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1500字精选10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所看的书籍类型越来越多种多样,这个时候不妨动笔把自己的心得收获写进读后感里,读者通过读后感的书写,常常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会感受得更加深刻。你知道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怎样完成的吗?读后感大全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夏山学校的读后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1】

初读《夏山学校》

选择共读《夏山学校》这门课程,源于参加新的时,很多在讲座中,在交流中提及过这本书,未开始读,名气早已与所耳闻,所以很庆幸能加入这次的。

花王布置了我们第一次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找全书的关键词,并简单,再梳理夏山学校和观念的异同。

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捧着这本书来读。《窗遍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和这所夏山学校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准确来说,夏山学校是巴学园的原型。

在夏山,提及最多的是“自由”。你可以不想上课,就不上;想什么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什么“规则”,就在学校大会中已投票的方式解决……孩子们有一个绝对宽松的。但,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影响他们---并且只影响他们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整天玩耍,因为工作和读书这影响他个人,但他不可以干扰到别人。这种自由,会使越来越多潜意识变成知觉,孩子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想要什么。夏山给予孩子们这种自由,有的孩子甚至在外面游荡三年不去上课,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相比较,有哪一位家长或老师能容忍一个孩子在校园游荡三年不进学习,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天,恐怕就不行。但夏山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再自由的教育,也应该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第二个关键词“认同”。夏山的孩子们知道,他们是被肯定的。在夏山,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尼尔校长的“个别谈话”,是再对这些孩子的认同基础上开始的,他们找到问题的“根结”,让孩子们在夏山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被认同,被肯定,让孩子找到了自己,收获了自信,找到了的意义,能够更积极的。

第三个词:追求,寻找兴趣。“我相信的意义,在于追求,在于寻找兴趣。”“教育也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都知道在孩子的道路中,书本不是唯一,读书也不等同于人生。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

在夏山,有的孩子直到15岁,才能专心读书,放在我们当下的家长又有哪一个能做到?哪一个能允许?况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允许,即使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我怎么就觉得在这儿难以实现呢?那么结合我们的教育现况,我们的教育更应倾向于孩子成长的状态,让孩子再成长的道选会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方式----不畏惧,能地工作,积极的生活!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走进夏山,学会教书,学会育人!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2】

刘俊映

在工作繁杂的小学教学中,要静下心来读书,实属不易。但这个学期我还是做到了。

最近,一本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经典之一,被美国600多所大学指定为必读书”、“仅在美国,10年就销售超过200万册!”、“《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原型”……的《夏山学校》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认真品读!

书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学个案,来验证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提出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种“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且值得去做的。

然而,我对于尼尔先生的这种观点则不以为然,原因有三:

其一,也许“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种观点在小范围的学校当中可以实现,但是孩子终究要长大,当他们走出夏山面对社会的时候你还能说“让社会适应夏山的学生,而不是让夏山的学生适应社会”吗?

其二,虽然尼尔先生的理念是很好的,它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是连他自己也说“世界各国即使采用夏山的教学方法,也不会维持很长时间”。的确,各国的国情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三,尼尔先生反复强调自己关注孩子的情感领域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但是他是否有跟踪调查过学生长大后对于夏山的学习生活有没有留有遗憾?

在我的眼中“夏山学校”虽然有其成功之处,但是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这个学校似乎成为了“乌托邦”。如果因为从这所学校里曾经走出过一些优秀学生就认为这种教学就是成功的,那么从别的学校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不也证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成功的吗?在这个小环境中尼尔先生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也许是正确的,因为面对众多特殊学生,是得用特殊的方式加以对待,因材施教嘛!但是当他们走向社会,也许因为他们大多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孩子,所以还有“我行我素”的权力,但是如果夏山曾经接受过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孩子,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面临的将是“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罗大佑《一样的月光》)?社会是现实的,绝对不是理想的国度,没有人会像尼尔那样包容你,因为你是孩子,因为你是在夏山。但是残酷的现实,有规则的社会是不会允许你过度“自由”的,何况你已经过了年少轻狂的时期了。即使这可以称之为有“个性”,但是别忘了只有有了“共性”才能凸现“个性”。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国外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亮吗?”在国内讨伐应试教育呼唤欧美素质教育的时候,其实美国上下却在反思素质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弊端,他们在后悔“自由”,反而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大加赞扬并欲学习。

2006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在数学和科学两个科目上,美国学生的成绩远远不如东亚国家的学生,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经济将会缺乏后劲,美国的劳动力也将丧失竞争力。紧接着政府在《美国竞争力方案》报告中,提出要在今后10年内拨款1360亿美元,用于改善这两个科目的教学现状。

布什政府的这种态度和政策,其实反映了美国教育界、科学界以及各大企业长期以来的共同担忧,其实早在老布什时就曾试图改变这种现象。劳工部副部长史蒂文·劳指出,美国的发明专利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比任何国家都多,但仅科技创新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一半,另一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市场,而美国未来的劳动力难以支撑国家的竞争力。英特尔公司主席巴雷特在对东亚国家的基础教育非常赞赏的同时,以科技企业界大佬的身份,提出了诸多足以令美国政界、教育界和家长们不寒而栗的警告:英特尔在全球各地物色人才,哪里的教育质量高,哪里的劳动力素质好,它就会到哪里去;虽然该公司的职员目前还是以美国为人主,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数学考试题只相当于初中水平,看中印两国的发展趋势,它将来无需再聘请任何美国人,也能继续成功下去。

多年来专门从事东亚教育模式研究的美国亚洲协会在调查报告中,对东亚教育的诸多做法大为推崇,包括精心制订的教学大纲、教师备课非常充分、各种考试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等。报告指出,美国的教育应该借鉴中国的做法,也要对学生增加压力。

这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之可以作为众多教育中值得借鉴的一种,但是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这仅仅是最为教育者教育理念与方式的一种参考,如果加以推广则是行不通的。中国的教育还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不是别人的就是最好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不知道夏山出来的学生有没有过这样的“后悔”: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有没有感叹过如果当初能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认真地在普通的学校中学习是不是会有更大的成就?或者说不用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如果夏山真的关心孩子的精神领域,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做个跟踪调查,关注学生出了夏山后的情感变化。?

对于“自由”这个词语的诠释个人的尺度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要为当初的“自由”而后悔,那么这样的“自由”就值得去反思了。也许作为一个深受“中庸”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在文学上崇尚“中和之美”,在建筑上欣赏“对称之美”,而在教育上我也不喜欢把夏山学校的教学经验作为一种教育主流来提倡,所以才会有以上的反驳。夏山学校的教育就把它作为教育百花中的一朵吧!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3】

《夏山学校》畅销全世界几十年,夏山学校成了教育典范,让全世界都为之倾倒。那“夏山学校”究竟有何魅力和奥秘让人们着迷?带着重重谜团,我开始了阅读。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这本名著,知道了夏山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克郡里斯敦镇,普通中透露着不平凡。是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着无穷的活力。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夏山学校。

“乐园一样的学校”,是夏山学校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也是夏山学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在这里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上课、生活都有着无限自由。开始,我很好奇,也很纳闷,学生不上课,也可以选择随时去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去上,那学校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着……后来发现,学生都以夏山学校为荣,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

我对夏山学校印象深刻的第二点是学生年纪跨度很大,小的7岁,大的17岁,来自五湖四海,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爱,因为爱可以创造奇迹,爱传递着温暖、感动和自强不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自信、独立、勤奋,取得了成功。

在书里,我感觉到夏山学校的学生很自由,但不自私,每个人都健康快乐。正如尼尔说的,夏山学校成立四十多年来未发生过疾病,是夏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的原因有三个:第一,自由;第二,食物好;第三,空气新鲜。大家随性自由的生活,但仍然用纪律约束自己,讲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为自己也为其他人创造优美的环境。大家参加劳动,都是自愿参加,都主动去做喜欢的事情。我想到了即将到来的G20峰会,大家都把它当做自己的事情去看待,举手之劳,让我们杭州温馨、大气、充满魅力!夏山学校的每个人都充满幽默感,大家口出妙语,幽默中饱含着友善和欢笑,处处有欢乐,活力十足。我们应该像夏山学生一样,时刻有一颗快乐的心,用微笑迎接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和杭州亚运会!

《夏山学校》给了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学校让孩子做他自己,不去强迫他去不喜欢的事情。少说教,多包容、多微笑和爱,让学生获得最多幸福和快乐!夏山学校,向人们展示她无穷的魅力!我喜欢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4】

本文由沙龙实验班甜辰妈妈写于《夏山学校》读书会之后,字里行间深刻的阅读感悟以及与日常实践和正面管教的密切结合,让人很受启发,非常享受这种阅读、分享、感受的过程。

初读A.S.尼尔的《夏山学校》,觉得与早年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夏山有着浓浓的西方文化色彩,而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是日本人创办的,更适用于东方文化。

说起夏山,每读一个章节就认同感倍增,感触最深的就是养育孩子和家长的问题这两个章节。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但是这样的剖析却是一语中的,让我默默自省。

书中一直强调自由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匮乏。现在我们都知道不自由的人往往都很焦虑自卑,心理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无法获得真正坦然的快乐。然而,尽管我们正是在这样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为人父母后,却在一边纠结着教育方法,一边又不自觉地用我们曾经承受过的不自由的方式来强权压迫我们自己的孩子。这让我想到了“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这句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不自由的成长而带来的各种恐惧,使我们心中晦涩渐渐生出恨意,只是这种恨意也因为不自由而压抑着,不会时时冒头,只在累积到无法承受之时才爆发出来。每每爆发的宣泄途径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对孩子发脾气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的途径之一。

好吧,在读完夏山后,我也不得不很艰难地承认,我的不自由禁锢了我自己,还试图禁锢我的孩子,我也将我因不自由的种种愤恨和恐惧,在情绪不能自我控制的时候,寻到了由头而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这让我羞愧不已。尽管接触和学习正面管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来路自省,不自由的父母,因为没有体会过自由,往往也无法很好地分辨自由与纵容的区别,也许在创造自由的环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和犯错。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披荆斩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回过头来说夏山这本书,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读书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领悟。

上学VS不上学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甜辰即将幼儿园毕业,进入学前班,继而进入小学的事情。沙龙的妈妈们也都心有戚戚焉。

国内的教育环境、求学制度等等,让我无比焦虑。虽然无法改变环境和制度,但是怎么积极应对不如意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于是原本就对学前班摇摆不定的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应该放弃学前班?选择高压的学前班,会不会成为我为甜辰擅自决定人生的第二个错误选择?回想起第一个错误选择,真是让我愧疚不已,也可能真的会让我懊悔终生。甜辰年龄不够算提前入学,所以小班升中班的时候,学校给出了选择——继续小班或者升班。我因为小班老师对甜辰的评价,产生了虚荣和贪念,选择了升班。然而这个错误给甜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每一天每一天,都让我自责不已。现在想来,那些所谓择校、入学的各种压力其实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找的最堂皇的借口。这些只是我们因着关于名利关于虚荣关于所谓自尊心的种种杂念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炮制的枷锁,我们被这种枷锁禁锢了半辈子,现在我们自己又去炮制一个,自以为是地把所谓的最好的条件(诸如名校)强加给孩子,要他们“上进”要他们用分数一争高下,最终成为一个不会读书的读书匠。

读书会上也有妈妈表示,尽管大家都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如夏山和巴学园这样自由的学校,可是作为父母,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泥瓦匠而不是医生律师这些职业这件事。扪心自问,我也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一天,甜辰告诉我,她只愿读到初中毕业就不升学了,准备做一个快乐的店主,我想我可能也会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吧。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社会的教育变成这般面目全非,我们能说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长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得失心扭曲导致的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责任。因为我们种下了一个把自己梦想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去完成的因,结出了如今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只拿成绩说话只注重所谓名校表象的果。

读书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术业有专攻,且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与其把孩子们切割成我们要的形状,不如再好好考虑一下学习的真谛究竟是为了什么,再来决定我们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吧。

自由VS不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到尼尔说的自由,脑海里突然就跳出那么两句,可见自由之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可究竟什么是自由呢?到底怎么做才是给了孩子自由呢?读书会上,妈妈们热烈讨论的时候,都很遗憾的表示,首先就我们自己而言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从不自由的孩子变成了现在不自由的成年人,从本质上说,我们根本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也无法在教育中很好地界定自由。

不自由的父母要怎么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呢?结合自己的读后感和大家的畅所欲言,我觉得给孩子自由,首先就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用正面管教的最基本工具——和善而坚定,不干涉,该放手就放手,不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去约束孩子,避免以爱的名义来行伤害之实。

因为没自由,所以不懂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可真的是件麻烦事儿。尤其现在自己教育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找不准界线,一不留神把自由变成纵容和溺爱,就适得其反了。学习了正面管教,有了理论也要实践,实践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界线问题拿捏不准,苦恼彷徨甚至是恐惧,颇有画地自限的不自由。想想原来我在寻求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却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牢笼。这也是我在读了夏山之后很有感触的地方,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画地自限,一边标榜一边又继续坐牢,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挣扎。说到底虽然学到了方法,却因自己内心隐蔽的恐惧,让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高的有点好高骛远了。关于这种恐惧,稍后细说。

现在再说自由,读书会后,我在反思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及互动。对于甜辰的各种限制每天都在进行,从日常生活点滴开始。

案例:

家里老人经常因为甜辰爬上爬下,对着她紧张万分地大叫,诸如“不许去那里”“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动这个”,然后给她贴上“调皮”的标签,以至于现在甜辰在自己做了更危险或让人头痛的事情时,都会以“我就是调皮呀”为理由为自己开脱。尽管早早地意识到老人的方法不妥当,没有收效就是最好的说明,也不止一次就此沟通,不过老人家的固执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的固执也是源于他们的恐惧:子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他们的部分生活理念随着时代变迁,或被质疑或被否定,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权威受到挑战的恐惧,更是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自己一直俯视的子女面前的恐惧),所以作为父母给孩子的身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试着做过实验,同样的场景,我和甜辰独处,给她自由活动的权利,放手让她自己玩闹,虽然我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她时不时和我互动一下,然后又各种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但是我没有出声喝止,只是偶尔提醒她注意安全。很明显,当我没有那么紧张地关注她一举一动的时候,她反而很有节制,任何危险的行为,她自己都会斟酌放慢放轻,并没有让自己真正身处险境并受伤。可见,放手和不放手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不放手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有恃无恐的状态下,反而认识不到危险,把危险当成一种求关注的把戏。但是学会放手,孩子们反倒更清楚,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成年人对各种所知和未知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变得胆小,进而没有了探索精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探索世界。其实孩子探索世界的危险,有时候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大人。好比,我们把滚烫的茶壶放在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把尖锐的物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把药片或其他危险的食品放在孩子随时能吃到的地方,等等。通常这种时候,我们不是去正视和纠正自己的疏忽(其实这也是一种恐惧心理作祟,对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恐惧。成年人有趋势利弊的习惯,害怕承担那些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疏忽,也不愿意首先从自身反省开始,也要先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替罪羔羊来摆脱自责),反而是限制好奇的孩子,禁止她这样那样,美其名曰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实际上是给她画地自限,消磨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孩子一旦突破禁锢,我们就开始说教,然后给孩子贴标签。这一刻,孩子的自由,被彻底忽视了。

幸好,正面管教告诉我,任何时间,只要有心,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并努力改善,都不会太晚。

游戏、幻想、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夏山这本书中提到了孩童时代的幻想对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读了这个章节,我不禁怀疑,幻想被扼杀的人,成年后反而会变得更不切实际;而幻想被满足的人,过了幻想的年龄段,就能坦然面对社会和压力。就如同,婴儿时期吮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容易产生恋物癖,通过某个物品来获取安全感。而在本该充分幻想的年龄不能得到满足,变成一道创伤留下来,幻想便成为了阻断成人世界压力的最好缓解剂,由此来获取安全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幻想就像演戏。当甜辰爱演的时候,我们也都配合她。她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对群体生活的渴望,让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回家后作为独生子女的巨大寂寞感。于是她开始不是单一角色的幻想,把自己分裂成同班的龙凤胎,自发性地左右手互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剧场的情节很完整,有故事内容,有人物对话,并时不时邀请我们进入角色。我一度很担心,总怕她因为孤单而人格分裂了。显然我这种担心很多余也很无知,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表现的无知,导致了我的焦虑。所以我经常在她角色扮演的时候,言语暗示她结束这个扮演,或者诱导她只扮演单一的角色。不过我现在很庆幸一点,我当时只是说了一些暗示性的话,并没有强势的制止或粗暴的干涉,所以甜辰还是继续欢快地沉静在她的幻想中。有时候是温驯的小动物,有时候是残暴的恐龙,有时候是某部动画的公主,有时候是她渴望拥有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也都会很乐意地应邀参与其中,帮助甜辰把她的幻想构筑得更饱满。

于是,在纪录频道重播恐龙星球的某天,我变成食草龙,无辜地坐在上发上,接受那只变身为窃蛋龙的小家伙的袭击,还要在她“凶残”地咬我的时候,嗷嗷叫两声。然后这只自得的小窃蛋龙,去招惹那个在阳台上和各类报告奋斗着的巨盗龙,结果被巨盗龙满屋子追捕后,一边假意求饶一边伺机而动。

孩子的恐惧系来自父母的恐惧

这个章节对我无比重要,我发现我的那些恐惧,产生的很多负面的情绪深深地投射到甜辰身上。我们的父辈、祖辈乃至祖祖辈辈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遭受到的各种恐惧,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恐惧因为没有被我们所正视,所以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处,有些就如同与生俱来的恐惧一样根深蒂固。我们自己因父母的恐惧而带来的恐惧,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我们自己内心也无比矛盾、激烈反抗的同时,又本能地转嫁给了孩子。

恐惧的课题让我有太多太多感触,写也写不完的案例,有自己的,有甜辰的,决定把它单独留在4月读书会后慢慢写。

对孩子的认可与否定

对孩子的认可或否定,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自己认可或否定的一个映射。

刚开始,甜辰总是很喜欢做家务,其实小朋友承担家务,一方面是好玩,通过玩家务作为探索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确立和能力被认可的过程。但是很多外力因素导致这种探索和确立过程不能顺其自然的进行,诸如家里老人过度的保护欲,家长的干涉等,都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感受到不自由和不被认可。

案例:

甜辰5岁了,我允许她使用厨房刀具。实际上,孩子就是在放手中才能学会规避危险,只有当她真正被认可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分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那段时间,外公外婆回上海,没有了这个过度保护的干涉,甜辰变得很有自信。周末我做饭或准备水果的时候,她总喜欢搬了小板凳来观摩,然后提出——帮忙洗菜,帮忙削皮,帮忙摘菜,帮忙撒盐,帮忙切菜。这些我都允许了,我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她需要小心注意的要点。遇到动刀的时候,我也会以平常心态去指导她。甚至有一次,我给了她一块案板,一把锋利的刨刀,放任她一个人去客厅帮我削皮。对于我这样的信任,她感觉到了我正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她的认可,我完全相信她能独立完成这项略有危险的厨房工作。而她确实完成得很好,皮削的很薄,速度也很快,我很愉快地向她表达感激,因为她的帮忙,我的做饭时间大大缩短。

记得之前正面管教说过:很多父母觉得纠正行为之前,要先让孩子感觉更坏更难受才行,可是事实上,那样的做法只是让孩子在被否定的严重打击下,关上联结的心门。只有用肯定认可的方式,用行动表达出来,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以上林林总总写了好多,杂乱无章的节奏,还有更多更多的感受,也许没有时间一一写下来,但是却可以一一去实践。期待下次读书会,《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5】

暑假里听了苏周子老师的心理讲座,苏老师着力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买来准备好好读一读。但是一直是几页几页的看,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里面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能认同。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6】

一直以为,小林校长创办的巴学园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的学校;也一直以为,这样的教育“乌托邦”只会存在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里。

今夜,一口气读完英国尼尔先生的《夏山学校》一书,才知道原来巴学园并非梦想,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尼尔先生创办的、被报刊称为“放任学校”的夏山学校就是这样一所梦中的巴学园。

那么,夏山学校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尼尔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在那里,上课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课,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在那里,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分数;在那里,如果想的话,你可以冲着老师大喊大叫;在那里,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朋友都会和我一样难以接受,学校如此没有规矩,如此没有约束,如此不成体统,培育出来的肯定都是一些没有教养、不懂规则、不会爱人、缺乏责任心的放任子弟。

然而,创办于1921年的夏山学校,这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寄宿制基础教育学校,这所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放任学校,却令每一个来到夏山的孩子——那些老师和家长眼中厌学的、自卑的、叛逆的“问题儿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阳光自信地成长,更懂得了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有的成为了优秀的设计师、演员,更有的成为了卓越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夏山学校因此成为进步主义民主教育的实践典范,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校”。1999年12月31日,英国《泰晤士报》评选校长尼尔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

是什么造就了夏山的传奇,是什么成就了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我以为,“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大的宽容,给孩子无穷的关爱”是尼尔先生和他的教师团队成功的关键密码。

充分的自由——孩子们不用为了学业的优异而放弃自己的游戏时间,也不用为了完成讨厌的作业而放弃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不用为了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无聊的讲授而放弃了解大自然、走上社会乃至无所事事发呆的时间。让孩子做他自己,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成就了夏山。

最大的宽容——所有地方不上锁,允许孩子们损坏工具;天热的时候,允许孩子们吃饭时打赤膊,允许孩子们随处脱衣服、扔裤子,允许孩子玩喧闹的游戏;嘉奖少年犯的偷窃行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干预孩子成长,不给孩子们压力,不审查孩子的读物;把不重要的事就当成不重要的事,决不斤斤计较。消除权威,不训导孩子,成就了夏山。

无穷的关爱——永远让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全权选择他们每日的饮食;让每个孩子在星期天早上补足他们的睡眠,有时连午饭也不吃;真诚信任那些少年,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特别宠爱的人。对孩子一视同仁,一样的看待和重视,平等的爱成就了夏山。

夏山的成功,绝不是一场独角戏。开明的督学来校督察,报告是那样公平、诚实与包容;教育部从不与夏山为难,并能友善接待学校的所有询问和访问。教育部对夏山的容忍,是尼尔对孩子容忍的坚强后盾。是他们共同的宽容与容忍,让夏山的孩子们能依他们自然的兴趣生活,让夏山的孩子们能有机会在自由中长大!

敢于突破传统的尼尔是幸运的,夏山的孩子们更是幸福的。诚然,体制的不同,国情的不同,我们无法复制尼尔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借鉴尼尔的教育理念,在现行体制下尽最大可能给孩子们营造一方自由成长的天空。

夏山学校,我梦中的巴学园。我愿用心朝向你!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7】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在这里的孩子梦都是个性的、幸福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尼尔校长说:“夏山学校宁可培养一位快快乐乐的清道夫,也不愿造就一位神经兮兮的首相。”心理学家认为“快乐为学习之母”。其实,快乐是一生的财富,快乐的人比较能够以轻松的心情迎接挑战,快乐的人比较能够以理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快乐的孩子比较容易成功,失败不能令他沮丧,烦恼也不会阻碍他继续追求成功。教育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尼尔先生本着爱的理念,鼓舞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別人的生命;他对小孩深具爱心与信心,“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和赞许而定。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夏山学校主张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跟孩子们站在一边,就是给孩子爱,那并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是一种不讲理智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们一些成人们看不懂的行为的爱。

尼尔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由!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摘自《夏山学校》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改正生活、学习中的坏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全面、和谐发展,应该让学校适应学生,让人自由发展。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却忽略了良好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扭曲干涉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利的人。现在很多父母既不认为孩子性本善,也不认为孩子性本恶,而是认为性本空。他们一味将自己的那一套东西灌输给孩子,认为如果不将自己的“好”东西灌输给孩子,孩子就可能被其他“不好”的东西填满。他们不认为孩子本身就已经具备所有良好的品质,父母要做的只是赞赏他,给他自由伸展的空间。现在的父母急于把自己的孩子捏成各种他想要的形状以适应社会的模子,却忽略了孩子顺应其本性生长的需要。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这些木偶人的心灵没有经过自然伸展,是扭曲的,发育不全的,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谁说一个快乐的清洁工比一个精神压抑的学者状况更糟糕呢?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感受着夏山学校博大的爱与自由,感受着教育内容之大,想起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积极地借鉴它山之石,在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让我们的教育充满自由和爱,让校园充满和谐,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夏山学校式的教育也会遍地开花。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8】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9】

开学初,学校给所有老师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细细品味。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Amily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

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只有我们身体里的道义和真理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是平等于孩子们的,甚至要以仆人的身份来“服侍”好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同学习和成长。

读着《夏山学校》,我的思想也随着不断翻腾着,很多教育中的问题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它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慢慢的在我们体内生长,长成一个新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10】

《夏山学校》读后感300字:

学校推行阅读计划,我看着满满的书籍推荐目录,有些发愣,而“夏山学校”却很快吸引了我,一个以学校命名的书本,会讲些什么内容呢?

原来它是尼尔校长的一个个“小故事”,在他的学校,自由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认为自由使很多潜意识变成知觉,真的是非常有趣新颖。如果是我,我绝对忍受不了多久便会对着学生发狂。尼尔还通过他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许多看似平常,而我们老师容易忽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完全不敢去想的问题,这不经让我思考着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种种,我们为学生做了很多,可是有多少是他们真心接受的呢?

