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赋能》读后感

《赋能》读后感

《赋能》读后感范文1000字(集锦5篇)。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作者写的作品会将人带入书中世界。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把我们的触动记录下来。那么应该怎么写作品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赋能》读后感范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赋能》读后感范文【篇1】

《赋能》是本好书,赋能是个好理论。这,毋容置疑!

赋能讲了两个主要问题透明、信任。在沟通上极度透明,在决策上去中心化,把决策、行动的权利赋予最了解情况的一线人员。

作者也承认赋能是一种激进的去中心化系统,将权力外推到组织的边缘一个组织应该如何重新创造自己,包括打破藩篱、跨部门协作,而且当真正的团队工作和协作达成后,也要对整个系统的敏捷反应进行驾驭。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不确定性已经显现,还是从复杂到错综复杂,我们还是要面对另一个现实赋能的适应性,或者说赋能的归赋能 管理的归管理。

读过《赋能》,我把赋能理解为经营的范畴,而不是管理的类属。所以,我认为,即讲赋能又讲管理,才是不偏颇的,才是完整的。而不像《赋能》把泰勒、把科学管理贬得一无是处。

经营与管理的重要区别有:

1、经营的目的是效益,管理的目的是效率。

2、经营的着力点是开源,管理的着力点是节流。

3、经营需要激情强调发展,管理需要理性强调秩序。

4、经营需要颠覆性创新打破规则,管理需要维护规则強调积累性创新。

赋能所讲的透明,以及对于透明的定位,我是极度赞同的。所以,我觉得公司现在的办公布局,副总、部长(经理)与所属部门一起办公,无形中就实现的物理透明。实现了现场办公、即时沟通、公开交流、全员知情。当然,着无形中又割裂了部门之间的物理透明或管理层之间的物理透明。

赋能所讲的信任,以及对于信任的定位,我是不够赞同的。它讲的是所谓的极度信任或者说是无限信任,而我认为应该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干,同时,作为上级最多给予原则或给予标准或结果要求,足矣!上级的指示如果已具体到了操作层面,当事人即被束缚了手脚,左右受掣肘。所以,我对财务部门的管理,更符合负面清单式管理。特别是税务工作常规的事务各自自行处理,任何突发的非日常的新发生事务,无论大小都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处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印证了赋能,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又诠释了管理。《赋能》说:实际情况是,简单地放松控制是危险的举动。要想进行赋能,获得权力的人则必须能够拥有相应的职业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明智的行动。

多学有益!

《赋能》读后感范文【篇2】

最近读了《赋能》这本书的前六章有一些自身的感悟,作者用三章的内容来讲述了我们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环境里,之后的内容在阐述如何打造一支敏捷的团队。

在读第一章时,我脑子里充满疑惑,究竟何为不确定性,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可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作者本身在阿富汗的经历,但不知为何我更多的想到的竟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游击战。我们同样是装备不齐、训练不到位的情况下,艰难的战胜了日军,学生时代老师们对于这场战争的胜利常常归结于正义、信仰等因素,但当我读到本书后边一些内容时惊奇得觉得书中提出的一些理论,与当时毛主席在1937年8月1日,首次提出红军作战原则竟有些许不谋而合。

在抗日战争中主席提到:“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游击战”,“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在我看来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发动广大群众,就像是把环境因素由复杂加剧变动到错综复杂,尽可能得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后一方针更像是在这个环境下把大团队拆分成小团队,增加了团队的敏捷性,从而提高了作战能力。但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爱国主义因素是不可忽略,它是连接每一个中国人的纽带,也正因如此,在团队管理里面企业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连接每一位员工的纽带,而它也为我们打造互信团队,突破深井,提供了渠道。

在读后几章时,我感觉无论是泰勒的还原理论还是蝴蝶效应都给我带来很深的感触。人们认识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过程的,虽然如今看来泰勒理论有些不合时宜,但它在20世纪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以被磨灭的,它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标准化所带来的生产力究竟有多大。我认为没有一个高效的系统为我们提供坚强的基石,我们无法去打造一个赋能的团队。正如,书中提到的特遣部队一般,那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高效团队的基础上,按照本书的理论一点点转变为一个具有敏捷性的团队。

本书花三章的笔墨跟我们强调我们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非线性时代里,正如书中所说,人脑更愿意处理线性关系,在看此书之前我并未如此深刻的意识到我们处于如此多变的环境。也正因为处在一个如此多变的时代里,我们要学会不断的去拥抱变化,适应变化,积极应对。

联想到我刚开始做测试工作时,总是刻板地认为要在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时才可以展开测试工作,但当真正步入研发流程之中,真正与市场对接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准备充足之说,我们能做得就是积极得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以及时刻变动的需求。虽然,现在有时候看到需求变动还是会怵头,但是更多的是会积极地与项目组沟通,做到信息共享,打破小团队的限制,更加有韧性的应对挑战。就像马云说的一样,世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切都在时刻改变,因此不要惧怕改变,我们要不断为自己赋能,去拥抱变化。

《赋能》读后感范文【篇3】

阅读完《赋能》这本书,我理解它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团队要确立共同的目标,营造互信+共享的氛围,要学会给员工赋能,从而打造能应对不确定性的灵活的团队,由此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

文中提到的泰勒还原论将组织机构各部门比喻成一个个深井,都是一堆垂直的组合,相互之间信息闭塞,里面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的领导,唯领导是从,彼此之间不交流而导致工作的效率低下。要想突破深井,就需要建立一个灵活、互信、信息畅通的团队,可以通过打造一个个小的灵活团队来使整个大团队变得更加灵活。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个小的灵活团队怎么打造?把一堆人强行聚在一起,做到互相沟通就可以了吗?答案显然是不可以的,这样的小团队还没有办法使整个团队变得灵活,要建立高度灵活的团队,就需要给团队中的成员赋能,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赋能并不完全等同于授权,个体成员的独立自主能力,是赋能的必要条件。

如何向员工赋能呢,首先要建立高度互信的超级小团队,打造超级团队,成员们要建立高度的信任和默契;接下来是突破深井,建立关系,让小团队之间为了各自的荣誉,派出各自队伍的精英人物,去交换,而各个团队可以通过这个人的表现,去了解兄弟团队的运作方式,当回到各自队伍之后,也可以把兄弟团队的优势带到本团队,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样各个彼此陌生的小团队之间可以很快理解和熟悉起来,各个小团队之间频繁互动,共同交织成一张大网。最后是建立信息共享,想让各个团队之间充分交互,光靠这种这种交互还是不够的,还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让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共享意识。在一个网状的组织中,让团队成员像一个整体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就必须让每个成员了解团队的整体运行情况,让信息可以在整个网络中自由流动,信息越分享,所具有的能量也就越大,越能打造一张灵活的大网。

7月校招入职以来,参与了大数据项目组的人口大数据、区域热图和驾驶舱等项目的测试工作,现在通过学习《赋能》,让我对于测试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省领导驾驶舱项目,主要是以数据卡片的形式展示14个厅局和9个地市的数据,数据卡片880+张。刚开始接手驾驶舱项目的测试工作时,时间紧任务重,经过分析,共梳理出6000+测试点。但是一轮测试之后发现仍有问题漏测。项目组召开紧急会议,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需求变更频繁,导致测试内容与验收内容有偏差。

经过充分讨论,决定使用需求生命周期的方式进行管理,确保每一个需求都是闭环管理;同时通过增加A、B角交叉互测来避免因为“熟悉”造成的遗漏;同时提升信息共享——每天早上进行半小时的例会达到小组之间信息互通。最后制定出适合驾驶舱项目的研发测试流程:首轮测试—首轮修复—首轮回归—第二轮测试—再次修复—验收审核—部署到测试环境—再次回归所有历史BUG—部署生产环境。通过这一轮的开发、测试、验收流程,尽量多的发现问题,修复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在测试过程中,组长对我们充分的信任,培养和锻炼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我们找到解决办法。项目组内组员之间互相信任,加上各级领导对项目成员的信任,使得项目顺利进行,完美上线,我们也在实操中逐渐建立成一个信息共享,相互信任的小团队,为今后新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只是我读了第一遍的思考,还需要继续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实战与思考,在学习《赋能》、应用赋能的路上,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继续学习。

《赋能》读后感范文【篇4】

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官的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摒弃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常规思维,对特遣部队进行重塑,将其打造成新组织形式:企业的发展需要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创造,快速适应时代的变化;团队的去中心化,每个人都是独立有特色的的个体,这些企业团队的特点才能使企业发展越来越壮大;嵌入式组织,打破“深井”,即打破各部门间沟通的壁垒,搭建各部门间的信任,做出有效决策分析;领导赋能下属决策能力,培养适应变化的环境,及时做出选择。

通过阅读《赋能》全书,我学到了如下内容:

1、世界存在不确定性,需学会适应新变化

《赋能》中面对伊拉克“基地”组织,庞大的特勤部队居然会束手无策,特勤部队拥有尖端的通信技术、特种训练,“基地”组织却战胜了,原因是特勤部队没有适应敌人的变化行为。

因此,团队一是需要管理方式创新,每个成员都要有主观能动性,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习竞争者的方式方法,锻炼敏捷性,改变自己的应对能力,才能战胜竞争者。其次,要应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新环境,组织形式也要改变。组织需要去中心化,需打破以领导为核心的架构,团队每个成员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尊重并寻找每个成员的独特性。这样的管理方式,企业才能获得更多收益,成长的更快。

2、团队需达到全面信息共享

《赋能》中提到类似于7000人的每日站会,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每天的战情会议,这个会议可能需要长达2个小时。看起来效率很低,但作者却认为非常重要。

