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转山观后感

转山观后感

转山观后感

2023-01-08

转山观后感1000字(模板11篇)。

如今电影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好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的收获,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观后感需要真实的叙述看电影时心里的感觉。您也对写好作品的观后感感到一头雾水吧!有请驻留片刻,编辑为你推荐转山观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转山观后感【篇1】

昨晚无意间翻到了电影频道,看到了刚刚开始播放的影片《转山》。影片的名字深深吸引着我,脑海里也马上有了疑问,山为什么会转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看了完整部影片,才明白了这个转字的来之不易。在藏语中,转山本意是一种祈福的仪式,即朝圣者绕着大山不间断地行走,以肉体的磨炼还得心灵的平静。而把这个意义推而广之,则一切的旅行都可以说是转山。

影片很简单,只有一条线索: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张书豪,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是如何就范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他最终到达了内心深处最纯洁的地方拉萨。片中有一句台词引人深思不要有一天我们在对方的葬礼说,当年我们去就好了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心中有着无数的梦想,却被众多俗事束缚着,以为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却不知其实在一天天地虚耗光阴,无形之中离自己的梦想已渐行渐远,直到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张书豪给了我们一个榜样,影片开始时他是一个懦弱寡言的普通男孩,外表的清秀文弱让人不敢相信他的内心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随着他的渐行渐远,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毅果敢,虽然他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高原上的孤魂野鬼,但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片中有两次在他筋疲力尽时遇到了汽车,旁人愿意搭他一程,但他拒绝了,只是淡淡的微笑:谢谢,我可以。眉宇间的刚毅,让他充分展示了一个阳光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转变。他的努力和坚决,终于让他完成了这项在常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作为回报,他见到了入藏第一眼看到就能给人一年好运的梅里雪山,来到了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

看完影片,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有这么大的毅力吗?我想我肯定没有,做为80后的青年人,我想张书豪是我学习的目标,不为要有他一样的毅力,但至少要珍惜现在,抓住每一次机会,这样我的人生才会充实,才会充满挑战。

转山观后感【篇2】

那是离太阳很近的地方,那是离天堂很近的乐土,那是摄人魂魄的拉萨!傲立的雪山、白色的云朵,蓝色的湖泊,绿色的森林,神秘的玛尼堆,飞舞的玛尼旗,与转山朝拜的虔诚藏民融为一体,来西藏吧,这里可以荡涤你的思想,可以净化你的心灵!

很早之前就一直关注这部电影,期待已久了。

一个人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旅程,这个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无数年轻人向往,震撼人心!整部电影,没有半句废话,看人情,看光景,看生命。生命,就是一场旅程。对于我这么一个喜欢旅游,喜欢自由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我也走过转山路,72拐的惊险让我不能忘怀。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不是书豪那不畏艰难为哥哥完成他未完成的愿望的精神;也不是那路上朝拜者信仰的坚定;而是当剧情到书豪跟晓川大哥在山腰看梅里雪山的时候,很可惜,没有如愿,是晓川的话和他那虔诚的心让我很有感触,晓川说:我来3年了,依旧没看到梅里雪山。但是他依然坚定的来了,活着意义何在?晓川在一次次跋涉中抓住了生命的核心,医生说我找死,我觉得不对。我不想死,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

很欣赏晓川大哥幽默的话语:原来是你没诚意。这句话是在他脱光衣服后依旧看不到梅里而发出的一句感慨。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多大的勇气啊。

不过影片很真实的描绘的进藏路上的艰险,真的是一句废话都没有,很精致。看完这个片子,想到某个朋友也是利用暑假从川藏线骑自行车去的西藏,他的朋友说当时他骑车时还被狼追。不过我的朋友不愿告诉我当时旅程发生了什么,刚刚在看这个影片的情节时,总让我猜想他当时的情景。

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骑在路上,寻找价命值,完成自我。这不像是电影,更像是宗教,是一个你自己朝拜你自己的理想,你的信念,你的追求的机会。

转山观后感【篇3】

《转山》是改编自台湾驴友亲身骑行西藏的经历后完成的小说,电影描述的是主人公张书豪为了完成逝去的哥哥的遗愿只身前往丽江,开始了从丽江到拉萨的骑行。这是一场人类征服自然超越自己的行动,也是一个很美好、很动人的故事。

骑行西藏是很多骑行爱好者的终极梦想,途中会经过很多艰难和困苦,对身体素质、意志、心灵都是一种考验,路上有着令人着迷的风景,也会遇上许许多多的人与事,这对电影来说,有着丰富的题材。电影上映之前,在旅游卫视的《行者》栏目,曾经用了几集来介绍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整个拍摄过程遇到了许多外人想象不到的问题,例如胶片数据的丢失等等。看完之后,不禁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

然而当看到了这部电影之后,不禁有点失望,里面的风景的确很美,主人公在路上的遭遇也蛮坎坷的。虽然该片荣获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然后在国内票房上却波澜不惊、惨淡收场。虽然作为一部文艺片,不能仅仅只用票房来衡量片子的好坏,但不能否认,票房也是片子好看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票房为啥会这样呢,细细分析原因,如下:

1、导演明显是没骑过车的门外汉,影片中存在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日程错误混乱,何时何地不分,电影随意的剪切填充镜头,剧组人员明显对于滇藏线、骑行、去拉萨这些重要的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感觉,或者说水平不够。骑行一个月的艰难、骑到一个地方的感动和最终到达拉萨的心灵震撼,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电影不够真实,连骑行爱好者们都要吐槽的话,就已经失去了最忠实的观众。

2、导演为了渲染效果,刻意增加了主人公骑行中遇到的困难,整部电影就像是一笔流水账,在细节上缺乏处理。导演就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每件事只用短短的几个镜头就交待过去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想了解什么细节。影片中很奇怪的穿插了一段似有似无的爱情,可以叫爱情么?一个藏族寡妇,一个台湾学生,演绎了一场既没烟花绚丽还比烟花短暂的邂逅。这些都让人感觉到很扯。于是乎,又失去了一些想看故事情节的观众。

3、电影刻画人物方面也有所欠缺,主人公没刻画好,例如有啥梦想、有啥想法等等,都没有交待好,还没配角李晓川的角色来得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不像那些瞎混几个角色、故事,搞一些特技来骗票房的烂片那样,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可惜导演既不是骑行爱好者,也缺乏刻画细节的功力,没能拍出骑行在路上的真实感受。呵呵,还没《行者》介绍这部电影的栏目来得好看。

转山观后感【篇4】

也许是之前在豆瓣上看到了过多的追捧,导致期望值过高,看之前又在琢磨着是否存在读了一本书或者看了一部电影就突然改变人生方向这种弱智傻叉的问题。结果终于是一点都不意外,看完了我心平气和得穿上工作服挂上胸卡回办公室继续奋斗

对,不是失望,只能是怪自己不切实际的期待指数虚高。其实这的确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电影,在当前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到底要干嘛的中国电影市场,在神马《白蛇传奇》《画壁》这种从拍摄到放映都是此起彼伏的宣传轰炸,要么介个绯闻,要么内个大尺度,造就所谓万众瞩目的假象,实则就是一除了噱头,就是噱头的商业电影,接二连三而来的时候,这样一部意义上多少有些单纯的片子,着实值得我们这些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自顾自挣扎的孩子们静心坐下来,看一看。

孩子。我又提起了这个我一直对谁都排斥着的代名词。因为在观影途中想到。在离世的书纬面前,他是个孩子;在老驴友川哥面前,他是个孩子;在一路上那么多个满脸褶皱皮肤如枯木的藏族老者面前,他是个孩子;在屏幕外同处青葱岁月的观影者面前,他同样是个孩子。一个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写了生命态度的孩子,一个牢记骑出去就要骑回来的好孩子。

听说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于是我在想,那个现实中的张书豪,在一个月的生死行程归来后,内心里到底获得了怎样的蜕变和升华。或者说我还在困惑的是,九死一生的川哥,为什么不要生活不要女朋友不要命都要追求在路上的感觉。我不知道答案,也真心的不理解这种痴狂,但最后的最后我只想到了一个词,信仰。

念及我日复一日盲目茫然如一潭死水像无头苍蝇乱撞的生活,我再一次想到了这个词。信仰。很久以前似乎我经常拿这个词说事儿,从嘴里吐出的时候也没觉得任何沉重严肃。只是因为对这个词的认定和坚持,我那么自以为是得将自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孤立开来,算不上洁身自好,但是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被一个盘观者毫不留情义正言辞得冠以虚伪二字,我泪眼汪汪得落荒而逃,却未能得以跳脱或者释然,一成不变或者说是某称程度上更加疲惫痛苦。

关于信仰最直接的表现莫过于宗教,一如影片中那个修行中的藏族女子,为了虔诚不言不语不眠不休。把生命的意义寄托于一个虚幻的存在,如若真的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心无杂念,其实倒也能算值得。当已完全褪去稚气和小清新的张书豪站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将五彩经文符撒向苍穹,他实现了对信仰的追求。而这个信仰是什么,一个关于亲情的承诺?也许远不止此,那是一颗心灵的成长,何以一言概之。

反观在这俗世里日日满腹牢骚脾气暴躁自视清高又那么不堪一击的自己,觉不久前经历的那场教育倒也是活该或者说必然。幻梦冗长,总要一头扎进冰窟窿才能醒的够透彻。想来,曾经口口念叨的信仰又怎可谓之为信仰,实乃不知天高地厚不识山外有山。如若那真是信仰,又怎么会如此脆弱如此没有底气。

可是连这么个力量微弱的精神支柱都被摧毁,那还能靠什么在这个怎么看怎么想都觉得是宁死也无法屈从的现实社会里安身立命?这又成了新的问题,并且是更加纠结杀伤力更大的问题。

不论是之前看的《背包十年》还是今天的《转山》,推崇者都不约而同得选择了一个诱人的广告语:自由。道理谁人都懂,我们不断选择被同化不断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因为所有人都这样,方式如何殊同,为的不过就是可以使单薄的一己拥有更大的力量,说为了随心所欲也许有些夸张,而崇尚自由恰是最好的描述。契合大众心理的需求,便是最成功的营销。

然而不是所有找准需求切入口的营销都能成功,能长久深入人心的经典一定是关注本质表达的。所以,不论是《背包十年》还是《转山》,都很仁慈善意得作了提醒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骑回去就就要骑回来。在路上的人都喜欢问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在哪里?内个温暖系女声唱过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如此拐弯抹角翻来覆去的瞎想之后,我又一次为自己频繁的纠结找到了安慰的理由:暂时停下脚步,岂不正是在为了而后的重新启程铺砖垫瓦,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呵呵,不错,好借口。阿Q精神常常形成于潜意识。

若为信仰,即便再贫瘠,也必是百难不死!不是么?

转山观后感【篇5】

十天的异国旅行

充满着些许害怕和好奇

但是克服了这些平安归来后

发现我的内心又成熟了一些

今天在家睡到被电话吵醒(很郁闷,忘记关机了)

起来看了慕名已久的《转山》

好久没有写电影观后感的冲动了

现在来描述两笔

《转山》讲述的是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十月,因为哥哥的去世,哥哥身前的日记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旅程,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或伟大,沿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一路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他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观转山有感。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克服重重苦难,最终达到了内心深处的目的地,那个最纯洁的地方——拉萨

这部公路片里主人公张书豪一路走来

便是一场圣洁的洗礼

在有人看来这是神经病的所为,这是寻死之行为

素不知道他是用征服大自然的行为来征服自己的内心

所以在我看来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虔诚

但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简单的电影中不简单的坚持

原来滇藏线的不容易就是随时都可能挂掉

原来不知道雪也有这么讨厌的时候

可以让你步步维艰,冻到半死不活

原来每个拥有西藏梦的孩子都相信有一种东西可以真正抵达内心……

看完《转山》,看完张书豪的坚持

感觉我还是灰常的渺小

西藏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

实现梦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然而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明白痛苦二字的涵义

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会去那里

因为我相信

它不是探险历险,而是一次精神修炼!!

