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集锦。

观影是一种享受,此时心中种种,感慨万千,最是适宜写一篇观后感。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更加深刻。根据你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编辑精心整理了《西南联大》观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1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

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3

最近看了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片子拍得很好,良心之作,每到动情之处就会抑制不住涌动的感情,终至热泪盈眶。八十多年前的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感人至深。

在一个战火纷纷的年代,一个连书桌都无法安放的环境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学术大师。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环境舒适安逸,书籍不计其数,汗牛充栋,而鲜见一代学术宗师,何也?

外部环境变化,危机意识淡薄,青云之志已坠矣。

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正直日本全面侵华之时,日军大举进攻,兵锋正盛,国民政府军队全力抵抗,但却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华北正处于战争的前沿,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不得不扶老携幼,收拾设备家当向南、向西迁移。

清华大学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就将一些贵重设备和资料转移了,使得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后有相当的学习资料和做研究的设备,而南开大学则在日军的空袭中化为废墟,破坏最为严重。但是三个学校优秀的教师得以转移,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三所学校师生从长沙向昆明转移过程中,学校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将这次千里迁移视为组团徒步旅行,这是何等的乐观态度,此精神何等的积极向上。闻一多在迁移过程中,还不忘采集当地民歌、民谣,了解当地民俗,在如此艰难险阻,生命都已经朝不保夕的环境下,竟然还不忘苦中作乐,还不忘增长见识,其俨然已经将此次迁移视为一次做田野调查的绝佳之机会,此种精神我辈之人真是望尘莫及也。

全体师生到昆明之后,衣食住行有诸多不便,物资紧缺,通货膨胀,各个教授为了生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闻一多篆刻卖钱,冯友兰的太太炸麻花,吴大猷养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昆明的臭虫也不放过这些饱学之士,西南联大师生与臭虫经过一番斗争之后,也学会和臭虫和平共处了,臭虫咬它的,师生们睡自己的,不为臭虫的啃食所动。

当时的昆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大后方,在此地聚集了大量的学校、机关、银行等单位,昆明又是滇缅公路的起点,这让昆明成为了日军轰炸的重点之一。当时的昆明,时常会看到日军飞机在头上盘旋,防空警报也会时时响起,而当时的教授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教授学生们《诗经》、《楚辞》、伦理学、科学概论等等学科。此时全体师生无不怀抱学术救国之理想,无不强烈意识到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之处境。国破家亡,唇亡齿寒,切身之体会也。

环境虽然艰苦,国家尚处在苦难之中,此时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读书,而确实是在为国家富强独立而读书,全体师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迸发出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气和决心。

此中华民族虽处于深重灾难中,而希望之所在也。

此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至今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之所在也。

前辈已然用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辈不应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掉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谨记刚毅坚卓,无问西东。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4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5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6

许佳元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怡箫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李敬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白颜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赵彦淇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不成为名著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7自动化——徐锴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念爱萍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7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8

表现西南联大精神与荣光的纪录片《九零后》,5月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影片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通过电影屏幕呈现给当下观众。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多,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这群九零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毅求学,在国家建设中勇担重任,在立德树人中传承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设定了标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说。首映礼上,影片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与观众分享电影幕后的创作故事。于荣光说,该片是对九零后大师们的一份献礼,希望通过影片还原历史,让当今的90后00后记住那代人所做的事情。影片将于5月2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9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担当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年过百岁,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西南联大不是简单的1+1>3,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徐蓓说, 历史上中国大多是私塾学院,并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后来向西方学习成立大学,从起点就是国际化的。而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强强联合,更是令西南联大既有西方的先进思想,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联大选址昆明也是这所大学能够获得得天独厚优势的原因之一。徐蓓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要与国际接轨,昆明跟滇越铁路接轨,连接到广阔的欧洲、美洲,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跟国际有相对通畅的联系。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致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谈起考西南联大有多难?直接凡尔赛地说,一考我就考上了。翻译家杨苡在采访后戴上耳机,我问她听什么,她说这是我的小快乐!我一听,原来是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忆起采访时遇到的动人故事,徐蓓依然记忆犹新。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的九零后,每当忆起青涩时期的故事,那种老顽童式的可爱与幽默,竟还是那么青春!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如出一辙。《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们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互怼,对老师的不屑一顾,现在的观众依然会心一笑,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她希望以这部影片鼓励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困惑,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来,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状态,无需回避,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我的经验是不停学习,不停修正自己。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10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观后感》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

假想一下,一所大学,如果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担任校长,由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华罗庚等人担任老师,而周围的同学又尽是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穆旦等人,同时它的校舍又是由林徽因、梁思成亲自设计那么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可以堪称史上最豪华阵容?
当然,这一切绝不是空想,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是一所真实存在的大学,它就是西南联大。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战争时局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正式成立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西南联大完成战争使命,于1946年宣布结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重新迁回京津。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8年,但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从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欧美的教育人士称,当时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的昆明。
为了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导演组们历时两年多,走遍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采访了49位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采访收集到极其珍贵的资料。
怀着对这些世界级学术泰斗的绚怀之情,我观看了这系列纪录片。在那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有这样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在那个战争年代,他们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愿大师之风骨永不朽。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

《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通用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通用,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

最近看了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片子拍得很好,良心之作,每到动情之处就会抑制不住涌动的感情,终至热泪盈眶。八十多年前的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感人至深。

在一个战火纷纷的年代,一个连书桌都无法安放的环境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学术大师。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环境舒适安逸,书籍不计其数,汗牛充栋,而鲜见一代学术宗师,何也?

