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精选6篇。

在当今社会,电影对于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作品中感触人心的地方,往往让我们感慨万千,对于我们欣赏作品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观后感可以将自己所看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条理化,加深印象。你知道如何写好作品的观后感吗?考虑到你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编辑了“卢旺达饭店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

看完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感觉心里很沉重,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种族的不同,利用民族的情绪煽动,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胡图族整整杀害了图西族一百万人啊,尸体都无法处理了,画面中的人已经和秋天飘落的树叶一样,生命如此的脆弱,尸体堆满在河边湖边,房子被烧掉了,疯狂的人群挥舞着砍刀叫嚣着。饭店的经理保罗一个胡图族的黑人,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保证这里的民众的安全,求助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为了大家的安全,放弃了自己可以逃出漩涡的机会,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饭店冲进叛军就跳楼避免羞辱,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的死亡的危机,生死的煎熬和恐惧让避难在饭店的图西族人受尽了心灵的折磨。

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跑到哪里去了?只是在作壁上观啊,连个真实的报道都没有,保罗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却拯救了近千人的生命,一个类似纪实性的故事拍摄的平淡却很真实,没有过多血腥的场面,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却很震撼心灵,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人的生命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很心情很灰暗,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如何找到社会和自我的平衡点,如何在短短的2万多天里面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何才能生活的无怨无悔,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一个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广义的命题深深的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上下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每个人的看法答案不尽相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魅力,也许。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2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天,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但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面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兽性到人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文明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3

听老师介绍电影资料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情绪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向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

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只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我的潜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但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职责,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用心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但是应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应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状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回到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杯具。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明白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只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更是一种种族歧视。他们同样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利,却因为皮肤的颜色让白人如此歧视,活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痛心!

那种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忘记了世界上还存在的温暖和完美,他们全部转化成民族仇恨然后拿起屠刀砍向自我的同胞,酿成历史性的惨案。我期望这样的民族事件不再发生。他们为什么不能用心对待民族意识呢?正如我们国家此刻一样,能够宽恕,能够平等,能够友爱的相处。整个国家的民族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象,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4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此刻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向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5

中午不想睡午觉,看了部电影,卢旺达饭店。

现在的心情还不能平复。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它曾经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现在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直也以为,只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军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知道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来,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直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己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6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000字精选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怎么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000字精选,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2】

这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屠杀,发生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没有政府的力量,也没有联合国的援救,任其民兵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地屠杀······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直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现在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取代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应该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可以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直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3】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4】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天,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但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面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兽性到人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文明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5】

怀着复杂的情绪看完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这哪里是电影呀,这明明就是一个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电台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当卢国总统的座机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到达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忙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其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在此后的100天里面,阳光明媚的卢旺达共有91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取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我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6】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7】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贫穷,蜜罐里泡大的不知苦是何味,所以也就少了很多的责任感,多了些自私,伟大这样的词总是口中喊出的,荧幕中的男主人公用自己的`肩膀保护了自己的家人,也保护了一部分图西族的人们,我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之余也想起一个男人在酒店更衣室里崩溃哭泣的样子,那种绝望、愤恨刺痛了我的心,也让我觉得人只要活着,你的生命就承载着他人的生命,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像歌里一样,“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希望我们能够相亲相爱,让我们的祖国母亲更加繁荣昌盛。

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_篇一: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文革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集锦


当我们花了时间认真观看了影片之后,我们或许会获得新的感悟和见解。这个时候可以将观看作品时的启迪总结成观后感,写观后感时充分联系实际,才能保证观后感有感染他人的能力。栏目小编特意为你呈上“《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天,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但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面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兽性到人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文明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2

看完影片后,心境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可是却无法找到适宜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可是经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适宜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经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比较,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经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可是明白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向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所以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我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可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能够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能够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能够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能够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礼貌、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可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境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齐。虽然最终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期望,可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主角,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能够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日,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可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应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期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到人性、从野蛮到礼貌的发展史。可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礼貌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3

这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屠杀,发生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没有政府的力量,也没有联合国的援救,任其民兵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地屠杀······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直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现在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取代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应该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可以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直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4

怀着复杂的情绪看完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这哪里是电影呀,这明明就是一个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电台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当卢国总统的座机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到达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忙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其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在此后的100天里面,阳光明媚的卢旺达共有91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取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我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5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可是谁来救他们?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

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x”呢?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

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

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6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此刻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向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7

中午不想睡午觉,看了部电影,卢旺达饭店。

现在的心情还不能平复。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它曾经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现在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直也以为,只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军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知道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来,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直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己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8

听老师介绍电影资料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情绪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向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

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只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我的潜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但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职责,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用心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但是应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应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状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回到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杯具。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明白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只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更是一种种族歧视。他们同样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利,却因为皮肤的颜色让白人如此歧视,活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痛心!

那种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忘记了世界上还存在的温暖和完美,他们全部转化成民族仇恨然后拿起屠刀砍向自我的同胞,酿成历史性的惨案。我期望这样的民族事件不再发生。他们为什么不能用心对待民族意识呢?正如我们国家此刻一样,能够宽恕,能够平等,能够友爱的相处。整个国家的民族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象,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9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0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恐怖分子袭击事件,人肉炸弹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知道,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 《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 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么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心情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助每一个我们能帮助的人吧!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范文一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文革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一)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文革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二)

看完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感觉心里很沉重,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种族的不同,利用民族的情绪煽动,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胡图族整整杀害了图西族一百万人啊,尸体都无法处理了,画面中的人已经和秋天飘落的树叶一样,生命如此的脆弱,尸体堆满在河边湖边,房子被烧掉了,疯狂的人群挥舞着砍刀叫嚣着。

饭店的经理保罗一个胡图族的黑人,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保证这里的民众的安全,求助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为了大家的安全,放弃了自己可以逃出漩涡的机会,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饭店冲进叛军就跳楼避免羞辱,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的死亡的危机,生死的煎熬和恐惧让避难在饭店的图西族人受尽了心灵的折磨。

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跑到哪里去了?只是在作壁上观啊,连个真实的报道都没有,保罗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却拯救了近千人的生命,一个类似纪实性的故事拍摄的平淡却很真实,没有过多血腥的场面,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却很震撼心灵,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人的生命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很心情很灰暗,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如何找到社会和自我的平衡点,如何在短短的2万多天里面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何才能生活的无怨无悔,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一个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广义的命题深深的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上下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每个人的看法答案不尽相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魅力,也许。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000字8篇


依稀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时,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影片结束后我们不妨去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自己的见解。写观后感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如何让自己撰写的作品观后感体现出原作的精髓呢?下面,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卢旺达饭店》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2】

看完影片后,心境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可是却无法找到适宜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可是经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适宜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经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比较,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经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可是明白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向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所以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我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可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能够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能够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能够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能够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礼貌、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可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境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齐。虽然最终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期望,可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主角,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能够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日,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可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应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期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到人性、从野蛮到礼貌的发展史。可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礼貌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3】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此刻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向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4】

这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屠杀,发生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没有政府的力量,也没有联合国的援救,任其民兵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地屠杀······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直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现在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取代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应该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可以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直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5】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6】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天,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但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面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兽性到人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文明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7】

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8】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1000字


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写观后感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写作品观后感有哪些格式上的要求?您对写好作品的观后感一定充满兴趣吧!为此,读后感大全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1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2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3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此刻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向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4

这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屠杀,发生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没有政府的力量,也没有联合国的援救,任其民兵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地屠杀······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直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现在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取代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应该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可以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直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5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可是谁来救他们?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

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x”呢?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

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

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6

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相信《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精选6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