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抗战电影观后感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汇总。

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你想知道作品名观后感怎么写吗?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提高我们个人的品位,好的电影不仅能解压,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不如将心得和感悟好好的总结写成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影片和情节本身的记忆,方便日后回味,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1】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小八路机智勇敢,面对敌人不屈不挠,他就是抗日英雄——小兵张嘎。

嘎子从小就没爹为娘,只有和奶奶相依为命。有一次八路藏进白洋淀,躲避鬼子追杀。鬼子为了逼出八路的下落,把嘎子的奶奶杀了,从此嘎子便立下了当八路的念头,要为奶奶报仇。

到了13岁那年,嘎子如愿以偿当上了小八路,他结识了胖墩儿、英子、佟乐等许多好朋友,他和伙伴们一块帮助特派员刘燕传递情报。

有一次,他被鬼子抓住了,鬼子对他引诱、逼供,但嘎子坚定地说:“呸,我死了也不会告诉你们,总有一天,你们小日本鬼子会滚回老家去的!”

嘎子这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每一个坚定眼神,每一个机智的行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想了很多。嘎子和我差不多,也是十多岁的孩子,他生活在硝烟弥漫的世界,我生活在和平富裕的世界;他处在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全身心地投入报效国家中去,我在幸福的小康社会中,又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呢?

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将来象嘎子一样为国家的富强多做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2】

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纪后期,慈禧太后掌权,中国闭关自守,国家落后,政府腐败的背景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带领全体将士,邓世昌、刘步蟾等海军精英怀揣保家卫国的理想登上各自的战舰,与日本海军在黄海海域上展开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铁甲舰队大决战,中方英勇反击。但是,最后甲午海战仍然是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屈辱的一页。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童年讲起,基本尊重、还原历史,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

看完影片,我思绪万千。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却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打的落花流水。与同事交流,我谈到,看这样的影片,太沉重,太压抑。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正处在晚清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技落后,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清朝统治的腐败无疑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慈禧等人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增强自身力量上来。慈禧太后为了举办万寿庆典,挪用了1500万两海军军费,北洋水师多年无钱置办装备。而日本为了备战,天皇带头捐款,日本各界竞相倾囊。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3】

这部抗战电影是我在一个漆黑的连一个星星也没有的夜晚观看的,主人公是陈傻子,说他傻,其实他一点也不傻,只是憨厚罢了。这部电影主要讲了陈傻子跟连队打仗,在打仗途中,还捡了一个小孩给他取名叫丢儿,丢儿和傻子关系极好,丢儿还叫傻子“爹”.因为傻子人仗义,但没有心眼,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傻子。而且傻子个大,肩膀又宽又结实,力气大得很,帮了大家很大忙。在战斗前,傻子依依不舍把丢儿托给了一户人家。战斗中,傻子的哥们,小虎、猴子、班长、连长都相继牺牲了,最后,纯真的傻子和奸诈的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了。这部电影真正打动我的不是牺牲的人,而是傻子那种仗义、纯真、能为战友牺牲的精神。他对待丢儿一丝不苟、乐乐呵呵,还常逗丢儿笑,那情景我至今难忘怀;他看到战友牺牲时充满鉴定、痛恨、悲伤的眼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在战斗的最后一刻,他身上塞满了手榴弹,拉响了引线,在生命最后一瞬间,他笑了,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甜美,那么满足,那一刻我深深的被感懂了,被那颗勇敢的心感动了!我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简化,不要顾及其他人的想法,才能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风雨无阻。我觉得傻子并不傻,他的想法是独特的,不论是明星还是农民,不论是天才还是傻瓜,都有理由值得大家敬佩和赞扬!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4】

刚看完《百团大战》归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再联想到当年看《地道战》《地雷战》的记忆,战争,不只是勇气的较量,还是智慧的比拼。抗日战争,不只是普通的侵略,那是灭种的杀戮。可惜左权将军英年早逝,所有共和国烈士,永垂不朽。下头是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段旁白,大体的意思是说,国民党被日军干的节节败退,同时我党也被日军包围,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电影的主角是彭德怀,第二主角是左权,大体的过程是,先是彭德怀被日军包围了太久了,于是偷摸着给日军来了一炮,把日本那个军官当时就给搞蒙了,趁着日军没搞清情景的时候,进攻了日军一个重要据点,锤的日军军官蛋嗷嗷疼。

日本痛定思痛,遂在我军内部打入一内奸,并且派出一支小队入侵了我军一重要军工厂,彭德怀亲自前往督战,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最终这股日军在我军强力进攻下被歼灭。

当然,这三段战役之间一向穿插各种煽情片段,或是伟人高瞻远瞩式感慨,或是战士们前仆后继式壮烈牺牲,或是八路军和群众的鱼水之情。

然后,在另外一段旁白中,百团大战宣告胜利,伟大领袖毛主席再次站在黄土地上,叉着腰,对底下的八路军战毛爷爷的慷慨致辞中结束,结果后面似乎彭德怀和左权又来了段富有基情的感慨,于是乎左权就在1942年的战争中牺牲了。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5】

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战役。

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同时要求对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机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在这些地区和交通线上,驻有日军3个师团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各2个大队、1个骑兵旅团的2个大队,共20余万人,另有飞机150架和伪军约15万人。

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在这段时间里,我晋察冀军区主要进行了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6】

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会碰到自己不如意、又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况,如停在那儿,情况只会更糟,继续下去,又不知怎样才好。

有没有什么办法化解这一难题?法国电影《回忆》讲述了这样一家人的故事,试图提供一个形象案例。

罗曼的爷爷去世后,奶奶一个人单住,不久摔伤住院。罗曼的父亲与两个叔叔反复商量,决定将奶奶送到养老院。罗曼常到养老院去看望奶奶,发现奶奶郁郁寡欢。

有一次,罗曼陪奶奶参加一位朋友的葬礼后,奶奶想回自己的公寓去看看,不料公寓已经被父亲卖了,奶奶非常失望。

一天,养老院来电话,说奶奶独自外出未归,罗曼与父亲到处寻找未果,父亲后悔自己做出的决定。

几天后,罗曼收到奶奶在诺曼底寄来的明信片。罗曼开车前去,问奶奶为何这样?奶奶说她想一个人做点事情,不想被别人安排。

罗曼陪奶奶回到原来上小学的地方去看了看,并与现在的老师联系,让奶奶又当了一回三年级的学生。奶奶当初因战争在此中断了学习,这是第一次回来。

回到旅馆后,奶奶突然晕倒,再也没有醒来。

当人们进入老年时,常常会忆起往事。究其原因,也许是今后的日子希望在减少,而人们总是向往美好的,过去的时光便成了一道风景,让人留恋。

这种看待过去的心态,显然是有选择的,它过滤了那些不愉快的东西,让人肯定自己的过去,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就像影片中的奶奶在养老院看墙上的一幅画,牛不像牛,马不像马,但她认定那匹马画得很好,还产生了想认识作者的念头。

当生命进入暮年后,回忆从前,或者是做点从前没有完成的事情,显然比考虑前景或者一直呆在养老院里更有幸福感。

罗曼的奶奶是这样,罗曼的父亲呢?

影片开始不久,罗曼的父亲从邮局退休,那个欢送场面还是轻松愉快的。之后,他好像很不适应这种生活的转换,睡觉要吃安眠药,谈论事情心浮气燥,点餐时也犹豫不决。

更糟糕的是,罗曼父母的关系也比较紧张。有一次在争吵时,罗曼的母亲还提出了离婚。罗曼与父亲交谈,父亲说自己仍然爱着罗曼的母亲,但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善关系。

罗曼建议父亲去询问一位便利店的店主,那位见多识广的人曾经给罗曼一些建议和启发。罗曼的父亲得到的忠告是:如果不能往前走,可以回忆从前的美好。

罗曼的父亲回家后,把当初认识罗曼母亲时说过的一句赞美的话又重新说了一遍,两人重归于好。

夫妻和好的情节看似简单了一些,其中的道理还是有些意思的。从前的美好是改善夫妻关系的基础。让过去甜美的场景重现,唤起对方回忆那些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既说明自己没有忘记那些日子,也证明对方在自己心里的重要位置。如果还能以当初恋人的心态对待对方,眼下的关系又有什么不能改善的呢?

罗曼自己呢?

罗曼是学文学的,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旅馆值夜班的事在做,打算一边工作,一边写作。老板问他写过小说没有?他说没有。老板鼓励他写作,他说也想试试。

才参加工作,经历很少,能写什么呢?奶奶的事,父母的事,一路经历下来,罗曼也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方向:写从前美好的事情。

回忆从前的美好,为何有这样奇特的功效?也许经过岁月的筛选和酝酿,能回想起来的那些经历和场景,不仅能给人带来欣慰,还能给人前行的启示。

过去的美好,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已成为人生的基石,值得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因为找错了墓地而错过了葬礼,开头是罗曼本人,结尾是罗曼的女友。首尾都安排这样一个桥段,除了照应之外,或许是在暗示我们:错过是因为没有找对地方。回想从前的美好,能给人指明方向。

我在周日看了一场电影名叫巴黎圣母院,里面讲的是18世纪法国一场伟大的悲剧性爱情。它的女主角名叫爱丝梅拉达,在这个可怜的以卖艺为生的她竟被黑心的教堂副教主弗罗洛给盯上了,而最后却被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相救。最后的结果却是那么的悲惨。还好,弗罗洛最终遭到了报应,被卡莫西亲手推下高楼而死!我真为她感到可怜。看电影时我不禁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这部伟大的中世纪爱情悲剧,是由吉卜赛姑娘爱丝梅拉达引起的,当她在街边卖艺了来维持生活时,正好被有一颗恶毒心肠的教堂副教主弗罗洛给发现了。于是接下来便发生了一系列蜿蜒曲折的故事。爱丝梅拉达错误的爱上了弓手队队长弗比斯。弗罗洛却千方百计地想把爱丝梅拉达占为己有。为了正义,卡西莫毅然被背叛了他一直信奉入神的副教主。这是一种反抗,一种对当时残暴统治的反抗!

爱丝梅拉达斯死后,卡莫西抱着她的尸体死去,也算是得偿夙愿了。

电影中总是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少女的热情和纯美,残疾的身体和善良的心灵。看完这部电影,我反复回想着那美丽壮观的场面,我要把卡西莫德美永远印在脑海中,以填补我那时对美肤浅的认识。

在那美丽而神圣的教堂中,竟影藏着如此丑恶的故事,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歪斜扭曲的一面。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典之作,它所蕴含的道理是无穷的,它的价值更是无穷的…………

巴黎,尤其是那时的巴黎,在夏日黎明时分得清新霞光得映照下,从圣母院的钟楼顶上眺望,景色真是灿烂多彩,绚丽迷人。让我们闭上双眼,默默为卡莫西与爱丝梅拉达祈祷吧!爱情是美好的,即使最后留下的仅仅是一缕尘土。人的欲望如果永无休止的发展,只会制造悲剧,毁掉美,毁掉一切!

