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1000字汇总。

每读一本好书,就是跟充满智慧的人说话,先读书后思考,无疑是提升自我的好方法,读后感书名这本书当中的故事情节已经让很多人感动了,读后感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内容?下面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帮大家编辑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我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对我的感触十分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一个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仙境。他和《安徒生童话》一样,也是一本童话书,一本受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书。但不同的是,加入了更加离谱的幻想色彩。

这本书描写了小姑娘爱丽丝追赶一只会说话的小白兔,坠入一个奇妙的地下世界。在这里,喝一口水可以使人变成巨人,再喝一口水又可以变得非常矮小。她还遇到了一群稀奇古怪的人和动物:三月兔、柴郡猫、疯帽商、渡渡鸟、大海龟,还有神气活现的扑克牌老K与红桃王后等等。在这个疯疯癫癫的世界里,爱丽丝是唯一保持理性头脑的人。历尽艰险之后,爱丽丝猛然苏醒,原来自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一切奇遇都不过是梦幻而已。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由于其大胆离奇的想象,深深地吸引了众多读者,不愧被誉为“才华横溢的胡说八道”。作者刘易斯·卡洛尔,万万不曾想到吧,区区一则哄小孩子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所做的怪梦,竟然如此这般大红大紫。

文中的爱丽丝,有着一颗灿烂的童心,活泼天真,喜欢幻想,爱动脑筋,充满好奇心。她身上无不散透着一种童真。正是这种童真,才让这篇故事读起里别有趣味,十分精彩。

这本书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奇怪有趣。那里的人说话让人捉摸不透,那些爱丽丝吃了或喝了能变大变小的水、小蛋糕和大蘑菇。文中奇幻的历险,可爱的人物,生动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幻想的美丽世界,与爱丽丝一起冒险。

对于爱丽丝,对于那个奇怪而又神秘的兔子洞里发生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但我们的梦想永远不会熄灭!让我们一起去编织那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的梦吧!

诚实是中华传统美德。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实守信”是“国格”的体现,对国内,它是人民拥护政府、支持政府、赞成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对国际,它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标志。

好奇心就好比一颗种子,没有好奇心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如果你不希望人生过得那么乏味,那就生活中多带些好奇心;如果你有好奇心,那么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奥妙之处,你就能更好地发挥潜能。这是个环环相扣的道理,你有必要好好去研究,因此好好发挥你的好奇心,那么人生便是永无止境的学习,其中全是发现“神奇”的喜悦。如果说好奇心是发现的源泉,那么求知欲是知识的源泉。

求知欲,就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只有渴望获得知识,才能不断接受新的信息,才会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才能不断攀登知识的顶峰。求知欲也是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渴望,也包括探索未知的欲望。“求知欲”是一个人成功的第二源泉,是一个人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一个人内在的良好心理素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这样说: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认知的需要。是的,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面临问题或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强烈的认知欲求,这就是求知欲。

因为有了求知欲,我才知道原来同情心也会骗。同情心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但我们永远不缺乏同情心,社会也永远不缺少好心人。但不要滥用你的同情心,太迁就别人也许本来就是一种罪过,该留一份爱心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记得有一次在街上我看到,原来有些乞丐是装出来的,他们靠乞讨发了财。这时,我感觉到浑身很冷,原来他们的可怜相是装出来的。怎么有这样的人,真不可思议,那我以前给那些人的施舍,都被骗去了,我的同情竟成了一场骗局,有人告诫我,别随意倾注和撒播你的同情心,这世界上,没有谁活得真比谁幸福,没有谁活得真比谁悲哀。

是非观念,正义感,诚实,好奇心,求知欲,同情心,你想拥有着一群小精灵吗?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 篇2

“咚,咚!”有脚步声传来,是一只兔子,更令人惊奇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个小女孩,她就是爱丽丝。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着明媚太阳的下午。爱丽丝和她的姐姐正坐在河边,姐姐在看书,而爱丽丝却是十分无聊。此时,她看见了一只粉红眼的兔子,这没什么惊奇的。而这只兔子居然会说话而且从怀里掏出一只手表,这可真令人惊奇的。于是爱丽丝便紧跟着它。接着她来到了一个疯狂的世界:一个荒唐的会议赛跑和毛毛虫聊天,与帽匠和三月兔喝茶……一切都是没头没脑,而我却被深深吸引住了。

每个人都有梦,在夜晚入睡后,在白天无聊时,我们总爱幻想,用幻想来承载自己的想象,又或是发泄自己的不满,这些梦有好有坏,却能令我们在梦中获得刺激、欢乐。

我也曾做过一个梦。在梦中,我似是在短短几天中便体验完了自己的一生,幼时与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玩沙,我是里面的孩子王,大家都跟着我。我们正打算把一堆沙子从两旁往中间掏空,而上面却依旧有沙子,也不会塌下。再稍大些,便是在教室走廊外与同学一起跳皮筋。或许是眼红我们有皮筋,而他们却没有,所以总是有几个男生来捣乱,被惹火的我便舍弃皮筋追着打他们,他们也逃,绕了一圈又一圈,直到上课铃响才恨慨地瞪了他们一眼。毕业了,找工作了,忙碌、平淡,有什么惊奇也只是转眼便忘。春夏秋冬,就这样过去。高跟鞋蹬蹬地踩在锃亮的大理石板上,朝九晚五,这就是我小时期盼的长大吗?退休了,我的孩子也出去打拼了,曾经被无数人赞美的黑发也白了。我在一个有着明媚阳光的下午出去散步,转过街角,便看见有三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围坐在一起。

我想,这些梦正恰恰代表了一些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或许是我们对某样东西渴望的,是我们所缺少的。因此我们才会在夜里也会梦到,而许多梦在醒后却是不留痕迹,或只留下一点残影,无论你怎么回想,都想不起昨晚的梦。这应该是令我们展望未来。

梦承载了许多,有了梦,生活便多了份色彩。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 篇3

你知道一个小女孩的梦能有多么荒诞离奇吗?一个闲适的午后,一只揣着怀表的兔子带着可爱的小女孩,开启了一场奇幻之旅。

这个小女孩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主人公爱丽丝。她可以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还遇见了会笑的柴郡猫、疯狂的三月兔、会唱歌的甲鱼、残忍的红桃皇后和唯唯诺诺的红桃国王……

我合上书,闭上眼久久地回味着,仿佛让我身临其境:走进那间屋,和动物们一起举行“疯狂的茶会”,去喝那杯“把我喝掉”的饮料,和爱丽丝一起变大变小,还可以跟龙虾一起跳“龙虾对对舞”。

这些神奇的经历让我越来越觉得爱丽丝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小女孩,要是我到了那种人生地不熟,充满未知的地方,我可能做不到像她那样的镇定自如。

记得十岁那年,有一次我和妈妈到城里逛街,我因为好奇看热闹只顾着往前跑,根本没和妈妈在一起,当我看到妈妈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虽然表面上没有哭,但是内心恐慌极了。喧闹的大街上人声嘈杂,我压根就听不到妈妈的呼喊,只能本能地往回走,还用眼睛四处张望,希望能够很快地找到妈妈。我急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这个时候人群中出现了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微笑着对我说:“孩子,你怎么了?”“我找不到妈妈了。”我泣不成声地说,“先不哭,奶奶给你想办法,你还记得妈妈的电话号码吗?”我想了很久终于打通了妈妈的电话,是这位好心的奶奶帮我找到了妈妈,望着奶奶远去的背影,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思绪万千,想起那一幕还是眼眶湿润了。读完这本书后,我决定向爱丽丝学习,慢慢地改变自己。我主动要求上街帮妈妈买生活用品,虽然在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我仍然会有些胆怯;在寂静无人的小巷,我依旧因为害怕想要拼命地奔跑。可每当我心里想起爱丽丝的时候,便莫名有了前行的勇气。现在我不仅敢独自上街去图书馆,还在暑假期间积极参加了夏令营活动,离开父母三个星期,在夏令营里的老师都夸我很独立勇敢。

读一本好书就是对人心灵的一次洗礼,每一本书里都住着一位精神偶像,是他们使我懂得了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去面对,只要勇于挑战,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一本本好书就是一片片船帆,撑起属于自己的梦想之船,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 篇4

今天我看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我觉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很好看,十分引人入胜,令人百看不厌。爱丽丝的漫游十分奇特,有趣,惊险。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整个人都会沉静在这里面,好像我就是爱丽丝,我在漫游一样。

爱丽丝的故事就好像一个梦境,带她进入了一个奇妙世界。再那里她可以伸缩自如,小的可以只有一英寸大的都可以顶天了。再这次奇遇中,爱丽丝遇到了许多异想不到的事。来到了很深,一眼望不到底的的无底洞兔子洞;看见了一只比人还大的毛毛虫;参加了一场发疯的茶会,遇见了遇到了两个奇特的怪人;还见到了动不动就说砍头的王后;还有变成了法庭的证人;还有自己的发明一切新奇的事物接二连三的发生,而小女主角都从危险里逃脱了,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让我体会道小小年纪的爱丽丝居然有这么大的本事,最后还当了女王呢!《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的女主角爱丽丝活泼可爱,可解可感,能有着么好的文章,正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他就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也许就是作者这种丰富的想象和直率的真心,以及他那优美的文笔,才让着一本书这么多年来还魅力如初的原因。

我推荐大家都来看这本书。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延伸阅读

爱丽丝梦游奇境读后感1000字(精选)


我读了很多书,可最令我念念不忘的还要属《爱丽丝梦游奇境》。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刘易斯·卡罗尔。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爱丽丝的女孩子,她在梦中要追一只会说话的白兔,然后她跟着白兔一起掉进了一个兔子洞。后来,他们就接连遇到了许多奇怪的事。最后,她经历了许多的困难,才从梦境中醒来。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书中的爱丽丝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女孩子。当她遇到困难时,她总会想:“哭有什么用啊?一定要想办法去解决困难。”之后她自己就会重新爬起来,把自己的光彩展现出来。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很是感动,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又一幕的往事。

记得那是三年级的一个下午,教室里热闹非凡。我坐在位子上等待着数学老师的宣判。“来了!来了!”随着同学们小声的讨论,老师进来了。“来!给同学们报一下成绩,看看你们考得怎么样!”“啊,完了!完了!这次考得肯定很差!”当我听到前面的同学一个一个考到90以上,我心里既紧张又害怕。“程奥财,69!”老师洪亮的声音如一道惊雷划过教室的天空。“啊,69?”我的心瞬间凉了,脸刷的红了。我感觉有千万人在注视我,嘲笑我。我不敢往其他同学那里看一眼,把头低到不能再低,恨不得找条地缝钻下去……

