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这些年来我们走着多么不同的道路,我这些年只会升空作战,全神贯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诗书之间,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张大飞是《巨流河》里最为动人、最为令人难忘的角色。齐邦媛先生用最为内敛圣洁的笔法,用最为至爱精诚的态度,书写了她和张大飞的心灵默契,相伴了她一生的灵魂之爱。

最后,齐邦媛先生回到了大陆,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巨流河与家乡的亲人,其一生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最终得到了回归,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即使身体的疲劳如霜重压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尽灯枯,我由故乡的追忆迤逦而下,一笔一画写到最后一章,印证了一生,就像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评论的: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来概括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也给不可逾越的巨流河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来自“巨流河”的两代人做个见证。

《巨流河》读书笔记 篇3

从河到海——《巨流河》读后感2000字:

时间到了年尾,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巨流河》。之所以不想很快读完,是因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让人动情处很多,许多情节和文字需要反复品味和揣摩,有些段落必须要用笔记的形式留下来。面对已近90高龄的齐邦媛老师温和有力又朴实无华的讲述,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写好读后感,没有更好的文字来评论该书,也没有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垭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这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流落到垭口海的故事。

作者齐邦媛是台湾文学家,该书是作者在80多岁时花费4年时间写下的回忆录。她作为旧时代的女子有幸遇到开明并重视教育的父亲,她前半生在战火硝烟中的大陆颠簸流离,后半生在风雨飘摇的台湾潜心治学,一生都投入地读书教书,从而获得丰满的享受;执着地教书,收获满满的成就;勇担使命去编书,对台岛文学和教育卓有建设、革新和推广的意义。其间,她和张伯苓、朱光潜、吴宓和钱穆等大家亦师亦友的醇厚经历,让人欣羡不已。齐邦媛先生用一种虔诚、谦虚、忠于事实的态度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及所感。从出生于东北辽宁,回望家乡的的巨流河,到接受教育,在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苦难环境中成长而来。然后去往台湾,定居长达六十余年。走过一路风风雨雨,齐先生都是娓娓道来。宛如发生在昨日的故事,十分的真实和明朗。

这是一部巨著,也是个人传记文学,用鸿篇巨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2010年在中国大陆以简体中文出版,三年间增刷10次。喜欢这本书的不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还有很多可以称作者为祖母的年轻人。

齐邦媛自幼流离,故乡沦陷,亲人逝去,她的人生从小就打上了悲剧的色彩,所以全书的基调就是悲伤的。可是这种悲伤在齐邦媛云淡风轻的笔墨下,则显得十分优雅,但是这种优雅却更添悲伤。她的笔下不仅有慷慨激昂的烈士,开启民智的书匠,也有怀揣浪漫的少女。即便战火连天,大学校园依然可以安放书桌;英雄壮烈赴死,校园依然可以云雀夜莺。在作者的笔下,刚强的青年学生高歌中国有我不亡,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动乱中仍然办杂志开书店,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育,生命不止,弦歌不辍。在战火延烧的岁月,师长们联手守护这一方学习的净土,坚毅、勤勉,把莘莘学子从稚气孩童拉拔成懂事少年,在恶劣的环境里端正的成长,当年几乎所有学校集会时校长和老师说的同一席话是:一个国家在困难当头,家园丧失的时候,保住了孩子们的书桌就是保住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读到这样的描写,内心充溢着满腔激情,随同齐先生一起,感受着年轻学子们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地如何读书报国,如何舍生取义。作者也用了很多笔墨描述了朱光潜、吴宓等那一代文化大师的点滴风范,让人肃然起敬。这才是真正的八年抗战,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现在历史上普遍承认,从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里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十年”,而那段时间出现了到目前为止各学科最好的学者,他们的各类论著在那个艰苦年代达到了巅峰,那个年代出生的学者不论功底还是知识与情怀修养俱是一流。不管历史的走向如何,从任何角度看待那些晦暗的时段,都是有德才兼备的导师,以关心国家命运胜于生命的行动启迪了学生一颗颗敏感的心灵,才促使中华文明经历烽烟仍得于传承一代又一代,直至5000年。

齐邦媛先生何其不幸,生在一个纷乱的年代;又何其有幸,亲历那些风云流徙,并能在最不可能的条件下接受了完整的,且是举国最高水准的教育。当我读到她在英诗课上看到恩师朱光潜噙不住的那一颗伤怀之泪;读到她在四川乐山三江交汇之处诵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时都会充满羡嫉和崇拜。

女主人公齐邦媛和飞虎队上尉张大飞的爱情荡气回肠,眼前总出现一幕,是那个四月天的下午,在南开操场的一隅,他穿着宽大的军用雨衣从远处大步向她走来,脸上是她熟悉的温熙的笑。他说:“你怎么一年就长大了,这么好看了呢。”遂将她揽进大雨衣里,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亲密举动。她听得见他年轻的心,激跳如鼓。而那一面,竟成诀别。半个世纪后她得以重返故土,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墓园内找到张大飞的墓碑,在暮色里良久追忆他“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的灵魂……

齐邦媛在台数十年,经历了相夫教子,踏足校园,留学海外,大学从教,编纂教科书等重要过程。看似顺利却也经受很多波折与磨难,这一切在齐先生写来皆平淡无奇,但又令人心生感想,念念不忘。她为台湾文学、教育费尽心思,其中重新修订中学国文教科书,面对保守分子扣上的动摇国本的帽子和排山倒海般的攻讦,依然坚持以增进阅读兴趣和语文知识为方针,不以政治挂帅,对教育事业功莫大焉。由此看来即使在最晦暗的时刻,一位好老师、一本好教材也能启迪一颗颗敏感的心灵。

到最后,齐邦媛先生回到了大陆,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巨流河与家乡的亲人,印证了其一生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最终得到了回归,也为那渡不过的巨流河作了一个了断,具有深远的意义。

齐邦媛之父齐世英先生为人宽厚仁和,是真正中国精神的代表,他从无营营名利之心,因而也从未到达权力的中心。他至死念念不忘当年巨流河败北,自己的家乡东北惨遭外族入侵,而他后半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去看一眼那滚滚东逝的巨流河。回不到拥有巨流河的家乡,憾恨于东北,隐恨于流亡到的台湾。温和洁净的齐先生一生满腔的热血不得志,最后充满愤慨的郁郁而终老台湾。渡不过的巨流河永远是齐先生心中的惆怅与症结,也是中国台湾与大陆遥海相望不能回归的苦楚与事实。