没有缘于生命般的热爱,不会有如此疯狂的举动!缘于对大海的眷念,他们都选择了葬身大海。杰克与恩佐,两个年轻人,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相继勇敢的跳入大海,只因想看看大海有多深邃,看看海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象。

对大海的爱,到了这种程度,胜过爱情,也胜过自己的生命,这是我无法理解,更是一生不可能达到的境界。我认为杰克与恩佐是属于另一个极端世界的人,爱恨都达到了极致,非常人可以比拟或理解。

我原本也是个比较爱走极端的人,看人处世要么最好要么最坏,一直没有一个缓和与折中的态度和方式,可能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也少见了一些客观真实的状态。

岁月和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奖罚、对错自有兑现时。曾经犯下的错,总是会有回应的;曾经有过的好,也终有回报。

人,渐渐老去,思想变慢,态度变好,无意再争强好胜,无心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拼命。做事渐渐稳妥了,成功的机率也变大了,可是,感觉机会却少了很多。就拿打工这件事情来说,感觉自己现在明明是最年富力强,知识和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却时常被年龄和学历拒之门外。我想这些用人的单位也在犯同样的错误,过于极端或是跟风了!没有学会客观有用的看待人和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别人玩得炫,自己想要更炫,至于结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好说,也不愿去直面自己犯下的过错。

不要认为随大流就不是一种极端行为,我认为那恰恰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于他人,都是一种轻蔑。

看过电影《悲惨世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很多的感想涌上心头。

还记得最早在大银幕上看到休叔当然是因为他的金刚狼,后来看到在致命魔术中看到他的表现也惊叹大长腿的出众的演技。单从人物刻画方面来说,休叔很好地演绎了一个从挣扎到新生,从背负责任到最后成为革命一部分的Valjean.

而由于电影因为不受舞台布景的局限,人物的情绪在各处自然场景中得以放大,于是相比音乐剧仅靠声音传达情感,电影版的Valjean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内心世界。比如Valjean逃出监狱后在山间面对阳光时那种获得新生却又前途渺茫的感觉,后来走投无路红着双眼怒斥着这个可悲的不能接受他的世界,再后来面对Javert要重新逮捕他时的悲愤,到最后临死前看着Cosette笑,然后对天上的Fantine说我完成了责任的那种交待了一生的解脱幸福感表现空间一旦被扩展,那么呈现出的人物完整性是任何一版音乐剧Valjean都无法表现的。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经的他是个被人嫌弃鄙夷,凶残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而后来的他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曾经的他是恶魔的化身,而后来的他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凶暴的人弃恶从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我想这个答案很肯定--爱。

《悲惨世界》打动人心灵深处的电影!

也许没有人会知道,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通过一条幽静而长远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有这样一所监狱般的寄宿学院,他们的校长冷酷、无情、虚伪而残忍,里面住着的学生们无法避免地成为了一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小孩。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甚至是拿破仑那样的将军。刻板的校长只能以自己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然而一个被公认为一事无成的人——马修来了,怀着对不良孩子们无私的爱,来了。就这样,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瑰丽而至。他们的梦想也逐渐开始萌发。

是的,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过气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影片从顽皮的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折射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修的“善良、宽容而充满爱”的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

我想,曾经身为一名教师的马修,曾经为音乐而奋斗的马修,是十分快乐的;然而,当马修面对人生的最低谷,当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当他站在“池塘畔底”哺育院的门口时,他的心中当是悲哀的吧。当他面目严肃地站在这群学生的面前时,定也在想,这些学生到底是怎样的人吧;当他被学生们称为“子弹头”的时候,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想着,为什么这些学生会是这样的桀骜不逊,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恨,为什么自己总是这么的倒霉,定也在心中暗暗地迷惘着,自己以后应当怎样教育这些孩子呢?答案却是没有的。但是,当他了解这些孩子作恶的原因,当他看见这些孩子对校长的恐惧,当他知道这些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当他见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梦想时,他曾经想要狠起来的心又软了。于是,他竭尽全力以音乐教育他们,他费尽心思对校长建议换种方式教育他们,他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们接受自己,……这种.种的种.种,无不表明他对孩子们无私、无悔、无怨的爱。或许,在他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去取得成功却最终失败的时候,他是卑微的;当他为了自己心中无悔的爱而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着想的时候,或许他仍是卑微的、是失败的;但是,即使他是卑微的,他的爱却也是伟大的,是平常人无法超越的无私的爱啊!

爱啊,绝对不会是卑微的啊!

即使你爱的是一个遭别人憎恨的罪犯,即使你爱的是一群桀骜不逊的孩子,即使你爱的是一些无人注意的花草、动物,你的爱啊,终究都会带来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啊!

爱是什么?是金子般的梦么?是水晶般的心么?是天使创造的奇迹么?爱啊,像阅读一般,翻乱了邪恶的页码;像春风一般,洗濯了人们的心。荒野上的秃鹰,不再孤寂,因为有天使创造了爱的奇迹。用仙女般的恣肆,创造爱的奇迹;用天使般的心,放飞爱的奇迹。洗去心中的不快,倒空心中的尘埃;用爱填满,填满,直到心扉敞开。大地跳起迪斯科,它的心中充满了爱,因为春姑娘创造了——爱的奇迹。将你的爱,带给身边的人;用你的心,创造爱的奇迹。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7】

,是抗战胜利的第70周年。在单位团总支的组织下我们来到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了《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一天的参观给我很大的感触,历史不能改变,但未来却在我们手中。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所以今天,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为,我们都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落后就要挨打!

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丰台区宛平城内的卢沟桥河畔。参观时间虽然不长,但馆内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文物和每一处复原景观都重重地撞入了我们的内心,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在纪念馆里,我们可以看见许多抗日战争中留下的实物和还原的场景,走过几个展厅还可以看见海报上写着伟大胜利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型主题展览。展览共分八部分:民族危机,救亡兴起;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抗战灯塔、中流砥柱 ;日军暴行、惨绝人寰;浴血疆场、民族壮歌 ;得道多助、国际支援;历史胜利、巨大贡献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便开始了。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展馆中记录了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日军暴行馆从轰炸、焚烧、抢掠、屠杀、制造“无人区”、残害妇孺、设立“慰安所”、虐杀大量劳工,制造细菌战、毒气战等各个方面,揭露了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人民战争馆通过介绍和展示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创造灵活机动的武装斗争形式,通过景观,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首先感受了当面对外来侵略时,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全国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抗日洪流。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在这关系民族存亡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展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第四部分:日军暴行、惨绝人寰。在这里展出了侵华战争中,日军对待同胞的残忍刑具、用过的毒气罐子、细菌烧瓶和万人坑中的一些骸骨。日军对我们中国900多座城市和广大乡村进行无差别轰炸,大肆掠杀无辜平民,残酷虐杀俘虏,强制奴役劳工,实施细菌战和化学战。尽管这些罪行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了解,但当今天走进这个展厅时,那种忿忿的心情难以平静。他们无耻的推行“三光”政策,摧残妇女儿童,举行杀人比赛,南京大屠杀中杀死同胞三十万余人!这些罪行是他们几辈子都无妨洗脱的罪孽!

在这场展览中,我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万万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从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奋起抵抗: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在全民族团结一致的抗争中,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但我们也要知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第一声枪响,中华民族开始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到1945年9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这场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沉重代价和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祖国曾经所遭受过的痛苦和磨难。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从中思考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8】

在前两年,我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一幅幅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画面仿佛还在我脑海中回荡。

《建国大业》简述了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却选择了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失败了。那么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而国民党为什么会失利呢?

第一,共产党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为得民心,二是因为得人才。从电影中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必然性始终灌注在电影中,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则十分混乱,各管各的。

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死守延安,无疑会伤亡惨重,代价太大,不能做到对人的关爱胜过对地的关爱。毛泽东优先选择了对人的关爱,他的决策无疑是高明的。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那时却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

看着电影,想着历史,我的心中无限感慨。我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少年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观看着这一幕幕让人心酸,无奈的历史;自责自己身为新一代接班人却没有实力,没有本事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和牺牲。寒窗苦读几年,马上就考上初中。但是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却是一片迷茫,甚至不知将来要干嘛。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知识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才,将来报效祖国!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9】

很早听到爸爸哼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总是不明白:共产党是什么?难道中国还有新旧之分?那旧中国是什么样的?……爸爸妈妈有时对我讲讲,可我总是睁着不解的双眼望着他们,到最后,他们总是一句:“说也说不清,长大了自己看书、看资料,慢慢会懂的。”……

渐渐地,我长大了,能看懂很多书了。可书上的许多还是不能理解。正巧,爸爸那天打开电影频道,当时我做完作业,想借机蹭个电视看看。没想到这次“蹭”,妈妈一点也不反对,还说“《建党伟业》该让孩子看看。”于是我就正大光明地坐上沙发看起电视来。

看到一批又一批青年举着旗子浩浩荡荡地游行,高喊“打倒卖国贼!”妈妈告诉我“这就是‘五四运动’”。我又不解了,这不是游行活动吗?怎么叫“五四运动”?妈妈说,从这次北京青年游行开始,全国各地加入了反帝反封、反对卖国的活动中,所以叫运动……我还知道了因为中国弱,被战败,还要割地赔款,把青岛等地让给日本……生活中,两人打架,受伤的一方是被安慰的,另一方要赔偿的。而本来我国战败,已是伤痕累累,还要赔偿,把我们的土地让给他们,这多么不公平啊!

接着,我在电影中知道了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瞿秋白、李达、周恩来、毛泽东等一批早期领导者。也看到他们在召开一大会议时随时有特务跟踪的危险境地……而不管如何艰险,他们都从全国各地奔赴上海,有的提前几个月,有的还东挪西借筹路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布尔什维克,为了天下劳苦大众,团结工人阶级,让普通的人成为主人……

今天,我明白了:我能幸福地和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是多么的不易!是多少像李大钊这样伟大的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妈妈告诉我,如果不是为了革命,瞿秋白、高君宇都会是大文学家,(毛泽东更是位大文豪);闻一多会写出更多的诗……可是为了党,为了新的美好的中国,他们舍弃了爱好,舍弃了家,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而现在的世界,和平之花并没在每个角落绽放。我就在电视上看到伊拉克被摧毁、利比亚战乱,人民受苦,更深刻感受我国国力强大,才不被欺负,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也要努力奋斗,使我国更加繁荣昌盛,不受外侮!