“叮呤呤,叮呤呤。”我艰难地熬到了放学时间。许多同学都开心地整理书包准备回家,然后给爸妈分享自己很好的成绩。而我却被老师留了下来做清理讲台的工作,既忐忑又难受。当我把原先乱糟糟的桌子和抽屉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时,突然地,我心里涌起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我给自己打气说:“程奥财,哭有什么用啊?你连这点困难都战胜不了,以后还能干成大事吗?”于是,我鼓起勇气,拿起试卷到老师那边订正起试卷。

不知过了多久,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弄懂了一道又一道的疑难题目。当我抬头时,却看见我爸拿着学校的宣传单默默地站在教室门口。我瞬间感觉一块大石头压在了心上。哎!不知道回家会被骂成什么样子。我把试卷递给我爸看。“什么,69!你怎么搞的啊?”“爸爸,对不起。我下次一定会努力考出好成绩的。”

回家后,我坐在椅子上沉思,我问自己:为什么成绩会下滑到这个程度?一定是我不够努力。是的,他们比我考得好,一定是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地认真听课,认真答题。我相信自己也可以的。我要重振旗鼓,我要努力学习!我要骄傲地在大家面前仰起脸。

炎炎的夏日,火辣辣的太阳高悬在天空,散发着耀眼强烈的光芒。我坐在书桌前,静静地写着我的习题,任凭汗水润湿我的短发,从额头滴落到本子上。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奥财,我们去打篮球吧!我回答:不行,我还要写作业呢。小伙伴悻悻然走了。

虽然我失去了不少休闲的时间,但这些不是值得的吗?一时的失败会让人难受,但你自己不努力一下,怎么能知道自己不行呢?哭是没有用的。该流汗的时候就好好流汗。用今日的汗水替代明日的泪水吧,把失败的泪水深藏心底,用汗水浇灌成功的花朵,我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汇总


以下内容“《西厢记》读后感”为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收集整理,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我们读书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进化自己的想法。是时候将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写入读后感里了。

《西厢记》读后感 篇1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每当读到这句诗时,脑中总会浮现出关于崔莺莺的朦胧想象,那大概是一个身姿纤弱的大家小姐,斜倚在木质的门廊上,满目柔情的望着一轮圆月,等待着自己的情郎到来,这样的意像,充满了关于诗情画意的美好和一丝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属于中国古代独有的含蓄古典之美,让人忍不住心神荡漾,思绪在字里行间沉浮,被带向一个未知的远方。

很长一段时间里,说道西厢记,我总认为这就是一个关于情情爱爱的无聊故事,当年读红楼梦时,见贾母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只觉得深感赞同,但是当我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就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不由自主的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

王实莆细腻优美的笔触下所描绘的崔张两人的爱情故事,乍一看有些老套,家境贫寒的张生上京赶考时路经河中府,去古刹普救寺拜访时遇到了暂住在寺中的崔相国家小姐崔莺莺,崔小姐气质娴雅容貌秀美,惹得张生“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飞儿在半天”,为了接近佳人,张生在寺庙中住下,诗书应和之下两人逐渐暗生情愫,无奈崔府老太太百般阻拦,两人的爱情历经种种磨难,好在上天不负有情人,两人最终修成正果拜堂成亲。

其实比起这一版的故事,元慎的《莺莺传》似乎更贴合实际,在元的故事中,张生上京赶考后将莺莺抛之脑后,徒留莺莺苦等一生。王的大团圆结局或许是为了迎合观众,毕竟杂剧是要演出的,比起悲剧观众显然更容易接受喜剧,其实在我看来,我们每一位读者,也都希望王的版本才是真实的,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这也是我们对美好爱情的一种想象和期许。

西厢记中不乏精彩词句,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大概还属“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让我想起了87版红楼中,宝黛共读西厢时彼此那懵懂而爱恋的眼神,我想这样含蓄而深厚的爱情已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离我们远去,快节奏的生活逼着我们不断地前进,爱情变得越来越简单,却也越来越浅薄。那种“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爱情观,大概也只有在阅读这些经典书目时才能再领会一番,只是掩卷之际,还是会忍不住轻轻叹息,一分为卷中佳人,一分为孑然之身。

《西厢记》读后感 篇2

明代贾仲名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最近总算是认认真真地再次读了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一古典戏曲宝库中的巨星。相信对于《西厢记》我们都不陌生,以往读西厢总是有感于莺莺与张生的真挚爱情,欣赏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有感于红娘的聪明机智,敬佩她的胆识与智慧。起初我接触的是《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莺莺传》这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曾赚取了我不少泪水,直到后来接触这追求自由爱情的《西厢记》之后便再也止不住对她的喜爱。《西厢记》剧情上关目的布置巧妙,情节的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的环环相扣,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之一。第一遍看她便觉得她不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她格外动人。再看她时我便深深迷恋上了她曲白相生、雅俗共赏的语言。

元杂剧分为本色和文采两派,本色派以朴素自然为语言特色,文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采璀璨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而《西厢记》则是神奇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成就了曲白相生、雅俗相间的语言特色。

我们看西厢记的第二本第三折:

[雁儿落]荆棘剌怎动那,死没腾无回豁,措支剌不对答,软兀剌难存坐!

作者用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便刻画出张生的震惊之态,无措全然表现出来。“荆棘剌怎动那”意为惊得我不能动弹,是当时的口语,高文秀在《黑旋风双献功》第一折中写道:“唬得荆棘律的胆战心惊。”“死没腾”也是当时的口语化词汇,意思是蒙住,痴呆无生气的样子,而“回豁”指的是回和,反映,王伯良曰:“回和,亦酬答之意。马东篱《黄粱梦》:‘禁声的休回和。’”无回和写出了当时张生面无表情,毫无反应的神色。一个回转“措支剌”写出了张生慌张失态,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张生的心情,退了贼兵之后,原本可以和心爱的莺莺小姐终成眷属,却不想毫无征兆的面对与心上人成为兄妹的事实,事情出乎意料的发展令张生傻了眼,更是慌了神。王实甫选用了当时的白话口语,描绘了当时紧张的宴会场景,使张生痴呆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这样不仅让读者有清晰的画面立体感,也是西厢记语言原滋原味的表现。剧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王实甫总是可以写着简简单单的语言,却是将褒贬全融在幽默诙谐的情趣之中了。又如四本二折[斗鹤鹊][紫花儿序][金蕉叶][秃厮儿]等曲里,出现了好多成语“天长地久”、“戴月披星”、“巧语花言”、“行监坐守”、“燕侣莺俦”,同时插上了许多当时的口语谚语如“将没做有”、“牵头”、“胡行乱走”、“心意两相投”、“得好休,便好休”、“何必苦追求”、“女大不中留”等,这些都是流行与当时人们的口头俗语,既通俗浅白,有自然贴切。想我们写文章时往往注重优美华丽的词藻,没错美丽的语言是比较容易吸引读者,可是原滋原味也可以把平朴的语言烧出香味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他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一章中也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又说:“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所以说语言的质朴本色有着它自己无可替代的魅力。正是《西厢记》让我真正见识到了朴质的语言的震撼力。回想以往的自己总是在“咬文嚼字”,我的文章总像是用优美的语言堆砌起来的城堡,可是却是空空荡荡,并没有实质的内容,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当然《西厢记》感染我的并不只是仅仅是自然的语言,也有着华丽的诗篇。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郭沫若也曾经说过:“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一语道破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曲性的高度统一。而《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剧中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是分不开的。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不得不说王实甫是制作词曲的圣手,《西相记》善于汲取古典诗词的精华,形成自己秀美华丽的语言风格。这点在《长亭送别》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折充分表现了王实甫“文采派”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它既熔铸了古典诗词的清词丽句,推陈出新,自然贴切,又吸收和提炼了民间口语,把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以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作品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声写到眼中之归雁,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想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轶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风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两句是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转变过来的,改写得自然恰贴,不见斧痕。

如:[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再如:[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境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则从李清照词《武陵春》中脱出。

相信没有人不感慨王实甫的文学功底,再读西厢时,我不自觉地想要背下其中经典的语句,可是我却发现句句经典,字字珠玑。

读过西厢,看过西厢,想着西厢,念着西厢,不如再遇西厢。

《西厢记》读后感 篇3

《西厢记》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感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思考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如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更是十分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完美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西厢记》剧情上关目的布置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它不仅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感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感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一样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透过剧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带给了便利。

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反映出元代社会中市民阶层对儒生的内含同情的嘲笑。张生在《西厢记》中,是矛盾的主动挑起者,表现出对于幸福的感情的直率而强烈的追求。他的大胆妄为,反映出社会心理中被视为“邪恶”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动;他的一味痴情、刻骨相思,又使他贴合于浪漫的感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观而显得可爱。

《西厢记》中,催莺莺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显得更为明朗而又丰富。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感情,并且一向对张生抱有好感。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感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但是,她最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显示人类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会变得更强烈。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感情的主动追求。

红娘在《西厢记》中成为全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角。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感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她代表着健康的性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这个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却又有必须的现实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思考的。

我觉得,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此刻,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咱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咱们能够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西厢记》读后感 篇4

寒假,我发现书柜里有一本书已经落满尘灰,拿起来擦了擦便读了起来。这本书叫做《西厢记》,看完后感受颇深。

至于《西厢记》的高深论坛评价,前人、古人、今者学家总说纷纭!我倒是只觉得此书倒真值得再看她几遍!"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读罢此书,在翻阅元稹的《莺莺传》感觉着实有点儿遗憾,以至于《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西厢记诸宫调》应该在此书之前读!

自古才子佳人的爱情结合都难免遭到上天的妒忌,也难免有所催人泪下的波折,也难免会有后人的传诵。至于结果是否完美,那自是另当别论。中国自古以来人们的潜意识里都有大团圆!即便是牛郎织女,即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便是白素贞与许仙!张生与崔莺莺也算是最终修得正果!

