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合集7篇。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可一日无书读。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阅读的过程就是大量感触和思考涌现的过程,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合集7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

从小我就和书交了朋友,读了很多好书。有让我捧腹大笑的漫画书;有让我浮想联翩的魔幻小说;有使我身临其境的科幻书籍……但我最爱的,还是这本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建立之前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风云变化令我感慨万千。

书中记载的人物很多,我敬佩的人物也很多。例如忠武侯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协助刘备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当时的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聪慧敏利、胆识超人,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谋臣张良风华绝代、魁梧奇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读史使人明智,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用来充实自身,取长补短,将来,才能像这些名人一样,大有所为!

虽说历代都有令人钦佩之人,但臭名昭著的人也不计其数。

秦始皇虽然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他的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建造富丽堂皇的阿房宫、雄伟壮观的长城、纵横交错的秦始皇陵……这样做既劳命伤财,又显示出了他的荒淫无度。隋炀帝杨广虚伪暴虐,让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被世人所唾骂。我应该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资治通鉴》不愧是中华史书中的一大瑰宝!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谨记前人之事。我决心奋发向上,勤奋刻苦,以超人的努力去学习,去进步,去报效祖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一座座里程碑。就如司马迁的《史记》,高尔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它能与脍炙人口的《史记》合称“史学双壁”。它也用不朽的史实,传世的语言激励了无数人。而我,就是被《资治通鉴》折服的人之一。

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老先生。他用战国的智伯之例,向我传授智伯败亡的原因。最后再加上一句深刻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点醒了我,令我牢记在心。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这本书就是一面生动的镜子。它告诉我古时朝代“为何兴替”,“如何兴替”。汉朝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汉武帝雄才大略,威震蛮夷,却在晚年“悔恨不已”,最后只能建造“归来望思之台”表达对已故太子的怀念?我正疑惑不已时,这面镜子给了我答案:武帝晚年多疑,信奉鬼神,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混乱,最后让奸臣钻了空子引发惨烈的“巫蛊之祸”。太子因此遇难,数十万人也因此而亡。

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它也不忘打一个生动的比喻:“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不能使之破坚。”“以史为鉴”果然可以“知兴替”啊!

《资治通鉴》用它全面客观管的语言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道理。“德胜才者谓之君子”。相信我会运用古人的宝贵经验做最好的自己。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3)

自20xx年于中关村图书大厦购得《资治通鉴》四卷,迄今已经十年,终于通读一遍,释卷感叹不已。初生想法,是大一与学业导师交流,他在国外读研时,于图书馆借得《资治通鉴》全20卷,科研之余,夜间缀读不倦,坚持期年。我因此生出好奇之心,执念萦绕不去。在读完前四史后,开始阅读通鉴,历经五年研究生时期和五年工作时期,辗转北京,东京,四川,伦敦,西安。阅读之时,周至汉末有前四史的基础,进展很快;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中原陆沉,衣冠南渡,天下纷乱,不忍卒读,阅读耗时最久,几经波折;隋唐时期柳暗花明,畅快不已;惜乎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类似读五胡十六国时,唤起读中国近代史的痛苦记忆。通读一遍,不知所得几何,念来日方长,然而坚持做完一件事,如消胸中块垒,当浮一白。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司马光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我见闻历史中群体与个人的善与恶可以到怎样的程度,唏嘘感慨,不知何解,惟效法先哲,修身正心笃行而已。一治一乱,周而复始,细微处纷繁复杂,似乎也不是简单的产出不能满足人口增长与分配不公阶层分化所能一言概之,事后观之,兴衰皆有征迹,“履霜,坚冰至。”然而真能见微知著,治于未乱之时,非智者不能当之。至文明史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至今,挑战与应对无数,幸而精神内核不绝,“五百岁而圣人出”,虽有迟速,继往开来,拨乱反正明世。及开民智,见群龙无首,宜哉!

