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书笔记有哪些?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马史诗》读书笔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乃至文化起源方面都影响至深,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是从混沌到秩序,从蒙昧到觉醒的历程,不仅是史诗内容本身,即便是史诗的颂歌者们,也经历了神性到人性、从神灵启示到发现自身内在的神圣性的历程。最初要颂唱史诗英雄们的事迹,需要呼告文艺女神缪斯获得神圣启示以及神明附体般效果方能吟诵。但随着《奥德赛》中体现出的人的自我觉醒以及不断逃脱诸神的掌控的尝试,语言与修辞蕴含的创造性作为技艺体现在人类自身,让人因而能够从内在中挖掘自己的潜在神圣性。
《伊利亚特》重在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故事,阿基琉斯的隐退不出间接导致了其挚友帕特洛克罗斯代其出战却惨死赫克托耳枪下,为挚友复仇的阿基琉斯怒斗赫克托耳,最终赫克托耳死于阿基琉斯刀下,而这位神勇的战士也没能逃脱阿基琉斯之踵的命运诅咒,被受到爱神指引的帕里斯射穿脚踝死于特洛伊城下。一场大战,英雄死伤殆尽,特洛伊联盟以及阿尔戈斯联盟,希腊人以及小亚细亚最优秀的一代英雄陨落殆尽,才构成了《伊利亚特》的宏大篇章。
在《伊利亚特》中,战争的重心是以英雄暗含众神指引的举动而转移的,阿尔戈斯联盟与家族城邦式的特洛伊在各领风骚的同时,没有哪位英雄能够独霸秩序引导者的位置。秩序的转变代表着双方阵营的此消彼长,同时无序的特洛伊城邦失去了英雄的领导与众神的庇佑,这一政治隐喻最终导致了特洛伊走向毁灭的结局,这场战争也因此落下帷幕。
在特洛伊战争背后,实际上每一次秩序的转变都是源于神的操控和现身,以及为了修正战争双方的走向而做出的举动。鉴于此,神的世界实质上已在荷马的描述中成为了与人类世界密切关联的影射,仅有的不同就在于神拥有“神力”以及对所掌管事务的绝对控制权。那么以这样的神的团体的判决来决定人类英雄的`生死,虽称之以命运,但实质上是神的意志的独断专行,正如沃格林在《城邦的世界·秩序与历史》中所言:鱼是从头部开始腐烂的,而在头部的——逐渐明朗化——是神灵。《伊利亚特》中,奥林匹斯众神之间的相互协定维持着宇宙间特定的平衡与秩序,即使是宙斯自己也身处于这一秩序当中。这同样也体现了人在受众神操控过程中的无奈与屈从,即便是史诗的颂唱者也需要吟咏文艺之神缪斯之名才能够展开颂唱。
过渡到《荷马史诗》的后半部《奥德赛》则有所不同,这一部分史诗是对人类生命本身的内在价值的一种揭示。有限的、凡人的存在是值得为之而活的。这是世界化、世俗化的启示,然而它也是这样的一种启示:其本身并不仅是表面上看到的世界,因为它最初出现于神明世界的背景下,并通过神明的启发而被激发出艺术与诗歌的想象力。诸神存在并且贯穿于人类世界之中。奥德修斯通过不断的冒险在十年的时间里找寻着真正的自我并最终返回他的国度伊塔卡,期间战巨人,抗塞壬,与女神抗争,最终得返,人类对于自身内在神性的运用体现无疑,通过知识、技艺展现出无以匹敌的勇气和智慧,人类从屈从于众神逐渐转变为发现自身内在的神圣性,并开始学会运用这种技能。
为了凸显出主题“寻找”,《奥德赛》使用了两条线索,一是归途中奥德修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二是在雅典娜指引下,开始寻找自己不为所踪的父亲的另一重身份以及自身作为奥德修斯之子身份认同的特勒马科斯,《奥德赛》没有承袭《伊利亚特》战争叙事,并在第一到第四卷的标题中就有所暗指,以特勒马科斯之名作为标题已经挑明了这个名字的另外一重含义,“Telos”代表终结,“Machy”代表战斗,终结战斗之意已表明不同于《伊利亚特》的城邦与联盟之战,《奥德赛》将主要内容集中在人的内在自我的追寻中。并最终通过奥德修斯的顺利归乡说明了人类已经从屈从于神性引导或强制的命运安排逐渐转为通过抗争以及内在自省的方式主导自我命运的真正人类。
《荷马史诗》的两大篇章揭示的主旨从表面上看不尽相同,但内在暗含着合理的承接关系,也代表着创作时代的人类存在着对世界认知的迷惘踟蹰,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渐渐发现真正的自我以及认知世界的强大能力,从而将对于神秘未知的身形归纳转而作为内在自省的神性加以理解。
《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特洛耶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
《奥德赛》叙述伊萨卡(Ithaca)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萨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萨卡的权力。
世界名著之所以是世界名著,其关键在于获得世界各国人的肯定与推崇。《荷马史诗》作为世界名著,想必也早已被无数的读者欣赏品味鉴评过了,如此一来,我的这篇读后感未免显得沧海一粟,其力也细,其功亦微;即便如此;读过此书后的感情冲动还是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读后感。