我们的小学不像夏山学校一样可以包揽孩子的衣食住行,但却更让我深思,我们现今教育体制下,该如何吸收教育家们提出的好建议,实现有效的教育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精选夏山学校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专题“夏山学校读后感”推荐内容。

夏山学校读后感 篇1

《夏山学校》畅销全世界几十年,夏山学校成了教育典范,让全世界都为之倾倒。那“夏山学校”究竟有何魅力和奥秘让人们着迷?带着重重谜团,我开始了阅读。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这本名著,知道了夏山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克郡里斯敦镇,普通中透露着不平凡。是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着无穷的活力。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夏山学校。

“乐园一样的学校”,是夏山学校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也是夏山学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在这里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上课、生活都有着无限自由。开始,我很好奇,也很纳闷,学生不上课,也可以选择随时去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去上,那学校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着……后来发现,学生都以夏山学校为荣,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

我对夏山学校印象深刻的第二点是学生年纪跨度很大,小的7岁,大的17岁,来自五湖四海,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爱,因为爱可以创造奇迹,爱传递着温暖、感动和自强不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自信、独立、勤奋,取得了成功。

在书里,我感觉到夏山学校的学生很自由,但不自私,每个人都健康快乐。正如尼尔说的,夏山学校成立四十多年来未发生过疾病,是夏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的原因有三个:第一,自由;第二,食物好;第三,空气新鲜。大家随性自由的生活,但仍然用纪律约束自己,讲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为自己也为其他人创造优美的环境。大家参加劳动,都是自愿参加,都主动去做喜欢的事情。我想到了即将到来的G20峰会,大家都把它当做自己的事情去看待,举手之劳,让我们杭州温馨、大气、充满魅力!夏山学校的每个人都充满幽默感,大家口出妙语,幽默中饱含着友善和欢笑,处处有欢乐,活力十足。我们应该像夏山学生一样,时刻有一颗快乐的心,用微笑迎接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和杭州亚运会!

《夏山学校》给了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学校让孩子做他自己,不去强迫他去不喜欢的事情。少说教,多包容、多微笑和爱,让学生获得最多幸福和快乐!夏山学校,向人们展示她无穷的魅力!我喜欢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读后感 篇2

世界上,哪一个角落没有孩子?孩子生出来就是天真又可爱的,可是严格的管教已经让孩子们没有孩子性了,孩子的心也已经老了,《夏山学校》读后感。孩子们的心中全部都是幻想,他们希望学校不是那么严格,“残忍”。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能懂他们的心,现在基本世界上没有几个孩子有孩子味儿了,虽然孩子们知道严格管教是对他们的一种爱,但是他们不希望被压迫在一个角落里。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哪一个学校没有校规呢?那就是夏山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那里上学,那里的老师都是和蔼可亲的,他们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最后,这个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像爱因斯坦那么聪明了,都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在他们学校里,有人没有穿校服,没关系,迟到了,没关系,老师只会跟他们说:以后,早一点来呀!要不然就会落下功课了。后来这几个迟到的孩子,都成了勤奋好学的好学生,都是因为老师的那句话,读后感《《夏山学校》读后感》。在那里,没有规定的班级所定的地方,他们坐在一个南瓜车里,这个南瓜车会将好多东西呈现在他们眼前。在上历史课时,南瓜车的窗户就会出现好多幻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没有孩子味了吗?不对,不对,在乞丐群里的孩子,还有孩子味儿,有的孩子迷性不改,那还有孩子味儿。总之,家长、老师有几个理解孩子的心,他们是多么盼望自由啊!每天他们都是怀着快乐的心去上学,每次放学都是愁眉苦脸的背着一大袋作业回家,他们只会在晚上拼命写作业,有时熬到12点半还做不完,第二天早晨都成“熊猫眼”了,还不能晚点去上学,孩子们的心就一点点老下去了。

我想告诉所有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快没有孩子有孩子味儿了,难道你们就这样看下去吗?

夏山学校读后感 篇3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夏山学校读后感 篇4

刘俊映

在工作繁杂的小学教学中,要静下心来读书,实属不易。但这个学期我还是做到了。

最近,一本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经典之一,被美国600多所大学指定为必读书”、“仅在美国,10年就销售超过200万册!”、“《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原型”……的《夏山学校》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认真品读!

书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学个案,来验证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提出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种“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且值得去做的。

然而,我对于尼尔先生的这种观点则不以为然,原因有三:

其一,也许“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种观点在小范围的学校当中可以实现,但是孩子终究要长大,当他们走出夏山面对社会的时候你还能说“让社会适应夏山的学生,而不是让夏山的学生适应社会”吗?

其二,虽然尼尔先生的理念是很好的,它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是连他自己也说“世界各国即使采用夏山的教学方法,也不会维持很长时间”。的确,各国的国情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三,尼尔先生反复强调自己关注孩子的情感领域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但是他是否有跟踪调查过学生长大后对于夏山的学习生活有没有留有遗憾?

在我的眼中“夏山学校”虽然有其成功之处,但是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这个学校似乎成为了“乌托邦”。如果因为从这所学校里曾经走出过一些优秀学生就认为这种教学就是成功的,那么从别的学校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不也证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成功的吗?在这个小环境中尼尔先生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也许是正确的,因为面对众多特殊学生,是得用特殊的方式加以对待,因材施教嘛!但是当他们走向社会,也许因为他们大多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孩子,所以还有“我行我素”的权力,但是如果夏山曾经接受过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孩子,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面临的将是“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罗大佑《一样的月光》)?社会是现实的,绝对不是理想的国度,没有人会像尼尔那样包容你,因为你是孩子,因为你是在夏山。但是残酷的现实,有规则的社会是不会允许你过度“自由”的,何况你已经过了年少轻狂的时期了。即使这可以称之为有“个性”,但是别忘了只有有了“共性”才能凸现“个性”。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国外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亮吗?”在国内讨伐应试教育呼唤欧美素质教育的时候,其实美国上下却在反思素质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弊端,他们在后悔“自由”,反而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大加赞扬并欲学习。

2006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在数学和科学两个科目上,美国学生的成绩远远不如东亚国家的学生,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经济将会缺乏后劲,美国的劳动力也将丧失竞争力。紧接着政府在《美国竞争力方案》报告中,提出要在今后10年内拨款1360亿美元,用于改善这两个科目的教学现状。

布什政府的这种态度和政策,其实反映了美国教育界、科学界以及各大企业长期以来的共同担忧,其实早在老布什时就曾试图改变这种现象。劳工部副部长史蒂文·劳指出,美国的发明专利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比任何国家都多,但仅科技创新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一半,另一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市场,而美国未来的劳动力难以支撑国家的竞争力。英特尔公司主席巴雷特在对东亚国家的基础教育非常赞赏的同时,以科技企业界大佬的身份,提出了诸多足以令美国政界、教育界和家长们不寒而栗的警告:英特尔在全球各地物色人才,哪里的教育质量高,哪里的劳动力素质好,它就会到哪里去;虽然该公司的职员目前还是以美国为人主,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数学考试题只相当于初中水平,看中印两国的发展趋势,它将来无需再聘请任何美国人,也能继续成功下去。

多年来专门从事东亚教育模式研究的美国亚洲协会在调查报告中,对东亚教育的诸多做法大为推崇,包括精心制订的教学大纲、教师备课非常充分、各种考试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等。报告指出,美国的教育应该借鉴中国的做法,也要对学生增加压力。

这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之可以作为众多教育中值得借鉴的一种,但是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这仅仅是最为教育者教育理念与方式的一种参考,如果加以推广则是行不通的。中国的教育还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不是别人的就是最好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不知道夏山出来的学生有没有过这样的“后悔”: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有没有感叹过如果当初能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认真地在普通的学校中学习是不是会有更大的成就?或者说不用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如果夏山真的关心孩子的精神领域,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做个跟踪调查,关注学生出了夏山后的情感变化。?

对于“自由”这个词语的诠释个人的尺度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要为当初的“自由”而后悔,那么这样的“自由”就值得去反思了。也许作为一个深受“中庸”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在文学上崇尚“中和之美”,在建筑上欣赏“对称之美”,而在教育上我也不喜欢把夏山学校的教学经验作为一种教育主流来提倡,所以才会有以上的反驳。夏山学校的教育就把它作为教育百花中的一朵吧!

夏山学校读后感 篇5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可他们的教育事业却往往令世人所担忧。一直以来,教育都至关重要,但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无穷的关爱,你能想象在这样一个学校里的学生是怎样的吗?

教育,两个普通的字眼,却是永远做不完的事业。自由与关爱,又能有怎样强大的力量,来做好这一辈子的事业?《夏山学校》给了我们答案。在这个无拘无束又充满爱的乐园,孩子们的成长究竟是怎样的呢……轻松的?放任的?无法无天的?

放飞自由的乐园

夏山学校是放飞自由的乐园,所有的一切都随孩子们决定。他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可以穿自己喜欢穿的衣物等等,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夏山学校的创办者是A、S、尼尔,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实行了绝对的“自由发展”,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办学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我认为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真的非常难得,创办没有管训、指导、约束的学校,这是得有多大的勇气啊!教育家尼尔经得住旁人的不理解与家长的埋怨,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果然取得了成功。也用事实证明了“自由发展”是可行的,孩子们需要的就是自由,就是没有约束,这样才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支持夏山的人很多,不同意的也不在少数。也许他们觉得这与放任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觉得这样下去,在这种自由的环境里,孩子们非但不能好好地健康成长,还会由小时候所谓的“自由”发展成长大后的为所欲为。我是支持夏山的,自由与放任虽意思相近,本质却是不同的。夏山的自由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与敢于发现的创新精神。

充满关爱的天堂

夏山学校是充满关爱的天堂,老师学生人人平等。在普通的学校中,老师似乎被冠上了“永远正确”的代名词,夏山就不同,学生能任意指出老师的缺点,师生之间没有对错之分。

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校长与孩子们的爱也感人至深。哪个孩子打碎了玻璃,校长会怎么做?打他?骂他?都不是,而是让他继续打;那结果就出人意料了:那孩子愿意赔,校长却不需要,还是一位陌生人听了此事后给了校长一英镑呢!我对校长对孩子们的关爱深有体会,孩子们可以损坏公务,可以采摘花木,校长从来不责骂,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样做的对错,也让他们拥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忆《窗边的小豆豆》

通过《夏山学校》,我回忆起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中的巴学园不就是夏山学校的翻版吗?其实,“夏山学校”就是小豆豆的学校“巴学园”的原型。这两个学校都是自由的,是友爱的,在别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进了巴学园后不也变成里一个正常的小朋友吗?这都是巴学园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小豆豆。小豆豆就如夏山里的许多问题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他们的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也都成为了优秀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关爱和自由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无穷的关爱,也许他们的潜能更能发掘出来。可惜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可能无法那么快的实现……

夏山学校读后感 篇6

最近读完了尼尔的《夏山学校》,感触颇深。

也许我和尼尔都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也许我们都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十分赞赏尼尔夏山学校中采用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模仿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的愿望。为什么很多孩子仇恨学校?这就是因为学习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学校里有严格的纪律,束缚了孩子的天性。

我很奇怪,我国的考试制度,60分是及格,为什么很多孩子还会因为及格而挨打挨骂?为什么我们总是去追求100分。要知道我们不能事事做到完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大脑的发展区也是不同的,数学不及格也不能影响一个人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干嘛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和孩子过不去?

我一直是个好学生,考试经常拿全班第一。师范时还能考到100分。那又如何?我现在还不是平平凡凡一个人?我依然记不得中学拿手的物理定式、化学分子式。我真的不知道,在我们最宝贵的时候,去学那些我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干嘛?

我觉得一个人成功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一种有效的方法、退一步说就是一技之长。就像田忌赛马的故事一样,要拿自己的长处去比较,只要你有一项技能远远高于别人,那么哪怕其他的方面再差,对于你的生活来说,是影响不大的。

所以,我认为目前的中国教育,简直就是造神工具。按这个要求整出来的孩子,那是神,不是人,因为没有缺点。不过可惜这个神,充其量就是在脑袋里装了台计算机,却没有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丰富的感情。

对于我所从事的聋教育,那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谁能相信聋教育是完全照搬普通教育的。用正常孩子的最高标准来衡量这些聋孩子,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说,这些孩子学那么难干嘛?学了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可是很多家长不那么想,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不那么想,许多老师不那么想。他们想的是自己的面子,自己的业绩。

所以,看完了夏山学校之后,我认为真正合适聋孩子的教育,就是像夏山那样的教育。因为他们由于自身残疾,本来对于社会就有仇视心理,在家庭、学校里越是受到严厉的教育,那么他们的仇视心就越重,越叛逆,越反-社-会。聋人很多做小偷,除了跟就业难,所谓的“好吃懒做”有关之外,我认为报复社会也是重要的原因。

缺乏爱,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造就很多问题儿童。而在特殊学校,这样的情况就更容易走极端。我认为忽略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一味重成绩是本末倒置的体现。

我想描述一下我理想中的特殊教育,当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校长,也没本事建个学校,纯属乌托邦:

关于课程设置,我认为阅读是最重要的,口耳相授毕竟很受限制,只有能读懂书,才能称得上学会学习,才能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聋生虽然语言能力比较差,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生活教育,包括天文、地理、社会、自然、数学、沟通与交往等。这些课程应该是作为了解的内容,不要过高要求。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完成自学。当然,沟通与交往,应该多做指导,那是他们和健全世界沟通的桥梁。

应该大量进行的是技能教育:分类可以十分详细,手工、机械、绘画、计算机、烹饪、缝纫、木工、陶艺……让学生从小就培养动手的能力。残疾学生凭什么在正常人的社会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灵巧的手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应该让他们从小就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他们感兴趣且擅长的方面。勤能补拙,不要什么都比,什么都比不过。

关于考试,我认为直接取消。现在的考试是形式主义,不是考学生,是在考老师,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如果担心学生没有考试压力会过于放纵自己,可以用考级制度来代试,不强制参加,每门课都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级,达到相应的级别后可以升级,达到一定的级别要求后才可以毕业。

关于上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来读,不受班级限制,毕业时,只要有几门功课达到相应的级别就可以。例如,某个学生可以只学美工、计算机、烹饪而不学语文、数学。只要拿到3个10级的考核成绩就可以毕业。

关于班级,取消教学班的分班方法,按年龄分班,班主任只负责教育和组织。上课时不按照固定的班级编制。如果能力达到了,8岁的孩子可以去上四、五年级的课。

对于学校管理,我完全赞成尼尔的民主方式,让学生通过大会的形式,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先想那么多?反正只是无边无际的自由幻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讨论。咱们大家共同来建立一个特殊教育乌托邦。

夏山学校读后感 篇7

本文由沙龙实验班甜辰妈妈写于《夏山学校》读书会之后,字里行间深刻的阅读感悟以及与日常实践和正面管教的密切结合,让人很受启发,非常享受这种阅读、分享、感受的过程。

初读A.S.尼尔的《夏山学校》,觉得与早年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夏山有着浓浓的西方文化色彩,而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是日本人创办的,更适用于东方文化。

说起夏山,每读一个章节就认同感倍增,感触最深的就是养育孩子和家长的问题这两个章节。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但是这样的剖析却是一语中的,让我默默自省。

书中一直强调自由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匮乏。现在我们都知道不自由的人往往都很焦虑自卑,心理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无法获得真正坦然的快乐。然而,尽管我们正是在这样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为人父母后,却在一边纠结着教育方法,一边又不自觉地用我们曾经承受过的不自由的方式来强权压迫我们自己的孩子。这让我想到了“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这句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不自由的成长而带来的各种恐惧,使我们心中晦涩渐渐生出恨意,只是这种恨意也因为不自由而压抑着,不会时时冒头,只在累积到无法承受之时才爆发出来。每每爆发的宣泄途径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对孩子发脾气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的途径之一。

好吧,在读完夏山后,我也不得不很艰难地承认,我的不自由禁锢了我自己,还试图禁锢我的孩子,我也将我因不自由的种种愤恨和恐惧,在情绪不能自我控制的时候,寻到了由头而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这让我羞愧不已。尽管接触和学习正面管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来路自省,不自由的父母,因为没有体会过自由,往往也无法很好地分辨自由与纵容的区别,也许在创造自由的环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和犯错。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披荆斩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回过头来说夏山这本书,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读书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领悟。

上学VS不上学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甜辰即将幼儿园毕业,进入学前班,继而进入小学的事情。沙龙的妈妈们也都心有戚戚焉。

国内的教育环境、求学制度等等,让我无比焦虑。虽然无法改变环境和制度,但是怎么积极应对不如意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于是原本就对学前班摇摆不定的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应该放弃学前班?选择高压的学前班,会不会成为我为甜辰擅自决定人生的第二个错误选择?回想起第一个错误选择,真是让我愧疚不已,也可能真的会让我懊悔终生。甜辰年龄不够算提前入学,所以小班升中班的时候,学校给出了选择——继续小班或者升班。我因为小班老师对甜辰的评价,产生了虚荣和贪念,选择了升班。然而这个错误给甜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每一天每一天,都让我自责不已。现在想来,那些所谓择校、入学的各种压力其实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找的最堂皇的借口。这些只是我们因着关于名利关于虚荣关于所谓自尊心的种种杂念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炮制的枷锁,我们被这种枷锁禁锢了半辈子,现在我们自己又去炮制一个,自以为是地把所谓的最好的条件(诸如名校)强加给孩子,要他们“上进”要他们用分数一争高下,最终成为一个不会读书的读书匠。

读书会上也有妈妈表示,尽管大家都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如夏山和巴学园这样自由的学校,可是作为父母,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泥瓦匠而不是医生律师这些职业这件事。扪心自问,我也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一天,甜辰告诉我,她只愿读到初中毕业就不升学了,准备做一个快乐的店主,我想我可能也会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吧。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社会的教育变成这般面目全非,我们能说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长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得失心扭曲导致的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责任。因为我们种下了一个把自己梦想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去完成的因,结出了如今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只拿成绩说话只注重所谓名校表象的果。

读书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术业有专攻,且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与其把孩子们切割成我们要的形状,不如再好好考虑一下学习的真谛究竟是为了什么,再来决定我们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吧。

自由VS不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到尼尔说的自由,脑海里突然就跳出那么两句,可见自由之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可究竟什么是自由呢?到底怎么做才是给了孩子自由呢?读书会上,妈妈们热烈讨论的时候,都很遗憾的表示,首先就我们自己而言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从不自由的孩子变成了现在不自由的成年人,从本质上说,我们根本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也无法在教育中很好地界定自由。

不自由的父母要怎么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呢?结合自己的读后感和大家的畅所欲言,我觉得给孩子自由,首先就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用正面管教的最基本工具——和善而坚定,不干涉,该放手就放手,不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去约束孩子,避免以爱的名义来行伤害之实。

因为没自由,所以不懂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可真的是件麻烦事儿。尤其现在自己教育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找不准界线,一不留神把自由变成纵容和溺爱,就适得其反了。学习了正面管教,有了理论也要实践,实践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界线问题拿捏不准,苦恼彷徨甚至是恐惧,颇有画地自限的不自由。想想原来我在寻求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却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牢笼。这也是我在读了夏山之后很有感触的地方,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画地自限,一边标榜一边又继续坐牢,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挣扎。说到底虽然学到了方法,却因自己内心隐蔽的恐惧,让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高的有点好高骛远了。关于这种恐惧,稍后细说。

现在再说自由,读书会后,我在反思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及互动。对于甜辰的各种限制每天都在进行,从日常生活点滴开始。

案例:

家里老人经常因为甜辰爬上爬下,对着她紧张万分地大叫,诸如“不许去那里”“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动这个”,然后给她贴上“调皮”的标签,以至于现在甜辰在自己做了更危险或让人头痛的事情时,都会以“我就是调皮呀”为理由为自己开脱。尽管早早地意识到老人的方法不妥当,没有收效就是最好的说明,也不止一次就此沟通,不过老人家的固执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的固执也是源于他们的恐惧:子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他们的部分生活理念随着时代变迁,或被质疑或被否定,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权威受到挑战的恐惧,更是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自己一直俯视的子女面前的恐惧),所以作为父母给孩子的身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试着做过实验,同样的场景,我和甜辰独处,给她自由活动的权利,放手让她自己玩闹,虽然我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她时不时和我互动一下,然后又各种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但是我没有出声喝止,只是偶尔提醒她注意安全。很明显,当我没有那么紧张地关注她一举一动的时候,她反而很有节制,任何危险的行为,她自己都会斟酌放慢放轻,并没有让自己真正身处险境并受伤。可见,放手和不放手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不放手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有恃无恐的状态下,反而认识不到危险,把危险当成一种求关注的把戏。但是学会放手,孩子们反倒更清楚,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成年人对各种所知和未知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变得胆小,进而没有了探索精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探索世界。其实孩子探索世界的危险,有时候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大人。好比,我们把滚烫的茶壶放在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把尖锐的物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把药片或其他危险的食品放在孩子随时能吃到的地方,等等。通常这种时候,我们不是去正视和纠正自己的疏忽(其实这也是一种恐惧心理作祟,对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恐惧。成年人有趋势利弊的习惯,害怕承担那些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疏忽,也不愿意首先从自身反省开始,也要先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替罪羔羊来摆脱自责),反而是限制好奇的孩子,禁止她这样那样,美其名曰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实际上是给她画地自限,消磨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孩子一旦突破禁锢,我们就开始说教,然后给孩子贴标签。这一刻,孩子的自由,被彻底忽视了。

幸好,正面管教告诉我,任何时间,只要有心,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并努力改善,都不会太晚。

游戏、幻想、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夏山这本书中提到了孩童时代的幻想对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读了这个章节,我不禁怀疑,幻想被扼杀的人,成年后反而会变得更不切实际;而幻想被满足的人,过了幻想的年龄段,就能坦然面对社会和压力。就如同,婴儿时期吮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容易产生恋物癖,通过某个物品来获取安全感。而在本该充分幻想的年龄不能得到满足,变成一道创伤留下来,幻想便成为了阻断成人世界压力的最好缓解剂,由此来获取安全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幻想就像演戏。当甜辰爱演的时候,我们也都配合她。她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对群体生活的渴望,让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回家后作为独生子女的巨大寂寞感。于是她开始不是单一角色的幻想,把自己分裂成同班的龙凤胎,自发性地左右手互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剧场的情节很完整,有故事内容,有人物对话,并时不时邀请我们进入角色。我一度很担心,总怕她因为孤单而人格分裂了。显然我这种担心很多余也很无知,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表现的无知,导致了我的焦虑。所以我经常在她角色扮演的时候,言语暗示她结束这个扮演,或者诱导她只扮演单一的角色。不过我现在很庆幸一点,我当时只是说了一些暗示性的话,并没有强势的制止或粗暴的干涉,所以甜辰还是继续欢快地沉静在她的幻想中。有时候是温驯的小动物,有时候是残暴的恐龙,有时候是某部动画的公主,有时候是她渴望拥有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也都会很乐意地应邀参与其中,帮助甜辰把她的幻想构筑得更饱满。

于是,在纪录频道重播恐龙星球的某天,我变成食草龙,无辜地坐在上发上,接受那只变身为窃蛋龙的小家伙的袭击,还要在她“凶残”地咬我的时候,嗷嗷叫两声。然后这只自得的小窃蛋龙,去招惹那个在阳台上和各类报告奋斗着的巨盗龙,结果被巨盗龙满屋子追捕后,一边假意求饶一边伺机而动。

孩子的恐惧系来自父母的恐惧

这个章节对我无比重要,我发现我的那些恐惧,产生的很多负面的情绪深深地投射到甜辰身上。我们的父辈、祖辈乃至祖祖辈辈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遭受到的各种恐惧,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恐惧因为没有被我们所正视,所以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处,有些就如同与生俱来的恐惧一样根深蒂固。我们自己因父母的恐惧而带来的恐惧,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我们自己内心也无比矛盾、激烈反抗的同时,又本能地转嫁给了孩子。

恐惧的课题让我有太多太多感触,写也写不完的案例,有自己的,有甜辰的,决定把它单独留在4月读书会后慢慢写。

对孩子的认可与否定

对孩子的认可或否定,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自己认可或否定的一个映射。

刚开始,甜辰总是很喜欢做家务,其实小朋友承担家务,一方面是好玩,通过玩家务作为探索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确立和能力被认可的过程。但是很多外力因素导致这种探索和确立过程不能顺其自然的进行,诸如家里老人过度的保护欲,家长的干涉等,都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感受到不自由和不被认可。

案例:

甜辰5岁了,我允许她使用厨房刀具。实际上,孩子就是在放手中才能学会规避危险,只有当她真正被认可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分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那段时间,外公外婆回上海,没有了这个过度保护的干涉,甜辰变得很有自信。周末我做饭或准备水果的时候,她总喜欢搬了小板凳来观摩,然后提出——帮忙洗菜,帮忙削皮,帮忙摘菜,帮忙撒盐,帮忙切菜。这些我都允许了,我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她需要小心注意的要点。遇到动刀的时候,我也会以平常心态去指导她。甚至有一次,我给了她一块案板,一把锋利的刨刀,放任她一个人去客厅帮我削皮。对于我这样的信任,她感觉到了我正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她的认可,我完全相信她能独立完成这项略有危险的厨房工作。而她确实完成得很好,皮削的很薄,速度也很快,我很愉快地向她表达感激,因为她的帮忙,我的做饭时间大大缩短。

