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

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

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等专题内容。

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观影能和读书一样促进人们的成长,一些新奇的情节有时能让自己获得不同启迪。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想要写好观后感,就应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您从作品名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

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篇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了不起的大盗奶奶》。这本书有趣极了,她讲述了一个幽默的,令人动容的、伤感的故事。

文中的小主人公叫本恩,本恩不喜欢他的奶奶。因为奶奶很乏味,她满口假牙,戴着助听器,袖子里藏着用过的纸巾,还用脏纸巾擦本恩的脸。爱吃臭臭的圆白菜,连身上都有一股圆白菜味儿。和本恩在一起,只会玩拼字游戏。本恩讨厌和奶奶在一起,他迫不及待想逃走。

一次偶然的机会,本恩发现奶奶居然是一个珠宝大盗,而且还梦想着去偷女王的御宝,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冒险行动呀!本恩激动万分,他也是一个小冒险家。他开始研究地下管道,练习游泳,学习各种逃生技巧……他要和奶奶一起完成冒险计划,他又重新爱上了变成淘气包的奶奶,然而,故事的结局却又那么令人伤感:这是奶奶为了讨孙子喜欢才编织的一个谎言,实际上,奶奶身患癌症,活不过圣诞节了。

读完故事,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用自己的爱换来了孙子的爱,我是一个老师,我爱我的学生。每天,我们含辛茹苦地教他们,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而是一味地灌输他们道理,知识。那么,我们会不会像本恩奶奶一样令学生讨厌。本恩奶奶换了方式,编造了一个冒险的故事,孩子最喜欢故事,他们听故事,学故事,我们只有把知识和道理编织在故事里,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才会让他们接受我们。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才会让他们喜欢我们。

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篇2】

我看完《钱堆里的男孩》后,在封底看到这本书的。

主人公本恩有一个很经典的奶奶,她满身的圆白菜味,不停地放屁还死不承认;耳朵里有一个1954年生产的老式助听器。本恩非常讨厌奶奶,可他爸妈为了在周五摆脱他,去看舞蹈节目《与星共舞》的现场版,把本恩扫扔到奶奶家。有一天晚上,本恩实在忍不住了,就给爸妈打电话,请他们接他回家,爸妈没答应。第二天,奶奶有点伤心。一段时间后,本恩突然听爸妈说,奶奶xx第一次出门。本恩就悄悄跟着奶奶,发现她竟想去偷珠宝。本恩带奶奶回家后,听奶奶说了一切,原来奶奶是一个国际珠宝大盗,雅号黑猫,已经偷过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珠宝,只有一批珠宝没偷过。本恩问是什么珠宝,奶奶笑了笑,说:“英国御宝。”于是,他们就开始计划盗御宝。可是,爱管闲事的邻居帕克百般阻挠。最后,本恩发挥管钳工的特长,和奶奶通过一个有100年历史的下水道进了伦敦塔。找到了御宝,正想偷的时候,女王竟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奶奶把一切都告诉了女王,这一切都是一个谎言,为了让本恩改变对她的态度,她才编了这个谎言。女王告诉奶奶她也有同感。于是女王赦免了他们。他们回家时,奶奶对本恩说,她要走了,她已经是癌症晚期。奶奶和孙子在破晓的晨光下,抱在了一起……

读完这本书,我眼角淌出了泪水。是呀,现在多少少年不把老人放在眼中,有的还讨厌他们。如果我们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爱,就会给他们温暖。正如世上每一个事物都会有盛兴衰败,在盛兴时我们为他们骄傲,在衰败时给他们一些关爱,就像那黄昏的夕阳,虽即将落山,但也给人无比的温暖。

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篇3】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了不起的大盗奶奶,”这是一个幽默、令人动容、不时又有些小伤感的.故事,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图书作家大卫、威廉姆斯。这本书讲述的是11岁的本恩觉得自己年迈的奶奶很乏味,只会爵薄荷糖、玩拼字游戏,身上全是臭臭的圆白菜味儿。但是,有一天,奶奶要带他一起去冒险,无意中他发现奶奶的包里有很多珠宝,这时他才知道原来奶奶是臭名昭著的国际珠宝大盗。于是,他就跟着奶奶学研究下水道,练习游泳、学习各种逃生技巧······当他和奶奶一起快要完成冒险计划时,他又重新爱上了变成淘气包的奶奶。不料这时,突然被女王撞见了。他们向女王述说了自己的事情后,女王被他们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所感动,于是,赦免了他们的“罪行。”本恩这才知道,奶奶早已患上了不治之症,奶奶是强忍痛苦和他一起去冒险的。最终奶奶带着微笑离开了本恩一家,但她永远活在本恩、以及本恩一家人的心理!

这本书始终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的奶奶。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奶奶是一个年迈、爱唠叨、又乏味的无知老人,跟她说话很无聊,她满脸的皱纹还让人害怕。现在想起来感到非常的惭愧。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要尊老爱幼,也让我懂得了家人之间要互相了解,互相关爱、珍惜彼此之间的亲情。

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篇4】

《了不起的大盗奶奶》是一本生动有趣、幽默搞笑的故事书。讲的是一个十一岁的英国小男孩儿和他奶奶的故事。这本书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了小男孩儿本恩先是感觉他的奶奶很乏味,后来他对奶奶有了不同看法的过程,非常有意思。

本恩是个十一岁的普通男孩儿,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管钳工。他的爸爸妈妈酷爱交际舞,每个周五晚上,他们都要把本恩放到奶奶家,自己去看《与星共舞》的现场版节目。一开始的几周,本恩一直觉得奶奶很乏味。他认为奶奶只会嚼薄荷糖和玩拼字游戏,而且浑身都有一股圆白菜味儿。自从他发现奶奶有很多戒指、王冠、耳饰的时候,便对它们感了兴趣。奶奶编了一个故事,说她曾经是一个国际珠宝大盗。本恩对奶奶的看法有了改变,他们甚至制定了一个去伦敦塔偷御宝的计划。本恩和奶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经历了奇特的冒险,但是御宝还是没有偷成。他们冒险回来前,本恩的父母以为本恩丢了,万分担心。他回到家以后,他的父母对他也比以前好了,并鼓励他成为一名管钳工。

本恩的奶奶很了不起,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大盗”,而是因为:她虽然得了癌症,但是,她不想让家人为她操心,便骗他们说在医院检查结果很好,不用为她担心。而且她还努力实现她最喜欢的孙子本恩想实现的愿望。本恩奶奶对家人的关心胜于自己。

本恩的奶奶最终去世了,本恩很难过。他在夜里偷偷地去看一看奶奶家的房子,因为他非常想念他那和蔼可亲的奶奶。

这是一个幽默、令人动容、不时又有些小伤感的故事。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家人之间要相互了解,互相关爱,珍惜彼此之间的亲情。

