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5篇。

究竟怎样才能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书写自己的人生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1)

我想如果有哪一次大战离我们最近的话,那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比一战惨烈,不仅在上网人数上的巨大差距,还在于参战国家和军队的数量上,以及二战对世界格局的更加持久深远的影响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是否会永久的和平,或者说是在一个课间的时间内保持和平。答案是显然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世界秩序通过和平协议的签订,也伴随着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确定,得以重建世界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成为立历史潮流,五大洲迎来了普遍意义上的一个黄金和平发展时期。不过,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终止战争,反而让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此消彼长,世界和平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历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为上世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两次世界大战,看似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今天我们认真研究这两段历史,认识战争发生的本质以及主要矛盾体、参战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人类未来和平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研读这两次世界大战史,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众所周知,二战有两大主战场,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战场,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主的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一书里,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作家、两次世界大战研究专家诺曼·斯通浓墨重彩的介绍了二战期间西方战场的主要交战国的攻守、战役的转折、诺曼底登陆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全景式的展现了那场战役的惨烈和世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如果说,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两大世界强国对欧洲各国发起的战争影响范围广、对整个战役起着重要影响的话,那么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日之战却是整个战役被世人忽视最多、影响被种种低估的一个主战场。当75年前纳粹德国派出的威廉·凯特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就此结束。不过,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役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帝国梦”,反倒是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去世让依然做着帝国梦的日本朝野看到了翻盘的机会。应用的中国人们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正在与日本侵略者作着艰苦的斗争。直到美国于1945年的8月,在日本本土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后,日本侵略者才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美梦终究难以实现,伴随着日本侵略者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才终于宣告结束。

我想说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二战中的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是被远远低估的,这需要世界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只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忘战必忧。只有铭记战争的惨痛记忆,珍爱和平的来之不易,人类才能拥有和平的未来。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壮大世界正义和平的力量,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消除饥饿和疾病,改善世界环境,也许才能真正拥有持久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2)

我必须在读完书半个小时内简单记录一下感受,因为我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正以飞快的速度从我脑中消失。

看了55个小时,以我这种看书的速度,这本书大概看了10周,而且打破了一次只读一本书的惯例,这本书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跑去看了一本朗读者,读完朗读者又返回来读完此书,说实话,真的读完还感觉挺激动的,因为还是坚持下来了。

说实话,这本书比较难读,因为他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民生的内容很少,读起来很吃力,而且丘吉尔的逻辑和视野都比较宏大,缺少一点普通人的感觉,文字看起来几乎没什么感情。书中涉及的武器、地理位置、航海路线、军事路线都非常复杂,不对照当时的地图几乎无法理解,这也是难读的一大原因。当然,难读是我个人感觉。

我在想,读此书之前和读此书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感觉好像变的厚了一点,这么厚的东西,不管消化没消化,毕竟塞脑子里了,虽然很快就忘了,但是还是感觉自己厚重了,至少这个时刻有点历史沉重感。还有感觉自己更加无知了,未读此书我或许还可以讲讲二战轶事,读了之后不敢讲了,看不到历史的全貌,看不清局势的变化,看不懂思维的深度,知道了自己对二战知道的实在太少了,而且很可能是片面的。

书里的内容我忘的差不多了,我的基本记忆是这样的,书以一战结束开始,以丘吉尔卸任结束,主要以英国的视角或者丘吉尔的视角来讲述二战的过程。首先,一战后协约国已经刀剑入库马放南山,同盟国尤其是德国凭着战后贷款却飞速发展起来。其次战争爆发后,英国的战略主要以保存实力为主,同时保障中东及北非的能源线路,在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英国的主要任务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抗击德国,其中将美国拉入战争是迫切需要。然后,德国对俄宣战,英美努力为俄国输送物资,同时解决隆美尔在北非的压力,促使土耳其保持中立,趁德国被俄牵制期间维护东南亚的利益。然后,各国联手反击,促使战争结束,不难看出斯大林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是十分具有战略意义的,正是诺曼底登陆成功,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战争结束,就是分配利益的时候了,矛盾就此产生,世界格局因此变化。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记忆了,可能有不准的地方,不想考证了,痛苦的书读完了,我要换一本轻松点的书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3)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4)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5)

今天,我们上了品德课。品德老师让我们看了一篇小短文叫“第二次世界大战”。我门看完后,品德老师对我们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始终不承认那些侵略中国的事情。

课上完之后我很气愤,为什么别的国家侵略了其它的国家就会道歉,而侵略我们的日本人却不对我们道歉。我们的课本上都有那些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可日本人到现在还不写在课本上,天天装无辜的样子,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我想如果我是那时候的人,我也会反抗的,绝不会让别人任意的欺负。为什么那时候的人都要抢地盘,安生的过日子多好呀!

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的过日子。如果心中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如果大家都能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话,有可能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家们说:“如果发生了第三次大战,将会造成生态失衡,那么地球就会毁灭。”如果没有战争,世界该多美好,鸟语花香、歌舞升平。

我不由自主的就想唱着一首歌:“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是啊!歌曲都这么的写,让世界充满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我们这一代要努力学习,不要像老祖先一样老是受欺负,应该友爱,心胸宽广一点。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世界没有战争,充满和平。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部来自美国的纪录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如果你能制作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当然,娱乐还是主要目的,但是如果电影能对当时的社会道德有所贡献,那就会变成一种满足的源泉。这是威廉惠勒制作《忠勇之家》的初衷。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三分之一的好莱坞男人奔赴前线。你如何向一千二百万还是大男孩的的年轻人灌输穿上军装的必要性。电影,希特勒和戈贝尔都看好的宣传工具登场了。

中途岛战役,空袭将来,福特选择站在最高处,不顾生命危险,拍下真实的战场。摄影机的链轮松动,状况百出的画质所传递出的原始戏剧张力,这电影史上最具现代性的瞬间,完全出于福特身为导演的职业敏锐。

罗斯福总统不停地与旁人讨()论着影片中的细节,儿子吉米的图像突然出现,直到结束,罗斯福不再说一句话。

这是福特的计谋,直到放映之前,他才指导剪辑师将这一帧画面加进去。

什么是战争?为了各自的利益,政府高层不会承认它的残酷血腥。我们确实是在把我们的孩子送去地狱!

罗斯福立即建议将影片全国公映,刹那间,原本只在幻想中存在的战争无比真实,就在你我身边。美国人第一次看到了彩色的战争片,并且看到了自己的牺牲,自己的胜利!

意志的胜利,我该如何超越它?简直不可能!卡普拉陷入沉思。我们什么也不拍,我们就用他们拍好的东西。

独一无二的宣传手段诞生了。卡普拉为意志的胜利配上音,让画面变的通俗易懂,并且滑稽得像是一出喜剧,所谓的领袖-希特勒、墨索里尼丑态百出。

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世界大战之中的好莱坞电影,五位杰出导演,舍弃舒适的生活,用手中的镜头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讲述真实的战争,讲述人性,讲述悲悯。

记得我在《穿起皇帝的新装》里借着无名艺术家墓志铭之名写过一句话:最好的作品都源自内心巨大的痛苦。这五位了不起的好莱坞导演在经历了犹如罗伯特卡帕式的一线战场洗礼,浴火重生,拍出了各自最伟大的作品。其实想想难道不是吗?我们为什么要发言?我们有什么话想说?作为一位创造者,你有用吗?哪一种用?

满分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电影很多,把好莱坞电影在二战期间的发展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结合在一起讲,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纪录片讲述好莱坞历史上最伟大的五位导演,用电影作为武器,赢得二战、改变电影历史的传奇史话。纪录片提供了一个编年体的索引,清晰地呈现出战争对好莱坞电影风格的影响,并因此发展出一个崭新的奖项最佳纪录片奖。电影摄像机转向关注当下,追踪纪实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

片子的第二大看点,是邀请当今五位非常有成就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吉尔莫?德尔?托罗、保罗?格林格拉斯、劳伦斯?卡斯丹,分别对他们的上一代导演先辈约翰?福特、弗兰克?卡普拉、约翰?惠勒、约翰?休斯顿、乔治?史蒂文斯进行解读,他们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导演,用导演的目光去解析导演的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故事,视野和角度,超越普通观众之上,精彩毋庸置疑。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将其战争宣传的工作外包给好莱坞这在当时难以想象,政府让这些好莱坞的著名导演自由出入战区,几乎每个美国战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用电影影像,影响了美国公众,形成了关于美国正在参与一场正义战争的集体共识。战争,不仅改变了电影人;电影人,也因为战争的经历,改变了好莱坞的电影语言和内容。

影片用很多不为人知的小细节,展现真实的历史图景。在为政府宣传战争的大前提下,战时的好莱坞大导演们,不得不接受军方宣传部门的审核管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顺利通过审查,他们也要花费不少小心思。约翰?福特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中途岛战役》顺利通过审查,特意在片中加了一个罗斯福总统儿子吉米罗斯福的特写画面,当然,总统儿子的这个特写画面,不知道哪里拍的,也不知道哪里剪辑来的,用约翰福特自己的话说:为了确保作品的圣洁,所有手段都是合理的。 那个画面帮了大忙,《中途岛战役》在美国造成深远影响,一下子拉近了人们和战争之间的距离。这是美国人第一次看到有色彩的战争,在那之前,电影只是与逃避现实有关,与幻想有关,那也是观众第一次见证美国获胜。没错,这是真正发生的事。