张生的才与貌无可厚非,崔莺莺那简直是完美,那是自古以今所有天下男子心目中的女子的化身,压根儿就是“唯美”!莺莺的貌,不多说,只张生道——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我和他作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只索手抵着牙儿慢慢的想。其才情其家势,你也简直没得挑剔!也难怪张生即便考取状元,也没有如郑恒所说为尚书女婿。

或许女人给了真心,爱得愈深愈容易患得患失,莺莺先是心动、思恋到最后的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依依惜别,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再到寄送张生汗衫、裹肚、袜儿、瑶琴、玉簪班管等东西,不外乎担心他的心上人有“始乱终弃”的念头。呵,天底下究竟又有几个崔莺莺呢!不过难得的是,张崔二人毕竟是真爱的。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电影,都必符合郎才女貌,其背景都应是王公贵族,不是贝勒公子便是少爷,或者公主小姐,呵,反正不是万金也有千金,要么什么明珠,总之排场要耀眼的。

至于穷书生巧遇佳人,如《西厢记》或《柳梦梅》那也不是没可能,不可否认的就是真爱。话说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我想他们肯定是上辈子种红豆的,而且投胎之前贿赂了柏拉图和维纳斯的!

话题回到《西厢记》其实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大凡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我要说张催二人爱情背后的确有一个功不可没的红娘,这是肯定的!不管他们二人相遇相识到相知这整个过程,都抹不掉红娘的影子。至于老夫人、郑恒、孙飞虎那只是他们爱情的试金石!

一部《西厢记》着实让人赞叹王实甫的才华不一般。还一个——永老无离别,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我感谢那些尘灰让我有机会看到《西厢记》这本好书。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结尾。

《西厢记》读后感 篇5

闲来无事,翻开了慕之已久的《西厢记》。

少时对故事情节了解大概,甚是钦慕向往张生莺莺的自由爱情。

“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西厢”仿若美好爱情的代名词。

而今翻开《西厢记》,却没有雾中看花时的向往。书中描写的张珙此人实在不能称之为君子,普救寺初见莺莺便为色所迷,所思所想也不过是窃玉偷香,和莺莺春风一度,虽有贾冯才,不过是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话本标配需要罢了。而崔莺莺这一人物在《西厢记》的刻画中是空有美貌而毫无特点,话本中极尽其事描写其貌其才,看完之后对其也无甚印象(俗称“花瓶”)。唯有红娘,其形象跃然纸上,做自己愿做之事,不违本心,虽为奴仆,自有正义。凡书中红娘舌呛各人(张生、崔相国夫人、郑桓)处,无不精彩。

《西厢记》故事自唐元稹《莺莺传》后已日趋完善,各版本《西厢记》各有特点。《莺莺传》作为先版,虽结局令人唏嘘却是真实。无论是张生的狡辩“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还是莺莺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可从中窥见张生与莺莺心理,是残酷的现实造就,而后几版都是现实催生出的浪漫。董解元《西厢记》和王实甫《西厢记》故事情节均已完备,略有不同。董版张生与莺莺私奔投杜确寻帮助比王版郑桓羞愤撞树自杀更合情理。但王版《西厢记》红娘形象刻画最佳,且王版《西厢记》其文“一字一句均能抒情摹状、着色浸音。所胜者,辞也”。

一个故事经几朝发展,才子佳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友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样的结局是世所愿见,纵观整个故事,但凡有一环出了差错,这样的结局便是奢望吧。

《西厢记》读后感 篇6

这几天在看王实甫的《西厢记》,真是有趣,金圣叹的评语也有意思。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看过书的人大概不多。故事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俗套,但流传至今,自是有其道理的。王实甫笔下的这几个角色,真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下面为各位看官一一道来。

张生是个痴情种,初见莺莺小姐,惊鸿一瞥便再也无法忘怀。"我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只觉得小姐也对自己有意,暗送秋波,真是可爱至极。第二日便拜见住持,谎称要在这寺中住几日,温习功课,聆听教诲,并一再强调要住在靠近西厢的客舍中,"虽不得窃玉偷香,且将这盼行云眼睛打当".听闻莺莺一家要为亡父做道场,为见她一面,备了五千钱,追荐自己早亡的父母。真是痴情至极。即见了红娘,直言"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金圣叹在此处评曰"千载奇文!"这个梗现在的言情剧还会用,在张生道来,真是呆得很,有趣得很。及到莺莺在花园中烧香,张生便"在太湖石畔墙角儿头等待,饱看他一回,"读着好笑,全无猥琐之态,活生生一个痴情种。

再说莺莺姐姐,也很有意思。张生初见莺莺,只是一瞥,莺莺便转身离开,大家闺秀,当是如此,万万不能轻浮的。彼时莺莺并未留意张生,一直到花园中烧香,与张生对了首诗,佩服他的才气,那时也只是敬慕。而后孙飞虎带兵发难,崔母许亲,张生解围,才写莺莺对张生之情。事后崔母宴请张生以答谢救命之恩,这一段也很有趣,红娘云:"小姐今日起得早也。"莺莺却说"若不是惊觉人呵,犹压着秀衾卧。"我是被人吵醒,所以起这么早啊。这一段,将莺莺急切见到张生,却又羞于表露出来的情感刻画出来。

其他角色如红娘,崔母,法本,惠民等都是生动形象,个性鲜明,这里就不具体讲了。再来说说金圣叹的评语,那也是有趣得很,虽说评语过多了一些,但确实评得好,评得妙。"今夜凄凉有四星,他不偢人待怎生!"读这后一句七字,"悄然废书而卧者三四日,不茶不饭,不言不语,如石沉海,如火灭尽者,皆此七字勾魂摄魄之气力也。"说这《西厢记》该当扫地读之,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焚香读之,期鬼神之通;对雪对花读之。古人读书,真是有腔调。

初读元曲,是李元洛的《元曲之旅》一书,算是启蒙了,后来又读了几本介绍性的读物,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我看的第一部杂剧,写得也是好,对元曲自由大胆的行文风格很是喜欢。有元一代,文人地位不高,但创作环境倒是自由,因而元曲这一艺术形式非常通俗,在当时应该算作是"流行歌曲"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汉卿的一曲《不伏老》,很有韵律感,个性十足。"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相较于唐诗宋词这类阳春白雪,更多了几分下里巴人的畅快!可惜对于"元曲"这一艺术形式,世人知之者甚少,真是可惜!最出名的大概是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了,属于散曲。记得在欢乐颂里,有一处便是讲奇点与安迪聊元曲,不知看过这部剧的有没有印象。

《西厢记》读后感 篇7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将它与《红楼梦》并提。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写这篇读后感前无法下笔并不是感觉不足以动心动情,亦或是不够深刻,而是感觉满满的,那么的贴切那么唯美,只有去感知无法将它语言话,尽管如此我任然想把这心中诸多感触付之笔杆,一吐为快。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西厢记》里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吟唱的完美感情生活,它洞穿亘古而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奇峭,连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将这句词题为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完美的感情是咱们所追求的,因此当生活略显枯燥时,咱们不妨试着让自我的心灵得到一层净化,翻开《西厢记》,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种坎坷的感情,那种甜蜜的聚合,还有那里面美得让人心醉的辞藻。

细细品味《西厢记》,咱们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一见钟情,张生恋上莺莺,仅仅是正因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莺莺钟爱上张生,也仅仅是正因张生的才气和气质。然而,在咱们此刻的日常生活中,在咱们的生活经验里,“一见钟情”往往是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产生的,那是一种人类生理的荷尔蒙冲动,而冲动又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犹如冰天雪地里的一滴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动冷却和结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红线、天意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一样的人去读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我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我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那也何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

《西厢记》读后感 篇8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稷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一为情节。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西厢记》读后感 篇9

郑恒一定想说:宝宝心里苦啊。

可怜那郑恒,出场不多,只因这老夫人无主见,只因那将军相逼,落得个触树而死。到底是谁倚势欺人?你说他倚兄父仗势欺人,他却是无父母身凄凉。你看他只因家中无人,安排妥当后前来扶柩,得知娇妻变人妻,想得夺回自己的未婚妻最后还被逼身亡,可说是全书最可怜的人。而他说的那段“谎话”,读过《会真记》后,我觉得相当真实,说不定就是真话,只因最后结局需要是大团圆,不得已变成了谎话。最后一句“无情的郑恒苦”,最后三个字太对了,郑恒苦啊,至于无情?呵呵……想到董本里最后一句“谁似这厮般少年花下死”,郑恒比张生有情多了。

看多了对《西厢记》的吹捧之语,自己读一遍,却发现那些个评论真是恶心。有一点非常重要,读《西厢记》前最好先读《元稹会真记》,读《西厢记》前最好先读《元稹会真记》,然后将《会真记》里的人物性格代入《西厢记》,就会发现《西厢记》里虽然努力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但新的人物形象大多失真,有点矫揉造作。最后还强扭出个大团圆来。

再一点非常重要,春心萌动的不只莺莺,还有红娘,何以见得?教张生乱莺莺的心,“将性儿温存,话儿摩弄……”还有什么“夹被儿、指头儿”。红娘亦非是媒婆,就算是媒婆,也是那王婆。撩张生,逼莺莺,成就个春风桃李花开夜。而这种红娘正是那些“文人”、“才子”喜欢的,可以帮他们撩妹,撩妹这种事也是那些“文人才子”最喜欢的,所以他们个个称赞红娘称赞莺莺。

由于时代关系,现在的年轻未婚女性的例子不好举,那就想想看如果自己有妻子,然后有个“红娘”(你妻子的小姐妹)带你妻子和别的男人苟合,而那男人还吹嘘红娘是带你妻子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记住“苟合”这个词,非常重要,不管是道德还是法律都不认为这种关系是对的。我一直认为,如果感情不合,可以先分手先离婚,再去追求爱情。那些说莺莺是追求爱情的,可曾见到”却不当留请张生於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一句?莺莺已有未婚夫,只因父丧未满才未成婚。用现在的事情举例,大概就是高中时山盟海誓,一上大学两地求学,女的就爬上学长的床了,也没知会男方一声,然后男方来找女友,想搬出家世压下那学长,结果那学长势力更大,反被逼死。你说苦不苦?你说追求爱情吧,那就先好好分手不好?看看莺莺小姐是怎么说郑恒的,”来时节定把先生助,决将贼子诛。他不识亲疏,啜赚良人妇。“好吧,直接说郑恒是贼子了,还说他想诳骗良人的妻子。这种苦楚,男人能不尝尽量不要去尝了,NTR什么的最讨厌了。

老夫人的形象其实挺简单的,嫌贫爱富无主见。刚开始不想把莺莺许给张生是因他是个穷酸,后来要面子让张生去考试,结果中了状元,回头一看,家道中落的郑恒反成了穷酸。再然后呢,“俺不曾逼死他,我是他亲姑娘,他又无父母,我做主葬了者。着唤莺莺出来,今日做个庆喜的茶饭,着他两口儿成合者。”不知道大家看了这句有什么感想。好个无情的老夫人!然而文字上对老夫人的描述是怎么样的呢?能持家有主见,都是这类意思。为什么会这样?