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篇5】

这个暑假,过得可真愉快,不仅出去玩,而且学习了很多新知识,当然还读了几本好书呢。

我最喜欢《了不起的大盗奶奶》。11岁的本恩不喜欢星期五,每周五他的爸爸妈妈都去参加同一个舞会,就把本恩送到奶奶家,在奶奶家只能知道圆白菜汤,圆白菜蛋糕,圆白菜饼等恶心的食物,还有拼字游戏,家里的书也都是关于一些大盗的书。在本恩看来,这些东西都觉得非常恶心,无趣。

有一次,他打开饼干盒发现里面都是珠宝,这让他突然怀疑奶奶是不是也是大盗呢。一天晚上他悄悄尾随奶奶到了银行,发现奶奶穿着盗贼的衣服,这让本恩断定奶奶一定是个大盗。但无奈还是被奶奶发现了他跟踪,他们互相承诺保守这个秘密。

过了一阵子,奶奶告诉他:每个大盗都有梦想。于是本恩就恳求奶奶带她一起,奶奶同意后,他就独自一人练习各种逃生技巧,学游泳,熟悉地下管道等等。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英国女王的宝物库,但是突然女王又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本以为会被抓起来,但是女王还是决定放他们走。

本恩的奶奶不久过世了,他又非常怀念他原本讨厌的圆白菜和奶奶一起经历的事情。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非比寻常,本恩和奶奶的经历充满了无限的神奇,非常吸引我。故事的结局让我又觉得很是悲哀。人与人,最重要的原来是只要能够在一起,彼此不分离,才是最美好的。

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篇6】

一拿到书我首先就被题目所吸引,>?大盗奶奶是有多了不起呢?奶奶是大盗她的家人知道么?奶奶在行窃时会被发现吗?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种种疑问,我迫不及待的翻看了书页。主人公是一个叫本恩的小男孩,他酷爱冒险。不过本恩最讨厌的人却是最疼爱他的奶奶,因为在本恩眼里,奶奶是一个只爱吃圆白菜,放圆白菜味儿的屁还不承认的邋遢,乏味的老亲亲。偶然一次,本恩打电话向爸妈诉苦,无意中被奶奶听到,本恩却毫不知情。奶奶在伤心之余决定做点什么。

奶奶告诉本恩原来她是一个大盗!别人叫她“黑猫”。本恩既震撼又兴奋,他希望和奶奶一起去到美国盗“御宝”,甚至已经做好了计划。奶奶知道后以各种理由推辞,在本恩的坚持下才勉强同意。

在偷御宝的过程中,他们遇见了女王。通过与女王的一番谈话过后,本恩知道了女王的烦恼,由此也知道奶奶其实不是什么大盗,她为了能让本恩多陪伴一下自己而编出来的谎言。本恩终于感受到了奶奶的爱,可惜奶奶一离他而去。

读完全书,我想起了身边的亲人们,他们总是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照,还尽量满足我的要求,却没有半点怨言,爸爸妈妈还一有空就带我去旅游,长知识。我不得感叹:"要在亲人有生之年多表达自己的爱,多去陪伴他们,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无视了亲人们的爱!"

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篇7】

说起“大盗”一词,如果你爱看古典名著《水浒传》的话,一定会认为是鼓上蚤时迁之流,不过大多数人会想到的是江洋大盗,抢劫财物,杀人放火等一系列恶行为的纵使者.可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呢?

读完书后,我才知道,达到要加引号的。原来,本恩认为奶奶很乏味,只会玩拼字游戏,而且浑身圆白菜味,做菜很难吃;蛋又稀又凉;圆白菜蛋糕原料发霉,做好后也放置发霉。放出的屁很难闻,并且不承认。所以,每个周末都是他的噩梦——要去奶奶家!一次,他悄悄给父母打电话,抱怨奶奶,而奶奶发现了,只好编故事,但事情越来越大,甚至他们盗了御宝,还见了女王。

是啊,我们应该多关心老人,在你年轻时,多在公交车上让个座,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亲人,可不能忘了我们是有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国度啊!别认为老人乏味,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做出让大家震惊的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奶奶攻略观后感 奶奶心得体会


当完整看过故事后,真的很佩服作者大大,能将亲情、爱和仇恨拿捏设计得如此巧妙。一开始潜意识的温情设定在夜幕中一泊血溅开时,悬疑的剧情才正式吊足胃口。一次又一次的情景重现

【奶奶】这个游戏可以说是一种有着人生理解和思考的执笔

刚开始进入这个游戏,窝窝窝真的只想知道到底是谁杀了奶奶,

简单的选择和推理却是让我越发迷糊,真相似乎就在眼前,可却隔了一层纱,

恍惚间的恐惧和痛苦让人离真相越来越远,看不透的结局,是一份扭曲的人格,

面具下人类真实罪恶的写照和影射,

这一步其实并不是句号,也并不是起源,可以说是一种记录。

【奶奶】

奶奶是善良圣洁的化身?也许是错了。不可否认的,每个人都有黑暗的一面,

圣母终究只存在于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

不曾有谁能够付诸一切的为他人而不怨世事不公,

也许奶奶的想法简单,对于妈妈的可恶行为不做声,以取得一个家,

可是他早就知道,这个家早已支离破碎,或许无法()挽回,她预料到了她的死,

她顺从的服从了命运的安排,没有过多改变,

没有看奶奶的日记时,我以为奶奶是想就此让妈妈收手,可不是的,她恨妈妈,

也不难想象,一个母亲对于杀害了自己孩子的凶手是什么感情,

可在其中的小葵是她恨唯一的化解,也是她想了断一切不可忽视的起源,她爱小葵,爱她的儿子。

也就造就了今日的她,

红酒中的毒,或许了结小葵的悲惨,或许促成了更加无可挽回的心痛。

旧一辈的恩怨,和着酒隐住了罪,

可总有一天,会被揭开。

【妈妈】

妈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格体现,

相比较奶奶对儿子的爱,她对于自己的女儿小葵就显得狠辣,

他不爱女儿?恐怕不能妄下断言,细细观察不难发现她内心的针扎和无人可以承受与分担的痛苦。

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她?是他的爱人。是小葵的父亲,就如同奶奶将爱转移到有着相同血脉的小葵身上一样,

妈妈把她受到的痛苦转移到了女儿小葵身上,甚至要利用小葵作为报复的工具,

这是怎样的疼痛呐,精心算计,步步为营,

她承受的比小葵乃至奶奶要多,她恨的人偏偏是这样的亲人

,每一步她都在计划,每一步她都在犹豫,她无能为力于他的爱人。

多么可笑,多么无助,多么凄凉。

奶奶如果能当面解决这些陈年旧事恩怨,

也许,她会得到救赎,命运的救赎。

人性丑陋不堪,人性之初本善。

【小葵】

再咱们缩缩葵葵,

她想要探寻真想,可从不知道自己就是真相,最可怕和心寒的真相

(游戏让我想起了衔尾蛇,无尽,虚妄,无限的吞噬,无限的重生)

然而谁有知道这一切都是母亲的计划,

兔肉汤,生日会,药,

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一步一步将刀子架在了最亲的人身上。

这一切归功于母亲,她越是本能的逃避这段不堪的记忆,他的第二重人格越是舔血般靠近不堪的真相。

轮回?阻止?谎言?真相?

