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孔子传读后感

孔子传读后感

孔子传读后感

2023-04-07

孔子传读后感5篇。

你知道读后感究竟是如何写的吗?当我们阅读完作品后,一起讨论时会变得更加自信。写下阅读后的感悟,可以更好地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经过搜索和整理,我们为大家呈上孔子传读后感。

孔子传读后感(篇1)

快乐的源泉——读书

——读《孔子传》有感

王松慧

“人要快乐,先要培养正当有益的爱好。好学是一种爱好,好学更是一种素质,好学才能有所成就。而且,好学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读书不仅仅是长知识,它还能够让我们度过一些无聊寂寞的时光。很多快乐都需要他人在场,有一种快乐却不需要,只要有书就行,那就是读书!所以好学之人,等于给自己找到一条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快乐之道。”这段激励人读书、好学的文字出自鲍鹏山老师的《孔子传》一书。这段话告诉我,要想时时刻刻快乐,就要坚持天天读书,做一个好学之人。这一点我要向孔子学习,他老人家最好学。好学,给他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快乐。尽管他学识渊博,仍不断完善自己,在他二十岁时,就成了“六艺”专家,成为国家最需要的人才了。孔子以他的学问,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正如书上所说: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有原因的;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有让别人尊敬的理由。孔子本来一无所有,到二十岁时,就得到国君的认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学问的水准。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都这么好学,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不去学习呢?

孔子的好学还体现在他的“实事求是”,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老人家尽管已经很优秀了,但仍然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没有觉得不知道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向孔子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及时地向有经验的老师提出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给自己解惑。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耽误所有。

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指出的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正是我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印象最深的就是“损之又损之道”。他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实际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一个完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更多的是看你没有了什么?一个人有了钱就幸福吗?有了权就幸福吗?这些东西有了未必就幸福。如果除去我们内心的“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我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平静,那就是真幸福。因此,接下来的日子,我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再那么冲动、浮躁。要想改变这一点,唯有读书。读书,使人归于宁静和淡泊,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所以我要坚持读书。

这个假期我过得很快乐,也很充实,那是因为读了《孔子传》这本书。如果不是读它,我怎能从这本书当中重新认识了孔子,了解了孔子,并读懂了孔子。如果不是读书,我怎能知道是孔子给我们传下来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对学生能耐心诱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确实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作为老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并积极培养,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怎么能知道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读书给我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带来无限的快乐,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着这份快乐。虽然读书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但我觉得只要肯坚持下去,最终一定会爱上阅读的,让自己真正快乐起来!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读《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有感

王松慧

每读一次《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这本书,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这次也不例外。读了这本书的方法篇“高效课堂是教师一生的追求”这部分内容之后,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里面的学习金字塔式的七种学习方式:第一种,“听讲”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20%;第四种,采用“示范”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30%;第五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75%;第七种,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在这几种学习方式中,我觉得最有必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得到的知识。虽然在这七种学习方式当中,“小组讨论”的学习效果并不是最佳的,但是比后两种操作起来更容易一些,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曾经经历过知识形成的过程,那么脑海中的记忆就会定格很多年。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必要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下去。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也真实有效呢?下面就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商埠街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时常用到,陌生的是我们一直在做“小组合作”这件事情,至于效果如何我只能说不是很理想。提起小组合作学习,我不得不说,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过于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也由此浪费掉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糟糕。所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当下要认真研讨的问题。

每一次上公开课之前,我都会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了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不断从网上查这方面的资料,久而久之,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虽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多,但我觉得效果还是有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成功的例子来谈谈小组合作学习。

记得xx年我上的一节公开课《年月日》中就合理地用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之前我也没有想到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问题是“为什么xx年全年有365天,而xx年全年有366天呢?”问题一抛出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先是独立计算并思考,接着就是很自然的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小组内激烈地讨论,每个同学都参与进去了。所以不用我讲,他们就发现xx年比xx年多出的一天正好多在二月。由此得出闰年就是366天,而平年是365天也是因为二月的缘故。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后面的平年、闰年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很容易看出闰年为什么比平年多一天,多就多在闰年的二月比平年的二月多一天。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让我省去了教学“计算全年的天数”这个环节。这样即起到了衔接的作用,又节省了时间。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也不是一节课自始至终都使用,更不是只在课堂中使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练习,课外实践更离不开小组合作。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训练要求,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孔子传读后感(篇2)

孔子,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我对孔子并不熟知,利用这个假期,才认真地读了《孔子传》。读了以后,有以下一些心得:

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的嫌弃,幸得其母颜征在并不嫌他丑陋,一如既往地爱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孔子聪慧过人,起初他的母亲教他读书识字,但是渐渐地他母亲发现,孔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就让孔子跟着他的外祖父学习“六艺”。由于孔子的勤奋好学,他的博学多能,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开始有人登门求教,那个时候收下了第一个弟子颜路,即颜回的父亲。

孔子学习,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他曾经为了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为了请教郯国君王,不顾寒冷在雨中等候数个时辰,感动了鲁国的仲孙大夫,终于为他引荐,郯子也热情地详细解答他所提的问题。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理论和弹琴。在习琴时,一连三日,足不出户,一日三餐,全由干粮充饥。第四日,师襄子觉得他第一首曲子已然纯熟,建议他学习新曲,而他认为自己的技巧还不纯熟,故又习了三日。此时孔子所奏的曲子,技巧纯熟,音调谐和,韵味无穷。师襄子又让他习新曲,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也没有体察出曲作者的为人,因此又习了三日。孔子习琴的第十天,他所弹奏的曲子,师襄子也听得如痴如醉。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学习,选择了学习内容,心无旁婺,一心钻研,不学习到其精髓绝不放手。而且孔子学习,绝少三心二意,一味图多。孔子博学,但都是一类类的学习所得,并且每学一类,他必深钻之。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设教授徒,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艺”者72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总结出了一整套治国平天下之道和教学经验。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他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质疑,他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解答。他的学生中有的性格粗鲁、憨厚,有的耿直、淳朴;有的擅长舞剑,有的长于辞令;有的谦虚,有的逞能;有的适合教书,有的适合做官……孔子总能找到适合教育他们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心服口服。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们,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千差万别,老师在没有对他们做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就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让他们做到一致,那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老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来。

孔子传读后感(篇3)

今年的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做《失落的一角》。这个故事里的圆,因为缺了一角,很不快乐。于是它动身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

