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易经读书笔记

《易经》读书笔记

易经读书笔记

2023-04-25

《易经》读书笔记通用。

写好作品读后感有什么技巧呢?当我们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要先读懂原文,才能保证读后感能贴合原文的基本内容,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易经》读书笔记”相关内容,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易经》读书笔记(篇1)

一日,与朋友小聚,听他说起最近《百家讲坛》里有曾仕强教授的讲座《易经的奥秘》,不由得引起了我的兴趣。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外公家里曾经有过一本《白话易经》,出于对书的钟爱,喜欢触摸那种或厚厚的,或精致的书籍。那本书厚厚的,手感真好。里面的内容尽管是白话,但是还是有些艰涩难懂,也正因为此,对《易经》更加引发了神秘和敬重。后来也收藏过几本关于易经的书,但都大致翻阅,没有细读。

终于等到百家讲座讲完了,在网上搜集到相关视频,又买了一本书,对照书、看着视频,边听边看,边做记录,用了几天的时间,完整得听读完。也不由得获得了跟多感悟。再次打开曾经收藏的易经读本,明白了许多。

中国古代文化真是了得,当初如果没有焚书坑儒,今天的中国该是什么样子?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宇宙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之前,怎么能够得到破解宇宙的密码呢?

《易经》是什么?所有文献都这么记载的,易是群经之首。实际上这句话太客气了,应该是易是群经之始。为什么说《易经》是群经之始呢?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会把《易经》摆在最前面,所以叫群经之首。实际上,它是群经之始,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所以叫做群经之始。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起来探讨。

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易经》,是三位古圣先贤共同创造出来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图;周文王创造了64卦,后被称为《易经》;而孔子为《易经》作了《十翼》也称《易传》。那么《易经》的首创人伏羲是谁,他又为什么要创造八卦呢?

伏羲八卦图这部无字天书,能够历经7000年的岁月,一直流传到今天,足以证明真理永存的道理。那么在蛮荒的原始时期,伏羲怎么能够发现宇宙的奥秘?又是怎么画出八卦图来的呢?

伏羲八卦图是由数字和图像组成的,而现代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也是由数字组成的,由此而论,中国7000年前的伏羲氏,可以说是电脑的鼻祖。那么古老的《易经》和现代科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为什么后来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我们又如何才能够读懂《易经》?我们现代人学习《易经》,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阴阳是一体两面,如影随形,合一的意思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才有生命力,完全是阳也没有用。

在宇宙中,除了自然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主宰。

吉,就是顺乎自然;凶,就是不顺乎自然。

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只会走直路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为自然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我们中国的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发源,然后向东流,但没有一条是笔直入海的,因为那样我们就没有资源可用了。河流弯弯曲曲,有时流得很慢,有时流得很快,这样我们才有各种资源可以利用。山脉也不是笔直的,不然谁也爬不上去,它弯弯曲曲,这样人随着山势转来转去,慢慢就上去了。

《论语》里都是一句话,没头没尾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面就不讲了。很多人把这句话解释为知道你就说我知道,不知道你就说我不知道。这样讲就太小看孔子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整本《论语》不都是在讲废话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是说,就算你知道,如果问你的人不该知道,你也不能说你知道。要按照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回答。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随机应变。

《易经》读书笔记(篇2)

最初认识《易经》是从爸爸那里。爸爸喜欢《易经》,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卜两卦,我当时因为好奇,拿着他的书翻了翻,但完全看不懂,也就没再看过。直到高三暑假,我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了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奥秘》是那么的通俗易懂,渐渐地才了解了它,也深深死喜欢上了《易经》这部凝聚着古圣先贤智慧的著作。听讲座仍意犹未尽,我又买了《易经的奥秘》这本书继续回味着。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也希望不了解《易经》的同学能够借此对其里哦啊接一点儿。

很多文献中都记载有:《易》是群经之首。按照曾仕强教授的观点,应该是:《易》乃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易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中包含可许多古圣先贤的智慧。《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的完成也经历了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们一家算是一个)、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下古,孔子在近古。

众所周知,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八卦。但一提到八卦我们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占卜、迷信等等。其实这只是《易经》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有所误解。伏羲氏时期,人们主要靠打渔、狩猎过日子,这其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天气的好坏。伏羲当时根据自己的一些判断告诉人们未来天气的状况。刚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可是随着验证次数的增加,人们信任了伏羲,复习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就创立了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把它交给了大家。这一符号系统就是八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无字天书。最初,是通过符号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的,可是,后来慢慢觉得除了气象,很多与生活有福安的东西都可以从中开发出来。也正是因此,文王才从八卦中演绎出了六十四卦。

周文王六十四卦,正是宇宙中揭开宇宙万物的六十四个密码,我们也称其为《周易》,但这个周字应该和周朝没有多大关系,而应该是周全,周到的意味。而这个六十四,也并非数学意义上的数字,而应该是宇宙中的数。因为前者是死的,而后者是活的、会变动的。而且这六十四卦也正是有伏羲八卦完全排列组合后得到的。后人们占卜时用的就是周文王的六十四卦。说到占卜,我们都应该要清楚它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科学。因为,它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它是一种事情发生什么结果的一种概率,而这个概率只有六十四分之一。其实,并不是逢事都要去占卜,它只是在我们遇到事情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给我们的一种参考。而这是我们也可以多画几个卦来作为参考,这样考虑问题会更周全一些。从这个方面讲,这六十四卦也确实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真正让《易经》拥有灵魂的是孔子。孔子晚而好易,并且在读完《易经》之后还赚没为它写了《易传》,也称《十翼》。他就像是《易经》的翅膀,孔子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伟大的著作够飞起来。但到现在,他老人家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们在此祝愿这部凝聚着先贤们智慧的《易经》能够早日飞起来吧。在今天看来,《易经》可以说是一门自然学科,但在孔子之后,又加上了人伦道德才使得它得以完整。

《易经》的初步完成基本上就经历了以上三个时期。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之后,就是后人们对它的运用了。(当然,也有可能在今后也会有人在对《易经》加以补充)六十四卦是人们的参考对象,当然不能一一列举说明,但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这便是吉、凶、元、亨、利、贞。

当我们看《易经》时,几乎每个卦的卦辞中都会出现这样则吉,这样则凶的字眼。其实易经中根本没有吉凶。而所谓的吉凶,就是:顺易理者,有所得(吉);违反易理,有所失(凶)。而这个易理,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道自然规律。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又应该以自然规律为标准,而不能凭人的意念,为所欲为。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后,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再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太纠结了。《易经》中,开篇便提到了元、亨、利、贞,乃君子之四德也。关于元、亨、利、贞的解释有好多。在这里,我想就增教授的解读来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在《易经》中广泛出现,可以推断,它们其实是当时的通俗用语。元,即开始,合在一起叫元始,例如中国最古老的神就叫元始天尊。一个地方最早的寺庙也一定就叫开元寺了。亨,即为亨通、顺利。利,即利益,亨通之后当然要获利了嘛。贞,就是正的意思。这四个字合在一块儿的意思是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开始要小心谨慎,做好充分的准备,那样办起事来才会顺利亨通,然后才会得到收益。可是当我们获益之后,就要看这利来的是否正当,若是正当的话,就会贞下起元,元亨利贞,循环往复地把事情做大,否则就要小心了。我觉得这就是《易经》教我们的很好的办事的智慧。

《易经》中还有一句话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和辩证法是一样的,都是在叫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考虑它的阴阳两面,只不过这里的阴阳是变动的,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样。而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即自然规律,它正是阴阳所组成的。

《易经》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本书,但它却是包含了很多的处世哲学,而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经常用的,只不过我们是一种无意识的使用罢了。我们中国人在看待问题时,有许多看法都与西方人有很大区别,可能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吧。在西方的文化霸权盛行全球的今天,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对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易经》作为这一切智慧的源泉,更不能被我们所忘记。建设文化大国,每个知识分子都有责任。

《易经》读书笔记(篇3)

易经杂说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南怀瑾先生自称所述与常人有异,或言与正统阐述所不同,实则未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如观一部《菜根谭》,被儒解、道解、释解的版本颇多,究其根本不过一笔记而已,如严氏家训差不多,内容更杂一点,范围更广一点——更何况上古三大奇书之易经呢?南怀先生对儒学专研是比较深入的,再来释易则并非相悖,正如子曰:假我五十年学易,则彬彬矣。圣人对易之推崇却叹生命将尽,不能尽心。而此书与其它又有不同,并非以卜者来讲,更多是上升到哲学高度。而在通常人的眼中,易经应该是很玄学的,问卜的根源。若如此,则五行阴阳之说必须掌握,才能解。再加之术数,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不同,纷繁演绎,奥妙无穷。有时天真的想,这东东如此神奇,是否是天外来物?周钦文有本《周易预测全书通解》,也算是我的易经启蒙书,天干、地支、纳甲,最喜欢的是五行之说,并非简单生克,更有相乘相侮,如金克木,若是春天,木旺,则土死,从而金囚,那么金便无法克木,木则反侮之。那本书则更多停留在“预测”二字,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的天性和优良基因,否则人类社会难以进步,以易经为蓝本的预测学说可谓光彩照人,与国外之星相学更严密、更系统。既为杂说,则并不是循序渐进地系统讲解,有统筹部分,有细节部分,但并不是从头至尾的注释,所以还不适合初接易经的人,若读本书,需要对易经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南怀先生的博学自非我们这些小辈们能将其说运用自如的,信手一笔,可能多少墨点都将我们蒙倒了,还是要另寻其它工具书。书中提到了邵康节,这是一位术数学的大人物,代表成就为梅花易,他与司马光是好朋友。国内名气最大的邵伟华,自称是其子孙。整书的探究是很精到的,如果全面系统就好了。前日在公交车上看有人在看,其实此书非其它书,要静中细观,方有所悟,动荡之时,噪杂之中焉有所得?我更倾向于此人装腔作势,招摇而已。姑且不论文王拘而演周易,就其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辞,每个六爻乘以六十四,得三百八……

《易经》读书笔记(篇4)

既见君子,元亨利贞——《易经与老子》读后感2500字:

这本书,其实是胡兰成先生在报刊上的文章,原是中文写成,翻译成日文发表。由于原稿遗失,小北先生便从日文又翻译成中文。行文风格倒是与胡兰成有个六七成的相似,然而这样翻来翻去,难免失却最初的味道。并且颇有一些句子翻得不是很通。不过会意即可,无需强求字斟句酌。难得的是,封面是由陈丹青先生题的字。

如果这本书算是《易经》读后感,那么我所写的,只能勉强算是读《〈易经〉读后感》之后感了。并不讨论太极阴阳、小畜吉凶。

其实完全不通《易经》。单单是看文字,也是只认识大部分而已,有些字索性看得面面相觑,仿佛理应熟知而偏偏认不出来的故人,真是惭愧得想要掩面躲到桌子底下。承蒙滕大师点拨多次,然而资质驽钝,非但没有恍然大悟,反而越发糊涂起来,并怀疑自己的项上长的并不是那颗自以为聪明的脑袋,而是一块榆木疙瘩。

是故即使读了这本书,更多的,是明了了作者读《易经》时的跌宕自喜,对于《易经》本经的感悟,倒尚未见得深厚许多。诸君中多有识之士,还望宽宥这篇胡言乱语,一笑置之即可。

1.关于宗教和哲学

很奇怪,生活在迷信的环境里,却从小就对各种宗教免疫。总觉得宗教是懒人的信仰。毕竟相信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是由于某种神灵所为,比相信其背后存在复杂抽象的科学,要容易得多。人类都是免不了喜欢走捷径。

万叔认可坊间的说法:理科走到极致是数学,而人文学科走到极致是哲学。不过他老人家认为,哲学这座金字塔的顶端,是宗教。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如何诞生?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解释我们所看到或者目力无法看到的这个世界。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殊途同归而已。然而科学最无能为力的,就是如何去解释人的精神和意志。科学发展到今天,可以用数学、物理学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起源和终结,却无法回答为什么世界是现在这个样子。科学可以发现规律,却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这规律是这规律,而不是另外的样子。

而哲学弥补了这个空缺。

2.关于占卜

并不是很相信占卜。尽管在心虚忐忑的时候,会希望窗外的喜鹊叫声是吉兆。然而非要说发生在千里之外数年之后的某件事,与眼前的爻乂龟板竹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难以说服我。占卜的任何结果,都是随机事件之一而已,而对于单次的行为,概率又没有任何意义。生辰八字与紫微斗数也是不信的。宁愿相信世间所有生命物或非生命物都有自己的磁场,相互作用相互干扰,或有特定规律与走向,但因为个体的一念一息,有着万千的可能性。

幸好《易经》的占卜,并不是告诉我们,一卦既出,吉凶已定。而是告诉我们,“人生有着余裕,世事变化还多着呢。”

算卦先生往往先天花乱坠讲些人云亦云的话,到了关键处,又喜欢故弄玄虚,来一句“天机不可泄露”。其实何谓天机?

