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1000字模板。

读后感大全专题“读论持久战有感”推荐内容。

当今社会,信息储备非常多,所以离不开文档的帮助,我们可以多多向网络范文寻求借鉴。学习写文章之前,多看看高质量的范文写作方式。以下内容“读论持久战有感”为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1】

论持久战,是一个战略性指挥、战略性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国各族战胜各种挑战、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一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领导制定统一战线、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制度保障。这种国家领导制定统一战线,是以国家为重点的统一战线,国主义制度是的重要制度保证。

一般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党的领导,体现了党的建设,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线,体现了中国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是党领导中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根本保证。

这种体制的优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这种体制的优势,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和党领导战胜各种挑战、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制度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这种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这种保障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党领导中国特色军事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更加顺利进行,更加稳定、更加安全,更加有利于生活更加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和伟大创造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2】

作为一个中国人,毛泽东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虽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带领了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走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曾经也有过怀疑,毛泽东是怎么样让思想、政治、军事,这三个方面很有机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在主席身上为什么没有一点点副作用呢?毕竟,人无完人,他是怎么做到的?还记得家里的爷爷一直把毛泽东作为一个神一样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已尽远离了毛主席的时代,他那些曾经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思想已经被我们所淡忘了,也许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所做的事情,让我们对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这一次读了《论持久战》之后,我对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从书本上,还有各个图片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一次拜读毛泽东主席的作品,也许只是读了一篇作品就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太武断了,可是,在我看来,我一个从未经历过抗日战争,不了解战争真正情况的人,在看了主席写的这一片文章之后,也对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充满的信心。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有学习过他的诗,有听闻主席的文采,这次读了主席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毛主席的确是一代文学大师,也的确是一个军事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还能够冷静下来正确的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并且用一篇文章,简单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不得不惊叹主席对抗日战争三个战争阶段的预判。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万多个字中,主席将抗日战争中,中日交战的优势、劣势都总结了出来。短短38个小段落,从开始国人对这一场战争的各种看法开始,引出了持久战这个主题,接着讨论了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国必败论、二是速战论,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几个自然段(小节)里,毛泽东主席为中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二十字里蕴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与国民党斗争中总结出的珍贵的战争经验,是我们赢得抗日战争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也给在困苦斗争中的中华人民,给与了一个强大的信心。

通读了整篇文章,感觉到论持久战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后半部分是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国如何通过持久战赢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和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性。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主要见第十分点),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第十一段)。后八个小段,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等等。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著名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现在,世界总体和平的今天,也许不会在发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样的惨烈的战争,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从这一篇文章一种学到东西。在此我简单的谈一谈我读完这一篇文章后,我的一点点感悟。首先,做人做事必须得乐观,当然并不是盲目的乐观。乐观的前提是冷静、客观的分析了情况,才积极地思考,对待事物。第二点,要辩证的分析现有的问题,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统统列出来,对于有利的因素不要过分的夸大,但是对于不利的事情也是认真对待,不能忽视问题的重要性。要学习的是毛泽东主席辩证唯物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三,就是积极努力去做事,不要因为一些困难就放弃,不努力什么也没有。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3】

原先只明白《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这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状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能够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方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状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这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好处。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4】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5】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6】

本周学习了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再次学习本文又有了新的想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正如题目所讲毛主席为什么把抗日战争定义为持久战,而不是盲目的认同速胜、亡国之类的言论?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同样我们干小贷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我们心中有理想,我们才能有坚定的奋斗方向。如今我们作为小贷人,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靠红色教育,靠思想灌输,靠不断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自然会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三观,才能将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宗旨作为自身准则牢记于心。

其次,现阶段的我们还要时刻保持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德作风,坚定我们小贷事业的正确性。回顾小贷成立至今,我们队伍中有没有出现知行不合一的人或者散播些不利于部门发展言论的人?这点大家都要进行深刻反思。还有随着我们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客户经理之间的业绩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就会有一些人会把自己营销不出户,业绩做不上来这些客观原因全怪罪于我们平台。但是有很多时候自己报的每日工作计划次次落空,却还不知道其问题所在,这就是典型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还有在晨夕会的学习中也存在着过耳不入脑,过眼不入心,就是站起来发言也是敷衍了事的状态,殊不知自己一直在做的都是伪努力,是自身进步最大的障碍。我们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这样自己的三观也只会变得越来越消极。总而言之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个人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立志向,坚持自身信念,不能屈服于一时困难与挫折。就比如在每天的营销中,谁也不能保证今天会有意向户或者能直接达成贷款合作的客户,我们唯有用心去拜访,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身能做到踏实营销。相信大家在发放一笔属于自己营销客户的时候那种喜悦感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这也证明了营销这条道路就是一条光明正确的道路,唯有一直向前,才能一步步离优秀的客户经理越来越近。最后更不要斤斤计较与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要时刻把团队和平台放在首位才是我们成长的最关键一步。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7】

发表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1.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4.)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5.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码我们应该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种高远的眼光,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比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国情和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各项的准备。到底怎样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以什么方式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毛泽东主席的这篇著名论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意义。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8】

《论持久战》一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是一本关于持久战的书籍,读后让我受益非浅,从中获取了很多的知识,让我们从中吸取了经验。

《论持久战》一书是由一位名叫阿里巴巴的小伙子阿里巴巴的著名作家写成的。书中讲述了一位名叫阿里巴巴的小伙子因为一次战争,在战火中结束了。战争结束后,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一起逃跑,阿里巴巴和妈妈在一起度过了xx年的岁月。

阿里巴巴的妈妈和爸爸都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因为他非常善良,因为他是个人心善良的人。可他的爸爸和妈妈却都是一个很好的人,他们都很善良,很善良,很爱他的妈妈,而阿里巴巴却很爱他,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阿里巴巴。

在阿里巴巴的这xx年时间里,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的妈妈、阿里巴巴的爸爸和阿伯巴巴巴的爸爸、阿伯巴巴巴的妈妈,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的妈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好的朋友,都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努力,而我,也是一个不太善良的人,我不太喜欢那种喜欢和我玩的,不喜欢那种爱玩的。