一路上,它唱着歌向前滚动。旅途艰辛,有时候要忍受日晒,有时候冰雪把它冻僵了,有时候掉进了洞里,有时候碰了壁……

因为缺了一角,它不能滚得太快。但是这样以来它可以停下来跟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候蝴蝶站在它头上跳舞……它甚至在艰辛的旅途里也发现了一些好玩开心的事情,比如一溜烟地下山……

它走了很远的路,也找到了很多失落的一角,可是有些太小了,有些又太大了,有些太尖了,有些又太钝了。后来它终于找到刚刚好的一角,合适极了!它很高兴,因为再不缺少什么,它滚得很快,从来也没有这么快,快得停不下来,不能跟小虫说话了,也不能闻到花香了,快得蝴蝶也不能在它身上落脚了,甚至它连歌唱也不能了……后来它累了,它把那一角轻轻放了下来,从容地走开,唱着歌越来越远……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可以变好事,有些事情不需要追求完美,即使完美了,也不一定是好的。

缺憾,有时候也是一种美!!!

孔子传读后感(篇4)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读后感·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诠释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写照,也将是我们磨炼情操升华内心的过程写照!作者:杨云烁 ,希望能帮助您!

孔子传读后感(篇5)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孔子传读后感15篇


读书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内心会有太多感慨和思考。我们会为作者的才华和作品所展现的深刻内涵而感到折服。写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作品,从中受益良多。但如何在文章中表达内心的触动呢?在这篇关于“孔子传读后感”的文章中,编辑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写作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到心中的答案。

孔子传读后感(篇1)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读后感·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诠释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写照,也将是我们磨炼情操升华内心的过程写照!作者:杨云烁 ,希望能帮助您!

孔子传读后感(篇2)

暑假里我读完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我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60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迫不急待地要求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十天。明明已经熟练了,可还是不肯换新曲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练熟,而且还要通过曲子旋律来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想想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有一次,在家里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想不出该怎么做。这时,我想干脆明天早上到学校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写的,把答案一抄不就完事了吗?第二天晚上作业发下来,我得了优秀。老师还表扬了我。可是,现在翻开作业本一看,好像优秀上多了个黑点,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让我又想起了这件事,对待学习要认真,碰到困难要虚心向老师请教。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

孔子传读后感(篇3)

在那个男权盛行的时代,芈月能拥有这么丰富的感情经历着实是另人佩服了!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芈月传》也不过是私生活多了一点的《甄嬛传》。

我觉得《芈月传》最动人之处,就如芈月所言:

我虽出身王族,却一直被踩在脚下,一无所有,我不墨守成规,也不怀挟偏见,我既能一掷决生死,又能一笑泯恩仇……

从这段话里我看到了——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不附男权,不惧人言的人格。

这种人格是超越时代的,这才是芈月最令人心生敬意之处。

大概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气魄,在流放燕国的情况下,她想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秦王,之后又陪伴儿子励精图治30年。

她的视野没有局限于“白首一人心”,也并非“贪恋皇位”,而是想结束群雄纷争,使天下统一,战争不再!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不得不杀情郎义渠王?甚至,与自己的母国——楚国为敌。

她的梦想,在她死后44年由秦国子孙实现。

可以说,芈月(秦宣太后),代表着那个时代一种超前的女性政治眼光和手段。

剧中不但有秦宣太后,更有商鞅、屈原、张仪等电视剧里难得一见的历史名人,他们无疑是华夏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一批思想奠基人。

这实在比封建王朝末端,所谓的康乾盛世有趣的多。

前两年的电视荧屏,简直就是清朝的天下,似乎我中国五千年都活在那将死不死的最后几百年了。

孔子传读后感(篇4)

也许很少有哪一本书像《孔子传》这样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谦和敦厚而又聪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载一切,如天一般刚健进取,如水一般真诚明澈能照万物,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说“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大爱与小爱

孔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为了把孔子培养成一个人才,忍辱负重带少年孔子到曲阜求学,最终劳累而死。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人生却因为对母亲的爱而显得更加厚重和深沉。为了帮母亲分忧,孔子去作吹鼓手,靠为有丧事的人家吹奏哀乐挣一些干肉。看到这些,孔子的母亲却很担心,她怕孔子因此分心,动摇的学习的志向,耽误了学业,无法成为一个君子。她带孔子向当时鲁国非常有学问的左太史求学,左太史要孔子发誓立志于学,为了学习可以放下其他一切,包括挣干肉。孔子却放不下自己的母亲。“丘儿,拜师”母亲的声音充满关切而坚定,仅此一句话,孔子凭着对母亲无限的爱与信任,依左太史的要求发誓了。

君子,代表有德行、有学问又代表高贵,还代表丰满的人生,那时学问与生命还没有割裂。因此立志于学也就是立志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学问并以之为天下苍生带来幸福。爱母亲还是爱天下,这是摆在少年孔子面前的艰难的抉择。如果没有母亲的爱与远见,孔子的一生能成为一个孝子,却无法成为一代圣贤、流传两千年多年的文明的塑造者。母亲的爱是成全。孔子的爱则是顺应了母亲的心,割舍了亲情的小爱,存养了对天地苍生的大爱和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

立志于学

孔子幼年时就喜欢摆弄礼器,似乎显示出不凡的预兆,然而他真正明白学问的意义却是从了解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开始的。鲁国大夫专权,三桓把持朝政,已有四代。到孔子少年的时候,三桓逼昭公废掉中军,将兵权和赋税都交给三桓。国人议论纷纷,有人指责三桓,有人说三桓的能力强过鲁昭公,治理鲁国也很好,有人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要挽救这个局面恐怕只有圣人出世才行了。这种种的议论,少年的孔子全都记在心里,一颗悲悯天下苍生、向往真理和正义的心被残酷的现实所刺痛,他不知不觉也去思量拯救天下苍生的良方。他鼓起勇气,在国社找到左太史,问他“什么是圣人?”菩萨发心成佛,也是因为看到众生的悲苦而愿去寻求无上正觉,“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是成佛的种子。那么此时,一颗成为圣人的种子已在孔子心中发芽。