因此,在前线决策者面临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加快决策速度是最重要的任务,需让组织中每个人都获得信息,即达到信息共享。一线人员是离炮火最近的人,掌握一手的前线信息,这局部信息不足以让他们能做出最有效的决策。而各级领导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全局观,需前线决策者与最高指挥官之间达到共享,掌握全局情况,才能做出最好的决策。

从书中得出,打造团队的敏捷性,应适应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环境变化,这比效率更加重要。

3、团队需建立嵌入式组织,打破“深井”

《赋能》一书中提出“嵌入式组织”的做法,包括轮岗和各部门向兄弟部门派联络官。联络官的使命是加强部门间的信任度,从而打造跨部门的有效体系。

因此,各部门应该派最强的人来充当这个角色。前线情报人员搞到一份重要情报,联络官从中搭建部门间的信任,做出有效的快速反应,就能阻止像911这样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打破各部门的“深井”和部门间的不信任,围绕更高层面的共同目标协同发展。

4、团队中领导需扮演赋能下属的角色

传统的团队领导统筹全局的时代已经过去,新时代下,随着变化莫测的世界,领导应该更像园丁,以身作则,赋能下属的决策能力,并创造各部门间合作的环境,队员才能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把握机会,做出及时的、正确的选择。

《赋能》读后感范文【篇5】

《赋能》读后感

如何赋能?简言之,就是要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或者说,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复杂的世界、变化的挑战,时代呼唤超级团队的出现,做好准备了吗?

深井式的组织架构、封闭的信息系统,只知发号施令的领导、浑浑噩噩的成员,你的团队是不是正深受其害?

如何打破深井?如何赋能?来自美军特种部队的经验,告诉你打造超强团队的秘诀。

一、在公司,你是在工作还是在“伺候”领导?

每个公司都有可能的一种病,叫作深井病。

员工抬头,只能够看到顶头上司,看不到其他部门,看不到公司。部门之间要么相互扯皮,要么相互竞争。

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像是在给地主打工,就像是小妾伺候老爷作息,那叫一个不爽。

打造超级团队第一步,就是突破深井,化繁为简,建立互信、有明确目标。

1978年,美联航173号航班在降落前遇到问题:一个起落架指示灯没有亮起。由于机组对此没有详尽的应急预案,他们选择了保守策略,在机场上空一遍又一遍盘旋,直到燃油耗尽后坠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的“萨利机长”事件。利用清晰明确的清单,萨利机长的团队采取了及时的应对策略,在4分钟内完成了掉头、迫降的任务,顺利地迫降哈德逊河,全体乘客安然无恙。

两个机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团队内部的协调机制。173号的机组成员各持己见、各说各话,无法统一,而萨利机长的团队流程明确、分工清晰,迅速做出决断。

事实证明,团队中的“互信互助”和“目标明确”极为关键。

传统的军事指挥架构、公司运转架构,包括美联航173号机组这样的架构,却都是MECE式的(MECE的全称是MutuallyExclusiveandCollectively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领导者自上而下地分配任务,每个人待在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就行,互相之间不需要配合,甚至不需要互相认识。

如此一来,战斗小组不知道情报部门的内部情报,销售部门不了解产品部门的理念设计,整个团队变得七零八落,无法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深井”就此形成。

传统的“深井”式组织架构如图所示,小团队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只听从最上面的领导者,层层传递信息和指令。想要突破深井,就要提升团队的灵活性。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改进式的团队架构:灵活的深井。在这个体系中,下层为团队结构,但是上层仍然保持着指挥控制式结构。

最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高度灵活的团队。在这个体系中,不存在深井,而是由灵活的小团队构建灵活的大团队。组织中的每个人没有必要了解其他的所有人,只要和其他团队中的某个人取得联系即可。

二、赋能,不是把活都让别人干

赋能与管理学中谈到的授权有什么区别?

赋能,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就是相信团队成员,不断锻炼成员能力、完善组织架构,避免深井式的发号施令。

这既是打造新型团队、提升竞争力的选择,也是现实挑战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组织环境、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组织领导的能见度和控制力经受着更大的考验。

以伊拉克战场为例,指挥官经常要在睡梦中被叫醒,做出是否袭击某个目标的决定。睡梦中的指挥官对现场情况知之甚少,却要做出关乎人命的决定,显然太不现实。赋能不可避免。

赋能=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如何赋能?简言之,就是要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或者说,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团队中的成员千差万别,往往特色鲜明,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成员做自己擅长且满意的工作,会事半功倍,带来整个团队效率的提升。

但这种赋能也不是无休止地满足成员的自我诉求,也要在个人与团队之间找到平衡点。“去中心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领导在团队中仍然很重要,但领导的决策与成员的执行需要磨合、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赋能绝不是简单的“放松控制”。让团队成员放手去干的结果往往是一盘混乱,最后还要领导来收拾残局。

好的赋能模式中,领导和团队成员一样,有着强烈的共享意识。对于信息的共享是赋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既有活力又不混乱。

做好信息共享,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成为领导者的可能。在英法之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军领袖纳尔逊中弹身亡,但是他的舰队没有慌乱,仍然沉着应对,最终取胜。原因就是纳尔逊做到了真正的赋能。

法国海军中将维尔纳夫评价说:“对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失去纳尔逊这样的高级将领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但在英国的卡迪兹舰队,每名舰长都是纳尔逊。”

赋能的奥义并不是“领导无用”,领导的作用仍然很大,难以想象一个没有领导的团队。那么,优秀的领导应该是什么样?

领导者不应该像英雄,而应该像园丁。英雄身先士卒,有着超出常人的决断力,但在现代社会,英雄越来越少,团队越来越重要,一人之力难敌万人合力。

与英雄不同,园丁式的领导者负责缔造组织环境、维系组织氛围,这是现代领导者的两大任务和首要职责。

做一个园丁式的领导,团队中的成员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才能完成领导者设立的团队目标。未来的世界,需要园丁一样的领导者,需要这样的领导者做好赋能。

反思我们的组织结构,会发现“深井”无处不在。但是打破深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组织架构的变革作为基础,共享文化的建立作为保障,领导者转变思路、团队成员发挥特长,经过这样的系统性改造,才有可能打造出一支超级团队,在世界的不确定之中,所向披靡。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心得阅读

[荐]赤壁赋读后感范文1000字模板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赤壁赋读后感”,敬请浏览。

下面,我们为你推荐赤壁赋读后感范文,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我们也汲取到了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围绕作品写读后感,以写“体会”为主,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1)

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

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2)

当水面上的最后一缕残阳渐渐隐去,白日里充满活力的赤壁江水重归平静,仅剩那一叶小舟上的一点微光。

就在这小舟之中,苏轼和客人举杯赋诗,把酒言欢。不久,明月知东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将清冽的银辉,洒在江面,洒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两人仿佛身临仙境。

欣喜过后,一股孤独与忧伤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箫声萦绕船舱,余音袅袅,再添一丝凉意。

苏轼注意到了朋友的异样,急忙询问,可客人只是颓丧的说:“曾经的曹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剩枯骨。明月和江水亘古不变,我们人类却只是沧海一粟……”

苏轼辩驳,虽然从江与月的角度看,我们很渺小,但毕竟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况且,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谁也不能真正拥有,此刻却被我们尽收眼底,我们还不幸运吗?友人茅塞顿开,又举起了酒杯,醉意阑珊,不觉天明。

人类的生命确实短暂,但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借口,我们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有人创造了历史,有人读着、思考着历史,却也成为了历史。古人的情感与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随时光的江水流向遥远的彼方。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3)

苏轼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经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彩。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样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依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当一生珍惜,虚度光阴的人把一生当一天挥霍。《前赤壁赋》中无不彰显着人生哲学,是我们此生收益的理学。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4)

文章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的是作者与朋友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他们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最后诗人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

作者的这种及时行乐也许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至少我是认同的。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5)

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

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见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悦,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伤感,一种壮志难酬的心情暗暗涌现在作者心中,随后,客人洞箫之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添忧伤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没有一只颓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开始预科辩驳,不仅是说服客人,也是说服自己,使自己释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最终还是解脱了,获得了暂时快乐和自由。

当然,这样的情感,与苏轼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联系的。

苏轼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不被赏识,身世风雨飘零,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早就无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苏是这样游山水。而苏轼却忍下来了,因为他精通儒学、佛学、道学,并将这三者恰当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6)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7)

苏轼的乐观

(赤壁赋》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初读它的人,会为其文辞华美而打动;再读它的人,会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但假如读者能再多一些知识,懂得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会进一步为苏东坡的人格而折服。

写《赤壁赋》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事实上,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他觉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则是道家的说法。此情此境中,苏轼既达到了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的境界,又有了释家体无的体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听起来像《离骚》。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就说到自己贬官的处境了,难怪客人吹洞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声。但这并不是东坡的本意。他抒发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优郁,而不是对人生无常的悲叹。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的人生观,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又令人想起(庄子大宗师》里河伯见海神的一段。苏轼不是没有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他是将渺小的自我同于无,而通于道,与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这样的人生观,是释、道两家人生观的核心,有这样的处世态度,苏东坡才不会拘泥于个人境遇之得失,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乐也。

苏轼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不结党不营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贬滴蛮荒之地而不伤不怨,不自怜自叹,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胸襟豁达,如光风界月。他身上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建立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要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苏轼就是最好的榜样。只是保持独立人格,谈何容易,要做好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这就不但要有苏轼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气!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8)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9)

