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震撼】
寒假里喜欢游走于书店,偶然翻开几页《读者文摘读者评选精华本》,便被其内容温暖了。不忍释卷,捧回家中。
这本书辑录了20多个小故事,给人20多次不同方式的感动,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每一次感动都是细致而又平凡的。五月蔷薇般细腻的文字,挟带着芬芳和荆棘,尚未读完,心弦已被深深地拨动了。
大卫说:“忍住感情的泛滥,写诗,要有把整个巴黎装在一个瓶子里的本事。”显然,这本书做到了。书中的故事都是写人或记事的,却又不止这些,最重要的是抓住了触动人心灵的那根弦。那一件件小事或一个个细节都让人感动:为了调和女儿夫妻之间的矛盾,老母亲不顾病体在寒冬冰凉的石椅上躺了整整一晚!她要的只是女儿的幸福,亲情不言自现;为了陪孤独的朋友,不论刮风下雨,同事都宁愿绕远路伴他回家,友情不露声色地得以升华;为了深爱的人,默默等候七年,那“系在瓶口的红丝线”,系住了满满的祝福和思念,那种“不说欲说、欲说还休”的爱情于无声处得以放大;甚至是出租车司机随性递上的一把“会回家的伞”,在暴雨中给了陌生人无限的温暖;病儿天使般的笑容和盲女诚挚的信任,让入室盗窃的男人放弃了邪恶的计划,给了惯盗一个温馨的冬夜……真情流淌,馥郁芬芳。
“所有的感动都缘于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的感动都来自灵魂深处。”
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故事是:贫困乡村的一户人家,一家五口,男人中风了,大儿子疯了,小儿打工受了重伤,瘫痪在床,老太太带着年仅七岁的孙子,经营着几亩薄地撑着家。要过年了,家里仅有不到20斤白面,肉也割了,却不到2斤,还有一小挂土红色的鞭炮是给小孙子的。这就是他们所有的年货了!简直不可想象,这个样子怎么过年!想到自己过年时面对冰箱里满满当当的肉鱼挑三拣四,有了整箱的鞭炮还嫌没有喜欢的礼花,我深感惭愧。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当政府派人去送米送面慰问时,老太太却拒绝着,老让党惦记着,别给我们送了,我们还有呢。慰问金也不肯收:不要,有钱呢,给更穷的人家吧。她有多少钱呢?文中写道:掀开炕席,全是一毛两毛的钱,最大的才五块,加起来不过十几块钱!那是她拾破烂换来的。最后,老人那一句坦然的话更是深深地震撼着我:“过得去。”她脸上带着微笑,好像她在过着幸福的日子。此刻,作者的眼圈红了,读者的眼圈也红了,我的心灵被震撼了!这就是平凡的农民,平凡的百姓,最善良、最贫穷却给了我们最深的感动!
掩卷深思,感动是一种享受,感动教会我们感恩。我们应该感恩辛勤劳动的农民,感恩呕心沥血的师长,感恩所有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整个社会和时代!
“没有真情,哪儿来的感动?没有生活中这些善良的心、善良的人,怎么会有让我们泪流满面?不要说我们太爱流泪,因为,每一个感动都是对生活的感恩,都足以让我们洒下一捧感动之泪。”诚如是。感动有时只是一句真心的问候,或是一把有力的搀扶,滋味却是甘甜、是温暖。
让我们抛弃杂念,回归自然,回归真情,在感动中品味属于你,属于我的那份纯净、甘甜和温暖。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一些决心和理想。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精华]《君主论》读后感优秀模板七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日,翻看汉文经典篇章,重读,赞叹文章简短明了概括精辟之余,更因为他叙述的道理深为感触。大学时代看它,是因为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今天看它,却和那时的心态大为同,其中表达的思想,显示了作者经过了多少思考和总结,意味深长,其规劝之道,值得今日之人广为借鉴。精辟章节,摘录如下: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里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返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形者忠义,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知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贴切的描述,短短几句,讲出了君子与小人之交的深刻含义,虽然在发展社会的今天,再用简单的君子小人之说来概括人际交往显的片面,不过从段时间的交往及实际生活来看,贴切之意丝毫未减。小人因为利益而成为朋友,小人的追求是利益和金钱,当利益和金钱来临时,他们成为了朋友,当这些得到的时候,他们甚至成为了敌人。对于索取和欲望的无限追求数千年来,几乎遵循了相同的模式。而君子,为了发展和事业,为了梦想和追求,精神享受的追求在许多时段内占据了上风,而欲望的满足在衡量之间得到控制,这就是所谓的理性把。
大概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才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而这句话更被国际关系用为惯例。成为国际关系变化衡量的一个重要参考。
是非好坏之间,是辨证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对一个利益群体而言进行相对的判断,所不同的是,在维护和取得利益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而这些方法和过程才反映了一个人行为判断的重要参考!
