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书,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通常会给我们布置一篇作文,这样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累计素材和资料,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后感有哪些?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影响力的读后感100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B.Cialdini)先生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作为一名实验社会心理学家,他在顺从心理学领域勤耕不辍三十余年。今年一月的一天,他来到当地的一家玩具店,为的是给儿子买一款在圣诞节前就承诺过的玩具——一辆大型的电动赛车,在商店里他碰到了一位以前的邻居,他俩上一次的见面已经是一年以前的事了,当时他们也是在这家商店碰到的,也是在给自己的儿子买一件价格很贵的礼物。通过交谈,他们才发现,这是几家玩具公司为了提高一二月份销售量(圣诞节后的一段时间是玩具销售在一年当中的最低谷)而玩弄的伎俩:在节前的广告中开始为电动赛车做广告,孩子们都恳求父母去买这些玩具作为自己的圣诞礼物,但商家并没有在市场上充分供应这些产品,没买到赛车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失望,只能选择其他价格差不多的玩具来做为节日礼物;节后,玩具公司继续为这款赛车做广告,小家伙们就更想得到这些玩具了,父母们为了兑现承诺只有再次前往购买,这一次他们发现,这款玩具供应得非常充足……发现真相的教授非常生气,要把买到手的赛车退掉,但他的朋友说到:“哦,那你这样做会有什么好处呢?你看,如果你把他的玩具拿走,他并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他只知道他的爸爸没有遵守诺言。你希望这样吗?”教授这才发现,在这场商业实战中,他已经出局。可怜的教授后来把这次失败做为案例,写进了一本书中——《影响力》(Influence:ThePsychologyofPersuasion),著作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销量达百万,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在描述这些场景的同时,教授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为我们展示了蕴涵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六条基础心理学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
招式一:互惠
中国有句俗话: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互惠的道理其实就是通过人际交往中的“给予-索取-再给予-再索取”的模式,用相对自己较小的付出,换取相对自己较大的汇报。在社会总体资源(关系、声誉、时间、金钱)的交换和重组中,有计划地实现自身交际网络的延伸和资源水平的提升。“花花轿儿人抬人”,讲求朋友间的交情和义气,大约就是古人的应用吧!
招式的要点是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而且应该是非常自然的好处。“情感帐户”中第一笔款应该是自己存入的,而不是预先透支。
在商业实战中,对方可能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极有可能会被拒绝的请求,然后,当这个请求被拒绝后,他可能会再提出一个小一些的、他真正感兴趣的请求,因为他觉得,第一个请求被拒绝后,你会有负疚感,做为互惠,你可能就会答应他的第二个请求。呵呵,这时就要小心了。同理可得,产品的“免费试用”也是为了通过消费者的负疚感而渔利;推销员对客户慷慨的赞美也是希望触发不等价的交换。
招式二:承诺和一致
信守承诺和保持一致往往被认为是优良的个人品质,但很遗憾,也常常被“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当一个承诺具有主动性、公开性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时,人们更愿意努力维护先前建立的自我形象,也就改变了自己未来的行为。
招式的要点是见微知著、循序渐进,继而釜底抽薪!汽车销售员往往先向客户报一个总体的低价,在你表示出购买意愿后,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忘了把一个主要部件的钱算进去。由于部件的价格相对汽车来说微不足道,你会慨然应允,但就在你计划将车开走的一霎那,他又发现……这就是书中所举的例子,不乏真实性。
这也告诉我们,在商业实战中,应该促使消费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公司的倾向性,哪怕这种倾向性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一旦建立这种倾向,消费者就会在这个方向上凭借惯性越走越远,最终达到商家的目的。在公司内部管理上,应该让自己的员工尽可能地将工作计划和目标写下来,最好能挂在显眼的位置上。
招式三:社会认同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每天接触太多的信息,需要做很多的决策,很多时候无法对整个局势进行周密的分析,因而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通常比较可靠的单一特征上,如社会大众对这个事物的判断来进行决策,但这种思维的惰性也就成就了形形色色的Sales。
招式的要点是要有不确定性和相似性。不确定性是指对自己该怎么做不是很有把握,需要依靠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相似性是指我们往往会仿效那些与我们类似的人,而不是与我们不同的人。
在商业实战中,国内很多大众消费品,如移动公司,就采用了这一招式。为何总是有一家人的画面在电视上出现呢?既因为它代表了多数人社会性的认同,也因为在那样的画面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招式四:喜好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或熟悉的事物。
招式的要点是刻意建立好感时应该在时间上远离现实的利用(如在赞美别人之后,紧接着提出一个要求),而不必担心远离真相(如明显夸大某人相貌中的优点),当然,适度的策划和针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方式也是需要的。此外,人和人的接触并不能必然带来喜好,有时甚至是产生更多的冲突,只有接触并合作,最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的合作,才能真正建立喜好。
招式五:权威
人们思维的惰性往往也表现为决策时,对权威意见的无条件顺从,在中国,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书中提到的电击实验非常引人思考,一群本性并非邪恶的人因为对权威的过度倚赖,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冷酷行为。教授更是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甚至有时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具有某项权威的象征,如穿了权威的衣服,有张尺寸略大一些的名片,我们就会对其毕恭毕敬。
招式要点是装扮成权威时,最好能在开始阶段说一些明显违背自己利益的话,如公司产品中无足轻重的缺点,以充分建立权威客观公正的形象,继而再对产品优点大书特书。“欧莱雅,稍微有点贵,但完全值得!”
在商业实战中,对于一些需要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购买决策的产品,广告宣传就要请用权威人士,哪怕这位仁兄只是在电视剧中扮演过“专家”!
招式六:短缺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失去某样东西或商品的短缺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往往愿意不加思索地用金钱去消除这种恐惧。人们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对短缺商品的(使用)体验,而是来自于对它名义上的占有。
招式要点是应把短缺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短缺固然难受,先得到后失去的短缺更难受,最近因社会竞争而先得到后失去的短缺更是难受至极!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同样的产品,消费者在短缺状态下的消费体验要好于供应充足时,如果是供应由充足变为短缺,消费者的体验更加良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时能感受到商业技巧和商业道德的碰撞。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正如书中的评论所说,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来伤人,那么它就是凶器;如果用来切菜,那么它就是工具。当别人用它来做凶器,侵犯我们做为消费者的利益底线,同时使得我们惯常倚赖的决策捷径失去作用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它来做切菜的工具,在反击奸商们的同时,也实现我们的商业梦想呢?毕竟,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总之,人性的弱点和优点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揭示——“自然人性”,也澄清了很多本不属于人性范畴的问题,如很多问题其实属于社会(组织)行为学的命题,我们姑且称之为“组织人性”,通过揭示和澄清,罗伯特教授让我们对营销中的有关伎俩了然与胸,发出“不过如此”的感叹,这必然会增强我们的信心。同时,也看到了自然人性和组织人性中潜藏的巨大而慑人的能量,如果能为我们所用,必定功效非凡。
学校安排我们看了有关情商与领导力的视频,我觉得收获良多,其中的案例特别多,一个个的小故事却蕴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快乐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个环境必须是和谐的,团结的,稳定的,这样有利于提升大家的幸福感。有的时候,员工工资不高,但是心情特别好,就比较稳定。有的时候,工资特别高,但是流动性特别大,这就是工作环境的问题。竞争是一定要的,但是我们需要的是良性竞争,并非恶性竞争。而且,这个环境还必须是学习型的,必须是有价值的。因为员工并非只需要工资奖励,所有人心里还是非常希望提升自己的水平的,工作难度要适中,换言之,要让员工有成就感。否则,非常容易没有幸福感,甚至产生消极的情绪。
第二,敢做比会做重要,没有完美。有了想法和建议,要付诸努力,否则,那只能是想法和建议。我自己的一个缺点是有了好的想法,好多不能付诸于实践。不能总在感伤过去,否则现在的机会也会错过。所以,以后的日子里,争取做到把实际的想法变成现实,人生没有失败,所以也没有必要去害怕失败,不存在的东西不足畏惧。
第三,侍强性,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给下属平台比指挥他做事重要。我们带班,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给同学们平台,让他们去展示。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成才。老师不能帮学生做太多事情,否则,老师锻炼出来了,学生却没成才。再有,好的班委的组建需要班主任像刘备一样,能够识人,大胆用人。学生非常喜欢在班里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现他们的价值。这样学生才会有动力。
第四,发挥优点胜过克服缺点,发挥优势胜过克服劣势。对于自己,我们要懂得什么是我们的优势,什么是我们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不要一味的沉浸在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上。对于学生和同事,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不要总在关注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一个团队,肯定是互补的,肯定是相互弥补不足,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有优势来弥补不足。
第五,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高,能把书读完;情商高,能把事情做完。情商做人,智商做事。提高自己的情商,对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工作都非常有益处。
知道有《影响力》这本书时,起初我以为它是一本讲有关于个人魅力或个人人格对他人的影响的书籍,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它本非我当初所想像的那样,通过慢慢阅读后,我发现《影响力》这本书主要内容是讲一些出现于商业活动和社会交际中有趣的现象,并作举例和加以分析,发现事实上很多人都成了影响力的受害者,当然也有些人是影响力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早就了解了影响力的魅力,并且运用了一种或者多种影响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什么是影响力?就是抓住人的心理特点说服别人,使人顺从,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本书列举了六种影响力:1、互惠;2、承诺和一致;
3、社会认同;4、喜好;5、权威;6、短缺;其实我觉得生活中或者工作中还有另外的一些影响力被使用到,比如:同情。书中用了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来分析这六种影响力,其实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频繁地接触到影响力。因为老师的缘故,起初我是带着好奇来阅读者本书的,但后来我却发现自己却被这本书所深深迷住。看完这本书,我基本了解到影响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惠:互惠原理指的是,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会想以同样的方式去回报对方,而不会无动于衷,更不能以怨报德。如果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对方,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负债感,或者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对方真是个好人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债感或结论会越来越深刻。那么,一旦某天,对方需要你回报的时候,即使远远超越了当初他给你的恩惠,你也同样乐意付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了。
2、承诺和一致:陈安之的成功秘诀中有一条:在公众面前许下承诺。承诺是指导一个人行为的航标。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自己承诺,他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通常这种情况下,会跟自己找一个平衡点。
3、社会认同:如果一个交警闯红灯,估计后面所有过马路的人都会跟着闯红灯,但是如果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气息的小青年闯红灯,会有几个人跟他一起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力。被社会所认同的,就意味着是正确的。
4、喜好:人往往会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
5、权威:因为专业,所以权威。因为不专业,所以要相信权威。
6、短缺:商场打折促销的时候,某种商品每人限购四套和每人限购两套,哪一种更让有购买欲?事实证明,一个人害怕失去某种东西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心理更加强烈。
7、同情:看看街边的职业乞丐,是否正是利用了这种影响力呢?
《影响力》书中举了很多现实中常见关于影响力的案例,在看了这些案例后,我脑海里的第一件想到的事是:把这些知识运用于营销当中,这可能与我的学习的专业有关吧。
通过对影响力的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某些行为,就可以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了解,在营销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把影响力运用于实际之中。所以对于销售员来讲,这也是一本销售心理学的教材,若能深刻地学习并加以利用,将其发挥到极致,必能对赢得订单有很大的帮助。
每次读心理学着作,都会引起自己很多的共鸣。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不被关注,而它恰恰是很重要的。读《影响力》,学会了很多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感悟了许多道理。
书中曾讲到这样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种机会变得越来越难得时,我们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事。人们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强烈愿望,基于这种愿望,可以提出“心理抗拒”理论: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更想拥有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当越来越严重的短缺或其他因素使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通过更卓绝的努力对这种妨碍做出反抗。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了解“心理抗拒”理论,就会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不让发展成为紧缺的资源,大家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非急功近利。所以为孩子搭建平台设立机制是很关键的,虽然孩子的发展不均衡,每个人的长处也不一样,但当机会多到可以充分选择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找到成功的点。每一个孩子都是待开发的宝藏,关键就看我们是不是掘宝人。
当我们遇到很紧急的情况时,越急躁做出的决定就越容易偏激,往往会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做出让人难以置信的事。而我们若采用“心理抗拒”原理,在最紧急的情况下能静下心来对前因后果做一个梳理,相信此时的发言和表态就会慎重得多。管理大师德鲁克以及斯隆都说过,在面临人事决策时,即使时间再紧张,立刻决策的要求再紧迫,也同样要冷静24个小时,往往24小时以后,气象就大不一样了。
在承诺和一致一章中说道: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我们会采取某种行为以证明我们之前所做的决策。如果让孩子将自己承诺要做的事情写下来,那么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写下来要大很多。在教育管理中,学生的一句承诺可能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当然承诺若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提出那约束力就更强。
在公开场合的承诺不仅会对承诺人一种无形的监督,还会影响到参加的每一个人。教育中我们要善于使用承诺和一致的原理,创设庄严的氛围,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承诺并记录下来,或许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写给自己一封信是对自己的承诺,告诉他人自己要做什么,也是一种承诺,把承诺变成一种激励,就会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静心品读,相信还有新的收获。
值得再读,并结合生活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研究的第三本书。
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关系,认识社会。对六大原理的了解,至少有三点在现实生活中违背了心理学原理的现象,有一点运用了心理学原理的现象,但遗憾的是形式又大于了内容。应该深思啊!
对比原理,先给你看贵的,不好的,再给你看真正要卖的,稍微不贵的,或者卖给你很贵的后,再推销便宜的,就会很容易,或者先说最坏的,然后一转话锋,说出真正要说的没那么严重的坏消息,就会容易被接受!用在生活中,可以怎样设计来让别人更顺从呢?
互惠原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是知恩图报。所有的他人的付出,友善,率先退步(先极端要求后缩小要求,同时也利用了对比原理),都该被回报,这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人的素质!运用到管理中,管理者懂得给与下属一定的小礼物,小关怀,能引起下属更高的认可和认同。但纯粹利用心理现象和发自人格深处的关心爱护,效果会更不一样!
承诺一致,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制造条件,让你相信并写下来,将之公之于众,是制造承诺的一种手法。苛刻痛苦的新兵训练营、社会团体入会仪式,用折磨增强人的意志力,荣誉感,身份认同感,是制造承诺的一种手段。不用威胁制止孩子达成短暂的顺从,而是制造切实可信的理由让孩子认可的做法,不来自于压力,达成长久的承诺也是一种手段。先将价格降低,使你产生购买的心理,其后不断加码,东拼西凑回降低的价格是制造承诺的一种手法。把这些心理现象运用到管理中,部署的入会应经过严酷的选拔,提升其身份认同,让部署写下我们认为他们应该要做的,相信的,执行的,并公之于众,利用各种场合灌输理念,增强其承诺。如此看来这些永无止境的思想汇报,检视剖析则有了相同的作用,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形势大于了内容,效果自然没那么好。同时新兵的入营训练应该引起警觉,是否已经走偏了道路。值得思考!
社会认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别人都在做,我也可以做,我也需要这么做,我只能这么做,是最基本的随众性。社会认同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多元无知”现象,即使在很确定的情况下,但大家都不,那么危害就没那么大,我也不,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同时,同样的确定性下,只有一个旁观者时,旁观者采取行动的可能大大高于一群旁观者同时在场的情况。另外,在相似情况下,社会认同的力量也很强大,孩子的叛逆,部署的不服从,自杀新闻出来后的“维特效应”,均有对他人的模仿,对身边相似的人的模仿。管理中,是需要极大重视的,杜绝区别对待,杜绝将坏消息大肆传播。结合当前的情况,需要引起思考!
