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十九

读后感十九扎

读后感十九

2023-02-15

读后感十九扎500字。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作品时,仿佛徜徉在一个优美的梦境中。这种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思想感悟是很多的,其实很多人都可以动手将它记录下来。以下是栏目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十九扎”,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读后感十九扎【篇1】

内容简介:爱情与金钱、欲望、婚姻、友情、道德的关系如何?爱情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中有什么异同?女人在爱情中的“痼疾”在什么地方?传说中的“作女”又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现实中还存在理想的爱情吗?……

爱情十九谭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谈到写《爱情十九谭》的初衷,米琴说:“我在和美国大学生交流思想时,发现很多年轻人都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很少有人相信永久爱情。我想,中国的年轻人是否也对爱情不感兴趣了呢?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在中文互联网上,我看到很多关于爱情问题的热烈讨论……看到这种种对爱情的讨论,我便想到:为何不参考一下经典文学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呢?” 这本书与市面大多数谈爱情书不同地方在于:她是从文学来谈的,分析各大名家名著中的角色的爱情观念、细节,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谈爱情,那些观念、细节对于我们有不少启发和实用价值呢。

爱情十九谭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米琴女士所用方法是在细心研读的基础上,评述这些经典的故事,分析人物的性格,最后展示出人物的命运,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体会出这些人物的爱情观念。这些“活”在文学经典中的爱情主角,就在阅读中成为了读者的闺房密友,从而也教育着读者如何去爱。《爱情十九谭》充满了现代爱情观念,还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看得出来作者很用心,作者用心地阅读原著,用心地整理故事,用心地评述,爱情在细节中。我们的爱情在细节的品味中丰满。我觉得这是本不错的好书。值得向大家推荐。

读后感十九扎【篇2】

暑假里,我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

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记得在小时候,我很调皮,也很淘气,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帮我买了几条小金鱼,但她没告诉我怎么养就走了,爸爸妈妈妈又不在家。我看到柜子上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灵机一动,把花瓶拿下来,丢掉里面的花,加了点水,把小金鱼放了进去。看到小金鱼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乐滋滋的。

读后感十九扎【篇3】

上回书说的是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这三藏他们倒是从观音院脱难了,可是在高老庄,这大圣除魔还真的说不上,故事的中心在第十九回呢。大圣充其量是把猪头给赶跑了,而且这猪头到还真的不是魔,他只是给高太公的歪心眼充当了一回魔而已、虽然猪头迷恋高家老三,但是他作为魔的角色纯属客串,谁叫那高太公心术不正呢。

如果这呆子真的是魔,那之前三番五次的道士和尚前来做法,肯定都不是被老猪给揍得鼻青脸肿了。那些喜欢通过作法、符咒的手段来降妖伏魔的和尚道士,他们所能搞定的,基本上都是那些另外空间的低灵鬼道之杂碎生物。如果稍微再厉害点的妖魔,这种术类的手段就够呛了,为什么?因为擅长这种术类手段在人世间降妖伏魔的道人们,通常都是没有神通的,差不多也就是天眼开了,能看到点阴间的东西、甚至大多数这样的人他们连看都看不到。也就是说他们档次不够,才需要借助外法、符咒来召唤其它生灵来替自己搞掂那些小鬼小魔小妖的。可是如果他们能招来的东西,要去对付很厉害的妖魔,那不是找死是什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母鸡妈妈扎篱笆》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母鸡妈妈扎篱笆的故事,有许多感想。


母鸡妈妈家没有把篱笆扎结实就说扎好了,半夜黄鼠狼来偷鸡,一推篱笆墙就到了,结果被偷走了两只小鸡。而鹅妈妈家的篱笆墙扎的又密又结实,黄鼠狼怎么也进不去。


我们要向鹅妈妈一家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事,学习也一样,要踏实认真,还要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论语》读后感之十九