本书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对齐家两代人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的个体经历的记述,如齐先生自言,这是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也如先生的忘年交钱穆先生语,“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有些人,有些事,是不能忘却的。

相关:巨流河读后感1500字

《巨流河》读书笔记 篇4

不废江河万古流——《巨流河》读后感1000字:

《巨流河》中的两代人,是惆怅的。惆怅,与其说是个人和感怀,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总体情绪投射。家国世变,政权崩离,英灵殉国,文化浩劫,刻骨铭心的伤痛过后,只剩挥之不去的惆怅。

一代人如齐世英先生一样,一生没有个人恩怨,只有不共戴天的国仇——多少人年幼时看到自己父亲的头颅被挂在城门上。年少时的英志与才华随着四起的战火被一点一点消磨下去,壮怀与理念全部烙入了骨血,终而流血至死。这一代人的惆怅,来源于眼睁睁地看着故土被侵略者的铁蹄踏得面目全非,又少有人能看着支离破碎的山河恢复原样。

另一代人,如齐邦媛先生,于纷飞的战火中长大,经历过种种动荡,最终漂洋过海,渡到了海峡的另一端。从漂泊到落地生根,由大陆到台湾,扎根重生。但无论何时何地,家国丧乱的影子总是挥之不去。如齐邦媛先生自述:“童年起耳闻、目见、身历种种历史上的悲壮场景,许多画面烙印心中,后半世所有平静岁月的经验,都无法将它们自心中抹去。”

《巨流河》,也是一本惆怅的书。书中曾写到:“爸爸给我买的是来回双程票,但我竟将埋骨台湾。”

自六岁离开家乡,之后的十七年辗转各地,在偶然的机会下赴台湾,未料就此定居超过六十年。此后的几十年,再也不能回归,只有站在哑口海边,怅望千秋一洒泪。像一艘回不了家的船,在海浪间望着回不去的土地。从东北到台湾,从六年到六十年,一个是魂牵梦萦的原籍,一个是安身立命的所在,这两个地方所产生的微妙的历史互动,和所蕴含的巨大历史忧伤,即是全书惆怅的核心。

然而,单纯的惆怅是不能长久存留的。只有以平静作结的惆怅,才为永恒。齐世英、张大飞、朱光潜、钱穆,这四位对齐邦媛先生影响最深的人,各有各的惆怅,也各有各的平静。于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尊严与人格。虽同“荣华富贵”沾不上边,却一个个活得清白、高贵,近乎神格。

就像,深感一生应尽之事已尽的齐世英先生,最终回归了平静,坐在床旁藤椅上溘然长逝。就像,意识到死亡终为自己的宿命的张大飞,平静落笔自己的诀别信,而后赴死。“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就像,独坐在青石板上的朱光潜先生,平静地凝望着来来往往的人,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的岁月里,将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吹进晚辈们的心中。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就像,带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钱穆先生,于自己的红叶阶段,几经风雨,终而平静地落下。那历史的伤痕,家庭迁徙,风雨台湾,汪洋闳肆又深情绵密,气势磅礴又淡如平静。

那血泪苦难的二十世纪,终而“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惆怅与平静的交织照亮历史,纵使“浪淘尽”,也不废江河万古流。江河不废,万古巨流。

《巨流河》读书笔记 篇5

虽然号称喜欢读书,从高中以来却很少读传记、小说一类的书刊,偏见地以为这些都是无营养的文体,作者意图调动读者一些虚假的感情体验,因此偏爱如心理、美容类书籍,并因其所具有的知识性美其名曰为工具书。

《巨流河》之前不久读了《江城》,觉得老外这本书写得浅显而可爱(也可能是语言的关系,总觉得科班出生的作者无论是语言或是思想都应该展现更深层次),但是从一个不那么深邃的外来人的角度反映了我们这个国家在某个时代的隐痛。

如果《江城》所描述的痛楚只是如刀尖划过皮肤,那读《巨流河》所感受到的哀伤则是如心上挨了一记黯然销魂掌般一阵剧痛过后仍延绵日久。《巨流河》书本末尾的评论很精准,齐老师用极其低回的方式处理那些原本戏剧化十足的大情节。我从中读出,她这种低调的文字来源于她低调的处世方式,来源于清洁端正的家教与自持。她的文字,甚合我的脾胃。正因为如此,我把中国这段我一向不以为然的历史读进去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几页死硬文字,而是幻化成了活脱脱的场景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的情感也随之宣泄,当学生不得已开始辗转求学时,我哭;当难民慌不择路逃命而未能时,我哭;当张大飞为国殉难大爱却无言时,我哭的泪不能止。上一次从书里获得如此这般的感动还是高中时期读《平凡的世界》。

《巨流河》应该是一本史诗级的邻家读物,源于齐老师看似平凡,却有着不凡的身世。感谢她能翻滚并幸存于历史的洪流里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见证和记录这一切,让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后人得以宁静地端坐,仅透过她的文字,就能恐惧着她所恐惧的,爱她所爱的,感受着她所感受的那么真实的一切。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私有的,是归属于同一个群体的。在个人修养未够的时候,我只是以一个中华炎黄子孙的视角去看待并认同文化,所以《千只鹤》、《百年孤独》、《简爱》这样的文字并不能让获得有入世外桃源般的心潮澎湃,《巨流河》却大大的可以。

好书果然能做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止。好多天了,我都止不住思考: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得出的答案是:时代虽不同,人的灵魂却应该有着相同的安抚方式,简单、宁静、朴素地生活一定还是方向正确。如今,齐老师那张纯净的脸庞总会时不时在眼前浮现,她和她在书中所认同的那些具有清洁人格的时代英雄(齐世英、朱光潜等),渐已成为我心中珍重的榜样。

《巨流河》之后,难再有此类传记文学能给予我相同震撼!