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数苏轼四大罪状,要求皇上“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其实李定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把苏轼作为逆党代表惩治来向新党掌权者送礼邀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赖朋友相助,苏轼侥幸不死,但活罪难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京,按理说苏轼应是旧党功臣,应当得志才是。但他又反戈一击,不满旧党集团全盘否定新法,认为“免役法”有万世之利,又遭旧党排挤无处容身,只好又请求外调,再任杭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后东风又压倒西风,新党再起,对“元祐党人”进行迫害,苏轼又一再被贬,从岭南惠州直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途中去世。

这样的贬谪流放,在仕途史上是罕见的。其政敌们自是为达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目的,但他们虽然能操纵着苏轼的仕途命运,但在意志上彻底失败了。他们没想到苏轼的抗打击能力太强,就像以油灭火,越是打击,生命力越是顽强,越能激发起旺盛的创作热情。苏轼遭贬的规迹,从他的作品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来到密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仍希望“西北射天狼”以报朝廷;到了杭州,人间天堂慰藉了他飘零孤独的心灵,西湖泛舟,写下《饮湖上初睛后雨》,把西湖比为西子,并留下“苏堤春晓”的丰碑与胜景;到湖北黄冈,正是他人生经历劫后余生的最低谷,却是他创作生涯最为豪迈的时候,在这里留下其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直至越过五岭,到了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惠州,苏轼犹能大快多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羡死了贵妃,气死了政敌。

政敌们没有想到苏轼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主要是苏轼有着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的自我开解的秘方:美酒、山水、诗文、学佛、寻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迁客骚人,行者秋士,生命中是离不了酒的。他们借酒抚慰内心创痛,借酒倾吐不平之气。而贬谪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又能使苏轼饱览奇山异水,山水开阔了他的胸襟,净化了他的心灵,成为其精神家园,并且能在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思索中参透人生哲理。心有所感,则发诸笔端,于是便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在黄冈赤壁,经历人生最大的劫难后,他在山水之间做了冷静的思索,《赤壁赋》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大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流逝的就像那滚滚东去的江水,其实并没有消逝;或圆或缺像那皎洁的月亮,其实并没有增长或削减。听起来有点像魏晋的玄学,其实不然,苏轼在此已有辩证唯物的观点。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宇宙都不是永恒的,何况江水和月亮?人生也是一样。所以还有何必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自寻烦恼呢?不过时间有长有短,不也就是几步和几步的区别吗?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月亮时圆时缺,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江水滚滚东逝,而长江也还是那条长江。就我们每个人来讲,也是从哪里来,还要回哪里去的,那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语尤值得咀嚼。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宝贵,造化能让你享用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便是幸事了。现代人烦恼太多,主要是因为欲望太多。苏轼虽然仕途多舛,但京官也做了,地方官也做了,近千年以前他便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伸手。也正如此,他才能得到子民及后世的爱戴和景仰。现在不再叫仕途,叫官场,正式一点则叫政界,叫法变了,但道理总是不变的。

寻道求仙的思想,在苏轼的文章里也多有体现,尤其在《后赤壁赋》一文中。苏轼的正统思想是儒家,但又渗透了较多的道家思想,其实这正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点与李太白类似,而苏轼则比太白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太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便骑上青鹿,遍访名山。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梦见羽衣翩迁的道士,亦是其求道思想的反映。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消极,其实李白与苏轼也不见得相信神仙的存在。他们都不是圣人,在经历了这多磨难与打击之后,总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吧?

我们在感叹苏轼的韧性与坚强之后,不必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表示同情。如果让其衣食无忧地活着,可能就没有这些灿烂于青史的文章了。就像有人说,不如别让李煜当这破皇帝了,让他专门写词多好。其实不让他当这亡国的皇帝,便也就没有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文字流传于世了。这就更让我们了解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

吃掉青蛙读后感1000字(集锦5篇)


每次开始读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触。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以下是由小编为您带来的吃掉青蛙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吃掉青蛙读后感 篇1

《吃掉那只青蛙》是践行易效能的必读书目之一。青蛙,代表的是极具挑战性,做了就能带来很大价值的事情。序言中两位实践者,第一位叶武滨老师通过吃青蛙,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另一位,日事清创始人刘磊,通过吃三只最难忘的青蛙,“101个梦想清单”“每周回顾”和“我要创业”,实现了人生目标,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作者博恩崔西先生也在前言中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成长故事后,提到人人都可以向他一样,通过学习自我提升和时间的过程,改变人生,这种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学习并运用和成功人士一样的方法去做事,就一定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只要向专家学习,不断实践。

全书读完之后,我个人最大的三点收获是:

一、全书阐述了一个最重要的理念

如果一起床就能够完成那件最重要最困难的事情,那么一天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你了。养成吃青蛙的习惯,每天都会有成果。

要做到先吃掉那只青蛙,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列出今天所有要做的事情

2、找出这些事情中最重要2—3件事,按ABCDE分类,选择先做A类事件。

3、先完成这2—3件事,然后再完成剩余的

二、找到人生青蛙和年度青蛙

无论制定目标还是计划,或是完成最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永远不要忘记,你的最终目标是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找到最重要的那只人生青蛙或年度,就可以分解到每一天的生活工作中。

人生青蛙和年度青蛙一般会有2—3个,在2—3个青蛙中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其他事情都可以放弃,哪一个,只是这一个目标是必须实现的,那这个目标就是最大的青蛙。

作者给了一个快速列出清单的练习:

1、此刻,在事业方面你最重要的3个目标是什么?

2、此刻,在家庭或人际关系方面你最重要的3个目标是什么?

3、此刻,在经济方面你最重要的3个目标是什么?

4、此刻,在健康方面你最重要的3个目标是什么?

5、此刻,在个人或职业发展方面你最重要的3个目标是什么?

6、此刻,在社交方面你最重要的3个目标是什么?

7、此刻,你面临的3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知道生活中什么对你最重要。

三、下一步行动

将模糊的目标转化成可执行的任务/行动清单,并固化自己的好习惯,不断重复优化,不断积累,直到达成想要的结果。

只有将青蛙变成一步一步行动,才可能被执行,所以不妨看看自己的年度目标中,有哪些还没有找到下一步行动。

每天进步多一点,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每天清晨背30个单词,睡前阅读15分钟。日积月累,这样的行动小细节,最终会成就一个全新的我们。

吃掉青蛙读后感 篇2

读书心得|《吃掉那只青蛙》读后感2000字:

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关键是发现自己与众不同、为他人创造价值的领域,然后,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进去。

最近身边的朋友都在看这本由美国作者博恩.崔西写的时间管理书,于是也买了一本想了解这本书有什么样的魔力让牛人都在推荐阅读。5月12日出差湖北,利用飞机上这段无人干扰的时间专注阅读,效果确实不错。我的习惯是看书时候在A4纸上列文章的大纲以更加清晰的脉络整理文章精华。本书个人把他分为五个部分:目标、计划、执行、复盘、方法。

一、目标(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

1、拥有明确的目标;

2、要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强烈愿望;

3、建立一套属于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

(1)明确你究竟想要什么?

(2)把你的目标写下来;

(3)为你的目标设定一个完成的最后期限;

(4)为了实现目标,把你所能想到的、所有要完成的事项都列在一个清单上;

(5)梳理整个清单,成为一份专属于你的计划;

(6)根据计划,马上采取行动;

(7)每天解决一部分的事情,向前推进主要目标的实现;

注意:目标的推进中,宁愿吵吵闹闹的前进,不要安安静静的放弃。允许自己的不完美,一点一滴的修缮,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

二、计划(制定每年、每月、每周、每日计划)

1、工作前先制定计划,,运用10/90法则,10%时间制定计划将节约90%的时间;

2、写出每年、每月、每周、每天的所有计划;

把最重要的和需要最早完成的排在前面。然后是次重要的,并以此类推。最后以计划的终点倒推工作的起点。把你的想法的都写在纸上!无论做任何工作,都一定要先列出计划。

三、执行(如何根据目标与计划去更好去落地执行)

1、如果当天有任务A与B,首选选择更困难的任务,其次马上立刻的行动,一定要记住每天早上做最重要的那件事。

2、运用80/20法则,把80%的时间去完成20%重要的任务;

3、抵制住诱惑,不被小事所牵绊;

用长期的时间观念进行思考。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第一条就是延迟满足感,成功人士都是那些懂得延迟满足感的人,先做有利于提升公司业绩的那些困难事情。成功者总是言出必行,而失败者常常言而无信。

如何让普通人进阶到成功人士的行列,以下分享几个关于提高执行力的小技巧:

第一:提早上班,阅读工作专业书籍或是听相关音频等;

第二:遵守强迫效率法则,时间有限,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只做与完成最大目标有关的工作。

第三:对当下不重要的事情直接说“不”,或是删减、授权给其他人去做,或是直接取消,这有这样你才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处理对你而言至关重要的事情。

第四:持续不断地练习使用ABCDE法,培养自己优先,处理A级任务的习惯。

四、复盘(阶段性的回顾目标完成情况)

每天问自己3个固定的问题。

1、我的最高价值的工作是什么?

2、我只有把哪件事情做好了才会产生非凡的影响?

3、在此时此刻,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

回顾你的所有任务、活动、项目,不断重复地问自己:“在工作或是个人生活中我出色又及时地完成哪一些活动,会给我带来极大的正向回报呢?”

