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2023-04-20

论语读书笔记(分享10篇)。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在读书笔记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收获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论语读书笔记(分享10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论语读书笔记 篇1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书笔记 篇2

我要跟大家品谈的是一道心灵鸡汤。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朋友们,或许都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认真工作着,面对繁忙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早已把烦躁变成无奈,把无奈变成习惯,总是多了几分负重,少了几分快乐,因而也经常把“郁闷”当作自己的口头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竟然让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虽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深深触动心灵。我的心似乎能更柔和些,平静些,包容些,仁爱些。

我原本是不喜欢《论语》的,更准确地说是我不喜欢那咿咿呀呀的“之乎者也”。还记得上中学那会儿,老师给我们讲解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时,我就表现了厌烦情绪。那时,我就在想,孔圣人早已死了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别说区区几句话,即使再精华的东西,也会被几千年的历史车轮碾的灰飞烟灭,我就不信他还能在几千年前指导影响现代的人类社会?于现在想来,是非常羞愧的,缘于我对文化的理解,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学习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就像易中天老师在该书序言中所写“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性。”我想这也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能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原因吧!

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励志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您内心的安宁。

书中谈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艰苦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它能忍受贫困,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老师品位的另一心语。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家看《济公新传》,济公在途中遇到一位晴天、雨天,天天都哭哭啼啼的老婆婆,便上前搭问原因。原来老婆婆有两个女婿,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晴天时,老婆婆担心卖雨伞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伤心哭泣;雨天时,老婆婆又担心卖鞋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也伤心哭泣。道济师傅开导她说:“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如果你想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女婿来了生意,赚到了钱;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女婿又来了生意,赚到了钱,你是不是应该为他们高兴才对呀?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让老婆婆喜笑颜开。快乐如此简单,活佛如此渡人,让我释然之后想到了更多。

工作中,把个人的无名火撒向无数人,把上班的无名火带到下班,把单位的无名火带给老公,这是我常干的事儿,我想也是大多数人常有的事。我们颠倒了生活的本质,之所以工作,正是为了更快乐的生活。有人问佛主:什么是佛?佛主说“无忧是佛”。快乐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班时尽心,下班时开心,我们就会在平衡中快乐地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如果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那么于丹的《论语心得》,章章都会散发浓香。读罢之后所感悟到的,绝不仅仅是写下的这些,写下的也好,未写的也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我们都能为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一个出路,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衷吧!

论语读书笔记 篇3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假如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

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论语别裁》一部分浅薄的看法,虽然未能全部领会,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吧。

论语读书笔记 篇4

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能够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仅有在必须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景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必须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能够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欢乐的么"学"固然是欢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欢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梦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我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

论语读书笔记 篇5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人国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的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类社会正处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在风和日丽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同,一身傲骨!也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下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着君子的节操,唯有这样,民族魂才得以发扬,唯有这样,中华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扬,国家才得以发展壮大!后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白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哦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人民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进步的光辉点。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有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现在,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棵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论语读书笔记 篇6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急遽变化的社会,每个人都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生选择,还要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的挑战,四顾茫然,心无所依。越是这样的时刻,人就越应该回到经典,寻找重要的精神滋养。

接下来我作为教育者,从教育态度、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论语对我的启发:

1、教育态度:为人师表,以仁育人

论语虽然已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现在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响。它提醒着我们:对学生要充满仁爱。

《论语》文中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孔老先生的教育教学态度,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从来没有作为老师的那种骄傲高贵,他对自己的学生都关怀备至。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认为学术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以仁育人的教育原则,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态度,每个人各有所长,相互学习才能一起成长。

2、教育原则:教书育人,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贡、子路这样)平民出身的普通人。不论什么样的人,孔子都会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亲切交谈,鼓励劝勉。我们要学习孔子教书育人,一视同仁的教育态度,不分(贫富,智慧)类别,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不断从中积累教育经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

3、教育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从颜渊的感叹中我们了解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耐心的"循循善诱"的启发智慧,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手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经过苦思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先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抓住时机,明确要求、触类旁通,因势利导、启发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策略,促进孩我们的孩子思维、智力、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论语》字数简洁,句句经典还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经验慢慢品味,结合生活不断思考。

