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受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受(汇总6篇)。

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提供了教育学著作读后感受,平时你会经常查找范文吗?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生活沟通,写文档都是必备能力之一,范文为我们的写作任务提供了思路。还需要我们仔细的对其思路进行分析,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受 篇1

暑假里应学校的要求,也为了给自己“充电”我读了袁振国老师的《教育新理念》。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教育是一种社会化形式,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基本生存技能、求知能力和社会规范等内化在个体之中,从而使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调节自身的行为。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往往放在受教育者个人身上,针对受教育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产生了很多针锋相对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缺乏对教育目的的真正认知,人们不是对一些庸俗的名利孜孜以求,就是对犬儒主义的生活态度趋之若鹜。

我想所有的教育都是容类贯通的,不管你是教语文,数学,还是音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就拿我的音乐学科来说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密切联系,兴趣常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把日常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关系,使其内容、方法、学习方式等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创造、欣赏等过程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理解和感受。

重视听觉体验和听觉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听懂音乐所表现的情绪。音乐有表现热情、欢快、活泼的,有表现怀念、悲哀、思念的,也有表现雄壮、坚定有力的,音乐反映着各种不同的情绪。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与个人的经历、阅历、听音乐的时间、环境的不同虽然是同一乐曲也都会有不同的反映。教学中可采用对比的手段,引导学生去鉴别两种不同情绪所标记的符号,所选择的节拍、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线条等都有什么不同,从不断的对比中感悟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绪,总结积累出听觉辨析与判断音乐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新时期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听、唱、奏、表演、创造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美的综合音乐能力。

在拜读袁老师的作品中我联想到了我们音乐学科中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的教育原理和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性的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音乐舞蹈、律动、戏剧、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奥尔夫的课就是要播下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打开眼界,了解新的信息;要打开思路,创造力是财富,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要打开心扉,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人生活在社会里不是孤立的,要学会与人协作”。

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节课,一位老师放了一段音乐给我们听,然后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绑着皮筋的酸奶空杯子,让我们利用它发出的声音为这段音乐伴奏,我们不约而同地拨动皮筋听它发出的声音,老师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样的乐器是这样发声的?我们知道有很多弹拨类乐器如古筝、琵琶等都是这样发声的。通过手中的皮筋和空杯子,使我们知道了弹拨乐器的特征和发声原理。老师利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我们带到了音乐殿堂里。

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事还有,老师让我们用家乡话说一个旅游景点,有二个字的、三个字的、四个字的。然后从中选出了“关山”、“趵突泉”、“云岗石窟”三句话。老师指挥,我们分三个声部说了这三句话。训练了节奏练习,再加入打击乐:响铃、木桅、钹做多声合奏练习。接下来老师让我们分组创编回旋曲式,每个小组自己选出独唱、指挥,创编出旋律加入歌词,最后表演很成功。正如李老师所说的那样:播下一颗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这节课培养了我们学生的创造力、与人合作协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即兴的表演能力以及自信心,综合了独唱、合唱、指挥、曲式等多门课程。其中“即兴”是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一项原则,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律动、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大家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主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相信人人都是天才,而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才智,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新一代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两年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当孩子们取得成绩时,我们自己从未发现原来我们这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对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解还很肤浅,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把“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精髓体现在任何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科都是相通的,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的生命”。我们必须看到音乐是个性化非常强的艺术形式。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应该是充满个性的。我们应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和独创性,支持和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各得其所。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受 篇2

《给教师的建议》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受 篇3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那时的我热情满怀,踌躇满志,对学生也充满了爱心,立志做一名受学生喜欢和家长爱戴的好老师。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不但当初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而且还抱怨这,抱怨那,甚至怀疑自我当初的选取是否正确,怨天尤人,这种情绪有时也影响自我的教学。李老师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取后者!”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但是,每一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样能高兴得起来呢?李老师又带给了方法: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齐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我,每一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样能不高兴呢?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一些“错事”不以为然,甚至是不屑一顾,岂不知“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的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厌恶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悲哀。”多么单纯的孩子,多么可爱的孩子。平时我觉得自我是爱学生的,但读了这段话,比一比李老师,我觉得自我的差距还是太大,我的这种师爱并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发出的。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我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我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亲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先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

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我们就应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能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我必须能不断进步,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受 篇4

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很少会和孩子们坐下来聊聊天。总觉得他们和自己的想法差别太大,有了时间的代沟。“你哪怕把心都掏出来给他们,他们照样视而不见。”有的老师比较直白地表示。“没心没肺”,也许是很多老师对孩子们一致的看法。我初踏入杏坛,没有丝毫的教育教学经验,凭借着一腔忠心和热血在慢慢摸索。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

而每每这时,我都会想起我的小学老师,他们十几年前的教诲是我最直观最亲切的引导。其中尤为深刻的是我一两年级的数学老师,她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两年间,我记得每堂数学课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她都会空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和我们对话。有时候会跟我们讲一两则励志的小故事,问问我们的看法;有时候会让我们说说身边发生的事,自己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有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事例,让我们注意安全。有时候会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她是怎么做到跟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做如此深刻的对话的?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他们的想法有那么重要吗?

而事实上,那两年的课前对话,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甚至能想起她看着我们交流时,面带笑意,微微颔首的神情。能有这样的回忆,这很奇妙。而当我深入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时,我才豁然明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那位有着大智慧的数学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的那位数学老师无疑是做到了,她给了我们爱心,所以当我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稚嫩观点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觉得嘈杂;她给了我们灵魂,这才让她坚持每节课都给我们做宝贵的人生启蒙。

她把我们当作成人来对话,才让我们通往成人的道路充满阳光;她深信当年的我们有着深刻的记忆,才让如今的我们记忆深刻。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受 篇5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教师的角色似乎总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往往不愿意去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觉得幼稚。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想法却很执着,他一直觉得,只有成为孩子朋友的老师,才能在教育的大道上走得更远。“亦师亦友”,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被升华的命题。如何做到?两个字——真诚。不欺骗,不隐瞒,孩子们迷惑的时候不自大,孩子们玩耍的时候不退缩,有这些就够了。孩子们单纯善良的个性会让真诚的浇灌开出格外明艳的花朵。假如放下我们老师的架子,陪孩子们踢踢毽子,跳跳皮筋;假如我们放下已有的知识面,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困难,协助他们一起解决,我们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这些由于实际教学的操作,同样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相信,用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们交流,他们一定会接受,也一定会有共鸣。

总而言之,不管是用无私去奉献最宝贵的财富,还是用真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归为一点,就是“爱”。因为一个爱字,让所有的未知都变得清晰而明朗。套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受 篇6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后感教育学6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读后感教育学6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读后感教育学【篇1】

暑假里应学校的要求,也为了给自己“充电”我读了袁振国老师的《教育新理念》。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教育是一种社会化形式,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基本生存技能、求知能力和社会规范等内化在个体之中,从而使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调节自身的行为。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往往放在受教育者个人身上,针对受教育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产生了很多针锋相对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缺乏对教育目的的真正认知,人们不是对一些庸俗的名利孜孜以求,就是对犬儒主义的生活态度趋之若鹜。

我想所有的教育都是容类贯通的,不管你是教语文,数学,还是音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就拿我的音乐学科来说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密切联系,兴趣常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把日常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关系,使其内容、方法、学习方式等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创造、欣赏等过程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理解和感受。

重视听觉体验和听觉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听懂音乐所表现的情绪。音乐有表现热情、欢快、活泼的,有表现怀念、悲哀、思念的,也有表现雄壮、坚定有力的,音乐反映着各种不同的情绪。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与个人的经历、阅历、听音乐的时间、环境的不同虽然是同一乐曲也都会有不同的反映。教学中可采用对比的手段,引导学生去鉴别两种不同情绪所标记的符号,所选择的节拍、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线条等都有什么不同,从不断的对比中感悟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绪,总结积累出听觉辨析与判断音乐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新时期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听、唱、奏、表演、创造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美的综合音乐能力。

在拜读袁老师的作品中我联想到了我们音乐学科中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的教育原理和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性的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音乐舞蹈、律动、戏剧、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奥尔夫的课就是要播下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打开眼界,了解新的信息;要打开思路,创造力是财富,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要打开心扉,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人生活在社会里不是孤立的,要学会与人协作”。

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节课,一位老师放了一段音乐给我们听,然后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绑着皮筋的酸奶空杯子,让我们利用它发出的声音为这段音乐伴奏,我们不约而同地拨动皮筋听它发出的声音,老师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样的乐器是这样发声的?我们知道有很多弹拨类乐器如古筝、琵琶等都是这样发声的。通过手中的皮筋和空杯子,使我们知道了弹拨乐器的特征和发声原理。老师利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我们带到了音乐殿堂里。

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事还有,老师让我们用家乡话说一个旅游景点,有二个字的、三个字的、四个字的。然后从中选出了“关山”、“趵突泉”、“云岗石窟”三句话。老师指挥,我们分三个声部说了这三句话。训练了节奏练习,再加入打击乐:响铃、木桅、钹做多声合奏练习。接下来老师让我们分组创编回旋曲式,每个小组自己选出独唱、指挥,创编出旋律加入歌词,最后表演很成功。正如李老师所说的那样:播下一颗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这节课培养了我们学生的创造力、与人合作协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即兴的表演能力以及自信心,综合了独唱、合唱、指挥、曲式等多门课程。其中“即兴”是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一项原则,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律动、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大家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主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相信人人都是天才,而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才智,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新一代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两年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当孩子们取得成绩时,我们自己从未发现原来我们这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对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解还很肤浅,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把“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精髓体现在任何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科都是相通的,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的生命”。我们必须看到音乐是个性化非常强的艺术形式。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应该是充满个性的。我们应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和独创性,支持和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各得其所。

读后感教育学【篇2】

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很少会和孩子们坐下来聊聊天。总觉得他们和自己的想法差别太大,有了时间的代沟。“你哪怕把心都掏出来给他们,他们照样视而不见。”有的老师比较直白地表示。“没心没肺”,也许是很多老师对孩子们一致的看法。我初踏入杏坛,没有丝毫的教育教学经验,凭借着一腔忠心和热血在慢慢摸索。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

而每每这时,我都会想起我的小学老师,他们十几年前的教诲是我最直观最亲切的引导。其中尤为深刻的是我一两年级的数学老师,她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两年间,我记得每堂数学课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她都会空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和我们对话。有时候会跟我们讲一两则励志的小故事,问问我们的看法;有时候会让我们说说身边发生的事,自己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有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事例,让我们注意安全。有时候会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她是怎么做到跟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做如此深刻的对话的?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他们的想法有那么重要吗?