五、方法(Get一些掌控时间的小技巧)

如果以上四个步骤每天都有在实践,但结果还是忙忙碌碌,要反问自己几个问题“在时间管理上我是否具备了决心、自律、决定”。掌握一些必要的小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升级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职场工作你有哪些不可替代的核心关键能力,就一步一步升级更新你的能力;

2、找到限制自己的最关键因素:限制你未来发展的瓶颈是哪些,找出来,干掉它;

3、培养高度的专注力:约束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心无旁骛,不受外界干扰;

4、建立积极的工作态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成功者必备要素;

5、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克服拖延、提高工作效果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做好充分的准备;

6、单独处理一项任务:每次只做一件事,直到100%完成,再进行下一个工作任务。

延迟满足感,推进工作与生活中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三件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也许你走的步伐不是特别快,但比起仍然思绪混乱,理不清自己未来方向的人,你已经在前进的路上,并且非常清晰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哪些是我需要长期坚持的最重要三件事呢?

我经过30秒的思考,脱脑而出的是他们:

A类:健康的身体;(我需要做到:坚持跑步、护肤、健康的起居与饮食习惯)

B类:事业的不断升级;(我需要做到: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结交更加优秀的牛人、资源整合的能力)

C类:品味当下美好生活的能力;(我需要做到:处理好与家人、重要事业伙伴的关系、积极乐观的心态、感知点滴幸福的能力).

吃掉青蛙读后感 篇3

《吃掉那只青蛙》一文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真理。它告诉我们,每一天上班的第一时间是用来处理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的,如何来区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是要靠个人的判断力的。处理每件事都要有能分清轻重缓急的能力,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在无关重要的事情上。不仅如此,作者还给我们分析了一个人要想成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一个人的性格正是由个人的习惯养成的。所以说好的习惯才能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说了这么久好像都没有说到我要说的重点,言归正传了。我只是想通过《吃掉那只青蛙》中第17章中说到的找回属于自己的时间来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自从有了网络,有的手机,我的生活一大部分是被这些东西占距着。就像作者说到的,人一起床就是去看自己的手机是否有人未接来电,是否有短信没有看,是否会有没有看的留言每个人的一天浪费在这些时间上的就不少于一个小时了。真正能不去关注这些的应该说很少很少,但是真理却往往就撑握在这一部分人手里。所以看完此书后,我就反思是否浪费在这些琐事上的时间太多太多了。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总会觉得是外在因素太多,总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推卸或是拖延时间,但是大多数时候自己的内在因素是占主要的。如果我能有计划,能坚持做好计划并一步步地去履行,一定可以把工作做的更完美,生活质量也可以更高。这样下来的话,也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陪伴我的家人和朋友,让我的生活有更多的快乐了。电脑、手机、黑莓等这一代科技产品给又我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呢?只是让我失去了更多能和别人沟通的时间而已,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努力的让它们不成为我的主人,要让自己真正主宰它们。这也是需要好好计划一下未来的人生的。

前些时候无意间逛论坛看到了一篇文章是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的退休感言。给我们这一代人很多真诚的忠告,它说到工作、说到生活、说到快乐试想,人生在世不外乎这两件事,除了工作就是生活,而今工作也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尤其对于我们八O后这一代人来说。工作之内是工作,工作之外还是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工作之外的生活圈子也全成了工作之内的朋友了。所以说快不快乐,好像也不取决于工作,而取决于心态吧。看后让我反思很久,思考的是我到底想要什么?最后的结论是我们都只是普通人而已。我们要的也只是普通的生活,简单的快乐而已。

比尔盖茨说博恩崔西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不正是如此吗?它教导我们要不断的思考下去,直到人生的终点站。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应该好好抓住,让我们的金字塔一块块的垒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抱。

吃掉青蛙读后感 篇4

1.明确目标:确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目标清晰至关重要。在每天开始工作之前,把你的目标全部写下来。

2.每天提前做计划:一边思考,一边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你花费在准备工作上的每一分钟,都将使你在工作过程中节约5~10分钟。

3.将80/20法则用于你的所有任务:你的所有任务中,其中有20%的任务能产生80%的结果。因此,尽量把你的精力集中在那20%的任务上。

4.考虑效果:你最重要的、优先级最高的事情是那些将对你以后的生活或工作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事情,无论其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你应当最优先处理这些事情。

5.“创造性拖延”练习:既然你没有时间去安排所有的事情,你就必须学会推迟处理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工作,从而腾出时间来处理那些少数的、重要的工作。

6.持续不断地练习使用ABCDE法:根据自己列出的任务计划,在开始工作之前,先抽出一点时间,根据优先级对这些事情进行安排,从而确保你先处理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

7.聚焦关键结果领域:要想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你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和技能?找出答案,然后日益精进,解决上述问题。

8.遵守“3个”定律:找出你的工作中的最重要的3件事情,你对公司90%的贡献都来自这3件事情。无论如何,都先把这些事情做好,然后,你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安排个人的家庭和生活。

9.做好充分准备再行动:开始工作前,先把一切都准备就绪,包括所有的资料、信息、工具、材料,以及你需要的数据,然后,你就可以全身心地工作了。

10.每次到达下一个油桶:如果你每次能阶段性地推进下一步工作,那么你就能完成最艰巨、最复杂的工作。

11.升级核心技能:你在自己的关键领域内知识越全面,技能越娴熟,你动手就越快,任务完成得就越早。

12.找到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确定影响你实现目标的瓶颈和主要障碍,无论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然后集中精力消除这些障碍。

13.自我设定压力目标:假设你即将离开所在的城市,外出一个月,离开之前必须把所有重要的工作都处理完。

14.激励自己将理想转化成行动:做你自己的啦啦队队长。在任何情况下,都寻求事情积极的一面。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问题本身。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15.技术是一个可怕的主人:把你的时间收回,不要让各种技术分散你的注意力,停止做技术的奴隶。学着经常把手机设备关机,并放在一边。

16.技术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仆人:用技术工具帮你自己处理最重要的工。。。

吃掉青蛙读后感 篇5

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只青蛙,那么你会欣喜地发现,今天没什么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难道真的是最糟糕的事情吗?我们也许会选择青蛙以外的美食,但是吃完之后你会发现那只青蛙还是一动不动的呆在你面前,怎么办?选择放弃吗?不可能,必须要过这一关,朋友,勇敢的张开你的嘴巴,行动吧!当你把青蛙吃掉后,你会发现一切事情都不难办了,很多问题都会迎仞而解。这个问题就是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勇敢的先去解决掉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想到自己在拜访客户的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害怕拜访大单位,害怕见客户的领导;当你见到省直的领导之后,你会自然的发现市直的领导就会很好的对付,把最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做好,那怕仅仅是去尝试,我们就会从中得到很多的知识和经验,那么以后的工作就会更容易、更出色的完成。

如果你要吃掉两只青蛙,那么你一定要吃那只长的最丑的。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认为长的丑的那只青蛙一定最难吃,很多人都会接受不了。我们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了,东西难看不一定难吃,事情看着困难不一定就难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理工作一定要先处理更重要、更困难的事情。一天的工作开始了,我们是不是会静下心来先想一想,哪一件事情是我昨天没有完成的,能不能先把它做完;哪一件事情是我今天最重要的,要先努力的开始,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这样我们会发现每天的工作就会很轻松的完成。

如果你必须吃掉一只活青蛙,就算你一直坐在那里盯着它是无济于事的。

是啊,等待是没有用的,青蛙是不会自动跳进你的嘴里的。不管我们采用什么办法去吃,关键的一点就是:动手去做。就像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一样,我们从不同的渠道中得到了大量的客户信息,而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信息放在手机里、记在本子上、输入电脑里就完事了,这都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客户不会自己跑来找我们的。我们该怎么做呢?需要我们动起来了,打电话、发短信、登门拜访,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我们的产品信息传达到客户那里,直到跟踪到车辆成交,这就是我们成功的把青蛙吃到了嘴里。

通过对《吃掉那只青蛙》这本书的学习,我总结出了一点工作心得:

先做挑战性的工作;

先做更重要、更困难的事情;

动起来,做永远比说强!

禁闭岛读后感1000字(集锦5篇)


读书,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读者们都对作品一书赞不绝口,此时不妨将自己的收获写下来,撰写成一篇读后感。你有没有搜过有参考价值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禁闭岛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禁闭岛读后感 篇1

本周在周四下午的消费心理学课程上观看了影片《禁闭岛》。观看电一影的起初并不能理解讲述精神病人的故事与“消费”有什么关系,但是再反复的观看后才渐渐理解在讲述查克的故事的过程中,用了许多心理学的原理。

在心理医生告诉查克他才是真正的雷迪斯的时候,他说查克想象出的所有的人物的名字都是同样字母的不同组合,用的就是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用到对近似读音和字母顺序形成联系的方法。

同样的,在消费心理学中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比如广告中不断用产品名称和适用产品的场景等相关单词不断用同样的字符进行颠来倒去的.重复,给消费者实际造成不断强化的刺激。造成甚至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只要听见或看见广告词中的任意一个字符就能够联想到该产品的印象,并进行消费。这种利用消费者潜意识达到目的的同时有着一个好处,消费者会认为有着极大的自主决定消费的能力,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实际是按照商家设计的方式进行消费。

人的潜意识是一个完全唯心的世界,因为在意识中很难像跳出意识的维度去真正分辨意识的范畴,就像在梦里很难发现自己在做梦那样。商家可以很容易的利用消费者的潜意识,来实现刺激消费者消费的目的。

禁闭岛读后感 篇2

看此部电影,如果一开始时看到FBI就想到侦探片来看,看到主角到了岛上后的种种,确实有很多疑点与问题。比如主角经常情绪上的失控,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还有经常听到有人叫唤某个名字,那个名字的人是他所认为杀死他妻子的人。