“一曰知警,二曰妙悟。…凶之预感为知警,吉之预感为妙悟。”

这种预感,并非未卜先知,并非什么神秘的第六感,而是对于自身与自然联系的感知与敬畏。但现代人这种知警的本能,已被重叠的知识所覆盖。人类依靠机械去探索太空、高山、深海,然而最精密的机器,也许都比不上海豚自然演化的超音波。

3.关于点线

中国的文章、绘画、书法,都是有着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的布局结构。美与数学有着难以言说的联系。八卦亦如是。

“《易经》重视位。卦爻之位,阴阳的交错,是几何学的。”

即使从未看过《易经》的人,见到八卦的画法,只怕也要惊叹,两种线条的排列组合,竟然如此美而玄妙。不同的卦象分布在不同的方位,又代表着不同的时空和机缘,偏偏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和演变。

胡兰成则赞同一个说法:宇宙间的一切运动皆是点与线。而《易经》的阳亦可看做—,即数学的点;阴则是——,即数学的线。线是点的演绎,最短的线在两点之间,其中有太极,即是0。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天下万事,归根结底,不过是如此简单质朴的道理。

飞哥曾说起他读书的心得:读书不见得要一字一句,有些内容是可以用“航拍”的视角去看的。这也是点线面的道理。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却不曾想,读后感.从面回归到线,从线还原到点,亦别有一番滋味——物理学界的还原论,也是这个原理。只是此等境界,非游刃有余者不可得。一方面要靠练习,另一方面只怕也要靠悟性了。

3.关于天命与历史

《易经》里说:“天地不与圣人同忧。”正如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中国人总是习惯说“凡事天定”,然而想到自然夏花冬雪、历史兴衰罔替、人生颠沛流离,竟是从一开始就写好了剧本容不得更改的,即使嘴上说着“乐天知命”,却何尝甘心逆来顺受?

“历史从来就包含有限与无限。有限的一面是历史的形态,无限的一面是历史的机能。”

“凡最好的东西都是偶然的。…好文思与数学上的发现,皆非顺理成章,而是断续飞跃的。国家大事历史上天命移易之际,即非连续的,而是飞跃的革命。”

说的都是必然和偶然。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仍然争执不休:生命的诞生,地球的形成,乃至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到底是必然的结果,还是偶然的意外。不过科学家们大都相信,让我们眼花缭乱的这个宇宙,埋藏在万千规律和公式的背后,应该是极其简单的原理。大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niversalprinciple,类似于《易经》里的天命。

现代福祉社会的人们,早已不知“畏天命”这一句。不知是件好事,证明我们已经无所畏惧去追寻终极真理?还是件不那么好的事,因为我们太过自以为是。

4.关于阅读

“近来于《易经》,死心塌地的读。”

这个“死心塌地”一词用得极妙。在我看来,不管读书是为了做学问,抑或只是兴趣,总要凝神静气才好。自然,这种动不动就容易皱着眉头板起面孔的态度,屡被滕大师大摇其头。在他看来,无论什么书都是好玩的,也是可以玩的,因为文字里有着许多起承转合拆并聚散的趣味。哪怕只是放在那里,盯着书的封面发一下午呆,也是好玩的——谓之“坐忘”。

只是我眼中的“死心塌地”,更多意味着心无旁骛。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喝茶、饮酒、吹风,甚至嗑瓜子、吃冰糕、啃个兔头猪脚。然而每个字印到脑子里的时候,并无功利之念,只是自喜。

如今连认真看一场文艺片都鲜少机会的时代,我很难告诉你,读书是一件怎样喜悦与贞静的事。只是希望这样的欢喜,还留在现实,不仅仅只是回忆。

语言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需要语言,去思考,去理解,去表达。却又时常感到语言的无力,甚至束缚。母语属性,造成了逻辑的暴力,我们囿于其中不堪其苦,却往往没有出路。

而读《易经》,更加觉得语言文字的虚无,所以是需要一点“气”的。这气,必然不可像孔子的端然肃谨,也不可像庄子的逍遥不经,大约最好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加一些老子的悠然玄妙。

最后引用滕大师的一句话: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自然有它的好,只是之前且把无知当做了骄傲。

《易经》读书笔记(篇5)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傅佩荣教授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视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并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在解读中,作者参考了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开启《易经》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读者必对此心领神会,达到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

解读易经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从今天的眼光,对此再作简单的说明。《易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内容极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辞与多爻辞;这是伏羲氏与周文王的贡献所在。二是“传”,原是为经作注解的,称为“十翼”(翼为辅助)。《易经》位列《十三经注疏》之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而又成熟的伟大经典。其内容涵盖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情境,展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解读易经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对于像我这样没有读过易经,而且对那本中国最难懂书有敬畏之心而不敢随便尝试去看的人,以本书为入门还是不错的,因为很浅显,而且说得非常详细。 但是读到后来会觉得很啰嗦……其实里面很多的话不过就是把白话说一遍然后告诉你每一卦或者每一爻为什么会是这么奇怪的解释,为什么莫名奇妙地会有猪啊羊啊的跑出来,为什么这个就是凶那个就......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易经》读书笔记模板


小编给你提供了以下的《《易经》读书笔记》,结束了作品的阅读,我们也会赞叹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人们在读过这个作品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怎样才能更加精练生动地写好自己的感受呢?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

《易经》读书笔记 篇1

《周易》这本书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听说过了,不过它比《论语》这些书要神秘得多,我还记得是从外公那里第一次看见这本书的。正是过年,淘气的表弟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了一本发黄而且还没有封面的书,结果外公很宝贝地拿过这本书,不让表弟玩。外公就说这是《易经》,然后叔伯们,姑丈们都说这本书很好因为年纪太小,记不太清楚,不过,《易经》是一本好书,我从小就知道。

渐渐长大,还是没有拜读这本书,我心中有小小的疑问:这本书不是很有名吗?怎么都没有怎么看到同学看呢?

大学后,专业的原因我正式有机会阅读了这本书,而且知道《易经》也叫《周易》。

看了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辞、爻辞的书。简单一点说,就是类似于看风水,算命的书。难怪外公会读它我外公的业余兴趣是帮人家楼房看风水。

不过,虽然是关于算卦的书,不过我还是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下去,因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于《周易》,我想,这本书不会那么简单,应该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

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专门用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也讲述了怎么处理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

《易经》读书笔记 篇2

刚刚读了一本关于《易经》的书,整理读后感。虽然读完一本书,对易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也是只知皮毛。摘取些感受比较深刻的东西:

“只要我们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大家凭良心,时时立公心,自己先力行,人人如此,自然合理变通而生生不息。”

“只有仁是万事万物的共通需求,仁则生,不仁则麻木而枯死。做人必须不厌不倦,终生追求仁德。所以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人自尊、自重、自律,以提高自主的尊严”、

“从事科技研究和应用的人士,唯有谨慎、敬天,力求合理,才可以无咎。否则有如不谙水性却掉入旋涡中,当然十分危险。”

“易学告诉我们:有常才有变。坚守常则,才可以应变制宜,必须有所不变,然后合理地有所变,千万不可以为变而变,变到离经叛道,大家都受害。”

“中是百发百中而又恰倒好处;庸是用得良好的效果;中庸表示道德实践恰到好处”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我认为应该的,别人不一定有同感。”

“人的生命有限,原本是一种无奈。人必有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追求永生,又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

“从择偶开始,慎选婚姻的适合对象;最好一生只谈一次恋爱,也只结一次婚;恋爱的对象就是结婚的对象,最为幸福;结婚后要尊敬天地、祖先和双亲;夫妻也应该彼此尊重;在性爱之外,也应该有共同理想及兴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居有义;人人重视品德修养,共同以致中和为目标‘重视家庭教育和生活,不能以个人主义者自居。”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人人都有自主性,我们应该都应该加以尊重;认为自己和一般动物没有两样,象动物那样活着就可以;或者人为万物之灵,必须有异于一般动物;这种自我定位由个人自作自受,不必勉强也无法伪装。”

“西方人辩明是非,只就事理上着眼,对事不对人。炎黄子孙分是非,必须分到圆满的地步,大家才觉得满意。圆满的意思,其实就是大家都有面子,才不致产生纷争。我们采取’合‘的观点,’全‘的立场,所以不可能对事不对人。”

“孔子自述他的一生,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天高明,无所不覆;地博厚,无所不载;人效法天地,才能开启自己的智慧。人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良好的思虑习惯,发挥自由的思虑的能力。”

“人生下来就有命,一切有定数,不想改变就依定数而行,要想改变就可以改变。”

个人理解易经还是宣扬中国的古文化,讲究仁义礼志信的做人原则,反对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批判人类对大自然所带来的不良危害,否定了西方文化和现代人的浮躁心理。读过之后,感觉自己充实了一些,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收获也不小。

《易经》读书笔记 篇3

自己初读《易经》的肤浅认识,从人最初接受启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时应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蒙学习改变命运

蒙,是《易经》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说,山下有泉水,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必须先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态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则必须要启发,大自然依赖阳光和清风来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类本身的成长过程,就突出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内容,是讲述如何对待幼稚和蒙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蒙开宗明义就说了出来:亨。蒙卦卦辞第一个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易经》是以此告诉人们,人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不断学习就会不断进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一无所知,到入学接受教育,再到参加工作,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及社会知识,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渐渐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那是不是参加工作以后就可以不学习了呢?当然不是。世界在前进,环境在变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无疑会被时代所抛弃。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学习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大脑,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向工人学、向书本学,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争做学习型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学习意识的推动下,给自己搭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公司发展做贡献。

二、需机会在等待中出现

当我们通过启蒙教育和自发学习学有所成时,就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让自己施展才华。但每个人的机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时机不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易经》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等待的问题。

需卦的卦象是上为坎为水,下为乾为天,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还没有落下来,因此不能急进,只能静静地等待时机。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等待时机。能进则进,如果暂时不能前进,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机蜕变。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狭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锱铢必较,而失去了许多机会。

等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策略。古时候有唐顺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终成正果,诸葛亮高卧隆中等来了一代明主贤君才使其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些都是历史上关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观我们,消费至上的浮华世界造就了我们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应该好好学习古人那种意境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只需饮酒作乐,何其洒脱,何其自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在机会没有到来之际一味吃喝享乐,恰恰相反,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一种自然和超脱的耐心,又要时刻不忘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乐观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之中,以昂扬的热情和扎实的基本功迎接机会的垂青。

三、谦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修养。当我们抓住机遇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谦,是《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说,高山潜伏于地下,象征着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君子总是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对于谦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为只有谦卦的六个爻辞中没有一个爻辞言凶,没有一个爻辞言害,统统吉利,处处通达。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社会对谦逊心态的重视,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养、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自负的青年和尚,听说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里很不服气,就到高僧那里去讨教。高僧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为他斟茶,茶水溢出来了,还继续斟。青年和尚说,大师,茶水溢出来了。大师说,是啊,杯子满了,什么也装不下了。青年和尚一听,顿时开悟了:自满和骄傲,就是一个已经装满茶水的杯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还能有进步吗?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点化,开悟了,可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实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样的人是不少的,他们总是抱着惟我独尊的清高心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努力寻找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必修课。

四、既济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促使其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缺乏这种忧患意识,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小有成就之时,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居安思危。《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之时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据此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采取预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为险,寓意是:虽然成功了,但危险仍高悬在头上,稍不留神,内忧外患就会接踵而来,导致混乱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后,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古人是以此来告诉我们,在成功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国家只有始终铭记自己的内忧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逐渐走向强大。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该时刻持有忧患意识,成功的时候更应如此。 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提醒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残酷;忧患意识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相对未来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我们惟有时时刻刻不忘用心学习,谦虚谨慎,居安思危,才能与时俱进,保证个人与公益的持续发展。

《易经》读书笔记 篇4

今天把《易经的奥秘》这本书看完了,大概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包括在地铁里的时间。这本书讲的道理比较浅显,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读物。以前我还买过一本《周易入门》,可是好像有点看不懂,就没继续看下去。据一个同学说,南怀瑾的《易经杂说》也是本不错的书。哪天有时间找来看看。

读完曾仕强的这本书,有以下几个观念得到了纠正:

一、阴阳相对立。其实易经中的阴阳是不可分的,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卦有好坏之分。以前我认为有些卦是好的,有些卦是不好的。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比如大过,初看好像是犯了大错误,是凶险。但是大过也意味着改革和冒险,如果度过了险关,就会有一片新天地。对于创新来说,有时候必须要度过大过这一关。

三、易经是用来算命的。其实易经讲的是自然规律,是演化,是过程,而不是算结果。算命其实是周易的很小的一个部分。如果你算出了结果,那么如果是好结果,你要不要继续努力?如果是坏结果,你难道要等死吗?你算的是心态,是调整的方式。易经的作用绝不至于算命。

四、命是不可把握的。其实,时也,命也。命并非是自己不能把握的。命,要靠你自己去造,种什么花,将什么果,这就是命。因果规律就是命。

《易经》读书笔记 篇5

《易经》写的是主人公沈琵琶从港大求学到二战中香港失守、回返上海时期的内容。书中涉及到一大家子的混沌关系、人性在物质下的黑暗、香港战乱时期的艰难生活及男女学生的些微混乱关系、与比比的友谊。当然,最重要的是首次详细地披露了她与母亲掺杂着现实利益的难堪的关系,尤其是钱,使她看清了她母亲,也一点点地毁了对母亲的爱。一股冷凉寒意钻到骨髓里。相比之下,她在姑姑那更依恋、更觉温暖些。

她曾带笑地对她母亲说:“我心里一直都过意不去……可是我会把钱都还给你的。”她对母亲的爱令人心疼:“爸爸没有伤过我的心,我从来没有爱过他。”当历史老师布雷斯代资助她八百元,却被她母亲在牌桌上输光了时,她想“八百元,为什么偏偏是八百元”。

她写到自己的穷,当姑姑为省钱自己包包子吃时,她这样写“琵琶喜欢这些包子,皮子硬得像皮革,她偏喜欢吃,吃在口里像吃的是贫穷。我们真穷,她心里想,眼泪涌了上来。”这是一个太悲的故事,繁华落尽,往事成烟,忽忽若失。她的回忆是沉重的枷锁,劈伤读的人的心。可是,她的笔调,一贯地,缓慢,如船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她的笔下没有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情节,照旧地,琐碎的细节一路流淌下去。我觉得,她不像在写小说,而只是在诉说生活,琐碎、平凡。可是,看的字越是这样的沉静,说的话越是带着笑,然而,捕捉到的却是更深的悲与辛酸,直惹引你唏嘘与黯然。在战乱中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时,她说“失去生命,她失去的是什么?也许是活下去的机会吧。可是活下去的机会不等于是生命,生命没有近似的东西……她真正活过吗?太多的事情总是不请自来……太多的事情,却又一无所有。”

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单个人在繁华喧闹、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比谁更幸福?我们谁也不清楚,也许大家都生活的很难。

《易经》读书笔记 篇6

暑假带学生去羑里城研学后,对《周易》产生了兴趣,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认真读起来。

《六韬·三略》曰:“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万物寻。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天时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四季更轮往复,正如世间一治一乱;昼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权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欢与离合,恰似月亮的阴晴与圆缺,草枯草长,国合国分;一盈一虚,一阴一阳。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这一思想在《周易》这部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你读几页《周易》后,就会被这其中阐述的道理深深吸引,为中国古人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周易》曰:“乾道变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向我们传递了凡事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违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类却想方设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自以为科技已经很先进了,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一较高下。但人类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报复人类,那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读《周易》,就是为了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积极地学习《周易》,推广《周易》的博大精神,不仅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人的智慧,更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认为,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义的!