王本《西厢记》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则因月底联诗句,成就了怨女旷夫。显得有志的状元能,无情的郑恒苦。“这一句加在”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之后,恰恰起到了反讽的作用,这才是王本《西厢记》的真正主题。很多人看王本《西厢记》不明白为什么说郑恒无情,那就看看前面一句,因为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那么苦逼郑恒只能是无情的了,而且也不说张生有情,只说张生有志。显得有志的状元能,能什么?能挖墙角而已,非是有情。郑恒是因为未能与莺莺成眷属才被套上无情的标签,与有情的成眷属相对。

为什么王本《西厢记》里的人物失真,矫揉造作。最后还强扭出个大团圆来?就是因为这是一部反讽作品,不是歌颂爱情,也不是体现什么突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婚姻之类的东西。老夫人、红娘、张生,甚至是莺莺都是他讽刺的对象。董本中的郑恒最后说了”有何面目“,直接就撞撞死了,而王本里的老夫人一次次说玷辱家门,却又是放纵家人。郑恒想给自己留个面子说”自退亲事与张生“,却被老夫人说”赶出去便罢“,落得个”妻子空争不到头“觉得没脸见人的郑恒撞撞死。那个东墙下的张生,想想《会真记》里他说的话就觉得恶心,王本里的张生也没好多少。没脸面的一个个活得好好的,要脸的一日无常万事休。看看那句”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如果说王本《西厢记》是赞扬莺莺突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这能称得上三从四德?这不是讽刺是什么?金评说“第三从似早”,可惜没有评点四德,四德早就不知丢哪了。

大团圆的作品已经有一部董本《西厢记》了,王本开新作,如果与董本主题相近,那怎么能突出新意来呢?百度百科上介绍,”它和《董西厢》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步加工“。但是有一个角色却是不同的,正是郑恒,王本《西厢记》里的郑恒与董本的郑恒不同,正是这点不同造就了王本《西厢记》的新主题。借郑恒的死,对那副大团圆、歌舞升平的景象大大地讽刺了一番。

末梢拳难挣,枉自送残生。

关于版本。金评本大家只当参考就行了,删改比较多,难以看出王本原意。上古王季思校注本是校注最详细的,一些注释值得一看,可与金评本互补。还有人文版的是比较容易买到的。不过就阅读体验来说,岳麓版的应该是最好的,衬字全部用小写标出,这是与其他版本最大的区别。

《西厢记》读后感 篇10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将它与《红楼梦》并提。此书故事曲折,情趣动人,细腻的描写,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用实际行动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纯洁的爱情,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西厢记》里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洞穿亘古而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奇峭,连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将这句词题为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当生活略显枯燥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层净化,翻开《西厢记》,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种坎坷的爱情,那种甜蜜的聚合,还有那里面美得让人心醉的辞藻。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一见钟情,张生恋上莺莺,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莺莺喜欢上张生,也仅仅是因为张生的才气和气质。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一见钟情往往是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产生的,那是一种人类生理的荷尔蒙冲动,而冲动又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犹如冰天雪地里的一滴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动冷却和结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红线、天意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己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何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呢!

《西厢记》读后感 篇11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一个是闭月羞花貌,一个是恭俭温良相。为何要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明明是郎有情来妾有意,为何,总有隔天的银河,不做美的蓝桥水呢?

那一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唱出来容易,做出来又会怎样呢?长亭外,古道边,情绵绵,意切切。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息。

你我不再受那相思苦,只愿真爱无绝期。是月下暗表情意的古琴音,更是那隔墙对吟的动情意:月色溶溶液,花音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料想春娇厌拘束,等闲飞出广寒宫。我不惧世俗之言,不喜那蝇头微利,只盼心中的意中人,别把我的真心丢弃在那荒野中…我岂无意,怎奈久居深闺的莺儿振不开那腾云的翅膀…也许该去歆羡那空中的比翼鸟,水里的双鸳鸯。爱自可相爱,莫问,有谁可阻挡。

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不要负了这番真情意,待到相逢话别离。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进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留不住的黄昏,赶不去的思念。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相思,抵过往日…暖融融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化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哀柳长堤。

不是天公不做美,美总是要人去勇敢追逐,不管眼前是什么在阻挡,也要坚信你爱的人还在等待着你。因为有你,所以我坚持,为爱坚持,只是愿天下有情的终成了眷属,就是是非纷扰也无法拆散的鸳鸯,永沐爱的湖中…

《西厢记》读后感 篇12

《西厢记》描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其间红娘是关键人物,无论郑桓、张生在想获得崔莺莺时都突显了红娘的作用,我想,红娘在今天应该是媒人或是引荐人形象吧,而一个人的生命中遇到一个助自己事业有成的推荐者、指引者是很重要的。

《西厢记》中描写的爱情也收到了崔母的阻拦。即运用门第不相配加以阻挠。在我看来,当今社会,不愿将自己女儿嫁与穷酸小子也存在,父母在乎豪门,在乎家庭条件,他们是怕女儿吃苦,但忘了女儿是否开心幸福,与其嫁给有钱人得辛酸孤独,倒不如嫁个重情重义的穷酸小子得幸福快乐。我想:现在穷,只要上劲,努力,将来肯定什么都会有的,所以,我想,有情人还是眷属的好。今天读完《西厢记》突然有感于身边的大学情侣们,有些人甜言蜜语,有些人相互迁就,有些人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但这浮云烟花,多少能长久,曾记得有一个女生,因为家长不同意她谈恋爱,而她又不愿放弃那个真心爱着她的男孩,在亲情与爱情之间。她选择了跳楼来解决这一矛盾,转念之间成了植物人,痛心之余,我们不禁疑问:她成为植物人,谁之过?所以我觉得,父母与孩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能否保持冷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强劲的.心理承受能力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我觉得,大学生情侣们应更像《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那样,要郎才佳人。

应相互帮助,共同努力,更多些责任!

读后感的评语1000字汇总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或者生活中,大家对评语评价应该都很了解。评语评价一般是对某人的看法与对这人的感觉。关于评语评价你知道有哪些呢?考虑到你的需求,我们特意整理了“读后感的评语”,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读后感的评语 篇1

你是一个活泼、天真的男孩,赛场上,你表现出色。但是,要想在学习进步,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还不够,希望你在书山学海中,勤奋+努力,找到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你性情温和,言语不多,但你待人诚恳、礼貌,思想上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一名班干部,能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负责班级卫生工作,认真负责,与同学关系融洽。愿你在平时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加强能力的培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你思想上进,待人随和、诚恳,处事稳重,同学关系好。对待学习,有充分的自信心,思维较敏捷,肯钻研,学习自主能力有较大提高,但我总觉得你与班级有着一段距离。愿你敢于质疑解难、大胆发言,投入集体的怀抱,在集体中锻炼、成长!

你的学习比较踏实,劳动时总那么勤快,同学间的小事,你常常忍让。你发现没有,只要努力一下,你的字就可以写得漂亮,让脑子多思考一下问题,你就可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努力吧,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你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尊敬老师,和同学们相处愉快,课间能和同学做有意义的游戏,能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教室清洁,学习上,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完成课堂练习,老师希望你以后做事再认真一点,那么漂亮的眼睛看东西要看清楚,不要着急!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十二岁小儿可嘉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纪的巴金!

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而幸福的。

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飞进了我的丛林,我怜爱她的自卑和娇弱,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坦率,我更珍爱并抚慰她洒满露珠的羽翼。你信吗?这样一只丑小鸭,真的会成为茂密丛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

自然界有许多小精灵,只要你仔细观察它,它就会给你丰富的联想和有益的启迪。有人观察蜜蜂,赞美它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人观察蚂蚁,佩服它勤劳的品格;而你观察小螃蟹,喜欢它的倔强。看,这些小精灵可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真像你说的一样,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这是你发现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

字是人的脸,这次作文书写有明显进步,你的脸上也光彩多了。不过,你一向讨厌的错别字老跟着你,给你的作文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为你开一剂良方:不会写的字问字典,写完作文后,请教老师或同学,你愿意试一试吗?

读后感的评语 篇2

1. 内容具体,可惜自然段分得太少,是不是怕花钱,舍不得多分几段,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2. 音乐是美的,而本文的语言同样优美。诗一般的语言梦一般的想象,多美啊!

3. 文章的读与感联系紧密,事例叙述行动,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4. 文章的结构简洁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5. 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氏。结尾以点明中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6. 这篇作文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7.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事,语言比较流畅,层次较清楚,自始自终显得其乐融融。

8. 文章自始自终充满着对的尊敬与感激,情深,感人肺腑,这正是本文的震撼力之所在。

9. 作文中有一句不懂什么意思,就像你告诉我呼吸要用耳朵,我感到莫名其妙。

10. 有些内容似乎是你瞎编的,不太真实,所以读到那儿,我心中不由打了个问号。

11. 你的习作再也不像白开水,现在开始有了一点甜甜的味道,继续努力啊,我会为你喊“加油”的!

12. 语句不很通顺,像我表哥脸上长满了小疙瘩一样,读着让我有难受的感觉。

13. 重点不太突出,犹如打水仗一般,水花四溅,就是找不着攻击的对象。

14. 字迹龙飞凤舞,大概你想当草书书法家吧?

15. 错别字太多啦,像烧饼上的芝麻一样,能不能争取把芝麻从烧饼上拍下来呢?

16. 字写得很挤,你不怕把它们热出毛病来?

17. 丢字现象严重,我猜想你是不是雨天常打破伞?

18. 内容如同秋天的枯树叶,干巴巴的,这样人家怎么会愿意读呢?多看课外书,保证明年春天枯叶又变得碧绿碧绿的。

19. 错别字多得像马蜂窝……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怎么还可以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呢?你的字典是不是在睡觉?