犹记读司马光德才之辩;经济独立之初读疏广教子,“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在东京时读张翰起莼鲈之思;感慨北魏拓跋焘崔浩一时君臣相得,犹不得善终;初雪对酒读南朝白袍陈庆之;趣闻傅奕用羚羊角破金刚石;赞叹武则天取士用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微斯史斯书,吾谁与归!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4)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是继《春秋》后的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记载的历史达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共计1362年的历史,逐年详细记载。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是《资治通鉴》的宗旨,"资治"两字意味着"帮助"和"治理"."通"则意味着博通古今的"通史","鉴"则有引为"借鉴"之意(以史为镜),寓意深刻。

在《资治通鉴》中遨游,仿佛穿越时光,脑海中浮现出历代风流人物;军人武将们英明机智、英勇无畏,纵横驰骋,杀敌卫国,哪怕是最终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也必是无怨无悔。文人墨客们或者纵横捭阖,致力于国家大事,甘愿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者逍遥于世,纵情山水之间,在挥毫泼墨中间尽情舒发胸中豪情;这些人无论是他们的事迹,还是他们的作品都连同他们自己而流芳百世、美名传扬。

在《资治通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中,我唯独对项羽情有独钟。

司马迁评价项羽: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虽然最终失掉江山,落得乌江岸边自刎而死,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虽然他也有很多的缺陷,也做出过很多让我不敢苟同的事情,但他依然还是我最喜欢的人。在那风云突变的年代,出生于名将世家的他不但精通兵法、武艺高强、力能扛鼎,竟也是才气过人。年仅十一岁的少年面对国破家亡,立下了反秦之志,敢于对始皇誓言"彼可取而代之".垓下之战。四面楚歌,他仍在烈烈的战火中唱起生命的悲歌!虽然他不如刘邦那样能屈能伸,审时度势,重用人才,把握机遇,当机立断;虽然帝王的史册里没有他的名字,可是西楚霸王何人能比?何人不晓?又何人能及呢?他刚直正义,一腔热血和勇气也能感天动地;他光明磊落,海一样的胸怀让敌人颤栗。他的一生可歌可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吸取经验教训,可以面向未来;以人为镜借鉴古人得失,可以提高自己。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在他们身上,我懂得了人要守信用,守信方能立足,守信方能取信于人;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成就日后功名,让我懂得了要学会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刘秀登基,韬光养晦,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诸葛亮审时度势,让我明白应该知己知彼,把握机遇,方能百战百胜……

清人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指的就是《资治通鉴》。阅读这样的经典,感受经典的深厚魅力与内涵会使人受益匪浅。虽然在今天,我们的时代潮流、我们的方针政策、我们的大众思想以及我们的追求目标都已然不同于古时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像《资治通鉴》这样的经典就是失去了它的作用,无论是从国家的治理还是个人的修养以及长远发展方面,我觉得依然有它的借鉴意义,依然有它鲜活的生命力。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5)

在浩瀚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如果要寻求更大的格局、境界,那就必须要读更多的历史。其中,《资治通鉴》是千百年来大浪淘沙的案例库,是历史上高人面对各种复杂挑战的应对技巧、成败得失的充分总结,所以读史就像读棋谱一样,琢磨棋路,琢磨前人的经验。

《资治通鉴》以其“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富,体大思精”著称。作为宰辅和帝师,司马光编纂历史的宗旨绝不止于讲述历史故事,而是为了“资治”,所谓“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他通过有体系地讲述历史上的政治兴衰和军事得失,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为包括皇帝在内的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

《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提出了领导力三原则:仁、明、武。仁是“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明是判断力,也就是对道义、发展路径、个人贤愚的判断;武是执行力,司马光说:“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通鉴中不仅仅是史实的记载,其中所表现的帝王术,以及权斗生存都足以看出封建社会下的贵族欲望逐利。读通鉴更让人唏嘘的是在古辈生活的艰难和智慧。史料中的一个"蝗",其背后是饿殍遍野;一句胜归,又有多少人的流血漂橹……

一段岁月赋予文明的发展,那么这段岁月就会变成一个精彩的文明历程。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6)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跟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夸奖,命他连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跟刘?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牢固,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能够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么缓缓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抖擞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端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振兴,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堪称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光的观察,之后办法才华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7)