暑假,我的二胡刘老师送给了我两张民族管弦音乐会的门票,他也会登台演奏二胡。

拿到门票后,我非常期待,因为我从来没有到现场听过音乐会。

三天后,我兴奋地来到了大剧院,哇!剧院非常宽广,里面摆设非常雅致。坐下不久,剧院内那明亮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原本空黑的舞台亮起了强烈的灯光,犹如道道瀑布射向舞台。

主持人走上舞台,用悦耳的声音介绍演出人员和曲目。古筝名曲《梁祝》将音乐会拉开序幕,舞台中央指挥家身着笔挺的黑色中式服,有节奏的地挥舞着指挥棒,音乐随着指挥棒起起落落,时而急,时而缓,犹如万马在草原驰聘,又犹如老家水田里的小蜻蜓在水面上轻轻点了一下水,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点点小小的水波。在场的观众深深的地沉醉在这音乐世界里,让人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下一个节目是二胡演奏,有二胡,扬琴,提琴……我期待已久的二胡音乐终于来了,二胡乐队整齐地走上舞台,庄严的坐下,拉起了著名的《二泉映月》。我的二胡刘老师也看见了我,用他那宽广有稳重的目光向我点了点头。我以前从未听过刘老师演奏过一支完整的曲子,这次,我终于听到了!二胡音乐声婉转悠扬,只见弓在他的手上轻快地挥舞着,犹如在空中画着泉水,一股股清泉随着弦缓缓而下,犹如道道金光随着舞台注入整个大厅,流进每个观众心田。以前刘老师给讲过《二泉映月》故事,伴随着他的演奏,我仿佛看到了江南名山――惠泉山的那个清泉,看到了创作者阿炳虽失明了,但他对故乡山水充满着深情,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但人间不平的现实。

奏完了所有的曲子,观众一齐站起来鼓掌,掌声传遍了整个艺术大厅,久久都没有停止,拍得我的手掌又红又疼。

我以前一直觉得名族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很老土,还不如动画片里的音乐好听,这次音乐会改变了对名族乐器的看法。现在我学二胡快两年了,从中也领悟到了乐器带给我快乐,它让我在烦恼时平静,在痛苦时卸下包袱。我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二胡,拉得像我的老师那样棒。

在寒假期间,我观看了红色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

《柳堡的故事》讲述的是1944年春,宝应县柳堡地区终于解放了,新四军战士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很快就解除了当地百姓的疑惧心理,与百姓们打成一片。四班副班长李进在村民田学英家养伤的时候,两个人互生好感,但指挥员劝说他放下儿女私情。部队离开后,恶霸刘胡子欲霸占二妹子,部队接到二妹子的弟弟小牛送来的消息,迅速又和指导员带队返回,及时救出了二妹子,两人感情更加深厚。但为了革命事业,李进放下了这段感情,随部队南下作战。五年后,李进成为连长,二妹子也光荣入党成为革命骨干……故事中主演人物有:“四班副班长李进”、“二妹子田学英”、“二妹子老弟小牛”、“班长”、“指导员”、“连长”等。

战争是可怕的、是危险的,因为它使百姓们遭殃——让百姓们失去儿女,让儿女们失去父母,还有的百姓因为战争而牺牲……战场上流了多少百姓的鲜血!这鲜血流进多少人的心中!虽然我们不曾经历过,但是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然而,故事中“副班长李进”、“指导员”、“班长”、“连长”、和众多战士们,他们不怕危险,不怕牺牲,不惜一切代价,打着帝国主义们,打着让我们受苦受难、受欺辱的鬼子们。故事中没打死一个鬼子,我心中都无不振奋!战士们用手雷、枪打得鬼子们落荒而逃,到最后,我们胜利了。我心中为之振奋!看到这个片段,我想到了坚守祖国、保卫祖国的战士们。他们流血流泪,但始终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他们是付出了多少,才换来祖国的安宁和谐;有多少战士在战争中断胳膊、断腿,有多少战士在战争中盲目了、耳聋了、残疾了,想到这些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受。在此,我想对千千万万保卫祖国的战士们说:“谢谢你们无私地付出,才有了祖国的安宁和谐。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日日夜夜的坚守,我向你们致敬!”

帝国主义对百姓们的欺辱,我们是怎么也不会忘记的,那段悠久的历史,是怎么也洗刷不了的。回想以前,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再想想现在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故事中的一切,我们都不曾经历过,然而,故事中的一切,都曾真实发生过。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每人拿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回顾那些经典的红色电影,多去体会,多去感受。每一个经典红色电影讲的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心中总有一个不变的念头——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柳堡的故事》这部经典的红色电影,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穿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

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动人的镜头。

杰茜是个闭路电视监视器操作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几十个毫无戏剧性的屏幕,在发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及时打电话通知事发地点附近的警察。在这个属于她的无声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并不十分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年男人每天带着他那条臃肿的牛头犬流连于商店的橱窗,一个胖女孩喜欢站在窗口发呆,两个年轻人在墙后草丛里疯狂地做爱,几个女中学生用刀刺伤了他们的同伴……下班后,杰茜回到自己死气沉沉的公寓,唯一的“乐趣”是挑出当天录像的其中几盘再看一遍!她把自己封闭在这个世界无人知晓的一个角落,直到有一天,监视器里出现了一个提前假释的罪犯,她似乎对这个男人充满好奇,不知出于何种动机,她甚至开始不遗余力地去接近他。她发现那个男人搬进了“红色之路”公寓,于是尾随而至……

大约是受到丹麦“道格玛95”的影响,影片镜头总是处在一种强烈的动荡不安情绪之中,这种零距离的现场感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微妙的窥视和参与心理,我们跟随杰茜的“追踪”一步步靠近克莱德(那个罪犯)狼狈不堪的生活——他和同样无业的狱友以及狱友来自伦敦的女友住在一起,三个月来没有找到任何工作,主动找上门来又三番五次临阵退缩的杰茜令他十分困惑。终于有一晚,杰茜进入他的公寓,两人激烈地做爱,但之后她却立即起身离去,随即,找上门来的警察把克莱德再次投进了监狱。

显然,是杰茜精心策划了这起强奸案,但她为什么这么做?直到克莱德愤怒的狱友找上门来质问,大家才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原来六年前,正是克莱德一次交通肇事才造成了杰茜丈夫和女儿的意外死亡,那次意外彻底摧毁了杰茜美满的生活,但她这次惊心动魄的复仇,却并没有能够令其内心彻底获得平静。当她发现克莱德也有一个女儿的时候,她打电话撤销了起诉。两个人在冷清的街道再次相遇,她这才发现,原来他来也不过是个脆弱而普通的男人,她的仇恨、怨怒和压抑终于得到了化解。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杰茜在路上碰到了那个牵狗的男人,他心爱的斗牛犬寿终正寝之后,他换了一条年轻健壮的新宠,杰茜愉快地和他们打招呼,六年来,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和人打招呼。

其实,这不是一个仅仅讲述复仇与救赎的故事,它和同题材的韩国电影《亲切的金子》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金子》的核心是华美的传奇剧,而《红色之路》揭示的却是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无所不在的沟通障碍,作为一个强烈的符号,“监视器”具有沟通隔膜的这层明确的象征含义。虽然影片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在此之前没有拍过剧情长片,但她的这部处女作却以罕见的冰冷和缓慢,渲染了一段令人心碎的谅解之路,影片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确数名至实归。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10】

说起哲学,人们马上联想起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英国的罗素、德国的尼采,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深奥的哲学理论和观点让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还有那些关于深奥的驳论,看得让人头皮发麻,无所适从。

驳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富商祈求上帝:“万能的上帝啊,请保佑我长生不老吧!”苏格拉底轻蔑的告诉这个富商:“上帝不是万能的,别祈祷了!”富商大怒:“上帝就是万能的,别玷污神圣的上帝!”苏格拉底反问:“那么你请上帝将自己举起来吧?!”富商顿时无语。

想要学习哲学,其实不必去研究这些枯燥的理论,我们现实生活中就蕴藏着精深的哲学观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夫妻吵架,某人劝解,带着女方去歌厅跳舞,当中三番五次的踩女的脚。女的不悦:“你怎么老踩我的脚?”某人回答:“跳舞讲究的'是一个节奏感和配合,我进你退,我退你进,两个人都往前进,不踩脚才怪呢!”女的抱怨:“既然知道怎么还踩我的脚?”某人回答:“夫妻间也是一样,两个人都往前进,总有一个被踩脚。”女的顿时停住舞步,恍然大悟。

有人问张三:“你在干嘛?”张三说:“等死!”问:“你得了绝症?”张三:“没啊!”问:“那怎么会在等死?”张三:“我出生的当天就开始等死了。”仔细想来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有一天会注定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长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大彻不悟,在长度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出快乐。

笔者文中的赖六,虽然其丑无比、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最后居然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他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二流子德行彻底的激怒了华群,让华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心,从而开始浪子回头,回到正常的生活。赖六这样的人居然还可以用来恶心人,正如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哲学的精妙还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不经意的表达和交流,都充满奇妙的、令人幡然悔悟的哲学观点,就看你怎么去领悟了。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1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打响了中华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史称“七七事变”。

如今已是70年了,这70年间古老的中国由衰败走向了富强,走向了独立,走向了自主。可又有谁想象得到70年前中国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我国的大好河山,至我国同胞于苦难之中,国土沦丧,家破人亡,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1973年12月,日本侵略者对着30万手无寸铁的南京同胞进行了屠杀,30万中国人民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在中国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出现了,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迎来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天“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被政府指定为国家纪念日,为了纪念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更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

在面对敌人疯狂的侵略时,是投降还是反抗?不同的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这首诗鲜明地告诉了我们不起来、不战斗的后果。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着我们民族英雄的鲜血,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伤亡3500万人),但是我们不悔,有些人死了,但他却活着。烈士们虽然阵亡。但是他们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他们的军魂永远保佑着祖国的寸寸疆土。这历史中的一幕幕,无一不诉说着牢记历史,珍爱生命,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和平之鸽永远在我们国土上自由的飞翔。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11篇


下面我们为您呈上“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相关主题内容。有时看似普通的影视作品,可能会在其中领悟到许多感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成一篇观后感。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帮我们很快抓住影片的主题,让我们想起内心那份感动。你想了解作品名观后感该如何写吗?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1】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小八路机智勇敢,面对敌人不屈不挠,他就是抗日英雄——小兵张嘎。

嘎子从小就没爹为娘,只有和奶奶相依为命。有一次八路藏进白洋淀,躲避鬼子追杀。鬼子为了逼出八路的下落,把嘎子的奶奶杀了,从此嘎子便立下了当八路的念头,要为奶奶报仇。

到了13岁那年,嘎子如愿以偿当上了小八路,他结识了胖墩儿、英子、佟乐等许多好朋友,他和伙伴们一块帮助特派员刘燕传递情报。

有一次,他被鬼子抓住了,鬼子对他引诱、逼供,但嘎子坚定地说:“呸,我死了也不会告诉你们,总有一天,你们小日本鬼子会滚回老家去的!”