读后感的评语 篇3

1、文中描绘的……清新活泼,欢快明朗,字里行间跳动着的童心,使文章也有了生命力。

2、文章凭着丰富的想象,凭着多彩的语言,将…呈现读者面前。

3、文章简洁明了,语言平淡朴实。

4、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力丰富,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使生动活泼,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5、借景抒情,托物咏志,很特色。

6、文章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和生动描述,演绎出一篇精彩的童话故事,读来饶有趣味。

7、要求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一种哲理。

8、本文很好体现了…的特点,深刻的主题与新颖的构思相得益彰。

9、巧用伏笔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章第一段就为全篇故事的发展做了极好的铺垫。这种构思非常巧妙,可以借鉴。

10、这是一篇很有新意的……文章构思巧妙,语言朴实自然。

11、作品的构思是巧妙的,文笔也是简洁流畅。想象大胆,富有创造力,文章读起来新颖奇特极具吸引力。

12、想象力较丰富,极具新意。开头自我介绍,引入下文,另外,文章语言简明扼要,风格幽默误诙谐。

13、文章不长,但过程叙述得很清楚,人物的活动描述得也具体,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全文结构紧凑,完整,文笔也较流畅。

14、情节生动有趣,叙述清楚完整,也表现出作者的聪明,机智,充满了家庭生活情趣,文笔流利活泼。

15、你很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展示了……文笔间渗透了情感。

读后感的评语 篇4

教师的评语,从评语的功能到评语的心理效应:

在偶然一次机会下我向我们老师借得《教师下评语的艺术》这本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教师对学生的评语,所造成的影响是怎么样的,看了这本书对我收获很大。

在书中指出不同的评语,不同的人生,好的评语能使人起死回生,能让浪子回头相反没有师爱,没有人情味一棍子将尚有余力可挖掘的学生“烂评语”却像魔鬼般地折磨学生的心灵,当教师在评语中讲述自己的学生是多少坏,没有一点优点都是缺点,在家长的眼中将会是怎么样的呢?好的评语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妙用,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在书中举了好几个例子,对我的感触很深,短短的几句话,却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未来,这样看来对于学生,教师的评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提到了学生,还提到了老师,在教师的心中只有乖,学习表现积极的学生才是最好的,而那些被称为“二流胚子”的坏学生则被老师一棍子打死,没有任何优点,就是一个坏孩子。

在写评语的时候书上还提到了三点

1、目标要有合理性可行性

2、目标要具体化,有层次性

3、教师要及时鼓励赞美。

在第三点指出写评语对教育者,教师来说不但是上一阶段教育的开始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争强好胜有上进心的学生会不断努力去攀登,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动力,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激发幼儿的上进心,使他认为自己能行,那就有了动力。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小的善》。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坐火车,火车上非常热,小男孩买了一瓶他从没喝过的健力宝。他第一次喝这种带拉环的饮料,可他不会开。对面的阿姨看见后也拿出一瓶健力宝,小男孩迷惑不解地看着阿姨手中的健力宝。只听“砰”的一声阿姨的健力宝打开了,接着又听到“砰”的一声男孩的健力宝也打开了。看完这篇故事后,我很感动,我觉得阿姨即没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又帮助小男孩打开了健力宝。我觉得每个人都伸出爱心之手多好啊!

写的是一个小女孩很喜欢玩沙子,每天都到附近的公园去玩沙子。有一天,小女孩看见一个小男孩双腿不能动,但他也想玩沙子。小女孩就用桶子装了很多很多沙子,提过去和小男孩一起玩。我觉得小女孩不但帮助小男孩玩到了好玩的沙子,真值得我们学习。有爱心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美好!

刘老师的评语: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增智,孩子,你从书中悟出了这么多道理,真棒!是啊,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用我们的爱心去装点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美好,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吧!

搜索的读后感1000字汇总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搜索的读后感”。

随着的社会的进步,读书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生活之中,作品这本好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读后感就是记录这些看法和见解的最好方式,这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怎样写出一篇相当高大上的作品读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读后感大全整理的搜索的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搜索的读后感【篇1】

周末6点钟起来,睡不着觉,想着好久没看电影了,前几天出差,电影院的横幅放着白鹿原,就果断在网站上搜索。结果白鹿原的DVD没找到,阴差阳错的看起了另外一部片子,搜索。看之前没想到是陈凯歌导演的,看后这电影根本就是给高圆圆度身定做的,其他人的演技黯然失色。可是我更关注的是荒诞剧情的背后,之前以为应该是个轻松的剧情片,看后发现好多事情都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事情:

1.做成功人士的太太太危险,沈太太无时不刻的防备沈流舒周围的女人,这防得住么?是共患难的夫妻,没错,所以沈给了她名分和富贵,却给不了放心和安心。太太是不应该和秘书为敌的,应该是共治,这点道理都想不清楚,这沈太太的能耐也不算高。沈太太最后为啥要离婚?我觉得更多的不是因为致歉吧,都捍卫自己的正房那么多年了,轻轻易易就被打倒了?我更宁愿是相信她去寻找她的心里寄托去了,大富大贵也享受够了,寻找心里需要的东西,找个小白脸,还不容易?

2.所有想要往上爬的人,都是踩在尸骨累累的人身上的。这种报社署名权问题,卖方分析师多的去了。给你下面助理出名了,那老大怎么活?所以能不给你署名权,就继续剥削你的利用价值,最好呢,不带你去路演,不让你见客户,让你闭门造车写报告,写好了都是我的功劳,写不好都是你的过错记者圈也一样。一直和手下教育这个,教育那个,我想有时候我是否太唠叨,还是让他们将来自己明白这社会的复杂性和阴暗面吧。有句话说得对,记者就是要脸皮厚

3.最恶心的是唐小华,但我不信沈老板没洞察过。我总觉得所有人的能耐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在才华或者美貌上无法超越对手,那必然在龌蹉或者下三赖的技能上更高一筹。所以我一直相信,要和有才华或者美貌的人交朋友,因为这些人没啥大心计,他们可以依靠才华和美貌打倒竞争对手,无需使出可怕的卑鄙伎俩。而最可怕的人,往往是那种平时默默无闻不起眼的人,因为要想成名太难了。

4.有没有权利去拍公交车那段,然后被愚弄的网民发表所谓的正义言论,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我关心的是,社会价值取向是否被媒体有误导之嫌,尤其是那个短信利润13万的台词,让我真是心凉。所以我基本现在只看动物世界和历史人文地理篇,我感觉现在电视台哗众取宠的煽情东西太多,心脏受不了,只能看看平铺直叙的科普片,一来长长见识,二来也不必被无良的媒体所左右。

5.叶蓝球最后死了,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她死了,所有的结也都解开了,要不然故事也难以收场,但是这个结局有点剧情的败笔,现实太冷酷,让她死了很容易,其实在被媒体攻击谩骂这两三天,我觉得她已经死了好几次了。反倒是她的死,让沈太太很尴尬,让唐小华很得意,至于沈流舒,我想他的心情是最错综复杂的。我们不谈大道理,就像源氏物语说的,生前诚可恨,死后皆可爱,死往往是对世界不公最后的一种无言的抗争,我感觉和叶蓝秋的性格不合拍,这不符合逻辑。

6.杨守诚到底是真爱上叶蓝球,还是逢场作戏的合同交易?我觉得日久生情,不爱也难,和人类说理性,克制?我觉得都是哲学家的自欺欺人,我更宁愿相信听从自己的声音。要不然也不会在他手机上发现这么多的偷拍照片了。很奇怪的是,这种东西,其实是不需要被点破的,你要是真点破,少了一份趣味,多了一丝烦恼,又是何苦呢?索性,现实生活中记者老婆,也不是省油的灯,哎

7.商场就是战场,在商言商。沈流舒要的是合同,儿女情长的,他不擅长,其实沈太太大可以放心,就沈流舒那种人,绝对不是把性爱放第一号的人。按理说,这沈太太应该有点助夫运的,沈流舒这自己心里也该明白,男人的成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职场和情场双丰收,我看沈流逝舒做不到。

这片子从情节上给4分,演技上我没看出特别好的地方,高圆圆给4.5分,其他人都3分(陈红以前是大美女啊,怎么现在这么胖),从启迪和育人方面给4分,导演上我没觉得特别精彩3.5分吧,是不是陈凯歌江郎才尽了?

搜索的读后感【篇2】

故事以叶蓝秋在公交车上不让座为线索,影片运用网络信息传播为主线,描述了每一位牵扯到的人物的不同命运。看了一大半,没觉得有什么亮点,情节平铺展开,但我心里一直在等待那个叶蓝秋病情告发的桥段,那是故事的高潮,但,影片没有把这个感人的桥段放大,以至于我只是小小地感动了一下。有人和我解释,这不是一部感情片,所以不会把这一桥段过多渲染。但作为观众,我还是希望在叶蓝秋告知杨守诚病情时,能够拍得更煽情、更感人,而叶蓝秋与杨守诚的感情铺垫应该更丰富一点。对于最后莫小渝离开沈流舒这一情节觉得不合理,有点做作,是多此一举。

沈流舒的扮演者王学圻演得非常出色,把一个商场上的富豪演绎得恰如其分,姚晨把角色演得很到位,让我看到了陈若兮的强势、偏执到最后的无奈。而一直期待的高圆圆与赵又廷演得不算太失望,但是没看出来这影片的故事能把他们感动成现实中的一对。陈红演技真不怎么样,而且她的容颜不禁让我感叹: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呀,相比之下,高圆圆真的好美哦。

因为我喜欢现代剧,所以很多时尚元素还是很吸引眼球,演员的衣服、办公室的布置、人物的语言、汽车等都堪称精致、都很现代!

虽然影片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也没有让我泪流满面,但感触还是很深:

第一, 在这个快餐式的信息时代,我们该怎么看待网上的信息?现在的人们都不愿意用自己的脑子判断真伪,一旦看到网上的信息多会确信是真的,而且大多数人都会用一种非常负面的态度判断某一事件,比如说:人们不会想一下,叶蓝秋为什么不让座?也许她有隐情?莫小渝一个电话就能让所有的人相信叶蓝秋是一个小三。

第二, 网络时代的发展,阻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陈若兮以一则短消息认定杨守诚与叶蓝秋肯定相爱很久,当她听到杨守诚说:当我发现自己再也见不到她时,才觉得自己爱上她了“时,她发现自己误会了。

第三, 不管是记者还是读者,在报道或传播事件时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这对我们工作中生活中都有帮助。

总之影片让我领悟到:对人对事不能带有无意识的偏见,要以积极、包容的态度解读网络上的信息。

再次感叹,高圆圆好美哦!