论语读书笔记 篇7

仲尼停息在两千年前的风波里,他的思想却成了长明灯。一灯既明,便是希望。万人垒土,即成河山。

记录过往的书第存留至今的有许多,而让人如品尝般的细细品尝的佳作却很少。我有幸在距春秋战国数千年的今天,打开了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诲。穿越千年与孔圣人来了场跨世纪谈话。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下高远的志向,在这六艺讷以仁德之心去实现。初读只知字面意,再品已是字中人。孔子的道似是天道似是人道,不过后世的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人道,而天道因才疏学浅无法触及。而这其中所蕴念的人道则是教会我们为处人处世之道;以仁德之心待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立足于世间要以君子的品行为准则,要以宽容之心待世人。孔子的寥寥数语蕴含了不可丈量的大学问。

“礼之用,和为贵。”礼乐的运用最恰当的是和,这是孔子的想法。而《左传》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自古便被成为礼仪之邦,可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孔子认为季氏所做大逆不道有违礼乐,我同意。不过在我看来礼乐在现代社会更像是这个社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就相当于法,触犯了这条法律的红线便超越了规则,这时你便会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礼乐就像是新时代的法律,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权利,让这个社会更和谐。

论语读书笔记 篇8

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论语读书笔记 篇9

我爱世界上每一本有用的书,我也意识到,任何一本书的精髓只有经过反复阅读、啃咬和食用才能真正获得。”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嚼,再回味,香甜可口,清爽爽口,真的很快乐。

合上书,仿佛能闻到芹菜的香味从中溢出,我陶醉在《论语》的话语中。

我第一次读《论语》的时候,正好是五六年级。当时,我以为《论语》只是一部白纸黑字的古文,真的很无聊。再看《论语》的时候,是大年初一。我觉得《论语》不仅朴素,而且美丽。虽然白纸黑字,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三军能胜俊,匹夫不能胜志”,年初,豪迈的气魄非同寻常,“仁者不相貌,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对这四个字的描写是金先生的风度;一个仁爱的人爱这四个字,言简意赅,时时呼唤着人间的真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概括了为别人做事的本领和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话语。这些简单而睿智的话语让我的心变得干净而清晰。《论语》也把我带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我懂得如何对待生活。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论语》吃透,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坐以待毙》中有五、六位孔子,有“无春,无春衣,无春衣”之称。有六七个孩子在彝族洗澡。风吹,舞,雾,唱,还。”对!一个人能和同伴一起跳舞,同时唱歌,轻松愉快地回家,这是最幸福、最简单的理想!这种理想不同于别人“修身养家、治国安邦”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却能充分体现我们对省会的热爱和向往《论语》让我明白,权力和地位只是繁荣的一瞬间,只有悠闲舒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论语》使我完善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我的心润而香。

在我的书房里,《论语》是我的指路明灯。进入初中二年级后,我渴望成功,却忽视了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这让我在学习上感到困惑,教辅书中的各种学习方式更让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又拿起初中课本,仔细回忆了《论语》中的两条人生格言:“学而不思,学而不学,学而不学,学而不学。”。这句格言所倡导的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了我的学习观念,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论语》的味道就像嚼出苦薄荷的甜味。在甘甜之前的这些苦楚使我明白,我决不能违背做事的次序,在地上前进,否则我将失败。

《论语》的每一点,虽然都是由许多平凡的文字组成,却创造了许多人不平凡的生活。我相信他们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开一朵更加灿烂绚丽的花。

论语读书笔记 篇10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老先生告诉我:父母健在时就不要长时间离家远行,如果不得已要离家远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向。我似乎还没有独自远行的经历,但在外时父母的牵挂,却深深地牵引着我。