到了最后的结果,联邦侦探是个精神病患者时,一切疑点与问题就似乎出现得理所当然了。了解电影情况发生的时间与背景,就能够从一开始发现主角的身份。主角最终选择遗忘,是因为过去实在是不堪回首,但逃避是没办法解决的。

我想表达就是,人的主观性的重要性。当我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我的思绪是根据导演的拍摄方向走:比如,我会怀疑这精神病者监狱的医生是个坏人,总在谋划着什么坏事;还有失踪的女病人曾杀死过自己的三个小孩,后来无缘无故出现,但为何在这间房间里有67的数据纸条呢?是为了让主角去猜测吗?如果这是名精神病患者,这些是医生设计、护士和病人们配合的一部戏,是否真能猜想到病人会从67里面找到蛛丝马迹?有人说片中医生护士还有病人们都有提醒这位FBI探员(即主角)自己的实际身份,但正因为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刻意将自己的过去遗忘,只记住自己好的一面的身份,所以我不知道医生对真正的病人用这种治疗方法是否真的有效。看电影观众的我,跟FBI探员一样,从零开始,所以我自己是无法看到其他人所看到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们的暗示与明示的。也是说,正因为FBI探员也是刻意认为自己是正常人的话,理论上他也会看不出这些暗示,如果他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些暗示的话,那么他也理解自己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一员了。

而拍摄手法亦如此,很有节奏和循序渐进进入最后的阶段,揭露探员就是众多患者一员,唤醒了过去的伤痛记忆,他一直刻意忘记、不愿回首的过去,我不知道这种方法是不是治疗的一部分。是不是就能控制他对别人的伤害性呢?是过去让他去伤害别人呢?还是他催眠自己为过去而脱罪是伤害人的原因呢?就算让他记起过去,他还是希望自己尽快忘却过去所带来的痛苦,所以他最后也选择去除记忆。虽然我一向都认为,自己的选择必须由自己去承担结果。

禁闭岛读后感 篇3

什么世界是真实的?活在怎样的世界是幸福的?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是该呆在真实世界的C区监狱,还是走向彼岸世界的孤独灯塔?有答案么?没有么,究竟我们的人生是在那个世界当中?究竟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取?选取的权利是我们还是人生?

当看到泰迪被医生揭开真相时的表情,我震惊了,心被紧紧的揪住,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挤压着。挤压出心里最后的一点点东西。莱昂纳多的眼神告诉我:他的世界崩塌了,一个他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世界。多么熟悉的眼神,多么熟悉的情绪。曾几何时,我所营造出来的世界不是也和他一样的瞬然间崩塌。

当泰迪带着茫然无助的眼神说出:我就是莱迪斯。这种情绪,这种自己对自己说的语言,像什么?像不像自己每一天醒来对着镜子要告诉自己:我自己是谁,这天是新的一天。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当泰迪走向那个灯塔的时候,心中五味陈杂,是同情?是解脱?是羡慕?是遗憾?还是有着些许的小小感伤?泰迪释然了,理解了,走向了现实世界中的最后一站,那个耸立在海角的灯塔。真的释然了么?真的理解了么?是理解了现实中的自己,还是为了自己所营造的世界而义无反顾的抛弃现实呢?这个问题,我们都无法回答?也许只有泰迪自己心里明白。

现实的世界很真实。电影里面的现实世界是一座精神病医院。现实中呢?现实中是什么?就应是和谐平静的花园吧?也就应是催人奋进的画卷吧?还就应是真诚贴心的国度吧?更就应是正常人的天堂吧?没有麻木,没有冷漠,没有胡言乱语,更没有欺骗,也更没有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多么完美的世界,不是吗?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病人在现实世界的精神病院每一天做着同样的治疗,每一天吃着同样的药品,应对着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情。不是很好吗?不是正和我们现实中的每一天过的是如此的相像吗?

营造的世界很虚幻。泰迪的营造世界里自己是一个检察官,妻子因为一次大火失去了生命,自己每一天活在失去妻子的伤痛之中,到禁闭岛是为了找到造成妻子死亡的元凶:莱迪斯。充满着对自己妻子的无限眷恋与爱意,充满了对自己的搭档查克的信任和依靠。多么简单的世界!正如现实中的我们,每一天夜晚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床沿,享受着自己的每一分时光,回味着自己的每一件心事,看见记忆中的笑脸在朝自己微笑,听见记忆中的人对着自己喃喃耳语。不是很简单吗?

虚幻的终归是虚幻的!现实的毕竟是现实的!但不知为什么现实总是那么残忍,那么伤人。在想,要是泰迪不明白现实,而是一向活在他自己营造出的小小世界,那么他虽然是个病人,但是起码他会幸福,他会依然相信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会依然在寻找着杀死妻子的凶手,心中有着梦想,有着期望。也许这样的他会看起来比任何人都正常。()同样,我们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现实,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没有了那些欺骗,虚伪,离去,背叛,每一天都能够在梦中坚守者自己的小小理想,做着有些看起来不且实际的梦,看着记忆和梦中人的笑颜,听着他们在自己耳边轻声低语,这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但是为什么现实总是要让我们一次次的应对,一次次的想去逃避,而又一次次的告诉自己自己是谁。一次次的满身伤痕的去应对。

泰迪最后仿佛大彻大悟一般的说出: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然后毅然决然的走向了灯塔。一个介乎于现实世界和营造世界边缘的东西,进去之后的结果没有人明白。也没有人明白泰迪以后究竟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但是我明白,进入灯塔之后,现实中就再也没有泰迪这个人了,只会有一个没有记忆的行尸走肉,但这对于泰迪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毕竟现实世界是如此的残酷。但是随之而来的呢,是不是也是泰迪营造世界的崩塌。会不会连他自己心中的那一点小小的避风港湾都会随之而消失?看到那里突然有一种很想流泪的冲动,替泰迪,也替自己。不是吗?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营造世界,但是生活呢?生活正在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中一点一点的抽离,让我们更加融入现实世界当中,让我们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

电影结束,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所想的点点滴滴映入脑海,我们的灯塔在哪里?能够让我们完全忘记现实的灯塔又在哪里?我们究竟是就应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就应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而究竟什么是好人?什么又是怪物?是麻木的好人?还是有思想的怪物?我迷茫了。真想能找到一个那样的灯塔,让我能够永远的去解脱。但是当灯塔出现的时候我真的能够放下一切,像泰迪那样义无反顾的走进去吗?

想着想着,我麻木了,疲倦了,眼神也渐渐的模糊了。门口传来领导的声音,又要工作了。又一次把我拉回现实世界当中。突然觉得领导长得和电影里面的医生真的好像,像的让我分不清他们谁是谁。打开屏幕,茫然的对着闪烁的显示器,突然,我看见记忆中的人对我在微笑。

禁闭岛读后感 篇4

一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电影的背景像是发生在70年代左右,电影是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它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54年(比我预期的还早),军官泰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和同伴查克(马克·鲁弗洛饰)被派去调查一个从精神病院失踪的女凶犯的下落。精神病院在一座岛上,它主要收治那些有精神疾病的罪犯们。在他的调查过程中,在66名精神病罪犯外,还有一个编号为67的人,但没人承认这个人的存在,泰迪深信这个67号就是杀害他妻子的凶手莱迪斯,而且他怀疑这个精神病院里有一个天大的阴谋。

泰迪在一个山崖上的隐秘洞穴里发现了失踪的女犯人雷切尔,雷切尔告诉了他这个精神病院在进行一些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而她原先是这个病院的精神医生,为了逃避其他人的陷害才躲起来的,还告诉了泰迪灯塔上有答案。泰迪想解开这个谜团,于是他准备上灯塔去调查。他上去以后没发现任何证据,却发现主管医生考利一向在等他。考利向泰迪说出了所有事情的缘由。

原先那个67号病人就是泰德自己,而查克是他的主治医生希恩。医生告诉他的真名叫安德鲁·莱迪斯,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在淹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后自杀,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此他在自己的意识中创造了一个凶手莱迪斯杀了他的妻子,自己则是一个警探。而且着一切都是考利医生为了治疗他而编造的,如果不能治好他,医生只好对他执行死刑,因为他来到岛上后几乎伤害了所有人,但他自己却一无所知,经历过战争洗礼又患有精神病,潜在的危险很大。

泰迪最后清醒了过来,他明白了这一切。但当医生诊断治疗是否有效时,希恩问他“你此刻感觉怎样样?”泰迪回答“我要带你逃出这个鬼地方,查克”。“查克”着称呼让医生断定泰迪还没清醒过来,医生无奈地摇头,只好执行死刑。泰迪最后向希恩问了一句话“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此时希恩明白了泰迪的意思,其实泰迪已经清醒了,只是他宁愿选取像好人一样死去,也不愿一向生活在痛苦中。希恩最后喊了声“泰迪”,但泰迪没有回头,因为此刻他只求一死来解脱。于是他被带走了。最后的一幕是悲鸣的音乐和寂静的灯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泰坦尼克号》是他的成名作,最近热映的《盗梦空间》也是由他主演,都很不错。这部影片以前拿过北美票房冠军,没有华丽的特效,显得很真实,值得一看。