嘎子这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每一个坚定眼神,每一个机智的行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想了很多。嘎子和我差不多,也是十多岁的孩子,他生活在硝烟弥漫的世界,我生活在和平富裕的世界;他处在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全身心地投入报效国家中去,我在幸福的小康社会中,又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呢?

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将来象嘎子一样为国家的富强多做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2】

在前两年,我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一幅幅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画面仿佛还在我脑海中回荡。

《建国大业》简述了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却选择了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失败了。那么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而国民党为什么会失利呢?

第一,共产党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为得民心,二是因为得人才。从电影中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必然性始终灌注在电影中,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则十分混乱,各管各的。

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死守延安,无疑会伤亡惨重,代价太大,不能做到对人的关爱胜过对地的关爱。毛泽东优先选择了对人的关爱,他的决策无疑是高明的。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那时却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

看着电影,想着历史,我的心中无限感慨。我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少年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观看着这一幕幕让人心酸,无奈的历史;自责自己身为新一代接班人却没有实力,没有本事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和牺牲。寒窗苦读几年,马上就考上初中。但是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却是一片迷茫,甚至不知将来要干嘛。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知识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才,将来报效祖国!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3】

刚看完《百团大战》归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再联想到当年看《地道战》《地雷战》的记忆,战争,不只是勇气的较量,还是智慧的比拼。抗日战争,不只是普通的侵略,那是灭种的杀戮。可惜左权将军英年早逝,所有共和国烈士,永垂不朽。下头是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段旁白,大体的意思是说,国民党被日军干的节节败退,同时我党也被日军包围,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电影的主角是彭德怀,第二主角是左权,大体的过程是,先是彭德怀被日军包围了太久了,于是偷摸着给日军来了一炮,把日本那个军官当时就给搞蒙了,趁着日军没搞清情景的时候,进攻了日军一个重要据点,锤的日军军官蛋嗷嗷疼。

日本痛定思痛,遂在我军内部打入一内奸,并且派出一支小队入侵了我军一重要军工厂,彭德怀亲自前往督战,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最终这股日军在我军强力进攻下被歼灭。

当然,这三段战役之间一向穿插各种煽情片段,或是伟人高瞻远瞩式感慨,或是战士们前仆后继式壮烈牺牲,或是八路军和群众的鱼水之情。

然后,在另外一段旁白中,百团大战宣告胜利,伟大领袖毛主席再次站在黄土地上,叉着腰,对底下的八路军战毛爷爷的慷慨致辞中结束,结果后面似乎彭德怀和左权又来了段富有基情的感慨,于是乎左权就在1942年的战争中牺牲了。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4】

202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__周年。在此之前,展现抗美援朝的作品多为电影、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很少见。《跨过鸭绿江》以宏大的气势和格局,填补了这一空白,该剧由唐国强、丁勇岱领衔主演,孙维民、王志飞、刘之冰、王挺、王同辉、刘涛、韩栋、连奕名、赵波等实力演员联袂出演。

坚守飞虎山、激战黄草岭、血战松骨峰、寒战长津湖、上甘岭战役《跨过鸭绿江》从中央领导决策、志愿军将领指挥、前线志愿军战士血战等多个维度,再现了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全面还原了__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__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充分展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展现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回望历史,举国上下浓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__周年,追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将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5】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打响了中华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史称“七七事变”。

如今已是70年了,这70年间古老的中国由衰败走向了富强,走向了独立,走向了自主。可又有谁想象得到70年前中国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我国的大好河山,至我国同胞于苦难之中,国土沦丧,家破人亡,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1973年12月,日本侵略者对着30万手无寸铁的南京同胞进行了屠杀,30万中国人民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在中国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出现了,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迎来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天“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被政府指定为国家纪念日,为了纪念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更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

在面对敌人疯狂的侵略时,是投降还是反抗?不同的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这首诗鲜明地告诉了我们不起来、不战斗的后果。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着我们民族英雄的鲜血,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伤亡3500万人),但是我们不悔,有些人死了,但他却活着。烈士们虽然阵亡。但是他们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他们的军魂永远保佑着祖国的寸寸疆土。这历史中的一幕幕,无一不诉说着牢记历史,珍爱生命,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和平之鸽永远在我们国土上自由的飞翔。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6】

我在电脑上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光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那时候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尔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己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7】

说起哲学,人们马上联想起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英国的罗素、德国的尼采,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深奥的哲学理论和观点让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还有那些关于深奥的驳论,看得让人头皮发麻,无所适从。

驳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富商祈求上帝:“万能的上帝啊,请保佑我长生不老吧!”苏格拉底轻蔑的告诉这个富商:“上帝不是万能的,别祈祷了!”富商大怒:“上帝就是万能的,别玷污神圣的上帝!”苏格拉底反问:“那么你请上帝将自己举起来吧?!”富商顿时无语。

想要学习哲学,其实不必去研究这些枯燥的理论,我们现实生活中就蕴藏着精深的哲学观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夫妻吵架,某人劝解,带着女方去歌厅跳舞,当中三番五次的踩女的脚。女的不悦:“你怎么老踩我的脚?”某人回答:“跳舞讲究的'是一个节奏感和配合,我进你退,我退你进,两个人都往前进,不踩脚才怪呢!”女的抱怨:“既然知道怎么还踩我的脚?”某人回答:“夫妻间也是一样,两个人都往前进,总有一个被踩脚。”女的顿时停住舞步,恍然大悟。

有人问张三:“你在干嘛?”张三说:“等死!”问:“你得了绝症?”张三:“没啊!”问:“那怎么会在等死?”张三:“我出生的当天就开始等死了。”仔细想来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有一天会注定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长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大彻不悟,在长度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出快乐。

笔者文中的赖六,虽然其丑无比、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最后居然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他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二流子德行彻底的激怒了华群,让华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心,从而开始浪子回头,回到正常的生活。赖六这样的人居然还可以用来恶心人,正如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哲学的精妙还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不经意的表达和交流,都充满奇妙的、令人幡然悔悟的哲学观点,就看你怎么去领悟了。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8】

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战役。

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同时要求对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机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在这些地区和交通线上,驻有日军3个师团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各2个大队、1个骑兵旅团的2个大队,共20余万人,另有飞机150架和伪军约15万人。

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在这段时间里,我晋察冀军区主要进行了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9】

《小兵张嘎》这部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它展现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一段段爱憎分明的历史片段,使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在一次日本鬼子的扫荡中,张嘎的奶奶不幸被害,嘎子为了替奶奶报仇,加入八路军。在部队里,嘎子成了保障部队安全的眼睛——小侦察员。在攻打鬼不灵的战役中,小嘎子运用他的机智和勇敢,用柳条鞭搅乱了敌人的内部,立了大功。小小年纪就能打鬼子了,他的勇气、聪明、才智实在令人佩服。

他有一颗自信的心,活泼好动,勇敢无畏。与朋友生死与共,对奶奶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抗日,将生死置之度外。

与他相比,我不得不自叹不如了,我既不乐观自信,又没有无所畏惧的精神。整天依偎在父母的身旁,像温室里的鲜花,经不起磨难,遇到困难就轻易地低头屈服,这样将来还能成大器吗?看过《小兵张嘎》后,我们从中感悟到要学习小兵张嘎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处处以嘎子为榜样,从爱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做起,爱学校,爱学习,爱父母,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10】

什么是“百团大战”?抗战时期,我们八路军,新四军和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因战役发起第三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我们称此为“百团大战”。

看完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段历史所带来的震撼:当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时,如果没有战士们的浴血奋战,没有战士们的舍生忘死,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哪能换来八年抗战的胜利?哪能让人民翻身作主人?哪能换来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

清晨,当我们吃着面包,喝着牛奶,背着书包,哼着小曲走在上学的路上时,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都是一位位先烈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的!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我们要牢牢地记住:日本鬼子对我们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段历史,是带血的历史,随时提醒着我们:祖国,一定要强大起来!

少年强则国强,国强才能抵御外辱,赢得尊严。所以,让我们好好学习吧,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来才能为祖国的崛起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篇11】

百万雄师过大江,保家卫国气昂昂。硝烟滚滚怒千里,烈火熊熊敌战场。

在这次观摩活动中我们浏览了许多由中华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战斗。讴歌了保护祖国维护和平的中国志志愿者们不惧牺牲的革命主义精神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不惧火烧的邱少云战士。

盛教冰魂常看显玉,少云火魄永流光。在1952年10月抗美援朝进入关键阶段,邱少云所在的队伍接了一个必须拿下391高地的任务,在这时,敌人出动飞机盲目掉燃烧弹。不幸的是,一颗燃烧弹刚好落在了邱少云的身旁,草丛立即燃烧起来,蔓延的火势烧到了邱少云的左腿。这时,只要就地一滚就可熄灭烈火,但为了不暴露,邱少云强忍着、始终一动不动火焰已经从棉军装延烧到了他的头上!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痛苦,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始终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在邱少云伟大英雄气概的激励下,潜伏部队怀着满腔怒火,高呼为邱少云报仇,当晚攻占了三九一高地。

朝鲜,一个中国的隔壁邻居,在强大的美国攻打它时,我们中国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一起抵御美国疯狂的侵犯,以至于损兵折将。这是为什么?原来,这都是我们中国对和平的渴望,为了不让朝鲜受到美国的侵略,为了世界上没有弱肉强食的事件,我们中国,甘愿出一份力,以换来世界的和平。更让我敬佩的,还是在战争中,那些志愿军们在枪弹雨林中,不顾一切的向前冲锋的背影。他们在罪恶的子弹和冷酷的炮弹面前,显得沉着冷静,毫无畏惧,没有一丝退缩的意思。尽管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被邪恶的子弹刺穿胸膛,但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心中仍未改变。虽然有些英雄们被这场战争无情的夺去了生命,但他们那高大英勇的形象,依然在我们心中永存!我想,他们在这场战争开始前,就已经做好了为服捐躯的准备吧!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看着这一张张图片,我感觉仿佛来到了那充满硝烟的战场,仿佛听到了那一声声激烈的枪炮声,耳边仿佛传来了鸭绿江边,那些英雄志愿者壮烈豪迈的口号:_美帝国主义!中朝联盟万岁!。

回首昔日,在瞧瞧我们现在,我们应该为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而感到庆幸,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将来继承和发扬英雄的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强大!

