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中国人

读后感中国人

读后感中国人

2023-01-26

读后感中国人900字通用8篇。

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对作品里的情节感慨万千,对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我们可以先用读后感的形式记录下来。那么如何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读后感呢?我们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读后感中国人,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读后感中国人 篇1

平日里并非爱看书的人,特别是对一些讲大道理的书更是懒得翻阅,拜得此书,也实属偶然。翻开封页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已经被侵犯了的,如元朝与清朝的出现。然而不论怎样的改变,她依旧还是那个存在,那种个性,那些传统,那种文化,只是变得越来越大,大到超过了人们心灵所能认知的程度。这种同化一切的超然生存力使林语堂惊叹,正是这种惊叹使他无法成为鲁迅。他既要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要表达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他认为他们能做到这点,因为这种感知力与那种同化力相比是如此地微小。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原始情结,但却又“对幸福总比对进步更感兴趣”,这种矛盾如果存在于另外一个智慧不太发达的民族,则会酿成大祸,但中国人却发明了“祸福相依”哲学,通过改变自我内心认同的“契约”来模糊苦难与幸福的界限,结果,每个中国人都学会了陋巷之中尽堪行乐、黄连树下也好弹琴这种认地狱为天堂的生存之道。林语堂把中国人这种不以实践而以大脑、不以科学而以经学来造福人生的方法称之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并认为它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于是,他似乎找到了中国人惰于革新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这种智慧使这个民族看不清自己,更看不见自己以外的东西。

读后感中国人 篇2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语言犀利,在文中作者出色地运用了仿拟修辞手法。从教学资料中了解到,“自信力”本是当时《大公报》社评中使用较多的一个字眼,鲁迅抠住不放,就从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先从‘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从而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在文中作者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的闹剧,进一步挖掘出反动政府现在正发展着“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

鲁迅先生的仿拟,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依照现成的词语格式变更字眼,寓以新意的一种创新。这种仿拟修辞手法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顺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变动的字眼表明自己独特见解。在这篇驳论文中,由于运用“仿拟”修辞翻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剥笋,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也增添了许多辛辣的讽刺锋芒,让人产生拍案叫奇之感,怪不得人称鲁迅的杂文是刺向敌人的匕首。

鲁迅的杂文对敌人深恶痛绝,犀利如刀,而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则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在批驳了敌论的论点后,作者深沉的目光由近及远地转向了我们民族古老的历史,他那纵贯古今的思绪首先从严峻的现实中生发开来,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而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以到“笼罩了一切”。然后,作者用“然而”一转,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当中,是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一曲“脊梁颂”后,更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有确信,不自欺”,“前赴后继的战斗”,作者的思绪就在追溯历史长河的源流之后,又回到了现实。

读后感中国人 篇3

易中天的《闲话中国人》,我已断断续续读上一阵子,要么是在午睡室看十来分钟、要么便是在一天之后打开床头灯就着呵欠装模作样的摸上几页纸,尽管如此,仍是惦念此书,因为它通俗易懂。

按照作者的说法,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这本书似乎也是按照这个思想内核来组织的。看引言中如此评价,我实在是一开始就糊涂了。在我的一贯想法中,中国人是最没有群体意识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小农意识,哪来什么群体?不过看了几章以后,觉得若有所悟,这里所谓的群体意识,是没有独立人格的群体意识!换句话说,“没有个体、只有群体”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回避了人性自私的弱点,却在见不得光的情况下把这个弱点发挥到了极致。书上有个例子,单独一个人在公共水房,水龙头开着,很少有(中国)人愿意把这个水龙头关掉。为什么?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关了自己得不到好处,不关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如果说有群体意识,就应该关的呀,可惜只有群体而无个体,那么结果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所谓的面子,也就是其他人对自己的映像和评价,而不是真正的为群体谋求利益。这也是一种辩证法吧,所谓大家都为群体是不现实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只为自己。

回想一下,对自己了解多少?人体是最完美、最奇妙、也是最复杂的东西。人,亦如此。什么是中国人?看不懂的中国人,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这个含蓄深沉的民族、这个有着颇多繁文缛节、关系规则的文明古国,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理解的人了。能以此为着述的主题,真有勇气,看易老师写的中国人吧。否则,怎么做中国人呢?

中,中国人是最没有群体意识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小农意识,哪来什么群体?不过看了几章以后,觉得若有所悟,这里所谓的群体意识,是没有独立人格的群体意识!换句话说,“没有个体、只有群体”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回避了人性自私的弱点,却在见不得光的情况下把这个弱点发挥到了极致。书上有个例子,单独一个人在公共水房,水龙头开着,很少有(中国)人愿意把这个水龙头关掉。为什么?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关了自己得不到好处,不关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如果说有群体意识,就应该关的呀,可惜只有群体而无个体,那么结果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所谓的面子,也就是其他人对自己的映像和评价,而不是真正的为群体谋求利益。这也是一种辩证法吧,所谓大家都为群体是不现实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只为自己。

回想一下,对自己了解多少?人体是最完美、最奇妙、也是最复杂的东西。人,亦如此。什么是中国人?看不懂的中国人,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这个含蓄深沉的民族、这个有着颇多繁文缛节、关系规则的文明古国,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理解的人了。能以此为着述的主题,真有勇气,看易老师写的中国人吧。否则,怎么做中国人呢?

读后感中国人 篇4

《丑陋的中国人》是我在东阳时买的,买了之后,一些小MM很好奇,迫不及待的把书借去看,可过了一两天后,她们却又把书还给我,并说这书很难看。我于是带着疑问,仔细阅读了一下,可感觉还好,虽然只看了一点点。我认为是这些MM们的原因,不是书难看。下面就这本书的一些精彩语句,和各位有缘人分享。

1、在中国做事容易,做人难。

2、环境使我们说谎,使我们不能诚实。

3、这个潭,这个死水,就是中国文化的酱缸,酱缸发丑,使中国人变的丑陋。

4、反省是走向进步的开始。(读书笔记 )

5、好话都是输出给别人用的,自己绝不沾污。

6、中国人认为要忍让,这是美德。其实那是长期屈辱的惯性,而用忍让两字来使自己心里平衡!中国人很少敢距离力争。

7、如果不讲假话,就成不了大事。

8、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荣耀感,叫什么人!叫什么民族!岂不是一群禽兽!