而事实上,那两年的课前对话,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甚至能想起她看着我们交流时,面带笑意,微微颔首的神情。能有这样的回忆,这很奇妙。而当我深入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时,我才豁然明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那位有着大智慧的数学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的那位数学老师无疑是做到了,她给了我们爱心,所以当我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稚嫩观点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觉得嘈杂;她给了我们灵魂,这才让她坚持每节课都给我们做宝贵的人生启蒙。

她把我们当作成人来对话,才让我们通往成人的道路充满阳光;她深信当年的我们有着深刻的记忆,才让如今的我们记忆深刻。

读后感教育学【篇3】

自从我班相继成立五个读书小组以来,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挑选了一些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内涵修养的书籍进行阅读,这一活动得到了阮教授、孙教授、吴副教授等老师的大力支持。老师们鼓励我们读书之后大胆发表出自己的鲜明观点,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作为评论证据,用流畅的语言写成读书笔记形式。同学们读书热情很高,并写下读后感。

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优势及不足,班主任徐群老师要求将读书笔记统一上交,教育系主任吴支奎老师组织了若干位老师认真评阅了同学们的读书笔记,老师的评语以纸条的形式反馈到了同学们手中,对笔记中做的较好的方面给予了积极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一些中肯建议来帮助同学们改进。

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对读书活动的重视,促使同学们日后以更加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读书活动,老师们的肯定也增强了同学们信心,促使同学们体会到“读书好”,更好地做到“读好书”,最终养成“好读书”的好习惯。

读后感教育学【篇4】

作为教师,也可以称为教育工作者。每天和学生打交道,这个词语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要确切让我来说一说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却无法说清楚……

书上这样说︰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教育学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师和教育学的关系如同鱼水在一起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读师范的学生,哪一个没有学过教育学?哪一个没背过教育学?但是谈起了教育学,我好像不是很熟悉。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各种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等等这样一些具体的目标和结果。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通过教育局每学期的抽测和学校每学期的考试已经成了我和我们学校老师最重要的事情。我想这个目的对于很多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吧!

一谈到教育这个词语,我就马上想到了我目前在从事的这项工作,想到了我目前每天忙忙碌碌在做的这些事情究竟是不是教育?

为此我重点读了石中英等各位教授推荐的由英国学者乔伊·帕尔默编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

下面就我以前学习的教育学和学习了《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以后说说我对教育的理解。

因为我对哲学有一点儿粗浅的了解,知道这里列举到的许多思想家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先哲。如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意大利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等。

使我感到有点奇怪的是,作者编著的书中是挑选了100位思想家论教育,而不是100位教育家论教育。

作为老师,我在平日的工作中最多接受的是教育家对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里大力倡导我们学习的也是这些教育家对教育的阐述。

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手一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每位老师都要就其中的一条建议在全校进行读书笔记的宣讲,可以说这本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学了不少。还有就是我们在学生时代的教育学教材中接触的也都是前苏联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如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作为现代课堂模式的经典代表——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广大教师已经潜移默化为课堂教学的习惯。即使是在今天,在实现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也没有完全摒弃这种教学模式。

我想,编者乔伊·帕尔默先生之所以把这100位思想家选进书中,是他的团队认为这100位思想家都以某种形式对教育思想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我同时又在想一个幼稚的问题,平时我们学校大力倡导我们学习的这些前苏联的教育家为什么都不可以说是对教育思想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的思想家呢?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教育家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的总结而非上层建筑领域之下的认识呢 ……

想想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真的都在沿着书中的大师给我们指引的道路向前走。但是让我具体叙述这些理论性的思想,我感到十分的惭愧。

读后感教育学【篇5】

6月17日始,局组织“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局领导、县委党校老师的集中授课,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诠释,加深了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了坚持党的领导,拥护党领导的决心和信心,找到了自己存在不足及逐步成为合格新闻宣传队伍中一员的努力方向。

合格的新闻宣传队伍是党的发言人,是人民大众的代言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就应充分领会党的意图和人民的需求,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技文化知识灌输到人民中去,把大众的需求反馈到党政中央来,使其成为党政决策的基矗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认为欲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是其前提,具有精湛的业务技能是其基础,具有紧定的大局意识是其保证。

无论做什么职业、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新闻宣传工作也不例外,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才能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新闻宣传,为谁进行新闻宣传,怎样去做好新闻宣传。新闻宣传是党和人民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此工作应讲奉献、讲忘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最后一站,联系千家万户,肩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使命,工作艰苦而光荣,网络从业人员若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其作用很难得到较好地发挥,“活不是一天能干完的,8小时工作制修不好,干不完明天接着来、信号一般将就着看,粗活不是大技术会点就行”等旁观者心态,不负责、不敬业、不认真、不进取的态度难以很好地完成网络建设事业,因此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是做好本职工作,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前提。

新闻宣传事业需要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新闻宣传队伍去完成每位从业者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时代的进步,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每位新闻宣传工作者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才能肩负起不断发展的新闻宣传工作,不负党的重托,人民的厚望,才不会面对从事的工作束手无策一脸的无奈。做好新闻宣传传输通道——网络建设,不站在精湛网络技术的高度,就不知如何发展网络,就不能预知未来发展,就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网络规划,有时会脱离实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不掌握专业的网络建设知识就不能实施建设规划,不能把收、发、转、传输等设备有十几的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多媒体传输通道;不掌握专业的网络维护、维修知识就难以保证网络的优质传输,难以保证党的精神、科技知识及时高效地灌输到人民中去。同时,不能将群众需求与愿望及时反馈给党和政府,谈不上对党群的优质服务,因此,光干一行、爱一行还不够,还应钻一行,要不断学业务,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找灵性,找提高,营造良好的新闻宣传工作与学习空间、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提高专业技述能力去从事心爱的工作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

读后感教育学【篇6】

1.教育模式: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模式。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与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教育活动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既具有概括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具有明确性、简明性和操作性,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中介。

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模式课归为两类:一种是强调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另一种是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探索,重视学生的发展。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和杜威的“现代教育”是代表。

2.赫尔巴特的四个教学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被追随者发展成为五个教学阶段(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即“五段教学法”。

评价:西方教育史上,把赫尔巴特成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教育模式就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知识的教育模式。不仅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而且重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课堂学习。人们概括为“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缺陷是: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个人自由度相对有限,实践机会少,发现成分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及时的交流和反馈。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杜威宣称“教育即生长”。教学阶段分为,情境、问题、假设、推断和验证。“五步法”。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开展 探究活动,能养成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即实验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

评价:杜威是“实用主义的巨人”,提出了理论,并开展了教育实验。优点是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缺陷是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

4.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目标是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1)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学生提出概念假设。(2)对获得的概念进行检验(3)要求学生分析他们获得概念的策略。

发现法因学科而异的。教学过程费时较多,对设备要求较高,且要求教师要懂得如何发现。

5.奥苏贝尔的讲解教学模式:目标是要造就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日后新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认为有意义的讲解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具备三个条件:(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3)学习的新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一般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奥苏贝尔提倡的讲解教学为主,以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教学为辅。这两种都是侧重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

6.谢夫特的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是一种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技能的教学模式。

7.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目的。一种侧重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缺点是:轻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理性活动的作用,教师时间浪费多,教学过程失去明确的目标而影响到教学的效率。

8.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一种侧重于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模式。强调教材的编制,还强调在教学中使用教学机器。还提出了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等教学原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过重要影响。

优点:强调教学要适合个人的特点,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缺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都不密切,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是不利的;严格规定了学生学习的步子,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9.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创造性的工作。教育模式内在地需要教育艺术。教育是一门艺术的含义分析:(1)教育是一门艺术主要针对教师工作而言的,说教师的工作或劳动是一门艺术。(2)是与“人的培养和教育”连在一起的。主要是教师在培养和教育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3)是一种类比,目的在于强调教师工作某些为人们所忽视或误解的性质和特点。

教育技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类似于艺术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的东西。(1)情感性(2)审美性(3)创造性

教育艺术是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师是创造教育艺术的主体。教育艺术的创造涉及多种因素,最基本的因素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必须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1)陶冶情感(2)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创造性。教师还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升华教育艺术。