五位导演在特定历史时期经历的事情,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了电影行业,看到了电影制作的本质,并且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认清了艺术创作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约翰?惠勒接拍《忠勇之家》时,美国还没参战,军方要求惠勒不要在影片中诋毁德国人,制作仇恨电影。惠勒自己是犹太人,他很清楚希特勒的野心,所以坚持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讲故事,否则拒绝参与电影制作。《忠勇之家》拍到一半,珍珠港事件爆发,惠勒接到军方审核官员电话,我一直在想你说的话,也许你是对的,你就以你想要的方式做吧。《忠勇之家》结尾,一个被毁坏的教堂内,惠勒直接向观众喊话,向英国观众喊话,就像在宣告决心,我们会团结一心,我们会抗争到底,直到获得胜利。影片后来在英国放映,极大地鼓舞了英国民众的士气,并暂获当年奥斯卡几项大奖。

电影制作人一直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不想被操控,不想由别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惠勒很幸运,恰逢其时,让自己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良心有所贡献。当然,也有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却不为当时的市场接受而失败的例子。

弗兰克?卡普拉战前是好莱坞的领军人物,来自意大利西西里,那时意大利还未被看作是个成熟的国家,因此他迫切地渴望证明自己,渴望被爱和拯救,那关乎存在,而不是正直。卡普拉电影的本质总是在探讨价值的问题,自我价值的问题。《生活多美好》,主角是一个公认的失败者,得到了重新检视世界的机会。如果没有他的存在,世界会是什么模样?这也是卡普拉对自己的真实省思,没有我的世界会如何? 他挖掘了内心最私密的、最真实的感受呈现在电影里,《生活多美好》重新定义了卡普拉,成为他创作生涯中最重要、最有力的一部电影。

不幸的是,《生活多美好》不仅票房失利,也未受到影评青睐。在战争结束的最初时刻,人们历经沧桑,不需要如此严肃认真的作品,大众需要喘息,来治愈战争的创伤。《生活多美好》的失败,迫使卡普拉创立的电影公司停业,他自己也从此息影。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若干年后,《生活多美好》重新获得世人认可,被奉为经典。唏嘘。

纪录片拍摄中,用模拟场景代替真实场景,会不会因此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欧洲战场进入尾声,休斯顿奉命前往意大利,拍摄意大利解放。赶到利里河谷口的小镇圣皮耶特罗时,战役几天前就结束了,此时的圣皮耶特罗小镇已经被夷为平地,尸横遍野,休斯顿决定在这个只剩下断垣残壁的小镇模拟被解放的画面。利用美国军方提供的各种资源,休斯顿细心地重现,持续三天的围城之战《圣皮耶特罗之战》。休斯顿非常聪明,模拟拍摄的细节做得非常好,战争虽然是模拟的,死亡士兵的画面却是真实的。

《圣皮耶特罗之战》,模拟和真实混合的影像,甚至骗过了斯皮尔伯格的眼睛,他说:我看电影的时候以为是真实的场面,很久以后才知道休斯顿模拟了其中一些部分。发现画面不是真的时有点失望,但我也非常尊敬初次看这部电影时给观众和我带来的震撼。科波拉说:我不在意这些战争画面是真实的还是模拟的,休斯顿是导演也是剧作家,重要的是他创作出来的东西,只要抓到精髓,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

在《战地摄影师》中,采访二战幸存的摄影师时,他们就抱怨休斯顿模拟拍摄的战争场景,给他们的实际拍摄带来的压力和困扰,更多的普通战地摄影师,只能随军记录,拍到什么是什么,交不出令上级满意的素材时,有口莫辩。

有绝对真实的影像存在吗?就算真实记录,拍摄时的角度和取景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带着摄影师的主观偏好,剪辑时对素材的选择,同样是服从某种故事策略而制定的标准,有标准就意味着不符合标准的需要剔除,一系列人为偏好的选择,早就让最后呈现出的影像偏离了绝对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为了故事的完整性,模拟部分场景混合在真实纪录里面,让故事更有说服力的做法无可厚非。

五位导演中,乔治?史蒂文斯的战争经历最深刻,他对历史的影响也最大。战争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和思想,还改变了他的作品风格,战前他是拍喜剧的,达豪集中营的所见所闻,令他再也无法制作轻浮搞笑的喜剧。走进达豪集中营,史蒂文斯直觉地意识到他的任务不再是制作宣传片或纪录片,而是利用摄像机来收集证据。达豪集中营的这些影像,成为日后审讯纳粹罪犯罪行的关键转折点。

史蒂文斯说:我不敢相信在集中营发生的种种暴力和邪恶,竟然是人类所为,你不禁思考,这是什么样的世界?人类是怎样的禽兽?我们该如何防止自己变成这样?卡普拉说:直到我们播放了史蒂文斯拍摄的达豪集中营内的影像,纳粹暴行才深深震撼了每个人的内心。斯皮尔伯格说:那时,人们才开始见证那些真实又残忍的,希特勒预备要做的,并且也确实在大部分东欧地区做到了的暴行。如果战时的战争宣传片让你有了从军的理由,集中营里的影像,则证明美国参战并为了记录战争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经历战争的残酷洗礼,每个人都变得不一样。随海军亲历诺曼底登陆的福特,战争一结束,就开始酗酒,每天把自己灌醉,然后开始闹事,军队里没有人能管住他,不得不把他遣送回国。战争结束后不久,福特创办了野战摄影队之家,为他的亲朋好友和部下打造一个社交俱乐部和复健中心。再后来,福特拍摄《菲律宾浴血战》,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就像一个疗程一样,开启了探索冲突对美国所造成影响的慢慢长路。福特的《菲律宾浴血战》,让观众第一次开始思考,人们牺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了确保新的世界是美好而快乐的吗?

每一个从战场活着回来的人,身心都受到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身体上的残疾,有些则反应在心灵上,因战争引起的精神疾病,并没有完全受到重视。

为了让世人见到战争经历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休斯顿拍摄了《上帝说要有光》。追踪一组前线归来的士兵,从入院到出院,接受心理干预治疗的过程。影片没有粉饰,诚实地展现了他们深陷在自己绝望和震惊中的样子。对战争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宣传,一直受到军方打压。直到1981年,与政府缠讼了35年后,《上帝说要有光》才得以公开放映,时至今日,这部作品被视为一座里程碑。

惠勒的《黄金时代》,聚焦在三位退伍军人和他们重返平民生活所面临的困境,回到家乡,内心的战争,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霾,在梦里、在清醒时刻,在每个他们所做的决策中,在他们面对战后美国的真实世界冲突时,仍纠缠不放。《黄金时代》被誉为美国社会现实主义的杰作,成为影史上票房第二的电影,也为惠勒赢得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卡普拉战后制作的《生活多美好》,也在数十年后,获得广泛认可,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在领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他说:相信自己,因为只有英勇的人才会创作。只有大胆的人才会制作电影。唯有真正勇敢无畏的人,才配得上在两小时的黑暗空间里,对其他人诉说故事和道理。

战争,改写了他们的人生,战争,也为他们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养。只要用对方法,一部电影可以影响许多人。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11篇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敬请访问。

每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品尝的,在观看过这部影片后,我们的感受可能不能用单纯的语言表现出来,观后感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好的观后感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一篇优秀作品观后感怎么写呢?也许"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就是你要找的,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

前几天,我们看了王亚萍老师在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她在太空里做了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有杂技,陀螺,单摆,水膜,水球,圆周运动。

先说杂技吧。在地球上杂技要练好久,很危险。可在太空中,就显得轻而易举,悬空打个滚就可以了。就像成了大力士,一根手指都可以把一个人举起来。

大家都知道,陀螺是人们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在太空,把它浮在空中并给它一个干扰力,笨笨的陀螺就开始翻滚。但若是先让它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

“单摆”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可它在失重状态下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给它一个很小很小的力量,它就会做“圆周运动”

王亚萍老师做我最喜欢的水膜时,我目瞪口呆。这水膜和生活中的面膜差别太大了。抽出水后的金属卷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失重!短短二字富有智慧,科学,太空真有趣!

这几个实验不要看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的。

有人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指令长聂海胜老师告诉我们:“飞船中的水是从地球上带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中国梦,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在我国前所未有,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我似乎神游太空,亲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飘然而至。如梦如幻。

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仙”聂海胜“悬空打坐”,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腿如佛,“嫦娥”王亚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轻轻一推,“神仙”摇摇晃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她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据了解,20xx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在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环绕地球近半圈后,教室里的学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舱环境——润喉时漂浮的水珠,手里制作的水晶球,还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国结——这节距离地表350多公里,时长40分钟的课程注定将被载入历史。

它已经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以及中国学生和我们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多个失重实验。

中国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传说,那么在宇航员那里可以得到注解,他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这次太空授课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3】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种植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4】

“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是如此,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对各种难关的探索与攻克,没有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怎么会有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们特别能战斗,要知道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航天员更是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走入“战场“。他们特别能吃苦,早期的中国异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环境也极其恶劣。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给吓倒,始终迎难而上。他们特别能攻关,要知道我们的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他们特别能奉献,多少航天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却还是毅然决然地争先踏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此激励着我们前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上笃定前行。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5】

从十点开始,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号”的航天员们在远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舱内给我们上了太空第一课,让我们了解了神奇的太空一些奇特的失重现象!

