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

2023-01-06

镜子观后感500字精选。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到作品的世界里。在观影过后,我们会不禁回忆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想要记录心中的万千感慨,唯有动笔写上一份观后感。观后感写的多了,便会总结点题,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升华情感及主题。怎样写出能让他人有所感悟的作品观后感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编辑为你整理的镜子观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镜子观后感 篇1

彻宝拿到书,习惯的把书展开180°看,匆匆翻了几页就看完了,我赶紧凑上前,我让他试试从书中能不能看到自己,彻宝惊奇的摸了摸内页:好神奇呀,这个书怎么变成镜子了。

“还有更神奇的,给你变个魔术”,我把书立着放在茶几上,然后摆成90°,让彻宝再来看,左页的彩图反射到右页,右页的彩图也反射到了左页,反射的图案比原图颜色略浅,呈现出了3D的视觉效果,彻宝惊讶的说:妈妈,就像真的一样。然后自己趴在茶几上一页一页的翻看。

一项研究表示:人们80%的智力是在小学前后形成的,智力不比知识,后天努力不如前期开发有效。而3-8岁,正是培养空间感的最好时期。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理学院院长罗格·道斯提到:“如果不对空间思维加以重视,将无法培养出21世纪会学习、懂生活的年轻一代。”

镜子观后感 篇2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镜子观后感 篇3

星期五上午,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做《爱因斯坦的镜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小时侯十分贪玩,让母亲忧心忡忡,但一次父亲讲了一个自己与捷克大叔的事,使爱因斯坦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把自己当作镜子才能认识自己。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一个人,如果把别人当成自己做人的标准,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事事都用别人的方法去做,又何谈本我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用别人做镜子,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也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我想起爸爸对我说过不要管别人怎么做,把你自己的事尽最大努力做好,你就是最出色的!没错,如果把自己的事做好了,也就不需要把别人当作镜子了。

这个社会竞争十分残酷,在工作上,只有靠自己把事情做到最认真,才会出人头地。如果按别人的方法做呢?也许自己的天赋也消失了吧!

我们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一个人有了自信就用不着看别人了。当你做完一件事时,问问你自己你用了十二分努力了吗?你在用心去做这件事吗?你满意了吗?如果你做到了,我敢肯定,你一定有了充分的信心,也自然而然地不去看别人了/

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把优点保持,把缺点改正,虚心听人教诲,常常反省自己,同时也要做到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可以说你已经做到完美了。

用自己做镜子,你就能做到最好。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精选镜子观后感范文通用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精选镜子观后感范文通用,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1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2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关于镜子或者镜头下的惊悚故事一直接连不断。镜子能够映照出人的日常,也能映照出一些我们平日肉眼看不到的,诸如灵魂,或者不干净之物。在影视作品中,也正是这些匪夷所思、常理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为创作者带来极大的衍生思考空间。用形色不同的作品展示出,非常理现象与人类内心阴暗面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到底是真的有鬼,还是人在搞鬼,《半夜不要照镜子》最终没能告诉提前观影的童鞋们真相。

《半夜不要照镜子》是牛朝阳导演继《床下有人》之后,再一部青春恐怖片创作。与《床下有人》不同的是,导演积极吸取上次喜剧桥段过多,观众容易笑场出戏等评价,此次拍摄目的明确,就是要吓人。为了把观众吓到,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恐怖就在自己身边,影片选择了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镜中鬼。以半夜十二点对着镜子削苹果能见到鬼为缘起,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连环鬼杀案。

表现手法上,影片采用了高密度的恐怖镜头,诡异变化层出不穷,没有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影片中大量的灵异、恐怖、凶杀、血腥、暴力等画面元素,保持了整体暗色系的统一,营造出极强的这里有故事、又有事情要发生的紧张气氛。在配乐上,影片不仅采用了常规的恐怖音乐,更大胆使用了琵琶作为背景音乐,与故事民国背景贴切的同时,惊悚味道倍增。

另一方面,因为影片恐怖密度之高,使得剧情推进太快,人物性格与关系交代不够明晰,需要观众大量去脑补。譬如飞烟与表兄的暧昧,飞烟与野妹的百合爱,表兄与表嫂的貌合神离等等。是怎样的原因,让镜鬼盯上了这家人,故意营造出密室杀人现场,将他们依次杀害;是怎样的不满,让他产生了杀害她的动机;谁又是最终的幕后黑手,谁会在这场死亡游戏中胜出。

与《床下有人》相同的是,影片演员依旧是大量俊男靓女的组合。在导演看来,观影应该是一场美的享受,所以演员漂亮很重要。影片中大量胸气十足的镜头和劲爆的床戏成为男女观众观看的要点之一,而当看着一张张漂亮的脸蛋血迹斑斑,更忍不住令人后背发凉,倒吸两口冷气。

作为惊悚恐怖题材的类型片,《半夜不要照镜子》国民时期的设定,仿佛为审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反正人不是死在现代,所以多死几个没有关系。就算死得再惊悚些也可以接受。不知神奇的审片室是否报着同样的态度,至少从整体该片死亡报告来看,再不是那种担心审核难通过,畏畏缩缩小心谨慎拍片之作。从这个角度上讲,国产恐怖片也算是进步的。当然,据导演透露,在审核上他还是多了多重考虑,很多镜头都是拍了多遍,有幸这次点正用的都是最极限的画面。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3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 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4

我在这个漫长的暑假里,看了许许多多的书。当我看见了《照镜子》这篇作文,不禁开怀大笑,故事中的镜子在我们看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可对于没见过镜子的人来说,那可就不简单了。

古代有个商人要到外地做生意。临行前的那天晚上,妻子嘱咐他说:“回来时别忘了给我买一把牙梳。”商人问:“牙梳长什么样儿呢?”妻子指着天空中的月亮说:“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

商人做完买卖,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忽然想到妻子的嘱咐:买月亮一样的牙梳。他抬头望望夜空中的月亮,月亮正圆。于是,第二天,他去集市的时候照着月亮的样子买了一面镜子。

回到家后商人高兴地把镜子交给妻子。这个地方从来没有见过镜子。妻子拿过镜子一看,见里面有个年轻妇女,大吃一惊,转而骂到:“牙梳不买,反而买了一个小老婆,你真是太不要脸了!”说完,她便大吵大闹起来。商人的母亲闻声赶忙出来劝架。可她拿过镜子一看,也不乐意:“儿啊,你既然花了钱,这么买回个没用的老婆子呢?”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5

看完《镜子》这部纪录片,我深受震撼,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不管作为父母还是老师,教育之“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片中的每一副画面、每一段对白都让我五味杂陈,都牵动着我的思绪,也让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和教育。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作为老师和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影片中家明对父母的“声声控诉”也让我泪水雨下,忏悔不已。我不由想到自己刚当班主任时完全没有尊重孩子的性格差异,只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更没有一颗宽容之心,摆出的完全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只要发生了一些事情,对学生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忽略了一个高年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特点,没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有时下课打闹也是宣泄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他们需要这种身体的碰撞以宣泄自己这种生理的成长的需要。后来通过自己的学习,才深深的意识到那时的孩子并不是逆反,所谓的逆反只是自身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了。后来自己又教高年级时,我完全换了一种方式对待这样的孩子。

