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集锦7篇。

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作品这部作品用最朴素的语言塑造了最形象的人物。读后感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 篇1

暑假里,妈妈陪我在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一本书,是意大利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四年级男孩儿安利柯以日记的方式,写下了他身边各种感人的小故事,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师长、父母、朋友的爱。《爱的教育》全书共100篇,其中《意外的事件》这篇文章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文章里勇敢的洛佩蒂因救人而受了伤,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别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犹豫,果断地用自己娇弱的身躯阻挡了一场灾难,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常言说,疾风知劲草。人的品质往往是在最危险的时刻才能表现出来。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他的心里并没什么崇高与伟大的概念,一切行动背后是善良的人性的闪光。《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这是真理。我也将永葆一颗善良的童心,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学习洛佩蒂,并不是要我们刻意去见义勇为,而是怀着一颗爱心,时时处处想到他人。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做到互相帮助,应该学会宽恕别人、学会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时虽然是微小的,但它是珍贵的、无私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爱的教育》,感受爱的力量,践行爱的诺言,在爱的沐浴下快乐成长。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宋洪昌撰写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使我得到了心灵的震撼。原来身为人师的我,在家庭教育中不自觉的走入了一些误区。整个暑假,我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然后认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老师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人们都追求言语的说服力,但我们一线的教师始终不比那铜牙铁齿的辩客,思想品德教育更应当追求。但一个人的言语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不仅要看这些话里包含了多少真理,还要看教师自身的行动。言行一致,一言重于九鼎;言行不一,话再动听,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会记得,真正的充耳不闻,更不用说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言与行相比,更要重于行,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以身育人,德育养德。

一、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易怒,不懂得尊重孩子。

二、重“堵“不重“疏”和“引”。命令太多,却不懂得艺术。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耐人寻味———“一天,一个三岁的小孩拿起一把尖锐锋利的剪刀在玩,母亲一看,大吃一惊,生怕孩子一不小心伤着自己,她命令孩子放下剪刀,可是孩子怎么也不肯。于是她急中生智,想起孩子爱吃苹果,便急忙给孩子拿来一个苹果。孩子一见,便放下剪刀,伸手去拿苹果。就这样,母亲用一个苹果“换”回了孩子手中的剪刀。”我很佩服这位母亲的机智,由此也深受启发。比如自己以前硬性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却忽视了给孩子“换”件有意义的事。

三、太看重孩子的考试结果,却忽略了成长过程的美丽。有时候,孩子成绩不理想,就失望、焦灼、发脾气,终止孩子看电视的权利。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很不理智的,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孩子的未来可以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铺就。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须每天接受大多数同龄孩子所接受的生活信息。比如看动画、玩球、游戏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干涉,而要引导有方。

四、进行“听话式”的教育,很少尊重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刻意追求孩子是否听话,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建议,这就势必会压制孩子探索的欲望,压制孩子的求异思维,压制孩子的创新意识萌芽,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个性,也就意味着缺乏缺乏创造,意味着思维会了无生气。所以应该“解放孩子的大脑和双手,给孩子流出空间让她自己去思考和创造。”

五、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恨铁不成钢。这种心理会更多地埋没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不利的。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没有自信,如同一个人的了软骨病,是难以站立起来的”。孩子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因此,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就很难正确的应付。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机遇,无论是发展能力还是抓住机遇都需要自信作为支撑。所以要从多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赏识孩子,帮孩子高高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并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这是《教育的力量》给我最大的启示。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 篇3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我反复阅读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比如:因为今年我要撰写市级数学课题《在小学数学领域逐步转化学困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分层探究》,我参考了李镇西老师的《如何善待“后进生”》,教育专家李镇西在此文中独到的观点,让我脑洞大开,受益无穷。

书中提到: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转化”自己什么呢?换一种儿童的眼光。是的,如果你换一种眼光,准确地说,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看他,你的心情也许会不一样的。你不但会感到这些孩子可怜,而且可敬一一后进生长期坚持听他听不懂的课,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是老师的呵斥,是同学的嘲笑,是家长的打骂一一这就是我们号称“以人为本”的教育给他们的全部“馈赠”。

然而,面对呵斥,嘲笑和打骂,他们从来不气馁,不丧气,不悲观绝望,第二天依然背着书包来到学校走进课堂,而且还乐呵呵的,对老师还是有礼貌,对同学依然友好,回到家里照旧叫“爸妈,我回来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你有吗?我所教的班级里曹胤晨和邓佳俊就是这样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逐步地转化他们,慢慢地他们也喜欢听课了,上学期期末考试,邓佳俊数学成绩竟然上了六十分,曹胤晨同学也进步了不少。《教育的力量》为广大同行献上了一份可供借鉴的行为指导,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 篇4

近来,我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著《教育的力量》。伴着阵阵墨香,我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读肖川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就犹如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在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字里行间渗透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在肖川教授的《祝福教师》一文说到:“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古老的职业,一种将与人类共在的职业。随者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很多职业,诸如警察、军人、侦探、保安、门卫等等都将消失,但教师这个职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将永存。正是她,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这段文字尤为让我感动,是啊,作为教师的我们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还承载着太多家长对我们的希望和学生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用百分的努力去面对他们,这样才无悔此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走在知识的最前线,应该懂得尽可能多一点,这样在面对学生时才会做得更好,才会无愧于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 篇5

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有师生之情,有父子之爱,有朋友之谊,也有天底下最无私的母爱。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爱的教育》,书中以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里的记事,穿插着一则则美好和真实的每月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到的是《寻母记》。

故事中讲述的是一个出身贫困人家的十三岁的男孩,只身一人从热那亚出发去美洲寻找为了赚钱还债而当女佣的母亲。刚开始母亲会通过丈夫的表兄写信与家里联系,一年过去了,自她寄来一封长信说她身体不好后便断绝了联系。家里人通过各种方法都无法与母亲取得联系,这时小儿子马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主动向他爸爸提出了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刚开始他父亲没同意,认为一个十三岁的小孩,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后来通过马可讲述他寻母的计划,以及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答应可以免费带马可去美洲,马可的父亲还是同意了。于是,马可开始了千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经历了一个人的孤独和恐惧,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可马可没有放弃。凭借着马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好心人的帮助,终于找到了躺在医院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的出现使母亲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的母亲手术后完全康复。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发现妈妈病倒在床上,头晕得很厉害,还吐了好几次。我担心极啦,本能的放下手中的笔和作业,急忙奔向妈妈,看着满头流冷汗的脸,我小心翼翼地打上热水,用热毛巾不停地擦拭着妈妈额头、脸及颈部,慢慢地,妈妈好多了。

从中让我明白:爱是无私的,是不可阻碍的,爱的力量很伟大的。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 篇6

寒假里,我阅读下载了肖川先生的著作《教育的力量》一书。每一篇文章都很吸引人,也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书中从不同的几方面阐述了作者对教育、教学、营造幸福人生等问题的见解。如“教育的方向、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聚焦课堂、心灵的阳光”等多个主题。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一篇主题文章中,我学到的很多,例如教师的五项修炼:心地善良,表情要安详,气象要宏大,言说要谦和,举止要磊落,这是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所有人的共同品质。还有教师的成长策略:广泛阅读下载,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这些都是我应该认真学习的。还有要听取他人给教师的建议,那是对我的一种帮助。

在聚焦课堂这一篇主题文章中,书中说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下,作为教师要适应教育的潮流,多掌握一些信息、知识、经验与智慧,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如,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还要多学习,使自己懂得尽可能多一点。学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是一个有进取的意识,一个好学深思,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还是一个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多提出疑问,只有发现新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在教学中,提出质疑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书中的很多话语成为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我要加倍的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 篇7

爱的力量-《教育其实很简单》读后感2000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这本书是赵校长思想的精华,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书,边思考,边反思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一线的教师,必须承认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有智慧的教育就是有“爱”的教育,教育的智慧就是爱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

反思自己最近的工作,我发现开学已经接近三个月,感觉自己和孩子们相处的一直还算不错,可是就在前两个周我突然发现十六班好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并不是我希望看到的——自主管理能力严重滑坡,整体班风非常消沉。具体有如下表现:

自习纪律大不如以前。这主要是因为纪检部的同学不再认真负责,只是坐在讲台上做个样子,小组长对组内违纪情况也基本上不管不问。第五周的晚自习被通报自习纪律乱,这是开学以来的第一次,当时非常着急就在班内发了一通脾气,但第二天晚自习得时候仍然不能保持安静。很多次都是我前脚出门后脚就开始说话。

班内承包的一些具体事务基本无人问津。原先的讲台一整天都是一尘不染的,但最近几周讲桌面上总是堆放着一堆堆的废学案、粉笔头,布满了灰尘,也没人收拾。

韵律操激情不足。开始做韵律操后,我让十三班和十六班面对面的做,我本来想一般这种情况下两个班一定会向两只斗鸡一样比个高下,但是我非常沉痛的发现,十三班像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斗鸡,而十六班就像一只瘟鸡,完全提不起神来。

并且还有一件事情让我的打击非常大,就是上一周结束的好教师评选中,我在十六班只得了四票,我应该是所有首席导师里面最凄惨的。

我知道有问题一定就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在一些方面的疏忽,如果继续这样听之任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可能是极为不利的,想到这里我就找到各部长、小组长和他们进行了谈话,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原因,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是很紧张并不敢说什么,我跟他们说并不是要批评他们,而是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班集体进步,后来其中有个组长说,他们感觉我跟他们不亲了,感觉我好像不是很喜欢十六班,老是偏心与十三班。听了后我很有感触,的确,可能是因为接十三班比较晚,所以在十三班的精力投入上比较多一点,总以为和十六班相处的熟悉一些,因此很多时候都只是像例行公事一样板着脸到十六班转一圈,出了问题就是到教室里发一通脾气,总以为这样能解决问题,并且也很少与他们谈心,很少和男生玩耍,可能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和他们的距离一点点的拉远,久而久之,十六班的学生对我就敬而远之了,在楼道里见了也只是远远的打一声招呼,很明显的,我在十六班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大不如以前。