喜好原理,权威原理同样可以被深入研究用于管理中。
演讲,可以说对于现在的职场人士或者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可能在这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演讲,PPT汇报等等,但是能够真正演讲的比较成功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演讲者可能对于如何使演讲更加成功还是有所欠缺的。例如有的人演讲一上台激情十足,但是由于内容冗长,导致台下的观众昏昏欲睡,这是相当多领导演讲可能遇到的,也是领导者做演讲极力想避免的。也有演讲的相当成功的人士,几乎场场演讲都能得到观众的欢呼,例如TED的演讲平台里面的演讲。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演讲其实还是很考验演讲者的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对于演讲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而且我也不用去演讲,所以也没有必要来学习关于演讲的相关知识。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演讲,可以说和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与演讲完全脱离关系。例如学生时期班干部的竞职演说,工作时期的竞聘演说等等。这都考验了个人的演讲能力。还有就是现在的手机厂商等发布新品时的发布会,如何从演讲者发布的信息里面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也需要去了解演讲的相关常识。那么,演讲既然这么重要,重视的人也这么多,那么如何做一场好演讲,一场成功的演讲呢?有什么技巧吗?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说关于这些问题,市面上有相当多的书籍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且里面甚至还有些夸张的写上“XX天演讲速成”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可以说由于这些书籍鱼龙混杂,如果想要每本都看的话,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精力时间,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选择一本有真正内容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由国际顶级演讲导师马丁·纽曼所著的《演讲的本质让思想更有影响力》,这可以说其针对的对象就是领导者,在序言部分就探讨了演讲的本质:是为了取得观众的信任。在正文的五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面提到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针对企业家。在正文里面,作者是采用了理论讲述,测试与案例相结合的形式交叉来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理解,而且每一小节的最后还有用‘本节精要’的形式来进行总结。这个形式还是很有利于相关的管理人士快速掌握本书的要点。
本书和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其比较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在讲述演讲的一些小技巧的时候,还配向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比较形象的指导,可以说这比单纯使用文字来叙述更加直白。例如在第二章“形象是一种科学,不是颜值”里面在谈到‘站和坐都有学问’一节里面在列举的‘站如树’和‘站如踩沙滩’两种方法之后就直接形象的引用了同一模特的两种站姿,可以说这给我很形象的一种视觉冲击感。
可以说本书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以介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从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才更能体现本书的价值。希望其他的读者也能从本书中学到关于演讲的一些小技巧,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能够做一场成功的演讲。
《影响力》这本书,应该算是我真正意义上接触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心理学光环的影响吧,总觉的这本书给我一种很厚重的感觉。虽然平时也看些书,可是心理学范畴的书籍始终不敢涉及,或许它太过难懂,或许它太过枯燥,或许它太过神秘,如同书的封面,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般神秘。听说西方人写心理学比东方人写的有趣的多,所以纵使有万般无奈依旧硬着头皮的想要品味一下这本在世人眼中西奥迪尼大师最伟大的作品——《影响力》。
这本书不管从结构亦或是内容上来说,都是浅显易懂的。能把心理学这么复杂的东西,写的连我这种“市井之徒”都了然于心,或许这就是西奥迪尼的伟大之处吧!这本书从影响力入手,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向我们解释了影响力的武器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何为影响力?一般认为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而这种改变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真有种被人骗了,还在帮人数钱的感觉。每一笔债都还得干干净净,就好像上帝他老人家是债主。这是以爱默生的话作为的互惠这一章的引言。也正如这句话所说,互惠的影响力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不管是给予还是索取人们总是会受到互惠的影响。互惠往往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做了一些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同时互惠也让不同的人获得了不同的收益。但互惠这张让我印象最深的,却并非互惠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而是作者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的思考。案例中的心理学家在无意中买了小男孩手中的巧克力棒。他告诉自己,他真心希望这不是真的,小男孩并不懂的什么“拒绝——后撤”术,“先提大要求,后提小要求”的顺序不是他事先安排好的,它最终管用仅仅是因为一个巧合。他并没有因为为了达到目的而利用了别人的心理。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后悔要容易。这是以达芬奇的话作为的承诺和一致这一章的引言。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个怪物,它会要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这往往也让人们愚蠢的固执己见。信守诺言固然是个好习惯,可是有时候不考虑具体情况和具体条件下的信守诺言是不是显得愚不可及。当你发现你有可能被欺骗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选择聪明点的办法让自己免遭更大的损失。或者更好的方式是,永远不要向他人轻易的做出承诺,即使有时它看起来那样的微不足道。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这是以李普曼的话作为的社会认同的这一章的引言。少数服从多数的思想似乎在哪都适用,当大部分人认同了某件事的时候似乎真理就掌握在了他们的手中。可事实告诉我们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或者说是少数理智的人手中。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往往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是不是因为天性使然,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实在是难以抗拒群体的意见或一致行为给我们带来的诱惑。即使有时他会让你变成其中的一位阿呆或者阿瓜。社会认同,向我解释了很多平时发生在我身边令我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让我意外的是,原来社会认同还可以用来拯救自闭症的孩子,这点倒是令我有些欣喜。或许变成其中的一位阿呆或者阿瓜会让你看起来有些愚蠢,可愚蠢的人往往比聪明的人活得更轻松自在,更容易感到满足与快乐,不是吗?辩护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这是以克拉伦斯的话作为的喜好这一章的引言。人们往往愿意与自己感觉舒服或者美好的事物亲近,即使有时它是个“窃贼”。对于这一点,它似乎是人的天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我想,当初上帝赋予人喜好这一属性的时候。为的应该是能够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吧。所以如何能让我们在感性的趋势下,同时又保持着一颗理性的心,并不让我们的喜好成为别人从自己身上获得利益的手段似乎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了吧、跟着权威走。这是以维吉尔的话作为的喜好这一章的引言。看完这一章,想到最多的是中国的教育。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想说的话有太多应该已经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了吧。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再多的话似乎也如遇到骄阳的残雪那般无力。我不是个愤青没有愤世嫉俗情绪,也没有力挽狂澜的伟大情怀。只能希望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好。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这是以切斯特顿的话作为的稀缺这一章的引言。物以稀为贵,这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甚至是一种常识。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但讽刺的是: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对于这一点,作者是以逆反心理来解释的。人都是向往自由的,当这一以身俱来的权力受到侵害时,人们会采取一切的措施捍卫自己的权力。就像作者说的: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到了手的自由,不经一战是没人会放弃的。当资源变的稀缺的时候,人们似乎会觉的他们失去了获得这一事物的权力,他们的自由受到了侵犯。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对于他们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这一潜在的思想也往往让我们成为了一个非理性的人,往往让人们作出令自己感到后悔的决定。可有时后悔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偿还的代价。
看到这,对于心理学我似乎产生了一种恐惧的情绪。研究心理学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让人更了解别人的心理,并利用人的心理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适者生存的法则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掌握别人的心理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利益,让你更好的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如果每个人运用心理学的目的都是这样,那人与人之间不是充斥的只有尔虞我诈,处处勾心斗角?这样的社会还能算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吗?我迷茫了。不过好在作者在最后一章给了我解答。
倘若顺从业者公平公正地利用我们的捷径响应方式,我们就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敌人,事实上,他们是我们的盟友,有了他们,我们能更方便地开展高效率、高适应度的生意往来。只有那些通过弄虚作假、伪造或歪曲证据误导我们快捷响应的人才是正确的还击目标。我们要采取一切合理的办法——抵制、威胁、对峙、谴责、抗议来报复以刺激我们的捷径反应为目的的虚假信号。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如何让人更了解人,如何让人变成一个理性的人。而不单单只是依靠感性认识来处理事情,轻易的被人用影响力的武器所击倒。或许这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如同互惠那章中作者所提到的那个例子一样,心理学应该是让那个买了巧克力棒的人今后免遭欺骗,而不是教会那个童子军的小家伙如何利用别人的心理把他手中的巧克力棒都卖出去。
今日把影响力这本书看完了,感觉收获很多啊。
这本书从实例开始讲起,分析了我们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一些条件放射。同时用实例分析了,人们利用这些原理提高说服别人几率的案例。
这六种原理是人们在从小成长中养成的一种条件放射。基于这几种原理,在成长中为我们供给了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应对海量的信息,然后做出快速的确定。所以这几种原理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本书中重点提到了,一些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提高自我的说服力的。在社会中,我们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他为我们给出了几种办法的总结。这本书六种原理,最开始有案例入手,分析出所用到的典型的原理。之后分析这种原理出现的原因,再用实验的方式总结出影响它的因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具体的应用,还有与之相关的一些变化。最终提出应对这些情景时我们的应对方法。
互惠————礼尚往来,这个影响社会提高的条件放射。应为互助,才有人类的发展。这个人类活动最根本的原则。
互惠策略:
付出—使对方产生负债感———提出自我的要求———到达自我的要求。
决绝—退让策略:
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做出合理的让步—是对方产生负债感———提高第二个要求成功的几率
承诺与一致原则:一旦原则某种立场,就会产生与其一致的压迫感。
提高一致性的方式:书面的,公开,的声明,然后是由自我主动做出的决定。
社会认同:是影响人们最重要的一个原理。当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思考的时候,就没有人会想得太认真。
多元无知效应。相似性—维特效应。
喜好:优秀的外表,相似性。称赞,接触和合作。关联这些都会增加喜欢一个人的几率。这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权威:头衔,衣着,外在标志,这些都会成为认证权威的一部分。
短缺:常用的商业模式。他提到了一个原因:心理抗拒。好奇心算是心理抗拒的一部分。人们总是对不容易获得的东西抱更大的占有欲。
这几种原理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应对一些问题中,几种原理都会有所表现的。说到那里想起了:如果想破坏友情就向他借钱。其实钱没有错,朋友也没有错。人们的互惠心理已经渗入骨髓。如果不还钱,就破坏了互惠原理,破坏了承诺,这两个方面又进而影响到喜好,应对三大原理的影响,除了最基本的血缘关系,其他都经不起不还钱的考验哇。
根据这本书,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本书专门介绍如何选择西装的书,里面提到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东西。在社会交往中,首先是合乎身份,合乎场合的着装,是十分重要的。之后诚信是首先得,之后再正式交流中,其他几种原理开始发挥作用。互惠,承诺,如果能合理的巧妙的使用这些原理。将会大大的提高我们说服力。
通过学习《情商与影响力》、《阳光心态》,我想通了很多事情。以前一直没给自己定好位,不知道自己要朝什么方向发展,通过这次学习,我豁然开朗。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专心做好一件事,一鸟在手胜过多鸟在林”。要做缺不了的那个人。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自信。所谓人不自信谁人信之。“天生我才必有用”,自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质,缺乏自信心的人很难获得成功。
2、改变思维模式。“女神和猫的故事”、“杯中的跳骚”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如果换了新的环境、有了新的条件而不能及时转变思维,我们将永远无法迈出前进的那一步。
3、学会选择。人生会面临很多十字路口。选择正确的道路并坚持到最后才能获得胜利。
4、要享受过程。人生的结果都是死亡,生命在于过程而不在结果。就像观青海湖一样,当你长途跋涉,匆匆到达目的地却发现那里人山人海,景色也远远不如想象中的美好,那种落差感让人很难接受。但是如果我们一路上边走边玩,没有错过任何景色,即使结果差强人意,我们也不虚此行。
5、学会合作和沟通,学会利用手头资源。其实这个社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冷漠,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开口,别人不知道我们需要帮助而已。
6、找准动力,发挥潜能。人的潜能是无尽的,很多时候我们有远大而美好的目标,却缺乏动力而不愿努力去实现。就像讲座中说的三个人过悬崖,有人为了赞美而跳过去,有人为了金钱而跳过去,有人为了不被后面的狮子吃掉而跳过去。我们应该找到对自己最有效的动力,不断激励自己,朝着成功迈进!
读的过程中,闪现了很多回忆的片段,或是窘迫,或是无奈,现在才恍然,原来自己是中了别人的顺从圈套啊!