一次,我去上英语课,爸爸嘱咐我到了学校给他打个电话。可当我到了那里准备打电话时,突然忘记了爸爸的手机号,手里拿着手机,心里万般无奈,傻傻的笑着。等下了课,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是爸爸!他责备我的大意,让他担心。现在想起来都很愧疚,好友的电话倒背如流,可每天在自己身边的父母的电话,却忘的一干二净,真是悲哀!子女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一条无形的纽带,便将我们紧紧系在一起,每天回家可以开到父母脸上的笑容,遭遇挫折时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励,在外远游时可以听到父母的叮嘱,原来,这就是幸福……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老先生告诉我: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坦荡,小人常常忧愁悲伤。一般人很难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总是会为一己私利勾心斗角。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很能宽容他人的人,我也会有“阴谋”,也会有心计,可其他人何尝不是呢?人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总是在自我意识了挣扎。伤害过自己的人,觉得应该让他们付出代价,可真正想要“报复”时,却又于心不忍,慢慢的,自己在这些小事上纠结,把自己弄得很累,心累了,还会快乐吗?后来,我学着去理解他人,去宽容他人,伤害我并不是他们的初衷,只是我自己这样想罢了。渐渐地,心中没了先前无所谓的困扰,多了一份坦然,生活变得简单而快乐。原来,宽容他人是一种幸福……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老先生告诉我: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守信用、见闻多的人交友,就有好处。同虚假做作、谄媚奉承、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我喜欢交朋友,但有因为交友标准有些“偏”,所以至今也只有几个“死党”而已。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到一个知心朋友,受益一生,正直的人教会我不偏袒他人,守信的人教会我言而有信,见闻多的人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大家共同进步。原来,与朋友谈天说地、互诉衷肠是一种幸福……几千年前,孔子用一字一句,记下了人生的真谛,几千年后,我从这一字一句中,感受幸福的气息。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论语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五四运动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期间“批孔”思潮也曾盛极一时,而在现在,我们也可以不时地听到“新儒家”等给传统儒学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学的现代意义,成为一个思想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篇三:论语读书笔记

“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闪光的语言光照古今!不必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代枭雄蒋介石,对它情有独钟,就连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远的影响也不胜枚举!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道理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吗?孔子说的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用词不准,建议改为:不外乎告诫)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修养好像花儿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结实。

前苏联华西列夫斯基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在别人眼里,他似乎没有什么特长,但为什么会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而立于不败之地呢?

因为司令部在集合开会时,他总会第一个到,然后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着敌人应在什么地方出现,我军现在在哪?如何挡住敌人的去路,而将他们一网打尽?他在那似乎总是在自言自语,到会的人都说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自言自语一定是发疯了。

华西列夫斯基听到大家的非议后并没有生气,依旧在那里想着大事……开会时让他发言,他一会说这儿,一会说那儿,云里雾里,在坐开会的人都听得稀里糊涂,斯大林来回踱着步子慢条斯理地说道:“坐下吧,我亲爱的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说了,还是让我来说吧!”斯大林把战争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听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来,聪明的华西里夫斯基早在开会前的自言自语,就已经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觉地传到了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吸烟、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里,他不怨恨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为华西列夫斯基对别人的指责不愿恨,才没有使自己在政坛上树敌过多,又得到了领袖的赏识,才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成就了他光辉的的一生!修养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远拥有它,你的人生就会拥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四:论语读书笔记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篇五: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书笔记8篇


本站读后感大全发现“论语读书笔记”这篇文章十分优秀,读者们一旦读完,就会被深深地感动。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但您是否知道如何写出准确生动的读后感呢?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关注本站,我们将会为您提供更多有关读后感的相关信息。

论语读书笔记【篇1】

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洁。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让为主,亲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实无欺,做事周而不比。贫而乐,富而好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对国家的热忱之心吧。古有陶潜范仲淹,今有鲁迅李大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待敌人横眉冷对,掀起复兴的革命。对待民众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澜。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为了大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于自身的修养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为重金而屈服,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为君子所恶。匿怨而友其人,亦为君子所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者,岂不为君子,人而为仁者,岂非君子耶?仁德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为仁的代名词,德是君子的昵称。与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饭。与之情谊,并不浓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汤。君子如天上北辰,众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诠释君子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论语读书笔记【篇2】

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现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这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但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现在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面,等到年龄大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么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而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师说得:《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它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读书笔记【篇3】