母亲的爱长养了孔子的发心,她带着孔子登门拜访左太史,左太史故意说不在家,她就带着病与孔子一起等着,良久,孔子说:“母亲,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要我一直等到左太史回来,不,是一直等到左太史收我为弟子。”母亲这才微笑着离开。母子之间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学有所成,六艺融贯于他的生命当中,他的神态始终谦恭而安详,他敞开的内心,仿佛始终在散发着一种鼓舞人的光明力量。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学,求学的目的,许多人是想脱离贫贱的生活,成为一个高贵的人。想要高贵,不管是物质上衣食丰足还是文化上的知书达礼,都不是坏事,都是人上进的动力。好的教育,能引导这种愿望,为生命找到提升和成长的出路。这么多的学生,对孔子是一种很大的磨练。在这些磨练和考验中,孔子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体悟人生的道理,学问和德行都在师徒切磋中提高。

有一次在大家在学习《关雎》这首诗,子路因打猎而迟到,加上他对《关雎》这首诗的理解对身为大夫而来求学的何忌观过,何忌当众说子路是贱民,不会理解这首诗的意蕴。子路闻后大怒,要找何忌拼命,何忌则说他一句话就可以杀死子路。孔子为了保护子路,呵斥子路出去,并请求何忌不要怪罪子路。子路就愤愤地离开学校。后来孔子向其他弟子了解情况,知道子路打猎是因为家里穷,双亲没有粮食吃,就专门带粮食送给子路的父母,并向子路道歉。孔子又教育何忌说,作为一个想要遵守礼仪的君子,应该学会宽容和克制。对人宽容,对己克制,这样才不会再行持礼仪时与别人冲突。领悟到这一点,孔子问弟子,《关雎》中的君子是不是也具备这种宽容与克制的人格。因为他内心的品格,故他的追求也不凡,那么他所追寻的窈窕淑女,也可以代表一切美好的事物,君子心中的理想,君子为了理想“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按照礼仪按照正道去追寻,最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庆贺理想的实现。

从这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内心对真理的仰望与追寻,因为他有这样一颗纯粹而不断进取的心,故他能从一切境界中学习,能从《关雎》这首讲男女爱情的诗中看到君子之道。他的行为、他的教诲,都是这样一颗心的自然流露。这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因为自己所属的不同的阶级、族群,因为生命体验的差异而形成种种的隔膜、误解,其根源都是一“我慢”二字。而好的教育能消解这种隔膜。而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不断切磋琢磨,不断上进的心感染了弟子,因为他的生命有方向,弟子们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孔子传读后感(篇5)

《孔子传》读后感800字: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读后感·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诠释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写照,也将是我们磨炼情操升华内心的过程写照!

孔子传读后感(篇6)

伟大的智慧——《孔子传》读后感1000字:

这几天,我读了朱老师推荐的鲍鹏山的作品——《孔子传》,毫不虚假地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个在世人眼中伟大的人物。

《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一些事情真正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人。他不似人们眼中的那样神奇,在我看来,他只是对于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更加敏感罢了。无论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总能让我在困惑迷茫时茅塞顿开。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会说他很伟大,是中国主流思想的创始者。当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会懂得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儒学思想,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孔子都是人们眼中对礼的要求最为详细规范的学者,孔子对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痛恨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是,在作者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一方面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法律岂不是虚无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道德主义者,从他对于绝对道德主义所持的反对态度就可以看出。

说到道德,孔子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礼法。鲁国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时被人嘲笑不懂礼仪而下定决心学习“礼”。他临终时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还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礼”,可见,孔子对于“礼”的见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独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际上,这还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思想。当孔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对老子的评价时,孔子这样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这还真是颇有味道的评价,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对老子的欣赏。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忧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则不然。他在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而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这番言论让我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有了重新的认识。君子从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忧愁,所以君子终生快乐,小人的患得患失让他们永远处在愁苦的困境里,无法得到救赎。不得不说,孔子的言论和思想总能让我对不解的事物豁然开朗。

孔子的眼光总能欣赏到真正有趣的灵魂。孔子欣赏曾皙逍遥自在的情怀,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板正严肃的学者,他崇尚快乐,这让我觉得孔子内心是个有童心的小孩子。

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或者说,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实际上,让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伟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会让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孔子传读后感(篇7)

快乐的源泉——读书

——读《孔子传》有感

王松慧

“人要快乐,先要培养正当有益的爱好。好学是一种爱好,好学更是一种素质,好学才能有所成就。而且,好学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读书不仅仅是长知识,它还能够让我们度过一些无聊寂寞的时光。很多快乐都需要他人在场,有一种快乐却不需要,只要有书就行,那就是读书!所以好学之人,等于给自己找到一条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快乐之道。”这段激励人读书、好学的文字出自鲍鹏山老师的《孔子传》一书。这段话告诉我,要想时时刻刻快乐,就要坚持天天读书,做一个好学之人。这一点我要向孔子学习,他老人家最好学。好学,给他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快乐。尽管他学识渊博,仍不断完善自己,在他二十岁时,就成了“六艺”专家,成为国家最需要的人才了。孔子以他的学问,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正如书上所说: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有原因的;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有让别人尊敬的理由。孔子本来一无所有,到二十岁时,就得到国君的认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学问的水准。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都这么好学,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不去学习呢?

孔子的好学还体现在他的“实事求是”,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老人家尽管已经很优秀了,但仍然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没有觉得不知道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向孔子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及时地向有经验的老师提出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给自己解惑。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耽误所有。

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指出的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正是我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印象最深的就是“损之又损之道”。他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实际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一个完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更多的是看你没有了什么?一个人有了钱就幸福吗?有了权就幸福吗?这些东西有了未必就幸福。如果除去我们内心的“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我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平静,那就是真幸福。因此,接下来的日子,我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再那么冲动、浮躁。要想改变这一点,唯有读书。读书,使人归于宁静和淡泊,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所以我要坚持读书。

这个假期我过得很快乐,也很充实,那是因为读了《孔子传》这本书。如果不是读它,我怎能从这本书当中重新认识了孔子,了解了孔子,并读懂了孔子。如果不是读书,我怎能知道是孔子给我们传下来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对学生能耐心诱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确实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作为老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并积极培养,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怎么能知道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读书给我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带来无限的快乐,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着这份快乐。虽然读书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但我觉得只要肯坚持下去,最终一定会爱上阅读的,让自己真正快乐起来!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读《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有感