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这些融入社会基本运作的原理,同样也是人性的弱点。
一旦通过手段让对方产生亏欠感,便极有可能从对方手中取得互惠的收益。
流量是互联网时代最值钱的东西之一,小到菜场的摊位,大到现在各大电商平台的推荐位,越显眼的位置,就意味着越大的流量,自然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流量意味着曝光度,也意味着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评价,人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关注人群集中的地方,倘若经过一座桥,有个人往天上看,或许无法吸引你的目光,但若是五个人,十个人,必然会让你忍不住看一眼,面对同样的商品,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销量,评价多的,毕竟,多数人的选择,总是没错的。
除了那些高高在上,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名人,与平常人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更易获得大众的好感。那些励志,引起共鸣的故事,总是会让人产生我也可以的错觉,自然,此刻无论掏多少钱,只要在承受范围内,都会让人甘之如饴。
人们总是更相信KOL说的话,哪怕是包装出来的。
稀缺品总是会激发更强的购买欲,在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注意力会逐渐从产品本身的价值转移到占有欲上,而事实上,物品的稀缺与否,并不会影响其本身的质量。
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让人不禁茅塞顿开读后感是自己阅读作品后最真实的体悟。那么写好作品的读后感有哪些要注意的呢?读后感大全编辑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影响力》的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影响力》这本书,应该算是我真正意义上接触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心理学光环的影响吧,总觉的这本书给我一种很厚重的感觉。虽然平时也看些书,可是心理学范畴的书籍始终不敢涉及,或许它太过难懂,或许它太过枯燥,或许它太过神秘,如同书的封面,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般神秘。听说西方人写心理学比东方人写的有趣的多,所以纵使有万般无奈依旧硬着头皮的想要品味一下这本在世人眼中西奥迪尼大师最伟大的作品——《影响力》。
这本书不管从结构亦或是内容上来说,都是浅显易懂的。能把心理学这么复杂的东西,写的连我这种“市井之徒”都了然于心,或许这就是西奥迪尼的伟大之处吧!这本书从影响力入手,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向我们解释了影响力的武器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何为影响力?一般认为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而这种改变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真有种被人骗了,还在帮人数钱的感觉。每一笔债都还得干干净净,就好像上帝他老人家是债主。这是以爱默生的话作为的互惠这一章的引言。也正如这句话所说,互惠的影响力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不管是给予还是索取人们总是会受到互惠的影响。互惠往往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做了一些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同时互惠也让不同的人获得了不同的收益。但互惠这张让我印象最深的,却并非互惠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而是作者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的思考。案例中的心理学家在无意中买了小男孩手中的巧克力棒。他告诉自己,他真心希望这不是真的,小男孩并不懂的什么“拒绝——后撤”术,“先提大要求,后提小要求”的顺序不是他事先安排好的,它最终管用仅仅是因为一个巧合。他并没有因为为了达到目的而利用了别人的心理。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后悔要容易。这是以达芬奇的话作为的承诺和一致这一章的引言。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个怪物,它会要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这往往也让人们愚蠢的固执己见。信守诺言固然是个好习惯,可是有时候不考虑具体情况和具体条件下的信守诺言是不是显得愚不可及。当你发现你有可能被欺骗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选择聪明点的办法让自己免遭更大的损失。或者更好的方式是,永远不要向他人轻易的做出承诺,即使有时它看起来那样的微不足道。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这是以李普曼的话作为的社会认同的这一章的引言。少数服从多数的思想似乎在哪都适用,当大部分人认同了某件事的时候似乎真理就掌握在了他们的手中。可事实告诉我们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或者说是少数理智的人手中。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往往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是不是因为天性使然,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实在是难以抗拒群体的意见或一致行为给我们带来的诱惑。即使有时他会让你变成其中的一位阿呆或者阿瓜。社会认同,向我解释了很多平时发生在我身边令我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让我意外的是,原来社会认同还可以用来拯救自闭症的孩子,这点倒是令我有些欣喜。或许变成其中的一位阿呆或者阿瓜会让你看起来有些愚蠢,可愚蠢的人往往比聪明的人活得更轻松自在,更容易感到满足与快乐,不是吗?辩护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这是以克拉伦斯的话作为的喜好这一章的引言。人们往往愿意与自己感觉舒服或者美好的事物亲近,即使有时它是个“窃贼”。对于这一点,它似乎是人的天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我想,当初上帝赋予人喜好这一属性的时候。为的应该是能够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吧。所以如何能让我们在感性的趋势下,同时又保持着一颗理性的心,并不让我们的喜好成为别人从自己身上获得利益的手段似乎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了吧、跟着权威走。这是以维吉尔的话作为的喜好这一章的引言。看完这一章,想到最多的是中国的教育。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想说的话有太多应该已经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了吧。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再多的话似乎也如遇到骄阳的残雪那般无力。我不是个愤青没有愤世嫉俗情绪,也没有力挽狂澜的伟大情怀。只能希望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好。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这是以切斯特顿的话作为的稀缺这一章的引言。物以稀为贵,这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甚至是一种常识。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但讽刺的是: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对于这一点,作者是以逆反心理来解释的。人都是向往自由的,当这一以身俱来的权力受到侵害时,人们会采取一切的措施捍卫自己的权力。就像作者说的: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到了手的自由,不经一战是没人会放弃的。当资源变的稀缺的时候,人们似乎会觉的他们失去了获得这一事物的权力,他们的自由受到了侵犯。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对于他们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这一潜在的思想也往往让我们成为了一个非理性的人,往往让人们作出令自己感到后悔的决定。可有时后悔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偿还的代价。
看到这,对于心理学我似乎产生了一种恐惧的情绪。研究心理学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让人更了解别人的心理,并利用人的心理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适者生存的法则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掌握别人的心理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利益,让你更好的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如果每个人运用心理学的目的都是这样,那人与人之间不是充斥的只有尔虞我诈,处处勾心斗角?这样的社会还能算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吗?我迷茫了。不过好在作者在最后一章给了我解答。
倘若顺从业者公平公正地利用我们的捷径响应方式,我们就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敌人,事实上,他们是我们的盟友,有了他们,我们能更方便地开展高效率、高适应度的生意往来。只有那些通过弄虚作假、伪造或歪曲证据误导我们快捷响应的人才是正确的还击目标。我们要采取一切合理的办法——抵制、威胁、对峙、谴责、抗议来报复以刺激我们的捷径反应为目的的虚假信号。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如何让人更了解人,如何让人变成一个理性的人。而不单单只是依靠感性认识来处理事情,轻易的被人用影响力的武器所击倒。或许这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如同互惠那章中作者所提到的那个例子一样,心理学应该是让那个买了巧克力棒的人今后免遭欺骗,而不是教会那个童子军的小家伙如何利用别人的心理把他手中的巧克力棒都卖出去。
影响力一种几乎可以改变任何事物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影响力,拥有更大影响力,拥有改变一切的影响力。事与愿违,我们常常为无法影响他人而感到沮丧。《影响力大师》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掌控影响力的要素提升我们影响力。
目标是开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自己和他人设定目标,同时我们不断被分配目标。有的目标让我们充满干劲和希望,有的目标让我们疑惑不知所措。
“我要健康,我要减肥。”
“我要减轻体重,在20xx年12月15日12点之前,减少15斤脂肪,使自身体脂达到正常值20%。”
“我要减肥”这是每个胖子要减肥时都会对自己说的话,但是减肥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而后一种说法,往往减肥会成功,那么为什么都是目标,而最后的结果却相差很大呢?那是因为前者更像是一种口号,目标没有具体可衡量指标,健康本身就只是一个概念,什么是健康?每个人对于健康的定义都不同;同样,减肥也是,减少一斤和十斤脂肪,我们都称之为减肥,更可怕的是,我们减少体内的一斤水和一斤脂肪,虽然在体重秤上都是显示减少500g,但是对于人的健康可能是相反的两种结果。
我们目标是让自己身体健康,不是让自己体重秤上的数字降低。同时研究表明,具体信息的明确目标可以显著的推动行为变化,因为它调动的不只是对方的思考,还会调动对方的感受,明确、令人信服和充满挑战的目标可以加速人们的脉搏频率,激发大脑思考,充分调动肌肉活动,那些模糊不清的目标就不会产生这种效果。
影响力是影响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行为撬动的是结果,明确可衡量的目标是影响力的开始,一个明确可衡量的目标让一个人、一个团队充满斗志。制定明确可衡量的目标是你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开始,不要让自己和他人还在为一个模糊的目标而不知所措,一个好的影响者应该从一个明确可衡量的目标开始。
《影响力》这本书所提到的观点都指向了人们非理性的弱点,而这种非理性通常是被我们给忽视的。
首先作者提出的互惠原理,就是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商业中的免费试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简单的运用。其次,承诺与一致原理,一旦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再者,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依照理性思考出发,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然后,喜好的影响,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比如,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好警察”、“坏警察”搭档的方法巧妙地运用了喜好原理。还有,就是权威在人们心理的根深蒂固。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最后,就是稀缺,人们心中“物以稀为贵”的思想一直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在正常情况下,促使我们作出顺从决策的几个最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导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每个原理本身都能够极为可靠地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加有利。告诫我们灵活应用上述原则,不被别人利用,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人。
《影响力》是一本很系统、很有深度的专业书籍,可以说是说服力方面的权威。但它不像其他学术著作那样乏味、生硬,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是人人都可以读懂的。阅读前,我对它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但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发现它有强大的磁力,让我无法停止去阅读它。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书对我有这么大吸引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非常好,收获挺大;虽然我只是学生,从未从事过营销的工作。因为它不是一本鼓吹利用心理学不择手段的猎食指南,它更大的作用在于揭穿那些不择手段的“魔术”,确保我们可以在不降低道德水准的前提下更好的保护自己。所以,与其说它是为营销人员而写,不如说它是为所有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要和协调、购买打交道)而写。
本书建立在丰厚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每一个原理逐层剖析,讲解透彻,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举例适当,帮助理解又加深印象。这位心理学大师将容易使人产生无意识反应的力量归纳成6种,在告诉我们这6种力量如何产生作用的同时,还教授我们如何在这6种力量面前保护自己。
互惠——一些培训机构来学校做“演讲”不仅免费,而且有时还有小礼品送;做调查前经常承诺会送出一些小礼品。
承诺和一致——推销人员总会让你先同意他的产品某一方面的优势。
社会认同——为什么培训机构总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它们最有知名度的学员。
喜好——为什么“总要”学员介绍自己的朋友参加他们的培训。
权威——让我知道,为什么每一次讲座开始前都要有人隆重地介绍主讲者,而且介绍者是主办方在场的最高领导人。
短缺——打造其他人不具备的能力往往成为竞争的关键。
其实,影响力是不处不在。
《影响力》这是一本关于销售类的书,是在一次培训会上听老师提到,是本不错的书,买了近半年,却一直没有安排时间把它看完。这次因为鲲鹏计划中要求每个月看一本书,还是想从这本书着手。
这周看的主要是关于“互惠”这一章,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我平时听到比较多的,曾经书上、报纸上看到的比较多的是关于国家间互利互惠这种,从书中发现互惠不单是我们销售用为指导的一种原则,同时更是我们人类行为的一种基础心理。因为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应该以另外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对此无动于衷,更不能以怨报德。
这与我们在倡导的“付出”、“感恩”也是类似的。如果我希望我的员工可以更负责、更高效地工作时,前提肯定是我必须以身作则,做到负责任、高效,同时也先付出对她们的培养、引导,如果她们对此没有改进,那肯定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如果我做得够好,相信她们都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这是科学家们做过很多种实验得出的。
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非常自然的好处,于是,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我的员工顾信亚在和我分享她与物流部王东磊的合作中,我觉得就是对“互惠”原理的最好体现。
07年顾信亚作为一名成衣ERP的操作员,需要与物流部进货组组长王东磊有很多联系,当时主要的矛盾点就是物流部反映生产进仓的计划性差,生产部反映物流部的配合差、服务差,双方意见都很大,基于此,顾信亚就先满足进货组所提出的意见、需求,让生产部先做到,这样,慢慢地进货组对进仓工作也越来越支持,也开始越来越顺畅地配合到了生产部的进仓,双方的合作也会很愉快。这中间可能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要运用“互惠”原理时,作出付出的一方跨出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勇气,很大的勇气。
今天带儿子看了部《阿童木》的影片,影片中的小主人公阿童木,正是因为他的善良,用蓝核救了左罗,最后也是左罗用唯一的蓝核挽救了他,这也是互惠,更是助人者自助的最好说明。
同时,也想到如果这种互惠被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被不正确行为所利用的话,它同样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古人语“吃人家口软,拿人家手软”,这也是一些人员运用了“互惠”原理在进行一些行为,这些时候就需要我们心中有“廉”、“忠”、“诚”,不要被某些人利用来谋取利益。
互惠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都会用到,关键看我们如何用了。
本来以为读这些理论的著作会有点枯燥,但是随着深入阅读,我被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这些例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这本书中,我觉得自己有以下收获:
1、让我避免今后再上一些小商小贩,传销者的当,学到了一些对付他们的技巧。
书中销售商、募捐者的一个个技巧真是令我瞠目结舌,眼界大开。从这些案
例中忽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很容易上当的人。例如,每次买衣服,总是大包小包的回来。主要原因就是经受不住商家诸如这件衣服很合身之类的劝说;或者在买了外套以后被要求再搭配一件毛衣。想想贵很多的外套都买了,也就不在乎多买一件毛衣了。这些例子在书中的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中就可以找到。我们不必动脑筋去权衡利弊,更不必再做任何困难的决定。读了这本书以后,不敢说以后再也不会上当了。但我想一定程度上能让自己更理性的消费,每次消费之前能让自己更好的思考。
2、学到了增进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
与同事的相处与沟通方面,我觉得书中的第二章——互惠对我的启发比较大。
事实上,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已经在用这种与人相处的技巧了。比如,办公室中的同事经常会互相帮忙。在对那个同事建立起好感的同时,当他真有什么事情请你帮忙的时候,你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书中有很多技巧都能帮助自己与学生更好的沟通。其中最有用的,我觉得还是和学生保持一致。例如要批评孩子之前,先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知道你也不想这样的……你现在一定也很难过、后悔……,然后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然在于孩子交谈之前,也可以和传销人员一样,先问上一句:你今天感觉好吗?高兴吗?以消除孩子的紧张感。这些技巧似乎跟暑假教师培训的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一定程度上学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边读边想读后感该从哪个角度入手,总是想把书中的内容与教育联系起来,但似乎总也联系不上。但最后,还是从书中找到了一些与教育沾边的片断。例如在第三章——承诺和一致中,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四年级的小男孩不玩一个很诱人的玩具。他发现,要让一个小男孩暂时顺从是很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胁孩子们说,只要玩这个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弗雷德曼在的时候,没有一个小孩子敢去玩。但6个星期之后,当他不在的时候,他的威胁就失去了效果。第二次试验,他只是对孩子说当他暂时离开房间时不要玩这个玩具,因为玩这个玩具是不对的,并没有威胁孩子。6个星期之后,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没有玩这个玩具。当然,我对这个结果并不是很相信,第二次试验中,弗雷德曼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居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赞同的,去威胁孩子,只能得到暂时的顺从,最后效果肯定是不佳的,特别是当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书中还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样对我又启示。例如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利用社会认同感的原理,给孩子看一些同类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录像,而不是纯粹文本的说要怎么做,或者背行为规范。
总之,读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很有用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多看看这些教育类的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由于之前看过一些TED演讲,当时只觉得内容很新颖,观点突出,时间短。但并未对其这种演讲形式作过多的解读,直到在豆瓣上买了这本书,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据说这是对公众演讲作系统解读的第一本专业书籍。整体写的确实不错,毕竟作者的例子大都来自TED演讲,例子充实而且真实,在说服力方面占有优势。
本书整体分为五大部分。以下将分别对每部分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自己的粗鄙思考:
第一部分:演讲的基础。这部分在我看来当属核心,虽然所占篇幅并不多,但是篇幅并不决定其重要性。演讲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思想。一篇好的演讲,首先是有思想的演讲,有价值的思想远远超过其他华丽的包装。而作为演讲者,关键是要将自己独特的思想植入观众的内心,使观众听得懂,并相信它、传播它。“当观众知道你要去的方向,他们很容易跟随你的脚步前行。”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似乎过于重视PPT中某种图片和视频的使用,而忽略了内容,每节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要给学生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应追求的。
第二部分:演讲的五种工具。即在演讲过程中所要使用的方式和方法。一是联系,即与观众建立起信任的纽带,包括眼神交流、展示脆弱、幽默、放下自我及讲故事等;二是叙事,主要强调了故事的强大魅力;三是解释,针对一些晦涩难懂的事物,提出了一些方法,包括从听者的角度出发、点燃“好奇心”、介绍概念、使用暗语例子等,其中特别强调了连接词的使用。四是推理,现在悬疑推理剧大受欢迎,演讲也可借用这种抽丝剥茧的方式,用推理征服观众;五是展示,根据所演讲的主题,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也很重要。关于观众的联系,启示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而我们大多数关注的是学科教学、传授,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这种信任纽带的建立,如果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信任的纽带,对之后的教学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还有是关于连接词的使用,对于新教师尤其重要,在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方面可以慢慢探索,或许恰当地使用这些连接词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过渡。而推理的这种方式,也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尝试使用。
第三部分:准备过程。一是视觉资料的使用,作者明确指出,没有幻灯片要优于糟糕的幻灯片;二是关于演讲稿的使用,背还是不背,都可以,演讲方式只要演讲者觉得舒适、自信即可,关键是最后的效果要自然。三是关于是否需要排练的问题,作者提出,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反对直接上台演讲,漫天演讲;最后作者就演讲的开头和结尾给读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或许,上课也是如此,虽然现在提倡多媒体的使用,但是我们有些老师似乎没有幻灯片都不知道怎么上课,过于依赖幻灯片,而且在我的观察中,很多老师的幻灯片展示的字过于多,将幻灯片当成了提词器。以前觉得上公开课之前不断地排练,有些别扭搞笑,现在看来,多多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熟能生巧的道理依然见效。
第四部分:舞台展现。这部分似乎落入了窠臼。一是关于穿什么的问题,不必必须正装,只要演讲者感觉舒适即可;二是心理准备,关于如何控制紧张情绪,作者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三是演讲装备,作者建议轻便式演讲;四是通过声音和仪态赋予文字以生命;五是关于演讲的板式革新方面,作者就演讲方式提出了远景设想。
第五部分:反思。公共演讲的未来发展,一是知识关联性的需要;二是人与人的互联性。呼吁每一个人加入进来。
整体看来,作为一本工具书,很不错。但是,总觉得作者似乎回避了一些东西,公共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思想的真实性和需要包装的宣传性,不可能不存在矛盾,但作者对此只字不提,过于乐观的态度使得内容的深刻性不够明显。当然,还是很同意作者对于公共演讲未来前景的说法,我也相信,这种演讲方式对于一个人活一个团队,甚至一个社会、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是,作者自己在本书之前所提到的:思想才是实质。
演讲,可以说对于现在的职场人士或者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可能在这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演讲,PPT汇报等等,但是能够真正演讲的比较成功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演讲者可能对于如何使演讲更加成功还是有所欠缺的。例如有的人演讲一上台激情十足,但是由于内容冗长,导致台下的观众昏昏欲睡,这是相当多领导演讲可能遇到的,也是领导者做演讲极力想避免的。也有演讲的相当成功的人士,几乎场场演讲都能得到观众的欢呼,例如TED的演讲平台里面的演讲。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演讲其实还是很考验演讲者的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对于演讲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而且我也不用去演讲,所以也没有必要来学习关于演讲的相关知识。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演讲,可以说和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与演讲完全脱离关系。例如学生时期班干部的竞职演说,工作时期的竞聘演说等等。这都考验了个人的演讲能力。还有就是现在的手机厂商等发布新品时的发布会,如何从演讲者发布的信息里面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也需要去了解演讲的相关常识。那么,演讲既然这么重要,重视的人也这么多,那么如何做一场好演讲,一场成功的演讲呢?有什么技巧吗?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说关于这些问题,市面上有相当多的书籍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且里面甚至还有些夸张的写上“XX天演讲速成”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可以说由于这些书籍鱼龙混杂,如果想要每本都看的话,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精力时间,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选择一本有真正内容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由国际顶级演讲导师马丁·纽曼所著的《演讲的本质让思想更有影响力》,这可以说其针对的对象就是领导者,在序言部分就探讨了演讲的本质:是为了取得观众的信任。在正文的五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面提到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针对企业家。在正文里面,作者是采用了理论讲述,测试与案例相结合的形式交叉来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理解,而且每一小节的最后还有用‘本节精要’的形式来进行总结。这个形式还是很有利于相关的管理人士快速掌握本书的要点。
本书和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其比较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在讲述演讲的一些小技巧的时候,还配向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比较形象的指导,可以说这比单纯使用文字来叙述更加直白。例如在第二章“形象是一种科学,不是颜值”里面在谈到‘站和坐都有学问’一节里面在列举的‘站如树’和‘站如踩沙滩’两种方法之后就直接形象的引用了同一模特的两种站姿,可以说这给我很形象的一种视觉冲击感。
可以说本书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以介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从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才更能体现本书的价值。希望其他的读者也能从本书中学到关于演讲的一些小技巧,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能够做一场成功的演讲。
《先发影响力》的作者是西奥迪尼,他有一本书叫做《影响力》。专门研究怎么影响他人的教授,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研究这一件事情:如何在他人的脑海当中植入一个开关,让别人不知不觉当中就能够接纳你的意见或者建议。
本书的英文名是:Pre-suasion把Per改为pre就是预说服,本书的中文直译应该是预说服,与《影响力》书名也有一个承接。
什么叫预说服?
