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2022-12-18

[最新]昆曲观后感模板。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观看一部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可以写一篇观后感,将心得感悟记录其中,写观后感时有什么感想就写什么感想,您对撰写作品的观后感有什么好的想法吗?经过收集并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昆曲观后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昆曲观后感 篇1

细细一想,将昆曲比作牡丹并不妥当。只是一来《牡丹亭》是昆曲中数一数二的经典剧目,二来自己十分偏爱,便取其中二字用以取代了。

昆曲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惊世骇俗,她雅致,恬淡,即便是像《长生殿》这样的宫廷大戏,也会不知不觉早早流露出苍凉末世之感。她没有木棉的赤瓣玲珑,比水仙少几分萧然清冷,较丁香多几分端庄素雅,又不及玉兰冰肌柔弱。在我看来,它更像一株空谷幽兰,在了无人迹的峡谷中,茕然一身散发幽香,不孤寂,不沮丧,不高傲,不张扬。只静静的等待着相隔数百年的知音,踏着晨露而来,欣喜地因她的.美流下热泪。

很多同龄人不理解我对昆曲的喜爱。他们常带着同样诧异的表情,说出同样的理由:“那是老年人才看的东西。”更有人说:“那是早该淘汰掉的。”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凉透了。无法想象若昆曲在将来的一天彻底为我们抛弃,中国还有哪些文化值得我们如此义无反顾的坚守,传承下去;中国人向外国人介绍戏曲之母时头脑会否一片空白。毫无疑问的是,后者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青少年甚至中年人身上早已出现了。

昆曲,这门曾经风靡全国如同今日流行乐且整个社会为其显现出集体痴迷的古老艺术,在今日的中国,竟一度出现“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现象,其原因显而易见,又令人匪夷所思。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音乐领域,从七八十年代的迪斯科,霹雳舞到今天的摇滚,重金属如LinkinPark,AvrilLavigne,无一例外的冲击着青少年的耳膜,再把他们迷得晕头转向的同时,中国的这门传统艺术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的定位。所幸,老艺术家们力挽狂澜终于使得昆曲得以保留,在各地亦成立了昆剧院,培养新一代人才。然而,昆曲仍一直处于一种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似空守闺房的思妇,形销骨立,恹恹然清冷。

昆曲观后感 篇2

我不求人们都像我那般痴迷昆曲,只希望那些习惯了摇滚的血雨腥风或爵士的灵诞怪异的耳朵也能体会它的好。一位昆曲迷的心声

可是,生在江南的我却一向对这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昆曲兴趣不大。或许是因为接触得少,又或许因为年纪小。偶然的机会,学校里组织去看昆曲,那感觉无法细细描绘,只觉得清丽婉转,余音不绝。

听《牡丹亭》,杜丽娘见满园春色,欣喜地四处观赏,感受着自然的美。我虽听不太懂她的唱词,却也从那秀气的一招一式和那婉转的嗓音中尝出了江南女子特有的韵味,温文尔雅、典雅大方。静静地倾听,这舒徐婉转的曲调所散发出的素雅的清香,渐渐地笼罩着你,使你被这江南古韵的美所醉倒。

而《长生殿》中的《小宴》一折,没有了那一份淡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娇艳的同样迷人的美。这其中也不失一份婉转和抒情。听过这一折,我忽然感到大人所说的字正腔圆、气定神闲是什么意思了。

昆曲,以它所拥有的江南独有的闲情逸致将我的内心轻轻触动。那种轻逸的感觉就像是欣赏了一幅粉墙黛瓦、炊烟缕缕的江南小巷水墨画一样,有一种悠悠的淡雅弥散开来。心中就像忽然飘过一朵云似的,感到纯洁无瑕、余音袅袅。这不禁使我有些明白那位昆曲迷的话了。在繁忙的学习之余,静静地欣赏一些古典文化戏曲,确实醉人。

你听,多美!给听惯了流行乐的耳朵一个机会,去体会昆曲之美。

昆曲观后感 篇3

原来姹紫嫣红升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华贱。

漫步在苏州幽幽小巷,聆听着那桥下流水淙淙,伴着那墙根小草在风中“沙沙”凑响的音乐,古典的气息在我的心中漾开了一圈圈涟漪。我的心默默思索,这唯美的笛音,婉转的音韵来自哪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坐上一只小木船,耳边挥散不去的还是那曲笛音,那清亮的乐喉,我愿把它称做“仙乐”。细细品味,我仿佛穿越百年的时空。远远的,似乎走来了一位绝代佳丽,只听得她身上环佩叮当。小船来到桥下,抬头凝望,她似飞欲飘,游乎不定,只流下一串凄凉的眼神。笛声,依旧在响……。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穿花度柳,一桥一巷,乐声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凄美。我的心神也早已飞去。不多时,小船穿出小巷,水面渐渐开阔,我眼前一亮,那“仙乐”原来就来自这里!