外部环境变化,危机意识淡薄,青云之志已坠矣。

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正直日本全面侵华之时,日军大举进攻,兵锋正盛,国民政府军队全力抵抗,但却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华北正处于战争的前沿,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不得不扶老携幼,收拾设备家当向南、向西迁移。

清华大学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就将一些贵重设备和资料转移了,使得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后有相当的学习资料和做研究的设备,而南开大学则在日军的空袭中化为废墟,破坏最为严重。但是三个学校优秀的教师得以转移,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三所学校师生从长沙向昆明转移过程中,学校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将这次千里迁移视为组团徒步旅行,这是何等的乐观态度,此精神何等的积极向上。闻一多在迁移过程中,还不忘采集当地民歌、民谣,了解当地民俗,在如此艰难险阻,生命都已经朝不保夕的环境下,竟然还不忘苦中作乐,还不忘增长见识,其俨然已经将此次迁移视为一次做田野调查的绝佳之机会,此种精神我辈之人真是望尘莫及也。

全体师生到昆明之后,衣食住行有诸多不便,物资紧缺,通货膨胀,各个教授为了生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闻一多篆刻卖钱,冯友兰的太太炸麻花,吴大猷养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昆明的臭虫也不放过这些饱学之士,西南联大师生与臭虫经过一番斗争之后,也学会和臭虫和平共处了,臭虫咬它的,师生们睡自己的,不为臭虫的啃食所动。

当时的昆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大后方,在此地聚集了大量的学校、机关、银行等单位,昆明又是滇缅公路的起点,这让昆明成为了日军轰炸的重点之一。当时的昆明,时常会看到日军飞机在头上盘旋,防空警报也会时时响起,而当时的教授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教授学生们《诗经》、《楚辞》、伦理学、科学概论等等学科。此时全体师生无不怀抱学术救国之理想,无不强烈意识到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之处境。国破家亡,唇亡齿寒,切身之体会也。

环境虽然艰苦,国家尚处在苦难之中,此时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读书,而确实是在为国家富强独立而读书,全体师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迸发出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气和决心。

此中华民族虽处于深重灾难中,而希望之所在也。

此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至今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之所在也。

前辈已然用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辈不应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掉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谨记刚毅坚卓,无问西东。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2】

表现西南联大精神与荣光的纪录片《九零后》,5月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影片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通过电影屏幕呈现给当下观众。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多,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这群九零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毅求学,在国家建设中勇担重任,在立德树人中传承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设定了标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说。首映礼上,影片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与观众分享电影幕后的创作故事。于荣光说,该片是对九零后大师们的一份献礼,希望通过影片还原历史,让当今的90后00后记住那代人所做的事情。影片将于5月2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3】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4】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掀起了一番热潮,也因业务上的需要,寒假时间也特地观看了《西南联大》、《假如国宝会说话》、《书迷》、《创新中国》四部纪录片。换做平时,我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我此刻正在惬意的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无需忧虑,可仔细看看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安逸的珍贵。

看完,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强大祖国的庇护,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而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为了中国的教育甚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畏艰难,从北平、天津等地先后前往云南,为的就是保存号文化的种子,国家的明天。西南联大之所以会出现,跟日本的侵略有直接关系。她的成立当然也离不开那些为了中国教育事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联大教授。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肱骨,也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等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新中国的栋梁。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设施条件不好,影响教和学。西南联大当年却是以几间茅草屋、几支粉笔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培养出无数国之栋梁。故,物质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教育的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的信念是否坚定。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份工作,那你在乎的就是工作条件和薪水;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职业,你就会在乎你的工作成就,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情怀,你便会用这种情怀去教育每一个孩子。我想《西南联大》中的教师便是那个有情怀的老师吧。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5】

许佳元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怡箫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李敬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白颜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赵彦淇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不成为名著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7自动化——徐锴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念爱萍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6】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7】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8】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担当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年过百岁,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西南联大不是简单的1+1>3,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徐蓓说, 历史上中国大多是私塾学院,并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后来向西方学习成立大学,从起点就是国际化的。而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强强联合,更是令西南联大既有西方的先进思想,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联大选址昆明也是这所大学能够获得得天独厚优势的原因之一。徐蓓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要与国际接轨,昆明跟滇越铁路接轨,连接到广阔的欧洲、美洲,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跟国际有相对通畅的联系。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致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谈起考西南联大有多难?直接凡尔赛地说,一考我就考上了。翻译家杨苡在采访后戴上耳机,我问她听什么,她说这是我的小快乐!我一听,原来是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忆起采访时遇到的动人故事,徐蓓依然记忆犹新。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的九零后,每当忆起青涩时期的故事,那种老顽童式的可爱与幽默,竟还是那么青春!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如出一辙。《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们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互怼,对老师的不屑一顾,现在的观众依然会心一笑,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她希望以这部影片鼓励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困惑,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来,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状态,无需回避,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我的经验是不停学习,不停修正自己。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9】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


《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西南联大这所大学的校园状态,这所大学虽然只存在9年,但为我国、为世界创造的价值不可忽视,多少大师都是从这所学校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传奇的时代。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2018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充满斗志,抓住时代的机会,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为中华民族注入青春活力。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通用


观看一部优秀的作品,就如同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每当影片结束时,心里总是充满着不一样的情绪,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同的时期看同一部影视作品可能有不同的感悟,写作品观后感时怎样避免流水账的情况呢?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观后感》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2】

许佳元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怡箫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李敬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白颜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赵彦淇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不成为名著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7自动化——徐锴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念爱萍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3】

最近看了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片子拍得很好,良心之作,每到动情之处就会抑制不住涌动的感情,终至热泪盈眶。八十多年前的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感人至深。

在一个战火纷纷的年代,一个连书桌都无法安放的环境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学术大师。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环境舒适安逸,书籍不计其数,汗牛充栋,而鲜见一代学术宗师,何也?

