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猫咪小贝观后感

猫咪小贝观后感

猫咪小贝观后感600字。

根据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的“猫咪小贝观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好的电影能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那些情节不断与我们的思维交融,产生了不少心得。观后感中要体现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观后感指的是电影内容对自己的启发,可以让自己进步的启发。

猫咪小贝观后感【篇1】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猫咪小贝流浪记》这部电影,《猫咪小贝流浪记》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看的动画片。

片中讲的内容是:猫妈妈生了两只可爱的猫宝宝,大的叫小宝,是只黑猫,体质比较强壮,小的叫小贝,是只白猫,体质比较弱小。它们一家三口住在风景优美的'小河边的一个木板房里。一天,正当小宝和小贝在家玩耍时,几个小男孩闯进了它们的家,小宝逃了出去,但由于小贝体质较弱,还没来得及跑就被那几个小男孩丢到了离家很远的大森林里。就这样,小贝开始了艰难的找家过程。

在大森林里,小贝先遇到了毒蛇和大灰狼,在和大灰狼和毒蛇的激烈斗争之中,小贝发现自己会爬树了,巧妙地逃脱了毒蛇和大灰狼的进攻。在大山深处,小贝又遇到了想吃它的黑豹,起先,小贝还特别怕黑豹,只是一顾地往后退,突然它想起了在悬崖下被自己救上来的狮子“大花”的忠告,于是它勇敢地和黑豹战斗。最后它战胜了黑豹。

小贝在森林里不仅遇到了种种困难,还认识了很多热情的朋友,比如长耳朵兔子“多多”、大胖子狮子“大花”、美丽的梅花鹿姐姐“点点”,它从朋友那里学到了很多本领,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千辛万苦,小贝终于找到了家、找到了妈妈,原来体质虚弱的小贝变得强壮起来,相反整天依偎在妈妈怀抱的小宝却变得很弱小。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娇生惯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变得坚强,才能学到很多本领,我一定要向小贝学习,在风浪中锻炼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壮健康,绝不学小宝一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猫咪小贝观后感【篇2】

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电影《猫咪小贝》。这部电影是动画片,讲述了猫咪小贝找家的经历,我们非常喜欢。

猫妈妈有两个孩子,大的叫小宝,是只黑猫,体质比较强壮,小的叫小贝,是只白猫,体质比较瘦弱,猫妈妈对它们照顾得很周到,它们住在一个破仓库里。一天,小贝被一个小朋友给抓走了,后来又被丢到了离家很远的野外。这样,小贝开始了艰难的找家过程。

在森林里,小贝首先遇到了毒蛇,它拼命地逃,后来在小刺猬的帮助下,战胜了毒蛇。后来又遇到了大灰狼,在慌忙之中,它发现自己会爬树了,又巧妙地逃脱了毒蛇和大灰狼的进攻。在洪水中,又遇到了狐狸,它想起了蛤蟆对它的忠告,识破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机智地战胜了狐狸。小贝还遇到了一些朋友,得到了它们的热情帮助,还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了很多本领,比如它向鼯鼠学会了在树上飞来飞去。小贝用它学会的本领战胜了狼群,救了小鹿,还救了猞猁大花和小猴子等被猎人关起来的动物。它还帮助警察抓住了两个偷猎者。经过千辛万苦,小贝终于找到了家,原来很瘦弱的小贝变得强壮起来,原来强壮的小宝倒显得很瘦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只能使孩子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差,只有让孩子在风浪中锻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变得强壮健康,才能学到很多本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猫咪小贝观后感【篇3】

《猫咪小贝》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猫出世时十分衰弱,声响象老鼠,猫妈妈给它起了个姓名“小贝”。在一次偶尔事端中,小贝失踪了,被一个小男孩捡走,送给了妹妹。小贝为了自在,从男孩家逃走了,从此,开端了它触目惊心的历险。小贝遇上洪水、见到食肉动物,都机敏地躲开了。它还交了许多朋友,学会了飞。在森林里,救了许多朋友:猞猁、小鹿等。小贝变得健壮了。小贝历经含辛茹苦,搭猎人的车回了城,猎人泊车后,它把猎人的偷猎罪过暴露在差人面前,立了大功。小贝回到家中,发现家里空无一人,本来它家搬走了,它只好再次漂泊。途中,它救了一只岌岌可危的小猫,却发现是它哥哥小宝,它哥哥已经在妈妈的溺爱下,和小贝形成了明显的比照:懒散、窝囊,日子不能自理。小贝、小宝回家后,妈妈惊奇地发现,小贝比小宝巨大,并且比小宝刚强、英勇!今后,它们一家又过起了高兴的日子。