那是一方精致的水上舞台,台上一位戏娘浓妆艳抹,阿娜多姿,声音娇啼婉转,恍若天外仙韵。她的身后,缓缓传来美妙的笛音,听来令我不禁痴倒,不禁一闻倾心。

原来这就是中国戏曲的起源——昆曲。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在寻找它的同时,我的灵魂已被古典的气息所浸润,变得沉静,宁远……。。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我爱昆曲,不仅因为它带给了我美的享受,带给了我宁静的心绪。更是因为它带给了我一种责任——保护古典精神财富。我铭记这种责任,它和昆曲的韵律一同让我热爱,铭记…。

昆曲观后感 篇4

来日诰日才找出点时间写写周日凌晨看《西厢记》的不雅后感。

元直《西厢记》的簿子记得上高中的时分第一次看过,记住了那两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今后陆陆尽尽看了很多次,其中很多出名的词令皆几乎可以背下来了。常常在捧起读本的时分想,这么美的词牌,若是配上劣美的直和谐妙曼的身姿、唱腔,那可真是:此直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第一次看昆直是在北年夜看北昆新排的历史剧《闭汉卿》。带有很明隐确现代戏剧特点的新排历史剧,剧情布局紧凑、唱腔精粹不拖沓、幕间腾跃感强,戏剧辩说强烈。唱词虽然远不如四年夜元直那么的精巧和劣美,然则表演却是不尽改良,一个别例,一个眼神皆能让人回味无量。

这次看北昆的《西厢记》,为了把整本西厢记可以在两三个小时内演完,每折、乃至每个段落皆被删节了很多。莺莺出场没有了那么多的铺垫,连那句出名的“小子这多忧多病身,怎敌她倾国倾乡貌”皆没有听到,遗憾啊;两小我在后花圃的一唱一和少了很多词句,让人感觉两小我的豪情停顿过分徐速了;“悔婚”一折少了很多张死出色的戏份;“佳期”一折简单的让人骇怪,红娘的很多戏份皆被删掉踪了。

红娘的表演为了让不雅众看戏的时分不那么沉闷,多减了很多逗人的段子,把红娘塑构成一个愚丫头,原著中红娘是一个多么机灵机敏,小巧剔透的精灵鬼啊。

看了两处昆直后,逐步有点晓畅为什么比起京剧昆直会日渐式微了。比起京剧,昆直的唱词更高雅,也就更难解;昆直的直调比起京剧来道更拖沓,京剧有十分多的段子节拍很紧凑,更是琅琅上口,贩夫走卒皆能听过几遍后哼上几句。昆直该当是在年夜户人家,养上个昆直班子,临水拆个戏台,散三五稀友,沏上好茶,眯着眼睛,细细品味着戏词和直调,悠哉游哉晃上一个下午......

听道北昆要在保利上演齐本的《少死殿》,连着演四天,搞得人内心痒痒。不过,保利的票价总是那么的贵,买不起票啊。等我有了钱.......

昆曲观后感 篇5

在家里,我最喜欢看古装的电视剧,剧中人物的服饰、装扮、道具深深地吸引了我。今天,我终于有幸亲眼目睹真人扮相,亲自领略了戏曲表演,真让我打开眼界。

我从来没有看过昆曲,不知道戏台是什么样子的。一到那里,古色古香的戏台就映入了我的眼帘。戏台的背景是一幅华丽的牡丹图,听说,听昆山人唱昆曲,无异于吃水磨粉做的宁波汤团,一进嘴就滑到肚里,一个字,糯。今天,我就感受到了这种糯糯的感觉:

第一幕是《牡丹亭》的游圆,演的是小姐杜丽娘在丫鬟春香的陪同下,来到自家的后花园,看到盛开的牡丹。随即甩动那长长的水袖,姿态动人。这使我不由想起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举止是那么端庄秀雅。丫鬟春香的服饰虽然没有小姐的那么华丽,但也素雅清丽。昆曲不但舞蹈美,而且唱词雅。杜丽娘与春香一唱一和,唱出了杜丽娘心中的无限喜悦。

另一幕是《长生殿》的小宴,自从杨贵妃与唐明皇在长生殿中结为夫妻后,唐明皇就终日与杨贵妃游宴玩乐。一日在长生殿中小宴,杨贵妃不胜酒力,脸颊上泛起红晕,头上的金簪闪闪发光,一缕青丝垂在胸前,长裙飘逸,显得格外妩媚动人。这时,两位主人公你唱我应,丫鬟们的唱词轻轻呼应,表达了人物的绵绵情谊。

这些糯糯的唱腔只有在昆曲中才能感受得到,就象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昆曲观后感 篇6

昆曲可谓是我们苏州的一大特色。而该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很高兴,学校最近组织了同学们去欣赏昆曲。且不说小学里曾不止一次地去细细品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便逐渐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的确,能够观看昆曲现场演出,心里着实兴奋好奇。随着悠扬的笛声,一个个袅娜的身影娉婷而至,仿佛从画中走来,歌喉婉转,舞姿曼妙,一颦一笑,楚楚动人,多场戏下来我就宛如做了一个华丽的梦,当然,可能也是因为“外行看热闹”的缘故吧。接下来,就来说一说我这个外行人看过热闹之后的一些想法吧。

仍令我记忆犹新便是《牡丹亭》。因为之前了解过,所以便更认真地聆听着。那委婉的唱词,婀娜的身段,无一不让人沉醉在昆曲的韵味之中。“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单是看词,便生动、委婉地展现出一幅幅美景。更暗藏着柳梦眉对杜丽娘的深深爱慕。细细去品味这个角色,慢慢的,我被里面的人物所深深吸引。

接下来的便是打戏——三岔口,虽然没有念白和唱词,只有震耳欲聋的锣声鼓声,但是也仍然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戏中,丑角和武生用精彩的动作、灵动的眼神向大家展示了昆曲各个方面的艺术。博得了满堂彩的好评!