作者有一个做销售的朋友,每次销售几乎都能成交,而且很厉害,都是那种大单。作者觉得很奇怪,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作者与他一起去拜访了几个客户,发现这位朋友在拜访客户时,开始之前突然会说:”我的笔记本落在车上了,麻烦你让我去取一下。”因为要走门禁,客户只好把钥匙给他。有时候是文件夹,有时候是其他东西,每次都同客户说他有东西落在车上。然后那些不同的客户就会给他一个钥匙,让他自己出门去拿。
西奥迪尼感到很疑惑,为什么每次都要丢三落四的呢?后来就问这个朋友说:“我已经发现了你有这个习惯,我相信这个肯定是刻意安排,否则的话你不可能每次都忘东西,请你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安排?”朋友不愿意说,这可是销售的秘籍,可是后来被问急了,说:”好吧!你会让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你的办公室拿着钥匙走来走去?只有熟悉的、信任的人,你才能够把钥匙交给他,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我用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技术让他把我在脑海中预设为熟悉的人。”
这就是预说服,预先说服你,我们是熟悉的人,让你信任我、相信我,后面成交的机率也随之大了起来。很多做销售的人,一上来就给人推销产品如何好、如何有作用,或者会说你不用我们的产品是你的损失哦,这样就没有给你的客户预说服。
关于“证明”
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我们人整天大部份时间处在非理性的状况之下,理性的思考少之又少,《思考的快与慢》说到:我们得知道人的非理性,才能够准确地掌控怎样去表达才能变得更加有效。
先发影响力的核心:
1.注意力:
正向检验策略,我们的头脑证实容易,证伪困难,就是我们听到别人说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首先去想的就是好像有过,所以会觉得都对(比如说去算命,算命先生说的每句都好想符合)我们很少去想他哪儿不对,想他哪儿不对这件事情绕了个弯,很多人的大脑不愿意想这样的事。
2.联想:
人脑特别喜欢联想,有时候一个美好的比喻会拯救一个品牌,原因是他给你带来了一个非常正确的联想方式。不同的比喻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当有人把犯罪比喻成猛兽时,人们的建议是修建更多的监狱把猛兽关起来。当比喻成病毒时,人们的建议是要治病,注意教育,要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有一个哲学家说过:当你想说服别人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理由而是措辞,你的措辞决定着对方能不能接受你的意见。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影响力》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有没有值得我们参考的作品读后感?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文字书写的方式来完完成一篇读后感。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影响力》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和朋友都非常喜欢时尚,这本书正好集时尚、商务、休闲与一体,知识面丰富、涵盖的内容全面,讲解也很到位,形式也比较新颖,结构独特,整体给人感觉创意十足、内容实用、结构简单、让人一目了然、涉及的范围较广、适合人群较多,绝对是近几年见到的同类书籍中最棒的一本。
首先,全书不仅有我们熟知的政界、商界、娱乐界等诸多大腕面孔,还有一些平民百姓的大众脸,更有一些现实中的企业老板、商界管理层人士,让我从想象的装扮世界走向寻常人间的穿衣世界,对自身的装扮更有指导意义。其次,书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从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性别、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功能等层面详细做了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具体实例的装束,而且所有的实例都有专门的模特进行真人实拍,所有的真人实拍装束都由作者亲自现场搭配出来,显得更加真实和现实,指导性更强。再次,书中的真人实拍图片大部分都采用了拉线说明的形式,给人更加直观、形象的印象,阅读起来和学习起来更加的简单和便捷,所用的文字说明都是比较实用的,非常吸引人。
另外,书中还附赠了超清晰的DVD光盘,时间也比较长,里面涉及的内容更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老师的装扮之道也非常符合大众需求,确实是一本物有所值的好书。
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B.Cialdini)先生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作为一名实验社会心理学家,他在顺从心理学领域勤耕不辍三十余年。今年一月的一天,他来到当地的一家玩具店,为的是给儿子买一款在圣诞节前就承诺过的玩具——一辆大型的电动赛车,在商店里他碰到了一位以前的邻居,他俩上一次的见面已经是一年以前的事了,当时他们也是在这家商店碰到的,也是在给自己的儿子买一件价格很贵的礼物。通过交谈,他们才发现,这是几家玩具公司为了提高一二月份销售量(圣诞节后的一段时间是玩具销售在一年当中的最低谷)而玩弄的伎俩:在节前的广告中开始为电动赛车做广告,孩子们都恳求父母去买这些玩具作为自己的圣诞礼物,但商家并没有在市场上充分供应这些产品,没买到赛车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失望,只能选择其他价格差不多的玩具来做为节日礼物;节后,玩具公司继续为这款赛车做广告,小家伙们就更想得到这些玩具了,父母们为了兑现承诺只有再次前往购买,这一次他们发现,这款玩具供应得非常充足……发现真相的教授非常生气,要把买到手的赛车退掉,但他的朋友说到:“哦,那你这样做会有什么好处呢?你看,如果你把他的玩具拿走,他并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他只知道他的爸爸没有遵守诺言。你希望这样吗?”教授这才发现,在这场商业实战中,他已经出局。可怜的教授后来把这次失败做为案例,写进了一本书中——《影响力》(Influence:ThePsychologyofPersuasion),著作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销量达百万,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在描述这些场景的同时,教授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为我们展示了蕴涵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六条基础心理学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
招式一:互惠
中国有句俗话: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互惠的道理其实就是通过人际交往中的“给予-索取-再给予-再索取”的模式,用相对自己较小的付出,换取相对自己较大的汇报。在社会总体资源(关系、声誉、时间、金钱)的交换和重组中,有计划地实现自身交际网络的延伸和资源水平的提升。“花花轿儿人抬人”,讲求朋友间的交情和义气,大约就是古人的应用吧!
招式的要点是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而且应该是非常自然的好处。“情感帐户”中第一笔款应该是自己存入的,而不是预先透支。
在商业实战中,对方可能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极有可能会被拒绝的请求,然后,当这个请求被拒绝后,他可能会再提出一个小一些的、他真正感兴趣的请求,因为他觉得,第一个请求被拒绝后,你会有负疚感,做为互惠,你可能就会答应他的第二个请求。呵呵,这时就要小心了。同理可得,产品的“免费试用”也是为了通过消费者的负疚感而渔利;推销员对客户慷慨的赞美也是希望触发不等价的交换。
招式二:承诺和一致
信守承诺和保持一致往往被认为是优良的个人品质,但很遗憾,也常常被“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当一个承诺具有主动性、公开性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时,人们更愿意努力维护先前建立的自我形象,也就改变了自己未来的行为。
招式的要点是见微知著、循序渐进,继而釜底抽薪!汽车销售员往往先向客户报一个总体的低价,在你表示出购买意愿后,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忘了把一个主要部件的钱算进去。由于部件的价格相对汽车来说微不足道,你会慨然应允,但就在你计划将车开走的一霎那,他又发现……这就是书中所举的例子,不乏真实性。
这也告诉我们,在商业实战中,应该促使消费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公司的倾向性,哪怕这种倾向性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一旦建立这种倾向,消费者就会在这个方向上凭借惯性越走越远,最终达到商家的目的。在公司内部管理上,应该让自己的员工尽可能地将工作计划和目标写下来,最好能挂在显眼的位置上。
招式三:社会认同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每天接触太多的信息,需要做很多的决策,很多时候无法对整个局势进行周密的分析,因而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通常比较可靠的单一特征上,如社会大众对这个事物的判断来进行决策,但这种思维的惰性也就成就了形形色色的Sales。
招式的要点是要有不确定性和相似性。不确定性是指对自己该怎么做不是很有把握,需要依靠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相似性是指我们往往会仿效那些与我们类似的人,而不是与我们不同的人。
在商业实战中,国内很多大众消费品,如移动公司,就采用了这一招式。为何总是有一家人的画面在电视上出现呢?既因为它代表了多数人社会性的认同,也因为在那样的画面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招式四:喜好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或熟悉的事物。
招式的要点是刻意建立好感时应该在时间上远离现实的利用(如在赞美别人之后,紧接着提出一个要求),而不必担心远离真相(如明显夸大某人相貌中的优点),当然,适度的策划和针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方式也是需要的。此外,人和人的接触并不能必然带来喜好,有时甚至是产生更多的冲突,只有接触并合作,最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的合作,才能真正建立喜好。
招式五:权威
人们思维的惰性往往也表现为决策时,对权威意见的无条件顺从,在中国,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书中提到的电击实验非常引人思考,一群本性并非邪恶的人因为对权威的过度倚赖,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冷酷行为。教授更是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甚至有时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具有某项权威的象征,如穿了权威的衣服,有张尺寸略大一些的名片,我们就会对其毕恭毕敬。
招式要点是装扮成权威时,最好能在开始阶段说一些明显违背自己利益的话,如公司产品中无足轻重的缺点,以充分建立权威客观公正的形象,继而再对产品优点大书特书。“欧莱雅,稍微有点贵,但完全值得!”
在商业实战中,对于一些需要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购买决策的产品,广告宣传就要请用权威人士,哪怕这位仁兄只是在电视剧中扮演过“专家”!