王松慧

每读一次《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这本书,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这次也不例外。读了这本书的方法篇“高效课堂是教师一生的追求”这部分内容之后,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里面的学习金字塔式的七种学习方式:第一种,“听讲”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20%;第四种,采用“示范”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30%;第五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75%;第七种,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在这几种学习方式中,我觉得最有必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得到的知识。虽然在这七种学习方式当中,“小组讨论”的学习效果并不是最佳的,但是比后两种操作起来更容易一些,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曾经经历过知识形成的过程,那么脑海中的记忆就会定格很多年。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必要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下去。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也真实有效呢?下面就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商埠街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时常用到,陌生的是我们一直在做“小组合作”这件事情,至于效果如何我只能说不是很理想。提起小组合作学习,我不得不说,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过于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也由此浪费掉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糟糕。所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当下要认真研讨的问题。

每一次上公开课之前,我都会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了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不断从网上查这方面的资料,久而久之,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虽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多,但我觉得效果还是有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成功的例子来谈谈小组合作学习。

记得xx年我上的一节公开课《年月日》中就合理地用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之前我也没有想到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问题是“为什么xx年全年有365天,而xx年全年有366天呢?”问题一抛出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先是独立计算并思考,接着就是很自然的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小组内激烈地讨论,每个同学都参与进去了。所以不用我讲,他们就发现xx年比xx年多出的一天正好多在二月。由此得出闰年就是366天,而平年是365天也是因为二月的缘故。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后面的平年、闰年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很容易看出闰年为什么比平年多一天,多就多在闰年的二月比平年的二月多一天。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让我省去了教学“计算全年的天数”这个环节。这样即起到了衔接的作用,又节省了时间。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也不是一节课自始至终都使用,更不是只在课堂中使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练习,课外实践更离不开小组合作。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训练要求,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孔子传读后感(篇8)

看了《芈月传》的点映。一个小时的片花播放完毕,与媒体一起看片的孙俪感性发言:“其实我比较自恋,我刚才被自己演的芈月感动哭了”,台下粉丝则热情高呼“太后太后太后”,孙俪欣喜道:“所以现在不叫娘娘改叫太后了吗?”

如果说从《甄嬛传》到《芈月传》是一场穿越,那么这次的赢家依然是曾经被宠冠六宫且得一真心人的嬛嬛。在《芈月传》中,穿越而来的芈月出身于楚国王族独享父王宠爱,美貌绝伦而又冰雪聪明,一生中有 “帅气正太”黄轩[微博]带她坐旋转木马共谱初恋妙曲,有 “魅力大叔”方中信[微博]与她互称“老伯”“丫头”满足她的“羞耻公举梦”,还有“套马的汉子”高云翔[微博]许她一世繁华。三个男子 “一见月儿误终生”,另有蓝颜知己若干,和她的男(备)人(胎)们一步步助她走上权力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

虽然如嬛嬛一样也有被迫出宫、受尽迫害的悲惨经历,但芈月依旧是开挂的人生,依旧是“所有男人都爱我,但我只求真爱”,“月儿冰雪聪明,却不肯害人”的高级玛丽苏做派,而那些曾经与嬛嬛在清宫中恩怨纠结的姐妹们,虽换了身份,却再次紧紧团结在她的周围。华妃娘娘不再恨她入骨,竟成了她的养母莒姬来疼爱宠溺她,那一生的孽缘终成膝下承欢。而曾经以命互托的瑾汐姑姑,转身成了她的生母向氏继续为她劳心劳力殚精竭虑。至于曾经同气相连的好姐妹眉庄,虽然由敢爱敢恨变成忍辱负重的樊长使,但却依然以她敌人的敌人的身份来助攻。

好一场散尽恩怨的穿越,只不过,华妃、眉庄、瑾汐匆匆互敬一碗酱油后,便可让位于新一代的“时代姐妹花”。

孔子传读后感(篇9)

《孔子评传》读后感

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属于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这套丛书由匡亚明先生主编,担任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的著名学者众多,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这套丛书荣获多项国家大奖,这套《孔子评传》更是由匡亚明先生亲自执笔撰写,老先生注重社会历史的研究,对商周社会经济也有深入探讨,这使得这部书成为文史哲交汇的巨著,而不仅仅是狭隘的个人评传。在孔子思想的研究方面,可以说匡亚明先生开创了最广泛的范畴,拓宽了研究视野,为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和我的孩子一起研读。

全书分十章对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学为核心而展开的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等思想全貌及两千多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曲折变化过程,都作了评述。尤其当我读到关于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方法、实践等内容时,更是触动很大。

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仍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他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在其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更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

通过与孩子一起读这本书,我们有个小小的发现: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办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论语》中就记载着孔子采用哲理性的比喻来教导学生的事例。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就曾经总结性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孔子对学生能耐心诱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确是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善于引导我们的孩子发现他们的兴趣,并积极培养。

除此之外,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夫子教人,因材而异”的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以及“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习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在21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孔子的教育方法、至理名言,孔子的教学方法,对于今天仍然是有益的、适用的,甚至可以说是需要提倡和强调的。他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多么精辟的教育观点,是多么辩证而又统一的教育方法。也正因如此,二千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被我们牢记,更是被世界所牢记,全球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孔子传读后感(篇10)

今年的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做《失落的一角》。这个故事里的圆,因为缺了一角,很不快乐。于是它动身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

一路上,它唱着歌向前滚动。旅途艰辛,有时候要忍受日晒,有时候冰雪把它冻僵了,有时候掉进了洞里,有时候碰了壁……

因为缺了一角,它不能滚得太快。但是这样以来它可以停下来跟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候蝴蝶站在它头上跳舞……它甚至在艰辛的旅途里也发现了一些好玩开心的事情,比如一溜烟地下山……

它走了很远的路,也找到了很多失落的一角,可是有些太小了,有些又太大了,有些太尖了,有些又太钝了。后来它终于找到刚刚好的一角,合适极了!它很高兴,因为再不缺少什么,它滚得很快,从来也没有这么快,快得停不下来,不能跟小虫说话了,也不能闻到花香了,快得蝴蝶也不能在它身上落脚了,甚至它连歌唱也不能了……后来它累了,它把那一角轻轻放了下来,从容地走开,唱着歌越来越远……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可以变好事,有些事情不需要追求完美,即使完美了,也不一定是好的。

缺憾,有时候也是一种美!!!