《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论语﹒八佾(音义)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木舌铜质的吊钟)。”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通过夫子学生的介绍)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注:可以肯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夫子是可爱的——讽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粪土之墙,不可圬(音乌,涂饰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是音乐发烧友(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书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夫子是现实的——他教子说话办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更有穷途落魄时,路人的哂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子更是中华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过程中实现人格升华的典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呼唤和追问,化作中华民族独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壮言壮志壮行,终成“万世师表”,为后世景仰!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已打下《论语》等儒学经典深深的烙印,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多出于此,如见贤思齐、循循善诱、克己复礼、见义勇为、任重道远、温故知新、祸起萧墙、当仁不让……

许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发散着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成语、箴言辞简而意深,作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非常适宜。

夫子就是这样一位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深邃而又质朴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国学经典,重树文化自信,中华儿女有足够的智慧与底蕴实现自己的百年复兴梦!再读《论语》,木铎铿铿,声犹在耳——

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谆谆教诲,页页叮咛。这是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叹……

论语读书笔记【篇4】

孔子一直在追求做一个道德上完备的人,以至于后来被尊称为圣人。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圣人,孔子也是人,只不过比我们更加懂得道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坚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政治上,唯有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百姓顺而趋于正道。当子禽问夫子闻其政的奥秘于子贡时,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由此可知,孔子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并逐渐内化为一个人的气质,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孝悌

“孝”,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天下之大,“孝”字当先。古今中外,“孝”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标识。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之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给你时间,去想一想我们父母的年纪,你会不会突然感到心头一振?“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记得那首歌里写道: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每次的动容应该化作积极的行动才有意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需要的也只不过是儿女的陪伴罢了。樊迟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然而,我们并不希望等到他们再也感受不到了,我们才想到要好好尽孝。尽孝要趁早!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到大,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电视剧,我们都一直被鼓励着要学会助人为乐。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但是越长大就越能明白,帮助他人是真的能令我们实实在在感到快乐的一件事。

但是助人为乐有时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种极端。助人为乐本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它是施善者出于自己的好心,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达成某种目的或愿望的一种行为。然而如今却存在一种社会现象,有些人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被道德绑架”的困境。读到这里,你难道还会相信“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人都能懂得并能学会的道理吗?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却仍被我们中的一些人所亵渎。国民素质提高、教育发展的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有所担当。

三、好学

《论语》中的“学”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做人,二是学知识。好学、善学、乐学也是一门艺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东西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好学不仅是好学知识,更是好学如何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于学习学问来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要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考就会有所迷惑,得不到任何收获,更不能转变成自己的实力。

四、诚信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民无信不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没有诚信的人,犹如一片荒漠,即使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也只是荒芜一片,没有生机。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以诚信待人处世,才能少一点欺骗、少一点冷漠。承诺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愿望、要求答应后进行实现的过程。但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出承诺,因为只要已经作出承诺,我们便承担起了一份责任。承诺既出,就一定要亲力亲为地努力去做,即“言必信,行必果”。经验告诉我们,唯有人最本真的东西才最让我们的生活感到轻松幸福,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果实滋味才最甜美。人的一生,不忘初心,才方得始终。

论语读书笔记【篇5】

说起《论语》,应该是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人,又有几个呢?而我,也是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才走进《论语》,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他人。回想起我以前的经历,委实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拿发本子这件小事来说吧,我会因为有其他事要做,就把这些本子“转手”给别人,那人的脸上虽有百般不愿,却还是帮我发了本子。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发本子本是几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却还要麻烦别人。为这点小事而让他人闹得不开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这类事情,我定会不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不想学不好,光想不学也学不好。一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那个伤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时间的学习态度。因为数学我在暑假时是预习了一些的,所以上课时也就没太注意听,即使听了也不过是点点头罢了,脑子不动,当然就有疑惑,这点在家庭作业中就充分体现了出来。做数学作业时,总有那么几道题会把我难住,但我不愿动脑筋。于是,手机拍题便成了我的“救星”。书上都是“优”,到了考场就不这样了。我思来想去也没做出最后一道题,前面的题也缺于检查。这样的话,考试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脸上是辣疼辣疼的,心里亦是如此。面对这样的成绩,我只有无尽的悔恨,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学呢?从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学习应该做到学思结合,才能越学越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说的就是时间,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流过,日夜不停。每当我听见时钟上秒针一格一格前进的声音,便会陷入恐惧,时间为何这样快?我还什么都没做呢。于是,我便与时间展开了一场赛跑。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我加快脚步奔向学校;在校园里的时光,我争分夺秒;做作业时,我奋笔疾书……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每天过着七八十岁后能做的事情,还要大把的青春干什么呢?”是啊,时间是那么宝贵,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如:清晨早起锻炼,坚持写好每一天的作业,热心帮助他人……这样,我们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充实多彩的,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它流传千古,其中的一言一语都寓意深刻。学《论语》,长智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论语读书笔记【篇6】