9、人情味是要发生在彼此不认识的人之间,那才是真正的人情味。人情味不分等级,不分亲疏。

10、自爱就是爱国。

11、一个民族的覆亡,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但不是不可能。

12、西方现代化的文明,对古老的中国来说,应该是越早切如越好。

13、中国人因为长期生活在酱缸之中,日子久了,自然产生一种苟且心理,一面是自大炫耀,另一面又是自卑自私。

14、中国人没有赞美别的勇气,却有打击别人的勇气;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中国人包容的胸襟不够,心眼很小。

15、格言都是情绪的,在某一种特定的条件下,它才是真理,它是不科学的。

16、中国人不懂得真正的民主,却奉行“奴性民主”——“少数必须服从多数”,多数人都愿意做奴隶,就不准少数人不愿意做奴隶。外来的东西一到中国就变质了,别人有民主,我们也有民主,我们的民主是:你是民,我是主。

柏扬曰: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臭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读后感中国人 篇5

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响起,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我心里总是涌起一股莫名的骄傲,“我是中国人”!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造就了千千万万的英雄,造就了无数的智者。有百家争鸣的诸子,能起死回生的扁鹊,敢“强项令”的董宣,闻鸡起舞的祖逖,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才华横溢的苏轼,正气浩然的文天祥,编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秋瑾……

我佩服商鞅过人的才智。他的变法使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国家,为统一其它六国奠定了基础。

我羡慕甘罗的机智勇敢、胆识过人。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祖父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门客。俗话说得好“有志不在年高”,甘罗十二岁被拜为丞相。

我赞扬史可法血染扬州的壮举。清军入关,大明王朝危在旦夕,就在这个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史可法毅然率军与清军对抗。最后由于势单力薄,被清军围困在扬州城,清军多次劝降,史可法都断然拒绝,誓死抵抗,城破被俘,宁死不降,英勇就义。

我喜欢田单巧布火牛阵。在燕军即将消灭齐国时,田单仍然不慌不忙,将城内的许多牛聚集起来,在背上披上五颜六色的绸布,在角上绑上寒光闪闪的尖刀,在尾巴上点起熊熊大火。在精心的布阵下,齐军大败燕军,收回失地。

我惊叹齐国晏子能言善辩。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灵王故意三番五次取笑晏子。可没想到晏子能说会道,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楚灵王侮辱晏子不成,反被晏子羞辱。

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一个个著名的英雄人物,英雄和智者就这样支撑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的脚步永不停止,有一种精神一直在延续。我骄傲,我是一名中国人!

读后感中国人 篇6

古人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可见修养自身道德情操,完善个人人格多么重要。为什么要加强自身修养?怎样加强自身修养?蔡元培先生《中国人的修养》一书里给了我们答案。

蔡先生以人们身边熟知的事物为例,娓娓道来,使人于不知不觉中深受启发,比如开篇《合群》一章,先生便以教室、桌椅、衣服和身体为例,说明事物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有机组合而成,进而指出人与人必须结成集体,彼此合作,才能谋求最大利益。引发我们加强自身修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共赢的思考。

本书触动我最深的是《方正与拘泥》一章,文中说,行为固然要遵守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因过于正派而显得死板。对于这一点,先生也举了不少古代的例子。生活实际中,方正不难做到,按原则做事就行,但方正又不拘泥,便很是考验一个人看透事物本质的本领了。许多人欠缺的便是这个本领,过于方正,是死板是死脑筋,不方正不免就流于油滑和油腻,拿捏得当,思维灵活又敢做敢当,实在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可惜这许多年来,遇到有些事情,本人时常犹豫“该做还是不该做”,而为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现在想来,敢情也有许多人和本人差不多,所以蔡先生才写成这篇来开化我这等脑袋。

蔡先生关于良心的论述,也是令我非常感动的部分。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良心的驱动而不得不去做某些好事,又不得不去避免做一些坏事。所以我们该做什么,都应该交由良心来决定。但是良心却又可能被邪念所压倒;所以,对邪念要趋而避之。我们应该借助良心,从知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共同着手去消除邪念。以趋善避恶的良心为基础,以臻于至善的理想为目标,不断实现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道德,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人格。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错综复杂,许多人感叹“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要看破世间万物凡事做得炉火纯青谈何容易,只要一直摸着良心走路,一直不断增强自我修养,会越来心明眼亮。

读后感中国人 篇7

我们中国人的种种陋习,在这本书上写的是淋漓尽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严肃地批判了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成团结”、“死不认错”等等,指出了我们那改不掉的陋习。想想我们中国几千年文明跟外国人说,不笑死我们啊!这些陋习已经成了习惯,改也改不掉也成了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丑陋的斑点。

我们的经济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治安好……但我们的人民素质却变得一代不如一代。我们中国的这几千年的文明结果被这几种小小的陋习改变了,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为我们中国的几千年“灿烂”文明而“骄傲”。看到这句子话,我的心里可是恨透了这可恶的陋习。这让我感到了无比的惭愧,这本书我才看到一半,我的脸就跟红苹果一样红了,想想自己以前做了那些“好事”不由的埋怨自己起来,我为我自己的所做所为而羞愧而后悔,看看自己以前的陋习可真丢我们中国的脸。

我真为中国这几千年来的文明而惋惜和同情,惋惜的是这几千年来的辉煌文明就要成为外国人的笑柄了,同情的是几千年的辉煌文明被这小小的陋习给污染了,谁也无法阻止,除了全国人民共同改掉这陋习戒掉这些陋习,难道陋习这个祸害还要留在自己的身上,难道还要让这丢我们脸的陋习发扬光大?这光辉文明就象一个被医院判了死刑的疾病患者等待着病发的来临,就这几种小小的陋习就象细菌一样侵入了我们文明的体内,使这几千年的文明即将“死去”。

再向外国人提起中国的几千年的文明,外国人一看,就这结果肯定会想:中国号称自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就这样,还几千年的文明哟!要是你们有几千年的文明,那我们国不就有几万年的文明礼仪了?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要让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好得行为做风,为国家增光,为国家的形象树立良好的基础。

读后感中国人 篇8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是人之本性,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善之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可恶之事?人们又是被什么蒙蔽了双眼,才离最初的自己,离一个真正的“人”愈行愈远?也许是永远无法满足的金钱欲,也许是权利,抑或是已经被扭曲的观念。一个本该清澈明亮的世界,却总有人在阴沟里搅拌污浊。作为一个正直的、有良知的中国人,我想起码要有愤怒,是对于践踏人性之事的愤怒,而不应该麻木不仁。也许你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去改变什么,但是愤怒表示你有觉知,有态度,有温度,还有对人性的一份虔诚。梁晓声说他脾气不好,见到了看不惯的事情就想骂,这份正直在虚伪面前,竟显得如此光亮。像他这样正直的作家,现在其实并不多见。

