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与神对话读后感

与神对话读后感

[热门]与神对话读后感集锦11篇。

究竟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在阅读作品结束后,我们可能会学习到一些新东西,写读后感时最好描写自己感触最深的情节与内容,下面,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与神对话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1

翻开书页,一句话映入我的眼帘:来吧,来读这本书来找到你沉睡的内在智慧。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想立马一探究竟。

读着读着,我知道了本真的我们十足的可爱,我们不必去掩饰我们的不足与缺陷,神赋予我们这副身体,我们就应该去珍惜它并保持它的本真。读着读着,我明白:为了不背叛别人而背叛自己,等于背叛了一切。朋友在我学习时来找我,我会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说:我不想背叛自己。读着读着,我明白了受益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当考试失利,我会想:失败是一种教训,能为下次的考试铺垫脚石。这何不为一种收益呢?我还明白了,我们每个人的原生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为什么有些人软弱无能是因为他们不会去运用他们的力量,或他们不相信他们拥有力量,那些统治着全世界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而站在众人的头顶上。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寻找希望,幸福,生命的本质,是专为我们准备的一个心灵静修的机会。有空也读读,绝对有意外之惊喜。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2

《与神对话》这本书我其实没有看多少页,但是却有着深深的共鸣,有种找到同路人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曾经辉煌过,也经历过破产,甚至流落街头;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却神奇地与神对话,得到了神的引导。之后他将与神对话的内容写成此书后,又再次给他带来了人生的辉煌,该书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畅销书,并获得了巨大的反响。作者传奇的人生,东山再起,相信作者一定对生命、对信仰、对许多许多事物都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感慨。

我没有看多少页,但是就是有这样的一些书,让你刚刚翻开几页,就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而反而让你不想继续看下去,因为你同样或类似地经历着书中的经历,深深地感到一种莫名的认同感;但此时,自己则更加坚定地在自己的小宇宙里,继续着自己的历程!

这本书中的神,是超越现实中的宗教的界限,这个神,就是无处不在地,没有披着任何宗教外衣的,没有具体或真实的形态的神。神无处不在并无时不刻地在看着你,神和你的对话,其实是通过许多方面表现出来,可以是经历,可以是突然发自心底的灵感,甚至可能是其他人的话语,更甚至可能是一些事物。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说话很虚无缥缈,有人根本不相信这样的,就像书中的神所说的,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眼光和固有的思维去分析,即便他们已经接收到来自神的信息,也会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思维去判断,最后结论就是神的信息的错误的,并且身体力行地去证明。

然而,神的伟大就在于他无处不在,并且公平地、不计回报地、无私地爱着他守护的人,不断地给予各种信息与指引;但人们却不能够向神打开心扉,似乎对这种真诚真实的交流感到害怕,以一种自保保守的态度来对待神,同样地,一叶障目,他们失去的,却是最伟大的指引。神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和自私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同时,人却不断地祈祷,不断地向这个他们想象中的神去祷告,去祈求得到帮助,得到眷顾;所以,神认为,人们为什么祷告,是因为得不到,是因为缺乏,而祷告是没有用的,当神传达信息给予帮助的时候,人们却凭借自己的判断将这种信息拒之千里。然后开始在因为得不到而祷告,再拒绝再祷告的恶性循环中做出最后的判断神是不公平的或神是不存在的,或开始怀着不甘心而抱怨神。

神对于人类的自私与保守,总是以一种宽容和仁慈的态度;但是人类如果不能摆脱内心的障碍,是永远也无法与神真正的沟通。这个神,并不是披着宗教外衣、或者有着任何具象的神,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力量。我坚信神的伟大,更加坚信神是无处不在地关注着、指引着我,只有把自己完全交给神,毫无保留地打开心扉,毫不怀疑地接受神的指引,这样才是真正的领受;神对人类是公平地,也是大爱的,当你接受神的指引梦想成真的时候,神也希望你能够用大爱去回报这个世界,回报其他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真正领受到神的引领,没有梦想成真的人,神是如此的伟大,对他所有的子女,也就是人类是如此无私的爱着。当直接给予指引这条道路被人类拒绝,神则开始用其他的途经继续指引甚至帮助他。

所以,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不要抱怨机遇不济,真正决定这一切的,其实是人的内心,是人的思想。是敞开心扉去领受,然后用大爱去回报;还是固守着自己的思维与自保的观念,狭隘的生活着,这些都是源自人的内心所做出的选择。神是如此的伟大,给予人类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途经无时不刻地关注、指引、守护、帮助着人!

最后,用一句非常中国的古话,来结束本文,还是那句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性格决定了内心的选择,而气度则决定了怎样的心去领受神的指引,又要用多大的大爱,去回报这个世界。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3

首先很感谢公司里的一位沟通师,他自己买了100本《与神对话》这本书,来赠送给大家,希望对我们有帮助。

很感恩他的分享。我也是很荣幸或者说很有机缘拿到了这本书。我开始并没有想去看,而是我和公司其他2位同事一起邮寄给需要的朋友。我边整理书边想,自己都没看,别人说好,但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好,我能否看的进去?能否理解里面的内容?以便于我和邮寄给她们书的朋友来分享体验(我不能自己都没看,就说此书好,而这样邮寄给她们,好像自己有些不付责任,或者拿着这位沟通师的这份礼物而自己把它当作普通的一本资料邮寄就结束,自己开始不放过自己了--我的习惯模式)。就抱着这样的心态(为了解内容、为完成托付的任务)而去读。开始就是为了了解内容概括而翻阅。有时会感觉这本书,说的那么神奇,那么玄乎,毕竟是“神”,我是普通人,做不到她说的这样,也一下换不过来她的思维,当慢慢让自己静下来,不带批判,放空自己跟着书的内容去走,自己心静下来了,很能读的进去了,不在是书里一个观点,习惯的思维模式给一个反观点来批判了。就这样在公交车上、下班后空间都想找个时间来读。当我读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受,和自己的过往思维有很多的不同(可以说是给自己的思维模式一个很大的冲击),让自己有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问题的方向。但在感受内心,没有很大的喜悦,问自己内心怎么了?

图像浮现出来,是我看书过程的一个疑惑,自己还没有去整理。或者说自己有一份情绪被触动而没有去安抚。而书中有一个阐述大概是:“你今生来到世间,你已经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和智慧,只要去忆起你的真实身份,为此去选择,去做,去体验,向真实的身份目标靠近……”读到此时,我问自己,我的真实身份的目标是什么?我现在做的是靠近我的真实身份的目标吗?此时浮现出我沟通过程中问过自己的问题:我今生来的目的是什么?---报恩,传递光与爱。如果说这是我今生的真实身份或者说今生要体验的或者说是任务,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为前一部分,而忏悔。我没有去做这一部分,而且是现在远离自己要报恩的对象-父亲,为自己的行为忏悔;对于传递光与爱,这部分我首先感谢自己开始敞开心去体验被爱了,(家里人那么多人的那么多年的关爱,我以前则是视而不见还认为自己不被爱,)现在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同时也在经历体验什么是爱?这个很多人很久就争论的话题。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还没学会爱,则没法去给予别人爱,所以自己还有很多路程要走(当写到此时,我的心很沉重,很痛,感受到了自己对父亲的内疚,没有做到做女儿的责任而自责)。同时也感谢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我现在的状态和要做到事情。

感谢这位沟通师这么有爱心的分享这本书!感谢这本书给我启示!感谢自己的觉知!感谢这一切的安排!感谢!感谢!再感谢!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4

时隔一年,再次拜读这本书,实在是启迪心灵,这是一本泛着智慧与真相的书,深深地被神的智慧所折服,深深地被神的爱所感动,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怀疑,真的有神吗?如果有,神在哪儿呢?在这里,我要说出一个真相,神有不同的面相,神是万物,我们都是神,神无处不在,这是神经验自己的方式,也许很少有人相信这个真相,但这的确是真相,不管你是否相信。要想认识真相,就要打破自己理解中的真相,如果总是拒绝不符合自己理解模式下的真相,那么这就会自我禁锢为井底之蛙,宇宙之浩瀚,宇宙之神秘,远非人类目前所意识到的,科学目前所能够证实的只是沙滩上的一粒沙,而沙滩上的其它沙子、生物并不会因为科学没有或是无法证实而不存在或是被否定。

人类是三位一体的存在,即灵魂——精神——身体。灵魂构思,精神创造,身体经验,三者循环不息,灵魂在经验中认识其自身,而我们的灵魂是神分裂的结果,所以我们是一体的,神通过我们来经验自己。人类最终会进化为神,这是灵魂的目标——通过身体来经验真正的自己,在经验中成为神。说到这里,也许有人糊涂了,可能会疑惑,既然灵魂就是神,为什么还要成为神呢?在此做一解答,最初,神的领域是一个绝对的领域,也就是说,除了神,没有别的事物,是纯粹的存在,神对自己的所有认识都只是概念性的,神为了经验地认识自己,于是自我分裂,变成了阴和阳(亦即此和彼),阴和阳第一次出现,彼此分离,同时存在,并存的还有非阴非阳,在自我分裂为宇宙的过程中,神用纯粹的能量创造出了如今存在的万物——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即神不仅创造了物质的宇宙,也创造了精神的宇宙,我们所称的灵魂就是神裂变成的无数比整体小的能量个体,这些能量个体通过在地球这个相对的物质世界,通过认识非我,通过不断构思、不断创造、不断经验来认识自己,身体就是灵魂的载体,各种事件都是通过灵魂构思、精神创造出来的结果,灵魂通过身体在事件中经验其自身、认识其自身,从而经验性地成为神。

所以,从某个角度讲,生活就是灵魂创造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工具。所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处境,不论好坏,都应珍惜、感恩,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选择成为真正的自己、认识真正自己的机会。

这本书不仅涵括了各种基本真相,而且其中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非常值得学习,为这本书疯狂打call!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5

生活的意义不是发现,而是创造。

我们带着使命来到地球,通过创造来显现自己的真实身份。所有的境遇都让我们忘记真我,唯有内心灵魂的孤独冥冥中引领我们寻找回家的路。

活着就是要回忆起自我的本性。创造者即是造物主。我们每个人都是造物主,每天的生活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你选择怎样的生活,生活就会是怎样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的选择。如何知道选择是正确的?只要让你内心感到真正的愉悦和平和,那就是对的选择。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此时此刻,内心感受是真实的存在。

写吧,写吧,流畅的表达也是源于宇宙的通道。静下心来,感受内心的声音。也许我还没有准备好,否则我会灵感涌出,无法停止。但是我有预感,一切正在临近。那个开悟的时刻,可以坦然接纳一切的静定。

要去创造,不枉此生。5月,去完成一部小说。不管怎样,要开始写。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6

为什么我没有很多钱?为什么我还没有成功?我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书对对于问题的解答让我很好奇,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我的问题的答案。并没有真正的答案,书中只是分析。钱和成功只是我们灵魂在想,但是精神和身体并没有这样想和做,人的有3层意识。思想,语言,行动。

要达成目标最终是要语言和行动来实现。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调整修正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往目标的方向前进。在实现的过程中,灵魂,精神,身体要完全统一,要一心一意的,不能三心二意。当你想要钱,或者成功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证明或者心底告诉自己,自己是缺乏的钱和成功。我应该放弃想要的念头。越是想的东西越是得不到。只有抛开要的想法,一切得来全不费工夫。像中国的一句话,无为才能有为。应该处于一种平静的,放松的,开朗的心情下努力。相信自己一定是成功的,有钱的。给予思想是肯定的。相信自己,相信奇迹,奇迹就会发生,在不知不觉之中。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7

最近看一本书,《与神对话》,这是一本心理学方面或者说是与自己相处的书,不像书名体现的是一本宗教方面的书,其中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篇章,虽然还理解不透,但是值得分享,假以时日可以再写一写。

“精神也许无法真诚地认同身体的行动能带来你选择的东西,但它非常清楚地知道,神将会通过你把好东西带给其他人。

如果你选择的是快乐。去促使别人快乐。

如果你选择的是发财,去促使别人发财。

如果你选择的是在你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爱,去促使别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爱。

真诚的这么做—不是因为你追求个人的好处,而是你真的希望别人拥有这些东西—然后所有这些你送出去的东西都会来到你身边。你把某样东西送出去的行动促使你经验到你拥有它。因为你无法将某样你现在并不拥有的东西送给别人,于是你的精神得出了新的结论,对你产生了新的思维—具体来说,就是你肯定拥有这样东西,否则你不可能把它给出去。