由此得知,昆曲的韵味并非一般人就能感受到,而是需要用心去聆听,去品味。《牡丹亭》那刻苦铭心的爱情,以及《三岔口》那矫健的身姿,不是用一句句富有作者心血的唱词,就是用演员们深厚的演技所一一表现出来的。所以,让我们共同用心去感悟昆曲的奥妙所在吧!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昆曲经典曲目观后感


《牡丹亭》情 字贯穿全本 正如剧本题词所言∶如杜丽娘者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亦可生 生而不可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长生殿》如果忽略他的历史背景和剧本所要表达的寓意 它还是蛮感人的爱情故事 看至此时 不由想起白居易的<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桃花扇》和长生殿都是昆曲中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 通过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与南明的兴亡相结合 但是我觉得历史寓意在剧本为首来表达 正如剧本开头所唱: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 实事实人 有凭有据 相传是作者在外偶遇南明之臣 对南明的所见所闻所写
《玉簪记》是一本实实在在地爱情剧 也是才子佳人的故事 更像是才子调戏佳人 本人的观后感 所要表达的是才子佳人打破礼教和宗教规制和约束 其实剧本的文词和意境都很浪漫 看来大明的人还没有被礼教给绑架 但是又一次看了一个版本的玉簪记 惊奇的是 刚开始舞台背景显示为女贞观 而且剧中的那个女尼 也自称是女贞观观主 可是后来那个大家闺秀遁入空门时 却是皈依三宝 难道是剧本改了
其实看牡丹亭我只记得那句 生者可以死 死者可以生 那次听过苏州大学昆曲教授周秦老师的牡丹亭视频讲解 他就说过这句话 他说牡丹亭所表达的爱情观很伟大 不但生的时候要爱 而且为了爱的人可以死 而且死了也要爱 为了爱的人你也要活过来 老师就说过 我们中国人的爱情很了不起的 为了爱的人我们可以为他生 为他死 比起西方人的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死了就没法爱了 一切都结束了 但是我们中国的杜丽娘与柳梦梅 杜丽娘爱柳梦梅可以死 但是当她明白了一切 为了爱情她又力争活过来 并且和柳梦梅喜结连理 筑就一段佳话