转山观后感【篇6】

有一种亲情叫做承担,有一种梦想叫做延续,有一种坚守叫做选择。由杜家毅导演、张书豪主演的电影《转山》向你深情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骑车从丽江到拉萨的追梦之旅。影片中奇特的风景、艰难的行进、漫长的征途无时无刻不震撼着你的心灵,告诉你一个人的成长该如何学会坚强。

大四结束那年,哥哥去世了,一切来得太突然,对死亡、对失去亲人,我一直都没有概念,那之后的日子很难受,很难受,我想逃离,但又不知道该去哪儿,直到在哥的告别仪式上,我发现他的骑行日记,那是他计划很久但一直来不及出发的旅途影片主人公张书豪真诚感人的内心独白拉开了这次转山之旅的序幕,向你诠释着那段路途蕴涵的特殊意义。

一条坎坷的滇藏线,十一个海拔上千的地点,不期而遇的艰险,张书豪不顾恋人的反对和旁人的劝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路。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他坚定执著,无怨无悔。一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被人欺骗,高山缺氧,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这一切的一切几乎摧毁了这个年轻人永不回头的信念。庆幸的是,他遇到了好心大叔李晓川,纯朴善良的滇藏人,李晓川帮助他、陪伴他,滇藏人民热情款待他、为他祈祷平安这些再次点燃了他最初的激情,给了他支撑下去的力量。但命运总是让人始料未及,骑行中的一次意外事故,致使好友李晓川高位截瘫,惨重的代价让张书豪感到无助与彷徨,他一遍遍拷问自己:我真的该来吗?我的选择真的是对的吗?漫漫长夜,凄冷的风却给不了所谓的答案,只有独自忍受无边的孤独与恐惧,即使痛苦,也要坚持。

荒芜人烟的高原,无数次的打击和折磨,不得不去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好几次都使他陷入回忆的煎熬。我一定要帮你把路走完,这句誓言回荡在高山雪原之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张书豪用二十八天的时间做到了。因为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要走出去,路上的味道,我永远都不会遗忘。好友李晓川在信中表达了他的心声,对于张书豪来说,旅途就这样结束了,而李晓川的.话却是这段旅途最好的馈赠,也是送给他最值得珍惜的礼物。

二十八天,在时光的洪流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却让脆弱不堪的人变得足够勇敢。

二十八天,跌跌撞撞,遍体鳞伤,却依然坚定地用生命走完了那段看似不可能的路。

二十八天,一路上遇到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风风雨雨中,满满都是收获和启迪。

二十八天,理想与现实纠缠,最终是一个人实现了三个人的梦,是现实败给了理想的尊严。

二十八天诠释了一段路,每段路都是一次感悟,每次感悟都是一种成长的蜕变。年轻即出发,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做你敢想的,蓦然回首间,成功也许就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经历,成长总是会让你承受许许多多毫无征兆的磨砺。有些路注定要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坚持自己的选择,靠的不仅仅是决心,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相信。如果你想逃避束缚,寻求心灵的解脱,那就出发吧,行走在路上,遇到未知的一切,或许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坚强。

丽江,拉萨,一次转山之旅,一个年轻人的梦,历时二十八天,真的让人惊叹。

此时此刻,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我依然相信,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释放痛苦的方式就是保持对生活不灭的希望。

转山观后感【篇7】

有一种单纯的感动,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有一种美丽的邂逅,每个人都想拥有;有一种感性的冲动,代表此时此刻的心情。看了《转山》,因为简简单单地一句话:在路上。我不敢用在路上这样神圣的词汇,我没有权利说什么自己也想要那样一种生活,我更加没有必要去长篇大论论述什么。但是,我想要写东西,就像那一种单纯的冲动一样,我仅仅是想要写一些东西。

因为一种简单的冲动而想要看这部电影。当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也许又是一个狗血的为哥哥完成他没有完成的使命或者说爱好。我在想我是否应该关掉电脑去看书。但是我犹豫了一下决定看下去。它没有让我失望,或者更加确切的说给我带来了生命中另外一点曙光。因为面对死亡、分离、爱情、亲情的时候,我们显得那么的脆弱。但是那都不是我们停下来的理由,我们仍然拥有我们自己的梦想,拥有那样一种简单的信仰为自己、为哥哥。脑海中反复出现几个不完整的碎片。母亲说:他喜欢你。儿子说:她喜欢你。简简单单的他跟着朝圣者做着简单的朝拜动作,匍匐在地上,虔诚、简单、毫无杂念。我身上有七个钢钉,但是我仍然决定上路,他们说我这是找死,但是我想说那样一种简单的想要去路上的感情打败了一切,我仍然活着。这样简单的三个片段形成了我对于整部剧的感情基调,放下一些东西,拾起令一些东西。选择一些美好,放弃另外的风景。这就是《转山》,这就是我的感悟。

生活中的我们也常常会失去自己的方向,忘记自己的目标,甚至于连安安静静的生活也是奢侈的愿望。

梦想不是奢望,是星空中的光辉;

现实不是迷茫,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

雪山征服不了我们年轻的生命,

阳光给了我们美丽的希望,

一双腿、一架单车、一颗执着的心,

无论是豺狼、野豹、风霜、雪雨,

抑或是雾霭、刘岚、霓虹;

特大号的雪山冰淇淋是晓川的梦想,

为哥哥完成尚未完成的骑行是家豪的希翼,

所以他们可以坚持属于他们的梦想和勇敢;

空中飘洒着泥土的芬芳,

生命是用来精彩的,

梦想是用来行动的,

即使是死,我仍然要像烟火般绚烂。

转山观后感【篇8】

电影《转山》讲述了一个名叫张书豪的台湾男孩为了完成因为意外死去的哥哥的遗愿只身骑自行车从丽江前往拉萨行走两千多公里的故事,看完后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地震撼了,也才发现自己会如此喜欢这种在路上跋涉前行的感觉,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偿不是在路上跋涉的行者,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而坚持!

骑行的路途是艰苦的,路上面临着被熟人欺骗背叛,需要不停的爬山,上坡下坡,不停的重复,还要克服气压不顺引起的高原反应等等各种困难;然而骑行的路途也是幸福的,路上有美景,有沿途人家的热心帮助和祝福时的温暖,可以没到一个地方就去盖个章做纪念;如同人生的路途一样,有艰苦,有幸福,有温暖,也有寒冷!精神需要独行,路上的苦难对于追求人生感受的人来说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笔财富,相信只要没有被苦难击溃,它然会深化一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认识。

趁年轻的时候应该好好出去走一番,每个人都有出走的理由,想做的事现在不去做,以后可能就没什么机会了,不要我们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要是当时做了就好了!心中得要有自己的信仰,永远不要轻易的被击败,即使全世界都在反对自己,在动摇与坚定之间该像书豪一样不停的再踏一下,再踏一下,因为每坚持一下,离梦想就更近了一步!

医生问在路上受伤的晓川,你不想活了吗?,晓川说,不,我不想死,正是因为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上路,我身上全部是路上的味道!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必须勇敢的前行。

年轻的我们渴望走出去,渴望流浪,渴望认识更广阔的世界,行走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们更加强大,同时也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无论目标多么遥远,路途多么艰险,要坚信,最巨大的力量,依然是梦想!

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的风景!

努力,奋斗。

转山观后感【篇9】

这是讲一个小伙子,从台湾飞到丽江后,骑车去拉萨的经历。

情节不算特别,能想到的遭遇都出现了。历尽千辛万苦,添补了哥哥去世后留给自己心里的那块缺。

这个缺,填的深沉,以至于让我一直看完。

面对亲情和生死, 迷茫总是从心灵开始,到身体的痛苦,再回归到心灵处解脱。

片子思路清晰,主题明确。情节算上紧凑。每一个经历,都使得他的心灵发生着默不作声的变化。而且递进。

首先,年轻女子,在丈夫离开后,自己带着孩子,还照顾公婆。这对于大都市的人来说,在道德上基本是个挑战。他动情了,临走,和孩子依依不舍,转过身时,一行泪潸然落下。这好像是他在整部片子里唯一一次的落泪。

随后,就象苦行僧一样,身体受尽折磨,摔到山坡下险些丧命,食物中毒又死里逃生。后来,总是能带他到安全温暖的地方落脚休息的川哥,意外在山坡摔倒,造成重伤被送往医院,不知死活。这个看起来能添上他心里那块缺的川哥被救护车带走之后,犹如伤口上撒盐。孤独加上雨雪的暴浸、野兽的侵袭使他几近崩溃。

在神志不清的时候,哥哥出现了,牵引着他的灵魂,这就是他当时的信仰:一定到达拉萨。

如果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你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并且必须做。那么这个理由就是信仰。

然后,他看到修行人每走三步就行一个大礼拜的时候,他也做了。因为他感受到有灵魂存在,并且可以给他指引方向,赋予力量。他相信这种方式是有意义的。

最后,他成功了。

到了拉萨,他还没有来得及洗脸,就开始拿着崭新的白毛巾,用清水,而且是热的,开始专注地擦拭那台曾经在他悲愤交加时大踹特踹过的单车。

苦痛会让他坚强,柔情能使之融化,绝望带来崩溃,信仰引领他走向解脱。而真情是信仰的沃土。

这个车擦的好极,修行最后,无论在寺庙还是在家,对待物品和人不都是要这样专注、尊重和珍惜吗?

转山观后感【篇10】

转山,一个独特的词,是藏族人心中的祈愿,为求来世。是指绕着有灵性的大山反复绕走的仪式,转山者,必须舍却已身私欲,仅为他人祈福而行,这是藏族同胞的神圣仪。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要叫《转山》,但是看完它,满脑子都是在路上的味道。

从台湾到昆明,从昆明到丽江,再从丽江到拉萨,一辆自行车,一位24岁的少年,一趟心灵的旅程,一千八百二十多公里的滇藏线,一位迷茫少年尝遍了一路上的日渐冷暖,感受了一路上的欢歌笑语,体味一路上的悲喜离合,在艰险的滇藏路上孤独中寻找自我,最终成长,蜕变的心路历程,这个故事叫《转山》,一股关于梦想和不屈的力量,一场有关信仰和执着的较量,一段关于青春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青春是一场盛宴,那么谁又能说或敢说和这场盛宴无所谓呢?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那时候的你我,后悔从来没有什么作用。很多事情,都在于不断的尝试。很多人总是不断的说,想去哪亦或要去哪,而总是在原地打转,转来转去只能回到原点;在不断抱怨时间太短自己太忙,过程太艰辛,自己肩头有责任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总之各种各样的理由也好借口也罢,一延再延,最后剩下的只是感叹,要是当时说走就走,说做就做多好。有多少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在行走的过程中都慢慢的偏离了轨道,再回头,已经记不得了自己最的坚持。所以杨澜说过一句话走远了,回头望望自己来时的初衷。记得读过赵星的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挺住意味着一切,坚持是最好的品质。剧中的主人翁张书豪已经完整的向我们阐述了这句话无论如何都是有点道理的。

李小川原来是你没诚意。诚意是什么?是坚持,是执着,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坚定的走,走得坚定,心无旁骛,几乎没有谁能做得到。这句话是在他脱光衣服后依旧看不到梅里而发出的一句感慨。其实是对张书豪善意的提醒,也是在对那些那些选择了又在犹豫不决的人的善意提醒。要做就做得干脆,不打算做就干脆不要做,犹犹豫豫,畏畏缩缩,最后当青春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只会变得越来越俗。

关于李小川,我很想说点什么。三次入藏,可是,每次来,都未能看到他一直期望看到的能够给他带来一整年幸运的梅里十三峰。依旧记得他说的回去和他女朋友开个冰激凌店,名字就叫他没有说完,但是最后我们知道店名叫做雪山冰激凌。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时不时的,毫无厘头,没什么理由的蹿出来一个意外,让你措手不及的惊愕。一路上的风景,我们会看到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其实不得而知,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够预先给你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让明天比今天更好一点,一路且行且珍惜。在我们所谓的正确的时间里遇上我们所想的场景,永远只会出现在电影院里面。但是,即便不能这样,李小川还是一如既往的,带着他身上的钢板,奔波在只属于他的路上。一包行李,一辆车。也许这就是他所认为的生活,李小川所认为的生活,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那一小撮跟自己过不去的人,脑子不正常,但是又用朝圣的心理去赞叹,暗地里感叹别人的执着让自己对未来开始发慌。影片的结尾,他再次表明了他对生活的态度,我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在没有完成目标之前,绝不屈服,绝不动摇。

在米拉山口看到满眼的五彩马旗在风中飘扬时,在最后一个山口之前遇到那对朝圣的母女,那样虔诚,那双手合十的叩首,那坚定的信仰和笃定的眼神,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位迷茫的24岁的正青春的张书豪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当他在布达拉宫广场上和藏民们起舞时候,我们热泪盈眶。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没有孤独骑行途中炼狱般的身心拷问,绝不会有站在终点时候内心深处的真正平静。这是一段主人公拿来证明自己活过的经历。

除了电影《转山》里的小川和张书豪,以及那些一心一意想要骑车去西藏的驴友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部影片的监制杜家毅。当我们只能坐在屏幕面前感动,震撼,感慨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当年那个《洗澡》里面高唱着《我的太阳》没有水就会怯场的那个胖子,就是如今坐在幕后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部电影的杜家毅时候,我们是不是忘记了有人活着如同电影一般美丽。

《转山》是一部有关于成长和梦想的电影,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那种对梦想,对生活的态度,那种不屈和顽强,传递给我们一股向上的力量。那些大把大把的青春青葱时光里,谁没有跌跌撞撞的走过。当我们走了这么久,不知道是因为越来越独立还是越来越心虚,发现靠得住的还是自己。《转山》告诉了我们你在过谁的谁?谁活在你身上?你又活在谁的圈里?