孔子所宣扬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是对春秋时代人的价值发现的肯定。

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

读《哈扎尔词典》有感


构造真实

——读《哈扎尔词典》有感

文 修新羽

读过《微暗的火》的人或许更能理解本部作品:一次心智的冒险与挑战。

读过《看不见的城市》的人或许更懂得享受阅读过程:结构精妙,层层对映,犹如一种美丽晶体。

这便是《哈扎尔词典》,阴本或阳本。开篇没多久它便告诉你,"这个版本共印五百部,其中一部由达乌勃马奴斯用剧毒油墨印刷而成。这部沾着毒汁的辞典由一把金锁锁住,和另一部上了银锁的辞典放在一起。1692年,宗教裁判所下令销毁达乌勃马奴斯版的辞典时,只有这两本躲过劫难,得以幸免。这样一来,那些胆大妄为的人或异教徒若读了这部禁书,定遭死亡之凶。谁若打开此书便会立刻全身瘫痪,胸口像被针尖刺中一般。读者会在看至第九页上的这几个字时死去,这几个字是:词句已成血肉。倘若读者同时阅读带银锁的辞典,便能知晓死亡何时降临。带银锁的辞典里有下述提示:"倘若你已苏醒却未觉痛苦,须知你已不在活人世界。"

词句已成血肉,你便行走在此书中。隐藏在书籍背后的真相任你解读,任你唏嘘。

在这本书里,从编撰史开始,所有虚构都是真实。

在这本书里,没有故事科研,有的只是被切割成字句的历史,按字母表的顺序一一铺陈开来。红,基督教。绿,伊斯兰教。黄,犹太教。三个宗教的三个视角,循环交叠地讲述着哈扎尔大辩论时的人物与历史轶事。通过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通过这样一部"辞典小说",作者构造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并以此构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然后,让我们谈论一下小说写作中的真实元素。在这里,真实与虚构已然交织。书中提到的"哈扎尔论辩"与"改宗"之事在史学界多有所考证,诸多细节也是未加虚构("达乌勃马奴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这样苦心孤诣的安排,无疑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了独特的神秘感。而历史真实感只是此书非凡魅力中的一小部分。

其他的"真实性"恰恰是由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填补。"捕梦者"潜入梦境来搜集其祖先亚当的肉身残片,幻化成人形的撒旦对此万般阻挠。在最后的补编中,悲剧性的命运终被揭晓:受厄运阻挠,捕梦者们永远地功亏一篑,所谓肉身重组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跌宕……生死来去,轮回相续;求所欲求,求之不得。这种西西弗斯式的悲剧再次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达乌勃马奴斯死前从字典上读到的最后一句话:"动词是肉。人类的肉身是造物主创造的动词,而亚当之躯亦是由字母拼写而成;公主的眼皮上画着致死字母,让她在脆弱的睡眠时期也能至敌人于死地……不要试图去思考这到底可不可能。能被读到的都是谎言,真理偏偏写在字句间的空白里。我们苦苦地追求着自以为的真相,却对世界的真谛视而不见。

在《哈扎尔词典》里,对字句的评判自有其标准,神性与人性蕴含其间。作者用有限的语言构造出无限的世界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将沿着自己所找到的任一条道路,读到自己想要的结局。

作者简介

米洛拉德?帕维奇

(1929-2009)塞尔维亚作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院院士,全欧文化学会和全欧科学与艺术家协会成员。曾被美国、欧洲和巴西的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摘自豆瓣)

哈扎尔辞典(阴本)读后感400字(3)篇


哈扎尔辞典(阴本)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帕维奇说,假如一位作家的作品是由一位才智平庸的读者来阅读,那它是不会被理解的。自知才智平庸,我几乎一字一句的把这本书看了两遍,并且是从头到尾的读,没有被他忽悠真的去随意乱读,但如果不是认真的去读附录的话,还是很难从他刻意打造的迷宫里走出来。当然,书中那些冗长复杂的西方人的名字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绕不过去阅读障碍。

围绕哈扎尔王国信仰改宗,他用希腊古典修辞学的高深莫测、神出鬼没、富丽繁复、自相缠绕的语言精心构建了两条故事线,一条是历史的,一条是魔幻的,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完整故事,如一大块琉璃,红绿黄三色杂驳,灿若明霞。如果就这样呈现出来,那就是东欧拜占庭色彩的《百年孤独》。但帕维奇不,他不想让读者轻易读懂,他以辞典为噱头,搭建了一个迷宫的框架,然后把琉璃摔碎,一块块随机镶嵌在迷宫的框架上,每块碎片似乎都携带着整个故事的基因,到处闪烁着扑簌迷离的暗示、隐喻、宗教和习俗象征,残酷的碾压我等愚钝读者的想象力,这就是《哈扎尔辞典》。