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摘自《君主论》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论》第十八章)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我们成为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在中国,便是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讲究仁义礼智信,愿意牺牲,热爱和平,追求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而马基雅维里却否定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在他看来,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
这两种价值观的种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
依我浅薄的知识看来,人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兽性,半人半兽性,人性,超人性。对于马基雅维里所说的君主自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对于儒家所讲的圣人就属于最后一种了。而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则多属于第三种了。对于这个冲突我想试着用以下三类讨论加以解决。
为君以术:作为君王,应当会玩弄权术。马基雅维里是历史上第一位使政治脱离伦理学而独立的政治家。在当时神学束缚下的社会中能大胆提出这一见解实属难得,这点在本书中对于君主国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君主品行的建议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中都不难看出。这也导致了许多政治历史学家对其诟病。
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什么是君主?君主因何而存在?在当时国之兴衰很大程度系于一人身上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来说,君主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他要维系整个国家运行,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没有道德伦理可言的,必须使用丛林原则,使自己成为狮子和狐狸,通过权术这个工具,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用国家机器进行暴力统,确保人民不敢肆意作乱;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自己坐稳宝座,牢牢握住军权,搞朝廷内部的斗争,铲除异己。试问,不耍权术阴谋的君主如何统治国家?
为圣以德:作为圣人,用道德作为工具,感化群众。同法律的约束力不同,前者是让群众心甘情愿归顺,并且能获得一种价值感,而后者则是通过威慑,让群众产生畏惧感,但两者都是将社会引上有利于它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出凡入圣的境界,也正是因为出凡,所以也仅仅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为人以中道:这里的人当然指的是芸芸众生,应当学会中庸之道。我们没有君主的命,也非有圣人般的觉悟。那么,马基雅维里的话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是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手段即工具,要学会怎么运用工具,用工具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而非为工具所驾驭,过犹不及,这便是中道。道德对于一个人应该是目的,因为它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权术应该成为手段,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性妥协。耍手段是必要的,但应有限度,以原则为底线,不能逾越。马基雅维里是根据君主的具体责任和所处环境教授他为君之道,并非直接教我们普通人为人之道,而中道则是处于君道与圣道之间的人道。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为君者,百姓之福所系也”。在思想束缚的封建时代,除去不掌握实权的傀儡皇帝,君主便是万人之神。掌天下生死,定山河兴衰。但权力与责任也几乎等价。
因此,为君,应当爱民。君王既已得天下,天下万物都为王之子孙。君王体恤其子孙,更是分内之事。子孙乐,则君乐;子孙苦,则如历朝君主王位不保。
为君,应当勤政。君王,总统天下,万事皆取决于君。成祖日批奏折百份;雍正兢兢业业十三年。乃得当朝盛世。君唯勤政,方可知百姓状况,国家形势,及时定夺。君若恶劳,即使百兴也会毁于一旦。
为君,也应当重才。君王也应当有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庙堂之中贤者多,则正义所在,贪污吏自无地形容,朝堂自一片浩然正气。届时,君通民意,民知君贤,天下可安。
总之,君王应谨遵“民为重,君为轻”。凡是为天下之人思虑,不为谋取一己私利而有损百姓利益。即使无为,也不致如秦般二代而失天下。
为君者,人民之福所系也。在心思拘束的封建时期,撤除不把握实权的傀儡天子,君主就是万人之神。掌世界存亡,定江山荣枯。但实力与肩负也几近等价。
从而,为君,理当爱民。君王既已得世界,世界万物都为王之后代。君王优待其后代,更是本分之事。后代乐,则君乐;后代苦,则如历朝君主王位不保。