记得之前正面管教说过:很多父母觉得纠正行为之前,要先让孩子感觉更坏更难受才行,可是事实上,那样的做法只是让孩子在被否定的严重打击下,关上联结的心门。只有用肯定认可的方式,用行动表达出来,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以上林林总总写了好多,杂乱无章的节奏,还有更多更多的感受,也许没有时间一一写下来,但是却可以一一去实践。期待下次读书会,《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夏山学校读后感 篇8

暑假里听了苏周子老师的心理讲座,苏老师着力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买来准备好好读一读。但是一直是几页几页的看,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里面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能认同。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读后感夏山学校精选


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比如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就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关于人生的答案。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夏山学校 ”,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1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2

夏山学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学校,1921年建校,创始人尼尔(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在那里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不亚于分数;在那里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夏山学校的目标:给予孩子们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给予孩子权利,让他们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给予孩子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然地成长;给予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保证他们不会感受到成人制造的压制和恐惧。

夏山学校衡量成功的标准是能快乐地工作和积极地生活着。夏山学校是靠不干涉孩子的成长以及不向孩子施加压力的信念支撑起来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成长轨迹,家长和老师最应该做的,尊重孩子,善护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内力,不要干涉计划孩子的未来,让孩子将来成为更好的他自己。

目前教育大环境重视分数,重视考试,与教育的本道偏离太远,然而有很多的家长及老师都开始觉醒、开始反思、开始淡定。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可以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进而影响家庭及身边的人。

最后,我非常认同老尼尔对于成功的看法,快乐地工作和积极地生活着,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3

“孩子,今天你快乐吗?”曾几何时,我已不再问孩子这样的话了。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英语考试卷发了没有?小数报竞赛考了多少分?”幼儿园时的无知、懵懂、无忧无虑开始从孩子身上慢慢消失,作业、兴趣班成了一日大事。作为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身份,我的内心是矛盾彷徨的,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快乐地、自由地成长,一方面又希望在每一次的考试、比赛中孩子能取得好成绩。如何才能鱼和熊掌兼得,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能让孩子轻松地学,快乐地学。让他真正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这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工程,一个教育难题,是值得老师们终生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也许读《夏山学校》这本书会对你有所启发,对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有所帮助。

《夏山学校》提倡“爱”和“自由”。读《夏山学校》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生活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玩耍是快乐的,周围的一切都是充满阳光的。

民主、自由、平等、信任、微笑、快乐弥漫于孩子的一身,书中的孩子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对某样东西感兴趣,会立刻去研究它,琢磨它,并想办法弄明白,搞清楚。学生是那么好学、乐学,他们擅长动脑、动手。

在夏山学校的工艺室里,孩子们可以做各种各样自己需要的做的实验,即使弄坏实验器具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在研究,成人们没有理由责怪他们。再回顾我们的学生,有谁真正在实验室里呆过,真正亲手做过实验,从实验中获得结果,

所要的答案,老师们已经直接教给他们了,因此,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科学实验室,没有工艺室,没有兴趣活动室,这已是正常不过的事实了。我们的学生只需机械地学习公式,记住解题方法,背牢概念定义,考试时能用上就可以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几乎没有。正因如此,“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实际操作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好学”的,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我们也一直都倡导着“乐学”的教育精神。但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浑身充满了厌学畏学情绪,哪一天不布置作业,孩子们会高兴地跳起来,教室里一片叫好声。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与家长思考,因为事实的的确确是任何家长和老师都逃避不了的责任。

我们在孩子长达20xx年的一生最关键的教育成长的时间里,不断地,不遗余力地把厌学畏学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厌学畏学思想,从来不给他们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机会,总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考试获得好成绩,为了所谓的名次,而在教学方法上,用最笨,最辛苦,最单调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学习最简单的内容,反复地背诵、记忆、默写,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直到完全记住默上来为止。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最需要培养与发挥的童年时期就完全被扼杀掉了,他们的脑袋里只能装得进标准答案,奇思妙想也许还会遭到讽刺与挖苦,倒数第一当然非他们莫属。倒数第一肯定值得反思,但请成人们不要义正词严地指责孩子,而忘了成人世界推崇的传统应试教育才是罪魁祸首。

作为孩子的家长、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离《夏山学校》中所描写的那种境界太过遥远,这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是我们老师的力量所无法改变的,但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事业负责,为我们的学生负责,给孩子们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观察、创造,把大自然给孩子们当天然的“教室”让孩子去观察与探索,为他们创造一切可创造的条件,让他们在我们的课堂上成为乐学者,成为创造力、想象力的主人,那么他的一天将会是无比快乐的。

“孩子,今天你快乐吗?”愿我们的老师都能经常这样问一问自己的学生。

虽然,夏山学校只有一所,但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像尼尔那样给孩子真正需要的,我想,无论哪所学校的孩子都能拥有和生活在夏山一样的幸福与快乐。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4

本文由沙龙实验班甜辰妈妈写于《夏山学校》读书会之后,字里行间深刻的阅读感悟以及与日常实践和正面管教的密切结合,让人很受启发,非常享受这种阅读、分享、感受的过程。

初读A.S.尼尔的《夏山学校》,觉得与早年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夏山有着浓浓的西方文化色彩,而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是日本人创办的,更适用于东方文化。

说起夏山,每读一个章节就认同感倍增,感触最深的就是养育孩子和家长的问题这两个章节。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但是这样的剖析却是一语中的,让我默默自省。

书中一直强调自由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匮乏。现在我们都知道不自由的人往往都很焦虑自卑,心理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无法获得真正坦然的快乐。然而,尽管我们正是在这样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为人父母后,却在一边纠结着教育方法,一边又不自觉地用我们曾经承受过的不自由的方式来强权压迫我们自己的孩子。这让我想到了“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这句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不自由的成长而带来的各种恐惧,使我们心中晦涩渐渐生出恨意,只是这种恨意也因为不自由而压抑着,不会时时冒头,只在累积到无法承受之时才爆发出来。每每爆发的宣泄途径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对孩子发脾气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的途径之一。

好吧,在读完夏山后,我也不得不很艰难地承认,我的不自由禁锢了我自己,还试图禁锢我的孩子,我也将我因不自由的种种愤恨和恐惧,在情绪不能自我控制的时候,寻到了由头而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这让我羞愧不已。尽管接触和学习正面管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来路自省,不自由的父母,因为没有体会过自由,往往也无法很好地分辨自由与纵容的区别,也许在创造自由的环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和犯错。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披荆斩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回过头来说夏山这本书,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读书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领悟。

上学VS不上学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甜辰即将幼儿园毕业,进入学前班,继而进入小学的事情。沙龙的妈妈们也都心有戚戚焉。

国内的教育环境、求学制度等等,让我无比焦虑。虽然无法改变环境和制度,但是怎么积极应对不如意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于是原本就对学前班摇摆不定的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应该放弃学前班?选择高压的学前班,会不会成为我为甜辰擅自决定人生的第二个错误选择?回想起第一个错误选择,真是让我愧疚不已,也可能真的会让我懊悔终生。甜辰年龄不够算提前入学,所以小班升中班的时候,学校给出了选择——继续小班或者升班。我因为小班老师对甜辰的评价,产生了虚荣和贪念,选择了升班。然而这个错误给甜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每一天每一天,都让我自责不已。现在想来,那些所谓择校、入学的各种压力其实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找的最堂皇的借口。这些只是我们因着关于名利关于虚荣关于所谓自尊心的种种杂念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炮制的枷锁,我们被这种枷锁禁锢了半辈子,现在我们自己又去炮制一个,自以为是地把所谓的最好的条件(诸如名校)强加给孩子,要他们“上进”要他们用分数一争高下,最终成为一个不会读书的读书匠。

读书会上也有妈妈表示,尽管大家都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如夏山和巴学园这样自由的学校,可是作为父母,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泥瓦匠而不是医生律师这些职业这件事。扪心自问,我也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一天,甜辰告诉我,她只愿读到初中毕业就不升学了,准备做一个快乐的店主,我想我可能也会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吧。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社会的教育变成这般面目全非,我们能说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长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得失心扭曲导致的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责任。因为我们种下了一个把自己梦想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去完成的因,结出了如今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只拿成绩说话只注重所谓名校表象的果。

读书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术业有专攻,且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与其把孩子们切割成我们要的形状,不如再好好考虑一下学习的真谛究竟是为了什么,再来决定我们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吧。

自由VS不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到尼尔说的自由,脑海里突然就跳出那么两句,可见自由之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可究竟什么是自由呢?到底怎么做才是给了孩子自由呢?读书会上,妈妈们热烈讨论的时候,都很遗憾的表示,首先就我们自己而言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从不自由的孩子变成了现在不自由的成年人,从本质上说,我们根本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也无法在教育中很好地界定自由。

不自由的父母要怎么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呢?结合自己的读后感和大家的畅所欲言,我觉得给孩子自由,首先就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用正面管教的最基本工具——和善而坚定,不干涉,该放手就放手,不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去约束孩子,避免以爱的名义来行伤害之实。

因为没自由,所以不懂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可真的是件麻烦事儿。尤其现在自己教育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找不准界线,一不留神把自由变成纵容和溺爱,就适得其反了。学习了正面管教,有了理论也要实践,实践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界线问题拿捏不准,苦恼彷徨甚至是恐惧,颇有画地自限的不自由。想想原来我在寻求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却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牢笼。这也是我在读了夏山之后很有感触的地方,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画地自限,一边标榜一边又继续坐牢,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挣扎。说到底虽然学到了方法,却因自己内心隐蔽的恐惧,让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高的有点好高骛远了。关于这种恐惧,稍后细说。

现在再说自由,读书会后,我在反思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及互动。对于甜辰的各种限制每天都在进行,从日常生活点滴开始。

案例:

家里老人经常因为甜辰爬上爬下,对着她紧张万分地大叫,诸如“不许去那里”“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动这个”,然后给她贴上“调皮”的标签,以至于现在甜辰在自己做了更危险或让人头痛的事情时,都会以“我就是调皮呀”为理由为自己开脱。尽管早早地意识到老人的方法不妥当,没有收效就是最好的说明,也不止一次就此沟通,不过老人家的固执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的固执也是源于他们的恐惧:子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他们的部分生活理念随着时代变迁,或被质疑或被否定,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权威受到挑战的恐惧,更是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自己一直俯视的子女面前的恐惧),所以作为父母给孩子的身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试着做过实验,同样的场景,我和甜辰独处,给她自由活动的权利,放手让她自己玩闹,虽然我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她时不时和我互动一下,然后又各种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但是我没有出声喝止,只是偶尔提醒她注意安全。很明显,当我没有那么紧张地关注她一举一动的时候,她反而很有节制,任何危险的行为,她自己都会斟酌放慢放轻,并没有让自己真正身处险境并受伤。可见,放手和不放手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不放手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有恃无恐的状态下,反而认识不到危险,把危险当成一种求关注的把戏。但是学会放手,孩子们反倒更清楚,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成年人对各种所知和未知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变得胆小,进而没有了探索精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探索世界。其实孩子探索世界的危险,有时候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大人。好比,我们把滚烫的茶壶放在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把尖锐的物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把药片或其他危险的食品放在孩子随时能吃到的地方,等等。通常这种时候,我们不是去正视和纠正自己的疏忽(其实这也是一种恐惧心理作祟,对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恐惧。成年人有趋势利弊的习惯,害怕承担那些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疏忽,也不愿意首先从自身反省开始,也要先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替罪羔羊来摆脱自责),反而是限制好奇的孩子,禁止她这样那样,美其名曰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实际上是给她画地自限,消磨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孩子一旦突破禁锢,我们就开始说教,然后给孩子贴标签。这一刻,孩子的自由,被彻底忽视了。

幸好,正面管教告诉我,任何时间,只要有心,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并努力改善,都不会太晚。

游戏、幻想、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夏山这本书中提到了孩童时代的幻想对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读了这个章节,我不禁怀疑,幻想被扼杀的人,成年后反而会变得更不切实际;而幻想被满足的人,过了幻想的年龄段,就能坦然面对社会和压力。就如同,婴儿时期吮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容易产生恋物癖,通过某个物品来获取安全感。而在本该充分幻想的年龄不能得到满足,变成一道创伤留下来,幻想便成为了阻断成人世界压力的最好缓解剂,由此来获取安全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幻想就像演戏。当甜辰爱演的时候,我们也都配合她。她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对群体生活的渴望,让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回家后作为独生子女的巨大寂寞感。于是她开始不是单一角色的幻想,把自己分裂成同班的龙凤胎,自发性地左右手互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剧场的情节很完整,有故事内容,有人物对话,并时不时邀请我们进入角色。我一度很担心,总怕她因为孤单而人格分裂了。显然我这种担心很多余也很无知,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表现的无知,导致了我的焦虑。所以我经常在她角色扮演的时候,言语暗示她结束这个扮演,或者诱导她只扮演单一的角色。不过我现在很庆幸一点,我当时只是说了一些暗示性的话,并没有强势的制止或粗暴的干涉,所以甜辰还是继续欢快地沉静在她的幻想中。有时候是温驯的小动物,有时候是残暴的恐龙,有时候是某部动画的公主,有时候是她渴望拥有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也都会很乐意地应邀参与其中,帮助甜辰把她的幻想构筑得更饱满。

于是,在纪录频道重播恐龙星球的某天,我变成食草龙,无辜地坐在上发上,接受那只变身为窃蛋龙的小家伙的袭击,还要在她“凶残”地咬我的时候,嗷嗷叫两声。然后这只自得的小窃蛋龙,去招惹那个在阳台上和各类报告奋斗着的巨盗龙,结果被巨盗龙满屋子追捕后,一边假意求饶一边伺机而动。

孩子的恐惧系来自父母的恐惧

这个章节对我无比重要,我发现我的那些恐惧,产生的很多负面的情绪深深地投射到甜辰身上。我们的父辈、祖辈乃至祖祖辈辈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遭受到的各种恐惧,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恐惧因为没有被我们所正视,所以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处,有些就如同与生俱来的恐惧一样根深蒂固。我们自己因父母的恐惧而带来的恐惧,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我们自己内心也无比矛盾、激烈反抗的同时,又本能地转嫁给了孩子。

恐惧的课题让我有太多太多感触,写也写不完的案例,有自己的,有甜辰的,决定把它单独留在4月读书会后慢慢写。

对孩子的认可与否定

对孩子的认可或否定,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自己认可或否定的一个映射。

刚开始,甜辰总是很喜欢做家务,其实小朋友承担家务,一方面是好玩,通过玩家务作为探索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确立和能力被认可的过程。但是很多外力因素导致这种探索和确立过程不能顺其自然的进行,诸如家里老人过度的保护欲,家长的干涉等,都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感受到不自由和不被认可。

案例:

甜辰5岁了,我允许她使用厨房刀具。实际上,孩子就是在放手中才能学会规避危险,只有当她真正被认可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分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那段时间,外公外婆回上海,没有了这个过度保护的干涉,甜辰变得很有自信。周末我做饭或准备水果的时候,她总喜欢搬了小板凳来观摩,然后提出——帮忙洗菜,帮忙削皮,帮忙摘菜,帮忙撒盐,帮忙切菜。这些我都允许了,我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她需要小心注意的要点。遇到动刀的时候,我也会以平常心态去指导她。甚至有一次,我给了她一块案板,一把锋利的刨刀,放任她一个人去客厅帮我削皮。对于我这样的信任,她感觉到了我正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她的认可,我完全相信她能独立完成这项略有危险的厨房工作。而她确实完成得很好,皮削的很薄,速度也很快,我很愉快地向她表达感激,因为她的帮忙,我的做饭时间大大缩短。

记得之前正面管教说过:很多父母觉得纠正行为之前,要先让孩子感觉更坏更难受才行,可是事实上,那样的做法只是让孩子在被否定的严重打击下,关上联结的心门。只有用肯定认可的方式,用行动表达出来,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以上林林总总写了好多,杂乱无章的节奏,还有更多更多的感受,也许没有时间一一写下来,但是却可以一一去实践。期待下次读书会,《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5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6

跟往常一样,忙完所有的家务,拧亮了台灯,随手拿起床头柜上的一本书。发现这不是我常看的那本书,书的封面上贴了张便条:“这是我心目中的学校。”这准是我女儿的“杰作”。“这孩子……”我一边轻声嘀咕,一边拿起书漫不经心地翻看起来。渐渐地目光不再随意,思绪不再游走……

“学校里没有考试,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真有这样的学校吗?真有这样的“好事”吗?乍一听简直就像天方夜谭。但不管你信不信,夏山学校确实就是这样一所“放纵”学校,对孩子们而言,它也许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学校,因为这是他们日日夜夜期盼的心目中的学习乐园。

《夏山学校》的作者是A.S.尼尔,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誉满全球的夏山学校创始人。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作为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

尼尔认为孩子需要自由,因为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下他们才可以自然发展,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句话不由让我想到《小象巴颂》的故事,刚开始进入大象学校的巴颂,学习的劲头、才能十足;但,无休止的训练与惩罚,让学习失去了快乐时,巴颂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开始拒绝学习,甚至伤人……聪明可爱的小象巴颂,究竟为什么变得如此暴躁、凶残呢?《小象巴颂》结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当学习被降格为苦役时,它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学生堕落的开始。

可是让孩子自由,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说来简单,但在现在社会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担心一旦风筝断线,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一旦没有灯塔,航船就会偏离方向;一旦……总之我们不能对孩子的一切熟视无睹。于是“你不能、你不可以、你应该”常常挂在我们嘴边,而这些字眼让孩子们非常仇视,因为过分的溺爱、过多的管束、过重的压力让孩子们窒息、喘不过气,甚至是厌恶。于是,当我告诉女儿某件事情的.做法时,她会说“这是你的想法,又不是我的”;当我为女儿的错误行为喋喋不休时,她会说“你说的这么多,我就是记不住”;当我为女儿不愿好好弹琴而发怒时,她会说“这又不是我要学的”,我真想把钢琴劈了!”当我……最后女儿告诉我“我有我的生活,我知道我该怎么做。”看来填鸭式的、无谓的反复说教,在孩子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苍白。

对于学校教育,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当然夏山学校的自由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并非是无限制的自由。例如:在学校自治会上若干有关生命安全的规章由学生订立,经校长认可予以批准。正如英国督学报告书上提到的:学校制度旨在鼓励学童自动自发、善尽职责与正直不阿。细细品味,夏山学校的自由发展与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都是倡导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悟……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夏山学校给孩子几乎无限的自由,而正是这些自由,唤醒了孩子美好向上的心灵。确实如此,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建立了自信。如17岁的杰克应聘工作时的镇定自若、绝对自信让他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工程师。

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享受平等。在夏山学校里,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如在学校大会上,孩子的投票和校长的投票一样有效,学生和教职员一样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表决权。孩子们经常受到鼓励,一视同仁。在夏山学校里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所以他们没有恐惧,而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创造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而这种旺盛的创造力恰恰是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孩子缺失的。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说:”我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在于寻找兴趣。”因此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寻找兴趣。如汤姆5岁进夏山,17岁离开。一堂课也没上,所有的时间是在工艺室里做手艺,但他需要某些知识时,他会去看书,他会去请教尼尔。而这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现在他已是一名出色的工艺专家。在夏山学校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自由发展甘露的哺育下健康地成长。

正是这样的自由,让孩子懂得了尊重,学会了礼让,激发了动机,启迪了心智。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不缺分数,缺的是能力,缺的是创造力。该如何走出这一误区,相信夏山学校的教育理念会给我们有所启迪。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7

初读《夏山学校》

选择共读《夏山学校》这门课程,源于参加新的时,很多在讲座中,在交流中提及过这本书,未开始读,名气早已与所耳闻,所以很庆幸能加入这次的。

花王布置了我们第一次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找全书的关键词,并简单,再梳理夏山学校和观念的异同。

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捧着这本书来读。《窗遍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和这所夏山学校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准确来说,夏山学校是巴学园的原型。

在夏山,提及最多的是“自由”。你可以不想上课,就不上;想什么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什么“规则”,就在学校大会中已投票的方式解决……孩子们有一个绝对宽松的。但,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影响他们---并且只影响他们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整天玩耍,因为工作和读书这影响他个人,但他不可以干扰到别人。这种自由,会使越来越多潜意识变成知觉,孩子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想要什么。夏山给予孩子们这种自由,有的孩子甚至在外面游荡三年不去上课,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相比较,有哪一位家长或老师能容忍一个孩子在校园游荡三年不进学习,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天,恐怕就不行。但夏山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再自由的教育,也应该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第二个关键词“认同”。夏山的孩子们知道,他们是被肯定的。在夏山,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尼尔校长的“个别谈话”,是再对这些孩子的认同基础上开始的,他们找到问题的“根结”,让孩子们在夏山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被认同,被肯定,让孩子找到了自己,收获了自信,找到了的意义,能够更积极的。

第三个词:追求,寻找兴趣。“我相信的意义,在于追求,在于寻找兴趣。”“教育也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都知道在孩子的道路中,书本不是唯一,读书也不等同于人生。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

在夏山,有的孩子直到15岁,才能专心读书,放在我们当下的家长又有哪一个能做到?哪一个能允许?况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允许,即使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我怎么就觉得在这儿难以实现呢?那么结合我们的教育现况,我们的教育更应倾向于孩子成长的状态,让孩子再成长的道选会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方式----不畏惧,能地工作,积极的生活!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走进夏山,学会教书,学会育人!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8

用自由取代权威是自我决定的基本原则,他对儿童的教育不采用强制性方法,而是从其爱好和需要出发,同是还鼓励他们对周为的世界产生兴趣。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页

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页

儿童会因严格的管训、独断的要求和处罚而心生惧怕,而惧怕的结果是产生敌意。这中第一页需会因其不很明显而不以察觉,但他却会让纯真的感性变得麻痹,而严格的教育一旦过度,变回时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遭受阻碍。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4页

孩子们的生活显然依其自由意志,而非焦急的父母或那些自以为是的教育家的意志。家长和老师的干预和指导最终造成的是一些机器人。我认为不应该强迫小孩去学习自己不愿学习的音乐或其他东西,才不致使其成为一个没有意志的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2页

如果你对人有着占有心,就不应该当老师。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6页

在家棵树中,很少提到人性、爱、自由或者自由意志。如果这样的教育制度继续下去的话,就会造成知识与情感分离的发展。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1页

那些有创造才能的人因未要为他们的才能和天分去寻找一种适当表现的媒介才去学习。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2页

所谓成功是只一个人能够考虑的工作和积极的生活。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4页

一个精神病态的孩子要得到治疗就要让他的情感得到发泄。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32页

事实上“单独谈话”就是一种改造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消除异味到得和恐惧造成的一些怪癖。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38页

在成人的严格同之下,小孩变成了仇恨者,如果他向成人发泄愤恨,就会受到惩罚,于是他只能在更小的孩子身上进行发泄。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41页

要向获得秩序与安静,严格的管理当然是最佳的选择,热和人都能够做一个训练班长。我找不到一个理想的方法让孩子们安静。经过这么多年的尝试,虽然对成人而言,夏山的生活还谈不上安静,但对孩子们来说也不算太闹。页需最后普的考验应该是“幸福”。若以此为标准,夏山的自治就算得上相当成功了。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45页

美誉哦懒的小孩,所谓懒的小孩,如果不是没有兴趣就是健康不良。健康的孩子一定会去做些什么。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50页

处于对孩子前途的担心,成年人会剥夺他们玩耍的权利,当然也有道德观念的因素,他隐隐约约的在暗示做小孩是不好的,天同时也在警告青年人:“不要做小孩子。”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54页

演戏是教育必要的一部分。演戏主要是自我表现,但在夏山,如果演戏是只知道表现自己,就不会受欢迎。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55页

我觉得在不自由教育下的人不能痛快的生活,那种驾驭完全忽略生命中的情感生活;因为这些情感是动态的加入只发展了头脑而压制了感情,生命便失去活力而便得无价值和丑恶。但如果情感可以得到自由发展的话,头脑自然会自己发展的。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67页

我们的文明是不正常和不快乐的。我认为它的病根在家庭的不自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69页

绝大多数人需要一个神,当家庭被像神一样要求至善的父母管制的时候,人怎么会不需要一个神呢?而且自由的意义却不在翻盖别人的自由情形之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使你能完全管制自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75页

只有真正有勇气和爱心的父母才能让他们的孩子享有表现那内在的善良的自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79页

孩子对“被爱”的需要远远超过“爱别人”,对美个小孩来说,大人的赞成就是表示爱,不赞成就表示恨。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80页

可以实现的幻想值鼓励但对那种天花乱坠的幻想,如果可能的话则应予以打消。假如孩子一直追求这些幻想的话,他便不能成长。一般学校所谓的低能儿多半是活幻想中的孩子。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95页

我们应当注意的并不是破坏行为的本身,而是破坏所代表的恨,那种恨如果不加以防范便会使小孩变成虐待狂103。

假如你的孩子在撒谎,他不是怕你就是在模仿你,撒谎的父母必有撒谎的子女。如果你要孩子说实话你自己就不要对他们说谎。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95页

责任这个字给人严重的感觉。它使我联想到因为迫要在家侍奉年迈父母而错过婚姻机会的老处女和那些已经互不相爱而为责任所系还住在一起的夫妇。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10页

服从应该是社交上的礼貌。大人没有权利逼迫孩子服从,服从一定要孩子出于自愿,而不可从外部加以强迫。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12页

家庭管理严格就像家长恨自己的的反映。他们一生都在要求至善,但因为自己没有做到,是以想在孩子身上做到,更进一步的是,他不能爱,他怕乐趣就像怕魔鬼一般。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13页