抗战电影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一)

新闻评论学课上,老师给大家放映了姜文导演的电影《鬼子来了》,一部以抗战为背景题材的电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黑白电影、压抑的山城、挂甲台的唐山人和“日本子”是影片的主题元素。含泪微笑式的幽默叙事,讲述的是一段远去的历史;真实无华、原生态的解读,剖析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鬼》的色彩是独具艺术魅力的。影片采用的是黑白胶片拍摄,“黑白”传达出了全彩色难以营造的和阴雨天一样的阴暗、压抑、沉重和不安的情调,令人产生无可逃遁的逼仄感。这不仅传递出对历史的还原,也把远去的痛苦记忆变成黑白,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回顾和反思历史的氛围。

看《鬼》,我们不时会被唐山人特色的腔调、幽默的语言以及因语言障碍制造出的各类荒谬滑稽的笑点所逗乐。甚至,我们不自觉地会被贯穿始终的日本海军军歌吸引。但笑过与欢愉过后,思考这种幽默的方式,不免感到深刻的疼痛。或许,当幽默淡化了人物命运的历史印记,在大喜和大悲的对比中,痛才更显得刻骨铭心。这幽默是“愁人”的。

唐山人的憨直和幽默也在他们的各种对话中时时流露出来,他们还懂一些民间技艺,在“军民联欢会”上,他们还可以不失时机的“露几手”。《鬼》中的插曲是日本海军军歌,影片中反反复复奏响的乐曲,看似欢乐喜庆,深深体会后,那重复奏响的曲调不免让人觉得压抑、恶心。因为,这些音乐曾经伴随着当年日军屠杀中国人的血腥味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洋洋自得的日军统领,出行还带着乐队,招摇在中国的村落。在影片的结尾海陆军联欢盛会上,海军军歌再次奏响。挂甲台的百姓们天真地和这些友善的“日本子”联欢,却绝望、悲愤地在军歌中遭到大屠杀。乐与悲的对比呈现,表达入木三分。

在心理动力学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鬼子来了》采用的正是运用了精神分析的视野来解读抗战中的中国农民。挂甲台的孩子们正是“本我”人格的体现,而唐山村民正是传统审美模式下“自我”人格的典型。

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些民族代表——“马大三们”,他们是“自我人格”的化身。他们虽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远远达不到民族大义、“超我”人格的高度。他们并非什么英雄的化身,也没有什么真、善、美的高尚人格,他们有着自己的算盘,只为生存打算。狭隘的道德驱使他们只知道“我们没杀人,不杀人,杀不了人”,也驱使他们为了一己私仇对手无寸铁的“日本子”砍杀报复。就像俗话说的,农民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

一部《鬼子来了》,就是一个民族性格的切面。这个切面打破了主流电影意识形态的枷锁,打破了阳春白雪式的集体合唱和完全为受众期待的“超我人格”量身定制的模式,奏响了下里巴人的人性化呼喊和展现原始的“本我、自我”人格的生命个体。或许,只有回到本源,才可以更好更清楚地剖析我们的民族。

南征北战观后感(二)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体现在画面上的战争气势十分壮观。它主要讲述了在1947年时我军和国民党为争夺土地而不惜一切代价去打仗的故事。

在建党九十周年里,爸爸讲起他参军时的经历,他所在部队是陆军第28集团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它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党领导的一支抗日劲旅。"排炮不动,必是十纵”。这句当年国民党军队中流行的一句话,今天也时常挂在了一些年轻人的嘴上。10纵坚守的阵地固若金汤,再强的对手也休想越雷池一步。1947年5月,10纵组建后的第一场大战就是莱芜战役,也就是电影《南征北战》活捉李军长的那个战役。爸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历史就是对昨天的总结,对今天的激励,对未来的昭示。

正是这些英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安宁和平的生活,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啊!我要以解放军叔叔为榜样,奋发图强,长大后一定也要为祖国做贡献!

太行山上观后感(三)

抗战电影《太行山上》这部历史巨片中所展现的一幕幕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的场景,使我再一次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太行山上》 主要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与日寇奋勇作战的史实。电影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阳明堡战役、击毙日酋“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影片精彩叠现,其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员的鲜明形象,更是引起了现场全体观众的共鸣,热烈的掌声不时地在全场响起。影片中战士们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其中记忆犹为深刻是:一名已经丢了刺刀的八路军和一个日本鬼子肉搏,鬼子把刀顶进了八路军的肚子,八路军嘴里喷着血往前一用力,抱住了鬼子的脖子使他不能动弹;鬼子背后同时冲来两名八路军,两把刺刀同时捅进了鬼子后心,拔出后迅速投入新的战斗。鬼子跪着死了,手里还握着那把落血的倭刀,穿着刀的八路就势扑在跪着的鬼子头上。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这种视死如归、为国家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感,也让我感受到今天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多少战士的流血牺牲下我们才能有现在这么高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我们绝不能理所当然地去享受,我们必须要珍惜,要用现在的好条件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不辜负革命先烈们洒下的鲜血。

在电影结束后,我激动的心情还是久久无法平静,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英勇无畏、为保卫自己祖国而战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通过这次观看《太行山上》,使我脑海里原有的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变得立体起来,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早已深深刻在我的心中,我会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学习,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为标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达到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要求,早日加入党组织,为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九四二观后感(四)

1942年,抗战的第5个年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饿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了滔天罪行,但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的河南灾区,却是这些杀人如麻的侵略者救了三千万中国人,这是事实。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着名作家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小说改编的。电影以1942年抗日战争中的中原河南大饥荒为背景,在那场饥荒中,当地农民饿死300万人,3000余万人逃亡。出身河南的刘震云经过实地调查和对老人的采访,创作了这部纪实色彩强烈的小说。小说通过中国农民的粮食被中国军队夺走,反而由日本侵略军“返还”的奇怪现象,来揭示战争的愚蠢荒谬。这部小说于1993年发表,并导演冯小刚拍摄成电影刚刚公开放映。之所以这部电影能引起关注,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无数次的割地赔款,日益腐朽的清政权已无力抗拒欧风美雨的敲打,遂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境地。1942年,据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过去5年了。过去5年,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占领了华北,攻破了首都南京,蒋介石只好躲到重庆去了。经过5年抗战的中国,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河南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二,忽视民众的力量与侵略者的险恶用心。通过电影也有助于观众了解中国的现代历史进程。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失败原因是因为他忽视了尊重农民的必要性。日本为什么用六万军队,就可以一举歼灭三十万中国军队?在于他们发放军粮,依靠了民众。日本发军粮的动机绝对是坏的,心不是好心,有战略意图,有政治阴谋,为了收买民心,为了占我们的土地,沦落我们河山。为了生存,逃荒的饥民吃了日本的粮,回过头就支持日军,支持侵略者侵略我们。就像当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时候,有人帮助列强攻打清政府一样。是谁人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结果?这就是当时的统治者自酿的恶果。

第三,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1942年,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但又有多少人能记住那些在饥荒中饿死、病死的河南灾民。70年过去了,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一跃成为经济实力全球第二的国家。经济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如今太平盛世,和平富足的生活弥足珍贵。8年后,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一名河南人,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好好学习,热爱劳动,发明创造,长大后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电影抗战观后感集锦


根据您的需求,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的“电影抗战观后感”,如何动笔去写作品名观后感呢? 观后感可以记录观赏时的心情变化,坚持写观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1)

看抗日电影《兰亭》,不由想到:中国电影理应走出去,但首先要走进人心;要入人心需要先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文化精神的坚守。真正的好电影是给人情感律动和精神愉悦的,看了难以忘怀,思绪翻腾,心中激荡起恋恋不舍的情感。《兰亭》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

眼下这个年代,电影屈就于行进中的市场化,已经渐渐丧失文化坚守,执着于精神创造变得稀罕。像《兰亭》这样不俯身于娱乐市场法则,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艺术多么需要的沉静个性!被惊心动魄的奇观震撼、走出影院却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时又有多少能入心动情?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模仿好莱坞类型片,试图大收回报,遑论收益回报是否实现,大收观众的情感却成为难题。我们珍惜《兰亭》,是珍惜美好的观赏感受:在一种朴素纯净的情态里,不动声色地呈现真切的历史和情感,既触动神经末梢,也触及情感泪腺。在很多宏大的作品变成“神剧”的时候,《兰亭》围绕着小人物的悲欢,却不是写个人小小的哀愁,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内心地书写宏伟历史。

《兰亭》的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气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辜屠杀,卷入抗争的被动和最初解救女人的被动一样,都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义情感,最终在不能不反抗的心理驱动下,完成了极有代表性的中国百姓的抗争心路。《兰亭》的独特性依存于创作者始终不懈地抗争着电影追逐时潮的`趋向,坚守着理解历史大义和理解普通人心的统一:抗战不是儿戏一般的一呼百应,而是被屈辱被压抑之下的揭竿而起。从个性角度看待历史却得到历史真相的呼应,冷静描摹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却恰好排斥了虚无夸饰的浮华表现,贴近人生真实的残酷和抗击残暴行径的高尚都那般栩栩如生。

《兰亭》的独特在风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现。导演肖风一贯的风格是奇峻蕴藏于常态、散文诗般的行云流水却高潮迭出。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呈现的反而是蝴蝶湾的悠然安宁,但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下暗流潜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杀降临,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中日人物之间异常的纠葛。林耕原本喜欢日本女孩秀代,她却以自身残疾为由冷酷地拒绝了;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时投靠林耕并且信誓旦旦不做军人,最后却成为对自己孩子和中国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爱上林耕和中国,愤怒斥责父亲的残暴,和丈夫一起帮助游击队;林耕原本靠武力谋生江湖,却慢慢卷入抗战大业而英勇捐躯,等等。在初衷与结果大相径庭的演进中,一个传奇般的江南抗战故事发生了。

《兰亭》角度非为一般战争片的轰轰烈烈,而是在舒缓的生活情态、人际纠葛中慢慢展开,凸显侵略暴戾的可怕和人民变为勇士的合理性。中日两国个体身上又巧妙折射了敌友的微妙关系,大到侵略与保家卫国,中到诚信守义与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都令人信服。