首先,《荷马史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么一点:表现战争,动人心魄。读《荷马史诗》的人,如果对它里面的战争场面描写和英雄战斗描写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只能证明读者的心不在焉已达到了如同白读的程度。写战争场面的史诗或史书,各国想必都有,然而能把战争场面描写得如此富有震撼力、如此摄人心魄的,恐怕也只有这一本古希腊人的诗篇了。在《荷马史诗》尤其是《伊利亚特》中,战争已经完全现出了它的原形血腥与野蛮。就这一点来说,连现在的某些用高科技手段拍摄出来的好莱坞影片中的战争场景都无法与之比肩。
他一心想打死伊德莫纽斯却被对手先投出的枪刺中,
喉咙被穿了一个大洞。
他就像一棵耸立于山间的橡树或白杨树,
或是挺拔的松树被木工挥舞的利斧砍倒、
运到海边去做造船的木料
他利落地倒下,枪还扎在心脏处,
枪杆随着还在跳动的心脏颤抖
莫诺提奥尔特不甘示弱,
砍中了他的脑门,脑壳劈为两半,
两颗血淋淋的眼珠落在他脚下的尘埃里,
身体晃悠悠地倒下
真不知道连看到太阳西沉就忍不装氨的一声叫出来的金圣叹看到这些描写会做出如何反应。像这样的血腥场面,在一般的令人作呕的恐怖读物中或许能找得到,甚或有甚于此,然而把这些用诗句来表现出来,却达到了无可比及的艺术效果,即外俗内雅,当诗人贯注了他的真挚感情于这些吓人的诗句中时,他就已经摆脱低级趣味的写作,而进入艺术的创作了。人类的野蛮性是无时不在的,真正完全反映它的便是战争,而能把野蛮性合理而又完美地溶入战争的创作,恐怕也只有《伊利亚特》了。
在《奥德赛》中,虽然更多的内容是描写诸神的安排、奥得修斯的奇遇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在对英雄事迹的叙述中,也从不避讳露骨的战斗场面描写。这些战争场面一样让人身临其境、心惊肉跳、热血沸腾,仿佛能找回尘封了的对冷兵器时代的冲突的记忆。
其次,不得不谈谈它的文辞如何之巧妙、华美和伟岸。一部史诗,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了,然而读起来却是那么的朗朗上口,那么的形象逼真,那么的跌宕自如,那么的气势雄浑。作为叙事诗,它的辞采运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第一,人物语言描写富于表情化,贴合人物的性格及场景设置,而且不乏幽默感。从这些语言对话中,读者不难推测出人物性格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赫克托尔与艾阿斯决斗前所说的话:
艾阿斯,宙斯的后代,
特拉蒙国王的儿子,士兵的将领,
你切莫把我当成不谙战事的孩子或妇人。
我是一个精通战事懂得如何杀戮的人
用连续几个称呼来叫对方,这既是西方人普遍遵从的一种礼仪,又恰如其分地驳斥了对手的挑衅,给对手以一种只可意会的讽刺挖苦;而后面的话语则以一种近乎幽默的语气表达了赫克托尔内心的自信和与对手决一死战的决心。诸如这样恰当的语言描写在全诗中比比皆是,因为《荷马史诗》有一半左右的篇幅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写出来的,而这,也正是本诗的特长之一。第二,动作描写具体传神,而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多处比喻手法的运用来描写动作是本诗的一大亮点。比如雅典娜帮助奥德修斯等人追杀求婚者的那一段:
雅典娜摇起埃吉斯,凡人的灾星,
把求婚者吓得昏头转向、四窜奔逃,
像那春暖日长季节的牧牛,被纠缠不休
的牛虻追赶叮咬,发疯似的奔跑。
像那爪利嘴硬的秃鹫,从大山扑下,
平原上的小鸟惊叫逃窜,在云层下面,
却不能抵挡鹰鸷的猛扑,悲惨死去,无可抵御。
奥德修斯等人正是这样,横扫宫殿,追杀求婚者。
伤者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嚎,躺倒一地,
人头纷落,血流成河
比喻手法把单调的杀戮过程描绘成了人皆能懂的形象逼真的动物格斗,表现英雄的`勇猛及对手的惨败,又不自觉地加入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真可谓一石二鸟。另外,正是通过语言与动作描写的有机结合,才使《荷马史诗》的故事成为丰满完整的有机体。第三,即使是直接的白描也写得气势宏伟。这一点表现得最突出的当数《伊利亚特》第二卷中对希腊联军和特洛亚联军的各自布阵及其成员来源的描述。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每一支军队所来自的城邦介绍清楚,把那里的人的首领及其宗族历数一遍,而且还详细描述他们的战斗力(不无夸张之处)。作为一首诗,这的确显得罗嗦、冗长而且拖沓,但是作为文学史学作品,这些描述却显示了战争双方的雄厚的实力,增强了战斗场面的气势,正是这些描绘,使《荷马史诗》的战争场面变得无比宏大,气势无比雄浑。