招式六:短缺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失去某样东西或商品的短缺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往往愿意不加思索地用金钱去消除这种恐惧。人们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对短缺商品的(使用)体验,而是来自于对它名义上的占有。
招式要点是应把短缺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短缺固然难受,先得到后失去的短缺更难受,最近因社会竞争而先得到后失去的短缺更是难受至极!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同样的产品,消费者在短缺状态下的消费体验要好于供应充足时,如果是供应由充足变为短缺,消费者的体验更加良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时能感受到商业技巧和商业道德的碰撞。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正如书中的评论所说,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来伤人,那么它就是凶器;如果用来切菜,那么它就是工具。当别人用它来做凶器,侵犯我们做为消费者的利益底线,同时使得我们惯常倚赖的决策捷径失去作用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它来做切菜的工具,在反击奸商们的同时,也实现我们的商业梦想呢?毕竟,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总之,人性的弱点和优点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揭示——“自然人性”,也澄清了很多本不属于人性范畴的问题,如很多问题其实属于社会(组织)行为学的命题,我们姑且称之为“组织人性”,通过揭示和澄清,罗伯特教授让我们对营销中的有关伎俩了然与胸,发出“不过如此”的感叹,这必然会增强我们的信心。同时,也看到了自然人性和组织人性中潜藏的巨大而慑人的能量,如果能为我们所用,必定功效非凡。
学校安排我们看了有关情商与领导力的视频,我觉得收获良多,其中的案例特别多,一个个的小故事却蕴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快乐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个环境必须是和谐的,团结的,稳定的,这样有利于提升大家的幸福感。有的时候,员工工资不高,但是心情特别好,就比较稳定。有的时候,工资特别高,但是流动性特别大,这就是工作环境的问题。竞争是一定要的,但是我们需要的是良性竞争,并非恶性竞争。而且,这个环境还必须是学习型的,必须是有价值的。因为员工并非只需要工资奖励,所有人心里还是非常希望提升自己的水平的,工作难度要适中,换言之,要让员工有成就感。否则,非常容易没有幸福感,甚至产生消极的情绪。
第二,敢做比会做重要,没有完美。有了想法和建议,要付诸努力,否则,那只能是想法和建议。我自己的一个缺点是有了好的想法,好多不能付诸于实践。不能总在感伤过去,否则现在的机会也会错过。所以,以后的日子里,争取做到把实际的想法变成现实,人生没有失败,所以也没有必要去害怕失败,不存在的东西不足畏惧。
第三,侍强性,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给下属平台比指挥他做事重要。我们带班,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给同学们平台,让他们去展示。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成才。老师不能帮学生做太多事情,否则,老师锻炼出来了,学生却没成才。再有,好的班委的组建需要班主任像刘备一样,能够识人,大胆用人。学生非常喜欢在班里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现他们的价值。这样学生才会有动力。
第四,发挥优点胜过克服缺点,发挥优势胜过克服劣势。对于自己,我们要懂得什么是我们的优势,什么是我们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不要一味的沉浸在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上。对于学生和同事,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不要总在关注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一个团队,肯定是互补的,肯定是相互弥补不足,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有优势来弥补不足。
第五,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高,能把书读完;情商高,能把事情做完。情商做人,智商做事。提高自己的情商,对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工作都非常有益处。
今日把影响力这本书看完了,感觉收获很多啊。
这本书从实例开始讲起,分析了我们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一些条件放射。同时用实例分析了,人们利用这些原理提高说服别人几率的案例。
这六种原理是人们在从小成长中养成的一种条件放射。基于这几种原理,在成长中为我们供给了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应对海量的信息,然后做出快速的确定。所以这几种原理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本书中重点提到了,一些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提高自我的说服力的。在社会中,我们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他为我们给出了几种办法的总结。这本书六种原理,最开始有案例入手,分析出所用到的典型的原理。之后分析这种原理出现的原因,再用实验的方式总结出影响它的因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具体的应用,还有与之相关的一些变化。最终提出应对这些情景时我们的应对方法。
互惠————礼尚往来,这个影响社会提高的条件放射。应为互助,才有人类的发展。这个人类活动最根本的原则。
互惠策略:
付出—使对方产生负债感———提出自我的要求———到达自我的要求。
决绝—退让策略:
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做出合理的让步—是对方产生负债感———提高第二个要求成功的几率
承诺与一致原则:一旦原则某种立场,就会产生与其一致的压迫感。
提高一致性的方式:书面的,公开,的声明,然后是由自我主动做出的决定。
社会认同:是影响人们最重要的一个原理。当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思考的时候,就没有人会想得太认真。
多元无知效应。相似性—维特效应。
喜好:优秀的外表,相似性。称赞,接触和合作。关联这些都会增加喜欢一个人的几率。这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权威:头衔,衣着,外在标志,这些都会成为认证权威的一部分。
短缺:常用的商业模式。他提到了一个原因:心理抗拒。好奇心算是心理抗拒的一部分。人们总是对不容易获得的东西抱更大的占有欲。
这几种原理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应对一些问题中,几种原理都会有所表现的。说到那里想起了:如果想破坏友情就向他借钱。其实钱没有错,朋友也没有错。人们的互惠心理已经渗入骨髓。如果不还钱,就破坏了互惠原理,破坏了承诺,这两个方面又进而影响到喜好,应对三大原理的影响,除了最基本的血缘关系,其他都经不起不还钱的考验哇。
根据这本书,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本书专门介绍如何选择西装的书,里面提到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东西。在社会交往中,首先是合乎身份,合乎场合的着装,是十分重要的。之后诚信是首先得,之后再正式交流中,其他几种原理开始发挥作用。互惠,承诺,如果能合理的巧妙的使用这些原理。将会大大的提高我们说服力。
吃瓜群众表示这本书在30几岁再看再写或许才能写出一点真正的东西。
接触到这本书契机是设计也有很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同时也脱离不了社会与用户群。这本书前前后后我也算是读了两遍,可其实不太敢下笔写这本书的感想,总感觉以自己浅薄的知识怕是都凑不够微信原创文章的300个字;但同时又想记录下这个时期对这本书的看法。所以自己抛了一次硬币,上帝大概是无聊了,连我写的这篇文章都想收。
《影响力》的作者是有“影响力之父”之称的罗伯特·B.西奥迪尼,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教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都在研究影响力。我读的译本是闾佳翻译的。(该译者之前还翻译过《牛奶可乐经济学》)
整本书分为7个部分:影响力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即时的影响力。
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曾说过:“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内心os: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懒促使社会进步!)
从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可以得出三个点。
首先,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在人们的生活中相当常见且对于人们也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事情细节进行分析,我们都知道勺子可以用于餐桌。我们的潜意识和过往经验会对我们遇到的事情进行归类,一旦触发到某一种模式的特征,就会不由自主地作出反应。比如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满头白发的老人,就会认为给他让座是一种责任。
第二点就是,商人会利用影响力的武器谋取利益。当然谋取利益也是商人的天性。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成为白白的韭菜,被人割了一茬又一茬。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商业套路,贵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更好的,打折力度越大说不定原先的价格提高了好几倍。
第三点,有时候使用影响力武器并不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像杠杆原理一样,轻轻一动,就会拥有巨大的力量。想起以前同班同学的一个故事,他只要每次考试考不好,回家面对父母的第一件事情必然是装作身体不舒服,然后在他父母一脸担心的时候将自己的考试成绩和盘托出,这个时候,要是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那效果就更好了。(之所以想起这件事情,也是因为书上第一章节后面的读书报告)。其实大家有时候都在使用一些心理技巧,因为跟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比起来,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第二章的主题是互惠!
每一笔债都还得干干净净,就好像上帝他老人家是债主—拉尔夫 ·沃尔多·爱默生(来源于《影响力》第二章开篇)
互惠原理在人类生活相当普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现在对非洲的资金援助,我觉得是有当初非洲国家帮助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因素在里面的,毕竟有个说法“中国能进联合国是非洲兄弟抬进去的”。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的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当个有礼貌的孩子,不可以自私抠门,收取别人好处的同时要回报。这也是互惠原理的精髓。
每个星期去超市储存干粮的时候,都会在离超市很近的地方看到正在发传单的隔街美容院职员,他会热情跟你打招呼,并赠送免费的使用产品,还说想要更好的体验,就去他们店里。我记得我搪塞过最烂的理由就是我只是路过想去超市上个厕所。还有一次,我朋友看到我被职员困住,上来拉起我的手,气势汹汹地走了。(为我可爱的朋友点赞,其实当时的我只是觉得那个职员十分有趣,很少见过有这么固执的)。
有时候,互惠不一定是需要有实际物质支持的,一段话等等也可以有其影响力。这就像网上(你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有个每天关心你的人,突然有一天问你借钱且金额并不是很大,一定比例的人都是会借,就算被骗,因为金额不大,多数人都不会报警。
有次拿着冰淇淋刚出麦当劳的门,碰巧有健身房的人在发传单,因为我当时一手拿着冰淇淋,一手拎着包,没有接传单。那个职员似乎也看出了我的为难之处,于是开口道:“冰淇淋少吃,不健康而且容易胖”。在这句话职员并没有跟我推广他们的健身房,可以说是一句非常关心我的话。我以后要是真的因为冰淇淋而过于肥胖,说不定真的会去这家健身俱乐部。(内心os:现在套路都这么深了吗!)
如何能够避免我们被别人的互惠原理所利用?政治老师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对方提出的建议确实有益。比如你正疯狂想学英语,但是自己自学又自制力不强,这个时候碰到个较权威的培训机构给你电话推销,其实你可以考虑一下。如果是另外一种,对方的建议只是想从你身上获得额外的利益,那你就没有必要理他们了,毕竟黑名单也空着很久了。
第三章:承诺和一致!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反悔要容易—达·芬奇(来源于《影响力》第三章开篇)
我总在想,言行一致真的那么重要吗?及时止损不是更好吗?
1818黄金眼总是能吸引我的视线,通过他我知道下次同事或者朋友去整容千万不能去哪家诊所。
记得有个事件是,一位年轻的女士要去打破尿酸(说实话,那个女的年纪我记不清楚了,但女生总是喜欢别人夸自己年纪小的),刚开始只答应打一针,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女生打了三针。因为美容院的职员会用各种优惠来鼓动你消费,一旦你刚开始松口答应了,他们就会变本加厉地说服你,巴不得把你银行卡里的钱都划到他们的账户上,最好还是不交税的那种。
承诺在一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给出了某项承诺代表你认同了某件事情,并且会努力地去达到某种结果。这或许也是监督的作用。比如a某想要考上某名牌大学,然后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你的父母、亲戚、以及朋友。大多数情况下,a某都会竭尽全力的去考,他不想让自己丢面子,是个不守诺言的骗子。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觉得某个承诺非常细小就轻易答应,这都有可能成为把柄。或者说自己的认知也会随着烦碎承诺的积累而达到某个质变点。千万不要保持死脑筋的一致,对当前的事情找出合理的支撑点,例如我只是想买一杯咖啡,对加10块钱获得下次的购买机会并不感兴趣。星巴克总是向我推荐大杯的优惠让我很不开心。
这里提到的三个点,影响力的武器、互惠原理以及承诺和一致是这本书的前三章,在我们生活中大多情况都是有益的,但是也架不住有人利用这些来欺骗。所以还是需要了解行为和心理,留个心眼,而且用这些原理去研究生活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其后的四章且听下回胡说八道。这应该是开这个公众号以来,写的最长的一篇文章。或许是因为满足了自己的咖啡瘾,大脑有点小兴奋!
在没看《影响力》这本书之前,我对影响力的见解很简单。以为就是个人魅力。在那里,我想举一个对我影响很深的事例。
小时候,我有个小伙伴,长得很灵气,样样事情都很强,玩耍也不例外。我虽然跟她很要好,但这并不能减弱我对她的羡慕跟嫉妒。当时有段时间流行玩公仔纸,有点类似于赌博,我在那一段时间,费尽心思从别的伙伴那里赚了很多,当宝贝似的。
我找来她跟我一齐玩,但是我从头输到尾,我的心里越来越生气,脸色也越来越难看,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最终我无比沮丧地把这几天赚到的全部家当都输给她了,就在她赢完我最后一张的时候,她慷慨地把赚我的全都还给了我,还把她自己所有的都送给了我。这些公仔纸在当时那段时间对小孩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我输了,虽然心里极度不舒服,但我并没有无理取闹,还是相当淡定的。
不可否认,还是一个孩子的她,是多么聪明,在我面临失去一切的时候给了我两倍,即将厌恶她的时候,成功地转化成死心塌地的感动。
没看《影响力》之前,对影响力的理解是很感性的,以为特定的人,特定的情境,影响特定的人。
《影响力》把你对影响力感性的思考转变成了理性的理论指导。它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就应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
互惠原理之所以能够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必须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协也能够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能够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到达自己的目的。这个简单的技巧能够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如同我上面所说的事例正是影响力中互惠的结果,这是一种共赢的智慧。
心理学是博大精深的,同时它不是工具性的东西,见效的时间没那么快,影响力也并不是一种技巧性的东西,有很深的内涵和复杂性,需要人慢慢地揣摩领会,在运用中得到深切体会,一旦熟能生巧时你就可信手拈来运用自由,那时的感觉是很美妙的。
《影响力》是一本好书,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作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教授,沉浸于顺从心理学研究三十余年,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为我们揭示了蕴涵在顺从背后的六条基础心理学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不同于枯燥的说教,《影响力》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故事或实验向我们证明了那些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根本不会意识到的现象背后的原理有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坦诚地讲,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匆忙应付中阅读,囫囵吞枣。出于教师的秉性,阅读中总想急功近利地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却似乎总也牵扯不上关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列举的一些简单的事例所吸引、震撼,在共鸣中也有了一些与教育沾边的思考。
一。审视教育的无力感
在《影响力》的第三章承诺和一致中有一个案例: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至四年级的小男孩不玩诱人的机器人玩具。当他用惩罚威胁和执法约束孩子的时候,22个男孩只有1个男孩摸过玩具;6周后,当他不在的时候,他的威胁就失去了效果,77%的男孩选择玩机器人玩具。在第二次试验中,他只是对孩子说当他暂时离开房间时不要玩这个玩具,因为玩这个玩具是不对的,并没有威胁孩子。6个星期之后,2/3的孩子没有玩这个玩具。
对于实验结果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赞同的,威胁孩子,只能得到暂时的顺从,最后效果肯定是不佳的,特别是当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的时候。反思自己,作为教师或班主任,我经常习惯于约束式的教育,教条式的规范和惩罚性的威胁。在面对拒绝服从和屡教不改的学生时,又会因政策、法律缺乏对学生合理惩戒的支持而感到教育的无力感。工作中经常听到身边的老师有赌气式的评判某某同学早该开除了,也时常会遇到个别班级扣分就让学生走读的惩戒管理引发的矛盾。反思案例中的两种管理方式的实验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只有让学生获得内心价值感的认同,才会形成良好而又持久的行为习惯;简单粗暴式的惩戒约束会出现反弹。教育管理的无力感实际上是正确价值观念宣扬上的无力感。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往往受社会不良习气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应该既看到学生的失当行为,更应该了解此行为背后的观念支撑,在日常管理中强化渗透班级价值取向的教育,关注个体性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另外,面临社会转型期的到社会大环境,教育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过于松散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对学校管教过分的期待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更应强化家校等多方合作育人,形成教育合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贴近学生,坦诚交流,宣传正能量,以行为示范引领学生成长。
书中还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样对我有启示,如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可以利用社会认同感的原理,给孩子看一些同类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录像,而不是纯粹文本条文说要怎么做,或者背行为规范等等。
二。反思教学的落实力
书中有一个沙滩偷窃事件的例子,在沙滩上随机选20人,在其一侧放置物品后走开,再让研究人员扮演小偷行窃。在面临偷窃事件时,未受到看管物品委托的阻止只有4次,而接受委托的阻止达19次。这个简单的案例也给我许多启发,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出清晰的学习指令和做出准确的学习要求,对保证学习的效果意义重大。课堂的要求越细致,学生学习效果越好。教师合理的学习指导、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和师生间默契的配合是落实教学实效的关键。反之,一堂没有指令和要求的课是迷茫的,知识如同沙滩上放置的物品,没有委托,缺少管理,即使再富有负责心的人也会不自觉地选择忽视,再认真自觉的学生也会懈怠。我们经常发现身边的学生不自觉的下滑,有的学生不是不想学,是学不会、还有的学生很能学,就是学不好;教师一次精心地布置练习作业,一次有效的课堂组织或准确的点拨,一次入心的谈话可能就是打开学生成长大门的金钥匙,
作者还告诉我们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可见,让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标对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也十分重要。
