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肯定自己

读后感肯定自己

读后感肯定自己10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肯定自己10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1)

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感触很深,震撼很深,这本书是一位用心良苦的父亲把儿子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写在纸上,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他进行爱的沟通。通过看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感悟了许多。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就重视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别人来肯定我们呢?真实的世界充满诱惑,充满忧患,充满生死离别,陷阱与不公平。如果一个人不能超越自己,用自己的脚来站立;不能创造自己。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就不能肯定自己;就不能无怍于天的说:我肯定自己。

另外,一个人,还要学习接受失败。利用倒下的时间喘气,并思考再攻击的办法。许多敌人,就看准你输不起的个性,使用激将,起哄和幸灾乐祸的方式,逼你失去理智,陷入更深的泥潭!人生不可能都是顺境,小时候太娇,只怕未来难以刻苦,也不容易了解别人的疾苦,使你变的孤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在恰当的时机,把你特有的美好一面表现出来,让别人惊讶的发现,就是惊艳!如果你发现这个社会不公平,与其抱怨,不如自己努力,去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当你发现原来的计划行不通时,不要去想那计划花了多大功夫,或有多完美,因为不通就是不通,再完美的计划也没用。

让我们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再来创造自己,超越自己,然后再无怍天地的说一声;我成功了!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2)

寒假期间,我读了许多书,也有不少感触。其中就有一本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就是《肯定自己》。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墉,他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知名画家、演讲家。他热爱生活,认真生活。他有一颗炽热的心,一双勤劳的手,两条奔碌的腿和一种洒脱的心情。

肯定自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教诲。这本书,唤醒了我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呐喊:跌倒了,站起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盼和关心,它让我对失败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应该重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如果连肯定自己都做不到,那怎样才能超越自己呢?怎样才能被别人看重呢?

生活不是完美的,有烦恼、忧愁、痛苦、离别、不公平等诸多困扰。如果人们不能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所以我们应该肯定自己的成功,正确面对自己的失败。

肯定自己,就像书中作者对他的孩子说的话:在不公平的社会上,只有你努力去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不要在原地抱怨,叹息;当你发现方法行不通的时候,不要与其纠结,要快速找到新方法;当自己不被人看重的时候,自己要肯定自己,不畏嘲笑和伤害。当你超越了自己,你便可自豪地呐喊:“我赢了!”

《肯定自己》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超越自己与生俱来的弱点,创造自己个人的独特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人最终能否正视自己。所以,请试着肯定自己,微笑面对每一个人,正视自己,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幸福。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3)

不久前借到了一本(美)刘墉先生所着的《肯定自己》一书,但一直没有产生迫切地想读一读的欲望,所以它静静的放在我的床头柜上已有数日,今闲来无事信手拿来,却让我爱不释手,一气读完。因想假前学校曾经要求每位同志要写一份读后感,便马上决定动手写此书的读后感,一是因为书虽读完但我总是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借机会再重温此书,二是想写完读后感要立即把此书推荐给我的朋友读一读。因为书中的内容是刘先生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事,但却是可能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之举的重要性的教诲,他的每一个观点都让我产生共鸣,这不是他的文章词句有多么精美,相反却是那朴实的言辞更让人感到亲切,真挚,更是他道出了天下父母想对自己孩子要说、该说的话;要做、该做的事。它体现了一个父亲的睿智和博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性的光芒所在。在读书中我有一种被提升的感觉,让我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讲述着那么深刻道理,包涵着多少人间冷暖。

刘墉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小学毕业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了,小学课本的内容早还给了老师,但有一篇课文的题目却始终难忘,甚至可以说,它影响了我半生,直到今天还总是清晰地在脑海浮现:‘伟人从小就看重自己!’他从那篇课文获得了启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别人来肯定我们呢?他还记得中学上生理课,老师曾说:想想看:我们都是多么幸运啊!从亿万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父母生下来的,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在出生之前,我们实在已经打了一场大胜仗!所以不论自己是美、是丑、是聪明,或是驽钝,甚至残障,都应当庆幸--------“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会跟我们一模一样了!”高中时他在《尼采语录》中看到几句令他非常激动的话:“人生是污秽的川流,要涵纳这川流而不失其清洁,人必须成为大海!”由此他建立了“超越自我”的想法,试着超越与生俱来的许多弱点,也极力希望超越“每一个昨天的我”他不信努力的结果会不如人。他永远奉为座右铭的话是:“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我想这正是他能拥有今天的成就的最稳固的思想基石,更是他要以此告诫和鼓励孩子们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吧!--------我肯定自己!

刘墉是成功的,他的子女也在他的培养教育下走上了成才之路。孩子的成长是因为他特有的细腻的父爱在做导航。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雪地上的脚印》讲述的就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却可以看出他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去教育孩子,让其深刻的体会、感受到亲人的关爱。从而更加深了亲切感和教育力。文中讲的是:一天吃完晚饭,孩子一直在打电话,父亲叫了其三遍还不听,于是高吼“你要打电话,就出去打!”孩子则“砰”的一声,真冲出门去,而外面正下着大雪,“奶奶赶紧跑去看门边的衣柜,惟恐你没披外套,妈妈趴着窗子张望,看你是往哪个方向跑……当你打完公用电话回来,如果够细心,会发现虽然我们好像都不理你地去睡了,门前雪地上却有着你母亲和我的清晰脚印……”这种谈话形式的描述,不但让孩子感到愧疚,也让读到它的人倍感亲切,好像是邻家的事,更好似我家的事。其实,它本来就是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大家习以为常的、不足挂齿的小事,但作者却能及时抓住进行教育,让我们这些同是父母的人在感到惭愧之时更加敬佩。先生的真真父爱从细微之处即可见到。在第二篇《小心曝光》中你会有所感受的。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几个中国朋友,请你教他们的孩子弹钢琴,大概教上瘾了,你突发奇想,打算印些宣传单,到火车站停车场,夹在车子的挡风玻璃上。‘说不定会来一大票人呢!’你兴奋地说。‘我反对!’‘为什么?’你诧异地问,‘不是早就要我打工赚钱吗?’我没有直接答复你,只是举了个例子……‘你在亮处,别人在暗处’这就是我反对你发宣传单的原因。从单子上可知道你是朱丽叶音乐学院的学生,猜出你的年龄和知识背景,再由电话号码,知道你住的地区,你的轮廓已经大概出来了,而对方呢?你一无所知!正如一位计程车司机所说:‘坐车的人防我们,岂知我们也在防他。深更半夜,如果几个男人拦车,我是不停的,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彼此一无所知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发》已经给我们最好的指导。所以你要打工,可以,但绝对要认清对象,不能先让自己毫无防范地曝光。”读罢此文,你是否真切的体会到了刘先生对孩子的周到、细致的关心呢!孩子的成长是天下父母最关心的事,孩子安安全全的成长则更是父母所牵挂的呀!这不就是细微之处见真爱吗?如果说母爱是地,则父爱就是天!在一个大男人的心里,却装着那么细腻的关心和周到的关爱,那他所教育的孩子,思想也应会是成熟而缜密,细致而周全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刘墉先生的文章面前我感到受益非浅。因为这样的教育该比说教更有力,更让人信服。有如润物春雨,细腻无声,却滋养万物!让孩子体验、了解亲人的关爱,让孩子学会在生存的同时更要保护自己。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4)

三部曲写到最后,时间脉络也带了出来,从《超越自己》时步入史岱文森高中,到现在《肯定自己》将成为哈佛大学新生。

伴随着成长,这次要谈的是真实世界。这世界不是花房,不是温床,更不是父母的卵翼,充满诱惑、陷阱与不公平。这世界有冷酷有孤独也有生离死别,充满忧患充满不公平。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中,每个人渐渐学会分辨和抗争。

在父与子的跨时空对话中,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

面对父亲说不要轻易接近陌生人时,却要说出:每一次的经验,都让我成熟一点,也让我对自己的应变能力多一些信心。我了解老爸的担忧,但人生的路,还是要自己来走。

当父亲一边说要孩子走自己的路一边插手生活时,就要说:他曾宣布不再过问我如何念书,只看我的成绩,却又苦口婆心地教我如何规划我的课业。他叫我不要让应酬影响自己的时间,却又说好朋友值得“再看他一次”。这些矛盾,曾经成为我叛逆时代的火药。似乎对每件事情,老爸都有一番道理。只不过我年纪愈大,愈发觉人生很复杂,而每件事需要个别思考,才能作最好的决定。

大概人只有经历世事,才能够懂得体谅和感恩。

关于朋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患难见真交!我们愈是在困苦的时刻,愈需要朋友,也愈会记得朋友的帮助。

关于割舍:一个男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女人身边拉开,一个女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孩子身边拉开,一个孩子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电视前面拉开,他们就很难出头。

关于死亡:我认为“死”可以教,不是教我们去死,而是教我们如何去面对,以及如何建立死亡的哲学。否则,当亲人一旦离去,我们将难以承受。

正如刘轩在文中写到的,我父亲教导我与妹妹的,未必是成功之道,而是面对挫折时的基本态度。人生不尽然如意,如何把握现实生活条件,勇敢面对,而且再出发,才是最重要的。

从认识自我到走向人群再到看清世界,一路指引。这,大概才是家庭教育应有之义。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5)

这本书是着名华人作家、画家刘墉写给儿子刘轩的书信集。文中通过书信方式,父亲教导儿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懒惰和童年时期的依赖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充满竞争的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帮助儿子超越自己先天的弱点,创造自己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一个不可缺少的人。

书中,刘墉在教育儿子中,没有摆什么深奥的大道理,更没像一般严父那样义正言辞,而是娓娓道来,如清泉流过心田,如春风拂过脸颊,令人心悦诚服。刘墉是成功父母的代表,他的儿子在他的鼓励下,已获得哈弗大学博士学位,女儿刘倚帆更是不同凡响,14岁就已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布什奖。刘墉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教育方法独树一帜,言辞亲切,平和达观,没有在子女间的矛盾和问题前"针尖对麦芒",更没有采取回避态度,而是积极化解,以一种让子女乐于接受,并勇于检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导,从而成就了一双儿女的卓越不凡。不容置疑,21世纪的年轻人自我和叛逆尤为显着,父母们有大都本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见成效的时候,便报以海啸般的斥责、抱怨,甚至拳脚相加,子女更是"破罐子破摔"一副不争气的样子。这本是为父母自己追求理想,与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在这本书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惊人伟语,却充满了一个父亲的殷切的叮咛,愿天下父母打开它,品味一下,会让你受益匪浅。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6)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肯定自己》,而看完这本《肯定自己》一书之后,我得到了许多的启示,也领悟出许多大道理。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爱你,不是害你!,这篇文章来说:现在的社会,已经改变了许多,以前那些省吃俭用、刻苦耐劳的人已经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现今社会所称的草莓族和一些吃不了苦的新人类。

造成这种现象的大部分原因是父母过度疼爱孩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也是一个改变不了的亲子关系;可是,疼爱孩子就是让他什么事都不用做吗?也不需要顾及别人的想法及感受吗?还是他只要把书读好、工作做好就好呢?然而这些现象在现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可能也会有逐渐增加的现象发生。

其实这样反而是害了他!就如文章标题那样,爱你,不是害你!不是使他娇生惯养坏了!不然就是什么事都不懂,也不知如何做,让他们像是温室中的花朵、笼中的鸟儿,无法自己生存,而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亲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看重自己、肯定自己,要放手让他们去摸索、去尝试,去熟悉任何人、事、物;凡事都应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做看,也可以从错误中去学习成长,当作一个经验值,但遇到挫折、困难,千万不可以放弃,也不可以气馁,要坚持下去,如果真的只是因为一点挫折、困难就放弃,相信学习到的东西,并不会很多。

放手让孩子自由的飞翔、自由的学习,我想是现今许多家长应该学习的一项大事。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7)

《 肯定自己》是华文世界最畅销的一套励志书,十五年来,以千万本打动了千万人的心,对千万个年轻人呼喊: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感触很深,震撼很深,这本书是一位用心良苦的父亲把儿子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写在纸上,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他进行爱的沟通。通过看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感悟了许多。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就重视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别人来肯定我们呢?真实的世界充满诱惑,充满忧患,充满生死离别,陷阱与不公平。如果一个人不能超越自己,用自己的脚来站立;不能创造自己。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就不能肯定自己;就不能无怍于天的说:

我肯定自己

另外,一个人,还要学习接受失败。利用倒下的时间喘气,并思考再攻击的办法。许多敌人,就看准你“输不起”的个性,使用激将,起哄和幸灾乐祸的方式,逼你失去理智,陷入更深的泥潭!人生不可能都是顺境,小时候太娇,只怕未来难以刻苦,也不容易了解别人的疾苦,使你变的孤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在恰当的时机,把你特有的美好一面表现出来,让别人惊讶的发现,就是惊艳!如果你发现这个社会不公平,与其抱怨,不如自己努力,去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当你发现原来的计划行不通时,不要去想那计划花了多大功夫,或有多完美,因为不通就是不通,再完美的计划也没用。

让我们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再来创造自己,超越自己,然后再无怍天地的说一声;我成功了!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8)

这本书是着名华人作家、画家刘墉写给儿子刘轩的书信集。文中通过书信方式,父亲教导儿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懒惰和童年时期的依赖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充满竞争的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帮助儿子超越自己先天的弱点,创造自己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一个不可缺少的人。

书中,刘墉在教育儿子中,没有摆什么深奥的大道理,更没像一般严父那样义正言辞,而是娓娓道来,如清泉流过心田,如春风拂过脸颊,令人心悦诚服。刘墉是成功父母的代表,他的儿子在他的鼓励下,已获得哈弗大学博士学位,女儿刘倚帆更是不同凡响,14岁就已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布什奖。刘墉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教育方法独树一帜,言辞亲切,平和达观,没有在子女间的矛盾和问题前"针尖对麦芒",更没有采取回避态度,而是积极化解,以一种让子女乐于接受,并勇于检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导,从而成就了一双儿女的卓越不凡。不容置疑,21世纪的年轻人自我和叛逆尤为显着,父母们有大都本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见成效的时候,便报以海啸般的斥责、抱怨,甚至拳脚相加,子女更是"破罐子破摔"一副不争气的样子。这本是为父母自己追求理想,与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在这本书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惊人伟语,却充满了一个父亲的殷切的叮咛,愿天下父母打开它,品味一下,会让你受益匪浅。

《肯定自己》这本书,与其说刘墉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不如讲它是写给所有青年朋友的书,在书中,阐述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怎样调整自己,如何设定更高的理想,并对生命有更深的体验等等。这些对年轻人今后面对艰险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发挥潜能、超越自己、创造自己、从而肯定自己起奠基石的作用。年轻的朋友,如果你在人生道路有过医生问题的彷徨和迷惘的话,不妨静下心来,捧起《肯定自己》,会对你有所启迪和帮助。

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手,不一定是别人,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每个人应当从小就看中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肯定你自己!我想这便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9)

刘墉写的《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中的第一篇当中提到了作者儿子上学途中所经过地方很乱,作者告诉他的儿子上学的这段路就好比是人生所要走的路一样,路上潜藏着许多的未知危险,就像是一个布满毒蛇猛兽,危机四伏的森林一样,不过要是不走过这条道路,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世界上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对孩子无微不至,不敢有任何懈怠,也总是替孩子铺好安稳的大道,害怕他受寒、受惊、跌倒,受到伤害,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尤其现在有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遇到任何麻烦的事情,家长都会帮他们解决,反而让他们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状况,怎不叫人害怕?怎不叫人寒心?正因为独生子女盛行,我们几乎迷失了如何对独生子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孩子们的行为又似乎越来越离谱了,甚至还容易产生偏激行为,抗压能力也越来越低。

那么父母管不下自己孩子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两代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的宠溺意识所造成的。因为人性中有很多弱点,比如自私、懒散、好吃、好喝、好享乐、好表现……大家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后再教育也不迟,这就为教育孩子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小时候养成的,就像得病一样,病得轻的时候好医,到病入膏盲的时候,也就拿它没办法了。到他们长大后,知道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时,已经为时过晚。那时候,孩子们肯定还要责怪大人,小时候为什么不严格要求自己,如今导致自己有这么多毛病。

《超越自己》写的就是一个娇生惯养,丛未出过远门的孩子,突然要去很远的地方读书。父亲以深奥的话来勉励他的儿子,教他战胜自己的懒惰性和童年时期的依赖心,找到生存之道,并寻求进一步突破人生在世,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是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只有不断的提升,不断的超越,才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如果没有一定的本领,没有超越自己的信念,是没有一点立足之地的,是寸步难行,就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飞也飞不动,走也走不了。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10)

读了几本刘墉的书,越来越喜欢他了,一个很认真生活,总是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快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对儿子刘轩的关爱、教诲与期许,在这本书信《肯定自己》加以发挥及引导,寄理于的字字句句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面向人生挑战的殷殷提醒和深切期翼。他是智慧、大度、仁爱的父亲,父情子心相互辉映的一对父子。刘先生的人生经历或自己身边事写出来的,内容实在,看后感悟良多。从别人的故事中悟出自己的人生哲理,并整理精彩语句保存。

1.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

2.睡觉,是为醒来之后,走更远的路。

3.这世上没有永无争执的朋友,却有俞摩擦愈光灿的友情。真正朋友的争执,不见得非要错的那方先伸手。当对的一方,先伸出友情的手,错的一方将握得更紧。有珍惜,更有感激!

4.世上许多人苟且、拖延,最后失败,都是有了再赌一把吧!只一把就好!赢了就走!心理造成的!

5.成功不是可以等到的,成功也不必靠机缘,成功是要积极去成功的!

6.人生不可能都是顺境,小时候太娇,只怕未来难以刻苦,也不容易了解别人的疾苦,使你变得孤独。

7.从小做起,从家做起,自助助人。一个真正成熟的现代人,是能屈能伸,并懂得充分自助的。

8.朋友不在于平常多么热乎,而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是否能及时出现。

9.生与死常在一线之间,有与无也没人能保险,只是生长在福祉中的人,常不知道世间会有不幸这件事,直到有一天他真正地失去!现在你有了这种恐惧对你会有很多好处,使你有忧患意识、使你惜福。使你感恩,也使你更加爱家人,并知道把握现有美好的一起!

10.年轻人有叛逆并不坏,但你更要知道,什么情况是需要大勇的时刻,最重要的是他能知耻进乎勇,在众多同学面前翻然改过。叛逆期过后,往往能把那种特有的冲动,发挥到学问或事业上,而在未来有杰出成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后感肯定自己6篇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读后感肯定自己”相关内容。

正所谓“读书谓己多,抚事知不足”,在认真品味了作品,相信您的收获一定不少。我们在写读后感时,一定不要原模原样地照搬别人的模板。栏目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读后感肯定自己”,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1)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肯定自己》,而看完这本《肯定自己》一书之后,我得到了许多的启示,也领悟出许多大道理。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爱你,不是害你!,这篇文章来说:现在的社会,已经改变了许多,以前那些省吃俭用、刻苦耐劳的人已经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现今社会所称的草莓族和一些吃不了苦的新人类。

造成这种现象的大部分原因是父母过度疼爱孩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也是一个改变不了的亲子关系;可是,疼爱孩子就是让他什么事都不用做吗?也不需要顾及别人的想法及感受吗?还是他只要把书读好、工作做好就好呢?然而这些现象在现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可能也会有逐渐增加的现象发生。

其实这样反而是害了他!就如文章标题那样,爱你,不是害你!不是使他娇生惯养坏了!不然就是什么事都不懂,也不知如何做,让他们像是温室中的花朵、笼中的鸟儿,无法自己生存,而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亲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看重自己、肯定自己,要放手让他们去摸索、去尝试,去熟悉任何人、事、物;凡事都应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做看,也可以从错误中去学习成长,当作一个经验值,但遇到挫折、困难,千万不可以放弃,也不可以气馁,要坚持下去,如果真的只是因为一点挫折、困难就放弃,相信学习到的东西,并不会很多。

放手让孩子自由的飞翔、自由的学习,我想是现今许多家长应该学习的一项大事。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2)

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感触很深,震撼很深,这本书是一位用心良苦的父亲把儿子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写在纸上,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他进行爱的沟通。通过看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感悟了许多。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就重视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别人来肯定我们呢?真实的世界充满诱惑,充满忧患,充满生死离别,陷阱与不公平。如果一个人不能超越自己,用自己的脚来站立;不能创造自己。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就不能肯定自己;就不能无怍于天的说:我肯定自己。

另外,一个人,还要学习接受失败。利用倒下的时间喘气,并思考再攻击的办法。许多敌人,就看准你输不起的个性,使用激将,起哄和幸灾乐祸的方式,逼你失去理智,陷入更深的泥潭!人生不可能都是顺境,小时候太娇,只怕未来难以刻苦,也不容易了解别人的疾苦,使你变的孤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在恰当的时机,把你特有的美好一面表现出来,让别人惊讶的发现,就是惊艳!如果你发现这个社会不公平,与其抱怨,不如自己努力,去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当你发现原来的计划行不通时,不要去想那计划花了多大功夫,或有多完美,因为不通就是不通,再完美的计划也没用。

让我们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再来创造自己,超越自己,然后再无怍天地的说一声;我成功了!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3)

寒假期间,我读了许多书,也有不少感触。其中就有一本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就是《肯定自己》。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墉,他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知名画家、演讲家。他热爱生活,认真生活。他有一颗炽热的心,一双勤劳的手,两条奔碌的腿和一种洒脱的心情。

肯定自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教诲。这本书,唤醒了我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呐喊:跌倒了,站起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盼和关心,它让我对失败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应该重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如果连肯定自己都做不到,那怎样才能超越自己呢?怎样才能被别人看重呢?

生活不是完美的,有烦恼、忧愁、痛苦、离别、不公平等诸多困扰。如果人们不能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所以我们应该肯定自己的成功,正确面对自己的失败。

肯定自己,就像书中作者对他的孩子说的话:在不公平的社会上,只有你努力去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不要在原地抱怨,叹息;当你发现方法行不通的时候,不要与其纠结,要快速找到新方法;当自己不被人看重的时候,自己要肯定自己,不畏嘲笑和伤害。当你超越了自己,你便可自豪地呐喊:“我赢了!”