到头来是徒劳,到头来是疯狂,是欺惘,是彷徨。

最爱的亲人给了他最深的一刀,

日向葵的名字是多么光明,多么纯洁啊,可是又多么挣扎啊,只是名字终究只是名字而已

日向葵,向日葵。这正反两面就像花一样,以一面向阳,一面被阳。

命运开的最大玩笑,就是让被阳的阴暗主宰了她。

而正是在花季年华,又是何等可笑

日向诚最多的是欺骗,日向葵最多的是黑暗,

可笑,着实可笑!

向日葵开花了,日向葵凋零了。

妈妈,鲜血染红了向日葵。

宝贝,那是你的宿命呵。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我最想谈的是,为什么说盖茨比是了不起的:

一、盖茨比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戴西。为了接近自己最爱的人,他用五年时间成为了富有的人,但他并没有沉溺于上流社会的浮华,相反,他对理想的信守从未动摇。他每晚朝着有绿光的方向,伸出手去,仿佛要触摸到它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至死不渝的爱情。

二、盖茨比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最初只是一个潦倒的穷小子,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了黛西,从此他争取一切向上爬的机会,目的就在于要给这个女人她想要的生活。但在有了这个能力之后,他又不急于去拥抱黛西,而是通过举办一次次又一次奢华的聚会来吸引黛西,慢慢接近他爱的人。

三、盖茨比对爱情的纯洁造就了他的伟大。他忍耐孤独,忍耐心上人在别的男人怀抱里的痛苦,但他坚信黛西从来没有爱过别人,哪怕当黛西无法否认也爱过自己的丈夫时,依然坚信黛西会来电话,与他一起私奔。盖茨比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爱给予了他由无数回忆组成的永恒。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这是一部开始看着让人迷惑,结局却又能豁然开朗的电影。

电影以线索人物卡洛威的讲述观察来贯穿全文,开始就不禁让人产生疑惑:卡洛威因何厌弃周围的人,因何住进了柏金斯这样的精神理疗式的疗养院,雪花的寓意又是什么……接下来产生更大的悬念:人人皆知的盖茨比是谁,他的财富从哪里来,豪宅、派对、狂欢是要做什么……

电影开头过分的夸张与铺垫让人甚至觉得盖茨比将是一个不会出场的概念型的人物。不过,最后他带着迷人的微笑来了——虽然看过《泰坦尼克号》之后,莱昂纳多的出现已经并不“惊艳”,更像是一个强光背景下被虚化了的人物。无论是他的身份、学历、生活、派对,依然给人虚假的感觉。尤其随身带着战争勋章和大学照片的细节,更加增强这种虚假的感觉。这种不真实的感觉与不断的派对狂欢都令人略感疲倦。也许这就是导演要借助卡洛威来传达的感受吧——“入迷”还是“排斥”,或许电影有意让我们选择后者。

通过电影后半段的交代,观众才明白盖茨比是一个社会底层想要奋力往上流社会爬的野心家。出身贫贱,偶遇富豪,为赚黑钱的人遮门面,豪宅、派对、财富、他周围的一切都是假象。这让人不禁要问,在这个人身上卡洛威所说的最喜欢的品质在哪里。慢慢的体味,盖茨比的形象渐渐变得比那些约翰一样真正的富豪更加真实了。他有追求梦想的拼搏、有对未来的乐观、有实现自己的渴望,而卡洛威视野中其他的人,则深陷于纵欲享乐之中不能自拔,今天过着和昨天几乎一样的生活。

最后,想要赢回爱情、想要获得成功、想要证明自己的盖茨比在命运的枪声——也是富人算计他的阴谋中,倒在了泳池里,也是在他的希望到来之际全部结束了。

回味剧情,盖茨比确实应当算剧中最丰满的人物了。在会见黛西时的豪华阵容与他想要营造的偶遇气氛明显冲突,却又使人觉得渴望挽回爱情的他糊涂得可爱。在被约翰戳穿真相后眼看要完胜的爱情忽而变得前途未卜,他的发狂暴力让人觉出他内心的软弱并有些可怜。

盖茨比失败了,事实上这对于孤身奋斗的小人物来说是纸醉金迷的美国社会的一种必然。电影中卡洛威两次帮助别人会见情人,第一次是陪约翰去见情妇,他被迫前往并喝醉;第二次是帮助盖茨比会见前女友黛西,他故意避开有意成全。相似的剧情,画面却一个丑陋放荡,一个美丽温馨,看着卡洛威所处的小房子,在豪宅面前是那么渺小,但是对于重拾的爱情却是最感温暖的所在,观众甚至可以从画面里预料到他们的爱情一定是不可能再有结果,当盖茨比领着黛西回到豪宅时,被盖茨比投掷的豪华衣物所掩埋的黛西,就像爱情在金钱和物欲面前的无助一样。

电影结束时,写完故事的卡洛威精神放松下来睡着了。我们也明白了他为什么会颓废会厌弃,因为内心对这个现实社会的失望,因为内心积压的秘密与良心的拷问——一个曾经让无数人纵情狂欢的组织者,一个具有无限吸引力的核心人物,最终带着有钱人诬陷的罪名与道德的谴责寂寞的死去。冷酷的现实,像那冬天疗养院外的雪花一样,纷繁的令人眼花缭乱,却也冰冷得不可接触。

但是,卡洛威,这个看到真相的线索人物最后完成了揭示真相的任务,让内心可以重获一些平衡。

失去的东西可以重来吗?人们对于未来真的可以把握吗?竭尽全力追求是有价值的吗……答案是无解的,观众尽可以自己去寻找不同的解读。也许,西方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并不能回答这些疑问,而那失落了的高贵精神正待复兴!