《巨流河》读书笔记 篇6

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巨流河》,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让人动情处很多,很难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觉得没有能力写读后感。简单介绍并摘抄若干,聊表敬意,希望更多的人喜爱这本书。

全书按照齐邦媛先生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叙述了她前半生在战火硝烟中的大陆颠簸流离,后半生在风雨飘摇的台湾潜心治学的经历。齐邦媛年少时跟随父母流亡,抗战时期在大后方完成学业,师从朱光潜,打下深厚的中英文学功底,也看尽国破家亡的苦难苍生。家庭背景让她更深刻直接地面对战争带来的变革和创伤,在作者的笔下,刚强的青年学生高歌中国有我,不亡,烈士遗孤张大飞投身空军义无反顾,每一章每一节都惊心动魄催人泪下。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动乱中仍然办杂志开书店,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育,生命不止,弦歌不辍使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不至于因时局动荡而断层,也传授了西方的文学艺术和先进科技,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复兴中华的中坚力量。

最让我以记忆深刻的还是齐先生写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接受南开教育的那段史实,烽火烧得炽热,炸弹伴随我们的读书声。不跑警报的时候,埋首用功;跑警报时,课本仍然带着,准备明天的考试。在那艰难的环境,我们每天吃得不好,穿得不好,晚上被臭虫咬,白天要跑警报,连有月亮的夜里也不放过。正因为如此,剩下的一点点时间就变得无比珍贵。

每天早上升旗典礼,老师们总会说些鼓励的话,南开给我们的这种敲打的教育,深深影响我们。在战火延烧的岁月,师长们联手守护这一方学习的净土,坚毅、勤勉,把我们从稚气孩童拉拔成懂事少年,在恶劣的环境里端正的成长,就像张伯苓校长说过: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要让人看出来你是南开的。'

每当读到这样的描写,我的内心历时充溢着满腔激情,随同齐先生一起,感受着年轻学子们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地如何读书报国,如何舍生取义。同时作者也用了很多笔墨向我们描述了朱光潜、吴宓等那一代文化大师的点滴风范,让我肃然起敬。

而读到当中国大陆正在土法炼钢,数百万人死于灾荒的那些年,台湾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九七零年到一九八零年,国民中学的教育薪津是由全省的屠宰税支付的!寸有所长,蒋介石打仗打不过毛泽东,但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却远非毛所能比肩,当林语堂、钱穆等在阳明山书斋中专心论述时,陈寅恪、朱光潜他们又在干什么?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唉,赶得走侵略者却保不住江山,读书人一声长叹!

《巨流河》读书笔记 篇7

在地铁上,公交上,没事的时候,刷的不是微信,看起来了以前流行的电子书,一本电子版的《巨流河》,因为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以为是巨大的河流,也不知道讲什么。然而看完开篇别人对于本书的极高的评价后,读了前几页却未见得那么华丽。但是读下来之后却发现好久没读书的自己竟喜欢上了这样平淡的文字。前面都是刺激的励志人生的文章,但是这本书不一样,想也只有这位耄耋之年的作者才能把的那个有着巨大争议的时代写得如此平静,平静得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前六章我都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看的。然而兴致之后,却是愈发沉重的思考。作者带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现代中国苦难的历史,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矛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张学良没有智慧和尊严的评价,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张学良一直是风流倜傥的少帅,正如周恩来评价他的那句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一样。之前也有老师曾对张学良做过反面的评价,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评价。政治影响下的苍白的历史让许多事情变得虚假,正因此我们需要获得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然而这种认知并不是类似于愤青的那种无知的冲动,而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尊重。

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作者在定居台湾后对自己文学梦想的坚持,更加偏专业一些,我以前不是很喜欢看文学名着,于是有些部分就走马观花似的看了。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作者一生对于南开精神的坚持。作者曾在第三章用一整章的篇幅回忆自己在南开中学的求学生涯,足以看出南开精神对她人生的影响。当然,最珍贵的还是张老校长的那一句你不带校徽出去,也要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读到了最后一章,看到全书完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好文字吧,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看到五十多年后中学同学相聚,已至弥留阶段的老同学念着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心中默想着那种画面,又想起自己已与许多中学同学毫无联系,突然有些失落之感。

全书以一句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结尾,然而从巨流河到哑口海,如何能归于永恒的平静?至少看来,作者是有一些怨念的。作者也曾强调不希望自己的文学涉及政治,然而文中的国仇家恨却处处可见,可能因为父亲曾是国民党高官,这份情感更加深重。然而作者对大陆的抨击,有一些我是不同意的。书中曾写到当初在学生时期合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后因歌曲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无人再敢唱;接下来又写到《湖上之火》因反对美国政府而在台湾被列为禁书。尤其是后者,仔细思考发现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悲哀。作者给我们提供了看历史的一个新的角度,然而作者是不是也因几十年来心中积聚的国仇家恨影响了自己呢?历史无法重演,尊重历史并不意味着苟同或者是无尽的抨击,这也算是我读此书最大的收获了吧。当然,最值得人们欣赏的,还是这本书的态度。或许,经历的多了,再大的风浪也终归平静。

《巨流河》读书笔记 篇8

《巨流河》一书以河为名,讲的也是作者家中两代人在战争年代飘零流落,从位于辽宁的《巨流河》,落到台湾的哑口海的故事。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上个世纪的事情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有一种抹不掉的陌生感。听作者把那个特殊年代的那些事、那些人、那种情谊一一道来,方觉历史书中那些轻巧的小字背后,藏着多么厚重的故事。全书很大篇幅离不开“教育”二字。作者从他父亲志在兴办中国教育写起,到她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的老师,再到长大后在台湾的教书经历。

教书本算个普普通通的事情,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却有了特殊的意义。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压在他们的心头,这样的一群热血青年,希望以教育兴国。教育的魅力便在于此吧:把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爱、自己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的传给学生。虽然师生终有分别一日,但学生却是带着老师的思想理念和人生态度在向前走去。我一直记得自己的初中物理老师的一句话:“人生的路上,可以转弯,不能回头。”起初,我不明白为何为转弯、何为回头。现在只觉得,昂头迈步向前进时多了几分果敢无畏。

什么是一个好老师呢?记得我们在新生研讨课上激烈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在阅读此书时又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慨。在战乱年代,有人选择参军报国,有人选择学医报国,有人用文章报国。而他们,则励志用教书育人的方式报效祖国。当我读到他们晚上因为日军轰炸而在田野中四处寻找庇护之所,而第二天早上却要继续上课、考试时,心里是动容的。时代不同,环境也不同了,在现代化的教室中教书似乎并没有在时刻准备逃亡的田间教书显得那么伟大了吗?在我看来,不在于时空境地之不同,而在于教育者的心境之不同、目的之不同。什么样的老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以前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总是搜肠刮肚,把自己自上学以来所喜欢的老师列出,一一一总结他们的优点、所长。现在看来,是自己的眼光狭隘了。把老师当成一种职业,养家糊口,无可厚非。但若是能把老师这个职业当成一种责任,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人才,又是一种境界。