终于有勇气开始说说前辈。早先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并不对苏秦、张仪有太过深刻的印象,后来偶然间看了前辈的传记,才得知原来前面两位均是前辈的弟子,不止如此,就连孙膑和庞涓都是,这着实是一件很让人敬佩的。

都说孔子桃李遍天下,可真正出名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认,孔子开创了私学新时代,可四位徒弟却纵横天下,影响了天下格局,不得不说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春秋之后,天下不仅没有趋于统一,反而更加战乱纷争,七雄争霸,不断上演历史舞台,各诸侯国为了一己私利发动战争,导致天下生灵涂炭。于是派四大弟子下山,欲解救苍生。使苏秦倡导六国合纵以制暴秦,而张仪则破坏合纵大计,助秦一统天下。

回顾历史,我并不觉得苏秦不如张仪,相反,他胸怀天下,只是诸侯相安终归只是一纸梦想,因为私欲乃人之所有。庞涓为了一己私利使计陷害孙膑,蓄意发动战争,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但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正如孙子兵法中所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大善。战争是一种手段,可防御,可固国,唯不以侵略为目的,所以庞涓最后结局很惨。而搅乱合纵计划的张仪,是天生的谋略家,却也不是一个好的谋略家。只因其一句话致使楚国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家无可归,实在是悲惨,所以张仪的最终结局也不大完善。

资治通鉴读后感:其实,我一直隐隐觉得苏秦一定还是比较后悔当时激怒张仪奔赴秦国,可能他太过高估各诸侯的气度,也有些小看张仪的谋略,不管怎样,最终还是大秦一统天下,而最后暴秦也只历经二世而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常理。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 篇1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因此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带给了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比较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下,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状况下也能够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联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以前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 篇2

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题记

历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学还是文学,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杨国忠与安禄山也势若水火,他奏请哥舒翰为河两节度使,以与安禄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坏,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安禄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宠爱后,由于害怕杨国忠对自己不利,于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哀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盛唐的神话,让中华民族由开放转向保守,还使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绝不会因为安定富饶就纵情享乐,给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机。但是,安禄山的反叛也很失败,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军,虽然史思明最后回来了,但是安禄山还是被自己儿子杀了,起义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不过,唐朝要是不灭亡,那么今天说不定就会换个样子呢!

通过“安史之乱”,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飞和三国时期的赵云。岳飞不顾生死,在前线英勇抗击金军,但是却因朝廷奸臣当道,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时机,他明知回去后定难逃一劫,却还是回到了朝廷忠于君王的命令,最后岳飞死在了秦桧的手里。而赵云在一场混战中和刘备等人走散了,他走出阵后又杀回阵中,从曹军的层层包围之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刘备的老婆和儿子。与赵云、岳飞这种臣子对君主的忠心耿耿相比,安禄山为了不死于杨国忠之手而反叛的行为,简直猪狗不如。

我想: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起兵反唐是为了当皇帝的利益,因为他反叛后自立为大燕皇帝,建立燕国。但其实不然,刚开始奸臣杨国忠想杀死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反叛,在反叛的过程中,安禄山开始为利益所诱惑,才会在洛阳称帝。如果没有奸臣当道,也许安禄山也不会反叛吧!

一部伟大的史书,不仅能记载过去,还能像一面明镜一样,让人们从中学到好品质,舍弃坏习惯,可真是不同凡响!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 篇3

中华民族,是一个珍视记忆的民族,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足可见古人对记录历史的重视程度。

放眼中华千里江山,高山,河流,平原,草地;山山水水,或壮丽,或秀美,或荒凉;在这山水之间,无数生灵代代繁衍。那人类呢?人,总不满足于一代一代人,应随着季节的变化更替,反复重复着一个出生—死亡的轮回过程,人不同于其他生灵,人总在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向何处去?想通过这终极三问,跳出出生—死亡的轮回,不想再像动物一样一代代重复复制着自己。