《了不起的比尔盖茨》观后感


在没有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疑惑着盖茨比到底做了什么事,可以被说“了不起”,一个在我看来可以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看完之后,我想我大概明白了:他的一生都可以被叫做“了不起”。
影片和小说一样,都通过第三方的角度来叙述男女主人公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尼克,他既是女主人公(其实我更希望这部电影没有女主人公)黛茜的远方表哥,也是盖茨比的少数好友之一。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他们三个来解释再好不过了。通过尼克的叙述,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盖茨比对黛茜渗透到骨子里的爱,也看到了“声音充满了金钱”的黛茜内心复杂的世界,更看到了上层社会有钱人的冷酷残忍和居心险恶。
盖茨比的了不起之一在于他的敢‘拼’。他本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自幼梦想做个出人头地的大人物。为了这个梦想,他不断的努力。特别是当他爱上黛茜之后,为了能够配上黛茜,他更是拼了命一样:上阵杀敌,艰苦创业,最终由一个贫穷的军官奋斗成为百万富翁。
盖茨比的了不起之二在于他的敢“爱”。他在长岛西端买下了一幢豪华别墅,只是为了能看见东端的那一抹“绿光”,仿佛看见了那绿光就看见了心之所想;他在自己的别墅里开着永无止境的派对,只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恰巧”的与她重逢;他主动接近尼克,只是为了能够再与黛茜近一点。总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再次见到自己的心爱之人。盖茨比内心始终坚信黛茜是深爱着自己的,所以即使知道黛茜在自己离开之后嫁给了汤姆,他仍然有自信能把她夺回来。他对黛茜的爱没有最深,只有更深,甚至为了保护黛茜,主动担下了开车伤人的责任,最终付之以生命的代价。
盖茨比的了不起之三在于他的坚持。五年的时间不算短,但是他能做到并没有让这份爱随时间而消逝,反而就像酒一样,时间越久味道越香醇,时间越长爱得越深。以至于在一见到黛茜是就提出要带她私奔。
只可惜,黛茜已经不是原来那个黛茜了,她早已移情别恋,只是因为盖茨比有钱,把两人之间所谓的爱当作一种刺激。最讽刺的一段是当盖茨比带黛茜参观自己的豪宅时,黛茜因从未看到过如此多且美的衣服而感动到流泪。可见她对物质的热爱是远远高过人的。只可惜,盖茨比到死都没能彻底看清黛茜的内心世界,我想这也许就是全片最大的悲剧之处。
盖茨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处在混杂在自私自利、污浊不堪的人群中,但却始终保持着纯情、浪漫,这样就愈显得他无比高贵、脱俗,伟大。

《了不起的守望者》观后感


《了不起的守望者》观后感

之前的记忆是我读过这本书,因此打算重读一遍再进电影院,可是翻遍了书柜只发现了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原来是我记错了,装酷失败。朋友安慰我说,霍尔顿宣称他最喜欢的两本书之一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也算有一丝联系啦,我较真翻了一下,结果发现他只是迎合他哥而已。谢谢你的安慰。

我纠结的并不是我记忆的偏差,我早就知道它已经无可救药了。我感怀的是它竟然也是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呐喊,如果说开朗的人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守卫理想的花火,而我看到的只是现实冷酷的悲凉。

和《悲惨世界》这样的片子一样,据说盖茨比在票房上并没有了不起,这或许从侧面证明了我的看法:在这个冰冷的时代,理想和信念,Who care?

说实在的,看完这部电影感觉略有失望,虽然我没有读过整本书,但是就光和小说简介相比,差距也很明显,那种坚守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完全没有表现出来。黛茜的性格完全被弱化,只是一位容貌出众的普通女性,在时代里随波逐流罢了;而盖茨比则几乎被傻子化了,就凭他在剧中的表现,完全不可能在作品着力批判的时代里混出头,更不谈那段口中描述叱咤风云和浓墨重彩描绘纸醉金迷。梦想的高远和现实的冰冷完全没有冲突起来。如果要给分,我只能打到7分。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在乎的事,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每个人都会犯傻。像我这种自诩人生导师的人也会犯傻,1998-2001年犯傻过一段时间,2010-2013年又集中犯傻了一段时间。那些我曾语重心长开解、规劝别人的言语完全对我自身无效。那些无数次被证明过了的真理,在我提醒别人不必亲自撞到才回头的同时,自己却义无反顾的撞了上去。那些早就在心里划下的底线,只要犯贱跨过去,必定没有好果子吃。

说到这里,我开始慢慢的理解我的父亲,也要感谢他。我曾经对他保守的观念嗤之以鼻,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或许正是他当初的某些坚持给了我现在这种生活状态,或许并不完美,但肯定知足。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给你提出的建议,你可以不认同,但一定要尊重,因为它的价值是无容置疑的。

要我这种没有什么理想的人谈理想的珍贵,真是很为难,因为我的人生要避免像两本书里的人物那样因为守卫理想而落得惨淡收场。坦白说,在刚开始动笔的时候心里是怀着怨念的,最近怨念比较重,我想通过文字发泄出来。可是随着这篇观后感的写作,笔下文字却带给我另一个结论:我需要为坚持过的理想感到失望、后悔以及羞耻么?文学作品展现的是冰冷的现实,但其中真意却是盛赞理想的高贵,致敬崇高的人格。这是个多元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要尊重,能够做到和而不同那是最好,而做不到的话,也没有必要强求,Let be!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五)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在美国的文学史上有着很重大的意义,他多次入选美国学生课本读物,成为了美国家庭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而这本书也是多次被改编翻拍成电影。而这次我想说的便是最近的这个版本。

故事是从一个穷小子尼克的口述开始的。尼克本是一名作家,但是由于抵挡不住美国当时社会的诱惑,而毅然的投入商潮,成为了一名证券所的职员。而故事发生的年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用电影中尼克的话来说,那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时代,那个时代挣钱易如喝水吃饭,股票高涨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人们每天都在挥霍金钱,夜晚会参加各种派对,唱歌,跳舞,吃饭,他们的道德慢慢的丧失到没有底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纸醉金迷的味道,人们更多的喜欢称那个时代为爵士时代。

影片主要讲述了尼克认识盖茨比的过程,并且见证了他的爱情,以及黛西的背叛,他对这个社会的失望与冷漠的过程。在我看来,我不得不承认导演对于整个影片的气氛的把握非常到位,我从一开始便闻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一种浮华的浮躁感随时表露无疑。盖茨比对我来说却是这个大时代下的一个不普通的人,不是因为他多有钱,而是因为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他依然保存着对爱的向往与执着,他相信他爱的人过了那么多年依然会爱他。他每天都望着海对岸的那盏忽闪忽闪的绿灯,因为那盏灯的地方住着她,那便是他对所有爱的向往和希望。他执着的为了她每天晚上都会办各种奢华的派对,他以为终有一天她也会来到派对,和他继续前缘。关于盖茨比,他在尼克家里希望与黛西产生偶遇的安排,他表现的像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一会儿跑出去淋雨,一会儿又不安与紧张,这与在那个时代习惯各种酒场寻欢场合的人相比,他是多么的独特啊。当他重新遇上黛西,并与她相爱时,他依然天真的认为黛西还是爱他的,想与他在一起,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相恋。可惜黛西已经变了,她已经被这个浮华的社会所改变,变得更加物质,变得喜欢玩弄感情,她把与盖茨比之间的爱当做一场游戏,而这场游戏最终以盖茨比的死亡而告终。

其实这个电影给我的震撼不是很大,但是这种悲剧性的结尾却让我意犹未尽,我在想,其实电影的结尾给了盖茨比还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因为他没有接到那个电话,他可以认为那个电话是黛西打给他的,如果他接到了是尼克,那么他的爱情便真的荡然无存了,现在最起码还是有一点美好的想象。

电影尾声,盖茨比被枪杀,那些曾经来到他豪宅的那些名媛名流在最后的了无踪影,甚至尼克恳求他们来参加葬礼,也是了无音讯,而黛西,那个盖茨比爱情的美好幻想,更是与汤姆旅行逃之夭夭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啊。偌大的豪宅,最后剩下的只是尘土,落叶和那曾经辉煌的记忆和那段看似美好的爱情。而盖茨比,最后剩下的也只有尼克这一个朋友和尼克为他写的那本了不起的盖茨比。