禁闭岛读后感 篇5

看了一遍电影又看了一遍小说。先说下结论吧,医院有问题,泰迪本来是正常人最后变疯了。最后一节里跟他对话的恰克是他幻想出来的。

从一开始上岛就只有泰迪一个人孤军奋战,恰克是医院安排的,整个医院为了他的到来准备了一年,有他非常详细的信息。作为诱饵的女病人也是医院医生假扮的。他在收集信息的时候,有病人已经好心提醒过一次让他跑了。后来在c区,趁着暴风雨造成的破坏,泰迪发现以前离开过的那个病人又被抓回来(那人肯定是送到了灯塔没得救了)。并且那个人再次提醒了泰迪身边的搭档不是他的搭档,后来泰迪已经对恰克起了疑心并且他跟病人的对话也很可能被人听到并记录了下来(后面在灯塔考利复述并改编了他们的对话)。恰克知道自己被怀疑后就没再出现,而且泰迪一直想要找的杀妻凶手的资料也是恰克给的,那也是提前准备好的。悬崖那里遇到的女医生也没再出现,如果她出现并且说泰迪确实是个病人那我相信泰迪就是个病人。但是没有。强有力可以证明泰迪有病的一个是c区被打得面目全非的人(没有再出现),另外一个就是逃亡的女医生(也没有再出现)。如果是扮演,他们是最好的信念颠覆人。

最后,泰迪的偏头痛,考利说是药物戒断,但是期间给他喂了那么多所谓的阿司匹林,怎么会是药物戒断。明明就是致幻剂,泰迪上岛前就知道他们有这个东西,逃亡女医生所说的致幻剂服用后的症状也都在泰迪身上体现了。并且他梦里那些荒诞不经的东西也都是在服药后出现的。

精神病院真是可怕,正常的人进去,哪怕表现正常申辩自己是正常的也会被当做精神病,无法自证清白。而看电影时我也认为剧情反转了,泰迪就是个精神病,但是其实那些都是考利灌输给他的剧情,在药物的作用下在大脑里上演。

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范文1000字集锦5篇


重新读了一遍作者写的作品,心里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我们如何借鉴作品的优秀读后感呢?也许以下内容“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范文”合你胃口!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范文(篇1)

昨夜观一让人潸然泪下影片名曰姐姐的守护者耽误了睡眠时间,今一整日显得萎靡不振。但即早些睡亦是睡不着。因周日晚生物钟总习惯晚睡。周一则习惯精神恍惚,呵欠连连。午休时老被外边嘈杂声所惊醒。心底只叹气兼无可奈何,亦让吾想起那句:只许州官居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竟是如此贴切。

据闻要降温,上班时只觉外边狂风大作,风沙横行,刚出门沙尘就吹进眼。忒难受。揉眼并无效,待进巷子时才将其撵出,好不舒服。

再步行远些,处处犹见昨夜风肆虐时吹落的黄叶。瑟瑟黄叶仍在絮絮落地。在广州这样一四季并不太明显的城市,也只有这样的景象才能彰显冬日要来临之趋势。勾勒起我们心底的思念之情感念之意。

话说姐姐的守护者起初看时不以为然,既然妹妹anna要状告双亲从出生起便将其做为患白血病姐姐救命的良方。毫不夸张地说妹妹的出生就是为了姐姐。输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现在甚至要捐肾。妹妹anna这次就是不愿捐肾给姐姐kate才去找律师。法院审讯过程中,为了病魔中的大女儿歇斯底里的妈妈,不屈不挠的律师,还有追求正义公正的法官。他们都表演得那般到位。演技当然可圈可点。同时品格也令人肃然起敬,只能说在真爱病魔面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谁是谁非。

及至后来法庭上辩得难解难分之时,哥哥jessie再也忍不住,把真相说了出来。原来状告双亲是姐姐kate的主意,因为她不想再拖累家人,且她自己也想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便上演了一场由小女儿状告父母亲的戏码。待认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分清条理之后对他们一家子的坚强勇敢和不离不弃所震撼。

亲情永远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情感,是其他任何情感所不能替代和复制的。亲恩点滴记于心。时常自醒,对于双亲兄弟姐妹我们是否真正地无愧于心。

昨下午,外出小晃了回,待汇完款便经捷径归家,在一平地,惊喜地看到小朋友们在玩游戏。此游戏乃是真正意义上原汁原味,无害的,如跳绳,玩泥沙等。记忆瞬间流逝到了童年,每年这个时候应是跳绳和毽子风靡之时。放学后节假日玩得不亦乐乎。常乐不思归。要干活总找不到人,为此没少挨父母的骂。

现今小朋友总是玩电脑游戏的多,小小年纪便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最常见的就是一胖胖的小男孩,戴着价格不菲的近视眼镜,理直气壮,亦有些神气地从你身边而过。他的妈妈/奶奶则紧紧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生怕儿子/孙子会飞走。每每看到这便叹乎于溺爱过头。孩子总有一日得离开羽翼的保护。何不给他们于更多的空间。90后00后不久终归得撑起整个天,但现看来怕是心有余力而不足已。

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范文(篇2)

眼泪洗不去伤痛,爱亦无法成为全部。

有这样的一本书,触动灵魂深处的自私与无私,讲述着一个关于生命尊严和生命品质的故事。读这样的故事,对灵魂是一场洗礼。

安娜的出生,或许预示着它灵魂的无私,成为姐姐的“特效药”,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为姐姐提供血液、骨髓。这一点,在她出生之前就已经设计好的。

但是安娜却不甘愿只是成为这样的角色,她想知道,除了是姐姐的“特效药”,她还能是什么?如果姐姐没有得白血病,那她还会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一切都围着姐姐凯特运转的家庭,她又是谁?

这个答案,妈妈没办法告诉她,因为妈妈每天忙于照顾随时面对死神的凯特;爸爸也没办法告诉她,作为消防员的父亲总是急匆匆的去挽救一栋房子或者是一间仓库,也可能是人;哥哥没办法告诉她,叛逆的哥哥总是喜欢做一切不合时宜的事情,包括喝酒、抽烟甚至吸毒、放火……安娜需要找出这样的答案:她是谁?离开了凯特之后。

一纸诉状将这个原本混乱的家庭卷入了更为混乱的状态。安娜希望取回对自己身体器官的支配权,而不是在父母的安排下,毫无反抗的接受打针、麻醉、抽血、抽骨髓甚至捐肾。律师坎贝尔受理了这个官司。朱利安,坎贝尔的前女友,作为诉讼监护人也牵涉其中,对每个家庭成员进行拜访。。

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范文(篇3)

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空气、水和爱。然而空气被污染了、水被污染了、爱(除了母爱)被污染了。惟其被污染了,我们才渴望得到蔚蓝的天空、澄澈的清泉和圣洁的爱。文学反映现实,当下爱情小说折射被污染的爱情固然无可非议。可是事情还有另一个侧面——当被污染的爱情已经充斥我们周围的时候,我们难道还会兴致勃勃地观看文学这面镜子里折射的被污染的爱情么?还有那个必要吗?

当然,这话用在电影中也一样,你还渴望看看这掩藏在自私面具下的爱么?我是先看了小说才找来看的电影,觉得结尾的修改很”大快人心“。请原谅我的大不敬,但是当一个女孩从出生开始就为了拯救她的姐姐,从脐带血到之后的细胞血液,再到最后的肾脏,她的存在似乎只是证明了父母对姐姐的爱。我不想说她妈妈其实很爱她,但这种爱多少是寄生在对姐姐的爱的前提上吧。

青春期的我很叛逆,我觉得我活着只是父母的某种延续。老妈渴望学医,那么要不我去学医要不我得嫁个大夫。老妈觉得我学小提琴好,那么即使我喜欢的是弹琴,仍然要去每周一次的提琴课锯木头。后来喜欢画图,老妈觉得没前途,让我以学业为大,十年的绘画学习就这么被”咔嚓“了,还好,画图没从我的人生中被彻底删节,也算老妈多少理性。

也许你发现了,抱怨大多来自对母亲的,这时候你还觉得母爱是最纯洁的么?这个时候,我倒喜欢上老爸,尽管在他的脑子中女儿是个不爱喝牛奶,不能吃辣,爱看幼稚动画的孩子,而其实我很爱喝牛奶,并且无辣不欢,喜欢动画并热衷手绘涂鸦,想以此为事业的人,但我不得不说,老爸对我的爱有时候更容易让我接受,因为我知道,我们是平等的。卡!先不要这里指责我。并不是说老爸不贴心不关怀,父爱通常来的“深沉”。朱自清爸爸的一袋橘子让他即使老大老大了,仍能哭一鼻子。我老爸平时对我不闻不问,但他会在搬新家的时候整来一架钢琴,只为他知道女儿小时候最想要的礼物就是钢琴,而那时家里没条件,只能用电子琴替代。生日时的苹果手机,争吵后的MP3播放机,上学初就购置的笔记本电脑,毕业前的牢骚和帮忙投简历……老爸的礼物不多,督促不多,但我会觉得每次都那么感动,感觉他是琼瑶阿姨附体,逼得你眼泪打转,一流就不止。

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范文(篇4)

世界上最感人的行为都来自爱,一切为了爱。

——题记

一个关乎生命和亲情的很感人的影片。起因是妹妹安娜将自己的妈妈起诉了,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为了能使姐姐凯特活下去,她不想继续为姐姐捐献自己的肾脏,不然以后就得小心翼翼地活着,“谁愿意以后都小心翼翼的活着”,这就是她唯一的理由。

主题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守护”吧。是凯特挣扎着的生命中,“守护”着她的形形色色的人吧。妈妈,怀揣着强大也强行的母爱,把“让女儿多活一天”变成了生活的全部;妹妹,是为了救姐姐的命而被制造出来的,捐血,移植骨髓,只要姐姐需要;弟弟和爸爸,也已然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们都发自内心并认为生活就是该这样。