三。积淀工作中的思考
《影响力》一书中揭示的顺从心理学的六大原理,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审视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思考我们简单行为背后的意义。书中列举的事例平凡、朴实,却在作者层层的拆析中赋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方面源于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也源于作者在生活中的思考与积累,其反思和累积意识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作者从一次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的经历中,发现了商家精心设计的促销陷阱,愤怒之余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进而转化为自己写书的素材、富有说服力的案例。反观我自己的工作中,每天都会遇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却难做到适时适当的思考和整理。缺少了工作中的沉淀和静心思考,教育教学工作徘徊不前。纵观教育界的名师、大师,大都具有在日复一日的简单工作中经常思考、反复积淀的习惯,在不断累积中获得了超越常人的教育教学能力。
掩卷反思,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读一些这样的书籍,多一些思考和积累,夯实自己的理论水平,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不求多大成功,至少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正如书中所说的,对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对情况的不了解总是让我们盲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禀赋、处境或经历的人;但掌握了法则,能让你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
《影响力》里介绍的最后一个定律是:短缺。物以稀为贵,因此我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短缺原理的影响。在《稀缺》一书中提到,稀缺所带来的陷阱远比其带来的红利更多。由于人的带宽有限,人在稀缺状态时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稀缺的对象上,而忽略其它的东西。与此同时,我们对稀缺之物的价值判断也会远超于它在非稀缺状态下的价值判断。
因此,当卖家告诉你这款商品数量仅剩一两个时,或者这栋房子已经有人来看过而且他明天还会再来时,你很有可能会马上觉得把它买下来,尽管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前你可能并不想买它。
除了数量的限制,对时间进行限制也是依从业者惯用的技巧:限时优惠这种方法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于是你又对销售者说了yes。
短缺除了会引发对短缺之物的需求,还会引发我们对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的抗拒。当某种东西变得比较少,我们想获得它的自由受到限制时,我们就会对它产生一种更加强烈的欲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双方家长的阻止下最终选择了殉情,但如果他们只是一对普通的情侣而不是仇敌的孩子,他们的爱情不会这么浓烈,甚至很有可能在几个月之内发现彼此并不合适而分手。
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有吸引力,被禁止的人就越是想得到。这一点在教育上很有意义:对于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东西,像垃圾食品和电子游戏,如果严格禁止孩子们接触反倒会适得其反,反倒不如平常心对待并且加以引导。
那短缺面前,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呢?知道短缺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方式并不足以保护我们免遭它们的伤害,因为“知道”是一种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会被短缺引起的强烈情感冲动所抑制。
我们需要一个包括两个步骤的应对方法:
1、一旦我们感受到短缺所引起的情绪冲动时,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冲动作用作为使其立即停下来的信号。我们应该冷静下来,重新恢复理智。
2、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想要这样东西。假如我们的目的主要是拥有它,那么我们应该根据它的稀缺程度来决定它的价格。而如果我们想拥有它是因为它的功能,那么我们应该记住,无论这样东西是稀缺还是充足,它的功能是一样的,稀缺的小甜饼吃起来并不会更美味。
在看这本书以前,总认为影响力就是自我影响别人的潜力,此刻看了《影响力》的一小部分,第二章的《互惠》,作者把它剖析得很透彻,我觉得该书写得十分专业,里面的一些字句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还需要我慢慢去细读,下方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
我认为影响力就是过去事情的印象,这种印象在左右着我们这天、明天的行为,也许是正面的影响,也许是负面的影响。总尔言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昨日的、过去的事情的影响。该书将这种规律系统的揭示了出来,它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或者是固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复印纸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太复杂了,而我们理解到的信息也太复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简单的掌握着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互惠原理)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我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人们要想持续清醒的头脑,持续清晰的决定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候就算明白自我会被骗,人们还是会踏进这个圈套,仅仅是因为期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但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务必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搞笑的是,我们在实施互惠的同时,有时免不了自我也会变成互惠的“猎物”。复印纸
书越读越有意思,我必须会好好读完这本书。边读边反观生活中的现象,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此来更好的改变自我的工作和生活。互惠是人们身边一种有效的影响力的武器,就是看你如何去利用它,或者说如何去应用它,关键是如何创造性地应用它,因为很多人都在用它来谋取利益。
影响力的积极影响技巧
理性的方法:逻辑说服,合法化,交换,说明。
社交的方法:交际,诉诸人际关系,咨询,缔结联盟。
情感的方法:诉诸价值观,树立榜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老板分配了一项工作任务。需要下属配合完成。作为领导者,应该如何分配任务,以及怎样把任务的精神传达下去。如果在通知下属时,同时告知完成此项任务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如果做的不好,会有什么后果。这就是简单的逻辑说服。作者在他研究的45个国家中有44个国家的人最常用的影响技巧就是逻辑说服。不仅使用的频率高,而且效果非常明显高于其他方式。
同样上面的例子,如果领导在分配任务时,只是简单的交代要做什么,因为是老板的吩咐,所以不由分说必须完成,这是合法化。合法化的局限性在于,如果过多地使用会造成反感。
仍然用上面的例子,如果领导在分配任务时,说大家认真做吧,晚上我请大家吃饭。这就是交换。
影响力的消极影响技巧
回避,分为三种形式:责任回避者,冲突回避者,消极攻击回避者。
操纵
胁迫
威胁
这是四种消极的影响方式。正如我朋友跟我说的,自己正是书中作者提到的回避的第一个类型——责任回避者。看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内心里自己是这样的。在工作中总是采用回避策略,下属就会意识到你经常不愿意承担责任,会对你失去信心和信任,也会对你失去尊敬。那么如何改变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如下方法:
首先,确认你何时回避了冲突或责任。努力弄清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回避与恐惧有关,因此要努力了解你怕什么。有了责任,最好小步前进。寻求或接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的责任。这么做也许很困难,你也许会讨厌,但是克服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正面相对,学会对付它。大多数人发现,真正可怕的东西很少。一旦他们了解到这一点,事情就简单多了。学会面对冲突也许更困难,因为冲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杂乱无章。其结果可能很严重,可能伤感情,也可能导致相当长时间的憎恶。
朋友很兴奋地跟我说,这段话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我说还好你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可以慢慢改变的。从承担一个小小的责任开始,从面对一个个小冲突开始,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做好管理工作。
影响力的最终达成效果
影响力的积极和消极方法,我们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在选择运用哪一种影响力的方法时,我们首先要问自己:你影响别人期望达到怎样的效果,是服从还是承诺。比如说,你给下属安排了一项任务,简单的吩咐之后,他顺从地答应去做,那就是服从了;而承诺意味着自愿卷入情感的洪流,主动愿意完成某项任务。如果说想要简单的服从,那么逻辑说服,合法化和说明等方法足矣。但如果想要达到主动参与的效果,那么就需要我们能够运用诉诸价值观和树立榜样等方式。通过诉诸价值观,能够打动别人的心坎,才会引起共鸣。
当然了,影响别人也会遇到怀疑,反抗和不服从的结果。通过学习影响的积极效果,我们可以常常反观自身,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是否在恰当的情境中使用了恰当的方法;如果失败了,反思应该怎么做会更好。就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费因伯格管理“9.11”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赔偿基金时。有一次,他对一位受害者家人说“我知道你的感受。”那位受害者家人直率地说“你根本不了解我的感受。”费因伯格在和受害者家人沟通时,使用了说明的方法来影响他人,但是并没有达到影响的效果。而是受害者家人成功了影响了他。
《影响力——技能与实操》是一本很有操作性的书。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影响力的各种积极技巧和消极技巧,在每个章节都有罗列基本概念,使用方法,以及对读者提问引发读者思考。仔细研读本书,你既可以认识自己的影响力能力,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决定怎么努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值得一读!
在看这本书以前,总认为影响力就是自己影响别人的能力,现在看了《影响力》的一小部分,第二章的《互惠》,作者把它剖析得很透彻,我觉得该书写得非常专业,里面的一些字句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还需要我慢慢去细读,下面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
我认为影响力就是过去事情的印象,这种印象在左右着我们今天、明天的行为,也许是正面的影响,也许是负面的影响。总尔言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昨天的、过去的事情的影响。该书将这种规律系统的揭示了出来,它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或者是固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复印纸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太复杂了,而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也太复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轻松的掌握着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互惠原理)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人们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清晰的判断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候就算知道自己会被骗,人们还是会踏进这个圈套,仅仅是因为希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可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趣的是,我们在实施互惠的同时,有时免不了自己也会变成互惠的“猎物”。复印纸
书越读越有意思,我一定会好好读完这本书。边读边反观生活中的现象,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此来更好的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互惠是人们身边一种有效的影响力的武器,就是看你如何去利用它,或者说如何去应用它,关键是如何创造性地应用它,因为很多人都在用它来谋取利益。
丰富知识读书可以使人了解很多从来不知道的,在读了《绿野仙踪》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文学才华,很多人会想用文字来整理自己的感悟。如何写好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读后感大全小编整理的影响力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了此书,对有些商业活动和社会现象作了一个分析,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成了影响力的受害者,当然也有些人是影响力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早就了解了影响力的魅力,并且运用了一种或者多种影响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什么是影响力?就是抓住人的心理特点说服别人,使人顺从,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本书列举了六种影响力:1、互惠;2、承诺和一致;3、社会认同;4、喜好;5、权威;6、短缺;其实我觉得生活中或者工作中还有另外的一些影响力被使用到,比如:同情。书中用了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来分析这六种影响力,其实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频繁地接触到影响力。接下来说说各种影响力的特点:
1、互惠:互惠原理指的是,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会想以同样的方式去回报对方,而不会无动于衷,更不能以怨报德。如果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对方,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负债感,或者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对方真是个好人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债感或结论会越来越深刻。那么,一旦某天,对方需要你回报的时候,即使远远超越了当初他给你的恩惠,你也同样乐意付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了。
2、承诺和一致:陈安之的成功秘诀中有一条:在公众面前许下承诺。承诺是指导一个人行为的航标。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自己承诺,他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通常这种情况下,会跟自己找一个平衡点。
3、社会认同:如果一个交警闯红灯,估计后面所有过马路的人都会跟着闯红灯,但是如果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气息的小青年闯红灯,会有几个人跟他一起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力。被社会所认同的,就意味着是正确的。
4、喜好:人往往会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
5、权威:因为专业,所以权威。因为不专业,所以要相信权威。
6、短缺:商场打折促销的时候,某种商品每人限购四套和每人限购两套,哪一种更让有购买欲?事实证明,一个人害怕失去某种东西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心理更加强烈。
7、同情:看看街边的职业乞丐,是否正是利用了这种影响力呢?
关于影响力的案例,第一个反应在我脑海里的是:传销。我猜传销组织的头目绝对是一个非常善于利用心理学知识的人。传销组织者至少会运用到四种以上的影响力:互惠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以及承诺和一致原理。
第一步:利用喜好原理。通过熟人(往往是最好的朋友最值得依赖的朋友)把被害者骗进传销组织。
第二步:利用互惠原理,熟人及他的"同事"会对被害者特别好,这时即便受害者知道自己被骗了,很生气,他们也能让你的火发不出来。
第三步就是利用社会认同原理,此时熟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地介绍组织里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如教授,传统行业中的富翁等等为社会认同的成功者)给被害者认识。这时,受害者的心理是:他们比我成功,他们都来做传销,那么说明这个行业可能是正确的;
第四步就是利用承诺和一致的原理,此时受害者会有一种心理压力:我当初出来的时候告诉了家人朋友自己是出来挣大钱的,是最好信赖的人介绍的,如果此时回去,一定会被大家看到自己的失败,一定会很没面子,何况此时根本走不了,与此同时,其他成员会跟他介绍自己当初是被哪个最值得信赖的人"骗"来的,这时候受害者会从这些成员的相同经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于是既来之则安之,一步一步地听从传销组织者的摆步。
通过对影响力的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某些行为,减少被骗的机会,同时对于销售员来讲,这也是一本销售心理学的教材,若能深刻地学习并加以利用,将其发挥到极致,必能对赢得订单有很大的帮助。
①互惠原理。也就是所谓的人情债,对方给我们任何好处,我们潜意识都想给予回报,甚至对于硬塞给我们的一些不需要的给予,我们也会很难拒绝。
②承诺和一致。我们做出承诺之后,会给自己心理压力,让自己兑现承诺,甚至明知是错的,我们也会在潜意识里说服自己。比如,女人嫁了渣男,即便发现问题,也很容易妥协,付出越多,也就越难离开。
③社会认同。当我们对于选择不确定时,习惯以别人的选择作为判断的标准,比如,路边有一个人遇到困难,路人越多,伸出援手的可能性越小,不是因为冷漠,而是不能确定他是否需要帮助,因为大家都没帮,同时,越多的路人意味着自己的责任越小。
④喜好。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一些正面特点,比如才华、善良、诚实等,而且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被评价者因为自我形象与评价的一致性压力,也会容易向这些品质靠近,这就是“相由心生”,其实更是因为“相貌”,所以生心。
⑤权威。人们本能的相信权威是正确的,比如和你说话的是一位行业专家,你潜意识就会相信他的话,甚至于在自己信任的权威面前,我们愿意落实他下的任何指示。比如,一个穿制服的人会自带信任光环,一个有头衔的人会被别人尊重。
⑥稀缺。一样本来毫无吸引力的东西,仅仅因为稀少就立刻变得迷人起来,这种稀缺并不会提高东西的品质,但是会催发人的占有欲。
《影响力》这本书很早就我读完了,只是读后感一直搁着没有时间写,起先我是准备像往常一样写读书笔记的,读完后我改变主意了,决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和现在武汉市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写一篇读后感,《影响力》读后感。
4月初的某一天我在亚贸上完课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回家,在阅马场,上来一男子,我注意到了他,人此行头比较邋遢而且还是残疾人,身上背这个运动包,样子特别滑稽,身上脏兮兮的,他上车后没有刷卡也没有给零钱,就对司机很客气地说了声"谢谢"。司机也没有说什么直接让他上了,我当时想,这司机还蛮人性的,因为我每天这路坐公交车,经常有乘客逃票或少给钱的情况发生,司机常常为此大发雷霆,也因为常常有这样不自觉的乘客,司机拒绝及时赶路,导致我们这些上班族迟到(当然因为这种情况迟到比较少,因为真正因此停留很长时间的司机也不多,我不是在为自己偶然的迟到找借口,其实我很少迟到)。其实车上当时空余座位还蛮多,但奇怪的是这位特殊的乘客并没有找个位置坐下来,而是在靠近下车门的位置站着。过了一会儿,他居然很陶醉地唱起了歌,这么晚下班的乘客大都一脸倦容,他却那么有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起来觉得自己好傻,就在这会儿,我还没有意识到他实际是在"卖唱",等到他挨着向大伙伸手要的时候才察觉到,不过我和很多人一样,很心安理得的给了10块钱,心想毛不准这是一个汶川地震后的幸运儿呢,这样自己也算是在献爱心吧,虽然10块钱不多,毛不准就是他一天的生活费呢,心里想着还挺得意的。
这件事就像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一样抛在脑后了,知道5月中旬的时候,同样是在亚贸上课,也同样是坐同一辆公交车,仍然是在阅马场车站,上来一个残疾人,他没有买票,只对司机说了声"谢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眼前这个人,不错,就是上次那个残疾人,还是同样的行头同样的装扮,那衣服脏到恰如其分,头发乱得恰到好处,再过一点估计司机就不会让他上车了,再干净一些恐怕就没人愿意同情了。唱的仍然是上次那首歌,站的位置都没变,之后也是逐个要钱,我心理生气不好发作我只好低头玩手机游戏,不理他,他停顿了一会儿走开了。之后他在古琴台下了车。别人大多数都给钱了,我这次没有给,因为我觉得这个人是个骗子。