搜索的读后感【篇3】

《搜索》看后,我心里有种莫名的难受,结局有点让人心酸。然而,那又很接近现实的生活。

原来,多条的误解交织在一起就会编织出可悲的结局。这部电影和我之前看的《守望者》有点类似,所酿出的而又有些出乎意料的结局大都只是对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误解而已。我似乎对理解万岁有了更深的领悟,对人的理解宽容也可以说是正在挽救他。这样说,似乎有些夸张,可是在当今网络科技发达的社会,有些消息不胫而走,仅在1分钟的时间就会有上万人知道,尤其是些负面消息,那么对他的个人生活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我们要学会尊重人,当你处在愤怒时,要学会给他解释的机会,更不能毫无事实根据去妄加猜测。否则,你将失去的更多。

还有一点颇有感触的是记者这个行业,这与我现在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现在回想剧中的陈若兮也并不是完全是她的错。她起初也只是真实的记录了社会中的一个现象,发布社会新闻,但是由于诸多的因素她们没有真正的调查当时的情况就给主人公定性:她是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由于舆论的压力和自身的身体状况,造成了她的悲剧。记者在面对职业责任和良心道德时,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总之,记者、编辑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在现实社会中,永远都是赢者通吃,输者一无所有。当你的地位比别人高时,他就会嫉妒你,巴结你,甚至陷害你,把你当做他上升的垫脚石;当你地位卑微或是有一天突然降职,他很快就会翻脸不认人,那态度变得比翻书还快。所以,要想在社会上混的好,就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人往往都是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你拥有的时候,却不以为意,失去之后,又追悔莫及。要学会珍惜所拥有的。爱情的守护也并非事件易事。有时,感情的破裂都不知因何而起。也许,爱情真的很容易败在时空的距离中,那无法够及的距离把原本的默契消磨殆尽......

搜索的读后感【篇4】

好电影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够花时间欣赏到一部好电影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前天,我非常钦佩的王老师分享了一部电影的视频,虽然,她的出发点也许只是提升情商,但是,却引发了我观看这部电影的极大兴趣。

通过强大的互联网,我搜索了几个主演的名字,不费多大力气就找到了片源,昨天下午,我很投入的花了两个小时,独自欣赏了这部20xx年的电影《搜索》,让我有感而发的是,这不仅仅是部电影,更体现了电影人的社会担当,我为这部电影台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点赞。

电影的情节并不新颖也不曲折离奇,或许还有些老套,什么癌症晚期的套路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很多影视作品过往的桥段,说实话,要不是王老师分享给我们,对于我这么喜爱电影的影迷来说,压根就没有在当年关注过,倒是时隔8年,让我有机会欣赏它的时候,发觉这部电影不可多得的优点来了。俗话说,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更是如此,能够欣赏这部电影并给予好评的,也许才能体会到这部电影的`用心良苦。

就电影本身而言,我很喜欢这样的现实题材,通过一件事情折射人性的电影,比起动作片、商业片,给我留下的余味更持久些。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舆论对于个人的影响,我记得,演员阮玲玉有句话说:人言可畏。放在今天,就是网络可畏,舆论可畏。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千千万万的负面攻击真的是可以压垮一个人的,我在看完电影后,最新想到的就是提醒我自己,今后在评论任何人、任何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着客观、公正、谨慎的态度。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在当下的社会,在调查之后发表自己的言论的人寥寥无几,就连举着无冕之王的记者或许也是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会选择性的发布内容,而不是发表事情的全部,这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思考。

我一边在看这部电影,一边在想,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怎么做?如果我是坐着的人,我会主动让出我的座位,如果我是站着的一员,我也只会沉默,看着墨镜姐姐被群起而攻之,我在一旁会不发一言,甚至想早早下车离开是非之地。以上是我的真实想法和做法。易地而处,如果我是墨镜姐姐的话,如果有一个人在这个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为我解围的话,我会相当感激的。

现在离开看完这部电影过去了整整一天,我要感谢王老师,让我可以看到这部好电影,作为专业人士,她用1分钟的视频让我能够体会出自己的软弱和今后自己可以提升的地方,引发了我的思考。善良、正义不是口头上说说的,而是当我们真正遇到突发事件,从内心深处会导致自己的言行举止。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不是很难做到,只要想一想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就容易理解别人的难处了。真实世界里,我作为芸芸众生,有的时候只是一颗棋子,看不到全局,当我在对人对事下判断的时候,就要想一想我看到的未必是事实的全部,而下的结论也未必是正确的,能够想到这里,或许就不会随随便便去发一通评论了,就会少了很多误解和误伤。

搜索的读后感【篇5】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像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当我将落笔时,发现用意识写出感想的时间已可与用精神阅读原著的时间相比较了。我兴奋于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启示,感动于那些尽管扭曲而依然壮烈的爱情片段。当有人提及《红与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读过”后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过”。

搜索的读后感【篇6】

随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映,本人已经对赵又廷路转粉,从一开始对他的无感,来了180度的大转弯,现在已经折服在其腹黑而又浪漫的演技中。所以说,趁着某天晚上有空而电视剧还未更新的时候,找出了他跟高圆圆的定情之作来慢慢品味。

高圆圆,女神,现在男神跟女神在一起,匹配的一脸狗血。

看完电影还是要写观后感,谁叫今年过年期间给自己傻不拉叽的定了一个看至少n部电影写观后感的to do list......

那言归正传,搜索这个电影刻画了网络暴力,这个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我们都是以一种吃瓜群众的心态去面对的这么一个社会现象。

而这部电影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刻画,首先,就是当事人,也就是高圆圆所演的叶蓝秋,那个身患绝症心情不好不肯让座被媒体曝光而逃避走上自杀之路的女主。其次,媒体人,据说一个正直的媒体人在写一个报道时不能带有自己本身的情绪,而真正优秀的媒体人是否真的会在毫无调查的情况下,将这么件社会事件放大只为满足广大群众的好事心理?若真的是这样,那我们现在所见的报道他们背后的事实又是如何,报道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到底该不该相信那些所谓正刊的采访之类的东西。第三,群众,电影中的群众大部分是被媒体蒙蔽而一边倒的指责的`人,然而也有少量的人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么一个现象,甚至在电影中的一个访谈片段里面,主持人真的就把事实真相用推测的语气说出来的这么一个片段,让人觉得世界上还是有存在好人。最后,就是受害者的朋友,老板,从一开始的信任变成了犹豫甚至开始怀疑,而老板的老婆从头到尾都活在自己所给自己设置的假想中,到最后失去了一切还觉得自己是对的,铮铮有词,甚是可悲;男神演的人物则从一开始的媒体人男朋友变成了后来喜欢上女主的男人,撇开他在爱情方面的移情别恋,他的角色也正如有良知的群众一样,还是渴望揭示事实真相,而当真相真的展现在眼前时,虽然选择很困难,但还是坚定的站在事实这边。这点令人欣慰,但是为时已晚也是真的。

人还是渴望光明的多一些。

这部电影我觉得最感动的地方还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指的是从现在开始,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好好活在当下,认真的过,努力用心的过。不要等到挥霍完了之后再跟自己后悔,后悔自己没有珍惜这本该美好的一切。而面对生活的时候,无论前路如何坎坷,总会有希望,总会有微笑。

印象最深的就是叶蓝欣说的最后一句话:我要过好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

搜索的读后感【篇7】

简介:《数字战争》作者查尔斯·亚瑟(Charles Arthur),《卫报》资深科技编辑,多次采访过比尔·盖茨,拉里·佩奇,斯蒂夫·乔布斯等人。作者通过对微软与Google间搜索引擎竞争,微软与苹果、Google智能手机竞争,剖析了互联网时代三巨头各自竞争优势及成长逻辑。追寻作者的思路,本文主要分析Google与微软的搜索引擎之战,了解和思考Google崛起之路。

总结

Google推出了解决搜索引擎行业痛点的产品,并选择了实现产业链正循环的商业模式,从而推动搜索行业真正爆发。微软与Google之间战争,一方面因为微软对互联网判断失误,在战争开始之前Google已经形成极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微软本身因为缺乏互联网基因,无法适应互联网行业发展思路,在战争真正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给Google带来大的冲击,最终成就了Google搜索行业的霸主地位。Google不仅成为搜索引擎的龙头,而且推动了搜索引擎行业的爆发。真正成功的公司与行业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搜索引擎时代的到来

第一代搜索引擎:20世纪末,互联网发展初期,大量的搜索引擎涌现,如雅虎(1994)、MSN(微软,1997)、Alta Vista(康柏,1995)等 ,第一代搜索引擎产品和商业模式如下:

产品:门户网站 + 搜索框 ;

商业模式:门户广告,搜索页面广告。下图是雅虎的门户网站和搜索页面。

但是由于技术及商业模式等原因,第一代搜索引擎存在很多弊端,我们从行业痛点和商用模式两个角度分析下:

行业痛点:搜索准确性差

(1)搜索效果差,10次搜索,只有1-2次能够搜索到正确结果;

(2)垃圾网站充斥网络,而搜索引擎却难以自动筛选;

商业模式:产业链负循环

(1)搜索引擎门户网站上充斥各种广告,用户体验差;

(2)搜索页面广告越来越多(前十个搜索结果可能都是广告),一方面用户体验差,另一方面广告效果越来越差,广告价格在下滑。

结果:搜索引擎搜索不到想要结果,用户体验差,因为网络广告太多,广告效果差,广告单价持续下跌,最终搜索引擎网站赚不到钱,造成整个产业链的负循环。第一代搜索引擎产品和商业模式不能推动搜索行业发展,必将走向死亡。

第二代搜索引擎:

1998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发明PageRank技术,该技术通过网络浩瀚的超链接关系来确定一个页面的等级,极大提升了网络搜索的准确性,同年二人成立了Google公司,第二代搜索引擎时代到来。通过Google来分析下第二代搜索引擎的特性:

产品:搜索框

商业模式:放弃横幅广告,搜索页面广告,2000年9月推出AdWords(搜索关键词广告) 。

同样从行业痛点和商业模式来分析第二代搜索引擎:

行业痛点: 准确快速找到搜索结果

(1)Google产品要求:准确性和速度,二者同等重要;

(2)Google十次搜索6、7次准确,比原来十次1、2次准确大幅提升,准确性大幅提升;

(3)速度方面: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IDC、服务器资源白菜价,Google大规模收购,一举提升自己硬件能力,为搜索服务提供强有力硬件支持。

商业模式:产业链正循环

(1)放弃横幅广告,门户页面清洁,用户体验非常好;搜索后第一时间看到搜索结果,同样提升了用户体验。

(2)AdWords:基于搜索的关键词广告,在搜索页面右侧提供跟搜索关键词相关广告,广告排列根据点击率和出价两个因素决定。这个商业模式对用户有利,用户最想看的广告会排在前面;对广告商有利,广告与搜索内容挂钩,广告效率提高; 最终Google依靠该模式实现盈利,并不断推动搜索技术进步。

结果:第二代搜索引擎解决了行业痛点,实现产业链正循环,推动了搜索引擎行业的爆发式发展,从而推动搜索引擎时代的到来。

2、未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战争

1998年至2003年,Google的搜索引擎业务快速成长,几乎没有遇到强劲的竞争对手,那么同期IT行业巨头微软在干嘛呢?为什么没有限制Google的发展呢?