较之于社会来说,学校是一方净土,然而这块干净的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被污染了。梁晓声谈到他的小学班主任,我感觉她不应该搞教育、当老师,教育只会把她的畸形的观念扩大化,传染给更多学生。梁晓声是幸运的,因为他同时遇到一个讨厌他的老师和一个喜欢他的老师,而这个喜欢他的老师恰恰是一个好老师,也正是这位好老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感受到了人间自有温情在,即使周边险象环生。那么又有多少学生没有他这么幸运,记得一个朋友曾给我讲她的一位语文老师是怎样伤害她那脆弱的自尊心,而且不止一次的伤害,以至于影响了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事过多少年了,她没说几句就开始哽咽,听着让人着实难受。最后她还是哭了,我当时在想,有这样的老师在学校,家长能放心吗?如果孩子受委屈了,家长知道后会有多心疼啊!

书中还谈到许多,其实大部分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人的异化,较之于动物才说,人类的生活有更多的诱惑,异化的可能性也比动物要大,所以一只流浪狗可以和一只流浪猫真情依偎,互相取暖,而人呢?最后猫猫之死,也许是因为它对一些异化的人感到害怕和绝望,因为他们毁灭了它的全部。咪妮,其实还有很多善良的人很想念你。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渴望爱渴望美好,渴望社会给予我们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我们就应该时常自省,想想我们自己给社会爱了吗?我们的初心是否如初?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是值得被善待的,世间所有的温情终会被感知的。

不辜负善良,就是不辜负自己。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1000字合集8篇


书籍可以带给我们更丰富的思维模式,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被其恢弘的剧情深深吸引住了,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里不断品位当时读书产生的优秀想法。撰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有哪些可写的角度呢?为此,读后感大全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1】

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我读了几部不同的中国通史类书籍,却唯独很佩服柏杨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本身的热爱,这从本书封底的一段话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来:“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因此,我可以负责人的告诉读者,特别是高中生和大学生们——读一读这部书,它会让你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瑰丽的中华文明!只有她才是你灵魂真正的归宿;只有她才是生你养你的母亲;只有她东方文明的源头!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而且,作者此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没有因为赞颂中国而一味唱赞歌。他同样犀利的指出了中国近代落后的政治根源(专制体制)和思想根源(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渣滓式的儒家文化)。而且不断在书中宣扬民主、人权和法制精神。这比近年来世面流行的宣传中国古代权谋类的杂七杂八书籍好的多了。让你对我们中华文明有一个真正的认识——中国历史不仅仅是你争我斗的刀光剑影和尔虞我诈的阴谋诡计!第三,本书的一个特点是付了很多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在里面,让历史知识不十分丰富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时空概念,这样读起来会更有趣。因为你会发现,你能真正跟随历史人物去想他所考虑的事情和他所做的事情。这一特点,是柏杨先生所有著作的一贯风格(他的《柏杨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也是这样),很值得大陆历史学者效法。最后,要指出本书的一个缺陷——本书作为一本向高中生、大学生们普及中国历史发展梗概的通史是足够的;但是由于作者不是秉承客观叙事风格的,因此他对历史上的很多事件、人物的评价都充满了个人好恶。这是读者诸君阅读时必需要注意的——即柏杨先生认为愚蠢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非真的像他写的那样简单、愚蠢。作者这样写作,无非是为了强调他对帝王将相的蔑视(也即是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和对专制帝王主义的批判而已……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2】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中国人必读的书的话,那就应该是这套《中国人史纲》——题记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柏杨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朽的统治阶级的控诉……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仅是深邃的,同时也是开阔的,作者在每一个“世纪单元”的最后,都写了“东西方世界”,这使读者在深入国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之与世界的同步状态进行一个对比,于是,我们为起初中国先进于世界而欢呼,对后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而悲愤。

生动和明晰是我给本书下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的的定义。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最后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创新的,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

柏杨先生已经逝世了(于2019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杨的思想永存。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3】

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

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

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4】

最近读完了《中国人史纲》,从序言中知道了此丛书是柏杨先生在火炉般的斗室之中,或蹲在墙角,或坐在地下,膝盖上放着用纸糊成的纸版和着汗珠,一字一字的写成,感觉就像所有古贤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饱受宫刑之苦,愤而终成《史记》一样,大家都是源于愤而怒气冲天,有一种宣泄的欲望,否则就愤怒成疾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会有这么多的愤怒,还是现代好啊,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说,中国人幸福指数排在世界前20位!并且逐年上升。事实果真这这样吗?最近央视记者走基层,国庆期间忙着问:您幸福吗?,就冒出个我姓曾这样的神回复,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就这样被幸福着呢!但还是我们普通百姓的觉悟高,遇到了苦闷之事,就只是发发口头的牢骚、喝几口闷酒也就把这愤怒化解的烟消云散了。我们央视记者推出这样的新闻专题报道是何用意,是关心百姓生活的幸福度呢,还是在邀功表功?从央视一贯的作风报喜不报忧,尽力粉饰太平来看,央视的用意很显然。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己说:我们现在很幸福,每天忙忙碌碌,赶着还房贷,赶着担心明天的工作,赶着操心小孩的学费,再担心老板是否把自己炒了,我们真幸福得像猪牛!而第三世界的穷国家印度人偏要说,我们中国人不幸福!印度人可以安心去流浪,也不愁饿死病死,而每个中国人都似乎觉得看不起病,不敢病,心天天放不下,不知明天自己会怎样。说我们中国被要养活比印度多数倍的官员队伍、要喂饱中国官员庞大的将军肚、要装满外逃官员的行李箱、要养活无数的大盖帽,中国的那点GDP余钱肯定不多,用于人民福利的钱不会比印度多。

其实,中国人的不幸福不是现在才有的,实际上在柏杨先生眼中,一部煌煌大观的中国历史,其实更是一部阴谋、政变、杀戮、诡计、猜忌的可怖历史。在书中,柏杨先生能让中国历代帝王像小丑一样跳来跳去,滑稽、荒诞;里面,没一个是好东西,闹来闹去,折腾来折腾去。我们可以和柏杨先生一起冷眼看历史,嘴巴,大大地笑,说着真是高兴畅快。可能正是因为柏杨先生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的苦难(其间,柏杨娶了4个老婆,到了台湾又娶了第5个),也许正如武学中所说的,受重伤时无意间会打通任督二脉,愤怒令血气冲天,冲破了原有思维的局限,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生活、感触到了社会,有感而发,由愤而作吧!因为之前对于系统的中国历史之知识只从教科书中得来,所以难免加上正统的烙印,现在再看这个,感觉即使矫枉过正,暴虐倍惨,亦强于正统之教科书。