弄清原因后,我和十六班的孩子们聊了一节课,首先是跟他们道了歉讲清楚我的疏远不是刻意为之,只是因为对他们比较放心,觉得他们很优秀自己可以做的很棒,然后表达了我对他们现状的担心和焦急,跟他们说这样一直下去并不利于班集体的进步,学生们也是很懂事的,听了我的话,也表现的很着急很理解,最后和他们约定,我会做回以前的老班,希望他们也能做回积极向上的学生。事情过去一周了,在这一周里我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谈话中多了表扬和鼓励,遇到问题也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处理。这么做了以后,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心在逐渐向我靠拢,出现的那些问题也在逐渐消退,他们课上变得积极主动,课后热情活泼,晚自习的纪律也变得越来越好。

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为师多年,每一年和每一批学生教学相长,教师给学生的不在于爱的多少,而在于爱的智慧,对班级的自主管理,不是彻底的放手,而是爱的长久关注,道路的及时指正。通过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只是班级管理,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二中有句名言:“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原则的、公正的、理智的,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的、偏袒的,它是关爱性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统一。

教师要无条件的尊重学生。特别是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自卑感较强,缺乏自信,他们更需要教师的体贴信任和鼓励。尊重学生生而为人所具有的一切,尊重他所展示出的独特天性,尊重他对自己生活的全部权利。作为对他们未来生活的尊重,相信学生意味着归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全部主权。我们的教育应当尽量避免代替学生做决定,因为未来的生活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且只能他自己做出决定,所以我们应该在他接受教育的时间里尽可能教会他们如何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而绝不是教给学生哪个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要相信学生,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儿童的可塑性很强,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人。即使有了过错,只要引导得法,也能改正错误与“昨天告别”。教师应用父母兄长般的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导之以引,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

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爱的作用,懂得爱的智慧,切实把握好师爱的分寸,潜心付出,爱严结合,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学生应有的回报。

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第2页

宽容的力量读后感(分享7篇)


当认真读完作者的作品后,相信大家都会有不少新的见闻和心得体会。每次读完书之后,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深入理解思想。栏目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宽容的力量读后感”的相关内容,也希望您能从本网页中获得收获!

宽容的力量读后感(篇1)

当我读完《宽容的力量》时,心中就有了一丝温暖。

《宽容的`力量》举了两个例子。二战后在一次大选中,丘吉尔落选了,对于一个名扬四海的政治家来说,落选是件狼狈的事,但他却说:“我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胜利,我们也就高兴了”。文中还说了一件普通人的事:一位女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手中的蛋糕把地板弄脏了。可老板说:“我代表我的地板向您道歉,它太想吃蛋糕了”。于是那位女子笑了,并“投桃报李”愉快地在店中买了好多东西才离开。

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就是有人一不小心动了一下我桌子,我有时也会和他在那里吵上半天。记得有一次,我的健康书没带,想看一下同桌承昱的书,可是他就是不借给我看,我很是生气。下课后,他向我借用一下直尺,当时我正在气头上,便毫不客气的说::“不借”!这一闪他也发火了。事情过后,我真是很后悔,我为什么不借给他呢?看了《宽容的力量》后,我更加后悔了,与文中的人物比起来,我简直太渺小了。

有句老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啊!大海正是因为它极谦逊地接纳了所有的江河,所以才有了天下最壮观的辽阔与豪迈!

宽容是一种力量,宽容是友谊的桥梁,宽容是阳光,谁又能拒绝阳光呢?

朋友们,像海一样宽容吧!

宽容的力量读后感(篇2)

人善我,我以宽容待之;人不善我,我亦以宽容待之。

题记

新学期伊始,正因刚刚分过班,一切是那么陌生,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捉不到一个目光的停留。原以为我会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原以为所有的陌生都可以变得熟悉,原以为我给予的宽容都会得到微笑的呵护,直到那天我拼命地忍住眼泪不让自己哭泣。

那一天,阳光轻洒,柳丝摇坠。轻柔细腻,似微风抚过波光的湖面。我们班组织春游,需自己组成小组。于是我和班里一个稍好的同学组成了两人的小组。到了春游的时间,我抱着精心准备的零食上了大巴车,可那位同学却告诉我她已经加入别的组了,现在好心地提醒我一下,我努力地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宽容地笑笑说没关系。但看着她在别组谈笑风生,似乎连空气中也散布着愉悦的因子,我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好响好响。我抬头凝视那片蓝得澄澈的天空,可它却带着明显的恶意,朝我头上慢慢地流过,我只好咬紧牙根拼命地忍住不让眼泪掉下来。

这不是普通的零食,这可是你花了好长时间准备的,是你付出真心想拥有一个知心朋友的证据啊!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叫嚣着。回到家,见到妈妈后,一股委屈之情从心底涌上,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在听过我的诉说后,妈妈怜爱地摸了摸我的头,温柔地说道:傻孩子,宽容是一种美德,即便是碰到挫折,我们依旧要学会宽容别人。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人啊,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活的顺心,本想以宽容对待别人,却不知何时就会沾一身泥巴,不过即使那样也能坚持以宽容待人的话,总有一天,泥巴也会干燥掉落的。

听了妈妈的话后,在冥冥中我也明白了什么:我不认为在宽容中受到挫折就是终结,只要心里坚信用宽容会得到友情而努力改变自己的话,伤痕越多只会让自己越坚强,以宽容待人的人内心更能绽放光芒。我虽然总是犹犹豫豫,怎样才能以宽容收获友情也不太明白,但是我仍坚信,我坚信我内心的光芒。

于是我坚持以宽容待人,命运之神开始向我微笑。

因为我的坚持宽容,使周边的人感觉到了我的温情;因为我的坚持宽容,家里飘着温馨的气氛;因为我的坚持宽容,教会不善我之人爱的真谛。

宽容的星空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在无垠的宇宙中,不管不善之意在黑暗中如何蔓延,都有星星的光辉坚持去把它照亮,一点一点,绽放出爱的光芒。

宽容的力量读后感(篇3)

当我读完《宽容的力量》举两个例子。二战后,在一次大选中丘吉尔落选了。对于一个名扬四海的政治家来说,落选是件狼狈的事,但它却说:“我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胜利了,我们就高兴了。”文中还说了一件普通人的事: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手中的蛋糕把地析弄脏了。可老板说:“我代表我的地板向您道歉,它太想吃蛋糕了。”于是那位女士笑了,并“投桃报李”愉快地在店里买了好多东西才离开。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就是有人不小心动了我的桌子,有进也会和他在吵。

记得有一天,我的音乐书没带,想看一下同桌的书,可是她不肯借给我看,我很生气。下课后她向我借修正液,当时我正在气头上,就毫不客气地说:“不借”,这一次她发火了。在这过后的一瞬间,我后悔了。我为什么不借给她呢?看《宽容的力量》后,我更加悔了,与文中的人物比起来,我简直太小气了。有句老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啊!正因为它极谦逊地接纳了所有的大河,才有了天下最壮观的辽阔与豪迈!

宽容是一种力量;宽容是友谊的桥梁;宽容是阳光;谁又能拒绝阳光呢?朋友们,像海一样宽容吧!

宽容的力量读后感(篇4)

这几天,我借了一本书,他的名字叫《悲惨的世界》,我刚读了几行,就对它爱不释手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冉·阿让,因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处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困顿的冉·阿让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里哀的大门。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让过夜,却不想被冉·阿让偷走银器潜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经看见过冉·阿让。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冉·阿让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举动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现了意见上的分歧。淳朴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骗而生下私生女珂赛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眉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在市长办公室里,听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了投案自首。再次身陷囹圄的冉·阿让得知芳汀已经不治身亡的消息后,利用一根藏匿下来的钟表发条作成剧条,锯断窗棂成功越狱。冉·阿让来到德纳第客店,带着珂赛特连夜赶往巴黎。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八年的园丁生活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因为贵族青年马利尤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赛特而再起波澜。1830年,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波旁王朝的人民起义中后,冉·阿让和此时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利尤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中,无赖之辈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尽管此后冉·阿让几次搬家,但在深爱着马利尤斯的艾潘妮的帮助下,马利尤斯最终找到了珂赛特。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美好姻缘。然而,当冉·阿让讲明珂赛特和自己的身世后,马利尤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虽然马利尤斯最终接受了冉·阿让,但此时已经命悬一线的冉·阿让唯一的愿望就是珂赛特能在自己死后,为他立一块无字的墓碑。

冉阿让因为偷一条面包救济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于他并不信任法律,屡屡越狱以致罪刑加重,他倔强不惧强权的个性使探长沙威对他深恶痛绝,他过人的气力也使沙威对他印象深刻,两人遂结下一生相互追逐之缘。假释后他受神父启发向上,改名当上市长,为人慈悲,帮助女工芳汀抚养女儿珂赛特,救了女儿的情人─革命青年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好归宿之后,带着赎罪的爱离开了人间。啊,他是那么伟大,而我们呢,整天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真是不值得呀。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宽容,让宽容的光辉撒满世界,让幸福的脚步在世上的每一个角落让甜蜜的笑声绽放全世界……