教育学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受颇多。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荐]读后感幼儿教育学汇总8篇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每当看完作者写的作品,总能在书里学到新的知识。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怎么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呢?我们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幼儿教育学,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读后感幼儿教育学 篇1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40多天的幼教生活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感谢各位园长和老师给我提供的帮助。通过在幼儿园40多天的工作,我了解了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了解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我体会到我们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充实和提高,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这样一个道理。我深切感受到了幼儿园的教育重要性和领导对教育事业的关怀和执着敬业的精神。作为一名新的幼儿园教师,我带着热情来到幼儿园,面对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我迷茫了,对幼儿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对幼儿园的保教结合教育特点有了很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刚进入幼儿园,我每天都疲于应付孩子们上课纪律,下课安全,上厕所这样的生活琐事,每天两三节课的教学活动、一天到晚的游戏活动和我想象中的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简直是天壤之别。突然间,我茫然、彷徨、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成了一个高级保姆。当我晚上听了全国优秀幼儿老师的视频讲述,我幡然悔悟:游戏是人的一种本能,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机地整合幼儿园游戏和教学的关系,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让幼儿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是“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本质涵义。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角色游戏、建构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表演游戏等,在游戏中玩出智慧,玩出学问、玩出习惯,玩出一个小交往家。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更多的游戏活动中自由嬉戏,快乐成长。

第二、明确了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与方法。

很多人认为,幼儿教师不过就是哄哄孩子,知识含量要求不高,人人都能干。以前,我也是上述很多人中的一员。可当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时,才惊讶的发现:我这个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竟然不是一个合格的专业幼儿教师。反思与迷茫中,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让我知道了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敬业、乐业、幼儿的教育观。把幼教当成职业来干,努力追求称职把幼教当成事业来干,努力追求最好。其次,关爱儿童,认可儿童,平等对话,与孩子形成学习的合作共同体,善于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再次,具备扎实的吹拉弹唱、读写画描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掌握多元的学习方法、善于适时合理的策划、组织、实施活动。最后,要不断的践行反思,不断的向自己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做到终身学习。

第三、幼儿教师要培养职业幸福感

当我们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讲道理的家长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孩子调皮的软硬不吃的时候,当我们付出努力没有回报的时候,职业倦怠感多多少少都会浮现在心头。是啊,谁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可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是离天使最近的人,面对那一张纯真幼稚的脸庞,怎么忍心不负责任?怎么忍心伤害他们?所以,我要调整心态正确面对职业倦怠。首先,摆正心态,调整欲望。因为欲望过高当我们达不到的时候总是会烦恼和疲倦,保证一颗平常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随遇而安好了。其次,珍惜拥有。我们之所以痛苦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失去的,从来没有认真审视过得到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你的世界大雨倾盆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不会现出美丽的彩虹?作为我们幼儿园的大班班主任,我深知责任重大,所以还得好好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幼儿教师是教育的先导,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都知道,最初的教育对孩子的将来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是明天花朵的培育者。我一定会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办园宗旨,去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想教好学生,新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然后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

第一,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的做好教学工作。根据我们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去教育,引导他们,使他们不但健康成长,还能健康成人。

第二,要不断学习。学习对于向我们年轻的新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最重要的是怎么把学习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每位幼儿,发现每位幼儿不同。学习每位教师的优秀品质和实践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的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要和其他的教师去分享讨论(取经)。

第三,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更好更简洁的教育方法,从和其他教师的合作中找到快乐。创新对与我们新教师来说是很困难的,在教育领域里我们一面举着教育基础的旗帜,一面举着创新改革的旗帜。对我们年轻的新教师来说,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

第四,师德中要求我们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太多的经验我是没有的,只是一点学习后的个人自我体会。我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努力学习的,经验是在实践生活中慢慢增长的,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这充分的体现了对我们新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和期望。

总之,经过40多天的任教,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学到很多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努力,为农村的孩子守望,为农村的幼儿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读后感幼儿教育学 篇2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读后感幼儿教育学 篇3

幼儿园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顾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否则,还真容易被孩子的不听话气坏呢。小朋友喜欢的老师长头发的,可以梳辫子、漂亮的、年轻的、知识多、懂科学的、有本事的。

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我都向家长介绍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琐碎和清贫的,这是由幼教的任务和性质决定的。幼儿园是保教机构,既要保育又有教育,保育包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教育是指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地成长发展。幼儿园教师还有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支持家长工作的任务,所以对幼教来说师德更重要。幼儿园阶段处于一个奠基的阶段,从大的方面说要对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细的方面讲就是对孩子人身安全、喜怒哀乐、当天的心情负责。

如果没有爱心,幼教工作可能根本不能干下去。孩子非常需要老师关爱,比如经常要抱着他们,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老师,可能鼻涕、眼泪就都蹭到老师的衣服上了,这是很正常且经常发生的事。这就是孩子,他们就是这样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

幼教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天8个小时都得目不转睛地跟着孩子,必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小孩子很多事情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下班时间还要给孩子做教具、备课、布置环境,周末还经常组织亲子活动,自己的业余时间非常少。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对幼儿园来说是1/400,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所以无论在生活照顾还是教育教学上都要精益求精。

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他一出生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并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的教育也会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比如:小班宝宝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他们的思维必须依据形象生动的参照物,并且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小白兔,红萝卜是他们易于理解的,而抽象数字1、2、3的实际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会使用孩子易懂易于模仿的语言,使用简单不会让孩子混淆的概念,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等等。

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就要树立孩子的环境意识,通过各种活动、情景让孩子们懂得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如何将资源再利用。我们的教育要多元化、开放化,要使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够与他人交流。

读后感幼儿教育学 篇4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个性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老师学习新的知识来应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带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透过书本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此刻几个方面。

一、读书能够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能够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透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明白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必须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务必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忙。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用心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能够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老师不仅仅要多读书,还要读书广。

读后感幼儿教育学 篇5

今年寒假我有幸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远程培训的学习。通过学习,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和快捷。在培训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现总结如下: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通过此次培训,我更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以前往往只局限于一根粉笔、一本书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适用于今天的教学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通过培训,提升了现代教育技能。

原来,我对于计算机方面的操作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层面上,例如在文档中完成一些文稿的撰写。通过这次光顾我们的国培学习网页,如今,我已经能够熟练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方式的操作,编辑出自己较理想的电子稿件,发送给同事和学生。能利用自己的博客与同仁互动,时常的发表自己的一些学术上和某些思想上的见解,对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培训中学习网页,填补了我计算机操作知识的空白。

三、通过培训,夯实了专业知识基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学科本位知识。以往,我只是研读一些与思想政治有关的资料,习惯于积累一点一滴的知识素材。现在,有培训学习网页了。在这里所有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科学系统,有标可依,有律可循,学习起来方便至极。这个学习页面的课程设置,突现了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特色。在这个学习页面上,通过老师引领,帮助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

此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把学习到的网络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业务能力,使学生们变“苦学”为“乐学”,给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读后感幼儿教育学 篇6

在一本幼儿教育的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名为《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文章,是的,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爱每一个孩子,是幼儿群体特性对幼儿教师的客观要求。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所幼儿园,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个孩子。在这些孩子中,由于受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形成许多差异:容貌有俊有丑,智商有高有低,气质有动有静,性格有活不呆,动作有灵有拙,语言有多有寡,感情有热有冷,习惯有良有差……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差异,呈现出幼儿群体特性的客观存在。对此,我想到了幼儿教师应有足够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公平施爱,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厚此薄彼。否则,一些孩子得到偏爱,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得到偏爱的孩子容易形成处处不同于他人的优越感,助长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会灰心泄气,感到失望,无助和自卑,致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难以摆脱的阴影。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所带班级到发生的情况:有个孩子漂亮活泼,我特别喜欢她。对她又是亲又是抱,处处关心照顾她,结果使她一度变得任性、高傲和无礼,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对幼儿的偏爱和冷落,会带来不少负而影响。正确的态度是,力戒偏向,充满热情地去爱每一个幼儿。

回忆起大学时代的日子,有一件事情总是会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记得第一天上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教课的老师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喜欢孩子吗?当时,偌大的教室,几乎大多数的同学先是笑了笑,接着都毫无疑问的举起了手,于是老师问了第二个问题:你真的能喜欢每一个孩子吗?无论他漂亮,丑陋,聪明或是愚钝。这时,教室里的突然一片沉默……好像在座的学生都被这样一个问题问倒了,不知该作何回答?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今,我也成了一名岗位上的幼儿教师,这个问题却始终牵绊着我,当无数次面对孩子的脸庞时,我也无数次扪心自问:“我真的喜欢每一个孩子吗?”到现在,我想我依然不能自信地,勇敢地告诉我身边的人:是的,我爱每一个孩子。——真的,我说不出。

也许是没有勇气,也许是惭愧自己作为教师,没有真正做到爱着每一个孩子吧。但是,大学时代的那个老师,她的这个问题,会影响着我去走向一个正确的“儿童观”。我相信,在我以后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日子里,这句话,总是像一个警钟一样时刻敲打着,提醒着我,让我去深思:你真的爱每一个孩子吗?