为了中国的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清历史的本质,祈愿未来的中国是真相和真话盛行、充满民主、人民幸福的国度。祈愿中国的未来不再仅仅有集权,而要有百家争鸣、异端学说!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5】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当我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深以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中国历史读本。它不同于以前读过任何通史性质的书籍。柏杨真正做到了从崭新的角度看历史,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真正的以一个中国人而骄傲,真正的想中国强大,真正的去分析中国落后的根源。

柏杨以《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在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台湾澳门,为人们所熟知。在那个民族自豪感无上光荣的年代里,出现这种不同声音,显得那么的不和谐,同时也显得那么的警醒。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草草看了一遍《丑陋的中国人》,没有什么印象,但里面所提到的民主,人权等等话题,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了。

直到去年在上海,从当当网上购得《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在媒体管制方面的放开,这种书籍以前是不可能被出版的),方始认认真真的阅读了一遍。大概台湾的学人都很崇拜胡适的缘故,我感觉书中到处可以看到胡适的影子,尤其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柏杨的论调像极了胡适,都对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统统持反对的态度。

我在想,柏杨不过是一个继承五四运动思想的文人。

《中国人史纲》让我转变了看法,让我看到了一个不读死书的柏杨。他的观点鲜明,明确,一针见血。对于五千年中国帝王的丰功伟绩,统统不放在眼里,帝王们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民主,人权等命题,于字里行间慢慢渗出来,成为本书的灵魂。

在书中,作者做了一项前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就是在每一个章节后面,加上了当时年代的东西方对比,通过对比,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变迁,从一个超级帝国如何转变成为一个东亚病夫,真的能够唤醒我们中国人去反思。书中有写到明帝国的黑暗和肆无忌弹的杀人的时候,要求读者注意,同时代的英国,已经产生国会,《人权法案》已经生效,君主再也没有权利随意杀人,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民主河人权观念出现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直到清帝国入主中原,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惨无人道的屠杀人民并且建立集权中央使之合法化,中国彻底滑向了深渊。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屈辱,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同时书中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时儒家文化系统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更加落后于中国,是什么原因让他通过短短八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中国。我觉得这样的问题,真的更加发人深省。

历史在柏杨的笔下,再次变得生动,再也不是帝王将相的家族史,真正的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读一读这样的文字。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6】

作者的眼光不仅是深邃的,同时也是开阔的,作者在每一个“世纪单元”的最后,都写了“东西方世界”,这使读者在深入国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之与世界的同步状态进行一个对比,于是,我们为起初中国先进于世界而欢呼,对后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而悲愤。

生动和明晰是我给本书下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的的定义。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最后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创新的,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

柏杨先生已经逝世了(于20xx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杨的思想永存。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7】

“历史是酷的,人却是浅薄的”。读完柏杨的旧作《中国人史纲》后,脑海里随即出现了这句话。“爱之深,责之切”作为柏杨的写作宗旨,在此书中也得到了贯彻,尽管批评的是不太令人敏感的“史观”。历史,并非是繁华似锦,它事实上是如此残酷,战争与暴政把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血迹又遮挡了后人的眼睛,让人在穿越重重历史迷雾后却开始膜拜狰狞的暴徒。原来颠倒众生的,不仅是倾国倾城的美人。

也许很多人也都无法理解,为何明史会把朱元璋这个疑心重重,杀人无数的暴君描述成一个仁慈的圣祖?为何后人会向项羽这个将国都一炬焚之,以显示自己盖世武功的莽汉致敬?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成名的尼罗却遗臭万年,相比之下的差别,实在无法形容。人们不该随意责怪焚书坑儒的始皇嬴政,那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是由于儒生们在当时大力倡议分封皇室子孙,这种疑似夺权的行为自然让始皇恼怒,随后李斯的乘机进谗言,说什么百家俱为邪说,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坑儒,则是由于方士卢生等人为始皇寻仙不得,便诽谤皇帝后一走了之,使始皇在盛怒之下坑杀相关人等,而其中恰恰是儒生居多。所谓“三人成虎”,千百年来,儒生们出于报复心理而孜孜不倦地给始皇抹黑,终于成功地把嬴政变成了恶毒的大妖怪。我倒觉得,相对于项羽,嬴政更值得尊崇。

京剧中的红脸关云长,白脸曹操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观赏,万不可与其真实历史形象混淆,正如《三国演义》不能代表史实一样。可惜现在大多数人的双眼都被强行或自愿地戴上了有色眼镜。迷茫的世界中,怎能浮现出一个真实历史!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的真实。其实,人应该习惯于接受事物的原貌,无论它是美是丑,是善或是恶。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是否能拥有,就看人是否能包容。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8】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中国人必读的书的话,那就应该是这套《中国人史纲》——题记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柏杨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的控诉……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仅是深邃的,同时也是开阔的,作者在每一个“世纪单元”的最后,都写了“东西方世界”,这使读者在深入国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之与世界的同步状态进行一个对比,于是,我们为起初中国先进于世界而欢呼,对后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而悲愤。

生动和明晰是我给本书下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的的定义。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最后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创新的,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

柏杨先生已经逝世了(于2008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杨的思想永存。

中国人作文


奥运会如火如荼进行中,在全中国为奥运会或骄傲或愤慨或失望或遗憾或喜悦时,在全中国爱国情绪高涨时,我的书桌上静静的摆着一本古朴的书。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

许锡良先生就这样评价过林语堂: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我自然是赞成先生的说法的。

林语堂经过长期痛苦探索、反省与沉思之后,以弘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用大量翔实的背景材料为依据,对中西方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以通俗、微妙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人与文化的感受,试图向世界打开中国这扇古老的大门。正是因为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才使作者坦诚相见,不惜惹怒与此持异议的作家和同胞,甚至将中国的麻烦都公之于世,而不是为她涂脂抹粉。作者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经过对南北方人的考证,林语堂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所有伟大王朝的创业者都来自一个相当狭窄的山区,即陇海铁路周围,包括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为楚汉争霸中的刘邦与项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宋朝的赵匡胤以及近代史上的袁世凯、冯玉祥、吴佩孚、鹿钟麟等人,如果我们以陇海铁路的某一点为中心画一个圆圈,那么圈内就是这些封建帝王的出生地。

对于中国人消极避世的活命态度,林语堂认为这是由于个人权利缺乏有效的保障,才产生了这种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现实社会中见义不为的种种现象,不正是由于法律在保持个人权利的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某些偏差,才导致人们对参与公共事业管闲事持淡漠的态度吗?