宽容的力量读后感(篇5)

“人过得快乐无非是因为拥有爱和被爱着。而当你试着去爱一个对你不好的人,一个曾经或一直伤害过你的人,你将会有一种比得到和付出任何一种爱都来得强烈的感受,这种爱我称之为’宽容”。正如文章上所说的宽容的力量可以撼天动地宽容是伟大的,一个人被另一个人伤害过后仍能宽容那个人,谁能说,这不是伟大的呢。宽容可以使良心安定。一声‘没关系’就能使自己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温暖。宽容的力量就是那么神奇。

谁拥有了宽容,谁就拥有了世界上的一切,从而因为宽容变得更加美丽宽容是双面的,单面宽容并不完整。只有你先宽容别人,别人才会宽容你,宽容不是表面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朴素的感情,那种装出来的宽容是可耻的。宽容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是因为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你有时会想起你小时候的事情:同班同学在一起时有什么矛盾便不可调和,可是长大后记起起过去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你不禁会觉得好笑。仅仅为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竟也不知失去了多少值得回忆和留念的过去,那时要有一句宽容的话语,就会少一些幼稚,少一些隔阂宽容并不是纵容,对待一个小偷要宽容他的罪过,而不是去纵容他,若纵容他,他就会犯同样的错,宽容是一种美德,而纵容却是一种缺憾,宽容也是有原则的。朋友,多一些宽容吧。

世间因宽容而美好,人因宽容而伟大,即使你很平凡,但是只要你拥有了宽容就是无与伦比的。宽容能荡涤人的灵魂,净化人们的心灵。“把别人的不好写在沙子上,把别人对自己的好写在石头上”这句谚语阐述了“宽容”一词的含义。宽容使人伟大,宽容使人升华。宽容可使人成功,宽容可以实实在在的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朋友,多一些宽容吧。生命因宽容而美好,社会因宽容而伟大。即使你很有才华,你没有宽容,就如同“行尸走肉”。所以,朋友,多一份宽容吧!

宽容的力量读后感(篇6)

《宽容的力量》这篇文章是我在一本历史书中看到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和曾经让重耳以及让他命悬一线的两个人。

故事大致讲的是:在重耳当上晋国国君之后,有两个人来向重耳推荐自己。一个是被晋献公派遣,曾经追杀重耳数年的勃鞮,另一个是在重耳流浪时,带着重耳所有的金银财宝逃走的头须。他们俩在推荐自己时讲的话都非常厚脸皮,但最后重耳还是宽容接受了他们。在那之后,勃鞮和头须都帮重耳平定了叛乱,让整个晋国的君臣都团结起来,使国家日益变得强大。

宽容的力量的确十分强大,它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太多太多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书中就有一句话宽容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是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别人的宽容,同时我们也要对别人宽容。

比如我的爸妈,他们工作都很忙,他们回家后不同的行为,有时会让两人闹矛盾。妈妈觉得爸爸烦,爸爸觉得妈妈烦。可当他们互相宽容时,矛盾很快就化解了,爸爸帮妈妈做一些家务,妈妈也体谅爸爸的累,自己多照顾家里,一家人不又其乐融融了吗?其实对于他们平时的表现,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也要宽容。宽容他们对我的陪伴少,宽容他们闹矛盾时对我产生的不良感受。然后做好自己,完成好我的学习任务,让家里更和谐、幸福。

当然,什么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宽容也一样。有时过度地宽容,不但没有造福大家,反而害了自己。

总的来说,只要适当宽容,就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宽容的力量读后感(篇7)

《宽容的力量读后感》

在人们的生活中,宽容是与包容、理解等相似的词汇,它包含了一种宽广的胸襟,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有着相对的关怀,使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和谐和平的气息。这本书《宽容的力量》正是将这种力量展示给我们,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对人类的宽容心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从书中了解什么是宽容,宽容是在极限的时候不去发怒,不去抱怨,不去吵闹,而是默默的忍受着,并且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种心态是建立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与理解上的,了解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他人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加理性地面对问题和宽容对待问题。

其次,宽容不是无知,而是有足够的智慧来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的多变性,它需要通过眼界、阅历、经验和积淀来深化人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更加具备智慧来看待问题和处理矛盾,让我们能够懂得沟通和妥协,给人们更多的机会去反思自己和他人。

再次,宽容是让爱与和平一起生长,是去掉心中的羁绊、恩怨、成见,用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更多地让爱成为人类心灵的主题。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的宽容心态,以及通过宽容心态减轻人类哀痛的示范作用。在世界的角角落落,开朗、善良、平和的宽容精神,成为了一些人对生命的态度何人格的体现。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种种扯扰和争锋,尝试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它,让自己更加具有爱心和和平精神,成为我们追求幸福的重要一步。 我深信,在生命的旅途中,慷慨宽容的心理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绵等待,而是让我们找到一种力量,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精选12篇)


写读后感的好方法是什么?阅读作品之后,能深刻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读后感的内容一定要真实自然,不能说大话,不能说空话,读后感大全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教育的力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1)

对像我这种从来没有执教经验的小白来说,卢安克先生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卢安克先生作为一名地道的老外,却能在中国待那么久,并对中国的乡村儿童、乡村教育有很深刻的了解,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不禁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敬仰之情。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没错,真正的农村教育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我们扎根农村,与那些需要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他们体会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慢慢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山区的孩子往往是孤僻、害羞的,他们通常比较排斥外来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这时候就要十分注重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往往一点小事就可能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卢安克的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一篇,也是我感觉对我们意义最大的一篇,要数作为教师与志愿者里的一篇“作为志愿者”。我们去帮助那些身处大山的孩子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匆匆一瞥,到底会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怎样的影响?敢肯定的是,我们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只不过是派对上的惊喜,夜晚划过的流星,自然远远不及那些身处山区的乡村教师。他们扎根于此,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使得孩子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而这些信任正是他们教育工作的最好帮手。

卢安克先生喜欢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也很好。像书中提到的《三个世界》、《和平剑》、《在乎》、《梦别》等等,中间的过程对孩子们的意义是很大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尝试一下。

每个去山区想要支教的志愿者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想去体验一下支教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添上几笔;有的可能单纯去玩;而我想大多数的人应该是怀揣着梦想的。他们大多也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山区,并想要给孩子们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希望。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2)

读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一文,我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它让我意识到这五方面的修炼对于教师来说的确也很重要,需要做一适度的处理。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觉得通过这几方面,也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感染学生上课的状态。穿一身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吵闹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楚,作业不完成、不订正等等,五花八门,让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于我来说,真是个难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可是,就算我怎么强调,怎么提醒,同样的错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再犯同样的错时,我如何能微笑的和学生讲话,基本是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想想,学生还小,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状况,还是要慢慢地教育,或许时严时松教育的效果比每次都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让我们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只有把学习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3)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宋洪昌撰写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使我得到了心灵的震撼。原来身为人师的我,在家庭教育中不自觉的走入了一些误区。整个暑假,我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然后认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老师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人们都追求言语的说服力,但我们一线的教师始终不比那铜牙铁齿的辩客,思想品德教育更应当追求。但一个人的言语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不仅要看这些话里包含了多少真理,还要看教师自身的行动。言行一致,一言重于九鼎;言行不一,话再动听,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会记得,真正的充耳不闻,更不用说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言与行相比,更要重于行,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以身育人,德育养德。

一、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易怒,不懂得尊重孩子。

二、重“堵“不重“疏”和“引”。命令太多,却不懂得艺术。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耐人寻味———“一天,一个三岁的小孩拿起一把尖锐锋利的剪刀在玩,母亲一看,大吃一惊,生怕孩子一不小心伤着自己,她命令孩子放下剪刀,可是孩子怎么也不肯。于是她急中生智,想起孩子爱吃苹果,便急忙给孩子拿来一个苹果。孩子一见,便放下剪刀,伸手去拿苹果。就这样,母亲用一个苹果“换”回了孩子手中的剪刀。”我很佩服这位母亲的机智,由此也深受启发。比如自己以前硬性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却忽视了给孩子“换”件有意义的事。

三、太看重孩子的考试结果,却忽略了成长过程的美丽。有时候,孩子成绩不理想,就失望、焦灼、发脾气,终止孩子看电视的权利。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很不理智的,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孩子的未来可以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铺就。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须每天接受大多数同龄孩子所接受的生活信息。比如看动画、玩球、游戏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干涉,而要引导有方。

四、进行“听话式”的教育,很少尊重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刻意追求孩子是否听话,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建议,这就势必会压制孩子探索的欲望,压制孩子的求异思维,压制孩子的创新意识萌芽,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个性,也就意味着缺乏缺乏创造,意味着思维会了无生气。所以应该“解放孩子的大脑和双手,给孩子流出空间让她自己去思考和创造。”

五、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恨铁不成钢。这种心理会更多地埋没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不利的。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没有自信,如同一个人的了软骨病,是难以站立起来的”。孩子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因此,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就很难正确的应付。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机遇,无论是发展能力还是抓住机遇都需要自信作为支撑。所以要从多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赏识孩子,帮孩子高高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并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这是《教育的力量》给我最大的启示。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4)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的案头放了很长时间。总是读读停停。它不像文学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读过这本书的每一段之后,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却像一味营养丰富的鸡汤滋润心田,回味悠长!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的言行不会随波逐流;他的内心生活不会单调乏味;他的工作不会只停留在教书匠的阶层。

如何使自己变得有思想呢?