最后,《荷马史诗》的结构严谨,故事性强,读后让人拍案叫绝。《荷马史诗》是文人根据特洛亚战争后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和英雄传说加工整理而成的。虽然特洛亚战争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便必有其虚构性,一些人物及事件定有虚构之嫌,而且在不同地方可能有相互矛盾的传说流传下来,而且不必说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本已虚构,况且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并非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写作队伍完成的(根据对两部分的详细比较)。但是即便如此,《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亚战争仍然是一个结构紧凑合理的、人物事件并行不悖的完整的故事,这不能不令人佩服。先是诸神的一场争吵引发了人间战争的祸端,随后诸神各自支持一方,使战争开始并且变得旷日持久,而后希腊联军内部引起矛盾,使战争局面不可捉摸,再后来联军消除矛盾,重归于好,团结一致,最终攻陷特洛亚城,战争以希腊联军的胜利而告结束;而战争结束后,又以一个希腊将领回家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希腊联军的下场,而这些事件都是由无所不能的诸神所预先设计好的。如让阿基硫斯预言阿伽门农会为他的傲慢付出生命,后来阿伽门农果然死于非命;又如赫克托尔得到神谕,预言阿基硫斯会被阿波罗杀死,后来亦得到实现。这些故事既宣扬了命定论的观点,又讴歌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不畏命运、不怕牺牲、与悲惨命运作斗争的精神,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说文辞的华美是诗歌的固有特征的话,那么如此严谨的故事情节却超越了它的文学性,使之成为史诗中的典范,给后世的史诗创作提供了借鉴和模式。
读诗,要用心投入,置身诗意之内;读史,要能从书中出来,借古喻今。而读《荷马史诗》,这部史诗,则须既能投入,又能化出。正是以深入浅出的目标来要求自己,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而说到对《荷马史诗》的整体印象,我总结了一下,表达为八个字:瑰丽奇伟,悲壮雄浑。
也许"《荷马史诗》读书笔记"是您所需要的信息。当您阅读完这本书后,您可能会改变一些先前的观念。只要您认真品味书中的文字,便能感受到其中温度的变化,从而在内心引起波动。欢迎您的阅读,我真心希望这本书对您有所帮助!
《荷马史诗》的作者是公元前的伟大诗人荷马。该书是其代表作,也是使荷马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讲述了阿珈门农,阿开奥斯人的国王,阿特柔斯之子,在十年前,在盛大宴会上,因为大蛇吞食九只雏鸟与一只成鸟而得到了宙斯的神谕:他们将乘上巨大的船只所组成的舰队,集结众多优秀而同天神般的领袖,号召其最为英勇的勇士,将这些英雄豪杰聚集起来,背井离乡,踏上十年征程,以征服最为宏伟庞大的特洛亚城(伊利亚特)。最后,满载战利品与荣耀而归,同时,也是为他的兄弟,伊里斯报仇,重夺荣耀的故事。
而故事开始,是在同特洛亚开战的最后一年时,人民的国王,阿伽门农,在这第十年第51天中因为一个战利品,一个女人,同人群中最杰出的勇士,阿基琉斯,佩琉斯之子争吵,而双方的争吵使阿基硫斯和阿伽门农分道扬镳。阿基琉斯因为受到国王的羞辱,而拒绝参战,以同人民的国王阿伽门农斗气,而阿伽门农在这预言胜利的一年中再次发起攻城,而在这次尘战中,国王失去了他最好的勇士之一,而大受损失……
读了《荷马史诗》这部巨著,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的一言一行,亦成为永恒的经典……
第一部分中的阿伽门农和阿喀琉斯都是热血与勇敢的化身。为了亲人与正义,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还有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耳,虽然他在整本书中是一个次要且负面的人物,可是他的那种爱国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与此同时,天神们也恢复了本来的面目,开始了凡人般的斗争,真可谓是无稽之谈,我们不能不能不说这是对神的一种大胆的讽刺。第二部分中的主人奥德修斯既坚忍不拔,也有勇有谋,给我的触动也最大。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他上了岸没有盲目地证明自我的身份,而是不辞辛苦,从别人口中得知真相。可见,他是十分谨慎和理智的。
信念能够改变一切:为了夺回海伦,希腊人不惜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为了与家人团聚,奥德修斯再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种种磨难后,依旧不改当初……
就让那些信念永存心间的人们,一齐携手相成功的道路上奔跑吧!
《荷马史诗奥德赛》读后感1000字
英雄的还乡!