《肯定自己》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超越自己与生俱来的弱点,创造自己个人的独特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人最终能否正视自己。所以,请试着肯定自己,微笑面对每一个人,正视自己,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幸福。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4)

三部曲写到最后,时间脉络也带了出来,从《超越自己》时步入史岱文森高中,到现在《肯定自己》将成为哈佛大学新生。

伴随着成长,这次要谈的是真实世界。这世界不是花房,不是温床,更不是父母的卵翼,充满诱惑、陷阱与不公平。这世界有冷酷有孤独也有生离死别,充满忧患充满不公平。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中,每个人渐渐学会分辨和抗争。

在父与子的跨时空对话中,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

面对父亲说不要轻易接近陌生人时,却要说出:每一次的经验,都让我成熟一点,也让我对自己的应变能力多一些信心。我了解老爸的担忧,但人生的路,还是要自己来走。

当父亲一边说要孩子走自己的路一边插手生活时,就要说:他曾宣布不再过问我如何念书,只看我的成绩,却又苦口婆心地教我如何规划我的课业。他叫我不要让应酬影响自己的时间,却又说好朋友值得“再看他一次”。这些矛盾,曾经成为我叛逆时代的火药。似乎对每件事情,老爸都有一番道理。只不过我年纪愈大,愈发觉人生很复杂,而每件事需要个别思考,才能作最好的决定。

大概人只有经历世事,才能够懂得体谅和感恩。

关于朋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患难见真交!我们愈是在困苦的时刻,愈需要朋友,也愈会记得朋友的帮助。

关于割舍:一个男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女人身边拉开,一个女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孩子身边拉开,一个孩子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电视前面拉开,他们就很难出头。

关于死亡:我认为“死”可以教,不是教我们去死,而是教我们如何去面对,以及如何建立死亡的哲学。否则,当亲人一旦离去,我们将难以承受。

正如刘轩在文中写到的,我父亲教导我与妹妹的,未必是成功之道,而是面对挫折时的基本态度。人生不尽然如意,如何把握现实生活条件,勇敢面对,而且再出发,才是最重要的。

从认识自我到走向人群再到看清世界,一路指引。这,大概才是家庭教育应有之义。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5)

这本书是着名华人作家、画家刘墉写给儿子刘轩的书信集。文中通过书信方式,父亲教导儿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懒惰和童年时期的依赖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充满竞争的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帮助儿子超越自己先天的弱点,创造自己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一个不可缺少的人。

书中,刘墉在教育儿子中,没有摆什么深奥的大道理,更没像一般严父那样义正言辞,而是娓娓道来,如清泉流过心田,如春风拂过脸颊,令人心悦诚服。刘墉是成功父母的代表,他的儿子在他的鼓励下,已获得哈弗大学博士学位,女儿刘倚帆更是不同凡响,14岁就已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布什奖。刘墉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教育方法独树一帜,言辞亲切,平和达观,没有在子女间的矛盾和问题前"针尖对麦芒",更没有采取回避态度,而是积极化解,以一种让子女乐于接受,并勇于检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导,从而成就了一双儿女的卓越不凡。不容置疑,21世纪的年轻人自我和叛逆尤为显着,父母们有大都本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见成效的时候,便报以海啸般的斥责、抱怨,甚至拳脚相加,子女更是"破罐子破摔"一副不争气的样子。这本是为父母自己追求理想,与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在这本书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惊人伟语,却充满了一个父亲的殷切的叮咛,愿天下父母打开它,品味一下,会让你受益匪浅。

《肯定自己》这本书,与其说刘墉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不如讲它是写给所有青年朋友的书,在书中,阐述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怎样调整自己,如何设定更高的理想,并对生命有更深的体验等等。这些对年轻人今后面对艰险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发挥潜能、超越自己、创造自己、从而肯定自己起奠基石的作用。年轻的朋友,如果你在人生道路有过医生问题的彷徨和迷惘的话,不妨静下心来,捧起《肯定自己》,会对你有所启迪和帮助。

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手,不一定是别人,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每个人应当从小就看中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肯定你自己!我想这便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

读后感肯定自己(篇6)

这本书是着名华人作家、画家刘墉写给儿子刘轩的书信集。文中通过书信方式,父亲教导儿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懒惰和童年时期的依赖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充满竞争的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帮助儿子超越自己先天的弱点,创造自己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一个不可缺少的人。

书中,刘墉在教育儿子中,没有摆什么深奥的大道理,更没像一般严父那样义正言辞,而是娓娓道来,如清泉流过心田,如春风拂过脸颊,令人心悦诚服。刘墉是成功父母的代表,他的儿子在他的鼓励下,已获得哈弗大学博士学位,女儿刘倚帆更是不同凡响,14岁就已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布什奖。刘墉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教育方法独树一帜,言辞亲切,平和达观,没有在子女间的矛盾和问题前"针尖对麦芒",更没有采取回避态度,而是积极化解,以一种让子女乐于接受,并勇于检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导,从而成就了一双儿女的卓越不凡。不容置疑,21世纪的年轻人自我和叛逆尤为显着,父母们有大都本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见成效的时候,便报以海啸般的斥责、抱怨,甚至拳脚相加,子女更是"破罐子破摔"一副不争气的样子。这本是为父母自己追求理想,与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在这本书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惊人伟语,却充满了一个父亲的殷切的叮咛,愿天下父母打开它,品味一下,会让你受益匪浅。

《肯定自己》读后感


篇一:肯定自己读后感

肯定自己读后感

肯定自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教诲。

《肯定自己》一书,唤醒了我面对挫折的勇气。心中总是有一道声音在呐喊:跌倒了,站起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关心,更多是教诲,让我对失败有了新的认识。得到了新的感悟。我们应该重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如果连肯定自己都做不到,何谈别人重视你呢?

生活不是完美的,诱惑,烦恼,陷阱,痛苦,生离死别,不公平。如果人不能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我们应该肯定自己的成功,也要接受自己的失败。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不足。当你在面对失败时失去理智,就将陷入更深的泥潭。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如果别人不能了解你的痛苦,也注定了你的孤独,正是你的孤独,给了你在一角绽放的机会,抓住机会展示自己,让别人看重你。

肯定自己。就像作者对他孩子说的。

在不公平的社会上,只有你努力去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不要在原地抱怨,叹息;当你发现方法行不通时,不要与其纠结,要快速找到新的方法;当不被人看重时,自己要肯定自己,不畏嘲笑和伤害。

当你超越了自己,你便可自豪地呐喊:我赢了

篇二:读肯定自己有感

读肯定自己有感

从来没有一口气读这么多封信——一本慈父写给爱子的书信集。在感慨刘墉这位父亲的睿智和对儿子爱的深沉之余,不由回首看自己的成长历程,正如书中所说: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

人非圣贤,谁还没个缺点,小毛病什么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从而超越自己。

我在家排行最小,上面有三个姐姐,所以大事,小事都轮不到我自己去想,只是顺从地接受安排,长此以往,对家人产生依赖,一碰到做决定的事就要助于别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的意见就不能和自己的意愿契合了,是该自己当家做主了。看了这本书更坚定了我这一想法;早都应该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比如你想从事什么工作,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伴侣……这都不是别人能替你决定的,别人所能给的也至多是些建议。

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会肯定自己,从小就应该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得首先肯定自己,不要只会在别人的评价里,也不要让别人的评价影响你的悲喜。自己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那你肯定什么事也做不好,因为潜意识或心理暗示是可以决定成败的。

你完全不必为你的缺点而瞧不起自己,因为有很多都是人们所共有的,那是人的天性。不信,是吧?让我举个例子。

比如:“自我妥协”就是人类的天性。“再玩一会儿,再吃一口,再睡几分钟……”听起来都是小事,那里面“自我妥协”的细菌都可能侵蚀你的骨头,使你一辈子都站不直。喜欢足球的你,如果不知道何时把自己从电视机前拉开,一个充满母性的女人不知道何时把自己从孩子身边拉开,那他们不会成就自己的愿望,但喜欢娱乐,疼爱孩子不是人们的天性吗?所以我们要学会自制,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停止,以追求更大的进步。

肯定自己是件伟大的事,因为现代人的小心眼,忌妒心,其实最大的主因来自于“缺乏自信”和“患得患失”。这两两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连锁关系。越没自信心的人越容易猜忌,越怕失去尊严和地位,也越见不得别人好。就像作者所说的:“假如说希望是支撑人活下去的动力,那么信心便是一个人活得愉快的促因。”想想其实一个既对生活怀有希望,又对生命充满信心的人,根本就不会有时间去猜忌,去怀恨。缺乏自信不但会遮蔽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使自己偏向了狭隘的死角,更阻绝了接受美好新事物的通道,是内心和外在都有所变化,不自觉表现出幽怨,使一张原本纯净的脸蒙上一层阴霾。真是如作者所说:“有怎样的心境,便有怎样的面孔。”

再说到患得患失,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喜得畏失,尤其是自己渴望得到,而一切拥有之后,又怕失去,整日在这种纷扰不安中打转,把自己搞的疲倦不堪,结果终于还是失去了一些,只是在失去的同时所得到的教训是非常可贵的,但人们往往轻忽这些“得”,而将焦点放在这些“失”上,这或许就是有些人不长进不成熟的理由吧!

看完刘墉先生的这本《肯定自己》,我不但要好好省思,作为老师,我还要告诉我的学生,作为妈妈我还要告诉我的孩子:“一定要肯定自己,学会了肯定自己,就掌握了人生一大财富。

篇三:肯定自己读后141212

肯定自己

我向大家推荐的书目是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写的《肯定自己》,其实它是刘墉经典励志三步曲中的最后一部,前面还有《超越自己》和《创造自己》。这三本书,是刘墉先生在儿子上中学时,教导他怎样面对艰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怎样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超越自己先天的弱点,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调整自己,到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怎样从“小我”走向“大我”。而这本《肯定自己》也是他以书信的形式写给他儿子的。在书中刘墉告诉自己的儿子用什么方法和力量,让一个平凡的少年,成为充满自信的青年;又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超越自己的弱点,创造自己个人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刘墉是一个喜欢用简捷的文字来记录身边的事,喜欢写大家看得懂的故事的人,因而本书他针对儿子所做的一件事或对事件的处理方法,用自己和朋友经历过的、 发生在身边的以及周围发生过的事例,引述出应该如何来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不可少的一个人”。

《肯定自己》跟之前两本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刘墉向即将要走出大学继而走进社会的孩子,展示了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生,把过去未提到的吸毒、同性恋、阶级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差异甚至死亡和伤害,都当成了本书的主题。而《肯定自己》正是通过这些敏感和真实的主题,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真实的世界,继而培养一种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必不可少的肯定自己的态度。在书的扉页上写着他永远奉为座右铭的话:“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

之前,你先肯定自己!”这也是全书告诫和鼓励人们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肯定自己!肯定自己是一种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的自信与决心,肯定自己才能不被所谓的成功的机缘所牵绊,把等待成功变成一种积极的“去成功”。

由此我想到不光一个人,一个企业也是一样。中国联通在2008电信业重组之时从规模和收入上都是三家运营商中最弱的,经过六年残酷的竞争和发展,联通公司已经逐渐缩小了与其它两家的差距。作为联通公司的一员,我们也应该肯定自己,确立我们的“三个自信”既行业自信、技术自信、能力自信。行业自信,就是要相信电信业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会不断创造新的应用与市场,为电信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技术自信,就是中国联通拥有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3G制式,最先进的宽带接入方式及强大的基础网络设施,并且通信技术在一日千里的发展与进步;能力自信,就是要相信我们有能力去超越我们自身的弱点,发挥自身的潜能,去创造联通公司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4年12月9日星期二

肯定自己的读后感


肯定自己的读后感范文一

我想,你们从小到大读过的书一定数也数不清,可是在你心目中最有意义的又有几本呢?让你自信,给你力量的又有几本?这学期刚开学不久,粗心的我就被一跑道上的石头给绊了不止一跤,简直是头破血流,惨不忍睹。当我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我看见了一本书,一本帮我找回自信,赐予我力量的书,它就是--《肯定自己》。

这本书写的是一些人受到挫折后的说的话、做的事。其中有一篇,让我深受启发。他故事的前序是这样一段话:当你想到死亡,昏迷等等的事故,你会觉得没有什么比醒来更高兴!不错,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的。平时,人们总爱赖床,可是你们在有那再睡一分钟的念头的同时,有没有想到这句话?对,对,对,也许你可以以我没有昏迷,而不需要和昏迷的人一样觉得醒来是最好的不错,你是可以哪样说,可是,我问你,你能说你今天的事情都干好了吗?你能说你什么都会了吗?你能说你能而且让爸爸妈妈,老师满意了吗?你可别小看你赖床的那几分钟,也许,它能让你干很多的事情!