最后要提一下,看本片之后,一定要去听听JAY Z为本电影量身定做的原声大碟,你从碟后的歌单看出,这哪是电影原声带啊,这简直就是一张欧美顶尖流行歌手的合集啊,绝对会让人爱不释手的。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病的不轻的盖茨比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村上春树,他推荐的书我也找来看,在一篇文章里,他不厌其烦的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说自己看了N多遍,每次随意翻开一页重读,还是意犹未尽从不失望。哇,真是一本好书。

从快递员手里接过新书时,仿佛捧着一个圣物。爱屋及乌到了这个地步,不知不觉就把期待值升的老高。

书的确写的不错。不过可能因为我看的是中文版,领略不到作者用词的微妙,还是多少有那么点小失望。前面一大部分庄园如何美,party如何大,繁复的让人有点hold不住,还好作者文字精到,随着故事的展开后面慢慢渐入佳境。

我反复琢磨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结构,虽然写得够美够华丽,多少也有点头重脚轻吧。后来发现很多名著都走这个套路,比如《巴黎圣母院》。可能在小说的世界里有一股流派,犹如巴洛克式建筑的金色镶嵌,繁复华丽处有别样的一种美?

或者,作者只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一个叫盖茨比的神秘人物,花这么大的精力,这么多金钱,买这么大的宅子,举办这么多场晚会,为的是啥呢?——就是引起湖对面的初恋女友的注意。拨开层层迷雾终见真人,浮华的外表下是一颗朴实真诚的爱人之心。

好吧,不管怎么样,这些效果都达到了。

看电影是在看了原著大约两年以后。朋友特意买了3D的票。电影的结构和书完全一样,前面繁复,后面质朴,前面热闹,后面冷寂,一模一样。也许是为了制造3D效果,导演还特意加入了很多急推急拉的大全景,摇来晃去,让人眼晕。

走出电影院,有点小失落,盖茨比,你真是病的不轻啊。书评影评人士说,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抨击了虚伪腐朽的贵族们。似乎盖茨比的悲剧应该归到那些姥爷小姐们的伪善上,可我觉得他的悲剧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了结过去,也不能面对现实。黛西的老公的确借刀杀死了他,可盖茨比的悲剧不是死亡,而是被爱灼伤。伤他的人不是黛西,是他自己。

情窦初开的盖茨比爱上了富家小姐,可得不到黛西父母的认可,借着他在战场上生死未卜,黛西嫁给了富有的汤姆。从此,这个未了的心结成了盖茨比永远的伤疤。他发了大财,改名换姓潜伏到黛西家附近,挥金如土,纸醉金迷,天天搞party,就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

两个人重逢后,爱火复燃,他固执地要把以前的一切改变,要黛西离开汤姆嫁给自己。就在纷争中,黛西驾车压死了人,他背了黑锅,被被害人(汤姆的情妇)的老公杀死,而黛西和汤姆却度假逃开了。

瞧瞧,未了的心结有多大的力量啊。它激励着盖茨比赚足了钱,爬到上流社会。聪明的盖茨比却也因此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沉迷于过去,不肯接受黛西已离他而去的现实,他觉得她嫁给别人是逼不得已,他觉得只要他出现,她就会不顾一切随他而去。他觉得他可以改变过去,让未了的心愿回溯重新过一遍。他觉得只要他想,一切可以重新来过,心想事成。

可是,盖茨比呀,一个女人放弃你,可以有N个理由,可这些理由汇成一个,就是她不够爱你;盖茨比呀,你觉得你还是过去的盖茨比,可黛西早已不是过去的黛西,如果她是,也是一个选择离开你的女人;盖茨比呀,过去的已经过去,那的确让你痛不欲生,可你必须接受它,告诉自己“黛西结婚太让我难过了,我好爱她,我更得好好爱自己。”

电影里有个细节很有趣,盖茨比一直固执的让黛西亲口告诉汤姆,“你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他,你爱的人一直是我。”黛西说不出来,因为那显然违背她的意愿。

盖茨比如此固执是因为他一直活在这句话的幻境里,这句话支撑着他出人头地,支撑着他来到她身边,支撑着他做这一切。他必须得到黛西的同样认可,如果黛西否认,那么他这五年做的一切都是零。这种否定是盖茨比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没有及时放下未了的心结,活在过去,对当下的现实视而不见。不是只有盖茨比才犯这样的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结,难忘初恋情人就是最典型的了。

白头发一大把了无法释怀十几岁的那个她,天南海北再相聚,激情澎湃想再续前缘,却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二十年前她青翠欲滴,娇羞美好一个花骨朵,现在呢,事故俗气衰老一朵干花。他也一样,大腹便便,张口闭口官难升钱难赚老婆不听话。就算俩人还能看对眼,还不是你有你的过去,我有我的经历,从对方眼里又一次印证了几十年的蹉跎,一切如浮云,毫无把握。

电影在尼克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话里开篇,尼克把消沉抑郁诉诸笔端,写成了一本书《盖茨比》,他在扉页上郑重其事的写上了“The great”(了不起的)。原著里没有这个安排。导演为什么设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我想,也许是提醒大家,相比尼克,盖茨比更应该去看心理医生。“The grea”也可以翻译成“病的不轻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暑假的日子闲暇时间比较多,没事也就随眼多看了几部电影,林林总总的有不少吧,但是大多都印象不深刻了。今天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原著我没读过,但看完电影我还是有很多感触。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家喻户晓得美国名著,对它的电影改编历来就没有成功过,直到我看到了莱昂纳多。老实讲以前我曾多次看到这个片名,但是人们提到的时候,我也就当是乱风过耳,以为仅仅是以一个精致的描述词加以关注的。直到看到了这部电影。怎么讲呢?每个男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女神,曾经是那么的圣洁与高不可攀,曾经的一颦一笑能让你奋不顾身去做任何事。而其实也只是一普通女子罢了,只不过是那样一种叫爱情的东西蒙蔽了你的双眼,无限放大了她的魅力导致的错觉而已,多巴胺过多会激发人们干蠢事。为了耐情而杀人和自杀的事屡见不鲜,所以当看到同事有一篇七夕的讨论爱情的文章时,我只是淡淡地在下面回帖爱情就是精神意淫的产物,世上本没有爱情,谈的人多了,便有了爱情。然而任何人,一个单个的人,在某一个阶段都会犯傻去做这件事。做得多了自然就不是爱了。盖茨比的女神就是黛茜,穷小人物发迹后追到女神的老套故事,但是黛茜这样的物欲女子,在现今已成为普世价值的时代,颇有代表意义。感觉特别能迎合现时代的中国现状。后来盖茨比替她顶包而死,她也是毫无愧疚的继续过自己的生活。这大约就是爱情的最常见结局了。请相信我,无论你现在如何相信爱情这样一种东西,将来都会是类似这样的结局。剧情没有变,变化的只是女男猪脚而已。可能爱情,更像是一种希望。

正如原著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他的散文集《崩溃》中所写到的那样,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在那个爵士嘻哈的时代,盖茨比的毁灭并能成就其伟大的爱情,如果爱情就是毁灭,那么谁特么的还会要?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爱的人,会珍爱别人?你能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么?起码我是不能。这片选入美国高中语文课本的小说,在美国已经是人尽皆知。电影中用当代观众容易迅速建立联系的音乐来解码重塑一个世纪前的华彩盛况,这就是鲁赫曼最鲜明的导演风格之一,只要一切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的,未尝不是有趣的尝试。尤其当盖茨比欣喜的领着戴西在豪宅中嬉戏,纵情欢笑,背景里Lana Del Ray的声线苍凉而天真,一遍遍的追问Will you still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哀而不伤,美不胜收。我注意到这是一个疑问句,是的,没人知道答案。难道爱情,真的是一种希望?