大三还是大二的时候修《西方文学史》,老师让我们读《伊利亚特》,期末考。当时好友说“看来老师比起来bg还是更喜欢搅基。”看完《奥德赛》发现果然如此。
因为《伊利亚特》是期末必考,所以乖乖读,《奥德赛》就放在一边,但在书店看到时就一起买了,这次宅家,看到书架里的这本书,读完,发现五六年时间就这么过去,真是好残忍。不过时间没有白费,老师当时说这两本就是越读越能觉出来好。确实是这样,我当时在《伊利亚特》里被一堆人名地名以及考试的焦虑折磨得不轻,这次无负担下读,才发现不花哨的真诚字句,有时光味道的经典字句,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一开始还是先介绍一下情节吧。
开篇是“我”以第三人称讲述奥德修斯的故事。他的足迹依次如下:
一,奥德修斯来到女神吕索普的洞穴,成为俘虏
二,在女神伊诺、雅典娜的守护下渡海来到费埃克斯人的王国。在这里,他听到歌人唱歌时泪流满面,报上家门,用倒叙的方式讲述自己回归的历程:
1.在伊利昂。2.在伊斯马罗斯大战。3.遇到洛托法戈伊人的国王,在这里战士们因为忘忧花(洛托斯花)意志被消磨。4.在库克洛普斯。和波塞冬之子巨人作战,非常精彩,被囚山洞中,假装是山羊才得以逃脱,谎称自己是“无人”的智慧,巨人之前听到的诅咒,巨人请求父亲波塞冬惩罚奥德修斯。似乎在《一千零一夜》里《辛巴达航海记》里看到过类似的故事。5.在艾奥利埃岛得到风袋,因为内讧越飘越远。6.在拉摩斯遇到巨灵族。7.在海岛艾艾埃,女神基尔特把人变成猪。与唐小说《板桥三娘子》有异曲同工之妙。8.到冥王处见特瑞西阿斯,听到自己的语言,在冥府的各种经历也很有趣。西西弗斯的故事在这里出现。9.回到海岛艾艾埃,女神基尔特指引奥德修斯接下来如何走,如应对塞壬,突然觉得媚娃和塞壬这个形象很像。10.继续闯关,遇到塞壬,斯库拉。11.在太阳神的岛屿,同伴违背神谕杀牛,被报复。所有同伴都死了。12.来到女神吕索普的岛屿奥古吉埃岛。到这里故事形成了圆环。
三,奥德修斯被费尔克斯人送回故土。至此离乡20年终回返。
1.奥德修斯在牧猪奴那里讲述编造的故事。2.奥德修斯和儿子相认,谋划报复求婚人。3.和妻子佩内洛普对话。4.老女奴帮洗脚,伤疤引起野猪往事。5.在宴会上奥德修斯射箭穿过斧孔,战胜了所有求婚人。并和儿子以及牧猪奴等一起杀死了求婚人,惩戒不忠的女奴。6.夫妻相认(卧室里的床居然不是没有故事的普通家具),总结冒险之旅,并讲述之后自己的结局。7.奥德修斯和他爸相认。求婚人的魂灵和阿伽门农等的魂灵相遇。8.在雅典娜等神灵的护佑下,求婚者的家属和奥德修斯和平修好。
除了结构清晰之外,语言也非常美丽。歌人有他固有的词库,所以有些词会重复,比如:
有翼飞翔的话语,酒色的大海,白臂的海伦,美发的女神(不是发廊小妹的美发,是形容词),有玫瑰色手指的黎明
奥德修斯一家人相互相认也真是蛮有趣的,果然二十年能让人变得不被家人认识(7年是做吕索普的男宠emmm)。当然他们可能也是在互相考验。
小小的玄机总是在你没有料到时出现,比如伤疤和卧室里的床都有故事。
此外,题目奥德赛似乎是“关于奥德修斯的故事”的意思。
结局好像是没讲完一样,虽然我们都知道了奥德修斯的结局。用经典的英雄故事的结局,英雄的婚礼,英雄的加冕,英雄的葬礼来看,这本的结尾似乎都不是,又似乎都是,嗯,这个还乡故事也是很神奇了。
总之,读完这本书也算了了一桩心愿。要不趁热打铁读一下《尤利西斯》?据说跟这本书关系颇深。就先写到这里吧。
世界名著之所以是世界名著,其关键在于获得世界各国人的肯定与推崇。《荷马史诗》作为世界名著,想必也早已被无数的读者欣赏品味鉴评过了,如此一来,我的这篇读后感未免显得沧海一粟,其力也细,其功亦微;即便如此;读过此书后的感情冲动还是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读后感。
首先,《荷马史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么一点:表现战争,动人心魄。读《荷马史诗》的人,如果对它里面的战争场面描写和英雄战斗描写无动于衷的话,,请保留此标记只能证明读者的心不在焉已达到了如同白读的程度。写战争场面的史诗或史书,各国想必都有,然而能把战争场面描写得如此富有震撼力、如此摄人心魄的,恐怕也只有这一本古希腊人的诗篇了。在《荷马史诗》尤其是《伊利亚特》中,战争已经完全现出了它的原形——血腥与野蛮。就这一点来说,连现在的某些用高科技手段拍摄出来的好莱坞影片中的战争场景都无法与之比肩。
“他一心想打死伊德莫纽斯却被对手先投出的枪刺中,喉咙被穿了一个大洞。他就像一棵耸立于山间的橡树或白杨树,或是挺拔的松树被木工挥舞的利斧砍倒、运到海边去做造船的木料……”
“他利落地倒下,枪还扎在心脏处,枪杆随着还在跳动的心脏颤抖……”
“莫诺提奥尔特不甘示弱,砍中了他的脑门,脑壳劈为两半,两颗血淋淋的眼珠落在他脚下的尘埃里,身体晃悠悠地倒下……”
真不知道连看到太阳西沉就忍不装氨的一声叫出来的金圣叹看到这些描写会做出如何反应。像这样的血腥场面,在一般的令人作呕的恐怖读物中或许能找得到,甚或有甚于此,然而把这些用诗句来表现出来,却达到了无可比及的艺术效果,即外俗内雅,当诗人贯注了他的真挚感情于这些吓人的诗句中时,他就已经摆脱低级趣味的写作,而进入艺术的创作了。