读此书时,几度为外战争之无情、人民之流离,还有那田野中孩子们的读书声湿了眼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羡慕极了,虽然时刻会有生命危险,但那种“苟不自强,奚以图存”的纯粹的信念是多么珍贵啊!爱国情怀的共鸣,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只恨自己没能生在那个时代,共赴国难。然而新的时代,新的国家,新的爱国主义,有新的内涵。境遇不同,目的相同,国家大义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国家有需要老师就该有动力,国家需要人才,老师就应该努力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样方算得上是位好老师了。

《巨流河》读书笔记 篇9

若不是老师推荐,我想我不会翻开《巨流河》这本书的。这是去年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我也是在20xx年看完的,但看完之后一直没来得及写读书笔记。今年下定决心,要多写,不管想的深还是浅,都要有多少写下来多少,否则我这健忘的脑子,过几个月全忘干净了,只剩下个熟悉的书名。

其实我是有些后悔现在才读到这本书的,若是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少读些辛夷坞,郭敬明,唐七公子,而是在那时候就接触到类似齐邦媛大师的《巨流河》这样的大作,立志和格局是不是应该又是另一番样子。

这本书算是齐邦媛大师的个人自传。“巨流河”是“辽河”的别称,是一个地名。作者以八十多的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以缜密的笔力,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的垭口海结束。从儿时的故乡写起,父亲齐世英跟随郭松龄将军倒戈反张作霖兵败巨流河,开始从东北流亡到关内,九一八事变发生,又从北平辗转到南京,到汉口,后到重庆,在父亲的安排下,就读南开中学,后考入国立武汉大学,之后又到台湾教书。个人成长与家国丧乱如影随行。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读来,只能跟着当时的世界变化或悲或喜,同时庆幸我们是生在这和平时期。

齐邦媛的个人传记应该是代表不了当时的大多数女性的。他出生于大家,父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英雄,留过学,当过高级官员,办过学,办过杂志,所以她才能在那个战火纷飞,多数人颠沛流离,吃饭都困难的时代逃离东北,在重庆,武汉读书,接受到高等教育并思考国际关系和个人理想的问题。其温和洁净的性格,也可能与其父亲的耳濡目染有关。

看这书的时候,我隐约是有些羡慕作者的,可以接触到那么多大家,比如胡适、钱穆、张伯苓、孟志荪、朱光潜、吴宓、袁昌英等等。丰富的精神生活让苦难都有了味道。看这本书能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文学带来的格局,情趣与深度。上学时,与舍友一起读的诗既浪漫又梦幻,原来我们中学学习到的那些抚慰人心的诗诞生于那个动荡而艰难的年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站在楼上看你”。文学是人心灵的养料。“中国不亡有我!”知识分子的呐喊,文学的传播也让年轻人们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书的后半部分写作者在台湾定居的工作生活,她相夫教子的同时,从生活琐碎中挤时间学知识以及中年去美国进修,回台后推动台湾代表性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交流,做文学传播者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参与小学生语文课本文章摘选的.事迹也让我深受感动。虽说历史为政治服务,但能坚定从孩子成长角度出发而不是政治角度出发,在那个时代还是很难的。现在回头看我们的小学启蒙课文,特别是语文书上“默读全文并背诵”的那些作品,真的是很好的文章,以至于我们成年后还会受其影响。作者在书中尽情抒发对文学的相知相惜,对走过战乱回首望去的感怀,对已逝亲友如张大飞等人的怀恋,所以说这是本厚重的自传书。

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从齐邦媛的身上,我看到的是教养,是尽管皮囊历经风霜但思想及其丰富的教养;是一个女孩的成长史,成长为温和而又坚韧的女性的过程。我们的成长史中,学习了很多伟人的事迹,从古至今,也学习了很多历史故事,它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正直,坚持,善良,爱国,无私奉献等的人。男与女的差异在这时候是被弱化的。所以我们也一直觉得人是无差别的“男女”。然而在大学时一时兴起的青春疼痛文学,如前文提到的“辛夷坞”“顾漫”“唐七公子”“九把刀”等作者的文学作品,多是青春时期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我认为这些作品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年轻人,给我们一个错误的“男生”“女生”差异的认识。人到三十,才慢慢意识到其实性别差异是存在的且各具优势的,我认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女性应该少读些“言情小说”而多看看类似于齐邦媛,杨绛等的作品,从他们身上汲取“女性”的力量,学习坚韧坚定温和而又内心丰富所带来丰富生活的能力。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且潜移默化的。

唉,太久不写东西手太生了,慢慢成长和记录吧。今年的主要词语应该就是“沉淀”了,别无他求。

《巨流河》读书笔记 篇10

大凡有关战争的回忆录,往往既惊心动魄又深沉悲怆。特别是抛开各种指点江山的宏观分析,关注于战火下一个个家庭的离乱时。那种悲凉与痛苦便更直接与深刻地展现于我们面前。

郭松龄兵谏、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偏安台岛,这些左右中国近代史的事件,齐邦媛或受其影响,或亲历其事。她以自己的亲身视角,以细腻温情的笔触,记录了国家与个人命运的起伏动荡,既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又有不问政治的浪漫。

顾炎武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无责。愚以为,国家兴亡者,门阀的征战,政党的杀伐。在同一文化之内,任何争斗,与普通百姓无关,若非彼派门人弟子,不必有尽忠报主的决心。天下兴亡者,种族的屠戮,文化的存亡。若外族入侵,山河易色,则中华文化危亡,凡炎黄子孙,皆有抵御外敌传承文明之责。

只是,外族侵我天下,尚可携书南渡,保留文化一脉。若神州大地,自己毁坏自家文化,这满箱书札又将何处安放?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巨流河》读书笔记2000字


时间到了年尾,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巨流河》。之所以不想很快读完,是因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让人动情处很多,许多情节和文字需要反复品味和揣摩,有些段落必须要用笔记的形式留下来。面对已近90高龄的齐邦媛老师温和有力又朴实无华的讲述,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写好读后感,没有更好的文字来评论该书,也没有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垭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这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流落到垭口海的故事。

作者齐邦媛是台湾文学家,该书是作者在80多岁时花费4年时间写下的回忆录。她作为旧时代的女子有幸遇到开明并重视教育的父亲,她前半生在战火硝烟中的大陆颠簸流离,后半生在风雨飘摇的台湾潜心治学,一生都投入地读书教书,从而获得丰满的享受;执着地教书,收获满满的成就;勇担使命去编书,对台岛文学和教育卓有建设、革新和推广的意义。其间,她和张伯苓、朱光潜、吴宓和钱穆等大家亦师亦友的醇厚经历,让人欣羡不已。齐邦媛先生用一种虔诚、谦虚、忠于事实的态度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及所感。从出生于东北辽宁,回望家乡的的巨流河,到接受教育,在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苦难环境中成长而来。然后去往台湾,定居长达六十余年。走过一路风风雨雨,齐先生都是娓娓道来。宛如发生在昨日的故事,十分的真实和明朗。