然后这个新思维变成你的经验。你开始处于那种状态之中。一旦你开始处于某种状态,你就启动了宇宙间最强大的创造机器—你那神圣的自我。你处在什么状态,就会创造什么东西。这个过程完整之后,你将会在你的生活中创造出越来越多那种东西。它将会在你的物质经验中出现”。

大多数人认为,如果他们“拥有”某样东西(更多的时间、金钱、爱情等等),他们就终于能够采取“行动”去做某件事(写书、培养爱好、度假、买房子、谈恋爱等等),这将会使他处于某种存在“状态”(快乐、安宁、满意或者充满爱)。这就是拥有—行动—状态模式。

实际上,他们弄反了“状态—行动—拥有”范式。宇宙的真相与你想象的不同:拥有某样东西并不会产生某种存在状态,事实正好相反。

首先你必须处于那种叫“快乐”(或者“领悟”、“明智”、“同情”等等)的状态,从这种存在境界出发,你才能采取“行动”去做各种事情—你很快会发现,你所做的事情最终给你带来了你想要“拥有”的东西。

启动这种创造性过程的方法是,看看你想“拥有”什么,问自己,一旦“拥有”那样东西之后,你会处于什么“状态”,然后直接进入那种状态。”

以上摘自原文,一字一字敲出来的。有没有和你以前认知相左的地方。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如果我怎么怎么样了,我才会如何如何去做的思维模式。很多事情并不能如我所愿。

工作中接触过一名领导,一次聊天的时候谈到他的成长经历。他在学校当一名普通老师时,校长在台上讲话,他就会想如果我是校长,今天的讲话会怎么讲。当他不是一名普通老师时,在教育局长到学校讲话的时候,他会假设,如果我今天是这个教育局长,会怎么讲话。后来,当他到机关的时候,就会想如果他是县委书记,这个讲话会怎么讲,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多年以后看到这本书,回想这位领导的话,不就是践行那种“状态—行动—拥有”的成功模式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货币—商品—货币的G—W—G的过程时说过,为了卖而买和为了买而卖是不一样的逻辑。前者是资本家的套路,后者是普通劳动者的套路。赚钱的人是先把钱投出去,换成某种非钱形态,比如商品,购买劳动力,通过再次出售再换回钱来。起点和重点都是钱。普通人的逻辑更多的是,我要努力工作赚到更多的钱,去买更好的东西,钱作为一个中间通道,连接两端非钱的东西,一直手上就留不下钱。

你是否认同要想得到什么东西,你先把这个东西给出去的观点以及“状态—行动—拥有”这种行为模式,或者你自己和身边人有这种体验或经历吗?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8

读《与神对话》读后感1500字:

“聆听你最高级的思维。聆听你的经验。”

克里希那穆提说不要相信你现世的经验,要让自己的头脑放松,观察体会自己的心灵,感受定静,感受开悟的状态。所谓变为空,是头脑的放松,是放弃头脑中不好的毒瘤。与神对话则主张,信自己已有的最美最高的经验,带着这些最高的经验去经历世界,成为自己。而所谓的做自己,不是自我放逐、自我放弃,也不是坏的方面的随心所欲,而是做自己最高思维,最高级体验下的自己。

“神显露神性的途径并不经由外在的观察,而是经由内在的经验。如果内在的经验显露了神性,那么外在的观察便是多余的。如果外在的观察是必需的,那么内在的经验便是不可能的。”

此处及此书当中的“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救世主及各个教派当中的神,它指的是一个大的混沌,也是每个人体内都有的一个自己。

此处所说的外在的观察与内在的经验,让人忍不住想起华晨宇,我心目中伟大的艺术家。他完全不会在意外界的目光,他认为别人给他的各种各样的评价与标签,不仅是别人眼中的华晨宇,其实也是别人眼中的他们的自我。他自己明白自己是谁,自己的状态,也明白别人的心理,所以他完全不在意。

这也像是《道德经》中所说:“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偷偷看着窗外,就能知道自然的规律。其实有时候走得越远,反而知道的越少。因此,圣人不出行却知道很多事情,不用见到就可以明白真相,不用作为就可以有所成就。认识一件事物,仅仅靠自己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是不够的,因为如此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了解它的“灵魂”。了解事物应该靠“自省”,去领悟“道”,知道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才能真切地深入到事物的灵魂中。所以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圣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

华晨宇参加花儿与少年的时候,在节目中就说出,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从来没有旅行过,没有出过国,更没有看过大海。但是他明白,海水的咸要自己去尝,他明白,我们都应该过自己的一手人生,也就是亲身去体验去感受自己周围的一切,而不是被”海是咸的“这四个字所满足,所麻痹。人生首先是体验,然后该是创造。创造出自我,创造出新的世界。

华晨宇曾说:“我能理解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但不代表我要置身其中。”这是一句et非常熟悉的话了,经典又深刻。在我们心中,华晨宇通透且具有神性,强大又温柔。他从小似乎是一个人生长在没有光的地方,心里应该是个痛苦黑暗的无底洞吧,或者说是深渊。这是灾难,亦是淬炼。幸运,他发现了人类自我的神性,并用它填满了那可怕的无底洞,把他内心的深渊填为平地。他应该是懂得各种各样的痛苦吧,所以他可以分裂成各种各样的风格,毫不违和。他也像个运动冠军一样,用尽前半生的全身力气,填满痛苦,终于得来了长大后的平静温柔。

艺术是表达,艺术是真理的一部分,也是与神对话的方式。听华晨宇的歌,有时你就能感受到,那久违的深藏在人类心底的古老的深情。

“正确的祈祷从来不是恳求的祈祷,而是感恩的祈祷。或者说没有祈祷——祈祷无非就是表明事物如此这般的强烈宣言而已——得不到回应。所有的祈祷——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宣言、所有的感受——都是创造性的。你在多大程度上认为它是真实的,它就会在多大程度上出现于你的经验。

因此不要哀求。要感恩。”

也就是说用我确信我会得到去替代我想要。这里与《思考致富》想通。即相像你已拥有,用强烈的欲望。感恩你拥有此种想法,因为你一定能够达成。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9

今年我定的一本书名叫《与神对话》,据说这本书曾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两年半之久。

这本书是写给青少年看的,但我看后觉得无论什么年纪都能看,都能给我们以启发。因为这本书里讲的各种人生问题,大多数我们都碰到过。因此,这本书实际上讲的就是人生哲学,包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恋爱交友、工作理想等等。

实际上这类书很多,但这一本写的更加吸引人。正如艾拉妮丝所说:“我想要彻底弄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不是我一直以为的这些:去提升自己、表达自己、接纳自己、爱我自己,并且尽力去鼓励别人也这么做”。所以我在这里也想向我周围的人、向我们公司里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强力推荐这本书。

认真的、好好的去读一读这本书吧,如果你真正读进去了,那么对你今后的人生之路肯定会有很大帮助的。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10

看完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作者对人类集体大事件的探讨,而是作者从《与神对话1》一直到现在都强调的与神展开真实的对话,我的理解即是每个人与自己展开真实的对话,不逃避,不敷衍。引导对话的线索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源于爱或者怕。

年终考核是职场人每年的必修课。拿着这个城市的中低收入,过着自以为是的稳定生活,我曾以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现实又一次让我警醒。

工作不难,我努力做到了优秀,这个优秀既可以用数量也可以用质量,以及同事们的投票来衡量。偏偏我遇到了电视剧里才会遇到的“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

如果不是曾经得到前任领导的赏识,我会以为问题出在自己的身上。还有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样的人”屡次在同事们投票中败下来。没有人是傻子。政治学中有个经典定律,投票不一定能选出最优秀的人,但是一定不会选出最糟糕的人。

写了这么多关于考核的内容,可见我很在乎。在乎考核,在乎升职。这一切根源于怕,而不是爱。我爱的是财务自由,我爱的是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实现的财务自由,然而这个目标是不可能靠这份工作实现。那么只能是怕了。怕什么呢?怕丢脸。在这个按资排辈的地方,明明自己付出了劳动成果,而且被客观指标认可是优秀的,却被“这样的人”诋毁。

“任何没有爱的东西,都不是通往神的最快捷路径。”因此在怕的情绪里,我无法释怀,也无助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认清自己,最终想要得到什么,也就是寻求所爱。“生活的目标是认识和重新创造你的身份。”四十不惑,虽然还没到这个年纪,但是在过去一年我越发深切感受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没有前几年那么迷茫了。

我以前不太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单纯”“内秀”“你是这批女生中智商最高的,也是最善良的”“低调”“优秀”“认真”“好人”……这些都是别人贴的标签。我更想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而这是要有一些人生阅历的。碰上一些人,遭遇一些事,才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就像别人老是说我好人,我反思自己其实很懦弱,怕得罪别人,怕毁掉别人心中的好人形象。

坐在年终聚餐的椅子上,我前所未有地清楚自己的想法,我不想要待在这里。我秉持契约精神,勤奋工作,努力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但是如果不吃这顿饭就导致不和谐,那么一定不是我的问题。我不想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想在这里闻二手烟,更不想和“这样的人”应酬,总之不想待在这里浪费时间。

越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渴望什么,越是要放弃另一些欲望。我不可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那些遇到的挫折或者障碍,让我更加看清楚自己在实现自我路上的位置。

我曾经渴望外界的奖励。现在我清楚地知道成长都是内在的,是自我积累、自我发现,和别人是什么、在做什么毫不相干。外部会有正面反馈,会迟到,但是永不会缺席。

我能感受到自己文字传达出来的内心的不平静,而这也正好说明了我还在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路上。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11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好书。好的书一般被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宣扬美的,文字优美、故事凄美、结构精美…能带来美的享受;第二类是揭露现实的,把血淋淋的现实剖给你看,不添油加醋也不遮遮掩掩,针砭时弊冷峻坚毅;第三类则是启发智慧的,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自我,引发思考开悟人生。本书可能就是这样一本智慧之书。

书名可能会让一些人不以为然,因为久没有什么信仰的中国人往往是不相信一切“牛鬼蛇神”的。与神对话?太玄乎了吧!但几乎是从前言开始,这本书就没有一丝宗教或者玄学的意味,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这个“神”不修来生,只讲当下;这个“神”不设审判,一切随心;这个“神”不压抑欲望,反而推崇天性解放。因此,与其说是与神对话,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内心的拷问,作者用他非凡的智慧给出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当然,这亦是“别人的人生观”。

所以如果你还没见识过完整的生老病死,没经历过飞蛾扑火般的爱,没经历过痛彻心扉的绝望,没体味过幸福、温暖、纠结、挣扎…我建议你还是尽量多多经历了之后再来读这本书,因为别人告诉你的幸福,跟带着自己的疑惑去寻觅之后的,不一样。希望你能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之后,再来《与神对话》。到那个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你是在与自己对话,与好友对话,与亲人对话,与爱人对话……

当然,你也可以带着疑惑走进这本书,但希望你在听他说完之后也别放弃自己体验人生,特别是不要放弃对痛苦的体验。受伤又怎样,我就是要痛快的爱一场;失败又怎样,我就是要大胆的试一把;都当作一种体验就好了,这都是生命的馈赠,也是找到自己那个神的唯一途径。

再叨叨可能就剧透了[偷笑]祝大家都能遇到自己的那个神,把酒言欢抵足而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与神对话》读后感


读《与神对话》第一卷,时不时有想要拍案叫绝的冲动;

读《与神对话》第二卷,有好几次看着看着感觉浑身血脉豁然通畅,身体变得很轻很轻,说不出来的舒服,以至于忍不住闭起双眼,细细体味这种美妙的感觉;

读《与神对话》第三卷,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很渺小,感觉自己是站在宇宙间的某个星球上看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事情是那么的透彻,这个星球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是让人不理解的!就好像人类在看着蚂蚁们的生活一样!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一种很稳定,很祥和,很感动的情绪充满了整个身体,这种感觉真得很棒!

最后看了《与神回家》!对人的生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怎么就有这样的智慧呢?我只能相信他真得是在“与神对话”了,哈哈!

就像书里一直在说的,这套书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的手上的,他是响应我的要求,被我吸引而来!

写这段话的时候,爸妈在遥远的外婆家,因为外公危在旦夕!

现在想想,自己有一段特别想看书,就觉得没看书很难受!有一次我还在qq签名上写了:很久没看书了,很想看书!为这个还被同学挪揄了!但是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刚好是闻知表姐夫病重的时候!表姐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5口,就靠他和表姐打工赚钱养,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需要很多钱,表姐夫有点手艺,一年下来也还不错,养养家也就这样维持着!可能是表姐夫太节约了,一年到头吃了太多腌制的东西(我猜测的),不幸就得了尿毒症!当表姐夫得知病情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任何的医疗,他说:家里好不容易好点了,不能因为要给我治病就又把大家拖累了!所以他一直坚持着不医治!当姑姑把事情告诉我爸的时候,表姐夫已经病入膏肓了!