人类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认识自己?那只能通过记录自己身上发生过什么,才能感觉到,自己似乎是活着的,才能认识到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并不是不断重复,而是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不同,每一年有每一年的意义,对于没有记忆的人,似乎是感觉不到时间是在流动的,也就感觉不到活着与死亡有什么区别,活着如同死了,死了好像是另一种活着。

史籍,是沟通现在与过去的最好桥梁,有时候,历史像是一面会讲故事的镜子,我们能通过历史知道自己的过往,知道自己来自何处,在时间的河流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可以从镜子中观照出人类自身,认识到我是谁?什么是我?什么是人类?善良是自己,邪恶亦是自己。人清楚的认识和定位自己,才能知道今后自己该怎么做,该走向何方。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编写,是我国最大一部编年体通史,从公元前403年一直到公元959年,记录了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选取与国家兴亡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编撰成书,其目的就是为总结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以鉴后世。《资治通鉴》一书,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史著价值,司马光在编撰过程中,不单参考正史内容,也收录一些野史杂记的内容,丰富的史料,对于后世考证史实有极大帮助,提供了诸多线索和思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史书编撰不是单纯的记录事情,作者对历史的叙述是需要采用文学技巧的,有的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很值得反复鉴赏阅读的,这也使得《资治通鉴》一书有很高的史著价值。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书的作者,张国刚教授,对读史的意义说过这么一番话,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留下来一些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一个棋谱的残局。我们熟读这种残局,我们就能下棋了;我们熟读历史,我们对人间的这些不同的挑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道理往往是抽象的,历史是具体的。抽象的道理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就能使我们明白权变的道理。

为何读史?读史至少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读懂棋局,领会棋局中的奥妙,做到旁观者清。当局者亦清。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 篇4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源,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间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玑的名句,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资治通鉴》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头的这本《资治通鉴》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治通鉴》,但正是它使我明白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处那样敢于“朝闻夕改”,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学习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崇高志向;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师益友”,拒交口蜜腹剑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贫贱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处事方面切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贵在坚持“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学习上不仅要怀揣“非学无以成广才”的理想,还要有“治乱民犹治乱蝇”的方法再加上“锲而不舍”的执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来”;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怀有“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的信念,还要形成“孤则易折,众则难摧”的团结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学生,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要“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基于此,《资治通鉴》便是明智之选。

拜读《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封建统治有此认识,更何况我辈学子?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 篇5

终于有勇气开始说说前辈。早先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并不对苏秦、张仪有太过深刻的印象,后来偶然间看了前辈的传记,才得知原来前面两位均是前辈的弟子,不止如此,就连孙膑和庞涓都是,这着实是一件很让人敬佩的。

都说孔子桃李遍天下,可真正出名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认,孔子开创了私学新时代,可四位徒弟却纵横天下,影响了天下格局,不得不说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春秋之后,天下不仅没有趋于统一,反而更加战乱纷争,七雄争霸,不断上演历史舞台,各诸侯国为了一己私利发动战争,导致天下生灵涂炭。于是派四大弟子下山,欲解救苍生。使苏秦倡导六国合纵以制暴秦,而张仪则破坏合纵大计,助秦一统天下。

回顾历史,我并不觉得苏秦不如张仪,相反,他胸怀天下,只是诸侯相安终归只是一纸梦想,因为私欲乃人之所有。庞涓为了一己私利使计陷害孙膑,蓄意发动战争,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但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正如孙子兵法中所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大善。战争是一种手段,可防御,可固国,唯不以侵略为目的,所以庞涓最后结局很惨。而搅乱合纵计划的张仪,是天生的谋略家,却也不是一个好的谋略家。只因其一句话致使楚国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家无可归,实在是悲惨,所以张仪的最终结局也不大完善。

资治通鉴读后感:其实,我一直隐隐觉得苏秦一定还是比较后悔当时激怒张仪奔赴秦国,可能他太过高估各诸侯的气度,也有些小看张仪的谋略,不管怎样,最终还是大秦一统天下,而最后暴秦也只历经二世而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常理。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 篇6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北宋司马光所撰写的《资治通鉴》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xx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浩如烟海的史事,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墨之战、四面楚歌、玄武门之变、甘露之变···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一个个或可敬,或可憎的人物,时时让我流连在历史之海中,不忍离去。