1998-2002:沉睡的微软

(1)判断失误:微软认为浏览器是互联网行业入口,而且当时没人觉得搜索业务可以赚钱(第一代搜索引擎不赚钱),所以微软在IE浏览器,抢占了80%的市场份额后,没有着力发展搜索引擎,自己的MSN网页的搜索引擎技术还是别人的。因此1998-2002年成为了Google搜索引擎业务发展的黄金期,至2003年初Google搜索网页市场份额已经35%,搜索引擎份额约70%,而微软搜索网页份额15%,大幅落后。

(2)微软没有精力发展搜索引擎业务

(a)核心产品的更新:把Windows 98和Windows NT融合到同一平台(企业和消费者),就是2001年推出的Windows XP系统;

(b)反垄断调查:微软因为在浏览器竞争中使用了操作系统垄断优势去竞争(预装),因此1999-2001被反垄断调查,尽管最后处罚不痛不痒,但是严重束缚微软手脚。所以微软在这段时间不敢大规模发展搜索引擎业务。

Google护城河形成:微软注定失败的战争

2003年初,微软认识到搜索引擎重要性后,准备全力进军搜索引擎市场,但Google市场地位已经确立 ,护城河已经形成,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我们来分析下Google的护城河:

(1)搜索引擎:2003年初Google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约70%,搜索引擎具有明显规模和网络效应。用户粘性高:客户对搜索引擎第一要求是准确性,而80%的搜索寻找的是20%关键词,但是决定搜索引擎好坏的是剩下难以统计和预测的80%“长尾”词语的搜索情况,“长尾”词语搜索结果决定了用户的去留,所以编译搜索词量越大,搜索结果越准确,用户体验就越好。2003年时Google索引量达到50亿以上,而微软仅仅才几十万索引,差距巨大。

(2)ADWORDs:广告系统是通过点击率排名和广告商支付价格来确定广告放置顺序,点击率排名需要通过对用户点击习惯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得到,所以规模越大广告排名有效性就越高,Google70%的市场份额,能够提供市场上最有效关键词搜索广告。这样Google广告的性价比远远高于其他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这是最强的护城河。

(3)品牌:2001年后,Google品牌在影视剧、生活习惯等场合大量出现,用户已经将搜索与Google相关联。而且911事件中网络崩溃,Google依靠强大的硬件支持能力,正常工作,保证信息流畅传递,极大提高Google的品牌。 Google已经成为用户搜索的首选,成为一种习惯。

结果:在如此强护城河下,微软大概率走向失败。

3、互联网基因的重要性

2003年,微软认识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性,开始研发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 ,巨人苏醒,战争开始,此时微软唯一胜算只有提供更好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

2003年2月:微软集结公司最优秀人才,启动Underdog(落水狗)项目,研发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

2004年7月:微软MSN发布新的页面设计,跟Google页面基本一致;

2004年11月:微软发布自己的搜索引擎,但刚上市第一天系统就崩溃,此时距Google推出的搜索引擎晚了6年;

2005年3月:微软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广告业务,比Google晚了5年;

2007年初:Underdog项目负责人佩恩离开微软,宣告项目失败。

持续人才流失:从Underdog项目落地后不久就有微软人跳槽至Google,至2005年3月,有超过100名员工跳槽至google,包括首席架构师。

结果:微软没有推出更优秀的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而且随着人才流失,市场份额差距拉大,微软对Google战争以失败告终,甚至没有给Google带来些微冲击。是什么导致IT的王者如此不堪?

微软 VS Google:公司对比分析

(1)组织架构差异

微软:分工明确,层级严格,产品推行需要严格的报告层层上报,效率低;部门只关心自己业绩,很难相互帮助,协同性差。

Google:员工可以直接跟领导对接,快速有效推动产品进展;部门沟通便利,实现信息快速传递,问题快速解决。

(2)文化差异

微软主业做操作系统、办公产品,产品更新换代慢,但要保证产品质量,稳健是公司最主要品质。

Google工程师文化,推行个人英雄主义,在高效率组织架构下,工程师作用最大化。

(3)领导者差异

微软:2000年后微软管理者逐步由盖茨转变为鲍尔默,鲍尔默是管理专业出身,但对IT行业创新理解不深,对新兴互联网行业发展把握更差。

Google:比尔盖茨是信息时代拿破仑,继任者并不是鲍尔默而是Google的佩奇和布林,佩奇和布林对互联网的理解是别人难以企及。

结果:互联网时代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甚至一周就能推出一款新的产品,微软固化组织架构、稳健的企业文化完全跟不上节奏,而Google不论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甚至领导者都完美适应互联网思维,最终Google取得了搜索引擎战争的胜利。这些原因的综合,可以说就是一个公司的基因。

搜索的读后感【篇8】

叶蓝秋,一个正处在诗意年龄的女子,却被坚决地告知身患绝症,虽极不情愿相信,但是冷冰冰的诊断书将现实与幻想隔断得清晰而透彻。

她的生命长度,仅剩一周,以天计。

继而,她在恍惚中接连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我以为,这只是在错误的地点,由混沌的心绪引发的一场悲剧。可是,悲剧远没有如此轻易落幕。接踵而至的是,媒体的肆意曝光,老板夫人的误会,社会各界的良心谴责。瞬间,她被湮没了。

绝决地,她辞职了。出于厌恶、压力,又或是参杂着其它原因,她只能逃离那个勾心斗角的职场。她也曾澄清、解释过,可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媒体为了所谓的收视率,果断地延播了,殊不知一个人的荣誉与尊严,就像是一张平整的纸,一旦弄皱,就很难恢复原状了。然而,更可悲的在于,她是个孤儿,在这个城市是个单纯而干净的存在。所有的苦痛与委屈,她只能深藏于心。仅此而已。

幸而,她遇到了杨守诚,一个同病相怜的男人。也许是因为相似的遭遇,她内心的警戒相对地放松了。阳台上漫不经心的一瞥,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们沁人心脾的一生。

你要是想让他爱上你,你就带他去蹦极。这是杨守诚告诫她妹妹的一句话,更是他自己和叶蹦极之后的感受。蹦极,一项对身体和心理都颇具挑战的运动。置身其中,整个世界都是虚无的,只有你身边抱着的那个人才是实实在在的。这种稳稳的幸福,是真正可以用双手去碰触的。

去郊外看日出。郊外远离了都市的喧嚣,浩荡的芦苇,初生的青苔,静谧的湖面,风起,微澜泛开。日出,大自然演绎新生的特有方式。红日,那喷薄而出的热烈,定会温暖她内心最阴冷的“湿地”。“我要过好每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叶这样说道。

只是,她不知道,灾难也步步紧逼。

又是媒体,无处不在的便衣,隐形的杀手。

面对杨的咆哮,她没有想到自己生命里最值得信任的人,竟然是这样。她再也按捺不住了,含泪揭开了“伤疤”。

真相,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了杨的眼前,他可能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于身边这个女子的责任是有多重大。此刻,他不再躲闪,他说,“我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每天都陪你治疗。”

然而最终,叶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遗书是这样写的:“我知道你会在玫瑰旅店等我,可你再也等不回我了。谢谢你这些天陪我。我一直在挣扎,终于明白,与其在恐惧中等待死亡,不如直接面对。请把本该给我治病的那一百万,和我账户中所有的钱,都捐给更需要的人。我在家乡一套房子卖的钱,也一起捐了。替我谢谢沈总。杨守诚,我爱你,遗憾的是,为什么这个爱来得这样迟!”

即使世界以痛吻她,他也要报之以歌。她就这样走了,留给世界最后一丝温存,留下了茫然不知所措的我们,需要思考的太多。

关于她和杨,只一句遗憾,却将多少不舍与依恋悉数掩埋。他们之间没有承诺,可能有的时候,有些东西因为摸不着看不见,最后也就随时间消失不见了。像这样,简单而纯粹,挺好。

蓝秋绽放,生命绝唱。

搜索的读后感【篇9】

正是沈流舒的不解释,才使得莫小渝由猜疑发展到防备,最后开始进攻,姑且不论莫小渝的做法卑鄙与否。但是沈流舒给她停了卡,这确实让莫小渝伤透了心。特别是他在晚会上利用莫小渝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正如莫小渝所说的:你把商场上的那一套搬到家里来,把自己的女人当场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这样很过瘾吧?个人认为,沈流舒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在乎了,厌倦了,或许他认为一句:你太小看我沈流舒了,我看上的女人还用偷吗?就足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但男人和女人心里想的是根本不同的。

鉴于此,我宁愿相信他是懒得解释,而不是真的不在乎了。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在乎你,怜惜你。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触动他的心弦,你的一句赌气的话都会让他信以为真,浮想联翩,万般解释。正是他的这种不在乎和不信任,使得莫小渝离她越来越远,无法回头。

当然,莫小渝也有错,她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却不再相信自己相伴多年的丈夫,缺乏一个富贵太太应有的宽容和大度,为了证明自己的猜忌,她一步一步地破坏了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形象,使得沈流舒对她的信任也出现了危机,疑人者必被人疑,毁掉他们婚姻的正是夫妻之间的信任危机。

虽然在电影的结尾真相浮出水面,证明沈流舒是清白的,但莫小渝的心是彻底伤透了。让沈流舒感到意外的是,最后莫小渝选择了离开,并且是带着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沈流舒的事业达到另一顶峰时离开的,对于一个人老珠黄,步入中年的女人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很艰难的,但在富贵和尊严之中,她选择了尊严。

片尾,莫小渝开着豪车行走在大道上,神采飞扬!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1000字汇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读书成为了我们常见的文艺项目之一,每当翻开一本新的书籍,阅读过后我们都会产生新的想法。此时选择动笔把心中的所想记录在读后感呢,可以最大限度记录自己切身体会。栏目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 篇1