《易经》读书笔记 篇7

看了曾仕强先生写的《易经的奥秘》,吃惊不小,易经的最高追求居然不是大吉大利,而是无咎!咎是过错之意。人一辈子当然不可能不犯错,但尽量不要犯大的过错。

曾先生告诉我们,易经中的吉凶观和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我们所指的吉与凶其实就是好与坏,而易经中的吉与凶对应的是得与失。顺应自然就能得,也就是吉;反之就会失,也就是凶。是故,拔苗助长谓之凶;日上三竿鼾如雷,夜半歌声冲云霄同样是凶,我想。

为什么易经的最高追求不是大吉大利呢?曾先生的分析令人信服:“大吉大利有什么用?吉的后面一定是凶,因为吉凶是连带的。当你得到某些好处的时候,也定会失去一些东西,不可能只占便宜,而不吃一点亏。比如你做生意,如果生意很好,那你就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看电影;如果生意不好,那就赚不着钱,但却有时间看电影。这就看你自己要选哪一个了,不可能是什么好事你都要,而所有不好的`事都跟你无关,有一得必有一失。”基于这样的认识,曾先生提倡别勉强追求任何事情,但是要尽力。

曾先生还写了本书——《胡雪岩的启示》,字里行间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

《易经》读书笔记 篇8

《易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家里一套厚厚的精装书,上面的两个大字,便是易经,这是爸爸最喜欢的书之一,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很穷,买不起书,便把老师的书借来,手抄了一本,连插图都是仔细的画上去的,我便觉得这是一本绝世好书,但当我认字了之后,却怎么也看不懂易经,总是翻着翻着就睡着了,而父亲却一遍又一遍的翻阅,从中领悟到了很多,有时候,爸爸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不记得东西放在了什么地方,都会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结果还很准,也许会有人说我迷信,但《易经》的卦象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经看的那么透,遇到难题,只要给他一个字,一个笔画数,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坏。而我却连《易经》的大概内容都不太理解,这学期有幸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也给我一个名正言顺的读《易经》的机会。

《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经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经的总精脉,它具有象、数、理、卦象、卦德、卦辞的丰富哲理,自始至终是,六十四卦分八个组,以宇宙万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以阴阳互变为导线,象征天体运动是昼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绎出社会和人生万事的变化。它又具数的深邃特征太极生两仪阴阳,在阴阳两态中,再加上一个阴态或者一个阳态,使三个态的阴和阳重叠连成一小卦,共有八个不同组合,便称为八卦,卦的形成是离不2开三的互相变通,三生万物的作用。三个小卦再加三个小卦重叠成一个双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组,八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万事万物的类象,其中有千变万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学。看着里面的配图,以及对历史的简要介绍,我渐渐的对此产生兴趣,开始对神话产生向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经》,以及龙生九子等传说联系在一起,但是,从学术角度来说,《易经》是一门科学,《易经》的形成过程是几千年历程,从伏羲先始画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双从夏周三代,不断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画后天八卦图,整理卦辞、爻辞,后来又经过孔子作《十翼》上下几千年中文化的结晶。它是源自历史各时期中统治者的权术经验、教训、功、利、德、贞的总结,也曾是历史朝代中的帝王国权者行使统治和执政朝纲时的《经论》和教诲书。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视为占筮之辞,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为预测吉凶的辞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头领们掌权和使用权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摇卦占卜。而早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学派为它正名,他们认为是可生以史为鉴灵警奇奥的奇书。

易经是一门最高的哲学,不是算命学,所以路边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经学说。易经分为三种方式解释了整个社会三类人。道家的老子学说是易经中最难,也是最高的学问,它是代表社会最高层阶级的利益和生活态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层阶级的利益和生活态度;墨子是代表我们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态度。这就是易经成为哲学之3父。易经是一门预测科学,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经里有卦象,就是说8*8=64个卦象分别解释了不同的结果。那就是说卦是预测你现在可能会面临的一种生活的现象,不是本质;也解释了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个现象带来的后果。在这里,人们都会把它解释成命理,运气然后怎么怎么去化解。其实,对于命跟运易经有很好的解释,因为卦只代表现象,你自己想想看一个现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实的本质内容吗。

能解决掉你发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吗。能成为你心灵安慰的一种寄托吗。不能的!易经就告诉你一些为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论以及墨子的理论是我们要学习的。学习这些理论后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经讲的卦象是唯物主义哲学,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预测到人生某些阶段一些不顺利的事情以及灾难的事情,但是要变的。卦根据你行为的方式以及实践的经历要产生改变的。易经中易本身解释就是变的意思。就是说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才是真正的道理。我们学习易经就是要学习孔子的做人理论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论,一个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为,那么有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那就是高层阶级的领域,才能去学习道家的道理。学习易经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处环境所产生的很多现象,然后好好总结研究,改变它,改变了这些现象,让它往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改变了你的运。唯物主义哲学讲,命不可变,运是可变的。其实,运的不断改变,也能导致小阶段的命的改变。阴和阳总是处于一个平4衡的阶段,好坏循环往复!学习易经的态度是积极的,不能总拿那个预测现象来对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乱想,那什么运都不会来。积极的学习其中的精华,积极的吸收于利用,易经它只是能帮助你看到你将要发生的现象,所以真正解决事物还是靠自己的品质和意志。

学习易经不是说我预测出来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结婚了。不是这样的,易经它是告诉我们万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极端的意思,解释为恰到好处。事物要符合规律,符合现实要求。就象婚姻好坏,其两个人的结合,最好的结合是门当户对。这个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现在人不是要求这个,要求哪个,最终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幸福可能性最大,婆媳关系也最容易融洽。为什么现代单身大龄青年这么多啊,就是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适合哪个位置,有些人经常说:宁缺勿滥!这种不符合规律的盲目要求怎么能找到幸福!学习易经这要看你带着什么目的读它。它关系到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军事计谋、伦理道德、行为科学、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医学养生、信息预测、文艺美学等等,甚至现代的前沿科学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真是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总的说来,它当然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理着作。《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书中提到,全世界中国人的脑筋最好,最活,因为中国人最懂得5变通其实,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讲变通。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不好不坏,不坏不好,由坏变好,由好变坏,反反复复,无穷尽也。《易经》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亘古不变的。你看,易经说宇宙万物归根到底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阴,阳。仔细想想,它的高明简直超出人类智慧了。你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的证明这一点,从我们知道原子是可分的开始,就已经往这个方向迈步了。因为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说的好,就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生万物!我们的祖先,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智慧,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祖先重视的智慧,他们不怎么重视知识。最开始说的读书,实际上指的是明理,读书读的是道理,道理是与智慧相关的东西。然而现在,读书是去学知识,学一些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对不对的东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读书早已经不再是它最初的含义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外国人提自然辩证法,其实在科学面前他们欠缺让自然引导他们的科学,我们讲师法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我觉得我们学的课程是不能叫自然辩证法的,叫辩证法还可以。宇宙中唯一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讲不通了,只有国家才有界,地区才有界,植物界,动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东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还有东西,那就不对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学的辩证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经》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适的。看过《易经》后变的非常乐观,不管什么样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什么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阅读《易经》时,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世界并不那么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会慢慢好起来,这就是穷则变吧!又应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处在什么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你春风得意时,不要忘乎所以,当你悲痛欲绝时,应该告知自己,新的历程即将开始;当你青春焕发却一无所有,别要忘了你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一切;当你的事业初成却不堪一击,别忘了自己的能力正处人生之鼎盛时期;当你为自己的身体与精力的衰竭而彻夜难眠时,别忘了你拥有的物质财富是一般人所不敢与之的;当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叹生之短暂时,别忘自己是饱经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当然,人的一生充满各种变数,但我相信《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我读完此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易经》给人的世界观带来的影响。抗迫害能力特强,很多事情别人认为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读《易经》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医理论的源头,没想到居然让《易经》深深地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过,我得感谢《易经》,给我如此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对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

《易经的奥秘》读书笔记


易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到从小挺起,陌生到对其一点也不了解。现在,借着团校视频授课,有机会看了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突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事物物都与易经相关,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归于易经,真得感觉很惊讶。
一阴一阳,亦阳亦阴,阳中含有阴,阴中亦含有阳,看着自己的手就想到了他的阴阳说,有时想想也不无道理,阴不能缺少阳,而阳亦不能缺少阴存在,就像大拇指与四个手指一样,一奇一偶,一阳一阴,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来其实就已经于已经相关。
听着他的阴阳说,感触很深,手指的活动也不自觉的多了起来,感觉到了手上的神经均与大脑相连,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父亲让我多活动手指,当初不明白,也不知道该怎么让我的手指活动起来,因此有空没空就帮妈妈做做家务。现在了解了,原来他是想让我的大脑发育起来。想着老一辈人都有这种思想,他们没有读过书,更何况读易经,却知道的比我们读书人还多,我们还得借着他人的讲解才能理会到,不知道是他们的经验还是祖父辈人的潜移默化。不过这确实管用,手指经常活动,发现自己灵活了很多。
看着曾仕强的讲解,听着他的解读,理解了很多小时候父辈人的教育,因此现在要多活动活动,特别是手指活动,虽然大脑已发育的差不多,但相信还是会有助于大脑灵活。

《易经》的读书笔记汇总


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带来的《易经》的读书笔记,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读后感可以帮我们把这个梦境捕捉下来,你动笔写过作品的读后感吗?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易经》的读书笔记【篇1】

自己初读《易经》的肤浅认识,从人最初接受启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时应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蒙学习改变命运

蒙,是《易经》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说,山下有泉水,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必须先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态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则必须要启发,大自然依赖阳光和清风来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类本身的成长过程,就突出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内容,是讲述如何对待幼稚和蒙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蒙开宗明义就说了出来:亨。蒙卦卦辞第一个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易经》是以此告诉人们,人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不断学习就会不断进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一无所知,到入学接受教育,再到参加工作,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及社会知识,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渐渐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那是不是参加工作以后就可以不学习了呢?当然不是。世界在前进,环境在变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无疑会被时代所抛弃。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学习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大脑,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向工人学、向书本学,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争做学习型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学习意识的推动下,给自己搭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公司发展做贡献。

二、需机会在等待中出现

当我们通过启蒙教育和自发学习学有所成时,就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让自己施展才华。但每个人的机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时机不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易经》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等待的问题。

需卦的卦象是上为坎为水,下为乾为天,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还没有落下来,因此不能急进,只能静静地等待时机。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等待时机。能进则进,如果暂时不能前进,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机蜕变。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狭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锱铢必较,而失去了许多机会。

等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策略。古时候有唐顺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终成正果,诸葛亮高卧隆中等来了一代明主贤君才使其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些都是历史上关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观我们,消费至上的浮华世界造就了我们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应该好好学习古人那种意境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只需饮酒作乐,何其洒脱,何其自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在机会没有到来之际一味吃喝享乐,恰恰相反,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一种自然和超脱的耐心,又要时刻不忘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乐观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之中,以昂扬的热情和扎实的基本功迎接机会的垂青。

三、谦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修养。当我们抓住机遇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谦,是《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说,高山潜伏于地下,象征着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君子总是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对于谦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为只有谦卦的六个爻辞中没有一个爻辞言凶,没有一个爻辞言害,统统吉利,处处通达。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社会对谦逊心态的重视,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养、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自负的青年和尚,听说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里很不服气,就到高僧那里去讨教。高僧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为他斟茶,茶水溢出来了,还继续斟。青年和尚说,大师,茶水溢出来了。大师说,是啊,杯子满了,什么也装不下了。青年和尚一听,顿时开悟了:自满和骄傲,就是一个已经装满茶水的杯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还能有进步吗?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点化,开悟了,可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实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样的人是不少的,他们总是抱着惟我独尊的清高心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努力寻找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必修课。

四、既济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促使其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缺乏这种忧患意识,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小有成就之时,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居安思危。《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之时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据此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采取预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为险,寓意是:虽然成功了,但危险仍高悬在头上,稍不留神,内忧外患就会接踵而来,导致混乱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后,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古人是以此来告诉我们,在成功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国家只有始终铭记自己的内忧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逐渐走向强大。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该时刻持有忧患意识,成功的时候更应如此。 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提醒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残酷;忧患意识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相对未来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我们惟有时时刻刻不忘用心学习,谦虚谨慎,居安思危,才能与时俱进,保证个人与公益的持续发展。