读后感幼儿教育学 篇7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读后感幼儿教育学 篇8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教育学》读后感9篇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教育学》读后感9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教育学》读后感【篇1】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多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也在通过批评和暗示等方式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人的品质教育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有言传的,也有身教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人的品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的品质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的品质无法做出确切的回答。甚至对人的品质是什么也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人的品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也即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

《教育学》读后感【篇2】

大凡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对《教育学》这本书都不会陌生。很多人在就读师范时期就学过,对于我而言,那时学习《教育学》就是为了能顺利毕业拿到教师资格证。老师要求也低,考试前还给划划重点,所以也没怎么学,到今天很多知识早就忘光了。今天再找来这本书看的时候,竟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几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也在通过批评和暗示等方式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人的品质教育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有言传的,也有身教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人的品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的品质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的品质无法做出确切的回答。甚至对人的品质是什么也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人的品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也即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育学》读后感【篇3】

一路阳光,一路书香。

一路梦想,一路成长。

十月的秋天,南方整月的阴雨绵绵,我们总梦想着沐浴阳光。

这些日子里,我们参与了“成陶会”的问题时习研讨,见证了北国小镇校长大会的高峰论道,共同阅读了《创造力教育学》这本书,我最喜欢第三章,关于“梦与创造”。

梦编织起纷繁交错的思绪。

梦,是一天中生命的死亡,辛劳后的沐浴,受伤心灵的药膏,大自然最丰盛的菜肴。

梦,是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梦,于无意之中就具有了创造力,它们由缤纷的碎片组成,间或有一连串的记忆。

梦,可能是旅行、冒险、噩梦或焦虑。

梦,有时候是一团乱麻,有时候几乎是预言。梦醒时分,我们或焕然一新,或精疲力竭。

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

有时冒险,有时抒怀,有时古怪,有时离奇,有时恐怖,有时美好……

冒险的,刺激挑战;抒怀的,侃侃而谈;古怪的,不假思索;离奇的,荒诞至极;恐怖的,惊悚后怕;美好的,留恋回味……

在梦里,可以穿越几天、几年、几十年毫无相关的几个事件。并且似乎又很合乎情理,是那样的自然而然。

在梦里,可以整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许多场景。小时候的乡间田野,长大后的工作瞬间,未来的美好构想。一切生活中的场景源自美好的愿景。

在梦里,可以把相干的、不相干的人,想见的,不想见的汇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家常,语重心长共分享。

有时候,半夜醒来,迷迷糊糊打开手机记录梦里的创意经典;有时候,清晨起床,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其间故事;有时候,居然在梦里说梦的真实,美好到不愿意醒来,希望梦见梦的续集……

只要我们活着,我们生命的相当一部分会在梦中度过。

每个人在创造梦境方面都是十足的艺术家。

梦境的美丽幻想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先决条件,当然,正如我们所见,也是诗歌的重要部分。

爱做梦的人,具有创造力。

我们可以有梦,平衡情绪,自由畅想。我们可以圆梦,抓住瞬间,进行加工,大胆尝试,敢于创造。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事讲述者,在每一个晚上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编织着故事。

梦,一直都在;梦,一起创造;梦,一路美好!

《教育学》读后感【篇4】

作者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是基于其在巴西长期的扫盲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践为经验基础的。对于长期受压迫无人权的被压迫者来说,能接受教育并认清现实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我父亲和母亲都是文盲,我爸爸一生最为骄傲的就是五年的志愿兵生涯,并在此期间参加了一个多月的强化识字训练,学会了基本的阅读。而我妈妈在经过广告标语牌的时候,经常会向我指认她所认识的文字。她所识文字极少,但总为认得这几个字而骄傲自豪,说她年轻的时候曾经上过夜校(扫盲识字教育)。可见,受教育权,对于他们来说是何其值得珍视啊。但遗憾的是,我爸爸妈妈所接受的教育仅限于此,与作者被压迫者教育学理念中的对话、反思、人性化,似乎还相差甚远。可能更多地只满足了他们对有文化人的向往而已,终究没有摆脱被压迫者的思维局限。

基于成人教育实践经验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对于我们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有何指导意义呢?把教师和学生对标于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肯定是错误的。但不当的师生观和教学观,肯定也会置师生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之中,如视学生为无知的容器而一味灌输式的教育。重视师生间的相互主体地位,倡导平等对话交流和教学相长,应该是任何形式教育的真理。

看着字面之词,经常让人想起“被压迫者”的自嘲。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可能如怀才不遇的感慨、可能如人情倾轧的悲凉、可能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无奈…都可能让人心生出“我就是被压迫者”的悲哀。时势变迁,如当初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固化阶层,肯定是不复存在的了。但在现实的人情交往中,思想的残余肯定还是有的,而且随着所处情境的变化,压迫与被压迫的角色也就在切换之中,此时的被压迫者(如没有人文关怀之下的被领导)也可能是彼时的压迫者(如苛求别人或向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所以,被压迫者教育学追求人性的解放,其倡导的平等对话,对于我们现实也是有借鉴意义的,这可能是极高的情商。

21天的挑战又告一段落。关于此书,模糊朦胧仍还是最主要的体验。或许,除了阅读,还需要实践去增进理解。正如本书的观点:教育、解放都不是目标,而是过程,阅读也该如此,永远在路上。

《教育学》读后感【篇5】

我始终认为育人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感召力。这段时间,我看了《学前教育学》,我学到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颇有感受。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和各种实施形式的特点,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过程,知道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学前教育观有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学前教育目标、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要求有了更深的了解,明白了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学到了怎样去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知道怎样进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怎样做好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还学会了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实施。

通过对我班孩子的观察,让我对孩子更多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中大班的孩子比小班的孩子更加活泼好动,对周围生活的环境也更熟悉了,能积极积累经验。在活动中坚持的时间也长了,他们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会自己玩,也会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在游戏中会出主意,玩出花样,玩得更有兴致了。中大班的孩子有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活动中要多引导他们认识多种事物。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听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能完成成人交给的一些任务了,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了,他们能有意的注意,有意的记忆,有意的想象了。

针对中大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时就能采用相应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了。如:春天到,带孩子观察大自然说说春天的特征,小草绿了、花儿红了,冰雪融化了、笋芽冒出来了、人们的衣服穿得少了,孩子们出来放风筝了……感受春天的美丽,万物复苏那种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再如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如家乡新修了水泥路、街上新开的店面等等,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说这些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么样的便利,想想这些变化都需要我们大家付出怎么样的努力,培养他们爱家乡的感情和长大后建设家乡的好品质等。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教育学》读后感【篇6】

在学校买教育专著的号召下,我选择了一本《捧着心来不带草去》,起初拿到书之后发现有些失误,这本书原来不是介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而是像画书一样,只是对陶行知的生平,经历等进行了介绍,于是我又选择了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其实后来才发现这本书还挺有用的。于是这两本书都成了我本学期的重点阅读对象,尤其是《论语别裁》这本书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收获颇多。这本书其实是在认识了于丹,看了她的论语感悟后无意间发现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真正认识到了大家的风范,南老先生对论语的理解让人如沐春风,感觉自然、生动,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两本的学习和感受。

《捧着心来不带草去》猛一看,实在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可是仔细一翻一读,还挺有收获的,虽然里面没有我们最需要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介绍,尤其是没有生动的事例能够供我们参考,可是它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没有把这本书拿回家去看,所以到现在还有一部分没有看完,不过我已经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他所拥有的才干完全可以使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可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使他放弃了这些物质条件,他选择了办平民学校,给流浪儿办学校,为此他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好多老师都迷失了方向,是的,物价的飞速上涨下我们需要提高工资待遇,我们也是人,也要首先有能力生活下去才能讲做出贡献,可是想想我的有些所作所为,尤其是近年来对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老是感觉有些应付,这实在是有些对不起老师这个称号,也对不起国家每月发给我那为数不多工资。要我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不计得失去贡献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可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还是能做到的,我要以陶先生为榜样,好好地为我的学生服务。这本书中虽然没有具体讲述陶先生的什么教育思想,但是也提到了陶先生的一条重点思想,那就是"生活即教育",陶先生更注重学生们的亲身体验,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自体验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记忆肯定更深刻,这一点给了我一些启示,虽然我不能像陶先生那样给学生提供那些亲身体验的机会,但我可以尽可能的提供,还有就是在实在不能提供亲自体验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来理解掌握知识,另外就是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借助阅读别人的文章来增进各方面的体验。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著作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而做了十年语文教师的我居然到现在才开始去阅读它是不是太晚了些呢,不,"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到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只要我醒悟了就好了。《论语》的版本太多了,前一段时间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讲《论语》,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我也正是在这股国学热中才开始行动的,经过精挑细选我选择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这套书,拿到这套书之后感觉的确如评论中所说,南老先生的讲解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他结合自己对国学的研究写出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另辟蹊径,在很多方面多次为孔子平反,把原来被肢解,被片面理解的论语进行了系统的理解,让人收获颇丰!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可是这套书的二十个篇章中并没有单纯的教育思想篇章,更多的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要说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哪些教育思想,我想应该就是某些小篇章某些对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吧!首先,它告诉了我们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这让我想起了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的一句话--你们来学校,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比学知识更重要的,那就是学习做人。我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句话不知是什么时候自己总结出来的,反正从总结出来之后我就经常给学生说这句话,今天我终于给自己的这句话找到了依据。是呀,如果我们的学生知识都掌握的不错,可是却没有什么能力,更没有善良、爱心等这些重要的东西,那他的知识不如没有,一个有知识高智商的人,犯起罪来会更可怕,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教学生做人,在本学期的教育中我更加注意了这一点,因为现在的孩子看得多,听得多,懂得多,这可不是在夸他们啊,真正有用的他们没有去看,去听,去懂,相反却在不该操心的地方学得快,学得多,早熟得很,而这个班上有个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而且还带出了一拨好事者,尽管这个孩子脑子挺聪明,但是在我这里却几乎得不到表扬,因为她做人太失败,还自我感觉良好,带坏了班里一些脑子比较够用的孩子,像这样的孩子即便在脾气很好的,很注重启发学生的孔子面前,我想得到的打击也会不少,因为实在是太不讨人喜欢了。