就像电影《转山》里那片天,那座雪山。很美好,也许脚印走过之后,那片宁静就荡然无存了。成长,就是这样一段旅程,无需太多的话语,总是要去走的,总是要去领悟的,总是要去经历的,因为成长有关一切,青春无所谓所有。如果说曾经的很多努力带有了意外和跑偏的色彩在,但是有些人就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最初的梦想与所有兵荒马乱的奋斗的力量,所以努力应该成为我们的常态,未来的自己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看了赵薇的《致青春》,更加相信正青春,不迷茫。

总是在问梦想和信仰有多远,其实转山,山没转,仅仅只是人在转。怎么转,在路上。

转山观后感【篇11】

影片主角张书豪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的高原之路前往拉萨。他只是为了完成死去的哥哥未能完成的梦想才做这个决定的,起初我的心里并不赞同他这么做,我觉得这并不是他喜欢的,他只是为了死去的哥哥一时冲动才做的这个决定。爱好旅行的人会把这个视为一段美妙的旅行,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很积极很享受这个过程。但张书豪一定不会,他的旅行还没开始,我就已经开始想象他在途中的沮丧与恼火。刚刚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人,马上又要做自己不喜欢且又具挑战的事情。我想他这一路一定会很痛苦。

但慢慢的我开始改变我的想法了。张书豪,一个没有梦想没有追求每天宅在家里的大学生,在他即将步入社会前夕,不顾家人女友的反对,独自踏上前往拉萨的旅程。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好友悬崖负伤、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在群狼狗的包围中逃脱、由于食物中毒差点丧命旅途中他们遇到很多好心人收留他们帮助他们,途中虽然艰险,但他并不孤单,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与爱。他从懦弱寡言到结识好友晓川再到一个人也可以和藏民共舞谈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啊,不管他完成这段旅程的初衷是因为什么推动他这么做,但是他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完成了这段旅程,我想他会从此爱上这种活动的。回到台湾的他内心应该是充满了成就感的,经过这段旅程,他应该更懂得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了。

这部片子给了我很多启发,人一定要有目标,如果没有,那就让别人给你一个目标,不管你是否接受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目标,但只要你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了,你的人生就不会像从前那样浑浑噩噩没有方向了,慢慢的你会更自信、更懂自己,更明确自己该往哪儿走、怎么走。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转山观后感12篇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当不同的人在看完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转山观后感12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转山观后感【篇1】

十天的异国旅行

充满着些许害怕和好奇

但是克服了这些平安归来后

发现我的内心又成熟了一些

今天在家睡到被电话吵醒(很郁闷,忘记关机了)

起来看了慕名已久的《转山》

好久没有写电影观后感的冲动了

现在来描述两笔

《转山》讲述的是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十月,因为哥哥的去世,哥哥身前的日记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旅程,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或伟大,沿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一路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他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观转山有感。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克服重重苦难,最终达到了内心深处的目的地,那个最纯洁的地方——拉萨

这部公路片里主人公张书豪一路走来

便是一场圣洁的洗礼

在有人看来这是神经病的所为,这是寻死之行为

素不知道他是用征服大自然的行为来征服自己的内心

所以在我看来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虔诚

但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简单的电影中不简单的坚持

原来滇藏线的不容易就是随时都可能挂掉

原来不知道雪也有这么讨厌的时候

可以让你步步维艰,冻到半死不活

原来每个拥有西藏梦的孩子都相信有一种东西可以真正抵达内心……

看完《转山》,看完张书豪的坚持

感觉我还是灰常的渺小

西藏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

实现梦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然而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明白痛苦二字的涵义

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会去那里

因为我相信

它不是探险历险,而是一次精神修炼!!

转山观后感【篇2】

有一种亲情叫做承担,有一种梦想叫做延续,有一种坚守叫做选择。由杜家毅导演、张书豪主演的电影《转山》向你深情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骑车从丽江到拉萨的追梦之旅。影片中奇特的风景、艰难的行进、漫长的征途无时无刻不震撼着你的心灵,告诉你一个人的成长该如何学会坚强。

大四结束那年,哥哥去世了,一切来得太突然,对死亡、对失去亲人,我一直都没有概念,那之后的日子很难受,很难受,我想逃离,但又不知道该去哪儿,直到在哥的告别仪式上,我发现他的骑行日记,那是他计划很久但一直来不及出发的旅途影片主人公张书豪真诚感人的内心独白拉开了这次转山之旅的序幕,向你诠释着那段路途蕴涵的特殊意义。

一条坎坷的滇藏线,十一个海拔上千的地点,不期而遇的艰险,张书豪不顾恋人的反对和旁人的劝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路。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他坚定执著,无怨无悔。一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被人欺骗,高山缺氧,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这一切的一切几乎摧毁了这个年轻人永不回头的信念。庆幸的是,他遇到了好心大叔李晓川,纯朴善良的滇藏人,李晓川帮助他、陪伴他,滇藏人民热情款待他、为他祈祷平安这些再次点燃了他最初的激情,给了他支撑下去的力量。但命运总是让人始料未及,骑行中的一次意外事故,致使好友李晓川高位截瘫,惨重的代价让张书豪感到无助与彷徨,他一遍遍拷问自己:我真的该来吗?我的选择真的是对的吗?漫漫长夜,凄冷的风却给不了所谓的答案,只有独自忍受无边的孤独与恐惧,即使痛苦,也要坚持。

荒芜人烟的高原,无数次的打击和折磨,不得不去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好几次都使他陷入回忆的煎熬。我一定要帮你把路走完,这句誓言回荡在高山雪原之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张书豪用二十八天的时间做到了。因为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要走出去,路上的味道,我永远都不会遗忘。好友李晓川在信中表达了他的心声,对于张书豪来说,旅途就这样结束了,而李晓川的.话却是这段旅途最好的馈赠,也是送给他最值得珍惜的礼物。

二十八天,在时光的洪流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却让脆弱不堪的人变得足够勇敢。

二十八天,跌跌撞撞,遍体鳞伤,却依然坚定地用生命走完了那段看似不可能的路。

二十八天,一路上遇到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风风雨雨中,满满都是收获和启迪。

二十八天,理想与现实纠缠,最终是一个人实现了三个人的梦,是现实败给了理想的尊严。

二十八天诠释了一段路,每段路都是一次感悟,每次感悟都是一种成长的蜕变。年轻即出发,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做你敢想的,蓦然回首间,成功也许就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经历,成长总是会让你承受许许多多毫无征兆的磨砺。有些路注定要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坚持自己的选择,靠的不仅仅是决心,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相信。如果你想逃避束缚,寻求心灵的解脱,那就出发吧,行走在路上,遇到未知的一切,或许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坚强。

丽江,拉萨,一次转山之旅,一个年轻人的梦,历时二十八天,真的让人惊叹。

此时此刻,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我依然相信,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释放痛苦的方式就是保持对生活不灭的希望。

转山观后感【篇3】

那是离太阳很近的地方,那是离天堂很近的乐土,那是摄人魂魄的拉萨!傲立的雪山、白色的云朵,蓝色的湖泊,绿色的森林,神秘的玛尼堆,飞舞的玛尼旗,与转山朝拜的虔诚藏民融为一体,来西藏吧,这里可以荡涤你的思想,可以净化你的心灵!

很早之前就一直关注这部电影,期待已久了。

一个人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旅程,这个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无数年轻人向往,震撼人心!整部电影,没有半句废话,看人情,看光景,看生命。生命,就是一场旅程。对于我这么一个喜欢旅游,喜欢自由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我也走过转山路,72拐的惊险让我不能忘怀。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不是书豪那不畏艰难为哥哥完成他未完成的愿望的精神;也不是那路上朝拜者信仰的坚定;而是当剧情到书豪跟晓川大哥在山腰看梅里雪山的时候,很可惜,没有如愿,是晓川的话和他那虔诚的心让我很有感触,晓川说:我来3年了,依旧没看到梅里雪山。但是他依然坚定的来了,活着意义何在?晓川在一次次跋涉中抓住了生命的核心,医生说我找死,我觉得不对。我不想死,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

很欣赏晓川大哥幽默的话语:原来是你没诚意。这句话是在他脱光衣服后依旧看不到梅里而发出的一句感慨。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多大的勇气啊。

不过影片很真实的描绘的进藏路上的艰险,真的是一句废话都没有,很精致。看完这个片子,想到某个朋友也是利用暑假从川藏线骑自行车去的西藏,他的朋友说当时他骑车时还被狼追。不过我的朋友不愿告诉我当时旅程发生了什么,刚刚在看这个影片的情节时,总让我猜想他当时的情景。

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骑在路上,寻找价命值,完成自我。这不像是电影,更像是宗教,是一个你自己朝拜你自己的理想,你的信念,你的追求的机会。

转山观后感【篇4】

也许是之前在豆瓣上看到了过多的追捧,导致期望值过高,看之前又在琢磨着是否存在读了一本书或者看了一部电影就突然改变人生方向这种弱智傻叉的问题。结果终于是一点都不意外,看完了我心平气和得穿上工作服挂上胸卡回办公室继续奋斗

对,不是失望,只能是怪自己不切实际的期待指数虚高。其实这的确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电影,在当前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到底要干嘛的中国电影市场,在神马《白蛇传奇》《画壁》这种从拍摄到放映都是此起彼伏的宣传轰炸,要么介个绯闻,要么内个大尺度,造就所谓万众瞩目的假象,实则就是一除了噱头,就是噱头的商业电影,接二连三而来的时候,这样一部意义上多少有些单纯的片子,着实值得我们这些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自顾自挣扎的孩子们静心坐下来,看一看。

孩子。我又提起了这个我一直对谁都排斥着的代名词。因为在观影途中想到。在离世的书纬面前,他是个孩子;在老驴友川哥面前,他是个孩子;在一路上那么多个满脸褶皱皮肤如枯木的藏族老者面前,他是个孩子;在屏幕外同处青葱岁月的观影者面前,他同样是个孩子。一个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写了生命态度的孩子,一个牢记骑出去就要骑回来的好孩子。

听说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于是我在想,那个现实中的张书豪,在一个月的生死行程归来后,内心里到底获得了怎样的蜕变和升华。或者说我还在困惑的是,九死一生的川哥,为什么不要生活不要女朋友不要命都要追求在路上的感觉。我不知道答案,也真心的不理解这种痴狂,但最后的最后我只想到了一个词,信仰。

念及我日复一日盲目茫然如一潭死水像无头苍蝇乱撞的生活,我再一次想到了这个词。信仰。很久以前似乎我经常拿这个词说事儿,从嘴里吐出的时候也没觉得任何沉重严肃。只是因为对这个词的认定和坚持,我那么自以为是得将自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孤立开来,算不上洁身自好,但是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被一个盘观者毫不留情义正言辞得冠以虚伪二字,我泪眼汪汪得落荒而逃,却未能得以跳脱或者释然,一成不变或者说是某称程度上更加疲惫痛苦。

关于信仰最直接的表现莫过于宗教,一如影片中那个修行中的藏族女子,为了虔诚不言不语不眠不休。把生命的意义寄托于一个虚幻的存在,如若真的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心无杂念,其实倒也能算值得。当已完全褪去稚气和小清新的张书豪站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将五彩经文符撒向苍穹,他实现了对信仰的追求。而这个信仰是什么,一个关于亲情的承诺?也许远不止此,那是一颗心灵的成长,何以一言概之。

反观在这俗世里日日满腹牢骚脾气暴躁自视清高又那么不堪一击的自己,觉不久前经历的那场教育倒也是活该或者说必然。幻梦冗长,总要一头扎进冰窟窿才能醒的够透彻。想来,曾经口口念叨的信仰又怎可谓之为信仰,实乃不知天高地厚不识山外有山。如若那真是信仰,又怎么会如此脆弱如此没有底气。

可是连这么个力量微弱的精神支柱都被摧毁,那还能靠什么在这个怎么看怎么想都觉得是宁死也无法屈从的现实社会里安身立命?这又成了新的问题,并且是更加纠结杀伤力更大的问题。

不论是之前看的《背包十年》还是今天的《转山》,推崇者都不约而同得选择了一个诱人的广告语:自由。道理谁人都懂,我们不断选择被同化不断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因为所有人都这样,方式如何殊同,为的不过就是可以使单薄的一己拥有更大的力量,说为了随心所欲也许有些夸张,而崇尚自由恰是最好的描述。契合大众心理的需求,便是最成功的营销。

然而不是所有找准需求切入口的营销都能成功,能长久深入人心的经典一定是关注本质表达的。所以,不论是《背包十年》还是《转山》,都很仁慈善意得作了提醒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骑回去就就要骑回来。在路上的人都喜欢问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在哪里?内个温暖系女声唱过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如此拐弯抹角翻来覆去的瞎想之后,我又一次为自己频繁的纠结找到了安慰的理由:暂时停下脚步,岂不正是在为了而后的重新启程铺砖垫瓦,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呵呵,不错,好借口。阿Q精神常常形成于潜意识。

若为信仰,即便再贫瘠,也必是百难不死!不是么?