没错,人生的道路就像一场梦,有让你开心的,让你伤心的等等,到最后醒来是,当你的眼睛看到光亮时,那时,就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因为那时,你就到达了你人生中的第一个目的地,将要接受新的挑战。

《肯定自己》的读后感范文二

这本书是着名华人作家、画家刘墉写给儿子刘轩的书信集。文中通过书信方式,父亲教导儿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懒惰和童年时期的依赖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充满竞争的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帮助儿子超越自己先天的弱点,创造自己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一个不可缺少的人。

书中,刘墉在教育儿子中,没有摆什么深奥的大道理,更没像一般严父那样义正言辞,而是娓娓道来,如清泉流过心田,如春风拂过脸颊,令人心悦诚服。刘墉是成功父母的代表,他的儿子在他的鼓励下,已获得哈弗大学博士学位,女儿刘倚帆更是不同凡响,14岁就已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布什奖。刘墉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教育方法独树一帜,言辞亲切,平和达观,没有在子女间的矛盾和问题前针尖对麦芒,更没有采取回避态度,而是积极化解,以一种让子女乐于接受,并勇于检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导,从而成就了一双儿女的卓越不凡。不容置疑,21世纪的年轻人自我和叛逆尤为显着,父母们有大都本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见成效的时候,便报以海啸般的斥责、抱怨,甚至拳脚相加,子女更是破罐子破摔一副不争气的样子。这本是为父母自己追求理想,与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在这本书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惊人伟语,却充满了一个父亲的殷切的叮咛,愿天下父母打开它,品味一下,会让你受益匪浅。

《肯定自己》这本书,与其说刘墉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不如讲它是写给所有青年朋友的书,在书中,阐述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怎样调整自己,如何设定更高的理想,并对生命有更深的体验等等。这些对年轻人今后面对艰险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发挥潜能、超越自己、创造自己、从而肯定自己起奠基石的作用。年轻的朋友,如果你在人生道路有过医生问题的彷徨和迷惘的话,不妨静下心来,捧起《肯定自己》,会对你有所启迪和帮助。

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手,不一定是别人,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每个人应当从小就看中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肯定你自己!我想这便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

肯定自己刘墉读后感


【篇一:读刘墉《肯定自己》有感】

心是容器,容得天下。不是有人说过;世界有时只是一颗心的大小。世界很大,却尽在心里。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心里有多大,能住下多少人,又能装下多少情感。但我知道心是有容量的。有人住进来,也就意味着有人会让出位置。

读了刘墉《肯定自己》这本书,我懂的了:与生俱来,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是人心的底色。我们也有颗好奇的心,对一切事物都有新鲜感。随着成长,我们心的容量也逐渐增大。种种的情感在心里滋生。心里装着快乐,也装着烦恼。快乐是智慧,它能驱散烦恼。在心里那一种情绪占的空间多些。也许可以试着给我们的心灵设一个疏导者或是清扫者,那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学会和我们的心灵对话,了解自己的心,清走那些不该存放的,装着那些该保留的。

让情感各得其位,在自己的路线上行驶,让我们的心也如顺畅的交通环境一样,不再拥挤。别让我们的心太拥挤了,适时地却掉心里的包袱,让我们的心有更大的空间来盛装快乐和美好。我们的心里就像房子,有门也有窗。打开一扇门,心情就可以自由地来去。打开一扇窗,阳光就会照进来,风儿也会飘进来。心里之所以拥挤,是因为心里装的事太多,所以人们更羡慕孩子们。因为孩子心里不会装那多的思想。虽单纯但没有负担。保持一颗童心,也成为人们一种期待和向往。快乐和烦恼都不是一下子就那么多的,都是逐渐累积的。

快乐让我们充实,而解决烦恼让我们成长、成熟。我们打开自己的心门,让有用的、没用的种种走进来。我们却不懂得清扫心里垃圾,心里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时间长了,就容易堵塞。常常听到有人说有要窒息的感觉。别让我们的心里蒙尘,把心擦亮,清理心底那些尘封的记忆,让更多的美好走进来。

我们是人,就拥有人一切。我们的心里可以装着信任、装着努力、装着坚强、装着宽容、也可以装着虚荣、装着功利、装着软弱、装着自私、每一种情感都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在我们的心里各行其道,但偶尔也会偏离自己的轨道,扰乱我们的。所以,适当的扫扫心地,你会很快乐。

【篇二:读刘墉《肯定自己》有感】

这本书是著名华人作家、画家刘墉写给儿子刘轩的书信集。文中通过书信方式,父亲教导儿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懒惰和童年时期的依赖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充满竞争的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帮助儿子超越自己先天的弱点,创造自己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一个不可缺少的人。

书中,刘墉在教育儿子中,没有摆什么深奥的大道理,更没像一般严父那样义正言辞,而是娓娓道来,如清泉流过心田,如春风拂过脸颊,令人心悦诚服作文。刘墉是成功父母的代表,他的儿子在他的鼓励下,已获得哈弗大学博士学位,女儿刘倚帆更是不同凡响,14岁就已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布什奖。刘墉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教育方法独树一帜,言辞亲切,平和达观,没有在子女间的矛盾和问题前针尖对麦芒,更没有采取回避态度,而是积极化解,以一种让子女乐于接受,并勇于检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导,从而成就了一双儿女的卓越不凡。不容置疑,21世纪的年轻人自我和叛逆尤为显著,父母们有大都本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见成效的时候,便报以海啸般的斥责、抱怨,甚至拳脚相加,子女更是破罐子破摔一副不争气的样子。这本是为父母自己追求理想,与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在这本书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惊人伟语,却充满了一个父亲的殷切的叮咛,愿天下父母打开它,品味一下,会让你受益匪浅。

《肯定自己》这本书,与其说刘墉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不如讲它是写给所有青年朋友的书,在书中,阐述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怎样调整自己,如何设定更高的理想,并对生命有更深的体验等等。这些对年轻人今后面对艰险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发挥潜能、超越自己、创造自己、从而肯定自己起奠基石的作用。年轻的朋友,如果你在人生道路有过医生问题的彷徨和迷惘的话,不妨静下心来,捧起《肯定自己》,会对你有所启迪和帮助。

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手,不一定是别人,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每个人应当从小就看中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肯定你自己!我想这便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

《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读后感


《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读后感

刘墉写的《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中的第一篇当中提到了作者儿子上学途中所经过地方很乱,作者告诉他的儿子上学的这段路就好比是人生所要走的路一样,路上潜藏着许多的未知危险,就像是一个布满毒蛇猛兽,危机四伏的森林一样,不过要是不走过这条道路,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世界上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对孩子无微不至,不敢有任何懈怠,也总是替孩子铺好安稳的大道,害怕他受寒、受惊、跌倒,受到伤害,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尤其现在有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遇到任何麻烦的事情,家长都会帮他们解决,反而让他们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状况,怎不叫人害怕?怎不叫人寒心?正因为独生子女盛行,我们几乎迷失了如何对独生子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孩子们的行为又似乎越来越离谱了,甚至还容易产生偏激行为,抗压能力也越来越低。

那么父母管不下自己孩子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两代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的宠溺意识所造成的。因为人性中有很多弱点,比如自私、懒散、好吃、好喝、好享乐、好表现……大家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后再教育也不迟,这就为教育孩子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小时候养成的,就像得病一样,病得轻的时候好医,到病入膏盲的时候,也就拿它没办法了。到他们长大后,知道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时,已经为时过晚。那时候,孩子们肯定还要责怪大人,小时候为什么不严格要求自己,如今导致自己有这么多毛病。

《超越自己》写的就是一个娇生惯养,丛未出过远门的孩子,突然要去很远的地方读书。父亲以深奥的话来勉励他的儿子,教他战胜自己的懒惰性和童年时期的依赖心,找到生存之道,并寻求进一步突破人生在世,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是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只有不断的提升,不断的超越,才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如果没有一定的本领,没有超越自己的信念,是没有一点立足之地的,是寸步难行,就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飞也飞不动,走也走不了。

读《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所感


读刘墉写的书所感


前几天,我去了市图书馆,在那里,我借到了一本书,是刘墉写的,叫做《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回到家后,我就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这本书我还没读到一半,我就感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交代本文的由来,让事由清楚、明白)

在读到《超越自己》那传中的“用时间与用金钱”时,我感触十分大(对,读书后的感悟必须做好“选点”,这很有价值)。在文中,刘墉告诉自己的儿子,如果得到了一大笔的钱,应当有必要的支出在先,非必要的支出在后。而我呢,每个月爸爸都会给我十块钱,而我每次一得到钱后我就会一下把它给用完,从来都没有留过一些,等以后在用。刘墉又教育儿子应当把零零碎碎的“小时间”集中在一块,变成大时间,来做大事情。在文中,他教育儿子要决定事情缓急、轻重,以优先顺序来安排时间。以大的时间做大的事情,以小时间做小事。他还告诉儿子在生活中也要争取时间。而在生活中,我也是不会安排时间。平时,我只要一吃完饭,我就捧起杂志或者是课外书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一直读到八点多钟才去写课内的作业,搞的最后连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都写不完。一放寒假或暑假一开始我就会使劲的玩,到后来快要开学了,自己才发现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还没有写完。(从别人的记述、讲解中,找自己的感受基础,找与自己的生活能结合起来的东西,这样,就使得文章有了针对性)

在读到“无心的错误”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换了一个结合点,也换了一个角度),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了再做。在文中,刘墉教育自己的儿子,有一些人往往是因为无心的错误而坐牢,失去了光明的前途。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也想到了我以前犯下的一次“无心的错误”,那一次让我记忆犹新。有一年春节,我与同学在小区里放炮竹,走着走着就发现了一个废弃的保安室,当时我就往那里丢了一根炮,然后,就与同学走了。但是令我没有料到的是那根炮竹竟然点燃了废弃的保安室里的草,并着火了,随后,保安就来现场,才把火给扑灭了。我想如果保安来慢一步的话,那肯定会造成火灾。这件事,就是我无心犯下的大错,可想而知,无心是多么恐怖。(本段文字对原文的摘抄、引述比较上一段,就简洁许多,这样很有必要——因为,文章的各个层次需要有所变化,才有一种别样的美。好!)

在这本书中,让我获益匪浅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会认真读下去。我也会参照刘墉对儿子做出的教导,来改掉我自身的毛病。(有决心,更需要有行动啊)

【郭老师看法】

写作中,能反映自己的阅读经历,反映自己的阅读体验,是很有价值的——只有扎实做好了阅读,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加油啊!

阅读中,能有比较地选用“惜时”“自励”,一个是学会怎么对世界,一个是学会怎么对自己。文章的两大层次因此就有了不一样的侧重,有了各自独立的灵魂又巧妙结合、互补,我觉得,你这样的安排,是你“选材”“布局”能力快速提高的一个很好见证!

两个大层次内,我觉得你还可以把“层次安排得再细致一些”——就是根据不同的内容与意思,将文章的段落再进行“细化”。你试试看!老师期待你的努力。


读《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有感


读《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有感

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有幸阅读《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一书。这本书里面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经世伟略,却充满一个父亲亲切的叮咛,通过书信的方式,教导他那走向成年的孩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惰性和童年时期的依赖心。在龙蛇杂处的纽约市和充满竞争的明星学校里,找到生存自保之道,并寻求进一步的突破。

在《超越自己》这一章节中,让我学到很多观点,如:关于利用时间与金钱。金钱与时间,在会用与不会用者的手中,可能是产生天渊之别的,善于理财的人,能够用有限的钱买到他需要的东西,创造更多的财富,不懂理财的人,则可能毫无计划地使用,东买一点,西添一样,到头来买的东西不少,却该有的没有,既买的又无用处。又如,会用时间的人,懂得安排时间,按照事情的急需支取,到头来,不但完成了他要做的,而且能够留下多余的时间。

手捧这本书,我时而忍津不禁,时而掩卷遐思,时而拍案叫绝,掩卷后尚留感慨多多。人生最大的收获是肯定自己。不要因为别人低估你、批评你,就随意地看轻自己,不要让他人的评价左右了你的一生。当你肯定了自己,便有了百倍的信心,也能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过错,难免会有坎坷,而且也难免会有缺陷,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不如意,不能畏缩,更不能自卑。要善于肯定自己,把自卑化解为一份自尊的动力。若此,便有了一份巨大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成功是超越自己。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贫贱不移,处顺境而不张狂,遭逆境而不失望。若此,则能超越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敢于超越自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无论工作中的“挠头事”,还是家庭里的“难唱曲”,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生命的内涵只有在抗争中才会化为永恒,翻腾的大海只钟爱那些勇敢的弄潮儿。超越自己,才能使生命更加完美。面临巨大的苦难与挑战,要用你最好的心态去面对,当你最终超越自己以后,你会深深体会到那一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荣辱不惊的悠闲,那一种“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轻松”,生命就像在自由自在的空间游弋般无拘无束。

当我读到刘墉作者回台湾去拜访师傅后,我又有了另一番感悟,“师傅说,石头运回来,一定要曝晒,因为许多石头在溪水里漂亮,却有难以察觉的的裂缝,只有不断的日晒雨淋之后,才会显现,甚至自己都会崩裂。”是的,在这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仪表堂堂的坏人,你是察觉不出来的,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你的面前是文质彬彬的,骗了你后,又展现出了坏人的面孔,十分可恶。