作者在书中还通过对阿捷赫公主为首的捕梦教派虚构,对西方悠久的神秘主义传统进行了诗化。希腊古典文化衰落以后,从酒神崇拜发展起来的神秘主义一直在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地区绵延不绝,即便对异教和异端极端不宽容的基督教也没能彻底扑灭它,甚至反而被他所附身,如西欧的女巫,东欧的吸血鬼传说都带有神秘主义的异教色彩。尤其是巴尔干地区乃至东正教地区,那儿长久以来就是希腊人的天下,所以这种影响绝对是天长地久根深蒂固。反映在社会文化和习俗上,那就是对梦的执迷情节永不得解,书中的哈扎尔人甚至在改宗犹太教之前竟然崇拜梦和盐两种东西(为什崇拜盐,我还没搞明白,好像他们认为盐也有神性),实际上,哈扎尔人和蒙古人一样信奉“长生天”,类似萨满教。书中对捕梦人的描写出神入化,摇曳多姿,奇瑰炫目,捕梦人马苏迪甚至能进入骆驼的梦,大树的梦。三教的魔鬼十七世纪和二十世纪两度联手都没能阻止捕梦教派传灯授衣,这也是作者想传递给读者的一个愿望吧。梦,曾是西方人的宗教,现在又是他们的科学,佛罗伊德《梦的解析》,当然,更一直是他们文学艺术的不竭源泉。(我们的《周公解梦》就别来凑热闹了)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哈扎尔辞典(阴本)读后感400字 第(2)篇

打卡:《哈扎尔辞典》,[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20180126-0226。他们非希腊人、非伊斯兰人、非犹太人,但他们是捕梦者,当哈扎尔可汗的一次梦境引发出一次三方解梦、辩论和改宗,基督教的红书、伊斯兰教的绿书和犹太教的黄书,记录下不同的辩论结果,然而同样的结局却是哈扎尔王国的灭亡,捕梦者和阿婕赫公主携手对抗魔鬼、以及阿丹鲁阿尼身外身的各种故事,轮回与虚实相间,三位一体,迷迷糊糊,并不友好的阅读体验,稀里糊涂却也略微奇妙无穷。另:我从他疲乏的脸上看出了他的欲望、他的目的和他是谁;背自己的十字架似乎要比背别人的十字架更难;捕梦者称有个伟人要来,所以时光放慢速度,跟那个伟人同步;人人都是折射世界的镜子,但折射的方法迥然不同;好多人都会做同样的梦,这些梦大多都是旧梦;性爱不能过量,过量就会催人衰老,因为是从体内流出的光阴;一个人的过去会变得和他的未来一样模糊难解;穿鞋的人切勿自吹自擂,脱鞋的人也一样;大即是空,小却是实实在在。

论语读后感之十九


论语读后感

孔子所宣扬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是对春秋时代人的价值发现的肯定。

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九


论语读后感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论语》。我们知道,《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较大。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比较好地说明我前面所说的“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问题。

我觉得把握好了上面这个原则,我们可能解决对好多章节理解上的问题。我们就再多看几个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九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论语》。我们知道,《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较大。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比较好地说明我前面所说的“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问题。 
我觉得把握好了上面这个原则,我们可能解决对好多章节理解上的问题。我们就再多看几个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 

创世记十九章读后感2000字


读完了创世记十九章后,有非常多的认识、感想和启发,下面就与众灵胞拙谈一下。

首先,罗得一家人住在罪恶之城所得玛,(18:20节;19:1节);而我们的肉身也是身处物欲横流的世界之中,三大情欲强有力地引诱着我们有时止不住地犯罪。

第二,几乎全城的人都是污秽邪荡充满罪恶的;悖逆神与神为敌的;(45节);世上不信的都是属地属情欲属血气的,而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魔鬼)手下(约壹5:19),而自古以来都是属血气的逼迫那属圣灵的;(加4:29)