进一步看,《兰亭》将情感沉淀与民族历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们看历史不应该遮蔽毛糙的一面,不应该忽略多样性,人性的复杂在林耕的反抗中体现出来,那既是江南地域独特性使然,又是整个国家的真切折射。守着自己的蝴蝶湾却被侵略打破,护卫着个体私情却不能不投身民族大业的洪流,从“活着就有一切”的信念,到为正义事业哪怕是死也快慰等,表现得都那样自如,情感铺展动人。看到绍兴街巷里弄的老太太不动声色地锤击鬼子兵的沉稳,我们知道当一个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温柔之地的老人都起来反击时,抗战怎么会不取得胜利。当发誓不当军人的井上最终成为侵略者并且杀了抗日义士、杀了亲生女儿时,当守着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的林耕最终成为杀敌勇士时,当秀代当着父亲的面说出“你是人类的耻辱”时,影片巧妙完成了个体情感透射时代大义的艺术表达,爱恨的故事鲜活地呈现着时代生活的必然。《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美好来自于真实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机的夸饰。不能不惊讶于一个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处顺乎情节自然地从池塘泥水中挺立起一群被掩护的抗敌伤员们,这雕塑般的群像就是普通人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可以坚定地说:人文情怀的坚守不仅是表现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电影应该把守的精神境界!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2)

这部抗战电影是我在一个漆黑的连一个星星也没有的夜晚观看的,主人公是陈傻子,说他傻,其实他一点也不傻,只是憨厚罢了。这部电影主要讲了陈傻子跟连队打仗,在打仗途中,还捡了一个小孩给他取名叫丢儿,丢儿和傻子关系极好,丢儿还叫傻子“爹”.因为傻子人仗义,但没有心眼,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傻子。而且傻子个大,肩膀又宽又结实,力气大得很,帮了大家很大忙。在战斗前,傻子依依不舍把丢儿托给了一户人家。战斗中,傻子的哥们,小虎、猴子、班长、连长都相继牺牲了,最后,纯真的傻子和奸诈的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了。这部电影真正打动我的不是牺牲的人,而是傻子那种仗义、纯真、能为战友牺牲的精神。他对待丢儿一丝不苟、乐乐呵呵,还常逗丢儿笑,那情景我至今难忘怀;他看到战友牺牲时充满鉴定、痛恨、悲伤的眼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在战斗的最后一刻,他身上塞满了手榴弹,拉响了引线,在生命最后一瞬间,他笑了,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甜美,那么满足,那一刻我深深的被感懂了,被那颗勇敢的心感动了!我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简化,不要顾及其他人的想法,才能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风雨无阻。我觉得傻子并不傻,他的想法是独特的,不论是明星还是农民,不论是天才还是傻瓜,都有理由值得大家敬佩和赞扬!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3)

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战役。

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同时要求对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机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在这些地区和交通线上,驻有日军3个师团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各2个大队、1个骑兵旅团的2个大队,共20余万人,另有飞机150架和伪军约15万人。

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在这段时间里,我晋察冀军区主要进行了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4)

在电影《活着》中让人不得不注意的是富贵的职业——耍皮影戏的。透过不同时代皮影对于福贵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串联起了整剧的结构。当福贵还是少爷时,皮影是他的玩物;当福贵赌输了全部家当时,皮影是他养家糊口的工具;当福贵在服役时,皮影是他免除充当第一线炮灰的挡箭牌;当解放后,皮影又成了他干革命工作的有利证据;当全国人民大练钢铁时,皮影又成为了鼓舞人民炼钢士气的动力;当那个时期时,皮影又变为了人人唾弃的四旧。于是皮影陪伴着福贵走完了它最后一段路,最后离他而去就象他的那些亲人们。在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溃败,富贵和春生被抓走的时候依然保留着那箱皮影。国民党用军刀支起一只皮影,那只皮影就好象预示他的人生是那么软弱,任人摆布。无力和苍白。

《活着》作为张艺谋唯一的一部禁片原因的恐怕也是它久负盛名的原因——它大胆而无情的鞭挞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因为富贵一双子女的死亡都是直接跟国家当时的政策息息相关。先是儿子有庆好几天没有睡觉了却仍然要被逼迫到学校里面去参加大炼钢铁,结果当有庆睡在墙下的时候,却意外被区长春生的车撞倒墙压死,在有庆的坟前家珍反复的说着如果不让有庆去学校也不会出事了。而大女儿凤霞的死是因为那个时期中医院的权威全部被送到了牛棚,好不容易从牛棚中请来一个老医生来,但是因为几天没有吃饭那个医生一下子吃了七个富贵买来的馒头,继而又喝了富贵倒的水,所以晕倒在地,无法对产后大出血的凤霞进行抢救,就眼睁睁的看着一个鲜活的脸慢慢变白直到死去。此后每次在坟前,富贵总是在抱怨自己不就应给那个老医生买那么多馒头,还给他喝水,不然凤霞也不会就这么死去了。看似夫妻二人都在埋怨自己的失误使得子女意外死去,但是细细一回味,其实寻其根源,无非就是全民大跃进和那个时期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害死了他的子女吗,他们不能责怪社会,就只能间接的责怪自己了。影片中有些场景在我们此刻看来能够说是极其可笑的。其中令我映像深刻的就应就要属当时人们的社会风俗,人们送礼都是毛泽东像

,毛泽东语录,毛泽东徽章等;家中装修也是画毛泽东;甚至连二喜迎娶凤霞时,都是对着毛泽东像说:“毛主席,我把凤霞带走了。”。这一切,在我们眼中是荒谬,可笑的。然而,富贵一家的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确是最正常最值得骄傲的行为。人们的信念中毛主席的话就是真理。而这一切都无形中向我们暗示了富贵一家的悲惨命运。

另外还有两段类似的话,导演也是在抨击并且反思我们所走的弯路,一段是富贵对儿子有庆说:鸡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开变成牛,牛长大了就到了共产主义了,想吃什么吃什么,而二十年后富贵又对和当年有庆一样大小的外孙馒头说了类似的话:鸡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开变成牛,馒头说:那我就骑着牛,但是富贵却说:你不骑牛,你以后有坐火车、坐飞机,真正赶上了好时候。二十年过去了,梦想中的共产主义依然没有实现,而富贵却为此付出了一儿一女的代价,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想共产主义了,想的只是更好的生活。这就是过去几十年中人们思想转变中的真实写照。

影片透过富贵周围亲人的逐渐逝去,一层一层向我们表达了社会的丑恶与生活的无奈。亲人逝去地无力挽回,生活磨难的难以承受,人性的狡诈沧桑的善变,一切一切都化作一声声无奈的叹息与一个个背影。王小波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向到死!”这话未免悲凉,却贴合了影片影片及原著的精髓。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丑恶面,影片极力宣扬的主题却不是那个时期,不是社会黑暗。而是“活着“——因为有感情的联结,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仅是他个人在活着,也是因为他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生的故事个性能说明以上的这一点(即那个时期不是描述的重心)。片子并不着重于描述那个时期的批斗,包括对春生、对镇长的定性为走资派的过程,都没有细写,而这本来是最能反映那个时期对人情伦常的毁灭与扭曲的。片子着重写的,反而是福贵等人对他们的在精神上的理解与帮忙。尤其是福贵的妻子家珍,本来因儿子之死而很痛恨春生的,始终不能原谅他,她最初说那句“你要记得你欠我家一条命”是充满了怨恨与报复之情的。但当她看到春生被迫害得意志崩溃,想自寻短见的时候,本来这是她最方便落井下石,报儿子之仇的时候,她却主动地表示和解,再重复那一句话也是为了激发他求生的意志。这一场景里,普通人的博大与宽容,以及人与人之间普通而纯真的感情对“活着”的意志的激励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那个时期荒.唐的岁月并没有腐蚀人性的光辉,没能冲垮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所联结起来而筑成的“活着”的意志。正因为人并不仅仅仅为了自己而“活着”,并不是孤独地在这世间挣扎求存,所以他们才能

源源不断地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得生存的意志与动力,没有轻易地被外在的一时的荒.唐与残酷所击倒。

这部片子并没有按照原著的结局来拍摄。()原著是所有人都死光光了,只剩下福贵守着一头老牛。片子里不但没有这样,尤其重要的是在福贵拿出旧日装皮影戏道具的箱子出来,让外孙养小鸡这一场景里嘎然而止。那一群群小鸡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馒头与小鸡都是新的生命,而这一切都预示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尽管有庆死了,凤霞死了,但新的生命又诞生了。无论是外孙还是小鸡,都是新生命的代表,这明白地显示着生命仍然顽强地延续,期望永远不灭。

影片中我们能够发现导演运用了超多的蒙太奇手法。在富贵还是少爷的时候,去赌钱,台上唱着皮影戏是比较蒙太奇。在那个时期时期,练钢个唱皮影戏又是平行蒙太奇。在蒙太奇的使用上影片都多处可寻。这也使我们观赏影片时感受到了更强的电影表现力。

对于演员,电影中葛优的表现实在是精彩,当少爷的时候得吊儿郎当,失去家业后的风霜雪雨,应对丧子之痛,演得入木三分。尤其是他面部表情的生动丰富,情感的细腻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此刻专演喜剧的截然相反的葛优。巩俐在剧中戏份不多,想太出彩也很难。然而,就是如此她也把一个善良的人应对着生活的苦难的无助和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在剧中两种不同情形下说的同一句话: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人命。第一次是她的儿子刚刚被区长春生撞死,春生到坟前被家珍赶走,她当时悲哀欲绝,充满对春生的春仇恨。这是她最悲哀的表达。而当那个时期中春生被批斗想寻死的时候,家珍却原谅了几十年都没有说话的春生,而且还是对他说了这句话,但是后面又加了一句: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人命,你可得好好活着。一个质朴的的中国女人透过前后一样的两句话,却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境界,表现得如此鲜活。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5)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小八路机智勇敢,面对敌人不屈不挠,他就是抗日英雄——小兵张嘎。

嘎子从小就没爹为娘,只有和奶奶相依为命。有一次八路藏进白洋淀,躲避鬼子追杀。鬼子为了逼出八路的下落,把嘎子的奶奶杀了,从此嘎子便立下了当八路的念头,要为奶奶报仇。

到了13岁那年,嘎子如愿以偿当上了小八路,他结识了胖墩儿、英子、佟乐等许多好朋友,他和伙伴们一块帮助特派员刘燕传递情报。

有一次,他被鬼子抓住了,鬼子对他引诱、逼供,但嘎子坚定地说:“呸,我死了也不会告诉你们,总有一天,你们小日本鬼子会滚回老家去的!”

嘎子这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每一个坚定眼神,每一个机智的行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想了很多。嘎子和我差不多,也是十多岁的孩子,他生活在硝烟弥漫的世界,我生活在和平富裕的世界;他处在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全身心地投入报效国家中去,我在幸福的小康社会中,又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呢?