为君,理当勤政。君王,领袖世界,万事皆取决于君。成祖日批奏折百份;雍正爱岗敬业十三年。乃恰当朝泰平。君唯勤政,方可知人民情况,国家气候,准时裁夺。君若恶劳,即便百兴也会毁于一朝。
为君,也理当重才。君王也理当有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庙堂当中贤者多,则公理地方,贪婪官吏自无地形色,朝堂自一片浩然浩气。届时,君通民心,民知君贤,世界可安。
总之,君王应谨遵民为重,君为轻。广泛为世界之人考虑,不为牟取一己私利而有损人民益处。即便无为,也不致如秦般二代而失世界。
杂志读后感范文一
在家闲暇没事的时候,看起了杂志,突然对《意林》产生了好感。我一直以为只有名著才能震撼我,没想到一本杂志也能如此,这本书的一句至理名言就是一则故事,改变一生,说的真的很正确。
这个杂志分为很多个块,有人生、社会、智慧、家庭、人物、成败、情感、博览、生命,还有一些真理、名言很全面,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不管是自己接触过的,还是没有接触过的,都会解读出一个新的视角、新智慧。他还会编辑一些幽默的小故事、小笑话,让读者娱乐一下心情,其中还蕴藏着很大的智慧,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有很多的故事,都在深深的感染我,感动着我,也改变了我很多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看法,也给了许多对待生活新的诠释、见解。总之,感谢《意林》,也会把其中的真理,奉行下去,相信会对我有所帮助。
杂志读后感范文二
《萌芽》杂志读后感
什么是新概念文学?什么是落地的麦子?什么是一代代新文学人?萌芽将会告诉你。或许你知道郭敬明韩寒,但你们肯定不知道他们的崛起是重新概念开始的。新概念开启的是一个时代。
学生就业问题是学生的重点关心问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的压力,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没有足够的信心。面对这一问题,应该重点培养同学们的学科上的兴趣爱好并使其发展为动力,同时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单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学生对十八大的关心。应对学生对十八大的关心,应开展一些有关十八的活动及讨论,并做好学生的宣传工作。同时对一些信息的交流反馈进行整理做出正确的处理,用引导沟通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
学生情感问题的关心。作为一个引导者领路人,对于学生的情感问题在清楚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开导。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沟通,为学生答疑解惑。
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关心。作为一名老师要分不同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引,做到因材施教。多与学生谈心交流达到师生间的共鸣,同时可以把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以上就是对新概念的所有辩解。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看了作品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世事变化无常。读后感是将自己把所读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出来的一种方式。读后感真的是大家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悟吗?以下由我们收集整理的《读后感读者文章》,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寄小读者》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它就像一位最私密的知心朋友,时刻陪伴在我身边;又似乎一位经验丰硕的老师,给我讲做人的道理、讲有趣的故事、教我写作的技巧。其中,《说几句爱海的孩子的话》这篇文章最让我百看不厌、思绪万千,也是最受益匪浅的了。
冰心奶奶十分喜欢大海,海的蔚蓝,海的空阔,海的活泼,海的动与静,都让冰心奶奶流连忘返,所以她在休养半年身体新愈后,最想去的第一站就是大海。山和海,冰心奶奶更喜爱海。四围是大海,与四围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升、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时两句诗的境界与灵动非常能体味冰心奶奶的感悟,同样是月出,光景却如何等妩媚,遥远,璀璨。海没有一刻是静止的,从天边波光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烂然万朵的银花!我觉得这句话描写得真是精妙绝伦!大海的一生都在奔跑,从太阳升起的天边奔向岸边的礁石,赏识完锦绣的浪花后又开始新的奔跑,赏识更锦绣的浪花永不停息。看着书,我仿佛真闻声了大海的涛声。我想,假如我们在学习与工作上也能如斯勤奋、坚持不懈、永不停息、不知倦怠,那也一定能成为学习、糊口、工作的佼佼者、胜利者,笑傲群雄。
我想,冰心奶奶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诗篇,是由于冰心奶奶有一颗热爱糊口,善于观察,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我一定向她白叟家学习,力求多观察天然界、多赏识糊口,做糊口与世界的主人!