《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xx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8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9D8世纪)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6世纪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编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的诞生。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DD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整篇刻画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马史诗》的主旨。《伊利亚特》一开篇诗人就说出“阿呵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史诗以此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着重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写阿可琉斯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传了足够的空间。无论是希腊军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还是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耳,他们的英勇善战都是在这一部分得以表现的,这种写法也为最后突出阿可琉斯的无比威力奠定了基础。一旦阿可琉斯参战,战局立即扭转,杀死赫克托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现出最高的英勇。
《奥得修斯》突出了希腊印象奥得修斯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其中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奥的修斯》前半部分写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写家庭生活,富有现实色彩。如误入巨人岛,用智慧杀死独眼巨人DD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将他的大勇大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他回宫后并不是毫无防备的扑入妻儿的怀抱,而是仔细拟订了向求婚的贵族子弟们复仇的计划。
史诗展现的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羡慕的时代。对英雄的重视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英雄的交锋包含着最独到的理解、最大的温柔和最极端的残酷。如得胜的阿可琉斯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车后,绕城示威。但在9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来哀求归还尸体时,他被这位老人的哀伤打动了,将他儿子的尸体还给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己的英雄。同时这个时代也让现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样被屠杀和买卖,女人被当作财产一样转让,神与神之间彼此猜忌和互相斗争。
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xx,但前者只描写了4天的战斗、21天的埋葬仪式和26天的空闲时间共计51天;后者也只集中描写了41天的活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产作为穿插。
史诗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运用了大量“荷马式的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极富表现力。世俗刻画人物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荷马史诗》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古希腊文学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乃至文化起源方面都影响至深,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是从混沌到秩序,从蒙昧到觉醒的历程,不仅是史诗内容本身,即便是史诗的颂歌者们,也经历了神性到人性、从神灵启示到发现自身内在的神圣性的历程。最初要颂唱史诗英雄们的事迹,需要呼告文艺女神缪斯获得神圣启示以及神明附体般效果方能吟诵。但随着《奥德赛》中体现出的人的自我觉醒以及不断逃脱诸神的掌控的尝试,语言与修辞蕴含的创造性作为技艺体现在人类自身,让人因而能够从内在中挖掘自己的潜在神圣性。
《伊利亚特》重在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故事,阿基琉斯的隐退不出间接导致了其挚友帕特洛克罗斯代其出战却惨死赫克托耳枪下,为挚友复仇的阿基琉斯怒斗赫克托耳,最终赫克托耳死于阿基琉斯刀下,而这位神勇的战士也没能逃脱阿基琉斯之踵的命运诅咒,被受到爱神指引的帕里斯射穿脚踝死于特洛伊城下。一场大战,英雄死伤殆尽,特洛伊联盟以及阿尔戈斯联盟,希腊人以及小亚细亚最优秀的一代英雄陨落殆尽,才构成了《伊利亚特》的宏大篇章。