大家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就在昨天,对,就是20xx年6月9号,我下班后在公交车上有碰到了他,一切程序都没有变,除了我不但没有给钱,反而很气愤的对他说了句"你已经第三次向我要钱了,这也太戏剧化了吧?"他并没有表示惊讶,甚至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只是很快在下一站下车了。这会儿,想到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当时很气愤,很想对所有乘客揭穿他的骗局,但我没有,我想,即使我现在揭穿了他的骗局,恐怕我下一次再碰到更高明一点的骗子还是会上当,因为大多数人在这些事情上都是很感性的,不会仔细去考虑是否受骗,也就是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其实这些不算高明的骗术我们应该能识别,为什么偏偏上当了,弄清楚这一点,就可以保证我们以后少上这样的当,读后感《《影响力》读后感》。其实,《影响力》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阐释。按照书中的说法,我们作出的所有行动都可以看作是受到一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种因素就是--权威。是它在支配着我们在这样高明的行骗者面前做出错误的决定。
比如,我们如果在某一公共场合,一个衣着平平、没有任何出众相貌的小贩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说某支股票价格会在一个月内翻一番,我们可以肯定大多数的人都不会相信他,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更准确地说是在心中--他没有任何值得人们信赖的地方,因此人们不会相信他的"谎言",即使他说的全是真的。但是如果是一个相貌威严、戴着眼镜的学者在一个高档学术报告厅里发表同样的演说,那么大多数的人都会立刻做出现在就去买股票的决定,即使他说的全是谎言。因为,人们从心底里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一点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不是吗?我们为什么会相信第二个人呢?这就是影响力中所说的"权威"为什么他是"权威"?这个是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的,虽然我们不会用严格的定义去判断是否权威,但是眼睛总会通过一些信息告诉我们的大脑做出是否定义为权威的概念。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第二个人的穿着更容易让人相信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在面对眼前的陌生人时,你是相信一个穿着一本正经的学者,还是一个相貌邋遢的街边小贩?就像我遇到的这件事情中,也是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信息让我们默认了他值得同情,虽然他很不幸被同一个人撞到三次。通常,我们会认为乞丐一般都是穿着破烂、装得楚楚可怜的样子,以此博得人们的同情。的确,我们见到的乞丐也是这个样子。于是,这样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凡是乞丐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相貌可怜,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人时就会以此判断他们是乞丐。当事实情况与我们的"思维定势"发生冲突时,我们会怎么样呢?答案就是:我们会失去判断的标准,从而做出错误的行动。呗我三次撞到的这个乞丐,就是因为其利用了我们的"思维定势",所以他才改变形象,从表面入手,树立自己的"权威"的表面,打消人们对他的疑虑,从而达到影响他人做出错误行动的目的。而事实也证明,他这样做也的确是成功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如果说让每个人碰到类似事情都认真思考一番再决定是不可能的,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也会有更加高明的骗子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心甘情愿地为他做出牺牲。现在只要出门,几乎竟能撞到躺在路边或者跪在路边行乞的人,有老人和小孩,也有中青年人,有残疾的也有肢体健全的。我想,要真正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恐怕应该是怎样做到不要出现这样的骗子,这个恐怕需要调动很多元素才能完成,包括教育和国家政策等等。比如,如果残联能调整政策更好的帮助残疾人受教育和就业就是一项不错的措施。
社会认同原理几乎是《影响力》一书中讲的依从策略里最常见的,它的意思是: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
同样的,社会认同原理一方面给予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捷径,另一方面也使得有心之人以此从我们身上牟利成为可能。社会认同原理最让人痛心的一个例子就是,遇到有人在大街上发生突然发病或者被抢劫这类突发状况,周围有很多路人看到,却无人伸出援手。每每出现这种报道,都有很多人感慨现代人太冷漠人心不古什么的。
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真实的原因并不是现代人在变坏,那真相是什么呢?首先,当现场有几个可能帮忙的人时,每一个人的责任感便降低了,每一个人都以为其它人会帮忙甚至已经有人帮了忙,结果却是没有一个人帮忙。其次呢,在碰到一件突发事件时,我们很自然地会先看其它人的反应再对这件事的紧急程度做出判断。可是,其它的目击者也在从其它人那寻找判断依据。而我们都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得沉着稳定,因此寻找证据的过程也是不动声色的。于是,每个人都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这件事情就被解释成了一个非紧急事件。
那么,面对突发状况时应该如何自救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旁观者并非冷漠,只是不了解情况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责任给予帮助。此刻,你应该做的是,在旁观者中寻找一个看上去更有能力和意愿给予帮助的人,看着他、指着他说:那位穿XX颜色衣服的先生(女士),请帮我......这一条技巧是《影响力》的作者认为这本书里介绍的技巧中我们最应该记住的。
而要避免机械化地依从于社会认同,方法是注意区分外界给我们传递的我们想依从的信息的真伪,这一般是很容易区分的。
最后,再分享一个小技巧:与我们类似的人的行为对我们最有影响力,所以啊,想要教会家里的小朋友某件事情,让他的小伙伴来教或许比父母教的效率高好几倍哦。
影响力读后感
今天把影响力这本书读完了。它不像一般的书籍总是很肤浅的在表象探讨问题,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是透过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然后很深刻的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让人很受启发。但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来伤人,那么刀就是凶器如果用来切菜,那么它就是工具。
这本书主要讲了六方面的内容。首先讲到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应该以另外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对此无动于衷,就像孔子说的要以德报德,而不是以怨报德。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运用了此原理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病人想要医生在做手术时能更认真更细心的照顾,就塞很多的红包,医生由于受到好处,根据互惠原理他们做手术时会更认真细心。企业为了更好的销售业绩,往往贿赂一些官员或者一些采购部经理,而这些官员或采购部经理由于互惠原理会给这些企业更多的订单和利润。第二个是承诺和一致原理。此原理认为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就像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在公众场合总是表现的很虔诚,因为要受他们信仰的约束。比如和尚在饭店吃饭如果大鱼大肉的吃,人家就认为他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第三是社会认同原理。此原理认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到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
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当很多人都去做某事的时候,原本觉得不对的事,只因做的.人多了,这事也变成了对的了。在初中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订婚了还没有结婚就先怀孕了,当时她挺着个大肚子来给我们上课,很多学生老师背后都对她指指点点。现在很多女人订婚了然后挺着个大肚子走进结婚的殿堂,也没有人说三道四,原因就是这太普遍了,没必要大惊小怪的。这样的转变,就是做的人多了,自然的被认同了。第四是喜好原理。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这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没有谁会对此感到惊讶。第五是权威原理。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让我知道了,你要想影响别人的看法就先亮明身份,你不想影响别人的看法就不要告诉他你的地位。第六是短缺原理。“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全面的影响,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我是一个不太愿意从众的人,通常别人鼓掌,不会引起我的鼓掌,我只会对自己认为值得的情况给予掌声,这使我主观上去忽略别人对其他事情的看法,也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如果我是生活在群次很低的人当中,我的这种做法会给我带来一部分的收获与不同,可能让我鹤立鸡群,让我变得出众,但是,一旦我生活在群次高的人当中的时候,结果就完全相反了,比如,别人都
去上课,而我在寝室里逃课,别人都去参加讲座,我却悠哉的找朋友玩,我的这种做法遵循着一致性原理,让我为仍然做着出众事情而感到与众不同,使我失去了应该有的从众感。
我们为什么会不断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水平会越来越高吗?年长者的能力一定会比年幼者高吗?
《影响力》告诉我们,个人进步的源泉在于刻意的学习。而刻意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我们的欲望。我们有黄金屋欲望,有颜如玉的欲望,有获得尊重的欲望,有追求完美精神世界的欲望,有自我实现的欲望。
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自我满足,容易自我懈怠。我们有许多人都会为自己设一条水平线,一旦觉得自己达到这条水平线了,就会停止刻意的学习。
我们有时又只会片面去追求欲望的满足,本末倒置,不懂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才能够真正的完善自我。而世上一切的罪恶,有超过一半以上正是来源于此。
我们要不断的学习,而且是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的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先秦到现今,我们可以学习和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要学而不厌,对人家,要诲人不倦,我们应采取这种态度。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
《影响力》通过以下七个方面,讲述了营销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
1. 影响力的武器:让我学会分析是不是受到他人的影响。比如售房这、广告、等等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消费。或是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影响他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2.互惠原理: 在我们工作当中用的'较多,想让客户 帮你,也需要对客户施以小恩小惠。再如果有人施恩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知,。比如领导对你的栽培与帮助,同事对你的关心与帮助,都应该回赠与老板业绩,回赠与同事友好以及互助。对于生活当中的警示,就是不贪小便宜。
3.承诺和一致 :一旦做出了一个选择或是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做销售也是一样,一旦做好目标承诺,就会全力以赴。当然领导的承诺也需要兑现。
4. 社区认同 :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的太多。-------沃尔特 李普曼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是含糊不清、以外太大的时候,我们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5. 喜好 :我们大多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陌生人对于喜好感来源于: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称赞、权威。所以要注重自己的形象也很重要。时刻保持活力自信、微笑
6. 权威. 权威所具有强大的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7. 稀缺:越少见越稀缺。价值越高。所以商家会让顾客觉得商品或服务的机会难得引人上钩。
我需要重新审视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样运用这六种武器更好的服务于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可以影响他人。但避免受到一些商家的影响,避免损失。
佛陀说教四圣谛: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和导致痛苦消灭之道。他申说:“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创的。——《佛陀传》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深有体会,这里说的意思和我们说的“自寻烦恼”不是一回事嘛?
思考回味一下,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存在过,本来没什么事,简单的小事,但是不断的去翻来覆去的想,最后就是越想越复杂,不断的导致更大的烦恼和麻烦产生。
个人觉得要修行要先修心,内在平和,外在才能获得更大的能量。
嗔恚、愤怒、多疑、嫉妒和气恼都会产生痛苦。这些都属于负能量,每个人身上的能量磁场需要自己正向平衡,如果每天保持元气满满,心平气和,面对的磁场就会越来越好,吸引的也都是和自己同样正能量磁场的人。
相反如果我们常常愤怒怨恨、贪嗔痴慢疑,不但获得不了正向回馈,自身的正能量也会渐渐被消耗,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正向。
何为无明?
百度解释: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执取和贪嗔的根源。
何为妄见?
佛教认为一切皆非实有,肯定存在都是妄见,和真如相对。
佛陀温柔地说:“一个人一旦被某些学说教条绊着,便失去了全部自由。如果一个人偏执着自己所信的才是唯一的真理,他便会认为所有其他的都是邪见。——《佛陀传》
所以在不断地精进修行中,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优化完善自己,佛陀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也是来自于勤修戒定慧,远离贪嗔痴慢疑。
突破无明,远离妄见,就是远离痛苦。精神澄明,远比混沌要好的多。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修行中成就自己。
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先改变人们的行为;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寻求平心静气,这就是问题所在。
找出关键行为
仅仅努力还不够;你必须知道要做什么,然后为之努力。
影响力大师们关注的是行为。 /*行为是影响力发挥作用的支柱
少数行为能够带来巨大的变化。 /*关注关键的少数。
如果你不能立即明白专家们叫你去做的事情,那么他们给的建议就过于抽象,可能暗含许多可能的行为,其中大多数是错误的。
1.当面临众多可能的选择时,谨慎地寻找那些关注关键行为的策略;
2.发现并改变少数关键行为;
3.找到补救行为;
3.1如果他们进行艰难的谈话前,声明互相尊重、为共同的目的相互沟通、暂时遏制情绪、避免过于激动,那么未来则截然不同。 /*前提比内容重要
3.2勇于开展同行避之不及的对话; /*直面关键的问题需要技巧,更需要勇气
3.3.积极而巧妙地对上司提出质疑;
3.4.真诚地对待职位较低的同事。
改变影响思维的方式
克服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所畏惧事物,然后试着控制它。
当试图使人们改变行为是,可以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而无需批判他们所有的观点。
学术上的精简剥离了自己思想中丰富的情感细节,只留下枯燥、干瘪而稀少的抽象概念,无法传达思想中的绝大部分细节。
树立专业性的权威和动机纯正的形象。
替代经验
1.故事改变思维
1.1. 将故事中的人物设定为你的听众或观众熟知的人;
1.2.让观众想像正在发生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
1.3.保证你的故事能提供一个同样可信、真实的解决方案。
2.故事和经验相结合
2.1.让故事促使人们联想到自己的个人经验;
2.2.反问我是否也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两个人一起创造了投资界的神话。当查理·芒格第一次读到这本《影响力》时,他非常欣赏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于是送给作者价值22万美元的股票作为学费。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作者重点围绕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相信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骗子,接受他们的要求?
作者的结论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天然形成了许多思维定势,很像是汽车的自动驾驶或是自动运行的电脑程序,可以减少我们的计算量,简化我们的生活。但是在沟通中,一旦有人有意识地去触发这些思维定势,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他们设计好的套路中,也就更愿意相信他们,听从他们。
作者经过30年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跟踪调查,总结出了六个可以触发我们思维定势的关键开关,并且借助大量的例子,说明了人们如何在政治上、商业上、平时生活中和在骗术中利用这些开关影响他人的。
更难得的是作者还针对每一个开关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帮助我们利用一些技巧远离奸商和骗子。总之,这是一本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好书。
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作者是罗博特·西奥迪尼讲述的社会一些成功的社会心理学现象,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验解释了这一现象,并从中找到了成功的因素并告诉我们该如何应用和堤防。
作者从影响力的武器、互惠原则、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感、个人的喜好、权威以及事物的稀缺性来详细介绍。从中我们可学习到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观点和想法,让你不知不觉的按照对方的意图来走。
说白了,就是套路。也能让我们知道,有没有掉入对方的陷阱。如果我们了解这些,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当我们遇见事情能够从容一些。这本书比较适合刚出社会不久的年轻人看。老油条其实对这些都知道,只是没有作者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这本书我给3.5星吧。就写这么多吧!
持仓没有变动,没有任何交易,有点牙膏钱加仓了中国平安,分众传媒。持有的另外加一个格力电器,目前持仓2年。我是一个赖散的价值投资者。股票买完,该吃吃该喝喝,哈哈!世上没有什么新鲜事,太阳不久后会继续升起。
最近朋友推荐了我看了张英的《医生的影响力》一书,看完之后收获良多。
第一:作为医生如何了解病人的需求,病人来医院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能看好病。首先医生要做到诊断准确、及时、全面;治疗合理、有效、彻底;护理周密、细致、贴切,效率方便、快捷等。其次医院要创造温馨、优雅、充满家庭式的人性化就医环境,同时又有名专科、名医生为病人看病,这样病人才会感到既安全又放心。当然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尊重、热情、、负责的对待每一位前去就诊的病人。
第二:作为医生如何获得病人的信任,作为医生首先是医人,其次是医病。病人不是盛着一堆毛病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思维、情感,需要交流、沟通的个体。病人真正需要的不仅是一个能医治肉体病痛的医生,而且是一个能贴近心灵的大夫。如果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善于倾听、善于移情、善于沟通,那么医患关系也必然如我们所想象那样和谐、融洽。
第三:作为医生认识社会的评价,当今社会诸多媒体不尽全面的报道、部分患者家属无理取闹、少数人借着看病发财的举动,深深伤害了广大医务者的感情,但回头细想,在诸多貌似无理的背后有着他的“合理性”,如果医生们能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有效沟通,多一些相互信任和理解,大多的无理事件将消于无形,这个社会也将多一些和谐的音符。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如果每一位医生都能够像撒拉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写的那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那么医生的地位与尊严也会得到必然的回归。同时看完张教授的书后有两个思考,思考一:作为医务人员如何发挥正性能量作用?思考二:知道了病人的需求,医生的服务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吗?