外部环境变化,危机意识淡薄,青云之志已坠矣。

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正直日本全面侵华之时,日军大举进攻,兵锋正盛,国民政府军队全力抵抗,但却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华北正处于战争的前沿,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不得不扶老携幼,收拾设备家当向南、向西迁移。

清华大学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就将一些贵重设备和资料转移了,使得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后有相当的学习资料和做研究的设备,而南开大学则在日军的空袭中化为废墟,破坏最为严重。但是三个学校优秀的教师得以转移,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三所学校师生从长沙向昆明转移过程中,学校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将这次千里迁移视为组团徒步旅行,这是何等的乐观态度,此精神何等的积极向上。闻一多在迁移过程中,还不忘采集当地民歌、民谣,了解当地民俗,在如此艰难险阻,生命都已经朝不保夕的环境下,竟然还不忘苦中作乐,还不忘增长见识,其俨然已经将此次迁移视为一次做田野调查的绝佳之机会,此种精神我辈之人真是望尘莫及也。

全体师生到昆明之后,衣食住行有诸多不便,物资紧缺,通货膨胀,各个教授为了生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闻一多篆刻卖钱,冯友兰的太太炸麻花,吴大猷养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昆明的臭虫也不放过这些饱学之士,西南联大师生与臭虫经过一番斗争之后,也学会和臭虫和平共处了,臭虫咬它的,师生们睡自己的,不为臭虫的啃食所动。

当时的昆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大后方,在此地聚集了大量的学校、机关、银行等单位,昆明又是滇缅公路的起点,这让昆明成为了日军轰炸的重点之一。当时的昆明,时常会看到日军飞机在头上盘旋,防空警报也会时时响起,而当时的教授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教授学生们《诗经》、《楚辞》、伦理学、科学概论等等学科。此时全体师生无不怀抱学术救国之理想,无不强烈意识到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之处境。国破家亡,唇亡齿寒,切身之体会也。

环境虽然艰苦,国家尚处在苦难之中,此时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读书,而确实是在为国家富强独立而读书,全体师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迸发出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气和决心。

此中华民族虽处于深重灾难中,而希望之所在也。

此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至今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之所在也。

前辈已然用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辈不应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掉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谨记刚毅坚卓,无问西东。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4】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5】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担当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年过百岁,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西南联大不是简单的1+1>3,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徐蓓说, 历史上中国大多是私塾学院,并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后来向西方学习成立大学,从起点就是国际化的。而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强强联合,更是令西南联大既有西方的先进思想,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联大选址昆明也是这所大学能够获得得天独厚优势的原因之一。徐蓓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要与国际接轨,昆明跟滇越铁路接轨,连接到广阔的欧洲、美洲,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跟国际有相对通畅的联系。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致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谈起考西南联大有多难?直接凡尔赛地说,一考我就考上了。翻译家杨苡在采访后戴上耳机,我问她听什么,她说这是我的小快乐!我一听,原来是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忆起采访时遇到的动人故事,徐蓓依然记忆犹新。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的九零后,每当忆起青涩时期的故事,那种老顽童式的可爱与幽默,竟还是那么青春!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如出一辙。《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们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互怼,对老师的不屑一顾,现在的观众依然会心一笑,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她希望以这部影片鼓励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困惑,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来,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状态,无需回避,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我的经验是不停学习,不停修正自己。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6】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7】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8】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掀起了一番热潮,也因业务上的需要,寒假时间也特地观看了《西南联大》、《假如国宝会说话》、《书迷》、《创新中国》四部纪录片。换做平时,我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我此刻正在惬意的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无需忧虑,可仔细看看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安逸的珍贵。

看完,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强大祖国的庇护,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而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为了中国的教育甚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畏艰难,从北平、天津等地先后前往云南,为的就是保存号文化的种子,国家的明天。西南联大之所以会出现,跟日本的侵略有直接关系。她的成立当然也离不开那些为了中国教育事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联大教授。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肱骨,也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等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新中国的栋梁。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设施条件不好,影响教和学。西南联大当年却是以几间茅草屋、几支粉笔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培养出无数国之栋梁。故,物质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教育的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的信念是否坚定。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份工作,那你在乎的就是工作条件和薪水;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职业,你就会在乎你的工作成就,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情怀,你便会用这种情怀去教育每一个孩子。我想《西南联大》中的教师便是那个有情怀的老师吧。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9】

表现西南联大精神与荣光的纪录片《九零后》,5月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影片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通过电影屏幕呈现给当下观众。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多,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这群九零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毅求学,在国家建设中勇担重任,在立德树人中传承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设定了标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说。首映礼上,影片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与观众分享电影幕后的创作故事。于荣光说,该片是对九零后大师们的一份献礼,希望通过影片还原历史,让当今的90后00后记住那代人所做的事情。影片将于5月2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0】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荐]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通用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荐]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通用,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篇1)

许佳元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怡箫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李敬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白颜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赵彦淇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不成为名著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7自动化——徐锴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念爱萍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篇2)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篇3)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篇4)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篇5)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精品]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通用


在我们学习成长过程中,会观赏到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如此,观看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启发,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怎么写了,观后感一边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一边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剧情。那么如何真切的表达作品里的感悟呢?请阅读由栏目小编为你编辑的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1

许佳元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怡箫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李敬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白颜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赵彦淇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不成为名著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7自动化——徐锴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念爱萍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

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3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担当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年过百岁,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西南联大不是简单的1+1>3,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徐蓓说, 历史上中国大多是私塾学院,并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后来向西方学习成立大学,从起点就是国际化的。而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强强联合,更是令西南联大既有西方的先进思想,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联大选址昆明也是这所大学能够获得得天独厚优势的原因之一。徐蓓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要与国际接轨,昆明跟滇越铁路接轨,连接到广阔的欧洲、美洲,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跟国际有相对通畅的联系。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致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谈起考西南联大有多难?直接凡尔赛地说,一考我就考上了。翻译家杨苡在采访后戴上耳机,我问她听什么,她说这是我的小快乐!我一听,原来是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忆起采访时遇到的动人故事,徐蓓依然记忆犹新。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的九零后,每当忆起青涩时期的故事,那种老顽童式的可爱与幽默,竟还是那么青春!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如出一辙。《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们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互怼,对老师的不屑一顾,现在的观众依然会心一笑,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她希望以这部影片鼓励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困惑,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来,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状态,无需回避,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我的经验是不停学习,不停修正自己。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4

最近看了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片子拍得很好,良心之作,每到动情之处就会抑制不住涌动的感情,终至热泪盈眶。八十多年前的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感人至深。

在一个战火纷纷的年代,一个连书桌都无法安放的环境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学术大师。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环境舒适安逸,书籍不计其数,汗牛充栋,而鲜见一代学术宗师,何也?