记得刚送走的毕业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自己认为处理得较艺术。一位学生顶撞学校的保洁人员,班里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尊重别人的辛苦付出。我一直反思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这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带着,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带领学生背诵国学经典,并让孩子践行,尽量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自认为非常重视孩子的思想、德行教育,让孩子先做人后做事,再学习。六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简单的说教似乎对他们的心灵没有触动,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害怕一会儿,有的孩子甚至会暗笑老师的这种处理方式,老师拿我没有什么办法?不就是发一顿火吗?俗话说“教不严,师之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一定是我这个当班主任的没有教育好学生。于是我马上让学生把保洁阿姨请到了我们教室,首先我代表学校对保洁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感恩他们让学校变得如此美丽、整洁,并向保洁人员一鞠躬。然后让全体学生向保洁人员鞠躬,表示感恩。最后让顶撞的学生向奶奶道歉,此时的学生鸦雀无声,静的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此地无声胜有声。我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孩子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希望通过我的以身示范,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做错了事情,就要先反思自我,而不是据理力争。自此以后,我班孩子再也没有出、发生过这样不尊重保洁人员的现象。我想这样的教育就是尊重和包容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生命的教育。

看完《镜子》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知道了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而是应当是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断扩大自己的格局,接纳、宽容孩子的不完美,用一颗满满的爱心,改变自己,滋润、浇灌孩子的生命,让生命成为生命本身,只需静待花开。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6

星期五上午,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做《爱因斯坦的镜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小时侯十分贪玩,让母亲忧心忡忡,但一次父亲讲了一个自己与捷克大叔的事,使爱因斯坦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把自己当作镜子才能认识自己。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一个人,如果把别人当成自己做人的标准,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事事都用别人的方法去做,又何谈本我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用别人做镜子,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也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我想起爸爸对我说过不要管别人怎么做,把你自己的事尽最大努力做好,你就是最出色的!没错,如果把自己的事做好了,也就不需要把别人当作镜子了。

这个社会竞争十分残酷,在工作上,只有靠自己把事情做到最认真,才会出人头地。如果按别人的方法做呢?也许自己的天赋也消失了吧!

我们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一个人有了自信就用不着看别人了。当你做完一件事时,问问你自己你用了十二分努力了吗?你在用心去做这件事吗?你满意了吗?如果你做到了,我敢肯定,你一定有了充分的信心,也自然而然地不去看别人了/

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把优点保持,把缺点改正,虚心听人教诲,常常反省自己,同时也要做到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可以说你已经做到完美了。

用自己做镜子,你就能做到最好。

《镜子》观后感500字汇总


以下是由我们为大家整理的“《镜子》观后感”。影视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射,我们能从中感悟到许多心得,看电影是情节和思维互动的过程。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对于观后感,先有感想才有观后感,硬要延伸胡编乱造则容易导致主题不明确。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镜子》观后感(篇1)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这是一部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一部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20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启蒙教育。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网络首映后,网友思考发言:这是灵魂的共鸣。

《镜子》观后感(篇2)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 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篇3)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镜子》观后感通用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我们观赏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镜子》观后感通用,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镜子》观后感【篇1】

读《忠实的镜子》有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位忠实的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它就是镜子,我们都需要它,绝不能少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镜子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在家里,每天清晨,当我洗刷完准备出门时总是习惯地走到镜子前面,照照自己是否穿戴整齐,再系好红领巾,才去上学。除此之外,在理发店里的镜子,可以让人们欣赏到经过理发师修整后的发型;在汽车上的反光镜,可以提醒司机后方有车辆要小心驾驶;舞蹈排练厅里的大壁镜,让舞蹈演员及时纠正自己做得不好的动作,欣赏自己的形体;商店试衣间里的穿衣镜,让人们穿好衣服后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是否光彩照人……

可是,有关镜子的“覆历”,我却一无所知。于是我翻开《中国现代科学精选》,一下子就被叶永烈伯伯写的《镜子小史》吸引住了。想不到,镜子还有那么一段漫长而有趣的历史。它告诉我们,最早的镜子,自然就是水了。古人以水为镜,后来又有了青铜镜、眼镜、钢镜、水银玻璃镜。人类制造的镜子,最早的要数青铜镜,它在我国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以后,人们又渐渐制造出花边镜、电脑刻花镜、双重镜、木纹镜、仕女镜、重叠镜、架子镜等等。

然而,在《镜子小史》这篇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这段话:“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在生活中,人们不能没有镜子。在思想里,人们也不能没有共产主义道德这面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没有衡量的标准。叶永烈伯伯还告诉我们,古代帝王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觉得我们应该以某些人的优点为“镜子”取长补短,全面发展自己。

《镜子》观后感【篇2】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这是一部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一部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20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启蒙教育。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网络首映后,网友思考发言:这是灵魂的共鸣。

《镜子》观后感【篇3】

暑假,我阅读了《中外动物小说精品—神秘的红狐阵》这本书。在书里,一个个奇异的动物故事让我惊诧不已,我对这本书简直爱不释手。其中《镜子野猪》这个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镜猪的聪明勇敢以及伟大的母爱让我佩服不已。在书中我读到了一个精彩的斗智斗勇的人猪大战故事,又学到了镜猪身上的可贵品质。

镜猪这个名字的得来还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它经常在泥沼里洗壁虱,在松树干上蹭身子,日复一日,泥巴和松脂油在全身糊了又厚又硬的一层,就像穿了厚厚的铁甲,不仅子弹射不透,而且身子在阳光下像镜子一样闪闪发亮。所以当地人都叫它“镜猪”。因为镜猪的的稀有,所以它在猎人中名气很大。虽然所有的猎人都想射杀镜猪,但镜猪依靠自己灵敏的头脑和惊人的敏感,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躲过危险,让猎人的追踪和围堵一次次落空,也让自己成为了传奇。虽然,猎人最后还是用抢打掉了镜猪的半个鼻子和嘴,但镜猪还是从猎人的追捕中逃走了,最后因为没有办法进食,在饥饿中死掉了。猎人们在找到镜猪的尸体后,没有吃它,而是采用了最隆重的火葬,集体跪倒,向镜猪表达自己的敬意。

故事读完,我很受震撼!人们从一开始对镜猪充满仇视,不杀镜猪誓不罢休,到最后的尊敬崇拜,都是由于镜猪和人们的一系列战争中,让人们看到了镜猪身上的优秀品质。镜猪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冷静分析形式,从容地采取一个个计谋巧妙地躲过猎人,和猎人斗勇敢的同时也斗智慧。在自己的一个孩子被猎人的捕兽夹夹住时,眼看危险越来越近,孩子的性命不保的情况下,镜猪做了一个很果断的决定,迅速咬断了孩子被夹的腿,让孩子脱离了危险,看起来很残忍,其实是充满了母爱的做法,真是了不起的妈妈!镜猪的这些表现,让我觉得它充满智慧,甚至它的智慧超过了人类。

镜猪和人们的战争看起来是由镜猪破坏粮食引起的。其实想想,如果人们不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随意砍伐树木,镜猪的生存也不会遇到饥饿的威胁,它也不会糟蹋人们的粮食,又怎么会引起这么惊心动魄的人猪大战呢?有时我们人类也真该想想怎样对待动物们才是正确的!地球上的每一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孩子在出生,但另一方面有些动物却频临灭绝,多让人痛心呀!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它们一样拥有生存的权利,它们也应该享受阳光的照耀,也应该享受雨露的滋润,我们都是地球的主人!

希望从今以后,在地球上,人类和动物能和平相处,不再出现猎捕动物的行为,也不再有动物伤人的事情发生,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能充满生机!