孔子传读后感(篇11)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

——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

——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孔子传读后感(篇12)

孔子,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我对孔子并不熟知,利用这个假期,才认真地读了《孔子传》。读了以后,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孔子的学习方法。

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的嫌弃,幸得其母颜征在并不嫌他丑陋,一如既往地爱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梁叔纥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孔子虽然长相丑陋,但从小聪明颖悟,活泼好学。受其母的影响,小时候的孔丘就对周礼特别感兴趣,并努力学习。终于学有所成。

孔子学习,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他曾经为了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为了请教郯国君王,不顾寒冷在雨中等候数个时辰,感动了鲁国的仲孙大夫,终于为他引荐,郯子也热情地详细解答他所提的问题。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理论和弹琴。在习琴时,一连三日,足不出户,一日三餐,全由干粮充饥。第四日,师襄子觉得他第一首曲子已然纯熟,建议他学习新曲,而他认为自己的技巧还不纯熟,故又习了三日。此时孔子所奏的曲子,技巧纯熟,音调谐和,韵味无穷。师襄子又让他习新曲,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也没有体察出曲作者的为人,因此又习了三日。孔子习琴的第十天,他所弹奏的曲子,师襄子也听得如痴如醉。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学习,选择了学习内容,心无旁婺,一心钻研,不学习到其精髓绝不放手。而且孔子学习,绝少三心二意,一味图多。孔子博学,但都是一类类的学习所得,并且每学一类,他必深钻之。

由此,我想到了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我们要求颇多,孩子们往往囫囵吞枣,不尽其然。倒不如每每准备教给孩子们些什么知识,定让孩子们吃准吃透后,再作二想。孔子自身勤奋好学,也教育他的弟子们勤学苦练。

勤奋好学,成就了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传读后感(篇13)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孔子传读后感(篇14)

孔子,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我对孔子并不熟知,利用这个假期,才认真地读了《孔子传》。读了以后,有以下一些心得:

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的嫌弃,幸得其母颜征在并不嫌他丑陋,一如既往地爱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孔子聪慧过人,起初他的母亲教他读书识字,但是渐渐地他母亲发现,孔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就让孔子跟着他的外祖父学习“六艺”。由于孔子的勤奋好学,他的博学多能,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开始有人登门求教,那个时候收下了第一个弟子颜路,即颜回的父亲。

孔子学习,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他曾经为了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为了请教郯国君王,不顾寒冷在雨中等候数个时辰,感动了鲁国的仲孙大夫,终于为他引荐,郯子也热情地详细解答他所提的问题。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理论和弹琴。在习琴时,一连三日,足不出户,一日三餐,全由干粮充饥。第四日,师襄子觉得他第一首曲子已然纯熟,建议他学习新曲,而他认为自己的技巧还不纯熟,故又习了三日。此时孔子所奏的曲子,技巧纯熟,音调谐和,韵味无穷。师襄子又让他习新曲,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也没有体察出曲作者的为人,因此又习了三日。孔子习琴的第十天,他所弹奏的曲子,师襄子也听得如痴如醉。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学习,选择了学习内容,心无旁婺,一心钻研,不学习到其精髓绝不放手。而且孔子学习,绝少三心二意,一味图多。孔子博学,但都是一类类的学习所得,并且每学一类,他必深钻之。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设教授徒,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艺”者72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总结出了一整套治国平天下之道和教学经验。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他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质疑,他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解答。他的学生中有的性格粗鲁、憨厚,有的耿直、淳朴;有的擅长舞剑,有的长于辞令;有的谦虚,有的逞能;有的适合教书,有的适合做官……孔子总能找到适合教育他们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心服口服。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们,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千差万别,老师在没有对他们做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就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让他们做到一致,那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老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来。

孔子传读后感(篇15)

楚国的芈月小公举诞生了!然后这个小公举怎么披着主角光环颠覆楚国、再颠覆秦国的故事。

最初听到俪俪要拍新戏《芈月传》,心情无疑是雀跃的,但不免担忧该剧的收视率是否能赶超《甄嬛传》,因为该剧不同于《甄嬛传》的儿女情长、尔虞我诈,芈月传更侧重于历史,会担心剧情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其中错乱复杂的关系会让人混乱,但看完小说以后,我相信《芈月传》值得你的期待,芈月传会是一部大气的作品。

不可避免的,大家会拿《芈月传》和《甄嬛传》相提并论,并会先入为主的给芈月传扣上宫斗的帽子,芈月传不可避免的会有宫斗的情节,但更多的却是政治上的斗争,但我相信只要剧情好俪俪演的好,收视神马的都不是问题!如果想更好的了解人物和剧情,建议大家把小说完整的看一遍。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大家的期待下,《芈月传》的片花终于出来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但依旧让人大呼过瘾,片花中无论是大气磅礴的景观、精美的服饰,多变的造型,还是俪俪的演技都没让大众失望,片花中的芈月给人的感觉就是俏皮和霸气,但如果只从片花来读透这位“铁血太后“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是建议大家看看小说。

简介:根据蒋胜男同名小说芈月传改编《初稿题为《大秦宣太后》,讲述了秦昭王母亲芈八子传奇的一生。

据兵马俑上的残存“芈月”和阿房宫瓦上秦惠文王妃子“芈月”的合体陶文而来,人们推测芈八子名叫芈月。

芈八字是楚王的女儿,为楚王的妾所生,芈八子也称宣太后,相传芈八子城府极深、雄才大略,在秦国把持朝政呼风唤雨近40年。

中国历史上,太后这个称谓始见于她,太后专权亦自她而始,实为千古太后第一人。

《芈月传》的背景就在战国中后期,战国,并非指某个国家,它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群雄并起、百家争鸣,让人热血沸腾的火一般的时代。

孔子传读后感


孔子传读后感范文一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山东曲阜拜祭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爸爸为了让我更多地了解孔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就在孔庙给我买了一本介绍孔子生平的书《孔子传》,可惜我的眼睛散了瞳,所以只能麻烦爸爸妈妈帮我念。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一生不平凡的的经历,他在鲁国做过委吏、乘田这样的小官,还当过大司寇,最后被排挤,礼乐治国的抱负化为泡影,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没有一个国君采用他的学说,迫不得已,他开了一个学堂,设教授徒,他有三千多个学生,其中七十二个很有名,比如颜回、子路、子贡等等。孔子73岁去世,一生修订了《诗》、《书》、《礼》、《乐》,写了《春秋》等着作,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读这本书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孔子青年时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因为我也在学琴,孔子学琴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师襄子作为老师都夸赞孔子弹得很好了,孔子却说:曲子我是弹熟了,但是指法、技巧还不纯熟,我还要接着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领略到曲子的内在含义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可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领悟出曲子的作者和他的志向情操呢,又继续练起来。师襄子见孔子聪颖过人,这样高难度的曲调不仅能精熟弹奏,而且能领悟到它的精义,激动的说:夫子真是当今的圣人啊!读完这个故事,我很惭愧,因为我学琴时很不认真,总是糊弄,学了点儿皮毛,就沾沾自喜,觉得很了不起,其实太不怎么样了,今后,我要向孔子学习,做每一件事都要认认真真去做。这是我读《孔子传》最大的收获。