关于家庭与婚姻问题,作者认为:在家庭里,妇女是统治者,没有一个现代人会相信莎士比亚所说的: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他认为中国妇女不是那种易受压迫的妇女。尽管被剥夺了西方妇女所享受的尊敬与社会权力,但当她们一旦适应了封建专制的家庭生活之后,也就不会计较是否参加社交聚会,而会认为自己在家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中国为什么会诞生那么多慈禧太后式的人物。

在人生的归宿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上,作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生仅仅是一场闹剧,有时最好站在一旁,观之笑之,这比一味介入要强得多。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掌握仅有的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东西。他把回归自然视为一切美和幸福的永恒源泉。极力推崇人的一辈子应考虑如何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它曰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最愉快的永远是那些中产阶级嘛,即不用为了生计而奔波,也不至于可以完全放弃工作仍然可以奢华的度过一生。在慵懒中用功,在用功中慵懒,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也许只有东方的哲人能够理解这种生活态度,他们觉得命运是轮回,没有一个人永远强势,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倒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竞争是无益的,带着一种豁达和幽默去看待人生。

但我至今还不太肯定这种看法,中国的原始资本积累还没到那一步,我们还不可能象美国孩子那样暑假背者书包去周游世界,我们还没有资本去享受生活。从内心上来讲,自己不是一个很爱玩的人,总想找点事情来做。我想那些中产阶级永远体会不到的是象克林顿,罗斯福,肯尼迪那样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让整个国家为之疯狂的成就感,象比尔当年在白宫与莱温斯基有染而认罪时,美国人民说,看这孩子多么诚恳嘛,原谅他吧。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不在乎,但是谁知道了,或于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连诸葛亮那样躬耕于南阳,都退却不了玄德三顾之恩,出山扶主,更不要说小资们了。

每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潜意识里都有一个目标,或明确,或模糊,这是不争的事实,相信如果机遇摆在他们面前,都不会轻言放弃的吧。这就是我读林先生的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读《最美中国人》有感900字


当危险向别人迎面而来时,当死神悄悄地走近他人时,他们兄弟俩奋不顾身把一个个人从死神的手中抢了过来,他们用双肩托起了生命的桥梁,他们这种坚持的精神

散发出了圣洁的耀眼的光芒。2012年8月18日凌晨5时23分,一辆从广东开往广西的客车在防城区路上被洪水围困熄火,车上多名乘客被困,客车一半车身已经淹没,就在没有制定好合理的救援方案时,他们兄弟俩谭忠能,农本豪用自己的肩膀为他们搭起了生命之桥,救出了被困乘客。当他们上岸后,他们肩膀磨破了,脚也麻了。但是,被他们救出的26个人心中都永远记住了他们。

读了《走进最美中国人》,我们在为逝去的英雄们感到骄傲时,同时也要为当今社会有这样的人感到欣慰,除了最美消防员谭忠能,农本豪的事迹外,还有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军人雷湘君、最美警察陈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少年梁燕等人的动人故事。

书中的人物并不是很特别,普通的司机、普通的教师、普通的警察为什么他们会被冠最美中国人的称号呢?那是因为他们把雷锋的精神永远的记在了心中。

现代社会,在网络电视上,经常会出现老人跌倒没人扶、小孩被撞没有人救的等事件,现在的人们大部分已经被金钱所迷惑,而《走进最美中国人》中的人物就在危急时刻体现出中华民族勇于奉献的精神。

其实,在生活中也有着拥有这种精神的人,虽然没有这样奋不顾身、勇于奉献的劲,但是,他们拥有着一颗乐于助人的心,比如,我身边的李振昊。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两位同学闹矛盾,其中有一位同学的手一不小心受伤了,李振昊立即走上前去安慰并看望她的伤势,把自己要用的创可贴给她。事后李振昊将整件事情的经过详细的告诉老师。虽然这些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举动、小事,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如果10个人里面有3个人像他一样,那么,世上就会少一些意外。

就像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你扶不扶一样。因为受金钱的诱惑,有些人会不扶,心里肯定会想:如果扶了,那万一老人讹上我怎么办,那我不就吃了大亏了吗?算了吧。而还会有一些重视的人,会把老人扶起来,心里会想:人倒了不扶,那人心就倒了,人心要是倒了那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正是因为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才会出现这些令人温暖的画面。

读了《走进最美中国人》这本书,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也一定会努力学习去实现它。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一)

记得以前文静曾经这样写过林公语堂先生。俯仰风云高层上,不同梨花待西厢。

现在想来,此话甚妙。读罢林公着作,近乎本能地崇拜他老迈的圆熟与慈祥的智慧。一本【中国人】(亦称【吾国与吾民】),是这一个洞察世情的老先生身为中国人一员的忘情的回顾。

他定是一爱一这方土地的,并且一爱一得深沉。如果没有血胤中的那份深深的眷念,若孤鸟思归,游子念家,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篇一精一彩的着述?从字里行间,亦可发现痕迹。他总是忘情的说着吾国,道着吾民。虽也有讥诮,有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但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林公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当其谈论着吾国千年来的宗族传统,谈论着乐天知足的民族心一性一,谈论着直抒一性一灵式的艺术偏好,谈论着恬淡热情的生活态度时,林公有如稚子般热衷。

也许这和他的身世亦有关联吧。从小出生在基督徒家庭,林公的童年与普通中国民众巨大的差异。至于后来漂泊海外,在西洋社会中目睹了形形色一色,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之后,蓦然回首,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格外地生出了一种回归甚至是皈依的情愫。这不难理解,就连仅仅是岀蜀的我也感到对于北方文化的格格不入,何况是深入另一个独立的文化体之中。也因如是,林公能以一个清醒的幻梦者的姿态,观察吾们的人生,不是戴上隔夜梦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较清明的眼力。如莲般托生于中国文明的池塘,又能以深邃的眼光跃出池面以观之,故而林公看得深刻而全面。

玖罢此书,有种酣畅之感。我从未想过要去品味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也许是因为吾国的文化过于广博,让我心生无力之感吧。更深层的原因是我还没有获得与林公一样犀利的感觉与认知。我们这一代人,受外族文化的熏染似乎过多,已经与传统渐行渐远。要说我们是中国人,只怕还不一定。

但毕竟我们身上是中国人的血,儒家文化早就根植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我们有着与我们先祖相似的想法和观念。所以,读者林公笔下的吾国与吾民,同感油然生之,一精一辟语句不时萦绕在耳边。

林公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典与摩登交接的时代,有如夏秋之间,昼夜更替,是衰惫的辉煌,是颓废的新生,也有身处逆流的彷徨。我想林公写出这本书,也是想以此证明中国文化的伟力与独特,悠久又绵长,来抵御西洋文明的冲击,同时又激扬中国青年的热情。我想,他已做到了!