《镜子》观后感【篇4】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镜子》观后感【篇5】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要盲目地批评他们的努力和失败。给孩子树立信心,自信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够让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失败,而应该让孩子乐于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成功。正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无论在生活的小事上,还是在游戏、学习中,都需要始终注意这一点。生活中,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作为父母不是全盘代替,而是进行合理的关怀和训练,要让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动树立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镜子》观后感【篇6】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镜子》观后感【篇7】

人性的镜子

——读《骆驼祥子》有感

夕阳余晖下,漫步在成长路上,渐行渐远……落日、夜幕,迷失……

——题记

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是一件多么沧海一粟是事儿,尽管如此,却耗尽了祥子毕生的精力。以无数滴汗与血才凝聚成的成果,在那一瞬,荡然无存。

祥子是一位高等车夫。他不善言辞、不耍诡计、不弄伎俩、光明磊落地挣取着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钱。他身强力壮,不愿与低等车夫为伍:他们又贪小便宜,且能偷闲就休息。他不屑这般,也不愿如此。

年轻力壮的祥子,自给自足。人人对他心怀敬意,却也是冷冷躲开。这不也正如最初的我们?心高气傲,意气风发。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自也有一片花锦世界!

但,生活总是意外横生。祥子冒险在兵荒马乱之时拉人出城,可谓是“天有不测风云”,他刚一出城便被匪兵捉去干活——车被缴获了,人也失了魂,还得没日没夜地做着苦力。“的确,没有人不会遭受生活的坎坷。”我这般想。

尽管如此,祥子仍然对未来满怀憧憬。他抓紧机会,逃离了那个如梦魇般恐怖的地方。他的生活好像又回到了之前,依旧为美好奋斗,满是平凡。

像“厄运”永不会离祥子而去,如“岁月静好”与祥子无缘,他听信花言巧语,人生再度颠簸。

又一次步入低谷的祥子百般无奈,一无所有的他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人和车厂”。他许是向生活妥协了,和虎妞成了亲。

“好像?一切又重归正轨了?”

“看世事难料,也风雨兼程”,祥子他愿“陌上花开”,却“满目疮痍”——又一噩耗,虎妞难产而亡。为给虎妞办白事,祥子卖车换钱……

蓦然回首,仅是弱冠之年的祥子却饱受人生三次起落。他的梦想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仅此而已,可终未如愿。此后的他浑浑噩噩,吃喝嫖赌。是生活捉弄了祥子,终又是祥子游戏了生活。细数曾经那个淳朴善良的祥子,终是不记初心、行尸走肉。

“哪有什么初心,人总是会变的,还是保持真心吧。”缓缓合上《骆驼祥子》,我又想起这段话。犹如太阳,会消失于黑夜;宛若水泊,会枯竭于干旱;如同大树,会折断于狂风——都好似祥子,迷失了生活。

《镜子》观后感【篇8】

星期五上午,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做《爱因斯坦的镜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小时侯十分贪玩,让母亲忧心忡忡,但一次父亲讲了一个自己与捷克大叔的事,使爱因斯坦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把自己当作镜子才能认识自己。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一个人,如果把别人当成自己做人的标准,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事事都用别人的方法去做,又何谈本我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用别人做镜子,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也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我想起爸爸对我说过不要管别人怎么做,把你自己的事尽最大努力做好,你就是最出色的!没错,如果把自己的事做好了,也就不需要把别人当作镜子了。

这个社会竞争十分残酷,在工作上,只有靠自己把事情做到最认真,才会出人头地。如果按别人的方法做呢?也许自己的天赋也消失了吧!

我们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一个人有了自信就用不着看别人了。当你做完一件事时,问问你自己你用了十二分努力了吗?你在用心去做这件事吗?你满意了吗?如果你做到了,我敢肯定,你一定有了充分的信心,也自然而然地不去看别人了/

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把优点保持,把缺点改正,虚心听人教诲,常常反省自己,同时也要做到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可以说你已经做到完美了。

用自己做镜子,你就能做到最好。

《镜子》观后感【篇9】

画家的自画像往往都不美,如中国的徐悲鸿、潘玉良,外国的佛里达、伦勃朗、梵高……这些名人的自画像中,也许精神未见抖擞,神采缺乏奕奕,但他们抓住的却是生活中某个刹那的自己,深邃、怅然、飘逸、空灵,虽不惊艳却意有所指、表达清晰。那是一种并非世俗的美,他们能够看透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才活得深刻。

这,又是雪小禅的一篇散文作品——《自画像》。

曾经,我不明白梵高为什么要割下耳朵后再为自己画像——直到看懂这篇文章。由于阅历尚浅,或许我并没有画家和名人们悲欢离合的人生体会,但内心却有了小小的顿悟:我需要看透我自己。

我们这些小女生,半谙世事、似懂非懂,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成熟。同学之间相处表面上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其实谁都有争强好胜的心,暗自里也经常与他人相比较,老是想为自己博来所谓的“面子”,都渴求自己能够多一些成就,多一些名气,以便于众人眼中有更高的地位罢了。这样的想法很普遍,也有它的励志之处,可以让同学们加倍努力,你追我赶,在比较中彼此进步;但也有反向作用,过度的好胜心或许会渐渐演变成妒忌心、猜疑心,让本应单纯友爱的同学情渐行渐远……其实,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镜,正己衣冠、束己言行,把自己看透,不去恶意竞争就不会因妒生恨。“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大概就是人们看透自己的最高境界吧!

想一想,我们到底有没有站在镜子前,直视镜中的自己,细细打量,看透他,找寻他的优点或缺点?没有吧。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会对别人的形形色色指手画脚,对别人的缺点失败如数家珍,但总是看不见自己的短视和不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拥有自知之明才最重要。所以,我一定要看透我自己,去明白我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只有自我认知,立志于心,明确努力学习的方向,才会用淡然的心境去看待别人,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我想给自己也画上一幅自画像:如果在过去,我会画一个穿着水晶鞋的婀娜女孩,长发披落腰间,粉红的梦幻公主裙套在身上,正举起杯,故作优雅地小口啜着茶,背后华丽的房间里还有一大堆可爱的玩具娃娃;可是现在,我却只想为自己画上一件普通的白衬衫,一条浅蓝牛仔裤,背着行囊走在旅途中,微笑着眺望远方的风景,眼神平和而淡定,有信念,有慈悲,还有希望。这样简简单单,足矣。

《自画像》一文给我的感触良多,耐人寻味。面对人生的明镜,我们只有看透了自己,才知道怎么努力,不是吗?