被严格管教的孩子会以逗父母生气来表示他对权威的憎恨。绝大多数孩子的淘气都是训练不当的证明。假如家庭里面有爱的话,一般说来,孩子会接受父母的指导。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15页

一个没有严厉训练而充满爱的环境可以出去绝大多数孩童时期的麻烦,假如一个家庭有碍于赞许的话儿童的仇恨与破坏行为根本不会产生。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16页

出发永远是一种恨的行为。出发的行为表示老师或父母在恨孩子,而孩子也会感觉到。挨打的孩子对父母那种显然的悔过或者其他亲热的表示都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感觉是恨。但他不得不把它乔装成爱去避免它的罪恶感。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20页

一个老师的工作很简单:那就是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去满足那个兴趣。这是百验百灵的,压制和不理会只会将那些兴趣压倒下意识里去。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26页

没有礼貌永远是因不正常的心理引起。谗言与诽谤,饶舌与诋毁都是主观的行为,他们只是表示毁谤者恨自己和不快乐。假如把孩子带到一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们就可以除去他们恨的愿望。话句话说这些孩子便会有礼貌也会表现爱与仁慈。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42页

没有一个人在这一生中能够逃出金钱的网。它无处不在,它决定我们坐在贵宾席或是末座,也决定我们孩子夏暑假在私人夏令营或者在街上或公园度过。金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威力。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47页

绝不要跟孩子开不是时候的玩笑或者损伤他的尊严。加入他有真的苦恼,你必须加以重视。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50页

人是从真诚的生活中而非从传记中学习入如何生活的,因为行动比说话要重要得多。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53页

你不能够一面服侍上帝,一面又服侍金钱。以现代的诗句来说:你不能星期天上教堂二星期一有练习劈刺。战争时当各个教会说全能的上帝是站在他们那一边时,我真不知还有什么别的亵渎神的话比这更邪恶你的了。上帝不能相信两边都是对的。上帝不可能一面是爱,一面又是屠杀的赞美者。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54页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62页

我对自由有信心,相信它可以使青年强壮,使他们能抵抗虚伪和盲从。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65页

学习是从一种环境取得价值观念的过程,加入父母是道德的,他们的孩子慢慢也会走向同样的路。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65页

当一个母亲教小孩去恨他自己,去爱别人同时却很自己是不可能是,我们如果爱自己就会爱别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67页

自由与快乐的孩子不会残忍,小孩的残忍都是因为大人对他们的残忍而来。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77页

压抑使人反抗,反抗就是报复,报复就要引起犯罪。要消灭犯罪我们必须消灭引起孩子报复心理是压抑,更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对孩子表现爱与尊敬。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83页

父母往往把孩子的不诚实错怪到小孩交友不良、强盗电影,或者父亲在军队里没法管教小孩。加假如小孩是自由发展二享有大量的爱与父母是赞许的话,以上提到的这些对孩子都不会有影响,即使有,也只有很少一点。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87页

真相是没有一个快乐的人会不由自主或者继续不断地偷窃。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88页

教师将和孩子平等,而不能比孩子优越。他们应该没有权威也不能讥讽孩子。他们不能引起恐惧,驾驶门应该是有无穷耐新、远见和对未来有信心的男女人士。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93页

所有儿童的不良行为都是基于爱,所以处罚与道德说教只能增加他们的恨,而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09页

现在我们知道小孩并不是静止而是充满活力的。他以行动来表示他的愿望,他天生是自主的,而且永远在试探他的力量。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13页

人本是善良的,他想学习,想被爱,页想去爱人。仇恨与反叛只不过是被抑制的爱而已。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20页

没一个自我都需要权力,教师的自我努力去把小孩拉到他们身边。想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假神,他是一切的中心,他下令要求服从。他是正义的监护人,在课堂上他差不多是作为一的发言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30页

自觉是尽可能没有偏见和优质的观念。它的还以在能参透实施的表面而看清事实真相,因为自觉子啊情感的范围之内,所以家长对孩子能自觉不慎容易。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33页

对小孩来说,家庭不和睦是表示家庭没有爱。不管是妈妈与祖母之间或是父母之间的,虽然家庭争吵有时是瞒住孩子的,,但是仍骗不了他。他不自觉的感觉到家里没有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38页

快乐仍是一种内在的愉快的和平,以及对人生知足的感觉。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48页

快乐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受到最低限度的压制的境界。快乐的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不快乐的家庭则是一个紧张的家庭。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48页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9

开学初,学校给所有老师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细细品味。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Amily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

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只有我们身体里的道义和真理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是平等于孩子们的,甚至要以仆人的身份来“服侍”好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同学习和成长。

读着《夏山学校》,我的思想也随着不断翻腾着,很多教育中的问题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它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慢慢的在我们体内生长,长成一个新的“夏山学校”。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10

一直以为,小林校长创办的巴学园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的学校;也一直以为,这样的教育“乌托邦”只会存在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里。

今夜,一口气读完英国尼尔先生的《夏山学校》一书,才知道原来巴学园并非梦想,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尼尔先生创办的、被报刊称为“放任学校”的夏山学校就是这样一所梦中的巴学园。

那么,夏山学校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尼尔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在那里,上课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课,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在那里,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分数;在那里,如果想的话,你可以冲着老师大喊大叫;在那里,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朋友都会和我一样难以接受,学校如此没有规矩,如此没有约束,如此不成体统,培育出来的肯定都是一些没有教养、不懂规则、不会爱人、缺乏责任心的放任子弟。

然而,创办于1921年的夏山学校,这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寄宿制基础教育学校,这所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放任学校,却令每一个来到夏山的孩子——那些老师和家长眼中厌学的、自卑的、叛逆的“问题儿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阳光自信地成长,更懂得了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有的成为了优秀的设计师、演员,更有的成为了卓越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夏山学校因此成为进步主义民主教育的实践典范,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校”。1999年12月31日,英国《泰晤士报》评选校长尼尔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

是什么造就了夏山的传奇,是什么成就了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我以为,“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大的宽容,给孩子无穷的关爱”是尼尔先生和他的教师团队成功的关键密码。

充分的自由——孩子们不用为了学业的优异而放弃自己的游戏时间,也不用为了完成讨厌的作业而放弃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不用为了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无聊的讲授而放弃了解大自然、走上社会乃至无所事事发呆的时间。让孩子做他自己,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成就了夏山。

最大的宽容——所有地方不上锁,允许孩子们损坏工具;天热的时候,允许孩子们吃饭时打赤膊,允许孩子们随处脱衣服、扔裤子,允许孩子玩喧闹的游戏;嘉奖少年犯的偷窃行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干预孩子成长,不给孩子们压力,不审查孩子的读物;把不重要的事就当成不重要的事,决不斤斤计较。消除权威,不训导孩子,成就了夏山。

无穷的关爱——永远让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全权选择他们每日的饮食;让每个孩子在星期天早上补足他们的睡眠,有时连午饭也不吃;真诚信任那些少年,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特别宠爱的人。对孩子一视同仁,一样的看待和重视,平等的爱成就了夏山。

夏山的成功,绝不是一场独角戏。开明的督学来校督察,报告是那样公平、诚实与包容;教育部从不与夏山为难,并能友善接待学校的所有询问和访问。教育部对夏山的容忍,是尼尔对孩子容忍的坚强后盾。是他们共同的宽容与容忍,让夏山的孩子们能依他们自然的兴趣生活,让夏山的孩子们能有机会在自由中长大!

敢于突破传统的尼尔是幸运的,夏山的孩子们更是幸福的。诚然,体制的不同,国情的不同,我们无法复制尼尔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借鉴尼尔的教育理念,在现行体制下尽最大可能给孩子们营造一方自由成长的天空。

夏山学校,我梦中的巴学园。我愿用心朝向你!

读后感夏山学校 篇11

一年前拿到《夏山学校》这本书后,我随手翻看了几个章节,这本书对当时的我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容有点不切实际。什么“人性化的快乐学校”“任由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等等。结合我国现在的国情来说,我似乎很难理解尼尔当时的想法,再结合我们现在的大班额教学这种尼尔式的教育方式是那么的空洞,缺乏说服力……于是乎,我去年基本上是漫无目的,应付差事似的略读了此书。

今年开学伊始,我又重温了此书,我想既然学校这么安排,说明这本说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的。也许去年的我并没有参透这本书所带给世人的启示。而且此时正逢我的虫虫宝贝降临,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以“妈妈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又结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重温了此书。

或许是因为角色的巨大转变,再次阅读此书时,我经常将书中的各种案例与我即将出生的孩子联系到一起。例如:如何养育孩子?作为妈妈的我应不应该干涉孩子的自由发展?如何将爱散播到孩子身上?如何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在《夏山学校》这本书中再次得到了答案,而此时的答案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尼尔想要通过“夏山学校”告诉我们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

又或许是第一次做妈妈的喜悦,我恨不得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付诸在我的小虫虫身上,每天的胎教,每天吃什么可以让我的宝贝更健康,每天和宝贝说说话,还有每段时间的宝宝日记……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记得那天在给虫虫写第一封信的时候,我这样写道:“虫虫宝贝你知道吗?有几次你可把妈妈吓坏了,你真的太调皮了,这么轻易的给妈妈开了那么多次的玩笑,妈妈以为这辈子无缘和你共度余生,你可知道妈妈是强忍着泪水给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上课啊,因为他们和你一样都是我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心语,让我的记忆瞬间回到了两年前,记得刚接手这两个班的时候,学生的习惯,学习态度,让那时年少轻狂的我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而现在的我再也不会那样了,可能正是因为角色的转变,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如果我的小虫虫将来也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该怎么处理?是大发雷霆?还是用爱去感化他呢?阅读了《夏山学校》之后,我发现我更能体会尼尔的用心良苦了。就像书中所说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要做的就是转变角色,用爱与赞许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在他们犯错时,学会容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

《夏山学校》可能就是在这不经意间再次走进了我的世界。我想当大家为人母时再来读一读这本书可能会有比现在更深的感触吧!总而言之,我所悟出来的就是“做学生的好妈妈”,时刻学会换位思考,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夏山学校》读后感


一直以为,小林校长创办的巴学园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的学校;也一直以为,这样的教育乌托邦只会存在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里。

今夜,一口气读完英国尼尔先生的《夏山学校》一书,才知道原来巴学园并非梦想,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尼尔先生创办的、被报刊称为放任学校的夏山学校就是这样一所梦中的巴学园。

那么,夏山学校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尼尔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在那里,上课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课,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在那里,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分数;在那里,如果想的话,你可以冲着老师大喊大叫;在那里,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朋友都会和我一样难以接受,学校如此没有规矩,如此没有约束,如此不成体统,培育出来的肯定都是一些没有教养、不懂规则、不会爱人、缺乏责任心的放任子弟。

然而,创办于1921年的夏山学校,这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寄宿制基础教育学校,这所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放任学校,却令每一个来到夏山的孩子 那些老师和家长眼中厌学的、自卑的、叛逆的问题儿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阳光自信地成长,更懂得了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多年后,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有的成为了优秀的设计师、演员,更有的成为了卓越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夏山学校因此成为进步主义民主教育的实践典范,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校。1999年12月31日,英国《泰晤士报》评选校长尼尔为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

是什么造就了夏山的传奇,是什么成就了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我以为,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大的宽容,给孩子无穷的关爱是尼尔先生和他的教师团队成功的关键密码。

充分的自由孩子们不用为了学业的优异而放弃自己的游戏时间,也不用为了完成讨厌的作业而放弃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不用为了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无聊的讲授而放弃了解大自然、走上社会乃至无所事事发呆的时间。让孩子做他自己,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成就了夏山。

最大的宽容所有地方不上锁,允许孩子们损坏工具;天热的时候,允许孩子们吃饭时打赤膊,允许孩子们随处脱衣服、扔裤子,允许孩子玩喧闹的游戏;嘉奖少年犯的偷窃行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干预孩子成长,不给孩子们压力,不审查孩子的读物;把不重要的事就当成不重要的事,决不斤斤计较。消除权威,不训导孩子,成就了夏山。

无穷的关爱永远让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全权选择他们每日的饮食;让每个孩子在星期天早上补足他们的睡眠,有时连午饭也不吃;真诚信任那些少年,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特别宠爱的人。对孩子一视同仁,一样的看待和重视,平等的爱成就了夏山。

夏山的成功,绝不是一场独角戏。开明的督学来校督察,报告是那样公平、诚实与包容;教育部从不与夏山为难,并能友善接待学校的所有询问和访问。教育部对夏山的容忍,是尼尔对孩子容忍的坚强后盾。是他们共同的宽容与容忍,让夏山的孩子们能依他们自然的兴趣生活,让夏山的孩子们能有机会在自由中长大!

敢于突破传统的尼尔是幸运的,夏山的孩子们更是幸福的。诚然,体制的不同,国情的不同,我们无法复制尼尔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借鉴尼尔的教育理念,在现行体制下尽最大可能给孩子们营造一方自由成长的天空。

夏山学校,我梦中的巴学园。我愿用心朝向你!

夏山学校读后感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一

一直以为,小林校长创办的巴学园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的学校;也一直以为,这样的教育乌托邦只会存在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里。

今夜,一口气读完英国尼尔先生的《夏山学校》一书,才知道原来巴学园并非梦想,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尼尔先生创办的、被报刊称为放任学校的夏山学校就是这样一所梦中的巴学园。

那么,夏山学校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尼尔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在那里,上课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课,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在那里,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分数;在那里,如果想的话,你可以冲着老师大喊大叫;在那里,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朋友都会和我一样难以接受,学校如此没有规矩,如此没有约束,如此不成体统,培育出来的肯定都是一些没有教养、不懂规则、不会爱人、缺乏责任心的放任子弟。

然而,创办于1921年的夏山学校,这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寄宿制基础教育学校,这所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放任学校,却令每一个来到夏山的孩子那些老师和家长眼中厌学的、自卑的、叛逆的问题儿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阳光自信地成长,更懂得了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有的成为了优秀的设计师、演员,更有的成为了卓越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夏山学校因此成为进步主义民主教育的实践典范,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校。1999年12月31日,英国《泰晤士报》评选校长尼尔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

是什么造就了夏山的传奇,是什么成就了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我以为,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大的宽容,给孩子无穷的关爱是尼尔先生和他的教师团队成功的关键密码。

充分的自由孩子们不用为了学业的优异而放弃自己的游戏时间,也不用为了完成讨厌的作业而放弃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不用为了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无聊的讲授而放弃了解大自然、走上社会乃至无所事事发呆的时间。让孩子做他自己,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成就了夏山。

最大的宽容所有地方不上锁,允许孩子们损坏工具;天热的时候,允许孩子们吃饭时打赤膊,允许孩子们随处脱衣服、扔裤子,允许孩子玩喧闹的游戏;嘉奖少年犯的偷窃行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干预孩子成长,不给孩子们压力,不审查孩子的读物;把不重要的事就当成不重要的事,决不斤斤计较。消除权威,不训导孩子,成就了夏山。

无穷的关爱永远让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全权选择他们每日的饮食;让每个孩子在星期天早上补足他们的睡眠,有时连午饭也不吃;真诚信任那些少年,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特别宠爱的人。对孩子一视同仁,一样的看待和重视,平等的爱成就了夏山。

夏山的成功,绝不是一场独角戏。开明的督学来校督察,报告是那样公平、诚实与包容;教育部从不与夏山为难,并能友善接待学校的所有询问和访问。教育部对夏山的容忍,是尼尔对孩子容忍的坚强后盾。是他们共同的宽容与容忍,让夏山的孩子们能依他们自然的兴趣生活,让夏山的孩子们能有机会在自由中长大!

敢于突破传统的尼尔是幸运的,夏山的孩子们更是幸福的。诚然,体制的不同,国情的不同,我们无法复制尼尔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借鉴尼尔的教育理念,在现行体制下尽最大可能给孩子们营造一方自由成长的天空。

夏山学校,我梦中的巴学园。我愿用心朝向你!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二

暑假里听了苏周子老师的心理讲座,苏老师着力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买来准备好好读一读。但是一直是几页几页的看,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里面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能认同。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6篇


读书能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为了是自己更加了解这个作品,应该好好写一下感受了。你是否需要作品读后感的优秀范文呢?你也许需要"夏山学校的读后感"这样的内容,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1】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2】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可他们的教育事业却往往令世人所担忧。一直以来,教育都至关重要,但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无穷的关爱,你能想象在这样一个学校里的学生是怎样的吗?

教育,两个普通的字眼,却是永远做不完的事业。自由与关爱,又能有怎样强大的力量,来做好这一辈子的事业?《夏山学校》给了我们答案。在这个无拘无束又充满爱的乐园,孩子们的成长究竟是怎样的呢……轻松的?放任的?无法无天的?

放飞自由的乐园

夏山学校是放飞自由的乐园,所有的一切都随孩子们决定。他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可以穿自己喜欢穿的衣物等等,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夏山学校的创办者是A、S、尼尔,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实行了绝对的“自由发展”,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办学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我认为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真的非常难得,创办没有管训、指导、约束的学校,这是得有多大的勇气啊!教育家尼尔经得住旁人的不理解与家长的埋怨,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果然取得了成功。也用事实证明了“自由发展”是可行的,孩子们需要的就是自由,就是没有约束,这样才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支持夏山的人很多,不同意的也不在少数。也许他们觉得这与放任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觉得这样下去,在这种自由的环境里,孩子们非但不能好好地健康成长,还会由小时候所谓的“自由”发展成长大后的为所欲为。我是支持夏山的,自由与放任虽意思相近,本质却是不同的。夏山的自由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与敢于发现的创新精神。

充满关爱的天堂

夏山学校是充满关爱的天堂,老师学生人人平等。在普通的学校中,老师似乎被冠上了“永远正确”的代名词,夏山就不同,学生能任意指出老师的缺点,师生之间没有对错之分。

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校长与孩子们的爱也感人至深。哪个孩子打碎了玻璃,校长会怎么做?打他?骂他?都不是,而是让他继续打;那结果就出人意料了:那孩子愿意赔,校长却不需要,还是一位陌生人听了此事后给了校长一英镑呢!我对校长对孩子们的关爱深有体会,孩子们可以损坏公务,可以采摘花木,校长从来不责骂,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样做的对错,也让他们拥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忆《窗边的小豆豆》

通过《夏山学校》,我回忆起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中的巴学园不就是夏山学校的翻版吗?其实,“夏山学校”就是小豆豆的学校“巴学园”的原型。这两个学校都是自由的,是友爱的,在别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进了巴学园后不也变成里一个正常的小朋友吗?这都是巴学园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小豆豆。小豆豆就如夏山里的许多问题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他们的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也都成为了优秀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关爱和自由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无穷的关爱,也许他们的潜能更能发掘出来。可惜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可能无法那么快的实现……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3】

暑假里听了苏周子老师的心理讲座,苏老师着力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买来准备好好读一读。但是一直是几页几页的看,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里面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能认同。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4】

开学初,学校给所有老师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细细品味。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Amily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

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只有我们身体里的道义和真理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是平等于孩子们的,甚至要以仆人的身份来“服侍”好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同学习和成长。

读着《夏山学校》,我的思想也随着不断翻腾着,很多教育中的问题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它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慢慢的在我们体内生长,长成一个新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5】

世界上,哪一个角落没有孩子?孩子生出来就是天真又可爱的,可是严格的管教已经让孩子们没有孩子性了,孩子的心也已经老了,《夏山学校》读后感。孩子们的心中全部都是幻想,他们希望学校不是那么严格,“残忍”。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能懂他们的心,现在基本世界上没有几个孩子有孩子味儿了,虽然孩子们知道严格管教是对他们的一种爱,但是他们不希望被压迫在一个角落里。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哪一个学校没有校规呢?那就是夏山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那里上学,那里的老师都是和蔼可亲的,他们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最后,这个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像爱因斯坦那么聪明了,都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在他们学校里,有人没有穿校服,没关系,迟到了,没关系,老师只会跟他们说:以后,早一点来呀!要不然就会落下功课了。后来这几个迟到的孩子,都成了勤奋好学的好学生,都是因为老师的那句话,读后感《《夏山学校》读后感》。在那里,没有规定的班级所定的地方,他们坐在一个南瓜车里,这个南瓜车会将好多东西呈现在他们眼前。在上历史课时,南瓜车的窗户就会出现好多幻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没有孩子味了吗?不对,不对,在乞丐群里的孩子,还有孩子味儿,有的孩子迷性不改,那还有孩子味儿。总之,家长、老师有几个理解孩子的心,他们是多么盼望自由啊!每天他们都是怀着快乐的心去上学,每次放学都是愁眉苦脸的背着一大袋作业回家,他们只会在晚上拼命写作业,有时熬到12点半还做不完,第二天早晨都成“熊猫眼”了,还不能晚点去上学,孩子们的心就一点点老下去了。

我想告诉所有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快没有孩子有孩子味儿了,难道你们就这样看下去吗?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6】

跟往常一样,忙完所有的家务,拧亮了台灯,随手拿起床头柜上的一本书。发现这不是我常看的那本书,书的封面上贴了张便条:“这是我心目中的学校。”这准是我女儿的“杰作”。“这孩子……”我一边轻声嘀咕,一边拿起书漫不经心地翻看起来。渐渐地目光不再随意,思绪不再游走……

“学校里没有考试,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真有这样的学校吗?真有这样的“好事”吗?乍一听简直就像天方夜谭。但不管你信不信,夏山学校确实就是这样一所“放纵”学校,对孩子们而言,它也许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学校,因为这是他们日日夜夜期盼的心目中的学习乐园。

《夏山学校》的作者是A.S.尼尔,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誉满全球的夏山学校创始人。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作为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

尼尔认为孩子需要自由,因为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下他们才可以自然发展,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句话不由让我想到《小象巴颂》的故事,刚开始进入大象学校的巴颂,学习的劲头、才能十足;但,无休止的训练与惩罚,让学习失去了快乐时,巴颂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开始拒绝学习,甚至伤人……聪明可爱的小象巴颂,究竟为什么变得如此暴躁、凶残呢?《小象巴颂》结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当学习被降格为苦役时,它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学生堕落的开始。

可是让孩子自由,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说来简单,但在现在社会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担心一旦风筝断线,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一旦没有灯塔,航船就会偏离方向;一旦……总之我们不能对孩子的一切熟视无睹。于是“你不能、你不可以、你应该”常常挂在我们嘴边,而这些字眼让孩子们非常仇视,因为过分的溺爱、过多的管束、过重的压力让孩子们窒息、喘不过气,甚至是厌恶。于是,当我告诉女儿某件事情的.做法时,她会说“这是你的想法,又不是我的”;当我为女儿的错误行为喋喋不休时,她会说“你说的这么多,我就是记不住”;当我为女儿不愿好好弹琴而发怒时,她会说“这又不是我要学的”,我真想把钢琴劈了!”当我……最后女儿告诉我“我有我的生活,我知道我该怎么做。”看来填鸭式的、无谓的反复说教,在孩子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苍白。

对于学校教育,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当然夏山学校的自由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并非是无限制的自由。例如:在学校自治会上若干有关生命安全的规章由学生订立,经校长认可予以批准。正如英国督学报告书上提到的:学校制度旨在鼓励学童自动自发、善尽职责与正直不阿。细细品味,夏山学校的自由发展与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都是倡导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悟……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夏山学校给孩子几乎无限的自由,而正是这些自由,唤醒了孩子美好向上的心灵。确实如此,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建立了自信。如17岁的杰克应聘工作时的镇定自若、绝对自信让他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工程师。

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享受平等。在夏山学校里,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如在学校大会上,孩子的投票和校长的投票一样有效,学生和教职员一样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表决权。孩子们经常受到鼓励,一视同仁。在夏山学校里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所以他们没有恐惧,而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创造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而这种旺盛的创造力恰恰是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孩子缺失的。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说:”我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在于寻找兴趣。”因此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寻找兴趣。如汤姆5岁进夏山,17岁离开。一堂课也没上,所有的时间是在工艺室里做手艺,但他需要某些知识时,他会去看书,他会去请教尼尔。而这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现在他已是一名出色的工艺专家。在夏山学校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自由发展甘露的哺育下健康地成长。

正是这样的自由,让孩子懂得了尊重,学会了礼让,激发了动机,启迪了心智。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不缺分数,缺的是能力,缺的是创造力。该如何走出这一误区,相信夏山学校的教育理念会给我们有所启迪。

夏山学校读后感3篇


夏山学校读后感(一)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校长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了60年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便是以夏山学校为原型创办的。

想起上大学时学习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几乎无所不包,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深深慑服。

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当教育再次以如此美丽生动的生命形式展现在我面前时,我被如此活泼的教学呈现形式所深深折服。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润物无声”的境界了。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可以无限大;教育,可以无限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在夏山学校,是否上课,由学生自己决定。学校里有个叫默文的学生从7岁到17岁在夏山待了10年,一堂正式课也没有上过,出校后同样成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拥有幸福的生活和温馨的家庭。

来到夏山学校的孩子往往都是厌学、自卑、叛逆的,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自发自觉、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多数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在夏山学校,要求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正如尼尔校长所说:“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尼尔用了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自己的信念,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我由衷地佩服尼尔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夏山学校验证了“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且是值得去做的。它将学生看成是完全自由发展的,不受任何约束,真把学校变成了学生们的自由天地。尼尔真的是一个勇于实践、胆识过人的人物,自由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享受教育的价值。在《夏山学校》里读的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感觉到爱与自由的存在。“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尼尔的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我却从每句话中到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可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各种自由的。

我在书中感受到的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与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哲学精神的境界。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之为心灵的教育,只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境界。当传统的教育还在为课堂组织教学、道德教育、传授技能等争论不休的时候,夏山学校已经穿过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实现了教育心灵的交融和超越。《夏山学校》一书无限地拓展了我们教育想象的空间。

尼尔的一句名言便是:“与其培育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育快乐的清道夫。”让我们合上书,从心灵深处回忆下自己学生时代的梦想的颜色,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助他们绘出五彩的明天。虽然夏山于我来说是一种理想,但是,这些并不能阻碍我追梦的脚步,我会为着“夏山之梦”努力前行。

夏山学校读后感(二)

暑假里听了苏周子老师的心理讲座,苏老师着力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买来准备好好读一读。但是一直是几页几页的看,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里面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能认同。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读后感(三)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其教育理念和观点与蒙特梭利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要以无比卑微的姿态臣服在每一个独立、尊贵的生命面前。

想起念师范时,老师就对我们讲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所得到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特质》)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几乎无所不包,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在夏山学校,是否上课,由学生自己决定。曾经有个叫默文的学生从7 岁到17 岁在夏山待了10 年,一堂正式课也没有上过,出校后同样成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拥有幸福的生活、温馨的家庭。他用自己的手艺赚了很多的薪水。

在夏山学校,要求老师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正如尼尔校长所说:“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尼尔用了60 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自己的信念,夏山学校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谁说一个快乐的清洁工比一个精神压抑的学者状况更糟糕呢?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Amily 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这和蒙特梭里教室里通过团讨制定共同的规则是一样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我们的教室还不能自由得如此彻底。因为我们毕竟要和社会接轨。

我们的环境不是脱离社会的伊甸园,但我们给孩子的爱和自由以及他们由此建立的独立健康良好的人格仍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读夏山学校有感


读夏山学校有感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着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汇总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0夏山学校的读后感汇总》,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1】


开学初,学校给所有老师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细细品味。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Amily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

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只有我们身体里的道义和真理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是平等于孩子们的,甚至要以仆人的身份来“服侍”好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同学习和成长。

读着《夏山学校》,我的思想也随着不断翻腾着,很多教育中的问题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它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慢慢的在我们体内生长,长成一个新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2】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3】


梁衡的《夏》实在令我拍案叫绝!他摆脱历代文人赞赏春花秋月的窠臼,而在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夏上做文章,构思新颖,匠心独运。

设若单单着眼于夏的苦涩,那也不足为奇。这篇文章之所以与众不同,是由于作者极力赞美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试想一下:那夏景之美与农民之勤绘成的一副副水乳交融的景美人勤图不堪称夏日一绝吗?历代被人们所厌恶的夏就这样被梁衡以神来之笔绘成了人人向往的金色之夏、收获之夏、希望之夏!