有时觉得病人凯特反而是那个最累的人,当大家都到她病床旁打算陪着走到最后的时候,他们抱的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很真诚在陪伴的,可他们更多的也只是一个过场而已,一个和你没什么联系的亲人,思想的远比感情的大很多。还有人和凯特说你会好起来的,要相信。多么套路的话,甚至他们不知道她最希望的是什么,而凯特像一个看淡了的人似的,接受每个人的祝福,然后欢笑聊天。如果这时有个人只是静静的陪者,与她在意的聊聊天,或许那样的送别对即将死的人更好。

而她的妈妈,那个让人感觉最疼爱女儿的人,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甚至有时感觉女儿的活着都是为了不让她妈妈的希望破灭。可我却认为,人该知道什么时候放手,即使再痛,一味的紧抓不放很容易让人迷失,让人看不清真正要的东西,我想这就是影片中妈妈给我最大的感受。当然,这些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没有经历过很多都没法体会。只是平静的接受自己该接受一切,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如今为对方好已经不能成为借口,更何况我们未必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没有再出现奇迹,姐姐已经因为妹妹的出生,已经算是奇迹多活了很多年了。姐姐就在和妈妈敞开心扉聊的那晚,留下了关于全家的幸福的回忆,还有自己的甜蜜的爱情的回忆(一本相册),就在那晚停止了呼吸。

电影的结尾,安娜有一段发人深思的独白,抄录在这里,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

“I’ll never understand why Kate had to die and we all got to live. There’s no reason for it ,I guess. Death is just death. Nobody understands it.

Once upon a time, I thought I was put on earth to save my sister. And in the end ,I couldn’t do it.

I realize now ,that was’t the point. The point was , I had a sister. She was fantastic.

One day ,I’m sure I’ll see her again.

But until then ,our relationship continues.”

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范文(篇5)

有人说,在重大考验面前,才能判断是否真爱。不过,我觉得,如若可以,最好不要。若能拥有简单,平凡,细水长流,阳光明媚的爱,谁会愿意去体验暴风骤雨颠沛流离中颤抖的依偎?

《姐姐的守护者》是为数不多能让我感动的一本书。

这是个五口之家。凯特两岁时罹患白血病。为了给她治病,父母通过先进的基因技术孕育并生下了与她基因完美匹配的安娜。从第一管脐带血开始,十三年来,安娜不断向姐姐“供应”了白血球、干细胞、骨髓……后来,凯特的肾功能衰竭,父母要求妹妹捐献一个肾。但这回安娜不干了,她无法忍受自己一再被当成“药品”,还在哥哥的帮助下找到律师事务所,控告父母夺走了自己的身体使用权。

母亲不能谅解小女儿不肯再救姐姐一次;父亲则感觉愧对安娜,认为长期以来不重视小女儿的感受。儿子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成为问题少年。明明谁都没有错,可是这个家庭却变得支离破碎,全家陷入一个无法解脱的感情迷局。

还记得母亲在法庭上那动容的话:“我的人生仿佛一场火灾,一个女儿被困在火里,唯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小女儿上场,因为只有她认识路。我在冒险吗?合法吗?合乎道德吗?我不知道。可是现在,我的小女儿将我告上了法庭……”可是光认识路有什么用,房屋在崩坍,弥漫着有毒气体!掌心掌背同样是肉,她的无奈,她的无所适从,她的惊慌失措,都是因为爱。两个女儿都是舍不得的.啊。

但安娜也没有错啊,她已经13岁了,谁真正关心过她作为一个“器官供应站”所遭受的悲哀和痛苦?是那种连自己离开餐桌都没有人注意的冷漠激起了她的抗争。不禁为安娜的痛苦而揪心,她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啊!不是凯特的替代品,凯特需要的她同样需要。她也需要关怀需要爱,不是在凯特需要的时候才被想起。

曾经觉得那个哥哥杰西应该是最幸福的,他不是凯特的替代品,应该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他一方面,他羡慕安娜能够为这个家出一份力;另一方面,他又羡慕凯特能吸引所有人的关注……

那个一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凯特或许是最痛苦的。最早想放弃的人就是她自己,而一直坚持的则是她的母亲。她或许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对妹妹是不公平的,或许觉得母亲的爱沉重得难以负担呢?安娜争得了身体的使用权,却永远地离开了——倾盆大雨中,被一辆疾驶的车碾平了身躯。凯特活了下来,妹妹最后还是成了她的守护神。“我想着她的肾脏在我的身体里运作,她的血液在我的血管里流淌。不管去哪里,我都带着她”,这是姐姐对妹妹永远的怀念。不错哦

或许,在凯特和安娜中间只能存活一个,作者选择了凯特,于是她构造了那场离奇的车祸。但安娜永远活在凯特的心中。她所带给我的感动不亚于任何人。

有人说,爱固然美好,但非常的爱,总不免带点同归于尽的残忍。

爱的尽头,或许是最深切的无奈。

都是在爱的名义下,对与错有谁能分清?

《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汇总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感慨从作者写的作品中获得了很多感悟时。相信大家都写过不少读后感这类文体了。读后感大全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赤壁赋》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赤壁赋》读后感(篇1)

《核舟记》讲,苏轼此文中“赤壁”为赤鼻矶,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国“赤壁”为“武赤壁”。所以说这篇文章中“客”理论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客”与“苏子”未曾发现,而是误认,但我们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一点可不必在意。

另一点。客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辞颇有些古韵,不过我的关注点在“美人”。注释说“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若联系下文,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以我浅薄的认识,可以理解为自己所追求的离自己尚远,曹孟德那种枭雄都未能实现统一,更何况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后面苏轼的话令人有些费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该是“安贫乐道”,在自己的现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优雅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鸡汤。一看苏轼的回答,这才发觉客人是在感叹生命短暂。不过生命短暂又与曹孟德何关。细想大概是感叹如此枭雄也留不住常胜,保不住命。苏轼的回答却是又让我懵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天地在变化,人亦变。可天地也不变化,人却还在变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阴晴,月亮也还在。只是人在时时变化、变更罢了。苏轼却认为若从江月不变的角度看,人亦不变。他的观点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却是十分好的。听之声,看之景,取之不尽,共同享有,不亦乐乎?苏子的境界,实在是吾辈不及的啊。

《赤壁赋》读后感(篇2)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险滩与大风大浪,在面对这般艰难的人生时,只要我们打开心窗,勇敢面对,击退困难,便可走出荆棘丛生的山路,登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功之峰。

对于苏轼这位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轮廓罢了。直到遇见了你,我才改变了我的看法。

轻轻打开苏轼所写的《赤壁赋》,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苏轼。他与朋友们“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想着“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幅悠然自得的赏月图在人们眼中看起来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谁又曾想到,他仕途历尽艰辛,屡遭迫害,现在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生活遭到落差,心灵变得失落,但是他终不改变乐观的天性,从容地面对生活,勇敢地奋斗下去,最终厚积薄发,在才俊辈出地宋代登峰造极,创造出大量惊世之作,成为文学史上地里程碑。

记得进入高中的时候,诸事不顺,事事不如意。数学卷子发下来后,那鲜红的分数,那满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几次下来的考试,都使我的信心丧失殆尽,渐渐地消极起来。直到遇见了你,流放却乐观的你,我才一点一点改变我的观点。你二十岁登进士科,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现在只能流放到这荒芜之地。面对这荒芜人迹的地方,你勇敢乐观地去面对,你对于这么艰难地处境都不言放弃,何况是我这个小小地挫折呢?于是我在心思放在数学上面: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每天睡觉前把今天所教的内容复习一遍,并且预习明天的新内容。每一次的卷子,都会第一时间思考错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巩固。一如既往,周而复始,慢慢地我又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每做出一道数学题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我一点点努力,也在一点点进步。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内忧外患,但是无所谓,只要你在这时候打开自己的'心窗,“从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淡然乐观的心态看待面前的困境,带着属于自己的勇敢和坚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难关,迎接人生的春天!

当你在面对滔滔江水,仰头吟诵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见了你,一个潇洒、乐观、积极的你,是你让我终于明白,纵然前方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只要转个弯,变个样,绊脚石也会变成我们的垫脚石。

让我们一起在失意时,一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吧!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把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吧!让我们乐观面对,不畏艰险。

《赤壁赋》读后感(篇3)

苏轼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自己最苦难的时期与友人却在赤壁下游玩。心境似乎与那明月凌万顷之茫然的江面一般在开阔旷达之下映照着些许的寂寞冷清。白茫茫的雾气与水光横贯江面,连系天际与诗人的一叶扁舟一起在这古战场作着一名游客回想着麾下延绵千里的战船,遮蔽天空的旌旗,共念那当世一代英雄。

文章看似多以苏轼与客人之间的对话形成,却实质上是与这浩渺时空,动人赤壁景的无声对白。且看那徐徐清风和水波不兴的湖面,难道不是心如止水,沉浸在被贬之痛的作者心情的写照吗?悲伤、迷茫似白露横贯江面遮住了那小小一叶在凌万顷之上的扁舟;前途渺茫,小舟乘载作者凌空乘风而行,不知何处停栖,无所依的生活却有如远离世人羽化成仙的仙气萦绕,景是情、情即化为人,游赤壁倒不如说是写自己,画出的是赤壁之下不再卷起千堆雪不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在生活这一面水上被白露笼罩,无所依的迷茫苏轼。景与人在对话,传达彼此的故事。