这xx年的时间中,阿里巴巴的爸爸和妈妈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他们都非常善良,也非常爱他们,所以,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在这xx年中,阿里巴巴的妈妈和爸爸和妈妈的爸爸、妈妈,每一个人都非常善良,他们都非常善良,非常爱他们,所以,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9】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10】

“世界上有一种力量叫做自信、叫做勇敢。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就是没有自信的人。”“我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这是《论持久战》中的两句话。

在《论持久战》中,我对“自信”的含义也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我们要学会自信,相信自己能行。自信能够改变自己,但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我们一定要自信,相信自己能行。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

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不能一味地自以为是,而是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完善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要学会自信,相信自己能行。

自信的人生一定能够走向成功,因为,他是一个成熟的人。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11】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潜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潜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

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透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状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这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必须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读论持久战有感【篇12】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以上资料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1期《军事成语与军事应用文写作》)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光,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就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小编推荐

最新《论持久战》读后感1000字精选


常言道:“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书,通常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被要求写一篇作文,用来记录下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些新的想法与感悟,如何在读后感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心得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最新《论持久战》读后感1000字精选”,欢迎你的品鉴!

最新《论持久战》读后感【篇1】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最新《论持久战》读后感【篇2】

发表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1.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4.)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5.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码我们应该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种高远的眼光,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比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国情和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各项的准备。到底怎样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以什么方式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毛泽东主席的这篇著名论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意义。

最新《论持久战》读后感【篇3】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最新《论持久战》读后感【篇4】

一、读书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有多么重要,书籍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不应该只是把知识一种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把这种教育贯穿于其中。书是无价之宝,它不仅可以让人获得知识,更能够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不少优秀的老师,都有着自己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习惯,都比较好,我们要好好利用,因为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成长,对学生也有帮助。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性,这样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学生。

二、读书要有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思考,要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要多思考、多动手,要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要多动手、多思考,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许多困惑,在书中找不到其中的答案,但我会不断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书中还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学生和好教师!

三、书中有一段话是:“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享受。”是呀,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人生的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读书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在书中的这些话,我一点点地记录下来,我相信我们的工作、生活也会因为这些话而更加的精彩而更加精彩!

最新《论持久战》读后感【篇5】

论持久战,是一个战略性指挥、战略性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国各族战胜各种挑战、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一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领导制定统一战线、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制度保障。这种国家领导制定统一战线,是以国家为重点的统一战线,国主义制度是的重要制度保证。

一般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党的领导,体现了党的建设,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线,体现了中国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是党领导中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根本保证。

这种体制的优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这种体制的优势,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和党领导战胜各种挑战、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制度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这种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这种保障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党领导中国特色军事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更加顺利进行,更加稳定、更加安全,更加有利于生活更加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和伟大创造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最新《论持久战》读后感【篇6】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

、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Dc”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

”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指明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结局:“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那类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之政治异常而发展,……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毛泽东正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中日战争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本质,考察中日战争相互矛盾着基本特点或基本因素的量变和质变的情形,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抗日战争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

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

最新《论持久战》读后感【篇7】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最新《论持久战》读后感【篇8】

重温这篇历史巨著,深感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发表于1937年全面抗战的十个月后,是主席以论持久战为题给延安大学的演讲。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以及全中国人民抗战的理论思想,文章写得大气磅礴,从战争胜败原因,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再到预测未来战争走向,最后给出具体的战略战术策略。

七十多年过去了,持久战的理论到现在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现在中美双方渐渐从合作走向竞争,中弱美强,像极了抗日战争中的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以不断的小胜消磨敌人的意志;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摊牌;团结全世界能团结的力量,包括善良的美国人民和在野的民主党。这一阶段结束的标注,我以为是中美经济的势均力敌和台湾的回归,结束的时间点取决于美国发生内战的时间。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中美,会在全球各地展开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

人的一生也像是在打一场持久战,敌人就是永远不确定的未来。如何战胜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参考主席对战争胜负的内在原因分析,战争是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竞争,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弱势的敌人。而人生是学识、经验、习惯、身体的综合竞争,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超越,人生的策略是不断地修炼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对工作来说,它的敌人是持续不断的新任务、出人意料的新知识,以及往往抓不住学不会的破坏性技术,如何征服它,我觉得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有几句话能指导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三是建立统一战线。第一句话说的是认识这个任务,第二句话说的是完成任务的策略,第三句话说的是与你的合作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我以为,对于任何事、任何人、任何时代,事情往往总是在不断重复,人们总是不断发现事物的规律,时代总是执拗地沿着它自己的规律不断向前。而你,越努力奋斗,越站在历史的进程上,也越容易接近目标。

《论持久战》读后感1000字集锦


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以后,感受到了作者的笔下生花,如橼巨笔。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让我们的阅读更有意义。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论持久战》读后感”,敬请参阅本文!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1】

毛泽东,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很多人就会心生敬意,即使是他曾今犯下的错误也掩盖不了他创下的辉煌。我们伟大的毛泽东领袖,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拥有令人惊叹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潜力,亦怀有令人折服的文学创作潜力。在那个急需有人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他创造了令全世界都赞叹的军事奇迹!《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论持久战》等都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

《论持久战》明确的点出了中国与日本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文中还明确指出“亡国论”、“速胜论”这些思想的错误性。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他的思想方向实现从政治层面着眼,再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来进行认识,使我们能看得更加深远更加深刻。以下就知我对其中的一些片段的认知和理解。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这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述的一段话。从中看来,我们平时看问题不能太片面也不能太极端,要学会全面的思考,而不要走两个极端,要权衡这件事情的利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透它,从而解决这件事。(。)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那些不顺心的事不必须就是坏事,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换一个角度看,或许坏事就会变成好事,那我们应对这件事情的情绪自然就会好起来,进而就能够更好的处理这件事,做出理智,正确的决策。

“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这也是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话,作文总有人会认不清中国此刻的实力以至于对日本作出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决定。这样就会影响我方的作战力。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应对困难时不要过度悲观也不要过于乐观,这都不是应对问题的最好心态,高估自我的潜力和低估对方的实力都是失败的隐患。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明白自我的优点和弱点,才能扬长避短或者是努力克服自我的缺点,从而游刃有余地解决自我面度对的困难。