写作技巧也是文章的一个亮点。无论是比喻,还是拟人都竭力摆脱空洞,具体的让读者可以看见、可以摸着。文中说,夏的色彩是金黄的。它以碧波、嫩竹似的春之绿和夕阳、红叶似的秋之赤进行对比,那么形象、生动。既丰富了读者的视觉感受,又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以前曾是那么的讨厌夏,可如今(读了《夏》以后)却对夏充满了浓浓的喜爱之情!细细回味,夏的确有许多被众人忽略的闪光点:那连绵的蝉鸣,象一支蓬蓬勃发的夏的赞歌;那翻滚的麦浪,是一片夏的收获之海;那火红的太阳,似收获以后农民的笑脸而这些,只有懂得幸福里浸着苦涩的人才会明白。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4】


暑假里听了苏周子老师的心理讲座,苏老师着力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买来准备好好读一读。但是一直是几页几页的看,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里面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能认同。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5】


静静地半躺在床上,读完尼尔先生著的《夏山学校》后,确实感到一阵又一阵的热潮怦怦激荡自己的胸膛,我的脑子里浮想起了一幅又一幅教育的场面,我在不断地问自己: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了。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到底有多。教育,可以走多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夏山学校中的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这里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

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和哲学的境界。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之为心灵的教育,只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润物虚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夏山学校的教育无疑超越了爱的教育,《夏山学校》一书无限地拓展了我们教育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合上书,从心灵深处再次发出叩问: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6】


《夏山学校》读后感300字:

学校推行阅读计划,我看着满满的书籍推荐目录,有些发愣,而“夏山学校”却很快吸引了我,一个以学校命名的书本,会讲些什么内容呢?

原来它是尼尔校长的一个个“小故事”,在他的学校,自由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认为自由使很多潜意识变成知觉,真的是非常有趣新颖。如果是我,我绝对忍受不了多久便会对着学生发狂。尼尔还通过他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许多看似平常,而我们老师容易忽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完全不敢去想的问题,这不经让我思考着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种种,我们为学生做了很多,可是有多少是他们真心接受的呢?

我们的小学不像夏山学校一样可以包揽孩子的衣食住行,但却更让我深思,我们现今教育体制下,该如何吸收教育家们提出的好建议,实现有效的教育呢?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7】


本文由沙龙实验班甜辰妈妈写于《夏山学校》读书会之后,字里行间深刻的阅读感悟以及与日常实践和正面管教的密切结合,让人很受启发,非常享受这种阅读、分享、感受的过程。

初读A.S.尼尔的《夏山学校》,觉得与早年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夏山有着浓浓的西方文化色彩,而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是日本人创办的,更适用于东方文化。

说起夏山,每读一个章节就认同感倍增,感触最深的就是养育孩子和家长的问题这两个章节。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但是这样的剖析却是一语中的,让我默默自省。

书中一直强调自由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匮乏。现在我们都知道不自由的人往往都很焦虑自卑,心理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无法获得真正坦然的快乐。然而,尽管我们正是在这样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为人父母后,却在一边纠结着教育方法,一边又不自觉地用我们曾经承受过的不自由的方式来强权压迫我们自己的孩子。这让我想到了“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这句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不自由的成长而带来的各种恐惧,使我们心中晦涩渐渐生出恨意,只是这种恨意也因为不自由而压抑着,不会时时冒头,只在累积到无法承受之时才爆发出来。每每爆发的宣泄途径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对孩子发脾气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的途径之一。

好吧,在读完夏山后,我也不得不很艰难地承认,我的不自由禁锢了我自己,还试图禁锢我的孩子,我也将我因不自由的种种愤恨和恐惧,在情绪不能自我控制的时候,寻到了由头而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这让我羞愧不已。尽管接触和学习正面管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来路自省,不自由的父母,因为没有体会过自由,往往也无法很好地分辨自由与纵容的区别,也许在创造自由的环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和犯错。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披荆斩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回过头来说夏山这本书,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读书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领悟。

上学VS不上学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甜辰即将幼儿园毕业,进入学前班,继而进入小学的事情。沙龙的妈妈们也都心有戚戚焉。

国内的教育环境、求学制度等等,让我无比焦虑。虽然无法改变环境和制度,但是怎么积极应对不如意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于是原本就对学前班摇摆不定的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应该放弃学前班?选择高压的学前班,会不会成为我为甜辰擅自决定人生的第二个错误选择?回想起第一个错误选择,真是让我愧疚不已,也可能真的会让我懊悔终生。甜辰年龄不够算提前入学,所以小班升中班的时候,学校给出了选择——继续小班或者升班。我因为小班老师对甜辰的评价,产生了虚荣和贪念,选择了升班。然而这个错误给甜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每一天每一天,都让我自责不已。现在想来,那些所谓择校、入学的各种压力其实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找的最堂皇的借口。这些只是我们因着关于名利关于虚荣关于所谓自尊心的种种杂念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炮制的枷锁,我们被这种枷锁禁锢了半辈子,现在我们自己又去炮制一个,自以为是地把所谓的最好的条件(诸如名校)强加给孩子,要他们“上进”要他们用分数一争高下,最终成为一个不会读书的读书匠。

读书会上也有妈妈表示,尽管大家都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如夏山和巴学园这样自由的学校,可是作为父母,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泥瓦匠而不是医生律师这些职业这件事。扪心自问,我也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一天,甜辰告诉我,她只愿读到初中毕业就不升学了,准备做一个快乐的店主,我想我可能也会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吧。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社会的教育变成这般面目全非,我们能说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长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得失心扭曲导致的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责任。因为我们种下了一个把自己梦想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去完成的因,结出了如今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只拿成绩说话只注重所谓名校表象的果。

读书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术业有专攻,且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与其把孩子们切割成我们要的形状,不如再好好考虑一下学习的真谛究竟是为了什么,再来决定我们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吧。

自由VS不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到尼尔说的自由,脑海里突然就跳出那么两句,可见自由之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可究竟什么是自由呢?到底怎么做才是给了孩子自由呢?读书会上,妈妈们热烈讨论的时候,都很遗憾的表示,首先就我们自己而言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从不自由的孩子变成了现在不自由的成年人,从本质上说,我们根本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也无法在教育中很好地界定自由。

不自由的父母要怎么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呢?结合自己的读后感和大家的畅所欲言,我觉得给孩子自由,首先就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用正面管教的最基本工具——和善而坚定,不干涉,该放手就放手,不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去约束孩子,避免以爱的名义来行伤害之实。

因为没自由,所以不懂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可真的是件麻烦事儿。尤其现在自己教育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找不准界线,一不留神把自由变成纵容和溺爱,就适得其反了。学习了正面管教,有了理论也要实践,实践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界线问题拿捏不准,苦恼彷徨甚至是恐惧,颇有画地自限的不自由。想想原来我在寻求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却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牢笼。这也是我在读了夏山之后很有感触的地方,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画地自限,一边标榜一边又继续坐牢,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挣扎。说到底虽然学到了方法,却因自己内心隐蔽的恐惧,让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高的有点好高骛远了。关于这种恐惧,稍后细说。

现在再说自由,读书会后,我在反思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及互动。对于甜辰的各种限制每天都在进行,从日常生活点滴开始。

案例:

家里老人经常因为甜辰爬上爬下,对着她紧张万分地大叫,诸如“不许去那里”“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动这个”,然后给她贴上“调皮”的标签,以至于现在甜辰在自己做了更危险或让人头痛的事情时,都会以“我就是调皮呀”为理由为自己开脱。尽管早早地意识到老人的方法不妥当,没有收效就是最好的说明,也不止一次就此沟通,不过老人家的固执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的固执也是源于他们的恐惧:子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他们的部分生活理念随着时代变迁,或被质疑或被否定,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权威受到挑战的恐惧,更是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自己一直俯视的子女面前的恐惧),所以作为父母给孩子的身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试着做过实验,同样的场景,我和甜辰独处,给她自由活动的权利,放手让她自己玩闹,虽然我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她时不时和我互动一下,然后又各种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但是我没有出声喝止,只是偶尔提醒她注意安全。很明显,当我没有那么紧张地关注她一举一动的时候,她反而很有节制,任何危险的行为,她自己都会斟酌放慢放轻,并没有让自己真正身处险境并受伤。可见,放手和不放手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不放手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有恃无恐的状态下,反而认识不到危险,把危险当成一种求关注的把戏。但是学会放手,孩子们反倒更清楚,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成年人对各种所知和未知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变得胆小,进而没有了探索精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探索世界。其实孩子探索世界的危险,有时候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大人。好比,我们把滚烫的茶壶放在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把尖锐的物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把药片或其他危险的食品放在孩子随时能吃到的地方,等等。通常这种时候,我们不是去正视和纠正自己的疏忽(其实这也是一种恐惧心理作祟,对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恐惧。成年人有趋势利弊的习惯,害怕承担那些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疏忽,也不愿意首先从自身反省开始,也要先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替罪羔羊来摆脱自责),反而是限制好奇的孩子,禁止她这样那样,美其名曰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实际上是给她画地自限,消磨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孩子一旦突破禁锢,我们就开始说教,然后给孩子贴标签。这一刻,孩子的自由,被彻底忽视了。

幸好,正面管教告诉我,任何时间,只要有心,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并努力改善,都不会太晚。

游戏、幻想、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夏山这本书中提到了孩童时代的幻想对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读了这个章节,我不禁怀疑,幻想被扼杀的人,成年后反而会变得更不切实际;而幻想被满足的人,过了幻想的年龄段,就能坦然面对社会和压力。就如同,婴儿时期吮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容易产生恋物癖,通过某个物品来获取安全感。而在本该充分幻想的年龄不能得到满足,变成一道创伤留下来,幻想便成为了阻断成人世界压力的最好缓解剂,由此来获取安全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幻想就像演戏。当甜辰爱演的时候,我们也都配合她。她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对群体生活的渴望,让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回家后作为独生子女的巨大寂寞感。于是她开始不是单一角色的幻想,把自己分裂成同班的龙凤胎,自发性地左右手互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剧场的情节很完整,有故事内容,有人物对话,并时不时邀请我们进入角色。我一度很担心,总怕她因为孤单而人格分裂了。显然我这种担心很多余也很无知,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表现的无知,导致了我的焦虑。所以我经常在她角色扮演的时候,言语暗示她结束这个扮演,或者诱导她只扮演单一的角色。不过我现在很庆幸一点,我当时只是说了一些暗示性的话,并没有强势的制止或粗暴的干涉,所以甜辰还是继续欢快地沉静在她的幻想中。有时候是温驯的小动物,有时候是残暴的恐龙,有时候是某部动画的公主,有时候是她渴望拥有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也都会很乐意地应邀参与其中,帮助甜辰把她的幻想构筑得更饱满。

于是,在纪录频道重播恐龙星球的某天,我变成食草龙,无辜地坐在上发上,接受那只变身为窃蛋龙的小家伙的袭击,还要在她“凶残”地咬我的时候,嗷嗷叫两声。然后这只自得的小窃蛋龙,去招惹那个在阳台上和各类报告奋斗着的巨盗龙,结果被巨盗龙满屋子追捕后,一边假意求饶一边伺机而动。

孩子的恐惧系来自父母的恐惧

这个章节对我无比重要,我发现我的那些恐惧,产生的很多负面的情绪深深地投射到甜辰身上。我们的父辈、祖辈乃至祖祖辈辈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遭受到的各种恐惧,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恐惧因为没有被我们所正视,所以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处,有些就如同与生俱来的恐惧一样根深蒂固。我们自己因父母的恐惧而带来的恐惧,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我们自己内心也无比矛盾、激烈反抗的同时,又本能地转嫁给了孩子。

恐惧的课题让我有太多太多感触,写也写不完的案例,有自己的,有甜辰的,决定把它单独留在4月读书会后慢慢写。

对孩子的认可与否定

对孩子的认可或否定,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自己认可或否定的一个映射。

刚开始,甜辰总是很喜欢做家务,其实小朋友承担家务,一方面是好玩,通过玩家务作为探索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确立和能力被认可的过程。但是很多外力因素导致这种探索和确立过程不能顺其自然的进行,诸如家里老人过度的保护欲,家长的干涉等,都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感受到不自由和不被认可。

案例:

甜辰5岁了,我允许她使用厨房刀具。实际上,孩子就是在放手中才能学会规避危险,只有当她真正被认可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分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那段时间,外公外婆回上海,没有了这个过度保护的干涉,甜辰变得很有自信。周末我做饭或准备水果的时候,她总喜欢搬了小板凳来观摩,然后提出——帮忙洗菜,帮忙削皮,帮忙摘菜,帮忙撒盐,帮忙切菜。这些我都允许了,我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她需要小心注意的要点。遇到动刀的时候,我也会以平常心态去指导她。甚至有一次,我给了她一块案板,一把锋利的刨刀,放任她一个人去客厅帮我削皮。对于我这样的信任,她感觉到了我正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她的认可,我完全相信她能独立完成这项略有危险的厨房工作。而她确实完成得很好,皮削的很薄,速度也很快,我很愉快地向她表达感激,因为她的帮忙,我的做饭时间大大缩短。

记得之前正面管教说过:很多父母觉得纠正行为之前,要先让孩子感觉更坏更难受才行,可是事实上,那样的做法只是让孩子在被否定的严重打击下,关上联结的心门。只有用肯定认可的方式,用行动表达出来,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以上林林总总写了好多,杂乱无章的节奏,还有更多更多的感受,也许没有时间一一写下来,但是却可以一一去实践。期待下次读书会,《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读《夏山学校》有感600字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可他们的教育事业却往往令世人所担忧。一直以来,教育都至关重要,但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无穷的关爱,你能想象在这样一个学校里的学生是怎样的吗?

教育,两个普通的字眼,却是永远做不完的事业。自由与关爱,又能有怎样强大的力量,来做好这一辈子的事业?《夏山学校》给了我们答案。在这个无拘无束又充满爱的乐园,孩子们的成长究竟是怎样的呢……轻松的?放任的?无法无天的?

放飞自由的乐园

夏山学校是放飞自由的乐园,所有的一切都随孩子们决定。他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可以穿自己喜欢穿的衣物等等,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夏山学校的创办者是A.S.尼尔,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实行了绝对的“自由发展”,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办学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我认为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真的非常难得,创办没有管训、指导、约束的学校,这是得有多大的勇气啊!教育家尼尔经得住旁人的不理解与家长的埋怨,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果然取得了成功。也用事实证明了“自由发展”是可行的,孩子们需要的就是自由,就是没有约束,这样才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支持夏山的人很多,不同意的也不在少数。也许他们觉得这与放任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觉得这样下去,在这种自由的环境里,孩子们非但不能好好地健康成长,还会由小时候所谓的“自由”发展成长大后的为所欲为。我是支持夏山的,自由与放任虽意思相近,本质却是不同的。夏山的自由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与敢于发现的创新精神。

充满关爱的天堂

夏山学校是充满关爱的天堂,老师学生人人平等。在普通的学校中,老师似乎被冠上了“永远正确”的代名词,夏山就不同,学生能任意指出老师的缺点,师生之间没有对错之分。

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校长与孩子们的爱也感人至深。哪个孩子打碎了玻璃,校长会怎么做?打他?骂他?都不是,而是让他继续打;那结果就出人意料了:那孩子愿意赔,校长却不需要,还是一位陌生人听了此事后给了校长一英镑呢!我对校长对孩子们的关爱深有体会,孩子们可以损坏公务,可以采摘花木,校长从来不责骂,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样做的对错,也让他们拥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忆《窗边的小豆豆》

通过《夏山学校》,我回忆起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中的巴学园不就是夏山学校的翻版吗?其实,“夏山学校”就是小豆豆的学校“巴学园”的原型。这两个学校都是自由的,是友爱的,在别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进了巴学园后不也变成里一个正常的小朋友吗?这都是巴学园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小豆豆。小豆豆就如夏山里的许多问题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他们的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也都成为了优秀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关爱和自由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无穷的关爱,也许他们的潜能更能发掘出来。可惜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可能无法那么快的实现……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1000字


暑假里听了苏周子老师的心理讲座,苏老师着力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买来准备好好读一读。但是一直是几页几页的看,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里面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能认同。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

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

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

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

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

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

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

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

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

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参考]读后感夏山学校(通用8篇)


以下内容为编辑整理的读后感夏山学校。随着社会的进步,读书已经成为我们很常见的一种文艺活动了,闲暇时刻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心中满是感动。我们不妨利用闲暇时间写一篇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读后感夏山学校【篇1】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在这里的孩子梦都是个性的、幸福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尼尔校长说:“夏山学校宁可培养一位快快乐乐的清道夫,也不愿造就一位神经兮兮的首相。”心理学家认为“快乐为学习之母”。其实,快乐是一生的财富,快乐的人比较能够以轻松的心情迎接挑战,快乐的人比较能够以理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快乐的孩子比较容易成功,失败不能令他沮丧,烦恼也不会阻碍他继续追求成功。教育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尼尔先生本着爱的理念,鼓舞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別人的生命;他对小孩深具爱心与信心,“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和赞许而定。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夏山学校主张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跟孩子们站在一边,就是给孩子爱,那并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是一种不讲理智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们一些成人们看不懂的行为的爱。

尼尔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由!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摘自《夏山学校》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改正生活、学习中的坏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全面、和谐发展,应该让学校适应学生,让人自由发展。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却忽略了良好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扭曲干涉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利的人。现在很多父母既不认为孩子性本善,也不认为孩子性本恶,而是认为性本空。他们一味将自己的那一套东西灌输给孩子,认为如果不将自己的“好”东西灌输给孩子,孩子就可能被其他“不好”的东西填满。他们不认为孩子本身就已经具备所有良好的品质,父母要做的只是赞赏他,给他自由伸展的空间。现在的父母急于把自己的孩子捏成各种他想要的形状以适应社会的模子,却忽略了孩子顺应其本性生长的需要。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这些木偶人的心灵没有经过自然伸展,是扭曲的,发育不全的,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谁说一个快乐的清洁工比一个精神压抑的学者状况更糟糕呢?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感受着夏山学校博大的爱与自由,感受着教育内容之大,想起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积极地借鉴它山之石,在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让我们的教育充满自由和爱,让校园充满和谐,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夏山学校式的教育也会遍地开花。

读后感夏山学校【篇2】

初读《夏山学校》

选择共读《夏山学校》这门课程,源于参加新的时,很多在讲座中,在交流中提及过这本书,未开始读,名气早已与所耳闻,所以很庆幸能加入这次的。

花王布置了我们第一次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找全书的关键词,并简单,再梳理夏山学校和观念的异同。

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捧着这本书来读。《窗遍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和这所夏山学校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准确来说,夏山学校是巴学园的原型。

在夏山,提及最多的是“自由”。你可以不想上课,就不上;想什么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什么“规则”,就在学校大会中已投票的方式解决……孩子们有一个绝对宽松的。但,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影响他们---并且只影响他们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整天玩耍,因为工作和读书这影响他个人,但他不可以干扰到别人。这种自由,会使越来越多潜意识变成知觉,孩子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想要什么。夏山给予孩子们这种自由,有的孩子甚至在外面游荡三年不去上课,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相比较,有哪一位家长或老师能容忍一个孩子在校园游荡三年不进学习,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天,恐怕就不行。但夏山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再自由的教育,也应该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第二个关键词“认同”。夏山的孩子们知道,他们是被肯定的。在夏山,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尼尔校长的“个别谈话”,是再对这些孩子的认同基础上开始的,他们找到问题的“根结”,让孩子们在夏山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被认同,被肯定,让孩子找到了自己,收获了自信,找到了的意义,能够更积极的。

第三个词:追求,寻找兴趣。“我相信的意义,在于追求,在于寻找兴趣。”“教育也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都知道在孩子的道路中,书本不是唯一,读书也不等同于人生。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

在夏山,有的孩子直到15岁,才能专心读书,放在我们当下的家长又有哪一个能做到?哪一个能允许?况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允许,即使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我怎么就觉得在这儿难以实现呢?那么结合我们的教育现况,我们的教育更应倾向于孩子成长的状态,让孩子再成长的道选会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方式----不畏惧,能地工作,积极的生活!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走进夏山,学会教书,学会育人!