外部环境变化,危机意识淡薄,青云之志已坠矣。

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正直日本全面侵华之时,日军大举进攻,兵锋正盛,国民政府军队全力抵抗,但却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华北正处于战争的前沿,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不得不扶老携幼,收拾设备家当向南、向西迁移。

清华大学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就将一些贵重设备和资料转移了,使得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后有相当的学习资料和做研究的设备,而南开大学则在日军的空袭中化为废墟,破坏最为严重。但是三个学校优秀的教师得以转移,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三所学校师生从长沙向昆明转移过程中,学校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将这次千里迁移视为组团徒步旅行,这是何等的乐观态度,此精神何等的积极向上。闻一多在迁移过程中,还不忘采集当地民歌、民谣,了解当地民俗,在如此艰难险阻,生命都已经朝不保夕的环境下,竟然还不忘苦中作乐,还不忘增长见识,其俨然已经将此次迁移视为一次做田野调查的绝佳之机会,此种精神我辈之人真是望尘莫及也。

全体师生到昆明之后,衣食住行有诸多不便,物资紧缺,通货膨胀,各个教授为了生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闻一多篆刻卖钱,冯友兰的太太炸麻花,吴大猷养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昆明的臭虫也不放过这些饱学之士,西南联大师生与臭虫经过一番斗争之后,也学会和臭虫和平共处了,臭虫咬它的,师生们睡自己的,不为臭虫的啃食所动。

当时的昆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大后方,在此地聚集了大量的学校、机关、银行等单位,昆明又是滇缅公路的起点,这让昆明成为了日军轰炸的重点之一。当时的昆明,时常会看到日军飞机在头上盘旋,防空警报也会时时响起,而当时的教授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教授学生们《诗经》、《楚辞》、伦理学、科学概论等等学科。此时全体师生无不怀抱学术救国之理想,无不强烈意识到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之处境。国破家亡,唇亡齿寒,切身之体会也。

环境虽然艰苦,国家尚处在苦难之中,此时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读书,而确实是在为国家富强独立而读书,全体师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迸发出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气和决心。

此中华民族虽处于深重灾难中,而希望之所在也。

此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至今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之所在也。

前辈已然用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辈不应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掉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谨记刚毅坚卓,无问西东。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5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掀起了一番热潮,也因业务上的需要,寒假时间也特地观看了《西南联大》、《假如国宝会说话》、《书迷》、《创新中国》四部纪录片。换做平时,我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我此刻正在惬意的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无需忧虑,可仔细看看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安逸的珍贵。

看完,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强大祖国的庇护,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而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为了中国的教育甚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畏艰难,从北平、天津等地先后前往云南,为的就是保存号文化的种子,国家的明天。西南联大之所以会出现,跟日本的侵略有直接关系。她的成立当然也离不开那些为了中国教育事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联大教授。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肱骨,也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等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新中国的栋梁。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设施条件不好,影响教和学。西南联大当年却是以几间茅草屋、几支粉笔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培养出无数国之栋梁。故,物质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教育的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的信念是否坚定。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份工作,那你在乎的就是工作条件和薪水;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职业,你就会在乎你的工作成就,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情怀,你便会用这种情怀去教育每一个孩子。我想《西南联大》中的教师便是那个有情怀的老师吧。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6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7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8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9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观后感》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10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程贺南、裴宜理和马勇等主演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呢?影片主要讲述了西南联大从组建到发展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这所大学的永恒美丽和精神力量。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1200字欣赏


《西南联大》是一部于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该片共有5集,每集长52分钟,纪录片主要讲述了西南联大的组成建立和后期的发展,展现了西南联大的永恒魅力。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因为如此联大毕业率不到50%。

感慨三、坚韧不拔,奋发努力的精神。在吃不饱穿不暖,天天挨敌机轰炸的环境下,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坚持著作,从不放弃。让我印象很深的这样一幕():金岳霖先生花费数年心血撰写的70万字的手稿因躲避轰炸中丢失,所有的心血付之东流,他不气馁,从头开始,没有参考资料仅凭记忆,白天教学、晚上一盏油灯,实践着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感慨四、甘愿吃苦、乐于清贫的精神。抗战时期,全国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联大学生,吃穿住都成问题,敌机轰炸,所有人天天都面临着生死的威胁,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也没能影响到联大师生做学问、学知识。他们抱定知识救国的决心,孜孜不倦,舍身忘我,确实值得现代学生好好学习。有一个镜头:闻一多带领几百名学生从长沙行走1600公里来到了云南,他们边走边学、边走边体查民情、边走边讨论,把队伍当成了移动的课堂。在那么恶劣的条件,那样的环境他们都能如饥似渴地坚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子们还有理由整天游戏、抖音,荒废学业吗。

余秋雨说过: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在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南联大的艰苦卓绝、感受那不灭的精神和一个个崇高的灵魂时,从他们身上给予我们的是前行的力量和顽强生长的动力。

西南联大观后感:中国最牛的大学


这样的一所在战时的临时学校,却培养出了中国鼎鼎有名的一大群人。西南联大,你应该听说过这所大学,虽然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只出现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但是确实说是我国最厉害的大学也一点也不过分,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被折服!

说到高分纪录片,多数人会联想到BBC、NHK出品。但最近有部国产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3分。

这部片子叫西南联大。

央视出品,一共5集,每集50分钟。

还记得今年年初那部叫《无问西东》的电影么?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当时读的正是西南联大。

这座只有8年多历史的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却是史诗般的存在。

西南联大有多牛?我们来看一个数据

年,中国政府授予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8人来自西南联大。

如果还没有概念,我们再来看一列名单

哪个不是中国现代各学科最响当当的人物?

美国学者易社强在《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写到,西南联大是谱写出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的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林语堂评价西南联大是在物质上不得了,在精神上了不得。

所以,西南联大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大学?为何能在短暂的历史中取得如此成就?

时势造英雄,时局创造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办学史,就是一部中国的抗战史。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打响,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被日军占领,天津的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

年9月,北大、清华、南开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临时大学;第二年春天,再次西迁至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南迁之路艰辛异常。

陈寅恪冒险携妻带女离开北平,付出的代价是右眼失明。

在英国学习的华罗庚等人横跨亚欧大陆,换了各种交通工具,千里迢迢回到昆明。

闻一多等人组成旅行团,从长沙步行1600多公里到昆明。

三所大学联合到一起后,谁来管理?