“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平型关和台儿庄是抗日战争中少有的大捷,之后几乎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就告诉我们:不能被一点点小小的胜利就冲昏了头脑,我们要冷静的应对一切。骄兵必败,这是历古以来的规律。冷静分析当前局势才是上上之策。

以上只是读了这篇文章后的一部分感受。此刻新世纪的我们,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以高昂的精神和用心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毛泽东思想,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2】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3】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思想认识也不统一,一些党内同志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未深刻认识到运动战的重要性。

很多人对抗日战争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能速胜还是持久战?都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清晰认识。毛泽东同志基于当时的国内形势,在总结抗战十月以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对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预测,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抗日战争是一个持久战过程,而且中国人民必将会取得最后胜利,并系统阐述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文章第一部分对“亡国论”、“速胜论”进行了驳斥,并对为什么是持久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持久战将具体表现的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预测: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后面的抗日战争完全验证了这三个阶段,这种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分析和研判,让当时参与抗战的共产党员、广大人民和有志人士等对抗日战争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也坚定了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首先对的犬牙交错的抗日战争形态、为和平而战的正义性及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进行了分析论述。接着,从战争和政治、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目的及具体形式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取得抗日持久战的胜利进行了全面理论阐述。最后文章给出了结论: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应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读完整篇讲稿,受益匪浅,思虑良多。当前中国人民刚刚经历过另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并仍在持续抗战中-新型冠状肺炎。新冠肺炎的战争悄然打响,并迅速肆虐全国,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尤其是湖北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疫情快速扩散的初期,人心惶惶,无人知道何时是结束之时,各种悲观情绪和阴谋论调开始蔓延,原来本该家人团圆、喜庆热闹的新春佳节也一片惨淡。

战争已至,全民抗之。党中央对复杂新冠疫情形势迅速作出了研判,并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始终放在首位,举全国之力层层狙击新冠肺炎的发展蔓延。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人民也以极高地自觉能动性加入到抗疫战争中,形成了全国人民统一战线,以人民战争对抗残酷的新冠疫情。

随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始终坚持在前线的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付出,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随着,国外新冠疫情形势的恶化蔓延,新冠肺炎的抗疫不会“速胜”,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抗争过程。因此,面对疫情,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在运动战发展,并集中优势力量,消灭敌人,尽最大力量保存自己。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要完全战胜疫情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全力放开发展经济又面临着新冠疫情的卷土重来的可能,美国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如何在发展复苏经济的同时,打赢新冠肺炎这场持久战,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我认为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指战员,我们要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要有保存自己的战术、压到敌人的勇气,也要有驾驭整个战役变化发展的能力。从根本的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公司改革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把控,为公司发展壮大和战胜新冠疫情贡献自己最大力量。(刘建新)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4】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以上资料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1期《军事成语与军事应用文写作》)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光,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就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5】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6】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潜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潜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

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透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状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这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必须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7】

《论持久战》一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是一本关于持久战的书籍,读后让我受益非浅,从中获取了很多的知识,让我们从中吸取了经验。

《论持久战》一书是由一位名叫阿里巴巴的小伙子阿里巴巴的著名作家写成的。书中讲述了一位名叫阿里巴巴的小伙子因为一次战争,在战火中结束了。战争结束后,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一起逃跑,阿里巴巴和妈妈在一起度过了xx年的岁月。

阿里巴巴的妈妈和爸爸都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因为他非常善良,因为他是个人心善良的人。可他的爸爸和妈妈却都是一个很好的人,他们都很善良,很善良,很爱他的妈妈,而阿里巴巴却很爱他,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阿里巴巴。

在阿里巴巴的这xx年时间里,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的妈妈、阿里巴巴的爸爸和阿伯巴巴巴的爸爸、阿伯巴巴巴的妈妈,阿里巴巴的妈妈和阿里巴巴的妈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好的朋友,都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努力,而我,也是一个不太善良的人,我不太喜欢那种喜欢和我玩的,不喜欢那种爱玩的。

这xx年的时间中,阿里巴巴的爸爸和妈妈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他们都非常善良,也非常爱他们,所以,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在这xx年中,阿里巴巴的妈妈和爸爸和妈妈的爸爸、妈妈,每一个人都非常善良,他们都非常善良,非常爱他们,所以,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读《教书匠》有感1000字模板


我们特意为你呈上“读《教书匠》有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文档的制作也是需要花费时间成本的,范文对于我们的写作非常有帮助。大量范文有助于我们前期打好写作的良好基础。

读《教书匠》有感【篇1】

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培育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近期读了《不做教书匠》,感受颇深。他给我的教师成长路上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书中一共有八个章节详细的讲述着怎么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我想先从以下两点开始做起。

做一名自信的教师。书中引用盖叫天先生的一句话“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想着自己的行为,回忆起我每去做一件事情,我总会怕,总觉得自己不是很会,怕自己做错,所以,我决定当不确定的时候,就去问,问确定了再做,这也使我发现,我的问题越来越多,做事的速度也变得慢了。管建刚老师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缺点不是问题,缺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抱住自己的缺点不放。”所以,不能再畏惧每一件事,你越怕它,它就会越强大。而当你把“怕”它的精力放在努力完善自身上,使自己变得更强大,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做一名微笑的教师。“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亮的。但金子被埋在沙里久了,就不认为自己是金子,而认为自己是沙子,从而自愿地过起沙子的生活。这样金子也就成了沙子。更何况,学生正处于一个从沙子到金子或从金子到沙子的可塑期呢?”当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被震了一下,教师,这真是一个“可怕”的职业,你的教育过程、甚至是微笑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你批评他、教训他,或是夸赞他、鼓励他、欣赏他,都会左右他的成长。教师们,我们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让教师成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让我们微笑着欣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像卡耐基所说的:“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

《不做教书匠》这真的是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管老师,我想我也不要用手去做老师,而要用心做好老师,我会明确教育的方向,相信自己,我行,我可以的!