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将来象嘎子一样为国家的富强多做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6)

刚看完《百团大战》归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再联想到当年看《地道战》《地雷战》的记忆,战争,不只是勇气的较量,还是智慧的比拼。抗日战争,不只是普通的侵略,那是灭种的杀戮。可惜左权将军英年早逝,所有共和国烈士,永垂不朽。下头是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段旁白,大体的意思是说,国民党被日军干的节节败退,同时我党也被日军包围,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电影的主角是彭德怀,第二主角是左权,大体的过程是,先是彭德怀被日军包围了太久了,于是偷摸着给日军来了一炮,把日本那个军官当时就给搞蒙了,趁着日军没搞清情景的时候,进攻了日军一个重要据点,锤的日军军官蛋嗷嗷疼。

日本痛定思痛,遂在我军内部打入一内奸,并且派出一支小队入侵了我军一重要军工厂,彭德怀亲自前往督战,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最终这股日军在我军强力进攻下被歼灭。

当然,这三段战役之间一向穿插各种煽情片段,或是伟人高瞻远瞩式感慨,或是战士们前仆后继式壮烈牺牲,或是八路军和群众的鱼水之情。

然后,在另外一段旁白中,百团大战宣告胜利,伟大领袖毛主席再次站在黄土地上,叉着腰,对底下的八路军战毛爷爷的慷慨致辞中结束,结果后面似乎彭德怀和左权又来了段富有基情的感慨,于是乎左权就在1942年的战争中牺牲了。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7)

在前两年,我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一幅幅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画面仿佛还在我脑海中回荡。

《建国大业》简述了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却选择了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失败了。那么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而国民党为什么会失利呢?

第一,共产党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为得民心,二是因为得人才。从电影中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必然性始终灌注在电影中,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则十分混乱,各管各的。

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死守延安,无疑会伤亡惨重,代价太大,不能做到对人的关爱胜过对地的关爱。毛泽东优先选择了对人的关爱,他的决策无疑是高明的。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那时却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

看着电影,想着历史,我的心中无限感慨。我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少年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观看着这一幕幕让人心酸,无奈的历史;自责自己身为新一代接班人却没有实力,没有本事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和牺牲。寒窗苦读几年,马上就考上初中。但是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却是一片迷茫,甚至不知将来要干嘛。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知识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才,将来报效祖国!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8)

《小兵张嘎》这部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它展现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一段段爱憎分明的历史片段,使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在一次日本鬼子的扫荡中,张嘎的奶奶不幸被害,嘎子为了替奶奶报仇,加入八路军。在部队里,嘎子成了保障部队安全的眼睛——小侦察员。在攻打鬼不灵的战役中,小嘎子运用他的机智和勇敢,用柳条鞭搅乱了敌人的内部,立了大功。小小年纪就能打鬼子了,他的勇气、聪明、才智实在令人佩服。

他有一颗自信的心,活泼好动,勇敢无畏。与朋友生死与共,对奶奶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抗日,将生死置之度外。

与他相比,我不得不自叹不如了,我既不乐观自信,又没有无所畏惧的精神。整天依偎在父母的身旁,像温室里的鲜花,经不起磨难,遇到困难就轻易地低头屈服,这样将来还能成大器吗?看过《小兵张嘎》后,我们从中感悟到要学习小兵张嘎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处处以嘎子为榜样,从爱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做起,爱学校,爱学习,爱父母,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9)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出动最强大的兵力和新式的军事武器,向上海闸北大举进兵,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面对日军的暴行,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不惜违抗国民政府的命令,坚决抗敌。

在一块展板上,我看见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两名日本官兵强行拖走一名中国市民,那个中国市民挣扎着,眼里充满了死亡的恐惧;另一张是一位中国军民视死如归的坚毅神情,大刀就架在他的身后,但他却一点也不向敌人屈服。看到这些,我的心也愤怒起来了,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吧!

当时正是大冷天,但十九路军的三万官兵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抵抗,不少人脱掉上衣,挥舞大刀,和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随后,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敢死队、情报队、救护队、担架队、通信队、运输队和募捐队,万众一心,支援抗战。看到这些,我深深地为上海军民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顽强抵御敌人,不管敌军是自己的多少倍;因为,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枪林弹雨,保家卫国。

我觉得中国军民就是靠这种顽强不屈、团结战斗的精神,才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经过三十多天的激战,日军始终无法占领上海,5月5日,签订停战协议。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一千九百多名英勇的官兵,永远令人怀念。

我亲耳听过蔡醒民爷爷(蔡廷锴的长孙)给我们讲的抗日故事,我亲手给仍然健在的十九路军战士带过红领巾,原来历史不曾远去,英雄事迹代代相传,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观看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展览,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样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知道,因为十九路军烈士的大多数人都是广东人,再加上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也都是广东人,所以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就建在广州?你是否知道十九路军烈士就长眠于我们水荫路?你是否经常仰望“碧血丹心”的凯旋门?你是否清明时节给十九路烈士敬献鲜花?

请你和我,都不要忽视这段就在身边的历史故事,了解它,记住它,就是最永恒的纪念!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10)

,是抗战胜利的第70周年。在单位团总支的组织下我们来到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了《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一天的参观给我很大的感触,历史不能改变,但未来却在我们手中。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所以今天,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为,我们都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落后就要挨打!

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丰台区宛平城内的卢沟桥河畔。参观时间虽然不长,但馆内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文物和每一处复原景观都重重地撞入了我们的内心,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在纪念馆里,我们可以看见许多抗日战争中留下的实物和还原的场景,走过几个展厅还可以看见海报上写着伟大胜利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型主题展览。展览共分八部分:民族危机,救亡兴起;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抗战灯塔、中流砥柱 ;日军暴行、惨绝人寰;浴血疆场、民族壮歌 ;得道多助、国际支援;历史胜利、巨大贡献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便开始了。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展馆中记录了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日军暴行馆从轰炸、焚烧、抢掠、屠杀、制造“无人区”、残害妇孺、设立“慰安所”、虐杀大量劳工,制造细菌战、毒气战等各个方面,揭露了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人民战争馆通过介绍和展示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创造灵活机动的武装斗争形式,通过景观,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首先感受了当面对外来侵略时,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全国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抗日洪流。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在这关系民族存亡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展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第四部分:日军暴行、惨绝人寰。在这里展出了侵华战争中,日军对待同胞的残忍刑具、用过的毒气罐子、细菌烧瓶和万人坑中的一些骸骨。日军对我们中国900多座城市和广大乡村进行无差别轰炸,大肆掠杀无辜平民,残酷虐杀俘虏,强制奴役劳工,实施细菌战和化学战。尽管这些罪行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了解,但当今天走进这个展厅时,那种忿忿的心情难以平静。他们无耻的推行“三光”政策,摧残妇女儿童,举行杀人比赛,南京大屠杀中杀死同胞三十万余人!这些罪行是他们几辈子都无妨洗脱的罪孽!

在这场展览中,我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万万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从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奋起抵抗: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在全民族团结一致的抗争中,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但我们也要知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第一声枪响,中华民族开始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到1945年9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这场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沉重代价和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祖国曾经所遭受过的痛苦和磨难。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从中思考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电影抗战观后感(篇11)

《诱狼》是一部以解放军少将曾雍雅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活动为主线,还原著名黄土岭战役全景的历史题材影片。

“狼诱子”是男主角曾雍雅的外号,这外号说的是诱惑敌方进入陷阱的人。

引诱狡诈日本军队的任务艰巨又危险,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狼诱子”没有过人胆识、谋略是不行的,而曾雍雅就是这样一个胆略过人的八路军战士。

但在影片里,主创人员没有把精力全部用于展示曾雍雅的胆略,在对日军、军队以及八路军中的女性军人描写方面,也着墨很多,在各方力量之间取得了影像平衡。

无论是敌我双方都拍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没有用贬低敌方的方式处理历史题材,《诱狼》可谓是良心之作。

在《诱狼》里,日本军官不傻、日本兵也不傻。

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是日本的山地作战专家,既熟读《孙子兵法》、精通中国文化,又有极高的西方战术修养,喜欢咖啡、也喜欢饮茶。

阿部规秀1939年晋升为陆军中将,同年秋天调集军队,对晋察冀军区进行冬季大扫荡,成功包围了曾雍雅的部队,若非曾雍雅判断准确选对了突围方向,恐怕早已全军覆没。

在围剿八路军的同时,阿部规秀还下令屠杀无辜平民,执行枪决的日军中有一名新兵,面对行将被射杀的中国人瑟瑟发抖,阿部规秀将这名新兵连人带枪拖至被处决人跟前,握着他的手、逼着他将刺刀插入了中国人的胸膛,而这一切被张英(罗昱焜饰)看在眼里。

阿部规秀的形象正是历史上日军的真实面貌——既有超高的军事素养,又冷血残暴,但日本人也并非生性残忍、嗜杀,在射杀鲜活的生命时,也会有恻隐之心。

一个战争机器的产生,需要反复的泯灭其人性,所以普通的日本民众,也是战争的牺牲品。

《诱狼》里清晰的传达出了这种观点,无疑是对战争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在影片的结尾处,日军溃败,新兵逃命,慌不择路,正好被八路军战士张英撞见,后者荷弹步枪在手,却给了日本新兵一条生路。

正所谓恨有所起、恨有所终,不盲目仇恨、不扩大仇恨,才是完整的正义,才能永葆和平。

影片里的张英不但深明大义,而且能歌善舞、枪法如神,既是曾雍雅的亲密战友,又因为相互欣赏、暗生情愫。

张英本是一所高校的校花,为了民族大义投身抗日事业,日军扫荡时背着伤员躲避日军;在曾雍雅脑子发热准备刺杀“叛徒”——军队指挥官程步青(高明饰)时,及时劝阻(事实证明是误会一场)。

大决战的前夜,我军战士发动了攻心战术,张英演唱的日本民谣令日军将帅潸然泪下、军心大乱,而张英与日军狙击手的对决更是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诱狼》这一“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形象无疑是成功的,在丰满抗战影片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军中儿女内心的真挚情感。

在描绘军队方面,《诱狼》同样做到了公正客观、尊重历史。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军队消极抗日,甚至充当伪军是事实,但《诱狼》没有将军队全盘否定。

军队指挥官程步青与曾雍雅曾有联合抗日的兄弟誓约,前者虽不愿违背誓约,但又惧怕日本人,只能诈病不参与日军对八路军的围剿,不曾想被侄子夺了权力,部下成了伪军。

待与曾雍雅再次会面时,不仅诚心悔过、坚决抗日,还开枪打死了自己的汉奸侄子,在家国大义面前赎回了尊严。

虽然在抗日问题上,有其反复性,但《诱狼》并没有将人物刻画脸谱化,如实描绘了人在人格与人性上的缺陷,肯定了其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决断。