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三常委共同领导这所战时联合大学。

三常委中,年长的蒋梦麟、张伯苓更多的承担协调的作用,学校的日常工作主要由梅贻琦负责。三位校长互敬、互助,使得西南联大成为抗战期间联合到底的唯一一所大学。

学校是办起来了,可条件,实在太艰苦了。

教授们仍拿着400-600元的工资,但在通货膨胀飞涨的情况下,只相当于战前的14块钱。

闻一多不得不靠卖文补贴家用

物理学教授吴大猷则养起了猪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钱穆写下了《国史大纲》,告诉世人中国是不会亡的。

金岳霖在逃离空隙过程中丢失了70万字的手稿后,再度拾起笔写就了《论道》。

华罗庚听着牛擦痒痒的声音和猪马同圈打架的声音,写出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

教授们艰难度日,学生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校舍建在坟场上,王希季(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用了小、挤、脏、乱四个字形容。

学生宿舍就是茅草房,一个屋住40多个人,只要一个人有点动静,全宿舍人都能听到。晚上没有灯,只能凿壁借(月)光看书。

最讨厌的是到处是臭虫,咬得你睡不着觉。

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生们学会了苦中作乐。

臭虫你咬你的,我睡我的。

为了能多吃半碗饭,男同学们学会了吃饭的技术。

爱美的女同学们则掀起了一股吃胡萝卜的风潮。

但最重要也是最快乐的,还是来自学习知识本身。因为他们相信

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是毁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三常委的领导下,西南联大实行的是类似欧美的教学模式

大一不分院系。

所以翻译学家许渊冲和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所以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们都跑来听闻一多的课。

作为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并没有一味地去歌颂这所学校有多伟大,还加入了很多有趣、动人的细节。

比如大师们都有各自的小癖好

闻一多的课是可以抽烟的。

金岳霖戴个贝雷帽上课,说是眼睛不好不能脱帽,遭到学生的无情吐槽。

汪曾祺竭力写成的有诗意有哲理的小说,被沈从文评价为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老是逃课的巫宁坤(翻译家)被吴宓警告,再不上课就不及格。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回忆大半辈子前的往事时,这些年近百岁的老人们,仍如昨天发生的事一样历历在目。

杨苡一口说出自己在西南联大学号时,脸上的骄傲表情。

巫宁坤回忆当初东北沦陷,同学们合唱《松花江上》的场景,唱着唱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杨振宁回忆中国试验原子弹成功后,询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后者并没有拍胸脯说没有,而是在多方证实后给了回信。

许渊冲反复念叨,我的根在联大,根源是闻一多,是钱钟书。

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然,我们谈论西南联大的光辉岁月,并不是要对比现在的大学。时代不同,大学的使命也不同。那个年代,能上大学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现在的大学,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放给了更多的人。

西南联大是一座丰碑,它教会我们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对知识的信念。

航天观后感集锦


一部优秀的影片能够发人深省,不同的人观看一部作品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体会。观后感是智识积累和人格塑造的过程,写作能力的进步可能在写日报时得到体现,什么样的作品名观后感才算优秀而有创意的呢?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航天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航天观后感(篇1)

星期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航天展。

一进去,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卫星、火箭的模型,有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嫦娥号,在电视上我还没见过这些飞船呢!见了这些科技就会想到:现在的科技可真发达呀!

每个火箭有三个空仓,最后只有一个空仓能返回地球,那就是返回仓,返回仓是航天人员休息的空仓。其余两个分别是操控仓和能源仓,操控仓是航天人员在控制火箭的时候,在这个空仓中工作。能源仓则是用太阳能吸收电源,给火箭各个空仓电源。

在宇宙中,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我们就在八大行星之一——地球。地球旁边有一个月球,为了考察月球,中国曾经派出了“嫦娥”号卫星去考察它。月球上有水分,而且非常适合种植物,所以非常适合让人类住,如果地球的资源没了我们人类就可以住在月球。

我们玩了一会儿,突然发现有一个星球称,可以到任何星球上称体重,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月球。我按了月球,体重居然轻了六倍,在冥王星上竟更轻。

啊,这次航天展让我学到了不少的航天知识。

航天观后感(篇2)

二0二二年四月十六日,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令全国人民热血沸腾的日子,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中的三位宇航员成功着陆了!

看!天空中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个焦黄焦黄的铁球,“咻”地一声冲过大气层,像一条绚丽的长龙,令人胆颤。过了几分钟,铁球“砰”的一声,打开了降落伞,铁球渐渐地变慢了,最后“轰”的一声,铁球安全着陆了。大地仿佛都震动了起来。随着铁球大门打开,医护人员们检查好宇航员们的身体后,把他们抬了出来。宇航员们微笑着报告自己的身体情况:“感觉良好!”全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衣服,由于长时间在太空中,他们的皮肤格外的好。

被称为“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来到女儿面前,把一个“星星”送给了她,并说道:“看,妈妈摘到星星了。”她们都开心地笑了。多么幸福啊!

看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妈妈握着我的双手,铿锵有力地说道:“他们在太空中住了一百八十三天,他们是令人敬佩的,我们要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敬佩!

看着他们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我激动不已,心中都是自豪和骄傲。今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让祖国的科技更加发达,让祖国更加强大!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航天观后感(篇3)

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给我讲过《嫦娥奔月》这个凄美的神话故事,从此,我的思絮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飞到了那神秘的月亮和神奇的宇宙中去了。我常常在静谧的夜晚,遥望那皎洁的明月,尽情放飞我的思绪:月亮上面到底有什么?真的有嫦娥吗?真的有玉兔在捣药吗?

后来,随着我渐渐长大,我知道了那只是一段美丽的传说是人们千百年来对飞的追求和向往。

再后来,当我更大一点的时候我从网络里、新闻中知道了中国的航天业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飞速发展着。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02年12月30日,中国的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一次次地震撼着世界,一次次地刺痛欧美航天强国那傲慢的神经,中国发展的速度让他们听到了身后传来追赶的声音,可是中国的航天业却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也发射成功,第一次载人飞行,杨利伟,第一个在太空中出现的中国人,飘渺的太空中从此有了中国人的声音:“太空,我来了!”紧接着,在2005年10月12日,聂海胜、费俊龙两位中国航天业的先行者驾驶神舟六号再一次出现在太空中,这一次,中华儿女的脚印真真正正、清清楚楚地印刻在太空中,那飘扬的五星红旗就是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决心。2007年10月24日关注中国航天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一天,嫦娥一号运载火箭也在西冒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虽然嫦娥一号在人们的视线里只停留了20秒,但是就是这短暂的20秒,凝聚了中国航天科技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努力。嫦娥一号和随后发射的天宫一号在太空中顺利对接,就像两只巨大的手,在太空中扭成一个拳头,一只宣告中国崛起的铁拳!