《孔子传》读后感范文二

寒假生活已经结束,谈起充实,可算是读了本好书,开始在网络中收看热播的《孔子》电影,后有在书架上找到这本《孔子传》。以前,我只以为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只会读读古人的诗、读些论语。现在,我通过这部电影和书籍了解了他不仅是个书呆子,还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教育家和一个会用兵打仗的人,这让我重新认识了他。在战场上,他,是一名军师;在宫殿里,他,又是一名教育家;在家中,他,是一名合格的父亲。在战场上,孔子只用了一千多名士兵吓退了对方五万多兵马。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孔子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同事吧。在这个近80人的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幼儿教师,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

《孔子如来》读后感 5篇


《孔子如来》读后感一

《孔子如来》讲,鲁国有一个大夫叫季孙行父,死后被谥为“文”,人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很敬佩他。孔子听到这件事后,含蓄的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很多人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说的,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对的,孔子说的是:“三思而不行。”
为什么说三思而不行,因为三思而后行,是根据利害而行动,而不是根据是非而行动。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告诉君子有义在,他就会去做;告诉小人有利,在他才会做。孔子也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但是很多人却选择三思而后行,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再思,可矣。想的太多,人便退缩,长期以往,人便委琐。人一委琐,便不可观。李贽说:“最初一念之本心。”就是说,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善恶美丑判断。钱穆说:“是有贵于刚决,多思转私。”意思是,做事贵于果断刚决,想的太多了就变成自己的打算了。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之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事,三思而后行,导致不能见义勇为,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可能是,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等,这样的想法,但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见到比较多的是:你走在马路上,见到地上有垃圾,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哦,这有一块垃圾,我要把它捡起来。第二反应第三反应是,这样很丢人呀,别人会不会嘲笑我呢?我还是不捡了吧?或者是:这里有垃圾,我把它捡起来。但是第二个第三个想法是,我为什么要捡这个垃圾?捡这个垃圾对我有什么好处?不仅没有好处,我还会被别人笑话,我还是不捡了。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在在四个不同的地方,而且都是人流量比较多的大街上,扔下一些塑料瓶,观察一下,看有没有人会捡?但结果令人意外,整整等了约四个小时,有几百人经过这里,但是没有一个人捡起这些塑料瓶, 接着,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个实验,如果有人主动请求路人和他一起捡垃圾,会有人帮忙吗?实验结果更令人诧异,在四个地方的实验人员,请求路过的人帮他一起捡垃圾,路过的人无一例外,全部都帮助我们的实验人员捡垃圾。
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三思而后行,会让我们的,根据这件事的利害而行动,而不是根据是非善恶或价值观来行动。所以,我们并不是在每件事上都要三思而后行,而是根据自己的最初一念来行动,因为“最初一念之本心!”

《孔子如来》读后感二

老子教导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是很注重德行的,但他们的容貌看起来会有些愚钝。老子所说的“愚”,“不是智慧的缺乏,而且智慧的‘收藏’,不是智慧的不足,而是智慧的收敛,不是智慧的麻木,而是智慧的蛰伏。”

比如,在街上发现了一个鼓鼓的钱包。有的人可能会说,今天运气太好了,拿着这些钱去吃点儿好吃的吧。这样的人会觉得自己很聪明、运气很好。但这件事有其他的做法,可以捡起钱包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会根据钱包里的身份证明来锁定失主。还有一种做法是,路不拾遗。有钱不捡,貌似很蠢笨,但细想开来,倘若每个人都能有君子的德行,对路上的钱包路不拾遗,那即使过一天、一个星期,哪怕过一个月,失主沿路寻找,就一定能找到丢失的、没有被动过的钱包。如果每个人都因德而愚,世界会不会更多一些美好,更多一些信任,更多一些明媚。

有一个大家都听过的故事,国王发了一些种子让孩子们种花,谁种的花最美,就选谁当继承人,到国王约定好的日子后,孩子们怀抱各种美丽的花,只有一个孩子手捧空花盆,而最终国王选了他当继承人,因为分发的那些种子都是煮熟的,根本种不出花。空花盆孩子老老实实播种照料国王给的种子,看上去是那么愚笨,但他诚信踏实的德行赢得了国王的信任。那么,到底是努力捧来美丽花朵的孩子更有智慧,还是空花盆孩子更有智慧?

在学习中,我为了在短时间内把作业完成,会应付着写,还想着自己好聪明,糊弄了老师,得出空闲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但其实我欺骗了自己,考试会令我原形毕露。小聪明终究不能称之为智慧。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君子德行的人,不在意别人眼中愚钝的自己,做正确的事,以君子德行要求自己,收敛智慧,蛰伏智慧,收藏智慧。

《孔子如来》读后感三

对于孔子,我们并不陌生。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当然,这本书也阐释了孔子对于他这一生的哲学和理念。不过对于这本书,我最欢的一句话还是,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用简单话来说,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有。"不逆诈"就是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不能先怀疑对方的动机,去质疑别人。而只有那些内心坦荡,内心光明,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倾向把对方想象成为一个好人,这就是“不逆作"。
正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老是用猜疑的眼光对待别人,那么他就会失去生活、朋友以及周围的一切。
在我们班里,开玩笑的人,不少。如果他和你开一次玩笑,你就对他大喊大叫,无法理喻。那么这个人下次还会再主动理你吗?还会跟你交往吗?只会让人感到自已是个爱发脾气,不够亲近人的家伙,久而远之,大伙便会主动疏远你。
比如我们班的x×,他最爱开玩笑,特别是跟我。但我不想去猜疑他,那样只会让自已变成"套中人",套在其中。而在学可忙碌时,有人跟你开个玩笑,是最好的。你既可放松一下身心,也可以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细数下来,我也被他"骗“了不止五次,可我是快乐的,偶然被骗几次又何妨?
就如书上讲的:人生最大的损失,恰恰是为了防止可能被骗,终身做了套中人,这样,丧失的东西就多了,而社会也是这样。
假设在社会提倡"人防人",那么,便是一切人防着一切人,我防着你,你猜着我,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彻底分裂。自认为,有防人之心所想的,便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而人这一辈子,要是防人的话,肯定是拿大辈子的生命作交换。这样活着,你愿意吗?更何况每天都要提心吊胆,长时间下去,没有一个人是不崩溃的。
所以对于"防人之心不可有",我是支持的,因为防人之心是中国人的老毛病,而药方正是孔子所说的话。