冰心奶奶让我对海有一种冲动,玩海成了我一直的心愿。去年暑假,很兴奋和爸爸妈妈去青岛玩海。海轮的颠簸摇晃,就像一片树叶在惊涛骇浪中起伏,使我心惊肉跳、至今记忆犹新。我已经越来越被冰心奶奶同化了,十分喜欢大海。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去看海。
《寄小读者》,看似简朴的一封封书信,其中却蕴含着良多深刻的道理,但愿大家与我一样,多多体会吧,让书香伴你成长!让大海伴你海阔天空!
很久没有再看过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什么博览之类的杂志了。昨晚在自习室偶尔借别人的看了一下,依然爱不释手,那个看书的习惯是我多年之前的习惯了啊!过去了好几年,经历的事情也比以前多了很多,看这些文章时不会再专门先找青春风铃版块,对于各种思想的碰撞也更加感同身受。很多文章看着看着,感觉事情有点知道,再看一下作者,原来是曾经熟悉的作者,甚至其他方面有了解到的,比如俞敏洪,刘若英,周杰伦,郭敬明,张小娴等。像老朋友一样。
捧着那书静静的读,也像和老朋友叙旧似的倍感亲切。有时会浮躁,内心会没那么澄净,也不会怀着一颗简单的心,写下一些简单的文字,很久没有好好写下东西了,不知是因为真的忙,还是少了那颗敏感又纯粹的心??在这里的大半个学期快过完了,时间过的飞快。刚开始的时候还在适应和习惯这里,有些时间就给荒废了。现在则是养成了早上没课睡到十点多的坏习惯,大把大把的时间给浪费了。
期末马上就要来了,紧张的复习即将开始。这半年不像大一大二那么迷茫,也不像那个时候那么无忧无虑,总是会有很多该做的事情等着你去完成。我想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生活上,学习上,感情上,我都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笑着看待各种小麻烦。过了之后,不过是过往云烟而已。想想读者上很多人写的很多故事,自己实在不算什么。读书笔记一颗淡定的心,足以。
看了孟锛老师的《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的电子连载稿,才知道原来左宗棠是一个上门女婿。上门女婿无疑是草根了,绝对的草根。然而,即使起点如此低,如何?左宗棠仍然成为了影响乃至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边疆的贡献将永久有效。
左宗棠曾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即使是在自己入赘期间,他仍然想着国家、想着成功、想着自己的偶像。他为自己树立了人生榜样——林则徐,他为自己树立了人生目标——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左宗棠的理想与人格的高尚,恐怕是绝大部分人无法学习的。君不见,一些关于和珅、李鸿章等人的书籍近年正风生水起,其实读者大多是一些心向高位的人。这倒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读多了迷失了自我,想去做类似于只管发下等愿、结上等缘、享皇帝福的人,那可就有大问题了。只要有了福缘,管他什么同僚、百姓苍生,一切皆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为了让自己的福缘不仅仅是自己享用,有些人更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孙子乃至后代永享幸福,如此,就有了“政治姻缘”。然而,左宗棠则教育后代万不可再做官了。能说出这句话,其实就能看出左宗棠已经看出了晚清官场的黑暗。一位封疆大吏,因为有理想、有人格,而处处受到排挤,他的手下们也和他一样各个清廉,最终“楚军”成为了晚清官场的异类集团。他们也许是苦闷的,但他们治理下的百姓无疑是幸福的,而我们也无疑可以寄托一种精神:清官以及清官集团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存在,只要你我他心存希望。
许多人都说:左宗棠这样的人很难做官,也确实,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官。他希望等他的理想目标达成之后,让中国不再受侵略者欺辱之后能够卸甲归田,浇他的树、种他的地、教他的书。
他失望了。因为国家的兴旺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他需要许多像左宗棠那样有才华的人的共同努力。然而,晚清官场像左宗棠这样有能力的人还有很多,但他们却在大染缸中迷失了自我。就这样,人们越来越原谅理想与人格的低下。更有甚者会对左宗棠这样的人进行讥讽乃至暗伤。左宗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穷困潦倒之时,不被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前者他做到了,后者显然他高估了人性的光明。
这就是左宗棠的个人悲剧,然而,时代、国家的悲剧乃是在于,人们对现状失望透顶,人们开始对历史上的贪污犯给予深刻同情,以一种所谓的“同情中的认同”的观点去看待他们,并以所谓的时代、体制、环境等虚幻的词语来为之辩驳。也许是人们已经不再“童年”,一句“哎,他们也是不得已”说出口后好像自己是多么潇洒,多么博学、多么懂历史。
然而,就在这些人的一句句慨叹中,天空越来越黑暗,人们的理想与人格越来越低下。晚清就这样灭亡了。为了让天空越来越明亮,
清官应该永远被大声地夸奖!