《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没有了不起的豪言壮语,却充满一个父亲亲切的叮咛,让孩子走好生存自保之道,并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当做父亲的发现孩子一大早就在打电玩的时候,他并没有强行要求儿子停止游戏投入学习,而是与儿子谈起他到北京约表哥爬山一事来说服儿子:“人本来就有高潮、低潮,体能好的时候偏重劳动,脑筋清楚的时候偏重思考,才能发挥最高的工作效率。”“你是一个早晨办事效率比较高的孩子,当然应该把最要集中精神和求精确的功课放在早上做。做事要比别人抢早一步,多留一刻,且抓住最恰当的时刻,才能做好最适宜的功课。”这就是《生理的周期》故事中的教育内容。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是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提高工作效率或学习效率,而不知道怎样去做。有时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东施效颦,往往取不到好效果,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读《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有感


读《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有感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着名的美籍华人作家刘墉先生的名作《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整本书中,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把儿子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写在纸上,利用书信的形式给自己的儿子意见和建议,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他进行爱的沟通。正是由于如此,他的儿子才能在美国纽约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愉快地成长,不断汲取知识,获得做人的道理,并最终考入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哈佛!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收获最大的就是,我充分地认识到,做人,一定要活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

生活中,我们不免会经常听到别人抱怨生活各种的不顺心,各种的不公平,总是认为别人不肯定自己,老天不眷顾自己,导致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达到自己的梦想。我们不免会经常听到别人的各种后悔,后悔自己的过去,后悔自己以前不努力,后悔自己不拼搏,后悔自己不能抓住人生中难得遭遇一次的好机会,发展自己,促进自己,提升自己,导致现在如此无奈,如此落魄,如此不知所措。我们不免也会听到别人各种各样对未来的憧憬,憧憬未来的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好,憧憬自己的成功,憧憬自己的生活……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一旦别人遇到这种情况,他们的脑海中很容易就蹦出一个词——如果。如果怎样怎样,我就会怎样怎样……

可是,君知否,如果,是多么的不现实,它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假设连词,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如果,只不过是失败者的自叹,悲情者的自嘲,未来者的自慰,它只能让失败者从中找到成功的倒影,让悲情者寻觅曾经的云烟,让未来者憧憬以后的光芒。可是,这一切,如何逃得过时间的快刀?时间的快刀会让倒影破碎如麻,让云烟烟消云散,让光芒顿时失色……

所以,我们为何不活在当下,做一个踏踏实实,努力勤奋,不断拼搏的自己,做一个“最成功”的自己呢?正如刘墉先生在书中所教导儿子那样,过去与未来都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只有当下,才掌握在你自己手中,那么,为何不做现在最好的自己呢?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知道!或许,你过去的人生充满欢乐与掌声,也或许,充满着失落与无奈,但,所有的成功与辉煌,所有的失败与不幸,都已经成为历史。不必留恋那充斥着夸赞与表扬的场景,也不必苦思那被伤心与难过蔓延的落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借鉴过去的经验,勇敢地活在当下,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可能,你的未来充满着朝阳与鲜花,也可能,充满着荆棘与险途,但,所有的希望与憧憬,所有的考验与恐惧,都只是一种未知。不必陶醉于未来的曙光与温馨,也不必担忧未来的困难与险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计划未来的方向,坚定地活在当下,勤奋地做最好的自己。

活在当下,不随波逐流,不被大环境所影响,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规划,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前进,使自己在生活、学习、做人等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并时刻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读《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所感800字


前几天,我去了市图书馆,在那里,我借到了一本书,是刘墉写的,叫做《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回到家后,我就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这本书我还没读到一半,我就感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交代本文的由来,让事由清楚、明白)

在读到《超越自己》那传中的“用时间与用金钱”时,我感触十分大(对,读书后的感悟必须做好“选点”,这很有价值)。在文中,刘墉告诉自己的儿子,如果得到了一大笔的钱,应当有必要的支出在先,非必要的支出在后。而我呢,每个月爸爸都会给我十块钱,而我每次一得到钱后我就会一下把它给用完,从来都没有留过一些,等以后在用。刘墉又教育儿子应当把零零碎碎的“小时间”集中在一块,变成大时间,来做大事情。在文中,他教育儿子要决定事情缓急、轻重,以优先顺序来安排时间。以大的时间做大的事情,以小时间做小事。他还告诉儿子在生活中也要争取时间。而在生活中,我也是不会安排时间。平时,我只要一吃完饭,我就捧起杂志或者是课外书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一直读到八点多钟才去写课内的作业,搞的最后连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都写不完。一放寒假或暑假一开始我就会使劲的玩,到后来快要开学了,自己才发现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还没有写完。(从别人的记述、讲解中,找自己的感受基础,找与自己的生活能结合起来的东西,这样,就使得文章有了针对性)

在读到“无心的错误”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换了一个结合点,也换了一个角度),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了再做。在文中,刘墉教育自己的儿子,有一些人往往是因为无心的错误而坐牢,失去了光明的前途。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也想到了我以前犯下的一次“无心的错误”,那一次让我记忆犹新。有一年春节,我与同学在小区里放炮竹,走着走着就发现了一个废弃的保安室,当时我就往那里丢了一根炮,然后,就与同学走了。但是令我没有料到的是那根炮竹竟然点燃了废弃的保安室里的草,并着火了,随后,保安就来现场,才把火给扑灭了。我想如果保安来慢一步的话,那肯定会造成火灾。这件事,就是我无心犯下的大错,可想而知,无心是多么恐怖。(本段文字对原文的摘抄、引述比较上一段,就简洁许多,这样很有必要——因为,文章的各个层次需要有所变化,才有一种别样的美。好!)

在这本书中,让我获益匪浅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会认真读下去。我也会参照刘墉对儿子做出的教导,来改掉我自身的毛病。(有决心,更需要有行动啊)

【郭老师看法】

写作中,能反映自己的阅读经历,反映自己的阅读体验,是很有价值的——只有扎实做好了阅读,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加油啊!

阅读中,能有比较地选用“惜时”“自励”,一个是学会怎么对世界,一个是学会怎么对自己。文章的两大层次因此就有了不一样的侧重,有了各自独立的灵魂又巧妙结合、互补,我觉得,你这样的安排,是你“选材”“布局”能力快速提高的一个很好见证!

两个大层次内,我觉得你还可以把“层次安排得再细致一些”——就是根据不同的内容与意思,将文章的段落再进行“细化”。你试试看!老师期待你的努力。

《肯定自己》读后感作文500字_五年级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肯定自己》,而看完这本《肯定自己》一书之后,我得到了许多的启示,也领悟出许多大道理。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爱你,不是害你!”,这篇文章来说:现在的社会,已经改变了许多,以前那些省吃俭用、刻苦耐劳的人已经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现今社会所称的草莓族和一些吃不了苦的新人类。

造成这种现象的大部分原因是父母过度疼爱孩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也是一个改变不了的亲子关系;可是,疼爱孩子就是让他什么事都不用做吗?也不需要顾 及别人的想法及感受吗?还是他只要把书读好、工作做好就好呢?然而这些现象在现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可能也会有逐渐增加的现象发生。

其实这样反而是害了他!就如文章标题那样,“爱你,不是害你!”不是使他娇生惯养坏了!不然就是什么事都不懂,也不知如何做,让他们像是温室中的花朵、笼 中的鸟儿,无法自己生存,而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亲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看重自己、肯定自己,要放手让他们去摸索、去尝试,去熟悉任何人、事、物;凡事都应 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做看,也可以从错误中去学习成长,当作一个经验值,但遇到挫折、困难,千万不可以放弃,也不可以气馁,要坚持下去,如果真的只是因为一 点挫折、困难就放弃,相信学习到的东西,并不会很多。

放手让孩子自由的飞翔、自由的学习,我想是现今许多家长应该学习的一项大事。

肯定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③ 读后感(3)篇


肯定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③ 读后感 第(1)篇

[肯定自己之刘墉系列书回顾]第一次读到刘墉已经是10多年以前(写下这个数字,不禁毛骨悚然,哈哈)初一,小姨送的一本《靠自己去成功》。再是高中时候的《相信自己》。大学《你不可不知的人性1/2》;去年的《人生百忌》,现在的《肯定自己》。。从小帆到刘轩,跨越了我几乎整个学生时代。《靠自己去成功》是写给女儿小帆的,里面有句话影响我到如今,小帆品学兼优,一直为老师所喜爱,也因此有次因为老师对”另一个同学更好”,回家怒气冲冲地说”I hate,I hate,爸爸告诉她,你想要的只能”获得”,而不是无缘无故的”得到”一一Indeed,所有美好,都应该是”获得”,而不只是期待”得到”。这本写给儿子刘轩的<肯定自己>不论从出发点,写作角度,作者口吻,人物立场都如出一辙,只是<肯定自己>多了刘轩的回信,而这也是我认为比前者更有可读性之处,因为刘轩的理念态度更符合我们这个年纪看问题的角度。<你不可不知的任性>,<人生百忌>则更像是父母对于即将远行的子女的叮嘱。更多是作者为人处事的待人接物的分享。时而觉得醍醐灌顶,作者指出了我从不曾意识到自己不足的点,无人交往需要关注的原则和细节。时而又觉得作者小题大做,剖析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又矫枉过,把人性讲得十分可怕,产生一种”人与人之间这点信任也没有?”的质问。总之,这一系列书的共同特点是作者擅长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发生的事件,洞悉孩子的应对方式,捕捉孩子的情绪,帮助指点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不是每个孩子都像小帆和刘轩那样幸运的有个像作者这样的爸爸提点教化。既然如此,那么对于青少年而言,这就是一本很合时宜的修身养性之读物。至于家长一一一份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与其闭门造车伤经动骨而不得要领,不如保持开放,去书里寻觅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灵感。一一20171030 在Molly 的小屋感冒但很休闲的夜晚晚安,我最亲爱的人儿~

肯定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③ 读后感 第(2)篇

记录一下干货——

关于成功和克服惰性:

如何早起——清醒后的分析、抉择,提醒自己一天的未完成事项;

如何摆脱拖延——计划时间+事情到手就做,不要犹豫!

关于人际交往方面:

肯定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③ 读后感 第(3)篇

以往,我很是抵触育儿类书籍,因为大多是空洞泛泛的大道理。我已经与孩子斗智斗勇摸爬滚打了十多年,什么道理不明白?这还用听外人说教?我感觉育儿最主要的还是孩子能与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互动与呼应,这样才能产生效果,不能只是要求家长单方面怎么怎么做才好。家长只是辅助,关键还是要看所映射的对象。

近段时间真是更年期遇上叛逆期,火星撞地球啊!出于无助,伸手去抓这根“救命稻草”——《肯定自己》。起初看这本书的缘由是因为刘墉老师的名气。等看过后才恍然它不只是一般的说教。大家的作品自有大家的路数。刘墉并没有以育儿专家自居去告诫你怎么怎么做,而是以与儿子相处的生活细微提出自己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每一篇后面又附加刘轩自己的感想。能够宏观领略家长与孩子所持有的立场,代沟很可能被理解填平。这让我们很快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状态,同时去更新自己的观念,不仅仅是育儿,对自身修行也确实受益匪浅。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

你对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有计划了吗?阅读完作品心中感触颇深。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下面是由我们为大家带来的《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1】

读完全书才发现原来浮躁的不止我一个。诚然,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工作的、生活的、家庭的,不胜枚举,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在过分地放大,而忽略了别人的付出,真有点庸人自扰之。我们所背负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总是认为自己的苦恼是旁人或其他什么事而带来的,其实不然,真正让自己苦恼的是我们自身,过于看重那些会让自己苦恼的事,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身为班主任总希望自己的班级在每一周能获得劳动红旗,期末能被评为文明班级。现在想想只要平时我们的工作做好了,班级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没有获得流动红旗又有什么所谓呢?所有的荣誉都是过眼浮云,积极工作,享受工作的乐趣比什么都重要。