爸爸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无言!

表姐夫才40出头呀!姑父也刚去世不久。姑父的死又纯属意外,他是爬上屋顶盖瓦片的时候摔下来猝死的!

人的生命怎么就这么脆弱呢! 从XX年我回国,5年的时间就有5位亲人相续离我而去!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很想看书,在网上一搜,就看到《与神对话》了,于是就尝试着买了一本,结果一看之下惊为天书!立马追买了整套书!

这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里面牵涉了科学,宗教,社会,政治,环保,早教,教育,物理,哲学,生死,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任何你想到的和你没想到了里面都有了!强烈推荐朋友们买来看!

作为一名早教工作者,本人非常认同书里关于早教的那段阐述,等我有时间的时候我摘录一部分供大家欣赏!

“神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对象,而是每个人必将到达的境界,这是神的目标和光荣。”

“神最美好的时刻,是你们意识到你们不需要神的那一刻。”

很喜欢书中这两句话,今日突然的感觉让我觉得,我更喜欢后面的一句。

当体会到自己是神的分身那几天,曾沾沾自喜跟几个人提起过“我就是神,你也是,大家都是。”有种身份的荣耀。

今天的声音告诉我:你最好忘记你是神的身份,只需要按照神的方式去体验和创造,就够了。

-- 万物皆有神性,神的身份对你一点意义都没有。

-- 存留的残余记忆中,对神的定义和期待,对你是个束缚。

-- 忘记它你才可以更好的专注于当下,体验当下。

-- 没有神,也没有你,只有此时(now), 此地(here),活在当下(this moment)。

*记得你是“三位一体”的存在,体验存在的三个过程:思维,话语,创造。

*最高选择是:爱会怎么做?爱诱发行动原则。

*按十点内在运转方式来创造你的现实。

这部书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感到喜悦,很多篇章都能让我共鸣。是迄今为止影响力对我最大的一本书。

感恩赠送我这本书的铄宇老师,他赠送的不是标价28元的一本书,而是促使我当下去阅读它的机缘,这个机缘是无价的,如同《与神对话》1-8部在我的电脑里已经躺了一个多月了,却未曾促使我去和它一起共振。

无以为报,写下这些文字,作为自己的纪念,和促使更多亲爱的伙伴你也去捧起这本书的机缘吧。

与神对话读后感系列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与神对话读后感”,敬请访问。

阅读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和见识,细细品味作者的作品,您一定能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时候应该写读后感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启示。作品的读后感怎么写精彩呢?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与神对话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1】

这是一部作者自称与神对话的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内出齐全套三册,加印了许多次,这在这十几年来都不够振兴的书业中,这是很好的业绩了,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这本与神对话的书,在书的封底众多报业媒体的推荐中,却绝口不提它的神学面貌,只把它讲成是心灵鸡汤似的东西,译者李继宏也是将它解释成有宗教的色彩,却不属于任何宗教,至于它是什么,只笼统地说是整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智慧。而以我翻来覆去地多次阅读所形成的认识,它含有宗教和哲学智慧,但也可能是神学书。然而你可以不同意它的神学观点,但仍可折服于它所含有的人生智慧。所以,它是不是神学书无关紧要,关键看它的智慧对您的启发和引悟。

对于我来说,可说是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了恰当的它。我读它,无比地震动,一遍一遍地读,如饥似渴地读。我无比亲切地读它,将它放在我的枕边,甚至有的时候,半夜醒来还要摸一下枕边的它才再安然睡去。它开启我的从未启封过的灵魂世界,安慰我的逃逸的魂魄心神。总之,它极大地帮助了我,甚至是拯救了我,它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种子,让我的灵魂回归力量。

所以,意识到灵魂,意识到神,是我们发现自己、过好一生的门径。

这就要说到神了。神,是什么?难以表述。也许它是有意识的灵界生命,也许它是有无穷之力的、有目的的大自然,也许它仅仅是我们自己心中对于人类的最美好愿望和期许。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它是有意义的。也许我们一下子不能弄明白它,但它却能引导我们走出最好的一生。

我的重大感悟之一是:听到神。

在我们许许多多的愿望中,常常有许多愿望是互相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的,我们心里的许多声音在发声,常常让我们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我们常常分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才好,糊里糊涂地生活,无可奈何地生活,到底要怎么做才让我们最服帖、最幸福?

书中的神告诉我们:我的信息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欢乐、真实、爱。

这就是神的启示。

无比地珍贵。

把握了这三样,就把握住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所谓的人生真谛,不就是这些吗?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2】

有的人说,这是宗教方面的书,我想问一下:你看了吗?如果真的看了的人,一定不会这么说,反而会以一种更高贵的态度来对他!我想这是看了这么本的心声,我很佩服这个作家,其实他说的每句话真的我们每个人都了解并一直在怀疑的事情,现在终于被呈清了,他用了我们很多人想问的问题的一种态度,来问神,但其实,这个神就是我们自己,很多事情你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所谓地狱,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惩罚,所谓幸福,就是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所得的东西,你的一切都是自己给自己的,但是你们并不知道,一个人做了坏事,以为很开心,但他骗不了自己的心,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会展现出来了,你的心会让你做所有你能做的事情,这样好事也好,坏事也好,都会有最后的体会,不要在忽外表现象,不要看现在别人如何,你不能如何,不要看你现在是个什么,别人不是什么,要看你的心,看看他在想什么,他要做什么,这样才会有一个真正你要的结果。

看这本书也许对很多人没有用,因为不到时候让你明白,不过,等你的心长大些了,再来看他,会更明白,经历过事情的人才能看得懂的书,希望更多的人能看懂。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3】

生活的意义不是发现,而是创造。

我们带着使命来到地球,通过创造来显现自己的真实身份。所有的境遇都让我们忘记真我,唯有内心灵魂的孤独冥冥中引领我们寻找回家的路。

活着就是要回忆起自我的本性。创造者即是造物主。我们每个人都是造物主,每天的生活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你选择怎样的生活,生活就会是怎样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的选择。如何知道选择是正确的?只要让你内心感到真正的愉悦和平和,那就是对的选择。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此时此刻,内心感受是真实的存在。

写吧,写吧,流畅的表达也是源于宇宙的通道。静下心来,感受内心的声音。也许我还没有准备好,否则我会灵感涌出,无法停止。但是我有预感,一切正在临近。那个开悟的时刻,可以坦然接纳一切的静定。

要去创造,不枉此生。5月,去完成一部小说。不管怎样,要开始写。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4】

读《与神对话》第一卷,时不时有想要拍案叫绝的冲动;

读《与神对话》第二卷,有好几次看着看着感觉浑身血脉豁然通畅,身体变得很轻很轻,说不出来的舒服,以至于忍不住闭起双眼,细细体味这种美妙的感觉;

读《与神对话》第三卷,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很渺小,感觉自己是站在宇宙间的某个星球上看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事情是那么的透彻,这个星球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是让人不理解的!就好像人类在看着蚂蚁们的生活一样!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一种很稳定,很祥和,很感动的情绪充满了整个身体,这种感觉真得很棒!

最后看了《与神回家》!对人的生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怎么就有这样的智慧呢?我只能相信他真得是在“与神对话”了,哈哈!

就像书里一直在说的,这套书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的手上的,他是响应我的要求,被我吸引而来!

写这段话的时候,爸妈在遥远的外婆家,因为外公危在旦夕!

现在想想,自己有一段特别想看书,就觉得没看书很难受!有一次我还在QQ签名上写了:很久没看书了,很想看书!为这个还被同学挪揄了!但是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刚好是闻知表姐夫病重的时候!表姐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5口,就靠他和表姐打工赚钱养,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需要很多钱,表姐夫有点手艺,一年下来也还不错,养养家也就这样维持着!可能是表姐夫太节约了,一年到头吃了太多腌制的东西(我猜测的),不幸就得了尿毒症!当表姐夫得知病情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任何的医疗,他说:家里好不容易好点了,不能因为要给我治病就又把大家拖累了!所以他一直坚持着不医治!当姑姑把事情告诉我爸的时候,表姐夫已经病入膏肓了!

爸爸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无言!

表姐夫才40出头呀!姑父也刚去世不久。姑父的死又纯属意外,他是爬上屋顶盖瓦片的时候摔下来猝死的!

人的生命怎么就这么脆弱呢!从20xx年我回国,5年的时间就有5位亲人相续离我而去!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很想看书,在网上一搜,就看到《与神对话》了,于是就尝试着买了一本,结果一看之下惊为天书!立马追买了整套书!

这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里面牵涉了科学,宗教,社会,政治,环保,早教,教育,物理,哲学,生死,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任何你想到的和你没想到了里面都有了!强烈推荐朋友们买来看!

作为一名早教工作者,本人非常认同书里关于早教的那段阐述,等我有时间的时候我摘录一部分供大家欣赏!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5】

最近看一本书,《与神对话》,这是一本心理学方面或者说是与自己相处的书,不像书名体现的是一本宗教方面的书,其中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篇章,虽然还理解不透,但是值得分享,假以时日可以再写一写。

“精神也许无法真诚地认同身体的行动能带来你选择的东西,但它非常清楚地知道,神将会通过你把好东西带给其他人。

如果你选择的是快乐。去促使别人快乐。

如果你选择的是发财,去促使别人发财。

如果你选择的是在你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爱,去促使别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爱。

真诚的这么做—不是因为你追求个人的好处,而是你真的希望别人拥有这些东西—然后所有这些你送出去的东西都会来到你身边。你把某样东西送出去的行动促使你经验到你拥有它。因为你无法将某样你现在并不拥有的东西送给别人,于是你的精神得出了新的结论,对你产生了新的思维—具体来说,就是你肯定拥有这样东西,否则你不可能把它给出去。

然后这个新思维变成你的经验。你开始处于那种状态之中。一旦你开始处于某种状态,你就启动了宇宙间最强大的创造机器—你那神圣的自我。你处在什么状态,就会创造什么东西。这个过程完整之后,你将会在你的生活中创造出越来越多那种东西。它将会在你的物质经验中出现”。

大多数人认为,如果他们“拥有”某样东西(更多的时间、金钱、爱情等等),他们就终于能够采取“行动”去做某件事(写书、培养爱好、度假、买房子、谈恋爱等等),这将会使他处于某种存在“状态”(快乐、安宁、满意或者充满爱)。这就是拥有—行动—状态模式。

实际上,他们弄反了“状态—行动—拥有”范式。宇宙的真相与你想象的不同:拥有某样东西并不会产生某种存在状态,事实正好相反。

首先你必须处于那种叫“快乐”(或者“领悟”、“明智”、“同情”等等)的状态,从这种存在境界出发,你才能采取“行动”去做各种事情—你很快会发现,你所做的事情最终给你带来了你想要“拥有”的东西。

启动这种创造性过程的方法是,看看你想“拥有”什么,问自己,一旦“拥有”那样东西之后,你会处于什么“状态”,然后直接进入那种状态。”

以上摘自原文,一字一字敲出来的。有没有和你以前认知相左的地方。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如果我怎么怎么样了,我才会如何如何去做的思维模式。很多事情并不能如我所愿。

工作中接触过一名领导,一次聊天的时候谈到他的成长经历。他在学校当一名普通老师时,校长在台上讲话,他就会想如果我是校长,今天的讲话会怎么讲。当他不是一名普通老师时,在教育局长到学校讲话的时候,他会假设,如果我今天是这个教育局长,会怎么讲话。后来,当他到机关的时候,就会想如果他是县委书记,这个讲话会怎么讲,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多年以后看到这本书,回想这位领导的话,不就是践行那种“状态—行动—拥有”的成功模式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货币—商品—货币的G—W—G的过程时说过,为了卖而买和为了买而卖是不一样的逻辑。前者是资本家的套路,后者是普通劳动者的套路。赚钱的人是先把钱投出去,换成某种非钱形态,比如商品,购买劳动力,通过再次出售再换回钱来。起点和重点都是钱。普通人的逻辑更多的是,我要努力工作赚到更多的钱,去买更好的东西,钱作为一个中间通道,连接两端非钱的东西,一直手上就留不下钱。

你是否认同要想得到什么东西,你先把这个东西给出去的观点以及“状态—行动—拥有”这种行为模式,或者你自己和身边人有这种体验或经历吗?