这是一部巨著,也是个人传记文学,用鸿篇巨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2010年在中国大陆以简体中文出版,三年间增刷10次。喜欢这本书的不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还有很多可以称作者为祖母的年轻人。

齐邦媛自幼流离,故乡沦陷,亲人逝去,她的人生从小就打上了悲剧的色彩,所以全书的基调就是悲伤的。可是这种悲伤在齐邦媛云淡风轻的笔墨下,则显得十分优雅,但是这种优雅却更添悲伤。她的笔下不仅有慷慨激昂的烈士,开启民智的书匠,也有怀揣浪漫的少女。即便战火连天,大学校园依然可以安放书桌;英雄壮烈赴死,校园依然可以云雀夜莺。在作者的笔下,刚强的青年学生高歌中国有我不亡,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动乱中仍然办杂志开书店,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育,生命不止,弦歌不辍。在战火延烧的岁月,师长们联手守护这一方学习的净土,坚毅、勤勉,把莘莘学子从稚气孩童拉拔成懂事少年,在恶劣的环境里端正的成长,当年几乎所有学校集会时校长和老师说的同一席话是:一个国家在困难当头,家园丧失的时候,保住了孩子们的书桌就是保住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读到这样的描写,内心充溢着满腔激情,随同齐先生一起,感受着年轻学子们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地如何读书报国,如何舍生取义。作者也用了很多笔墨描述了朱光潜、吴宓等那一代文化大师的点滴风范,让人肃然起敬。这才是真正的八年抗战,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现在历史上普遍承认,从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里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十年”,而那段时间出现了到目前为止各学科最好的学者,他们的各类论著在那个艰苦年代达到了巅峰,那个年代出生的学者不论功底还是知识与情怀修养俱是一流。不管历史的走向如何,从任何角度看待那些晦暗的时段,都是有德才兼备的导师,以关心国家命运胜于生命的行动启迪了学生一颗颗敏感的心灵,才促使中华文明经历烽烟仍得于传承一代又一代,直至5000年。

齐邦媛先生何其不幸,生在一个纷乱的年代;又何其有幸,亲历那些风云流徙,并能在最不可能的条件下接受了完整的,且是举国最高水准的教育。当我读到她在英诗课上看到恩师朱光潜噙不住的那一颗伤怀之泪;读到她在四川乐山三江交汇之处诵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时都会充满羡嫉和崇拜。

女主人公齐邦媛和飞虎队上尉张大飞的爱情荡气回肠,眼前总出现一幕,是那个四月天的下午,在南开操场的一隅,他穿着宽大的军用雨衣从远处大步向她走来,脸上是她熟悉的温熙的笑。他说:“你怎么一年就长大了,这么好看了呢。”遂将她揽进大雨衣里,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亲密举动。她听得见他年轻的心,激跳如鼓。而那一面,竟成诀别。半个世纪后她得以重返故土,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墓园内找到张大飞的墓碑,在暮色里良久追忆他“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的灵魂……

齐邦媛在台数十年,经历了相夫教子,踏足校园,留学海外,大学从教,编纂教科书等重要过程。看似顺利却也经受很多波折与磨难,这一切在齐先生写来皆平淡无奇,但又令人心生感想,念念不忘。她为台湾文学、教育费尽心思,其中重新修订中学国文教科书,面对保守分子扣上的动摇国本的帽子和排山倒海般的攻讦,依然坚持以增进阅读兴趣和语文知识为方针,不以政治挂帅,对教育事业功莫大焉。由此看来即使在最晦暗的时刻,一位好老师、一本好教材也能启迪一颗颗敏感的心灵。

到最后,齐邦媛先生回到了大陆,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巨流河与家乡的亲人,印证了其一生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最终得到了回归,也为那渡不过的巨流河作了一个了断,具有深远的意义。

齐邦媛之父齐世英先生为人宽厚仁和,是真正中国精神的代表,他从无营营名利之心,因而也从未到达权力的中心。他至死念念不忘当年巨流河败北,自己的家乡东北惨遭外族入侵,而他后半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去看一眼那滚滚东逝的巨流河。回不到拥有巨流河的家乡,憾恨于东北,隐恨于流亡到的台湾。温和洁净的齐先生一生满腔的热血不得志,最后充满愤慨的郁郁而终老台湾。渡不过的巨流河永远是齐先生心中的惆怅与症结,也是中国台湾与大陆遥海相望不能回归的苦楚与事实。

本书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对齐家两代人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的个体经历的记述,如齐先生自言,这是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也如先生的忘年交钱穆先生语,“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有些人,有些事,是不能忘却的。

巨流河读书笔记1000字


《巨流河》一书以河为名,讲的也是作者家中两代人在战争年代飘零流落,从位于辽宁的巨流河,落到台湾的哑口海的故事。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上个世纪的事情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有一种抹不掉的陌生感。听作者把那个特殊年代的那些事、那些人、那种情谊一一道来,方觉历史书中那些轻巧的小字背后,藏着多么厚重的故事。全书很大篇幅离不开“教育”二字。作者从他父亲志在兴办中国教育写起,到她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的老师,再到长大后在台湾的教书经历。

教书本算个普普通通的事情,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却有了特殊的意义。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压在他们的心头,这样的一群热血青年,希望以教育兴国。教育的魅力便在于此吧:把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爱、自己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的传给学生。虽然师生终有分别一日,但学生却是带着老师的思想理念和人生态度在向前走去。我一直记得自己的初中物理老师的一句话:“人生的路上,可以转弯,不能回头。”起初,我不明白为何为转弯、何为回头。现在只觉得,昂头迈步向前进时多了几分果敢无畏。

什么是一个好老师呢?记得我们在新生研讨课上激烈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在阅读此书时又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慨。在战乱年代,有人选择参军报国,有人选择学医报国,有人用文章报国。而他们,则励志用教书育人的方式报效祖国。当我读到他们晚上因为日军轰炸而在田野中四处寻找庇护之所,而第二天早上却要继续上课、考试时,心里是动容的。时代不同,环境也不同了,在现代化的教室中教书似乎并没有在时刻准备逃亡的田间教书显得那么伟大了吗?在我看来,不在于时空境地之不同,而在于教育者的心境之不同、目的之不同。什么样的老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以前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总是搜肠刮肚,把自己自上学以来所喜欢的老师列出,一一一总结他们的优点、所长。现在看来,是自己的眼光狭隘了。把老师当成一种职业,养家糊口,无可厚非。但若是能把老师这个职业当成一种责任,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人才,又是一种境界。