船游在月光之上,浆划破月下清波,冷清的月光照进作者的心,勾起的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梦想展望;听见的是悠悠箫声,倚歌而和之。无奈这梦想在天另一方,而这萧却有如细丝不绝,缠缠绵绵,余音回荡,听得蛟龙起舞,寡妇饮泣,愁苦像萧不绝如缕,像船与明月船在月上走,却究其也不得走进真正的月中。赤壁褪去了昔日千古风流英雄的壮烈,留下的是寂寞的景与人。他们在对话,景与人彼此传达着情,愁苦悲凉的情。

箫声何其悲,战争何其烈!这一代英雄在赤壁留下辉煌战功,却有和人知晓他的去处。纵他麾下战船延绵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可时光还是抹去了他的踪影。这样一想,你我本是江渚一人,以鱼虾麋鹿为友,何其渺小啊。看那广阔之江河,你我只不过是蜉蝣,沧海一粟。奈何一生短暂,不敌长江之尽,旷达便在小我中产生,悲凉寄托在箫声中被景与风携走。乐观被激发,因为景与人在对话,传达深刻的道理。

流逝的是水、是月、是人、是天地。万物均变,与自己生命一同无尽,我的生命即是月、水、是天地啊!虽物有所主,但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之声,眼遇之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乃是不尽生命的宝藏。即得宝,又管何贬谪之事,任白露横江;任美人兮天一方;任箫声如泣如诉;任吾乃蜉蝣,沧海一粟,此刻举杯,共迎旷达乐观的东方曙光。景与人在对话,传达不变得真理。

旷达乐观,是人与景的对白,是不尽生命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赤壁赋》读后感(篇4)

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

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穷,吾心欣欣然,虽千载也,亦得共享造化之无尽藏也。

数载间复吟前赋,方其稍悟东坡真义所在。又读后赋,始茫茫然,隐有栗栗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旧,然心之所见,浑不若前。前赋得一清字,后赋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虚。清拔轻逸固难为,正是翩翩少年之态。然由实转虚,自明月远箫至山谷长啸,寒意弥满,木叶萧萧,窥桓宇之秘奥,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状,无以言传,一鹤蹁跹,缟衣玄裳。君得之否?此东坡之仙笔,东坡之谐谑,亦东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时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阳在山,暮霭满天,绝壁千寻,静立无语。正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争不教人心生岁月无情,人生若梦之叹?漫天愁绪,袭面而来,一时无端。风霜渐历,年岁已长,再吟前赋,无复少时飞扬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呜呼!江边一望楚天长,征鸿飞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赋》读后感(篇5)

苏轼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经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彩。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样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依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当一生珍惜,虚度光阴的人把一生当一天挥霍。《前赤壁赋》中无不彰显着人生哲学,是我们此生收益的理学。

《赤壁赋》读后感(篇6)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赤壁赋》读后感(篇7)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

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赤壁赋》读后感(篇8)

读《后赤壁赋》有感800字

苏轼作《前赤壁赋》三月后,又重游赤壁,写下了寓意有所迥异的《后赤壁赋》。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苏轼交代当时的时间背景,用短短的几句,对眼前景物稍作描写,就突显出时令的特征。萧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

所以在第二段,同游者愿意献出家中刚刚捕获的珍鱼,而苏轼回到家又意外获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兴致与条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除了客观的描写,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更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同时把景物与游者行动融合为一体,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写的生动。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此时一只孤鹤画空而来,对孤鹤的描写,让人有一种空灵虚幻难以言喻的感觉,想象当时之景,彷佛身处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赞叹苏轼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效果,竟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描写与情节中有种飘逸的气氛,情感由乐转忧又转于平静的赤壁之游,最终以梦境做结,也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情怀。

后赤壁赋,不管在景物描写、气氛的营造、深刻的情感转换、飘逸的人生观,都在苏轼简洁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现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赤壁赋》读后感(篇9)

“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们总爱在开篇上做文字,但什么逍遥游乐图简直是胡扯。被贬三年,何来逍遥。细看其中深微隐曲,东坡多用典故,不过是表达内心失意后的豁达,也正因他的本性如此才能发出如此震惊千古的言论。心态豁达、胸襟开阔则能参悟自然万物,通透古今人事,才能有“变与不变”的沉思,“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深刻认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学会并善于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而并非只关注问题的绝对性,也因此,东坡常能从惆怅怵惕中解脱,理性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说到无穷尽,就又会想到愚公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愚公精神千百年来依旧被人们推崇,赤壁两赋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人人皆知,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观念是世人心之所往。谁不想“长生不老”看尽天下事,可万物皆有时尽,但从是赤壁之赋中我们看到了,无论是传宗接代还是变与不变之间生死的形式,都打破了平常意义上的生命的概念。将个体生命与万物同观,这是人们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态度,“人生短暂,功业永恒”,这才是人与万物同存的真谛。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赤壁两赋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最后的感悟。

附:就东坡文来看,有一个令读者脑痛的地方——他把架势摆好了,运气写足了,将我们一行人胃口吊出了,他又回去了,看来总觉得意犹未尽。

《赤壁赋》读后感(篇10)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读后感(篇11)

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数苏轼四大罪状,要求皇上“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其实李定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把苏轼作为逆党代表惩治来向新党掌权者送礼邀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赖朋友相助,苏轼侥幸不死,但活罪难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京,按理说苏轼应是旧党功臣,应当得志才是。但他又反戈一击,不满旧党集团全盘否定新法,认为“免役法”有万世之利,又遭旧党排挤无处容身,只好又请求外调,再任杭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后东风又压倒西风,新党再起,对“元祐党人”进行迫害,苏轼又一再被贬,从岭南惠州直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途中去世。

这样的贬谪流放,在仕途史上是罕见的。其政敌们自是为达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目的,但他们虽然能操纵着苏轼的仕途命运,但在意志上彻底失败了。他们没想到苏轼的抗打击能力太强,就像以油灭火,越是打击,生命力越是顽强,越能激发起旺盛的创作热情。苏轼遭贬的规迹,从他的作品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来到密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仍希望“西北射天狼”以报朝廷;到了杭州,人间天堂慰藉了他飘零孤独的心灵,西湖泛舟,写下《饮湖上初睛后雨》,把西湖比为西子,并留下“苏堤春晓”的丰碑与胜景;到湖北黄冈,正是他人生经历劫后余生的最低谷,却是他创作生涯最为豪迈的时候,在这里留下其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直至越过五岭,到了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惠州,苏轼犹能大快多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羡死了贵妃,气死了政敌。

政敌们没有想到苏轼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主要是苏轼有着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的自我开解的秘方:美酒、山水、诗文、学佛、寻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迁客骚人,行者秋士,生命中是离不了酒的。他们借酒抚慰内心创痛,借酒倾吐不平之气。而贬谪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又能使苏轼饱览奇山异水,山水开阔了他的胸襟,净化了他的心灵,成为其精神家园,并且能在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思索中参透人生哲理。心有所感,则发诸笔端,于是便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在黄冈赤壁,经历人生最大的劫难后,他在山水之间做了冷静的思索,《赤壁赋》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大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流逝的就像那滚滚东去的江水,其实并没有消逝;或圆或缺像那皎洁的月亮,其实并没有增长或削减。听起来有点像魏晋的玄学,其实不然,苏轼在此已有辩证唯物的观点。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宇宙都不是永恒的,何况江水和月亮?人生也是一样。所以还有何必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自寻烦恼呢?不过时间有长有短,不也就是几步和几步的区别吗?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月亮时圆时缺,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江水滚滚东逝,而长江也还是那条长江。就我们每个人来讲,也是从哪里来,还要回哪里去的,那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语尤值得咀嚼。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宝贵,造化能让你享用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便是幸事了。现代人烦恼太多,主要是因为欲望太多。苏轼虽然仕途多舛,但京官也做了,地方官也做了,近千年以前他便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伸手。也正如此,他才能得到子民及后世的爱戴和景仰。现在不再叫仕途,叫官场,正式一点则叫政界,叫法变了,但道理总是不变的。

寻道求仙的思想,在苏轼的文章里也多有体现,尤其在《后赤壁赋》一文中。苏轼的正统思想是儒家,但又渗透了较多的道家思想,其实这正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点与李太白类似,而苏轼则比太白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太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便骑上青鹿,遍访名山。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梦见羽衣翩迁的道士,亦是其求道思想的反映。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消极,其实李白与苏轼也不见得相信神仙的存在。他们都不是圣人,在经历了这多磨难与打击之后,总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吧?

我们在感叹苏轼的韧性与坚强之后,不必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表示同情。如果让其衣食无忧地活着,可能就没有这些灿烂于青史的文章了。就像有人说,不如别让李煜当这破皇帝了,让他专门写词多好。其实不让他当这亡国的皇帝,便也就没有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文字流传于世了。这就更让我们了解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

《赤壁赋》读后感(篇12)

夜读《前赤壁赋》,反复咀嚼,不能入睡,叹服于苏子的见解和境界。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无奈于生命的短暂,哀叹于人生的虚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昔曹孟德横槊赋诗,何其慷慨?一战败于孔明周郎,何其惨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这里,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丧和凄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认为,万物都有表象和实质,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又如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象虽千变万化,而其背后作为本质的“道”却是是永恒无尽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生寿命的长短、功名、富贵也都是相对的,因而短暂虚无,唯有道是绝对的,遵从道、顺应道、享受道才能达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可强求,亦不可贪得,即使强求而苟得,也不可能长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有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执著,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这样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苏子这篇《前赤壁赋》所见略同,可谓异曲同工,遥相辉映,虽历经千古,苏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相信《《赋能》读后感范文1000字(集锦5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赋能》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