《易经》的读书笔记【篇2】

易经的奥秘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易经》对于东方人心理来说是一本非常复杂的著作。它古老。古老的距离现代文化已经遥远的不能太遥远了,文字的含义、语法的构成与断句已经发生变化,写法也由繁体变为简体,曾经意义深远的方块字今天只是沟通和记录的工具了,因此《易经》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的晦涩与陌生,读起来经常会发生字义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得到相反的结论。它简洁。《易经》把人作为宇宙的一分子来考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注重整体对于局部的掌控与影响,又不排斥个体的奋斗,把这种最为深奥与复杂的关系用最简单的语言和图画来表述。但是千年的时光流逝最简单的真理被层层代代解读变成庞大的东方世界与宇宙观的体系,最简单的本质呈现最复杂的表征,令世人解不断理还乱。作为东方哲学之源的《易经》也成了迷信与算卦的葵花宝典。它近在眼前。《易经》时时刻刻显身于东方人的言行之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几乎都可以从《易经》找到根源,它已经深深的融化在东方人的血液与基因中,可谓“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反之我们也在举一反三的用实际行动、实践结果来印证它、丰富它。曾仕强教授的这本《易经的奥秘》从易经的根源给我们还原它所表达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给予我解读易经的工具与钥匙,虽然可能与曾教授根据这些卦象解读的世间现象出现迥然不同的答案,但是至少我有了清晰的思考与思路,有了自己的判断原则,不会再对《易经》无所适从、无从入手、迷茫甚至恐惧。也许我永远不会弄清《易经》的奥秘,但我能够正视奥秘,《易经》就是人生,随着岁月的增长,回首来时路,《易经》的奥秘已然逐步自动解开。人是自然的一分子,物质与科技的极大进步使的人类有了移山填海的能力与无限雄心,相反也使人类离自然渐行渐远,人类已经很少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很少为自然的魅力而心醉不已,“城市使人类生活更美好”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或者物质狂妄的空话,因此《易经》也离我……

《易经》的读书笔记【篇3】

易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到从小挺起,陌生到对其一点也不了解。现在,借着团校视频授课,有机会看了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突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事物物都与易经相关,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归于易经,真得感觉很惊讶。

一阴一阳,亦阳亦阴,阳中含有阴,阴中亦含有阳,看着自己的手就想到了他的阴阳说,有时想想也不无道理,阴不能缺少阳,而阳亦不能缺少阴存在,就像大拇指与四个手指一样,一奇一偶,一阳一阴,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来其实就已经于已经相关。

听着他的阴阳说,感触很深,手指的活动也不自觉的多了起来,感觉到了手上的神经均与大脑相连,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父亲让我多活动手指,当初不明白,也不知道该怎么让我的手指活动起来,因此有空没空就帮妈妈做做家务。现在了解了,原来他是想让我的大脑发育起来。想着老一辈人都有这种思想,他们没有读过书,更何况读易经,却知道的比我们读书人还多,我们还得借着他人的讲解才能理会到,不知道是他们的经验还是祖父辈人的潜移默化。不过这确实管用,手指经常活动,发现自己灵活了很多。

看着曾仕强的讲解,听着他的解读,理解了很多小时候父辈人的教育,因此现在要多活动活动,特别是手指活动,虽然大脑已发育的差不多,但相信还是会有助于大脑灵活。

《易经》的读书笔记【篇4】

《易经杂说》读后感1000字:

南师的《易经杂说》,讲解通俗易懂,循循善诱,使初读者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中国人的一般观念,说道《易经》就想到八卦,就想到穿八卦道袍的江湖术士,好像学了《易经》就能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其实不然。

在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与道家是主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潮,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向前追溯这些思潮的来源,便是“易”。

“易”的意思是变化,将“易”字分开来看便是“日”与“月”。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有不变的东西,如时间的流逝、日月的运行,这就是变化的法则。古语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用阴阳两爻来解开宇宙运行的法则,囊括了为人处事的法则,这也正是古人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也颇深。

“易”的本意,宇宙星辰,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易的卦象告诉我们,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当一件事情发展到极点,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所以,为人处事,恰到好处,把握好“度”,做到中庸。

由乾卦到坤卦,是一爻一爻变过来的,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万事不可操之过急。《易经杂说》中说:“《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所以,做一件事,要有长远可行的计划,一步步改变。同样,当生活中出现某种问题、冲突或者矛盾时,要清楚这些问题也不是突然涌出的,而是往日一点点小问题、小冲突、小矛盾慢慢积累起来的,若要避免这些麻烦,就要防微杜渐,同时,有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对于人来讲,“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所以,十年寒窗,才腹有诗书,气才自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是渐变的道理。

分宫卦象图的变化都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这就说明“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所以,“一切东西从内变开始”。同时不可否认,外卦的变化也会引起内卦的变化,即外影响内,就像今天常说:“你成为今天的你,定是因为一些事的发生。”所以才要多经历一些事情,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内在充实了,思想观念端正了,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改变外部的环境。

本书引人入胜,透过南师渊博的知识,将人事与自然法则、历史规则结合为一。南师以其极为严肃的治学态度,轻松的口吻,网络逸闻,探玄寻秘,教我们如何读懂《易经》,从而学以致用,趋吉避凶,走上成功之路。

《易经》的读书笔记【篇5】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傅佩荣教授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视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并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在解读中,作者参考了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开启《易经》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读者必对此心领神会,达到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

解读易经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从今天的眼光,对此再作简单的说明。《易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内容极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辞与多爻辞;这是伏羲氏与周文王的贡献所在。二是“传”,原是为经作注解的,称为“十翼”(翼为辅助)。《易经》位列《十三经注疏》之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而又成熟的伟大经典。其内容涵盖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情境,展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解读易经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对于像我这样没有读过易经,而且对那本中国最难懂书有敬畏之心而不敢随便尝试去看的人,以本书为入门还是不错的,因为很浅显,而且说得非常详细。 但是读到后来会觉得很啰嗦……其实里面很多的话不过就是把白话说一遍然后告诉你每一卦或者每一爻为什么会是这么奇怪的解释,为什么莫名奇妙地会有猪啊羊啊的跑出来,为什么这个就是凶那个就......

《易经》的读书笔记【篇6】

最初认识《易经》是从爸爸那里。爸爸喜欢《易经》,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卜两卦,我当时因为好奇,拿着他的书翻了翻,但完全看不懂,也就没再看过。直到高三暑假,我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了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奥秘》是那么的通俗易懂,渐渐地才了解了它,也深深死喜欢上了《易经》这部凝聚着古圣先贤智慧的著作。听讲座仍意犹未尽,我又买了《易经的奥秘》这本书继续回味着。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也希望不了解《易经》的同学能够借此对其里哦啊接一点儿。

很多文献中都记载有:《易》是群经之首。按照曾仕强教授的观点,应该是:《易》乃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易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中包含可许多古圣先贤的智慧。《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的完成也经历了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们一家算是一个)、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下古,孔子在近古。

众所周知,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八卦。但一提到八卦我们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占卜、迷信等等。其实这只是《易经》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有所误解。伏羲氏时期,人们主要靠打渔、狩猎过日子,这其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天气的好坏。伏羲当时根据自己的一些判断告诉人们未来天气的状况。刚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可是随着验证次数的增加,人们信任了伏羲,复习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就创立了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把它交给了大家。这一符号系统就是八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无字天书。最初,是通过符号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的,可是,后来慢慢觉得除了气象,很多与生活有福安的东西都可以从中开发出来。也正是因此,文王才从八卦中演绎出了六十四卦。

周文王六十四卦,正是宇宙中揭开宇宙万物的六十四个密码,我们也称其为《周易》,但这个周字应该和周朝没有多大关系,而应该是周全,周到的意味。而这个六十四,也并非数学意义上的数字,而应该是宇宙中的数。因为前者是死的,而后者是活的、会变动的。而且这六十四卦也正是有伏羲八卦完全排列组合后得到的。后人们占卜时用的就是周文王的六十四卦。说到占卜,我们都应该要清楚它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科学。因为,它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它是一种事情发生什么结果的一种概率,而这个概率只有六十四分之一。其实,并不是逢事都要去占卜,它只是在我们遇到事情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给我们的一种参考。而这是我们也可以多画几个卦来作为参考,这样考虑问题会更周全一些。从这个方面讲,这六十四卦也确实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真正让《易经》拥有灵魂的是孔子。孔子晚而好易,并且在读完《易经》之后还赚没为它写了《易传》,也称《十翼》。他就像是《易经》的翅膀,孔子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伟大的著作够飞起来。但到现在,他老人家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们在此祝愿这部凝聚着先贤们智慧的《易经》能够早日飞起来吧。在今天看来,《易经》可以说是一门自然学科,但在孔子之后,又加上了人伦道德才使得它得以完整。

《易经》的初步完成基本上就经历了以上三个时期。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之后,就是后人们对它的运用了。(当然,也有可能在今后也会有人在对《易经》加以补充)六十四卦是人们的参考对象,当然不能一一列举说明,但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这便是吉、凶、元、亨、利、贞。

当我们看《易经》时,几乎每个卦的卦辞中都会出现这样则吉,这样则凶的字眼。其实易经中根本没有吉凶。而所谓的吉凶,就是:顺易理者,有所得(吉);违反易理,有所失(凶)。而这个易理,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道自然规律。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又应该以自然规律为标准,而不能凭人的意念,为所欲为。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后,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再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太纠结了。《易经》中,开篇便提到了元、亨、利、贞,乃君子之四德也。关于元、亨、利、贞的解释有好多。在这里,我想就增教授的解读来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在《易经》中广泛出现,可以推断,它们其实是当时的通俗用语。元,即开始,合在一起叫元始,例如中国最古老的神就叫元始天尊。一个地方最早的寺庙也一定就叫开元寺了。亨,即为亨通、顺利。利,即利益,亨通之后当然要获利了嘛。贞,就是正的意思。这四个字合在一块儿的意思是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开始要小心谨慎,做好充分的准备,那样办起事来才会顺利亨通,然后才会得到收益。可是当我们获益之后,就要看这利来的是否正当,若是正当的话,就会贞下起元,元亨利贞,循环往复地把事情做大,否则就要小心了。我觉得这就是《易经》教我们的很好的办事的智慧。

《易经》中还有一句话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和辩证法是一样的,都是在叫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考虑它的阴阳两面,只不过这里的阴阳是变动的,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样。而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即自然规律,它正是阴阳所组成的。

《易经》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本书,但它却是包含了很多的处世哲学,而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经常用的,只不过我们是一种无意识的使用罢了。我们中国人在看待问题时,有许多看法都与西方人有很大区别,可能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吧。在西方的文化霸权盛行全球的今天,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对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易经》作为这一切智慧的源泉,更不能被我们所忘记。建设文化大国,每个知识分子都有责任。

《易经》的读书笔记【篇7】

内容简介:《易经大全会解——易经的智慧》的目的,正在于解析易经智慧对于成就人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本书对照易经中的卦象、卦辞、爻辞、彖传、象传等内容,将易学家的代表性阐释集在一处,可以说是一本易经智慧解读大全,十分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易经全貌。

易经的智慧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易经》是古老的智慧书,亦是现实生活的指导书。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易经》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从易经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数理家领悟宇宙奥秘,军事家参悟兵法谋略,企业家亦从中找到经营方略……同样,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作为人处世、规避风险的不二法宝。

易经的智慧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怀着一种心情前往,却将另一种心情带离.. 我不知道是否总有这种事件... 荀子一句话,彷佛点醒了很多:善易者不占.. 确实,《易经》讲的是世间万物.. 卦象的使然,涵盖万物,绝非占卜如此肤浅...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或许,真谛总是如此显隐.. 放在眼前,却需要自己寻求《易经》有太独特的地方......

《易经》的读书笔记【篇8】

既见君子,元亨利贞——《易经与老子》读后感2500字:

这本书,其实是胡兰成先生在报刊上的文章,原是中文写成,翻译成日文发表。由于原稿遗失,小北先生便从日文又翻译成中文。行文风格倒是与胡兰成有个六七成的相似,然而这样翻来翻去,难免失却最初的味道。并且颇有一些句子翻得不是很通。不过会意即可,无需强求字斟句酌。难得的是,封面是由陈丹青先生题的字。

如果这本书算是《易经》读后感,那么我所写的,只能勉强算是读《〈易经〉读后感》之后感了。并不讨论太极阴阳、小畜吉凶。

其实完全不通《易经》。单单是看文字,也是只认识大部分而已,有些字索性看得面面相觑,仿佛理应熟知而偏偏认不出来的故人,真是惭愧得想要掩面躲到桌子底下。承蒙滕大师点拨多次,然而资质驽钝,非但没有恍然大悟,反而越发糊涂起来,并怀疑自己的项上长的并不是那颗自以为聪明的脑袋,而是一块榆木疙瘩。

是故即使读了这本书,更多的,是明了了作者读《易经》时的跌宕自喜,对于《易经》本经的感悟,倒尚未见得深厚许多。诸君中多有识之士,还望宽宥这篇胡言乱语,一笑置之即可。

1.关于宗教和哲学

很奇怪,生活在迷信的环境里,却从小就对各种宗教免疫。总觉得宗教是懒人的信仰。毕竟相信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是由于某种神灵所为,比相信其背后存在复杂抽象的科学,要容易得多。人类都是免不了喜欢走捷径。

万叔认可坊间的说法:理科走到极致是数学,而人文学科走到极致是哲学。不过他老人家认为,哲学这座金字塔的顶端,是宗教。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如何诞生?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解释我们所看到或者目力无法看到的这个世界。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殊途同归而已。然而科学最无能为力的,就是如何去解释人的精神和意志。科学发展到今天,可以用数学、物理学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起源和终结,却无法回答为什么世界是现在这个样子。科学可以发现规律,却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这规律是这规律,而不是另外的样子。

而哲学弥补了这个空缺。

2.关于占卜

并不是很相信占卜。尽管在心虚忐忑的时候,会希望窗外的喜鹊叫声是吉兆。然而非要说发生在千里之外数年之后的某件事,与眼前的爻乂龟板竹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难以说服我。占卜的任何结果,都是随机事件之一而已,而对于单次的行为,概率又没有任何意义。生辰八字与紫微斗数也是不信的。宁愿相信世间所有生命物或非生命物都有自己的磁场,相互作用相互干扰,或有特定规律与走向,但因为个体的一念一息,有着万千的可能性。

幸好《易经》的占卜,并不是告诉我们,一卦既出,吉凶已定。而是告诉我们,“人生有着余裕,世事变化还多着呢。”

算卦先生往往先天花乱坠讲些人云亦云的话,到了关键处,又喜欢故弄玄虚,来一句“天机不可泄露”。其实何谓天机?