《浮生六记》是由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该书描述了一幅作者与妻子陈芸两情相悦,夫唱妇随地追求质朴爱情的理想图画。然而囿于当时的封建礼教,作者与妻子至终未能白头到老,不免让人感慨唏嘘。

在本书中作者把细微的平凡小事,以行云流水般的文风诉诸笔端。细读此书,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对话,或是短途游历,亦或是插花品茶,总能从中寻味出人间的恬淡美好,且心向往之。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沈复先生与芸娘纯粹的爱情,本书闺房记乐中有云:“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也许这就是钟爱一人到达的极致表现,即使他丑也不会嫌弃。而闺房乐记中另一处的描写也让我颇为感动:“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漫漫岁月,若得一人厮守,又何惧外物简陋?夫妻双双日沐人间烟火,夜品一盏素茗;日看窎远云升,暮观明烛华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总有不预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后经历了妻与子相继离世的悲伤。与挚爱别离,无论是亲见还是耳闻,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难得的是,他没有颓丧不振,而是登山痛饮、乘艇游河,哪怕孤单也选择继续余生。这也许就是沈复先生想告诉我们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终!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 篇2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记》,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共300多页,前一百页是译文,后面200多页是原著(由于是白话文的原因,基本几秒就过——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若不是潜心研究,看白话文还真的有点吃力)ps.不过原文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好,就是虽然简短吧,但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一眼看过去,至少知道个大概。

来一段科普:《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初看第一章《闺房记乐》,已然觉得很不可思议,讲的就是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琐事,心里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痴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渐渐往下看《闲情记趣》,主要讲的是沈复与其妻子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事情,又会觉得,怎么又会有这么悠闲,这么惬意的生活;进入到第三章《坎坷记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芸娘被误解,家族生活的困扰,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复的生活真是倍感凄凉;但同时特别感慨,尤其是诸事烦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少见(沈复)其怨言;就像书里所说:(沈复)几无怨天尤人之词,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这份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字记述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一章《浪游记快》主要写的是他的游记,语言之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爱的地方,发现各个地方的奇特景观)

读本书的第一感觉真的是,主人公为什么如此之闲,按照现在的生活,主人公,就是都市生活的一个普通的小白领,与妻子一起过着温饱有余,但有时候又颇见拮据的生活;及时如此,他们依旧非常讲究生活中的细节,沈复爱好花艺、摆弄景观,芸娘也陪着他一起,还“出谋划策”,可以说是非常享受生活了;

所以才会有所感慨,有所羡慕,因为现在的人,乃至社会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挣钱,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每天依旧感觉很累;沈复,其实就像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过着很平凡的生活,却又把生活过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态,真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感动于他们的爱情,羡慕于他们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宽广;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身处困境,却也甘苦自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 篇3

最近在看《浮生六记》,为沈复的人生感慨不已。

《浮生六记》记录的是两百年前,一个落魄书生对自己那段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经历的回忆。

沈复出身于幕僚家庭,幼时也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其妻陈芸,和他亦是青梅竹马。幼时相识,后来顺利结为连理,二人举案齐眉,夫妻生活充满乐趣。

年轻时的生命,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那时不知这世间究竟有多少凄风苦雨,要将这花朵打落?走过温暖的春,热情的夏,逐渐看到秋风萧瑟,冰冻大地。

后来,变故丛生

因为种种琐事,芸娘失欢于婆婆,得罪了公公,甚至被公公怒斥,让沈复休掉妻子。最终并未施行,但也要求夫妇二人搬出家门,自谋生路。

这个小家庭本就经济拮据,搬出后更是入不敷出。又因担保朋友借债事宜,被债主讨债,并骂上门去。夫妇二人不得不投靠亲友,移居乡村。当时,他们的女儿十几岁,匆忙之中许了人家;儿子刚刚十岁,只得留于家中。一家人各处分散,长时难以想见。其间悲苦,不难想象。

芸娘身体也大不如前,如今又要寄居别家,更是苦上加苦,连沈复这个男人都禁不住落泪。人在屋檐下,并非长久之计,沈复也谋划着外出找事做。二人想到多年前资助过的一个远亲,就决定去试试运气。于是,沈复背上行囊,带上干粮,先是步行,后又乘船,前去找寻。路上,缺衣少食,连壶热身的酒都舍不得喝。幸亏遇到一个故人,因为沈复之前帮助过他,一路为沈复提供吃住,带他找到了远亲。远亲资助了他,他也在那里找了份文职工作,终于可以有些许收入。当他觉得暂时稳定,就把芸娘也接了过来。好日子还没开始,他所在的部门又被裁员十五人,而他并无根基人脉,又成无业之人。

看到这里,夜已深,合上书本,心中难以平静。

我仿佛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一个充满憧憬的青年,和一个颠沛流离的中年人,在人生的大道上,愈走愈荒凉。

后来,芸娘死了,死于疾病,亦死于忧虑,死于贫穷。沈复的父亲也撒手人寰。如果这些悲欢离合,沈复尚能承受,那白发人送黑发人,中年丧子呢?沈复的儿子也在18岁夭亡。不知那时的沈复,是否一边思念着亡妻,一边想念着死去的儿子,涕泪横流呢?

读完此书,让人不禁想到我少时读的《活着》,男主人翁富贵一生坎坷的命运,地主家族的没落,父亲含恨而终;小儿子因为献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和女婿也相继意外而亡,妻子病逝,就连唯一的外孙也被豆子撑死,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就留他独自坐在田间回想自己的人生;亦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放弃了他念念不忘的田润叶;孙少平也失去他最爱的田晓霞,最后在矿地出事而毁容。少时读了,只觉得义愤难平,不应该是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吗?后来长大了才发现王子和公主可能会因为异国而分手,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才是人生常态。

生活的魑魅魍魉蠢蠢欲动,似乎一张口,就会把每个脆弱的心灵吞噬下去。

谁的人生不艰难?我们也只能含着泪,带着笑,纵使满身伤痕,依然摸爬滚打。正如歌中所唱“从前初识这世间,万般流连,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如今走过这世间,万般流连,翻过岁月不同侧脸,措不及防闯入你的笑颜.....”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 篇4

中国古代的女子要想名留青史实属不易,留下名字的又或多或少的要牵扯到名利呀,情色呀,绯闻呀,随之而来的是无数文騷们的牵强附会,直到把那些女子们弄得面目全非,让人怀疑她们是否真有其人。

陈芸却与她们不同,她之所以能有名有姓的在历代女子中间存在着,并不是因为她的美貌、才学或者当过中国的女皇帝,只因为她嫁给了沈复,比她活的长,在她死后写《浮生六记》来怀念她。《浮生六记》里所载的往事都是家常话,夫妻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调侃。沈复说陈芸刚嫁给他的时候不爱说话,沈复就逗她说话。陈芸喜欢吃臭豆腐,沈复就对陈芸说:狗因为没有胃才吃粪,屎壳郎因为要变成蝉才团 粪,你是狗呀还是蝉呀?要是换了一个女人听了老公这么说自己肯定会脸红吧,陈芸的可爱就在于她不但不脸红,还摆出一堆逻辑性极强的道理,最后弄得沈复也跟着吃起臭豆腐来。陈芸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纳兰性德在妻子卢氏死后也写了一堆的悼亡词,安如意更是把其中两句都作为自己的书名,《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是道寻常》。我觉得不管初见还是道寻常都是因为曾经沧海过,他们在该恋爱的年纪时遇到了自己要爱的人,在佳人不再时写下了他人不曾经历过的句子。

还是要说到来世,沈复曾经对陈芸感慨:你要是一男的该多好,我们一起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宜快哉!

陈芸回道:这有什么难的,等我老了,虽然去不了五岳那么远的地方,近处的虎阜、西湖都能一起去呀。

沈复:恐怕那时候你已经老的走不动了。

陈芸: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沈复(恐怕也是受了感动,跟着说胡话):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感情好的夫妻舍不得对方期许来世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沈复愿意下辈子为女子相从,这在夫妻史上是第一人吧。陈芸之于沈复不再像绿珠之于石崇,宠 爱她因为她笛子吹的好,也不再像厨娘之于袁枚,舍不得她因为她饭菜做的好,他尊重自己身边的这个女性,想让她分享到自己今生得到的事物,如果有来世。

家长们好像都不怎么待见感情好的夫妻,前有焦仲卿和刘兰芝,后有陆游与唐婉,这两个故事里的男主角们都是孝子,虽然不舍但都听了父母们的话,休了自己深爱的妻子。沈复居然选择抛下自己的父母儿女,顶着个逆子的名声,半夜和陈芸一同逃走。陈芸带病,走了几步就走不动了,沈复背着她,陈芸对自己稍大的女儿说:幸汝父待我厚。待我厚,是明知道我不是能你带来福气的人,还非我不娶;待我厚,是即使被父母扫地出门也要同我一起颠沛流离;带我厚,是宁愿下辈子做女人也要同我做夫妻。

陈芸最终客死他乡,临终前她拉着沈复手,断断续续的说着两个字:来世。

我觉得任何文艺作品中都不能解释男人再娶这个问题。你永远无法在婚礼上问新郎:你怎么没娶那个同你好了十年的女朋友呀?同理,虽然沈复曾经对劝她再娶的陈芸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断无再娶之理。可是他后来还是接受了一个发达了的朋友赠给他的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攮攮,又不知梦醒何时而。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 篇5

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想着还是通过文字记录一下读完的感受;不过我读的是译文,文言文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为艰难了。

全书共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好像后两记已经亡佚了,只读了前四记。《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

读闺房记乐,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种闲适契合,两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难怪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优雅之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见,沈复便对母亲说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后相处,两人情深义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还主动为丈夫纳妾,这一点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爱为什么要让他人介入呢?可能这也是芸深爱丈夫的体现吧,我们终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来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而在《坎坷记愁》里讲述了他们家庭的一步步没落,还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当沈复没落时还是有很多友人接济的,这与他平时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关系。沈复一生坎坷不顺,生平也没有太大作为,后期妻子长子均离世,孤身一人四处游荡飘离;我觉得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便是娶了芸为妻,与芸一起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记趣》一类的没有太大兴趣,主要是沈复和友人一起游览各地的事情;读完全书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学识太过浅薄,即使是译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复和他妻子芸的一些生活趣事记忆更为深刻些,我可能对这种倾向于故事的情节更感兴趣。

读后感《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1000字汇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