读此书时,几度为外战争之无情、人民之流离,还有那田野中孩子们的读书声湿了眼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羡慕极了,虽然时刻会有生命危险,但那种“苟不自强,奚以图存”的纯粹的信念是多么珍贵啊!爱国情怀的共鸣,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只恨自己没能生在那个时代,共赴国难。然而新的时代,新的国家,新的爱国主义,有新的内涵。境遇不同,目的相同,国家大义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国家有需要老师就该有动力,国家需要人才,老师就应该努力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样方算得上是位好老师了。

赢家读书笔记(精选10篇)


是不是对于写作品读后感没有头绪?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大家都感受颇深。读后感可以将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顺利表述出来,有利于我们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下面是我们为你精心整理的“赢家读书笔记”。

赢家读书笔记 篇1

内容简介:戛纳电影节大幕拉开,无数巨星、富豪华丽登场。伊戈尔,阿富汗战场的优秀老兵,退役后和妻子白手起家成为俄罗斯电信大亨。他来这里寻找离家出走的妻子。但随后的一天,他以神秘的桑博术杀了卖手工艺品的女孩,用带巨毒的大头针射向著名电影发行人,将钢质刀片插进女制片人的身体……亿万富翁为何连环杀人?无情地杀戮无辜,难道是为了让妻子回心转意?当真相完全揭晓的一刹那,故事内外所有人心中的震撼竟排山倒海而来……

孤独的赢家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看影碟时,无论前进或后退,都可以看到确定无疑的剧情,唯有正常速度播放,才会有不确定性存在——对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来说。看书也一样。听音乐也一样。然而生活却不同,生活是不能重复的,了解剧情的机会只有一次。 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当发现情况不妙,后悔已经来不及。而看见预期的结果发生,又会找......

孤独的赢家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保罗的书总让人感觉置身湿漉漉的水气,舒适却有一种轻微的冷,只不过这本似乎更冷的彻底。与《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一样,对于主角内心的挣扎描写详尽而透彻,似乎看透一切又有所执迷。全书以伊戈尔为主线,却也穿插着各种不同人的人生,或许是想衬托伊戈尔所说的“摧毁他人的世界”。无论一个人是什么身份,在做着或伟大或无关紧要的事......

赢家读书笔记 篇2

读《小狗钱钱》时,亲历了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被新的理念武装后,全面改变金钱观后产生的创造力。当时和娃一起听这本书,还跟着记了一段时间的成功日记,那时候真的是被小狗钱钱种草,觉得自己也会因成功日记而把自己驯化成实现财富自由。可是没过多久成功日记就放下了,然后小狗钱钱也只成为一个故事,这真的应该不是作者博多·舍费尔的初衷,之所以以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形式,带入金钱观念,也希望影响更多小孩子。

当遇到《行动变现力》这本书时,还是忍不住想读,想要再次挽救自己的财商或者金钱观。但是翻开书才明白,这是成功日记的升级版,不但只记录成功日志,记录前更要每日练习可以说这本书的主要作者也是读者,因为有很多需要完成的每日项目需要读者填写,也就是通过填写每日项目来强化你每天的思考内容和方向,并且形成习惯,一旦固化了这些习惯在大脑里,遇到问题将会启动作者博多·舍费尔所提示的思考方向,就不难发现赢家的逻辑思维和行动力使他们成为赢家的内驱力,而非人的不同所致。

当然,初读此书,也会感到内容太水,几乎没什么可读,大量要求读者练习记录成功日志的格式空白,甚至还为此附上一本行动手册。第一印象会觉得这书也太简单了。可是细想一下,很多人陷入经济困境的原因是不是思维方式需要改变,需要改变是真正行动上的改变,这本书设计成留白比内容更多,那就是逼读者行动起来,培养行动的习惯并不容易,需要反复的练习,甚至是重复练习。就如同读了《》后我们新血来潮地开始记录成功日志,后来就越来越觉得没什么可记的了。找自己的成功之处,哪怕很小的事情,也要记录,这个习惯常常会因为自己觉得太不起眼而放弃记录。可是毕竟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不可能每天都能有成功的大事。我想这本书就是要把记录细节化,逻辑化,形成习惯,带动思维的改变,进而改变行动难度才会减弱。

博多·舍费尔是德国顶级理财大师,被誉为“欧洲巴菲特”。在本书中作者总结的30个行动变现法则,这些干货内容是需要读者用行动实践和消化吸收的。另一本行动手册,包括周计划、年度计划、月度计划、个人计划等,每一步都需要行动并记录。

赢家读书笔记 篇3

克服困难成为赢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600字: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十分感动,也对我很有启发。

海伦·凯勒,一个本来平凡的女孩,在十九个月大的时候患上了重病而导致耳目失聪的灾难,可是终于有一盏灯,照亮了他的心灵,那就是家庭教师莎莉文小姐。沙利文小姐教会了海伦凯勒如何认字,读盲文和说话。经历了无数困境后。海伦凯勒终于考上了她想要的哈佛大学。并爱上了阅读,那些文字和知识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海伦凯勒璀璨,人生的大门。

海伦虽然遭受了很大的灾难,但她没有灰心,尽管她做什么事都很困难,但他不缺乏勇气和信心。贝多芬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创造了不计其数的曲子,却在一场事故中双耳失聪,这对爱好音乐的他来说是个莫大的打击。他并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在困苦中创作了第五六命运交响曲后人称赞他,铭记他。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过挫折。二年级是十分想学骑自行车当时小区的路不平还有一个个十字我自己特别想学好没想到骑了两步就栽了下来,腿破了,我“哇哇”的哭着,疼死了。可我不能放弃呀!我再次骑上车,提了提神,这次还不错嘛!我不禁得意起来,看我多么威……话还没说完,车子一斜,我差点摔的鼻青脸肿。后来我没坚持住,直到三年级前才学会了骑自行车。

寒假里,我一直在练习平板支撑,看样子简单,实际上难度很大,每次我的腿都不受控制,脚老是滑下来,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眼看一分钟就到了,手却支撑不住,肚子似乎有千斤重。学习了海伦,我想到了练习时,必须坚持到底,我咬紧牙关,五四三二一,哇!成功了,打破了自己的新纪录,海伦在我困难时做了好榜样。给了我信心,给了我鼓励让我取得了成功,我要向海伦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学习上不屈不挠,遇到困难不放弃,克服困难,你就是赢家。