“一曰知警,二曰妙悟。…凶之预感为知警,吉之预感为妙悟。”

这种预感,并非未卜先知,并非什么神秘的第六感,而是对于自身与自然联系的感知与敬畏。但现代人这种知警的本能,已被重叠的知识所覆盖。人类依靠机械去探索太空、高山、深海,然而最精密的机器,也许都比不上海豚自然演化的超音波。

3.关于点线

中国的文章、绘画、书法,都是有着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的布局结构。美与数学有着难以言说的联系。八卦亦如是。

“《易经》重视位。卦爻之位,阴阳的交错,是几何学的。”

即使从未看过《易经》的人,见到八卦的画法,只怕也要惊叹,两种线条的排列组合,竟然如此美而玄妙。不同的卦象分布在不同的方位,又代表着不同的时空和机缘,偏偏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和演变。

胡兰成则赞同一个说法:宇宙间的一切运动皆是点与线。而《易经》的阳亦可看做—,即数学的点;阴则是——,即数学的线。线是点的演绎,最短的线在两点之间,其中有太极,即是0。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天下万事,归根结底,不过是如此简单质朴的道理。

飞哥曾说起他读书的心得:读书不见得要一字一句,有些内容是可以用“航拍”的视角去看的。这也是点线面的道理。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却不曾想,读后感.从面回归到线,从线还原到点,亦别有一番滋味——物理学界的还原论,也是这个原理。只是此等境界,非游刃有余者不可得。一方面要靠练习,另一方面只怕也要靠悟性了。

3.关于天命与历史

《易经》里说:“天地不与圣人同忧。”正如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中国人总是习惯说“凡事天定”,然而想到自然夏花冬雪、历史兴衰罔替、人生颠沛流离,竟是从一开始就写好了剧本容不得更改的,即使嘴上说着“乐天知命”,却何尝甘心逆来顺受?

“历史从来就包含有限与无限。有限的一面是历史的形态,无限的一面是历史的机能。”

“凡最好的东西都是偶然的。…好文思与数学上的发现,皆非顺理成章,而是断续飞跃的。国家大事历史上天命移易之际,即非连续的,而是飞跃的革命。”

说的都是必然和偶然。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仍然争执不休:生命的诞生,地球的形成,乃至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到底是必然的结果,还是偶然的意外。不过科学家们大都相信,让我们眼花缭乱的这个宇宙,埋藏在万千规律和公式的背后,应该是极其简单的原理。大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niversalprinciple,类似于《易经》里的天命。

现代福祉社会的人们,早已不知“畏天命”这一句。不知是件好事,证明我们已经无所畏惧去追寻终极真理?还是件不那么好的事,因为我们太过自以为是。

4.关于阅读

“近来于《易经》,死心塌地的读。”

这个“死心塌地”一词用得极妙。在我看来,不管读书是为了做学问,抑或只是兴趣,总要凝神静气才好。自然,这种动不动就容易皱着眉头板起面孔的态度,屡被滕大师大摇其头。在他看来,无论什么书都是好玩的,也是可以玩的,因为文字里有着许多起承转合拆并聚散的趣味。哪怕只是放在那里,盯着书的封面发一下午呆,也是好玩的——谓之“坐忘”。

只是我眼中的“死心塌地”,更多意味着心无旁骛。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喝茶、饮酒、吹风,甚至嗑瓜子、吃冰糕、啃个兔头猪脚。然而每个字印到脑子里的时候,并无功利之念,只是自喜。

如今连认真看一场文艺片都鲜少机会的时代,我很难告诉你,读书是一件怎样喜悦与贞静的事。只是希望这样的欢喜,还留在现实,不仅仅只是回忆。

语言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需要语言,去思考,去理解,去表达。却又时常感到语言的无力,甚至束缚。母语属性,造成了逻辑的暴力,我们囿于其中不堪其苦,却往往没有出路。

而读《易经》,更加觉得语言文字的虚无,所以是需要一点“气”的。这气,必然不可像孔子的端然肃谨,也不可像庄子的逍遥不经,大约最好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加一些老子的悠然玄妙。

最后引用滕大师的一句话: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自然有它的好,只是之前且把无知当做了骄傲。

红与黑读书笔记通用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些瞬间即逝的收获,就是我们写读书笔记的基础。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读后感大全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红与黑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红与黑读书笔记(篇1)

说起来《红与黑》这本书我好久之前就听过这个名字了,初中语文老师说《红与黑》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作品中的“红”代表了穿红色军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这是当时社会中的青年人出人头地的两条捷径,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特征。里面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社会环境发热渲染和性格的描述等细节描写的非常细致,让我们在写作中多多学习。虽然知道,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拜读,看到那么厚厚的一本书,内容冗杂,就令人失去了细读的兴趣。

这次有机会拜读《红与黑》这本书,感觉这就是一个强迫自己读下去的机会。Scarlet and Black这部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内阁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主人公于连的生命像蜉蝣一样短暂,但却像掠过夜空的流星一样灿烂。他生命中的高潮是两次非同寻常的悲剧性爱情。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深刻而复杂,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诚实,既老练又天真,既复杂又单纯,所有这些水火不容的对立特征,使于连成为一种特殊的典型。但是,在死亡面前,于连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向他所仇视的那个阶级和他所抱定决心加以反抗的社会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这样他在肉体上虽然能够得生,但在精神上却将宣告死亡。但是他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对人生的挑战坚持到底,于连挺身慷慨赴死。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对自己的信仰,对自己的理想有这样的大无畏精神吗?

高尔基曾说过:“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这本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其实我们要读的不仅仅是书中对人物,对社会环境细致的刻画,更应该看到的是,当年面对丑恶的时候,是否有敢于保持自己纯洁本性的勇气,对自己的理想是否有坚持不懈,不怕一切困难的胆量。

红与黑读书笔记(篇2)

《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已被贵族阶层堵死了。

就在这样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树弯弯曲曲地生长。于连为了博取大家用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在那段时期,他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大部分是为了反抗和报复贵族阶级对他的侮辱。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他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表睐和宠幸。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红与黑读书笔记(篇3)

于连·索莱尔的命运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对此,人们能够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杯具;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厕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实施当中。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职责”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我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为此,他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毕竟是个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因此,他的计划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我们不难发现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质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之后就应在制定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质的幸福。他放下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应对死亡。

对于于连的感情,我们同样怀着强烈的兴趣。因为于连的成功幸福既而毁灭都与他的感情紧密联系着的。他的两个恋人——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伴着短暂而奋斗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别来看看于连与两个恋人的恋情。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的感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职责”,这是一种对贵族老爷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但是德。莱纳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了于连·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莱纳夫人。可惜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心占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

而于连和玛蒂尔德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征服和反征服的关系,谁征服了对方,就会让对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玛蒂尔德出身豪门贵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敏捷。所有这些都吸引着于连·而玛蒂尔德对于于连的感情更多地缘于于连在她骄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顾。这在于连理解科拉索夫亲王的推荐这一段搞笑的故事中表现得犹为突出。能够说是嫉妒和寂寞使玛蒂尔德疯狂地爱上了于连·

最最后连还是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而拒绝了玛蒂尔德。这多少让人要为后者鸣不平,毕竟她置自我的名誉而不顾,毕竟他不顾一切地为于连的获释而奔走。但这种爱却不是自然的流露。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自然地。同她在一齐,于连会感到自由平等和独立。这也是司汤达本人所说的“头脑的感情”和“心灵的感情”之别吧。于连的取舍正是司汤达本人的取舍。

同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他盼望着读者能解其中味,并声称他的作品是献给少数幸福的人的。在写完了这点小体会后,回过头来,我不禁又问自我,我是那少数幸福的人吗?

红与黑读书笔记(篇4)

对于《红与黑》名字的来历,不同的人有各自独到的认识与见解,正如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般,有人说“红”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而“黑”则是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说“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与之相对的“黑”是玛特尔的丧服。在我看来“红”是于连那颗执着追求幸福的热烈的心的缩影,但这颗烈日的心却不得不向“黑”一般残酷的现实和社会屈服。

之所以选择伪装者作为标题,是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便感觉在当时的那种社会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与人之间都充满了伪装,看似融洽的关系下隐藏的是一个又一个虚伪的谎言,正如于连对市长夫人的追求,并不是出于内心的热忱与爱恋,而是一种报复,一种冒险,一种想要占有世界上与他身份地位相差甚大而又格外优秀的女人的欲望,正是这种心理,使他伪装出对市长夫人的狂恋,而成为市长夫人的秘密情人,又是为了日后飞黄腾达担任家教这一低贱职位一事被发现后以类似于为了爱情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过去的另一个伪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似乎只有伪装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当所有的人全部都披上伪装的外套,戴着虚假面具进行交谈时,那种真诚纯粹公正之人反倒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善良的本堂神甫才会不得不离职下台。

大多数人认为于连是一个野心家,是一个利欲熏心,为了攀高枝不择手段的人,起初只看小说内容大纲时我也把持相同观点,但当真正进一步阅读的时候,便觉得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的野心家,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最终却不得不成为统治阶级牺牲品的可怜之人更为确切些。

如果只是为了活着,只是为了追求名利,那么在故事的最后,于连便不会拒绝上诉,便不会主动赴死,或许他逐梦的方式存在问题,但不可否认,于连是一个有气节的人,所以他宁愿忠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挺身赴死也绝不向他所仇视的社会卑膝求降,在我看来,他将他蜉蝣般的生命活出了星空般的灿烂。

红与黑读书笔记(篇5)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主角于连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农民的儿子,经过自我两个女人跻身上流社会,而最终却被陷害成为了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对于于连,人们能够作出很多评判,能够说他是个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小人物的杯具,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认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厕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当中。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职责”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我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为此,他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每每在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所以,他的计划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他并没有获得多少欢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欢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活力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之后应当在制定一个计划。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应对死亡。

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我们读完后也禁不住问自我,我们是不是那少数的真正为自我而幸福的人

 

红与黑读书笔记(篇6)

小说主人翁于连。索黑尔,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但博学多才的青年。这个出类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决不甘于贫贱,一心向往拿破伦时代的沸腾生活,渴望通过从军去建功立业,青云直上。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在极端反民主的贵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法国,于连看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教会一途他才有希望跻身上流社会。小说题名《红与黑》,红即象征军队,黑即象征教会。于连开头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府上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贵族资产阶级对他的鄙视,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径,使他很快赢得了市长夫人的欢心,成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进入修道院学习,企图以此达到发达的目的。他最后到了巴黎,又有幸成为德?拉?木尔候爵的秘书,同时勾搭上了候爵的女玛特儿。正准备和玛特儿结婚,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美梦的时候,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在听她忏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给候爵写了一封揭发他丑行的长信,使于连的野心和梦幻完全破灭了。在他绝望之余,一怒枪击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严厉的审判,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从而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一心希望摆脱贫贱地位报复上流社会蔑视的于连,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伦,却要当众大骂拿破伦,他明明不信神灵,却要把《圣经》读得烂熟,能够完全背诵。好虚伪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时的生活背景,只知道于连为了争名夺利做自己的黄粱美梦而欺骗自己,带着假面具来应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会很累。要自己时刻像电影里一样去扮演一个和自己内心世界异样的角色,而且要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出戏,沉浸在这个角色里是很难办到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真同情于连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正义永远战胜邪恶,于连最终的下场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诚少些虚伪。

红与黑读书笔记(篇7)

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于连良心的一面。或者说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后的作者进行的精神思考。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在德。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后来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为女人。作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可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人都重视荣誉,可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社会的各种党派都在积极而又秘密的活动着

对于书名人们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

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认为红色还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读了红与黑后,我越发明白了在阶级社会中金钱门第的至高无上,于连是一个才华横仪的知识青年,如给他一个舞台,他会锋芒比露的,为社会作出贡献,可是那个社会如同一个染缸漫漫的熏染他,使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同流合污,然而,他的地位,家族使他不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等待他的只有被排挤直至死于阶级的血qiang中,他真爱的雷德那夫人,然而为了事业,他不得不选择放弃,当他相恋

生活着的我们得以本质般活着,没有必要为任何目的去讨好任何人,当然,若为实言则可言之,我们没有必要为讨好其他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因此违背自己内心说话,便成了口不对心的人。由此可得,我们应脚踏实地并句句发自肺腑,当一个“真心真意”的人。

——“这就是拿破仑的命运。日后,也会是他的命运吗?”