读《教书匠》有感【篇2】

我从小的理想就是长大做教师,当师范毕业踏上这个工作岗位后,就想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然而,面对的是一群不知烦恼的孩子,付出的永远多于回报。有好多次我都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我总是觉得青年人初出茅庐,应该是满怀激情,汹涌澎湃地朝前冲去,不知自己为何会这样,或许看到工作的压力退却了,或许……缺少了一份执着的热情。

实在的,我并不讨厌看书,但却实在讨厌看有关教育的书籍。除非写论文不得不查资料或学校逼着学习才无可奈何的会去翻几页。学校又发新书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心也跟着沉。无非就是呼唤理想教育,呼唤素质教育,要给予学生“爱”的教育,给学生自主,课堂要开放……教育家们说的很有道理,可为什么操作起来总也背道而驰,太难了,难的快做老师的信心都没有了。

手头的事情做完了,百般无聊之下拿起桌角上的《不做教书匠》,不经意的翻着,不经意的看着。“做一名有方向感的老师”,句子很短,文字很美,字字扣人心弦。道出了大部分老师的心声。我也是其中一个徘徊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考师范更多是当初环境所迫,并非自己热爱这份职业。确切的说,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许多因素的制约,很少有人会去考虑自己的理想。“及至做了教师,发现教师之苦之累出乎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原来套在教师头上的那些美丽的光环在自己身上竟成了难以挣脱的桎锆。于是一颗心总是在迷茫和无奈中游移不定。及至读了这本书,里面对教师的心里分析很有道理,也给一些教师指明了方向。站在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的是人生的抉择,智慧的抉择。文中举了不少例子,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考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考试,我们只能积极应对。不从考试的角度积极组织教学,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考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终生喜欢自己所教得学科的,学生离开学校,教师毕其一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好的教师,应该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涉及欣赏。这样的教师,不仅令学生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更能令学生日益迷恋上学习,令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告别教书匠这一头衔。但是我总是被考试这两个字限制着我的教育,令我自觉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进行我的教学活动。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啊!

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

读《教书匠》有感【篇3】

我是一名很普通的教师,我也只能够教教书,从我现在的水平看,我能够做好一名教书匠就很不错了。

从假前拿到书的那刻起,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同样的匠人,一个说在工作,一个说在建房子,第三个说自己在盖教堂。如此看来,第三人就不仅仅是匠人了,同理,有如此胸怀的老师也不是教书匠了。

整个暑假,自己零零碎碎就读了这一本书,圈画勾勒,做了读书笔记。应该说很用心了。然而真要让自己写出一篇读后感,还真有些难度。只好坐在电脑前,重新翻阅记录前两次筛选下来的重点章节,希望在此过程中能理清自己的思路,真正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文,颇有一点感悟。想到当今的学校教育,对我一名青年教师而言,除了对所教专业知识要有深入研究之外,对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应有个深层次的思考。不做教书匠》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

阅读《不做教书匠》,使我深刻理解了教师应当具有心灵的力量。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更懂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要有一份责任感。我们常常想教给学生更多,用自己的一杯水去滋润学生。因为不放心的缘故而讲了又讲,让学生做了又做。我们愿意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为学生补课,素不知事倍往往功半,只会苦干是不行的。教师应有启发学生思想,引领学生感情的素养。今天的教师可以只有一杯水,但是必须懂得如何教会学生取水,带着责任心走进课室,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你的点拨下受到启发,从而步入知识的殿。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要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才有生产的本钱;教师只有让肚中之货日趋壮大,才有生命的产生,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最忌孤陋寡闻、眼界狭窄、知识结构单一。为了当好今天的教师,您可能会舍弃很多,失去很多,但无疑您是快乐的,因为您生活在充满童真的孩子中。一本书,一面镜子。

《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

读《教书匠》有感【篇4】

我阅读了《不做教书匠》这一本好书。刚开始我只是抱着看书打发时间的心态,但是之后我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它的每个章节都让我着迷,很快地我就把这一本书看完了一遍。之后又不断地阅读,每次阅读对书的内容都有更深的认同及感悟。

这部书是一个年轻的校长对教师的七条教育。管建刚老师在书中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将道理寓于故事,他引述了故事经典,振聋发聩,令人惊醒;他针对教育现状以及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他以响鼓开篇,令人振奋;他以悠长的乐曲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在书中呈现出的是他讲话的语气是那么热情诚恳、语重心长;他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热爱,他对教育有无限的忧患,他对年轻教师给予无限的希望……

整部书的各部分乃至每章节都相互呼应,浑然天成,耐人寻味,令人爱不释手。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把握未来。”这一句话。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那么我们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握自己,从而获得一个充满自信,永远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用激情和思考点燃生命,放飞梦想的地方。每个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灵魂跟生命。

“教育是朵带笑的花”这一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我们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不动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当读到这章节时,我回忆起了我上学期的教学。的确如管老师所写,当我微笑着讲课,课堂的气氛确实活跃了不少,同学们也较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举手回答的同学也多了。而相反,有时候因为自己的关系或者是刚好要上课的这个班级课堂纪律比较差,我就比较严肃,担心因为笑着讲课而使同学更放肆。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会有效果,但是这堂课我却发现自己上得很累,学生也上得不理想。

这学期我改变了做法,得到了不错的效果。我尝试着对自己的学生微笑,走进教室就把家庭工作上的烦恼抛开,在教室里我是属于学生的,看着这么多可爱的面孔、求知的眼神,让我由衷感到幸福。我对学生们微笑,学生们也对我会心的微笑。课堂氛围轻松了,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布置,但是教育效益却提高了。

书中指出:善读书,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师。教师应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我觉得,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人生的引领者,试想一位缺乏独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师,又怎能引领出富于思考的学生?