能吏应该永远被大声地夸奖!
清官能吏更应该永远地赞扬!
“旅行始终是行走的,只有累了才会稍稍停顿。在每个这样短暂的停顿中间,有的是流星般灿烂的美好,到了再次出发的时候,绝不停留。”
这句话来自于《读者天南地北》的开篇语。没有华丽的语言进行修饰,但却有格外一番深意。在常人眼里看来,读者是一本杂志;但在我看来,他是一盏指明灯,是优秀的文化典藏。这本《天南地北》就是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去描绘了不同区域的不同风光或者说不同习俗。比如说中国的美食为中庸调和,以热食,熟食为主;德国的美食被称为结实结正,意谓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法国的则为原汁原味,因为法国料理的精神在于突出食物的原味;而意大利则戏称为“妈妈的味道”……
而在描绘风俗的同时,更多的也在于描绘那些旅游胜地的美景,更巧妙的是读者的作者能寓情于景,用景物来告诫人们一些深刻但在我们的生活那样浅显的道理。
有一篇小故事叫做“两片海,两种人”,大意是:在巴基斯坦有两片海。一片海为活水,那里生机盎然,鸟儿们在那搭屋住下,人们也幸福的居住于此;而另一片海确是死水,没有鸟儿的鸣啭,游动的鱼儿,飘舞的树叶,更没有孩子们的欢笑,但这两片海却相距不远,那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相信许多人都会与我提出同样的问题,原因却是那生机勃勃的那片海,不守着每一滴海水不放,每当流入一滴水时,同时也会放出一滴水;而另一片海却把海水全部储存起来,滴水不放,丝毫不懂得付出,而就是因为如此,这里才会成为一片死海。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像那一片活水一样,接受和付出在同样速度的进行;而有些人就像那死水一样,不肯付出。而学会付出的人,往往能得到回报,而这份回报则是那些不肯付出的人穷尽一生都可能得不到的,他就是活下去或者活的比其他人更好,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懂得生活;而另一些人只能守着自己那原有的那些资本,不肯为自己的生活,为社会做出奉献,最终郁郁寡欢。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却又有那样多的人不知,不懂,他们不知道付出的重要性,不懂得生活的意义……
所以,请记住,这个世界上有两片海,同时也有两种人。而也请你争取去做那有生机的海水……
这个寒假,我读了冰心写的《寄小读者》一书。
冰心原名谢婉莹,我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寄小读者》以冰心先生的一次出游而引发的童心来主导全书。刻画了一个异乡人对自己家乡、亲人的怀念。书中冰心奶奶常常提到自己有“孩子气”,她用生动传神的笔触描写景色、描写与小孩一起玩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读到开心之处、让人不禁发笑。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她身在异国他乡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由此,我想到,我们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旅途中,她生病了,一病就是大半年。
在疗养院中,看护不让她写作,可冰心先生仍时时找机会给家人写信。她的执着精神,也让我深深感动。我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路上的坎坷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热爱生活、勤勉工作、坚持梦想的人,才能是最终的胜利者。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对生活又有了新的感悟。有哪些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可供借鉴呢?读后感大全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杂志。
寒假期间,我读了几本自我喜欢的书。当我读完《意林》里《榆树的伤疤》这篇文章时,感触很大。
文章讲的是有一棵榆树,树干上绑了一条铁链用来拴牛,之后,养牛的人把牛牵走了,但留下了这条铁链仍然绑在树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树干越长越粗,树皮渐渐覆盖了铁链。不久,一场严重的灾难——荷兰榆树病传到了那里。这种病菌横扫那里的榆树,但惟有这棵带铁链的榆树没有受到伤害,原因是榆树从铁链里吸收了很多的铁,所以幸存下来!