读后感夏山学校【篇3】

开学初,学校给所有老师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细细品味。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Amily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

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只有我们身体里的道义和真理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是平等于孩子们的,甚至要以仆人的身份来“服侍”好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同学习和成长。

读着《夏山学校》,我的思想也随着不断翻腾着,很多教育中的问题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它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慢慢的在我们体内生长,长成一个新的“夏山学校”。

读后感夏山学校【篇4】

初读《夏山学校》,我并没有对本书及其作者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这直接导致我理解上的错误:我始终认为夏山无外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主观臆想出的学校。然而,当我着手准备读书笔记时,查阅了一些资料后的我才发现夏山学校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学校,其作者尼尔正是这所真实存在的学校的校长,与其说《夏山学校》是一本教育学名著,我更愿意简称其为一本成功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报告。之后我又再想,为什么一部反映实际生活的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充满理想主义内容的名著?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这一代及我们所看到、所能感受到的几代人,其受教方式与夏山相差甚远,我不得不承认这的的确确是一个悲剧:一些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为教育者采用、并且被证实为比较成功的教育方法,在我,一个将要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教育学学生看来,竟是那么得不切实际。于是,我又再次思忖,夏山的教育目标与我们相差无几,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学方法的迥异?综观全书,尼尔教育思想中给我留有深刻印象的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一、运动=游戏

夏山学校是提倡游戏至上的学校。尼尔并不是不重视读书,但是他主张读书应该放在游戏之后。同时,夏山也是一个时刻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学校,尼尔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自发地锻炼身体。

而在我们的经历过的中学时代,所谓的体育锻炼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上体育课以中考、会考取得优异成绩作为目的。尤以中考为代表,随着体育成绩占中考总分的比重的不断加大,学校及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体育考试项目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之中的大部分所重视的并不是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单单是写在反馈单上的几分几秒的用时、投掷实心球的距离。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渐渐地,在本该是孩子自由玩耍、亲近自然的体育课上,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一圈又一圈的计时跑,他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属于他们的自由,更是一份人与生俱来的对运动的激情。

2、同样是在中考、会考对学生体质不断要求的刺激下,许多中小学体育课只开设与考察内容相关的课程。然而,不同的体育运动针对的是人不同的体育素质,而不同的学生又具有不同的优势。因此,长跑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能够代表其耐力较弱,却不能够说明他的体育成绩很差,因为他很有可能在篮球、健美操等技术性的体育运动中有出色的表现。但是,学校一味地开设考察科目课程就使得本可能在其他项目上有所作为的孩子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兴趣,而这项与运动相关的兴趣对他日后的发展,甚至对他今后健康发展的情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家长作为孩子校外的监护人、教育者,也有必要对孩子的体质训练进行监督与辅导。然而,更多的家长宁愿花高昂的补习费把孩子送进培训学校进行学习,也不愿意抽出“宝贵”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浪费”在体育锻炼上。尽管他们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让孩子舍弃半天的补习课程而去做他们喜欢的运动。我们也经常在学校门口看到接学生的亲属,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孩子周末在哪补习英语。这些家长中一定会有未给孩子报班听闻后为孩子联系学校的急切家长,事后他们还会自责,没有早些为孩子报班以致使他落在了同龄人之后。当然,这并不代表着我对课外培训的反感,我本人也经常参加课外辅导并感觉效果不错,但是我对大多数家长重视孩子文化知识胜于身体素质的行为感到遗憾。当父母带着已经深度近视的儿子又一次进入写着同仁验光配镜的房间时,他们是否想过孩子的今天是他们不引导孩子做体育运动造成的?他们是否还在埋怨孩子将少的可怜的消遣时间花在了打游戏、看电视上?当然,对于现阶段中考、会考对体育的要求,我认为总体要求比较合理,考察项目都是可以通过坚持训练得以提高的,既考查学生的耐力,又重视学生的运动技术。同时,自选项目也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对学生运动技术的考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调能力,更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我认为,学生、学校及家长对待体育考试的态度有待调整。教育部门对体育成绩的重视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考试作为督促学生锻炼的工具。学生、学校应不为所累,积极应对挑战,秉着强健体魄的目标,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达到应有的标准。

最近几年,体育界委员连续以提案、小组发言等方式,呼吁加强校园体育。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崔大林带来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全面人才”的提案,他同样认为,和日韩青少年的体质相比,我们很多指标都落后,“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青少年涉及国家的未来以及民族的未来,我们的青少年应该全面发展,不能只是教育,唯分数论。我认为要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培养,尤其是身体素质。健康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

此外,体育离不开竞技。虽然尼尔主张学生积极参与到无需技巧、有很少竞争,也用不着合作的游戏中去,但是,我认为在现代教学过程中以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鼓励孩子自由竞争、坚持不懈、为集体而战不失为是一种巧妙而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尽显好胜、不服输、合作的本性,而教师此时恰到好处的说教则将潜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优良品质尽情地展现出来。

二、自由≠放纵

夏山学校是一个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天堂,但这并不表明孩子可以在学校里为所欲为。在尼尔看来:年轻的妈妈认为他三岁的小孩用墨水涂大门是在自由发展是荒谬的;三岁的小孩要在饭桌上行走也是要制止的。自由是要建立在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的基础上的,超越了这个尺度,给予孩子的自由就会成为危害他人利益的工具,父母、教师对孩子的爱也是畸形的溺爱。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无外存在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一是孩子受到束缚,缺乏应有的自由,缺失属于自己的空间;另一种是所谓西化了的“开放”家长或是老年人,任凭孩子恣意妄为。

1、第一种情况普遍出现在学校当中。这里我所重点针对的并不是严格的校规校纪,而是教师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在课堂上施加给学生的压力。并且,从我个人经历出发,我深刻地感受到,教授年龄、学历越低的学生,教师越会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威严”。这种威严往往体现在拒绝接受学生提出的质疑、不懈与学生探讨问题,动辄以标准答案来应付孩子的提问,甚至表现在对不断发问的孩子表示反感上。教师遏制的不仅仅是孩子言论的自由,更是他们在学术上的自由追求。而教师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只是为了获得在学生心目中的对自我神圣的、学识渊博的美好印象。此外,学生在家里也会受到来自于父母亲的各种约束。试问有多少假日上钢琴课的孩子在经历几年训练后还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而学习钢琴的?又有多少在周末坐在牢笼般的教室里、心早已飞到球场的不羁少年?这种束缚带给他们的只能是对自由的更加向往,对强迫所为的事的深度厌烦,甚至会使小小年纪的他们感到生活的无奈。

2、第二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家庭当中。父母、祖父母的无限放纵使得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做人原则,让在温室里恣意生长的花朵无法在离开温室后正常存活。这些孩子拥有绝对的自由,却对别人应有的自由构成了威胁。无疑,当他们走向社会后,远超出常人本性中自私的情感会将他们与外部社会完全隔离。他们只能活在自己构建的完全自由的社会中,因为现实社会的自由程度是有限的,并且它要保证每个公民都有自由的空间。

如何把握自由、放纵的尺度始终是尼尔时代的难题。就我的个人经验,我认为现阶段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给予学生应有的自由,如何最大空间地让他们发挥自我。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父母、教师对孩子学习的干预也随之增加,就连受害者学生自己也明白苦尽甘来的道理,他们甚至也会为获得“光明”的未来而自愿牺牲自由的权利。在这种形势下,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安排孩子的课余学习,教师则不顾及学生的个别要求,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试图为他们取得高分提供保障。学生的成长缺乏应有的自由,从浅层次将,他们走向社会后的维权的意识令人堪忧。从深层次说,他们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与社会变革力。因为,总是被压抑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顺从、对生活中的不满采取忍耐的态度,他们会逐渐失去改变不好现状的欲望,而社会的进步又恰恰是由于人们不甘现状、企图改变现状而引起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被压抑的孩子走向反面的极端,长大之后极具破坏力,用放纵的行为证明自己还是个“自由人”。

在现阶段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模式下,让所有的孩子自由发展,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是不现实的。毕竟,孩子的背负着升学的压力,学校肩负着培养能够顺利升入精英学校的学生的重大责任。在在这种大背景下,夏山学校那种自由的教育方式就只能成为我们观摩并尽量汲取有益元素的样本,而不能够直接拿来予以实践。但是,名著至少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在为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不妨结合学生掌握的情况,布置针对不同考察内容的习题,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作业完成;进行小规模的考试时,教师亦可以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让孩子们在感受到自由的同时与教师增加彼此间的信任感;在课余,教师就应该摒除威严,让孩子们做指挥家,任他们自由发挥……

通过读书笔记的完成,我认为读书伊始认为该书的情节为虚构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夏山,孩子即使离开了学校成为一名技术型工人是为大众尊敬的,在尼尔眼中也是优秀学生的代表。因而,学生只要能就起兴趣自由发展,掌握了一技之长,在日后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成功的。而当下,有哪个校长会因学校培养了工人而感到骄傲?在这个人人为进入精英大学而挤破头颅的时代,有谁会以牺牲前途为代价任凭自己兴趣、天性发展?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大部分人的价值观不同,则各自的教育实践也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通过《夏山学校》的阅读,我们多少可以借鉴一些教育思想用于当下的教育实践。名著的魅力不在于改变现实,而在于能够使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反思现实。

读后感夏山学校【篇5】

用自由取代权威是自我决定的基本原则,他对儿童的教育不采用强制性方法,而是从其爱好和需要出发,同是还鼓励他们对周为的世界产生兴趣。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页

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页

儿童会因严格的管训、独断的要求和处罚而心生惧怕,而惧怕的结果是产生敌意。这中第一页需会因其不很明显而不以察觉,但他却会让纯真的感性变得麻痹,而严格的教育一旦过度,变回时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遭受阻碍。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4页

孩子们的生活显然依其自由意志,而非焦急的父母或那些自以为是的教育家的意志。家长和老师的干预和指导最终造成的是一些机器人。我认为不应该强迫小孩去学习自己不愿学习的音乐或其他东西,才不致使其成为一个没有意志的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2页

如果你对人有着占有心,就不应该当老师。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6页

在家棵树中,很少提到人性、爱、自由或者自由意志。如果这样的教育制度继续下去的话,就会造成知识与情感分离的发展。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1页

那些有创造才能的人因未要为他们的才能和天分去寻找一种适当表现的媒介才去学习。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2页

所谓成功是只一个人能够考虑的工作和积极的生活。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4页

一个精神病态的孩子要得到治疗就要让他的情感得到发泄。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32页

事实上“单独谈话”就是一种改造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消除异味到得和恐惧造成的一些怪癖。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38页

在成人的严格同之下,小孩变成了仇恨者,如果他向成人发泄愤恨,就会受到惩罚,于是他只能在更小的孩子身上进行发泄。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41页

要向获得秩序与安静,严格的管理当然是最佳的选择,热和人都能够做一个训练班长。我找不到一个理想的方法让孩子们安静。经过这么多年的尝试,虽然对成人而言,夏山的生活还谈不上安静,但对孩子们来说也不算太闹。页需最后普的考验应该是“幸福”。若以此为标准,夏山的自治就算得上相当成功了。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45页

美誉哦懒的小孩,所谓懒的小孩,如果不是没有兴趣就是健康不良。健康的孩子一定会去做些什么。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50页

处于对孩子前途的担心,成年人会剥夺他们玩耍的权利,当然也有道德观念的因素,他隐隐约约的在暗示做小孩是不好的,天同时也在警告青年人:“不要做小孩子。”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54页

演戏是教育必要的一部分。演戏主要是自我表现,但在夏山,如果演戏是只知道表现自己,就不会受欢迎。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55页

我觉得在不自由教育下的人不能痛快的生活,那种驾驭完全忽略生命中的情感生活;因为这些情感是动态的加入只发展了头脑而压制了感情,生命便失去活力而便得无价值和丑恶。但如果情感可以得到自由发展的话,头脑自然会自己发展的。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67页

我们的文明是不正常和不快乐的。我认为它的病根在家庭的不自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69页

绝大多数人需要一个神,当家庭被像神一样要求至善的父母管制的时候,人怎么会不需要一个神呢?而且自由的意义却不在翻盖别人的自由情形之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使你能完全管制自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75页

只有真正有勇气和爱心的父母才能让他们的孩子享有表现那内在的善良的自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79页

孩子对“被爱”的需要远远超过“爱别人”,对美个小孩来说,大人的赞成就是表示爱,不赞成就表示恨。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80页

可以实现的幻想值鼓励但对那种天花乱坠的幻想,如果可能的话则应予以打消。假如孩子一直追求这些幻想的话,他便不能成长。一般学校所谓的低能儿多半是活幻想中的孩子。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95页

我们应当注意的并不是破坏行为的本身,而是破坏所代表的恨,那种恨如果不加以防范便会使小孩变成虐待狂103。

假如你的孩子在撒谎,他不是怕你就是在模仿你,撒谎的父母必有撒谎的子女。如果你要孩子说实话你自己就不要对他们说谎。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95页

责任这个字给人严重的感觉。它使我联想到因为迫要在家侍奉年迈父母而错过婚姻机会的老处女和那些已经互不相爱而为责任所系还住在一起的夫妇。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10页

服从应该是社交上的礼貌。大人没有权利逼迫孩子服从,服从一定要孩子出于自愿,而不可从外部加以强迫。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12页

家庭管理严格就像家长恨自己的的反映。他们一生都在要求至善,但因为自己没有做到,是以想在孩子身上做到,更进一步的是,他不能爱,他怕乐趣就像怕魔鬼一般。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13页

被严格管教的孩子会以逗父母生气来表示他对权威的憎恨。绝大多数孩子的淘气都是训练不当的证明。假如家庭里面有爱的话,一般说来,孩子会接受父母的指导。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15页

一个没有严厉训练而充满爱的环境可以出去绝大多数孩童时期的麻烦,假如一个家庭有碍于赞许的话儿童的仇恨与破坏行为根本不会产生。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16页

出发永远是一种恨的行为。出发的行为表示老师或父母在恨孩子,而孩子也会感觉到。挨打的孩子对父母那种显然的悔过或者其他亲热的表示都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感觉是恨。但他不得不把它乔装成爱去避免它的罪恶感。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20页

一个老师的工作很简单:那就是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去满足那个兴趣。这是百验百灵的,压制和不理会只会将那些兴趣压倒下意识里去。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26页

没有礼貌永远是因不正常的心理引起。谗言与诽谤,饶舌与诋毁都是主观的行为,他们只是表示毁谤者恨自己和不快乐。假如把孩子带到一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们就可以除去他们恨的愿望。话句话说这些孩子便会有礼貌也会表现爱与仁慈。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42页

没有一个人在这一生中能够逃出金钱的网。它无处不在,它决定我们坐在贵宾席或是末座,也决定我们孩子夏暑假在私人夏令营或者在街上或公园度过。金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威力。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47页

绝不要跟孩子开不是时候的玩笑或者损伤他的尊严。加入他有真的苦恼,你必须加以重视。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50页

人是从真诚的生活中而非从传记中学习入如何生活的,因为行动比说话要重要得多。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53页

你不能够一面服侍上帝,一面又服侍金钱。以现代的诗句来说:你不能星期天上教堂二星期一有练习劈刺。战争时当各个教会说全能的上帝是站在他们那一边时,我真不知还有什么别的亵渎神的话比这更邪恶你的了。上帝不能相信两边都是对的。上帝不可能一面是爱,一面又是屠杀的赞美者。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54页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62页

我对自由有信心,相信它可以使青年强壮,使他们能抵抗虚伪和盲从。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65页

学习是从一种环境取得价值观念的过程,加入父母是道德的,他们的孩子慢慢也会走向同样的路。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65页

当一个母亲教小孩去恨他自己,去爱别人同时却很自己是不可能是,我们如果爱自己就会爱别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67页

自由与快乐的孩子不会残忍,小孩的残忍都是因为大人对他们的残忍而来。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77页

压抑使人反抗,反抗就是报复,报复就要引起犯罪。要消灭犯罪我们必须消灭引起孩子报复心理是压抑,更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对孩子表现爱与尊敬。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83页

父母往往把孩子的不诚实错怪到小孩交友不良、强盗电影,或者父亲在军队里没法管教小孩。加假如小孩是自由发展二享有大量的爱与父母是赞许的话,以上提到的这些对孩子都不会有影响,即使有,也只有很少一点。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87页

真相是没有一个快乐的人会不由自主或者继续不断地偷窃。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88页

教师将和孩子平等,而不能比孩子优越。他们应该没有权威也不能讥讽孩子。他们不能引起恐惧,驾驶门应该是有无穷耐新、远见和对未来有信心的男女人士。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93页

所有儿童的不良行为都是基于爱,所以处罚与道德说教只能增加他们的恨,而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09页

现在我们知道小孩并不是静止而是充满活力的。他以行动来表示他的愿望,他天生是自主的,而且永远在试探他的力量。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13页

人本是善良的,他想学习,想被爱,页想去爱人。仇恨与反叛只不过是被抑制的爱而已。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20页

没一个自我都需要权力,教师的自我努力去把小孩拉到他们身边。想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假神,他是一切的中心,他下令要求服从。他是正义的监护人,在课堂上他差不多是作为一的发言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30页

自觉是尽可能没有偏见和优质的观念。它的还以在能参透实施的表面而看清事实真相,因为自觉子啊情感的范围之内,所以家长对孩子能自觉不慎容易。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33页

对小孩来说,家庭不和睦是表示家庭没有爱。不管是妈妈与祖母之间或是父母之间的,虽然家庭争吵有时是瞒住孩子的,,但是仍骗不了他。他不自觉的感觉到家里没有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38页

快乐仍是一种内在的愉快的和平,以及对人生知足的感觉。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48页

快乐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受到最低限度的压制的境界。快乐的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不快乐的家庭则是一个紧张的家庭。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248页

读后感夏山学校【篇6】

本文由沙龙实验班甜辰妈妈写于《夏山学校》读书会之后,字里行间深刻的阅读感悟以及与日常实践和正面管教的密切结合,让人很受启发,非常享受这种阅读、分享、感受的过程。

初读A.S.尼尔的《夏山学校》,觉得与早年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夏山有着浓浓的西方文化色彩,而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是日本人创办的,更适用于东方文化。

说起夏山,每读一个章节就认同感倍增,感触最深的就是养育孩子和家长的问题这两个章节。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但是这样的剖析却是一语中的,让我默默自省。

书中一直强调自由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匮乏。现在我们都知道不自由的人往往都很焦虑自卑,心理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无法获得真正坦然的快乐。然而,尽管我们正是在这样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为人父母后,却在一边纠结着教育方法,一边又不自觉地用我们曾经承受过的不自由的方式来强权压迫我们自己的孩子。这让我想到了“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这句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不自由的成长而带来的各种恐惧,使我们心中晦涩渐渐生出恨意,只是这种恨意也因为不自由而压抑着,不会时时冒头,只在累积到无法承受之时才爆发出来。每每爆发的宣泄途径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对孩子发脾气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的途径之一。

好吧,在读完夏山后,我也不得不很艰难地承认,我的不自由禁锢了我自己,还试图禁锢我的孩子,我也将我因不自由的种种愤恨和恐惧,在情绪不能自我控制的时候,寻到了由头而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这让我羞愧不已。尽管接触和学习正面管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来路自省,不自由的父母,因为没有体会过自由,往往也无法很好地分辨自由与纵容的区别,也许在创造自由的环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和犯错。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披荆斩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回过头来说夏山这本书,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读书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领悟。

上学VS不上学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甜辰即将幼儿园毕业,进入学前班,继而进入小学的事情。沙龙的妈妈们也都心有戚戚焉。

国内的教育环境、求学制度等等,让我无比焦虑。虽然无法改变环境和制度,但是怎么积极应对不如意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于是原本就对学前班摇摆不定的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应该放弃学前班?选择高压的学前班,会不会成为我为甜辰擅自决定人生的第二个错误选择?回想起第一个错误选择,真是让我愧疚不已,也可能真的会让我懊悔终生。甜辰年龄不够算提前入学,所以小班升中班的时候,学校给出了选择——继续小班或者升班。我因为小班老师对甜辰的评价,产生了虚荣和贪念,选择了升班。然而这个错误给甜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每一天每一天,都让我自责不已。现在想来,那些所谓择校、入学的各种压力其实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找的最堂皇的借口。这些只是我们因着关于名利关于虚荣关于所谓自尊心的种种杂念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炮制的枷锁,我们被这种枷锁禁锢了半辈子,现在我们自己又去炮制一个,自以为是地把所谓的最好的条件(诸如名校)强加给孩子,要他们“上进”要他们用分数一争高下,最终成为一个不会读书的读书匠。

读书会上也有妈妈表示,尽管大家都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如夏山和巴学园这样自由的学校,可是作为父母,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泥瓦匠而不是医生律师这些职业这件事。扪心自问,我也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一天,甜辰告诉我,她只愿读到初中毕业就不升学了,准备做一个快乐的店主,我想我可能也会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吧。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社会的教育变成这般面目全非,我们能说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长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得失心扭曲导致的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责任。因为我们种下了一个把自己梦想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去完成的因,结出了如今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只拿成绩说话只注重所谓名校表象的果。

读书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术业有专攻,且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与其把孩子们切割成我们要的形状,不如再好好考虑一下学习的真谛究竟是为了什么,再来决定我们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吧。

自由VS不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到尼尔说的自由,脑海里突然就跳出那么两句,可见自由之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可究竟什么是自由呢?到底怎么做才是给了孩子自由呢?读书会上,妈妈们热烈讨论的时候,都很遗憾的表示,首先就我们自己而言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从不自由的孩子变成了现在不自由的成年人,从本质上说,我们根本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也无法在教育中很好地界定自由。

不自由的父母要怎么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呢?结合自己的读后感和大家的畅所欲言,我觉得给孩子自由,首先就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用正面管教的最基本工具——和善而坚定,不干涉,该放手就放手,不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去约束孩子,避免以爱的名义来行伤害之实。

因为没自由,所以不懂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可真的是件麻烦事儿。尤其现在自己教育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找不准界线,一不留神把自由变成纵容和溺爱,就适得其反了。学习了正面管教,有了理论也要实践,实践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界线问题拿捏不准,苦恼彷徨甚至是恐惧,颇有画地自限的不自由。想想原来我在寻求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却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牢笼。这也是我在读了夏山之后很有感触的地方,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画地自限,一边标榜一边又继续坐牢,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挣扎。说到底虽然学到了方法,却因自己内心隐蔽的恐惧,让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高的有点好高骛远了。关于这种恐惧,稍后细说。

现在再说自由,读书会后,我在反思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及互动。对于甜辰的各种限制每天都在进行,从日常生活点滴开始。

案例:

家里老人经常因为甜辰爬上爬下,对着她紧张万分地大叫,诸如“不许去那里”“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动这个”,然后给她贴上“调皮”的标签,以至于现在甜辰在自己做了更危险或让人头痛的事情时,都会以“我就是调皮呀”为理由为自己开脱。尽管早早地意识到老人的方法不妥当,没有收效就是最好的说明,也不止一次就此沟通,不过老人家的固执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的固执也是源于他们的恐惧:子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他们的部分生活理念随着时代变迁,或被质疑或被否定,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权威受到挑战的恐惧,更是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自己一直俯视的子女面前的恐惧),所以作为父母给孩子的身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试着做过实验,同样的场景,我和甜辰独处,给她自由活动的权利,放手让她自己玩闹,虽然我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她时不时和我互动一下,然后又各种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但是我没有出声喝止,只是偶尔提醒她注意安全。很明显,当我没有那么紧张地关注她一举一动的时候,她反而很有节制,任何危险的行为,她自己都会斟酌放慢放轻,并没有让自己真正身处险境并受伤。可见,放手和不放手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不放手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有恃无恐的状态下,反而认识不到危险,把危险当成一种求关注的把戏。但是学会放手,孩子们反倒更清楚,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成年人对各种所知和未知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变得胆小,进而没有了探索精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探索世界。其实孩子探索世界的危险,有时候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大人。好比,我们把滚烫的茶壶放在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把尖锐的物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把药片或其他危险的食品放在孩子随时能吃到的地方,等等。通常这种时候,我们不是去正视和纠正自己的疏忽(其实这也是一种恐惧心理作祟,对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恐惧。成年人有趋势利弊的习惯,害怕承担那些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疏忽,也不愿意首先从自身反省开始,也要先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替罪羔羊来摆脱自责),反而是限制好奇的孩子,禁止她这样那样,美其名曰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实际上是给她画地自限,消磨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孩子一旦突破禁锢,我们就开始说教,然后给孩子贴标签。这一刻,孩子的自由,被彻底忽视了。

幸好,正面管教告诉我,任何时间,只要有心,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并努力改善,都不会太晚。

游戏、幻想、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夏山这本书中提到了孩童时代的幻想对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读了这个章节,我不禁怀疑,幻想被扼杀的人,成年后反而会变得更不切实际;而幻想被满足的人,过了幻想的年龄段,就能坦然面对社会和压力。就如同,婴儿时期吮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容易产生恋物癖,通过某个物品来获取安全感。而在本该充分幻想的年龄不能得到满足,变成一道创伤留下来,幻想便成为了阻断成人世界压力的最好缓解剂,由此来获取安全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幻想就像演戏。当甜辰爱演的时候,我们也都配合她。她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对群体生活的渴望,让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回家后作为独生子女的巨大寂寞感。于是她开始不是单一角色的幻想,把自己分裂成同班的龙凤胎,自发性地左右手互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剧场的情节很完整,有故事内容,有人物对话,并时不时邀请我们进入角色。我一度很担心,总怕她因为孤单而人格分裂了。显然我这种担心很多余也很无知,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表现的无知,导致了我的焦虑。所以我经常在她角色扮演的时候,言语暗示她结束这个扮演,或者诱导她只扮演单一的角色。不过我现在很庆幸一点,我当时只是说了一些暗示性的话,并没有强势的制止或粗暴的干涉,所以甜辰还是继续欢快地沉静在她的幻想中。有时候是温驯的小动物,有时候是残暴的恐龙,有时候是某部动画的公主,有时候是她渴望拥有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也都会很乐意地应邀参与其中,帮助甜辰把她的幻想构筑得更饱满。

于是,在纪录频道重播恐龙星球的某天,我变成食草龙,无辜地坐在上发上,接受那只变身为窃蛋龙的小家伙的袭击,还要在她“凶残”地咬我的时候,嗷嗷叫两声。然后这只自得的小窃蛋龙,去招惹那个在阳台上和各类报告奋斗着的巨盗龙,结果被巨盗龙满屋子追捕后,一边假意求饶一边伺机而动。

孩子的恐惧系来自父母的恐惧

这个章节对我无比重要,我发现我的那些恐惧,产生的很多负面的情绪深深地投射到甜辰身上。我们的父辈、祖辈乃至祖祖辈辈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遭受到的各种恐惧,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恐惧因为没有被我们所正视,所以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处,有些就如同与生俱来的恐惧一样根深蒂固。我们自己因父母的恐惧而带来的恐惧,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我们自己内心也无比矛盾、激烈反抗的同时,又本能地转嫁给了孩子。

恐惧的课题让我有太多太多感触,写也写不完的案例,有自己的,有甜辰的,决定把它单独留在4月读书会后慢慢写。

对孩子的认可与否定

对孩子的认可或否定,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自己认可或否定的一个映射。

刚开始,甜辰总是很喜欢做家务,其实小朋友承担家务,一方面是好玩,通过玩家务作为探索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确立和能力被认可的过程。但是很多外力因素导致这种探索和确立过程不能顺其自然的进行,诸如家里老人过度的保护欲,家长的干涉等,都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感受到不自由和不被认可。

案例:

甜辰5岁了,我允许她使用厨房刀具。实际上,孩子就是在放手中才能学会规避危险,只有当她真正被认可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分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那段时间,外公外婆回上海,没有了这个过度保护的干涉,甜辰变得很有自信。周末我做饭或准备水果的时候,她总喜欢搬了小板凳来观摩,然后提出——帮忙洗菜,帮忙削皮,帮忙摘菜,帮忙撒盐,帮忙切菜。这些我都允许了,我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她需要小心注意的要点。遇到动刀的时候,我也会以平常心态去指导她。甚至有一次,我给了她一块案板,一把锋利的刨刀,放任她一个人去客厅帮我削皮。对于我这样的信任,她感觉到了我正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她的认可,我完全相信她能独立完成这项略有危险的厨房工作。而她确实完成得很好,皮削的很薄,速度也很快,我很愉快地向她表达感激,因为她的帮忙,我的做饭时间大大缩短。

记得之前正面管教说过:很多父母觉得纠正行为之前,要先让孩子感觉更坏更难受才行,可是事实上,那样的做法只是让孩子在被否定的严重打击下,关上联结的心门。只有用肯定认可的方式,用行动表达出来,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以上林林总总写了好多,杂乱无章的节奏,还有更多更多的感受,也许没有时间一一写下来,但是却可以一一去实践。期待下次读书会,《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读后感夏山学校【篇7】

世界上,哪一个角落没有孩子?孩子生出来就是天真又可爱的,可是严格的管教已经让孩子们没有孩子性了,孩子的心也已经老了,《夏山学校》读后感。孩子们的心中全部都是幻想,他们希望学校不是那么严格,“残忍”。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能懂他们的心,现在基本世界上没有几个孩子有孩子味儿了,虽然孩子们知道严格管教是对他们的一种爱,但是他们不希望被压迫在一个角落里。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哪一个学校没有校规呢?那就是夏山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那里上学,那里的老师都是和蔼可亲的,他们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最后,这个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像爱因斯坦那么聪明了,都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在他们学校里,有人没有穿校服,没关系,迟到了,没关系,老师只会跟他们说:以后,早一点来呀!要不然就会落下功课了。后来这几个迟到的孩子,都成了勤奋好学的好学生,都是因为老师的那句话,读后感《《夏山学校》读后感》。在那里,没有规定的班级所定的地方,他们坐在一个南瓜车里,这个南瓜车会将好多东西呈现在他们眼前。在上历史课时,南瓜车的窗户就会出现好多幻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没有孩子味了吗?不对,不对,在乞丐群里的孩子,还有孩子味儿,有的孩子迷性不改,那还有孩子味儿。总之,家长、老师有几个理解孩子的心,他们是多么盼望自由啊!每天他们都是怀着快乐的心去上学,每次放学都是愁眉苦脸的背着一大袋作业回家,他们只会在晚上拼命写作业,有时熬到12点半还做不完,第二天早晨都成“熊猫眼”了,还不能晚点去上学,孩子们的心就一点点老下去了。

我想告诉所有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快没有孩子有孩子味儿了,难道你们就这样看下去吗?