朋友推荐《影响力》这本书不错,非常畅销。于是迫不及待地网购了一本,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著名教授。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此书不像看小说那样轻松惬意,对于这种学术性的书籍,在阅读之前就告诉自己,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囫囵吞枣,要认真的去对待,对于一些重要的语句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好笔记。书上每提出一个观点都会赋予大量的事例来讲解说明,让看似比较专业术语能够通俗易懂而不枯燥乏味。每个观点都指向了人们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种非理性通常是被我们给忽视的。对于这此书的认知,我简单的归纳总结为以下:
互惠原理,就是以相同的方式来回报他人为我们做的一切。接受和偿还往往联系在一起。一旦接受,往往产生负债感。商业中的免费试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简单的运用。互惠原理的威力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如果先施于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的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
承诺与一致,一旦做出某种决定和选择一种立场,就会发自内心或来自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每个人都希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或判断是正确的。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一般说来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式显的不是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了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社会认同。中国有古话:“众口铄金”,大概讲的就是这么回事。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做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需求的选择。社会认同需要满足不确定性因素和相似性二个条件。
喜好,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出的要求。“光环效应”是指一个人的一个正面特征会主导人们对这个人的整体看法表明,陌生人对于喜好感来源于: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称赞、接触和合作、关联权威,在权威的强大压力面前,个人的抵抗力是十分渺小的。遵从权威任务的意愿对我们来说通
常都是件很实际的事情,通常我们会进入一个误区:有时候权威的话并没有什么道理,可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的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要听话”,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确实发现服从权威在很多时候,给了我们一条行动的捷径。权威的外部特征一般表现在头衔、衣着及外部标准等方面。
短缺,所谓“短缺”从经济角度上来讲就是“物以稀为贵”。当某样东西即将短缺时,就会燃起。
以书为友,一生受益,在阅读完作品后,相信很多人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写一篇读后感能让我们更好的领悟作品。下面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影响力”,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读完《影响力》启发很大,作者通过对大量实验和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揭示出了许多我们经常经历到却意识不到的隐性规律。很多时候,我们在做判断时往往有“驱简”性倾向,追求效率而放弃耗时、复杂、整体把握的决策过程,只关注最具代表性的一条信息就做决定。作者认为,人们会频繁地利用互惠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权威和稀缺原理等快捷做决定,以提高判断效率。但是,也有些原理被利用而误导我们,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合理利用这些原理好的一面促进正面影响力,同时拒绝不好的一面防范负面影响。
互惠原理表明,别人给了我们好处,我们就会有亏欠感而觉得应当尽量回报。在工作中,要获得员工或业务合作方的支持,付出真诚的帮助和关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我们又要警惕该原理被不良动机所利用,亏欠感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己所不力时就会拿集体或公司的利益进行交换,所以我们必须严厉拒绝恶意的“恩惠”,防止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
承诺和一致原理源自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选择,就会自觉以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而自动履行承诺。这种下意识的一致性倾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发挥了较好的正面作用,能够很好地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在履行生产任务、安全职责、廉洁纪律等方面,采取承诺书的形式就较好地提高了执行力。
《影响力》一书让我看到了有时看似我们主动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对于这些规律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发挥他们的正面作用,并警惕被其负面影响所误导。
买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一直塞在书架上。直到在另一些书上不断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这才发现自己错漏了一颗明珠。
昨天晚上,乘着大家外出散步,我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看了第一章。有点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
第一章讲的是互惠原则。互惠原则真是应用广泛,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互惠原则的存在。互惠原则是社会关系存系的重要纽带。基本每个人都被纳入到了这个关系网络中,不遵从这种原则的人往往会被社会职责,甚至唾弃。所以,重要性可见一斑。
小到邻里之间、朋友之间,今天你给送我一根丝瓜,明天我帮你打个水,今天你请我吃饭,明天我帮你贷个款。大到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一方施惠,另一方接受。接受的一方就会产生歉疚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有类似“还恩”的义务。故而,超市里免费试吃,网络购物里的免费试用,都是利用了互惠原则,希望引发潜在购买者的歉疚感,让你不好意思只吃不买,从而成为真正的购买者。
书中还指出,哪怕是被强塞的恩惠,也能带来接受方的报恩心理。所以说,即使一开始是不情愿的互惠关系,后来也会产生互惠原则带来的应有效应。
互惠原则里还有一把利剑叫“互惠式让步”。简而言之,先退让的一方会让另一方产生歉疚感,从而也做出相应的让步。所以,由此产生了一个绝招,叫“先提大要求再提小要求”。先提一个较大的要求,待对方拒绝后,再提出小要求,就很容易成功。比如你希望领导能给你批一个假期,但是怕不成功,那么在和领导谈的时候,可以先提一个较高的要求,比如表示自己工作非常繁忙,希望领导能够给你加薪。加薪没这么容易啊,一般领导是不会同意的。当然,如果同意了那就赚到了,如果不同意,也是意料中的,那么你就可以退而求其次,希望领导批个假期,这时候就很容易成功了。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肯定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只是对这种现象没有归纳总结过。而这本书把我们日常的这种感受归纳总结出来,并用科学的依据进行解释,故而看完之后会让人恍然大悟,有了原来如此的想法。
演讲,可以说对于现在的职场人士或者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可能在这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演讲,PPT汇报等等,但是能够真正演讲的比较成功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演讲者可能对于如何使演讲更加成功还是有所欠缺的。例如有的人演讲一上台激情十足,但是由于内容冗长,导致台下的观众昏昏欲睡,这是相当多领导演讲可能遇到的,也是领导者做演讲极力想避免的。也有演讲的相当成功的人士,几乎场场演讲都能得到观众的欢呼,例如TED的演讲平台里面的演讲。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演讲其实还是很考验演讲者的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对于演讲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而且我也不用去演讲,所以也没有必要来学习关于演讲的相关知识。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演讲,可以说和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与演讲完全脱离关系。例如学生时期班干部的竞职演说,工作时期的竞聘演说等等。这都考验了个人的演讲能力。还有就是现在的手机厂商等发布新品时的发布会,如何从演讲者发布的信息里面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也需要去了解演讲的相关常识。那么,演讲既然这么重要,重视的人也这么多,那么如何做一场好演讲,一场成功的演讲呢?有什么技巧吗?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说关于这些问题,市面上有相当多的书籍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且里面甚至还有些夸张的写上“XX天演讲速成”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可以说由于这些书籍鱼龙混杂,如果想要每本都看的话,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精力时间,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选择一本有真正内容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由国际顶级演讲导师马丁·纽曼所著的《演讲的本质让思想更有影响力》,这可以说其针对的对象就是领导者,在序言部分就探讨了演讲的本质:是为了取得观众的信任。在正文的五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面提到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针对企业家。在正文里面,作者是采用了理论讲述,测试与案例相结合的形式交叉来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理解,而且每一小节的最后还有用‘本节精要’的形式来进行总结。这个形式还是很有利于相关的管理人士快速掌握本书的要点。
本书和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其比较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在讲述演讲的一些小技巧的时候,还配向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比较形象的指导,可以说这比单纯使用文字来叙述更加直白。例如在第二章“形象是一种科学,不是颜值”里面在谈到‘站和坐都有学问’一节里面在列举的‘站如树’和‘站如踩沙滩’两种方法之后就直接形象的引用了同一模特的两种站姿,可以说这给我很形象的一种视觉冲击感。
可以说本书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以介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从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才更能体现本书的价值。希望其他的读者也能从本书中学到关于演讲的一些小技巧,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能够做一场成功的演讲。
《影响力》是一本好书,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作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教授,沉浸于顺从心理学研究三十余年,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为我们揭示了蕴涵在顺从背后的六条基础心理学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不同于枯燥的说教,《影响力》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故事或实验向我们证明了那些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根本不会意识到的现象背后的原理有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坦诚地讲,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匆忙应付中阅读,囫囵吞枣。出于教师的秉性,阅读中总想急功近利地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却似乎总也牵扯不上关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列举的一些简单的事例所吸引、震撼,在共鸣中也有了一些与教育沾边的思考。
一。审视教育的无力感
在《影响力》的第三章承诺和一致中有一个案例: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至四年级的小男孩不玩诱人的机器人玩具。当他用惩罚威胁和执法约束孩子的时候,22个男孩只有1个男孩摸过玩具;6周后,当他不在的时候,他的威胁就失去了效果,77%的男孩选择玩机器人玩具。在第二次试验中,他只是对孩子说当他暂时离开房间时不要玩这个玩具,因为玩这个玩具是不对的,并没有威胁孩子。6个星期之后,2/3的孩子没有玩这个玩具。
对于实验结果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赞同的,威胁孩子,只能得到暂时的顺从,最后效果肯定是不佳的,特别是当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的时候。反思自己,作为教师或班主任,我经常习惯于约束式的教育,教条式的规范和惩罚性的威胁。在面对拒绝服从和屡教不改的学生时,又会因政策、法律缺乏对学生合理惩戒的支持而感到教育的无力感。工作中经常听到身边的老师有赌气式的评判某某同学早该开除了,也时常会遇到个别班级扣分就让学生走读的惩戒管理引发的矛盾。反思案例中的两种管理方式的实验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只有让学生获得内心价值感的认同,才会形成良好而又持久的行为习惯;简单粗暴式的惩戒约束会出现反弹。教育管理的无力感实际上是正确价值观念宣扬上的无力感。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往往受社会不良习气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应该既看到学生的失当行为,更应该了解此行为背后的观念支撑,在日常管理中强化渗透班级价值取向的教育,关注个体性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另外,面临社会转型期的到社会大环境,教育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过于松散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对学校管教过分的期待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更应强化家校等多方合作育人,形成教育合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贴近学生,坦诚交流,宣传正能量,以行为示范引领学生成长。
书中还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样对我有启示,如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可以利用社会认同感的原理,给孩子看一些同类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录像,而不是纯粹文本条文说要怎么做,或者背行为规范等等。
二。反思教学的落实力
书中有一个沙滩偷窃事件的例子,在沙滩上随机选20人,在其一侧放置物品后走开,再让研究人员扮演小偷行窃。在面临偷窃事件时,未受到看管物品委托的阻止只有4次,而接受委托的阻止达19次。这个简单的案例也给我许多启发,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出清晰的学习指令和做出准确的学习要求,对保证学习的效果意义重大。课堂的要求越细致,学生学习效果越好。教师合理的学习指导、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和师生间默契的配合是落实教学实效的关键。反之,一堂没有指令和要求的课是迷茫的,知识如同沙滩上放置的物品,没有委托,缺少管理,即使再富有负责心的人也会不自觉地选择忽视,再认真自觉的学生也会懈怠。我们经常发现身边的学生不自觉的下滑,有的学生不是不想学,是学不会、还有的学生很能学,就是学不好;教师一次精心地布置练习作业,一次有效的课堂组织或准确的点拨,一次入心的谈话可能就是打开学生成长大门的金钥匙,
作者还告诉我们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可见,让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标对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也十分重要。
三。积淀工作中的思考
《影响力》一书中揭示的顺从心理学的六大原理,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审视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思考我们简单行为背后的意义。书中列举的事例平凡、朴实,却在作者层层的拆析中赋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方面源于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也源于作者在生活中的思考与积累,其反思和累积意识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作者从一次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的经历中,发现了商家精心设计的促销陷阱,愤怒之余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进而转化为自己写书的素材、富有说服力的案例。反观我自己的工作中,每天都会遇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却难做到适时适当的思考和整理。缺少了工作中的沉淀和静心思考,教育教学工作徘徊不前。纵观教育界的名师、大师,大都具有在日复一日的简单工作中经常思考、反复积淀的习惯,在不断累积中获得了超越常人的教育教学能力。
掩卷反思,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读一些这样的书籍,多一些思考和积累,夯实自己的理论水平,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不求多大成功,至少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正如书中所说的,对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对情况的不了解总是让我们盲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禀赋、处境或经历的人;但掌握了法则,能让你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
《影响力》里介绍的最后一个定律是:短缺。物以稀为贵,因此我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短缺原理的影响。在《稀缺》一书中提到,稀缺所带来的陷阱远比其带来的红利更多。由于人的带宽有限,人在稀缺状态时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稀缺的对象上,而忽略其它的东西。与此同时,我们对稀缺之物的价值判断也会远超于它在非稀缺状态下的价值判断。
因此,当卖家告诉你这款商品数量仅剩一两个时,或者这栋房子已经有人来看过而且他明天还会再来时,你很有可能会马上觉得把它买下来,尽管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前你可能并不想买它。
除了数量的限制,对时间进行限制也是依从业者惯用的技巧:限时优惠这种方法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于是你又对销售者说了yes。
短缺除了会引发对短缺之物的需求,还会引发我们对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的抗拒。当某种东西变得比较少,我们想获得它的自由受到限制时,我们就会对它产生一种更加强烈的欲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双方家长的阻止下最终选择了殉情,但如果他们只是一对普通的情侣而不是仇敌的孩子,他们的爱情不会这么浓烈,甚至很有可能在几个月之内发现彼此并不合适而分手。
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有吸引力,被禁止的人就越是想得到。这一点在教育上很有意义:对于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东西,像垃圾食品和电子游戏,如果严格禁止孩子们接触反倒会适得其反,反倒不如平常心对待并且加以引导。
那短缺面前,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呢?知道短缺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方式并不足以保护我们免遭它们的伤害,因为“知道”是一种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会被短缺引起的强烈情感冲动所抑制。
我们需要一个包括两个步骤的应对方法:
1、一旦我们感受到短缺所引起的情绪冲动时,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冲动作用作为使其立即停下来的信号。我们应该冷静下来,重新恢复理智。
2、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想要这样东西。假如我们的目的主要是拥有它,那么我们应该根据它的稀缺程度来决定它的价格。而如果我们想拥有它是因为它的功能,那么我们应该记住,无论这样东西是稀缺还是充足,它的功能是一样的,稀缺的小甜饼吃起来并不会更美味。
何为情商?领导管理者在工作中如何运用情商?简意之,可以理解为管理情趣的能力,吴教授指出:领导者应该学会并具备把思想植入别人头脑的能力,他认为:所有的工作事故都有与情绪失当有关。从这一层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在工作中能调动情绪,就可以调动一切。
吴教授的情商理论包含十五个表征: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作为领导管理者,如何运用以上表征呢?
从内部对自身而言,“应尽量获得矛盾的知识”,多用自我教育、不断完善、修复及提升自己的智慧指数,从而才能在具体情境中以矛克盾或以盾克矛;从外部对别人而言,首先,要从意识上不要忽视别人的想法,要全力倾听,少用或慎用思维定势及比较原理;其次,要注意控制情绪传递途径,在语言、眼光、文字、表情、行为等方面要降低自己的敏感性,增大钝感性;再次,在策略选择上要注意移情换位,要对事件中的自己、对方、旁人等利益相关人进行换位思考,尽量避免换错位,甚至越位情况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处理能力及效率,少以已度人,并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且不失当。
我们出现情绪失当,往往是因为自信心不足,而自信心的不足往往是不能忘掉自我,即有时会把自己看得太重,而现实中自己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位于重要位置,更不可能让自己始终都扮演中心者的角色,但往往是这种时刻,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如别人”的想法,这可能就是吴教授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卑情结”。
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要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取决于你对别人的赏识,认可和赞美是激发别人关注和亲近你的基础。其次,要想使别人获得你的好感,取决于你对别人尊重和宽容,毕竟,人不是工厂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个个整齐划一。再次,沟通的质量是问题解决的保证,孙子语:“致人而不至于人”,《金刚经》中的“空”、“如如不动”都暗示我们,沟通的质量取决于“自我”,用吴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操之在我”。
如果我们都能怀着真诚、谦虚、不传播不良情绪、不增大磨擦的态度,我们就能够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管理影响力,更好地工作,可能就会有高质量的效果回报。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影响力》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影响力》的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