文中老人最后留给若菱的信也让我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是的,当你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分享就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每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就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礼物。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你的态度决定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拯救我们的老人是我们自己。

感谢这次阅读,让我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感谢这次阅读,让我重获阅读的快乐。

曾几何时,我一度因为不如意的生活而陷入痛苦,也经常会自暴自弃,抱怨生活对我的不公,抱怨家人对我的不理解。我也曾经仰望天空,对着白云大叫,企图想要减少我对生活的忧伤。

近期收到培训任务,要写一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一开始阅读此书我如获珍宝,一度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书里的神秘老人问女主角“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因为女主角很多东西好像自己,竟然拿起就不要放下了。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人生最困惑的一些话题,无论你贫穷或富足,健康或衰弱。人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表演。我很喜欢的《圣经》里的话: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天使和世人看。那么我们的身份认同越多,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模糊,甚至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我是哪个人。我们寻常所说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事业、人生追求,为什么常常会被演变为勾心斗角、疲惫不堪而无法停止的闹剧呢?如果说成功到了最后,只是自我的良心不安和弱肉强食的竞技人生,那么人就真的只是高级动物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会告诉我们,人们到底争夺的是什么。争夺的原因不是为了纯粹的物质,而是因为丧失了平安的根源,就是自我。我们在成功中,在竞争中,争取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读完此书,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使我从那执著,那忧伤,那自怨自艾中挣脱出来,使我懂得如何直面我的人生,努力活出精彩自在的自我。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2】

我最早是在王仁义老师推荐下读的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那是在2017年刚入职,我用了两个月读完这本书。说实话,当时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特别的、有形的、可以说得清的感受,只是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比以前平和了,遇事不再像从前一样急了。我再次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这次对于这本书我有了更深的感受。

每个人在刚刚出生时,都拥有喜悦、和平的心境,偶尔会有情绪,会哭会闹,可是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会回到喜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没有吃过冰激凌的孩子不会留恋冰激凌的甜蜜,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喜悦满足,长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摆到自己面前,试图让自己快乐满足。然而我们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圆,我们的真我是最中间的那个圆,而身份、情绪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圆,将我们与真我的喜悦平和层层隔离。我们太执着于外物,反而远离了真正的快乐。

其实我觉得错不在于我们追求外物,而是不要过于追求。太执着于外物,对事物就会起分别心,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极好的就有了强烈的欲望,将自己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丰满充盈。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生命的重心,有强烈的方向感,因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对生命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思考、孤独、痛苦、彷徨、坚持、执著就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过,要有技巧,能够使自己在恰当的时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独;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打开心怀,投入生活,变得真正的喜悦、和平。

这篇读后感,我只是摘取了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三句话谈了一些我自己的浅显感受。《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我应该时不时地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觉得这本书会成为我的工具书,因为书里讲的东西我现在只是领略了一丁点皮毛而已,而生活还会继续下去,在生活中我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会随时翻开这本书,在书中去寻求应对的方法,解决的途径,关键是我应该抱有的人生态度。我要学着去拥抱世界,接纳外界的不完美,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3】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部探讨都市人应该怎样更好生活的书,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而又贴近生活的道理,读完后感觉经历了一场不错的心灵之旅。

当我翻看这篇小说时,我被一个又一个问题所迷惑,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快乐吗?我应该怎样调试自己的心情?

书中一直在强调寻找真实的自我,对于“你是谁”这个问题,说实在我也很少去认识真我是怎样的,每当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茫然的,就像书中说的,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真正认识自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所以导致我们的不快乐,就像小说中的主人公若菱所言“活得好累!”。

那位老者给出一个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那么内在的自我,不管它带给你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大多是因为你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发生,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他们这样或那样的发生,就像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人与人之间总是不同,有人活得很精彩,有人活得庸庸碌碌,更有人垂头丧气,自暴自弃,那是为什么呢?由于没能看清自己,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就如我们为了喂养自己身体所需的“胜肽”,而制造一些事端产生所需要的情绪来维生,但是我们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去直面它,而是顺从满足它,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它,就像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打开的话,我们就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要知道一切问题都是出在自己的身上,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所有的外力都会随之改变。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工作生活情感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惑,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人生在世,难免都要经历这些,虽然有很多自己无法改变,但是最终决定人生的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心境,我们更应该学会勇于面对,不放弃。

心境决定人生,就像书中那位老者临别时所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无论在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只要保持一份惜福感恩的心态,用心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真心面对生命中经历的人和事,真正的喜悦就会由心而生。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4】

马车夫应该听乘客的话管好那匹正在奔跑的烈马,走乘客想走的路线,去到乘客要去的地点。

而现实是,山路那么漫长陡峭,马只愿意走平坦的下坡路、长满小草鲜花的软泥路。马车夫则希望这旅途尽量地漫长,尽可能地多赚些酬劳,乘客是消费者,被服务者,他希望车夫按他的指挥,好好地驾驭马车,按他的意思到达他想去的每一个站点。

这个“行进单位”之间是如此地矛盾,以至于我们都要质疑它能不能到达终点。

结局有很多,有驾驭不了的烈马和无能的车夫加上惊慌失措的乘客,最后马车坠崖了。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马儿到了终点,得到了奖励,车夫得到了该得的酬劳,乘客也心满意足地到了终点。

普通意识是车夫,身体是马和马车,潜意识是乘客。潜意识是一片神秘的待开发的土壤,关于它的研究,争论也是很多。潜意识和普通意识之间的联接程度往往能决定着你的心态,处世,事业等等。对“ego”的态度也是很关键的,在清醒的状态下看自己,看别人。

本书作者还参加了“灵修”活动,很多激进唯物主义者又得说迷信了。其实我更认为这是追求灵与肉的结合,让灵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身体也会获得更好的增益。毕竟,这个世界仍然有很多事物是科学无法解释的,在这之前,我们不能随意否认到底。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5】

我们穷尽一生追求内心的喜悦,却往往把快乐误认为喜悦。忙于奔波,忙于劳碌,以为拥有一件新衣就会喜悦,但当流行趋势改变后,刚刚感受到的快乐又被想要下一件衣服的欲望挤了下去。其实我们人生中大部分烦恼都是源于自己。

所谓遇见未知的自己,就是摆脱思想、情绪和身体对我们心灵的操控,从桎梏中解脱出来。要得到解脱,释放真我,首先要和我们的身体和解。正如文中所言,“我们虽然讲‘突破身体的障碍’,身体却是我们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才要倾听身体的讯息,跟身体联结。而为了把这条路修直、修正,我们必须要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一辆马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时,讲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如此,正确的饮食方式和适当的运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油炸食品好吃,凉饮料解暑,但对于我们的身体毫无益处,就应当克制小我的欲望。如果我们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

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仅于自己身体有益,也对我们的人际关系有好处。人感到愤怒的时候,胃最不舒服,感到悲伤的时候,肺部会难受,焦虑的时候,喉咙发干发痛。即使只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也要每一天都保持好心情啊。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都会流动,一个抑郁难过的人,散发的就是负面能量,负面能量影响到其他人,也会干扰他人的情绪。谁会愿意和一个常常散发负面能量的人做朋友呢。

老人说,指责他人的手,有三根手指是指向自己的。当若菱抱怨志明以自我为中心、不够关心自己时,以自我为中心不够关心别人的其实是若菱自己。所以当我们为别人的某些行为感到愤怒的时候,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做的不好的究竟是不是他,自己是不是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我以前觉得心想事成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想一想就成功了。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心想事成的关键——“要言行一致,不要说的想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外一回事。”当你想得到一样东西,用力奋斗就是了,这个道理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的。

最后,真诚的对待我们自己,热诚的活着,我们都会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6】

朋友给我推荐一定要看的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起初只是随便翻了几页,没怎么看明白,前几天去培训,闲暇时静下心来两个晚上把这本书看完,感触颇深!

1、太追求小我的增长,使得我们都很不快乐,离真我越来越远;

2、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3、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身体和呼吸却活在当下的;

4、无论你多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发现,我们都有个“小我”的存在,“小我”总在认同自己所认为的遭遇,疾病,不快乐,加强他们的自我感,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样就影响了自己的真我。突破“小我”,走向真我,面对所有的负面情绪,越排斥它越不走,不如看见它,面对它,接纳它,臣服它,最后放下它。但是允许它的存在,这样就会很轻松的面对负面情绪了,也就不会影响真我了。世界上的事,只有3种事:第一,我的事。第二,他人的事。第三,老天的事。但是很多人把这几件事,全部做反了,总爱去管他人的事情。还有和老天的事去抗衡。最后自己的事却没有管。

他人的事,也包括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事。比如你的老公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他们没有好好的吃饭,没有注意身体。你苦口婆心,你日夜操心,担心的不得了,仍然没有一点收获,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关系也处理得很差。这样不如你自己先把自己管好。自己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自己做好了,他人自然而然会受影响,你再同他们分享你自己所得的收获,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老天的事情。有些事是天注定的事情,你没办法更改,比如最简单的下雨,打雷,有人碰见下雨天,心情就会郁闷,觉得事事不顺。心情郁闷做什么事都不顺利,这样与老天抗衡,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或者周围环境的能量是好或是坏对身边的人事物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你不知道并不见得他就不存在,所以身上要多一些正能量少些负能量,长此下去或许就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明天。要多一点正能量尽量不要有能量,这个是现在就可以做的。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7】

一、相关书讯: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因为内容有许多哲学道理。这本书利用一篇故事来说出许多富有心灵哲学的许多道理,裡面大意是:女主角若菱,自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心中却不实的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个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个智慧老者,在与智者谈论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伤口,寻找最勇敢真实的自我。

透过本书主角的经歷与起伏,不仅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生活指南,更可与实际生活问题产生连结,活出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己。

二、内容摘录: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做事。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裡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都一直在改变,但是我们能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内在真我的感觉。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月角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三、我的观点: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日本小学生做的米饭实验。

在教室中放叁碗米饭,每天孩子上学的时候,对第一碗米饭说:「我爱你,你好好吃喔!」第二碗米饭完全没有得到任何关注。第叁碗米饭得到的话语是:「你

丑死了,没人要理你!」

一个月后,第一碗米饭变成黄色,发出香麯味。第二碗米饭变黑发臭,还长出霉菌,见证了无人理睬的悲哀。第叁碗米饭稍好一点,变黑发臭,但是因为至少还有人理睬,所以情况不如第二碗那么糟。

所以一个人要有快乐、正面的思想,不要有悲观、负面的想法。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那么难怪这个人常常有倒楣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每个人都有潜意识,大约一百年前,我们伟大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係和做决定的过程。

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喜好,只是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已。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老智者画了一匹马,然后是一辆马车,加上马车夫,后面还有位乘客。

这个图画就代表着我们的人生。

马车的构造和品质,代表我们的命,有些人命好,六轮大车,含着金汤匙出生,或是聪明能干,或是美貌迷人。有些人命不佳,两个小轮子要混一生,出生穷困,生不逢时,才智平庸,相貌不扬。而这路程,就是我们的运,有时康庄大道,有时羊肠小径,而所谓命好不怕运来磨,马车大的时候,走险坡也不觉得摇晃。」这部马车前进是要考这匹马,而且你问这匹马,你有没有权力决定怎么前进哪?马儿会说:「有啊!有啊!我这不就是努力地在前进了吗?没有我,这车是走不动的呀!」但是你要问牠:「那你刚刚为什么左转?」牠会说:「我觉得左边的脸紧紧的,我就左转了呀!」

马代表我们的表意识。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一个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像这匹马,不知道左脸紧是因为马夫收紧了左边将绳的缘故。

马夫代表潜意识,也就是我们人生的自动化导航系统。

而乘客就代表真我。

我们要找到真实的自我,必须要与自己的身、心灵相连结,利用运动来放鬆心灵,藉以达到舒缓压力的方法。

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找到未知的自己,与自己的心灵相结合,才能找出真实的自我。

四、讨论议题:

心裡的念一转,慢慢地找到喜悦、爱与真我。但如何找到未知的自己呢?这值得我们好好去实践,相信一定可以找到真实的自我。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8】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懂、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它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女主人公经过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点,从烦恼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乐,并取得生活事业双丰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纯心理学书籍的深奥枯燥,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烦恼,比如对某人的讨厌、对工作的烦恼、对待遇的不满等等,都是我们自己人为地在放大。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快乐?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

我们所背负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别人是无法强压给我们的,因为我们可以不接受。总是认为自己的苦恼时因谁或其他什么而带来的,其实不然,真正让自己苦恼的是我们自身,过于看重那些会让自己苦恼的事。

我们多少人是因为与别人攀比而疲于奔波,为财富为地位,可一旦拥有了所追求的财富地位却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怀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为那不是真正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那是外在的东西。就象作者在书中所谈到的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所以因与别人攀比去追求财富地位过程会带来快乐,但一旦实现了快乐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拥有财富和地位且明确拥有了财富和地位就会造福社会让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样了,那就达到了喜悦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顶端,不要为虚荣追求那遥远的不现实,自己会被自己活活压垮。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会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泽。那么你得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认识真我,从自身做起。因为外面没有别人。这本书读了之后让人受益颇深,要试着学会放下,当我们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种结局,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9】

最近看了本书名字叫〈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看后很受启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己会很痛苦的。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没有吧!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哪五个字呢?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来的面目吗 ?