转山观后感【篇5】

转山,一个独特的词,是藏族人心中的祈愿,为求来世。是指绕着有灵性的大山反复绕走的仪式,转山者,必须舍却已身私欲,仅为他人祈福而行,这是藏族同胞的神圣仪。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要叫《转山》,但是看完它,满脑子都是在路上的味道。

从台湾到昆明,从昆明到丽江,再从丽江到拉萨,一辆自行车,一位24岁的少年,一趟心灵的旅程,一千八百二十多公里的滇藏线,一位迷茫少年尝遍了一路上的日渐冷暖,感受了一路上的欢歌笑语,体味一路上的悲喜离合,在艰险的滇藏路上孤独中寻找自我,最终成长,蜕变的心路历程,这个故事叫《转山》,一股关于梦想和不屈的力量,一场有关信仰和执着的较量,一段关于青春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青春是一场盛宴,那么谁又能说或敢说和这场盛宴无所谓呢?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那时候的你我,后悔从来没有什么作用。很多事情,都在于不断的尝试。很多人总是不断的说,想去哪亦或要去哪,而总是在原地打转,转来转去只能回到原点;在不断抱怨时间太短自己太忙,过程太艰辛,自己肩头有责任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总之各种各样的理由也好借口也罢,一延再延,最后剩下的只是感叹,要是当时说走就走,说做就做多好。有多少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在行走的过程中都慢慢的偏离了轨道,再回头,已经记不得了自己最的坚持。所以杨澜说过一句话走远了,回头望望自己来时的初衷。记得读过赵星的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挺住意味着一切,坚持是最好的品质。剧中的主人翁张书豪已经完整的向我们阐述了这句话无论如何都是有点道理的。

李小川原来是你没诚意。诚意是什么?是坚持,是执着,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坚定的走,走得坚定,心无旁骛,几乎没有谁能做得到。这句话是在他脱光衣服后依旧看不到梅里而发出的一句感慨。其实是对张书豪善意的提醒,也是在对那些那些选择了又在犹豫不决的人的善意提醒。要做就做得干脆,不打算做就干脆不要做,犹犹豫豫,畏畏缩缩,最后当青春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只会变得越来越俗。

关于李小川,我很想说点什么。三次入藏,可是,每次来,都未能看到他一直期望看到的能够给他带来一整年幸运的梅里十三峰。依旧记得他说的回去和他女朋友开个冰激凌店,名字就叫他没有说完,但是最后我们知道店名叫做雪山冰激凌。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时不时的,毫无厘头,没什么理由的蹿出来一个意外,让你措手不及的惊愕。一路上的风景,我们会看到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其实不得而知,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够预先给你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让明天比今天更好一点,一路且行且珍惜。在我们所谓的正确的时间里遇上我们所想的场景,永远只会出现在电影院里面。但是,即便不能这样,李小川还是一如既往的,带着他身上的钢板,奔波在只属于他的路上。一包行李,一辆车。也许这就是他所认为的生活,李小川所认为的生活,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那一小撮跟自己过不去的人,脑子不正常,但是又用朝圣的心理去赞叹,暗地里感叹别人的执着让自己对未来开始发慌。影片的结尾,他再次表明了他对生活的态度,我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在没有完成目标之前,绝不屈服,绝不动摇。

在米拉山口看到满眼的五彩马旗在风中飘扬时,在最后一个山口之前遇到那对朝圣的母女,那样虔诚,那双手合十的叩首,那坚定的信仰和笃定的眼神,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位迷茫的24岁的正青春的张书豪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当他在布达拉宫广场上和藏民们起舞时候,我们热泪盈眶。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没有孤独骑行途中炼狱般的身心拷问,绝不会有站在终点时候内心深处的真正平静。这是一段主人公拿来证明自己活过的经历。

除了电影《转山》里的小川和张书豪,以及那些一心一意想要骑车去西藏的驴友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部影片的监制杜家毅。当我们只能坐在屏幕面前感动,震撼,感慨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当年那个《洗澡》里面高唱着《我的太阳》没有水就会怯场的那个胖子,就是如今坐在幕后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部电影的杜家毅时候,我们是不是忘记了有人活着如同电影一般美丽。

《转山》是一部有关于成长和梦想的电影,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那种对梦想,对生活的态度,那种不屈和顽强,传递给我们一股向上的力量。那些大把大把的青春青葱时光里,谁没有跌跌撞撞的走过。当我们走了这么久,不知道是因为越来越独立还是越来越心虚,发现靠得住的还是自己。《转山》告诉了我们你在过谁的谁?谁活在你身上?你又活在谁的圈里?

就像电影《转山》里那片天,那座雪山。很美好,也许脚印走过之后,那片宁静就荡然无存了。成长,就是这样一段旅程,无需太多的话语,总是要去走的,总是要去领悟的,总是要去经历的,因为成长有关一切,青春无所谓所有。如果说曾经的很多努力带有了意外和跑偏的色彩在,但是有些人就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最初的梦想与所有兵荒马乱的奋斗的力量,所以努力应该成为我们的常态,未来的自己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看了赵薇的《致青春》,更加相信正青春,不迷茫。

总是在问梦想和信仰有多远,其实转山,山没转,仅仅只是人在转。怎么转,在路上。

转山观后感【篇6】

影片主角张书豪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的高原之路前往拉萨。他只是为了完成死去的哥哥未能完成的梦想才做这个决定的,起初我的心里并不赞同他这么做,我觉得这并不是他喜欢的,他只是为了死去的哥哥一时冲动才做的这个决定。爱好旅行的人会把这个视为一段美妙的旅行,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很积极很享受这个过程。但张书豪一定不会,他的旅行还没开始,我就已经开始想象他在途中的沮丧与恼火。刚刚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人,马上又要做自己不喜欢且又具挑战的事情。我想他这一路一定会很痛苦。

但慢慢的我开始改变我的想法了。张书豪,一个没有梦想没有追求每天宅在家里的大学生,在他即将步入社会前夕,不顾家人女友的反对,独自踏上前往拉萨的旅程。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好友悬崖负伤、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在群狼狗的包围中逃脱、由于食物中毒差点丧命旅途中他们遇到很多好心人收留他们帮助他们,途中虽然艰险,但他并不孤单,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与爱。他从懦弱寡言到结识好友晓川再到一个人也可以和藏民共舞谈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啊,不管他完成这段旅程的初衷是因为什么推动他这么做,但是他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完成了这段旅程,我想他会从此爱上这种活动的。回到台湾的他内心应该是充满了成就感的,经过这段旅程,他应该更懂得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了。

这部片子给了我很多启发,人一定要有目标,如果没有,那就让别人给你一个目标,不管你是否接受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目标,但只要你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了,你的人生就不会像从前那样浑浑噩噩没有方向了,慢慢的你会更自信、更懂自己,更明确自己该往哪儿走、怎么走。

转山观后感【篇7】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转山》这部影片,反正我是看了,看的我热血沸腾,当然不是杀日本鬼子的那种,那种只是为了正义的伸张,而这种热血沸腾,是与众不同的,是震撼心灵的那种,它可以让你净化你的心灵,让你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有过那种经历,我相信,生命中没有什么事情还能难倒你。

当看到晓川掉入悬崖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震了一下,一个生命就此而差点结束,他让我明白做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不管你认为你有没有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我,总是觉得很多事情在我的掌控之中,可是未然,一切都不在手中。我总是想把东西拽在手里紧点,可是越紧它越掌握不住,人生亦是如此!

晓川还是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又继续上路,很佩服这种人,对于一种生活的狂烈热爱,是没有什么能够抵挡的住的。他说:喜欢路上的味道,喜欢去看那个雪山冰淇淋。扪心自问,我虽没有那种顽强的意志,但我也想能够走上那条路,静静的享受美好的风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一下自己浮躁的心!

那是一种挑战,挑战自我的超级表现,旅行,是自我的一种解脱,而骑行,则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看完之后,我觉得我此生不会做骑车去西藏这种危险的事情,更多的是对自己,对亲人的责任和牵挂,我没有那种勇气!本身我也是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坚信我会踏上那片土地,但不是通过骑行!

所以,我是打从心里崇拜佩服这些勇敢上路的人们,唯有遥祝骑行在进藏途中的兄弟姐妹们一切安好,祝你们平安。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出发吧。

转山观后感【篇8】

有一种单纯的感动,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有一种美丽的邂逅,每个人都想拥有;有一种感性的冲动,代表此时此刻的心情。看了《转山》,因为简简单单地一句话:在路上。我不敢用在路上这样神圣的词汇,我没有权利说什么自己也想要那样一种生活,我更加没有必要去长篇大论论述什么。但是,我想要写东西,就像那一种单纯的冲动一样,我仅仅是想要写一些东西。

因为一种简单的冲动而想要看这部电影。当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也许又是一个狗血的为哥哥完成他没有完成的使命或者说爱好。我在想我是否应该关掉电脑去看书。但是我犹豫了一下决定看下去。它没有让我失望,或者更加确切的说给我带来了生命中另外一点曙光。因为面对死亡、分离、爱情、亲情的时候,我们显得那么的脆弱。但是那都不是我们停下来的理由,我们仍然拥有我们自己的梦想,拥有那样一种简单的信仰为自己、为哥哥。脑海中反复出现几个不完整的碎片。母亲说:他喜欢你。儿子说:她喜欢你。简简单单的他跟着朝圣者做着简单的朝拜动作,匍匐在地上,虔诚、简单、毫无杂念。我身上有七个钢钉,但是我仍然决定上路,他们说我这是找死,但是我想说那样一种简单的想要去路上的感情打败了一切,我仍然活着。这样简单的三个片段形成了我对于整部剧的感情基调,放下一些东西,拾起令一些东西。选择一些美好,放弃另外的风景。这就是《转山》,这就是我的感悟。

生活中的我们也常常会失去自己的方向,忘记自己的目标,甚至于连安安静静的生活也是奢侈的愿望。

梦想不是奢望,是星空中的光辉;

现实不是迷茫,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

雪山征服不了我们年轻的生命,

阳光给了我们美丽的希望,

一双腿、一架单车、一颗执着的心,

无论是豺狼、野豹、风霜、雪雨,

抑或是雾霭、刘岚、霓虹;

特大号的雪山冰淇淋是晓川的梦想,

为哥哥完成尚未完成的骑行是家豪的希翼,

所以他们可以坚持属于他们的梦想和勇敢;

空中飘洒着泥土的芬芳,

生命是用来精彩的,

梦想是用来行动的,

即使是死,我仍然要像烟火般绚烂。

转山观后感【篇9】

昨晚无意间翻到了电影频道,看到了刚刚开始播放的影片《转山》。影片的名字深深吸引着我,脑海里也马上有了疑问,山为什么会转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看了完整部影片,才明白了这个转字的来之不易。在藏语中,转山本意是一种祈福的仪式,即朝圣者绕着大山不间断地行走,以肉体的磨炼还得心灵的平静。而把这个意义推而广之,则一切的旅行都可以说是转山。

影片很简单,只有一条线索: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张书豪,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是如何就范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他最终到达了内心深处最纯洁的地方拉萨。片中有一句台词引人深思不要有一天我们在对方的葬礼说,当年我们去就好了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心中有着无数的梦想,却被众多俗事束缚着,以为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却不知其实在一天天地虚耗光阴,无形之中离自己的梦想已渐行渐远,直到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张书豪给了我们一个榜样,影片开始时他是一个懦弱寡言的普通男孩,外表的清秀文弱让人不敢相信他的内心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随着他的渐行渐远,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毅果敢,虽然他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高原上的孤魂野鬼,但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片中有两次在他筋疲力尽时遇到了汽车,旁人愿意搭他一程,但他拒绝了,只是淡淡的微笑:谢谢,我可以。眉宇间的刚毅,让他充分展示了一个阳光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转变。他的努力和坚决,终于让他完成了这项在常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作为回报,他见到了入藏第一眼看到就能给人一年好运的梅里雪山,来到了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

看完影片,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有这么大的毅力吗?我想我肯定没有,做为80后的青年人,我想张书豪是我学习的目标,不为要有他一样的毅力,但至少要珍惜现在,抓住每一次机会,这样我的人生才会充实,才会充满挑战。

转山观后感【篇10】

《转山》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骑行西藏的旅行记录。

张书豪是一个大四学生,大四毕业那年他的哥哥意外去世了。在整理哥哥得物品时发现了一本骑行日记,里边规划了西藏骑行路线,为了完成哥哥得遗愿他便踏上了骑行滇藏线的旅程。

他从丽江出发,为了办理通行证被骗,在路上遇到了晓川他们结伴同行。晓川是一个资深的骑行爱好者,西藏路线骑行过好几次,就是为了看到神山白色冰淇凌,因为人们说一入西藏如果你能白色冰淇淋就可以得到一年的好运,倒霉的是前几次他们都没遇到因为天气原因。

路上晓川帮助了张书豪很多教他各种路况及天气,饮食及住宿的指导,像个哥哥一样。遗憾的半路上下山坡摔成重伤无法继续骑行,只能他自己一个人前进。期间遇到饥饿,遇到黑熊及狼,最后行李都丢失了,跑到林子里湖边晕倒了,差点冻死,是他哥哥的遗愿坚持着自己活着,最后获得了医生的救护而继续前进最终而成功的到达了西藏,后来他再也不是那个小男生,性格早已变得如同大山一般。影片的最后晓川又活过来了,在身上的钢板还没有拆除他又踏上了骑行之路,并最终看到了白色的冰淇凌。