林公的文字,大多文言,不甚晓畅。而这亦是林公的特一性一与标志。正是因为其中晦涩,更耐人品读,继而愈读愈口齿留香,愈读愈心神荡漾,愈读也愈心生向往。每每读到幽默词句,我都会情不自禁大笑一场,读到着者惠笔,我也饶有默契的莞尔一笑。此乃林公着作的高妙之处。

点点滴滴感受,不能穷尽。但我敢断言林公必为永世的伟大作家,而我也要做一个真正的伟力之中国人!

中国人读后感(二)

寒假一抽一空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是台湾作家柏杨写的。在此之前并不知道还有这个作家。书的名字一看就让人很敏一感,丑陋的中国人,心想这个柏杨还挺有勇气,看了简介和一部分内容,忍不住点头称道,语言很犀利、准确,把中国人的劣根一性一和一些坏品质描写得淋一漓尽致,很到位。特佩服其中的一句话,也算是中心句: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丑陋!

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批评了中国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一团一结等缺点,每个缺点都会有相应的实例举出来,描写得很深刻也很真实。在他犀利的笔下,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这些缺点是普遍存在的,以至于今天还在继续蔓延。虽然这部书是批评中国人的,受到了很多国人的打击和辱骂,我觉得不能只是愤怒,我们应该感谢柏杨,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准备又形象地反射一出中国人的劣根一性一,当然,如果你看完后破口大骂那就刚好被作者说中,确实存在那种实质上的缺点。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他在书中提到的内容和观点,事实上这些东西也确实存在。网站上有的网友评论说看这本书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不然你很可能被书中那些话激怒,确实,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是有点窝火,柏杨不是台独,他称自己是中国人,所以他敢指出中国人的缺点。慢慢的以平和的心态看下去,其实他说的对,正如他在文中所写,在中国大一陆问那些文革中坐牢的文人为什么坐牢,那些人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准确:因为说了几句实话。短短几个字把当时大一陆的一切政治影响全部表达出来。柏杨在演讲中说他知道书一出来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愤骂和牢狱之灾,这也是影射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点,所以看这本书时我们应持有一颗平常之心,越是愤怒越是表现出自己的丑陋,无可厚非,柏杨老人家说的也是实话!

中国人嗓门大,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所以总觉得自己嗓门越大越有理。这句话给我印象也很深刻,先不说别的,就拿我在这里接触的那些无知的广东人来说,实在是素质差到了极点。除了张大嘴巴吆喝嗓子说着只有他们本地人才会听懂的地方话之外,其他一无所知,连句英语都讲不完整还觉得自己生活在国外比别人高一等。这是什么?是他个人的悲哀还是对于这批中国广东人的悲哀?说实话,实在是鄙视他们到极点!再比如上次那么严重的车祸,什么不管只担心自己的钱、钱、钱!那家人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对MurrayBridge整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坏,如果可以的话上网查一下轰动多大,而这种轰动是最坏的那种!他们却毫不在意,只祈祷可以少赔一点钱,可悲!

中国人的窝里斗是天下闻名的,在台北做生意,三个日本人说好,这次是你的,下次是我的!而中国人则是你卖50,我卖40,你卖30,我卖20,如此的显露出丑陋的做法这一段对于中国人的窝里斗描写得也形象,往小的方面说,还是这里那些丑陋的广东人,为了多赚几块钱在厂里大骂甚至打架,试想那些看笑话的老外会怎么想我们中国人,一个泱泱大国十几亿的人口有的只是这点素质?不是说在这里的这批中国人被当地素质并不高的鬼佬瞧不起,有的时候他们自己的行为确实让人不齿,更别说得到别人的尊重。话说回来,他们自己都不以为然,更别说在意国家的脸面,在他们心里,只有钱才是第一位,为了钱在那些虚伪的鬼佬面前献尽俗颜媚骨,一舔一尽别人的屁一股,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实在肮脏至极!你在国内丢人就算了,都是自己国家人随便议论几句就完一事了,还非得把脸丢掉国外来,真是让人恶心!

其实个人并不是完全同意这部书里的观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虽然有缺点,但是闪光点也很多,我只是想借【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发泄一下自己心里的情绪,看多了这里那些广东人的虚伪和勾心斗角,如果我文笔够好的话特想写本【丑陋的广东人】来夸赞一下我所认识的广东人。或许这种心理也有点窝里斗的嫌疑,我只是觉得我们似乎特别需要纯净和善美,人一性一本是善良的,是这个社会上的一些东西慢慢污染了我们。社会是个大染缸,总能把一张干净无暇的白纸染得花花绿绿,让人费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8篇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相关内容。

读后感就是尽情抒发自己在读完某本书之后的所思所感,读了作品,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百态。写读后感需要我们对作品内容有深刻且充分的理解。以下是由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篇1】

从自夸着“地大物博”,到终日希望国联,到一味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不!