《资治通鉴》在史学史、文学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称它:“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这部巨作让世人通晓前世之大事,转过头来,又能与当今作比。在现代,它已成为人们书桌上离不开的经典。

《资治通鉴》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即墨之战了。即墨之战,田单以智取胜,用他的谋略与创意摆出了“火牛阵”,千年之后的人们依然拍案叫好。可以说,田单勇于创新,在关键时刻沉着应对的精神是大家都要学习的。

一部伟大的史书就像一条深沉舒缓的大河,人们可以临河照影,把它当做一面镜子,从其中撰取所需。纵览《资治通鉴》,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有了新的了解,新的认识。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 篇7

“真是一个大丈夫呀!”我合上《资治通鉴》感慨地说。

《资治通鉴》记载了春秋时期到后梁大约两千多年的一段历史。齐威王以人为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毛遂十二岁当上卿、韩信背水一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但是最让我忘不了的是苏武牧羊的忠诚。他从汉朝来到匈奴,流放到现贝加尔湖一带,放牧了十九年回了汉朝,去时壮年归白发,拳拳爱国之情在历刻下了永恒的记忆。

苏武的忠心打动了我。当时忠臣被害死的就有数十人。连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劝苏武投降。当匈奴人拿起刀,假装砍苏武,想让他投降,苏武不但不退缩,反而把脖子一挺,匈奴人被震慑住了。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今生怕死,还有的甚至为了生活背叛祖国,他的忠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一定会受到我们的尊敬;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我们都会敬重他的勇敢;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他的忠义会远近闻名;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他会用他的道来感染他身边的人;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他会用他的坚强毅力去走他那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

总之,在这本书里,我仿佛回到了几千年的时候。不论忠义、勇敢、贤明、高尚的人我都敬重他们,同样如果他们是嫉贤妒能、卑鄙无耻的人,我都憎恨他们。这本书仿佛让我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流了两千年……

[精]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合集


读后感大全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每次读完作品,我们都有新的收获。通俗讲读后感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写出让人满意的读后感?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篇1】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

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资料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这294卷为《《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周纪》》5卷。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

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看了这本书,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点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的信任,最终断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为马的赵高;诸吕之乱,霍光揽技、王莽代汉、窦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龙床,不视天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大权在握,傀儡皇帝刘协,残暴无比隋炀帝,杀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乱安录山,杀李坤自立朱温……

同时,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统一中国秦始皇,建立汉高祖,精励图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仁君刘备,强者关羽、张飞,奇才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卢史皇上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国土面积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宁,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贪污……

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还让我明白有多少奸诈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必须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这是我的梦想,我要为这个梦想而学习。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篇2】

公元408年,《通鉴》记录了这样一件神奇的事情:

“南燕主超尊其母段氏为皇太后,妻呼延氏为皇后。超祀南郊,有兽如鼠而赤,大如马,来至坛侧。须臾,大风,昼晦,羽仪帷幄皆毁裂。超惧,以问太史令成公绥,对曰:“陛下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敛繁多、事役殷重之所致也。”超乃大赦,黜公孙五楼等。俄而复用之。”

这段话什么意思?

大概意思就是:南燕国主慕容超尊奉他的母亲段氏为皇太后,封他的妻子呼延氏为皇后。有一天,慕容超到南郊祭祀上天,突然有一种样子像老鼠的野兽,红毛,像马一般大,自己来到祭坛的旁边。一会儿,狂风骤起,天色昏暗,王室仪仗的羽饰帘帐全部被吹毁。慕容超非常恐惧,问太史令成公绥这是怎么回事,成公绥回答说:“这是陛下宠信重用奸佞的小人,诛杀屠戮俊贤良才,赋税繁重,过分劳役百姓所导致。”慕容超于是下令大赦,罢免了公孙五楼等人,但不久又再次任用了他。