全神贯注地看完了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演示后,我的心情很激动!多么神奇的太空失重现象啊!在地球上不能实现的事情,在太空中轻而易举就能做到!比如:聂海胜叔叔轻松地就翻了个大跟头,像一个武林高手!还有,用一个支撑架把小球绕在一根线上,轻轻地碰一下小球,它就会做圆周运动;但在地球上,这样操作时,小球就会反复地来回摆动,多么奇特的现象啊!

陀螺的实验更令我惊奇!一个静止的陀螺用手指稍微碰一下,它就会翻滚着向前转动。这在地球上,根本是无法实现的,除非这个陀螺被施了巴拉拉魔法!

王亚平阿姨演示的“喝水”的过程也是非常有趣的。她从饮水袋中挤出一个晶莹剔透的小水滴,然后轻轻一吸,就把水滴“喝”了下去。还有那神奇的水膜竟然能吸住一个中国结;透明的水球可以做一个透镜;当向水球内注入两个小气泡时小气泡是独立存在的,再注入红色的液体时,透明的水球竟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红色的水球!这是多么美妙的现象啊!

这次太空授课的很多物理知识我还都不了解,只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将来也要去太空探索奥秘!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6】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已经圆满落幕。在大多数孩子都还在细细回味这堂生动的太空授课带来的乐趣时,或许很少人会想到,究竟还有多少孩子没有机会参加这堂课。

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学习乐趣时,一些山大沟深的山区,还有不少孩子需要翻越几座山才能带着干粮步行到学校,而因师资和教室匮乏,在不少地区甚至还存在一些二、三、四年级同班一起上课的复式班,二年级上完课复习,老师再给三年级上课,之后是四年级……

对他们来说,一本崭新的作业本、书本都已经算得上奢侈品。在这样的条件下,你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像城里孩子那样,坐在明亮的现代化教室里,兴致勃勃的看着精彩的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也让能问出“iPad可以吃吗”问题的他们,成为被“最高讲台”抛弃的那一批人。所有这一切,无容置疑,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一责任推卸给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差异的中国现状。

造成这种现象,我们缺少的不是资金,也不是统筹兼顾、实现教育平衡的调控手段和能力,而是彻底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心和勇气。

教育需要改革,所有的孩子都不能被抛弃,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也许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我们绝对不能让他们成为被现代化抛弃的一代。因为抛弃他们,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那些贫困地区的未来,更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顶尖科技的结晶,近日,神舟十号飞船已经升空了。王亚平,这是唯一乘坐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女宇航员,搭载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宇航员还有聂海胜、张晓光这两名男宇航员。

我为神舟十号的升空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们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那就是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在6月20日的早上10点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授课,这是我们以前的一个梦想,现在,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就要和我们一齐来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了!

6月20日的早上,我们和老师激动地围坐在教室里,等待着太空授课的正式开始。10点左右,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正式开始。王亚平姐姐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太空老师,首先王亚平向我们讲解了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三名宇航员精心地为我们讲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同学们既好奇又羡慕。在失重的条件下,宇航员们可以轻松地漂浮在半空中,我们感觉太神奇了,这些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无尽的遐想!

这次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我们观赏后,都有非常大的收获。我们不仅仅收获了专业的知识,这堂生动有趣的太空授课也引起了我心中的感想。我要奋发学习,将太空的相关知识学好,锻炼好身体,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宇航员。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7】

小时候我就十分喜欢天文学,梦想去那神秘的太空。也许是出于对星座的爱好,每次我在小区玩时都要躺在大石头上看着天空,希望能找到妈妈故事里那些美丽的星星。于是,我心里萌发了一个念头,像杨利伟叔叔一样登上太空,做一个真正的宇航员。于是我暗下决心:好好学习,锻炼身体,争取考上航天大学,将来到美丽的太空中实现我的航天梦。

一天晚上,我又像往常一样遥望着天空中的星星,跟它们进行心灵对话。忽然,一位身穿闪闪发光衣服的大哥哥出现在我面前,说:“小弟弟,我是太空使者,你的航天梦想我可以帮你实现。”“真的吗?我想去蔚蓝的太空,找我的星星朋友们,行吗?”“没问题。”大哥哥爽快的答应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只见他手握着一支神奇的对讲机,说了几句我听不懂的话。啊!一只硕大的宇宙飞船停在了我的面前。舱门打开了,大哥哥拉着我的手走了进去,飞船稳稳的离开了地面,飞向太空。

只见飞船操控舱里有许多按钮,大大小小的发光显示屏显示着各个星座的坐标。一路上我好奇的问这问那,大哥哥都耐心的给我解答。“快看!”我指着一个星座,那是猎户座、那是仙人座,我指着那些星座,就像在说我的朋友一样。大哥哥很高兴,说:“你说的很正确,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哟。”“嗯。”我认真又使劲的点点头,心里乐开了花。

“快看,大炮!”我惊讶的指着一个方方正正,又伸出一个大筐子的东西。大哥哥笑了:“你呀,刚表扬你几句就原形毕露了,那是空间站,是科学家设在太空的科研设备,也是供航天员们生活、休息、工作的地方,它起到连接地面与太空的桥梁纽带作用。”“噢,我明白了。”我的脸刷的一下红了,刚刚得意的“小尾巴”老老实实的夹了起来。又虚心的向大哥哥请教了许多问题??

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铃声,我刚要分辨一下从哪来的,一支温暖的大手把我弄醒了,我耳边响起了妈妈亲切的话语——小懒虫,起床了??

再见了,大哥哥!再见了,太空船!我一定努力学习,做一名真正的宇航员,实现我的航天梦。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8】

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现有关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太空专用的质量测量仪加上一个能测出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从而在太空中测出的物体的质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来演示在失重状态下小球会有怎样的运动方式;亚平老师还使用金属圈和水袋,让我们看到在失重时,将放入水袋的金属圈拉出来后,我们会看到圈上有一个水膜——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实现的。让我们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老师还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让我们观赏到,在太空中红色会慢慢在水球中散开,最终而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水球。那水球非常漂亮,就如太空一样,神秘而迷人。

在实验演示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对关于太空的问题很感兴趣,如有没有看到太空垃圾。对此,亚平老师表示,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少,但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是很小的,否则后果难以设想。自11号升空以来,神十目前还并未看到太空垃圾,但这主要是得益于天宫一号有提前对太空垃圾进行预警分析,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规避、防护,这才让这几天的太空旅程如此顺利。

有同学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看完神十太空授课,我知道现在必须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科学,将来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9】

朱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课堂的视频,使我对奥妙无穷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课堂一开始,我们的授课宇航员——王亚平老师先带我们简单领略了航天员们的工作环境及休息环境,接着向我们介绍了有趣的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的用法,然后介绍了太空中时无法和地面上一样行走和转身的,原因在于太空中处于“失重”环境,所以宇航员们只可在舱内飘来飘去,借助舱壁舱底的把手进行活动。向我们展现了太空中水的奇妙现象,最后讲述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事情:航天员们一天可看到十六次日出,因为空间站每天绕地球十六次,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情啊!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太空中的水了。

亚平老师先利用一个塑料圆环在水袋中浸满水,形成水膜。我顺着水膜向后看,啊!后面的物品全部倒立了!亚平老师接着解释,在太空中水几乎没有浮力,水的张力就使水膜形成类似凸透镜的形状,王老师的助手叶老师将水膜中的气泡吸去后,王老师又将水袋里的水注入在水膜中,使水膜不断变圆,形成水球,接着叶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小气泡,使我们看到物体有一正一反两个陈像,神奇极了,叶老师将气泡吸去后,亚平老师将一颗泡糖片放入水球中,一串串淘气的小气泡出现在水球中,他们像珊瑚礁一样,一簇簇拥在一起,神秘极了!通过这次亚平老师的直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秘无穷,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东方国家,我为它而自豪。

亚平老师在讲课时说:“我们是新时代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中,你们将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带着王亚平老师的鼓舞,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0】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自古以来就令全人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传说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无穷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一号”授课,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水滴在太空与在地面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失重条件下如何测量物体质量、陀螺的旋转有何奥秘……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让更多学子仰望星空,激发起他们探索世界奥妙的激情,中华民族的前途必将更加广阔,中国梦必将更加宏阔壮观。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1】

随着我国科技日益发达,许多曾经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体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王亚平讲了个笑话:“如果诗仙李白住在天宫里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了。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令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最有趣的试验则是用圆环制作水膜。一般的水膜需要借助肥皂水的特性,来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仅仅需要普通的水即可,看见王亚平王老师将手中的圆环分开再合并,便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亲切地讲解到:“通过水球,同学们还能看到倒影成像哦!”说完,便眨了一下眼睛,让同学们觉得更亲近了。

看完这次太空授课,对于即将要升入初二的我,是一个提前入门以及预习,也激起了我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我对于学习物理的信心。

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第二次二十岁观后感影评


《第二次二十岁》是一部由崔智友、李尚允和崔元英等主演的电视剧,剧情丰富连贯,扣人心弦,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还有四个小时,自己十年来的那个十位数就要向后跳动一格了,第一次正儿八经的二十岁,时间平平淡淡,但心里确是期待而紧张。

和女主第二次的经历相似,在大学,选课,生活,忙碌着;经历不同,没有爱情,没有奇迹与热血澎湃。自己总是要常常提醒自己才能够维系着对生活的激情,但有些内心的感动确是轰轰烈烈,对一株树、一朵花,一首诗,一句歌。这些对于细琐的感动,在外人看来,是矫情,是故作姿态,按照紫式部的说法,我可能便是:

那种脸上露着自满,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总是摆出智多才高的样子,到处乱写汉字,可是仔细地一推敲,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像她那样时时想着自己要比别人优秀,又先要表现的比别人优秀的人,最终要被人看出破绽,结局也只能是越来越坏。总是故作风雅的人,即使在清寂无聊的时候,也要装出感动入微的样子,这样的人就在每每不放过任何一件趣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不良的轻浮态度。而性质都变得轻浮了的人,其结局怎么会好呢?