第三,罗得虽是个义人,但他是个失败的义人。为什么呢?说他是个义人,是因为他乐意接待天使,这一点是神所喜悦的,也是他们家族的好传统,因为他的伯伯亚伯拉罕是接待天使的榜样(18:18),并且为保护天使的安全,却毫不犹豫地拿自己女儿的贞操交换,这是我们当学习的。因为往往我们在许多的时候,在遇到是爱主还是爱世界抉择时,有着非常痛苦的犹豫不决和激烈的思想斗争,也就是灵与肉的交战,就如保罗说: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可是主耶稣明明地教训我们: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7);然而对于罗得的这一作法的另一方面讲,他没有用神所喜悦的方法,没有用神所赐的聪明智慧,没有与天使商量而是凭着血气,而自以为是的拿女儿最珍贵的贞操来交换,就如现在我们中有的信徒,自己不敢犯罪,守神的诫命,但是有时却让儿女们去做一些神所愤恨的事,比如世俗上清明节、七月半、过世家人的忌日等,自己不敢做拜偶像的罪,但为了怕家族其他不信之人的斥责,而让儿女们去犯罪以掩人的眼目;还有的家人遇到不平安,求神久久不能成全时,就有病乱投医,让儿女们去拜各路神仙,这等人若是他们的儿女也受的主耶稣的合法大水洗礼,岂不是拿儿女的贞操而不顾犯了灵里奸淫吗?这也是神所不喜悦的.而罗得凭着己意不但不是他救了天使,反而是天使救了他(1011节)我们在有些时候也同罗得一样,虽有主耶稣与我们同在,但我们还是凭自己的方法和所谓为主努力做工。但是所行的并没有求问过主耶稣:主啊,我该如何去行?我们因为没有忍耐等候,安息在主的膀臂中,总是凭着自己的意思任意妄为。外面看着在为主大发热心,却不是按着真知识背主而行。如果我们有时凭着血气而行为,若不被慈爱的主拦阻,有时真的连自己的命为什么丧的都不知道呢!甚至明明是为罪受苦反理解为为义受苦呢!

第四,当天使叫罗得去叫他在城中一切属他的人时,罗得去叫了,但问题是两个女婿都不听都不信,甚至以为罗得说的是戏言(14节)。其实这当中也是有原因的。在这里我们不妨也省察一下自己,主耶稣叫我们传福音,我们传是传了,但我们的家人、亲戚、朋友、邻里不肯接受。为什么呢?正因为我们当中也有人如罗得一样,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好的言语行为,没有给别人留下真基督徒的样子,没有基督的香气在自身上发出,甚至有的人的所作所为还不如不信的世人,如果是这样传福音,有谁愿意信呢?所以主耶稣说:灯若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5)所以雅各长老教训我们:信心与行为并行,如果我们都能结出保罗所提出的圣灵九样果子来,福音也就不那么难传了,听到福音的人也不会那么悖逆不信了!然而弟兄姊妹也不要灰心,如果我们为主传福音尽心尽力了,一切都照着主的旨意而行,就像保罗所说:人若在自己所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罗14:22)可是被传的人还是不悖逆不信,那么我们就要忍耐等候神应许了,因为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徒13:48)也就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神啊!

第五,当天使催逼罗得逃命,罗得却是迟延不走由此反映出罗得对神的话语的理解是非常迟钝的,缺少了属灵的聪明智慧。即便勉强走,还和天使讨价还价,怕遇到危险艰难想走宽大平坦的路,怕累想抄近路,也就是怕走窄路远路(18-20节),就如主耶稣所说的那些能说不能行的法利赛人,他们把衣裳做宽做长了,怕灵修、怕艰难怕患难,岂不知患难是每位属灵人的一大笔财富吧?难道神是故意要我们累点儿苦点儿,要我们无缘无故受患难吗?不是的,那是主想要我们得着更多的极重无比的荣耀。保罗说: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8:18)还说:既是神的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8:17)所以主告诉我们: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们现在也是如此,主耶稣要我们快跑跟随他的脚踪行;要我们除去老我;要我们离罪从善;要我们脱离开死权;要我们在善事上聪明,在恶事上愚拙;要我们警醒预备,努力灵修;要我们拣选生命,莫自伐其善,忍耐等候主;要我们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样,但我们也是迟迟不肯啊,并且还为自己竭力申辩,与神强嘴:我们现在还是肉身,还在世界上生活,所以不可能像神完全,也不可能达到像神圣洁;因为是人,肉体上都还会犯这样那样的罪;还有什么:我们在世上生存一天,不也得吃也得喝吗等等~~~用以上托词把神的道拒之门外。请问:为什么荷花能出淤泥而不染?主耶稣、使徒、保罗他们当时不也是生活在有形的世界中吗?查考一下四福音就会知道:当年主耶稣不也是以人的样子生活在有充满罪恶的世界中,并接受了撒但的试探和引诱?但为什么主耶稣依然自始至终都能达到无我、无罪、无魔鬼?保罗在世界中虽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患难、困苦、贫穷、下监、酷刑,也依然能做到:谁也不能使我与基督的爱隔绝(林后11:23-32;又罗8:35-37),直到他即将浇奠离世之前,他能坦然地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4:7-8)有些弟兄姊妹也许会说:因为他里面有神的灵帮助引导他前行,所以不会犯罪。那我们不也是同样受了灵洗,有神的灵住在我们里面吗?但是,神是个灵,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神乐意与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的人同在,所以让不让神与我们同在,愿不愿让主耶稣时刻带领我们前行,决定权在我们手中,而有许多愚昧的人却弃权了,不愿常常祈祷,不愿让神的灵住在心内,不愿意让主与他同行。世上有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又有一句:事在人为。所以凡不愿灵修,警醒预备,努力攻克己身跟主前往的,结局必是等主来时被主撇弃而丢在黑暗里哀哭切齿、怨天尤人、后悔莫及而悔之晚矣!