看过这部电影后,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不通过锻炼,就不会成器。我们说,对吗?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拉贝日记》观后感500字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
其实拉贝完全可以回德国,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险都要留下来保护我们中国人,这点令我很感动,不仅会令我很感动也会令我们大家很感动,因为它不仅救了我们中国人很多次还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们,我们一定记得你的,中国的英雄--拉贝。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一:拉贝日记观后感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篇二:拉贝日记观后感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 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篇三:拉贝日记观后感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血腥恐怖的死亡场面与日本人近乎变态的行为,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冲击,使观众身仿佛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那真实历史的残酷。而后者则用相对平缓的手段,没有过多地去打造那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而是通过对人物多方面的描绘,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日本军人的残暴。

南京大屠杀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血淋淋的一段历史,当时由于中国军队的弱小与国民政府的懦弱,日军的铁蹄很快就横扫中国,并步步逼近原本作为全国首都的南京。蒋介石的政治集团早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就闻风而逃,只留下一些部队驻守南京。但是,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显然无法跟日本的现代化部队相提并论,日军兵临城下后,虽然那些血性军人誓死守卫南京城,但终归还是不敌日军,坚守数日后便被日军攻城而入。日军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公然无视国际法的规定,没有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而是残忍地将这些战俘尽数杀害。而且杀人还很讲究,不是单一的砍头,而是采取一种叫“鹤立”的杀人手法,将一个中国人从头到脚劈成两半,还拿烈士的心脏当下酒菜,其残忍变态令人发指。攻城之后,他们的屠刀又指向了无辜的老百姓,每天都有无数的中国公民被日军用各种各样的奇异而残忍的手段杀害,下至七八岁的小女孩,上至古稀的老妇人,都被兽性大发的日本军人奸污,甚至有不少怀孕已久的妇女,被日本人剖开腹部,将婴儿从子宫里用刺刀挑出来,摇着刺刀上的婴儿大笑。由于许多宝贵资料 都被日方销毁,所以现在据粗略统计,南京大屠杀的军民死伤人数大概有三十万之多。现在的南京城,只所以没有多少本地南京人,都是因为在南京大屠杀当中被杀光了。

就在这黑太阳照耀的古城废墟上,拉贝这个德国人勇敢地担起了庇护中国百姓的重任,他与其它几位德国好友共同创立了南京城内的安全区,收容了为数二十万的难民,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与日方多次交涉,终于为安全区争取到了日方的承认。但是虚伪的日本人依然多次骚扰安全区,甚至还枪杀了安全区医院内的两名医生与三名护士,将战俘杀害后尸体堆在安全门口,对拉贝等人实行的人道主义救援百般阻扰,运大米进入安全区都要交一万元的关税。但是以拉贝为首的德国人民面对日方的淫威却毫不屈服,多次与日方斗智斗勇,最终终于坚持 到了国际官方的到来,为安全区争取了国际公认的合法权利。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拉贝先生晚年穷困潦倒,最终在1950年,孤独而贫穷地在柏林死去。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间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现在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己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通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小Q》观后感600字


《小Q》观后感
文/梦里诗书

根据日本导盲犬小说的改编,《小Q》的故事虽然并不新鲜,但至少这一次电影没有想当然的奉行拿来主义,做出了不少贴近本土生活的改编,而任达华饰演的盲人糕点师与导盲犬间强烈反差所形成的戏剧冲突,更成为了这部电影用温情感动人心的所在。