某种意义上,即便可能结局不怎么好,还是更愿意自己的二十岁充满清少纳言的各种最佳,成为一个善良而细腻的女子。性质变得轻浮,是要如此画等号啊?倔强的蕙质兰心,倔强的不在嫉恨与心机中改变罢第一次二十岁,日子还是依旧,但自己知道很重要,分量很重,这也许就是从后倒回与从前数过的不同,也就是第一次与第二次的区别。少一点对未来的确定,少一点对激情的崇拜,少一点,少一点,那种迫不及待。我的二十岁呵,真不知道四十岁的我倒过头来,看着这篇文章,会不会莞尔,抑或如何,不知道,哈哈,因为我独特的第一次二十岁,就这样爱下去,这样快乐下去,这样义无反顾下去吧,二十岁快乐!

短评的字数限制实在太讨厌了

想记下几点想法都放不下QAQ

1

最先注意到的是,这部剧是tvn的耶。

上一次的《不要恋爱要结婚》也是他们家的,感觉很轻松有趣。

kbs,sbs和mbc总是傻傻分不清楚,相比较而言tvn就比较好记了。

还有那个抑扬顿挫的tvn,content trend leader, 总是莫名的喜感。

2

陷入离婚危机的家庭主妇,在朋友的帮助下立志考上大学,不断克服苦难拼搏奋斗。这个设定太棒了!

说实话,看完之后,感觉河露娜和车胜贤谈恋爱的部分有点烦

(也有可能是因为不喜欢男主的长相,所以不想看他的戏份)

倒是更喜欢她和舞蹈社社长的故事。

所以,如果这个故事抛开爱情,着眼在河露娜跳舞学习两手抓,一路结交朋友,顺便处理家庭矛盾,最后成功逆袭,那该多好啊

不过这样的话就太yy了,囧

唉,所以河露娜表演完一次就放弃了舞蹈梦,最后退学开年糕店去了,真是真实啊。

3

有一个场景,说儿子发现妈妈在便利店工作,找爸爸告状,爸爸大怒,然后来便利店闹。

我觉得这个场景实在太可爱了!

4

所有的人物关系中,最期待的是妈妈和儿子之间的互动:

妈妈和儿子成为学习小伙伴啦,妈妈帮儿子打掩护啦,儿子替妈妈打抱不平啦,两个人装作不认识但私下里又关心对方啦,之类的情节。

可惜并不是很多

当时看《奇怪的她》是,也是比起和电台pD的互动,更喜欢奶奶和孙子同框。

(《奇怪的她》真的很好看!五星!)

一方面我喜欢轻松的家庭戏码,一方面我很心水姐弟恋。

如果原因只是前者还好,如果是两个都有的话

感觉自己有点变态Orz

5

河露娜在丈夫面前很小媳妇,在车教授面前又像中学时一样洒脱。

这个设定可以理解。

但是总觉得没有找到平衡点,所以挺矛盾的。

在无情丈夫多年折磨下被磨平了棱角,曾经的花季少女如今内心荒芜

多好的虐点啊,作为暗线放在轻松积极的大学生活里,时不时拉出来赚赚眼泪,增加角色哲学深度什么的

可惜只是点了几笔,没有很铺开来讲

我甚为遗憾。

6

《未来的选择》到最后,金主播的戏份都快被砍没了,连结局都是开放式的(我觉得是来世!)

你们都觉得挺糟糕的,但是我挺喜欢的

这种女主试图拯救女主自己,而不是光顾着不带脑子谈恋爱的故事,正合我胃口。

女主干嘛老是傻傻地谈恋爱,绳命还有很多和爱情一样美好甚至跟美好的事好么。

所以我还喜欢看女主和女二同框= =

比如这里河露娜和她的那个好机油;

比如《急诊男女》里,韩亚凛帮智孝撇去嘴角的饭粒;

比如《她很漂亮》里,闵夏莉托()起黄静茵的爆炸头,称赞她可爱;

比如《听见你的声音》里,强辩和检察官冰释前嫌一起合作,里应外合;

唉,这么冷的萌点,感觉好寂寞QAQ

7

这部剧的首播是去年八月二十八号。

我的生日诶,好惊喜 :D

52届百想最佳编剧候选名单公布,不出所料,金淑恩(大热剧《太阳的后裔》)、金恩熙(几乎零差评的《signal》)、李有静(国民剧《请回答1988》)全部上榜,但仔细一看竟然没有《第二次二十岁》的苏贤京,讲真,我是不服气的。

苏贤京曾经的作品有《灿烂的遗产》、《我的女儿是素英》、《检察官公主》、《49日》、《two weeks》,几乎部部高收视,但奇怪的是我并不是很喜欢她的风格,除了《检察官公主》刷过,其余皆是几集便弃,但这丝毫不妨碍我喜爱《第二次二十岁》。这次苏贤京选择合作的平台是小众之王tvn,所以连带着整个剧的风格比三大台清新不少,主题也选择了她较为擅长的女性主线,但较她其他作品,整部剧作并不刻意制造高潮和煽情,反而是回归到温情当中。而轻喜剧的定位,也让剧的节奏轻快很多。

剧情简单描述起来,就是19岁的河路娜因为爱情和家庭放弃了上大学以及跳舞的梦想,39岁又因为想要挽回变心的丈夫,重新考入大学,在曾经暗恋自己的男主角的影响下逐渐找回自己,最终获得新生故事。韩剧中《罗武林向前冲》、《妻子的诱惑》、《逆转女王》都属于这个中年主妇翻身套路,经典如《妻子的诱惑》在当时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也被国内翻拍了《回家的诱惑》。应该说这一类题材在韩剧中尚属常见,并无特别,但不同与以往周末剧动辄百集的篇幅,《第二次二十岁》仅仅在16集的篇幅中,围绕着女性的自我觉醒将河路娜的改变一一展现,从最初的唯唯诺诺到后来的积极开朗,从人生的重心只有丈夫孩子到重拾梦想找回自我。虽然集数有限,但苏贤京的本子却很扎实,在自洽的各种巧合里,河路娜脱胎换骨,丝毫不违和。

女主角河路娜的扮演者是女演员崔智友。其实我并不喜欢崔智友略带苦情的长相,但河路娜这个角色却非常适合她,或许因为崔智友是舞蹈演员出身,对于剧中仅有几次的舞蹈,她也能完整地将河路娜对舞蹈的热爱和怀念演绎出来。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河路娜在校园祭上舞台上大哭,因为那天时隔20年她又重新跳起了舞,她发现那未曾实现的梦想,未曾有的大学时光,都是再也无法重来的青春,她错过了很多很多。一声声痛哭,着实伤感也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男主角车玄锡的扮演者是李尚允,虽然李尚允的剧之前没有看过,但他这次的演绎算是及格,几个可爱的反差和深情的表现都够苏,关键是和崔智友搭着不违和,有cp感。而从人设角度看,车玄锡虽然是关键性人物,但感觉在这部强调女主的剧里,刻画有些中规中矩,标配的痴情死守20年的初恋情结,标配的才华横溢知名的导演,标配的帅被众学生膜拜花痴,感觉与其他偶像剧男主并无区别。这大约也是韩剧在偶像剧框架内的创作的必然。

本剧在处理男二和女二的角色上也非常出色,不同以往对出轨男和小三的平面化处理,剧本对他们以一种戏谑的基调在描述,时而以诙谐去嘲笑,时而又以轻松去带过。而且非常难得是女主没有去进行所谓的复仇,也许对于那个离开的丈夫,多一分的纠缠也是浪费 ,放手既是止损,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解脱。这个转变,显示了编剧认为现代女性不应以婚姻为唯一奋斗目标,需要有更为洒脱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又因为人类是关系的产物,所以就有了各种关系里的身份,在过去,女性因为历史和文化的缘故,会特别强调她的家庭身份妻子、母亲,人们很少会去将女性看成一个和男性对等的独立的个体。路娜的教授丈夫最初与高中毕业,整天只谈论儿子的路娜形同陌路,后来因为河路娜脱胎换骨,变得想要挽回妻子;路娜的儿子最初也看不起和社会脱节只会做饭的母亲,但后来因为看到母亲在舞台上的帅气逐渐理解、尊重母亲。这个例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性在为妻子、母亲的时候不能一味强调关系中的自己,更应该重视独立的自我,只有自我是可爱的,别人才会爱你。