学习与思考是让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主要途径。许多名师都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下载各种书籍。正是这些阅读下载,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充实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想想自己不算是一个爱学习的老师。给自己找了许多的借口,要批改作业、要备课、要与家长交流。就是没有时间读书。虽然也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但浑浑噩噩,没有自主思想支配下的主动性。读过更多的好书之后,愈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有时会有意无意的把书里的某种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如: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业忘带了,上课搞个小动作;等等。我会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或善意的提醒,或用一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的学生明白:他不是老师的敌人,而是老师的朋友。这样不用批评,更不用惩罚,就能把问题解决。这种想法源于《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建议。这本书中也描述了宽容的力量。有时。我们会为某种小事火冒三丈,正想拍案而起。但是,宽容两个字提醒我:我面对的只是个孩子。有必要发一场火吗?这种想法在脑中一现,就犹如给心中输入了灭火剂。接下来就能理智的处理问题了。

要想使自己变得有思想,还要不断的思考。思考教育的方法怎样更加艺术化。思考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如果把读书看做一个吸收的过程,思考就是咀嚼过滤后消化有营养的东西。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以往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育方法。

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把读的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经过不断地思考,我写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给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不断坚持写教学后记,能够促使我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更好的服务教学。记下每一个教育故事,过后才会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我教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她喜欢帮助老师和学生做一些事情。如:每天下课后,她会主动到前面帮我送作业。并把作业整整齐齐的放在我的桌子上。当我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后,对她就多了一些留意。课堂上我会经常关注她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这样,她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学习也进步了,在同学们面前,也自信了许多。从这个教育实例,我体会到: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是感性的对待一件事情。过去后把它记录下来,经过反思,会理性的看待它。也会总结出以后面对这种事情的合理方法。这也算是教学反思的一大好处吧。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会成为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探讨,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DD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DD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中央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相互给予压力、支持和不断协商,这就是同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响。个人和团体如果不能驾驭这个反论,就会被变革的阻力击败。

启示七:与更广泛的环境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6)

肖川先生说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7)

读《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是一种享受,让我觉得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更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认真读完这本书,心理受到很大的鼓舞,明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要为祖国培养杰出的人才;心里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读完这本书后,我从中得到很多体会:

在《教育的力量》中,肖川老师给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他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先生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学会憧憬未来,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我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教书就要先育人,在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的动力。把从书中学到好的东西都给学生。

《教育的力量》一本充满智慧和博爱的书,一本感受真诚和温情的书,一本润泽生命和心灵的书!读了这本好书,我以后要不断的学习,用知识来塑造自己,不断进步。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以后我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也倡导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以后的工作岗位,更加努力,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对学生关爱备至,做学生的引路人,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优异的教育教学工作来回报奋斗小学,为奋斗小学的教育事业添砖增瓦。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8)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课本内容,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

肖川教授指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当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进而激发起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所期待的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9)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文章,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比如学生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就质疑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中华为什么不振?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中国公民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后,中国巡警不敢为中国人撑腰,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外,还有哪些方面能表现中华不振?而这些问题课文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孩子来说也实在不好理解。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有关书籍,去上网查找资料,也就是请学生去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一方面比教师的讲解有更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着力要培养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学习,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智力劳动的快乐。同时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了解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而为周恩来总理能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并且为之奋斗的一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肖川教授指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当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进而激发起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所期待的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10)

寒假里,我阅读下载了肖川先生的著作《教育的力量》一书。每一篇文章都很吸引人,也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书中从不同的几方面阐述了作者对教育、教学、营造幸福人生等问题的见解。如“教育的方向、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聚焦课堂、心灵的阳光”等多个主题。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一篇主题文章中,我学到的很多,例如教师的五项修炼:心地善良,表情要安详,气象要宏大,言说要谦和,举止要磊落,这是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所有人的共同品质。还有教师的成长策略:广泛阅读下载,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这些都是我应该认真学习的。还有要听取他人给教师的建议,那是对我的一种帮助。

在聚焦课堂这一篇主题文章中,书中说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下,作为教师要适应教育的潮流,多掌握一些信息、知识、经验与智慧,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如,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还要多学习,使自己懂得尽可能多一点。学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是一个有进取的意识,一个好学深思,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还是一个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多提出疑问,只有发现新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在教学中,提出质疑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书中的很多话语成为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我要加倍的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11)

第一次看到“快乐是一种美德”这句话是在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中,当时心里就莫名的激动。

说起快乐,很多老师会无奈地摇头说:“我不快乐!”是的,社会的竞争、工作的压力、家长的期盼、学生的素质……这一切已经使身为教师的我们身心疲惫。其实,在现实面前,我们往往放大了痛苦,在一点一滴中流失了本属于我们的快乐。

做个快乐的教师并不难,主动权就在你手中。我们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事事尽力去做,做到问心无愧;热情真诚地做人,与人友善,给人欢笑,给人快乐;自己给自己营造一个快乐的空间,去放飞心情,去收获快乐。只有当你真正快乐了,你才无愧于你做教师的职业;也只有当你真正快乐了,你才能教出快乐的学生来。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比拥有知识更重要。

“快乐是一种美德,快乐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个性品质。快乐是心灵的清新剂,它能够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明朗、亮丽、旷达和温暖”。是啊,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整天抱怨的人,我们都会喜欢那些非常阳光、带给我们快乐,能够唤起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柔情的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做个快乐的教师吧!快乐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美德,也是对别人的一种美德。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坦然面对自己所没有的,在今天我们应当拥有这种美德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快乐的面对每一个相遇的人,把快乐传给每一个与我有缘的人。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12)

爱的力量-《教育其实很简单》读后感2000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这本书是赵校长思想的精华,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书,边思考,边反思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一线的教师,必须承认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有智慧的教育就是有“爱”的教育,教育的智慧就是爱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

反思自己最近的工作,我发现开学已经接近三个月,感觉自己和孩子们相处的一直还算不错,可是就在前两个周我突然发现十六班好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并不是我希望看到的——自主管理能力严重滑坡,整体班风非常消沉。具体有如下表现:

自习纪律大不如以前。这主要是因为纪检部的同学不再认真负责,只是坐在讲台上做个样子,小组长对组内违纪情况也基本上不管不问。第五周的晚自习被通报自习纪律乱,这是开学以来的第一次,当时非常着急就在班内发了一通脾气,但第二天晚自习得时候仍然不能保持安静。很多次都是我前脚出门后脚就开始说话。

班内承包的一些具体事务基本无人问津。原先的讲台一整天都是一尘不染的,但最近几周讲桌面上总是堆放着一堆堆的废学案、粉笔头,布满了灰尘,也没人收拾。

韵律操激情不足。开始做韵律操后,我让十三班和十六班面对面的做,我本来想一般这种情况下两个班一定会向两只斗鸡一样比个高下,但是我非常沉痛的发现,十三班像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斗鸡,而十六班就像一只瘟鸡,完全提不起神来。

并且还有一件事情让我的打击非常大,就是上一周结束的好教师评选中,我在十六班只得了四票,我应该是所有首席导师里面最凄惨的。

我知道有问题一定就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在一些方面的疏忽,如果继续这样听之任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可能是极为不利的,想到这里我就找到各部长、小组长和他们进行了谈话,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原因,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是很紧张并不敢说什么,我跟他们说并不是要批评他们,而是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班集体进步,后来其中有个组长说,他们感觉我跟他们不亲了,感觉我好像不是很喜欢十六班,老是偏心与十三班。听了后我很有感触,的确,可能是因为接十三班比较晚,所以在十三班的精力投入上比较多一点,总以为和十六班相处的熟悉一些,因此很多时候都只是像例行公事一样板着脸到十六班转一圈,出了问题就是到教室里发一通脾气,总以为这样能解决问题,并且也很少与他们谈心,很少和男生玩耍,可能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和他们的距离一点点的拉远,久而久之,十六班的学生对我就敬而远之了,在楼道里见了也只是远远的打一声招呼,很明显的,我在十六班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大不如以前。

弄清原因后,我和十六班的孩子们聊了一节课,首先是跟他们道了歉讲清楚我的疏远不是刻意为之,只是因为对他们比较放心,觉得他们很优秀自己可以做的很棒,然后表达了我对他们现状的担心和焦急,跟他们说这样一直下去并不利于班集体的进步,学生们也是很懂事的,听了我的话,也表现的很着急很理解,最后和他们约定,我会做回以前的老班,希望他们也能做回积极向上的学生。事情过去一周了,在这一周里我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谈话中多了表扬和鼓励,遇到问题也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处理。这么做了以后,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心在逐渐向我靠拢,出现的那些问题也在逐渐消退,他们课上变得积极主动,课后热情活泼,晚自习的纪律也变得越来越好。

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为师多年,每一年和每一批学生教学相长,教师给学生的不在于爱的多少,而在于爱的智慧,对班级的自主管理,不是彻底的放手,而是爱的长久关注,道路的及时指正。通过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只是班级管理,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二中有句名言:“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原则的、公正的、理智的,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的、偏袒的,它是关爱性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统一。

教师要无条件的尊重学生。特别是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自卑感较强,缺乏自信,他们更需要教师的体贴信任和鼓励。尊重学生生而为人所具有的一切,尊重他所展示出的独特天性,尊重他对自己生活的全部权利。作为对他们未来生活的尊重,相信学生意味着归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全部主权。我们的教育应当尽量避免代替学生做决定,因为未来的生活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且只能他自己做出决定,所以我们应该在他接受教育的时间里尽可能教会他们如何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而绝不是教给学生哪个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要相信学生,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儿童的可塑性很强,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人。即使有了过错,只要引导得法,也能改正错误与“昨天告别”。教师应用父母兄长般的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导之以引,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