这件事告诉我们:“创伤能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对于创伤,我们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应对,如果我们不能勇敢的承受,创伤还会使人一蹶不振的!
记得初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因为骄傲比自我的好朋友考得好,所以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排行比其中是退步了100多名,我一下子受到了打击,觉悟了。我开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复习,最终又回到了原先的状态,如果没有这次打击,如果我自暴自弃,又会怎样呢
创伤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更是一种提高自我的途径,一本小小的书中蕴涵着很多丰富的营养,它滋补着你的精神世界,让你的知识层次渐渐增高。我再次阅读了几本《幼儿教育》杂志。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这本杂志中有很多内容如:方案研析、教养笔记、保育之窗、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很深动,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其中教养笔记内容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角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被破坏的现象,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想想自己班的孩子,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教育》杂志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我读了《意林》这本书,里面写的有母爱、友爱和人间真情,每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能在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个主人公,走进每个故事里。
其中有一篇故事给我印象最深——让女王给我道歉。故事中一位名叫西雅的小姑娘被女王的天鹅啄伤了,对于女王来说,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女王根本就不知道,更不会有人告诉她这件事,但西雅用嫩稚的语调写了一封信给女王,并期待着女王的回信。几天后,女王收到信后立刻拿起笔回信,信中对小姑娘的这种行为大为赞赏,同时表达了对西雅深深的歉意。
这封致歉信引起了轩然大波,谁也不会想到,天鹅啄伤小姑娘这样一桩不起眼的小事,女王都亲自回信道歉,她那细腻、仁慈的关爱之心,深受广大市民赞誉和拥戴。而一个仅有6岁的小姑娘,为了讨还公道竟然不惜心动女王,这是一颗珍贵的童心和不屈的勇气,令人们惊叹和反思。
我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想如果换成我,可能不会想到去给女王写信,光凭这一点,我就非常敬佩西雅的勇气。
意林这本书有很多故事都让人感觉到一阵阵心灵上的共鸣,让人淋漓尽致的体会到亲情、爱情、友情……读以后,有时让人伤心,有时让人开心,又是令人激动,有时又叫人感动。意林,让我的情感更加丰富;意林,教会我很多很多做任何做事的道理。
意林中的一个故事,让我牢牢记住,也令我感触很深,故事的名字叫《幸运的野狗》。讲的是一只野狗在流浪,过着饥一餐饱一顿的的生活的时候,无意中闯入一个饭店里。饭店的老板心肠好便给野狗一些客人剩的饭(但也不差与山珍海味)。野狗便觉得自己很幸福,从此,便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当野狗再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一切都变样,饭店搬走,这地方成建材商店和一块块、一摞摞不能吃、不能喝的地板砖和大理石,野狗便望着这些发呆,从此便呆在建材门口商店门口,幻想着这里再次变回饭店,成为它有吃有喝的地方。
一天天过去,饭店再没有迁回,野狗也饿得不行。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总想不劳而获,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去自己。
教育杂志读后感(一)
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更是一种提高自我的途径,一本小小的书中蕴涵着很多丰富的营养,它滋补着你的精神世界,让你的知识层次渐渐增高。我再次阅读了几本《幼儿教育》杂志。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这本杂志中有很多内容如:方案研析、教养笔记、保育之窗、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很深动,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其中教养笔记内容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角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被破坏的现象,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想想自己班的孩子,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教育》杂志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教育杂志读后感(二)
在这个暑假中我阅读了《教育导刊》和《幼教博览》两本杂志。虽然看得不是很多,但我从这两本书中颇有收获。
《教育导刊》是一本国内外发行的一本书,里面都是国内外专家对幼儿教育、成长的一些见解。
是啊!等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更多地的给孩子们搭建适合其发展成长的空间,多留点时机,以便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与体验。或许他们现在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可是我们可以给他们机会呀!我相信这样的孩子会更好的成长起来。
书中一位专家谈到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的着作《陶行知教育名着》对里面的生活即教育谈了自己的体会里面说到:
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幼儿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读后感吧