同日版《导盲犬小Q》一样,《小Q》也是依据日本作家石黑谦吾《再见了,可鲁》的改编之作,这部电影是简单的,它没有复杂烧脑的剧情,但想拍好却又是困难的,因为它最为苛求的便是去体现那人与狗间最为淳朴的羁绊。在电影中需要导盲犬小Q的是一位昔日成绩斐然的糕点师李宝庭,他因病失明后变得自暴自弃,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因为拥有了小Q的到来,一切才因此发生了改变。

和原作相比,《小Q》做出了不小的改动,其更为注重于用人的角色来制造戏剧矛盾。中年失明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任达华在电影中很好的演出了主人公李宝庭面对这一境遇的挣扎,他对自己和亲人不仅变得异常严苛,对待导盲犬协会送来的小Q,也完全没有配合的意思,忘记喂食,不去遛狗,把小Q在雨天扔到大街,但在他要自杀之时,它却仍旧不顾一切的拼命相救,正是这一嫌一救的反差,既感染了观众,也使李宝庭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电影尤为让人印象深刻的的一幕是李宝庭因病要外出就医,无法带上小Q,但多年的羁绊使小Q依旧想要陪伴主人,跟随主人汽车的一路追赶奔驰却仍旧没能陪伴左右的它,即便重新回到原来的寄养家庭也从来没有忘记过主人,一直在等待着主人的归来。小Q不只是一只尽职尽责的导盲犬,更是一只不逊八公的忠犬,而经过漫长时间的治疗,主人虽然回来了,但小Q也不小了,在小Q年迈之时,他也用陪伴让它不留遗憾。

诚然这样的剧情使电影相较于日版多了一份刻意,为了追求情感表达电影也不乏用力过猛的突兀,但自觉也正是这样的羁绊,使即便没有养过狗的观众同样能被电影所感动。《小Q》不同于日版的出彩其实就在于电影并没有一味地去刻画人宠之情,而是透过李宝庭这样一个因病失明的人物在遇到小Q后,从拒绝到难舍难分的内心蜕变,来感染观众,来体现小Q不同于宠物的导盲犬身份,让人更多的人关注到导盲犬与盲人这一特殊群体。



从《再见了,可鲁》到《小Q》,这一故事之所以能从文字到电影一次次的感染观众,不仅仅只在于其呈现了一段特殊的人狗羁绊,而是在这段不离不弃的羁绊背后,我们看到了在那无声的守护下,陪伴是最美好的爱。

《小森林》观后感600字


《小森林》观后感

端午假期,迷上了日本治愈系的电影,继《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后,又继续看《小森林》,这部日本电影以前看过一遍,假期忽然又特别想看,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治愈人的焦虑情绪,消除人的无力感。
《剧情简介》:市子高中毕业后,因为不适应都市生活而回到了一个名叫小森的村庄,常年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不辞而别,留下她一个人面对寂静而熟悉的山野,直面百味陈杂又清淡孤寂的心事,独自开始开始操持生活,努力复原着母亲交给她的那些美食和旧日生活。独居女孩市子,一个从爱情和亲情中孤独但不绝望的人,一个在乡村道路上独自骑行飞奔的女孩,以自言自语,毫不哗众取宠的方式借助简易的食物传递出深沉的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的生活,温暖你我忙碌的人生。食物本身并不重要,由简易的食物穿搭出来的简谱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本身由衷,执着,纯净的热爱与体味,才是最重要的。对日常食材的细致用心和悉心品尝,就是对平凡,处于底层,无人知晓的个人生活珍惜和省用。珍惜平常人生,爱惜食物和日常,这也许是这部电影的真正精髓所在。
仔细想想,不知道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吃一餐饭了,仔细品尝每一粒米了,想象他们是怎样在每一个雨天吮吸露水,在每一个灿烂的日子里沐浴阳光。然后他长成了一粒成熟的稻谷,经过多道工序变成白白胖胖的大米,最后蒸过热腾腾的桑拿,汗涔涔地来到你面前,害羞地等着你品尝他,渴望你的赞扬。简单的生活,简单的食物,经过精心的雕琢和打磨,然后怀有尊重的感情去品尝和咀嚼,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啊。在物欲横流人心躁动的城市,如同一股清流涌入心间,哪怕只是停下来闭上眼睛想一想都能感受到美妙的悸动。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贴近内心的美味。夏天播种,秋天收获,用自然馈赠的食物与消失的母亲进行沟通,用母亲的方式制作美食,静静体会到当时母亲的心情,静静地一个人生活。渐渐地,在大自然博大和宽广中,在食物中,和母亲和解。
好想有一个地方,让我能够大口呼吸,能寂静简单生活,单纯地凭借着直觉生活,日升日落,田间水边。感受被自然包围和馈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深深沉浸在和自然对话的世界里,掌握自然的规律,简单地遵循着这些规律就能收获食物和美味,还有意想不到的开阔心境。感受慢,感受超然,感受释然。