单从这个立意上本剧就已经是韩剧的突破之作这不但是苏贤京个人的风格转型,也是韩剧在旧题材上的新挖掘。本次百想苏贤京未能入围,实有遗憾,但身为顶级编剧却依然在不断求变创新,着实让人敬佩,也感叹韩国影视剧市场的求变氛围确实浓厚。

反观国内,今日又刷到《射雕英雄传》翻拍的新闻,如果没记错的话,上一次翻拍是2008年,仅过去了8年,再经典的剧目也经不起第7次翻拍。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汇总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会跟着情节活跃。不仅如此,观看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启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要突出重点,要抓住影视中最直击你心灵的一部分去撰写。如何写出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观后感呢?急你所急,栏目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随着我国科技日益发达,许多曾经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体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王亚平讲了个笑话:“如果诗仙李白住在天宫里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了。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令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最有趣的试验则是用圆环制作水膜。一般的水膜需要借助肥皂水的特性,来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仅仅需要普通的水即可,看见王亚平王老师将手中的圆环分开再合并,便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亲切地讲解到:“通过水球,同学们还能看到倒影成像哦!”说完,便眨了一下眼睛,让同学们觉得更亲近了。

看完这次太空授课,对于即将要升入初二的我,是一个提前入门以及预习,也激起了我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我对于学习物理的信心。

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2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种植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3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科普知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广告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足球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4

“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是如此,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对各种难关的探索与攻克,没有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怎么会有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们特别能战斗,要知道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航天员更是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走入“战场“。他们特别能吃苦,早期的中国异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环境也极其恶劣。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给吓倒,始终迎难而上。他们特别能攻关,要知道我们的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他们特别能奉献,多少航天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却还是毅然决然地争先踏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此激励着我们前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上笃定前行。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5

朱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课堂的视频,使我对奥妙无穷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课堂一开始,我们的授课宇航员——王亚平老师先带我们简单领略了航天员们的工作环境及休息环境,接着向我们介绍了有趣的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的用法,然后介绍了太空中时无法和地面上一样行走和转身的,原因在于太空中处于“失重”环境,所以宇航员们只可在舱内飘来飘去,借助舱壁舱底的把手进行活动。向我们展现了太空中水的奇妙现象,最后讲述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事情:航天员们一天可看到十六次日出,因为空间站每天绕地球十六次,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情啊!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太空中的水了。

亚平老师先利用一个塑料圆环在水袋中浸满水,形成水膜。我顺着水膜向后看,啊!后面的物品全部倒立了!亚平老师接着解释,在太空中水几乎没有浮力,水的张力就使水膜形成类似凸透镜的形状,王老师的助手叶老师将水膜中的气泡吸去后,王老师又将水袋里的水注入在水膜中,使水膜不断变圆,形成水球,接着叶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小气泡,使我们看到物体有一正一反两个陈像,神奇极了,叶老师将气泡吸去后,亚平老师将一颗泡糖片放入水球中,一串串淘气的小气泡出现在水球中,他们像珊瑚礁一样,一簇簇拥在一起,神秘极了!通过这次亚平老师的直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秘无穷,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东方国家,我为它而自豪。

亚平老师在讲课时说:“我们是新时代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中,你们将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带着王亚平老师的鼓舞,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6

前几天,我们看了王亚萍老师在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她在太空里做了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有杂技,陀螺,单摆,水膜,水球,圆周运动。

先说杂技吧。在地球上杂技要练好久,很危险。可在太空中,就显得轻而易举,悬空打个滚就可以了。就像成了大力士,一根手指都可以把一个人举起来。

大家都知道,陀螺是人们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在太空,把它浮在空中并给它一个干扰力,笨笨的陀螺就开始翻滚。但若是先让它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

“单摆”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可它在失重状态下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给它一个很小很小的力量,它就会做“圆周运动”

王亚萍老师做我最喜欢的水膜时,我目瞪口呆。这水膜和生活中的面膜差别太大了。抽出水后的金属卷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失重!短短二字富有智慧,科学,太空真有趣!

这几个实验不要看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的。

有人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指令长聂海胜老师告诉我们:“飞船中的水是从地球上带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中国梦,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第二次太空授课直播观后感启迪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坚持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发现其中的快乐,写作品名观后感如何体现内心真实感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第二次太空授课直播观后感启迪”,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第二次太空授课直播观后感启迪(篇1)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已经圆满落幕。在大多数孩子都还在细细回味这堂生动的太空授课带来的乐趣时,或许很少人会想到,究竟还有多少孩子没有机会参加这堂课。

对他们来说,一本崭新的作业本、书本都已经算得上奢侈品。在这样的条件下,你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像城里孩子那样,坐在明亮的现代化教室里,兴致勃勃的看着精彩的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也让能问出“iPad可以吃吗”问题的他们,成为被“最高讲台”抛弃的那一批人。所有这一切,无容置疑,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一责任推卸给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差异的中国现状。

造成这种现象,我们缺少的不是资金,也不是统筹兼顾、实现教育平衡的调控手段和能力,而是彻底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心和勇气。

教育需要改革,所有的孩子都不能被抛弃,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也许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我们绝对不能让他们成为被现代化抛弃的一代。因为抛弃他们,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那些贫困地区的未来,更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顶尖科技的结晶,近日,神舟十号飞船已经升空了。王亚平,这是唯一乘坐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女宇航员,搭载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宇航员还有聂海胜、张晓光这两名男宇航员。

我为神舟十号的升空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们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那就是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在6月20日的早上10点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授课,这是我们以前的一个梦想,现在,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就要和我们一齐来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了!

6月20日的早上,我们和老师激动地围坐在教室里,等待着太空授课的正式开始。10点左右,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正式开始。王亚平姐姐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太空老师,首先王亚平向我们讲解了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三名宇航员精心地为我们讲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同学们既好奇又羡慕。在失重的条件下,宇航员们可以轻松地漂浮在半空中,我们感觉太神奇了,这些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无尽的遐想!

这次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我们观赏后,都有非常大的收获。我们不仅仅收获了专业的知识,这堂生动有趣的太空授课也引起了我心中的感想。我要奋发学习,将太空的相关知识学好,锻炼好身体,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宇航员。

第二次太空授课直播观后感启迪(篇2)

人类踏入宇宙太空是文明的进步,我国可以将宇航员送上太空,并且拥有很高的航天技术,那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气!

在这次互动课堂中我感受到了中国,我们的祖国,在航天事业的发展迅速,对太空的向往,学习到了空间站的结构构造以及其他载人火箭和载物火箭接入空间站的先后顺序,体会到中国勇于探究太空的奥秘,知道了人在地球上的一天,就第于人在宇宙中的30天!如果人不在外太空做运动,并且是长期呆在外太空的话,血液就会往上升,当脑部血液过多地时候还会致死。

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在外太空重力消失的实验。

水在外太空里不会像地球一样,而是会浮起来,宇航员在外太空里喝水时,要放在一个袋子里。其中有一个实验是水膜张力实验,先做出一个水膜,再往水膜里加水,变成一个大水球,在水球中注射色素,水球会变成其他颜色。最后把泡腾片往里面放,泡腾片帽出的气泡没有炸,而是在水球里面,没过一会,水球里面充满了气泡,水球越来越大,可里面的气泡却一个都没炸裂,而是在水球里面,一个也没有离开它。这个实验真神奇,水可以做成一个球,而不流下来,泡腾片冒出的气泡都没有炸裂。在太空中还要多锻炼,不然回地球会不适应而变胖.......

太神奇了!从这次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在航空这方面的进步,也让我了解了火箭的结构和太空生活。太空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事,等着我们新一代祖国的加班人去发现。

叶光富叔叔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转身。他首先尝试了直接转身,可是转着转着他就飘起来了。然后他深呼吸一口气,他选择了深呼吸这个转身,结果他只是跳了起来,没有转身。他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转身。第1种就是借助工具转身。第2种就是把双手伸开。等转身完后再把双手伸回来。第3种是将右手旋转就可以转身了。

这个实验太神奇了,向所有宇航员致敬。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即为信仰。

第二次太空授课直播观后感启迪(篇3)

今天,神州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老师在太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太空实验课,看后不仅惊叹不已。航天英雄也只是一个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的普通人,是什么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

首先我了解了太空上没有地球吸引力,航天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走路、转身、运动,都和地面不一样,都需要小心谨慎,以免受伤。看见宇航员们在太空飘来飘去,心里顿时涌现出一片小浪花,长大一定要当宇航员。

王老师给我们做了几个太空实验,其中有一个水膜实验,王老师把和女儿在地球上一起折的花朵折纸,放在水膜上,花朵折纸慢慢打开。这让王老师想到女儿,王老师对我们说:“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含苞待放,希望你们的梦想在广袤的宇宙中绽放。”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泡腾片的实验,王老师把注满水的水球加上色素,泡腾片放上去后,泡腾片产生的小气泡一个接一个充满了蓝色水球,而且气泡不会离开蓝色水球,太神奇了。

三位航天员进入太空后,一定要适应太空失重的环境,所以航天员在太空要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难、经受多重考验、甚至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痛苦,但是三位航天员没有放弃,为梦想坚持着,因为坚持是通向成功的最好途径。因为坚持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向航天员学习他们为国贡献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坚持锻炼,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远航!