其实书中就是用五个同心圆来解释的,在最中间的圆里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个圆上写着角分扮演,身份认认同,里面第二个写着思想,第三个写着情绪,第四个写着身体!上面还写到身份认同——觉察!思想———检视,情绪————臣服,身体———联结。

什么是身份认同————觉察呢?我自己以为书中说的就是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己。思想———检视!也就是说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情绪———臣服,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的,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一种结局!身体———联结,我们要学着和自己的身体联结,当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和身体联结了,那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了,也许会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只想说一句,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以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更别得什么与身体联结了!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经典句子: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小时,它可以观察人生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篇10】

“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乍读不能理解,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不想承认而已。

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为“爱”,实则就是担心自己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必须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就责怪,漫骂甚至体罚,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己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间去照顾,耽误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其实更多是为家长自己!

现在出现一个个不应该有现象,很多初中孩子仍不敢一个人去楼下买瓶酱油,高中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坐出租车,读大学了的孩不敢一个人去发广告单,从小不敢与陌生人搭讪怕被骗,不敢去尝试新事物怕失败出丑而被嘲笑等等。父母给孩子灌输过于强调面子与自尊、强调安全与自我保护的经验;表面看来是社会太复杂,实际是大人自己不敢也不肯让孩子勇敢去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这就是假以爱之名。正如作者所说“担心是最差礼物――是一种不负责的加害行为。

我们不如少点担心,多点祝福孩子。我们不要再以“爱”的名义,不要再去一次又一次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不要一次又一次减少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感,不要一次又一次抹掉孩子创新意识;不要一次又一次让孩子产生对外界产生恐惧,而要让孩子自发拥有走出去的勇气,顺其自然融入集体与社会,快乐成长中拥有更多爱和喜悦的人生。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通用10篇)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篇1)

对话从三维坍塌向二维时传递的力度,值得进一步观察。

作为一本书来读,自然是谈话集深度、理论程度都远不及著作。但项飚老师很坦诚,坦诚得我都可以找到自我安慰的借口了——我们本科都没有打下学术理论的基础。所以项老师不太会成为著作等身的人,学术话语体系会让他很痛苦。从这一点坦白来看,很能理解这本对谈的出炉。确实处于他所描述的状态下,与中文媒体的几次对话缓解了他的不安,也有了另一种表述的可能性。

Mark几点印象比较深的:1.关于“中心”与“边缘”,也是项老师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我受感触比较大的是他提到中央与地方。——就像月照千湖,每一个湖里都有自己的月亮。2.我很喜欢项老师看到问题的那种距离感,尤其是在历史连贯性、中国话语等等这些问题上的多一层怀疑意识。同样的,提问题的人,应该被自省,而不是。

最后,打三分不是对项老师的思想而言。是对对话形式还没有那么认可…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篇2)

一种对话形态的示范: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最早知道项飙老师是看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作为18岁报送北大、26岁到牛津大学免试读博,现今是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的教授,项飙老师和我想象中精英知识分子那种西装革履的形象截然不同。相反,他有着温州人典型的衣着打扮:简单。

镜头专门对准了项飙老师穿的鞋子:

《十三邀》作为一个访谈节目,向我们展示了参与者在对话这个过程中如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是许知远在《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代序中描述的他所渴望的那种对话:

提问朴素却精确,回答高度个人化又极富延展性,它既镶嵌进具体历史情境又随时会通向一个意外的方向。它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对话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也不是一个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对话更像是几个人相约向山顶攀登的过程,参与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来选择每一步攀登的落脚点——也就是对话的方向。落脚点或有间隔,或有重合,间隔处是思考问题的不同维度,重合处则是思想汇流的地方。

尔后在重合处求同,在间隔处存异,朝着山顶的方向进发。

这本书便是项飙老师和吴琦老师三次“攀登”过程的记录。从北京到牛津再到温州,谈论的问题和我们当下的生活非常切近,但是并没有拽那些抽象、普遍性的概念,就是从简单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然且直白的方式作为对话的基调。

从访谈一开始,项飙老师就强调,要学会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尤其是用实实在在的大白话讲出来,而不是用空洞的学术性语言来套一个帽子。很遗憾,我们当下大部分人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叙述能力。把一件事情说三遍并不是什么值得效仿的方法,往往有些时候在说完三遍之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一切的一切到最后,我们都要听出你在说什么意思。

我们为什么需要对话?

对话能够刺激我们的反思能力。在快节奏的时代中,反思能力的下降体现的越来越明显,也就是项飙老师在《十三邀》访谈中提到的,当代人所追求的“即刻性”。

点一份外卖恨不得下一秒就送到自己手中,外卖超时几分钟就显得焦躁不安;刷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看2个小时的纪录片却没有耐心,作文想把进度条一下拖到最后;刚开始练英语口语就想像英语母语者那样熟练,却懒得去练习单个音标的发音;在陷入“即刻性”的同时,意味着我们与自身所处环境的距离感越来越模糊,一切仿佛都触手可得。而保持距离感,适时地做一个局外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状、反思现状。

电影《红鳉鱼》中,北野武饰演的立川谈志提醒自己的弟子:“现实就是现实,要理解现状并且分析,在那其中一定会有导致现状的原因,对原因有了充分认识之后再据此付出行动就好。连现状都不懂得判断的人,在我看来就是白痴。”

面对面进行对话的过程,简单来看好像是一个“提问—回答”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既是提问者也是回答者。提问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一些困惑,但在此之前,提问者心中也许早就有了一个答案,等待着其他人的回应。

这一问一答促使我们的大脑自发、自为地飞速运转,而不是跟着社交媒体、跟着短视频的频率去运转。面对别人提问时我们要想:这和我自身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不是教科书中那种无机的语言?能不能用直白朴素有机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给别人提出问题时我们要想:这个问题的价值在哪?我的提问是不是学院派那种无机的堆砌?能不能把自己的这些困惑理清楚、讲清楚?

对话能够刺激我们的表达能力。

有人问:“表达不就是说话吗?我每天都在说话,这种能力还需要刺激吗?”。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但我们并不一定是在表达。说话可以漫无目的,但是表达不能。逻辑和修辞这“两架马车”既要确保表达的顺畅,又要凸显表达的质感。其中,逻辑这架马车能够让你的思想保持连贯性,不至于表达时游离在主题之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而修辞需要建立在对事物本身深刻地理解上。

深刻性需要你在事实里“泡”着,对事实理解得非常透,抓得准,不断地拷问。和话剧表演一样,表达也是直面观众。我们可以借鉴项飙老师在书中提到自己的双语工作方式,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由于中文表达偏模糊,而英文表达重逻辑,因此,如果头脑中有一个想法是从中文发展过来,再用英语转换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不严密的地方;相反,用英文形成的想法再用中文进行验证,有时也会发现这个英文想法在中文里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意。

这本小书给每一位身处时代浪潮中的人安装了一个减速带。慢一点,远方固然美好,但走着走着我们就忘记了自己周围的小世界。一回头,我们竟然不认识附近的人、附近的事。

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讲出那些气势磅礴,极富情绪化,背后没有什么真东西的话语,但有时连叙述一件具体的事情都很困难,更别说深刻理解了。每个人都逐渐活成了一座孤岛。但这本小书给每一座孤岛上安装了通讯设备,示范了一种对话形态:理解他人,表达自己。我们应该时常把自己领到这种人面前,听听他们曾经看到过的东西,正在思考的东西,和今天愿意诚心诚意和我们分享的东西。

就像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龙文章说的那样: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让对话回归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篇3)

嘿,沉积了许久,冒个泡,也希望这个泡可以引出更多的泡。虽然压抑了许久自己的表达欲,但是脑袋依然止不住的想,既然如此那就不压制好了,那些敏感的、纤细的、矫情的一闪之念,也该有它的去处不是,若真是一闪而过反而捶胸顿足吧,毕竟有许多这样的时刻。

那些隐秘的怯懦、自卑、焦虑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并不会因为闭口不言而消散,反而积累得越来越多,作茧自缚,封闭而僵化。呐,人之所以生生不息,大概源于骨子里的不甘堕落,总希望于逆境中挣出一条出路。当下的困境是我并没有找到为某件事某个意义努力奋斗的方向和力量,悬浮虚空,随时会坠落的感觉。但是奇怪的地方在于需要直面内心的时候我总是刻意回避,我对自己的解释是自我太过孱弱,所以羡慕行动力强的人。就像这次看的这本书《把自己作为方法》,我的企图心随处可见,我当然知道指望一本书将你所有的困惑、迷茫解决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某些洞见、某些启发纠正偏见之时,平息了许多焦虑,所以感谢项飊。

他应该是心理距离上最熟悉的人类学学者了吧,处于同一个时代对当下有着敏锐的观察,访谈、文章都透着无比的真诚。先是《十三邀》节目里提出的“附近”的消失,再到当代社会人们“悬浮”的状态,作为“社畜”一员恨不得自己往框架里装——说得都是我。当下普遍焦虑的源头在哪里呢?是个人原子化的盛行?还是对人本身的忽略?一切以经济为导向,所有人都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赛道蜂拥而去,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却面目模糊,并且大家都活在同一个手机里。

丧失表达欲也许与这种面目模糊有关,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自己也没有深刻的理解周围的环境,在手机上下左右滑动的过程中度过轻飘飘的一天,宁愿将感官贡献给算法而不是用来关照内心。人与自己、外界的关联都切断了。当然了,可以说目前的一切是为了生存为了工作,那不防也将他书里的疑问问下自己:如果赚钱糊口不是主要目的了,你的生活意义是什么,你怎么和社会形成关系?到最后还是要回到人本身。“清晰的自我认知,往往是我们思考外部命题的工具和武器。”“关键是怎样形成一种意识,平衡自己的历史来源和自己现在的行动,这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对照着看自己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肯面对自己的真实,并且时常陷入丧失行动力的漩涡,作文丧失表达欲也是其中的一种。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在阳光下还是缺乏勇气,也许只是觉得一时矫情不如沉默。真相是我太在意外界的眼光,自己预设了一个评论者,大部分的评论都是你不值得。但是他说“理解世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你一定要带入你个人的经验,否则其他东西都是飘着的。”“不要怕边缘,或者知识不够,把自己的不够、天真真实的展现出来,就会很可爱,不要装腔作势。”我觉得有被安抚到,真实环境中若有不好也没关系的包容,人也就不会时时紧绷了吧。

这本书我往小处说,它当然也有大的部分,关于政治、经济、治学方面的内容,但我当下更愿意面对个人自我的部分,希望自己能与周遭形成一种自洽。“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些语言,帮助他们把握生活的复杂性,看清楚主要矛盾在哪里,就能介入他们的世界,也许对他们有用。”当下社会我们缺的也是处理复杂生活的能力,对生活方式也缺乏想象,所以我们沿着一条同质化的轨迹前进,“甚至犬儒式投降式的回到自己的小世界,买完菜、做完饭,其他什么都不管,只是消极地用最小耗能法去应对,生命也可以维持下去,但就停止思考了。那就把生命的网变成一个死的点。”我也在这个死的节点上盘踞了许久,是时候发展出自己的盘根,自己的小宇宙、小环境、小世界。