昆曲《夫的人》观后感


昆曲《夫的人》观后感

先声明我没去看上昆的小剧场《夫的人》,我是搜了评论看了几篇通稿坐不住了,这才来这么一篇。很惭愧,之于这部戏,上昆的前进速度真快,我没能跟上节奏,我肚子里捣鼓的这些知识,在我看来还不能够评论这样一部戏。我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不谙笛律,不知程式,早些年积攒了些诗词底子,这几天随着九宫大成的深入,又对昆曲曲牌有了新的认识,故而,这篇文,不是对《夫的人》的评论,而是一篇学生的提问,一篇对评论的评论。
我不逢戏必看,也不瞻名团马首,戏像书一样,运气好,一部好戏能一夜学富五车,运气不好,一晚上受气不说,还枉费了闲碎银子,书要是不好,还能垫个桌腿,戏要是不好,可就只能骂娘了。可怎么才算好戏,怎么才能受教呢?自然初级阶段都要做功课,知道演的什么?点在哪儿?梗在哪儿?凡人看戏都有个期待,期待解决了,高兴;期待没遇到,失落,于是这是最基础的好坏。不过每个人看戏都有不同的期待,拿《夫的人》来说,卖点有很多,实验的新是个卖点,三朵梅花一枝花也是个卖点,再加上业内各山长老的联手打造,我的耳朵边上没少听到对此剧的赞美词。可是,我依旧到了抢票的时候手软,我真的没准备好接受这样一部戏,更没准备好来回味她,来评论她。
昆曲和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交响芭蕾不同,交响和芭蕾规范是显性的,标准是硬档子,力度、速度、高度明白无误,尤其是芭蕾,不论现代还是古典,看没看过术语规范,知不知道博尚、切凯蒂、瓦冈诺娃三家体系,写出来剧评就完全不同。昆曲不一样,经典的折子戏写几句出不了什么大问题,词看了几百年,唱了听了几十年,舞自然也是一辈辈传下来的,剧评的方向,论述下剧情,感叹下年轻演员和老演员在神韵上的差距,或者点赞一下特技动作、舞美什么,连服装都不用多说,因为我们就没见过穿旗袍的杜丽娘(不用心思活络,没水袖穿旗袍上台演昆曲的,那是杜月笙的姨娘)。
新戏我绝不敢妄评,为何?我不知尺在何处。昆曲的尺,是隐性的,从来就没有一条用数字写下来的标准,它不像芭蕾空中动作,圈数、腾空高度、落地脚位,一清二楚,不行就是不行。昆曲没有这个,词是活的,腔是活的,舞也是活的,说《夫的人》翻云手没有《牡丹亭》里杜丽娘那个翻的快或慢,翻的多或少,或者腰谁扭得好看,这一看就知道是扯淡,所以要怎么来评昆曲,这个问题,必须认认真真地看书,然后安安静静地仔细琢磨。
我搜了一下《夫的人》的评论,通稿的过一遍,民众的精读。发现一个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的情况满屏皆是现场照,三言两语不成套。再定睛一瞧,这些人旁边怎么还共同关注多少多少的,合着全是圈里的啊?赶紧再看,果然,一张观众席照一扫,上昆组团自己人包一片,各山长老包一片,各曲社美眉粉丝团包一片,接下来就剩几位白发苍苍的忠实观众了。然后,比较让我坐不住的事儿自然也发生了,这是现在演出市场的普遍现象,演过之后,一片点赞,然后game over,这小学生还写观后感交周记呢,怎么尽是一样的剧照在那儿到此一游了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认真想了下,昆曲情况特殊,圈内痴,圈外晕,要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来评论,的确不容易找到入手之处。
说真的,新戏是最怕万马齐喑的,就如前些日子的宋词唱词会,观众圈子里还议论么?还惦记着么?剧团很怕没人搭理,演过就演过了,最多团史陈列室里多张剧照,多几个奖牌,那戏的生命力如何?戏的生命力是建立在广大观众身上的,观众爱理不理,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呢?而观众则更应当马上立即迅速地从看戏不说话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如果人民群众不说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那很清楚就会走向唯票房是问的金钱循环,这么多烂片怎么出来的,离不开观众们的口口相传和好奇心驱使,结果制片方逐利加上误读市场反馈,成就了一个扭曲的审美观。好在,戏毕竟和电影还有些隔墙,昆曲更是因为独有的坚持成为一片攻破的净土,不过,当昆曲在探寻适应时代新路的时候,作为这个时代的观众,我们必须要说出自己看到的是什么,不然,今后折子戏越传越少,新戏难产,最终无戏可看。
《夫的人》这部戏,典型的实验戏,先锋戏,我很想通过大家首演场的评论看到一个除了好奇之外的观剧理由,可惜没有,于是,我想,我还是给诸位出材料命题作文吧。
一. 请说出《夫的人》的跨界临界点在哪儿?我们都知道这是跨界,但它跨了哪两界?音乐和美术?东方古老戏曲和西方莎士比亚名著?恐怕不止这些。通稿上写,传统的曲牌,写了莎翁的故事,可这也不是《麦克白》原来的情节啊?这是用夫人做主角,展现爱恨情仇的问情是何物呀。此外,一人三角,这新鲜。No,no,这本就是传统,折子戏里多了去了,娃娃生长到小生,一会儿穷生一会儿大官生的,旦还有一个戏里闺门刀马切换的呢,本来昆曲就生旦净丑四行俱全,这才是正规军,小生小旦小丑,从来不舞刀弄枪的,那是穷酸文人给玩坏了的,一人三角可不是全新尝试,这是真正继承了先辈的遗志,玩了一把与时俱进。所以,《夫的人》跨界?桥的一头在哪儿?另一头在哪儿?这河又是什么河?这些问题想一想,没准昆曲会有下楼的那天。
二. 《夫的人》,点在哪儿?梗在哪儿?看戏都要有个盼头,交响乐等着和声紧张完之后铜管来个万马奔腾,或者小提琴独奏玩一把柔情似水;芭蕾不用讲,前面睡觉,到大双了喊我。戏是有节点的,节点承接得如何?转接得如何?包袱抖得准不准,高潮爆发得强烈不强烈,这都是剧评的切入点啊。上昆的小同志跟我这个没大她几岁的小学生说:尽看他们排练洗手了。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点,没准也是个梗,更没准以后能成曲界的一个掌故,可惜我不谙表演,不然保不齐写一篇《夫人洗手,洗去的是什么?》。从剧照上我看到一些点和梗,但我依然不能确定,而冒然去到剧场看戏,我则担心周围气氛的影响,无法理性地看待这样一部新作。新作是很容易让人狂的,谁家养了大胖小子美少女小公主不高兴的?除非不是亲生的,可后来又有多少坑爹坑干爹的呢?戏也一样,越是新戏,普通观众第一次进剧场热烈一把好得很,资深戏迷和业内必须冷静,而且更应谨言慎行,一言以兴,一言以败也。故而我想知道,我也想请诸位观剧者一起思考,这部新戏,点在哪儿?梗在哪儿?
哦,有的朋友说了,我觉得哪儿都好,洗手是一个梗,那些像门一样的椅子还是啥的也是个梗,再有那仨男生看得我觉着老捏不起来是一个人。好!前面哪儿都好那句忽略,后面的点一百个赞。洗手的昆曲表现手法、剖露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手法、一角三面三行当三演员的尝试,这就是《夫的人》该向观众群求回应的问题,上昆显然在这些方面下了大力气,而我们,应当明确地告诉我们敬爱的演员和主创团队们。
三. 我们漏了什么?忘了什么没有?其实我最近最为纠结的,也是最想知道的便是关于词的问题。古籍中不止一本明确地记载,词是昆曲的根本,先有词,后再有曲,再有舞。哪怕按律填词,出来曲牌连套,也是通过选曲选牌选套来最大限度表达词意,对于新戏,昆曲之所以美的根本不能丢掉,随便写个现代诗谱个曲那是音乐剧,昆曲,是有严格规范曲牌的。所以,我很想知道,大家听到的词如何?曲又有哪处最动人?而念白做工,又有哪处最见功力,这些是昆曲的骨头,大家看到的,可还是她本尊?
词的问题,多少新编戏都绕不过,创作时难产过,演出后被吐槽过,有的怪这世道少诗人,因为诗人都去烙饼了,有的怪编剧用典太多堆砌辞藻,因为烙饼的实在没李后主和白居易那能耐。总之,词作为昆曲的骨,也是最受瞩目的焦点。争论从来不停,终于有一段时间太平了,再没人提起这词儿,它的风头被舞美道具盖过,被表演程式压过,甚至被演员的个人魅力一扫而空,我有时候想想文人们为啥要玩坏昆曲,恐怕和这个也不无道理好不容易写出来,你们一点儿都不尊重,得,我自个儿乐去。于是,昆曲沦为案头清供,从此再不进百姓家门。
我想诸位都知道昆曲界中有句话是怎么写彼时盛况的,叫家家这什么,户户那什么。至今你们挂在嘴边的,不也是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么?故而,我想知道,这一部戏,哪一句词,或者念白,给作为观众的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句,是你看到的词之眼,剧之魂,戏之灵。
写了这么多,我想诸位或许该有个作文的方向了吧?我不曾去看,只是围观了诸位的剧照和言语,笔在大家的手里,我们得说出来自己希望看到的和感觉到不舒服不明白的,这样,今后才能不断有好戏看。
《夫的人》顺利谢幕,或许是昆曲复兴的春风先报,但要是大家看过后一片附和,那又怎知春在何处呢?不妨想一想,不妨找一找,夫人一身红妆,是寒梅还是红杏,还需观众们大家论。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篇一: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 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如此开放的社会,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女子也不多见。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太多了,爱的真正意义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追求的爱已不再那么的"纯洁"和"奔放",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可能对爱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像杜丽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一回!