第二次太空授课直播观后感启迪(篇4)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科普知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广告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足球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倒数第二次恋爱》观后感400字


《倒数第二次恋爱》观后感

这是一部吐槽向的轻喜剧,关于50岁的男人和45岁的女人还能不能恋爱,要如何去爱。不得不说,很少看到对中年人这么恶毒刻薄却又这么关怀备至的电视剧。应该说中年题材电视剧本就那么少,能细腻真实地拍出中年人的心境际遇快乐忧思的佳作就更少了,而《倒数第二次恋爱》在准确撩到笑点的同时也狠狠戳着泪点,多少伤感都以一种对骂的形式劈头盖脸而来,是真棒,也是真伤。
长仓和平,50岁,市政府公务员,老派、善良、好絮叨、优柔寡断。吉野千明,45岁,电视台制片人,直率、强势、敏锐、有担当。千明为寻到心灵平静在海滨城市的老屋区买下了一幢小庭院,和长仓一家成为了邻居,于是也和这奇葩的一家人产生了各种奇妙的联系和纠缠。和平早年丧妻,千明独立未婚。这对性格迥异的欢喜冤家从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pK大战男女性格差异,性和爱的探讨,老派新潮的对抗,来自年轻的敌意,时间这个修罗场,婚姻围城还是孤独终老。
剧中有老少恋,姐弟恋,同性柏拉图恋,和母女相亲的大叔,被暖男天使救助的女强人,爱上女王大人的自闭宅女各种光怪陆离的恋爱浮光般掠过无可奈何的中年生活,上帝视角的观众看到最合拍最相配的两个人还在吵架斗嘴。
没有终成眷侣的大团圆,突然激情迸发去开房的两人最终在一家家客满旅馆的恶意中狼狈爆笑收场。中年人的爱情似乎带着点天生的营养不良,难以结果,但这两条总是对撞上的平行线为未来留下了那么一点可能生活继续,说不定哪天,一不小心就幸福了呢。
虽然四五十岁了,也别用最后一次的心情去谈恋爱。

《世界大战》观后感集锦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世界大战》观后感集锦”,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1

二战离我们比较久远,那时的许多人和事我也不能理解。但是我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枭雄篇》后,心情很沉重、很悲痛。它全面叙述了二战中枭雄是怎样挑起战争的,直到他们得到最终审判。

这场战争似乎很荒唐,它的确是和---等人的头脑、残暴的个性和贪得无厌是分不开的。可它所引起的灭种,仅源于---对犹太人的偏见,他从小就认为犹太人是邪恶的,到死还是这种观点。可就是这样一种个人偏见,夺去了多少犹太人的生命。非常可悲的是,----到死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不仅如此,几乎所有战败国的首领都是这样,相信自己能名垂青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错误思想这样根深蒂固?我想这和他们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出生在德国与奥地利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贫寒的家境、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周围事物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影响都是造就他—这一千古第一狂枭的原因。可见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对一个人的思想、心理有多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突然产生,而是从小慢慢养成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生。如果我们现在不接受教育,不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就会慢慢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这种性格与习惯会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受到坏人的影响,就会跟着误入歧途。这并不是夸张,---在青年时,父亲病故,生活贫困,缺衣少食。他的古怪思想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他练成了圆滑、扯谎、曲解、欺骗和奉承的能力;而后他又看到了一本的小册子,这一切他走上了罪恶道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好的习惯,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多与思想上进、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受到积极的影响。以免误入歧途,酿成人生及历史的悲剧。 看了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2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3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4

电影情节的展现始于一个平凡家庭中的不靠谱老爸。瑞恩是一名技能熟练的码头集装箱吊车司机,几乎没什么责任心,勉强能养活得了自己,妻子无法忍受他平时吊儿郎当的生活态度,同他离了婚,在大儿子罗比和小女儿瑞秋面前,他可谓毫无威严和信任可言。因为周末有事,前妻和其新任丈夫把一双儿女送到瑞恩那里暂住,瑞恩依旧一副一切无所谓的态度和儿女相处着。

然而,一漩涡黑烟长柱子消无声息的出现在他们房子后身的天空上,直接地面。此时,附近的居民没有觉察到任何一丝恐怖即将到来的意识,竟然停下甚至靠近去观望,就好似遇到一次普通的热闹场景,真是好奇害死猫。直到闪电顿起,人们才纷纷如临大敌,作鸟兽散。包括后来在林肯大道上,慌乱的人群停下来团团围住一处地质塌方,都想一看究竟,直到地裂开始蔓延,楼房倒塌,人们才开始纷纷逃散,真是让观众替这些满是好奇心的普通老百姓捏一把汗。好奇的确是群众拥有的一个特性,很多情况下,好奇心大过警惕感。再想想,后来那些毁灭性的场面,我们不得不感到,这两处场景的设置透露着极强烈的讽刺意味。

电影前面的小高潮部分是第一个外星人的庞然大物从塌陷处破土而出,大脑袋,三支长长地触手即作为支撑又作为了武器,人们在大物面前显得极其渺小,随着它那触手状的三支随处一点,人体飞灰烟灭,只留下破碎的衣物漫天飞扬而下,这种杀戮绝对是可怕的,人死不过它的抬手一点便没了。瑞恩就混在慌乱逃窜的人群中,此时的他只想保护着自己的一双儿女,赶快逃离这个不知来自何处、身份不明的大怪物。这里是个转变,大难当前,被这些庞然大物的杀伤力惊吓到极致的瑞恩变成了一名责任感极高的好父亲。

一改以往欧美大片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高调姿态的呈现,在这部影片里,男主瑞恩不是一个危机面前的救世主,大英雄,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尽所能抗击外敌,挽救破坏性局面。而是面对大灾大难,他只是尽父亲所能,去保护一双儿女远离危险。再说,在这场凸现的浩劫面前,人是那么微不足道,哪怕最后军队的出现也无法阻止,任凭任何人都有这个最起码的清醒认识。当然,这部影片对于这场浩劫的可怕性,除了直接呈现外星人庞然大物的杀戮破坏场面,更多的是从处于浩劫中的人们的表情来间接展示的,这里就必须表扬一下影片里的小女主瑞秋了,很多镜头是通过她的视角来展现的。

影片是根据威尔斯科幻小说改编,2005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布鲁斯主演的一部大片。由童星科塔多范宁饰演的小女主瑞秋,在面临大灾难时,把那种惊声尖叫失控的状态,又或惊吓过度木然的表情,可谓演绎得淋漓尽致。加之与她本身那天真圣洁的孩童外形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方面让观众增加了对外星人入侵的恐怖感和憎恶感,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倍感无力与心疼。强壮的大人尚且无力无助,更何况是一个童真未泯的小女孩。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影片中小女孩和她的视角的设置是绝妙的一笔。

他们父子三人驱车去寻前妻的路上,被处于慌乱中的群众毫无人性围攻他们劫车的行为和后来人们不顾死活蜂拥鱼贯向貌似安全的大船时的两个场景最具讽刺意味。这两处直接揭示了,人在危险面前,在自己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时,毫无文明可言,更加毫无人性可言。甚至通过残杀同类,以期保全自己。这是人性的可悲之处。

影片整体给人感觉最突出的气氛就是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到处逃窜,最后还是成为了入侵外星人的待宰小羔羊。可是就在人们已然承认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入侵外敌抗衡,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将他们挽救于世,怪物即将成为地球的新主人时,外星人自身出现了问题,自我解体了。这一个峰回路转搞的影片中惊吓过度、失魂落魄的人们一头雾水,搞的随影片大起大落的观众们也是晕头转向,人人都在问一个Why?衬着入侵敌人体力不支即将倒下,军队才挺出把他们消灭后,直到原本或繁华或祥和的城市到处呈现一片片支离破碎,经过浩劫的洗礼的人们又侥幸获得重生后,影片旁白给出的解释是,他们自己解体,毁灭了。所有毁灭性的武器和设备都失去了作用,被上帝所创造的最微小生物所毁灭。在经历了生生死死之后,人类获得了对这些生物的免疫能力,赢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那是只属于我们人类的权利,迎接一切挑战。徒然,人类既不会因此而生,也不会因此而死。

相信每一个听到这种入侵外敌不攻自毁的解释,或者就是其最后败下阵来的原因事实时,都会觉得荒诞又扯淡。但仔细一琢磨,似乎又合情合理。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年,在逐渐的进化中,适者生存了下来。而入侵的外星人,他们却对那些地球上最微小的生物毫无抵抗能力,所以他们最终还是无法存于这个星球。影片的最后,硬是生生的搞出个人类还是伟大的意义出来。可是不然,让地球毁灭么?那我们还看个什么劲儿呢!希望总是还在,只是,这里的希望不是人类主动争取的,而是被动的恩承的,这正是讽刺中的人类之所以伟大之处。就是说,冥冥之中,在最后的时刻,总会有一股力量在维护着我们人类,那是我们面临外敌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存活下来的最基本条件。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5

今天,我们上了品德课。品德老师让我们看了一篇小短文叫“第二次世界大战”。我门看完后,品德老师对我们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始终不承认那些侵略中国的事情。

课上完之后我很气愤,为什么别的国家侵略了其它的国家就会道歉,而侵略我们的日本人却不对我们道歉。我们的课本上都有那些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可日本人到现在还不写在课本上,天天装无辜的样子,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我想如果我是那时候的人,我也会反抗的,绝不会让别人任意的欺负。为什么那时候的人都要抢地盘,安生的过日子多好呀!