在《伊利亚特》中,战争的重心是以英雄暗含众神指引的举动而转移的,阿尔戈斯联盟与家族城邦式的特洛伊在各领风骚的同时,没有哪位英雄能够独霸秩序引导者的位置。秩序的转变代表着双方阵营的此消彼长,同时无序的特洛伊城邦失去了英雄的领导与众神的庇佑,这一政治隐喻最终导致了特洛伊走向毁灭的结局,这场战争也因此落下帷幕。
在特洛伊战争背后,实际上每一次秩序的转变都是源于神的操控和现身,以及为了修正战争双方的走向而做出的举动。鉴于此,神的世界实质上已在荷马的描述中成为了与人类世界密切关联的影射,仅有的不同就在于神拥有神力以及对所掌管事务的绝对控制权。那么以这样的神的团体的判决来决定人类英雄的生死,虽称之以命运,但实质上是神的意志的独断专行,正如沃格林在《城邦的世界秩序与历史(卷二)》中所言:鱼是从头部开始腐烂的,而在头部的逐渐明朗化是神灵。《伊利亚特》中,奥林匹斯众神之间的相互协定维持着宇宙间特定的平衡与秩序,即使是宙斯自己也身处于这一秩序当中。这同样也体现了人在受众神操控过程中的无奈与屈从,即便是史诗的颂唱者也需要吟咏文艺之神缪斯之名才能够展开颂唱。
每次看到古西方,尤其是古希腊地图,看到那一群在被汪洋大海围绕的岛屿,那众多岛屿上建立的希腊城邦时,都会在心底涌起一股崇敬之感。总是觉得那里被描述得很完美,即使是厮杀的战场也会让我有几分向往之感,总觉得那里赋予了一些难以言说的神圣使命,让你觉得即便死在了那些刀光剑影之下,也是值得的,也是会被人尊敬的。自然我也必须要承认古希腊礼貌自有它的狭隘之处,譬如它对奴隶的苛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等等……
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杯具就是把完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荷马史诗》无疑是向我们展示了古希腊发展史上不一样城邦为寻求发展壮大发动一场场战争从而产生的杯具。这一杯具色彩在特洛伊战争中体现的犹为明显,斯巴达国家的终身帝王制膨胀了阿伽门农对权利的欲望,他妄想征服整个希腊王国,权利使他不顾亲情,甘心用女儿做奠基石的他最终在赢了特洛伊战争凯旋而归的当晚被妻子用浴巾和斧子杀死;阿里基斯为了留名千古,为后人敬仰,毅然决定了参加对特洛伊的征伐之战,最终被人射中了后脚踵而死;帕里斯拐走海伦王后引发了斯巴达与特洛伊之战,懦弱的他最终不仅仅没有保住自我冲动而来的感情,在被太阳神赋予力量射死阿里基斯之后,他也被另一个斯巴达将军用毒箭射死;赫克托耳身为特洛伊的大王子,肩负着为整个国家荣誉而战的职责,应对阿里基斯的挑战,明知敌可是却还是要出城迎战,明知结果唯有一死,他却只能安慰妻子,尽力帮她安排好退路,结果也毫无疑问地,他最终死在了阿里基斯的剑下,他的老父亲深夜到敌营乞求带回他的尸体……
特洛伊战争总体上弥漫着一副悲壮的色彩,甚至是能够说是凄美的,为权利抛弃亲情而死的人是可悲的,他同时也为人所不耻;为荣誉而战的人是可怜的,可是你找不到适宜的角度去同情他;为感情而死的人是可爱的,但不负职责的感情又是可憎的;为国家而死的人是可敬的,正如那句,“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或者是记忆中的某个角落。古希腊神话里的很多人物本身就带走杯具色彩,你无法去说,究竟是他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他,是预言决定了命运,还是命运决定了预言。或许是因为大海过于浩瀚你永远都猜不透、看不清,又或许是你被现实所蒙蔽了眼睛,已经无法去看清。无论是何种原因,命运这枚棋子,无论是在谁的手中,都显得有些举棋不定,这是众生常态。
我们似乎都钟爱杯具,因为它总能带给我们内心带来悸动,又或许是我们悲悯的天性使然,总会有一些人经由此走进我们的内心,我们无法排斥。《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时代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荷马史诗》早已被尊为了“希腊的圣经”。既然已是圣经,便自然能够更为人所理解。
我不明白是否会有人像我一样总是对那已逝去的古希腊王国有着如此强烈的向往之情,可能我更向往的是那份情结,那些悲壮的,自由的,甘于付出,敢于冒险的一切都令我着迷。一段历史若只是有欲望使然或许它永远都无法让人感动,但你若从中窥见了那点点滴滴情感所缀连的小细节,便会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了。而古希腊最能吸引人的除了它的杯具色彩之外,还有它的礼貌发展,它对英雄有着百分之百的尊重,对文学创作的高度支持。历史的发展需要纪实,但同时也需要想象,每一个时期的人们都需要有神话或者一些信仰来慰藉心灵,古希腊神话做到了前者,《荷马史诗》完成了后者,正是由于二者的碰撞与磨合才让希腊王国对我们有着如此深刻的吸引力。
于空闲时,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于时光的静谧里,于茶香的温润中,细细阅读这本书,让那些战场上的厮杀,家园里的温情在你脑海中慢慢驰骋吧,它总会让你有所收获,也许心灵上的感悟,也许是内心深处的触动。不管怎样,用心去阅读一本书时,至少在那一刻,你的心灵是纯净的。
《荷马史诗》(之《伊里亚特》)讲的是希腊和特洛伊打了十年的仗,最后希腊的奥德修斯想出了木马计,终于把伊利昂(特洛伊)攻下了。那为啥希腊和特洛伊要打十年的仗呢,因为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把希腊的王后海伦抢走了。特洛伊战争是人跟人打,人跟神打,神跟神打,真热闹啊!