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爱的作用,懂得爱的智慧,切实把握好师爱的分寸,潜心付出,爱严结合,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学生应有的回报。

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精选


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智慧。读后感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1)

读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一文,我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它让我意识到这五方面的修炼对于教师来说的确也很重要,需要做一适度的处理。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觉得通过这几方面,也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感染学生上课的状态。穿一身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吵闹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楚,作业不完成、不订正等等,五花八门,让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于我来说,真是个难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可是,就算我怎么强调,怎么提醒,同样的错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再犯同样的错时,我如何能微笑的和学生讲话,基本是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想想,学生还小,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状况,还是要慢慢地教育,或许时严时松教育的效果比每次都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让我们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只有把学习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2)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我反复阅读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比如:因为今年我要撰写市级数学课题《在小学数学领域逐步转化学困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分层探究》,我参考了李镇西老师的《如何善待“后进生”》,教育专家李镇西在此文中独到的观点,让我脑洞大开,受益无穷。

书中提到: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转化”自己什么呢?换一种儿童的眼光。是的,如果你换一种眼光,准确地说,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看他,你的心情也许会不一样的。你不但会感到这些孩子可怜,而且可敬一一后进生长期坚持听他听不懂的课,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是老师的呵斥,是同学的嘲笑,是家长的打骂一一这就是我们号称“以人为本”的教育给他们的全部“馈赠”。

然而,面对呵斥,嘲笑和打骂,他们从来不气馁,不丧气,不悲观绝望,第二天依然背着书包来到学校走进课堂,而且还乐呵呵的,对老师还是有礼貌,对同学依然友好,回到家里照旧叫“爸妈,我回来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你有吗?我所教的班级里曹胤晨和邓佳俊就是这样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逐步地转化他们,慢慢地他们也喜欢听课了,上学期期末考试,邓佳俊数学成绩竟然上了六十分,曹胤晨同学也进步了不少。《教育的力量》为广大同行献上了一份可供借鉴的行为指导,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3)

看了一篇题为《教师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的文章,顺手转发到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的回复都觉得这个人说话以偏概全,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这个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外的群体都觉得我转发这样的文章,真是大胆。

对我个人而言,很不喜欢这样贴标签的方式,把教师这个群体归结于阻碍教育创新的最大力量,我也觉得非常不妥。但是转念一想,作为教师,或者说,教师要表达的教育观念应该引领时代,而不是紧跟在时代之后。我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创新的阻力,所以发文自勉。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在中国开始涌现,可是整个电影界的形势复杂,很多人都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以免控制不了局面。瞿秋白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接着《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一系列的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的窠臼,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的思想文化、新的领域,老师到底是应该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坦然面对。教师,是教育最大的变量。在这个社会环境没有办法左右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周围的人,给周围一丝微微的光,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在我决定做小学教师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巴蜀小学的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不会有。

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文章很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

我常读这篇文章,每每感叹于先辈的勇气和力量,巴蜀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在教育没有长足进步的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碍进行。因袭的思想,足以影响前途。 个个教师都是儿童的导师。

如果有这样的反思力量,我们何愁自己不进步,教育不进步呢?最后也用《宣言》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助力。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成为教育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4)

肖川先生说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5)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宋洪昌撰写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使我得到了心灵的震撼。原来身为人师的我,在家庭教育中不自觉的走入了一些误区。整个暑假,我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然后认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老师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人们都追求言语的说服力,但我们一线的教师始终不比那铜牙铁齿的辩客,思想品德教育更应当追求。但一个人的言语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不仅要看这些话里包含了多少真理,还要看教师自身的行动。言行一致,一言重于九鼎;言行不一,话再动听,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会记得,真正的充耳不闻,更不用说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言与行相比,更要重于行,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以身育人,德育养德。

一、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易怒,不懂得尊重孩子。

二、重“堵“不重“疏”和“引”。命令太多,却不懂得艺术。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耐人寻味———“一天,一个三岁的小孩拿起一把尖锐锋利的剪刀在玩,母亲一看,大吃一惊,生怕孩子一不小心伤着自己,她命令孩子放下剪刀,可是孩子怎么也不肯。于是她急中生智,想起孩子爱吃苹果,便急忙给孩子拿来一个苹果。孩子一见,便放下剪刀,伸手去拿苹果。就这样,母亲用一个苹果“换”回了孩子手中的剪刀。”我很佩服这位母亲的机智,由此也深受启发。比如自己以前硬性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却忽视了给孩子“换”件有意义的事。

三、太看重孩子的考试结果,却忽略了成长过程的美丽。有时候,孩子成绩不理想,就失望、焦灼、发脾气,终止孩子看电视的权利。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很不理智的,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孩子的未来可以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铺就。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须每天接受大多数同龄孩子所接受的生活信息。比如看动画、玩球、游戏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干涉,而要引导有方。

四、进行“听话式”的教育,很少尊重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刻意追求孩子是否听话,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建议,这就势必会压制孩子探索的欲望,压制孩子的求异思维,压制孩子的创新意识萌芽,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个性,也就意味着缺乏缺乏创造,意味着思维会了无生气。所以应该“解放孩子的大脑和双手,给孩子流出空间让她自己去思考和创造。”

五、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恨铁不成钢。这种心理会更多地埋没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不利的。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没有自信,如同一个人的了软骨病,是难以站立起来的”。孩子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因此,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就很难正确的应付。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机遇,无论是发展能力还是抓住机遇都需要自信作为支撑。所以要从多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赏识孩子,帮孩子高高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并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这是《教育的力量》给我最大的启示。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6)

不经意间,时光的脚步步履匆匆,它伴随着我一路走来,转眼间使我从一名教育行业的新兵,步入有所业绩的“老”教师的行列,也使我悄然走进教育工作的高原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有幸成为中山区名师培养工作室的一名成员,于是我经常有机会与专家对话,向更多优秀的同行学习。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开始与书为友,开始进行理性的思考,重新踏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

近日我拜读了北师大教授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部书是肖川教授创作的教育随笔的精选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是这部教育随笔集的主线和灵魂。作为一位教育家,肖川教授的文笔不仅充满理性的睿智,而且还弥漫着儒雅、温馨的浪漫。我留恋往返在其中的字里行间,一次次回味蕴藏其中的教育魅力,引发我对教育产生了许多思考,其中,“良好的教育”是我思考的一个重点。

肖川教授说:“在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一直以来,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学校、社会也都试图在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师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实施者,但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所实施的教育都是“良好的教育”。我认为,要使自己实施的教育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至少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

一、是充分认识实施“良好的教育”的重要意义

实施“良好的教育”的意义何在?肖川教授做了回答:“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简单地说,“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拥有力量,从而使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并能建设美好的社会。只有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有希望成为“良好的教育”的实践者。

二、是为实施“良好的教育”创造条件

肖川教授对“良好的教育”的描述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然而要将它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就个人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而且也是能够做的,应是从主观上创造条件。我认为,要实施“良好的教育”,从主观上要创造很多条件,但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如果把教育理解为,教育者向被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那么“良好的教育”恐怕永远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教育究竟是什么?对这一点肖川教授给我作了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社会的价值引导与个体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各种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都应是在“社会的价值引导”通过“个体的自主建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什么灌输给他的。这就是说,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使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养德、自主学习、自主健体和自主管理,使自己成为全面、和谐、有个性发展的人。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教育只有造就自主发展的人,才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说:“读书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我想,如果自己在工作中读书再多一些,思考再多一些,行动再多一些,那么自己实施的教育就可能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7)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课本内容,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

肖川教授指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当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进而激发起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所期待的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8)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文章,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比如学生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就质疑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中华为什么不振?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中国公民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后,中国巡警不敢为中国人撑腰,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外,还有哪些方面能表现中华不振?而这些问题课文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孩子来说也实在不好理解。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有关书籍,去上网查找资料,也就是请学生去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一方面比教师的讲解有更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着力要培养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学习,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智力劳动的快乐。同时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了解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而为周恩来总理能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并且为之奋斗的一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肖川教授指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当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进而激发起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所期待的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9)

寒假里,我阅读下载了肖川先生的著作《教育的力量》一书。每一篇文章都很吸引人,也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书中从不同的几方面阐述了作者对教育、教学、营造幸福人生等问题的见解。如“教育的方向、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聚焦课堂、心灵的阳光”等多个主题。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一篇主题文章中,我学到的很多,例如教师的五项修炼:心地善良,表情要安详,气象要宏大,言说要谦和,举止要磊落,这是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所有人的共同品质。还有教师的成长策略:广泛阅读下载,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这些都是我应该认真学习的。还有要听取他人给教师的建议,那是对我的一种帮助。

在聚焦课堂这一篇主题文章中,书中说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下,作为教师要适应教育的潮流,多掌握一些信息、知识、经验与智慧,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如,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还要多学习,使自己懂得尽可能多一点。学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是一个有进取的意识,一个好学深思,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还是一个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多提出疑问,只有发现新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在教学中,提出质疑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书中的很多话语成为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我要加倍的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暑期《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暑期《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刘业先

暑期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究读了李镇西主编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用生动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领悟到教育理论要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要用爱与智慧给予后进生向上的力量。

读书的过程是一种洗礼,更能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那些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读完《教育的力量》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明白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要为我们贺家山培养出人材,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在本书第二编“用心灵赢得心灵”中我读到了多篇真实事例,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李镇西老师说在他以前上课,往往是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立足是在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的。因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我十分赞同该观点。

我觉得教学过程中“学”才是主场,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方可教学相长.许多教师喜欢说教育技巧这当然是不错,教育怎么能不讲技巧呢?但是所谓技巧并不是孤立的,离开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交融,任何技巧都只是教师的小聪明罢了,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但一些教育者往往把这艺术仅仅理解成一种纯技巧的东西.其实,教育艺术就是心灵艺术,它对教育者的要求首先不是技艺,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由衷地热爱和尊重.所以我说比教育机智更重要的应该是教育民主.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完成 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不要有功利,不要以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成绩来做为教师教育或帮辅的前提!教育是争对每一位学生的真情付出,教育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玩一思想.