读后感夏山学校【篇8】

暑假里听了苏周子老师的心理讲座,苏老师着力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买来准备好好读一读。但是一直是几页几页的看,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里面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能认同。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读《夏山学校》有感(读后感大全)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可他们的教育事业却往往令世人所担忧。一直以来,教育都至关重要,但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无穷的关爱,你能想象在这样一个学校里的学生是怎样的吗?

教育,两个普通的字眼,却是永远做不完的事业。自由与关爱,又能有怎样强大的力量,来做好这一辈子的事业?《夏山学校》给了我们答案。在这个无拘无束又充满爱的乐园,孩子们的成长究竟是怎样的呢……轻松的?放任的?无法无天的?

放飞自由的乐园

夏山学校是放飞自由的乐园,所有的一切都随孩子们决定。他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可以穿自己喜欢穿的衣物等等,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夏山学校的创办者是A.S.尼尔,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实行了绝对的“自由发展”,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办学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我认为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真的非常难得,创办没有管训、指导、约束的学校,这是得有多大的勇气啊!教育家尼尔经得住旁人的不理解与家长的埋怨,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果然取得了成功。也用事实证明了“自由发展”是可行的,孩子们需要的就是自由,就是没有约束,这样才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支持夏山的人很多,不同意的也不在少数。也许他们觉得这与放任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觉得这样下去,在这种自由的环境里,孩子们非但不能好好地健康成长,还会由小时候所谓的“自由”发展成长大后的为所欲为。我是支持夏山的,自由与放任虽意思相近,本质却是不同的。夏山的自由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与敢于发现的创新精神。

充满关爱的天堂

夏山学校是充满关爱的天堂,老师学生人人平等。在普通的学校中,老师似乎被冠上了“永远正确”的代名词,夏山就不同,学生能任意指出老师的缺点,师生之间没有对错之分。

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校长与孩子们的爱也感人至深。哪个孩子打碎了玻璃,校长会怎么做?打他?骂他?都不是,而是让他继续打;那结果就出人意料了:那孩子愿意赔,校长却不需要,还是一位陌生人听了此事后给了校长一英镑呢!我对校长对孩子们的关爱深有体会,孩子们可以损坏公务,可以采摘花木,校长从来不责骂,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样做的对错,也让他们拥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忆《窗边的小豆豆》

通过《夏山学校》,我回忆起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中的巴学园不就是夏山学校的翻版吗?其实,“夏山学校”就是小豆豆的学校“巴学园”的原型。这两个学校都是自由的,是友爱的,在别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进了巴学园后不也变成里一个正常的小朋友吗?这都是巴学园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小豆豆。小豆豆就如夏山里的许多问题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他们的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也都成为了优秀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关爱和自由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无穷的关爱,也许他们的潜能更能发掘出来。可惜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可能无法那么快的实现……

《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读后感


《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读后感

今年暑期,有幸读到《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整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些观点在书中被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刻诠释着。作为同行,不仅仅是敬佩,更多的是启迪。

有人也许要问,学校如果是这样,还要教师干什么?但不可否认孩子在尼尔心中的首要地位。他把孩子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思想、有要求的个体,而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透过每句话都感受到夏山学校对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我授课班级中一名特别爱捣乱的学生,为什么他总是屡教不改,成天和老师对着干?我想那是我不喜欢他,对他有成见,于是相看两生厌。如果我能像尼尔那样无条件地爱孩子,他肯定会有所改变。

遗憾的是,《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中所记述的事例,虽然被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欣赏,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迫使孩子接受某种教育,使之进入某种生活轨道。其实,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将学习的观念从书本的概念扩大到生活的变化,孩子们便无法享受到这种自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烦恼与痛苦,尽管能考出高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了学的创造、学的热情,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孩子的确需要一个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有丰富的创造力,才能享受生命的喜悦。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都有异想天开的童年时光,都会有顽皮和淘气的时候,这些都是成年后回忆往事时印象最深的。想想在夏山学校这种办学模式下生活的孩子边走边踢石头的可爱模样,不禁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小溪边野炊,小河边散步,在校园的树丛中捉迷藏,在大树下谈天说故事这些活动多么吸引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呵护孩子的天性,使他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夏山学校的孩子可以只上自己喜欢的课,这让我认识到,学习要建立在兴趣基础上,更要正确对待个性差异。因此,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正视个性差异,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

身为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时,在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学生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功的教育是帮助每一个人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品悦读]夏山学校第三章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作品悦读]夏山学校第三章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夏山学校第三章读后感 篇1

我很感动,我觉得葵花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孩儿。每个人都不想亏待这个女孩儿,都尽量给她最好的。

这次葵花要被人领养走了,也发生在青铜与嘎鱼家,他们都希望能给葵花最幸福的生活,这没有错,但是想凭借金钱和富贵来得取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呢?葵花缺少的是爱,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只有像青铜和奶奶这样的人才有资格领养葵花,而且葵花又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她一定会知道她应该选择的合适家庭。

我想,葵花有青铜这个哥哥一定很福气。因为青铜为了她,过年不要吃肉了,不要穿新衣了,平时也会多干点活儿来供着这个家,青铜也会对她很好的,葵花真幸运。

我想有这么一个大家庭,葵花一定会快乐吧!

夏山学校第三章读后感 篇2

第三章分四大块,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说组成。

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题。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万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万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四、小茨冈的惨死。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原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夏山学校第三章读后感 篇3

印象中,童年是美妙的、快乐的、幸福的,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

童年第三章主要写了因为聪明机灵而被祖父看好的小茨冈被心存嫉妒的米哈伊尔和雅可夫害死的故事。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夸奖而不择手段也是他悲惨下场的原因。

小茨冈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和阿列克谢成为了好朋友,经常替阿列克谢挨打,还教给他挨打时降低疼痛的秘诀。小茨冈上街采购时经常偷东西,两个舅舅还不停怂恿他,这使他的聪明机灵用错了地方并且不停发展,就像书上说的他被压扁了,扭曲了,埋没了。作者通过这一艺术形象,向旧社会提出了沉痛而有力的控诉。

夏山学校第三章读后感 篇4

去年六月份入职,就看到同事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叫干法的书籍,听这个名字,就感觉讲的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内容。后来下班的时候,就翻开书来看了一看,感觉还不错,对人生和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一口气把书看了一半。然后就丢在那里了,直到最近公司发了这本书,又重新复习了一遍,感觉半年前看了,很多都忘记了,于是想到写读后感也算是一种备忘录。下面我把书中的重点内容结合自己的想法阐述一下。

第一章,磨练灵魂提升心志。讲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书中的观点是:提升心志。我认为很有道理,工作同时能让我们度过有价值的人生。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极度浮躁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价的飙升,物价的上涨,我们担心未来的同时产生的一种浮躁和恐惧的心里,坐立不安,很难静下心来工作。很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把工作当做是资本家剥夺的工具,很多人的工作的观念就是打工养家糊口,不思进取。然而在这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时代里,很多人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困境,因为人生的价值问题。所以要有好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积极的投入到工作里。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中的困难年和挫折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就我个人的言,我为什么要工作?我的回答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而工作。工作能造就人格,也能扭转人生,也可以激发智慧。努力工作能助你实现美好的人生,工作中我们必须每天反思,并认真、诚实的工作。全神贯注与自己的工作可以磨练灵魂,造就美好的心灵。

第二章,让自己喜欢上从事的工作。将的是我们如何投入工作?首先,我们需要改变心态。作者为什么50年的时间里能够一心一意的专注于工作呢?他的回答是:那是因为我付出了努力,我让自己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其实,就是一个兴趣爱好问题,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工作中的事情当成兴趣爱好来培养。没有哪一个人,天生下来就是喜欢某一件事的。后天的兴趣需要我们专注某一领域和努力培养。比如做软件开发的,其实刚开始我们刚开始什么都不知道,随着不断的学习,现代社会问题的增多,很多问题需要软件来解决,然而随着我们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全力以赴,途中兴趣也会慢慢增强,于是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做自己喜欢工作,无不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不给工资我都要干,给了工资我更加积极的干。

第三章,以高目标为动力。书中提到:工作要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们的人生需要目标的指引,我们的工作同样需要目标的指导,同时通过自我的努力,来实现目标,实现人生的价值。目标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在实现目标的途中,我们还要认真思考,多总结、多反思。做每件事,我们都需要抱着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竭尽全力地去做,始终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奔跑,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公司有公司的目标和战略,我们每个人也需要有,这样才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希望。

第四章,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接触丰硕的果实。当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恰是重新开始的起点。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每一秒积累成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积累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这和孔子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很类似。就拿目前的工作来讲,每天积累一个小的知识点或经验,人的一生中会积累多少的知识和经验啊。每天阅读1小时书籍,几年后便可成为行业专家。关键不在多,贵在坚持。

第五章,追求完美主义。这样才能出色完成工作。这和最近公司发的细节决定成败有点相似,要完成一个产品,99%的努力是不够的,1%的差错可能导致产品出现问题,客户不认可,导致公司财产损失。任何时候不允许出一点差错,只有抱着完美主义的思想,我们才能出色的完成工作。最佳是同别人比较,比起来最好,这是相对的价值观。低水平中也有最佳。我们要完美。因为没有东西可以超越完美。

第六章,创造性地工作。工作中需要创新,每天都要钻研创新。创新多一个国家、企业乃至个人都需要十分重要的意思,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做没人敢做的事,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持续不断毅力。如果每天工作墨守成规,不思改进,必将落后,久而久之被时代所淘汰。即使是平凡简单的工作,只要不断钻研和创新,也会带来飞跃性的进步。在每天的工作中时刻思考这样做是否可行带着为什么的疑问,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持续不断的对工作进行改善和改良,最终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结束语: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投入极大的工作热情,发挥自我最大的工作能力,再加上正确的思维方式,就能把工作做得最好,给出一个最好的工作结果。

夏山学校第三章读后感 篇5

我开始喜欢读书的时间可能比同龄人要晚很多,直到“时间就是成绩”的高中时代,由于老师的博学和周围同学的感染,我才渐渐在疲倦浮躁之余倾心于文学作品。当时,语文老师为了给我们更多机会接触到文学著作,总是隔三差五得从家里提一大袋书供同学们品读。我“抢”到的第一部便是举世闻名的《简爱》。当我捧在手里的那一刻,压力远远大于喜悦——我从小就没有读书的习惯,第一次就拿这么厚的还是外国文学来欣赏着实有点忐忑。但是为了不浪费“资源”,我坚持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抽出半个小时来拥抱《简爱》,所以它也一度充当过我压力山大的生活中的一位挚友。夏洛蒂·勃朗特的这部小说,用女主人公简·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独立、坚强、自尊的女性的成长心路历程。在我看来,但凡对外国文学有兴趣的女性,绝不会错过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作《简爱》。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是一个终结,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没有那份独立,她的美会早早地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自尊,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坚强,简爱不可能如今天在人们心中这般耀眼,这部作品也不再是人人爱不释手的经典之作。所以,我开始去想,

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就是主人公那独立,自尊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和曲折却扣人心弦的凄惨经历。

此刻与可怜的简爱一比,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在那里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悲惨的遭遇才唤醒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和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简爱是一个矮小的,不够美丽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简·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而简·爱,她“贫穷,低微,矮小,相貌平平”,但她拥有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外在的美在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坚定:“我和你

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也正因为此,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大胆的。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人。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后来,简·爱含着悲痛离开了罗切斯特,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她决不能允许自己和一个有妇之夫结合在一起,那会是一份不完整的爱。如果她继续留在罗切斯特的身边,那她也就不会还是原来那个独立、平等的简·爱了。

众所周知,语言专业的男生是寥寥无几的,我们英语专业的课堂同样是这种境况。因此,当老师讲到简爱得知自己心爱的人已经有妻女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如果你是简爱,面对罗切斯特对自己隐瞒的这一切会选择留下还是离开?我仔细得考虑着这个问题,因为在我自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选择题时,在一切突然毫无征兆得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完全没有办法静下心去考虑。正如作品中,当简爱以为自己正享受着人生中最神圣最美妙的时刻时,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几毫升的麻醉剂,

让她瞬间麻木到失去知觉,失去智慧,大脑一片空白,除了心痛还是心痛,除了窒息还是窒息。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幻化成了当时的简爱,无奈,无助,想要做的只有立刻逃离那样尴尬的处境,给自己寻找一个荒无人烟的空旷地带肆无忌惮得哭一场,不必在乎自己难堪的一面暴露在众人面前。我会在心里默默得自言自语:亲爱的罗切斯特先生,我是如此爱你,我将整个生命都寄托在你身上,我以为我们给对方的是这世界上最美最真挚的爱,而我却万万没有想到在我全心全意得想要与你在一起时,这背后竟有如此让人心碎的隐情......

当哭泣之后,我的理智一定会迫使自己下定决心与心爱之人此生不复相见。但我了解自己,情感总是会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打败原有的理智。所以我明白我会和简爱一样,最终怀着满满的爱重新回到他身边,因为在我心里,有多少爱就有多少宽容。也许日后在我一个人静下心来回忆这一切的时候,内心的某个角落还是会因为他曾经有意或无意的欺骗而隐隐作痛。但换个角度,如果我执意不再与他有任何交集,我会带着惋惜与痛苦过着下半生,并且我确定由于这种内疚我无法好好去爱另一个人,无法得到我该有的美好人生。回到他身边,我可以获得幸福,继续一个人,我会痛不欲生。我想既然我深爱着那个人,我是不会与自己的内心过不去的。还是那句话,有多少爱就有多少宽容。我坚信简爱也一定是出于对罗切斯特先生那全心全意的爱,才选择回到他身边的。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漂洋过海来到我面前,那便是《简爱》。这句话应该就是我与《简爱》最恰切的表达。

夏山学校第三章读后感 篇6

第一次听到简爱这个书名,还是中学时代。一天自己过生日,一个朋友送给了自己这本书。说来奇怪,那时的自己只是随便的翻了一下书,并没有静下心来阅读。可能那时的自己更关注于考试和升学吧。

现在,已经离开校园,每天生活三点一线,突然发觉自己想要读一些有文化底蕴的作品。毕竟每天被一些看似精华的鸡汤文打动,可心里还是觉得缺了些什么。于是,在每天上班通勤的路上,我拿起这本简爱开始阅读。

两周后,我看完了整本书。这才明白朋友当时送我这本书的苦心。

小说故事梗概

简爱的身世十分令人惋惜。她从小失去双亲,于是寄人篱下,在亲戚家长大。可是这些亲戚并不喜欢她,挖苦讽刺她,给她一些莫须有的名号,还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在这里生活条件也很艰巨,气候不好,很多人生病。吃的也不是很够,大家受到的管教也很严厉。可是简爱并没有放弃。她在这里收获了友情,学习了做人的准则,努力学习。她法语流利,还学会了画画,颇有才华。毕业后以在这个学校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再后来她又自己在报纸上登应聘启示,最终获得了在桑菲尔德的一个富人罗切斯特家里当家庭教师。

在这个家里,她慢慢的爱上了罗切斯特。他并算不上英俊,但是思想深邃,非常有才华,也非常聪慧。但简爱明白,他们之间地位和身份的悬殊,自己的爱是没法有结果的。直到有天她得知他快要结婚了,是和一个家境和身份与他相称的女士。可是简爱见过这个女子,觉得她并配不上罗切斯特,特别是她太浅薄,思想也不如他深邃。可是在后来一次在和罗切斯特的谈话里,他告诉她其实放出要结婚的消息只是想要侧面打听那位女子是否只是看中了他的钱,结果发现的确是,于是他就没有再考虑这桩婚事。另一方面是想让简爱产生嫉妒,而更爱他。

接着,罗切斯特先生向她求婚。她答应了。她瞬间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可是没想到,在婚礼进行时,有人提出其实罗切斯特先生还有妻子活在,于是婚礼没有继续。简爱恼羞成怒,觉得他不应该把这么重要的事瞒着自己。他向简爱解释,是因为这个妻子是当年家人为了钱才让他娶她的。娶后不久,他就发现他们之间没有话题,而且她脾气古怪,暴怒起来十分可怕,甚至会咬人和放火。于是他把她关在自己宅子里的一个房间,也算是照顾她而不让良心收到谴责。但他只让一个自己的仆人知道。然后开始寻找自己新的另一半。认识简爱以后,他又不敢告诉她这件事,因为怕失去她。

简爱还是无法接受这样的对于那么大事情的欺瞒,于是很快动身离开了桑菲尔德。她没有带任何嫁妆,自己的钱也很少。钱全用来付了马车的路费,她到达了一个离桑菲尔德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她没有钱,没有工作,风餐露宿,她开始一家家询问是否可以让她吃点东西还有给她介绍个工作。

幸运的事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敲开了她表兄妹的住所。他们一开始不知道他们的血脉关系,出于善良照顾了她,后来谜团解开,失而复得的亲情让简爱无比开心。而且简爱也得知自己继承了一大笔已故的叔叔的财产,而且当时婚礼上说罗先生有妻子也是叔叔派人去的,为的就是不想让简爱受委屈。简爱于是把财产四等分,她的表兄妹也感激她的做法。她的表哥是个牧师,约翰要去印度传教,希望简爱可以嫁给他,以方便将来协助他的传教工作。可是简爱知道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他这是为了让他们一起工作是给两个人一个名分。

简爱冥冥之中听到荒野里罗先生的呼呼,于是决定再去桑菲尔德看他。到了那里,听说这个庄园已被罗夫人烧毁,罗夫人也在这场一起大火里去世。而罗先生为了让其他人先走,自己的一只手被截肢,双眼都瞎了,也搬走了。简爱找到他新的住所,并告诉他,她愿意照顾他。他忏悔了自己以前欺骗简的事,并向简求婚。简爱原谅了他,也答应了求婚。然后两人结婚后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他的一只眼睛也恢复了一部分视力。

我想,这本书给女孩子最大的启示,就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喜欢怎么样的人,还有就是在逆境里怎么样能拥有毅力的坚持下去。

说起来,自己也有些和简爱相似的地方。自己知道自己不属于美女,所以靠脸吃饭的工作是不可能了。于是只有加倍努力,在内秀上下功夫。

爸爸很喜欢音乐,小时候总带我去听交响乐会。一直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喜欢他对命运的抗争,特别是在耳聋之后,依旧不减对音乐的热情。我也希望成为这样一个人。简爱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生活的多重磨难中从未放弃过,遵循自己心中的路走下去。

和简比起来,我的生活要幸运很多,小时候有机会学唱歌,学舞蹈,学水彩,学长笛,比大多数同龄人提前早一年学英语。在家里家人给我的爱和关怀,也让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和青少年。简则不同,从小家人并没有给她太多关怀,而是很多责备和责罚。但简依然坚持下来了。

也许我到目前为止最大的逆境就是高考的失利吧。自己从小学习还是蛮自觉的,学东西也蛮快,从来不用父母操心。高考前的几次模考自己发挥的也不错。可是也许生活就是要这么给我上一课。高考头一天,我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考语文还好,我也勉强撑着基本发挥了平时的水平。考数学却不行,我感觉脑子一片混沌,很多公式都想不起来。最后有两道大题也没做。

高考后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很久,每天玩电脑游戏,不知白天黑夜。我心里明白,这次真的是考砸了,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挽回。还好,父母看到了我的消沉,带我去周边城市旅行,我也慢慢振作起来。

在大学,我努力学习,毕业了认真找工作。现在想想,觉得也应该感谢高考的失利,让自己变得坚强,不退缩,不放弃。向简爱走到人生低谷时,也是没有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接着走下去的机会。

对心灵如水,既柔顺又稳重,既训服又坚强,可弯而不可折的人,我会永远温柔和真诚。

这是罗切斯特先生对简爱的评价。希望我也可以成为像简爱一样的人。

夏山学校第三章读后感 篇7

简"爱从小被她的舅妈收养,受尽了她的虐待。而且她舅舅的儿子约翰里德还是一个又胖又大、蛮横无理、猪狗不如的禽兽。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打骂简"爱,但她的舅妈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支持她野蛮的儿子。然而,简"爱是一各顽强的、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人。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对约翰的恨压倒了对他的畏惧,不顾一切地跟他对打起来。当然,结果可想而知,简"爱受到了她舅妈的惩罚。但她的这次举动足以令约翰胆颤心惊。简"爱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很能体现她的性格。她说:“如果大家老是对残酷,不公道的人百依百顺,那么那些坏家伙就更要任性胡来了,他们会什么也不惧怕,这样也就永远也不会改好,反而越来越坏,当我们无缘无故挨了打,我们一定要狠狠地回击。”我很赞成简的这种说法,因为自尊、自重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

但是海伦"彭斯,她的观点与简是截然不同的。海伦主张凡事能忍旧忍,这样自己快乐,别人也会对你好一些。我觉得海伦的这些话在我们看来是很让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宽容、忍让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钦佩的。我们无需去评价她的话,至少我们应从中悟出些什么。我很喜欢海伦的一句话:“我觉得生命太短促了,不值得把它花费在怀恨和记仇上。”只要我们每人都能记住它,多多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多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乐观地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充满阳光。

我认为罗切斯特先生,正是她生活中的阳光。他们两人的交往是愉快的;他们两人的对话又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都在那简短的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正直、善恶分明而又带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两人真心相爱了。然而在他们的婚礼上,梅森先生揭露了罗切斯特先生是个有妻之夫的秘密后,简彻底失望了,她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离开了他。然而他们最终又走到了一起。

时间会消除报复的渴望,平息愤恨和憎恶的冲动。简"爱曾经是带着满腔怨恨离开她舅妈的,但当她听说里德太太生命垂危,又很想见她一面的时候,简忘却了她的一切不好,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她曾经厌恶的地方。当她见到里德太太时,简所剩的都是对她的怜悯之情。但是里德太太告诉了她一件很重要的事:在三年前,简的叔叔给她写了一封信,想让她继承他的遗产,因为他无儿无女,所以想收简为养女,但是因为里德太太当时对她厌恶至极,也不想让她走远,过上富日子。所以她给简的叔叔回了一封信,说简在洛伍德生伤寒病死了。就这样,简"爱失去了一个转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里德太太的这种行为是很令人气愤的,然而简却没有计较这件事,还不住地安慰里德太太,让她把这些事都统统忘掉,而且简很希望能与她和解,但直到死她也没能改变她对简的态度,这使简无奈而又痛苦。然而通过这件事,简"爱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了。简"爱的身上到处都有闪光点。她善良而又宽容,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精神,更是当今社会的人所应该学习的。

《简"爱》这本书能够照出我们身上的不足,让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把曾经失去的东西找回来。让我们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并且战胜困难,为我们的人生添上绚丽的一笔。

“生命多美好,世界多漂亮,可有许多事情不能料想。别害怕,莫慌张。想想猪猪有多坚强。猪坚强,猪坚强,乐观让妖魔害怕,勇敢让死神逃亡。猪坚强,猪坚强,从不放弃,从不沮丧,美好的明天就在前方。”这是著名的动物小说《我叫猪坚强》中我最欣赏的一段话。正如这段话中所说,乐观让妖魔害怕,勇敢让死神逃亡。只有拥有乐观和勇敢,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因为猪猪有了坚强和乐观这两个法宝才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看过这里我眼前不禁浮现出汶川大地震中那房屋倒塌断壁残垣的景象,而在那废墟下面却埋藏着许多坚强的故事,那些被成功解救的人们无不是乐观和坚强的精神帮助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又想到了智利的一个铜矿下有三十多名矿工被困在700米深的矿井深处,两个多月后他们全被成功解救了。一名被困矿工说:“我们被困在黑暗下不知发生了什么,也丧失了时间的概念,但想到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我们就有了坚定的决心要生存下去,并且离开这个地方。”他们战胜困难的法宝,不也是乐观和坚强吗?