《孔子如来》读后感四


《孔子如来》这本书,阐发了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传递了文化的涵养和力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孔子如来》这本书。
在这本书众多文章中,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逆向而行”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懂得放松,不和别人比但求超越自己的曾点和目标远大的子路、踏实苦干的冉求、小心翼翼的公西华,都表明自己的观点后,曾点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还记得我刚升初中的时候,生活过的又忙又乱,每天吃饭,上楼梯都需要看着表。觉得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枯燥极了。每天只要一提起作业,心情就会变得沉重起来。但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懂得了逆向而行,渐渐地学会了放松,学会发现生活的片刻美好,不必把自己绷得太紧。
人就像一根琴弦,如果绷的太紧,迟早会断开的。我们要学会适当的放松,有时你放轻松的去面对这个世界时,也会发现全世界都在对你微笑。
我们要像捡拾金币一样把来到眼前手边的喜悦收集起来。照亮并且温暖自己,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的快乐,也是洒进心里的阳光,可遇而不可求,给人生算小账的时候,总是算负分,永远不记得像花草一样开在路边的喜悦,永远不记得日子里像清水一样的安好。不记得流转于身边的温暖情谊。
就这样,我学会了自我调节,放松自己,让自己每天都能有一个好心情,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希望大家在负担很重的时候,懂得淡定、放松、超脱。其实放松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有的时候逆向而行,淡定,从容,你就会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

《孔子如来》读后感五

有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参观鲁桓公庙,看到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倾斜地放着。孔子就问管庙的人:“这是什么东西啊?”管庙的人告诉孔子:“这是宥坐器。”

何为“宥坐器”?就是安放在国君座位右边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听听孔子怎么说:

“哦,既然是宥坐器,那我知道:它里面没有水的时候,是倾斜的;水装到一半的时候,是端正的;装满的时候,它就倾覆了。”

说完,孔子转身对他的弟子们说:“现在我们就试验一下。”实验的结果果然如孔子所说,当水满了,这个东西一下就倒了,水全泼洒出来。

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心啊,万物都是这样:自满一定倾覆,骄傲一定倒台。”

子路懵懂,问孔子:“老师,我们如何才能让人生完满而又不倾覆呢?”

孔子说:“你记住四句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聪明要用愚来守。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功劳要用让来守;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勇敢要用怯来守;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富有要用谦来守。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损,就是减损。孔子是在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但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有了什么不一定幸福。有了钱就幸福吗?有了权就幸福吗?还真的找不出一个东西,可以保障我们的幸福完满。但是,假如我们没有了一些东西,我们还真的就会幸福。比如,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的竞争之念,种种人生的得失之忧,这些东西没有了,心灵平静,那可能真是幸福。

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孔子传》读后感2000字


史上最短的一篇自传: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胜,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短短38个字,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向往之的完美人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他曾被人嘲讽,为累累若丧家之犬,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孔子伟大的就是精神的最好表达。

孔子三岁丧父,单亲家庭,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是他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一个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至圣先师。创造和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生产和承担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写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与感叹。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今日的中国和世界与孔子时代也有着类似的环境,都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巨大转型以及价值观的构建。我要说的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为家族后继有人而战。

孔子的父亲,叔梁qi,以勇力闻于诸侯。独自托起闸门,让已进城门的士兵及时撤离。他的正妻施氏是给他生了9个女儿,娶了一个妾,生了个儿子,叫孟皮,又是个瘸子,不能主祀。他不甘心。后来野合(打野战)娶了一个15岁刚刚及笄的少女,也就是我们后来的圣母颜徵在。当时他66岁。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了一个长相颇怪,却非常健康的男孩,这个男孩不仅将延续孔氏家族,而且将塑造一个民族,这个男孩就是孔子。

在尼丘山上向神灵祈祷后生下孔子,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取名丘,字仲尼。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头型酷尼丘山,中间低4周高。如反宇。宇是屋顶的意思,就是把屋顶倒过来。后来为此,还把尼丘山改名叫尼山,因为古代避讳,避名不必字,故去丘而存尼。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在一个18岁的年轻母亲的抚养下,又将直面多少风雨坎坷又是如何走上一条由凡入圣的人生之路呢?

17岁那年孔子,的母亲32岁去世。守丧期间。季氏设家宴邀请士族参加。孔子穿着丧服就去了。没让进门取消了士的职位。

做一个眼高手低的人。

孔子为此离开了鲁国去了宋国,当他弱冠之年的时候,娶了媳妇儿,又回到了鲁国。鲁昭公给他送了一条大鲤鱼。他一高兴,就给他的儿子取名叫鲤,字就叫伯(老大)鱼。这不仅仅是一条大鲤鱼,而且是一个门票,他可以当官儿了,孔子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孔子说把账目记清楚就行了,孔子还当过管理序幕的小官说牛羊长得壮实就行了。

君子不器,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不做学成一门专业以此谋生的儒生。君子儒就是道义儒,就是真正治于学的儒。志于学的本质就是志于道,孔子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可以说至于学这三个字改变了中国文化史,学术有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不再是体制的附庸,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学习不再是学而优则仕。不是志于仕,而是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十而立

如何才算立,两个指标,一社会的认可,而自身的境界。

洗碗晚不了,但是这个时间不用来学习真的是太浪费了。

做老师的标准,温故而知新的人才是好老师。仅仅把知识传给学生,只得到了温故,还要对人间是非善恶,美丑有价值判断,不仅教给学生已有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

大学的目的就是学大,学着让人大起来,如果没有学着让自己大起来,那就是小人如果学着让自己大起来,那就是大人就是君子,简单的说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之学,他不是培养人的专业技能,甚至也不是灌输一些静态的知识,他立足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让人学会对世上纷繁复杂作出判断,同时培养人的高贵品性和气质,养成人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怀,大志向,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而是为天下人谋生谋天下太平,争人类福祉。

孔子教学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基础好一点的人可以多讲一点基础差一点的人可能就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悟性高的人可以讲深一点,悟性浅的人可能要从小事情上着手,孔子上课不像今天这样,一个班几十个人上课,他是让学生和他聊天,大家一起讨论,很随便。