赢家读书笔记 篇4

我现在已经很少在实体书店买书,尽管我的心愿是有一家自己的书店,但因为京东买书总有优惠还送货超快,所以,我基本都是从京东买书,但我却常常逛书店,这本《朋友圈的尖子生》来自于新华书店,让我一扫而过却产生了立马要拿下的想法。

回家打开,发现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里面写了十三个人,都各有特色,有的人我特别喜欢,读着特别有意思,读着又畅又快,有的地方读着慢,些许艰涩差点让我放下,但过了那一段,具体说,是那个人,体验又不一样了,畅快就又回来了。这本书超过了一周才读完,这对我来说是缓慢的。

通过思考,我发现,是因为作者写的这十三个人,有的我特别喜欢,有的就觉得不是自己的菜。所以不是作者写作的问题,而是人物性格和我对不对味的问题。

我想可能很多朋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生和我一样的情况,我认为,这本书里的十三个人都是很牛的人,智力、观点、毅力、能力都非常的牛,他们的真实的经历,对于我们普通人会起到极大的启发作用。

就像我们经过岁月的洗刷,身边总是留下对味的朋友一样,那些不对味的朋友不是他们不牛,只是因为彼此没有对味到能够互相吸引互相忍耐互相忍不住的要赞的地步。

所以,对于这本书,十三个人的十三段故事,千万不要随随便便觉得味道不一样了,就放下,接着读,哪怕慢一点,那个味道还是会回来。

十三个人的故事,我不想剧透,因为我希望大家可以亲自读一读。这些人,有的是学霸、有的是读书狂人,从阅读中就能够总结出事物规律和原理、有的人高中毕业,但是通过海绵吸水一样的学习能力,在与人交往和工作中汲取养分,成为大牛、有的是以自己敏锐的捕捉力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提前进入经济自由模式……

但是,我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几乎出口就能扔出个书名,他们很少谈书,除了两个阅读狂人之外,其他人并没有把自己和书并列去谈,但是在字里行间,我能够感受到,这些人尽管他们不说,但是读书其实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思考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干事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无时不刻不在审视着这个世界和自我。

不可否认,他们中的很多人,智力是超群的,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总结规律原理的能力才是真正使他们出现在这本书里的原因。

我喜欢他们永远不停下来的这种状态,甚至于我们会发现,他们不停下来不是因为他们挣钱没够,而是他们干事没够。在干事中,开拓自己,提升自己,保持学习,总结提炼,这是几个人的共性。

而因为他们性格的不同,背景的不同,经历不同,他们的领域和发力点也不同,取得的成绩也不同,甚至于有些人的选择与我们大众对于成功的定义都不同。但是这不影响他们是牛人这个定位,因为他们自己的人生被他们自己清晰的认识着、支配着、思考着。

每个人对于成功的认知是不同的,但是能够清晰的认识自我,支配自我,随时保持着自我总结的能力,保持着学习能力,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真是是人生赢家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朋友圈的尖子生》您值得阅读!

赢家读书笔记 篇5

内容简介:欧洲第一理财教练博多·舍费尔自身经历颇多。14岁时失去父亲;16岁时只身远赴美国闯荡,历经坎坷;大学毕业后,在多家公司担任过各种重要职务;26岁时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这时,他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导师,导师教给了他成功的基本法则。凭借导师传授的法则,只用了4年,博多就摆脱了债务,实现了财务自由。由于幼时目睹众多穷人的悲惨经历,博多痛恨贫穷。他决定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从导师那里学来的成功基本法则传授给大众。经过提炼,他总结出了30条成功者的法则,他称之为“赢家法则”。

赢家法则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书拿到了,正在读。目录很清晰,成功者的30条法则,一分钟就能读完。如果成功真的能够如此简单就好了。正文是对这30条法则的详细解说,有生动的故事和作者的理解,读了两章觉得受益匪浅,读起来也不累,不会觉得艰涩难懂。不错的书,强烈推荐......

赢家法则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励志书就跟鸡血一样,时不时得打点,人才能振奋。 作者博多舍费尔曾经写过《财务自由之路》和《小狗钱钱》,都是教人怎么赚钱的。一个针对大人,一个针对小孩。开始我还闹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讲赚钱的人转身成为了“成功导师”?经过朋友的点拨才明白,在西方,有钱跟成功是能划等号的。在批判了帝国主义的“金钱至上”之后,......

赢家读书笔记 篇6

《孤独的赢家》这本书是我哥送给我的。刚开始听到这个书名,感觉很好,因为我觉得一个真正的赢家注定会是一个孤独的人,原本以为是写一些名人的励志事件,可后来才知道是一本悬疑小说,虽然书的内容让我感到有一点点意外,但我相信我哥看的书值得我 一看,所以我就这样一直看下去了。

也许是没了以前的专注,我只是初略的看了一遍,现在回想起来,里面主人公的名字我都记不起几个了。男主人公是一个非常专一的人,不管是对于事业还是爱情,他都是用自己的执着去追求着,他成功了,应该说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是爱情和事业双丰收,但老天总会给我们很多意外,有一天,他的妻子背叛了他,和另外一个男人走了。对于有些看的开的人来说,他的妻子既然可以放弃他现在所拥有的地位,财富,以及那无法衡量的爱,就说明这个女的再也不会回头了,不管她是否依然爱着他,也不管那个女人是什么原因离开他,但是她走了也就没有了回头的可能。

这个男人真的是太聪明了,但可悲的是,他赢了全世界却输给了自己。他以为自己可以挽回妻子的爱,以为为了妻子的爱牺牲任何东西都是值得的。他曾对她说过,为了你,我可以牺牲部分人的世界。他是做到了,用他那聪明的头脑无声无息的杀了好几个人,而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向她妻子传达一个信息,他依然爱着他,希望她回到她的身边。他杀了第一个女孩子,却自我认为他解救了她,而她也原谅了他,并且一直指引着他往正确的方向走。可是,他可曾想过,他有什么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即使那个女孩子活的痛苦,但那也是她的生活,你可以去开导她,却无权去剥夺她。试问一下,世间上有几个人不是痛苦的活着呢!