《镜子》观后感【篇10】

镜鬼在中国浩瀚的灵异故事中一直存在,各种版本、各种改编不胜枚举,它早已成为鬼怪小说中的经典角色。虽然虚无缥缈,它却有着自己显著的风格和特征,甚至如何招镜鬼也有了固定的方式。在灵异电影盛行的今天,这个角色被搬上银幕是迟早的事情。只是中国电影有自家的审查制度,要让它名正言顺的通过审查,完全按照全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它以悬疑片的形式招摇过市。所以,当《半夜不要照镜子》公然登上内地大银幕时,就出现了圈内人讨论审查制度,对它表示理解;圈外人讨论惊悚,对剧情不削一顾的奇异现象。

国产恐怖、惊悚片在观众群中一直诟病颇多,不是被称自己吓自己,没有含金量,就是剧情经不起推敲,故事纯属瞎扯淡。遭遇这样的尴尬局面,不能怪观众太挑剔,此类题材的作品为了过审,常常把诡异的剧情变做推理的过程,把灵异的存在改成人为的使坏,加之导演在细节和意识上的缺失,很难把一部影片拍好。《半夜不要照镜子》同样不是此类题材中的出类拔萃者,甚至在剧情和人物的塑造上都显得有些粗糙。剧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全片结束都没有清楚的交代,只言片语的暗示也没踩到点上;至于那些诡异的桥段,着实吓人,但是与罪案牵连时,却不能为逻辑思考所支持,最终也只能落成三流电影的水平。

世上本无鬼,疑心生暗鬼,是国内灵异片的审查原则。一些要求确实局限了导演的正常发挥,可是这并不能成为导演不把电影精工细作的理由。其实,《半夜不要照镜子》是个不错的题材,剧情的设想也很有创意。只是,在细节上导演不用心,把本该是好作品的片子活生生地制成了烂片。

例如:影片开头一行人来到白家酒肆,发现坐在门口死去的老太婆。为了增加视觉效果,生生在老太太鼻子里塞了一只蜈蚣。可是在后面的结果中,她又是整个谋杀事件中的主谋。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蜈蚣爬进人的鼻子里,即使这个人没死,也要给它咬死,何况没有呼吸的老太婆呢?导演试图在这个地方制造恐惧点,却没有将整个剧情的逻辑理顺,导致老太婆最后活过来的部分立不住脚,各种老太婆制造谋杀线索也勉为其难。这样的剧情设置与审查制度毫无关系,却跟导演的自身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一味把责任推卸给广电总局,未免带着偏袒导演的后果,放纵了他们对待电影的态度。

在《半夜不要照镜子》整部影片中,诸如上述所言的细节漏洞还有很多,导演顾此失彼外加随意的表现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或许他会以为这部作品很好了,然而群众的眼睛一定是雪亮的,导演把观众当傻子的结果,很有可能变成观众把导演当疯子。尽管不是部优秀的作品,但是部分闪光点还是凸显的,尤其是惊悚部分的效果,确实达到了导演的预期。吓人的戏码很多,有些刻意,不过可以忽略不计,结尾尸体与油画中的人物手指上翡翠戒指的呼应是个不错的巧思,不过还是上述问题,整体逻辑不清,巧思也变成了杂碎。

真希望拍摄此类影片的导演,不光要尊重观众的智商,更要尊重自己的职业。电影虽然只是一种用来消遣的艺术,但是它却始终带着艺术的光环。任何行业都对细节有着高要求、严标准,但愿中国的电影也能做到如此。

家长《镜子》观后感


家长《镜子》观后感(一)

谭敏佳家长

当我点击进去看《镜子》这个记录片断时,我震憾了,揪心的痛。原来温馨的家如今变成了孩子把自己的父母视同为仇敌,威胁,歇斯底里,甚至是拳打相加。对抗、无法沟通、敌对是这群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相处的现状。父母亲的唉叹声,那种无奈,无助,迷茫全部刻画在脸上。家长课堂学校的介入,带给了他们希望,带给了他们对爱的诠释与新的认知。张钊的爸爸说:“如果我早五年进入家长课堂学校,也不会到今天的这个地步”。看到这些片断,我觉察我也有影片中父母对小孩的类似错误教育。我恐慌了,我害怕了,我担心我家的小孩是否最终也会演变成这样的悲剧。透过这个影片,我总结了这几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我得在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不要让这种物化的爱发生在我身上。

首先是家明的家庭,爸爸出身于穷苦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获得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似乎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学会放手。家明在家长课堂上倾诉,他已经16岁了,爸爸妈妈在衣食住行方面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所有的事情都代办了,从来没有机会让他尝试。他认为爸妈总是在逗他,欺骗他,明明说若你写完作业你就可以自由的玩,但当真的作业写完了,爸妈又有新的任务布置,拒绝他去玩。年复一年,他觉得他自己就是活在爸爸的影子里,爸爸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身上。家长学校的江校长说:“没有人愿意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亲”。这个家庭的教育盲区是:应学会放手,让孩子有参与感,鼓励孩子大胆地追求,父母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小就要培养,而不是到了小孩的性格已初长成的时候父母再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时晚矣。

其次是张钊的家庭,他爸妈是个体经营者,平时忙于生意,疏忽了对张钊的教育。他辍学的原因是:早恋,厌学。看他们的短片,我觉得很悲哀,他们双方对彼此都缺乏信任,挺可怕的。儿子在家长学校说,想要上进,想要改变目前这个境况。他说爸妈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吵架,家庭不和影响了他的性格的发展。爸爸说出的话更使我大吃一惊,他认为小孩是在骗老师的,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儿子对父亲的看法亦然,张钊从家长学校归来,爸爸作了很大的改变,而他也认为爸爸是暂时性的,不会持久的,是在演戏。这真的很可悲呀,父子关系闹到这般地步,这中间该是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呀!这个家庭教育盲区是:互相信任是爱的基础,家庭和睦是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小孩的成长道路少不了家长的陪伴。

最后是泽清的家庭,他的爸妈是高知分子,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人,而且他的家族都是在社会的各自领域里都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自然这个家庭对泽清的期望值很高,也想让他像他们一样出色。泽清在家长学校里说,他觉得他的家庭对他压力很大,他想逃避。他说的一句话使我很揪心,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好,虽然在物质方面不如外界好,但是在精神方面这里比外界好的很”。泽清的妈妈,在片头哭着说:“儿子,你有多久没喊过妈妈了。”听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如雨下,难道母子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如同陌路人吗?仇恨到这种地步?这个孩子很有主见,也很有思想,结营的话剧是他提议的,他朗诵的《镜子》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家长学校的老师说,他开始到营地的时候,很排斥,很敌对,很抗拒,但相处久了,发现了孩子的童心一面,最终老师都喜欢上他了。我在想,要是爸爸妈妈也像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要盲目的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定做孩子的人生,这个孩子或许会活得很快乐。

《镜子》看完了,满满的爱却变成了满满的伤害。江校长说:一个问题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在的教育,对知识不欠缺,欠缺的是对爱的教育。我们不要再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小孩的发展,他是一个个体,而非你的私有物品。

家长《镜子》观后感(二)

林子舜家长

看完三集《镜子》,我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放弃一切,对孩子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是学会感恩。同时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的人。要让孩子知难、知苦,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前途,相信孩子自己会长大,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镜子》里有几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家长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我认为家长需要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做到教育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

2.善于沟通,正确表达人世间的爱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镜子》影片里有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现在少年儿童的快乐是何其的少,除了读书,就是补课,全是学习读书,变书呆子,哪里还有快乐童年、童心了呢,小孩也是人,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自己的感受,是不想受父母所控制。让孩子一直快乐,做喜欢做的事,有哪些家长能做得到呢?是值得我们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深思……

人生是一条风雨同路的过程,家长对爱的认知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空白,演绎着“你是我的孩子,爱就是控制,满满的爱就变成了满满的伤害”。如何将命令变成启发式,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有担当。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是自私的爱,是对爱的占有和绑架,自我而狭隘;用他人的方式去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与关怀,博大而有的境界,对正在进步的孩子,要学会鼓励,说再努力一点,也许会更好一点,对退步的孩子或自卑的孩子,要学会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尊敬师长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感谢《镜子》,令家长看到自己。