它的唱词、唱腔、台词美:演员、乐师皆按明代服饰装扮;舞美设计充分尊重皇家粮仓建筑原貌;现场演剧采用明式家具陈设;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开放式扮戏房一览中国戏曲勾脸绝活;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它的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它的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谓理想的爱情必然是两个人的爱情,所谓爱情的理想,也必然是两个人共同的理想。《牡丹亭》就是在演绎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旷世之恋。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皇家粮仓有着600年的历史,昆曲之作也传诵了600年,我7月20号观看的是第599场演出,在明晚也将迎出它的第600场演出,这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预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满!

篇二: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篇三: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之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何独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 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 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 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换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范文欣赏


现如今,很多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大家对资深文素养的要求也越发注重,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观看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白先勇的这出《牡丹亭》我在高考之后看过完整版,这次在汕大演出的是删减版,四个小时的内容删到两个小时,但因为原剧情比较拖沓,删后反而内容比较能够衬托《牡丹亭》本文的美,要让我选的话,我宁愿看后者。

当年看《牡丹亭》时,表演柳梦梅的演员还带着书生的青涩,现在他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已经成熟了,技巧与经验弥补了()他逝去的青春感,尽管那是最宝贵的。

身边一个8-9岁的小姑娘好像接触过昆曲,在我身边的空地上学着台上的演员在跳舞。我觉得她比台上的任何人都要好看。

白先勇对美有一种把握,服装和布景很用心,行头上的水钻用的很好,很漂亮。本来是要用点翠的,太残忍,没有用,看起来也还好。

白先勇对宋朝的画应该有研究,舞台的用色很淡雅,整体配色有种宋徽宗画中的那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如果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提词器之前出了问题,只有一边有,治好了我多年的颈椎病。

另外台词的英文的翻译让我看的真的尴尬,我柳梦梅在广州科场也是数一数二 ,广州科场翻译成很的circle,这还是全篇翻译里难得的意译,其他内容真是一个字一个字照着崩。

英文虽然有那么大的权力,但它的翻译却没有那么美,莎士比亚有朱生豪,汤显祖有谁呢?