与神对话读后感通用8篇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与神对话读后感”的文章,欢迎收藏本网站并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讨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发展。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1)

这是一部作者自称与神对话而抄录下来的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内出齐全套3册,加印了许多次,这在这十几年来都不够振兴的书业中,这是很好的业绩了,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这本与神对话的书,就应算是一本神学书,尤其是它的第二册和第三册,讨论的话题更是神学领域的。但在此书的封底上,众多报业媒体的推荐文字中,绝口不提它的神学面貌,只把它讲成是心灵鸡汤似的东西,译者李继宏也是将它解释成有宗教的色彩,却不属于任何宗教,只笼统地说是整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智慧。起初我诧异众人皆有眼不见真面目,之后我明白了,如果是作为神学书,它还能引进出版吗?

我翻看了许多遍,深深折服于它所内含的人生智慧。它给我的安慰和启迪是前所未有的,我十分十分地感谢它,感谢译者和出版社,它让我遇见,帮了我大忙。能够说,它在我困难之极时,拯救了我。

谈这本书,避免不了要谈到神。神,是什么?难以表述,尽能够多方明白。你能够把它明白为有意识的神灵,也能够把它明白为拥有无穷之力、无穷之变的宇宙,也能够明白成是咱们自我心中对于人类的最完美愿望和理想,也能够明白为仅仅是自我的心理,比如潜意识或超意识什么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引导咱们走出自我最好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我得到许许多多重大的启发,完全是颠覆性的,让我明白人世许多,明白自我许多,让我在足以灭顶的灾难之中,能将自我解脱出来,甚至产生出再生的喜悦。清楚地说这本书,于我而言,目前是很难的,我只能把我最重要的零碎感想发布于此。

一是:听到神的启示。

我已经说过,这个神能够作多种明白,看你愿意怎样想。但无论如何,坚信你心里的这个力量,能够有助于你找到自我真正追寻的目标,你真正最要紧的需要。

在许许多多的欲望和想法中,哪1条才是神的启示呢?

书中的神告诉咱们:我的信息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完美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完美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欢乐、真实、爱。

这样,人生的目标不是很清晰了吗?人的最高需要不是很清楚了吗?

二是,人的思维、话语是有创造力的,会吸引相同性质的宇宙潜在力量集聚,构成结果。

以前,我对类似的话是嗤之以鼻的,我不坚信语言有什么魔力,更不坚信思维能影响甚至产生结果。然而阅历既久,我改变了看法。俗话说,物以类聚。性质相同的事物会聚拢在一齐,一两句话、偶尔的想法没有什么问题,但如磁铁吸铁般的吸引相同的信息,则威力大增,甚至大到构成结果了。丢开书里的神学道理不说,那里面想必有些心理学的道理,我解释不清,但这本书告诉我,要正念,要愉悦,这样就会吸引好的、愉悦的信息,带来的是好的结果。如果不正念,总忧愁,不好的事情也早晚会来到。

三是,愉悦的态度决定获得愉悦的结果。

这是之后第二条来的。以前人们总是以为,先获得了好的结果,然后人才愉悦;本书认为,应是先愉悦,进入已获得的情绪状态,再去行动,好的结果就会跟着来了。这也解释了我的许多疑惑:许多一无所有的人,闯荡江湖,乐天派常常得贵人相助,好事一个接一个;而苦歪歪的人,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打击,越来越苦。那里面大约也是能够用心理学来解释的,但是,本书的神学有它自我完整的解释系统。

我得到的启发是一串一串的,新的明白是一串一串的,一时半会说不完,有些也表达不清楚。还有一些,会内含所谓敏感词,影响本文的发表。如同出版社引进此书时,避开谈它的神学面貌,才能穿过层层防火墙出版此书,我也不能被防火墙套住,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我所要告诉您的是,我决定按这本书的的许多启迪,进行生活和工作等一切事。

我期望你也去寻找这样一本书,去做你自我的发现,做你自我的明白。这本书,真是益处太大了!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2)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可能都希望我们身边能有一尊神,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尤其是我们陷入困境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为此我们可能临时抱神脚、也可能虔诚的祈祷,但最终神又能帮我们多少呢。

《与神对话》里通过神传递给我们的第一个信息也是整本书核心的信息是:“我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即神就是昭示欢乐、真实、爱的化身。

书中借神之口告诉了我们很多,“我(神)最得力的信使是经验”接下来作者用了不少篇幅,阐述了经验之重要,“不倾听经验造成的后果是,你不断地重复体验到它,一次又一次”。经验是我们每次跌倒后用疼痛换来的奖励,如果你不懂得珍视,自然还要再痛一次。

当我们特别想达到某种愿望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不由自主的祈祷,“你若是恳求乞讨,你将来体验到你想要选择的`东西的几率就会变得非常小,”“这是因为,你作出要求,恰恰表明你正处在匮乏的状态;当你说想要某样东西,你就会在现实中得到那种匮乏的经验。”“所以呢,正确的祈祷从来不是恳求的祈祷,而是感恩的祈祷。”感谢神赐予我们的万事万物,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非常丰富;要想使愿望成为现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信仰,“坚定地认为无论你想要什么,神都会毫不例外地满足你的要求。”

“如果你以为神创造并决定你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你就错了。神是观察者,而非创造者。”“神创造了你,依照神的形象与模样。其余都是你创造的,利用神给予你的力量。神创造了生命的历程以及你所了解的生活。然而神给你自由的选择,让你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说到底,是你自己造就了自己的人生,糟糕的、成功的都是你自己的杰作;每次掉入逆境,自救永远是你最首要的选择;当你有足够的能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你心中最神圣的神其实就是你自己。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3)

翻开书页,一句话映入我的眼帘:来吧,来读这本书来找到你沉睡的内在智慧。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想立马一探究竟。

读着读着,我知道了本真的我们十足的可爱,我们不必去掩饰我们的不足与缺陷,神赋予我们这副身体,我们就应该去珍惜它并保持它的本真。读着读着,我明白:为了不背叛别人而背叛自己,等于背叛了一切。朋友在我学习时来找我,我会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说:我不想背叛自己。读着读着,我明白了受益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当考试失利,我会想:失败是一种教训,能为下次的考试铺垫脚石。这何不为一种收益呢?我还明白了,我们每个人的原生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为什么有些人软弱无能是因为他们不会去运用他们的力量,或他们不相信他们拥有力量,那些统治着全世界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而站在众人的头顶上。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寻找希望,幸福,生命的本质,是专为我们准备的一个心灵静修的机会。有空也读读,绝对有意外之惊喜。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4)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的这本《与神对话》,横看成岭侧成峰,我觉得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评断它的文体。感觉上,它是一部神学著作,也像哲学著作,同时也好像一部心理学。或者,一部优秀的著作,就像宇宙,总是让咱们感觉难以定义的多彩与丰富吧。他这部书里,关注的命题是时刻与空间性与爱政治与阴谋,作者以一个理解过良好神学教育的人与神的对话来写的,写神如何一步步引导人进入对于那些伟大命题的深入思考,一层层更新着人浅薄有限的视角,并一点点刷新了人固步自封的某些概念。坦白说,近两个小时的阅读里,时刻和空间仿佛真的不在了,我感觉仿佛进入了那人的躯壳,与那神在安静地对话,感受着心灵一次次强烈而可心的冲击。掩卷,一百五十页,我该走了,忽然会心地微笑了,内在有些东西真的已经发生变化了,那是对于一些本根深蒂固的观念吧,我知道。自然,我不是能够轻易被说服的一个,可那神显然说的太有道理了。他说到了我心坎上,深刻的通俗的,我觉得有理的就必须会思考接纳的。

孔乙己说,窃书不为偷也。依我说,我这窃都不为窃,这是光明正大的Absorbing,海纳百川。其实读书这事也个性,你真把一本书买回去了,也就放着不那么想看了。反倒是借来的,在书店看到的,或很偶然瞧见的,感觉看着更有味儿呢。怪不得古人总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呢。这话写过了,细一品,感觉读书也好像人谈恋爱娶老婆呢,得到了总是掉了些味道了。今晚起,从这本出色的《与神对话》起,我决定了,每一天要去书店读书最低半个小时,真真正正地FEEL人神之间的心灵对话。

书,尤其优秀的书,一个人修为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养分,都市的喧嚣浮华里举足轻重的镇定剂。只感觉,我在读书的时候,天地都会化为零了,心总会过滤了所有的浮躁之气,前所未有的静。单身岁月里,我想我会好好读书认真修为茁壮生长,争取在三十岁之秋到来之前到达性命里另一个瞩目已久的层次。copyright8。转载请保留此来源,多谢。

活着是一个不断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有时候咱们要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认真的听一下这颗心在呐喊着什么。咱们内心深处迸发的真善美是否能感染身边的世界,咱们的言行是否与之持续绝对的一致性。

有时候咱们要质问自我的内心,无论是苦痛,还是沧桑,自我内心的纯真是否依旧在,这份纯真是否依旧映射着青鸟,彩虹,晚霞。这些诗一般的事物。

如果你是一个无神论,那么自我的内心,是否永远存在着救赎。坚信自我的内心,懂得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从而将自我的内心修炼的足够的强大,孔子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么内心的宁静,就如同汩汩的水流一般,实现真正的有容乃大。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5)

最近看一本书,《与神对话》,这是一本心理学方面或者说是与自己相处的书,不像书名体现的是一本宗教方面的书,其中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篇章,虽然还理解不透,但是值得分享,假以时日可以再写一写。

“精神也许无法真诚地认同身体的行动能带来你选择的东西,但它非常清楚地知道,神将会通过你把好东西带给其他人。

如果你选择的是快乐。去促使别人快乐。

如果你选择的是发财,去促使别人发财。

如果你选择的是在你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爱,去促使别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爱。

真诚的这么做—不是因为你追求个人的好处,而是你真的希望别人拥有这些东西—然后所有这些你送出去的东西都会来到你身边。你把某样东西送出去的行动促使你经验到你拥有它。因为你无法将某样你现在并不拥有的东西送给别人,于是你的精神得出了新的结论,对你产生了新的思维—具体来说,就是你肯定拥有这样东西,否则你不可能把它给出去。

然后这个新思维变成你的经验。你开始处于那种状态之中。一旦你开始处于某种状态,你就启动了宇宙间最强大的创造机器—你那神圣的自我。你处在什么状态,就会创造什么东西。这个过程完整之后,你将会在你的生活中创造出越来越多那种东西。它将会在你的物质经验中出现”。

大多数人认为,如果他们“拥有”某样东西(更多的时间、金钱、爱情等等),他们就终于能够采取“行动”去做某件事(写书、培养爱好、度假、买房子、谈恋爱等等),这将会使他处于某种存在“状态”(快乐、安宁、满意或者充满爱)。这就是拥有—行动—状态模式。

实际上,他们弄反了“状态—行动—拥有”范式。宇宙的真相与你想象的不同:拥有某样东西并不会产生某种存在状态,事实正好相反。

首先你必须处于那种叫“快乐”(或者“领悟”、“明智”、“同情”等等)的状态,从这种存在境界出发,你才能采取“行动”去做各种事情—你很快会发现,你所做的事情最终给你带来了你想要“拥有”的东西。

启动这种创造性过程的方法是,看看你想“拥有”什么,问自己,一旦“拥有”那样东西之后,你会处于什么“状态”,然后直接进入那种状态。”

以上摘自原文,一字一字敲出来的。有没有和你以前认知相左的地方。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如果我怎么怎么样了,我才会如何如何去做的思维模式。很多事情并不能如我所愿。

工作中接触过一名领导,一次聊天的时候谈到他的成长经历。他在学校当一名普通老师时,校长在台上讲话,他就会想如果我是校长,今天的讲话会怎么讲。当他不是一名普通老师时,在教育局长到学校讲话的时候,他会假设,如果我今天是这个教育局长,会怎么讲话。后来,当他到机关的时候,就会想如果他是县委书记,这个讲话会怎么讲,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多年以后看到这本书,回想这位领导的话,不就是践行那种“状态—行动—拥有”的成功模式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货币—商品—货币的G—W—G的过程时说过,为了卖而买和为了买而卖是不一样的逻辑。前者是资本家的套路,后者是普通劳动者的套路。赚钱的人是先把钱投出去,换成某种非钱形态,比如商品,购买劳动力,通过再次出售再换回钱来。起点和重点都是钱。普通人的逻辑更多的是,我要努力工作赚到更多的钱,去买更好的东西,钱作为一个中间通道,连接两端非钱的东西,一直手上就留不下钱。

你是否认同要想得到什么东西,你先把这个东西给出去的观点以及“状态—行动—拥有”这种行为模式,或者你自己和身边人有这种体验或经历吗?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6)

这是一部作者自称与神对话而抄录下来的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内出齐全套3册,加印了许多次,这在这十几年来都不够振兴的书业中,这是很好的业绩了,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这本与神对话的书,应该算是一本神学书,尤其是它的第二册和第三册,讨论的话题更是神学领域的。但在此书的封底上,众多报业媒体的推荐文字中,绝口不提它的神学面貌,只把它讲成是心灵鸡汤似的东西,译者李继宏也是将它解释成有宗教的色彩,却不属于任何宗教,只笼统地说是整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智慧。起初我诧异众人皆有眼不见真面目,后来我明白了,如果是作为神学书,它还能引进出版吗?