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的过日子。如果心中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如果大家都能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话,有可能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家们说:“如果发生了第三次大战,将会造成生态失衡,那么地球就会毁灭。”如果没有战争,世界该多美好,鸟语花香、歌舞升平。

我不由自主的就想唱着一首歌:“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是啊!歌曲都这么的写,让世界充满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我们这一代要努力学习,不要像老祖先一样老是受欺负,应该友爱,心胸宽广一点。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世界没有战争,充满和平。

《二次曝光》观后感


《二次曝光》观后感

昨天吃过晚饭,和儿子一起在线观看了《二次曝光》。

悬疑味道很浓的背景音乐和充满强烈暗示的非现实主义画面,让儿子在影片开头就问:“凶杀片?”

我曾经在影院看过一眼海报,记得是爱情片,因此迟疑地说:“可能……不是吧?”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不得不佩服儿子的判断力,同时越来越为宋其感到惋惜和担忧,不知她在一次次激情杀人之后,如何得到情感和心灵的救赎?尽管对她一错再错轻易剥夺他人生命感到生气,也深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仍暗暗希冀她安全脱身,至少能够获得刘东的真爱,在情感上得到彻底的补偿——我的是非观为宋其而颠覆了,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混乱局面——当一切真相大白,我才恍然大悟:我被耍了,被高明的编剧耍了,被范冰冰精湛的演技耍了,而且被耍得心甘情愿。

不想细说某些桥段带给我的心灵冲击:莫名其妙的倾盆大雨,男女疯狂偷情的刺激场面,迷幻恐怖让人绝望窒息的特技效果,溶洞雪峰大海胡杨林的惊艳航拍,以及有关爱情友情亲情的纠缠和探索;我只想说:范冰冰,我服了you!

作为一名网络记者,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我当然知道,参演《还珠格格》一鸣惊人之后,范冰冰这几年迅速蹿红,今年更有红得发紫之势,什么范爷、范导、封面女郎、电影节红毯、国际时装周、福布斯中国名人排行榜……形形色色的关键词和花边爆料配以眼花缭乱风格不一的特写照片,把范冰冰的美艳、时尚、性感、泼辣诠释得淋漓尽致。尽管如此,我仍不以为意,作为演员,只能用演技说话,在我的心目中,范冰冰一直是不合格的演员。

我看过她主演的《胭脂雪》等古装片片段,刻意做出的阴郁和冷艳,着实比她所带的那一头假发还要呆板、侨情,瞄上一眼就感觉遍身芒刺,各种别扭。及至看到《合约情人》,才稍感欣慰,她的演技有了实质性的进步,这是我第一次看完她主演的影片,且没感觉非常后悔。

而这一次,是大大惊喜了,我被她的演技彻底震撼、彻底征服了。无论是深情、迷惘、愤怒,还是阴郁、恐慌、绝望,她竟然做到天衣无缝,完全不露痕迹。让我搞不清楚,到底是她太入戏,还是我太入戏?时尚的着装,个性十足,色彩搭配大胆靓丽,却又不失古典雅致,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她古典又现代的特质;根据剧情变化而变换的妆容,或清纯袭人,或阴沉可怖,给人很深的心灵触动和视觉感染力;(心得体会 )飘逸的长发、蓬松的麻花辫、湿漉漉的乱发,及至水面下她揭去发套后的一头白发,既与故事情节紧密契合,又多方位展现出范冰冰作为东方女性的独特魅力,让人不由心生怜惜,对其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情感共鸣。

看完此片,我不由感叹,范冰冰真的成熟了,她的演技完全达到国际一流影星的水准。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童星,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她终于以过人的悟性与执着在众星璀璨的演艺圈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然,一个好的影片,除了演员的精彩演绎,还需要多方面的强强联袂。比如说,精彩的故事架构。《二次曝光》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是完整逼真、合情合理地展示了宋其两次杀人灭尸的因果、过程和关键性的细节,让观众完全沉浸入剧情,了解了凶杀案的始末并开始为宋其担忧;然后突然笔锋一转,进行了第二次完全出人意料的曝光,牵出另一起扑朔迷离的谋杀案……观众的情感在一张一弛中升腾和降落,在好奇心的牵动下屏息静待,随着剧情在百感交集中感叹、感怀、感动不已。

在剧中,女主角宋其的经历看似荒谬,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平凡女子的“琼瑶梦”。70后的女人,有哪个没有这种体会?在自编自演的白日梦中扮演女主角,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动地、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或许,正因琼瑶阿姨敢于对自己的白日梦“二次曝光”,袒露了芸芸众生秘而不宣的心迹,向天下人真实再现了YY的种种场景和真实体验,才打动了我们,引起一代人的强烈共鸣和疯狂追捧。只是,梦醒后的我们,远没有宋其幸运,被安排进入另一个白日梦的结尾。

我的这些感想,年轻的儿子一定很难理解吧?00后的他们,又将遭遇哪位敢于暴露灵魂的标志性作家,带他们领略一番怎样的爱情幻梦?我不得而知。

僵尸世界大战观后感700字


《僵尸世界大战》是一部来自美国的科幻动作恐怖电影,由布拉德皮特和米瑞伊诺丝等主演,影片根据马克斯布鲁克斯的同名小说改编,主要讲述了丧尸病毒爆发后幸存者们绝境求生的故事。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想必大家都爱看恐怖和自己的一些电影,电视剧,我今天就看了一部恐怖的电影,僵尸世界大战大家想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吗?就由我来给大家讲吧!

一开始主人公和他的妻子还有两个女儿在客厅吃早饭,吃完以后他们就开着车去街上不知道干什么?突然前面发生了堵车,主人公看见很多人都往后面跑,主人公非常的奇怪,所以下车去看看前面的情况,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前面好多辆车都互相撞在了一起,主人公上车一直说着No,NO!他开着车往前走去,可是车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坏掉。主人公只好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步行逃窜,在逃的过程中很幸运,主人公找到了一辆车,在上车的那一瞬间他看到一个人被丧尸咬了之后,12秒变成丧尸的过程,但其实他并不知道那是丧尸,他只以为是什么某种怪病。他上了车急忙向远处驶去,这群丧尸也穷追不舍,样子非常的怕人,速度也非常的快,不觉得疼,有一个甚至一头撞向了他们的汽车,可是他却被撞死了!哈哈哈!我觉得这一点也不恐怖。

一行人走着走着,突然他的小女儿突发了哮喘,他们只好去了大型超市,他们一到大型超市有很多的人来回进进出出找东西,男子推了一个手推车就开始翻走能用的东西,突然他看到一个男子拿着枪走了进来开始让这些人把钱都交出!?!什么情况,丧尸爆发了,他还要钱,就在这时男子不知道从哪里掏出来了一个狙击步枪,一枪把那个男子打倒在地,一名警察也赶过来从主人公身边经过,主人公以为要逮捕他,瞬间把枪扔在了地下,举起手来,可是警察管也没管,也开始翻找东西。当他们推着手推车网出走的时候主人公打通了电话给他的上级报告这里的情况,他的上级和他说你必须坚持到明天才可以,所以男子无奈的挂了电话,他们一行人坚持到了明天,被一架直升飞机接到了航母上面,那是幸存者的临时基地,主人公的上级一见到他就和他说,你必须再去那里完成一个任务,否则你和你的亲人就不能在这里呆着

《世界大战》观后感1000字精选


当优秀的影片让我们心生感悟时,那些情节不断与我们的思维交融,产生了不少心得,写篇观后感记录欣赏作品时的心路变化是个不错的选择,养成写观后感的习惯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您是否对写作品的观后感有所疑问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后感大全为你整理的《世界大战》观后感 ,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1

《世界大战》是我读的第三本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印象最深的一部。作者一如既往,用平实细腻的笔调,将情节一幕幕展开。性子急的人往往觉得太拖沓,但触及细微才能见真章,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才更为深刻。

这本书的故事梗概非常简单。火星人入侵地球,面对他们先进的武器,安逸的地球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溃不成军。看到这里,结果已经很显然了。但是,万万想不到,作者和你开了个大玩笑,强大如斯的火星人,败给了地球上的细菌,面对细菌,它们也无法反抗。这看似不那么科学,但也合情合理,出乎意料的结局,或许是对人类最大的警示。

小小的细菌,拯救了人类。但是,它真的能在任何时候都奏效吗?心存侥幸,那离灭亡也不远了。书中很多的情节发人深省,一是在火星发射了十次飞行器后,人们才关注这件事情,却随意报道为火星上火山爆发。这时候读者该着急了,作者也在本书中也仿佛有意让我们着急。危险悄然接近,而人们却依旧在为生活琐事忙碌。

二是当铁罐子火星人的飞行器降临地球时,所有人都只是深感好奇,也没有人重视,甚至在火星人用热线杀人后,人类还自负地认为,对付火星人轻而易举。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毛里求斯有身份的渡渡鸟可能也曾稳稳地待在自己的巢里,议论那一船猎禽人的到来,暗示了人类接下来的悲惨境遇成为火星人的食物和玩物。

三是在我逃亡过程中,遇到了两个有趣的人。一个是任性愚蠢的副牧师,代表着在灾难和恐惧面前失去理性,没有灵魂那类人。他的命运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被迫于本能要求的我杀死。另一个是空有理想的炮兵,代表着不着边际的妄想狂,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积极废人,间断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理想很高尚,实际行动却没有。

通篇而言,我们从科幻中也能看到哲学的身影,道理我们都懂,但我们的认识有多深刻呢?后知后觉、愚钝麻木的后果人间成地狱。而就算不是末日来临只是面对困难危机时,深处绝望,我们又是否能认清现实,理性应对,从而争取一线生机?