记得听说西藏的时候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当时一部电视剧叫做《血色浪漫》里边有关于西藏以及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故事,便对西藏充满了好奇。

在大一点从各种探险视频及现在的自媒体上了解到西藏的景色及西藏人们的饮食文化。但是都过于片面,没有亲身体会。

xx年4月份我和两个朋友开车自驾去西藏,从成都出发,途经川藏线及青藏线用时17天,来谈一谈真实的感受。

西藏面对最大的考验就是一路的高低海拔,从2000-6000不等。也许你刚适应了3400下一个山就是4500,这种情况你会感觉头疼呼吸困难,所有如果要去就要提前准备治疗高原反应的药及氧气瓶。

西藏路上的天空真的很蓝,白云感觉可以触手可及。

路上的天气真的是一天能经历过四个季节,早上起来穿长袖,中午在山底下穿短袖,进入了山有可能下大雨或者大雪这些是很常见的,所有如果要去,即使最热的月份也要带上羽绒服。

当你在路上见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徒步的,骑车子的,开车的,还有朝拜的,你的心里就会发生变化,西藏不像是电视或者影片上看到的那样,其实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最后对于要去西藏人的几件建议:

1,高海拔地区尽量不要太兴奋及剧烈运动容易缺氧。

2,路上景色及景点特别多,要懂得取舍。

3,沿途的路况因为下雪或者小雨变化很快,路况要提交规划好并及时关注路线情况,切记不能赶夜路。

4,最好多人同行有照应。

转山观后感【篇11】

这是讲一个小伙子,从台湾飞到丽江后,骑车去拉萨的经历。

情节不算特别,能想到的遭遇都出现了。历尽千辛万苦,添补了哥哥去世后留给自己心里的那块缺。

这个缺,填的深沉,以至于让我一直看完。

面对亲情和生死, 迷茫总是从心灵开始,到身体的痛苦,再回归到心灵处解脱。

片子思路清晰,主题明确。情节算上紧凑。每一个经历,都使得他的心灵发生着默不作声的变化。而且递进。

首先,年轻女子,在丈夫离开后,自己带着孩子,还照顾公婆。这对于大都市的人来说,在道德上基本是个挑战。他动情了,临走,和孩子依依不舍,转过身时,一行泪潸然落下。这好像是他在整部片子里唯一一次的落泪。

随后,就象苦行僧一样,身体受尽折磨,摔到山坡下险些丧命,食物中毒又死里逃生。后来,总是能带他到安全温暖的地方落脚休息的川哥,意外在山坡摔倒,造成重伤被送往医院,不知死活。这个看起来能添上他心里那块缺的川哥被救护车带走之后,犹如伤口上撒盐。孤独加上雨雪的暴浸、野兽的侵袭使他几近崩溃。

在神志不清的时候,哥哥出现了,牵引着他的灵魂,这就是他当时的信仰:一定到达拉萨。

如果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你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并且必须做。那么这个理由就是信仰。

然后,他看到修行人每走三步就行一个大礼拜的时候,他也做了。因为他感受到有灵魂存在,并且可以给他指引方向,赋予力量。他相信这种方式是有意义的。

最后,他成功了。

到了拉萨,他还没有来得及洗脸,就开始拿着崭新的白毛巾,用清水,而且是热的,开始专注地擦拭那台曾经在他悲愤交加时大踹特踹过的单车。

苦痛会让他坚强,柔情能使之融化,绝望带来崩溃,信仰引领他走向解脱。而真情是信仰的沃土。

这个车擦的好极,修行最后,无论在寺庙还是在家,对待物品和人不都是要这样专注、尊重和珍惜吗?

转山观后感【篇12】

带着一份期待把转山看完了,也许是有日子没有好好看过什么好的电影了吧,这部片子让我启示颇多。

书豪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台湾青年,无所事事,整天窝在家里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的哥哥书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处处是书豪的榜样。哥哥报名了一个流浪者计划骑自行车去拉萨。书豪对哥哥的疯狂行为表示不解,他只想在家被人照顾,安逸生活下去。书伟的意外去世撼动了书豪的心,书豪决定完成哥哥的愿望。父母、女朋友都觉得他不行,劝他不要这么偏执。书豪为了证明自己,踏上征程,从丽江出发骑自行车到拉萨。

刚出丽江,书豪遇到了一位骑行者晓川与他同路,晓川是位比书豪年长的骑行爱好者,经验多,两人投宿过香格里拉的牧民奶奶家,也在盐田的藏女小男孩家过过夜,品尝着大哥做的酥油饼干,有了小川的陪伴书豪觉得自己这一路上并不孤单。

夜翻山路,晓川意外坠崖,身受重伤。怒江被藏獒追逐、然乌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经历重重险境让他的信念几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可书豪依然在路上。通麦路遇朝圣母女,书豪寻找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开始想家,此时他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固然新鲜,但家才是人的根!

看到这里突然明白开头的那句台词的意思,孩子,走出去就要走回来,记得家里有人在等你!

影片《转山》观后感


影片《转山》观后感

转山,一个独特的词,是藏族人心中的祈愿,为求来世。是指绕着有灵性的大山反复绕走的仪式,转山者,必须舍却已身私欲,仅为他人祈福而行,这是藏族同胞的神圣仪。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要叫《转山》,但是看完它,满脑子都是在路上的味道。

从台湾到昆明,从昆明到丽江,再从丽江到拉萨,一辆自行车,一位24岁的少年,一趟心灵的旅程,一千八百二十多公里的滇藏线,一位迷茫少年尝遍了一路上的日渐冷暖,感受了一路上的欢歌笑语,体味一路上的悲喜离合,在艰险的滇藏路上孤独中寻找自我,最终成长,蜕变的心路历程,这个故事叫《转山》,一股关于梦想和不屈的力量,一场有关信仰和执着的较量,一段关于青春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青春是一场盛宴,那么谁又能说或敢说和这场盛宴无所谓呢?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那时候的你我,后悔从来没有什么作用。很多事情,都在于不断的尝试。很多人总是不断的说,想去哪亦或要去哪,而总是在原地打转,转来转去只能回到原点;在不断抱怨时间太短自己太忙,过程太艰辛,自己肩头有责任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总之各种各样的理由也好借口也罢,一延再延,最后剩下的只是感叹,要是当时说走就走,说做就做多好。有多少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在行走的过程中都慢慢的偏离了轨道,再回头,已经记不得了自己最的坚持。所以杨澜说过一句话走远了,回头望望自己来时的初衷。记得读过赵星的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挺住意味着一切,坚持是最好的品质。剧中的主人翁张书豪已经完整的向我们阐述了这句话无论如何都是有点道理的。

李小川原来是你没诚意。诚意是什么?是坚持,是执着,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坚定的走,走得坚定,心无旁骛,几乎没有谁能做得到。这句话是在他脱光衣服后依旧看不到梅里而发出的一句感慨。其实是对张书豪善意的提醒,也是在对那些那些选择了又在犹豫不决的人的善意提醒。要做就做得干脆,不打算做就干脆不要做,犹犹豫豫,畏畏缩缩,最后当青春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只会变得越来越俗。

关于李小川,我很想说点什么。三次入藏,可是,每次来,都未能看到他一直期望看到的能够给他带来一整年幸运的梅里十三峰。依旧记得他说的回去和他女朋友开个冰激凌店,名字就叫他没有说完,但是最后我们知道店名叫做雪山冰激凌。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时不时的,毫无厘头,没什么理由的蹿出来一个意外,让你措手不及的惊愕。一路上的风景,我们会看到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其实不得而知,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够预先给你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让明天比今天更好一点,一路且行且珍惜。在我们所谓的正确的时间里遇上我们所想的场景,永远只会出现在电影院里面。但是,即便不能这样,李小川还是一如既往的,带着他身上的钢板,奔波在只属于他的路上。一包行李,一辆车。也许这就是他所认为的生活,李小川所认为的生活,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那一小撮跟自己过不去的人,脑子不正常,但是又用朝圣的心理去赞叹,暗地里感叹别人的执着让自己对未来开始发慌。影片的结尾,他再次表明了他对生活的态度,我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在没有完成目标之前,绝不屈服,绝不动摇。

在米拉山口看到满眼的五彩马旗在风中飘扬时,在最后一个山口之前遇到那对朝圣的母女,那样虔诚,那双手合十的叩首,那坚定的信仰和笃定的眼神,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位迷茫的24岁的正青春的张书豪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当他在布达拉宫广场上和藏民们起舞时候,我们热泪盈眶。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 没有孤独骑行途中炼狱般的身心拷问,绝不会有站在终点时候内心深处的真正平静。这是一段主人公拿来证明自己活过的经历。

除了电影《转山》里的小川和张书豪,以及那些一心一意想要骑车去西藏的驴友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部影片的监制杜家毅。当我们只能坐在屏幕面前感动,震撼,感慨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当年那个《洗澡》里面高唱着《我的太阳》没有水就会怯场的那个胖子,就是如今坐在幕后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部电影的杜家毅时候,我们是不是忘记了有人活着如同电影一般美丽。

《转山》是一部有关于成长和梦想的电影,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那种对梦想,对生活的态度,那种不屈和顽强,传递给我们一股向上的力量。那些大把大把的青春青葱时光里,谁没有跌跌撞撞的走过。当我们走了这么久,不知道是因为越来越独立还是越来越心虚,发现靠得住的还是自己。《转山》告诉了我们你在过谁的谁?谁活在你身上?你又活在谁的圈里?

就像电影《转山》里那片天,那座雪山。很美好,也许脚印走过之后,那片宁静就荡然无存了。成长,就是这样一段旅程,无需太多的话语,总是要去走的,总是要去领悟的,总是要去经历的,因为成长有关一切,青春无所谓所有。如果说曾经的很多努力带有了意外和跑偏的色彩在,但是有些人就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最初的梦想与所有兵荒马乱的奋斗的力量,所以努力应该成为我们的常态,未来的自己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看了赵薇的《致青春》,更加相信正青春,不迷茫。

总是在问梦想和信仰有多远,其实转山,山没转,仅仅只是人在转。怎么转,在路上。

《转山》观后感800字


《转山》观后感

有一种亲情叫做承担,有一种梦想叫做延续,有一种坚守叫做选择。由杜家毅导演、张书豪主演的电影《转山》向你深情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骑车从丽江到拉萨的追梦之旅。影片中奇特的风景、艰难的行进、漫长的征途无时无刻不震撼着你的心灵,告诉你一个人的成长该如何学会坚强。

大四结束那年,哥哥去世了,一切来得太突然,对死亡、对失去亲人,我一直都没有概念,那之后的日子很难受,很难受,我想逃离,但又不知道该去哪儿,直到在哥的告别仪式上,我发现他的骑行日记,那是他计划很久但一直来不及出发的旅途影片主人公张书豪真诚感人的内心独白拉开了这次转山之旅的序幕,向你诠释着那段路途蕴涵的特殊意义。

一条坎坷的滇藏线,十一个海拔上千的地点,不期而遇的艰险,张书豪不顾恋人的反对和旁人的劝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路。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他坚定执著,无怨无悔。一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被人欺骗,高山缺氧,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这一切的一切几乎摧毁了这个年轻人永不回头的信念。庆幸的是,他遇到了好心大叔李晓川,纯朴善良的滇藏人,李晓川帮助他、陪伴他,滇藏人民热情款待他、为他祈祷平安这些再次点燃了他最初的激情,给了他支撑下去的力量。但命运总是让人始料未及,骑行中的一次意外事故,致使好友李晓川高位截瘫,惨重的代价让张书豪感到无助与彷徨,他一遍遍拷问自己:我真的该来吗?我的选择真的是对的吗?漫漫长夜,凄冷的风却给不了所谓的答案,只有独自忍受无边的孤独与恐惧,即使痛苦,也要坚持。

荒芜人烟的高原,无数次的打击和折磨,不得不去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好几次都使他陷入回忆的煎熬。我一定要帮你把路走完,这句誓言回荡在高山雪原之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张书豪用二十八天的时间做到了。因为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要走出去,路上的味道,我永远都不会遗忘。好友李晓川在信中表达了他的心声,对于张书豪来说,旅途就这样结束了,而李晓川的话却是这段旅途最好的馈赠,也是送给他最值得珍惜的礼物。

二十八天,在时光的洪流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却让脆弱不堪的人变得足够勇敢。

二十八天,跌跌撞撞,遍体鳞伤,却依然坚定地用生命走完了那段看似不可能的路。

二十八天,一路上遇到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风风雨雨中,满满都是收获和启迪。

二十八天,理想与现实纠缠,最终是一个人实现了三个人的梦,是现实败给了理想的尊严。

二十八天诠释了一段路,每段路都是一次感悟,每次感悟都是一种成长的蜕变。年轻即出发,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做你敢想的,蓦然回首间,成功也许就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经历,成长总是会让你承受许许多多毫无征兆的磨砺。有些路注定要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坚持自己的选择,靠的不仅仅是决心,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相信。如果你想逃避束缚,寻求心灵的解脱,那就出发吧,行走在路上,遇到未知的一切,或许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坚强。