我愿意相信巴兹鲁赫曼是很钟情于这本小说,很热爱盖茨比这个人物。可恰恰是导演的善良和仁慈,让盖茨比的故事在电影中不仅不够完整,反而欠缺了最重要的况味。每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都会想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没有了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沦为一个多情富翁千里追妞,痴心永不改的三流浪漫故事。而所谓爱情,只是一个看似偶尔发生的插曲而已。为了短短的一瞬而用去整整一生。也许这就是现代人所追逐的爱情本质吧,我并不想知道。爱情,大约就是希望了。

首先我想到的是黛西和汤姆本来就是一个世界的人,他们冷漠(careless),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的错只会逃避。而盖茨比不一样,他心中有着纯纯的梦想,一开始是仰望天空中的流星,然后遇到黛西之后,吻了她之后,他就将他的梦想寄托在了黛西身上。最后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盖茨比看错了人,不该将他的梦想寄托在一个如此平凡、懦弱的女人身上。但是更深一层的原因是,他所代表的阶级与黛西汤姆代表的阶级不一样,导致了最后盖茨比和黛西汤姆不同的选择。盖茨比明明一开始就知道黛西是什么样的人(她的声音里全是钱的味道),并且在重逢之后清楚这一点,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爱着她。马克思曾经说过,阶级一旦形成,那么处于各阶级的人想打破阶级鸿沟的壁垒几乎不可能。所以,谁都没有错。

记得大学的时候是看过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小说的,在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这本书里,也对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没有看懂。我不了解没过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不知道所谓的爵士时代意味着什么。就像当初看《麦田里的守望者》者,也是完全看不懂,只是感觉主人公那种生活十分混乱,仿佛一场闹剧一般。

许多文学作品和电影,如果不结合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真的很难看懂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但是那种囫囵吞枣的读法,我还是以后少尝试为妙。即使一本书声名鹊起,或者一部电影备受好评,但我要是还是看着十分困难,或者需要借助比人的读后感或者评论才能有些许豁然开题的感觉,那只能说明我没有看到而已。

观看这部电影的人都懂美国梦是什么吗?也许,多数人只为看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又有一部分人是追着电影演员而来观影。话说回来,电影其实主要还是为人提供娱乐的,很少上升到文学层次和社会射影。即使原作者和导游都有深刻的内容要表达,但是观众一般都不这么认为。

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如若你本非这方面的学者,又何必追问美国梦究竟是什么呢?它和当下的你又有什么关系?当然,也许你也感到自己如今的生活和梦想也在逐渐的破灭,也许和该电影所要表达的那群在梦想破灭下的美国年轻人也有些共鸣之处,那也许也就是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意义了。但是,你若只感到这是一个爱情悲剧,或者一部俊男靓女的电影,也没有什么损失,观后感到快乐就是最大的意义。

当然这并不是我暑假的全部,偶尔一眼看到了莱昂纳多才看到盖茨比一样,其他的片子也相当不错,一部韩国拍摄的《柏林》和一部法国拍摄的《激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于电影,书读得少了,下一阶段专注于历史任务的谋略吧。期待能有一些像样的领悟。而盖茨比之与我,更多的是看中他那种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以及一提起奋斗他那眼中闪耀着激情四射的火花。我愿意成就他所有的成功。因为,只有除去黛茜的盖茨比,才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没被拍出过哪怕一部影视经典,前作们照搬烂熟于米国学生心中的文字,好似由演员录制的有声读物,还原精神可嘉,冲击力欠奉。一些影迷指责2013版《了不起的盖茨比》空洞不细腻不及原著的百分之一,不知他们是否想过导演巴兹鲁曼想要赋予本片的是什么。用3D和说唱巨星JAY-Z操刀制作的原声音乐去辅佐一个爵士时代的故事,本片就是要犯个时代错误,用更意向去披露无上的欲望、浪漫和不可实现的美国梦,用更宏观去表现每个人心中挥金如土的富贵梦。读过原著的人太多太多,社会生活、商场斗争、爱情和梦的幻灭不用脑补已熟知,结局也早在80多年前就尘埃落定,浮华、喧嚣、红男绿女、豪宅上空的烟花却非3D不可。巴兹鲁曼把他想要表现的表现得很好。

情圣巴兹鲁曼

巴兹鲁曼是个喜欢用感官替换思想,感性替换理性的导演,《红磨坊》艺指A故事B,《澳大利亚》艺指A-故事B-,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艺指A+,故事...按忠于原著程度,最多打个C,只是这个C已经足够了。不知为何本片宣传时标榜最忠于原著,这对没看过原著的观众绝对是个误导,原著中美国梦的幻灭与至死不渝的爱情一样重要,堪称爵士时代的挽歌,巴兹鲁曼其实只截取了爱情的部分。

看片末盖茨比中枪落水的镜头,比妮可女神在《红磨坊》咯血还要百老汇还要滥俗,好在喜欢巴兹鲁曼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派意味改编的、享受《红磨坊》流行歌曲大混音的、为《泰坦尼克号》痛哭流涕等待杰克再次奉献真挚一笑的都在等这一幕。批评本片未能完整呈现盖茨比故事和巴兹鲁曼对文学作品理解肤浅着实多余,人家一直以来感兴趣的就是高富帅追白富美和浪漫英雄主义,让他去拍梦拍幻灭拍小人物大背景,根本不应该有这种期待。有人说在这样的改编下盖茨比辜负了了不起这三个字,我想这也要因人而异,今天是七夕。

3D和CG有何用

马丁西科塞斯的《雨果》证明3D对于时代剧的重大意义,《了不起的盖茨比》还要再加上一条,3D对角色表情变化的蛛丝马迹也能明察秋毫。片末盖茨比苦苦追寻的理想生活幻灭,3D使小李脸上飞蛾扑火般纯真的浅笑鲜活。另外旁观者尼克说盖茨比身上有一种永葆希望的天赋,3D捕捉到黛西家绿色灯光忽明忽暗忽远忽近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的变化,这一意象象征盖茨比想要抓住却眼看它渐行渐远的极乐世界。