《贝隆夫人》观后感1000字


《贝隆夫人》观后感

每当我听到麦当娜演唱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心中总是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九五二年七月二十六日阿根廷人民失去自己民族的精神领袖所处的悲痛笼罩着,眼前又似乎还闪过贝隆夫人伊娃站在总统府上发言的身影。艾薇塔传奇的一生让人思绪万千。带着对伟人的崇敬和惋惜,今天,我又再一次观看了《贝隆夫人》这部经典的音乐剧,依旧感触颇多。
音乐剧《贝隆夫人》讲述的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贝隆夫人坎坷而又成功的一生。从开始的身份低微到逐渐成名,直至最后成为了阿根廷的第一夫人,艾薇塔凭借着自己出众的美貌、成熟的交际手腕以及坚定地的雄心壮志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I want to be a part of B.A.,Buenos Aires Big Apple.,她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绝不仅仅只是花瓶,成为了全国地位最高的女性。
影片的叙述方式和方法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首先,影片的最开始是从阿根廷副总统贝隆夫人的逝世讲起。无论是电影院里突然被告知阿根廷精神领袖贝隆夫人去世消息而在台下痛哭流涕的观众,还是在她的灵柩前沉痛悼念的众多民众,亦或是涌上街头为其送行的人群,阿根廷人民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镜头又转到艾薇塔父亲去世的那天,由于是不被父亲家族所承认的私生女,前去吊唁的小女孩艾薇塔被无情地粗暴地赶出门外。两组葬礼镜头的不断切换,两个事件的强烈对比,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另一个亮点是一直在艾薇塔身边扮演着各种角色的旁观者,他为观众讲述着艾薇塔的心里想法,同时也评论着艾薇塔的所作所为。这一特别的人物设置使整部影片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并且引发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于贝隆夫人短暂却传奇的一生,人们褒贬不一。在我看来,纵使一开始毫无背景和社会地位卑微的私生女艾薇塔是凭借着自己的青春,一次次出卖自己的美色,换取踏入阿根廷交际圈的机会,脚踩着众多男人组成的垫脚石,甚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才最终有了如今的名气和声望。是的,这的确有些不堪。可是她身上也不乏我们可以学习的优点。比如她的坚忍不拔,又或是她的从容自信。十五岁的艾薇塔跟随着探戈歌手麦加地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然后被麦加地所抛弃毫无依靠的她尽管迷惘,尽管落魄的只能流落街头,但是她依然坚定地选择留下来打拼。这种不畏艰辛,敢于追求梦想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学习的。我也希望,现在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我能坚定不移地越过重重障碍,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慈善晚会上,艾薇塔初次邂逅贝隆上校时,她所展现的自信和从容当真让人啧啧称赞。But you really should know Id be good for you.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这是她的自白,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在当时民众声望很高的上校前从容自若的夸赞自己,向贝隆上校表白。其实生活中同样也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自信,不能因为有优秀的人在身边而自卑的无法抬头,而内敛含蓄,该展现自己风貌的时候不能逊色,要昂首挺胸,敢于追求。
《贝隆夫人》作为一部经典的音乐剧,很多的台词表演的都是通过音乐这一形式表达。其中最让人为之动容的莫过于艾薇塔高昂着头颅,站在总统府上演唱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一曲。无论是优美动听的旋律还是发自肺腑的歌词,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这首歌似乎诉说着贝隆夫人的人格魅力。镜头里,贝隆上校依旧站在艾薇塔身边,底下的民众挥舞着国旗,高喊着贝隆,毕竟他才是票选成功的新一任总统。而这一刻,在我看来,艾薇塔的风采魅力彻底的掩盖过了阿根廷总统,她身上似乎闪着金光,紧紧地锁住了民众的目光和视线。多么震撼的一个场面!从贝隆夫人天籁般的歌声中,人民听出了她对阿根廷的热爱,而我却听出了她对不美好童年过往的回忆和现如今终于实现自己最初的愿望的深深感慨。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一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