我认为,思考在这里还应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反思。有专家指出:经验+反思=成长。所以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我愿与思考为伴,使我的工作从有效走向高效。

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

一本书,可以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当之无愧。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读《教书匠》有感【篇5】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教书和育人上,育人该是第一位,教书第二,所以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把别人的东西讲给孩子们听,会管住孩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他们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传递,看不到或不承认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对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促进、丰富和创生。今天的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是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观点。不能只做个教书匠。读了管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我更加明白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和智慧感的教师。

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里面对教师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给一些教师指明了方向: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和谐发展的理想空间。

你不能选择教什么样的学生,但是你可以改变学生。

教育,是面对有生命的事业,它永远不可能被机器所代替。因为课堂是活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兴奋点,面对同一对象或事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如果教师能够把教学的重心放下去,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干什么呢?他要捕捉这些信息,梳理这些信息,并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整个课堂,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特别是来自孩子们的信息,接受智慧的各种挑战。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才有教育的尊严和快乐,才有成功的感觉,他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然而,现在很多人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传递,看不到或不承认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对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促进、丰富和创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被异化。现在教育规划纲要呼唤创新,就是要把创新这个核心词还给教育本身,还给教师的劳动,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享受智慧的挑战,享受创造的欢乐;让孩 子享受成长的欢乐。这样的课堂才是人的课堂,而不是物的课堂。这样的教师才不是“匠”,而是名副其实的“师”。

更进一步而言,创新其实应该渗透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作为一节课,作为一种活动,以创造技能技巧的培养为主。用培养技能技巧的方式去培养创新人才不行。创新人才需要思想的自由、个性的独立,以及对探索始终不倦的兴趣。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只有营造这样的环境,创新人 才才会迸发出他的创造活力。

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在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愉悦的实践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一个爱发脾气的教师也不具备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

不做机械教育的老师,不做遗忘学生需求的老师。

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明天;不知关注其智力,更关注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用激情和思考点燃生命,放飞梦想的地方。每个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灵魂跟生命。

读《教书匠》有感【篇6】

“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翻开管建刚老师写的《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便印入了我的眼帘。

书中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阳光。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就是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的原动力。

“改变以往粗暴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温暖,用爱去修正孩子的行为,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点微笑,都会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

我们班的阳阳上学期上课总是爱乱动,没事还爱不自觉地站起来,要不就脚踩在椅子上蹲着;玩铅笔、书包带...这些我们在低年级课堂经常遇到的情况他都有。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的心里总是有一股无名火,特别想狠狠地教训他一顿。可是我也知道,他这样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批评对他来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怎么办?我边听着学生的发言边不动声色地走到他的座位旁边,下意识地用左手摸了摸他的脑袋。小家伙抬头看了看我,我微笑着看他,并用眼神示意他把脚放下来,还用手拉着他的小手,示意他放好。孩子一一照做,没有以往的倔强。看着他如此温顺,我心中的涟漪开始荡漾,是不是还可以给他一点甜头呢?于是,当那个学生回答完毕时,我故意说:“你说得真好,声音又响亮,你看阳阳听得多认真呀。我看谁也能和他一样坐得端端正正又认真听呢?”这话还真管用,他得意地笑了,还把身子挺了挺!接下来的时间,我发现他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我,而且有好几次把手举到我身前,一副你不叫我,我决不罢休的架势。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阳光的心灵需要阳光的教育,老师们试想一下,当某位同学微低声发言时我们通常会怎样做?是把手放在耳旁,伸着头,做出认真听状,然后笑着说:“回答得真好,可惜老师听不清,你能大声些,让大家都听清吗?” 还是大喊一声:“大声些,你早上没吃饭吧!”我想肯定会选择前者。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就应该懂得如何用微笑来感染学生。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我们不能轻易地践踏属于他的自尊,学习上有困难是理所当然的,生命需要阳光,也只有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生命才能健健康康地长大。”

看着一脸疑惑的昊昊,我的心又被揪了起来,已经四次了,可他手中的字母本依然是错误的。我真的很想怒问他上课为什么没有认真听,可我没有这样做,只是连做了两个深呼吸,慢慢地说:“刚才我和你说的,你还是没听明白,对吗?(他点点头)所以,我再跟你说一遍,这次你一定要听仔细,回去才能做出来。(他又点点头)”当然,接下来的第五次,他终于写对了。当我在他的字母本上画上一个大大的勾时,我感觉到了他的如释重负。于是,我微笑着对他说:“其实写字母并不难,是你太紧张了,没看清楚写法,才会改错,对吗?”孩子看着我,腼腆地笑了,转过身轻松地回到座位上。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何教出阳光、有个性的学生,还需要教师的智慧。智慧来自学习,生命如树,学习就是生命的根须,教师只有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时常荡漾起一股轻柔充盈的暖流。有了这股暖流,不管是阳光灿烂或是阴霾满天,我们始终能漾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都能不卑不亢,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平静;有了这股暖流,我们便能抵挡一切寒冷与饥饿,风再大、浪再猛,我们腰不弯,步不乱,目光穿越喧嚣与浮躁,清澈依旧。”愿所有老师都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不做“教书匠”,让阳光洒满学生心房,让我们的学生“阳光”成长!

读《教书匠》有感【篇7】

我常在班中对学生说;”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决定他的学习成绩,”但看完《不做教书匠-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7条真诚建议》这篇文章后,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高度”这句话,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只要有了积极的教育态度,才能有正确的职业观。

在《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7条真诚建议》这篇文章中,他把目前的教师做教育大致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视为学校不让我过安宁日子,总想着早点卸了这包袱才好,才自在。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或许有牢骚,最终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了,尽可能的去做了,“尽”了“可能”就不管了。对教育工作,他们大都抱着吃良心饭的观念,这类教师就像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干得很卖力,饶来转去,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儿。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他们明确地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教育,于是一切有价值的活动都围绕着教育展开,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就是有教育的意义了。看过这三种状态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自己到底是属于这三种状态中的哪一类状态呢?

回想自己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到现在,转眼间也有近七年的时间了,在这近七年的时间中,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是在满足于年复一年照本宣科、炒炒冷饭,还是旧曲新唱、旧课新上呢?是满足于让孩子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还是要帮助他们掌握真正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技能呢?是满足于传授知识,还是融入对他们进行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的素质培养呢? 我有些茫然,但茫然的同时,我忽然又觉得自己好像属于第二类状态教师中的一员,就像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一样,每天干得很卖力,忙忙碌碌的,但最后饶来转去,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儿。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地消耗。所以不管将来如何变迁,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与其在抱怨,烦恼中度过,还不如去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抱着不愿虚度此生的想法去享受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广告语中曾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境界有多大,他的眼界就有多宽,让我们回首看看那些特级教师的成才经历,他们无一不是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做起,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努力发展自我,从而成为一代名师。相反的,如果一味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那永远只是个教书匠,而且是最无能的教书匠。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却可以使自己高尚,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但不能失去执着。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时间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脚下,成功就在明天。

读习惯的力量有感1000字模板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读习惯的力量有感”,敬请访问。

有些人非常头疼写文档这个事情,写不出来的时候,那就应该看一看优秀的范文。参考范文,可以让我们写作时少走弯路。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习惯的力量有感",敬请浏览本文内容!