说到启发学生了,这里就要引用孔子的为数不多的教育之句了,那就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孔子告诉我们教育学校要启发,启发之前要让他发愤,而后再启发,然后还要引起他的怀疑,才能会去研究,才能取得成绩。而这一方面正是我平时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多去研究如何使学生发愤,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并引起他们的怀疑,而不是让他们信服我所说的一切。

本书中还有一处讲教育方法的句子,就是"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诸位,你们以为我讲学问,还会保留秘密,不传给你们?我绝对没有丝毫隐瞒,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做学问,为什么都不懂呢?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会像有些老是那样留一手,我的学问很简单,本身就是教材,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这一部分读完后,我可真有些后怕,其实这个道理我也懂,只是有时会忽略掉,看到那句"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我不由自主就想到了自己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发雷霆,这种行为不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反面影响,让他们慢慢地变成容易发脾气的人嘛?好可怕,有时发脾气是难免的,也是应该的,可是经常这样粗暴地处理一些事情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这可是今后要加以改正的地方呀!

关于《论语别裁》还有不少收获,还有下册没有来得及看,以后再交流吧!

《教育学》读后感【篇7】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学》读后感【篇8】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得到了众多褒奖,斯坦利·阿罗诺维茨(StanleyAronowitz)曾评论它“超越了它自己的时代和作者的时代”,“符合‘经典之作’的单一标准”。下面是OK,为大家准备的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受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多纳度.马赛多的这篇序言,让我对参与式、对话、体验、知识、理解、好奇心等有了不同层次的反思。特别是当回顾过去几年应用戏剧教学法开展发展工作时,重新觉察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本着何样的心态与精神对待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对话的对象。我很庆幸在这个节点时刻开始读这样一本书,让我可以带着觉察继续前行。

回想刚毕业那个时候的我,每次工作坊开始的前一天都无比兴奋和紧张,生怕忘记明天要进行的内容。两位香港的导师告诉我,头天把第二天的流程在脑子里过一遍,去想每个可能发生的细节,如此这般,就不会太紧张了。由于太焦灼于“流程”的完整,我往往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活动程序上,有时完全不知道参加者说了什么,无法给予回应。

那是很糟糕的,没有一个协作者是不会倾听的。而我那时,却走过了这样的路,从对他人感觉的迟钝,逐渐变得敏锐和好奇起来;从专注流程的进行,到真正地去听和理解参加者。虽然有时,某些参加者的观点也会给我的价值观带来猛烈的冲击,但我提醒自己,我们不只是在了解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而是他/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就更能理解对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从对方身上获取了弗雷勒所说的“知识”。

弗莱雷生长在一个丧失了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家庭。童年时代忍饥挨饿的经历,一方面使他“与来自贫困城郊的孩子们达成一片”。遭遇使我们联合起来寻找求生的出路,在他生活中总是受到阶级的限制,处在压迫的地位。反阶级的心理从小就在弗莱雷的心理生根发芽。

在教育中,弗莱雷反对灌输式教育。在灌输式的教育中,人被看为仅仅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者其他人一起发展,更不是创造者。在灌输式的教育中教师教,而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作出行动,而学生则幻想着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对话教学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对话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谈话没有从平等基础上出发,就会影响到谈话的真实性;关心是对话的基础,没有关心何来有针对性的师生对话;对话的双方要有交往的需求,如果没有一个谦恭的态度,那么对话也是低效的;对话的双方要绝对的信任,不然对话只是一种谈判,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弗莱雷也主张,没有希望就不可能存在对话,对话决不能在绝望的气氛中进行。总之,在对话中,平等、谦恭、信任、希望绝对不能少。

我自己从小学到现在基本上接受的教育是灌输式的,而我对学生的方式也是命令加棍棒式的,更多的是管束。有时发现自己在课堂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有的在下面玩手机,自己感觉如今的孩子生活安逸了,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回想自己读书岁月,从来没有缺过老师一节课,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或者学科。但是不能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呀,毕竟生活的背景和时代是不同了,而读过《被压迫者教育学》才明白自己是压迫者的地位来教导这些孩子的,自己心里上面也认同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才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改变真的要误人子弟,不改变真的被社会淘汰了。

这本书可读性比较强,我比较喜欢作者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更加欣赏作者的尖酸言辞,这个社会真的需要具有批判思想的人站出来,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有些事情是越辩越明的,如果我们对待生活态度是一种随遇而安,人云亦云,遇到问题遮遮掩掩,那么我们就是压迫者,或者被压迫者同化了的被压迫者。同时可以看到作者多么的希望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和平来去除压迫。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弗莱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关于教育、学生和教师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对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都应该好好品读此书,在讲台上站了20xx年后的我才有幸阅读此书,真是感到遗憾和愧疚,长期以来以自己会讲课而津津乐道,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长达如此之久。在天问学校工作后,在校本培训中才逐步改变思想,克服以往的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两自课堂模式。

就教育观而言,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两大特性————实践性和政治性。

在实践方面,弗莱雷认为,将知识付诸行动至关重要,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够积极改变岁赖以生存的社会。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地方式对待知识,应该实行“提问式”教育,积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他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即解放。一方面,教育与解放具有共性。弗莱雷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教育是以解放为目的的。弗莱雷提出,应该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即“提问式”教育,一环星星人们对变化世界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而把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中解放出来。在政治行方面,他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具有教育性,教育也有政治性,教育是政治行为,教育是政治的灵魂。

就学生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教育的起点是生命,其一大功能实施社会内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弗莱雷认为,人生而平等,教育的起点是全体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完整生命,还要关注社会的全体生命。教育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社会也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并公平地为其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为平等交流的个体,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弗莱雷批判了“灌输式”教育的弊病。他指出,“教育正承受着讲解之一弊病的损害”,“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客观有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往容器里装的越彻底,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越温顺的接受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这种教育脱离探究,无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的表现。教师和学生相互承认各自主体的平等与独立,在能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擦出知识的火花。而在灌输式教育中,只有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在上次只是给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必须摒弃这种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也必须建立起两者平等交流的合作关系。

第三,认识文化和历史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等而对象。弗莱雷认为,人类是不完美的,又称为完美人的“本体轮使命”。学习既是人类完成使命的途径,也是追求文化的自由的行动。他指出,“教育必须从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多矛盾入手,通过调节矛盾双方,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他还指出,社会越发展,教师越应审慎地反思社会和教育问题,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将学生视为相互学习的对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满怀自尊,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与教师一道创造文化、书写历史。

就教师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也可该苦熬为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尊重学生。弗莱雷认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一要认识到“人非完人,孰能无错。”教师跟常人一样都是不完美和容易犯错误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工作。二是不要妄自尊大,自尊心过强。教师自尊心过强不仅妨碍其保持谦逊的品质,还容易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习者质疑时受到伤害。三是要向学生证实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利对教学质疑,而作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有义务证实自己所言为实。在此前提下,教师要了解学生。弗莱雷认为,不同的人身份不同,文化特点各异,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去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要认同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向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选择过程和依据。

其次,教师不是家长,而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他指出,养育子女不是一种职业,而教学却是一种职业;教学包含明确的任务,在实施上也有具体要求,就鼓舞学生而言,还具有一定的战斗性。教师应该通过游戏、故事等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教师要履行之一职责,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实施“问题式”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不是“权威——-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学”的关系。他在阐述“问题式”教育思想时指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而且是一个他本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的被教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人。在此认识基础上,长的伙《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伴,还须言行一致。弗莱雷指出,儿童对于教师言行不一非常敏感;教师一边抗议行政管理者对他们教学自由的限制,一边拙劣地限制学习者的自由,其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再次,作为文化工作者,教师应该担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开发个体和社会的潜能,是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弗莱雷曾明确指出,改造社会既是教育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强调,用于从教者必须有能力为公平而战,必须创造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我认真做好了备、教、批、辅、考、评各个环节,尽管我在练题时做到了精讲精练,尽管我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学结果竟然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以902班为例,尽管优生人数在平行班位居前列,可两级异常严重,低分与高分人数接近,中间层学生太少。因此均分与年纪均分相差甚远。到底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之后,在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喜欢的“听话”的学生,反思我的课程内容的设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902班优生人数接近实验班,成功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我始终坚持给学生自主预习时间,确保让学生先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二,我摒弃了过去“灌输式”教育,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开展教学活动。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会听课,他们可以按照老师要求去自主完成每个学习任务,他们的交流展示都很有创意,他们的写作也很有思想,批改他们的作业是一种享受,可谓是与学生的愉快交流过程。但是,因为优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抢占了教育时机和资源,部分学困生却很难跟上,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观众和听众,为了完成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我对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不够,没有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学情,更没有关注的他们在课堂的幸福指数,对于学困生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很好的进行分层落实,导致差生越来越多,致使均分远远落后于其他班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克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困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我还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断更新知识,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学专著读后感