今天,我读完《鲁迅诗文名篇》中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像煮沸的开水一样。

这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几年前,中国人都相信地大物博;过了一段时间,又希望国联了;最后,就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有人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鲁迅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文章里许许多多镜头使我难以忘怀。当我读到中国人不再相信切实的“地”和“物”,而相信渺茫的国联甚至爬出国联的火坑而坠入一个更黑更深的迷信火坑时,我为当时的中国人感到无限的惋惜又感到无限的愤怒,惋惜的是如果中国人脚踏实地,那么中国说不定会更富强,愤怒的是炎黄子孙的土地上为何有这群“害群之马”。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啊!当我读到祖国还有一部分“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埋头苦干的人时,我又感到一丝欣慰,因为中国还有这批有确信、不自欺的骨干在,庆幸中国还有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战斗。鲁迅先生说得不错: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同学们,你愿做那些自欺的人,还是做一个有自信力的人呢?让我们脚踏实地,奋发向前,我我们富强的祖国做出一点贡献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篇2】

有人曾说过,鲁迅的文字锋芒如利刃,尖锐而有力,对现实做出了清醒的批判,又直深入人心。当他在以一种质问的口气向当时的社会及人民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们都没有办法直面现实而坚定地给出回答。

一个国家要以雄伟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世界之林,不可或缺的便是实力和自信力。而伤痕累累的旧中国,不由让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中国人民真的低下了头吗?而伤痕累累的旧中国,不由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中国人民真的低下了头?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国民反动派的压迫,遭受了太多的不幸。“九一八”事变让每个中国人备受侮辱,这一日军罪行也令每一个有血性良知的中国人奋起反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党多次要求国联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却选择了袒护。在哀求无效后,一些国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便开始一味求神拜佛。因此,便有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已荡然无存。鲁迅以极具讽刺意味的驳论方式,对这种错误的论调给予批判,坚持认为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还存在,直刺黑暗中又给人展现了曙光,激起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民族自信心深深地收到了鼓舞。他以这样无畏的精神,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告,让沉睡的人得以觉醒。

当每个国人都勇敢地抬起头来,心中盈满深深的自信、自尊,一个民族的脊梁便得以支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有难时,我们绝不可以沉浸在对自己的麻醉之中,“他信”与自欺是不可取的,而应当勇敢地昂首挺胸,彻底地展现出“民族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正如毛主席在开国典礼上慷慨激昂地向全世界郑重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个伟大的民族便开始一点点骄傲地为仰起她的头颅,那些所谓失去的自信力正逐渐恢复并增强。一座座油田在中国大地拔地而起,一架架桥梁贯通祖国南北,科技也日星月异地迅猛发展,于是这头在世界东方沉睡了近一个世纪的雄狮终于爆发出魄力,世界的眼光也发生改变,没有人会再将“东亚病夫”的帽子扣在中国人的头上。人民的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如今,再面对这个铿锵有力的问题,所有人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绝对没有!”从港澳回归,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人的自信力是在陡升。而xx,这样一个注定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面对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灾难降临,所有中国人都凝成了一股绳,团结一致共同携起手来克服重重苦难,坚强勇敢的精神震撼了整个世界,我们画下了坚毅的一笔。我们从没低下过头,所有的不幸只会让伟大的中国人民变得更加坚强起来。29届的奥运会,不息的运动精神与雄厚的实力给世界交上了一份极其出色的答卷。512汶川地震,虽然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还布满泪痕的国人没有倒下,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个奇迹,心中共同呐喊着“四川雄起,中国加油!”……世人无不惊叹,真心地为这个民族鼓掌,所有人不得不抬头仰视这个东方之林的伟大国家,由衷地发出钦佩之情。

是的,我们正以响亮的声音在说:中国人不会失掉自信力,永远不。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篇3】

“要论中国人,必须自己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摘自原文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的闭关锁国,因为这样,中国将再次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东北三省也一步步下跌,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如此巨大的危机变化,逐步走向繁荣,这是自信的最大原因一步。

由于自信,中国正在一步步崛起,由于自信,中国可以站在世界各国,由于自信,中国一直站在世界的前列。自信是中国的脊梁!在这场危机中,爱国者们一个接一个地,愤怒地站起来,他们不惧怕牺牲,把自己的血肉之躯扔进了一堵坚实的墙,来保卫中国,这些都是因为自信,自信,自信,自信,自信,自信!

鲁迅,李大钊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魂”,鲁迅可以使用笔作为武器,从医学,他的生活改变了的忙碌整个民族的命运,“横眉冷对千夫指,头鞠躬甘为孺子牛。“李大钊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无畏,诚实和简单,他的精神是崇敬我们每个人。为什么这些伟大的人物可能会坚持参加它的革命事业?因为自信!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是未来的主载者,不更应该学习自信吗?自信地面对生活困难,向全世界研究证明,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篇4】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是一篇辩驳文,从这篇文章中我体会到了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也让我认识到自信的力量,自信的重要。

是的,人生需要目标,有目标才有奋斗,有奋斗才有充实感。要充实必定要自信。人生并非是一帆风顺,永无波澜的,它是一条充满艰辛、坎坷、曲折,充满挑战,充满挫折的旅途。

当新的一天到来时,你是否把自己定格在忙碌中?当太阳升起时,你是否自信那每一缕阳光?有目标有自信的人,在忙碌中依然能感受太阳的温馨,依然能嗅出生活的七彩光环,因为只有自信才能体验出人生的内涵。

一个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也是庄严的,这个唯一的生命,你是让它辉煌还是黯淡?既然是一次偶然来世走一遭,看花开花落,日出日落,尝试人情冷暖,人间风险,那么年轻的心境只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生命是辉煌的。

因为自信,所以感觉生活美好!当然,一个自信的人,并非事事顺心,事事如意,只是她在灵魂上开了一扇天窗,让阳光从窗口飘进来,即便是阴雨的天,她也学会了创造太阳,那个太阳就是对自己有信心。

在人才济济的城市,虽然我很平凡,但我并不渺小,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我有信心与斗志,纵然是要跋涉千山万水,踏尽坎坷旅途我也一样以自信的态度去争取我的所有;纵然前面是暴风骤雨,山洪猛虎降临,我也在所不辞,百折不挠地去力争上游,因为自信伴我上路,所以我信心十足。

人生需要自信,有自信生活才会有阳光,自信是我拥有的资本,有这个资本我的不怕我所要拼搏的路,信心永随我上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完《鲁迅诗文名篇》中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像煮沸的开水一样。

这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几年前,中国人都相信地大物博;过了一段时间 ,又希望国联了;最后,就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有人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鲁迅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文章里许许多多镜头使我难以忘怀。当我读到中国人不再相信切实的地和物,而相信渺茫的国联甚至爬出国联的火坑而坠入一个更黑更深的迷信火坑时,我为当时的中国人感到无限的惋惜又感到无限的愤怒,惋惜的是如果中国人脚踏实地,那么中国说不定会更富强,愤怒的是炎黄子孙的土地上为何有这群害群之马。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啊!当我读到祖国还有一部分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埋头苦干的人时,我又感到一丝欣慰,因为中国还有这批有确信、不自欺的骨干在,庆幸中国还有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战斗鲁迅先生说得不错: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同学们,你愿做那些自欺的人,还是做一个有自信力的人呢?让我们脚踏实地,奋发向前,我我们富强的祖国做出一点贡献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篇6】

82年前,鲁迅用犀利如刀的笔和热情似火的文,向全世界疾呼:中国人不会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中国的筋骨与脊梁依旧在支持着中国人的信仰!