我有个学生,她在整个初中阶段,在同学和教师眼里,她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同学,论家庭条件,她是离异的子女,条件是不好的,文化成绩也只一般,初三特别迷茫,也不知何去何从,是读职校还是读高中,是失学,她不知道,就感觉特没前途.但是我发现这同学是有潜力,人比较聪慧,并有一定艺术才能,根据我对艺术教育的规律了解,为她指明方向,三年后,今年暑假,她给我发了条短信,短信是这样写的老师你真的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没有您,我真的不知道现在成什么样子了,到大学我也要好好学.我学的是新媒体专业,我会带着我的通知书去见你,另外,我会给你带酒喝!看到这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感由然而生!我想这也应该是教育的力量吧!

通过学习《教育的力量》让我更能体会到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魂,建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另外,一个体会是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双眼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面对后进生学生,一个老师能做什么?我想起了那首诗: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他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 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美﹞谢尔希尔费斯坦《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兮兮地擦亮星星的人,可是当我去擦亮我教室里的这颗小星星时,我发现我的生命,也因此绽放了光芒。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合集


有关“《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的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带来的,根据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可以写出一篇优质的作品。为了对自己读过的作品更加深刻,我们需要来写一篇读后感了,您也一定在寻找有关作品合适的读后感?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篇1

看了一篇题为《教师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的文章,顺手转发到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的回复都觉得这个人说话以偏概全,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这个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外的群体都觉得我转发这样的文章,真是大胆。

对我个人而言,很不喜欢这样贴标签的方式,把教师这个群体归结于阻碍教育创新的最大力量,我也觉得非常不妥。但是转念一想,作为教师,或者说,教师要表达的教育观念应该引领时代,而不是紧跟在时代之后。我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创新的阻力,所以发文自勉。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在中国开始涌现,可是整个电影界的形势复杂,很多人都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以免控制不了局面。瞿秋白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接着《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一系列的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的窠臼,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的思想文化、新的领域,老师到底是应该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坦然面对。教师,是教育最大的变量。在这个社会环境没有办法左右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周围的人,给周围一丝微微的光,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在我决定做小学教师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巴蜀小学的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不会有。

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文章很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

我常读这篇文章,每每感叹于先辈的勇气和力量,巴蜀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在教育没有长足进步的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碍进行。因袭的思想,足以影响前途。 个个教师都是儿童的导师。

如果有这样的反思力量,我们何愁自己不进步,教育不进步呢?最后也用《宣言》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助力。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成为教育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篇2

爱的力量-《教育其实很简单》读后感2000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这本书是赵校长思想的精华,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书,边思考,边反思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一线的教师,必须承认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有智慧的教育就是有“爱”的教育,教育的智慧就是爱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

反思自己最近的工作,我发现开学已经接近三个月,感觉自己和孩子们相处的一直还算不错,可是就在前两个周我突然发现十六班好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并不是我希望看到的——自主管理能力严重滑坡,整体班风非常消沉。具体有如下表现:

自习纪律大不如以前。这主要是因为纪检部的同学不再认真负责,只是坐在讲台上做个样子,小组长对组内违纪情况也基本上不管不问。第五周的晚自习被通报自习纪律乱,这是开学以来的第一次,当时非常着急就在班内发了一通脾气,但第二天晚自习得时候仍然不能保持安静。很多次都是我前脚出门后脚就开始说话。

班内承包的一些具体事务基本无人问津。原先的讲台一整天都是一尘不染的,但最近几周讲桌面上总是堆放着一堆堆的废学案、粉笔头,布满了灰尘,也没人收拾。

韵律操激情不足。开始做韵律操后,我让十三班和十六班面对面的做,我本来想一般这种情况下两个班一定会向两只斗鸡一样比个高下,但是我非常沉痛的发现,十三班像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斗鸡,而十六班就像一只瘟鸡,完全提不起神来。

并且还有一件事情让我的打击非常大,就是上一周结束的好教师评选中,我在十六班只得了四票,我应该是所有首席导师里面最凄惨的。

我知道有问题一定就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在一些方面的疏忽,如果继续这样听之任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可能是极为不利的,想到这里我就找到各部长、小组长和他们进行了谈话,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原因,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是很紧张并不敢说什么,我跟他们说并不是要批评他们,而是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班集体进步,后来其中有个组长说,他们感觉我跟他们不亲了,感觉我好像不是很喜欢十六班,老是偏心与十三班。听了后我很有感触,的确,可能是因为接十三班比较晚,所以在十三班的精力投入上比较多一点,总以为和十六班相处的熟悉一些,因此很多时候都只是像例行公事一样板着脸到十六班转一圈,出了问题就是到教室里发一通脾气,总以为这样能解决问题,并且也很少与他们谈心,很少和男生玩耍,可能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和他们的距离一点点的拉远,久而久之,十六班的学生对我就敬而远之了,在楼道里见了也只是远远的打一声招呼,很明显的,我在十六班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大不如以前。

弄清原因后,我和十六班的孩子们聊了一节课,首先是跟他们道了歉讲清楚我的疏远不是刻意为之,只是因为对他们比较放心,觉得他们很优秀自己可以做的很棒,然后表达了我对他们现状的担心和焦急,跟他们说这样一直下去并不利于班集体的进步,学生们也是很懂事的,听了我的话,也表现的很着急很理解,最后和他们约定,我会做回以前的老班,希望他们也能做回积极向上的学生。事情过去一周了,在这一周里我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谈话中多了表扬和鼓励,遇到问题也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处理。这么做了以后,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心在逐渐向我靠拢,出现的那些问题也在逐渐消退,他们课上变得积极主动,课后热情活泼,晚自习的纪律也变得越来越好。

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为师多年,每一年和每一批学生教学相长,教师给学生的不在于爱的多少,而在于爱的智慧,对班级的自主管理,不是彻底的放手,而是爱的长久关注,道路的及时指正。通过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只是班级管理,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二中有句名言:“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原则的、公正的、理智的,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的、偏袒的,它是关爱性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统一。

教师要无条件的尊重学生。特别是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自卑感较强,缺乏自信,他们更需要教师的体贴信任和鼓励。尊重学生生而为人所具有的一切,尊重他所展示出的独特天性,尊重他对自己生活的全部权利。作为对他们未来生活的尊重,相信学生意味着归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全部主权。我们的教育应当尽量避免代替学生做决定,因为未来的生活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且只能他自己做出决定,所以我们应该在他接受教育的时间里尽可能教会他们如何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而绝不是教给学生哪个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要相信学生,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儿童的可塑性很强,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人。即使有了过错,只要引导得法,也能改正错误与“昨天告别”。教师应用父母兄长般的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导之以引,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

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爱的作用,懂得爱的智慧,切实把握好师爱的分寸,潜心付出,爱严结合,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学生应有的回报。

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篇3

对像我这种从来没有执教经验的小白来说,卢安克先生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卢安克先生作为一名地道的老外,却能在中国待那么久,并对中国的乡村儿童、乡村教育有很深刻的了解,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不禁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敬仰之情。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没错,真正的农村教育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我们扎根农村,与那些需要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他们体会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慢慢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山区的孩子往往是孤僻、害羞的,他们通常比较排斥外来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这时候就要十分注重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往往一点小事就可能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卢安克的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一篇,也是我感觉对我们意义最大的一篇,要数作为教师与志愿者里的一篇“作为志愿者”。我们去帮助那些身处大山的孩子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匆匆一瞥,到底会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怎样的影响?敢肯定的是,我们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只不过是派对上的惊喜,夜晚划过的流星,自然远远不及那些身处山区的乡村教师。他们扎根于此,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使得孩子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而这些信任正是他们教育工作的最好帮手。

卢安克先生喜欢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也很好。像书中提到的《三个世界》、《和平剑》、《在乎》、《梦别》等等,中间的过程对孩子们的意义是很大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尝试一下。

每个去山区想要支教的志愿者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想去体验一下支教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添上几笔;有的可能单纯去玩;而我想大多数的人应该是怀揣着梦想的。他们大多也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山区,并想要给孩子们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希望。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篇4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课本内容,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

肖川教授指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当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进而激发起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所期待的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篇5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

我有幸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读肖川老师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让我觉得是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更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认真读完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心理受到很大的鼓舞,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要为祖国培养杰出的优秀人才;心里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使命。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从中得到很多体会:

体会一:在《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给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让我很有收获。他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他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很肤浅;而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老师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心存感恩。学会憧憬未来,有美好的盼望。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体会二:《教育的力量》不仅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理论高深,而且肖川老师的随笔优美动人,总能感受到那是流淌在他内心深处的鲜活的文字,所用知识信手拈来。我叹服肖川老师的博大精深,更为他优美动人的文字所倾倒。“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读着这一句句一行行如诗如歌的文字,怎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体会三: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们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把好的东西都给学生。《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就教我们如何教育好学生,教好学生怎样做人。