教育学专著读后感范文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学专著读后感范文二

在学校买教育专著的号召下,我选择了一本《捧着心来不带草去》,起初拿到书之后发现有些失误,这本书原来不是介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而是像画书一样,只是对陶行知的生平,经历等进行了介绍,于是我又选择了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其实后来才发现这本书还挺有用的。于是这两本书都成了我本学期的重点阅读对象,尤其是《论语别裁》这本书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收获颇多。这本书其实是在认识了于丹,看了她的论语感悟后无意间发现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真正认识到了大家的风范,南老先生对论语的理解让人如沐春风,感觉自然、生动,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两本的学习和感受。

《捧着心来不带草去》猛一看,实在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可是仔细一翻一读,还挺有收获的,虽然里面没有我们最需要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介绍,尤其是没有生动的事例能够供我们参考,可是它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没有把这本书拿回家去看,所以到现在还有一部分没有看完,不过我已经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他所拥有的才干完全可以使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可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使他放弃了这些物质条件,他选择了办平民学校,给流浪儿办学校,为此他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好多老师都迷失了方向,是的,物价的飞速上涨下我们需要提高工资待遇,我们也是人,也要首先有能力生活下去才能讲做出贡献,可是想想我的有些所作所为,尤其是近年来对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老是感觉有些应付,这实在是有些对不起老师这个称号,也对不起国家每月发给我那为数不多工资。要我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不计得失去贡献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可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还是能做到的,我要以陶先生为榜样,好好地为我的学生服务。这本书中虽然没有具体讲述陶先生的什么教育思想,但是也提到了陶先生的一条重点思想,那就是生活即教育,陶先生更注重学生们的亲身体验,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自体验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记忆肯定更深刻,这一点给了我一些启示,虽然我不能像陶先生那样给学生提供那些亲身体验的机会,但我可以尽可能的提供,还有就是在实在不能提供亲自体验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来理解掌握知识,另外就是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借助阅读别人的文章来增进各方面的体验。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著作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而做了十年语文教师的我居然到现在才开始去阅读它是不是太晚了些呢,不,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到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只要我醒悟了就好了。《论语》的版本太多了,前一段时间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讲《论语》,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我也正是在这股国学热中才开始行动的,经过精挑细选我选择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这套书,拿到这套书之后感觉的确如评论中所说,南老先生的讲解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他结合自己对国学的研究写出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另辟蹊径,在很多方面多次为孔子平反,把原来被肢解,被片面理解的论语进行了系统的理解,让人收获颇丰!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可是这套书的二十个篇章中并没有单纯的教育思想篇章,更多的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要说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哪些教育思想,我想应该就是某些小篇章某些对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吧!首先,它告诉了我们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这让我想起了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的一句话--你们来学校,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比学知识更重要的,那就是学习做人。我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句话不知是什么时候自己总结出来的,反正从总结出来之后我就经常给学生说这句话,今天我终于给自己的这句话找到了依据。是呀,如果我们的学生知识都掌握的不错,可是却没有什么能力,更没有善良、爱心等这些重要的东西,那他的知识不如没有,一个有知识高智商的人,犯起罪来会更可怕,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教学生做人,在本学期的教育中我更加注意了这一点,因为现在的孩子看得多,听得多,懂得多,这可不是在夸他们啊,真正有用的他们没有去看,去听,去懂,相反却在不该操心的地方学得快,学得多,早熟得很,而这个班上有个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而且还带出了一拨好事者,尽管这个孩子脑子挺聪明,但是在我这里却几乎得不到表扬,因为她做人太失败,还自我感觉良好,带坏了班里一些脑子比较够用的孩子,像这样的孩子即便在脾气很好的,很注重启发学生的孔子面前,我想得到的打击也会不少,因为实在是太不讨人喜欢了。

说到启发学生了,这里就要引用孔子的为数不多的教育之句了,那就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孔子告诉我们教育学校要启发,启发之前要让他发愤,而后再启发,然后还要引起他的怀疑,才能会去研究,才能取得成绩。而这一方面正是我平时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多去研究如何使学生发愤,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并引起他们的怀疑,而不是让他们信服我所说的一切。

本书中还有一处讲教育方法的句子,就是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诸位,你们以为我讲学问,还会保留秘密,不传给你们?我绝对没有丝毫隐瞒,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做学问,为什么都不懂呢?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会像有些老是那样留一手,我的学问很简单,本身就是教材,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这一部分读完后,我可真有些后怕,其实这个道理我也懂,只是有时会忽略掉,看到那句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我不由自主就想到了自己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发雷霆,这种行为不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反面影响,让他们慢慢地变成容易发脾气的人嘛?好可怕,有时发脾气是难免的,也是应该的,可是经常这样粗暴地处理一些事情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这可是今后要加以改正的地方呀!

关于《论语别裁》还有不少收获,还有下册没有来得及看,以后再交流吧!

教育学书籍读后感


教育学书籍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着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教育学书籍读后感(二)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着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着,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着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着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着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学书籍读后感(三)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读叙事教育学有感


读叙事教育学有感

听过刘老师的讲座,非常敬佩。光光的脑袋,严肃的表情,诙谐的语言,总是能让人在快乐中感受到他的智慧。暑假一到,跟孩子的距离密切了,自己变成孩子眼中的“保姆”,她则自我形容,是保姆养的猫。我既不想成为保姆,也不想她成为猫,就赶紧拜读了刘老师的《叙事教育学》。希望能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秘方。读完之后,无论是从教师职业还是从教育孩子都有收获。

《叙事教育学》源自于刘老师上的一门课。是以课程为契机,教案为形态,以学术方法为精神,撰写而成的一本书。内容上分析了大量的教育小说和教育电影。他以叙事教育为主线,将这些内容串起来。就像一个大师在一堆散乱的珍珠里,串出了夺目的项链。让人想起来,如果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它就会给你奇迹。叙事教育学,是相对于理论教育学,不讲道理,只讲故事的教育学。出色的叙事教育学恰恰只是保持故事的文学性、艺术性而有意或无意地担当起教育的任务。由此可知,“叙事教育”实际上就如同德育中的“隐性教育”。在德育的教学中,可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在介绍卢梭的《爱弥儿》一书时,卢梭开出一个返回“自然教育”的处方,重点是通过“消极教育”来实现”身体教育““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身体教育”实现强健的体魄,情感教育实现“自爱”和“怜悯”,意志教育保护儿童的善良天性,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消极教育是指在直接授予知识前,让知识工具的器官完美化,努力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现代教育的现状与这些观点在许多地方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通用12篇)


怎样才能领会优秀读后感的内涵呢?比如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就能从书中得到人生答案。此时就可以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将它内化为我们思想的东西,栏目特意为你整理教育学个人读后感。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1)

生命是宝贵的,但它很脆弱,任何一点点伤害都可能让它残缺或终止,就像一丝轻纱。

以前我就知道交通安全很重要,可是从今天的安全教育中,看见那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才让我了解安全的重要性。

行人最关注的就是行路安全,横穿马路时,要走人行穿越道,穿越马路时,养成看交通信号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来往车辆,不要追逐,猛跑,斜穿或突然改变行路方向,大中城市的马路,一般都分成机动车行驶的快车道,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和其他慢行车道。及行人走的人行道。

行路时,必须走人行道。在人行道行走时,不要多人并行,在没有划出人行道的路段,要尽量靠边走,这样才能确保行路的安全。在说骑车安全,按照交通部门的规定,不要不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各种人力车上街,就算满了12周岁,骑自行车上街也要走慢车道,不能进入机动车行驶的快车道,也不能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

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非机动车到的路段,要尽量靠右行驶,不能逆行,也不能到路中间去骑,这样骑车安全就不成问题了。还有乘汽车安全,坐公共汽车时,要遵守秩序,在指定地点依次候车,等车停后,先上后下,不要拥挤,不能在车还没停稳时就抢先上,要扶好把手或椅背防止急刹车,摔倒或撞伤,还有乘车时不能向车外,乱扔杂物,也不能把头,胳膊,或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因为这样容易被对面来的车或路边的树枝刮伤,坐汽车特别是坐长途汽车,不能携带鞭炮,汽油,一类的易燃易爆的物品上车。而且下了汽车,要先走到便道上去,如果需要横穿马路就必须从人行道通过。绝不能一下汽车就急忙奔到马路中间,更不能不等汽车开走就从车前车后往马路中间跑,那样看不见路上来往的车辆,很容易出事。

那些如流星般消失的生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为了少走几步路,节约几分钟,而忽视了自己的安全。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2)

徐瑞平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是李德昌先生的一本新著。根据对信息人假设的观点,信息人的信息需求表现在货币、权力、知识、情感、艺术和虚拟抽象等六个维度上。在信息社会的开放系统中,势=差别×联系,管理的本质即产生更多管理信息,营造更强管理势。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非线性、集约型教育生产更多教育信息量,营造更强教育信息势。创新是系统信息势达到阈值时发生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

[关键词]信息人;势科学;对称化管理;集约型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xx)01-0009-03

势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究竟哪些对象更明显、更符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与检验?这都需要探索和研究。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偶然机会得到西安交大李德昌老师的专著《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因为之前已读过李德昌老师的著作《新经济与创新素质——势科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创新》和《信息人社会学——势科学与第六维生存》,深感震撼。势科学是李老师集原创、新颖、逻辑、哲学于一身的大学问,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统一都具有普适意义。由于工作时有繁忙,拿到该书却读读停停,虽将读时的感受和想法在书页上时加批注和乱划,但并没有专门整理。因为势科学涉及的学科很多,知识及水平有限,加之融会贯通能力也稀松平常。要给予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写点想法,权当抛砖引玉。