《论语》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每周五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开展一节阅读课,专门讲解并诵读《论语》,一则一则耐心地教我们,告诉我们背后的故事。渐渐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师和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不因为某某学习不好就对他态度不好,一视同仁。因为老师我第一次走进《论语》,《论语》从而成了我现在最爱读的一本书。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仁和礼”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广博而深刻的内涵。《论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但在书中,孔子给“仁”下来太多丰富而又模糊的意义,所以试图用一两则语录来诠释“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纵观全书,才能对“仁”有些许皮毛的领悟。

老师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监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没带表,于是问第一排一个同学:“同学,请问现在几点了?”同学漫不经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说:“好的,谢谢。”感觉老师对《论语》很感兴趣。我们经常能看见她在早读课上和我们一起大声诵读《论语》,她对《论语》理解很透彻,总能结合实际生活解析,让我们感觉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话依然那么和蔼可亲、那么明晰深刻,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每上一则就要求背诵,这段时间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对孔子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装懂导致了多少失误甚至惨剧。

读完《论语》让我豁然开朗,有如明媚的阳光照进橱窗,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我们要把这些道理铭记在心,时刻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仁”是一种品德,首先是内在,是以感知而得到的,它是有实践性的,能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我们能随时随地的行善,又何乐而不为?

论语读书笔记【篇7】

那些话语在无声中穿越四季,比曾经更永恒,延长到了下个冬季。——题记

“温故而之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反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条条古训在耳边轻吟,每一条都富含着深刻的道理,引人沉思,《论语》中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领悟明白的,它跨越了千年尘埃,吹散了腐朽阴霾铸成了不朽的千古绝唱。曾经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一种叫做”永恒”的东西的,那些一直被人们都传通的事都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让我们无从感触,而直到我接触《论语》后,才知道为什么它要以流传千古,因为它的一切内涵都是与生活和做人的基本道理息息相关的。一直在努力的表达着,用仅存的温暖去书写。

它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呢?和那片天空一样柔软的感受,它们一直带着”有意义”快活的前行,无所顾盼的前行。简洁的话语中透出须臾般永恒的真谛,它让我懂得了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呢?天空的尉蓝,云朵的匿迹,暗影收敛的脚步,知道与理解的诚实,父母与亲人的忧虑与爱,学习与思考的正比性。它让我懂得了一定要好好珍惜,要坚持最初的方向。

它让我懂得了做呢?还以为道路一直都会平坦,航程一直都有光束,行途一直都有温暖,自己会一点点放弃。它让我懂得了五彩与缤纷的梦,虽然喜爱,却是为了更有意义的美好事物的存在。

在《论语》宽阔的道路上前进,总会路过那些温良与美好,总会学会善良高尚,去相信航程绝不会是无尽天光,去相信幸福的曙光。

《论语》使我懂得的,使我坚信的,就随着它的流传而日久弥新,不被风化。

论语读书笔记【篇8】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去就是人不知而愠,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误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君子的礼仪之道,更是内心充盈平和的外在体现。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威信不是靠恐吓、权势树立的,那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没有稳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险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纷纷如树倒猢狲散,官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树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风轻浮的人是没有威信可言的。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须稳重、庄重,自尊、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学习,太重要了。我庆幸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庆幸我可以不带功利目的去学习。如果没有这些阅读的习惯,没有学习的兴趣,我不会从书本中使得自己开拓眼界、敞开心扉,我的思维观念不转变,抑郁也难以康复;如果不是这些阅读习惯,我不会看那么多书,不会对文学产生兴趣,我这个中专学历的人也不会想到成为作协会员得到认可、让自己更加自信;如果不是有学习的兴趣,我这个电脑白痴不会想到去做个人网站和博客,更想不到现在竟然可以做网站编辑,而且工作也得到一致认可。没有学历有什么关系?没有文凭有什么关系?我有一双眼睛,我可以阅读和学习,每每有了新的领悟,获取了新的知识,丰富和充实了自己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人感到满足和骄傲的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人都可以认识,但是做为朋友就必须谨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说别的,进入作协以后,和大家交流过后,就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写作经验和点评,没有十几、几十年写作经验是体会不出来的。