之前一直忽视个人经历与成长史,觉得微小不足道,同时无法接受个人的缺陷、怯弱与自卑,需要面对时也总选择逃避,但是他说“把个人自己的经历问题化就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具体的开始。”我觉得这给了我一个动力和勇气,正视自己、解剖自己、接纳自己,重视“人的再教育”、“人的再生产”,将自己成为目标,往深处寻往深处挖。

就像吴琦在前言里说的:““方法”首先是一种勇气。不一定要遵守那么多惯例,不一定要听所谓主流的意见,想做的事不一定做不成,同行的人不一定都会掉队。这个世界上还存在这么一种可能,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一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一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这大概也是我目前心底的愿望,将心底的疑问一点一点的辨析清楚,拓展自我狭隘的边界,能更放松的应对生活,学着将知识沉淀有效的介入生活,而不是看过就算了。

以上,就当是开端吧,虽然表达未尽全面,对自己剖析也还停留在表层,但一点一点慢慢来,总会舒展开来的吧。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篇4)

特别开心能在这次下田野之前能看到吴琦和项飚的谈话,上次这样的感觉还是看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的时候,费孝通先生我也是喜欢的,但是费先生与我而言实在太过遥远,项飚不一样,项飚像一位学识渊博关爱后辈的兄长,理解现在青年的处境也理解青年面临的困惑。他不单向地说“你们应该怎么样”,他愿意跟我们一块双向地讨论。国内的研究氛围总让我觉得有些虚无缥缈,我不知道该怎么去适应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项飚一下就把我拽回到地上,让我有了脚踩地的踏实感。

关于田野调查搭建图景我也特别认同,我应该如何去观察我的田野?要有一个从内到外的图景,不做外在的判断,图景应对当地人也是有意义的,要有伦理的把握。虽然我要关注的是当地的经济问题,但经济是“镶嵌”在社会关系当中的,或者说人们是在社会关系中展开自己的经济生活。现在很多人跟自己的田野点是有隔膜的,可能利用田野点完成了自己的论文,抒发了很多学术性的晦涩观点,但到头来要用白话把田野点的人、事、关系说清楚却做不到。这种冷冰冰的调查又什么用呢?

不过短短几十年,乡绅这个词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遥远陌生的了,现代环境的驯化也让我们觉得法理社会、市场经济理所当然,如此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唯一路径。大家都瞪着眼向外看,村里到乡里,乡里到县里,县里到市里,市里到省城,若是能成为国际公民是最好不过的,这是一条单向晋升的通道,逆向“回乡”是怯懦窝囊的人做的事,大部分人也不再“告老还乡”也不再“有乡可回”。

我们看待事物越来越二元,价值判断越来越单一,纠缠于表象不愿追溯其背后的逻辑。自我阉割避免比不必要的麻烦,也忘了自己还是个青年。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篇5)

对社会学接触不多,没办法从专业角度来谈论这本书。就如书名一样,除了追溯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项飙还基于自身经历谈了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对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宏大命题的一些看法。有些观点我也不是特别认同。

不过书里有一段话特别打动我。个人经验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把个人经验问题化是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关心的是世界,不是自己。现在关键是从哪里开始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更好地了解自己。把个人自己的经历问题化,就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具体的开始。

项飙的这段话一下子击中了我,解答了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我是否过分关心“自我”,忽略了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和他人?无论是阅读还是文字记录,是否花了太多时间和笔触来描述自己的困惑,这个“自我”真如自己想象的那般重要吗?如何把狭窄的“自我”一点点拓宽,把琐碎、具体的个人生活进行哪怕一点点升华?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生活,甚至放下对“当下生活”的一种隐隐地厌倦。

它给我提供了一种可能,把“小我”面临的困惑抽象出来变成问题,然后尝试对这个问题一点点辨析清楚,而不是轻易地得出主观结论。随着问题的明晰化,情绪的主导渐渐变弱,理性的力量愈来愈强。个人的问题也变得和这个世界息息相关,从自我到他人,到这个世界的距离,变得也不再遥远。

始终觉得读书并不是仅仅只是从书中读取多少知识,有些书所涉及的知识也不见得科学,甚至作者的有些观点和结论我们也不一定认同,那为什么还要读书?是为了掌握一种方法,一种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方法。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篇6)

在你一语我一言当中,在《十三邀》中只一瞥却已惊鸿的项飙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这种丰满不只由随书展开的个人阅历填充,还由他思维的广度、学术研究的谱系和个人经验、外部观察所有机构成。“有机”这个词,也频繁出现在项的谈话中,身为读者的我才知道原来“有机”不仅是广告话术中可以随意挪用的一个几乎中空的形容词,原来它所指的是一种活的、能够与周边产生互动的状态:学术话语可以是有机的,个人看待自己与世界关系的角度可以是有机的,实践也可以是有机的。

正如他所强调的距离感,我也开始注意并思考与周遭生活那种“保持距离”的有趣,有机的思考。

比如,上周和一家开在小巷里的那种剪头发只需要15块钱的理发店老板聊天(出于对了解“附近”的实践),忽然发现他就是一个对身边怀有距离感的人——祖籍四川,十年前为了老婆来到这个西北小小地级市,口音是本地区县方言。与他从这一带逐年疯长的房租聊起,在一次对我而言久违的“在地”聊天的展开过程中,他说到房东涨价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其他商户彼此时而抱团却彼此“眼热”得暗戳戳的关系、自己的门店面积几经改变背后的原因等等,非常生动以及有趣。在打扫的窗明几净的小小理发店里,我突然就感到自己触摸到了那种对自己的附近(确实在小区附近,但是我之前大概率不会走进、更不会攀谈的店)一次在地性调查的质感。如项所说,随着这种有机的观察,将会带来的是一种你对自己生活、对这个城市的运转方式、以及自己的社区群落所扮有“角色”的重新把握。我了解他和他店所在的那一片商业的、人情的运作方式,可能的确“对我带来不了什么”,但是通过一次对话,我感觉到自己对生活某方面的掌控感貌似上升了——我不再“飘”在空中,不再把视线盯在除家的舒适性之外的另一极(世界),而是重新发现了中层。

书中其他的“概念”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比如图景、学术研究的不同方式(指向FUN)、乡绅精神、日常性、象征、悬浮等。但是仍然有两点让我困惑:作文第一,既然我们不应该一昧地向中心流动、屈服于中心的权威,却又要用流动来打破同质群体的封闭,那应该流向何方?就我体认的中国来说,只有大都市、中心才有那些高度多样而丰富的资源啊。第二,反复思考着“看清自己与世界关系”这个提议,但是切入口在哪里呢,是实践吗?从哪里切入思考起来?

除此之外,感觉中文书世界里的访谈形式正在变得流行且更加容易接受,比如最近另外读的一本是戴锦华和王炎的《返归未来: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就以主持人和交谈者双方就一个主题/影片表达观点的形式成书。在语言过量生产的世界里,感觉访谈更容易让人抓住实质,因为在口语化的表达中,“赘言”出现的概率是极小的;其次,外国作家出的交谈形式的书籍(比如《艺术在没落中升起》)中,摄入大量对欧美文化的引用难免令人陌生,相比较而言中文世界的对谈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期待更多谈话的记录。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篇7)

初次知道项飙,是因为《十三邀》。在节目中,他谈到了现代社会因为技术而出现了“附近的消失”,大世界和小自我之间失去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无限弱化。而这是现代人焦虑和无力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他的成名之作——《跨越边界的社区》。他花了6年的时间在北京城中村进行田野调查,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我一向对做田野调查的社会学家充满敬意和好奇,这也是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之始。

当代年轻人的“丧”。“丧”文化似乎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主流文化,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坏,但大家却陷入了一种普遍的沮丧,好像一切没有意义,也看不到生活的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项飙谈到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是“追求回报”的,这就导致音乐、美术这些本来很有乐趣的艺术,都变成了培训班。在这样的模式下,长大之后的年轻人也想着“取悦”,而缺少自主性和发挥的空间,仅仅是被当做机械的一部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有自我证明的愿望,而自我证明其实是在取悦别人。

在本书中,他还提到了之前研究中所用的“悬浮”的概念。所谓“悬浮”,指的是始终处于想要逃离现在却不知道去往何处的状态,总觉得自己现在所处的地方不对,和自己认为的有差距。悬浮的结果就是,最终发现没有所谓的未来,所有的未来都被欲望无限推迟,同时,所有的未来其实都已经变成了不被珍惜的当下。

人应该替代性地寻找生活意义的来源。“读好书、考好学、找个好工作、家里给买房子,一直是将意义外化转移,到最后没有必要转移了,就是要回到人本身。”将注意力放在生活的细节上,或许能更多地感受到乐趣。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篇8)

回到家,心静下来了一点。把最近看完的这本小书的书评给写了。安利这本名字很像成功学的小书,二三百页很快就可以读完。我跟朋友说这是一本我等了好几年的书,也是一本我想要主动去反复阅读的书。如果早点遇到它就好了。

它剥开了我近年来许多的迷惑,对时局对权力秩序对知识分子话语等等,受困于我个人能力只能隐约体察却无法描述的朦胧模糊的感知。我于生活中深深体察到这些东西,却像触碰到一幢幢透明的墙壁。想寻找方法,却又无门。消极度日,仍然要受到命运的裁决。这本小书出现的太及时了。

之前在《十三邀》里面听项飙老师谈到“附近的消失”就感觉这种朦胧的体察被准确的他描述了,这次阅读又是一次次的印证。仿佛隐隐约约看到了一条新路,带入个人经验,建设好自己身边的小世界,回归到具体事物本身等等这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励,不妨且走一回吧。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篇9)

有智慧的人是很可爱的。

有的时候看到提问者略带偏见和狭隘的视角,项老师在进行很谦卑和转到更辽阔视野的表达时,会觉得难道他是故意问的吗…(或许不是…)

看这本访谈录,感受到了一个学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态度、对在地和实际的强调、对多样性和异质的包容、对想象力和思想发散的追求。

各个主题的谈话不是教会了我什么,更多的是让我对身边的一些事情、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更加从容,对未来的研究分析方法和工具运用有很大的启迪。(我也好想去做民族志研究啊…)

要深入研究实际和研究对象,成果解释给大家听,而不是做给同行看;要保持谦卑,对这个世界的常规、常识、权威保持距离感;

要保持思想的有机性,时刻思考和观察,容纳多样异质的人和物;追根溯源,打破沙锅问到底,看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这个需要不断锻炼)

深入内部,保持在地性,也要保持全球视野,在不断参照中找到本土的特色和定位;并非要做一个论调高大的东西,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就可以,坚持下去,像彭伟步老师那样;从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之前看《流动的现代性》,里面讲到说现在的世界更加流动,今天立下的目标可能很快就变了,年轻人越来越迷茫,看不到人生的目标。本来就很佛系的我更加佛了,也不想未来几年我会做什么了,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做好积累我就满足了。说不定在某个时刻,我就顿悟了呢?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篇10)

存在,感知及思考。

存在就是要不断的思考,只有不断的思考,我们才能更加明确的感知自己的存在。

我想很多人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所认为的存在,就是我感受到了血液在流动,心脏在跳动,但是他有没有感受到自己思想的存在?很难感知到。

所以就很多人经常会在低落的时候去思考,人生有何意义?就在于没办法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存在的意义不单是指生命体的存续或者简单的称之为活着,而是指人有没有跟外部建立了联系。

有的人没办法跟社会,跟他人,跟群体跟团体建立联系,他就会感觉到孤独,觉得自己一个人活在世上没有意义,其实是不能跟外界建立一个联系。

庄子,他说独与天地来往。他经常一个人逍遥自在的,也没有什么朋友,但是他也没觉得难受孤独,因为他建立了跟大自然的联系,他认识到自己存在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他就说我独与天地来往。

存在就是被感知。被自己感知到,那么就是活着。被外部感知到,那将被赋予意义。

相信《读后感肯定自己10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肯定自己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