《教育的力量》一本充满智慧和博爱的书,一本感受真诚和温情的书,一本润泽生命和心灵的书!读了这本好书,使我更加坚信要努力学习,用文化知识来塑造自己,武装自己。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多读书,读好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南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个校外教育事业添砖增瓦。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宋洪昌撰写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使我得到了心灵的震撼。原来身为人师的我,在家庭教育中不自觉的走入了一些误区。整个暑假,我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然后认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老师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人们都追求言语的说服力,但我们一线的教师始终不比那铜牙铁齿的辩客,思想品德教育更应当追求。但一个人的言语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不仅要看这些话里包含了多少真理,还要看教师自身的行动。言行一致,一言重于九鼎;言行不一,话再动听,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会记得,真正的充耳不闻,更不用说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言与行相比,更要重于行,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以身育人,德育养德。

一、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易怒,不懂得尊重孩子。

二、重“堵“不重“疏”和“引”。命令太多,却不懂得艺术。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耐人寻味———“一天,一个三岁的小孩拿起一把尖锐锋利的剪刀在玩,母亲一看,大吃一惊,生怕孩子一不小心伤着自己,她命令孩子放下剪刀,可是孩子怎么也不肯。于是她急中生智,想起孩子爱吃苹果,便急忙给孩子拿来一个苹果。孩子一见,便放下剪刀,伸手去拿苹果。就这样,母亲用一个苹果“换”回了孩子手中的剪刀。”我很佩服这位母亲的机智,由此也深受启发。比如自己以前硬性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却忽视了给孩子“换”件有意义的事。

三、太看重孩子的考试结果,却忽略了成长过程的美丽。有时候,孩子成绩不理想,就失望、焦灼、发脾气,终止孩子看电视的权利。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很不理智的,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孩子的未来可以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铺就。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须每天接受大多数同龄孩子所接受的生活信息。比如看动画、玩球、游戏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干涉,而要引导有方。

四、进行“听话式”的教育,很少尊重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刻意追求孩子是否听话,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建议,这就势必会压制孩子探索的欲望,压制孩子的求异思维,压制孩子的创新意识萌芽,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个性,也就意味着缺乏缺乏创造,意味着思维会了无生气。所以应该“解放孩子的大脑和双手,给孩子流出空间让她自己去思考和创造。”

五、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恨铁不成钢。这种心理会更多地埋没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不利的。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没有自信,如同一个人的了软骨病,是难以站立起来的”。孩子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因此,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就很难正确的应付。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机遇,无论是发展能力还是抓住机遇都需要自信作为支撑。所以要从多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赏识孩子,帮孩子高高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并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这是《教育的力量》给我最大的启示。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篇7

近来,我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著《教育的力量》。伴着阵阵墨香,我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读肖川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就犹如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在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字里行间渗透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在肖川教授的《祝福教师》一文说到:“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古老的职业,一种将与人类共在的职业。随者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很多职业,诸如警察、军人、侦探、保安、门卫等等都将消失,但教师这个职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将永存。正是她,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这段文字尤为让我感动,是啊,作为教师的我们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还承载着太多家长对我们的希望和学生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用百分的努力去面对他们,这样才无悔此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走在知识的最前线,应该懂得尽可能多一点,这样在面对学生时才会做得更好,才会无愧于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教师读《教育的力量》读后感三篇


导语: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小编收集整理了《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

最近拜读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犹如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请保留此标记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2】

再次拜读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像再次聆听智者谈心。书的封面有这样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多么振奋人心的话语,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者需要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吗?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肖老师那灵动的文字在向我召唤,洗涤了我的大脑;那朴实的实例让我心悦诚服,不断改变着我的教学行为;想想自己没有规划,懒于思考,整天穿梭、忙碌于繁琐的事情,实在是惭愧。

《教育的力量》是一本随笔集,正如肖川博士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但我却要说,肖川博士的随笔有别于一般人的随笔,他的随笔更具有思想性,思想在于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中,思想在于他对新旧课程的透彻分析和诠释中,思想在于他对完美教育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中。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会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教育的力量》篇篇都是美文,篇篇都给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和启迪。在《幸福的意蕴》一文中这样描述:幸福的时候我们总是渴望向关爱我们的人们展示我们的心绪--那澄静、清明、亮丽、鲜活的心绪。这时,自己感到有一种东西在心中悄然涌动,就像一个容器里盛满了液体,而容器里却有一个物体缓缓得膨胀,这液体便不有自主流溢出来,将幸福向外传播。《幸福的意蕴》揭示:心灵是一份奇特的账本,他只有收入没有支出,因为真诚的奉献是不求回报的,然而他总是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生活像我们昭示: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同时也振奋了我们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时,也就温暖了我们自己。幸福,不过是一种体验。真正的幸福,使我们对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体验。这便是幸福的意蕴。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从他的文字中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3】

首先,《教育的力量》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教育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更不是一个操作流程。肖川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很肤浅;而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先生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学会憧憬未来,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而在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我们还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时代精神,肖川先生也给了我很好的启示,那就是探索、自主与自由、合作创新。探索,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中,在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不是固步自封的,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得过且过,而应追求卓越。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探索就意味着我们应引导学生去不断追求知识和能力上的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让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读罢肖川先生对探索的注解,我才真正理解了自己以前对教育语言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如果我们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主动探索,那我们的教育必将会有质的飞跃,那将意味着学生自主、责任、合作创新精神的养成,意味着我们对奴性人格的摒弃,对专制性格的颠覆!这种教育境界不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吗?

还有,在《教育的力量》的学习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才会积极捕捉各种有意义的信息,使我们的交往更有品味,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如此,我们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容易变得丰富。这样,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才会潜移默化给学生精神的培养。才会对学生的心灵丰富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有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如果我们缺乏思想,缺乏对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会学习,会思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心灵充满阳光,让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中,让思想去照亮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前行的路,那我们一定会在我们的教育人生中走的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参考]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集锦11篇)


读书是人生至乐的事。我们读了作品之后,心中会产生许多感想。推荐大家读完著作后,动手写一写读书体会,记下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呢?也许"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就是你要找的,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1)

星期四那天,老师给我们上了《梦想的力量》这课,使我颇有感触。

《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主要写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这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懈努力,终于在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下,瑞恩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这篇文章中,我对许多句子感触很深。比如: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我的体会是:成千上万一词表示数量多。这句话表明因缺少干净的饮水而给非洲儿童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于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段话与前面瑞恩在第一次捐钱时听募捐者项目的负责人说挖一口井得要200元时的表现形成了对比,从兴奋到坚定,表现了瑞恩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通过筹齐打井的200元,已经迅速长大了。一声不吭表明了瑞恩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了买钻井机的难度。这句话表现了瑞恩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

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觉得很惭愧。一是因为在非洲话多孩子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甚至还喝不上干净的水,他们的生活十分艰难。可我却先不说玩具堆了一床,餐餐米饭吃得不干净,浪费粮食,还经常忘记关水龙头,常常玩水,不知道节约水资源,真是身要福中不知福呀!二是6岁的瑞恩这么小就懂得坚持就是胜利,可我虽然时时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坚持的事情却几乎没有。记得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舞蹈家,后来却因为一点小小挫折而放弃了梦想,与瑞恩相比我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呀!

读了这篇《梦想的力量》让我知道梦想其实离自己并不远,关键是有我坚持做了没。我想:只要我坚持我想做的事,梦想一定会实现。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梦想的力量》这篇文章,深受感动。

本文讲述了一个名叫瑞恩的年仅六岁的男孩儿,从电视里得知非洲的孩子喝不上干净的水就想挣钱,最终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为了自己的梦想而牺牲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如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他却在擦玻璃,难道他不想看电影吗?又比如说其他孩子在暴风雪天气躲在温暖的家里,而他却在扫雪,难道他不想舒舒服服的待在家里吗?不是,这都是因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努力拼搏!

读完文章我不禁感到惭愧,我之前很喜欢踢足球,就希望能进入校队学到很多的知识,正好有一个进入校足球队的机会,我就赶快报了名,可惜最后选出的队员并没有我,我很沮丧,足球就渐渐地被我遗弃了。我的梦想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没有坚持,没有认真练球,而使实现梦想的机会流失掉了。

小男孩儿的想法很难实现,但总会有一天,他美好的愿望会因为他的坚持而实现,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一篇叫做《梦想的力量》的文章,里面有一位小男孩叫瑞恩,它在非洲捐献了七十多口井。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个叫瑞恩的小男孩,在电视上看到了非洲的小孩子没水喝,渴极了就去喝水洼里的不干净的水。六岁的瑞恩知道了这件事决定去捐一些钱去,挖井让他们喝上干净的水,他就去向爸爸妈妈要七十元钱,可是刚到七十元钱就必须自己挣钱,每次2块钱,瑞恩干着干着3年半过去了,瑞恩越干越卖力,别人也来帮助瑞恩,就这样他就有七十万元了,于是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井。

大家想想看,当时的瑞恩只有六岁挣了这么多钱,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而他却可以做到么?这个小男孩靠自己的努力让非洲人都喝上了干净的水,所以我们大家应该都像瑞恩学习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质。

看了这篇作文让我想到了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开展了一个活动,把自己穿不着的衣服捐给那些四川的小朋友们。当时我在想:自己都没衣服穿还要捐衣服所以我没把它当成一件事。第二天找了三件衣服但是我一件都不想捐,但是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捐了三大袋的衣服,我看了立刻把我的三件衣服也捐出去。

看了这篇作文我的感想是要向瑞恩多学习。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4)