“生命多美好,世界多漂亮,可有许多事情不能料想。别害怕,莫慌张。想想猪猪有多坚强。猪坚强,猪坚强,乐观让妖魔害怕,勇敢让死神逃亡。猪坚强,猪坚强,从不放弃,从不沮丧,美好的明天就在前方。”这是著名的动物小说《我叫猪坚强》中我最欣赏的一段话。正如这段话中所说,乐观让妖魔害怕,勇敢让死神逃亡。只有拥有乐观和勇敢,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因为猪猪有了坚强和乐观这两个法宝才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看过这里我眼前不禁浮现出汶川大地震中那房屋倒塌断壁残垣的景象,而在那废墟下面却埋藏着许多坚强的故事,那些被成功解救的人们无不是乐观和坚强的精神帮助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又想到了智利的一个铜矿下有三十多名矿工被困在700米深的矿井深处,两个多月后他们全被成功解救了。一名被困矿工说:“我们被困在黑暗下不知发生了什么,也丧失了时间的概念,但想到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我们就有了坚定的决心要生存下去,并且离开这个地方。”他们战胜困难的法宝,不也是乐观和坚强吗?

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被困难打到后就不再迎难而上,那他们必定是失败者,成功的人一定是在困难面前能够乐观地面对、勇敢地坚持,一次次被困难所击倒,又一次次重新站起来与困难作斗争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快乐和坚强是人生的无价之宝。要做一个快乐而坚强的人。

夏山学校第三章读后感 篇8

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悲伤的经历,有过痛苦的抉择,有过对未知的恐惧,有过被别人抛弃的时刻,有过被别人嘲笑的瞬间,有过被别人的一面之词的误解,有过无助,有过叛逆,有过爱,有过恨,有过失望,有过绝望,当然也有希望,最后因为你的善良,你的坚强,你的勇敢,你的爱,在经历了困难,痛苦之后,在拼命挣扎之后,终于取得了自己的幸福。

当我读了《简爱》后,我从简爱的身上看到了那么多的困难与痛苦,那么多不同寻常的经历,那么不一般的爱情,那么难以抉择的事情,但是她却坚持的走了下来,把善良,坚强,勇敢,爱,尊严,从苦难中保留下来,让这些美好的品格脱颖而出,成为了让她最终走向幸福的砝码。

简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在舅父,舅母家寄居篱下,善良的里德舅父去世后,舅母和她的堂兄一再对她施压,让她生活地艰难痛苦,尽管如此,她却并没有变得柔弱,并没有随便地将自己的尊严踩在脚下,并没有对心中的理想丧失信心,她热爱阅读,热爱美丽的风景,但是她的堂兄却因此将她一顿毒打,她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和堂兄对抗到底,但是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被关进了里德舅父去世时的红房子里,因为极度的恐惧,她吓得大病一场,她和舅母的战争也越演越烈,最终她的舅母把她交给了洛伍德孤儿院。

那里环境极其恶劣,院长是个卑鄙无耻的伪君子,从来不知道为那些可怜的孤儿奉献一点爱心,反而还从政府给的恩惠中收取回扣,让孩子们的精神与肉体受到双重考验。入学的第一天他就听信了简爱舅母的一面之词把简爱划分成一个叛逆,忘恩负义的小人,并且对她处处刁难,还让同学,老师嘲笑,完全没有尽到一个教师,乃至校长的责任,这种人只会成为社会的败类,人们心目中的恶魔。

孤儿院的环境太差,导致许多孩子因为生病死去,简爱的好朋友海伦也在斑疹伤寒中去世了,但是因为这一次大型的疾病传染,也让孤儿院的环境有了一些改善,简爱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了六年,并且当了两年的教师,但是由于善良的谭波尔儿小姐的辞职,让她对这个充满污垢的地方也不再有了任何希望,所以她在广告上求职当一名家庭教师,最终被桑菲尔德庄园的管家雇佣。

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十岁的阿黛拉·瓦朗,而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经常不在家,而他们两人的懈垢也是在一次简爱偶然的散步中,遇到了从国外回来的罗切斯特先生,然后两个人在共同的经历中不断地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面目丑陋,但是却拥有一双迷人的双眼的男士,他性格忧郁,喜怒无常,但是因为拥有很多财富,所以一向女人缘很好。但是简爱却只在意这样一个存在在面前的人对待她的感情,他们在一次一次误会和试探中更为坚定了对彼此的感情,最终罗切斯特向简爱求婚并得到了许可,但是在结婚的当天有人指责说罗切斯特先生其实在十五年前已经结过婚,只不过他的妻子精神失常,被关在了阁楼上。

简爱明白了楼顶上经常发出的尖叫声和奇异的声音,明白了罗切斯特先生房间着火的真相,明白了有人拿着她的婚纱试穿的那个女人原来就是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他们的婚礼被认为不符合法律而被终止,简爱也因此离开了罗切斯特,去需找新的生活。

她在饥寒交迫中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在当地做一个小学教师,后来她知道她的叔父给她留下一大笔财产,并且知道了圣约翰施自己的表哥,她决定将自己的财产分一半给他,但是他还希望简爱能和他一起去印度,以夫妻的身份去那里支教,简爱拒绝了以夫妻身份出现的条件,表示愿意以兄妹的关系,但是圣约翰并不同意,最终只能放走简爱,简爱在经历这么多后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发现他已经双目失明了,因为他的妻子一场大火烧了整个庄园,自己也跳楼身亡,简爱决定和罗切斯特一起渡过难关,和他永远生活在一起。

我觉得简爱这本书,不仅仅单纯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小说,更为主要的是一部励志的小说,是一个女性在困难面前如何和困难做斗争,如何取得自己的尊严,如何能够站着完成自己的理想。她充满激情与幻想,具有反抗的精神,对生命坚持不懈,对爱情矢志不渝,最终在她的坚持下,在她的善良指引下,她得到了财富,得到了爱情。

尽管我们相貌平平,但是却没有办法把这个作为自暴自弃的理由,再平凡的人也有向往着纯真,向往着善良,向往着爱情的时刻,不论是怎么饱受着生活带来的压抑,怎么饱受着生活地困苦,但是作为一个人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尊严与底线,不能够放弃希望的火种。

简爱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让我变得坚强的书,唯一让我觉得很有力量,对未来很有希望的书。我看得书不多,其实也不是很喜欢文字,但是我却将简爱读了两三遍,有的时候我会想起简爱在面对强势的时候不是懦弱的退后,而是勇敢的冲上前和敌人对峙,她只要坚信自己没有错就敢据理力争,但是很多时候我却表现的十分懦弱无能,在明明自己可以做到的情况下,却选择放弃,最终只留下后悔和无奈,没有勇气拍案而起,却只是为了洁身自保,我想有的时候文人的懦弱也就体现与此。

每当我想起简爱被侮辱时不时被眼泪蒙住双眼,而是用愤怒显示在双眼时,我觉得那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不会让自己不明不白的就被冤枉,被侮辱,宁可直视对方,让对方无地自容,也不肯退步半分,这种勇敢我羡慕。

每当我想到简爱虽然相貌平平却敢于追求美好的事物,并且充满激情与幻想,对未来充满希望,用善良,纯真的心灵做出爱的抉择,对爱情从来不会退让,敢于追求,敢于反抗,反抗表哥的要求,不要自己的命运被左右,我很是羡慕,很是鼓舞,我总是被自卑的心里左右着,叹怜自己的平凡,对于想要的不敢追求,对于不想要的又不敢反抗,最终也是只充满忧郁的心灵。

其实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没有人可以剥夺,重要的是自己够不够勇敢与坚强,对于未知的事物够不够执着,对于自己的心敢不敢认真听它说话。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上帝造人的时候把优点都散在了每个人的身上,只不过有的人的优点是显现出来的,有的人的优点是被人们当成习惯赞扬的,有的人的优点是没有被挖掘的,有的人的优点是外人不轻易看出来的。但是不是说轻易看不出来的就是不好的。

往往看出了别人没有看出的优点才是一种财富,才会视对方为珍宝,才会更为珍惜。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看似不够优秀而抑郁寡欢,我们的优点只有我们耐心等待,勇敢追求,善于找到那么唯一去发现,我们只需勇敢面对,等待春天的来临。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700字(精选10篇)


作品这本书让很多人都爱不释手,懂得思考的人,读完后都会撰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在写作品读后感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篇1)

寂寞之下的斑斓——《森林报夏》读后感赏析1500字:

在我的眼里,森林远离我生活的都市,简单的矗立在那儿,树和树之间默默对视,任时间在他们之间流淌。寂静甚至是寂寞之地,这就是我对森林的所有印象,其他的,我就一无所知。但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森林的多姿多彩,原来寂寞之下的,是另一种五彩斑斓。

森林中的动物们,就像是天生的美丽创造者,它们仿佛无意行动的结果,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在初夏时,鸟儿等动物都在林子里搭起了自己的窝,它们各种各样,有大的、有小的、有复杂的、有方便的、有漂亮的、有不起眼的……只要你善于发现,你就能看见这个林子里所有的美丽。鹰的窝是最大的,戴莺菊的最小,鼹鼠的房子最聪明,石的房子最方便。它们在自己的窝里孵出新的小生命。白尾鹰的窝里有两只小鹰,在黄雀、苍头燕雀、黄鹀的窝里各有五只小鸟,山鹑的窝里可是有二十只小山鹑呢。有生命的窝才是幸福的家园,鸟儿们用尽全部的热情,为森林装饰灵动的生命气息。

森林中的动物,是聪明而又智慧的生命,尤其是动物妈妈们。即使貌似柔弱的动物,在成为母亲后,也会变得无比强悍。母驼鹿看上去人畜无害,但我们不要去招惹甚至危害它们的孩子。一旦有人试图攻击它的孩子,驼鹿妈妈就会尥起前腿和后蹄勇猛攻击,用它的蹄子将危险与它的孩子隔开,让进攻者再也不敢靠近她的幼崽,就是来了一头熊,也不例外,它甚至会为自己的孩子献出生命。即使是有20多个孩子的山鹑妈妈,在保护孩子时也像是一个谋略大师。读后感·当她的孩子被抓住的时候,它就跳出来,装作一瘸一拐的样子,吸引抓他孩子的人的注意力,让人来抓它,把人引远之后,就无所事事地飞走了,当人再回头看时,小山鹑也早就不见了踪影。这种智力让人类都要甘拜下风。

在森林中,动物爸妈和它们的孩子们,经常会表演各种怪诞亲情秀。傍晚时分,一只大棕熊妈妈出现了,在她身边的,还有一对快乐的小熊。小熊们旁边,它们的哥哥——我们可以称之为熊大——正尽职的充当着小熊的保姆。母熊坐下来之后,熊大就用嘴叼起一只小熊弟弟的后脖颈,把它放到小溪里去洗澡,小熊发出尖叫,手脚乱动,可保姆并没有放过它,直到在它乖乖洗完澡。另外一只小熊被这冷水浴吓坏了,拔腿就跑,熊大哥追了上来,给了它几巴掌,小熊立马就像是霜打的茄子——蔫儿了,熊大把它放到了水里,就像对付第一只小熊一样,无比的尽职尽责。但熊大哥也偶尔有失手的时候,把小熊掉进是里,熊妈妈就一跃而起,赶忙把小熊救起来。这个时候,威武严肃的熊大开始被妈妈砰砰乱打,只打得我们可怜的保姆嗷嗷直叫。两个憨里憨气的弟弟都歪眼斜看着哥哥,不时发出快乐的吼声。

森林里不仅有亲情温暖,也有冷血无情、恩将仇报。在鹡鸰的家里,六只小鸟破壳而出,其中五只是雏鸟,第六只却是丑八怪,它长得傻傻的,脑袋奇大,身子瘦小,眼睛还没睁开,嘴却张得大大的。见到它,你恐怕会赶紧躲开,那张嘴张的那么大,像一张贪吃无厌的血盆大口。爸妈一出门,它的其他兄弟姐妹就离奇地掉到巢外,粉身碎骨。当爸妈回来时,丑八怪用干瘦的脖子举起了那颗沉甸甸没睁眼的脑袋,好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张开大嘴向它们要东西吃。出生后第12天,它终于长满了羽毛,现在鹡鸰父母才知道自己喂养了一个弃儿——一只小布谷鸟。小布谷鸟看上去可怜极了,它抖动着翅膀,张开嘴,用柔弱又讨好的眼神看向养父母,向它们要吃的东西。老鹡鸰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每天为填饱肚子,从早到晚奔波,为小布谷鸟找来肥肥胖胖的毛毛虫,去喂它好像永远也填不饱的肚子。空气中一丝寒意来袭,又是一年的秋天来了。长得肥肥壮壮的布谷鸟展翅高飞,离开了鹡鸰爸妈,绝不回头,也再没有回来看望过它们。

这就是森林,就像是一个人类社会,同样充满着各种喜怒哀乐。在表面的寂寞之下,却是火热的动植物人生。越是了解,就越是让我们沉迷。这部精彩《森林报》,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观看神奇世界的窗口。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篇2)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森林报》,我先看了《夏季》这一册。夏天的故事开始了,动物都很活跃。

树上,鸟儿们都建起了自己的窠,在它们的窠里孕育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地上鹿、熊、兔子、松鼠都开始出来觅食。在水里,鱼、虾也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它们各显其能,花样百出,令人目不暇接不忍释卷。植物们也活跃了起来。所以杨树、桦树、云杉之间发生了战争。它们互不相让,都想让森林里充满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们。

杨树、桦树的叶子比较大,所以吸收的光合作用多,所以树大根深;而云杉叶子细小,光合作用便少了许多,根也不深,大风一吹,它们就连根拔起了。云杉还怕冷,一到冬天,就被冻死了。所以。森林大战最后的胜利者就是桦树和白杨树。作者写的惟妙惟肖。生动有趣,因为多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让我们阅读更方便,理解更深刻。书的后面还有打靶场,神眼来考验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程度有多深!

读了这本书后让居住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我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篇3)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对于那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已经越来越陌生。通过阅读了《森林报》以后,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森林中的动植物在夏中五彩缤纷的有趣生活。

《森林报夏》的模式与春大同小异,都采用了报刊的形式,分门别类地报道森林中的大事小事。但我读后发现它比春写得更栩栩如生。

接下来我就讲一个夏中的小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天,狐狸家里的天花板掉下来了,差点砸死小狐狸,狐狸见状,赶紧得搬家。它见獾的家不错,东一出口,西一出口,而且有两间,便上前去求獾借一间给它们住。獾是个十分爱干净的洁癖鬼,哪弄脏了它就不干,哪还容得下一个有孩子的家庭。獾便把狐狸轰了出去,狐狸心想:看样子得用计谋才行。于是便装模作样唉声叹气地走了。獾见狐狸没有再来,便大胆地出去捕食。狐狸趁机跑来,在房子里拉了一堆屎,又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地。獾回来一看,暴跳如雷,好你个家伙,臭死了,便连忙跑去别处挖洞去了。狐狸便把自己的孩子衔来,在这个超级舒服的房子里住下了。

作者通过手中的笔,把森林中的新闻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这些对大自然越发陌生,永远住在钢筋水泥中的人重新认识了大自然。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篇4)

这个寒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部好书《森林报》。作者是前苏联的维塔利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当爸爸给我在京东上订购这部书的时候,我就很好奇,报纸不是一张一张的,写最新发生的事情的吗?那这个森林报上会写什么呢?

第二天,我拿到包裹后,发现不是一本书,而是分为春、夏、秋、冬四册书。看了一下目录,发现并不是写我们城里的事,而是我平常接触不到的大自然里新鲜事!于是我就津津有味的读起来。书里面描写的内容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内容。

春天里,秃鼻乌鸦从南方飞回,蝰蛇开始活动,动物们在森林里召开音乐会。在夏天,花草开始贮存阳光,鸟儿开始养育后代。到了秋天,候鸟又要起程远行,松鼠把蘑菇穿在松树枝上,准备过冬。寒冷的冬天降临,无数的动物尸体被积雪掩埋。

我被这些壮丽地大自然画卷所震撼,各种动、植生命的新陈代谢,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生命有时候也太残酷。

感谢老师的推荐,让我又了解一片新的天地!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篇5)

在《森林报》的夏季篇里6月、7月、8月分别被称为鸟儿做窠月、雏鸟出世月和结队飞行月。

先说说动物们吧。鸟儿们开始孵蛋了、树林中的居民们都给自己造了各种各样的房子:雕的窠最大、戴菊鸟的窠最小、长尾巴山雀的房子住着最舒服、森林里还有许多大公寓、猞猁是个夜行大盗、六只脚的鼹鼠其实是一种叫蝼蛄的昆虫、鱼儿新孵化出的孩子数不胜数、小熊洗澡时很有意思、一只山羊吃光了一片树林。再来说说植物吧。矢车菊会变魔术、俄罗斯正在进行大面积绿化、黑麦长得已经有一人高、夏末又有铃兰开放、早熟的马铃薯使土地变黄、栎树、杨树、梣树、桦树、榆树等十六种乔木和十四种灌木最适合绿化。最后,再来说说狩猎和林木之战吧。麻油饼是钓鱼最好的饵料,这样可以钓到鲫鱼、鲤鱼、鲈鱼、棘鱼和海马、打猎时最好带上猎狗,还可以打猛禽。林木之战中,白杨和白桦打败了云杉,取得了第二年作战的胜利、第三年,云杉在白杨和白桦的压迫下坚持战斗,取得胜利、第四年,云杉和白杨、白桦打起了持久战。

《森林报》的夏季篇让我懂得了很多平时在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让我开阔了视野、懂得了更多,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篇6)

现在我来讲《森林报《夏》》里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狐狸怎样撵出了老獾,说的是:狐狸家洞里的天花板掉下来了,差点把小狐狸砸死,狐狸一看,赶紧得搬家,狐狸就到獾家去了。獾的家建造得很不错,出入口左一个右一个,地道东一条西一条,岔道南一条北一条,这都是为了防备敌人袭击时逃脱用的。它的洞非常大,可以住下很多人。狐狸求獾给自己分一间房子,獾没有同意。獾是一个洁癖鬼,爱干净,爱整齐,哪儿脏一点都要把它擦干净,怎么能让一个有孩子的家庭住进来!

獾把狐狸轰了出来。狐狸心想:只能用计谋了。狐狸假装唉声叹气的到树林里去了。獾从洞里探出头来,看见狐狸离去了,就去找东西吃,其实狐狸就躲在树丛后。只见狐狸一溜烟进了獾的洞,在地上拉了一大堆屎,又把屋子里弄得脏得要死,然后赶忙溜了。獾刚到家门口,一瞧屋里,好家伙,臭死了!它气得离开洞,到别的地方挖洞去了。这一下正中了狐狸的计谋。狐狸把所有的小狐狸都衔了过来,在这个超级舒服的獾洞里住下来了。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是老妈送给我的,大家记得也要看看哦!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篇7)

蓝天、白云,山清水秀,两个白人男士在捕鱼。一个划船,让水波荡漾;另一个撒网,让肥肥嫩嫩的鱼儿跟他回家……

听我的描述,你一定以为这是动画片的画面吧!其实不是,是《森林报—夏》的封面。一看到封面,我就被这本书所吸引。

看到这本书后,知道夏天的森林中住着各种各样的居民。既有四处作恶的“森林大盗”猞猁,也有勇斗猫头鹰的乌鸦。不但动物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相互争斗,就连树木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我很想去看看书里面提到小鸟。可是现实中,我一走到鸟的身边,鸟儿早已逃之夭夭。

她们是不是害怕我?我不知道。她们是不是很喜欢自由?我想是的。所以,我以后只会远远地看小鸟,不会去打扰她们。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都应该用真心换真心。这是我从《森林报—夏》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篇8)

在这个多彩的暑假里,我读到了一本让我十分感兴趣的书。它比故事书更精彩,比童话书更有趣。它就是《森林报夏》,它带着我去探寻森林里的奥秘。

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大自然中的知识,让我知道野兽和鸟类跟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它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法。比如居住的地方,黄莺把家安在空中。云雀、林鹨、黄鹀和其他许许多多的鸟在草丛中安家。飞鼠、甲虫、啄木鸟、山雀、猫头鹰等等这些动物们把家安在树洞内。还有老鼠、翠鸟、灰沙燕和许多昆虫的家安在地下。更稀奇的是风头䴙䴘爱在水上做漂流窝。

还有更好玩的呢,有种叫矢车菊的花,说是会变戏法。矢车菊开的花不是一朵朵的,而是一个个花序。它那美丽的叉状小花是无实花。真正的花长在中间位置,是一种深紫红色的小管子。小管子里面才是雌蕊和会变戏法的雄蕊。只要触碰一下紫红色的小管,它就朝旁边一晃,一团花粉就从管口撒了出来。过会儿在碰一下这朵小花,它又一晃,又给你落下一团花粉,它就是这样子变戏法的。

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常识呢!让我知道狐狸是怎么把獾撵出家门的、神秘的夜行大盗是谁、黑夜惊魂声是谁发出的还有夏季是从哪天开始的,这一天有什么独特之处等等。

看完这本书后,激发了我想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去了解自然界的万千气象。去守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篇9)

大好,我最近迷上了读《报夏》。它的作者是:维比安基,里面写了里小动物们的。通过这本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夏天的热情奔放。你们也想知道书本里写了什么吗?那就快点跟上我的脚步,一起进入书中美妙的故事吧!

6月鸟儿筑巢月,每当孵的季节来临,住在林里的居民就要建造房子了。篱莺的巢主要用干草和干苔搭成,不光有顶棚,还有一个开在侧面的门。黄鹂的巢意用大麻、草茎和毛发编成的。鸊?的巢是用沼泽里生长的草、芦苇和藻堆积而成的。你们看,小鸟们用这么多方法,也可以建造出那么舒适的巢穴。放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比如你在做一道题,你可以用一种方法解决,也可以换另一角度解决。

7月小鸟出世月,每当孵小鸟的季节过去后,所有的鸟巢里都有了雏鸟。啄木鸟孵出了八只雏鸟,灰山鹑孵出了二十只雏鸟。在小鸟出生后,鸟要尽职尽责、保护好它们的。有一次,猎人把小山鹑捉住了,山鹑妈妈假装受伤,用调虎离山计引开了猎人,让小山鹑逃走了,自己最后也飞走了。这个故事让我了:妈妈是那么爱我们、保护我们,我们要将心比心,学会!

8月学习月,小鸟在成长中要学习许多东西,让我们一起看看小鹤们是怎样学习吧!小鹤们飞到教练场后,会排成三角阵型的列队,领头者是最强壮的老鹤,它要承担起冲破气浪的重任。领头者领着队伍在天空飞行,小鹤们很听话,一个跟着一个。当它们完成一个课程后,它们又开始新的课程,一直学习,为后面的长途做好准备。学习也是一样,我们要厚积薄发,一直学习、持之以恒,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展开铺垫。

想知道更多森林里的故事吗?那就赶快打开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夏天的缤纷,去聆听的吧!

最后呼吁大家:我们要好好保护,从我做起。低碳出行,让山更绿、水更清,这样森林里的色彩更缤纷,大自然的声音更动听!

森林报夏的读后感(篇10)

《森林报》也是暑假里老师推荐的好书之一,它共有四部:春、夏、秋、冬。我最喜欢看《森林报夏》。因为这本《夏》里讲了很多有趣的动物和植物,动物有:凶猛的老鹰、胆小的松鸡、形态可拘的大灰熊和忠实为人们服务的小狗《森林报夏》这本书看完后,最让我感动的里面写麋鹿的妈妈以及所有的鸟儿的妈妈,是怎么无微不至地照顾它们的孩子的。特别是小山鹑妈妈,如果猎人捉住了她的儿子,山鹑妈妈就会焦急地咕咕叫着,向人扑了上去,结果摔在地上,翅膀耷拉着。猎人以为它受伤了,就放下小山鹑,去追它的妈妈,山鹑妈妈一瘸一拐地走着,眼着着猎人一伸手就可以捉到它了。可是一伸手,它就一闪,追呀追的,突然之,山鹑妈妈拍拍翅膀,竟然大摇大摆地飞走了。原来是山鹑妈妈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假装受伤的,然后把猎人从小山鹑身边引开,自己冒着被人抓住的危险,不惜一切救自己的救子,这种精神是多么让人感动啊。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对大自然已经越来越陌生了,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那些可爱的动物们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中,大自然及动物们的家园一天天地遭到我们人类的破坏,我们不停地砍伐树木,猎杀那些可爱的生灵,看着那些动物一天天地减少着,我非常伤心,非常希望人类感受到自己行为过错,好好保护我们大自然。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夏山学校的读后感1500字精选10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夏山学校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