在北京看于魁智的时候,我总觉得京剧有一种端着的感叹,但在白先勇的《牡丹亭》的时候,青春版里有很多台词的选取,包括青春版的节选版里,都有一种倾向于柳杜之间,家国之感轻带留痕即止。

他的文风,还有这出剧里,有一种汪曾祺的思无邪的感觉,杜丽娘一梦而亡,实为说不出口的春梦,柳生虽为状元郎,但为爱人改名是抛弃宗祠,与丽娘同窗已破礼法,也是说不得的。

但他能表现的那么天真。很像《大淖记事》,还有汪曾祺晚期的一些写变态的作品,伦理之外,人情之中,带着一种温情,一种美学的感受,以对人的关怀和关注为底色。

白先勇好像说过自己是同性恋,他自身的经历,可能让他对这种爱恋的感觉更加敏锐,也能够更加体谅,带着一种温柔。

我曾是《荀子隆礼》中,对理性的信徒,像无情的加尔文,那是一种可贵的秩序与单纯,但人没有那么简单,忽视人的爱和人本身的美的单纯有可能变成可怕的东西,它是人最根本的观念,限制人,甚至是是杀人的绞索。

美和爱是重要的,CS路易斯在《人之废》里说:

当我们把树砍成木材,它就不再是德律阿德斯(森林与树之神).伴随天文学之发展,星星失去神性;濒死之神灵,在化学农业中无立足之地。

休谟说:理性是情感的奴隶。

休谟的思想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中地位不高,也许是时候反思他了,理性应该以人作为前提,它不能凌驾人与自然之上。

虽然我这么说着,我没有做到。

最新白求恩观后感模板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白求恩观后感”。

白求恩观后感 篇1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白求恩》的优秀书,看了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大,也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白求恩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白求恩是一个加拿大人,从小就是个淘气包,而且还有一个当医生的梦。长大后他变成了一个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人,当他在加拿大听说中国在抗日后他放弃安逸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为老百姓、八路军服务,最后由于伤口感染病毒而牺牲在抗日前线。

一个这么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一生中没有拒绝过一个病人,从不放弃任何治疗。

这么伟大的人,连毛主席都高度的夸奖过他,称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徳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们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学习他毫无自私之心的精神,学习他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精神。长大后我们一定要学白求恩同志这样的精神。

白求恩观后感 篇2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很早就学习和背诵过老三篇的,老三篇是指毛泽东同志的三篇着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今天的年轻人都知道比尔盖茨,知道杰克逊或麦当娜。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最早熟悉和了解的第一个外国人白求恩大夫,就是通过毛泽东同志那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大概至今还有不少人能琅琅上口,倒背如流。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这些赞誉白求恩的话,我们耳熟能详,今天的时代我们不仅要继续学习白求恩的这种精神,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重读老三篇,重读《纪念白求恩》,会有更现实的意义和更深刻的体会。

我们也很熟悉一张照片,我如果没有记错那是着名摄影家吴印咸在战火纷飞的晋察冀抗日战场上拍摄的。生动的画面不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我们看到:一个清癯、坚毅、沉着的背影在简易的茅棚战地医院给八路军伤员动手术,在不远处正在进行激烈的战斗,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殊死拼杀。手术台的棚顶被炮火的气浪震得乱动,大家都劝白求恩去隐蔽。他坚决说:前线的战士能不能因为空袭而停止作战?我们的战斗岗位就是手术台,一定要坚守阵地。白求恩同志还说过:我们来中国,不仅是为了你们,也是为了我们我决心和中国同志并肩战斗,直到抗战最后胜利。我们努力奋斗的共产主义,是不分民族也没有国界的。这些朴实、真挚的话语今日读来仍令人感动,肃然起敬。

白求恩大夫对业务精益求精,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许多抗日敌后根据地八路军战士,使他们重返杀敌战场。在今天华北大地上耸立座一尊雕像,就是广大中国军民对他扶死救伤的崇高医德的永恒纪念。他不仅是着名的外科医生,他还是位勤于写作,文笔优美,浪漫冷峻的散文家。他在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写就的散文,逝世后被人们收集整理,竟然有十几本之多;他还擅长写小说,公开发表的有数十篇;他还爱好摄影,它是带着照相机和胶卷到延安,到晋察冀,到抗日战场。他通过发表作品,让全中国、全世界都能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顽强地坚持抗战,中华优秀儿女为民族的生存艰苦奋战。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把照相机留给八路军战地摄影记者,让它发挥更大地作用,向武器一样去同日本法西斯作战,把敌人消灭掉。

一个人的爱好如此广泛,他多才多艺的水平怎不使人由衷佩服。白求恩同志有血有肉的真实一面活生生的摆在我们的面前。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推给别人,自己拣轻的挑。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对照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我们能够那么无动于衷,那么自我陶醉,那么心安理得吗?