他自己也是其中一个,但他却没有选择剥夺自己的生命。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人的死能见证他对她的爱,他是为了告诉她,他可以为她做任何事还是想让她增加心理的负罪感从而回到他的身边。杀了几个人之后,他的那个她依然没什么反应,而他也越来越发现,她配不上他为她做的一切,可是,杀戮并没有因此停止。最后的结局是他杀死了她的情夫和她,他觉得自己真的解脱了,想她的时候也不再那么痛苦了。可是这算真的解脱了吗?她死了,但她依然是爱着她的,我觉得真正的解脱就是他不再爱她了,只有这样,他才是真正地赢家。

赢家读书笔记 篇7

战胜自己,才是赢家

——读《内心强大才是赢家》有感

最近我校开展“书香校园﹒阅读圆梦”的读书活动,我积极参加,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书阅读,在书中我汲取营养,受到熏陶。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内心强大才是赢家》。这本书主要讲心理变得强大起来,你才能战胜外在的困境。真正的强者在于内心强大,内心强大才有坚定的意志战胜懦弱,不受外界影响。

记得那次,学校举行讲故事比赛,我当时年纪小,没有演讲经验,心里充满恐惧。认为自己年龄小,肯定比不上那些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因为他们有经验,肯定也受到了名师的指导。想到这,我的心怦怦直跳,我真想放弃算了。准备到我了,我不知所措,怎么办才好?我的手脚微微地颤抖,手心里全是汗,害怕、恐惧几乎充满我的内心。就在这时,一道闪光从我内心蹦出,我想起了《内心强大才是赢家》里面的一段话:当你心里充满恐惧,当你不知所措的时候,希望你能战胜恐惧,因为内心强大才是赢家,于是,我重拾信心,心理的恐惧也被自信代替。终于到我了,我调整好自己,自信满满的走上演讲台。讲故事时,我声情并茂,声音抑扬顿挫,镇定自若,一气呵成,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故事讲完了,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最终我获得讲故事比赛第一名。

从《内心强大才是赢家》里,我收获非常大。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内心强大的的人,从现在开始,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一点一点地养成好习惯的话,我坚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赢家读书笔记 篇8

我伯父今年快70岁了,如今在北京有三套房,早年家里穷得很,改革前期,村里根本找不到食物的,山上的树皮都快被吃光了。他妈妈跟他说:“跑吧,不跑就饿死了。”于是他背着母亲,跟着父亲,带着兄弟姐妹举家跑了出去。先到南京后来转到北京。自考大学,后来当了总裁。

当我们做出决定时,至少我们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总是由无数的大小决定成形成的,当你为一块钱与菜贩子砍的乐趣横生时,有人却为了学习采购而狂吞英语。当你想着下班后要去找谁喝上一通时,别人却想着怎么上位,而与领导一起谈天说笑。

当然决定也不是乱来的,而是取决你的价值观,为了家庭还是为了钱,还是为了理想。那如何做决定呢?

1、先从小事做起,去超市马上就买好想要的东西,买泡面就挑三个做对比,把每一件小事控制在30秒内。

2、做一个比较大的决定时,得到好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坏处什么后果,自己能不能承受,可以的话就去做,不行就不要再去想了。

3、如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呢?那就不妨听听别人怎么说,有多少种可能性,自己有几分的把握,就算曹操的官渡之战,打还是不打都有人说,但最后拍板的都是曹操。关键要给决定一个期限噢。

最后用牛顿的一句话结束:如果你问一个擅长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他会告你说,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

赢家读书笔记 篇9

在07年,我在大学宿舍里看过一部恐怖片叫《迷雾》。结局时,忍不住哭了起来。

父子俩去超市时,不知道哪个二次元的迷雾跑了出来,像桌布似的笼罩了整个小镇。于是一群人就困在了超市。外,险象环生,怪物不时的入侵超市,内,人心涌动,分成几派。矛盾加剧。主角看人群都疯了。做一个决定,跑出去,超市的人半是羡慕半是迷茫的看着他们。

之后,四个人因为车没有了汽油,只能等死,悲剧下,主角枪杀三人(包括自己的儿子),自尽时,没有子弹,电影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恢复正常了,痛不可挡,崩溃大哭。

人为什么害怕做决定?

因为当你做出一个决定时,就去掉了另一种可能性,如理科还是文科,做厨师还是做文人,生活还是理想。很多人都会屈服于安全感。这是天性,没人会找死,不然早绝种了对吧。

严重点的无非就是创业还是打工?这是很多中年人要面对的问题。选择漂亮的还是选择顾家却有点丑的老婆,这是男人的问题。选择有钱的,还是现在没钱却很争气的男人当老公,这是女人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一点都不过分。然而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远远没有到这种生离死别的地步。为什么人还是不敢做决定呢?

很多人认为可以晚点轻松地做决定

我有一朋友有个理论叫做“屁股决定脑袋”,就是说当你做到什么位置时,再去想什么事。这话当然没错了。你打工时就想着打工,当经理了就想着当经理。敲钟的和尚就天天敲钟就行了。听着没错吧!常道:“船到桥头自然直。”

实际他常常说很想赚钱,自己不比别人笨,别人摆摊一个晚上就能赚500多,自己打工一个月才三到四千,自己是不是也要去摆摆。

他却迟迟没有去,因为他认为摆摊随时都可以去,晚点又有什么关系呢?结果他保持原样,选择犹豫不决,还给自己造成了心理的负担。

赢家读书笔记 篇10

今天上午,我洗了把脸,便捧起《中国小学生阅读年选中年级(上)》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篇是《爱是不变的赢家》。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有一位两腿近乎瘫痪的母亲,把家里仅有的5元钱,给阿丽买新年礼物,可懂事的阿丽却拿着钱,去找按摩医生帮妈妈按摩一次,可按摩医生嫌钱太少了,便把阿丽赶了出去.阿丽见大街的一角围了许多人,走上前一看,原来是街头轮盘赌机.于是阿丽想上前试一试,没想到5元竟变成了5000元,她要这些钱治好妈妈的腿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好惭愧.因为平时我经常和妈妈顶嘴,还跟妈妈要这要那。有一次,在农工商超市,我看中了一个芭芘娃娃,就吵着要妈妈买,妈妈不肯买,心平气和地对我说:你长大了,现在不能再玩娃娃了。再说,家里也有许多娃娃呀,所以不能再买了。听了妈妈的话,我无可奈何地说:那好吧,不过你请大妈妈帮我做一个娃娃,行不行呀?妈妈考虑了一会儿说:行!然后,我只好失望地跟着妈妈回家了。

今后,我一定要向阿丽看齐,改掉爱顶嘴和随便向大人要东西的坏习惯,做一个和阿丽一样懂事的乖孩子。

喜欢《《巨流河》读书笔记精选10篇》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巨流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