读习惯的力量有感(篇1)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习惯的力量》,向我们剖析了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难能可贵的是向读者提出了若干不断改变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的有效小技巧,让读者能有效地改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获得更大的成功。作者把他的观点讲得深入浅出,朴实而不玄奥,别具风致。作者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珠联,警句泉涌,也是本书的一大看头。这本书对于引导我们如何克服困难很有教育好处,能给读者带来许多启迪。加上这本书印刷精美,插图悦目,佳言隽语编排独出心裁,颇足增加阅读时的兴会。怪不得被亚马逊书店、《纽约时报》等权威组织评为2003年度最畅销的商业生活类图书。

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成功但是幸运罢了,吃多少,穿多少,注定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习惯的力量》告诉我们:所有的成功都能归结于一种习惯习惯就是把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坚持下来。讲得多好啊!简括弘深,微言妙论。是的,只要我们持续每一天进步一点点,持续每次进步一点点,持续在每个环节进步一点点,就是这样,每一天都完成小目标,向大目标迈进一点点,假以时日,功到自然成。反照我们的行为:要么临河羡鱼只有空想,没有行动;要么临渊结网平时不准备,到时做不来;要么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要么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缺乏恒心,时断时续;要么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懒得就懒;要么功亏一篑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就放下了。我们做事所欠缺的正是成功所必需的一往无前的气概、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我们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情理中事了。由此可见:命运不是无常,而是我们越努力,运气就会越好;成功不是幸运罢了,而是天道酬勤的结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吃多少,穿多少不是注定的,而是靠我们自己去争取的。

在本书第一部分第五章中,作者倡导我们:每一天做些苦差事来磨练自己。乍看悖于常理人的本性是远离困苦,追求安乐。细想却富有哲理人乐为者多非善事,而事之善者每即人所恶为,故人之所应为当为辄反于其欲为愿为,甚且非其所能为可为;即使自讨苦吃有自虐倾向,苦中作乐有自欺思想,但往往可将潜力发挥到极致。作者的本意是:磨难,是提升自我的最佳捷径;人无磨难,无以战胜自我。

人之百年,忧劳总至,快乐难留。好像上帝造人是叫他们来这世间专门受苦受难似的。应对苦难,我们时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感觉有些紧张和压力,甚至是焦虑和恐惧,但这正是我们成长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在苦难中磨练自己,那么我们将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存在畏难情绪,备受苦难的煎熬。苦难是不打不倒的。要打倒苦难,做事就要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惟其如此,才会在困难和挫折中突围而出,取得某种成就;才会排斥舒适,斩断温柔,在暴风骤雨中鹰击长空,在惊涛险滩上乘风破浪,得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得以俯仰无愧,快慰平生。

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并由此养成一种勤奋的习惯、坚持的习惯、思考的习惯、严谨的习惯,这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也是本书作者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读习惯的力量有感(篇2)

查尔斯•杜希格是《纽约时报》的记者,拥有耶鲁历史学本科和哈佛企业管理硕士的综合背景,20xx年还拿了普利策奖。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妙笔生花的作者。

总体来说,阅读本书轻松愉快,又能获得心理学、社会、历史等诸多学科的故事和理论,从而深入理解习惯如何影响个人、组织和社会。是一本值得精读和思考的书,通常需要花费5-6小时读完。

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1.一个核心框架贯穿全书。从第一章研究大脑,到最后给出行动建议,始终围绕习惯的公式——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的循环。暗示,是指一个触发点,可能是时间、声音、情绪等内外因素;惯常行为,是指大脑不经思考就会自动执行的动作;奖赏,是指结束惯常行为之后的奖励行为,可能是轻松的心情,也可能是允许自己吃一个汉堡。这3个要素持续循环构成了人类的习惯。

2.三个层次展开。整本书有三个大部分,个体、组织和社会。1).个体部分,重点解释人类的习惯如何形成,怎么创造新习惯,如何改变个体习惯。这里心理学占据了较大篇幅。个体习惯的形成及改变不仅应用于个人的提升,也解释市场营销、带领球队成功、戒烟戒酒等有效的活动如何发生。2).组织部分,介绍了如何通过找出一个组织里面的杠杆解习惯来撬动整个全局的改变,甚至形成文化、价值观。当组织形成好的习惯之后,会带动员工的人生变化、并产生巨大商业和社会价值。反之,不顾这些规律,也会踩地雷。最后,这里还介绍了大数据如何预测消费者行为,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普遍应用。3)社会部分,通过如何推动民权运动引出社会群体习惯如何形成,这里已经进入社会学的范畴了。个人认为,最后一章通过梦游和赌博谈社会责任,略有牵强。

3.贯穿始终的经典故事。查尔斯对每一章都采取了主故事+副案例的方式展开每一章。1)主故事出现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因此每一章都首尾呼应。例如第5章,主人公出生在吸毒家庭,高中未毕业,在麦当劳等公司工作过,但始终被生活阴影笼罩。他进入星巴克之后,星巴克塑造组织习惯的方式提升了他的工作能力,改变工作和生活习惯,他最终成为一个成功店长、并拥有了有别与父母的生活。主故事均取材实际故事,甚至来源于大量的采访,因此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阅读愉悦感。2)为了引入和介绍该章的理论,查尔斯会从不同的行业学科引入故事。例如第7章,介绍预测消费者行为时,会引用唱片行业如何制造金曲的例子。基于研究,金曲往往具有粘性,而粘性来源于听众大脑感到熟悉,从而不由自主的多听、甚至爱听。创造金曲的方式就是创造熟悉感,为此,电台将未来之星夹杂在已经成功的金曲中,形成旧-新-旧的播放模式,从而引导听众不由自主的多听,最终达到熟悉感,那么新金曲就成为旧金曲了。