《幼教博览》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这本杂志中有很多内容如:教育经验、家长对对碰、健康广场、家长方略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很深动,其中的教育经验一栏,最值得我学习,对于一个只有三年幼教经验的我来说,其实很需要从书中或老教师那学习到更多更好的经验,从而充实自己,不断使自己进步、成熟,在《幼教博览》这一本杂志中可以寻求到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状态和教育整合方法。
其中有一篇文中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篇文章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教育杂志读后感(三)
看读者,其实已经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阅,细读,总会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一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它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迪,让人从中得到些许人生感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它像一股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让你引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你懂得去关注亲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给你鼓励,看那一些漫画或幽默故事,让你开心,启迪心灵,给人以爱心、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在《读者》中,我看到了《火车6年不到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哥哥和弟弟回家探亲的途中,弟弟刚下火车就被车撞了。在医生的抢救下,弟弟终于醒了。可是醒来后的弟弟却走不了路,记性也变差了。在医院里,弟弟却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就快到家了。经常一便又一便问哥哥:哥哥,还要多久才到家?而哥哥总是回答:快了,快了。弟弟在火车上一住就是6年,而哥哥一如既往的在他身边陪着他。从哥哥25岁到现在,哥哥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了医院里。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泪留满面了。我为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感到震撼!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善、美,在我的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读者》它就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与《读者》交往久了的过程中,我发现:是它让我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像一位热心的邻居,为我端来暖暖的红茶,鼓励我: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打开《读者》,我真的有一种远离了浮躁和喧嚣世界的感觉,到了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的是一片净土、阳光和干净的空气,它成了我舒展心境时的去处,仅小小一篇文章就足够美好和使我快乐。
《读者》是本感人至深的杂志,也是给人深刻教训的杂志。
【导语】少年版《意林》是少年儿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本书,文中有励志故事,童趣故事。 以下关于意林杂志读后感 ,希望您驻足阅读!
【篇一】意林杂志读后感
《意林》可以说是一本远近闻名的优品书籍。书中有很多人生的挫败、成功、喜、怒、哀、乐,样样俱全。
它告诉我们人生中的磨难,同样它也教我们该怎样面对,怎样克服。也是它,让我悟到人生的许多哲理,让我的课外知识又增加了不少。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没雨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主人公是一个家中很贫穷的,因买不起凉鞋,被同学们嘲笑,可他却不自卑,他始终记着,他的老师对他说过:“你是个没有雨伞的孩子,下大雨时,人家可以撑着伞慢慢走,但你必须努力奔跑。”
虽然,我们都有一把自己称心如意的,可它给不了你全部,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也需要努力奔跑。
妈妈的话:看到文章时,就有一种很想读下去的冲动,文中的孩子生活很艰苦,但他却能抛弃自卑,坚强、挺住,坚持朝着梦想奔跑,终于迎来了美好的人生。现在,我们的孩子大多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在蜜罐里,慢慢地丧失了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所以,孩子,当我们起点比别人高时,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
【篇二】意林杂志读后感
王府曾经说过“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也需要生活来滋养”,这句名言是在《意林》的名言连接中找到的。
我最喜欢《意林》了,从这本书中让我知道了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还让我知道了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在这些动物的身上同样也可以间接地反映着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在体会大自然的同时领悟到了可贵的生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真诚的友谊。
《一只送上门的罐》:刚入冬,我家就揭不开锅了。好不容易盼来救济,却只有高粱面和红薯干。那时侯我六岁,却换有严重的胃病,那些东西根本咽不下去。不到半个月,就受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又换上了营养不足。母亲实在没撤,突然想到了几个月前看到的那只老罐,就去罐洞旁,点燃蜡烛,有把它吹灭,用扇子吧强人的浓烟只往洞里飘去,罐出来了,后面还跟着小崽。
几天后的夜晚,母亲隐隐约约看到院子里有一个东西,打开屋门一看,竟然是那只老罐。想在乞求什么。母亲猛地意识到罐饿得走投无路了,才冒死来求助人。就给它玉米面窝头。一个月后,家中依然粮食短缺,我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一天凌晨,突然听到了什么东西被撞了几下。那只老罐躺在门口,它的头部流了许多血,撞死在我家门口。
只要付出真诚和爱,连动物能被感动,何况我们被称为万物的人类呢!