我再也忍不住了,激动地热泪盈眶,那压抑了许久的航天梦再一次高涨起来,那是我儿时的梦想——做一名能遨游太空的女航天员!为了能实现这个梦想,我从现在起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掌握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识。当我长大的时候,就能祖国对我的希望,圆我儿时的梦想!

想到这儿,我多想快些长大,穿上航天服,驾驶着航天飞机,去遨游那浩瀚的宇宙!

航天观后感(篇4)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

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同时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如今,载人航天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奏响着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1992年,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大决策。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此起步远航: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浩瀚太空,开始谱写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中刻下属于中国人的数字,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终于成真。在载人航天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创造让世人赞叹的一个个新纪录。

一次次中国飞天的步伐,留下的是民族永恒的记忆——中国人来到了太空,而且有信心、有能力飞得更高更远。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为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重点工程。中国载人航天起步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如果按照别人的老路走,我们将永远落后于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实施以来,创造了成功率100%的优异成绩。“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下次任务永远不会是上次任务的简单重复”……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尽了载人航天事业辉煌背后的艰辛和努力。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广大航天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满怀激情,无私奉献着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伟业铸就精神,精神造就伟业。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至今,没有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不可能创造特别的业绩。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中科院院士包为民说,载人航天事业取得如此历史性成就,离不开这种精神力量的推动。

“特别能吃苦”诠释了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浩瀚太空令人神往,但是它对人类的要求极为苛刻。在攀登“天梯”的训练中,中国航天员们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航天员冒着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甚至气栓的危险,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形容:“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很难熬过来。”在超重耐力训练中,航天员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按过。在以航天员为代表的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铸就辉煌、创造奇迹,离不开航天人的艰苦奋斗。

“特别能战斗”诠释了航天人独立自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工程论证、立项时,就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思路,跨过国外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自豪地说:“中国航天火箭上、飞船上的发动机,全是我们自己的。这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

“特别能攻关”诠释了航天人攻坚克难、勇于登攀的品格作风。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形成了12种不同类型的火箭,能满足发射不同轨道、不同重量卫星的要求,具备了发射载人飞船的能力和技术物质基础。为支撑载人航天事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技人员又重点突破了高可靠性、逃逸系统、冗余技术等3道难关。为保证长征二号F火箭具备高可靠性,科技人员采用了55项新技术,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制了堪称世界级课题的火箭故障检测诊断系统,确保中国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正是发扬不畏艰险、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技人员抓住一切机会提高火箭可靠性,最终完成了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别能奉献”诠释了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一人飞天凝结万人心血。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航天员、火箭、飞船等各大系统在内,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从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训练、等待飞天的航天员,到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广大一线航天人,他们的坚守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厚重的一页。

经过几代航天人奋斗拼搏凝聚而成的载人航天精神,不仅是托起飞天梦的精神之翼,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加快建设航天强国、铸造中国航天新的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年,“两弹一星”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见证了我国从航天大国不断向航天强国迈进。

曾3次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次成功和进步,都离不开载人航天精神的引领,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火箭人”这样感悟:载人航天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

载人航天精神贵在“特别”,也难在“特别”。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状态、高质量的工作标准、高质量的工作作风、高质量的工作成效。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加快建设航天强国、铸造中国航天新的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航天观后感(篇5)

星期六,我看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航天飞机》。

一天,一家飞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它一会儿俯冲,一会儿爬升,一会儿翻筋斗,显得很得意。突然,一个庞然大物腾空而起,只见它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飞得无影无踪了。飞机想:这是什么呀?怎么飞得这样快呢?于是,它便去找智慧老人,想问个究竟,智慧老人笑着说:你刚才看到的是航天飞机。你能飞两万米高,它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四个多小时,它只需要飞七分钟。智慧老人停了停,又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它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它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飞机越听越不自在,智慧老人看出了飞机的心思,说:航天飞机有它的长处,你也有你的长处,你的作用也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呀!

看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短处,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瞧不起别人,要相互取长补短。

航天观后感(篇6)

你喜欢航天飞机吗?听了我的介绍,我相信你一定会喜欢我的。

我的脑袋尖尖的,身体庞大,机翼呈三角形,体型是普通飞机的三倍多呢!我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机舱、机身和机尾。第一部分载人,第二部分是安装和回收人造卫星的地方,至于第三部分就是安装发动机的地方喽。

别看我个子大可我很灵活,飞得比普通飞机要快要高呢!普通飞机最高也只能飞到二万多米,而我却能在离地球十几万米远的宇宙中遨游。普通飞机最快的时速也只不过五百到八百公里,而我每小时却能飞五千多公里呢!了不起吧!

我的作用也很大呢!我可以让人类在太空旅行,让人们实现到别的星球上去生存的愿望。我最拿手的本领是用来发射、维修和回收卫星,甚至还能用来截获和破坏敌方卫星。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喜欢上我了呢?