丽江,拉萨,一次转山之旅,一个年轻人的梦,历时二十八天,真的让人惊叹。

此时此刻,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我依然相信,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释放痛苦的方式就是保持对生活不灭的希望。

《转山》观后感1200字


《转山》观后感

《转山》这部电影不长,但做工精良,主旨感情明确,是一部不错的励志型电影。主人公张书豪的经历的挫折与坎坷对于在电影之外的我们其实是很难想象的,我相信一心要为哥哥完成心愿的他在经历之前也没有能够充足的考虑,因为毕竟他还是带着一些鲁莽与草率的,但这个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理智的男孩子最终依然到达了旅程的终点,完成了哥哥的遗愿,当然,也了了自己的一桩心结。而且,在片尾,在半途中受伤的晓川大哥也已恢复并重新踏上旅程,并同样成功的骑到了珠峰脚下,见证到了最大的雪山冰淇淋。
这当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主人公身边的各种人物进行分析,这个小伙一路几千公里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们,这些人们的行为也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如同人在社会中的打拼一样。现在的我虽然离真正的社会还很遥远,甚至还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对于社会多少有些幼稚的幻想,但是,对我来说,我渴望我能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幼稚下去,既然要一直这么下去,就不妨换些好听点的词:乐观,坚持,善。
对于第一个词,其实在电影中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我依然想说。乐观的品质可以帮助人在逆境中冷静地思考。同许多优良的品质一样,乐观同样也是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我这个涉世较浅的高中学生,让人很容易就有这孩子爱放空炮的想法。乐观的心态源于高度的自信,而真正的自信来源知识的积累和心态的稳定,在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的前提下,人都可以做到自信而致乐观。人只需经历过或者说见识过社会的各个不同的外貌,换句话说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总会不够的,只有真正的对社会了解到一定深度才会最终的定型下来,所以乐观的心态要从一而终的保持下来并不容易。所以,事先了解社会的黑暗面对人是绝对有好处的,不仅为心灵弱小的人打了一剂预防针,而且对上述后两者的养成与保持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这是我的想法。
而坚持,可以说是一个人成功的必须和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本电影之中,主人公的毅力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尽管他也怀疑过自己的动机,也曾动摇,甚至对着车子发火,但他还是在众人的帮助下坚持骑到了拉萨。对于坚持,我想讲一个在自己身上的故事:11月份时,我与一个同学心血来潮去爬山,出发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骑到山脚已是四点,看着刚下完雪的秦岭,两人心一横一定要爬到山顶摸到雪!!于是就向着一个没有人去的山头进发(山顶上有座小庙),由于山上融雪很快,原本的小山路泥泞湿滑,无法行走,只能踩着有草的地方,以半山腰上的树为抓点,一棵树一棵树的迎着山坡向上前进,两人相差不远。突然,我在跳向下一棵树时,手没有抓牢,于是整个人向乘着滑滑梯一样向下滑,幸亏同学眼疾手快抓住了我,不然..这样的事最后我俩都发生了几次。上了有一半左右,将近6点了,太阳即将消失在对面的山后,我向他提议说不上了太危险了,太阳也快下山了他说没事没事,再往上走点,后来我又劝了他几次,他都说没事没事再走走看,最后,我们成功登顶,消失在山后的太阳又回来了。等到下到山脚,他一下扶住我哎呦我去,有点晕,没劲了可见他体力并不如我,但没有他的坚持,就算我有体力,也是登不到顶的。此事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后来我的行事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坚持的重要性也是在这时有了初步的概念。在这个社会里,很少有能不忘自己的初心坚持到最后的人,而其实这类人才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这些具有极客精神的,在平常人眼里总是那么爱较真的人,往往能干出大事业。马云也好,俞敏洪也罢,他们所传递的,就是坚持到底的精神,即事业精神。
善,总被认为是很虚的东西,所以总会被人忽视,但其实它在做人做事,大事小事都有体现。在影片中,主人公张书豪的善良,云南李晓川的善良,藏族妈妈的善良,路人的善良,大夫的善良...所有人的善良贯穿于张书豪的骑行之路,也促成了他的成功。可以说,张书豪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人善意的帮助,是不可能骑到拉萨的。身为理性的无神论者,不相信神明的我依旧相信着善与恶的存在。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限制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但换句话说,人需要主动为善,善应是不带有功利性的,自主的,纯洁的,以真正的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不然不配称为善。人们总说此说法有过于虚假,我却认为:不管这善多么虚无,多么令人失望,然此乃大道也。借用韩寒的话就是:众善只有够重,诸恶才能被诛。也应了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转山》观感


《转山》观感

自山起,至水兴,笑看风云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出去,今晚在网上把一直想看的《转山》一口气看完了。

作为一个喜欢出行的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片尾川哥的总结,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出去。

尽管,电影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对人物内心的描述还不够细腻和到位,但跟随镜头的记录,仍然强烈体会得到这份感觉。

亲人离世的打击和茫然,让年轻人以完成哥哥生前定好的骑行拉萨的计划来抒发其思念。可以说他是打着冲动上的路,目的很简单,就是骑行到西藏。一路上,他遇到种种人和事,逐渐改变其最初的目的,渐渐的他开始明白哥哥当初的追求。

一路艰险、一路风光、一路幸福、一路挑战、一路坚持,积蓄的感情,在他以强弩之末势摇晃中骑上米拉雪山垭口时,得到点燃。

来到拉萨的他,收获了最珍贵的心灵洗涤。

当这段经历渐归平淡后,他适时收到了曾经的患难骑友,又上路后给他邮寄的照片。一段文字,再次提醒我病好了后我就出发了,我朋友说我找死,我说不,我想好好活下去,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

观转山有感


转山观后感

也许是之前在豆瓣上看到了过多的追捧,导致期望值过高,看之前又在琢磨着是否存在读了一本书或者看了一部电影就突然改变人生方向这种弱智傻叉的问题。结果终于是一点都不意外,看完了我心平气和得穿上工作服挂上胸卡回办公室继续奋斗

对,不是失望,只能是怪自己不切实际的期待指数虚高。其实这的确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电影,在当前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到底要干嘛的中国电影市场,在神马《白蛇传奇》《画壁》这种从拍摄到放映都是此起彼伏的宣传轰炸,要么介个绯闻,要么内个大尺度,造就所谓万众瞩目的假象,实则就是一除了噱头,就是噱头的商业电影,接二连三而来的时候,这样一部意义上多少有些单纯的片子,着实值得我们这些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自顾自挣扎的孩子们静心坐下来,看一看。

孩子。我又提起了这个我一直对谁都排斥着的代名词。因为在观影途中想到。在离世的书纬面前,他是个孩子;在老驴友川哥面前,他是个孩子;在一路上那么多个满脸褶皱皮肤如枯木的藏族老者面前,他是个孩子;在屏幕外同处青葱岁月的观影者面前,他同样是个孩子。一个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写了生命态度的孩子,一个牢记骑出去就要骑回来的好孩子。

听说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于是我在想,那个现实中的张书豪,在一个月的生死行程归来后,内心里到底获得了怎样的蜕变和升华。或者说我还在困惑的是,九死一生的川哥,为什么不要生活不要女朋友不要命都要追求在路上的感觉。我不知道答案,也真心的不理解这种痴狂,但最后的最后我只想到了一个词,信仰。

念及我日复一日盲目茫然如一潭死水像无头苍蝇乱撞的生活,我再一次想到了这个词。信仰。很久以前似乎我经常拿这个词说事儿,从嘴里吐出的时候也没觉得任何沉重严肃。只是因为对这个词的认定和坚持,我那么自以为是得将自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孤立开来,算不上洁身自好,但是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被一个盘观者毫不留情义正言辞得冠以虚伪二字,我泪眼汪汪得落荒而逃,却未能得以跳脱或者释然,一成不变或者说是某称程度上更加疲惫痛苦。

关于信仰最直接的表现莫过于宗教,一如影片中那个修行中的藏族女子,为了虔诚不言不语不眠不休。把生命的意义寄托于一个虚幻的存在,如若真的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心无杂念,其实倒也能算值得。当已完全褪去稚气和小清新的张书豪站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将五彩经文符撒向苍穹,他实现了对信仰的追求。而这个信仰是什么,一个关于亲情的承诺?也许远不止此,那是一颗心灵的成长,何以一言概之。

反观在这俗世里日日满腹牢骚脾气暴躁自视清高又那么不堪一击的自己,觉不久前经历的那场教育倒也是活该或者说必然。幻梦冗长,总要一头扎进冰窟窿才能醒的够透彻。想来,曾经口口念叨的信仰又怎可谓之为信仰,实乃不知天高地厚不识山外有山。如若那真是信仰,又怎么会如此脆弱如此没有底气。

可是连这么个力量微弱的精神支柱都被摧毁,那还能靠什么在这个怎么看怎么想都觉得是宁死也无法屈从的现实社会里安身立命?这又成了新的问题,并且是更加纠结杀伤力更大的问题。

不论是之前看的《背包十年》还是今天的《转山》,推崇者都不约而同得选择了一个诱人的广告语:自由。道理谁人都懂,我们不断选择被同化不断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因为所有人都这样,方式如何殊同,为的不过就是可以使单薄的一己拥有更大的力量,说为了随心所欲也许有些夸张,而崇尚自由恰是最好的描述。契合大众心理的需求,便是最成功的营销。

然而不是所有找准需求切入口的营销都能成功,能长久深入人心的经典一定是关注本质表达的。所以,不论是《背包十年》还是《转山》,都很仁慈善意得作了提醒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骑回去就就要骑回来。在路上的人都喜欢问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在哪里?内个温暖系女声唱过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如此拐弯抹角翻来覆去的瞎想之后,我又一次为自己频繁的纠结找到了安慰的理由:暂时停下脚步,岂不正是在为了而后的重新启程铺砖垫瓦,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呵呵,不错,好借口。阿Q精神常常形成于潜意识。

若为信仰,即便再贫瘠,也必是百难不死!不是么?

[收藏]电影《转山》观后感800字精选


一些经典的电影是值得我们反复观看的,大家或多或少都沉迷于优秀的影视作品,为了防止感悟被遗忘,应该赶忙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时需要围绕基本观点来摆事实、讲道理。怎样写出关于作品的全面的观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电影《转山》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电影《转山》观后感 篇1

影片主角张书豪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的高原之路前往拉萨。他只是为了完成死去的哥哥未能完成的梦想才做这个决定的,起初我的心里并不赞同他这么做,我觉得这并不是他喜欢的,他只是为了死去的哥哥一时冲动才做的这个决定。爱好旅行的人会把这个视为一段美妙的旅行,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很积极很享受这个过程。但张书豪一定不会,他的旅行还没开始,我就已经开始想象他在途中的沮丧与恼火。刚刚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人,马上又要做自己不喜欢且又具挑战的事情。我想他这一路一定会很痛苦。

但慢慢的我开始改变我的想法了。张书豪,一个没有梦想没有追求每天宅在家里的大学生,在他即将步入社会前夕,不顾家人女友的反对,独自踏上前往拉萨的旅程。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好友悬崖负伤、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在群狼狗的包围中逃脱、由于食物中毒差点丧命旅途中他们遇到很多好心人收留他们帮助他们,途中虽然艰险,但他并不孤单,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与爱。他从懦弱寡言到结识好友晓川再到一个人也可以和藏民共舞谈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啊,不管他完成这段旅程的初衷是因为什么推动他这么做,但是他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完成了这段旅程,我想他会从此爱上这种活动的。回到台湾的他内心应该是充满了成就感的,经过这段旅程,他应该更懂得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了。

这部片子给了我很多启发,人一定要有目标,如果没有,那就让别人给你一个目标,不管你是否接受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目标,但只要你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了,你的人生就不会像从前那样浑浑噩噩没有方向了,慢慢的你会更自信、更懂自己,更明确自己该往哪儿走、怎么走。

电影《转山》观后感 篇2

带着一份期待把转山看完了,也许是有日子没有好好看过什么好的电影了吧,这部片子让我启示颇多。

书豪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台湾青年,无所事事,整天窝在家里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的哥哥书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处处是书豪的榜样。哥哥报名了一个流浪者计划骑自行车去拉萨。书豪对哥哥的疯狂行为表示不解,他只想在家被人照顾,安逸生活下去。书伟的意外去世撼动了书豪的心,书豪决定完成哥哥的愿望。父母、女朋友都觉得他不行,劝他不要这么偏执。书豪为了证明自己,踏上征程,从丽江出发骑自行车到拉萨。

刚出丽江,书豪遇到了一位骑行者晓川与他同路,晓川是位比书豪年长的骑行爱好者,经验多,两人投宿过香格里拉的牧民奶奶家,也在盐田的藏女小男孩家过过夜,品尝着大哥做的酥油饼干,有了小川的陪伴书豪觉得自己这一路上并不孤单。

夜翻山路,晓川意外坠崖,身受重伤。怒江被藏獒追逐、然乌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经历重重险境让他的信念几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可书豪依然在路上。通麦路遇朝圣母女,书豪寻找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开始想家,此时他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固然新鲜,但家才是人的根!