《诱狼》是一部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有力地回击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的诬言。

同样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能够尊重电影艺术创作规律,不再一味强调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辉,而是将所有历史人物全景展现,将反面人物也还原成人。

这样一群有血有肉战争时代的群像,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历史。

只有最大限度的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才能让今天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观众有所触动,才能让更多的人反思历战争,才能更明白今日和平的不易,才能用行动保卫和平。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百团大战》。

说起来,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20日打响的,正好是75周年前打响的。

此次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此片的献礼意味很强,也正当其时。

说到百团大战,在历史书上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这场战役极大的影响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牵制住了日本兵力,同时中国的大胆出手,也影响到其它国家开始勇于在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强势出击,正面对战。

这场战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意义重大,同时在这次战役中,抗日军民们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也时时鼓舞着后人。

当音乐诗人李健演唱的影片主题曲《等待黎明》的旋律响起,悲怆的战地情歌让人潸然泪下,而观影过程中压抑许久的情感也终于被点燃,被渲泻,被爆发。

“烟火绽放,照亮着沧桑的夜空,越过高山,等待美丽彩虹。”这首曲子对于被孤立分割的抗日军民来说,犹如一段期待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声,更是激励英勇斗争的信仰之歌。

所谓烽火硝烟不屈名族魂,一腔热血精忠报国志,战士们的鲜血洒在敌人的身上浸入脚下的土地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来传承百团精神呢?我想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实现中国梦!是的,我们的祖国正在伟大复兴的路上昂首阔步,今年的大阅兵就是最好的体现。

祀者,纪念也;戎者,武力也。

在今年我们国家用大阅兵的形式,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就是国之大事。

当抗战老兵的车队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人们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诚挚的感谢。

他们一代人的故事,已然成为民族的历史;他们一代人的牺牲,换来了民族的生机。

当年烽火岁月在他们脸上雕刻出的坚毅顽强,和今天的骄傲自豪,尽在老兵们简单有力的军礼之中。

当然我们纪念胜利,并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寻求和平!我们何不抓住美好的时光,用激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成功之花!

学生抗战影片观后感汇总


观看抗日电影观后感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抗战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拥挤的人群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正准备上火车。年轻夫妇背着沉重的行李。突然,一声剧烈的警报声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人群骚动起来“轰-”人们的前方已经冒起了浓烟。只听见有一位年轻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轰炸到这里啦!”

抗战电影观后感500字


抗战电影观后感500字(一)

我一直分厂喜欢看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抗战时怎么回事呢?抗战是中华名着被逼到亡国灭种边缘与比自己强大的多的残暴之敌的一场殊死之战。

最近,我看了一部反映抗日题材的戏剧片,由潘长江和郭达主演的。讲了两名铁道游击队从日本鬼子手中抢回一件国宝,藏在一个小山村里,阴阳差错有牵连进来了一,名女大学生,他带这有关371部队的秘密。日本鬼子进村乡想夺国宝,但最终还是被一头驴,两个小孩,一名女大学生,一名农民和几名游击队员打得个一塌糊涂,并且胜利的保护了国宝。

看着这这部电影,我就能大体感受当年的抗战是多么的惨烈,气氛是多么的悲壮,形势是多么的危急,那些无辜者是多么的凄凉。

六十年过去了,以前中国军民的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和不屈不挠、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精神依然存在着。当时的军民更具有宁死不当亡国奴,坚决抗战不投降的民族气节。这才使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和财富。

通过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纪念抗战,我们不仅需要鼓舞民族精神,更需要能启发全民族的思考。这部电影的态度是严肃的,思想是深刻的。他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胜利的艰难。

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加热爱我们历尽劫难的祖国吧!

抗战电影观后感500字(二)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片名叫《南京大屠杀》,看完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浓烈的尸臭与血腥迷漫了南京城,黑暗与死亡笼罩着惊慌失措的人们。难民们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声,惊叫声,和那一双双失神的眼睛,饱受摧残的憔悴的面容,更给这城市増添了几分恐慌。此刻,明朝的墙,清朝的庙,还有那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分不清天和地的世界中晃动,消失。只有那血红的太阳旗在污浊的空气中耀武扬威的飘舞。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在街头巷尾进行着。我身临其境般地目睹这场残无人道的大屠杀,心几乎走向崩裂的边缘,心中热血沸腾,掀起阵阵的愤怒。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30万呀!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若大的南京城被死亡的阴云重重笼罩。遭受洗劫的又岂止是一个南京?日本侵略者的兽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这真是中国的耻辱!一个曾经拔萃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居然遭到小小日本的百般蹂躏!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认为屠杀可以征服一切,但中华民族的血能够白流吗?华夏大地掀起了革命狂潮!在那短短的8年中,中华儿女献出了无数不屈的灵魂和钢强的躯体,拯救着这古老的民族。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勇的中国人赶出了神州大地,今天,我们不可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我们现在只能做的就是从国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才能告慰那残遭劫难的30万英灵。

但令人心痛的是,在某些方面与西方及日本比较,我们还多有不及!当年落后就要挨打,如今落后就必遭淘汰。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为历史谱写新的辉煌,像我们的祖辈那样,把青春和生命融入这场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改革之中!

抗战电影观后感500字(三)

我看了《成成烽火》这部电影后有许多感想。

太原城,晋祠旁,有我成成读书郎,明德明理耀长夜……每当我听到着首《青春热血铸辉煌》我就想起来我看过的系列电影《成成烽火》。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成成烽火》真实反映了游击第四支队坚持敌后抗战八年这一历史故事。该剧共十部,讲述了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的全过程。

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成立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校,全校师生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为校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彭真、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成成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抗日战争的前线指挥部。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成中学的四百余名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整建制地组成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进军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

《成成烽火》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之下,我们不应该放弃理想,而是应该争取实现理想的机会,最重要的,我们要极力保护好自己的祖国,信仰共产主义,并且誓死不做亡国奴!

抗战电影观后感2篇


抗战电影观后感(一)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地道战》。这部电影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期间,日军对翼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军常常袭击老百姓,让老百姓吃了不少苦头。

高老庄群众在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指导下,把家家户户的地窖连在一起,组成地道,并通到鬼子的炮台下,鬼子一出兵,地下的民兵就会发现,并告诉老百姓下地道,让鬼子白跑一趟。

有一天,高传宝接到上级的通知,说有武工队要来,这话传到了鬼子的耳朵里,鬼子就让汉*打扮成武工队的样子,去打听地道。汉*到了那,被高传宝一眼就认了出来,杀死在地道里。

敌人出了炮台,走进村子,没发现什么人,但是,高传宝和他的民兵早已做好了准备,敌明我暗,打了鬼子一个措手不及。最后还活捉了鬼子小队长。

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过着八路军打来的生活,我想起高老庄人民和高传宝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鬼子。在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抗战电影观后感(二)

原本去看《百团大战》是冲着邓超去的,想看下他如何颠覆以往的"逗逼"本色。难以想象一直以来被贴上搞笑标签的他如何完成角色转换。

影片一开始就被震撼的视觉效果吸引住了,在接下来的110分钟里把之前的想法完全抛诸脑后了,只是聚精会神的关注电影剧情和画面效果。

本片讲述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动的一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这场战役牵制了日军兵力,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

说起来,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20日打响的,正好是75周年前打响的。此次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此片的献礼意味很强,也正当其时。今天来影院参加观影的还有老兵代表 ,那慷慨激昂的讲话,赢来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年轻人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抗日英雄不朽,爱国精神长在!

片中加入了几个虚构的人物,即印小天和吴越饰演的抗日青年。因为是史诗性的战争大戏,留给他们的空间有限。若有若无的感情,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含蓄隐藏,无法倾诉,但也炽热的爆发。悲剧结局,更增抗日悲歌之惨烈。

片中对于国军正面战场还是有所触及。比如片头枣宜会战中阵亡的国军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由邓超客串。片中百团大战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时,林森劝蒋身为三军统帅应当通令肯定嘉奖。片中对于国军同时期的抗战介绍得还是有些少,也不愿多触及,略显狭隘的历史观。通观抗日全局,国军在正面战场的贡献不应该被忽略和小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组织了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滇缅之战、湘西会战等大战,大兵团作战,投入浩大的兵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国军高级将领就有200多人壮烈牺牲,郝梦龄、佟麟阁、陈安宝、李家钰、饶国华、唐淮源、赵登禹、戴安澜等名将,都是中华民族彪炳千秋的忠烈英豪,民族英雄!他们不应该被忘记。

抗战电影观后感800字


抗战电影观后感800字(一)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消失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学校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终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名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抗战电影观后感800字(二)

自开始记事起,就从老一辈的口中听了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尽管如此,对这一块中国人都应当正视的历史知道的还只是一点皮毛,对其中所要表达的共产党员的精神也没有很深地去体会过。这次的红色经典欣赏正好给了我这个重温历史,挖掘和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精神的机会,在众多的红色经典书籍电影中,我选中了《太行山上》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它刚好能满足我对于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的探索,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所反映其中的共产党员的优良精神和素质也是当今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当时的八路军总司令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从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景,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的形象。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平型关战役中,在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恶劣环境下,八路军将士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一举击败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坟场,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拥戴,以此从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看一部电影,并非只是在看,而是要思考我们是否能从这部作品中学到什么或者说有什么道理值得我们借鉴的。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明确和摆正自己入党的动机,坚定自己入党的信念,认清自己的职责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应当要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在这部影片中,有许多当时优秀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在现今的共产党员的身上仍适用的,他们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劳、临危不惧、勇于向前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所缺乏的,他们分析问题的客观、理智也是我们所应学习的。我想,作为21世纪的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当延续前辈留下来的光荣传统,在以后的日子里,实事求是,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祖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

抗战电影观后感800字(三)

这次看的电影《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进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精妙的地道战让鬼子进来了,一个也出不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战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惊叹的效果的,第一次 地道战是失败的,被进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涂。可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终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终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可他的大义凛然,无惧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独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发现了来偷袭高家庄的日军,他奋力奔跑,只为了摇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来了,快躲进地道。即使被日军发现,即使知道自己会死,他也那么毫不犹豫地,用力地去敲响警钟。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中提到一句话,“分不清哪个是百姓,哪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全国民众都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勇敢地迎击敌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对抗对方的劣势。哪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我们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强大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了日军,赢得了胜利。

这部电影使我对于抗日战争,对于当时的“土八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所有爱国军民的血和汗,还有决不放弃的精神和智慧换来的伟大胜利,每一个流淌着中国血液人的炎黄子孙都应位置深深骄傲,我们有了不起的先人!

相信《抗战电影观后感简短汇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抗战电影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