红与黑读书笔记(篇8)

红与黑如同读盘上的红黑点,而这轮盘则象征了那称之为人生的一场游戏。

于连有才华,自尊和美貌,而最根本,最纯粹的他只是一个野心家。于连所拥有的一切只是为成为一个野心家铺平前方道路的基石。

19岁的于连,在一个唯利是图,崇尚暴力的家庭中成长。他疯狂崇拜着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但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身为平民而拥有野心的他只能追寻他心目中的幸福,于是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于连命令自己去扮演那些不同的角色,他学会伪装,学会虚伪。于是他可以混迹于上流社会,可以得到贵族的头衔,可以拥有金钱与他认为的爱情。只是,这样的他在前进的道路上,遗失的是生命力,迷失的是最初的梦想。

于连的爱情很奇怪,他为了自尊爱上德纳尔夫人,为了自尊让马蒂尔德爱上了他。于连的爱情永远围绕这他的自尊,于连在征服爱情,而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他可以敏感的拒绝德纳尔夫人的关心,却不能拒绝德纳尔先生充满侮辱意味的100法郎。

渴望飞翔的少年在失去曾今的美好的同时终究没有战胜命运,入狱的于连明白了自己此生追求的幸福多么虚无,面对死亡的来临终于卸下一切面具,那个最真实美好的于连对着初恋情人说:你要知道,我一直爱着你,我只爱你一个人。

红----充满生命,激情的颜色。

黑----人性中虚伪,一切阴暗的堕落。

红与黑的碰撞,激起的是对人生的思考。

《红与黑》读书笔记400字

红与黑读书笔记(篇9)

我读完《红与黑》对于连的一大感受就是他非常虚伪。他崇拜拿破仑,可在市长家里,为了不被别人发现,他不惜烧掉拿破仑的肖像。他蔑视特权贵族阶级,可是在侯爵家里当秘书时,他却时刻小心谨慎,提醒自己绝对不能表现出对特权贵族阶级的不满与蔑视。在贝藏松神学院时,他更是虚伪。明明知道那些所要学习的东西是错误的,还是将自己的思想藏了起来,继续学习。

然而,他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在看到贫民所所长哇列诺一家的铺张浪费、肆意享乐的生活状况,他同情贫民的贫苦生活,同情他们连唱歌的权利都被剥夺。这样的他,是善良的。最终,在审判庭上,他痛斥了贵族阶级对平民的残害,他敢于直面他的真心,说出了他对贵族阶级的不满与轻蔑。即使在有机会免于死罪的情况下,他依旧没有动摇;在最爱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诚的朋友傅凯的劝导下,他坚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这样的他,是真诚的。

正是这样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悲剧让人心疼。

小说除了对男主人公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外。两位女主人也一样。瑞那夫人的软弱、善良与真诚同样让人心疼。儿子生病,她不惜把一切错误归结于自己出格的爱情上。对于于连,她深爱着,可是处于社会道德、社会舆论以及对丈夫的那丝同情,她最终只能选择软弱,选择放弃。直到最后于连的枪杀,她依旧原谅,甚至还埋怨自己不该写那封信。

而玛娣儿特,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傲慢。她在理智与爱情中挣扎,她和于连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对于于连,她的内心也无数次挣扎过、纠结过。她一方面忘不了于连的平民身份,一方面又把于连的前程想象成美好的无与伦比。她总自我安慰的告诉自己,只要时机恰当,于连必是有用之才。但最后她在爱情里无法自拔。

悲剧总是把美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红与黑》是这部悲剧,它撕破了下层人民的努力奋斗,撕破了纯真爱情,让人读完回味无穷。

红与黑读书笔记(篇10)

虽然很早就听说过《红与黑》这本书,但真正读到它还是一次偶然。百闻不如一见,当真正触摸到它的时候,你就会被他的魅力深深吸引。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韦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为了表达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态,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暖味关系。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既而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由于自己的聪明和个性,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结婚,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

表面看起来它虽然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为主线,但实质上是一部政治小说,因为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第一次与瑞那夫人的地下爱情于连表现出的是拿破仑式的占有的胜利感,以及报复心理的满足。第二次与玛特尔小姐的结合实质为政治上的角逐。无论是对夫人占有式的爱情还是与小姐的政治结合,于连最终都已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作者司汤达,尤其注重对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对主人公于连心里和动作的刻画,生动表现出了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里,及对夫人追求时的紧张和占有时的满足,和小姐走到一起时的政治气息。

读这本书时开始感受到的是于连膨胀的野心,阶级存在的不公平,随着情节的发展,领会到更多的是人性的虚伪和复杂。

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让我感受到,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也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辩证法";

《红与黑》已历经这么多年仍然经久不衰对人物的刻画必定很深刻,但我认为一部著作之所以经典肯定会有一些现实意义。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身为大学生得我们正处在人生最美的阶段,正为自己的未来憧憬着,我们要得是于连的那分热情,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给我们的警示就是我们要用一份真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不要象于连那样虚伪得最后把自己的一切都打破了。

我觉的读书一是为陶冶情操,二是能从书中得到教训来解决现实问题。读完〈红与黑〉感受到一是人性的复杂,再就是要有于连那样的热情,但要真诚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爱国读书笔记通用


以下是由我们为您带来的爱国读书笔记,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俗话说: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读书就是放飞心灵的途径,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顿时产生许多感悟。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爱国读书笔记 篇1

钱学森爷爷是中国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钱学森爷爷为了报效祖国,出国留学,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授,是当时成绩突出的科学家。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希尔曾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改革开放以后,钱学森想要回国,但遭到美国反_共分子的强烈反对,还遭到拘禁。但最后经两国协商,被滞留了5个年头的钱学森爷爷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爷爷和其他的科学家立刻投入了科技攻关工作之中,全力发展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使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在零起点的情况下开发达到国际的水平。看了这本书后,我非常敬佩钱学森爷爷,钱学森爷爷他年轻时在美国留学,经过刻苦努力,他成为世界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美国人赞扬他是“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虽然美国给了钱学森爷爷很高的荣誉,但他一直有个愿望: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这种精神真让我感动不已。

让我们一起去读读《钱学森故事》吧,从中去感悟他那瑰丽多彩的伟大人生和独特个性吧。

爱国读书笔记 篇2

"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热爱祖国,做四有新人"、"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爱祖国,爱科学"、"爱祖国,讲文明"、"光辉的五十年"、"走向新世纪"、"讲公德,守法纪"、"崇尚科学,传播文明"、"走向世界的中国"过去十届的读书活动无不贯穿爱国主义这个灵魂,紧扣特定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主任姚维斗介绍说,1993年举行第一届活动时,中央正在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第一届活动主题就确定为"爱我中华,爱我家乡"。活动推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支持,并被列入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第十届活动的主题"走向世界的中国",更是适应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

不断体现时代精神的读书活动,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受到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在安徽,这项活动被纳入全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在广西、河北、福建,都有省级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读书活动顾问或组委会主任,指导活动的开展……

探索一种好形式:寓教于读,丰富多彩

好的主题确定下来了,可是如何激发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而不至陷入枯燥的说教?十年来,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既不断推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特点的读本,又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用好的教育形式使之成为广大青少年喜爱和深受教育的好活动。

每届读书活动,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分别编写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中学生和青年读本,注意读书内容与青少年思想实际相结合,编写方式与青少年接受能力相适应,又注意读本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每本书的定价在3元多,使孩子们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

在2001年的"讲公德、守法纪"读书教育活动中,海南省不仅通过导读、导思、导写、导行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还把孩子们请到电视台的演播室,让他们以此为主题,结合实际进行演讲;在2003年的读书活动中,福建省南平市围绕"走向世界的中国"的主题,开展了大中专生辩论赛等十多项活动……

十年来,各地坚持读书与活动融为一体,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参观、社会调查、义务劳动、主题夏令营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读书活动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娱乐性,符合青少年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等特点,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才干……

取得一个好效果:亿万青少年踊跃参加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方针。十年来,组委会共向贫困地区捐赠300多万册爱国主义教育图书,各地组委会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安徽省每年为贫困地区赠送活动用书10万册到30万册,配备20多万元的爱国主义教育设施;山西省向革命老区捐赠大量书籍和文化用品,并在左权县建立"新华希望小学"……

现在,每届读书活动平均有3000多万名青少年参加,已有450多万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获奖。亿万青少年在读书活动中,增强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愤读书、立志成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了青少年素质。

家长们反映,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把读书活动的过程变为实践活动的过程,变成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的过程,对提高青少年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老师们反映,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域。主题鲜明、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读本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读书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弥补了课堂教学和教材的不足,也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网络的形成。

随着读书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不仅孩子们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还在全社会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全民读书、终身学习良好风气的形成。许多家长在孩子们的感染下,也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有的地方受此启发,广泛开展了全民读书活动和家庭读书活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十多年年坚持不懈的读书活动,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亿万孩子们的心田,让民族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灵中扎根,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爱国读书笔记 篇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带着满腹诗书才华投汨罗江自尽。

眼看着子兰谗言,郑袖内惑,我确无力助他。人民如辄之鲋,喘息挣扎,眼看着婵娟被人凌辱,我我却无力帮她,屈原啊屈原,为何你如此顽固,我与你一起踏在被奸人搞得四分五裂的国土上,有又何尝不失一些悲伤呢!

在滔滔的汨罗江中,也许才能使他将自己洗刷的如此透彻清澄,为什么他要这样做?我眼看着他作“人谁能一生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眼看着他对昏君的无奈,对谣言的憎恨,对婵娟的歉意,却无力助他。

纵使他得到过君王的器重,纵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纵使他改变了一个国家,他——也难逃一死。我说,腻你为什么如此执着,为什么就听不进“圣人之凝滞于物”?为什么你忘了浑浊的天下事,却又还记得,还记得,有千万的百姓和自己远大的理想?

而现在的屈原,戴上脚镣手镣,走在刑场的路上,你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生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中又何以保全?

与他一起感受着这种欺凌,回忆着往昔的朝气;与他一同看,一同看,这被奸人所吞并的国家;与他一同,一同最后一次感受……

爱国读书笔记 篇4

前两天读了资中筠的《爱国的坐标》引起了我对“爱国主义”的一些报道事例的联想。

就像《爱国的坐标》一文开头所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提倡爱国”。是的,爱国主义是伟大而神圣的情感。然而,正像天使会被魔鬼玷污一样,爱国主义也有被苍蝇玷污的危险。 记得在报纸上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大意是说有一群外国游客在某市一家餐馆用餐时,吃出了一只苍蝇,要求经理作出解释。在经理为难之际,厨师长一脸的憨笑的走来说:“各位,你们真是大惊小怪,这哪里是个苍蝇,只是个黑豆瓣吗?”说完用小勺舀起苍蝇放进嘴里一口咽了下去。外国游客以为是自己看花了眼,反过来对餐馆经理做了道歉后离开了。

待外国游客离开后,周遭人对厨师长大加赞赏,夸他为中国争了光,很有爱国主义精神,经理还特别进行了嘉奖。 看完报道,我实在想不通。上述报道中的厨师长,明知汤里有苍蝇,却竭力掩盖错误,严重违背了“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这样的行为哪里称得上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狭隘民族主义,它必须具有正义性和文明性。否则,日本右派篡改历史、否认侵略的.行经岂不也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爱国主义? 明明是有损国格的丑行,为什么会被许多人赞赏成爱国主义呢?究其原因,恐怕与我们过去长期渗透着极“左”思想的教育有关。我们过于强调阶级斗争,而否认人道主义、博爱精神;我们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而否认人类普适的真善美标准。数代相传,根深蒂固,以致于会出现驻外使馆人员欢呼美国世贸大厦被撞的国际丑闻,会出现激赏本·拉丹、萨达姆是“民族英雄”的奇谈怪论。 什么是真爱国主义?什么是伪爱国主义?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并加以廓清了。

究竟该怎样“爱国”?我们需要在新的坐标下思考,千万别让丑恶的苍蝇玷污了神圣的爱国主义。

爱国读书笔记 篇5

学校发了一本书,名字叫《复兴中华,从我做起》。回到家后,我翻开了书,开始试读起来。从书里一个个的小故事 里,我渐渐了解到,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不仅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灿烂文化,而且还发明了数之不尽的科学技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这四样东西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发明的,在世界上被称作伟大的四大发明。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骄傲的。

这本书里还讲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我们国家危难的时候,更加体现出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在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古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飞等都留下了一首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有些我们在语文课上还学过呢!

打开中国的历史画卷,许多爱国伟人不胜枚举。因为爱国,岳飞背刻精忠报国;因为爱国,周总理每天只睡两小时;因为爱国,朱光亚、苏步青等名人 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飞回贫困的祖国参加建设;还是因为爱国,我国各条战线的工作者,默默无闻地艰苦奋斗,释放着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建设美丽的国家。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国。比如,认真读书、报效祖国是爱国,节约水电、爱惜粮食是爱国,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也是爱国,关心集体、团结互助同样是爱国的表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中华能否振兴,祖国能否富强,取决于新时代的少年。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做出贡献。

爱国读书笔记 篇6

今天,我读《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我非常感动。他们都非常伟大,面对残酷的环境他们宁死不屈。其中,我最敬佩的是刘志丹。

刘志丹在1903年冬天出生于陕西保安县。他在青少年的时候目睹了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于是,他打算改造社会,复兴中华。通过努力,他终于考上了黄浦学校。1926年他毕业了,之后随军东征。在这期间,他带领着革命军打土壕、分财物。这时敌人带领大批部队向我们革命军发起进攻。他带领革命军英勇阻击,不让他们打死老百姓,将敌人打了回去。恼羞成怒的敌人再次发起了进攻,这次因为悬殊而失败。

之后,他带领着部队在三交镇展开战斗,他的部队从清晨一直打到中午,一直不太顺利,总是攻不下三交镇。于是他决定亲自带兵去指挥战斗。结果被敌人的子弹打到左胸,打伤了心脏,临死前他让其它战士告诉政委,一定要将三交镇攻下来!