烈士观后感集锦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烈士观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从小到大,我们都观赏过许多精彩的影片,观看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一本好书让你留下的不仅仅是观后感更是一种人生的影响,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烈士观后感【篇1】

周末过后的第一天,我漫步的走进了校园,看见宣传栏上醒目的几个字眼,原来清明节到了,早早的就人为学校的板报刻画好了一片新的场景,走进教室,老师们都到了,然后老师教我们坐下,好像有什么任务似的,接着就说起了明天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地点是观看高桥烈士陵园,大家都高兴了欢呼了起来。

第二天清晨,大家都早早的集合在了教学楼下的大操场上,准备出发。活动的内容是观看高桥烈士陵园,这同时是我校举行艺术节和革命主题教育月的开幕式。当我们来到烈士陵园,一进烈士陵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刻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这是陈毅市长的题词。两旁雕刻着格式的浮雕,两边青松挺立,万古常青。

“悼念仪式开始!”喇叭响了,我们个个站直身子,摘下帽子。伴随着乐曲献上花圈,大家低头默哀。当我见到胸前的红领巾时心情格外激动,久久不能平静,红领巾、红领巾你是红旗的一角,你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要好好学习,珍惜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就这样它把我引进了缅怀先烈的哀思中。悼念仪式完毕后我们开始观看革命烈士博物馆,观看解放上海的影片,观看了英烈厅等,这些都给我增长了解放上海的历史知识,使我受益匪浅。这次活动真有意义,它使我进一步了解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

观看后烈士园,所有的人都被那些曾今的英雄所钦佩,我们心中都顿时都像要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烈士观后感【篇2】

这天,08国贸二班的同学们在这一齐哀悼,一齐祭奠!我们手里握小白花儿,一个之后一个地把小白花儿摆放在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前中间。我们明白他们都是英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宝贵生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久久地站在墓碑前,心里很沉重与敬畏。虽然我们不明白他们是在哪场惊天动地的战役中牺牲的,但我们明白他们都是在战争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的英雄,是他们的热血铺下了我们走上完美生活的红地毯,是他们用生命谱写了祖国和平繁荣的完美篇章,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虽然我们去的烈士陵园很肃穆与庄严,但我们敬献的花圈为烈士陵园增添了几分生气。期望烈士们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祝福与崇敬!他们的付出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并在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前进。我们真的很幸福!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几项仪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三分钟默哀”。在肃穆庄严的纪念碑前,在严肃的氛围中,我们真正地诚心的默哀。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几十年前战士们英勇奋斗,捐躯卫国的壮烈场面。他们很多人都风华正茂,但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救亿万中国人民,他们英勇献身,舍己为人。他们的精神和壮烈牺牲的壮举都会永载史册的!

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就应努力学习“五四”运动精神,并且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要有当祖国接班人的决心,并为此不断奋斗!更要珍惜我们这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与强大,也让和谐的生活更加完美!

烈士观后感【篇3】

4月1日星期三,早上我们在区委书记王文涛同志带领下,去参加上海市革命烈士陵园举行:共和国永远铭记——黄浦区各界缅怀革命先烈诗歌朗诵会。

走进烈士陵园,穿过那条林荫道,映入我的视线的是前任总书记**题的词:“丹心碧血为人民”。这正是对这些烈士最好的描述和评价,也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

今天黄浦区各界缅怀革命先烈的同志们,依次排队来到广场,为革命烈士献上花篮,在参加诗歌朗诵会的后面有一具庞大的石像,他用一只手托住天,象征革命烈士为我们创造的一片天。

缅怀革命先烈诗歌朗诵会结束后,社区党工委副瞿书记和我们支部冯书记等几位领导带我们走进形如金字塔的陈列馆,一个个的看过去,读他们的英雄事迹,也在读他们生命的价值,看着他们留下来的物品,看着他们记的日记,顿时心生愧疚,多久没有系统的记过日记了我不是非常清楚了,陈述每天平平的.日子,就是抱怨工作和生活的不如意,在我面前的这些日记里却是为国为民的抱负,是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今天生活安逸的我们,是否已经忘却了我们所肩负的重担——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看着那些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油画,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对死亡的无畏,在炮火中冲锋,试想现在的我们有谁还能如此的面对死亡?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我们之中又有谁是真正的勇士呢?当然现在的社会不需要我们这样做,但是中国共产党任重而道远,需要的也是这般的勇敢和毅力,因此,年轻的朋友,别让你们的青春虚度吧!你们要做的还有许多……参观完这些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遗址区、碑林区,我们的心情无比沉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成就的取得,同我国近一个半世纪无数烈士的英勇奋斗是分不开的。烈士的一生,就是一篇无比壮丽伟大的史诗。他们坚定的信仰,光辉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不朽的业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做人的楷模。我们应该多学习这些革命先烈的精神,紧紧围绕在党的旗帜下,更好的为祖国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最后我走出这片肃穆庄重之地,与进去的时候不同的是我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为我向党迈进明确了方向、增加了动力。

烈士观后感【篇4】

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他就是革命先烈李大钊。

“永远的丰碑”是李大钊纪念馆内石碑上内容的题目,更是对李大钊烈士品质的赞扬。

11月18日清晨,按照单位的安排,我们乘车来到坐落在京西香山东南的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烈士雕像前列队站好,三鞠躬,并逐一向李大钊烈士敬献了鲜花。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纪念馆内。

青年时期,他留学日本,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选择荣华富贵的生活,却甘心舍弃一切,投身革命,立志为中国摆脱压迫,为人民解放寻求一条出路。19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19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反动派百般迫害,可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义无返顾的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直至1927年不幸被捕。李大钊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上,年仅38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大钊先烈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在那个革命的年代,多少仁人志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崛起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在敌人残暴的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宁愿牺牲也不愿出卖民族的利益,更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传颂,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与传承!

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感慨万千。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发展。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最为新时代新年的我们,应秉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要牢记使命,继承先烈的`光荣传统,去做新时代的青年。

走出纪念馆,再次站在烈士雕像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此刻,这一句句誓言并不单单是几句话那么简单,他是那么沉重,那么深刻!