本书核心观点众多,值得花些时间阅读和体会。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意志是最重要的元素。而我刚刚开始利用本书的方法,通过写书评创造“成就感”的奖赏,推动自己多读多写的习惯养成。[偷笑]

读习惯的力量有感(篇3)

闲暇之时我认真阅读了《好习惯的力量》一书,令我收获颇丰。它让我深深认识到一种好的习惯它的作用和力量是无穷的,它将会带来积极和丰富的人生。

在这本书里面提到,“好的习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坏的习惯则会摧残你的心灵”。仔细认真想想,的确是这样。试想,好的习惯它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坏的习惯有悖于事理的自然法则,那么,好的习惯将会带来积极进取的人生,而坏的习惯则会让自己消极甚至是一事无成。英国着名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人们的思想大半取决于他们的倾向,他们的言谈话语取决于他们的学识和所吸收的见解,但是他们的行动遵循平日的习惯。”这句话告诉我们,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行动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日常习惯,并且习以为常,尽管有很多的学识和思想理念,但往往取决定影响的是我们的习惯。正如有句谚语说的那样,“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或者是“行动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总之是,好的习惯将会带来精彩的人生,而坏的习惯将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培养。因为好习惯的作用已众所周知,养成好习惯需要下定决心,它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就像我们的青银厚德理念,需要从点滴做起,认真践行一样,认认真真从内心深出化作于心,认真实施,养成良好品德,良好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会让人终身受益。好的习惯将会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习惯,通过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会让人从中体会到良好习惯所带来的好处和益处。比如所说的读书的习惯,养成一种读书的好习惯会让人体会到读书所带来的乐趣,会懂得多,并且开拓视野。 好的工作习惯,会让人工作有目标,有计划,会将日常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人时刻感悟生活的美好,用一颗感恩的心认真面对美好的人生。

如今,在青银厚德文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通过点点滴滴认真践行青银厚德文化,形成良好的习惯,深刻体悟“立德、忠诚、敬业、奉献、感恩、包容”的文化精髓,从中会让人获益良多,懂得真善美,懂得奉献社会,实现自己价值。

好习惯所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用心去做,认真面对,相信我们的人生是精彩的!

读习惯的力量有感(篇4)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杰克.霍吉的作品《习惯的力量》。人长期坚持并重复的一个行为,久了,也就成为了一个习惯。而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许多便利,所以好习惯是良好人生的开端。

说起习惯,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的行为方式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

相信大家都体会过刚学会开车时,每次上车的时候都会默念:安全带、后视镜、点火、踩离合器、挂档、刹车等等,开车半年后,便不会再默念这些,但所有的动作都会一气呵成。大脑将这一系列的行动变成一种自动的惯性行为,人们不用通过漫长的思考就能做出行动。这就是习惯的形成。习惯源于我们最初的选择,当我们停止思考,为节省脑力而把控制权让给习惯时,习惯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主人。

“习惯始于点滴,长于循环重复”。在工作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使过去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却仍能做好,这就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的力量。往往习惯形成了,我们的大脑就进入了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参与决策过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对抗某个习惯,否则该行为模式会自然而然的启动,虽然你可能意识不到,但却对你的行为意识影响深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习惯始于点滴行为,无数重复并以相应的模式固化,成为能持续坚持的行为动作养成。所以培养习惯关键是行动和支持。在《习惯的力量》中,它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

这部著作给我的启示是:如果想成功,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从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开始,并持续的坚持下去,同时我也认为习惯这个能促进性格养成的连续性的行为,也受我们思想理念的支配,我们只有在培养习惯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自己思想的深度和理念的厚度的巩固和加强。

习惯,这种不可估量的力量,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发挥习惯的正能量作用,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戒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利用习惯的力量,提升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而改变永远不会太迟。每天一小步,就是前进一大步。(薛淑敏)

读习惯的力量有感(篇5)

闲瑕拜读了《习惯的力量》(美,查尔斯杜希格),一本受益匪浅的好书!就如书中所云:习惯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不同的人的理解会有不同,回答也自然会不太一样。但大凡做出来一些事情的人的回答都会有些类似。近年畅销的《罗马人的故事》提及的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说: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对力量的描述更加深入人心,沁人心脾,脍炙人口。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命运的真正的王者居然是我们身上的习惯。坏习惯多,就会有糟糕的运程和痛苦的生活;好习惯多,就会有顺畅的前程和幸福的生活。

每天有数百种习惯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指导着我们早上如何穿衣,如何与孩子说话,晚上如何入睡。习惯影响着我们午餐吃什么,如何工作,是否锻炼或者下班后是否喝啤酒。当我们感觉到我们做了一件特别棒的事情时,要知道是因为这个成功的背后的好习惯;当我们感受到我们做了一件受人尊重的事情时,要知道这份尊重的背后的好习惯;当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生命特别有意义的时候,要知道这份有意义的背后的好习惯。我们每天的工作与生活都需要我们做出很多选择,而这些选择其实都是习惯的结果。近年畅销的《罗马人的故事》提及的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说: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对力量的描述更加深入人心,沁人心脾,脍炙人口。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命运的真正的王者居然是我们身上的习惯。坏习惯多,就会有糟糕的运程和痛苦的生活;好习惯多,就会有亨通的前程和幸福的生活。

最新读人世间有感1000字模板


常言道:“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有人热爱读书如同热爱生命,老师会在我们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那么,优秀的读后感模板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读人世间有感1000字模板,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读人世间有感【篇1】

火爆荧屏的《人世间》电视剧,既是一部党员干部成长“教科书”,也是一副去火辟邪“清凉散”。它之所以经典,不光对人生悟得很深、很透、很实,尤其对于党员干部如何对待事业、家庭、权力,都有很强触动和启发。

把事业看重,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周志刚一家3人支援三线建设,常年两地分居,作为一个老父亲、老党员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却遇到单位改制,又主动留下多干了2年,以过硬的党性修养,坚守初心使命。当市委书记的周秉义罹患癌症,仍坚持把家乡“光字片”棚户区改造好。正如剧中台词:孝分两种,养口体,养心智。所谓养口体,就是在父母身边,照顾吃穿;而养心智,就是功成名就,让父母有面子!作为党员干部要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做人做事,对国家尽忠,就是对父母尽孝。