他为了革命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爱国读书笔记 篇7

读了《英雄人物》这本书,我体会到是当时中国的落后,和那些英雄儿女们深深的爱国之情。我不禁摸起了胸前的红领巾,因为它是国旗的一角,因为它是英雄儿女们鲜血染红的。

《英雄人物》这本书里有很多传奇英烈们,他们饱受困苦,坚持作战,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祖国,为的是把下一代教育好,把祖国明天建设好。这样的英雄事迹,使我们想起了我们那次的队列比赛。

那天,天刚下过雨,操场比较滑,可我们还是继续比赛。这次比赛,我们都不怎么有把握,因为平时训练的不刻苦,不认真。老师为全班同学捏了把汗,同学们心里都很焦急。比赛依然紧张的持续着,轮到我们班上场了。我们都昂首挺胸,气势高扬,口号喊的异常清脆,响亮。我们用整齐的步伐和认真的态度,博得了教官们的阵阵的鼓掌声。最终我们赢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学好本领,奋发国强,长大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盛,更加辉煌,这就是我们的爱国情怀。

爱国读书笔记 篇8

认识没有地平线,地平线只能存在于停止前进的地方,而认识却永无止境。

——艾青

冬日的雨天,捧一杯暖茶,坐在书桌前,细细品着那本《艾青诗选》,有一道光射入冬日的黑暗中,照亮了前方的路。

“即使我们是一根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当艾青在黑暗中度过了三年,光对他的意义也变得尤为重要。“但是有人害怕光,有人对光满怀仇恨……为了偷窃财富、垄断财富,千方百计想把光监禁,因为光能使人觉醒。”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名利、利益、金钱面前,我们也露出了贪婪的嘴脸。而光,能够帮助我们时刻清醒,召唤我们前进,激励我们,鼓舞我们。是光,告诉我们: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为社会、为他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才能张开我们有力的翅膀,遨游在人生广阔的天空中。艾青是一位追光者,他通过笔来唤醒沉睡,麻痹了心灵的中国人民。他就是一道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因为人们对野味的追求,新型肺炎疫情出现了。它正在一步一步摧毁着我们的家园,武汉人民为了全国14亿人民,他们停下了旅游的脚步,回家的脚步,外出的脚步。疫情,会隔离病毒,但它不会隔离爱。看着那一张张请战书,我不经感叹人民的力量。所有的医护人员,纷纷申请到达一线作战。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抗击病毒。面对疫情,人们捐上百万口罩,药业。给处于黑暗中的武汉人民送来了一道道光亮。而医护人员们就是追光者,他们为了“大家”,舍弃了“小家”。

而我们应该配合他们的工作,才是最大的贡献。“你们安全了,14亿人就安全了!在防疫赛场上,我们一定赢!感谢为过好这个年正在努力付出的所有人!加油武汉,我们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感谢这些保护大家的追光者们,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美好幸福的未来生活。光,是光给我们带来希望,给我们带来生命。

“我永远歌颂光明,光明是属于人民的……和光一起胜利,胜利是属于人民的,和人民在一起所向无敌。”

爱国读书笔记 篇9

《屈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充满激情,诗人对光明,对毁灭的歇斯底里的狂吼,深深地感染了我。

《屈原》作于五四时期,带有很强且鲜明的时代感,对黑暗旧社会的强烈憎恶,对革命的强烈期盼。全诗以风、雷、电、火四个毁灭的象征为革命的代表。用风:哪怕吹不醒这已经死去的一切,可还能让洞庭湖,让长江,让东海汹涌、与你一起咆哮,还可以吹走沙石、吹动草木,这是唤醒民族的天籁;用雷:代表你车轮滚动的声音,带“我”远离这污秽、阴谋的泥潭,去到那新的、干净的“中国”;用电:撕裂这压抑、沉郁的黑暗,即便这黑暗如水,尽管这撕裂是抽刀断水,而电,正是我心中的利剑,能让光明光临这世界,是为革命吹响号角的先锋;用火:焚尽这一切,在火里得到重生!在诗中,风、雷、电、火都是破除黑暗的力量,而它们都是“你”,是宇宙中之伟大者,是毁灭这黑暗的红莲。

这首诗选取了屈原《九歌》中除“山鬼”以外的八个人物进行了述说,东皇太一、云中君,他们是黑暗的制造者,一如只会脸红的东君(这句写得蛮精当,太阳是赤红的,这太阳神该也是个红脸“关公”),不过是“土偶木梗”,在这烈焰下终将覆灭;大司命、少司命也不过是只会唬人的“军阀”;湘君、湘夫人却是为这痛哭伤心之人,他们是又一个除痛哭外且让自己人“痛苦”的存在;剩下的河伯是“我”的慰藉,而这善良的娃娃却为了“婵娟”与一群强盗理论……

在中国的历史上,屈原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作备受佳评,我想郭先生以屈原为题是否是对屈原“愚忠”的一种质问与怀疑,以彰显革命、除旧的精神,既然楚王不鸟我,大可以弃之而去,或是自立门户,为何要吊死在一颗树上,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干个体户”。破而后立是全诗的精神,也是诗人的心声与政治目的,在当时的中国,豺狼当道,虎罴横行,只有毁灭这一切才能建立新的世界,一个崭新光明的世界。

《裙子》读书笔记通用


古语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裙子》读书笔记通用,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裙子》读书笔记【篇1】

那里面主人公旺达是一个既没有好听的名字也没有漂亮衣服的女孩子。她很穷,只有一条破旧的裙子,她很可怜,没有妈妈,衣服都是自己洗的。同学们一直嘲笑、奚落她,连老师都没有注意她有没有来上学。可是有一天她说她有一百条漂亮的裙子,同学们谁都不相信,更多地嘲笑她,还因为这个捉弄她,但她总是那么执着地说自己有一百条裙子,她对自己美好的梦想不会轻易改变。旺达转学了,她要离开她的同学们时,送给她们的是画有一百条不同款式的裙子的画。同学们这才发现她是那么的聪明能干,又是那么深爱着他们。同学们决定要找回可爱的旺达,可是旺达真的离开了,但是她早已原谅了捉弄她的同学们。她是那么的善良和宽容啊!这本书也教育了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一定要有爱心。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温暖的双手,这样才能让自己不会感到内疚,不会觉得遗憾。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我们的同学和老师都是有爱心的。

北京发洪水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为受灾人民流泪,都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如果旺达要是生活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肯定会有很多人帮她,没有人会嘲笑她的。

《裙子》读书笔记【篇2】

在书中有一个女孩,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她就是旺达,有一天,旺达忽然说她家里有一百条不同的裙子,但她得到的却是更多的嘲笑。根本没有人会理睬她,相信她,而且大家都会拿这件事捉弄她,孤独的旺达偷偷地爱着班里的女孩们,她为她们每一个人准备了一百条世界上最美丽的裙子,想用裙子的美丽,送给女孩们她最后一份礼物。教室里贴满了美丽、娇艳的“裙子”,旺达的座位却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可旺达的背影,也在这所学校消失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像旺达一样,坚持心中的理想,最终走向成功。不要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而且还要勇敢地抬起头来战胜它,超越自己。勇往直前,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就务必能实现愿望。

其实,我们也可以象旺达一样,用这种真诚的爱和灿烂的笑容去和伙伴们交往。在我们身边,也许会有一些孩子比我们穷,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如我们好,但我们千千万万不要去嘲笑他们,讽刺他们,而是要用爱去温暖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关心他们,这样不但善待了别人,而且还善待了自己,如果不善待了他们,其实就等于伤害了你自己,也就像佩琪和玛蒂埃她们一样…

我们一定不能做出像佩琪和玛蒂埃她们一样另自己愧疚的事情,我相信,旺达对班级的爱会洒落班级里每一个角落……

《裙子》读书笔记【篇3】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了几本有趣的书,其中让我最感动的就是《一百条裙子》了。

《一百条裙子》中的旺达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女孩。也正是因为她的奇怪名字和那条旧裙子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突然声称她家有一百各式各样的裙子。可随之而来的却是跟多的嘲笑,根本没有人相信她,而且大家都会拿这件事来捉弄她,旺达他却都默默的忍受着。

有一天旺达终于因为受不了这些嘲笑而转学了,她给大家留下了那一百条裙子,捉弄过旺达的那些女生这才发现旺达是多么的喜欢她们,而且旺达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女孩。于是她们决定写信向旺达道歉,并且去把她找回来。可是让她们想不到的是旺达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我读完了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旺达是一个多么的坚强,多么的善良。可怜的孩子当同学们嘲笑或欺负她的时候她并没有想过要报复她们。旺达的家里穷的很,谁都知道旺达根本买不起那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有一百条裙子只是旺达的梦想。

我得像旺达学习,跟她一样做一个坚强、善良的好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坚持!

《裙子》读书笔记【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由美国著名作家埃莉诺。埃斯特斯所写的《一百条裙子》,读完这本书让我学到生活中很多做人的道理。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旺达。佩特罗斯基是有着奇怪名字的.女孩,她因为生活贫穷也没有母亲所以只能自己照顾自己,这让她洗干净的衣服有时来不及熨烫而显得皱皱巴巴。旺达刚转到新学校时,就因为有着奇怪名字,每天还穿着同样一件洗的发白、晾的变形蓝裙子,而引来其他同学的一些取笑。班级里一个叫佩琪一个叫玛蒂埃的女生,也因为旺达来自波金斯山,总是带头嘲笑旺达为波兰佬。

旺达是个很文静的女孩不爱说话,总是独来独往,所以也没有什么朋友。但是一天,旺达突然声称家里有一百条裙子,但是同学们都不相信她,于是总拿裙子的问题来嘲笑她,旺达总是默默忍受着他们的嘲笑,但是最后再也无法忍受了,就和家人搬到其它城市上学居住了。但旺达却真的给同学们留下来一百条“裙子”,这些“裙子”就是一百幅裙子的服装设计图,里面画满各式各样的裙子,而她的同学们hai发现佩琪和玛蒂埃穿着裙子也出现在这一百幅图画里,这时同学们才发现旺达原来是这么喜欢他们,这么聪明,这么可爱,这么有才华。这使他们感到特别羞愧,这一百幅画也深刻的留在同学们心里,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想把旺达找回来,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因为旺达再也回不来了。

从这故事里,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些不经意的玩笑、取笑,即使有口无心也会对人造成伤害,我希望在校园不要再有这些伤害,我希望在校园只有互相帮助,团结有爱,因为只有当你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一视同仁的态度和宽容的胸怀,你也会收货你的“裙子”。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道理在等着我们,让我们扬帆起航一起去寻找吧。

《裙子》读书笔记【篇5】

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一百条裙子》我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旺达·配特罗斯基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女孩,正因为她的怪名字和她的旧裙子,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说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可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嘲笑,根本没有人相信她,而且都会拿这件事向他开玩笑,旺达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读完了这本书,我很同情旺达,我认为旺达是一个坚强、善良、有梦想的孩子,同学们捉弄她,她并没有伤心,同学们捉弄她她也没有报复人家的心态。旺达家里很穷,根本买不起一百条裙子,拥有一百条裙子是她的梦想,她用她心爱的彩笔实现她的梦想,有了梦想就会有了生活的,正因为她有这样的梦想,同学们捉弄她时才不会感到伤心难过。最后,旺达终于受不了这些嘲笑转学了。留给的只是那一百条“裙子”。后来捉弄过她的那些女生发现,原来旺达是多爱她们。而且旺达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女孩,于是她们决定写信向她道歉,并且把她找回来。可是,她们到了旺达家,见屋里一片漆黑,什也没有。这时她们才,旺达已经搬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我看来,我认为旺达是一个坚强、善良、有梦想的人,女生门都喜欢捉弄她,旺达不但不生气,还没有一丝抱复的心态。旺达的家里很贫穷,根本没有钱买一百条裙子,但她心中有这一百条裙子每一条裙子都荡漾着一个梦想。虽然这个梦想不能用金钱来实现,但旺达用笔画出了她的梦想。

朋友,已成为了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友谊,也是一样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我们要珍惜友谊,理解朋友,开开心心、乐乐地过每一天!

《裙子》读书笔记【篇6】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高峰,书是翅,帮助人们横渡理想海洋。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一百条裙子》,我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旺达一配特罗斯基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女孩)正因为她的旧裙子。所有的女生都喜欠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说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可是随之而来的只是更多的口朝笑,根本没有人相信她,而且大家都会拿这件事捉弄她,旺达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读完了这本书,我很同情旺达,我认为旺达是一个坚强、善良、有梦想的孩子,同学们捉弄她。她并没有伤心。同学们捉弄她、她也没有报复人家的心态。旺达家里很穷。根本买不起一百务、裙子,拥有一百条裙子是她的梦想。她用心爱的彩笔实现她的梦想。有了梦想就会有了生活的希望、正因为她有这样的梦想,同学们捉弄她时才不会感到伤心。难过。

后来捉弄过她的那些女生发现,原、来旺达是多么爱她们。而且旺达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女孩,于是她们决定写信向她道歉,并且把她找回来。可是,她们到了旺达家,只见屋里一片漆黑,什么也没有,这时她们才知道,旺达已经搬走。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我们都要和旺达一样,为自己的梦想从不放弃,一定和大家好好相处。

《年节》读书笔记通用


读书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情,应该比美食的诱惑更大一些,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让我们的思想得以具象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一篇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年节》读书笔记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与您需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年节》读书笔记【篇1】

朋友,让我们回到本世纪初叶:长夜漫漫赤县天,终于,从大学校园中,扬起一面面照耀旧中国的大旗——《新青年》,科学,民主,共产主义小组……不过几十年功夫,天翻地覆,有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改革开放的千年巨变。教师朋友们,即将步入新世纪的今天,同样,在大学校园中,我们的人生将会飘扬怎样的旌旗!