有错就改还是好同志。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没犯过错的不是人,是神仙,错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条宝贵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自杀,我不会懂得生命是如此诊贵;如果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怕我也还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之前写过一篇《安贫乐道》,这也是我现在的一种追求吧。也曾经算是过过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无法让人满足,只会让欲望更加无止境。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从来都不担心,任劳任怨。慎于言则是现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调,说话要低调,我现在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益处了。后面还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和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说多做。

请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什么时候都能将心比心去体会,了解到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也可以这么说,要让别人了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别人。沟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别人体谅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体谅理解别人。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写过一篇《君子不器》。现在仍是这个观点,但有少许的改变,或者说增加吧。要多方位、多方面提高自己,学习领域不能过于狭窄,不能是做什么就学什么,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益的,就可以、就应该去学习。按照小时候学校里的标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是好孩子。哈哈。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嘴巴嚷嚷老半天,也没见动静,以后谁还信你的?先做后说才能取信于人。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志不移,发再大的誓愿,也不如行动上的实施。说再多也不如做实事。老说要改要改,行为上还是老样子,嘴巴说破了又有什么用?行动胜过万语千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与后面的群而不党,党而不群差不多。以前写过一篇《群党之分》。勾结为伍不是君子所为,结党营私肯定干不了好事。要能够做到与众人都和睦相处,私底下没有拉帮结派,搞暗箱操作,一方面需要心胸宽广,能够容下各色人等,另一方面需要光明磊落,不投机取巧。

论语里仁篇第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怕没有自己的位置,只怕能让自己站住脚的真本事;不怕没人知道我,只求有可以让人知道的真才实学。

工作十几年,换过很多,认真想起来,还真的没有什么求职经验。有过辞职在家待业的时候,也去找过工作,可最后从事的,都是找上门来的工作。家电圈那几年,做得好就不怕辞职,辞职了立即有几家公司的人过来拉。脱离家电圈以后,开始新的工作,之后的公司都是朋友在做老板,所以叫我过去帮忙。按理说,朋友是大老板,自己在公司会被别人瞧不起,觉得是靠关系才进来的。没问题,我会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凭关系还是凭本事。而这些老板朋友也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在交流中觉得我的思想和理念还不错,也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我没让他们失望,也没让自己对不起这份信任和友谊。

如果要说职场的人际交往,我是最不在行的,如何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我就是很简单的:我做我的事,别人的不多嘴。如何处理和上司的关系?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助手,我要做的就是漂亮的完成工作任务。今天公司群里吵得很厉害,最后总编一句:你没错我是不会找你麻烦的,你见过我找木碗吗?结束了争吵。没有人回这句话。这句话让我很尴尬,不过也让我确信,多做事少说话绝对没错,我加班没人看见,我多辛苦多疲惫没人看见,但是我的工作成绩是看得见的。如果只是为了工资,这几百块钱绝对不值得我如此卖力,我需要的其实也只是一种成就感。

我现在还是觉得费心去钻营如何处理关系,不如花心思研究怎么完成工作。我不喜欢那些表面功夫,那些都是需的,只有自己的本事和知识才是实实在在的,谁也抢不走。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里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必定会有和他思想接近的人做伴。我却是觉得对我交友有所帮助。

我以前写过一篇什么东西忘了,是说交友之道的。我觉得交朋友,不一定要主动出击,就好像自己是一座花园,你到外面拉很多人来参观,如果里面只是枯枝败叶,人家来了一次,下次再也不会来了,远远看见还要绕道呢。如果自己的小花园精心修饰,干净整洁,就算是不去拉人,有偶尔路过的游人,自然会被吸引进来,流连忘返。给他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以后他自己主动就会想再来看看,说不定还带着他的朋友一起来。而通往自己内心花园的小径却是要时常打扫,如果路没了、或是门锁了,就算有人路过,别人进不来,也是枉然啊。