《拉贝日记》观后感二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观后感三

影片以时间正序的方式展开,这符合日记形式的故事逻辑,本来无可厚非,可导演偏偏在2个小时的影片之内揉捏太多的人物,结果对拉贝的人物表现有所欠缺,或许导演是想通过其他角色人物性格的不同,来烘托拉贝的高大形象,可其他人物的角色实在是在性格张力与矛盾冲突性上缺乏一种绞力,平淡无奇,因此即没有刻画出拉贝伟大救赎者的形象,还使得整部影片沦为一部变相的历史记录片。拜托,我们看历史题材的电影,除了历史真相之外,还需要看到鲜活的人物性格以及戏剧张力。

一个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的心理斗争极其变化,二是外部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而想要很好的打造一个东方辛德勒这样的救赎者,就应该深度刻画战争事件的残酷性,受难民族遭受屠杀的恐惧性,以及敌人心理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立体的勾勒出救赎者的艰难和不易,从而拔高整体形象。也会让观众更加的感动和理解人的本性。然而,在影片里所有的桥段都如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根本么有让我感到战争带来的一丝丝恐惧,因此拉贝的做法也么有深深的打动我。

而且我觉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白痴的桥段,让人苦笑不得,有好几次让我快进的冲动。首先是拉贝用德国纳粹党党旗拯救厂区工人的那一幕,当飞机飞走后,所有人群的欢呼雀跃,突然间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在看日本侵略中国的电影,怎么那些人都感觉不到一丝战争的阴影?还有在安全区内的女子学校,学生竟然还在正常上课,并且下课的时候还有说有笑,谈笑风生,真不知道这些人当时他们的其他民族同胞正遭受着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中途还跑出个叫琅书的女子,我看就是编辑安排的花瓶一个,除了养眼之外,真是一败涂地,难不成导演想搞一出战争期间的旷世悲凉的跨国爱情故事不可?看到这里真不明白导演你想要烘托什么?还有更傻的在后面,我一直不明白琅书既然在安全区内,为什么不能够安排她弟弟进来?非得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跑出安全区去送吃的?难道就是为了后面那一出更傻帽的?竟然乔装成日本军官一本正经的在最危险的时刻从最危险的人身边经过,起先我还以为会有智取日本人的一幕,结果没有任何防备和办法的冲过日本人把守的关卡,还把危险带进了女子宿舍,真不知道那个叫琅书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傻帽的做法?怎么好意思把自己的危害带给同寝室的同伴?其实明明可以选择躲避或者等其他好的时候再进安全区的。真是啼笑皆非。

另外,影片对战争的残酷性实在缺乏描绘,其实导演你大可不必担心中国人民的观赏承受度,反而让我觉得即没有展现拉贝这个救赎者的形象,还让我觉得这里面有种讨好政治边缘的嫌疑。有一个司机张被砍头的桥段,其实也很傻。张与一个日本军官发生口角之后就被砍头了,没有详细的铺垫与陈述,缺乏对日本军人对待普通中国老百姓生不如死的残酷性,而只是让观众接收了一个结果,完全不过瘾。还有就是这之后拉贝挑选20个战俘当作补偿的那一段,那个假装自己会懂德语的青年出列之后,竟然没有被日本人枪毙或者砍头,真是让我觉得这对日本人是一种虚伪,本来完全可以把这为青年拉出去,然后大刀砍下,这不人家日本人刚好在进行看人头竞赛么?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反而表现出一种仁慈了?真是操他妈的虚伪。