把亲情看浓,涵养良好家风,时时处处引领社会新风尚。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是最有爱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周家虽然很穷,但亲情浓、家教严、家风正,周志刚严以治家,教育孩子们善良正直、有情有义。就像电视剧主题曲: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人像雪花一样,飞很高又融化,多远都记得回家……家庭是一个人的“本”和“根”,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再忙也不能忘本、不能断根,要始终注重家庭、注重亲情,涵养良好家风家教,修身齐家,少些烟酒气,多陪陪家人吃家常饭。春江水暖“家”先知,党员干部整日在外应酬不归,久而久之亲情变淡、家庭变味,往往是为干部变质埋下“祸端”。

把官位看淡,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人民情怀,浓厚鱼水深情。剧中周秉义和周秉坤两兄弟,一官一民,周秉义官越当越大、越来越忙,反而把身体熬垮,周秉坤虽然平头百姓,但活得自在、恬淡幸福。广大党员干部人在仕途,当然要保持积极心态,抓住一切为民服务机会,担当作为、为民干事,坚决防止为拼政绩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使政绩观“错位”“移位”,劳民伤财。“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官位看淡,为民服务看重,以自己“沉底指数”“为民指数”提升群众满意度、安全感和幸福感。

把权力看透 ,正确把握权力与人情、权力与责任、权力与程序,秉公用权。剧中活跃着一批各个层级领导干部的身影,既有为官之“道”,又有权力之“术”,感觉既真实、现实,又对干部如何把握权力与人情、权力与责任、权力与程序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剧中有很多经典的镜头,周秉义在军工厂职工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讲述基层一线、领导干部事例,周秉义在光字片拆迁时,对老邻居们的那段讲话……都堪称经典。这些对于干部成长来说,都是肺腑之言、金玉良言。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权力看透,始终牢记权力是把“双刃剑”,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为民服务上,引领社会新风尚。

读人世间有感【篇2】

一部作品真实与否,是个特别要命的判断,通常具有一票否决权。因此,没有哪个负责任的主创敢在这事上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但是,真实又是什么呢?说法又是林林总总。例如在史学界就有这样的说道: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真实都有重构性。有人甚至说过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正因为如此,是否真实、何谓真实、有无真实、真实度如何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许多艺术家甚至某些批评家。其实,真实是个哲学命题,真相是个法律概念,艺术家可以参与讨论,但是没必要囿于其中、自寻烦恼。

艺术家该追求的,当为真实感,而不是那个谁的嘴大谁说了算的所谓的真实。借用符号学的话来说,艺术家所营造的能指系统若能契合受众的期待,若能被观众认同、认可并能产生共鸣、共振,作品的真实感这一关就算过了

电视剧《人世间》的主创,用从容不迫的叙态、贴近生活的故事,日常家用的语言与标志性明显的场景,成功地营造了无可置疑的真实感。尤其是剧中的细节,源于生活,惟妙惟肖,个个意味深长,为真实感的创建、渲染立下了头功。例如,半夜排队购买免票肉,要用粉笔在每个人的外衣上逐一划上序号。是啊!先来后到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也是平头百姓在那个年代能够行使的卑微而庄严的权力。这些精彩的、接地气的细节,都是从丰富的生活积累中遴选、精炼出来的。让人闻到了人世间的烟火味,也让人触摸到了平民生活的质感。据此,将《人世间》称之平民史记,自然有其道理。

读人世间有感【篇3】

曾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平民史诗,《人世间》这本书的确配得上如此殊荣。人间的真善美在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如每一卷的封面上所写的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梁晓声笔下人物大多是平凡普通的人们,周家的小儿子周秉昆是家中最没出息的人,他没有哥哥和姐姐的聪明才智,最终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选择接受自己的平凡,坦诚待人,勇于担当,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六小君子这个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小团体,他们一起在一个工厂努力工作、奋斗着。但可别忘了,秉昆和他们都是普通的工人,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但是他们都在为自己,为家庭而奋斗着。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身怀绝技,天赋异禀;有的含着金钥匙长大,不愁吃穿但大多数是平凡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是奋斗着的追梦人,通过自我实现带来平凡而真实的幸福感。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让人们都不得不将自己伪装起来,而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却不为人知,而正是秉昆他们性格中的真让我看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纯真和善良,这是我们所需要的。

书中的周秉昆和他的好友们真实且坦诚,正直并善良。他们即便在最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也对生活充满热忱,心怀感恩;深陷困境时,也不忘帮助他人,用热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善,它体现在亲人之间,朋友之间,让人为之动容。无论是周秉昆当掉传家玉镯帮助郑娟一家的生活,或是周家儿女之间的牵挂,还是周秉昆和家人朋友们凑钱帮助肖国庆的家人,我们都能看见人与人之间的善良,看见人性之中美好的一面,而正是这种最普通不过的善良帮助着他们走过一个个坎,度过一个个寒冬,这符合梁晓声先生所说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在这里我们更加能体会到父辈们身上那种特殊的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善良和朴实,这是父爱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性之美也是书中的又一突出的主题。以周蓉和蔡晓光代表的知识分子在生活之中不乏诗意,以知识分子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而周秉昆和他的朋友们在生活最困苦之时也不忘坚持原则,在十年的浩劫之中不落井下石;周秉义也始终惦记着光字片这个故乡,在临近退休时放弃北京的职务归乡,只为了帮助父老乡亲改善住房。这一个个的情节无不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之美,理解了父辈的理想,虽然这理想不过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或者是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再或是帮助故乡的百姓有好的生活。但那是一个时代,梁晓声曾说,希望这本书年轻人多读,了解那个特殊的年代,了解父辈理想至上的原因。我想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所收获的东西之一。

真善美是《人世间》给予我最大的收获,同时我也理解了父辈们的奋斗。我想,了解了这些,也不枉在人世间走了一回。

真善美,活在人世间!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论持久战有感1000字模板”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读论持久战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