我喜欢奥德修斯,因为他聪明机智,英俊潇洒,特别英勇,而且他射箭技术特别高,一支箭能射穿十二把斧头。
下面我再讲讲阿克琉斯,他的盾牌特别坚固,打起仗来特别厉害,最后阿克琉斯被帕里斯的箭射中了脚踝,然后就一命呜呼了。阿克琉斯的妈妈是河神,阿克琉斯刚一出生,她就抓住他的脚踝,放在神水里浸泡,这样身体就刀枪不入,但是,脚踝这个地方,河神忘了在河水里浸泡,结果就成了他的弱点。
下面我再说说 赫克托耳,我最喜欢他了。他英勇无比,但是,他把阿克琉斯的朋友杀死了,还抢下了他的盔甲。阿克琉斯非常恼恨,发誓要报仇。盔甲有一道裂缝,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阿克琉斯一个人知道,他就拔出利剑,“唰”的一声刺中了赫克托耳盔甲的裂缝,结果,鲜红的血流了出来,就这样,阿克琉斯把赫克托耳杀害了。但是,我还是佩服赫克托耳,因为他是特洛伊的第一勇士。
《荷马史诗》分为两个部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考虑到叙事的繁杂,没有引导他从宏观叙事开始,而是选择了他喜欢的几个人物入手,描述一二。
其实,《荷马史诗》也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本书,现在再阅,算是我们母子共乐了吧,喜欢的朋友不妨一读。
荷马,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后半期的爱奥尼亚,被称誉为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其著作《荷马史诗》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以抑扬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描写了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笔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开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其表现出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人们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
人们追求荣誉、财富和成就的精神线索始终贯穿整部作品,而且对于音乐、建筑以及人神的善恶的重视也摆在了重要位置,从而能始终引起人们对社会、对世界、对伦理道德的不断思考。
它之称为“史诗”,一是能较为真实的反映或是映射当时的社会面貌;二是具有文学鉴赏性。摆在面前的《荷马史诗》是欧洲人以多种不同的语言翻译成英语后,又被译为汉文本的,所以它的总体史学性无多大改变,可它的原始文学性就大大的折了扣,以至于我们外国或后来读者并不能真实的体味古希腊文学的魅力。在此,我就暂且称它为“差异带来的文化碰撞”或“差异碰损”。
未读《荷》之前,自己还以为自个的文学鉴赏荷感受力还混得过去,可等我读完整部著作之后,一头的茫然,不知如何去评价。古希腊的社会风貌、战争的观点、和平的观念、价值的实现、男人与女人、道德观、人和神的关系、文明的描述、以及当时的阶级状况等等,都不知该从何点发出自己的感想。作文看样,自己的知识面太窄,含量太匮乏了啊,要想更深的体味《荷》的内容,只有从熟知当时那种社会大背景,世界大背景着眼,以此作为读本书的背景,这样或许就能有更多、更实的感受,也就不愧于它本身的价值了。
不过,作为一个局外人,能被本书带入身如其境般的古希腊,去品尝爱、恨、战争、和平、美酒、诗歌、古人间以及神界,哈哈,也算知足矣!
战争,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特洛伊战争是希腊黑暗时代的一次战争,《荷马史诗》说到底是围绕特洛伊战争而发生的。透过荷马史诗,我们可以看到哪一段血雨腥风的时代,牺牲者不计其数,结果是战争以希腊一方胜利了。如此看来,诗歌可以记录战争,更可以带给人们对和平的思考。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是使文明倒退。特洛伊战争只是古代世界的一场战争,《荷马史诗》却不仅仅只为了让我们看到鲜血与那些冷兵器。
荷马史诗辐射面很广,它表现了希腊这个海洋文明既浪漫又开化的一面。它集古巴比伦,古埃及,希伯来文学于又建立在海洋文明特有的文化基础上是一部光披四表的史诗。战争,英雄,爱情等,就像爱琴海边一首隽永的歌,我们可以根据它找到精神的乌托邦,找到遥远的理想国。
虽然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各有千秋,但是它们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没有互相孤立,而是互相衬托。伊利亚特的焦点是阿基里斯的故事经历,但是它的结局直到奥德赛中才有交代。奥德赛的主角是奥德修斯,可是他的英雄形象在伊利亚特中已经有了鲜明的形象,并且暗中埋下了伏笔。此外,奥德赛中交代许多在伊利亚特中已经出现的重要人物的结局,因此奥德赛就是全部荷马史诗的共同结局。
两部史诗除了本身具有史料价值外,描绘从氏族部落时期到奴隶制萌芽之时古希腊社会的生活场景。在史诗的描述里,众神的干涉尽管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显示了命运的威力,但是人的勇猛坚强、忠厚诚实,以及崇尚自由和光明的美好品德,也会影响自己的命运。