是的,人家太史令都已经解释得这么明白了,但这位南燕国主就是不听(难道他觉得这都是忽悠他的?)。不管他相不相信,现实的结果就是,两年后。

也就是公元410年,南燕国就gg(灭亡)了。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篇3】

“真是一个大丈夫呀!”我合上《资治通鉴》感慨地说。

《资治通鉴》记载了春秋时期到后梁大约两千多年的一段历史。齐威王以人为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毛遂十二岁当上卿、韩信背水一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但是最让我忘不了的是苏武牧羊的忠诚。他从汉朝来到匈奴,流放到现贝加尔湖一带,放牧了十九年回了汉朝,去时壮年归白发,拳拳爱国之情在历刻下了永恒的记忆。

苏武的忠心打动了我。当时忠臣被害死的就有数十人。连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劝苏武投降。当匈奴人拿起刀,假装砍苏武,想让他投降,苏武不但不退缩,反而把脖子一挺,匈奴人被震慑住了。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今生怕死,还有的甚至为了生活背叛祖国,他的忠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一定会受到我们的尊敬;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我们都会敬重他的勇敢;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他的忠义会远近闻名;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他会用他的道来感染他身边的人;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他会用他的坚强毅力去走他那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

总之,在这本书里,我仿佛回到了几千年的时候。不论忠义、勇敢、贤明、高尚的人我都敬重他们,同样如果他们是嫉贤妒能、卑鄙无耻的人,我都憎恨他们。这本书仿佛让我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流了两千年……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篇4】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因此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带给了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比较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下,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状况下也能够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联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以前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篇5】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写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阅读此书,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离感受战场上的肃杀,帝王们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本是可以通过励精图治而一统天下,结果皇族子弟们却不为成就霸业而打算,却为争夺王位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乘此机会士大夫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皇族子弟们才猛然醒悟,而此时已无法再管制士大夫们,最终落得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两点:

1、他们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只看见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见未来的发展;

2、他们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不能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最终让士大夫们有了可乘之机。

隋和秦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它们在建国之初都很强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让如此强盛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就是它们的帝王实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重用贤臣,减轻百姓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重,使国家繁荣富强,深受人民爱戴。由于他在位的这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同样是帝王,为什么所统治的国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前不久,经同学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白话本。这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书,大概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十二部白话本中只收录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等各个朝代的精华文章,而且翻译的极为通俗。像我这样没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历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初学者,倒很适合读这样的书。

之前,曾经也试过读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由于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挑选着看了汉纪和唐纪中的部分内容,感觉也不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丝毫不令人觉得晦涩难懂。相比之下,这一次所读的白话文倒感觉粗糙了。前面说过了,读《资治通鉴》,我只是为了了解些历史知识,所以这次看白话文也感到满足了。但是,沉淀知识的这一段时间里,我还是反复琢磨和品位了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感觉,在内心里依然倾向于司马迁的原著,感觉还是原著的行文布局更好更生动出彩些。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和他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在编年体史书领域和中国宝贵文化遗产领域之所以享有盛誉,我想一定与作者创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该书特别的语言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目的有关。由于《资治通鉴》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无论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窥见书中的一角,但是就是凭着这种热爱的精神,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于《资治通鉴》的一点感受。

首先是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细致和认真。在阅读《资治通鉴》文言文版本的时候,就被该书中不厌其烦的注释、考异感染了兴趣。从前,我读书都是“尽信于书上”的,即书中说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当看了《通鉴》之后,我的一个很有体会的想法是,原来历史书中写的历史也是不能尽信的。我们要读历史,就应该像司马迁那样,进行辨析似的阅读,对所读到的史实进行验证推理,取其精华,积累经验。而正是因为司马迁著书的细致认真,从而才为我们不厌其烦地留下各种线索和史料,让我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的。

另一点是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资治通鉴》全文一般没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横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点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读个明白。记述各种事情和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这种重视情节描述的写法值得今人借鉴。

另外,司马迁在每一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和思想这好迎合了发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今人阅读起来,也会得到许多借鉴作用。我想,这大概也是《通鉴》流传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

总之,阅读《通鉴》受益匪浅,我想,有机会,我还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鉴》继续读下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 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读书笔记范文)