大学校园好象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绿岛,然而,青年教师内心都在滚滚翻腾,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苦闷和焦虑。是的,高学历却收入不公,远远达不到报纸所宣称的广州市中等收入水平。据说,到自称中等的“尊尼”发廊烫一次发,就要800元。谁要斗胆去一次,就要化上半个月不吃不喝才能积攒的钱。是的,还有人醉心于吃喝玩乐;“反正这一辈子都挣不到奥迪、宝马和碧桂园”了。一月复一月,一年又一年,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出入大饭店的那一个所谓上流阶层,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浩叹。

然而,我相信,每一个教师朋友,作为有志者,在流水般逝去的生活中,心灵的云空不时会划过一道闪电:生命怎样才有宝贵的价值,人生怎样才有崇高的意义?

仅仅体现为再高几千元的工资吗?不!尽管我们期待着它。仅仅落实在轻车宝马的生活状况吗?不!尽管我们企盼着它。

那么,这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让我们还是到本世纪初同行前辈那里去请教吧!中山大学,传诵出伟人那回荡百年的“振兴中华”的号召。北京大学,蔡元培“兼容并包”,开辟旷古未有的新文化天地。陈独秀倡导科学民主,鲁迅公开《狂人日记》,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千万师生并肩前进抗议帝国主义……一代大学教师,千秋丰功伟绩!

返观自己,作为走向新世纪的大学教师,比一比“五四”先贤楷模。是的,还是我们常说的,要有那远大的理想、高尚的追求,用有限的生命去取得无限的为中国为人类服务的意义,——这,才是一切思想烦恼的解题!

收入少吗?我们的精神劳动正在增殖千千万万人物质和精神的财富。状况差吗?我们充满知识宝藏的大脑正在设计万万千千人新生活的蓝图。在我们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中国的比尔·盖茨正在勤奋学习。在我们作业堆叠的案头,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正在点兵开拔。在我们人影幢幢的校园门口,正在开出纵横驰骋世界贸易市场的百万雄师。闹市攘攘,灯红酒绿,映衬着我们挑灯夜战、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身影。我们的创造生命,将在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身上延续。我们的精神财富,不同于物质的优越之处是,犹如聚宝盆或者计算机软件,既能有一本又一本著述教化四方、流芳百世,又能够取之不尽、用之无穷。

让我们憧憬这样的图景吧!在新世纪的大学校园里,仿佛20世纪初的那些同道先贤,活跃着一个又一个教育家、科学家、思想家,怀着赶超世界前列的雄心壮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风流人物”,看“书生意气”。

朋友,让我们扬起新世纪“五四”的大旗!

《年节》读书笔记【篇2】

前几天给单位的几个爱好写作且有些文字功底的年轻人约稿,为下一期的专刊做准备。几个年轻人说,我们已经布置好了,准备出“五四”青年节出个青年专刊。

此刻,我下意识地抬头看着窗外那些盛开在枝头的玉兰花、迎春花,婀娜多姿,生机勃勃,一切都显得那么活力无限。这才意识到,五四青年节到了,几十年不曾记牵挂着这个节日了,这个节日已经被我遗忘了。不经意间,人生的旅途上又前进了一步,还来不及细细咀嚼冬日留下的点点滴滴,又已跨进了春天里。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岁月的长河中,转眼之间就要到知天命的年龄。细思回味,虽偶感时光短暂,但是在生命的历程中,值得庆幸的是我还始终能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好多地方不曾去过,还有好多事情不曾知道,还有好多工作还没有做好。在追忆似水流年中,总想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化做一场青春的风花雪月,渲染不羁的岁月和狂放的生命。

岁月如流水,年龄不饶人,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不服不行。四十多岁的我对年轻只有羡慕,对青春只有追忆了。当看到五四青年节款款而来的时候,我也总想骄傲地对自己说,我们也曾经拥有过年轻,我们也曾经感悟过青春,我们也曾经浪漫过,我们也曾经蕴藏着巨大的活力。

之所以羡慕年轻,因为年轻人生的路子很宽、很长,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有许许多多的期待;之所以追忆年轻,就是想说,年轻固然好,但是也要懂得把握,懂得珍惜,而不要在追忆中产生诸多的后悔。

“风好正是扬帆时”,祝单位所有的年轻人节日快乐!

《年节》读书笔记【篇3】

“拔河”比赛你一定听说过吧!这是一种既有趣又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只要一条红领巾和一根长长的粗绳就够了。先在操场上画出一条中线,在中线的两边一米处画两条对称线,红领巾对准中线。参加比赛班的同学分开两边,红领巾全部拔过自己边的对称线就算胜利。

今天,我们五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比赛采取淘汰制。我班一路过关斩将,几乎没有遇见强劲的对手就顺利进入五四班和五八班冠亚军争夺赛。

这时,操场上沸腾了。我的天哪!看看五八班,个个身子比我班同学壮实一圈儿,我们班是他班的对手吗?五八班学生一个个神气十足,似乎不用比赛,胜负已定了。我们当然也毫不示弱,大家七嘴八舌为我班运动员打气鼓劲。“狭路相逢勇者胜”,赛场上咱们再论高低!我班运动员个个憋足了一股劲。

随着老师一声令下,两班就开战了。我班运动员弓着腰,耸着肩,死死拉着粗绳,把全身力气都凝聚在一双双手上。我扭头瞟了一眼五八班,也很棒,他们嘴唇抿得紧紧的,在暗暗发力呢!一时间两班不分上下,红领巾纹丝不动。突然我班使劲一拉,五八班反应不及,我班趁机拔过来十厘米。初战告捷,我班信心大增,又接着发动第二次进攻。可五八班他们早有防备,他们也班借机加力,反而把红领巾又抜回了十厘米。红领巾又回到中间线。经过几个回合博弈,我班不敢轻举妄动,五八班也只守不攻,两边的“啦啦”队拼命加油,声音震耳欲聋。渐渐地,五八班的运动员一阵阵颤抖,呼吸也变粗了,一点一点,随着红领巾向我方移动,最后生死一搏的机会到了。我班运动员发出猛烈的冲击,红领巾十厘米、十厘米艰难地向我班这边前进,只听站在最前面的运动员崔子豪大喊一声:“只剩下十厘米了!”我们忍不住欢快的叫起来,我班运动员使出吃奶的力气一拔,红领巾终于全部拔了过来。

五八班同学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五四班同学则围着运动员又唱又跳。我们的李老师忍不住笑了。今天,我们班又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历史上获得年级拔河比赛第一名!晚上,对五四班每一个同学来说,肯定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年节》读书笔记【篇4】

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韵,在花海灿烂夺目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

弹指一挥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巨龙的力量。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那跨时代的民族救亡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会忘记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今天,我们的祖国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落在我们肩上。“五四”火炬已光荣的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的肩膀虽然稚嫩,但我们的心中,却有一枚辉煌的太阳!

生命,不仅仅是一滴滴的鲜血,它更是渴望燃烧的激情;青春不仅仅是一声声的赞美,它更是拥有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因为生命的光环一个个被践踏的躯体赋予了新的灵魂;因为青春的绚丽,一个个飞舞的思绪会聚成一首雄壮的赞歌。

正值青春的我们,不具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磅礴气势,却具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只要奋斗,就能成功,正所谓“英雄出少年”。何况社会上洪流滚滚,我们不用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正值青春的我们,脚踏大地,头顶青天;正值青春的我们,仰望明月,追赶太阳;正值青春的我们,不畏艰难,不畏险阻,敢踏出荆棘泥泞;正值青春的我们,倾热血为江,以信心筑船,证明自己便是远方的航标灯。

同学们,我的同龄人,我的朋友们!不为别人,就为自己,就为岁月赐给我们年轻的臂膀和这一腔热情。伸出你年轻的双手吧!擎起希望的火炬,让我们劈风斩浪,走向辉煌的明天!

在我演讲结束之际,寄一语与今天所有的青年们共勉:书山立马,锦绣屏列,敢问青春无悔,学海遨游,不堪窥岸,笑傲百舸争流。

《年节》读书笔记【篇5】

19xx年4月底,眼巴巴企望的巴黎和会并未预想中的“公理”,郁积的亡国之忧、救国之情骤然化作海啸山鸣的五四运动,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洪流中的先锋。

这是一次打破的压制的政治活动。从对外,全国的不许签字对日本让步的和约,并引起美国国会的不批准和约,以至于最后日本不将青岛与胶济路退还于。对内呢,全国学生的联合,青年学子们打破了官厅教职员的尊严,文字上与都放,而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潮流,也排山倒海的跟着来了。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是最深厚的精神底蕴。_年前“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的怒吼已然淡去,但“振兴”的青春壮歌却一脉相传,回响不绝。

__年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将五四铸成一枚徽章,戴在挺立时代潮头的青年胸前。

纪念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要理想,立志报国;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做文明的公民;既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在知识时代,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弘扬。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_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人的世纪,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不要忘记,仍然发展中的,许多地方有待和发展,要想富强,就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代人身上。抚今追昔,更应该发扬光大“五四”精神,反省“五四”历程。继往开来,依然任重道远。这应该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正如那句话所说的那样:“革命尚未,同志仍需努力!”让一起努力!为建设祖国的力量!

《年节》读书笔记【篇6】

今天是大年夜,我们一家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还有姨妈姨夫他们在饭店吃完年夜饭后就浩浩荡荡来到我家对面的水浮地公园放烟花。

天空中不时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公园里已经有不少人,人们的欢声笑语夹杂着一阵阵巨响刺激着我的耳膜。一想到新年即将到来,我真想大喊一声:“我又大了一岁!”三岁的妹妹突然发出一声声尖叫,人小鬼大的她居然也摩拳擦掌地想放烟花呢!大家决定先放一个有课桌那么大的烟花,我摸摸它那“肥硕”的身躯,心想:“那么大,不知要放多高多远呢!”。胆小的我和妈妈躲得远远的,只见爸爸点燃了烟花的导火线,看着火花一点点接近烟花,我的心也悬了起来,不知道“内容”怎么样呢?“啪”!一条绚丽的金龙迫不及待地窜了出来,加入了夜空中的狂欢节,紧接着,天上又出现了许多红色、绿色、金色的“星星”,在空中汇聚成满天星斗图案后悄然隐去,紧跟着,一朵巨型的花蕾赫然开放又洋洋洒洒很飘逸的落下,犹如天女撒花让人跳跃着想接,再接着,五彩斑斓的五大花环也在夜空中亭亭玉立,如同奥运会上那五大圣环让人叹为观止,我呆呆地仰着头,痴痴地欣赏着这场视觉盛宴,不知不觉中这今晚花园中的烟花之王在人们的一阵阵惊呼声中成功地演出完毕。

下面该我显显身手了。我挑了一个元宝形烟花,外表小巧非常可爱。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点燃了烟花,随着一声呼啸,它喷出了一串串金星,就像撒出的一枚枚金币!然后又见一根金银混杂的柱子竖了起来,虽然只有一米多高,但远远望去真像“火树银花”,后来,它居然仪态万方地也让人目不暇接了好一阵子。没想到它这么小,“生命力”却特别旺盛。

威力大一点的都放完了,还剩下一些“小字辈”。大家就都拿了一些放了起来,在一旁手痒眼红的妹妹也趁人不备地抢到了两支,在空中欢呼着比划着一道道漂亮的弧线。

看着被绚丽多姿争奇斗艳的各色烟花点缀的朗朗星空,我知道,我们已经走进新的一年,迎接我们的将是和那烟花一样丰富多彩更为灿烂的明天!

《年节》读书笔记【篇7】

大家好!是五月四日是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日。

1919年4月底,眼巴巴企望的巴黎和会并未预想中的“公理”,郁积的亡国之忧、救国之情骤然化作海啸山鸣的五四运动,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洪流中的先锋。

次打破的压制的政治活动。从对外,全国的不许签字对日本让步的和约,并引起美国国会的不批准和约,以至于最后日本不将青岛与胶济路退还于。对内呢,全国学生的联合,青年学子们打破了官厅教职员的尊严,文字上与都放,而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潮流,也排山倒海的跟着来了。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是最深厚的精神底蕴。90年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已然淡去,但“振兴”的青春壮歌却一脉相传,回响不绝。

90年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将五四铸成一枚徽章,戴在挺立时代潮头的青年胸前。

纪念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要理想,立志报国;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做文明的公民;既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在知识时代,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弘扬。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人的世纪,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不要忘记,仍然发展中的,许多地方有待和发展,要想富强,就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代人身上。抚今追昔,更应该发扬光大“五四”精神,反省“五四”历程。继往开来,依然任重道远。这应该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正如那句话所说的那样:“革命尚未,同志仍需努力!”让一起努力!为建设祖国的力量!

喜欢《《易经》读书笔记通用》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易经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