伊利亚特第22卷主要描写了两军主将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决战,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决战的情形和诸多细节,表现出了阿喀琉斯的勇敢无畏和赫克托耳的怯懦惧敌。
两人的决斗结果仅仅由神用天平来决定,这似乎太过于草率,可又是无法抗拒和改变的,从中也透露出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看法--神可以主宰和决定一切,人总是无法逃脱命运的魔爪,无论是怯懦惧敌的赫克托耳还是英勇善战的阿喀琉斯,都无例外。
仔细阅读,可以看出阿喀琉斯是个珍视友谊、骁勇善战,却又有些残忍的人,前两者可以通过他参战的原因(为死去的好友报仇)以及决战场景表现出来,而他的残酷,似乎也正是战争的残酷性的直接表现和例证。令我感到诧异的是荷马对这异常残酷的决斗场景和战后场景采取了写实亦或是近乎夸张的描写,大肆渲染,以此烘托出英雄的英勇,表达出无上的荣耀。也许在古希腊人的眼中,虐杀战败者本身就是荣誉的象征,是英雄气概的体现。而这种血腥下的荣誉在我看来是不值得炫耀的,在荣誉的桂冠下隐藏着滴流不止的鲜血
本卷不仅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两个主角,还通过详略得当的精巧布局和大量的动作语言及神态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其他几个形象,包括雅典娜、宙斯、阿波罗、普里阿摩斯、安德洛玛刻等等。其中最感人的莫过于对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的描写,语言和神态描写居多,随我去吧痛哭流涕等等,把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体现的淋漓尽致。
事实上,伊利亚特22卷带给人的思考与感动远不止这些,总体而言,人物形象具体生动,故事情节详略得当,各类描写手法运用适宜,近乎完美地体现了史诗的恢弘气场和战无不胜的英雄形象。
神话一直都是孩子们的向往,在看《荷马史诗》以后,我更加是这么认为。美国有一部非常大电影《特洛伊·木马屠城》,影片的内容就是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书和电影的细节也有差别,书是偏向于描写希腊的神,而电影是表述人的,可是这两者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不能缺其一。
特洛伊一战到底是真是假,一直都是世界之谜,可如今已在土耳其挖掘到特洛伊的遗址,这多少也有点证据证明特洛伊曾经辉煌得存在。这场战争充满了希腊特有的神话色彩,这是如此,使人感觉到这场战争的盛况是如此空前绝后。
正所谓乱世造英雄,这场战争无正义可言,表面说是有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引起,实际上还是权力在做崇。帕里斯听神的指示,爱上了希腊国王弟弟的妻子海伦,并把她带回了特洛伊。于是希腊就借此正式攻打特洛伊,在两军对峙的时候,希腊国王就很直接的告诉了他弟弟,别傻了,我不是为你的女人而来的,我要的是更大的权力。战争就是如此莫明其妙地开始了。
赫克托尔是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哥哥,特洛伊最优秀的战士,他的父亲称他为“天下最好的儿子。赫克托尔有一条原则:敬重神明,忠于妻子,保护祖国。然而赫克托尔被逼上这场战争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爱他的弟弟,他要捍卫他任性的弟弟的爱情。当希腊大军列大特洛伊城外时,赫克托尔毫不犹豫地应战了。作为父亲,他是那么深情地告诉还抱着一个小宝宝的妻子:“我也想看着我们的孩子长大,然后有许多的姑娘追求他。”无论是哪一方面,赫克托尔都堪称伟大,包括他最大的敌人阿喀琉斯也同样是如此认为。
阿喀琉斯是全希腊最好的战士,他刀枪不入,骁勇善战,唯一的致命伤是脚踝,这是神话的魅力。他似乎天生就是属于战争的了,他热爱战争,一个不折不扣的冷血杀手。他的母亲是神,预言阿喀琉斯若是参加这场战争就必然会死亡是相连的,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荣誉,他不甘于平凡,在希腊的神话中,它是最勇猛的战神。在赫克托尔杀了他的表弟后,他亲手杀死了赫克托尔。最懂英雄的人就只有英雄了,阿喀琉斯最后对赫克托尔说了一句,我的兄弟,我们很快又会见面了,改变了阿喀琉斯一生,导致阿喀琉斯死亡的并非是他一直向往的荣誉,而是平静而不平凡的爱情。他爱上了他的俘虏,赫克托尔的表妹布里塞伊斯。他让他的部队回希腊去,而他却毅然进入了木马,起初我也不明白他为了什么,原来是为了救他心爱的女人。帕里斯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踝,书上说是由于太阳神阿波罗帮助帕里斯,阿喀琉斯在临死之际,抱着布里塞伊斯,“我征战一生,是你给了我平静。”原来英雄最后想要的也不过是平静。
特洛伊沦陷,战争也就结束了,英雄们的灵魂也得以平静了。有人如此写过,在战争的最后,我们记住了阿喀琉斯的强大,赫克托尔的伟大。我们不禁要问,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我不知道。
战争的背后到底又蕴藏了什么?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荷马史诗读书笔记(精选8篇)》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荷马史诗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