[荐]镜子观后感通用


看电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感触与体会,观后感,一般是自己对某部作品观看后收获的感悟心得,写好观后感应该将影片情节和自己的观点成功结合起来。你知道如何写好一篇作品观后感吗?栏目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镜子观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镜子观后感 篇1

镜子,家庭生活常用品,因她具有严峻、呆板的面孔,叫人既不能弃之,也谈不上喜爱。

人们会通过镜子照出真实的自己,青春期的女孩,经常照照,担心不知何时会冒出调皮的小痘痘;中年人整日为家庭操劳着,偶尔从镜子边走过,透过镜子看一眼岁月在眼角又添加了几道鱼尾纹;度过幸福时光的老年人,隔很长一段时间,才想起照一照镜子,经管满头白发,却也精神矍铄。

《镜子》语言简单易懂,但每个字里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镜子最大的特点是:从不说谎,让人们清楚地看清真实的自己,不会讨好别人,而替他隐瞒缺点。

有一天,八岁的妹妹,对着镜子哭个不停。我问她:“你为什么哭呀!”“你看镜子呀。”因为妹妹有点胖,而镜子也不替她掩盖瑕疵,妹妹是看到镜子中自己的形象不美而哭个不停。我就逗她说:“你看,哭起来样子更丑了。”没想到妹妹听了我的话后,一下子把镜子打碎了。大概是因为不想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丑相的缘由吧?由此我有很多感触,镜子因为太真实了,而命运多舛。做人如果太真实又会如何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询问了爸爸,他对我说:“唐朝时,有个叫魏征的丞相,总是向皇上进谏忠言,差点被皇上杀了。后来皇上将魏征当作一面镜子,镜子可以整衣冠,他可以看到我做事对错,并加以进谏。”爸爸是一名公务员,他通过这段史料给我解答。尽管我未必能完全理解爸爸所说的含义,但我想做一镜子是对的。

妈妈平时喜欢打麻将,如果直接用照相机拍照,可能会发生冲突,我就用一面大镜子,通过镜子不经意间拍下妈妈打麻将中的不雅镜头,通过电脑打印出来,让她看,并贴在她的卧室里,别看仅做这么点,还真有用。妈妈近来不管出去、还是在家打麻将的次数明显减少了,我想多督促妈妈就会戒掉麻将的。镜子这次真的帮了我家大忙了。

唉,真实的镜子呀!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我喜欢镜子的真诚。你呢——也许和我的观点不同,因为你成人了,不像十岁的我了。

镜子观后感 篇2

看了电影《魔镜子奇缘3》后,我觉得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宝贵品质。

《魔镜子奇缘3》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罗拉公主和布莱尔的故事。罗拉是白雪王的女儿,布莱尔是熔岩魔的儿子。熔岩魔有一面魔镜,魔镜里面住着一个魔鬼,魔鬼想要做国王,于是欺骗熔岩魔说白雪王国将要进攻熔岩王国,熔岩王国会被消灭,如果不想被消灭的话就要主动出击,消灭白雪王国。熔岩魔相信了魔鬼的话,谎言迷惑了熔岩魔。

魔镜想出了一个狠毒的办法,让熔岩魔派自己的儿子布莱尔化成人去暗杀罗拉。布莱尔来到了白雪王国,认识了善良的罗拉,被罗拉的善良打动了。布莱尔没有杀害罗拉,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魔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要求布莱尔把罗拉带到雪山。罗拉在雪山中经历万难,在布莱尔的帮助下取得至宝,最终识破魔镜的阴谋。诚信让罗拉和布莱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罗拉返回白雪王国城堡,成功劝退了熔岩魔的进攻,化解了误会。从此两个王国相安无事,和谐相处。

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如果一个人撒谎了,将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弥盖,会造成越来越多的欺骗和伤害。我们学会以诚信对人,才能获得长久的友谊。

镜子观后感 篇3

“我们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我们是如此的相似。”这是一位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出的话。央视10年打造纪录片《镜子》,给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作为一名资深教师,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接触过很多的家长和孩子。很多的家长在和我沟通的时候都会和我说一些关于孩子的教育或是学习上面的一些问题,我发现很多的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上面的问题的时候是无力的。家长认为是对孩子的好的事情但是孩子却偏偏不会向着家长所规划的方向去走,当孩子出现问题了,几乎没有家长反思过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确,而是一味的去责怪孩子。其实家长不知道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孩子是家庭的镜子,而家庭则是社会的镜子。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我们的家长并不欠缺教育,但是欠缺爱的认知。很多的家长的爱就是控制,将这份爱物化了,导致我们爱已经扭曲了,满满的爱最后变成了慢慢的伤害。为了帮助各位家长解答这方面的疑惑,今天我就和各位家长分享一部央视纪录片《镜子》在这部纪录片里面我相信家长们一定能有所启发。

镜子观后感 篇4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镜子》,讲述的是我是这个年龄段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叛逆行为。

类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将视线放在家长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数已经辍学在家还几个月了,节目的开始,便是家长们那充满焦虑无奈的眼神,在那气氛的背后还充斥着希望。当一组又一组的问题家庭出现在节目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少年,一句又一句的伤人话语,一滴又一滴的泪水落满家长的脸颊。问题少年无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学校(在我看来就是所谓纠偏所)。而家长们也被要求为期6天的教育课程。

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问题暴露无遗,孩子不是机器人,家长们这一代人无情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适合他们的发展,而这些家长也大多是中上阶层的商人亦或是领导,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仿佛人已经变成一件物品,这与一个瓶子无异。

他们教育方针中都出现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这一据传承了几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给孩子们划定一条线—你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为感慨,作为同样处在这一理念下成长的人,人生目标已经潜移默化的转变为——读书,学习,考大学。确实,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径就是读书,这无可厚非,不可置疑。类似的纪录片竟引发了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思,质疑。在我看来,理念并没有错,几代人对于教育的剖析已经极言深刻,这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追求的与日俱增相辅相成。只是在这样一群少年的身上,这样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厌烦读书,想要自由,(博众乐罢了)。我并没有涉猎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发,浅思简言,难登大雅之堂。

镜子观后感 篇5

《镜子》这一篇文章我早就读过,这不老师让写一篇关于与成长有关的读后感,我精挑细选了这篇文章,因为我觉着这与我们成长有很好的关联。镜子有很多种,有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哈哈镜、三棱镜……这些镜子中最诚实可靠的就是平面镜,它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你的美丑,不带一点虚伪。

而这些镜中最讨厌的就是哈哈镜,它为了博得你的开心,不惜将你的形象肆意扭曲。所以可不能轻易相信它。镜子这篇文章的篇外音就是用我们的心灵,用我们的眼睛去感应,去寻找才能找到一面真正属于自己的“镜子”。我们现在还是中学生,但再过十几天就不再是了。我们有些人会继续读书,而有些人则会走上社会,但不管怎样我们不都需要一面可以反映真实自己的镜子吗?这时有人会说:“我们是需要一面镜子,但是镜子只能照出一个人的外貌,它不能反应出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素质呀!”NO,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镜子可以反映一个人内心,用唐太宗的话就是“以人为鉴”。对,“以人为鉴”真正的镜子做不到,我们可以用人来代替镜子。我的哥哥和我的爸爸是我成长中两面“镜子”,两面真正时光的“镜子”。我哥哥,他乐观、开朗、进取心很强,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落榜后,他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在第二年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哥哥这面镜子中,我看到了什么是积极进取,什么是毅力!我爸爸也是我的一面“镜子”。一次下雨天我对爸爸说。别去做活了吧。