1信息人假设揭示了信息社会人类赖以生存的本质

信息人假设的观点既不同于“经济人”(假设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社会人”(认为人不是机器和动物,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的活生生的、以社会性交往为生活之依赖的“社会人”)、“自我实现人”(认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乃是“自我实现”,即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的潜力),也不同于“复杂人”(假设人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人的个性因人而异,而且还因时、因地、因地位和人际关系等各因素的变化而异)和“文化人”(组织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观的人)假设。信息人的信息需求表现在六个维度:货币、权力、知识、情感、艺术和虚拟抽象Ⅲ。虽然不同文化熏陶、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个性、不同专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们在不同信息维度方面的倾向和追逐各有差异,但大多数人们在追逐某些维度的信息时并不排斥对其他维度信息的向往和占有。当然,从群体社会的相对性考量看,不同维度的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等位面或等效面。作为信息人,信息是其生存的必备营养要素,信息使其产生自信,信息使其具有活力,越有信息越有身份、越有地位。笔者觉得信息人假设更符合当今信息社会下的信息作用机制。因为信息社会充斥着大量信息并有许多冗余,拥有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是信息社会成功人士奋力追逐的目标,这既是人们应对复杂社会状况、不确定性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人们消除自身内在焦虑紧张和不确定性的重要举措。

2势科学理论揭示了信息的本质及其作用机制

对势科学理论,从自然科学看,就是发现、寻找和探索自然界的“势现象”、“势机制”、“势科学”,而从社会科学看,就是摹仿、营造和推广社会活动的“势规律”、“势结构”、“势形象”。如果说在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及前工业经济的物质文明中,势=差别÷距离,势即梯度、即斜率、即导数、即负熵的话,那么到了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的信息文明中,势=差别×联系(差别×联系=差别÷距离,距离和联系是反比),势即信息、即有序、即结构、即和谐。笔者觉得作者对势的概括与表述揭示了信息的本质,将老子“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整体直觉思量的势概念与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比例”逻辑考量的势内涵统一起来。当然,作者在这里描述的信息是除去噪音、废话等冗余的有效信息,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特别指出的是作者给出的势定理——“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揭示了信息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从根本上阐述了信息化社会加速发展的现实,恰恰也是由信息的作用机制导致的“差别不断扩大而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使信息势不断增加,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增强。

3管理过程是不断生产管理信息量,营造管理信息势的信息动力学过程

从势科学视角来看,管理的本质即产生更多管理信息,营造更强管理势,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揭示管理信息生产的内在规律,从而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不同的管理过程中生产管理信息量、营造管理信息势。管理团队中成员个性越凸显,之间差异越巨大,通过常沟通与强联系越能使其提高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管理势、提高团队竞争力。据此,可以认为:管理过程是应对信息不确定性的过程,也是管理人才和管理组织的成长过程,而无论是应对信息不确定性,还是促使管理人才和组织的成长,都是一个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管理过程即信息动力学过程,管理势就是将具有差别的管理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企业管理就是追求一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或一定产出下的投入最小或一定投入与产出下时间最少或效率最高。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对称化管理,突出管理要素之间的差别,加强要素之间的联系,实现管理信息势最大化。

4教育过程的本质是通过集约型教育生产教育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

从势科学视角看教育,教育即“生产人才”、“生产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事业与产业,只有在充分尊重个性化的文化沉积与平等开放的环境氛围中才能孕育出教育信息强势。在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及前工业经济的传统社会下,知识量少且之间的关联度小,所实行的传统教育是一种“点性知识”和“零散知识”传授、解惑的线性教育,传统的线性教育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特点和教育要求。而在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的现代社会下,信息爆炸、知识翻番、联系紧密,需要实行一种“面上知识”和“立体多维知识”教与学互动结合的非线性教育,非线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不再受“叠加原理”支配。今天学到的“1”和明天学到的“1”,加上之间的联系,就会产生非线性作用,就可能出现1+12的局面。根据势科学理论,要使教育过程实现信息量最大,即信息势最大,就必须使教育过程中教育要素之间差别最大联系最紧,而差别最大联系最紧的要素就是对称化要素。因此,实施对称化教育是实现集约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对称化教育、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对称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称化教育、直觉与逻辑的对称化教育、具体与抽象的对称化教育等。

5创新的本质是信息势达到临界值时的非平衡相变与非线性分岔

作者在书中开宗明义地给出创新的逻辑定义:“创新是系统信息势达到某个临界值时发生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并用传统文化中的势术语形象地描述了创新发生的逻辑过程:蓄势待发一势不可挡一势如破竹一创新分岔。创新的内在机制不但来自经典场论下信息势达到阈值时发生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而且也来自于量子场论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关系不对称而产生的量子化创新。现代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显然,熊彼特仅给出了创新是什么,但没有表述创新怎么实现。而作者在书中则给出了由量变到质变、由线性作用到非线性作用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的创新实现途径。在科学技术领域,创新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学科之间的渗透、碰撞、交流和交叉,学科交叉渗透的本质是在更深层面上将差别巨大的不同学科联系起来,营造更加强大的科技信息势,催生更多的技术分岔和科技创新。

通过读《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有许多启示和感悟。势科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普适性,作者以势科学为基点,在教育、管理和创新等方面的见解开启了通向势科学的大门。但仔细思考,“势现象”、“势机制”、“势规律”在人类社会各种系统或活动中的表现却并不一样,有的明显一些,有的隐含一些。那么究竟哪些对象更明显?哪些对象更符合呢?在现代物理学中,对称性是指一个理论的拉格朗日量或运动方程在某些变量的变化下的不变性。对称性分为整体对称性和规范对称化(或局域对称性),如果这些变量随时空变化,这个不变性被称为规范对称性,反之则被称为整体对称性。数学上,对称性由群论来表述,对称群分为连续群和分立群。那么不同的对称性和对称群以及对称化程度与势规律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何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与检验呢?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德昌,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xx:22.

[2]邵汉明,陈一弘,王素玲,百子全书:老子·庄子[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48,61.

[3]李德昌,势科学与现代教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xx,27(2):84-92.

[4]李德昌,信息力学与对称化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xx,24(2):13-19.

[5]李德昌,新经济与创新素质——势科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创新[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xx:166-204.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书育人,师德为先。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所以从我们跨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天起,就应在不断完善自己师德的征途上启程。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转载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师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奉献教育,就要努力实践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做一名拥有爱心的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用爱心为孩子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4)

周六早晨,我观看了山东公共卫视的《中小学生春季安全教育第一课》节目。这档节目主要讲了中小学生安全法则,以及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怎样自我保护,。

如果在家中发生了地震,一定不要慌。要找一个比较坚固的地方钻进去藏好,或者躲到卫生间等面积较小的地方。用双手保护头部,闭上眼睛,以防止眼部受到伤害。如果在教室里遇到地震,先钻到桌子底下,抓住桌腿减震。等到地震减轻后,在按照老师的指示,排好顺序,迅速跑到空旷的地方。如果被坍塌的物品压住,要找一些坚固的东西支撑住即将要倒塌的地方,受伤了可以用衣物简单包扎一下。不要大喊大叫,要用石头等物敲打地面,找食品或水补充能量,等待救援。

遇到火灾也不要着急,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然后再从安全入口逃离,一定不要坐电梯。如果被大火困住了,可以用鲜艳的衣物在窗户边挥舞,向外大喊,以此释放求救信号。如果大火已经蔓延到了门口,门被烧得很热,就用湿被子把自己裹起来,然后找凉水泼到门上,以防大火蔓延进来。

在马路上散步时要靠右侧行走,横穿马路,要看清红绿灯,走人行道。不要跟汽车赛跑,不能在马路上打闹。一定不要去不知情况的水域游泳,要选择有安全保障的游泳池。未成年人要在父母的带领下才能去游泳,游泳时不要在水底玩耍打闹,以防呛水身亡。

看了《中小学生春季安全教育第一课》这档节目,我受益匪浅。以后,我一定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安全法则,不让自己受到任何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5)

《教育学》是师范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了几年以后,重新拿起《教育学》这本书,感觉熟悉而又陌生。

我们整天把教育挂在嘴上,那什么是教育呢,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整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美育这一章节。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称之为实质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定义的变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质的拓展,从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认识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但是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

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去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当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爱,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比如自然景致就具有天然质朴、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变化而经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我们知道,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学过去在教育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主要关注的是真、善两个尺度,而严重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动最讲言传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视审美和创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一直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等。(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分。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并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6)

一路阳光,一路书香。

一路梦想,一路成长。

十月的秋天,南方整月的阴雨绵绵,我们总梦想着沐浴阳光。

这些日子里,我们参与了“成陶会”的问题时习研讨,见证了北国小镇校长大会的高峰论道,共同阅读了《创造力教育学》这本书,我最喜欢第三章,关于“梦与创造”。

梦编织起纷繁交错的思绪。

梦,是一天中生命的死亡,辛劳后的沐浴,受伤心灵的药膏,大自然最丰盛的菜肴。

梦,是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梦,于无意之中就具有了创造力,它们由缤纷的碎片组成,间或有一连串的记忆。