第六,罗得的妻子因贪恋世界、家产,不愿奔向神所指示的山上去,这也与罗得平时在家里的言语行为有根本的关联。因为罗得在他家中是扛大旗的,并且男人是女人的头,如果罗得平时在家中对妻子儿女们言传身教带头灵修,并且还严格监督妻儿们也和自己一同灵修,就不至于妻子因为心中无神的道在其中,因为不相信神的应许和神的预言会真的应验,所以到灾难即将来临之时,还在满心想是都是世界上一切情欲上的事情,不能安心照着神所指示的目的地奔跑,而是回头看世界,结果变成一根死盐柱子,失去本来蒙神应许的永远的生命,从此她在神的家中和神的城里永远无名无份,(我们都知道亚伯拉罕的不如子之衣叫撒莱,后来神又亲自给她改名字叫撒拉。而自始至终我们也没有从圣经里看到罗得的妻子到底叫什么名字?)而成为后来归神而不灵修之人结局的鉴戒。从此教训中,我们也当检讨一下,我们当中有在自己家中扛大旗的,是否负起了带领全家人恪守神纯正的道及搞好灵修的工作没有?如没做好,那么将来等主来时,也会出现娶去一个撇弃一个的悲剧!

第七,亚伯拉罕对神的誓死忠心和满心相信神的应许必能成就,永远亲近神,无论是患难困苦顺境逆境,都能至死不渝地跟着神,成为我们灵修中宝贵的财富和奔跑天国路上的巨大动力,使我们也能像他那样得到成功。(27节)

第八,罗得在得到神莫大的保守生命之鸿恩后,并没有继续持守神的道,继续亲近神,而是贪图安逸的生活,天天过着自我满足的得过且过的属世生活:吃饭、喝酒、睡觉恶性循环机械而毫无生气的生活,自然更不能教训自己的女儿灵修,因为己救才能救人,己达才能达人,结果给魔鬼留下可趁之机,因醉酒种下了那受咒诅的根---摩押族和便亚米族(3038节)。在这里,我们也要思想;我们虽然因主耶稣宝血的洗礼和圣灵的洗礼得以重生了,但不应该就停留在已经得救的鸣鸣自得之中,而是要不负主恩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竭力追求达到进入完全的地步;不可停止我们的感谢和祈求,不可停止自己的灵修,还要教训自己的儿女们如何活在基督里,怎样活出基督的样式来,无论何时都能发出基督的馨香之气,直到永远得以站立在真神面前。

在这章圣经中,我们还看到罗得的女儿的所为。就是在自己要逃命之时,却没有亲自去叫自己的丈夫,说明她们的爱有问题。因为夫妻二人本为一体,应当相亲相爱相扶相助。可以说他们一家人正是因为缺乏了相爱的心和他们自私自利专顾自己的心致使他们一家人在逃跑时不能彼此的勉励,携手前进,才导致了罗得的妻子变成盐柱,而罗得也成为失败的义人的可悲结局。

亲爱的灵胞弟兄姊妹们,让我们今天在神的大家庭中(神的教会里),都能相亲相爱,相互携手,互相代祷,同有一个心思同有一个意念,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努力追求神的真理真道,积极灵修自己,要拣选生命,莫自伐其善,专心忍耐等候主耶稣基督的亲自降临的日子,到那日,愿我们每位灵胞都能成为他要迎娶的、他所喜爱的、完全的、圣洁的美人儿!

阿们哈利路亚!

论语读后感之四十九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论语》读后感之四十九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后感十九扎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十九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