白求恩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他来衡量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白求恩观后感 篇3

白求恩大夫来到中国后,没有医学博士那样的架子,没有特殊待遇。这些都是他自己要求的。他要与民同吃同住,体会民情。来到小村庄他不怎么说话,马上了解中国农村医疗条件的现状,并直接深入一线给病人看病,并迅速纠正中国的山村医生的'错误看病方法,亲身指导他们做手术。培养了很多医生,他不仅给战士看病,还给当地的老百姓看。记得他在给病人看病时,在麻药紧缺的情况下,还给战士打麻药,从这里我觉得白求恩大夫是个有爱心,时刻想着减轻病人的痛苦为主。

就这样,白求恩大夫在如此差的条件下坚守了六七年。他日日夜夜的起早贪黑,从没好好休息过。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就是这么一个难对付的人。后来,为了能就跟多的人,“白求恩支队”成立了,那里有病人他们就走到哪里治病。短短四个多月,他们行程七百多公里,治疗了无数的人民。

后来,由于他的劳累成疾,再加上他在给一位病人治病过程中,不幸血液中毒,最终白求恩爷爷永远的躺下了,他太累了,也许真的该休息了。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我更切身的懂得了,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什么才是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没有国界的限制,没有人种的歧视。我也许做不到白求恩爷爷对中国的贡献,但我会努力像他们这些人靠近,以他们的精神为自己照亮前进的方向。

白求恩观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白求恩医生》这个故事。读完后,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令人很感动。

《白求恩医生》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白求恩医生在中国与日本抗战之时来到了中国,并直奔抗日前线去救助伤员。白求恩把临时手术台设在了离火线约七里远的孙家庄的小庙里,伤员一个又一个地被抬了进来,白求恩和其他医生紧张地忙碌着。就在这时,在外面负责了望的哨兵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对白求恩他们说:发现有敌军在进攻。有一位医生问道:敌军有多少人?哨兵回答,说:几百人。白求恩从容地走到外面,看了看,走进来兑其他医生说:没事,敌人还有十华里才到这里。还有多少名伤员?还有十个。白求恩说:一次抬三个进来。这时,其他人都已经撤退了,只有白求恩还在做手术。只剩下一个伤员了,但是敌人快来了。后来白求恩把那位伤员治好了,并且安全地撤退了。在这次手术中,白求恩的手被划了一下。在之后的手术中,白求恩的手受到了感染。最后白求恩以身殉职了。

从白求恩医生的身上,我学习到了白求恩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前,我一遇到难题或困难就退缩,还等着有人来指导我,妈妈总是因为这一点而批评我,我却总是屡教不听。以后我要改正这一缺点,不会遇到困难就退缩了,也不会让妈妈为我而操心了。

白求恩医生的忘我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要学习他这些精神,以后不会只要遇到了一点儿的挫折就退缩了,我会勇敢地去克服它。

指导老师:盖宏伟

白求恩观后感 篇5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伟大革命导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这篇议论文是同志为悼念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文中写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大家学习他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为了帮助中国抗日,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于第二年11月2日在河北唐县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把他国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为了他国利益而牺牲。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是国际主义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实在太可贵了,太感人了,不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做得到的。读到这里,我觉得白求恩同志太伟大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我们党也要学习他这种国际主义的精神。

文章第二段用对比手法道出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别的同志对工作极不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漠不关心、麻林不仁、冷冷清清的。多么好的同志啊,不但对工作负责,对同志对人民也很热忱。我联想到社会上有些人,对工作很不负责,拖拖拉拉啊,和别人聊天啊,拈轻怕重啊,等等。对于自己有好处的同志就假装热惺惺。对于自己没有好处的同志就看见他都不高兴。那样的人一定要学学白求恩这种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我由这句话想到自己,我写作文写一遍就算了,就不再修改了。考试时取得了好成绩,就不想着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了。学习了这课后,我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在作文上、学习上做到精益求精。

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长大后要像他那样对工作负责,对同志对人民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让共产主义精神闪闪发光。

白求恩观后感 篇6

最近,我观看了电影《白求恩大夫》,一个外国人,一位高尚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

1938年来到中国革命根据地延安,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他将一生都贡献给了革命事业,并为医学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从加拿大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当时的医学落后的中国,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毅然决定上战场,当一名战地医生,并把自己的余生都献给了中国。他对伤员极其负责,当护士碰疼伤员时,白求恩很生气地说:“这不是木头。”推开了护士,自己小心地给伤员解绷带,一面问“孩子,疼吗?”。当病人急需输血时,他毫不犹豫挽起袖子,“抽我的吧,我是O型血。”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学习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一定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努力学好本领,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贡献。

白求恩最后死于为战士手术中,手指受伤感染,却坚持工作,因败血症而逝世。他认真工作到了忘我的境界,他无私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吃过苦,一直都是被呵护着长大,起码的关心身边的家人的行动都没有,怎么会关心家人以外的人呢?

“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主席的这番评论,深刻精辟的总结了白求恩的精神是永不陨落,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他离当下已经很远很远了,他离当下的中国人又很近很近......