梦,可能是旅行、冒险、噩梦或焦虑。

梦,有时候是一团乱麻,有时候几乎是预言。梦醒时分,我们或焕然一新,或精疲力竭。

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

有时冒险,有时抒怀,有时古怪,有时离奇,有时恐怖,有时美好……

冒险的,刺激挑战;抒怀的,侃侃而谈;古怪的,不假思索;离奇的,荒诞至极;恐怖的,惊悚后怕;美好的,留恋回味……

在梦里,可以穿越几天、几年、几十年毫无相关的几个事件。并且似乎又很合乎情理,是那样的自然而然。

在梦里,可以整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许多场景。小时候的乡间田野,长大后的工作瞬间,未来的美好构想。一切生活中的场景源自美好的愿景。

在梦里,可以把相干的、不相干的人,想见的,不想见的汇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家常,语重心长共分享。

有时候,半夜醒来,迷迷糊糊打开手机记录梦里的创意经典;有时候,清晨起床,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其间故事;有时候,居然在梦里说梦的真实,美好到不愿意醒来,希望梦见梦的续集……

只要我们活着,我们生命的相当一部分会在梦中度过。

每个人在创造梦境方面都是十足的艺术家。

梦境的美丽幻想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先决条件,当然,正如我们所见,也是诗歌的重要部分。

爱做梦的人,具有创造力。

我们可以有梦,平衡情绪,自由畅想。我们可以圆梦,抓住瞬间,进行加工,大胆尝试,敢于创造。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事讲述者,在每一个晚上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编织着故事。

梦,一直都在;梦,一起创造;梦,一路美好!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7)

以前我就知道交通安全很重要,可是从今天的安全教育中,看见那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才让我了解安全的重要性。

行人最关注的就是行路安全,横穿马路时,要走人行穿越道,穿越马路时,养成看交通信号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来往车辆,不要追逐,猛跑,斜穿或突然改变行路方向,大中城市的马路,一般都分成机动车行驶的快车道,自行车,人力三轮车与其他慢行车道。及行人走的人行道。

行路时,必须走人行道。在人行道行走时,不要多人并行,在没有划出人行道的路段,要尽量靠边走,这样才能确保行路的安全。在说骑车安全,按照交通部门的规定,不要不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三轮车与推拉各种人力车上街,就算满了12周岁,骑自行车上街也要走慢车道,不能进入机动车行驶的快车道,也不能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

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非机动车到的路段,要尽量靠右行驶,不能逆行,也不能到路中间去骑,这样骑车安全就不成问题了。还有乘汽车安全,坐公共汽车时,要遵守秩序,在指定地点依次候车,等车停后,先上后下,不要拥挤,不能在车还没停稳时就抢先上,要扶好把手或椅背防止急刹车,摔倒或撞伤,还有乘车时不能向车外,乱扔杂物,也不能把头,胳膊,或身体任何部分伸出动车辆外,因为这样容易被对面来的车或路边的树枝刮伤,坐汽车特别是坐长途汽车,不能携带鞭炮,汽油,一类的易燃易爆的物品上车。而且下了汽车,要先走到便道上去,如果需要横穿马路就必须从人行道通过。绝不能一下汽车就急忙奔到马路中间,更不能不等汽车开走就从车前车后往马路中间跑,那样看不见路上来往的车辆,很容易出事。

那些如流星般消失的生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为了少走几步路,节约几分钟,而忽视了自己的安全。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8)

暑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在读到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我们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9)

在学校买教育专著的号召下,我选择了一本《捧着心来不带草去》,起初拿到书之后发现有些失误,这本书原来不是介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而是像画书一样,只是对陶行知的生平,经历等进行了介绍,于是我又选择了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其实后来才发现这本书还挺有用的。于是这两本书都成了我本学期的重点阅读对象,尤其是《论语别裁》这本书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收获颇多。这本书其实是在认识了于丹,看了她的论语感悟后无意间发现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真正认识到了大家的风范,南老先生对论语的理解让人如沐春风,感觉自然、生动,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两本的学习和感受。

《捧着心来不带草去》猛一看,实在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可是仔细一翻一读,还挺有收获的,虽然里面没有我们最需要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介绍,尤其是没有生动的事例能够供我们参考,可是它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没有把这本书拿回家去看,所以到现在还有一部分没有看完,不过我已经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他所拥有的才干完全可以使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可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使他放弃了这些物质条件,他选择了办平民学校,给流浪儿办学校,为此他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好多老师都迷失了方向,是的,物价的飞速上涨下我们需要提高工资待遇,我们也是人,也要首先有能力生活下去才能讲做出贡献,可是想想我的有些所作所为,尤其是近年来对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老是感觉有些应付,这实在是有些对不起老师这个称号,也对不起国家每月发给我那为数不多工资。要我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不计得失去贡献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可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还是能做到的,我要以陶先生为榜样,好好地为我的学生服务。这本书中虽然没有具体讲述陶先生的什么教育思想,但是也提到了陶先生的一条重点思想,那就是"生活即教育",陶先生更注重学生们的亲身体验,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自体验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记忆肯定更深刻,这一点给了我一些启示,虽然我不能像陶先生那样给学生提供那些亲身体验的机会,但我可以尽可能的提供,还有就是在实在不能提供亲自体验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来理解掌握知识,另外就是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借助阅读别人的文章来增进各方面的体验。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著作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而做了十年语文教师的我居然到现在才开始去阅读它是不是太晚了些呢,不,"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到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只要我醒悟了就好了。《论语》的版本太多了,前一段时间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讲《论语》,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我也正是在这股国学热中才开始行动的,经过精挑细选我选择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这套书,拿到这套书之后感觉的确如评论中所说,南老先生的讲解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他结合自己对国学的研究写出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另辟蹊径,在很多方面多次为孔子平反,把原来被肢解,被片面理解的论语进行了系统的理解,让人收获颇丰!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可是这套书的二十个篇章中并没有单纯的教育思想篇章,更多的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要说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哪些教育思想,我想应该就是某些小篇章某些对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吧!首先,它告诉了我们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这让我想起了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的一句话--你们来学校,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比学知识更重要的,那就是学习做人。我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句话不知是什么时候自己总结出来的,反正从总结出来之后我就经常给学生说这句话,今天我终于给自己的这句话找到了依据。是呀,如果我们的学生知识都掌握的不错,可是却没有什么能力,更没有善良、爱心等这些重要的东西,那他的知识不如没有,一个有知识高智商的人,犯起罪来会更可怕,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教学生做人,在本学期的教育中我更加注意了这一点,因为现在的孩子看得多,听得多,懂得多,这可不是在夸他们啊,真正有用的他们没有去看,去听,去懂,相反却在不该操心的地方学得快,学得多,早熟得很,而这个班上有个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而且还带出了一拨好事者,尽管这个孩子脑子挺聪明,但是在我这里却几乎得不到表扬,因为她做人太失败,还自我感觉良好,带坏了班里一些脑子比较够用的孩子,像这样的孩子即便在脾气很好的,很注重启发学生的孔子面前,我想得到的打击也会不少,因为实在是太不讨人喜欢了。

说到启发学生了,这里就要引用孔子的为数不多的教育之句了,那就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孔子告诉我们教育学校要启发,启发之前要让他发愤,而后再启发,然后还要引起他的怀疑,才能会去研究,才能取得成绩。而这一方面正是我平时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多去研究如何使学生发愤,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并引起他们的怀疑,而不是让他们信服我所说的一切。

本书中还有一处讲教育方法的句子,就是"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诸位,你们以为我讲学问,还会保留秘密,不传给你们?我绝对没有丝毫隐瞒,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做学问,为什么都不懂呢?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会像有些老是那样留一手,我的学问很简单,本身就是教材,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这一部分读完后,我可真有些后怕,其实这个道理我也懂,只是有时会忽略掉,看到那句"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我不由自主就想到了自己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发雷霆,这种行为不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反面影响,让他们慢慢地变成容易发脾气的人嘛?好可怕,有时发脾气是难免的,也是应该的,可是经常这样粗暴地处理一些事情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这可是今后要加以改正的地方呀!

关于《论语别裁》还有不少收获,还有下册没有来得及看,以后再交流吧!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10)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那时的我热情满怀,踌躇满志,对学生也充满了爱心,立志做一名受学生喜欢和家长爱戴的好老师。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不但当初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而且还抱怨这,抱怨那,甚至怀疑自我当初的选取是否正确,怨天尤人,这种情绪有时也影响自我的教学。李老师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取后者!”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但是,每一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样能高兴得起来呢?李老师又带给了方法: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齐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我,每一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样能不高兴呢?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一些“错事”不以为然,甚至是不屑一顾,岂不知“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的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厌恶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悲哀。”多么单纯的孩子,多么可爱的孩子。平时我觉得自我是爱学生的,但读了这段话,比一比李老师,我觉得自我的差距还是太大,我的这种师爱并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发出的。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我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我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亲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先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

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我们就应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能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我必须能不断进步,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11)

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大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来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着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新发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说,受前一派的教育是“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应命准备去做工具,不是“为(别)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教育是“为己”,“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也是《叶圣陶教育文集》贯穿始终所提倡的教育。

书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时,有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态度都由分数来决定,把学生当作一架考试机器,希望在他们的大脑中尽可能多的“填”入知识。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觉的生命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再一次领略了教育的真谛——是为了受教育者和谐、健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灵的健全比接受知识的多少要重要的多。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的高兴,发挥自己的天份、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

教育学个人读后感(篇12)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喜欢《教育学著作读后感受(汇总6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学著作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