今天晚上和朋友还在聊这个话题。我说很奇怪啊,我以前很爱出去玩,整天和朋友喝酒、唱歌、跳舞,却总是觉得孤单。现在我整天忙得要命,很少出去,可是朋友却越来越多,我还有点应付不过来的感觉,一到周末就犯愁。

很多人都说找不到朋友,我的朋友好像都不是找的,是等的。跑到外面到处握手敬酒,也不见得能认识几个真正的朋友,自己把自己打扫干净,敞开心扉,让大家都能清楚看到你的自然面貌,喜欢的,自然会留下,不喜欢的,也就不需要勉强了。和工作差不多。

主动的提升自己,主动的充实自己,就不需要主动的找工作、找朋友了。多看书,眼界和思想上开阔了,和各种朋友也就都有话题可谈。为人诚实坦白,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愿意和你说心里话,把你当作知己。宽容平等对待每个人,就不会有纷争和怨恨,少了敌人,自然多了朋友。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焉用佞?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靠着嘴多舌快和人争辩,常常让人憎恶。

伶牙俐齿不代表自己就是聪明、正确。以德服人,不是以嘴服人。我的辩论无益思想大都来自于《论语》,现在更是觉得如此,嘴巴凌厉,不如脑子凌厉;言辞敏捷,不如思想敏捷;口才好,不如心态好。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基本上能做到。老者安之,嘿嘿,就差了点。妈妈都快七十了,还要替我担心,上次心脏不舒服,如果不是实在难受,不会找妈妈要救心丸,实在不想看到她担心的样子。不过,好像隐瞒也不是让父母安心的方式。

能取信于朋友,也能关怀比我年纪小的人,就是让长辈安心,这点还得再努力。

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当如此。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说的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推己及人没有问题,只是推的是不是立,是不是达。如果自己自身还存在问题,那么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帮助自己;在爱人之前,首先要爱自己。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希望自己坚强、独立、理智、宽容,同样的也就想把这些推广出去,想帮助别人也能坚强、独立、理智、宽容。

抑郁的时候,我和病友交流,鼓励他们,却让自己很疲惫。那时候,我自己都还没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和那么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有这个帮助的意愿是好的,但只限于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才行。后来慢慢调整,好了以后又开始和病友交流,刚开始我会希望大家都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亲身体会的还会有错吗?渐渐又发现每个人是不同的,病情不同,经历不同,那么治疗方法也就该不同。

今天朋友开玩笑要我到联合国去工作最好,这么喜欢帮人,他在伊拉克工作,连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还怎么去帮助别人呢?

要保证自己是在帮人,不是害人,更不是害己。那就需要自己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走,不要错误指引;需要能近取譬,拿自己打比方,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害自己,那么也就不会去做伤害别人的事了。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不是孔子,收不了徒弟教不了学生。和病友交流方面,以前把自己当菩萨普渡众生,结果发现有些人我根本帮不了,自己着急上火的。现在是有所选择的了,就像银碗说的佛亦只度有缘人。

不愤不启,不发愤图强的不启发,不想康复,只是找个人听他的哀怨和控诉,从根本上就不想转变的不启发;不悱不发,不接受自己病症,医院确诊了也说自己没病,拒绝交流和帮助的,不启发;不举一反三,不主动积极,任何事不自己思考只管问别人该怎么做的,只想找捷径和固定模式的,不重复说。

这些都是有教训的。有的病友交流了一两年也没有起色,有的交流过一段时间就有很大的好转,其实我说的话,我对每个人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关键只在于他自己。

主观能动性对于康复很重要,我老说:你想好,你就能好;你不想好,你就好不了,如果连求治的欲望都没有,我也无能为力,我不是医生,也不是自杀干预机构,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要放在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那就是和希望康复的病友交流,提供我的经验给他们做参考依据,告诉他们我的经历,给他们鼓励和信心。我不可能跑到谁家去把谁从床上拉起来说:你,现在出去运动,和人交往,也不可能把饭喂到谁的嘴里说:你,必须要吃饭。我的话说完,字写完,我的能力也就到此了,具体怎么做,只在于个人。我能在你身边给你喊加油,可不能背着你上路,自己的饭要自己吃,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日子要自己过。