盖茨比虚伪又自卑,处心积虑想要进入黛西的世界,他五颜六色的西装衬衫和皮鞋像一朵朵鲜花在3D视效或张扬或暗淡地绽放,穿暗色系说明他此时有几分忧郁,白色说明他心情不错,粉色说明他今天疯了。黛西表面上纯洁却用无数珠宝装点自己,3D下Bling Bling地摇曳宛如空虚和物欲横流的化身。盖茨比一边开快车一边向尼克炫耀自己的伟业和财富,唯独没提他那辆大汽车是何方神圣,原来人家开的是CG牌的,这样看来纽约街景是谁搭的就不用多说了,看大汽车摇着尾巴满城冒烟我在想,或许片中有些道具布景是年代颠倒糊弄鬼,甚至根本无据可查,但能跟当时社会扶摇直上的假象吻合也算合理。

大亨盖茨比 小人物小李

每天刷微博,是不是小人物一眼就看得明明白白,大家关注的点很不一样,高白两族谈吐多少有些麻木不仁,小人物则每天都在晒伤口。盖茨比虽然假装没在晒伤口,可是他面对失而复得的爱情时往死里低的姿态证明他永远是那个very very poor的男孩,前几年小李面对小金人也是这种姿态,《胡佛》时期博主还说对不断向小金人献媚的小李兴趣缺缺准备由粉转黑,后来因为《被解救的姜戈》的南方黄牙庄主太好笑而粉回一半,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觉得找回《泰坦尼克号》后两三年那会儿对小李的感觉。

小李已不可能回归大船之前的文青路线,但外形帅回来加用力不过猛对早已成为演技大亨的小李来说已属难得。这次他没有不停地为表现痴狂而像神经病一样东张西望,也没走他驾轻就熟的自满-打击-毁灭路线,小李版盖茨比最成功的一点是即使巴兹鲁曼把名著改编定位在爱情故事层面,他仍表现出理想主义者极大的激情,在前面铺垫不足的情况下使观者和盖茨比产生较大共鸣。

游移名媛和叙事旁观者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首先没有看过原著,但总觉得巴兹鲁曼的改编还了Daisy同Jay一个公道(评论几乎一面倒都说Daisy肤浅、Jay太自欺)。个人见解:

1、相信Jay的眼光,以Jay的才智如何会爱上肤浅的女人,他已经阅人无数。当年Daisy是真的认为他已经死了,在父母的教化下,当然会选择应该会爱惜自己的Tom,如果不是这样,她也不会在婚礼当天早上收到Jay的信之后就想悔婚了,也把订婚的珠链扯断。可惜,Tom的势力是如此之大,一场盛大公开的婚礼,岂容一个小女人说取消就取消呢?况且,Jay的信也只是一个很遥远而虚渺的承诺。

2、Tom说过当他在渡蜜月的时候将Daisy抱起不让她的鞋弄湿的时候,Daisy有爱过他。对啊,珍惜爱自己的男人,如何就肤浅了?如果她肤浅就不会要求和Jay私奔而会只想留在西边的豪宅了。

3、Daisy不愿欺骗Jay,不愿说从未爱过Tom,当然也接受不了Jay的欺骗啦。可能是我太理想主义了,Jay出生不好或许对Daisy本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装富家子这种欺骗的行为本身才是Daisy所不能接受的,更不用说帮黑帮卖私酒了。

4、想一个妻子不去爱自己女儿的爸爸是有难度的,毕竟他们有过共同的经历和纽带,作为一个母亲的心态,总要为未满5岁的女儿想想吧。诚然,Jay在Tom揭露其财富的不当来源和侮辱其出生时,恼羞成怒地准备打Tom,使到Daisy很是震惊,也彻底摧毁了Daisy与他私奔的最后幻想。如果你认识对出生感到自卑又渴望争取一切的男人,就会知道他的怒火有多么可怕,谁能担保他的财富一朝蒸发之后,不会对别人动粗?Daisy:Jay,you want too much!Jay 不仅要Daisy,而且要狠狠的伤害Tom,不是因为他对Daisy的背叛,而是因为嫉恨他的出生,能够轻松娶得Daisy及争取到她的爱。

5、Jay到死都不知道Daisy的答案,是编剧对他的偏爱,也照顾了观众的情绪,让他带着憧憬死去。但Daisy并非无情,只要Tom使一点手段,她就不会知道Jay已经死了,也不会知道他的葬礼了。既然知道Tom也有爱过自己,情妇也死了,一个稳定而完整的家庭又回来了,当然会选择Tom,这是作为人类生存本能角度所无可厚非的。

总结:Jay的痴爱当然令人动容,但也不要光从男人的角度去看女人。说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批判现实的虚情寡义,未免有点陈腔滥调了,我反而觉得电影想传达的是离开现实的爱情就像灯塔一样,可以是追求的目标,但不会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归宿;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众生平等的完美世界乌托邦不存在,人类还是在不断努力缔造;决定吊丝能否成为帅富的关键因素是王者之心,不但要肯努力,而且要不自卑,要先修身。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三)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村上春树,他推荐的书我也找来看,在一篇文章里,他不厌其烦的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说自己看了N多遍,每次随意翻开一页重读,还是意犹未尽从不失望。哇,真是一本好书。从快递员手里接过新书时,仿佛捧着一个圣物。爱屋及乌到了这个地步,不知不觉就把期待值升的老高。书的确写的不错。不过可能因为我看的是中文版,领略不到作者用词的微妙,还是多少有那么点小失望。前面一大部分庄园如何美,party如何大,繁复的让人有点hold不住,还好作者文字精到,随着故事的展开后面慢慢渐入佳境。

我反复琢磨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结构,虽然写得够美够华丽,多少也有点头重脚轻吧。后来发现很多名著都走这个套路,比如《巴黎圣母院》。可能在小说的世界里有一股流派,犹如巴洛克式建筑的金色镶嵌,繁复华丽处有别样的一种美?或者,作者只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一个叫盖茨比的神秘人物,花这么大的精力,这么多金钱,买这么大的宅子,举办这么多场晚会,为的是啥呢?就是引起湖对面的初恋女友的注意。拨开层层迷雾终见真人,浮华的外表下是一颗朴实真诚的爱人之心。好吧,不管怎么样,这些效果都达到了。

看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在看了原著大约两年以后。朋友特意买了3D的票。电影的结构和书完全一样,前面繁复,后面质朴,前面热闹,后面冷寂,一模一样。也许是为了制造3D效果,导演还特意加入了很多急推急拉的大全景,摇来晃去,让人眼晕。

走出电影院,有点小失落,盖茨比,你真是病的不轻啊。书评影评人士说,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抨击了虚伪腐朽的贵族们。似乎盖茨比的悲剧应该归到那些姥爷小姐们的伪善上,可我觉得他的悲剧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了结过去,也不能面对现实。黛西的老公的确借刀杀死了他,可盖茨比的悲剧不是死亡,而是被爱灼伤。伤他的人不是黛西,是他自己。