损之又损之道。

孔子求学于老子。孔子明白了4句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住一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一个完美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更多是看你没有了什么。没有了浮躁,焦虑,贪欲沉怪,蝇头小利的竞争之念,种种庸俗人生的得失之忧,这些东西没了,心里面达到了一种平衡,那可能真是幸福。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逸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行也。看到别人身上的不足,抓紧时间反省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不足。

孔子离开老子回来的路上,学生问他,老师您这次见了老子觉得老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树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建设,有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勾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于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也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鱿鱼,它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600字通用5篇


一个工作的组织和推进往往离不开文档,在没有这方面的灵感的时候可以借鉴网上的范文素材,模拟优秀的范文升华其中的说内容,好的范文才可以诞生。你有没有思考过如何才能写好范文?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孔子的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1

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呢?今天,我读了《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孔子在60岁时,学富五车、博览群书,却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还与众不同。别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新的乐曲,往往一首曲子只愿学习两三天。而孔子呢?埋头一练就是十天半月。明明弹熟了,却还不肯换新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孔子不但想把曲子练熟,还想通过旋律来揣摩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思想、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感动了他的老师。

看到这儿,我想到了自己,深感惭愧。有一次,我做作业时,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这时,我突然想到《课课通》上不是有答案吗?我为何不抄呢?第二天,作业发下来,我不但得了“优星”,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是,当我读了孔子的故事后,再翻开本子一看,觉得“优星”两个字上布满了污点,它仿佛在问我:“你真的会做吗?这个答案真实吗?”我越想越难受,反复问自己:“你当时为什么不自己把答案做出来?就算空着,这也是一种诚实的表现。你可想过虚心请教老师?你难道就不能像孔子一样,真正地用心思考吗?”

《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贵在孜孜不倦,勤奋好学才是进步的阶梯。学无止境,我们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攀登成功的顶峰。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2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孔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长之,他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影响很大,作者李长之用最浅显而轻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为我们生动的勾画出来了。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殷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可不幸的是,孔子只有三岁,父亲便亡故了。

孔子很喜欢唱歌,他最满意的歌是:《韶》。他说:“我已经听到并看到最好的了,再有其他音乐,我也不想享受了。”

孔子大概在30岁的时候,收了第一批弟子,有:颜渊,他的父亲是颜路;子路,他只比孔子小9岁;范蠡;子贡……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孔子就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

孔子是个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这本书写了孔子的一生,很有意义,大家也买一本看看吧,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五年级:孙铭潞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书——《孔子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故事》所讲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在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及对话,其中有一个故事,我非常喜欢:有一天,孔子带弟子们在一块宝地上观赏,看见路上有一群孩子在玩耍,他便让马车慢慢行驶过去。别的孩子早就躲开了,只有一个孩子一动不动。孔子问小朋友:“你可以给我的车让一条路吗?”谁知道这孩子不仅不让,还说:“不行,这有个城池,你的马车怎么过?”孔子定睛一看,孩子背后的地面上有一堆石子,互相环绕,搭成了一个小小的城墙。于是孔子问那个孩子有什么用?孩子答:“防军队和你这些马车的。”孔子请教道:“那该怎么过呢?”孩子道:“你觉得是车让你?还是你让车呢?”孔子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让车夫绕过孩子所堆的城池走了。

读了《孔子的故事》这一本书后,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孔子为何被世人称赞博学多才。是因为他谦虚好学的宝贵精神!所以身为小学生的我们应当学习他勤学苦练、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4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李长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孔子的故事。通过这本书我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问影响是非常大的,然而他坎坷求索的一身,也被历代人说了又说。本书作者李长之用最浅显而轻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为我们生动的勾画了出来。李长之是诗人,又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笔锋也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的孔子,栩栩如生的身影活跃在字里行间。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过匡城被拘留》讲的是孔子在卫国没呆几个月就离开的故事。他由于走得很仓促,又由于自己坐车,而他的弟子大多数是步行的。这其中就有子贡。当时的子贡还是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因为他找不到老师孔子了,很着急,就对路人询问起来。有一个人笑嘻嘻地告诉他,我只看见东门有一个人长得很体面而且两腮很像尧帝,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像大禹,不过比大禹又短了三寸,而且样子很狼狈,像一条丧家狗。子贡知道这一定是孔子了,便找到东门,终于追到老师孔子了。孔子见着子贡并问他去哪里了?是怎样找来的?子贡便把刚才听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就笑道:一个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不能以点概全,不过说我像条丧家狗,倒一点不错!一点不错!

读了这篇文章,我了解到要形容一个人的面貌,要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只针对一处的特点来进行形容,要从整体上形容一个人的面貌。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5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升华内心——读《孔子传》有感


升华内心读《孔子传》有感

文/杨云烁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伟大的智慧_《孔子传》读后感1000字


伟大的智慧_《孔子传》读后感1000字:

这几天,我读了朱老师推荐的鲍鹏山的作品_《孔子传》,毫不虚假地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个在世人眼中伟大的人物。

《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一些事情真正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人。他不似人们眼中的那样神奇,在我看来,他只是对于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更加敏感罢了。无论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总能让我在困惑迷茫时茅塞顿开。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会说他很伟大,是中国主流思想的创始者。当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会懂得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儒学思想,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孔子都是人们眼中对礼的要求最为详细规范的学者,孔子对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痛恨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是,在作者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一方面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法律岂不是虚无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道德主义者,从他对于绝对道德主义所持的反对态度就可以看出。

说到道德,孔子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礼法。鲁国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时被人嘲笑不懂礼仪而下定决心学习“礼”。他临终时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还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礼”,可见,孔子对于“礼”的见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独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际上,这还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思想。当孔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对老子的评价时,孔子这样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这还真是颇有味道的评价,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对老子的欣赏。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忧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则不然。他在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而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这番言论让我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有了重新的认识。君子从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忧愁,所以君子终生快乐,小人的患得患失让他们永远处在愁苦的困境里,无法得到救赎。不得不说,孔子的言论和思想总能让我对不解的事物豁然开朗。

孔子的眼光总能欣赏到真正有趣的灵魂。孔子欣赏曾皙逍遥自在的情怀,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板正严肃的学者,他崇尚快乐,这让我觉得孔子内心是个有童心的小孩子。

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或者说,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实际上,让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伟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会让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孔子传读后感5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孔子传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