现在比刚开始冷酷了很多,不再是哄孩子一样,哄是哄不好的。既然我打算把这个当作一辈子的事去做,那我就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去进行,如果帮助别人,我自己都感受不到快乐,我还拿什么去帮助别人?所以,我只帮我能够帮助的人,唯有如此,唯有快乐的进行下去,我才可能不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好让这事真的能够做一辈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人都会说。交友之道也莫过于此。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凡事问心无愧,做人光明磊落,自然坦荡荡,逍遥自在;小人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不为他人,亏心事做多了,怎么不怕夜半鬼敲门?

《论语 》读书笔记


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论语》的第二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这句话,我便思索了起来:

君子两字在过去是指身份地位高贵的人,小人在过去则是指身份地位低贱的人。而孔子却将这君子与小人重新定义了,现在很多时候君子都是指品行高尚的人,小人则是指品行低下的人。所以我们只要正大光明,就是君子,小人则相对阴暗一些,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大大方方去做人,而不应该鬼鬼祟祟去做人。

周而不比,是指合群而不偏私,比而不周指小人总是疏远大家,几个人混在一起,像个小圈子,就像我们班有些同学也是如此,组成小圈子是没什么错,可是如果整天在小圈子里阴暗地对别的同学说长道短,乱搞是非,这种行为就是小人了。

这些便是我的理解,很清楚,我是要做君子的,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随便讲别人的是非。

范文二

初读《论语》,或是无法参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灵犀,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却总能让我心存快慰,欲罢不能。于是不止一遍地读她,品她,悟她,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或睿智从容,如天之辽远;或纵横开阖,如飞瀑流泻;或恬静悠然,若和风习习面对《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从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边读边记,边记边思,在品味与欣赏中,我像一株干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场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叶贪婪地汲取其中的养料。越走近孔子,愈发感觉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过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对,聆听他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的教育主张

读《论语》,令我感念至深的当属孔子的学而不厌。孔子学富五车,却一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行动践行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教育思想激励了无数教师,也照亮了无数心灵。孔子的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的治学态度吗?再想想自己,虽然也很敬业,无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学生的学业更加进步,但是却很少从学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职业倦怠感日增。其实,我们的教育生活本可以达到一种清风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学以教之始,只需我们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向前人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我们就会发现那潺潺小溪、绿草茵茵的精神家园。正所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

读《论语》,让我心灵震颤的当属孔子的诲人不倦。他的有教无类令人感动,也让人倍感温暖。《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观察: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因材施教。的确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走进学生心灵,开展周记对话,健全班级档案,开展教师赠言,开设心语班刊,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呵护,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诲人不倦的大乐!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则是像朋友。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10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啊!

书香能致远,的确如此!读《论语》,为人师,就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为人师,读《论语》,让我更确信:做好教师这一职业工作,必须用爱播种,用心耕耘。

论语读书笔记一篇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一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本书,是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书中有这样几大部分: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这些篇目中的言论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子夏的这句话意思是:”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他刻苦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如果我们现在学习都能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去玩,真是惭愧!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赵括把兵法背的滚瓜烂熟,谈起打仗,他父亲是赵国有名的大将都说不过他。可赵王让他去带兵打仗,他却不会根据实际灵活变通,结果误国误民,惨死在战场上。这又让我明白了:我们既要成为好学之人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做个会学之人,活学活用,知识才能转变成智慧。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论语里仁篇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分享了《论语·里仁篇》读书笔记给大家阅读!

论语里仁篇读书笔记1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论语里仁篇读书笔记2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论语里仁篇读书笔记3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的读书笔记五篇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读书笔记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论语读书笔记的资料,仅供参考。

1、论语读书笔记

读了《论语》这篇着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着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2、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着—《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

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直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非常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3、论语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着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

4、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5、论语读书笔记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

《论语》里好学的颜回,我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就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论语读书笔记(分享10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语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