本书中细菌成了人类的英雄,也很好地诠释了阿喀琉斯之踵。但是,人类的未来,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2

二战离我们比较久远,那时的许多人和事我也不能理解。但是我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枭雄篇》后,心情很沉重、很悲痛。它全面叙述了二战中枭雄是怎样挑起战争的,直到他们得到最终审判。

这场战争似乎很荒唐,它的确是和---等人的头脑、残暴的个性和贪得无厌是分不开的。可它所引起的灭种,仅源于---对犹太人的偏见,他从小就认为犹太人是邪恶的,到死还是这种观点。可就是这样一种个人偏见,夺去了多少犹太人的生命。非常可悲的是,----到死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不仅如此,几乎所有战败国的首领都是这样,相信自己能名垂青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错误思想这样根深蒂固?我想这和他们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出生在德国与奥地利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贫寒的家境、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周围事物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影响都是造就他—这一千古第一狂枭的原因。可见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对一个人的思想、心理有多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突然产生,而是从小慢慢养成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生。如果我们现在不接受教育,不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就会慢慢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这种性格与习惯会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受到坏人的影响,就会跟着误入歧途。这并不是夸张,---在青年时,父亲病故,生活贫困,缺衣少食。他的古怪思想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他练成了圆滑、扯谎、曲解、欺骗和奉承的能力;而后他又看到了一本的小册子,这一切他走上了罪恶道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好的习惯,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多与思想上进、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受到积极的影响。以免误入歧途,酿成人生及历史的悲剧。 看了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3

电影情节的展现始于一个平凡家庭中的不靠谱老爸。瑞恩是一名技能熟练的码头集装箱吊车司机,几乎没什么责任心,勉强能养活得了自己,妻子无法忍受他平时吊儿郎当的生活态度,同他离了婚,在大儿子罗比和小女儿瑞秋面前,他可谓毫无威严和信任可言。因为周末有事,前妻和其新任丈夫把一双儿女送到瑞恩那里暂住,瑞恩依旧一副一切无所谓的态度和儿女相处着。

然而,一漩涡黑烟长柱子消无声息的出现在他们房子后身的天空上,直接地面。此时,附近的居民没有觉察到任何一丝恐怖即将到来的意识,竟然停下甚至靠近去观望,就好似遇到一次普通的热闹场景,真是好奇害死猫。直到闪电顿起,人们才纷纷如临大敌,作鸟兽散。包括后来在林肯大道上,慌乱的人群停下来团团围住一处地质塌方,都想一看究竟,直到地裂开始蔓延,楼房倒塌,人们才开始纷纷逃散,真是让观众替这些满是好奇心的普通老百姓捏一把汗。好奇的确是群众拥有的一个特性,很多情况下,好奇心大过警惕感。再想想,后来那些毁灭性的场面,我们不得不感到,这两处场景的设置透露着极强烈的讽刺意味。

电影前面的小高潮部分是第一个外星人的庞然大物从塌陷处破土而出,大脑袋,三支长长地触手即作为支撑又作为了武器,人们在大物面前显得极其渺小,随着它那触手状的三支随处一点,人体飞灰烟灭,只留下破碎的衣物漫天飞扬而下,这种杀戮绝对是可怕的,人死不过它的抬手一点便没了。瑞恩就混在慌乱逃窜的人群中,此时的他只想保护着自己的一双儿女,赶快逃离这个不知来自何处、身份不明的大怪物。这里是个转变,大难当前,被这些庞然大物的杀伤力惊吓到极致的瑞恩变成了一名责任感极高的好父亲。

一改以往欧美大片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高调姿态的呈现,在这部影片里,男主瑞恩不是一个危机面前的救世主,大英雄,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尽所能抗击外敌,挽救破坏性局面。而是面对大灾大难,他只是尽父亲所能,去保护一双儿女远离危险。再说,在这场凸现的浩劫面前,人是那么微不足道,哪怕最后军队的出现也无法阻止,任凭任何人都有这个最起码的清醒认识。当然,这部影片对于这场浩劫的可怕性,除了直接呈现外星人庞然大物的杀戮破坏场面,更多的是从处于浩劫中的人们的表情来间接展示的,这里就必须表扬一下影片里的小女主瑞秋了,很多镜头是通过她的视角来展现的。

影片是根据威尔斯科幻小说改编,2005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布鲁斯主演的一部大片。由童星科塔多范宁饰演的小女主瑞秋,在面临大灾难时,把那种惊声尖叫失控的状态,又或惊吓过度木然的表情,可谓演绎得淋漓尽致。加之与她本身那天真圣洁的孩童外形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方面让观众增加了对外星人入侵的恐怖感和憎恶感,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倍感无力与心疼。强壮的大人尚且无力无助,更何况是一个童真未泯的小女孩。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影片中小女孩和她的视角的设置是绝妙的一笔。

他们父子三人驱车去寻前妻的路上,被处于慌乱中的群众毫无人性围攻他们劫车的行为和后来人们不顾死活蜂拥鱼贯向貌似安全的大船时的两个场景最具讽刺意味。这两处直接揭示了,人在危险面前,在自己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时,毫无文明可言,更加毫无人性可言。甚至通过残杀同类,以期保全自己。这是人性的可悲之处。

影片整体给人感觉最突出的气氛就是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到处逃窜,最后还是成为了入侵外星人的待宰小羔羊。可是就在人们已然承认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入侵外敌抗衡,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将他们挽救于世,怪物即将成为地球的新主人时,外星人自身出现了问题,自我解体了。这一个峰回路转搞的影片中惊吓过度、失魂落魄的人们一头雾水,搞的随影片大起大落的观众们也是晕头转向,人人都在问一个Why?衬着入侵敌人体力不支即将倒下,军队才挺出把他们消灭后,直到原本或繁华或祥和的城市到处呈现一片片支离破碎,经过浩劫的洗礼的人们又侥幸获得重生后,影片旁白给出的解释是,他们自己解体,毁灭了。所有毁灭性的武器和设备都失去了作用,被上帝所创造的最微小生物所毁灭。在经历了生生死死之后,人类获得了对这些生物的免疫能力,赢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那是只属于我们人类的权利,迎接一切挑战。徒然,人类既不会因此而生,也不会因此而死。

相信每一个听到这种入侵外敌不攻自毁的解释,或者就是其最后败下阵来的原因事实时,都会觉得荒诞又扯淡。但仔细一琢磨,似乎又合情合理。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年,在逐渐的进化中,适者生存了下来。而入侵的外星人,他们却对那些地球上最微小的生物毫无抵抗能力,所以他们最终还是无法存于这个星球。影片的最后,硬是生生的搞出个人类还是伟大的意义出来。可是不然,让地球毁灭么?那我们还看个什么劲儿呢!希望总是还在,只是,这里的希望不是人类主动争取的,而是被动的恩承的,这正是讽刺中的人类之所以伟大之处。就是说,冥冥之中,在最后的时刻,总会有一股力量在维护着我们人类,那是我们面临外敌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存活下来的最基本条件。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4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5

我想如果有哪一次大战离我们最近的话,那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比一战惨烈,不仅在上网人数上的巨大差距,还在于参战国家和军队的数量上,以及二战对世界格局的更加持久深远的影响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是否会永久的和平,或者说是在一个课间的时间内保持和平。答案是显然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世界秩序通过和平协议的签订,也伴随着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确定,得以重建世界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成为立历史潮流,五大洲迎来了普遍意义上的一个黄金和平发展时期。不过,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终止战争,反而让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此消彼长,世界和平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历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为上世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两次世界大战,看似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今天我们认真研究这两段历史,认识战争发生的本质以及主要矛盾体、参战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人类未来和平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研读这两次世界大战史,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众所周知,二战有两大主战场,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战场,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主的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一书里,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作家、两次世界大战研究专家诺曼·斯通浓墨重彩的介绍了二战期间西方战场的主要交战国的攻守、战役的转折、诺曼底登陆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全景式的展现了那场战役的惨烈和世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如果说,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两大世界强国对欧洲各国发起的战争影响范围广、对整个战役起着重要影响的话,那么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日之战却是整个战役被世人忽视最多、影响被种种低估的一个主战场。当75年前纳粹德国派出的威廉·凯特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就此结束。不过,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役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帝国梦”,反倒是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去世让依然做着帝国梦的日本朝野看到了翻盘的机会。应用的中国人们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正在与日本侵略者作着艰苦的斗争。直到美国于1945年的8月,在日本本土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后,日本侵略者才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美梦终究难以实现,伴随着日本侵略者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才终于宣告结束。

我想说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二战中的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是被远远低估的,这需要世界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只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忘战必忧。只有铭记战争的惨痛记忆,珍爱和平的来之不易,人类才能拥有和平的未来。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壮大世界正义和平的力量,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消除饥饿和疾病,改善世界环境,也许才能真正拥有持久的和平。

观后感《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