爸爸说,那怎么行!我做的是室内活,与下雨没关系。说完穿上雨衣就要走,走时回头笑笑对我说:人在世上不能总想着自己,要为他人想想,如果我今天不去别人的活不就家大了吗?从爸爸这面镜子中我看到了“人活在世上要多为他人考虑”。同学们找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吧!我们的需要一面可以反映真实自我,有助于我们成长的镜子,因为我们只有真实认识自己,我们的成长道路才会一路顺风。

镜子观后感 篇6

近来朋友圈被一部纪录片刷爆了,没有偶像、没有明星,主角是三个普通的家庭。这部纪录片叫《镜子》。

这是一部由央视用十年时间策划、两年跟拍最后剪辑出来的三集纪录片,耗时90分钟。

讲述三个家庭里出了三个辍学的问题少年,家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们送进武汉一家教育机构接受三个月的“改造”,结果有了意外的收获。

纪录片一开始的画面是这样的,少年发现家里人要把自己强行送往机构“改造”,和在场的工作人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再配上撕心裂肺的吼叫,父母在屋外默默地流泪。

有那么一瞬间,我不想看了。一般这题材都有套路,煽情夸张的开端,然后孩子进入教育机构后被驯化了,父母看到了很欣慰,高高兴兴把家还。

当我看到第二集,却被震撼到了。纪录片不着重于孩子在教育机构的训练情况,而是放在父母一定要去上的家长学堂。原因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孩子不会改变,有可能之后会更糟。

一个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爸爸,不愿意请假去上课。他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可是不愿付出时间。

一个国企事业单位的爸爸,自信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且也不需要改变太多。

在家长学堂上,爸爸认为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是早恋,孩子却说与早恋无关,是学校的环境太压抑了,然而家长却不理解。

孩子想要自由,想去做背包客,想去画画,想去唱歌。爸爸说希望孩子过得好,能够实现理想,但这个理想要纠正。校长一语中的,你说的理想,都是爸爸你自己的理想!

其实孩子为什么急迫想要自由,都是父母给的。因为受到过多的保护和禁锢,所以希望能够走出父母的怀抱,靠自己走人生之路。

一个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是个问题的家庭,虽然表面上是孩子需要受教育,但实际上,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

所幸,妈妈们是首先开始反思的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家庭成员性格的一个综合体。这说明一切都不是算晚。

上完家长学堂后,曾经固执的一位爸爸选择了改变,相信一切都来得及。

影片的最后一集,家长的变化明显要比孩子多,不强迫孩子上学,让他去做背包客,去旅行;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让他自己理智处理;不限制孩子购物,同意买了宠物回家;不拒绝也不一味迎合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一笔钱自己学会消费……

纪录片之所以取名叫《镜子》,正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照出父母和家庭的所有身影。如果参照物不改,镜子也没法改。

很多时候,我们把爱和家人物化了,变成自己的物品,这是我的老公、这是我的老婆、这是我的孩子。

却没有意识到TA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梦想、有个性。

TA需要你的尊重和爱,但不是控制,也不是复制。没有人想过别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爸爸。

所幸,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只要一切没有变得更糟, 都不算太晚。

作为家长,你将用一生的时间来当这个角色,请不要吝惜这90分钟来看这部片,因为它可以帮你成为更好的父母。

镜子观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一面镜子》,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悟。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年轻人,正在人生最美好的到时候,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他一下子陷入绝望,拒绝任何治疗。

有一天,他逃出了医院,走在街上他看见了一个盲人。那个盲人正在弹奏乐器,胸前还挂着一面镜子。年轻人好奇地问盲人:你为什么在这里弹奏乐器,胸前还带着一面镜子?于是盲人便告诉他:乐器可以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而镜子就是我希望会有一天奇迹出现,我可以用镜子看到自己的脸。年轻人听完,便为之而感到震撼,他想:一个盲人都对生活充满希望,而自己却生活在绝望中,太不应该了。他悄然回到医院,认真的接受治疗。从那以后,他坚强的忍受了化疗的痛苦。果然,奇迹出现了,而他也明白了面对人生应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屹立不倒的信念。

读完了文章,我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我每天都在学习,而天长日久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每次考试考不好,便要被父母数落一番,心里有说不出的苦味。当那时就不想再做任何事。可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渐渐的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成绩不好下次一定加倍努力提高!此时我也同时拥有了文章中主人公的心态与信念。

在人生路上,没有人会是一路顺风的,我们应该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屹立不倒的信念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镜子观后感 篇8

《3D镜面绘本:镜子里的马戏团》读后感1500字!

很多妈妈都和宝宝玩过一个游戏:照镜子,彻宝小的时候,我也经常抱着他看镜子,本以为就是是懒人带娃,后来发现许多早教机构都有类似的亲子游戏,其背后的理论是宝宝在照镜子中认识自己,以感官体验建立与周围事物联系的训练方法。

孩子出生后6个月起,会对镜子以及镜中的自己产生极大兴趣。当然,一开始对镜中的人脸没有辨别能力,但是随着宝贝的成长,整个照镜子的过程就成了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今天要推荐一本和镜子相关的绘本《3D镜面绘本:镜子里的马戏团》,我下单完全是被内页的精美震撼了,还有就是对镜面绘本的好奇。

《镜子里的马戏团》讲述的是小男孩观看马戏表演,在看了双胞胎扔帽子和猴子表演的平衡杂技后,小男孩坐不住了,也参与到马戏表演中,在大象鼻子上玩了滑梯,就连高难度的马上射击和空中飞人也挑战了一下。设计精巧的镜面效果,生动地呈现出了热闹、惊险的表演氛围。小朋友可以体验到与平面图书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镜子里的马戏团》绘本的内页,除了彩色有图案的地方,都是“镜子”的视觉底色,如果平铺打开绘本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自己,和看镜子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绘本打开90°,由于镜面的反射,传统的平面阅读就变成3D立体式阅读,让孩子对空间概念产生直观的感知。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900字(精选8篇)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纪录片《镜子》观后感900字(精选8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2】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3】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4】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5】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张馨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心理医院实习经历,在校期间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团体辅导经验。擅长青少年成长,亲子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6】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7】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8】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一)

不一样的“爱”

高二八班 邳雨辰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美丽,变成冰冷的铁锤,伤害的不止一个人,那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摇摇欲碎了,有些或许已经粉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深爱着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挥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灵,毁坏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么让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劳上?

深爱着的妈妈啊,你怎能让一个爱心变成束缚孩子自由飞翔的牢笼,只做你乖巧的小宝贝?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能无视那伟大纯洁的爱,带给他们痛苦与折磨?