情窦初开的盖茨比爱上了富家小姐,可得不到黛西父母的认可,借着他在战场上生死未卜,黛西嫁给了富有的汤姆。从此,这个未了的心结成了盖茨比永远的伤疤。他发了大财,改名换姓潜伏到黛西家附近,挥金如土,纸醉金迷,天天搞party,就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两个人重逢后,爱火复燃,他固执地要把以前的一切改变,要黛西离开汤姆嫁给自己。就在纷争中,黛西驾车压死了人,他背了黑锅,被被害人(汤姆的情妇)的老公杀死,而黛西和汤姆却度假逃开了。

瞧瞧,未了的心结有多大的力量啊。它激励着盖茨比赚足了钱,爬到上流社会。聪明的盖茨比却也因此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沉迷于过去,不肯接受黛西已离他而去的现实,他觉得她嫁给别人是逼不得已,他觉得只要他出现,她就会不顾一切随他而去。他觉得他可以改变过去,让未了的心愿回溯重新过一遍。他觉得只要他想,一切可以重新来过,心想事成。

可是,盖茨比呀,一个女人放弃你,可以有N个理由,可这些理由汇成一个,就是她不够爱你;盖茨比呀,你觉得你还是过去的盖茨比,可黛西早已不是过去的黛西,如果她是,也是一个选择离开你的女人;盖茨比呀,过去的已经过去,那的确让你痛不欲生,可你必须接受它,告诉自己黛西结婚太让我难过了,我好爱她,我更得好好爱自己。

电影里有个细节很有趣,盖茨比一直固执的让黛西亲口告诉汤姆,你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他,你爱的人一直是我。黛西说不出来,因为那显然违背她的意愿。

盖茨比如此固执是因为他一直活在这句话的幻境里,这句话支撑着他出人头地,支撑着他来到她身边,支撑着他做这一切。他必须得到黛西的同样认可,如果黛西否认,那么他这五年做的一切都是零。这种否定是盖茨比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没有及时放下未了的心结,活在过去,对当下的现实视而不见。不是只有盖茨比才犯这样的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结,难忘初恋情人就是最典型的了。

白头发一大把了无法释怀十几岁的那个她,天南海北再相聚,激情澎湃想再续前缘,却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二十年前她青翠欲滴,娇羞美好一个花骨朵,现在呢,事故俗气衰老一朵干花。他也一样,大腹便便,张口闭口官难升钱难赚老婆不听话。就算俩人还能看对眼,还不是你有你的过去,我有我的经历,从对方眼里又一次印证了几十年的蹉跎,一切如浮云,毫无把握。

电影在尼克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话里开篇,尼克把消沉抑郁诉诸笔端,写成了一本书《盖茨比》,他在扉页上郑重其事的写上了The great(了不起的)。原著里没有这个安排。导演为什么设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我想,也许是提醒大家,相比尼克,盖茨比更应该去看心理医生。The grea也可以翻译成病的不轻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此书读书会上好几位朋友谈到,英文专场还特别讨论过此书,然个人对外国文学不怎么感冒,书一直未看,加上英语太缺乏自信,英文专场也未参加。到这次去看了电影版,我只能说这是阅读的偏见,更是思维的局限。

电影开始所展示的为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社会百态,套上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时代又或者说如果你爱她,就带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带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人的思想、价值观等也正经历重建,迷惘中充斥着上流社会富豪们生活的奢侈浮华,也有大时代下小人物如尼克、威尔逊、莱特尔等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虽然未看过小说,然就电影本身来讲,该片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刻画上也算得上非常饱满,而且一部文艺片被导演用3D的形式呈现,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是一个不太擅长讲故事的人,所以电影所展现的故事情节我也不想累述,但就影片本身几段场景还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首先是那束绿光,这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影片中盖茨比时常一个人站在码头伸手想去触及黛西家码头所散发出来的绿光,这是一道梦想之光,包括财富、地位和爱情。这光对于盖茨比来说即是女神的召唤,也是坚守的力量,给予了盖茨比巨大的勇气。影片以绿光的灿烂照射开始,最后又以绿光的逐渐熄灭结束,就是颇具影射意味的设置。

盖茨比的痴情自不用多说,仅仅为了五年前的邂逅,他不惜按他想象中女主人喜欢的样子造了一座庄园,而时时幻想着与黛西久别重逢的样子,从说话的语气、语调,着装等等不一而足。最后在尼克的帮助下他特意制造了一场偶遇,除了事前大动干戈的对尼克的住所及院子进行装修布置外,为了制造不经意的重逢,他居然跑出去把自己全身给淋透了,他这是要到尼克家避雨才偶遇黛西吗?当然也有紧张的成分。用心的男人总是最可爱,最帅的。何况此刻眼前的盖茨比早不是曾经的苦逼男,而是一个高富帅,谁能经得住诱惑。只是所有的光鲜靓丽都敌不过时光,并且一去不复返。现在的黛西早已不是曾经的黛西,就算最后盖茨比为保护她,而隐藏了她开车撞死其老公汤姆情妇的事实,盖茨比因此遭到汤姆情妇真正老公威尔逊的误杀,她依然选择了沉默,并没有参加盖茨比的葬礼。

上帝之眼。影片中还有一个印象特别深的情节,就是威尔逊修车铺所在的矿山旁一副巨大的印有一双眼睛的广告牌。每当关系人物经过此地时,就会有这双眼睛的特写,这是一双上帝之眼。人在做,天在看。当汤姆与其情妇勾搭成奸时,到底是谁撞死了威尔逊的老婆,都在上帝的眼里。所有的罪恶与良知都逃不过这双眼睛,不管隐藏的多深。

影片结局,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盖茨比在被威尔逊误杀后,葬礼的凄凉。当一切繁华散去,尽是寂寞。曾经的纸醉金迷,而今楼在人已空。如果说盖茨比错在把爱情当成了信仰,过于善良而缺乏甄别,而黛西的自私与懦弱,包括那些在生前受过盖茨比恩惠的人一样显露出人性丑恶的一面。盖茨比,生于奢华,死于纯真,方成就了他的了不起。

一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之前听到这两句话时我多少有点不屑一顾或一笑而过,看完该影片后,我对一起的友人说,我开始相信这种奋不顾身的爱情了,因为盖茨比做到了。但同时也在想,当爱已成往事,有多少爱又可以重来,盖茨比奋不顾身的追求与坚持,是否打破了这种平衡,而最终曲终人也去。也正如尼克曾经提醒过盖茨比那样,你不可能回到过去。我们都不能回到过去。

抛开那些华丽、谎言、懦弱、自私和肤浅。《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影片,这个故事又带给了我们哪些正面意义呢?这其中至少有盖茨比的奋斗,一种追求,还有盖茨比对个人品牌的经营,信念的坚持与执着,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场景,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尼克的出现,盖茨比的纯真,也让我们看到人性也并非全是自私丑陋,依然有一种光芒存在。

相信《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精选》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了不起的奶奶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