还有就是反派的角色越复杂,越体现人性的扭曲,就越能让观众感受到正邪的差别以及角色的力度,于是导演也安排了类似《辛德勒名单》里阿蒙·戈特角色的日本军官少佐。可惜少佐的心理挣扎不够强烈,表现的不够丰富,应该再加入一些日本军队内部对少佐的猜疑和惩罚,这样,人性才会得以共鸣和张扬。

这电影纯粹就是一部商业娱乐片,还打着以国际眼光来看南京大屠杀事件,其实,我就觉得你很扯,拍不出好电影还偏用“国际眼光”来糊弄中国人民的情感,愚弄中国人的智商,你Y就是在扯淡。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四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择了观看影片。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起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百姓。

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可以带着妻子回德国平安度日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起共患难,可见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之深!其实,像他那样在危难之际向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国友人还有很多,例如威尔逊医生、杜普蕾女士、罗森博士等等,他们都是像白求恩那样的拥有国际人道情怀的伟大人物!无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商人、医生、教师……出于对战争的谴责,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他们团结在一起,不畏艰难困苦,尽最大的能力保护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没有任何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的只是一颗勇敢而无私的爱心!对比日本军官的残酷无情,更衬托出他们人格的高尚!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能够成为英雄的必定是机智、善良、勇敢、仁慈、无私的人,拉贝和他的外国朋友就是这一类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尽管日本军官冷血到竟然用杀人作为比赛项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军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知道日本发动的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他试图说服同僚,他违背命令不忍心屠杀战俘,他向罗森博士通风报信日军对安全区的行动。这让人对日本人的愤怒有所缓解,即使是发动战争的一方,也会有厌战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这样的人群不能与另外一部分好战的人群相抗衡,他们身不由己,无力阻止,只能从命。这让我想起了《钢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兰著名犹太人钢琴家的纳粹德军官,如果没有他的庇护,也许那位钢琴家就不能幸存,也就不能继续发挥他的才华了!

但是,仅仅依靠外国人的帮助和庇护,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生命呢?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反思。为什么日本能够拥有飞机大炮这么先进的武装设备,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自信短期之内就能完全占领中国?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很强大,不正是因为中国的落后吗?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受挨打,我们必须自强,只有自强才能自救!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抗战,为挽救中国的不断努力!

另外,对于日本军官强奸妇女的恶性,影片当中也有体现。杜普蕾女士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学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为借口,把每个女生都剪成平头,爱美的女孩伤心地落泪。不仅是中国的妇女受到伤害,日本的妇女也是,被抓去当慰安妇,以满足日本军官的生理需求!却给千千万万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无尽的伤痛!我觉得身为女性,在动乱的年代,比小孩更处于弱势的地位。男人怎么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女人做出这么禽兽的行为呢?有时候真的觉得做女人很可怜,如果有来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样就不怕吃亏受欺负了!尽管身处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视为衣服!女人该有自己的尊严,该被社会所尊重!

战争是万恶的,然而却依然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互相残杀的历史。在当今,美国为了保存自己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违反国际和平条约侵犯这个那个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为的是抢夺这些国家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石油!为了自己的强大而给他国发动无理的战争,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于心何忍啊?同样身为人类,凭什么剥夺他人的生命呢?还说什么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不但自相残杀,还要自我毁灭。天灾不能避免,还要制造人祸。战争是人祸,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同样是人祸。日本发生9级地震,面对天灾,已是难以应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这次的核泄漏受影响和伤害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周边国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长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都会反思,可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我们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教训了吗?人类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灾难无情人有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相信在当今这个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贝那样的仁人志士!

面对无情的绝杀,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面对战争与天灾,各国友人都会伸出援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受灾的人们。他们都像拉贝先生一样,济难扶危,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

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从历史中,我们看到,灾难面前无国界,世界各国人民是可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的!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应对灾难,互帮互助!应该说全世界的和平是可以实现的,让我们都向拉贝先生学习,以自己的方式,为实现世界和平,消除战争而努力吧!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五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六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拉贝日记》英文观后感


《拉贝日记》英文观后感


Wir knnen uns nur ndern, wenn wir uns selbst, was wir wollen, nicht ndern knnen, und wir knnen uns nur ndern, wenn wir uns selbst, was wir wollen, nicht ndern knnen. Ich habe zwei mal gesehen, dass der film ber den film zwei mal so gro war, dass ich 25 millionen menschen gerettet habe, und sie haben keine schuldgefhle, es sei denn, ihr seid kein mensch. Ich kann nicht, dass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in die zukunft bringen kann, wie sie in der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fr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fr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beitragen kann. Wir sollten mehr sehen, wie der film, der sehr dankbar ist (der historische film der mittleren zusammenarbeit).Am Ende ist nur ein starkes Land die Wahrheit.