我翻看了许多遍,深深折服于它所含有的人生智慧。它给我的安慰和启迪是前所未有的,我非常非常地感谢它,感谢译者和出版社,它让我遇见,帮了我大忙。可以说,它在我困难之极时,拯救了我。

谈这本书,避免不了要谈到神。神,是什么?难以表述,尽可以多方理解。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有意识的神灵,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拥有无穷之力、无穷之变的宇宙,也可以理解成是我们自己心中对于人类的最美好愿望和理想,也可以理解为仅仅是自己的心理,比如潜意识或超意识什么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引导我们走出自己最好的一生。

在这本书里,我得到许许多多重大的启发,完全是颠覆性的,让我明白人世许多,明白自己许多,让我在足以灭顶的灾难之中,能将自己解脱出来,甚至产生出再生的喜悦。清楚地介绍这本书,于我而言,目前是很难的,我只能把我最重要的零碎感想发布于此。

一是:听到神的启示。

我已经说过,这个“神”可以作多种理解,看你愿意怎么想。但无论如何,相信你心里的这个力量,能够有助于你找到自己真正追寻的目标,你真正最要紧的需要。

在许许多多的欲望和想法中,哪一条才是神的启示呢?

书中的神告诉我们:我的信息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欢乐、真实、爱。

这样,人生的目标不是很清晰了吗?人的最高需要不是很清楚了吗?

二是,人的思维、话语是有创造力的,会吸引相同性质的宇宙潜在力量集聚,形成结果。

以前,我对类似的话是嗤之以鼻的,我不相信语言有什么魔力,更不相信思维能影响甚至产生结果。然而阅历既久,我改变了看法。俗话说,物以类聚。性质相同的事物会聚拢在一起,一两句话、偶尔的想法没有什么问题,但如磁铁吸铁般的吸引相同的信息,则威力大增,甚至大到形成结果了。丢开书里的神学道理不说,这里面想必有些心理学的道理,我解释不清,但这本书告诉我,要正念,要快乐,这样就会吸引好的、快乐的信息,带来的是好的结果。如果不正念,总忧愁,不好的事情也早晚会来到。

三是,快乐的态度决定获得快乐的结果。

这是接着第二条来的。以前人们总是以为,先获得了好的结果,然后人才快乐;本书认为,应是先快乐,进入已获得的情绪状态,再去行动,好的结果就会跟着来了。这也解释了我的许多疑惑:许多一无所有的人,闯荡江湖,乐天派常常得贵人相助,好事一个接一个;而苦歪歪的人,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打击,越来越苦。这里面大约也是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的,但是,本书的神学有它自己完整的解释系统。

我得到的启发是一串一串的,新的理解是一串一串的,一时半会说不完,有些也表达不清楚。还有一些,会含有所谓“敏感”词,影响本文的发表。如同出版社引进此书时,避开谈它的神学面貌,才能穿过层层防火墙出版此书,我也不能被防火墙套住,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我所要告诉您的是,我决定按这本书的的许多启迪,进行生活和工作等一切事。

我希望你也去寻找这样一本书,去做你自己的发现,做你自己的理解。这本书,真是益处太大了!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7)

从前有一片雪花,它与其它雪花一样晶莹剔透,唯独在”出生“时比其它雪花少了一角。小雪花自卑极了。小雪花大哭着问神:”神啊,你为什么让我有如此不堪的经验呢?

您是抛弃了我或说惩罚我么?“神回应了:”小雪花啊,这是你来之前的选择,你不记得了么?“雪花说:”神啊,我从没选择过这样不完美的形象啊!我难道就不能像其它兄弟姐妹一样有完美的外表么“神回答说:”你们本就是完美的造物,只是你们选择由水汽凝聚成结晶时忘记了你本来的面目,以体验你不是什么来经验你真正是什么。否则完美将永远只是一种概念。而这个选择中,一些雪花选择进入他人的眼帘通过自身的完美来赞颂神造物的完美。

一些雪花正如你一样选择进入他人的心里,通过你独有的生命故事——比如说就现在这个,及毫不逊色的飘舞轨迹来激励他人以彰显神造物之伟大,还有很多种类的雪花选择了不同的任务来到这片大地上,你们合起来让人赞叹神造物的丰富。而最终你们也都会滋润这片大地来荣耀神的恩泽。“因此人生只有一种不完美,这种不完美叫”你认为不完美“,实际佛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且毕竟成佛,又怎会有绝对的不完美呢?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8)

《与神对话》是一本非常古怪的书,我们很难界定它的门类。从头到尾,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只是用了同一种语调,写了几段非常冗长的对话,而且据他本人所述,这几段对话全部发生在他与神之间。

其实,我并不确信世间真的有神,即使有,我也并不确信祂真的'会与一个凡人沟通,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些对话理解为作者的臆想,或者是假借神名启示世人的宣传手册,或者是一部小说。

如果是一部小说,显然,这本书并不算成功,尽管这种单一的形式可以作为一个噱头,但它实在过于乏味,读到后面,你就会昏昏欲睡;如果是德宣传手册,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它把自己伪装成了天启经典的样子,但我看到了太多矛盾、太多含混,太多不置可否。既啰嗦,又难以捕捉要点,就好像小教派的教义,尽管它只是出于作者善良的本质。如果是作者的臆想,我就觉得很可笑了。它让我想到了两个大人物:洪秀全和杨秀清。

当然,有一点它做得很成功,那就是它的市场:它在美国甚至在中国都很畅销。我想,那是因为它击中了人的脆弱。人的坚持需要勇气和力量,这些力量来自信仰。当代社会,信仰的源泉并不多。

读后感大全:与神对话


读书的伊始,我总是习惯性的翻开扉页。很奇怪几乎每打开一本书,你总会发现扉页上写满了作者的简介、生平,满满当当。无论是多么被人捧为阳春白雪,或是如今泛滥成灾的三流小说都免不了俗套,编辑总是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功绩,才华,奖项都写满,以显示这位作者的高尚和文学素养之高。然而当我读这本书时,却没发现,更或者说我完全不需要知道作者有多伟大,读者永远比作者聪明。我们不需要其他的什么去点缀它。因为他的文字,足够伟大。

我不喜欢贴标签,或者是下定义。我甚至觉得这完全是无事生非,很多人将这本书誉为宗教第一,我倒真没从中看出个所以然来。我从前偏爱《塞拉菲尼抄本》,将其捧为神作,视其为我无知而可怜的文学生命中的白玫瑰,朱砂痣。可笑的事情是我从未曾读过它,看懂过它写了些什么不过是人云亦云。然而《与神对话》这本书,我确实一点点用心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复杂的陈词,没有的华丽的篇章去歌颂什么,有的只是纯粹的质朴的对话,是更接近人生,更贴近精神的文字。

如果你正置身生活的激流或漩涡,身处险境或微妙的转折关头,如果你被造化运转得烦闷不已或意乱情迷,你就不可能不被这本书里所富含的哲理所打动。当你正要选择,倾听或逃避着内心的轨迹,你就会懂得这样一些句子:生命不是发现,而是创造。

《与神对话》试图用它对宇宙万物的解说,从根本上解除人类至深的桎梏,让人从无适从又永在的恐惧中无法解脱出来。它要让人相信一切皆是一场蓄谋的经验,当大幕不论以何种方式落下之时,你获得的将只是解放。而尤其当我们生存于一个非常不确定、不安全的时代,这等教言又是何其富于诱惑和令人感动。难怪乎如此多的人奉若神明。

与神对话的奇妙之处,不在于他拥有何种复杂的思想,多么高明的见解,或是多么深沉的智慧。只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便道尽了许多我们困惑的、恐惧的、未知的、担忧的。我们需要明白想要被爱,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我们甚至要了解:神对于好的爱不会多于对恶的爱,希特勒可以上天堂。而善良则是上帝给予善良者的最高奖赏。

与神对话给予了我最大的启迪就是:无论你是否认同尼尔的神,你心中也会有那么一个神,给予你爱和力量,那边是信仰。

不信耶稣,却也祈祷;不信佛祖,但也读经;不信真主,我,仍有一颗朝圣的心。

与神对话(3) 读后感(3)篇


这是我见过最美好的婚姻誓言:

南茜和尼尔来到这里,是为了在诸位面前,大声地公布他们彼此的爱,说出他们的真相,宣布他们选择与对方共同生活和成长;他们希望诸位亲朋好友来这里见证他们的决定,从而让他们的爱变得更加坚定。

他们今晚来到这里,也是希望他们的结合仪式能够让我们所有人变得更加亲近。如果你今晚与配偶或者恋人同来,那么让这个仪式成为一次提示——提醒你们别忘了你们自己的爱情关系。

为什么要结婚?尼尔和南茜都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已经把他们的答案告诉我。现在我想再问他们一次,以便他们能够肯定他们的回答,确认他们的理解,坚定他们对他们共同的真相的投入。

南茜和尼尔,你们跟我说过,你们清楚地知道,你们进入这段婚姻,并不是为了得到安全感……你们知道真正的安全感并不在于拥有或者独占,也不在于被拥有或者被独占……更不在于要求、期待甚或希望对方将会提供你认为你在生活中需要的东西……

而在于认识到你在生活中需要的一切……所有的爱、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睿见、所有的权力、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理解、所有的照料、所有的同情,以及所有的力量……都存在于你的内心……你们与对方结婚,并不是希望得到这些东西,而是希望送出这些礼物,希望对方能够更多地拥有它们。

尼尔和南茜,你们曾经对我说,你们清楚地知道,你们进入这段婚姻,不是想用它来限制、控制、阻碍或者束缚对方,而是要让对方能够真正地表达和诚实地庆祝你们内心最崇高和最美好的感受和想法——包括你们对神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世人的爱,对创造的爱,对工作的爱,或者其他任何真正代表你们、给你们带来欢乐的感受和想法。南茜和尼尔,你们曾经对我说,你们认为婚姻带来的不是责任,而是机会……

成长的机会,完整的自我表达的机会,在生活中发挥最大潜能的机会,疗愈每个误解或者贬低你们自己的想法的机会,通过你们两个灵魂的结合而最终达到重归于神的机会……

你们清楚地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神圣结合……与你们爱的人共度生命的旅程,彼此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有难同担,有福共享。

现在,请你们各自拿起一枝白玫瑰。它象征着你们更大的理解,象征着你们的灵性本质和灵性真相。它代表着你们真实的、至高的自我,代表着纯洁的神之爱,现在和将来永远照耀着你们的神之爱。

指环象征着太阳、地球和宇宙。它象征着神圣、完美与和平。它也象征着灵性真相、爱和生命是永恒的……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此时此刻,尼尔和南茜选择了指环,他们想用它来象征的是统一,而非占有;是结合,而非限制;是拥抱,而非圈套。

尼尔,请跟着我说:

我,尼尔……恳求你,南茜……成为我的伴侣、爱人、朋友和妻子……我在此宣布,我愿意给你最深的友谊和爱……当你处于巅峰时如此……当你落进低谷时亦然……当你清楚地忆起你的身份时如此……当你忘记时亦然……当你怀着爱去行动时如此……当你不这样时亦然……当着神和在场诸位的面……我还宣布……我将会永远努力地看见你内在的神圣之光……永远努力地和你分享……我内在的神圣之光……哪怕是在,尤其是在……黑暗来临的时分。

我愿意与你相伴到永远……让我们的灵魂结成神圣的伙伴关系……以便我们可以共同从事神的工作……将我们之间一切美好的东西……与我们接触到的所有人分享。

我们完全明白,唯有夫妻双方才能主持他们的婚礼,也唯有夫妻双方才能批准他们的婚礼。我的教会,或者国家赋予我的任何权力,都不足以使我有权宣布唯有两颗心才能宣布、并且唯有两个灵魂才能落实的事情。

所以现在,由于你,南茜,还有你,尼尔,已经宣布了早就刻在你们心上的真相,并在亲友面前,在神的面前,见证了这种真相——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你们已经宣布你们是……丈夫和妻子。

现在让我们共同来祈祷。

爱和生命之神灵啊,在这熙熙攘攘的世上,有两个灵魂已经相遇。他们的命运从此将会相互交织,他们从此将会悲欢与共,永不分离。

尼尔和南茜,愿你们的家成为一个让每个走进去的人都感到幸福的地方,一个老人和年轻人和睦相处的地方,一个成长和分享的地方,一个音乐和欢笑的地方,一个祷告和爱的地方。

愿你们的亲人的生活,因你们之间美丽而慷慨的爱,而不断变得更加丰富;愿你们的工作既对世人有益,也是你们生活中的欢乐;愿你们在地球的日子美好而漫长。

与神对话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风格仍是那么幽默,却又无情地揭露出许多我们故作不知的假象。读到第三部,才注意到书中不少观点我都曾见过,在风格题材各异的书中,在平凡无奇的旅途中,不经意地飘来,被我捕捉到,旋即丢进角落。而此刻,这些曾经的记忆串连起来,以一本书的形式呈现眼前,仿佛在证明着什么。

如果背后的真相只有一个,我相信由此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相通的。当然,如果谎言只有一个,也一样。其实不需要经由书中举例,有些事早已被论证了千百回,只是鲜有人愿意站出来高声宣布答案。就像皇帝的新装。我们并不缺乏思考和判断能力,却已不再是一个孩子。我们受制于现有的制度和价值观,不敢说出真相。

当我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判断找到某些真相时,已经成为现有制度和价值观的背叛者了。若无大爱,怎会背叛?若不曾背叛,又如何拯救?