白求恩观后感 篇7

近期,我们医院开展了“书香为立苑”的读书活动,通过实施“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阅读一本书”,我阅读到了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书籍,这些书籍增长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陶冶了我的情操。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白求恩》这本关于革命烈士的书籍了。

《白求恩》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小城格雷文赫斯特的着名胸外科专家——白求恩的故事。他是一个蓝眼睛、白皮肤的外科医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打响后,白求恩带着大批药品和先进的医疗器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的无限热忱,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他凭借着自己的高超的医术,救活了许许多多的伤员们。可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在一次手术中,白求恩的手指被割破了,感染了病毒,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清晨五时二十分,伟大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朋友,勇敢正直,充满热情的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永远地停止了呼吸。白求恩,这个来自加拿大的外科医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念叨着躺在病床上的伤员。这样的敬业精神是多么可贵呀!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白求恩不顾生命的危险救治伤员的故事。那天上午,白求恩正在孙家庄为一名伤员做手术。突然,哨兵慌忙跑进来,神情紧张地说:“不好了,白大夫,敌人又来‘扫荡’了,已经进村了,请您赶快转移!”可白求恩似乎没有听见,仍然全神贯注地坚持给伤员做手术,全然不顾眼前的危险,他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前,直到给这位伤员做完手术才撤退。读到这里,我被白求恩那种“以伤员救治为第一位,自己的生命为第二位”的宝贵精神所感动。

读完《白求恩》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内心十分复杂,我既感动又遗憾。感动的是白求恩大夫以博大的胸怀,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抗击日寇,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遗憾的是白求恩没有等到抗日胜利的那一天,实现他毕生的心愿,把他精湛的艺术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医生,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坚定了自己的目标,要向白求恩大夫那样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白求恩观后感 篇8

这几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白求恩》,我钦佩他对工作的负责,钦佩他面对危险临危不乱的气节,更为他毫不利己、甘为他人的精神所折服。

故事讲的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抗日战争期间来到中国,为中国抗日军民提供医疗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最后因救治伤员感染中毒而光荣牺牲了的感人故事。

白求恩爷爷拥有熟练的技术,更拥有高贵的品质。在战火纷飞的中国,他远渡重洋,带来了高超的医疗技术、设备和对中国革命战争事业的无限的热忱。面对大炮和机关枪在平原上的咆哮,白求恩爷爷一直坚守手术台,直到战斗的结束。这需要多少勇气,这需要多么执着的信仰,而白求恩爷爷就是用他的勇气和信仰铸就大爱。想想我们现在的条件,我们还时不时向家长抱怨。遇到一些挫折,马上退缩。我们缺少的就是对未来的执着和对战胜困难的勇气。我要向白求恩爷爷学习,做一个对自己、对家长、对班级有担当的人。

整本书白求恩爷爷为伤员输血的故事最让我感动,他是多么伟大啊!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很大的针筒,里面盛满了白求恩爷爷的血,这是一位身体虚弱的爷爷的血。我想那时白求恩爷爷应该非常累、非常痛,但是他为别人奉献的精神一定没有动摇过。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同胞,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人民,当他们遇到困难,大家也应该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共度难关。因为我们要像白求恩爷爷一样声张正义、互帮互助,为大家美好的明天共同奋斗。

白求恩爷爷的伟大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我们只能用实际行动去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对工作的热忱。不断努力,长大后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评语:看了孩子这篇文章,惊讶于孩子在不知不觉已经长大了,对红色经典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整篇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能联系现实谈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中心明确深刻,语言较流畅生动。结尾处虽寥寥数语,却显示了自己对以后精彩人生的展望,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

白求恩观后感 篇9

近来利用空闲时间,便静下心来,耐住性子,提振精神,饶有兴趣地读起了《纪念白求恩》一文。

真是不读不知道,细读浑身一振。读了它,你可以深刻地感悟到,此文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对于坚持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白求恩是加拿大着名的外科医生,1938年,他放弃安逸的生活,不远万里,率领医疗队来到中国抗日前线,以其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满腔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白求恩大夫不幸以身殉职后,毛泽东于1939年12月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白求恩的精神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无畏的拼搏精神。他对人民充满深厚的爱,对工作充满极大的热忱,白求恩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曾激励一代人无私无畏地投身艰苦桌绝的革命斗争,在我们满怀豪情地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白求恩的精神仍是鼓舞我们敬业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涌现出了孔繁森、杨东海、骆武才等一大批新时期的英雄楷模,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延续,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发杨光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有一些人经不住考验,抵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成了时代的落伍者。这使我想起了鲁迅的话: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仍然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归根到底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价值观,这对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学习白求恩、学习新时期的楷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廉洁奉公,秉公办事,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一个高尚的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努力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观后感 篇10

自从20xx年9月10日王老师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白求恩同志的动人事迹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虽然这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它适合任何时代,历久尔新,永不褪色!

大家都知道白求恩同志是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很高明的医生,也是一名伟大的共产党员,光荣的国际主义战士,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

1、我们学习的我个人认为就是白求恩同志所拥有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奉献精神,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也用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的话,宿舍岂不是温馨祥和,学生不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吗?所以我们必需要超越“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2、白求恩同志是个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医生,关于这点我是这么理解的。即然我选择了做这份工作(不管什么原因,什么理由)我都要努力去做好,从值班大哥大姐处我学习业务知识,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更加热情,积极,主动的关心学生,学生有困难及时伸出援手,让她们有亲人般的温暖感觉。

3、虽然我不够完美,可也正是有缺憾,我才会去努力追求,刻苦学习,以达到提升的目的,这当然包括品德和品质。

即然找到了目标所在,就让我们换一种服务理念,为了我们东吴物业独一分部而热情奉献自己,做到对别人有细致,周到的服务,拿出我们的爱心、热心、耐心、细心来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最新]昆曲观后感模板》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昆曲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