《梦想的力量》里的瑞恩他是一个善良、坚定、执着的孩子。

一天上课,老师对同学们说:“非洲的孩子没有玩具、食物、药品、水,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因为喝上了不干净的水死去了。”年仅六岁的瑞恩知道那边的环境与贫困,他就心想:一定要让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他为了70元钱做了许许多多的事。用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捐给了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说:“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元。”对于一个才六岁的小男孩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他曾也想放弃掉,可是一想起非洲的孩子们,他就不能放弃,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执着打动了瑞恩妈妈一位朋友,就把这件事告知天下。有许许多多的人被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就捐了很多钱给瑞恩。2000元终于筹齐了,可是工程师对瑞恩说:“凿一口井需要20天10人才能完成,如果有一台钻井机,动作就会快一些。”瑞恩刚刚听到这句话,有一点犹豫,他仔细想了一会儿“我不能泄气,我一定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喝上干净的水。挣70、2000元钱我都没有放弃,种种困难都被我克服了,我都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难道我还要怕吗?就算买一台钻井机比登山还难,我也不能放弃,不能半途而废,买,一定买!”六岁的瑞恩很坚定的答应了,这种口气好像永远不会改变。瑞恩靠自己辛勤的劳动买了一台钻井机。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瑞恩都去克服了,“打败”了,最后他获得胜利。终于,瑞恩带着爱心,实现了梦想!这一件事打动了瑞恩的爷爷、老师、朋友、全天下的所有人。读过这篇课文的人不得不深受感受!

这就是一种梦想,瑞恩的年龄虽然很小,但是他有着执著的梦想,有梦想的力量支持着他、鼓励着他,他能努力地去克服,做出又不可思议又伟大的事来。真是人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想大家都有自己远大的梦想吧,既然有梦想,就去努力,能早日实现。(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执着的精神却是无比的宝贵!)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梦想,只要勇于拼搏,我们就会成功的!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这种梦想是不可摧毁的,是一种精神促使着我。让我想当一名崇高无尚的老师,我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能言善辩、随机应变、有善良心的好孩子。我就要从此刻起,天天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爱读书、爱看书、爱问为什么、爱研究、爱探索、爱整洁、爱干净的孩子,还要做一个身体强健的孩子。我要把我的知识传给那些需要知识、能创造未来的孩子们,让他们懂得读书是一种乐趣!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活着就要珍惜时间。让他们明白理想是什么?是人生航船的风帆,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有了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快乐。我要像瑞恩一样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去做到、完成,我就要从此刻开始当一个好孩子,做一个能帮老师减轻困难与烦恼的好助手!

让我们大家一起为梦想而努力行动吧!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5)

读完《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后,我觉得加拿大男孩瑞恩十分有同情心也十分善良,同时我也知道:想要实现愿望必须要抱着梦想和实际行动才能成功。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广西这几年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都干裂了,那里的人们都在喝一些十分脏的污水,有的甚至连污水的没得喝。庄稼由于没有水的灌溉,都大片大片地枯死了。如果再过一些日子不下雨的话,恐怕人们吃粮食都成问题了。

我觉得有时候我都在浪费水,根本就没有想到和我同样大小的西南地区的小朋友正在渴望有一点点水喝;有时候,我还乱用钱去买零食,根本就不会节约。我想;在西南地区,如果捐献一块钱,对他们来说也是雪中送炭了。

大家快行动起来吧!为灾区的人民们捐献一份爱心吧,帮助他们挺过这一个多月,因为据天气预报说5月就是西南地区的雨季了,到时候,灾区的人民们就不会再饥渴啦!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6)

《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六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在听了老师说非洲的孩子生活困苦,成千上万的孩子因喝了不干净的水死去后,他下决心:“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瑞恩放弃了玩耍的时间,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取打井的钱。他先筹集了70元钱,然后又筹集了20xx元钱,为了更快地打好井,最后筹集到了买钻井机的钱。经过瑞恩的不懈努力,他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最终成为了现实。

瑞恩这个看似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为什么会变成现实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着的金子般的童心。读到瑞恩赚70元钱的过程时,我感动极了,童年都是美好的,哪个小孩不喜欢玩呢?而瑞恩为了赚打井的钱,帮助非洲儿童,竟然放弃了玩耍的机会,来做家务活。瑞恩到非洲后流下了眼泪也令我感动,那眼泪是激动幸福的眼泪,瑞恩经过他艰辛的努力,最终梦想成真,此时有谁不流泪呢?读着读着,我不禁热泪盈眶。

读了《梦想的力量》,我联想到了一幅漫画。这幅漫画上画着一个人因为没有水喝,想挖一口井。可他费尽心机地挖了几口井也没有看到水,他只好筋疲力尽地坐在一旁唉声叹气。其实并不是他挖的地方没有水,水就在他挖的井的下面最多不过50厘米处。有时候梦想离我们只有一步远,只要我们再努力一点儿,梦想就会实现。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7)

今天,我读一篇课文叫《梦想的力量》。文中的6岁小男孩瑞恩·希里杰克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梦想。

课文记述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从老师那里知道非洲的许多孩子喝不上干净的水,就有了给“非洲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大家的帮助下,梦想终于得以实现的故事。

文中令我感动的部分是: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我没有想到一个6岁的孩子能有这么大的决心。可以看出瑞恩为了实现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

再看看我们,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是我们有用实际行动去完成我们的梦想吗?不,没有,我们总是在空想自己实现梦想以后的辉煌人生,但不会为此做出任何努力,只是空想罢了。我喜欢一句名言:“梦想不是空想,不是海市蜃楼,实现梦想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文中的小男孩学习他追梦的方式。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实现我们的梦想,梦想就会实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去用实际的行动来实现我们的梦想吧!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8)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做《梦想的力量》。读了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

《梦想的力量》讲的是一个叫做瑞恩的一年级小男孩,再听过老师讲到非洲的孩子没水喝,需要钱来挖井时,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他自己打工赚钱,从七十元到两千元,瑞恩没有放弃过。他不仅自己为了非洲的孩子努力,许多人也被他的执着打动了,纷纷帮助他。最后,瑞恩实现了他的梦想,还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帮助更多的非洲人民喝上了水。

瑞恩是多么有爱心,多么执着努力呀!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中国有一个人,他身体严重畸形,但他还是自食其力,靠着自己的努力,自己用脚煮饭,用脚洗衣服,用脚卖东西……他还很乐观,常常锻炼身体。周围的人,就是给他治疗的医生,也被他打动了。不仅如此,他还常常帮助一些其他的困难的人。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我要向瑞恩学习,做一个对梦想执着努力,富有爱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9)

梦想、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人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

这是我从《梦想的力量》悟出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6岁的瑞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帮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他以做家务的方式很快就攒了70元钱。可当他得知70元钱日能买一个水泵的时候,他又靠捐款筹集了两千元。后来,他又知道了如果有凿井机会更快时,又加倍的筹钱。一年以后,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了。为非洲的八个国家打了三十多口井。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在花园里拼命地往上跳,妈妈就问:你在做什么呢?那个小男孩说:妈妈我想到月球上去!他的妈妈听后,不但没有说他胡思乱想。还对他说:要记得回来看我哦!他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

从这两件事中我看到了,他们都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去努力,收获成功。要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坚持下去,成为现实。但,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化为幻想!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10)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个非常感人的课文,他的题目是《梦想的力量》,里面讲了,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帮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下,实现了这个梦想。

瑞恩·希里杰克在学校里听老师说:“在非洲,许多孩子都没有足够的食物的药品,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干净的水喝,他们由于喝了那些不干净的水,而死亡。如果可以给非洲的孩子捐七十元钱,就可以帮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他为了帮他们挖一口井,攒够了70元钱,后来他又攒够了2000元,最后他还捐了一个挖井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类似于瑞恩的故事,有一个孩子,他的爸爸生病了,他为了照顾他的爸爸,准备留在家里面,放弃学习,来照顾他的爸爸,陪伴他的爸爸,但是,爸爸不同意,让他去上学,于是,这个孩子就每天就背着爸爸去上学。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爱心。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篇11)

一个六岁的孩子为非洲的孩子们打了一口井,让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一个六岁的孩子有了一个是自己名字而命名的基金会;一个六岁的孩子为非洲的8个国家打了30口井。这难道都是真的吗今天我读了一课名叫《梦想的力量》的课文,让我知道了梦想的力量有多大。这篇课文讲了一个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给非洲的孩子们打一口井而不懈努力,最终梦想成真的事。

瑞恩从老师的一句话中知道了非洲的孩子没有干净的水喝,从而立下了伟大的梦想,体现了瑞恩有同情心,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要挣70元钱给非洲的孩子打井,这70元却要干额外的家务活来挣,他克服了强大的玩的欲望,在哥哥弟弟出去玩的时候,他却为地毯吸尘……。要是有玩、看电影这样的诱惑,如果是我肯定会放弃这个活,但瑞恩却不是这样,这点很让我佩服。当瑞恩知道了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要20xx元才能打一口井,而且还要一台钻井机时,他并没有放弃这个梦想,而是坚定着这个信念。这个信念感动了很多人,支持着瑞恩,帮助了他打这口井。

瑞恩能成功就是他心中有爱,面对着困难他迎难而上,一个个的冲破,感动了许多人,瑞恩一步步的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一个梦想,这个人将一事无成。我现在心中也有着一个梦想,就是先考上一中。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也有过一些不好的想法,想放弃,但更是我总觉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以我一定会坚持不懈的!学了这一课,我对这个梦想又更加坚定了!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完成自己的梦想!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集锦7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