烈士观后感【篇5】

20xx年5月12号,我们党课2班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到武进烈士陵园,凭吊半个多世纪前为共和国的解放牺牲的烈士们。

武进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武进新城区春秋城池遗址淹城西侧,陵园于1999年初步建成,由碑楼、纪念塔、祭扫广场、引桥及纪念馆组成。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20xx多位英雄在此长眠。在低回的哀乐声中,我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并三鞠躬,寄托我的无限哀思。在我们班班长的引导下,我们缓步参观了烈士纪念馆,试图尽最大可能记住每个平凡而又伟大姓名。流连于革命烈士诗抄碑廊前,我用心去领会那慷慨激昂的文字,感受那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感受那一颗颗为理想、为幸福为之奋斗的心。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照片,一帧帧珍贵的文物史料,一个个逼真的历史场面,无不让我们感到他们仿佛还活在我们中间。或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或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由烈士们开创的和平的年代里,无须经历炮火的洗礼,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但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从鸦*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造就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少英雄豪杰抛头颅、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今天的和平。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矢志不渝地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在对敌斗争中旗帜鲜明、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对党忠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去奋斗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中去。

从求学时起。祭扫烈士陵园是常有的事情,小学初中时候把它当作神圣的仪式。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以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今,我来到了常州,成为一名在常州读书的大学生,通过今天的参观,真实感受到了在常州这片热土上,曾经洒下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谱写过一曲曲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我为我们这座拥有光辉革命斗争历史的红色城市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会更加热爱这片热土,让英烈们安息。

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

烈士观后感【篇6】

今年国庆,我们少先队有一个任务。就是去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后写一篇观后感。于是,我就和父母去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参观。

一走进烈士陵园的大门,一排排整齐的罗汉松耸立在路两旁,好像一个个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化身在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我们参观了广州起义纪念碑、广州公社烈士墓、叶剑英元帅墓、英雄广场等。在广州公社烈士墓刚好有一个旅游团也在参观,有个导游正在讲解。于是我也过去听。从导游的讲解里,我了解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当时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和屠杀,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以及叶挺、叶剑英、苏兆征、聂荣臻、徐向前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崔镛健等150 多名朝鲜人和苏联驻广州领事馆人员也参加了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最终失败,在14日至19日的6天时间里,有5700 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

听完之后,我感受到了那些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们是多么的高大!他们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和屠杀,不怕辛苦,不怕困难,不贪生怕死!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是光荣的!他们是为广州的自由与和平而战死的!他们是我们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这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为我们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人生中仅有的一次生命!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我们今天这样的太平生活。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是我们应该学习烈士们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好好学习,学好本领,以后为祖国多做贡献!

参观完了之后,我们满怀对烈士们的崇敬之意,依依不舍地准备回家。这时,一阵微风吹过,耸立的罗汉松“沙沙”作响,好像在向我们挥手道别似的,我对这些烈士们的敬佩之情再次油然而生。我们尊敬、勇敢的烈士们,您们安息吧!

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不爱自己的幸福生活?当我们热情地赞美蓝天白云,大好河山时,当我们尽情地享受幸福生活,安坐课堂时,谁又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

今年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到雨花台烈士陵园春游,通过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使我明白了:没有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中华门南约500米,陵园以自然山林与名胜古迹为依托,绵延数里。这里山丘叠绕,松柏高耸,沿路灌木成林,绿茵如毡。山上红土遍布,卵石尽显。因为从1927年到1949年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在此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各界爱国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先烈,启迪后人,于1950年修建了烈士陵园。

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烈士群雕。抬头望去,那视死如归的眼神,宁死不屈的气概,实在是泣鬼神憾天地,魂盖苍穹啊!

进到烈士纪念馆内,墙壁上挂满了烈士的照片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玻璃柜里陈列着他们的遗物。我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们英勇就义时的情景:一个腥风血雨的清晨,空旷的中华门外大街上传来沉重脚链的撞击声。全副武装的敌人露出狰狞的面容,押着一列共产党人,他们衣裳褴褛,伤痕累累。他们的脚下流淌着斑斑鲜血:“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这悲壮的歌声响彻黎明前的夜空。

我的心发出阵阵痛楚,泪水模糊了双眼。这些年轻的共产党人面对死亡,长啸当歌,一身正气,威压敌顽。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出了烈士纪念馆,沿着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山路,爬上高高的山岗。仰望着蓝天白云,俯瞰着葱葱山林,我思绪万千!一位伟人说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会牢牢记住。

当我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再次拥入伟大祖国的怀抱之中时,我感觉心中已植入这块神圣的净土,接受了这场灵魂的洗礼。祖国在我心中!

烈士观后感【篇7】

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他就是革命先烈李大钊。

“永远的丰碑”是李大钊纪念馆内石碑上内容的题目,更是对李大钊烈士品质的赞扬。

11月18日清晨,按照单位的安排,我们乘车来到坐落在京西香山东南的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烈士雕像前列队站好,三鞠躬,并逐一向李大钊烈士敬献了鲜花。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纪念馆内。

青年时期,他留学日本,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选择荣华富贵的生活,却甘心舍弃一切,投身革命,立志为中国摆脱压迫,为人民解放寻求一条出路。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反动派百般迫害,可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义无返顾的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直至1927年不幸被捕。李大钊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上,年仅38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大钊先烈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在那个革命的年代,多少仁人志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崛起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在敌人残暴的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宁愿牺牲也不愿出卖民族的利益,更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传颂,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与传承!

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感慨万千。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发展。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最为新时代新年的我们,应秉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要牢记使命,继承先烈的光荣传统,去做新时代的青年。

走出纪念馆,再次站在烈士雕像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此刻,这一句句誓言并不单单是几句话那么简单,他是那么沉重,那么深刻!

烈士观后感【篇8】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全体六年级学生去参观新烈士陵园”。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欢呼起来,甭提多高兴了!

下午3点整,全体师生一齐坐着车来到烈士陵园门口,一下车,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支利剑”上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金灿灿的大字,是啊,是革命烈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把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首先我们参观了展览馆一楼,在一楼我们了解了革命烈士感人的故事以及当时艰难的生活环境及工作情况,还看到了简陋的作战武器。二楼展出的是在我们当地出土的文物,有玉器、陶瓷、衣物等,看了之后,我被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深深打动了,不由地为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随后我们向滩羊馆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活蹦乱跳的“滩羊”,滩羊浑身都是宝,虽然它吃的是草,但它的毛、皮、肉、奶,甚至连它的骨头对人们来说都有好处,滩羊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滩羊是盐池县的标志,不也正是盐池县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精神的体现吗?

听说为了建设新烈士陵园,盐池县人民政府投资了一千多万元呢!但是黄金有价,情无价。它留给后人的却是无尽的激励与鼓舞,让我们记住先烈的遗志发奋图强,再创辉煌吧!

喜欢《《西南联大》观后感集锦》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西南联大》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