地平线系列:猫咪观察观后感


《地平线系列:猫咪观察》是一部来自英国的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将猫咪分为城市猫、乡村猫和农场猫三组进行对比,采用高科技GpS和摄像头定位,全方面解析猫咪的心理和模式,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喵星人果真是孤独傲娇的物种!

某校居然在研究猫的行为上处于如此领先地位,在Brighton拍的,看着完全就是咱村码头那一带。话说英国的猫实在是太老司机了,见人各种会,一点不社恐,招手就来,来了就蹭就打滚。

这才是砖家应该干的事情

我觉得很多结论下得有点随便,说服力不太够。

小的时候不喜欢猫,大了渐渐发现了猫的美感。猫咪的独居特质,平衡感,视觉听觉嗅觉都还存着未被驯化的特征。

人的部分太多了

还可以,多少有点新认识而且猫咪都很可爱,还有他们争夺地盘以及同一屋檐下能否相处的问题。最后一集tigger的主人不能相信自己家大宝贝欺负别家猫,结果看到视频后的反应逗死了,谁家的孩子谁不护犊子啊哈哈哈哈哈。如果中堂也能自由出门的话估计他会被欺负死,所以还是老实在家呆着吧

特别是第一集,科普了一些关于喵喵的常识。另外也知道要从小培养他们和人之间的关系,和吸尘器之间的关系,和婴儿哭声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他们不那么焦虑。另外就是对喵呜的驯()化还有一半的路途要走。而喵呜是靠自己而不是主人来熟悉一个陌生环境,这的确和狗狗完全不一样。

算是对初养猫的人的一个科普吧,但是真的有些罗嗦,猫的行为学方面其实共性不多,除了非群居,领地意识,捕猎者的身份之外也没什么好说的,而其它方面的观察又太弱了些,主题太过单一,反复证实也没有意思啊!

《矿山小英雄》观后感600字


在我所看过的影视片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使我深受感动的就数今年暑假里看的电影《矿山小英雄》了。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年仅11岁的少年张喜忠不顾个人安危、见义勇为救助他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矿山里,一个刚刚两岁的的小男孩不小心掉进了一条深不可测的地缝里,这条地缝最窄处只有二十厘米,大人们根本无法下去营救。正在众人一筹莫展时,11岁的男孩张喜忠勇敢的站了出来,他先用绳子的一头捆住几个大人的腰,再用绳子的另一头捆住自己的腰下去营救。到了最窄处却无法下去了,他只好先小心翼翼地用凿子凿下一点点碎石,然后再扳着岩缝使尽全力向下挤,终于吃力地通过了最窄处。看到这些,我当时心想:张喜忠真傻,太危险了!摔死怎么办呢!

但当我看到他身上到处布满伤口、鞋子也被刮丢、仍然坚持光着脚向下蹬时,我被他的坚强震惊了。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把小男孩找到了小男孩被人们一个一个的传上了地面,真是人多力量大啊!小男孩得救了,张喜忠也平安上来了,可他已经伤痕累累了,真让人心疼呀,此时,我和身边的许多人都感动的流泪了当采访他的时候,他却说:没啥说的。啊!多么淳朴高尚的男孩呀!他不但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遇到困难时他毫不退缩,积极想办法,他不但勇敢,而且聪明。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为我的同龄人中能有这样的小英雄而感到无比自豪,也深深地为自己以前的许多自私的想法和行为而感到羞愧。今后我一定要向张喜忠学习,不管是在哪里,无论是谁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多动脑想办法,热心地帮助他们,如果我们都这样想,并且这样做,我们的祖国会更加强大!

观后感《猫咪小贝观后感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猫咪小贝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