其实灵魂是否不死,人生究竟有多少轮回并不重要,因为在“死亡”之前,我们很难证实。但是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无法抹杀自己的灵魂,就迟早会被真相唤醒。我们正在走向灭亡,是不争的事实。选择就在我们手中,也是不争的事实。人生若是可以反复体验的游戏,又有什么可惧怕的?人生若仅有一次,又怎能违逆本心徒留遗憾?

这场游戏,值得我们用心玩一局。

书里说到了通灵,长达几年时间长期晚上梦到鬼众生算不算通灵,还不是一个,长期一群,梦里不停的诵经,才会醒来,偶尔也会直接被吓醒。身边人怀孕,会提前梦到孩子……身边人称呼为“仙姑”[捂脸][捂脸][捂脸],只可惜不会掐指算[偷笑],梦多了也没那么害怕了,想想自己身体里不是也住着个可爱的灵魂吗[憨笑]?原来很好奇,找师傅问过,说这辈子是布施者多念经回向给他们[捂脸],不管是真是假,倘若真能帮助到~也是挺好的……世界真是微妙,原来渴望知道更多,现在想一切随缘,该知道的时候都会知道……不会迷信于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也不会排斥任何事物的存在,珍惜目前可以感受到的,生活在此时此刻!

与神对话.1 读后感(3)篇


灯塔

很好的一本书,无论是哪种宗教信仰者或不可知论者都适合读。这本书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生和事物的本质。

其实除了邪教、被妖魔化的异端宗教、用来当作权力武器的宗教,所有正派的宗教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个人感觉这本书就是如此,不是宣扬某一种宗教,而且将宗教中最核心的内容以对话的形式说给我们听。(pS:当然,作为一枚基督教徒,个人认为这本书主要是基于基督教的思想。)

以下,结合原文和个人感受,总结几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且需要在未来践行的部分。

【正确的祈祷】

正确的祈祷从来不是恳求的祈祷,而是感恩的祈祷。

你非但得不到你要求的东西,亦将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因为,你做出要求,恰恰表明你正处在匮乏的状态;当你说想要某样东西,你就会在现实中得到那种匮乏的经验。

因此“我”加上“想要成功”产生的结果是你缺乏成功。“我”加上“想要金钱”产生的后果是你缺乏金钱。这无法产生其他后果,因为思维和话语是创造性的。行动也是创造性的。如果你在行动中也表现出你想要成功和金钱,那么你的思维、话语和行动便取得一致,你必定会拥有这种匮乏的经验。

祈祷是感恩的祈祷。它根本不是请求,而是为事物如此这般而感恩的宣言。

【生活不是发现,而是创造】

最深层的秘密是,生活不是发现的过程,而是创造的过程。你并不是在发现自我,而是在创造新的自我。因此,别试图解答你是什么人,要试图确定你想成为什么人。

你的生活希望要“平步青云”,首先你要想清楚那种生活是什么样的。想想你要成为什么人,要做什么事,要拥有什么东西。要经常想,直到你已经考虑得非常清楚。等你想得非常清楚之后,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不要去想其他的可能性。做出响应的取舍。

没有达到理想的自己,因为目前你没有依照关于自己的最高憧憬去生活。既然明白了现实的你和理想的你之间的差别,请着手去改变——有意识地改变——你的思维、话语、行动,让它们与你的最高憧憬相配。

【“对”与“错”,“好”与“坏”】

别向你所谓的“对”与“错”下终极判断。事物是对或错,只是因为你说它是而已。事物本质上没有对或者错。


“对”与“错”并非本质的条件,而是个人价值系统中的主观判断。你的自我是通过你的主观判断而被创造出来的——你的真正身份是通过你的个人价值观而被确定和展示的。

另,别去评判其他人走过的业力之路。别妒忌成功,别怜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在灵魂的权衡中,什么算成功,什么算失败。

【结果与预期】

修行不等于否定情欲——修行所否定的只是对于结果的执着。情欲是行在的爱。行在即被经验到的存在。然而人们常常在行在中创造出什么呢?那就是预期。

没有期待的生活,无需某些特定结果的生活,便是自由的生活。那就是神的境界。

人类就不同啦,人常常觉得他需要从投入中得到回报。如果我们打算去爱某个人,没问题——但我们最好能得到对方的爱。诸如此类的。这不是情欲。这是预期。这是人类痛苦的最大根源。正是它使人与神分离。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抵达任何地方——而在于发现你在那里,向来在那里,已经在那里。你永远处在纯粹创造的时刻中。因此生活的意义就是创造——创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质,然后去经验它。

在英国和中国的教堂时,大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神活出来”。我遇到过的人中,最想成为的人,不是家财万贯的人、不是权力至上的人,而是教堂中灵魂比较成熟的人。无论有多少钱和权,还是会有痛苦、焦虑、不安。但是“把神活出来”的人,和他们交往总能感到他们的平和和喜乐,至善和爱。而且他们,从俗世的价值观来看,也是成功的。

本书是鸡汤界的神作(双关故意)!破例给4星。虽说标题是《与神对话》,其实就是《与自己对话》。这本书的三观很正,对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比如,n人生的意义是什么?n是经验世界,完善自我。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尽力打好只有一条命的RpG。怎样完善自我?n首先,要认识到现实的你和理想的你有没有差别。没差的话,恭喜你,已经成神了。有差的话,“请着手去改变——有意识地改变——你的思维、话语、行动,让它们与你的最高憧憬相配。”空想得到钱得到幸福是没用的,即使神存在神也不会理的,而是要付诸行动。如何看待战争、疾病这些“坏”事?n“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所有发生的坏事都是你们选择的。错误不在于选择了它们,而在于将它们定义为坏。”如果能改变,请大声疾呼;如果不能改变,请坦然接受。又要抄一遍《宁静祷文》了:n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n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n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n如何看待死亡?n“歧途这回事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这段旅程中,你无法不去你的目的地。”在从生到死的路上,我们殊途同归。按本书的观点,灵魂不灭,“对于医生或者护士而言,死亡等于失败。对于朋友或者亲戚来说,死亡等于灾难。唯有灵魂视死亡为解脱——超脱。”按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的观点,死亡只是回归自然,“不如用一种视死如归的心情去面对死亡。死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其实就是一堆生物组成元素解体而已。...既然死亡是符合自然法则的,那么符合自然法则的东西本身当然就不是什么罪恶了。”n此外本书的金钱观、爱情观、享乐观也令人赞赏,比如金钱没有善恶,爱人要先爱己,人有快乐的权利。正因为对这些话题的探讨,被我归为鸡汤 n最后探讨一下“神”的问题。本书中的神,可以直接被查找替换成自然。所以无神论者如我读来也毫无违和之感。比如,神说,“我创造出所有这些,所有这些,只用了眨眼的瞬间,神圣的刹那,正如那些创世论者所说的。而其中经历的进化过程则耗费了数以十亿计的你们称之为年的时间单位,正如那些进化主义者所宣称的。这两类人都‘对’。”,这是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神又说,”你们应该认识到你们自己便是我“,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神还反复说,”我正通过你来经验我自己“,这正是经验主义,即知识源于观察和体验,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神的存在是不可证伪的,因为我们无法设计出一个实验来证明神不存在,因此神的问题是独立于科学问题的,而只是个信仰问题了。按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神可以用自然来解释,那么就不需要神啦。

嗯,如果用一百分来评分,我想评90分。如果用五星,我想点四星半。当然,没有半星可点;所以我选择了五星。个人来说,我想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如果不是朋友推荐,我想看到这样近于宗教性的书名,我翻开它的几率应该会比较小。然而看了几章下来,倒是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非但不是一本教人迷信的书,反而是一本教人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寻找自己,遇见自由的自己的一本书。近来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感觉二者之间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籍由神秘的老人,一个籍由崭新的神,一个用东方术语,一个用渊博的学识,缓缓道来,如是动听。如果有神,他也许是我们的前人,也许是我们的前辈,也许是先于我们发现知识的老师,也许是生活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种信仰、每一份选择……无处不在。这真是一种有趣的体会。

与神对话.2读后感1000字(3)篇


愿你早日找到自己n看完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作者对人类集体大事件的探讨,而是作者从《与神对话1》一直到现在都强调的与神展开真实的对话,我的理解即是每个人与自己展开真实的对话,不逃避,不敷衍。引导对话的线索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源于爱或者怕。年终考核是职场人每年的必修课。拿着这个城市的中低收入,过着自以为是的稳定生活,我曾以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现实又一次让我警醒。工作不难,我努力做到了优秀,这个优秀既可以用数量也可以用质量,以及同事们的投票来衡量。偏偏我遇到了电视剧里才会遇到的“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n如果不是曾经得到前任领导的赏识,我会以为问题出在自己的身上。还有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样的人”屡次在同事们投票中败下来。没有人是傻子。政治学中有个经典定律,投票不一定能选出最优秀的人,但是一定不会选出最糟糕的人。写了这么多关于考核的内容,可见我很在乎。在乎考核,在乎升职。这一切根源于怕,而不是爱。我爱的是财务自由,我爱的是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实现的财务自由,然而这个目标是不可能靠这份工作实现。那么只能是怕了。怕什么呢?怕丢脸。在这个按资排辈的地方,明明自己付出了劳动成果,而且被客观指标认可是优秀的,却被“这样的人”诋毁。“任何没有爱的东西,都不是通往神的最快捷路径。”因此在怕的情绪里,我无法释怀,也无助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认清自己,最终想要得到什么,也就是寻求所爱。“生活的目标是认识和重新创造你的身份。”四十不惑,虽然还没到这个年纪,但是在过去一年我越发深切感受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没有前几年那么迷茫了。我以前不太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单纯”“内秀”“你是这批女生中智商最高的,也是最善良的”“低调”“优秀”“认真”“好人”……这些都是别人贴的标签。我更想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而这是要有一些人生阅历的。碰上一些人,遭遇一些事,才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就像别人老是说我好人,我反思自己其实很懦弱,怕得罪别人,怕毁掉别人心中的好人形象。坐在年终聚餐的椅子上,我前所未有地清楚自己的想法,我不想要待在这里。我秉持契约精神,勤奋工作,努力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但是如果不吃这顿饭就导致不和谐,那么一定不是我的问题。我不想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想在这里闻二手烟,更不想和“这样的人”应酬,总之不想待在这里浪费时间。越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渴望什么,越是要放弃另一些欲望。我不可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那些遇到的挫折或者障碍,让我更加看清楚自己在实现自我路上的位置。我曾经渴望外界的奖励。现在我清楚地知道成长都是内在的,是自我积累、自我发现,和别人是什么、在做什么毫不相干。外部会有正面反馈,会迟到,但是永不会缺席。我能感受到自己文字传达出来的内心的不平静,而这也正好说明了我还在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路上。

       这本是关于世界观,目前读完多多少少感觉有点乌托邦的意思,不过有些东西还得总结一下:

1.自认为这部强调的重点在于透明。透明即真相。如果人人都知道真相,比如每个人的工资,交易双方利润等,那么就不会存在战争,饥饿,尔虞我诈。怕是想想罢了…

2.第一部说到爱与怕相对,在此提醒我们要怀着爱去行动,万物皆有联系,我们都是一体。

3.时间并不存在,它只是运动的表现形式。

4.我们要渴望一切,但也要做到无所求。

5.强调二元论,只有通过非我才能认识自我。

6.经常帮助别人,让他人有自助的能力。

7.把世界构建成像美国一样的联邦制国家,设立类似众议院参议院的机构,同时也想打造像共产主义那样人人都能实现自我的理想世界。我觉得这也不是不可能,但那个时候人的觉悟得很高吧。

比我预期快很多 完成这本书,感觉这次阅读 有神的祝福,上一次 拖拖拉拉 仅仅4-5章 就不了了之。这次 复习《与神对话1》 作为 前奏,一气呵成的顺畅。脑力上多少有些透支,然而 停不下来。本书5-6章 关于教育 部分,没有细读,几乎纯听连下来的。

多少有些惊讶 自己读这种nonfic 也会这样 迫不及待。切身体会到 把职场 变成欢场的可能性 还是存在的。已经尽力克制 不要太多 留言,结果还是不少。而且集中在短短一周之内,可能多少会妨碍胃口。不管多好的东西,过量 过急 效果都不会太好。我知道。只是我觉得 很久没有这样爆发过,以后再读 激情不会如今日新鲜 (一鼓做气 再而衰 三而竭) 还是留下来吧。

如果打扰到 还请原谅。好在文字的东西,时间上不必同步。不喜欢的话,跳过就是。以后也许还会喜欢,那时再回来。就像我 二遍回来 时,才对本书 热情满满。

[热门]读后感柿子集锦11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读后感柿子”。

好书给人带来的是思考,留下的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每次读不一样的作品,都是和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一篇好的读后感常常是个人心得感悟的最好记录方式。如何让读后感更具个性化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读后感柿子,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后感柿子 篇1

看了《雪柿子》这本书之后,我非常感动。其中有八个小故事,最激发我兴趣的是第一个小故事雪柿子。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枯荒的小村庄,由于非常干旱,庄稼颗粒无收。冬天到了,寒冷无比,各家各户粮食都所剩无几,树上的果实也全部采完了,河里的小鱼和天上的小鸟都瘦的只剩下皮包骨了。还有些粮食的人家也只能每天喝一碗稀粥,说是稀粥,其实只是汤里面放几粒米而已。

有一位少年树鱼为了上山寻找食物,一不小心摔进了一个山洞,无意间发现了一颗长满果实的柿子树。树鱼数了数树上的果实一共有三十六个,他就告诉了小伙伴们。他们饿了就经常看看这些柿子,就觉得饱了。一天,树鱼想去摘一个柿子吃,却发现桐子早已在树下了,他对桐子说:“你摘一只吃吧!”桐子说:“不用了,我不饿,只要看着就行了。”然后,他们俩人就抱在一起在树下哭了。我想:他们俩个人明明都很饿,心里很想吃,但为了村庄里的人忍受着饥饿、抵抗着诱惑,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他们俩个是我学习的榜样。

丘石儿一家人为了生存下去,他父母带着丘石儿去西方乞讨粮食。这时候,树鱼和他的小伙伴们却摘了一个柿子送给了丘石儿……这体现了树鱼小伙伴们的纯真善良,也反映出柿子树给他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让他们更有信心战胜饥饿。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们更应该珍惜粮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读后感柿子 篇2

假期里的一天,妈妈给我买回了《雪柿子》一书,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曹文轩的作品集《雪柿子》时,就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住了。

先来说说本书的作者——曹文轩。他是我国著名作家和教授,主要作品有《根鸟》《草房子》《红瓦黑瓦》《青铜葵花》等等,而这本《雪柿子》就是他的一本短篇小说作品集。

其中我最喜欢《雪柿子》一文。这个故事讲述了在一个小山村,由于干旱,庄稼都枯死了,人们都十分的饿,后来树鱼和其它孩子找到了一棵柿子树,他们就靠着这个唯一的希望渡过了一个冬天的感人故事。我认为这一篇文章赞扬了孩子们的纯真善良,说明了一棵柿子树带给人们的巨大希望。小说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在孩子们都知道有柿子树时,树鱼太饿了,很想去摘一个,但他发现桐子也在,也想摘,他对桐子说你摘一个吧,桐子却说不饿,然后就一起哭了。我万分感慨,他们都想吃柿子,但为了大家,都忍住了饥饿的诱惑。

是啊,想想他们的生活环境,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不愁吃,不愁穿,那有过他们那样的灾难?而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是严重缺水,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读书能让我拥有很大的收获,从中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许多道理,所以我一定要多看书,让书陪伴我一生的成长。

读后感柿子 篇3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雪柿子》这本书时,不禁热泪盈眶,我被树鱼的无私所震撼,被丘石儿的机智所惊叹。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孩子们围着柿子树玩耍的场景,他们是那么快乐,那么满足。

可是,为什么树鱼要将柿子树的秘密告诉大家呢?为什么大家只看柿子却不吃那些柿子呢?为什么候鸟将柿子啄走后大家却并不伤心呢?

读完了这本书,我解开了心中的疑问。原来树鱼认为只有将柿子树的秘密告诉大家,才对得起自己与朋友之间的信任。孩子们只看不吃柿子,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着一棵柿子树,一个快乐满足的希望。候鸟将柿子啄走后,孩子们不伤心,是因为这几十只柿子曾像小灯笼一样,照亮在寒冷冬季的漫漫长夜……

同样是柿子,我妈妈小时候就因为嘴馋哄骗过大舅。那是妈妈上一年级的时候,姥爷买了二斤霜柿子给妈妈和大舅吃。谁知道,妈妈一边看书一边吃,不知不觉全吃光了。等大舅回家问妈妈:“爸爸给咱们买的霜柿子在哪里啊?”妈妈一惊,一边往外走一边说:“我也不知道,我去帮你找找吧!”然后,一溜烟跑出去找姥爷寻求保护。大舅知道实情后说:“唉,你吃了就吃了吧,干嘛骗我啊!害得我近视着眼睛到处找,真是调皮!”这件事情也成了我们家教育孩子诚实待人的一个典型事例,每次提起来妈妈都惭愧不己。

同样面对好吃的柿子,却做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当我阅读完《雪柿子》这本书后,我懂得了该如何面对我自己的“柿子”。我要学习树鱼,做一个内不欺己、外不欺人的人,一个懂得与大家分享果实、分享快乐的人。因为生命只有在诚实中守信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才能芬芳我们的人生。

读后感柿子 篇4

你和那个人的友情最深?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可是我有一个疑问,如果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还会不会帮助你呢?而《雪柿子》中的树鱼和石丘儿就是一对患难兄弟。

故事讲的是:有个地方闹饥荒,人们把一切能吃的东西挖光了,人们饿的前胸贴后背。有一个孩子叫树鱼,他不甘心挨饿,所以就自己跑到南山找东西吃,因为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所以饿得脚发抖,结果一下子从山坡上滚下来。等他醒了,发现面前是一刻雪柿子。村里的人发现树鱼不见了,便分成两队人去找,大人一对,小孩一对。孩子们来到南山上,树鱼听见他们在叫他,他看了看柿子树,转身去找叫他的孩子们,他假装带他们去找橡果,却是带着他们去柿子树那里,孩子们看到柿子树都愣住了。树鱼有些后悔,可是他还是说,:我们把他分了吧。“孩子们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多了两个人,于是石丘儿提议,先不吃,看看就行了。一向和石丘儿唱反调的树鱼最先同意了,接着孩子们都同意了。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石丘儿家坚持不住了,孩子们商量着给石丘儿一个柿子,树鱼从树上摘下了一个柿子放到了石球的旁边。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君子之交只会在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而小人就是有福同享,有难不同当,只有在你患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才是真君子。我的好朋友陈慧欣,她是一个比较文静的的女孩,平时她喜欢观察动物、植物,同时他也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有一次快放学了,我要去上厕所,让她帮我照看一下书包,等我回来的时候,已经放学了,教室里只有陈慧欣还在等我,我觉得这样的人真正值得交往,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她能够出手相助。

虽然我们的友情不及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麑觅知音”般感人,也不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友情的伟大,但这是我们之间“淡如水”的交往,让我看到了她的高贵品格,受她的影响,我也在向她学习,所以我觉得她是我真正的朋友。

我们和别人交往一定要赤诚相待,不要只交往一些只贪图眼前利益的人,或是只对你阿谀奉承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只有在患难中与你风雨相伴的人才会是你一生的朋友。

读后感柿子 篇5

初读《雪柿子》一书时,我不知作者为何给本书起了这样的名字,只是浅浅想了想,觉得是因为书中描写了在冬天下雪时节的一树柿子。后来,我读了几遍,深入思考,明白了这一树晶莹的柿子对这三十八个孩子的非凡意义,在冬雪连绵的一个大饥荒时刻,那一树柿子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普通的柿子了,它们是命;它们是在大饥荒中唯一能让孩子们欢喜并快乐的东西;它们更是孩子们精神上的支柱和孩子们的希望

我认为,《雪柿子》这本书的中心是希望。在可怕又无情并且寒冷的冬天的大饥荒中,凡是可食之物都被吃的一干二净了,前来搜寻食物的树鱼无意中在一个无人到达的谷底发现了一棵快要干枯的柿子树,那树上竟然挂着几十只红透的柿子,他狠下心来,让朋友们发现了这颗柿子树,大家约定好,谁也不偷摘一个。在短时间内,大家还撑得住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一个人去摘那柿子,对于这些忍饥挨饿的孩子们,这种能信守承诺的力量是十分可贵的。

我最喜欢里面的雪柿子那一部分。因为它讲了一个村庄,一个夏天和整个秋天天上没有下一滴雨,庄稼全部枯死了。冬天来了,人们都在饥饿中煎熬。主人公树鱼在一次上山找东西吃的时候,不小心跌倒滚下了山发现了一棵柿子树。他就告诉了他的好朋友,他们有三十八个人,可是柿子树上只有三十六棵果实。他们就决定谁饿的不行了就吃一个柿子。丘石饿的不行了就得到了一个柿子,后来当他们又有人要吃的时候却发现柿子被鸟儿给吃掉了。正在众人无助的时候,救济粮食送来了。大家终于熬过了冬天。

我最喜欢书中的人物是丘石儿,这并不只为丘石儿成绩好,更因为丘石儿虽然和桐子、树鱼是同龄人,但他却总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些。

树鱼是个善良的孩子,在大饥荒的危难时刻,桐子想在夜深人静之时跑到那个人迹稀少的山谷里摘个柿子,却碰巧被怀着同样心思的树鱼发现了,树鱼却原谅了桐子,因为他很清楚每个人的状况饥饿难忍!

树鱼为丘石儿摘下救命的柿子时,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患难见真情!书中提到过树鱼是讨厌丘石儿的,但在丘石儿倒下的危难关头,树鱼还是毫不犹豫并毫无怨言的摘了一个柿子送到丘石儿手中。虽然他们平时都对对方很不友好,但到了危难关头,他们的友谊却变得不一般了!

我认为,《雪柿子》是一本同时拥有希望和绝望、温暖友情与冰冷无情的书。

在我读最后一段时,我忽然有了很多的感悟因为那几十只柿子,曾像温暖的小灯笼亮在寒冷的冬季、漫漫长夜在绝望的尽头,希望的开始,它们被纯真而善良的孩子们渴望而分享着、留恋着又割舍着,直到随着大自然的规律被播撒向了遥远的地方

读后感柿子 篇6

我看了曹文轩写的《青铜葵花》之后,在暑假里,我又忍不住读了曹文轩的《雪柿子》。这本书有八篇故事,其中一篇就是《雪柿子》。

一个小村子在有一年的秋天,因为旱灾,整个村子里的粮食不够,陷入了饥荒之中。一天,村子里的学生出去玩耍,结果发现了一棵可以帮助他们度过饥荒的救命野柿子树。那棵野柿子树上结满了颗颗饱满的野柿子,在阳光下,那些柿子闪烁着诱人的光芒。饥饿的学生们见了嘴馋,刚要爬上树摘了吃,班干部丘石儿却拦住了他们,坚定地说:“我们不能摘这棵树上的柿子吃,要等到饿极了的时候才能吃!”学生们开了会以后一致同意。

过了几天后,一些调皮的学生们又打起了野柿子树的主意,又想摘柿子。但他们一想到丘石儿说过的话,他们便忍住了。就这样,他们熬过了这饥饿的冬天,可丘石儿却饿死了。丘石儿这种舍己为大家的精神值得大家敬佩、传扬!

我合上了《雪柿子》这本书。我想到了父母的付出,想到了同学们的付出,想到了老师的.付出……这里面包含着他们的汗水、心血与良苦用心。

如果你手上有一个甜津津的柿子,那你会把柿子传给其他需要柿子的人吗?你会不会付出与奉献呢?