看到这里突然明白开头的那句台词的意思,孩子,走出去就要走回来,记得家里有人在等你!

电影《转山》观后感 篇3

十天的异国旅行

充满着些许害怕和好奇

但是克服了这些平安归来后

发现我的内心又成熟了一些

今天在家睡到被电话吵醒(很郁闷,忘记关机了)

起来看了慕名已久的《转山》

好久没有写电影观后感的冲动了

现在来描述两笔

《转山》讲述的是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十月,因为哥哥的去世,哥哥身前的日记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旅程,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或伟大,沿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一路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他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观转山有感。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克服重重苦难,最终达到了内心深处的目的地,那个最纯洁的地方——拉萨

这部公路片里主人公张书豪一路走来

便是一场圣洁的洗礼

在有人看来这是神经病的所为,这是寻死之行为

素不知道他是用征服大自然的行为来征服自己的内心

所以在我看来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虔诚

但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简单的电影中不简单的坚持

原来滇藏线的不容易就是随时都可能挂掉

原来不知道雪也有这么讨厌的时候

可以让你步步维艰,冻到半死不活

原来每个拥有西藏梦的孩子都相信有一种东西可以真正抵达内心……

看完《转山》,看完张书豪的坚持

感觉我还是灰常的渺小

西藏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

实现梦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然而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明白痛苦二字的涵义

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会去那里

因为我相信

它不是探险历险,而是一次精神修炼!!

观《转山》有感


《转山》观后感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转山》这部影片,反正我是看了,看的我热血沸腾,当然不是杀日本鬼子的那种,那种只是为了正义的伸张,而这种热血沸腾,是与众不同的,是震撼心灵的那种,它可以让你净化你的心灵,让你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有过那种经历,我相信,生命中没有什么事情还能难倒你。

当看到晓川掉入悬崖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震了一下,一个生命就此而差点结束,他让我明白做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不管你认为你有没有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我,总是觉得很多事情在我的掌控之中,可是未然,一切都不在手中。我总是想把东西拽在手里紧点,可是越紧它越掌握不住,人生亦是如此!

晓川还是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又继续上路,很佩服这种人,对于一种生活的狂烈热爱,是没有什么能够抵挡的住的。他说:喜欢路上的味道,喜欢去看那个雪山冰淇淋。扪心自问,我虽没有那种顽强的意志,但我也想能够走上那条路,静静的享受美好的风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一下自己浮躁的心!

那是一种挑战,挑战自我的超级表现,旅行,是自我的一种解脱,而骑行,则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看完之后,我觉得我此生不会做骑车去西藏这种危险的事情,更多的是对自己,对亲人的责任和牵挂,我没有那种勇气!本身我也是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坚信我会踏上那片土地,但不是通过骑行!

所以,我是打从心里崇拜佩服这些勇敢上路的人们,唯有遥祝骑行在进藏途中的兄弟姐妹们一切安好,祝你们平安。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出发吧。

观电影转山有感


电影转山观后感

带着一份期待把转山看完了,也许是有日子没有好好看过什么好的电影了吧,这部片子让我启示颇多。

书豪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台湾青年,无所事事,整天窝在家里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的哥哥书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处处是书豪的榜样。哥哥报名了一个流浪者计划骑自行车去拉萨。书豪对哥哥的疯狂行为表示不解,他只想在家被人照顾,安逸生活下去。书伟的意外去世撼动了书豪的心,书豪决定完成哥哥的愿望。父母、女朋友都觉得他不行,劝他不要这么偏执。书豪为了证明自己,踏上征程,从丽江出发骑自行车到拉萨。

刚出丽江,书豪遇到了一位骑行者晓川与他同路,晓川是位比书豪年长的骑行爱好者,经验多,两人投宿过香格里拉的牧民奶奶家,也在盐田的藏女小男孩家过过夜,品尝着大哥做的酥油饼干,有了小川的陪伴书豪觉得自己这一路上并不孤单。

夜翻山路,晓川意外坠崖,身受重伤。怒江被藏獒追逐、然乌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经历重重险境让他的信念几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可书豪依然在路上。通麦路遇朝圣母女,书豪寻找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开始想家,此时他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固然新鲜,但家才是人的根!

看到这里突然明白开头的那句台词的意思,孩子,走出去就要走回来,记得家里有人在等你!

《焦裕禄》观后感1000字(模板11篇)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焦裕禄》观后感”,敬请浏览。

好的影视作品能给人带来不少感悟,每当观看一部作品之后,都会对剧中的情节难以忘怀。而观后感在帮我们梳理剧情的同时可以记录这些内心的共鸣。写多了观后感,我们的写作能力也能有所提高。你知道一份标准的观后感需要有哪些方面吗?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焦裕禄》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焦裕禄》观后感 篇1

看完电影《焦裕禄》,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眼前仍是兰考漫天风沙里倔强挺立的幼苗,焦裕禄,他也和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先贤一样,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影片再现了这样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形象,生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闪耀的精神的光芒,聚焦成同一个璀璨夺目的闪光点,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们深情缅怀这个名字,就是在呼唤这样一种崇高而不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在向每一个党员干部发出忠告:永远要做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绝不能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时时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才会拥戴你、支持你。反之,置人民利益于不顾,当官作老爷,欺压百姓,终将被人民所唾弃。

焦裕禄是主动请命、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奔赴兰考灾区的。而当时沸沸扬扬的所谓“灾区栽干部”的议论,正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某些干部,使之把灾区视为畏途。他面对狂暴的“三害”,从灾难压顶的兰考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豪迈地喊出有朝一日沙丘可以变成绿林,涝洼可以养鱼,盐碱地可以长出好庄稼,关键是要有一个“干”字的石破天惊的预言。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以重病之躯,夙夜匪懈地为兰考人民奔波、操劳。(观后感 )他紧紧依靠群众领导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殊死搏斗,脚踏实地为人民办了一件件实事。他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不追逐名利,时刻以一个普通劳动者要求自己。这一切,又无不系于他身上最本质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事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集中群众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他笃诚地实践了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焦裕禄》观后感 篇2

在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听说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那时候我只知道他在兰考县致力于治理盐碱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但是在观影以后,对于焦裕禄同志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的认真勤恳和奉献精神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我们党对于群众路线历来的解释,正如毛主席讲的,无非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就是正确地反映群众的意见,然后正确地领导群众。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

焦裕禄同志身为一名县委书记始终都在贯彻着群众路线,了解群众的需求,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在他刚刚上任时,就关注到了火车站候车群众缺乏物资、挨饿受冻而不得不离乡背井的苦楚,因此他依然放弃了自己的补贴特权,下放救灾物资,与群众们同甘共苦。他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无私奉献、情操高尚、人格伟大。

县里种植泡桐的大学生决定离开兰考,回归故里的时候,焦裕禄同志依然为他送上诚挚的祝福,最终也是他的无私和真诚挽留了大学生。无论条件有多困难,需求有多迫切,焦裕禄同志始终一心为民,一切为了群众,这样的奉献精神让人震撼。他带领群众抗风沙、战盐碱、堵风口,栽下了泡桐几百里,造福兰考人民。

由于兰考的特殊气候和物资的匮乏,领导干部们许多罹患了浮肿病,生命岌岌可危,因此焦裕禄同志宁可自己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也要为其他的干部争取到更好的治疗条件和食品补给,他关注群众的一切需求,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所以他人虽死而神不朽,精神逾远而弥存。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几代人!

虽然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们并没有经历那样艰苦的年代,但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不能变,一心一意为群众的宗旨永远不能变。新时期的党员依然需要焦裕禄同志这样的奉献精神,积极走群众路线,发挥好领导带头作用,续写新中国的华丽篇章。

《焦裕禄》观后感 篇3

11月6日,我们怀着兴奋而又敬佩的心情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走进纪念馆,迎面立在前院中心的是一座用汉白玉雕刻成的焦裕禄同志的半身像,雕像后面,在连接两个展室高高的建筑物上,是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金光闪闪的“焦裕禄纪念馆”馆名,庄严而肃穆。该纪念馆由三展室构成,分别以文字、照片、书法、绘画、音像、群雕、实物等真实、形象 、生动地再现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参观结束,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焦裕禄同志的光辉形象始终在我脑海中回放。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

在焦裕禄同志身上,我明白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专业知识不是人生的全部,同时还要具备做人最起码的品格:责任,正直,有自己的原则,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等。今天,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只以金钱和权力衡量成功与否的世界里,人们忙着赚钱,忙着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忘记了人应有的品德。甚至有不少人说焦裕禄、任长霞这类人都很傻。的确,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前途和生命,已是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不会做的事。难道,敢于承担责任,舍己为人已经真的为人所抛弃了吗?但实际上,我们仍然会被那些遵守着自己内心道德准则的人所感动,仍然不停呼唤着人类本性的善以及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否则,人们不会谴责那些看见小悦悦被碾压却见死不救的路人,不会赞扬那位救小悦悦的拾破烂大妈,随之更不会在网上出现所谓的“撑腰体”,这说明我们已经开始反思,反思这个缺乏道德、缺乏责任意识的社会。如今,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学习焦裕禄精神并不是一个表面工作,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高尚的道德,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工作和生活应有的担当,并不是只存在于课本,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于现实中。虽然感觉他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真实而遥远的人存在,才让我们觉得生活除了让人忙碌的活下去,还有更多的意义存在,或许这就是所说的信仰。

古人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一个在校研究生,虽然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没有足够的资本为社会做贡献,但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他的伟大首先在于“修身”,在于遵守自己的内心道德准则。所以,今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会不断地提升自身修养,做一个无愧于内心的人。

焦裕禄离开我们40多年了,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没有忘记他,先后有20多位国家领导人为他题词赋诗。“花生、大枣、泡桐”成了兰考三宝,兰考人民更没有忘记他。焦裕禄精神———忠诚、爱民、科学、创造、实干、奉献,是兰考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财富。

《焦裕禄》观后感 篇4

4月22日,***队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体观看了影片《焦裕禄》。焦裕禄,这是一个对于我非常熟悉的名字,但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是在我观看了《焦裕禄》这部影片以后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官是为了什么?为名利?还是为人民?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品质和精神给我以强烈的震撼和启迪,使我进一步理解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

做为一个共产党员,他为我们做了表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有义务和责任为百姓服务,为强国、富民奉献一切。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更应该要有焦裕禄精神,将这种精神化作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学有榜样,感有方向。学习焦裕禄同志,究竟要学什么?我觉得我们广大的党员需要以焦裕禄精神为尺子,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自身改进的重点。

第一,要学习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当焦裕禄1962年初到兰考看到的是穷山恶水,百姓忍饥挨饿,干部人心思去的局面。面对困难焦裕禄没有动摇,没有退却,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沙治水治“三害”,为查灾情忍着病痛走遍了所有村队,探访了县境内全部沙丘、风口。为了全县人民能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要学习他立足实际、敬业奉献的精神。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顶风冒雨、明察暗访、不顾病痛用科学发展观描绘出了兰考的新篇章。为锁住兰考的风沙,他带领通讯员推着自行车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风沙起因;为改善气候环境,他倡导并亲手在沙丘上种下一颗颗泡桐树;为解决夏季水患,他又在洪水季节顶风冒雨查看水情。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工作内容虽然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境.在困难面前我们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工作方法采取的是实事求是,**研究还是推诿扯皮,知难而退?这些,焦裕禄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第三,要学习他率先垂范、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初到兰考的焦裕禄看到百姓的贫苦生活,在主要领导反对的情况下,带头取消了领导干部的特殊生活待遇;在为解决干部因饥饿浮肿而影响工作时,他冒着政治风险主动拍板购买议价粮;当地区公署派专员**时,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他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精神赢得了党和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比焦裕禄同志,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更不能放松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今天,虽然我们和焦裕禄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工作的条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根本上讲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觉得焦裕禄就在我们的身旁,焦裕禄精神就在我们的心里。

《焦裕禄》观后感 篇5

通过观看,让我对焦裕禄同志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给我本人心灵巨大的震感,让我从内心深处深感焦裕禄同志的工作动力是从哪里来的,让我彻底明白要时刻对党忠诚、对岗位热爱、对人民群众要具有深厚的感情。但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同时又是一名司法行政干警,不能忘却感动,因为最重要的是在感动之后我们需要付诸不折不扣的行动。