亲爱的,深爱的,你们都是对方最最亲爱的人啊!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像风筝,父母是你的牵线人,任你在风中飞舞。

当有一天,风足够大,风筝足够结实,便是父母撒开线的时候了。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二)

从镜子中看生活

高二八班 孙洁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看到的周围环境,正是你内心的倒影。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也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父母用双手筑好的防护墙安全地保护着。那个时候的我们,经不起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在父母的额头上刻画出几丝皱纹,而我们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少了,矛盾多了,见面的次数少了,距离远了,心与心之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条鸿沟。我们开始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觉得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份责任去选择拼搏,去选择付出。我们必须要经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吞下一些苦涩的泪水,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诉父母,我们长大了,去告诉父母,不用再为我们操心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是,别忘了,至于未来会怎样,我们只有努力走下去才会知道。唯有行动,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

不是镜子

高二八班 朱嘉鹏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摘自中央电视台官网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四)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成长记录着家庭的特质,孩子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家庭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会有网瘾?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焦虑的父母们永远只会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却看不见自己的问题。

央视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完成了中国深度探讨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通过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进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故事,讲述了心灵回家的旅程,一部纪录片,一次关于爱的启蒙教育,揭示了中国现阶段教育中爱的能力严重缺失。

4月16日,应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纪录片《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办首映礼暨交流会,影片得到众多嘉宾及观众一致好评,并获得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提名。

北京国际电影节对该片的评价: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张同道教授认为,该片很多场景将成为电影史上不能忘记的片断。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电影节纪录单元执行主席陈大立等专家对《镜子》的艺术水准和主题内容予以高度评价。纪录片《镜子》通过对三个家庭真实地纪录,以情感教育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我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问题,传播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的新理念。

那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反弹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

4.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个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但他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弗洛姆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爱,无论怎么样都在那里,与生俱来,但爱的能力是要历经学习和修炼,才得以驾驭的能力,有了爱的能力,才会去爱自己,并推己及人,以他人的方式去爱你的爱人、你的孩子,甚至你身边的人,允许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他。不要再用爱的名义残忍的撕裂你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精选8篇)


养成喜欢看电影的好习惯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您对于作品的观后感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吗?栏目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1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2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xx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3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4

当我点击进去看《镜子》这个记录片断时,我震憾了,揪心的痛。原来温馨的家如今变成了孩子把自己的父母视同为仇敌,威胁,歇斯底里,甚至是拳打相加。对抗、无法沟通、敌对是这群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相处的现状。父母亲的唉叹声,那种无奈,无助,迷茫全部刻画在脸上。

家长课堂学校的介入,带给了他们希望,带给了他们对爱的诠释与新的认知。张钊的爸爸说:“如果我早五年进入家长课堂学校,也不会到今天的这个地步”。看到这些片断,我觉察我也有影片中父母对小孩的类似错误教育。我恐慌了,我害怕了,我担心我家的小孩是否最终也会演变成这样的悲剧。透过这个影片,我总结了这几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我得在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不要让这种物化的爱发生在我身上。

首先是家明的家庭,爸爸出身于穷苦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获得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似乎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学会放手。家明在家长课堂上倾诉,他已经16岁了,爸爸妈妈在衣食住行方面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所有的事情都代办了,从来没有机会让他尝试。他认为爸妈总是在逗他,欺骗他,明明说若你写完作业你就可以自由的玩,但当真的作业写完了,爸妈又有新的任务布置,拒绝他去玩。

年复一年,他觉得他自己就是活在爸爸的影子里,爸爸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身上。家长学校的江校长说:“没有人愿意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亲”。这个家庭的教育盲区是:应学会放手,让孩子有参与感,鼓励孩子大胆地追求,父母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小就要培养,而不是到了小孩的性格已初长成的时候父母再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时晚矣。

其次是张钊的家庭,他爸妈是个体经营者,平时忙于生意,疏忽了对张钊的教育。他辍学的原因是:早恋,厌学。看他们的短片,我觉得很悲哀,他们双方对彼此都缺乏信任,挺可怕的。儿子在家长学校说,想要上进,想要改变目前这个境况。他说爸妈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吵架,家庭不和影响了他的性格的发展。爸爸说出的话更使我大吃一惊,他认为小孩是在骗老师的,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儿子对父亲的看法亦然,张钊从家长学校归来,爸爸作了很大的改变,而他也认为爸爸是暂时性的,不会持久的,是在演戏。这真的很可悲呀,父子关系闹到这般地步,这中间该是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呀!这个家庭教育盲区是:互相信任是爱的基础,家庭和睦是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小孩的成长道路少不了家长的陪伴。

最后是泽清的家庭,他的爸妈是高知分子,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人,而且他的家族都是在社会的各自领域里都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自然这个家庭对泽清的期望值很高,也想让他像他们一样出色。泽清在家长学校里说,他觉得他的家庭对他压力很大,他想逃避。他说的一句话使我很揪心,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好,虽然在物质方面不如外界好,但是在精神方面这里比外界好的很”。泽清的妈妈,在片头哭着说:“儿子,你有多久没喊过妈妈了。”听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如雨下,难道母子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如同陌路人吗?仇恨到这种地步?这个孩子很有主见,也很有思想,结营的话剧是他提议的,他朗诵的《镜子》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家长学校的老师说,他开始到营地的时候,很排斥,很敌对,很抗拒,但相处久了,发现了孩子的童心一面,最终老师都喜欢上他了。我在想,要是爸爸妈妈也像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要盲目的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定做孩子的人生,这个孩子或许会活得很快乐。

《镜子》看完了,满满的爱却变成了满满的伤害。江校长说:一个问题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在的教育,对知识不欠缺,欠缺的是对爱的教育。我们不要再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小孩的发展,他是一个个体,而非你的私有物品。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5

看完三集《镜子》,我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放弃一切,对孩子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是学会感恩。同时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的人。要让孩子知难、知苦,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前途,相信孩子自己会长大,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镜子》里有几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家长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我认为家长需要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做到教育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

2.善于沟通,正确表达人世间的爱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镜子》影片里有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现在少年儿童的快乐是何其的少,除了读书,就是补课,全是学习读书,变书呆子,哪里还有快乐童年、童心了呢,小孩也是人,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自己的感受,是不想受父母所控制。让孩子一直快乐,做喜欢做的事,有哪些家长能做得到呢?是值得我们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深思……

人生是一条风雨同路的过程,家长对爱的认知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空白,演绎着“你是我的孩子,爱就是控制,满满的爱就变成了满满的伤害”。如何将命令变成启发式,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有担当。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是自私的爱,是对爱的占有和绑架,自我而狭隘;用他人的方式去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与关怀,博大而有的境界,对正在进步的孩子,要学会鼓励,说再努力一点,也许会更好一点,对退步的孩子或自卑的孩子,要学会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尊敬师长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感谢《镜子》,令家长看到自己。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6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7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8

《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由导演卢钊凯、范永东拍摄。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父母更需要改变


现在的问题少年层出不穷,问题少年的背后往往折射出一种家庭现象。这样的一部纪录片,不仅仅从孩子的世界来讲述叛逆,更加看到了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或许这部纪录片带给人的震撼,大概就是在接受完特殊教育后的孩子们,虽然暂缓了一段时间,但是治标不治本,长时间的叛逆行为,让他们想收但是已经很难完全收回来了。我想,这可能更直观一点,孩子的改变,不是通过一个节目就好了,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期,再来改正,即使你付出更多的温暖与爱,难度很大(但并不是没有)。

故事中的三个家庭,孩子因为早恋、沉迷游戏等等问题辍学。反观父母,或是有暴力倾向、或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或是说话不算数等等,当然这些是孩子们的评价,父母在糟心孩子的问题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问题,父母总结起来一句话,我也想但是我没有办法。

父母与孩子同时去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时间是81天。很多孩子表示,应该父母呆81天,而自己6天就够了。很多孩子表示,自己的偏激行为都是因为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甚至完全忽视自己的想法造成的。通过一些非正常渠道的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证明自己的勇敢,听起来有些幼稚,但是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父母看见了现象却没有去了解本质。