即使当时的中国天昏地暗,即使当时的人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当时的东北濒临瓜分,中国,中国人,中国精神,中国人民的自信也不会倒下!

初读文章时,我并没有很理解鲁迅笔下文字中蕴藏的深意,只是直白地认为鲁迅只是在赞颂那些仁人志士,反驳那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人,但我也深知鲁迅的文章,并不只是说些皮毛,道些浅理,再细读几遍,“自信力”这个字眼,仿佛有了几分姿色。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以上这几句话,鲁迅不光有对劳苦人民,对为民请命的革命先驱的赞扬,我还读出了当时的国人心头有万千仇恨急于言表,却被黑暗织的大网牢牢笼罩,越反抗那网越紧,但中国人民放弃了吗?没有!中国依旧有那些引路人,而他们就将鲁迅口中的“自信力”汇集于一身。这些人没有屈服,因为中国人的血脉里没有畏惧,中国人不会畏首畏尾!

鲁迅用强有力的信念,教会中国人自信,也教会了我,尽管现在的天不再灰暗,现在的空气不再污浊,但现在的我们是否还有自信力呢?常常害怕面对失败,害怕遭受否认的我是否做到自信了呢?我还做得不够好,害怕,胆怯,这不就是懦弱,这不就是畏首畏尾吗?这与整天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人没有两样!鲁迅告诉我要将自信力刻在心间,千千万万中国榜样告诉我,不要做畏首畏尾的人。

读鲁迅,读国人,读自信,我相信不再畏首畏尾才是真正读出了鲁迅文字下的情思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篇7】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摘自原文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自从这之后,中国便被一次次侵略,签订了多少不平等的条约,东北三省也一步步沦陷,但是中国在这样巨大的危机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步步走向富强,这最大的原因便是自信力。

因为自信力,中国一步步崛起,因为自信力,中国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自信力,中国一直位于世界国家的前列。自信力,是中国的脊梁!在危难之中,一个个爱国志士愤然挺身,他们不畏牺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坚固的城墙,保卫中国,这些都是因为自信力,是对自己的自信,对国家的自信,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鲁迅,李大钊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当之无愧的中华魂,鲁迅可以用笔作武器,弃医从文,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李大钊也是中国革命的先躯,临危不惧,忠厚朴实,他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崇敬的。而这些伟大的人物为什么可以一直坚持着投身于革命事业呢?因为自信!

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是未来的主载者,不更应该自信吗?自信地面对困难,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篇8】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读鲁迅的文章,大概也有些日子了。从《朝花夕拾》,到《呐喊》《彷徨》,再到《野草》,若自大些,也要说自己对鲁迅论略知一二了。前些日子,新闻要讲鲁迅的文章,便又拿出了《朝花夕拾》,细细品味了一遍,他的文章,每一次用心品读,都能品出不一样的韵味来,但无论是嫉猫如仇,还是怀念过往的鲁迅,亦或是愤世嫉俗的鲁迅,都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完这篇文章,心中不免起了些波澜,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非也,若非这样说,那毕竟是小部分人,那些彻夜守卫边疆的战士,冒着大雪指挥交通的交警,甚至是每天认真工作的市民,都是中国人自信力的体现,在我看来,每日过的充实而非碌碌无为便是自信力了,毕竟,你如何叫每天辛勤工作的人为失掉自信力了呢?

但至于开头引的一句话,放在今天也是不为过的,所有事物都是双面性的人也是这样,有好的也定有差的,但如果评论一件事物是好是坏,若非中心便是看占的比重大的那一面,这社会也是这样,大多数人的自信力和和少数人的自欺力决定了这个社会终究还是以好为主的,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种片面的说法,未免显得荒谬。

那些一面被摧残,另一面继续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人,不正是千千万万个鲁迅吗?这些中国的筋骨和脊梁,必将一代代流传下去,千古流芳。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品读了林语堂的《中国人》。最想以为他写的是中国的昨天,细细体味后,实际上他写的是今天的中国。而且,他真实地思考着自己的国家,反映人生的爱与悲,他会心地去理解国人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无情地去批判社会。我们看到了一个确实已陷入麻烦的中国,但也看出了这个民族有解决这些麻烦的能力,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真实的中国形象。

《中国人》是之前在西方国家很流行的的《吾国吾民》最早全译本。它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林语堂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它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美国总统布什曾这样评论过这本书: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著名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也曾评论:与所有的伟大著作的诞生一样,林语堂先生的这部著作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么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是一本最真实,最深入,最重要的关于中国的书。尤为可贵的是,它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深深地植根于往昔,而灿烂的鲜花则开于今天。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中国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中国人》讲述述了作者眼中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妇女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语言朴质流畅,闲话家常般的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他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既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表达了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也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他认为:林具有在欧洲、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他的笔锋温和幽默。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作者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一个伟大的国家。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书中写到中华民族的生命,好像是在迂缓而安静地向前蠕动着,这是一种沉着坚定的生活的范型,不是冒险进取的生活的范型;其精神与道德习惯亦相称而具有和平与消极之特征。这就是历史上常间歇地被北方民族所征服的根源。作者各种对我们这个民族细腻的刻画还是令我颇有感触。尤其是那些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深度剖析。还有就是林语堂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西方人对《中国人》大加赞赏,是因为他们对中国过于陌生,一切都觉得有趣。那时他们只是认为中国是完全堕落的另类,是文明畸形。通过这本书的全面描述,真实地了解中国人的各方面,其实这书只是表达了一下他自己的观点,是长期痛苦思索、阅读和反省的结果,并且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随时准备接受人们对我的批判。任何经历了人间沧桑的人都能在茶余饭后品出些中国人的道来。

另外,说到对封建思想的毒害,林语堂先生所指出的那种缺乏社会责任感、无集体意识、好安逸、好享受的弊病却依然存在,而且似乎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而逐渐加重。这明显也在说着现在的中国。

引用美国一个著名书评家的话: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在的中国,只要读一本《中国人》就足够了。从林语堂先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赤子之心、文人之诚,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所感触。

相信《读后感中国人900字通用8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中国人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