一、要时刻对党忠诚。

从我本人角度理解对党的忠诚是要坚定党的宗旨、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形象、严守党的纪律。焦裕禄同志便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他不畏困难,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义无反顾的投身艰苦地区从事党的事业,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许多领导干部深思。有时我们遇到棘手的工作时就紧皱眉头,完不成上级交办的工作时讲客观理由。但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中,遭人误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他却一如既往的干工作。他的光辉业绩为我们当今的领导干部确立了一个笔直的标杆,用自己的言行了树立一个共产党员的丰碑。从中让我个人明白,党和人民因为信任我,所以让我成为一名领导干部,我就不能只看官位的大小,更不能看财富的多少,要看在这个领导位置上为社会做了什么,为老百姓做了什么,范文《看焦裕禄影片有感》。

二、要对岗位热爱。

我理解的对岗位的热爱就是要时刻把工作岗位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要以干好各项工作为最终目标,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将学到知识,总结的经验、练就的本领,全部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为各族百姓群众服务。影片中,焦裕禄同志的一句话时刻在我脑海中回响,“党是叫我们带领30万兰考人民战胜灾荒的,而不是来送人民群众逃难的……”。焦裕禄同志的这种精神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对我们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在工作中,作为领导干部的我们,有些时候干事怕担责,遇难绕道走,这都是一些违背党的原则的做法。焦裕禄同志在身患重病,却依然坚持工作,在病房里还在学习,这种爱岗敬业,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领导干部学习。

三、要对人民群众具有深厚的感情。

焦裕禄同志将自己的全部余生交给了党和国家还有人民群众,他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他在人民群众内心深处树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他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牺牲、不搞特殊都是我们当代领导干部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体现,我从焦裕禄同志的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按照“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局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焦裕禄》观后感 篇6

观看***组织的廉政教育电影《焦裕禄》后,我遭到很深的教育,也得到很多的启示,焦裕禄同道作为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在兰考工作仅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可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及永久怀念。在现在看来,当时他办的大实事未几,但留给兰考人民至全体我党员的物资及精神财富却是永久的,我以为要从以下方面往学习他:

一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的精神。作为一位新进的基层小学班主任教师,面临的是艰苦的工作环境,五花八门的学生,烦杂的工作事项。有人调侃地把班主任教师称为 “全能保母”。真可谓是官职小、级别低、权利小、责任大,且年复一年面对的都是扑朔迷离的学生工作,确切令人感到身心疲惫。为此,每个基层班主任教师一定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不厌其烦地立足基层做好工作,否则就耐不住这份辛劳。

二是要学习他踏实的工作作风。身为县委书记焦裕禄同道能够始终坚持深进实际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一马当先在第一线,这使我深受感动。当前,基层政府的工作正向服务型转型。我们基层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性质也在由之前的行政命令向为学生服务转变,如何做好现阶段的学生工作使自己成为一位合格的基层班主任教师,就必须向焦裕禄同道学习,常常深进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才能了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题目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是要学习他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奉行廉洁的操守尤其重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市场的活跃,利益分配的体现情势日趋显现。基层教师身在基层岗位,没日没夜地工作,腾不出时间往运作自己的实体,月工资低。看到人家甚么都有,整天酒脱地过日子,确切有种身陷弱势群体的感觉。如何调剂自己,就要向焦裕禄同道学习,保持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抵得住金钱、美色的***,耐得住基层教师的这份清贫。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始终把学校的的工作、大局的利益放到第一名,真实的做到为人师表。

四是要学习他的大局精神。当前的学校工作有些方面就象当年的焦裕禄面对的局面:学校社会稳定、教学安全、教学改革等等都摆在基层教师眼前,林林总总一大摊,且都责任重大。为此,必须建立大局意识。基层教师一定要牢固掌控学校整体的大局,立足长运的工作规划,不要只为一己之私,多为学校的大局谋划工作,使自己在此岗位上留下永久的物资与精神财富。

焦裕禄同道的精神是值得所有基层干部学习的,一样,作为基层教师的我们也是需要向他学习的。有人说教师是项专门职业,而我经常觉得教师更应当是项“为人师表”的专门职业。既为人师,就应为人表。

《焦裕禄》观后感 篇7

星期六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反映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同志光辉事迹的故事影片《焦裕禄》。

焦裕禄同志是六十年代初兰考县委书记。他为了改变兰考的穷困面貌,带领全县人民战风沙,斗严寒,治盐碱,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篇章。

焦裕禄同志生活非常简朴,保持和发扬了我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身为县委书记,仍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穿的是补丁衣,吃的是窝窝头,县里为了照顾他的身体,特供了一点儿大米。他也叫妻子全部送了回去。有一次,他儿子把一个窝窝头扔掉。他就给儿子讲述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并语重心长地说:这窝头还有人吃不上呢!看到这里,我心里非常惭愧、内疚,因为我总觉得现在生活好了,浪费一点儿也没有啥,生活中讲求吃穿,有时把大米、白面都浪费掉了。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中,保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他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味道。有一次,他同秘书冒着风沙下乡调查,被风吹下了沙堆,秘书劝他回去听听汇报就行了,可是他执意不肯,因为他知道,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实事求是解决问题。而我们有些同学学习不用功,作风徽惰,遇到问题不愿动脑子、想办法,甚至连作业都懒得做,有的同学还抄别人的作业,焦裕禄这种工作作风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

焦裕禄同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一次基风骤雨中,无数亩玉米被大水淹没。为了挽回这一损失,他带领县委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洪水中抢救庄稼,他忍着病痛,以身作则,夺回了被洪水吞掉的损失。

焦裕禄同志心里时刻装着兰考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在他身卧病床时,还想着兰考县的风沙治理和盐碱治理问题。县里干部来医院看他,他说:下次来给我带几根麦穗,我想看看盐碱地里结的麦穗。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崇高的思想。他在生命最后一刻留下的遗言中说:我死后请把我埋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我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亲眼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就是焦裕禄留给三十六万兰考人民的临终嘱托。他的汗没有白流,心没有白操。三十六万兰考人民继承了他的遗志,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把沙丘变成了绿洲,把盐碱地变为良田。他的遗愿已变为现实。

焦裕禄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和英名将永存。他不但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而且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少年为祖国繁荣、富强,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焦裕禄》观后感 篇8

4月4日下午,局里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由王冀邢导演、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再次感染着我、激动着我。50年前,作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在今天的语境下,焦裕禄的形象更感人,焦裕禄的精神更震撼。正如同志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所讲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历史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现的是价值,留下的是分量。为官一任、祸害一方,败坏的是形象,留下的绝不仅仅是骂名!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仅仅470多天,蓝图虽已绘就,三害并没有根治,但他却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在党员干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焦裕禄更成为一种精神,历经岁月风雨而光芒四射,穿越半个世纪仍烛照后人。而有些人在某地工作的时间要长得多,也挖空心思地搞了很多这工程、那工程,自以为政绩卓著,成绩斐然,却难以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原因何在?出发点不一,其结果迥异也!

《焦裕禄》观后感 篇9

焦裕禄这个熟悉的名字,自打上小学时课文中就已熟悉的名字,他的先进事迹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那种对岗位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通过这次观看影片《焦裕禄》,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当影片中出现的亲人送葬、雪夜送站、挽留技术员、送回一桶鱼、雨夜抗洪、治沙栽桐,每一幕都让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人们深情缅怀名字,在呼唤崇高而不朽的精神;为服务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在向每党员干部发出忠告:永远要做为鞠躬尽瘁的公仆,绝骑在头上作威作福。干部,时时把的疾苦心上,以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想问题、办事情的点和归宿,才会拥戴你、支持你。反之,置利益于不顾,当官作老爷,欺压百姓,终将被所唾弃。

焦裕禄从一个条件较好尉氏县调到兰考,受命于危难之时,不攀他人,不讲条件,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了一座共产党员的丰碑,为我们后来人,确立了一个标杆。

他那种对岗位的热爱,把工作岗位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以干好工作为目标,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反过来又将学到知识,练就的本领,全部用到工作中。这种精神,对我们现在的有些人,也是一种教育。在他身患重病,却依然坚持工作,在病房里还在学习,这种爱岗敬业,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焦裕禄同志说:“群众满意才是检验工作好坏的标准!”,“我是您的儿子,代表毛主席来看您了!”这些朴实的话让人铭刻心骨。可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离群众越来越远,大部分时间就是呆在办公室、会议室或招待所,有时下到基层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更有可恨者,没有摄影不出门,没有记者不发言。

电影中焦裕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那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同志爱、天伦乐、夫妻情一个个镜头让人感动,让人落泪。焦裕禄在兰考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也许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没有多大的政绩,可是琐碎集成求是,平凡造就伟大。焦裕禄,一个以忠诚、爱民、科学、创造、实干、奉献的化身,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

《焦裕禄》观后感 篇10

看了《焦裕禄》后,本人受到很深的教育,也得到很多的启示,焦裕禄同志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兰考工作仅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及永远怀念。在现在看来,当时他办的大实事不多,但留给兰考人民至全体共产党员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去学习他:

一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的精神。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的工作既平凡又特殊。平凡的是我们每天普通的学习工作着;特殊的是我们的工作对那么多的幼儿和家庭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每天为幼儿的吃、喝、拉、撒、睡操心;还要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改正幼儿的某些不良的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更要处理好家长工作。工作繁琐,而且工作量也比较大,确实有时会使人感觉身心疲惫。这使我们更要学习焦书记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自己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更好的为幼儿和家长服务。

二是要学习他踏实的工作作风。身为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能够始终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身先士卒在第一线,这使我深受感动。我们的工作也应该要踏实,务实。不能因为取得某些成绩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没得到奖励而失望低落。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琐碎繁多,不能因此就心情浮躁或是产生倦怠情绪,而是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扎扎实实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三是要学习他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奉行廉洁的操守尤为重要。我们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职业道德,不接受家长的红包、礼物,不利用家长爱护孩子的心情为自己谋利。

四是要学习他的大局精神。我们的工作都是围绕幼儿园制定的计划而实施的。要把幼儿园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一班一人的得失。在幼儿园要举办大型活动或其他老师要代表幼儿园参加市里、区里的活动时,要积极配合,尽自己最大的能量为这些活动提供帮助。

《焦裕禄》观后感 篇11

20xx年5月27日下午,我参加了校党支部组织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观看了电影《焦裕禄》,感触良多,启发很大,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本职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保持一身正气和工作激情才能面对困难做好工作干好事业。焦裕禄同志初到兰考,摆在面前的是饥荒、风沙、部分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等重重困难,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方向,保持饱满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激情,深入基层细心调研,很快掌握了实际情况。

排除部分领导自我至上形而上学的干扰,迅速展开派发救济粮济困,栽泡桐树治沙,挖排水渠治洪,补助基层领导干部的生存需求等有效的工作,把党和国家的温暖及时地送到兰考民众和基层干部的身边,解决了老百姓生存的实际困难,响应了百姓切身利益的诉求,使民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照顾,凝聚了民心,建立了民众与党和政府的鱼水之情,继而掀起了兰考抗灾自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在新时代,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一身正气,敢于坚持原则,激情满怀的团结同志、关心学生,热爱学校和岗位,克服形式主义陋习,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做实在。

第二,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科学的实事求是地做好工作的基础。焦裕禄同志到兰考后,为治风沙,作为县委书记虚心向老农求教深入风口调查的行动非常感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要像他那样,把贴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作为做好工作前提,从群众中获取智慧,从群众中获取力量,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三,以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为重,把小我放到集体利益中去。在这一点上焦裕禄同志凡事处处注意,他关心群众,关心基层干部,遇事抢着干,逢利避着走,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真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通过这次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深切感到自己与党和组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争取做好自我提高,为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观电影《转山》有感


电影《转山》观后感

影片主角张书豪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的高原之路前往拉萨。他只是为了完成死去的哥哥未能完成的梦想才做这个决定的,起初我的心里并不赞同他这么做,我觉得这并不是他喜欢的,他只是为了死去的哥哥一时冲动才做的这个决定。爱好旅行的人会把这个视为一段美妙的旅行,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很积极很享受这个过程。但张书豪一定不会,他的旅行还没开始,我就已经开始想象他在途中的沮丧与恼火。刚刚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人,马上又要做自己不喜欢且又具挑战的事情。我想他这一路一定会很痛苦。

但慢慢的我开始改变我的想法了。张书豪,一个没有梦想没有追求每天宅在家里的大学生,在他即将步入社会前夕,不顾家人女友的反对,独自踏上前往拉萨的旅程。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好友悬崖负伤、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在群狼狗的包围中逃脱、由于食物中毒差点丧命旅途中他们遇到很多好心人收留他们帮助他们,途中虽然艰险,但他并不孤单,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与爱。他从懦弱寡言到结识好友晓川再到一个人也可以和藏民共舞谈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啊,不管他完成这段旅程的初衷是因为什么推动他这么做,但是他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完成了这段旅程,我想他会从此爱上这种活动的。回到台湾的他内心应该是充满了成就感的,经过这段旅程,他应该更懂得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了。

这部片子给了我很多启发,人一定要有目标,如果没有,那就让别人给你一个目标,不管你是否接受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目标,但只要你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了,你的人生就不会像从前那样浑浑噩噩没有方向了,慢慢的你会更自信、更懂自己,更明确自己该往哪儿走、怎么走。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转山观后感1000字(模板11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转山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