当然,问题孩子的出现与父母的问题教育有关系,不过青春期的成长,做到每个人都完美长大是不太可能的。在成长的道路上,尊重孩子的天性,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溺爱孩子,但也不能基本不顾。父母很辛苦,但是孩子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担起一份责任。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也是最辛苦的职业,趁着孩子还小,正视自己,做好榜样。

就像这部纪录片的名字,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缩影,你很难想象这世界上除了父母兄弟,很难有这样一个神奇的生物这么地像你,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问题孩子的形成大多也和家庭的教育有问题。其实,说起来总是容易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如果一直没有交流的两个人想要坐下来聊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反()思这部纪录片,也许孩子需要改变,但是父母更需要改变。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精选3篇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欣赏优秀的作品。每次看完电影,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的真情实感,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如何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在作品的观后感里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2)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真实电影《镜子》放映之后,来自纪录片、教育、心理、传播等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针对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3)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纪录片镜子教师观后感


纪录片镜子教师观后感(一)

李新菊

前几天学校给全体教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观看央视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三集共90分钟的片子,我和十四岁的大儿子、四岁半的小儿子一气追完了,看后感慨万千。

这是一部纪录片,它所记录的现象和事例其实早已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反复地重演着。问题孩子的现象,亲子关系的断裂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结尾却让我只有叹息和满满的沉重感,片子的结尾是3个在特殊学校生活了三个月后的孩子,最终仍是选择了与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离开了父母独自游历,他们中只有一个满18岁才刚成年。我想,这是大部分中国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结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片子里的父母用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能回归原来的样子,足以证明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爱,可为什么结果还是有违人愿?为什么"镜子"反映出来的是孩子对父母满满的抱怨呢?我想是因为父母一直都以自已的方式去付出爱,却忽略了接受爱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馈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父母的监护下逐渐形成自已的个性并成长,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两份完全相同的爱,培养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所以应因孩子的个性付出爱,是每个父母需要学习、摸索和积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馈,是让父母不断地调整和改善付出爱的方式,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和关注的事业,而不是日常里苍白无力地嘴里念叨几句:爸妈很爱你,你该去做功课了之类的句子。爱,也是需要滋养和成长。

太多的父母忙着上班,忙着应酬,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从小就给孩子一部手机或平板,把孩子送到游乐场或别人家中,他们用自已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却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倾诉,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动时间。父母极少与孩子分享爱,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终,孩子也如"镜子"一般,不再与父母分享自已的生活。孩子与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断裂,绝不是三个月的特殊学校生活和心理咨询能够挽回的,亲子关系断裂的心灵创伤也许伴随孩子一辈子,甚至可能延续到孩子的后代,并扩大影响到社会。

90分钟的片子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心理咨询师李品宽老师所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成果的同时,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确实,特别是家庭关系的精神构建大大落后了。从片子里,我注意到一个小数据,进入特殊学校生活的孩子多数是男孩子,从教育角度来看,父亲在孩子特别是儿子的教育中的榜样作用不可取代。多希望我们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职或父代母职地陪伴孩子成长,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爱,需要真实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会的支持、鼓励和正面宣传。孩子们需要在父母身上学习爱的能力,了解爱也需要滋养和成长,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传播爱,并在付出爱的时候获得幸福感。

临睡前,我抱着小儿子与大儿子讨论着片中的各种细节,我很庆幸在陪伴他们成长的时候,我收获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点、再早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

纪录片镜子教师观后感(二)

肖俊

《镜子》第一集开场"教育培训机构"的出现,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个节目:对"临沂四院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治疗学生网瘾、早恋、辍学等。当时一起看节目的儿子说:"妈妈,如果我也叛逆了,有了各种问题,你会把我送去吗?"我含着眼泪坚定地说:"儿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妈妈会陪你一起成长!放心,妈妈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相信你是个好孩子,妈妈也努力做一个好妈妈!"记得很清楚,我和儿子抱在一起哭了一会儿,为了电视中哭诉自己被父母送去"四院"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孩子们而哭,也为了那些打着"爱"的名义控制折磨孩子的无知的家长们而哭!!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想起节目中孩子们哭诉自己恶魔般的经历,我都会心痛到泪流满面,不能自已。《镜子》中18岁的宴恒在培训结束时的一段话直击人的心灵,扪心自问,我们家长—所谓孩子们眼中的"主人",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宴恒说:"我是一个听话的机器人,18年来,我一直很听话,什么事情都照主人的吩咐乖乖去做。直到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叛逆,机器人长大了!),主人手足无措了,将我所有好的、坏的程序全部删除。于是,机器人慢慢地走向灭亡".孩子是我们终将要培养成才的"机器人"吗?只要乖乖听话,一切OK;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切OK;只要顺着家长的指路前行,一切OK!可是"主人们","机器人"是会长大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有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有权选择属于自己的理想之路。在这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才之路上,家长和学生如何携手快乐前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镜子》中的三个主人公:14岁的泽清,16岁的家明,17岁的张钊。本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本是为理想奋斗的年龄。可是,他们却走进了一片荒野,这里没有关爱,没有春天,这里只有四面楚歌,这里只有带着"爱的枷锁"等你出现的父母。《镜子》中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许有几分可信,可是,其它任何打着"管教"、"教育"幌子的机构都是一群恶狼般的帮凶!

家明父亲(大学本科,教育文盲)说:儿子要唱歌、画画、做一个自由的人,那怎么行呢?教育机构去接(抓)孩子时,父母在室外哭泣,房间里传出声嘶力竭地喊声:"放开我!放开我……"(写作一度停止,不能控制的哽咽,很想对家明的父母说,就在"放开我"的撕裂声传来时,你们本应该冲进房间,冲进"荒野"拥抱自己的孩子……)

心理辅导老师对家明父亲的评价是"死不悔改",说父亲是一头一直在拉磨(磨指孩子)的驴。老师问父亲累吗?父亲说:"不累,很充实!"但是有一天磨累了,不转了,于是,驴就彻底疯狂了。(评价:家长不要做"死不悔改"、一直低头拉磨的倔驴!"磨"也是有生命的!)

《镜子》中折射出孩子们共同认为的三条不能碰的高压线是:1.网瘾 2.早恋 3.辍学。可是,高强度极端家庭环境下,这三条高压线变成了孩子回击家长最有力的武器,可悲可叹啊!片中家长说:要让家长改变,难道永远不让孩子上学吗?这永远做不到。脑中浮现某视频中因父亲把儿子手机扔到楼下,儿子随即跳楼而亡,顿时阴阳两隔,父亲与儿子永远也不能再做"父子"了。孩子健康地来到我们身边,本是一件多么感恩的事情。为什么在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反而变成了使"健康"不再的"刽子手".

引用俞敏洪的一句话点评结尾: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文中观点仅代表自己,一个身为妈妈和老师双重身份的自己。与大家共勉,我思故我在!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汇总


电影可以有效的把各类艺术进行整合,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而我们在观看后,应该把思考的内容写进自己的观后感。一篇观后感是不能写出所有感想的,而应该有所选择。如何写出相当有创意的作品观后感呢?经过收集,我们整理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

片子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作为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2】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3】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真实电影《镜子》放映之后,来自纪录片、教育、心理、传播等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针对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4】

《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由导演卢钊凯、范永东拍摄。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5】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张馨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心理医院实习经历,在校期间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团体辅导经验。擅长青少年成长,亲子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6】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7】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8】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9】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0】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xx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观后感《镜子观后感500字精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镜子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