朋友,请把你手上的“柿子”传给其他需要“柿子”的人吧!

读后感柿子 篇7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雪柿子》这本书,书中讲述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善美和丑恶险。尤其让我感动的是“雪柿子”这个故事,它讲述了处在干旱时期的一个小山村里的几个孩子,在寒冷饥饿的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不肯失信于自己的朋友。其中一个叫做树鱼的男孩子费尽艰辛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找到一棵残留着几颗柿子的树,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在自己独占这棵树和与不顾自身安危找寻自己的小伙伴分享的艰难选择中,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几个小朋友在经历了发现雪柿子的狂喜过后,定下了谁都不可摘取这些雪柿子的诺言,虽然有一次树鱼和一个叫桐子的小朋友因为饥饿都产生了想去偷偷摘一个柿子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没有动手。直到最后为了给去逃荒的朋友送行而摘下了一个宝贵的雪柿子,这也是小朋友们摘下的唯一一个雪柿子。树鱼和朋友们的友情把我深深的感动了。

雪柿子讲述的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表达了小伙伴之间的深厚纯真的友谊。那树雪柿子就像红红的灯笼一样,象征着朋友们之间的友情永远照耀在我们心头。

读后感柿子 篇8

暑假里,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曹文轩的作品《雪柿子》,我一开始就被书中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读完后,更是对二十年来我最好的作品就在这里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篇小说集共有8个故事,我最喜欢《雪柿子》这个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他们的生活环境,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不愁吃,不愁穿,从来没有受过他们那样的苦,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通过这个故事我还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要心怀感恩,只有互相感恩,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你看白云在天空上飘荡,是感恩蓝天对她的哺育;云雾在山腰上缭绕,是感恩山峦对她的呵护;大海在风雨中歌唱,是感恩溪流让她变得宽阔;

感恩是一种善良宽容的美德。懂得感恩的人,心地是善良的,心胸是开朗的,与人的关系是融洽的,这样的人就容易取得成功。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感恩是一份美好的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品格。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如果说,那一个个又红又大的雪柿子象征一颗感恩的心的话,那么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之树上,多留一些柿子--把柿子送给父母,感谢他们含辛茹苦,把自己抚育成人。把柿子送给老师,感谢他们教给我们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把柿子送给亲友,感谢他们热情的帮助,挚诚的关心;把柿子送给对手,感谢他们教自己学会竞争,学会挑战;

怀感恩之心,把柿子留给更加需要的人。

读后感柿子 篇9

在这个假期中,我读了一本叫《雪柿子》的书,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有在平时的写作方法,也有无穷无尽的知识,还有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做人道理。

这本书讲了许多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叫《瞎眼羊把歌唱》的故事。一个叫丁丁的傻孩子,他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拥有这一刻绝对纯洁、朴实、单纯心灵,在他的那双眼睛里,看任何东西都是善良的。

故事很简单,不要以为他是个傻子,他比任何一个人都聪明,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与他是亲人、朋友。他们语言相通,可以互相交流。在普通人们看来猪叫就是猪叫、羊叫就是羊叫,丁丁却可以看成他们在唱歌。人能唱歌,猪和羊为什么不能?它们也有它们的语言,这就是一个不同认识,你可能觉得他那么傻,你错了!这就是丁丁。

丁丁他的身上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童趣,他为了寻找瞎眼羊,他担心的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半夜醒来,竟起来摸黑去找瞎眼羊,他心中是抱定了一定要找到瞎眼羊,为此他竟不要当日的工钱,找到瞎眼羊的时候居然遇到了狼,丁丁并不害怕还给两只狼自己的牛肉条吃,与两只狼交朋友,奇迹的是那两只狼居然没有伤害他。这就是大家口中的傻瓜,同比正常孩子差吗?一点也不差!

当人们整天心思缜密的埋于生活时,丁丁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过着自己的美好快乐的生活。他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找到自己的父母,如果天下的人每天都想丁丁那么快乐的话那几至少多活二三十年,这就是生活之道。

当你用心去读一本书的时候,你会觉得书中的世界很精彩,书中知识,有帮助写作的语句写法,更重要的是有我们人生的道理。

读后感柿子 篇10

这是个发生在大饥荒年代的故事,因为夏天和秋天一直没有下雨,所以当冬季来临时,主人公树鱼所在的村庄饥饿在蔓延,粮食在一天天的减少。面临这样的困境,随时都有可能被死神盯上。

树鱼为了保存体力只能躺在床上。可是有一天他实在是饿疯了,他决定要到最丑的山上去碰碰运气,因为那座山上很少有人去,他想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野果子吃。

树鱼来到了山上,走着走着脚下一滑,滚进了雪地里。他看见了一棵柿子树,那一树的柿子晶莹透亮,玉琢成的一般。他还没有吃到但心里却先甜了起来。树鱼决定把一树的柿子省着吃一个冬季,谁也不告诉。可当他的死“对头”丘石儿不顾自己的危险到处寻找他时,他告诉自己不能这么的自私,他告诉了他的小伙伴们。孩子们商量后决定谁也不去摘柿子,虽然每个人都是那样的饥饿,也曾想偷偷的去摘一个,可他们最终还是遵守着自己的诺言。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树鱼和小伙伴们之间纯真的友谊,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没想到那个年代的生活会是那样贫苦,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的学习,同样的珍惜和好朋友之间的友情。

读后感柿子 篇11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雪柿子》。

这本书共有8个章节,最喜欢的是第一章《雪柿子》。主要讲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冬天,村里人都忍受饥饿的煎熬。村里有一个小男孩,名叫树鱼,他每天早上只能喝一碗稀粥。一天,树鱼去后山上找吃的,在那很少人去的山坡上,他发现了一树柿子,指头挂着柿子大小,上面小部分落着雪,看上去像白糖,下面大部分因被雪水洗过,呈金红色,透亮,如同打过蜡。所以,树鱼称他们为“雪柿子”。这仿佛在天堂里,在仙境里,这不是童话,而是一个叫树鱼的孩子看的真真切切的实景。树鱼拥有一树柿子,他决定先摘下一颗吃掉,再摘两颗带回家,其余的都留着,他要省着吃,吃一个冬季。这是好多人都在找他。孩子们发现了树鱼,最后,树鱼决定带孩子们去看柿子树,共有36颗柿子,并且击掌答应不得私自摘一颗柿子。

第二天,树鱼要去摘一颗柿子,他发现桐子在摘柿子,因为他太饿了,看见了柿子树,又忘记饥饿。在临近过年时,丘石儿饿倒了,树鱼为丘石儿摘了一颗柿子,现在还剩35颗,但自此,他们没再摘一颗柿子。忽于一天,树上一颗柿子也没了,因为一只不知名的候鸟,一会儿工夫,那只候鸟就把那35颗柿子都叼走了。但孩子们并不难过,也没后悔,因为那几十颗柿子像温暖的小灯龙在寒冷的冬天给他们带来了精神寄托。

读了这一个故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树鱼和小伙伴们那饥饿的面孔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集锦11篇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书籍,而读了孔子及其弟子写的论语,心里的想法也是止不住的涌现出来,这时候应该写读后感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启示。你是否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论语读后感的一些文章呢?栏目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与摘抄”,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1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明白,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必须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必须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

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2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人国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的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类社会正处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在风和日丽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同,一身傲骨!也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下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着君子的节操,唯有这样,民族魂才得以发扬,唯有这样,中华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扬,国家才得以发展壮大!后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白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哦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人民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进步的光辉点。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有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现在,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棵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3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能够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人就应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一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到达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这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更聪明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让孩子觉得理解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群众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

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就应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持续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

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持续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应能够持续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就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决定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明白什么是自己就应坚持的,什么是能够包容的,什么是就应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状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除了这些精神层面的生活以外,孔子还很关注人们日常的行为。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对“玩”的态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游戏。在“志于道、依于仁”的同时,他也不忘“游于艺”,当他闲居在家时,一改在朝中谨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松自然。当看到别人饱食终日,他便劝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动。总之,生活的快乐总是能够自己寻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就应是单一的。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4

寒假期间,陈老师陪我们一起读了,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叫做外汇。曾子说: “我每天都在审视自己,我怎么能对别人不忠呢? ”?我怎么能对朋友不忠呢?我怎么能对朋友不忠呢? ”这意味着我一天要反省自己好几次: 我是不是在为别人做最好的事?你对你的朋友诚实吗?老师讲授的知识是否按时复习?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今天上并没有真正做好这些事情。早晨,妈妈让我帮姐姐拿一双袜子,我马上就去,我和妹妹感谢我,之后我听到的是很开心;中午回家给客人,并有一个孩子是有点像我写的女孩,我真诚地邀请我和她最喜欢的玩具我在我的心脏想到这里玩高兴;到了晚上,我想我只是完成了正常工作日,但没有复习所学的知识,我觉得很惭愧,老师觉得这么难教我们的知识,我们总是在学习上抛出的背后一面,永远不知道,“审阅老”的话,我想坚持刷我学到的知识,我它会越来越好!

学会每天反省自己,我们国家才能知道学生自己在哪一个方面需要做的好,就要继续教育保持,哪些问题方面没做好,就要开始不断完善改进。我希望我读完了《论语》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更加具有优秀!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5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心灵之道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三、处世之道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应具有的境界。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标准。可能我们无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生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度过。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需要这种“苛责”。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6

老师让我们学习《论语》,在所有论语里,有一则是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一侧论语,那便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则论语是说: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个落叶的。它告诉了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环境的磨炼,才能更加体现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帮母亲拾柴火,伙伴们陪着我一起去。可那些树枝却是长满了尖刺,朋友们时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难遭厄运,被扎出一道道伤口。渐渐地,伙伴们放弃了,便劝我陪他们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满头大汗的母亲,咬了咬牙,一口回绝朋友,又埋头干了起来。

下午回到家里,妈妈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奖了我。那时的我,手上的疼痛依旧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悦。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经历过逆境。逆境中的挣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难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能进步,才能磨炼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个社会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别人就会超越你,适者生存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我们应该学会磨炼自己,不管条件怎样恶劣,环境怎样艰苦,我们都应坚持下来,做一棵不惧“岁寒”的“松柏”。

风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凭他的摧残击打,我们都要逆风飞翔。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7

最近,我学习《论语》之中的八则,,我颇有感触。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要怎样,同时他也突出了学习之乐。这句话既能给全书奠定基础,也正可作为我们学习的助力,通过学而时习,就可以使自己的德业并进,日臻佳境,这自然是让一个读书人而高兴的事情。老子曾经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大笑不足以闻道。”以老子的话来证明论语的观点,真是恰到好处,好上加好!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说能从温习旧知识中发现新知识,找到新问题,就可以做老师了。由此可见孔子对“温习”一词的看重。知识是具有传承性的,创新并不是凭空虚造,必须通过“温习”的途径才能达到“知新”的目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推陈出新。其实有些事物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竟奇斗异的新,只是一种时髦,并不是真的新!可见《论语》对后世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学习、生活的更深刻的道理,这真是一部对任何人都有用的好书!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8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9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10

这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但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样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潜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这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明白,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决定,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能够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以前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取。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但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明白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向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但是等之后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明白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必须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必须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但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用心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务必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明白做的结局怎样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论语读后感与摘抄 篇11

这个寒假我过得颇有收获,因为除了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日子之外还能有时间读读书,看看电视。其中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收看了于丹教授的《庄子》,自己也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细细品读。

一直以为读《论语》需要有足够的文学修养和耐性,也觉得自己没有兴趣去读那样“过时”的书。然而在学校开展《论语》导读之后,老师们开始了读《论语》的热潮,我也在收看了“百家讲坛”的节目后被专家、学者们的渊博学识和娓娓道来的易懂并且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所感染。于是我也就开始了读《论语》,并有了一点点的收获和一点点的心得体会。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书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读了《论语》我才知道了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我们说孔子是圣贤,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作为一个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向孔子所说的“君子”靠拢、看齐,同样用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学生,影响我的学生!

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当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孔子也曾和他的学生讨论过何为君子。他谦虚地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他自己都做不到。“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和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知者不惑,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有培养国家所希望的一代新人的职责。就如冯校所说的“有本事,靠的住”的人。我不仅要教授给我的学生专业知识,还要着重注意培养他们的高尚品格,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

以上是我读《论语》后的一点体会,在往后的时间里我更会抽出个人的休息时间再慢慢品读它,领会、学习里面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进而去影响我的学生,使之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性格、品质。

相信《[热门]与神对话读后感集锦11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与神对话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