近来读《资治通鉴》,发现一则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汉末建安17年,曹操征讨关中,留世子曹丕守邺城,并让谋士程昱辅佐,让国渊任居府长史,主管留守事宜。大部队西征后,河间——今河间市,以驴肉火烧闻名——田银、苏伯反叛。曹丕想亲征,程昱劝阻,说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没必要大动干戈,因此派将军贾信平叛。果然很快禽杀为首的田银、苏伯,余众一千多人投降。有人主张将这些人都杀了,以儆效尤,依据是:“公有旧法围而后降者不赦。”程昱、国渊不同意,程昱说:“此乃扰攘之际,权时之宜。今天下略定,不可诛之;纵诛之,也应该先打报告。”于是向曹操请示,曹操果然不杀,而且很赞赏程昱的做法。程昱、国渊的仁心,活了一千多人的命。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等到国渊写报捷书的时候,斩首多少,与报告数完全相同。曹操很奇怪,因为旧例,都是夸大数目,以一为十,也就是说,斩首一个,书上写十个。曹操于是询问国渊这样做的原因。国渊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首数量,夸大战绩,可以震慑民众,宣示武功。而河间在我们境域之内,百姓都是我们自己的属民,田银等人叛逆,虽然战胜他们是有功的,但我私下里感到耻辱。”曹操很高兴,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这则故事,除了说明古人也知道战争内外有别,内战是耻辱的。其次,还解释了我多年一个疑问。即:“故事:破贼文书,以一为十;”

以前读史书,一直奇怪,比如长平之战,秦军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秦末项羽坑杀秦军二十万。总想,这几十万人,杀的过来吗?如今看了这个故事,原来是以一为十。打个一折,杀四万人,人头滚滚,也是令人震惊的。

战国之前,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征战,还讲点仁义,统计战功时,按人的耳朵记功,叫做䤋。等到商鞅变法,惊世骇俗,用人头记功,杀一首级升一爵,从此彻底礼崩乐坏。人头难得,因此杀良民冒功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统计人头时,常发现有妇女、小孩的头,杀戮太重也不好,因此,以一为十的惯例就出现了,一直沿用至清朝。我是相信这个故事的。所以战胜者写的歼灭敌人的数量都是要打折扣的,打多打少,就看你的判断能力了。

即使今天,官方也是喜欢报喜不报忧的,反而是一些野史可信度较高。

我们的伟人曾经说过,有两部书一定要读,一是《史记》,二是《资治通鉴》。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s://m.dhb100.com/

据说毛主席把《资治通鉴》读了17遍,足见此书的巨大价值。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倾其心力,历时19年成书。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我喜欢读《资治通鉴》。这部书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史,让人鉴古知今。

我建议我家的娃娃,也来读一读《资治通鉴》,因为读后,才知道什么是人性,什么是谋略,什么是危险,什么是机会,什么是愚蠢,什么是智慧……

成书于北宋的《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教科书”。在南宋时就被皇室列为禁书,只有皇帝和太子能读,其他人胆敢偷看,就有谋反之嫌,甚至会惹上杀身之祸。清朝的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阅读过《通鉴》,并有御批传世。毛泽东也把《资治通鉴》放在床头,反复研读了17遍之多。

比如在《资治通鉴•唐纪》中:“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意思说,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这书足以洞见古人的智慧精髓。

《资治通鉴》中,像这样的真知灼见,随手可得。可以说,它不仅具有史学、文学意义,里面内容涉及到深厚的人力资源管理内涵,从选人、用人、察人、养人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可谓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总结。

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这样说过,熟读历史的人是最可怕的。爱读历史的人,就像在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会留下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棋谱的残局。我们熟读了这种残局,我们就懂如何下棋,我们熟读了历史,我们就懂如何谋事处人。

金庸都说:他的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他更了解历史规律。

大家都说读资治通鉴的人很厉害,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历史书籍里面记录了大量的真实案例解析,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大概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或者有所启示……读了20多年,我承认,我还没完全读懂它。

喜欢《《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合集7篇》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资治通鉴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