【篇三】意林杂志读后感
这次暑假,我读了一本叫做意林的杂志。其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但最让我难忘的是《魔术师的爱心魔法》这篇文章。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患上了白血病,有一天她在街上遇见了一位魔术师,那魔术师问她想要什么,她说她想要一个企鹅蛋。那个魔术师捧着一个极像企鹅蛋的鹅卵石给了这个小姑娘,对她说:“6个月后就可以孵出来了。”那孩子并不知道那是鹅卵石,高高兴兴的捧着“企鹅蛋”回家了。回家后,他的父亲发现这并不是企鹅蛋,就试探着问小女孩:“如果6个月后孵不出小企鹅,怎么办?”小女孩尖叫着说:“如果孵不出来,那我现在就去死,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孩子的爸爸找到那位魔术师,把孩子的事情告诉了他。魔术师让他想暂时安慰着她。第二天就消失了。6个月到了,魔术师突然出现了,魔术师奇迹般的帮小女孩孵出了小企鹅。之后魔术师找到孩子的父亲,说:“为了这颗蛋,我花了整整六个月啊,我去了南极。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在南极,当人们知道我是为了圆一个绝症女孩的梦时,都热情的帮助我。正是因为世界各地人民们的爱心,才使我在这六个月里找到并带回这颗即将破壳儿的企鹅蛋。几天后,魔术师去世了。原来,他早已患上肺癌。在准备给小女孩去企鹅蛋时,他离死期就只剩6个月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被这位品德高尚魔术师所感动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完成了人生最精彩的一次魔术,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旅程。我想,如果这位小女孩现在还在人世的话,他一定会非常崇敬这位魔术师。是他给了她希望。另外,我们也要爱惜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像那个小女孩和魔术师,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高尚的品德也是做人的真谛,在有限的生命里为人民做无限的事情,这位魔术师就是这样,牺牲了自己,造福了别人。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读者》,里面的故事很精彩,其中有一篇让我至今难忘。故事大概是,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大草原上,生活着两种不同的动物,一种是温顺的长颈鹿,另一种是凶猛的美洲豹。长颈鹿天生就是教育家,它教它的孩子任何生存技巧,而美洲豹却不怎么管刚出生的小豹,甚至丢弃它们。就算有别的动物吃小豹,母豹有时也不会管,小豹只能靠自己。可是,长颈鹿用千百次的告诫换来的仅仅只是基本生存,而美洲豹因为拥有痛苦的经验,成为了强者之中的强者。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想成为强者,就必须经过一番磨难。像音乐家贝多芬,他的一生就像是为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他从小就被他的的父亲逼迫去学习音乐,长大后,他的耳朵也聋了。可他却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向命运抗争,创作了惊世之曲--《命运交响曲》。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一个农民的孩子,天生就是口吃,可他却立志当一名主持人。因此,他被所有的人耻笑,可他却没有认输,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向命运发出挑战。他将小石子放到嘴里含着,不停地练习发音。他的舌头不知被磨破了多少次,最终,他成功了。他就是央视着名主持人白岩松。每一个成功的人,在成功前都会有许多困难在等着他们。所以命运是很公平的,他不会同情弱者,它使你悲痛,让你受挫折。是为了让你战胜命运,成为强者。困难固然可以打击我们,让我们内心受挫,可困难也可以锻炼我们,让我们变得坚强。要相信,当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你的世界将变得很美好。
格言杂志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看了一本杂志,叫《格言》。这本书有许多搞笑、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到深刻的故事,它名叫《爱的眼睛》。
这是我7岁时的一次亲身的经历。有一天,我和一个同学打架了。原因是:那位同学经常嘲笑我,说我的裤子是从乞丐那偷来的。
回到家,父亲狠狠地打了我,让我好好反省。我很气愤,大喊:我要离家出走!
结果,父亲反而帮我收拾行李。我出去不久,又回到家门口,因为我不知住哪儿。
我听到父亲说今天大家一起去吃冰淇淋,父亲下楼时,把我带了去。
我看完《爱的眼睛》,明白了一个道理:父爱如深井,眼测不出深度,心望不穿浮沉。
格言杂志读后感范文二
上个月,按老师的要求,我去书店买了《格言》杂志,以前从没读过《格言》的我,总以为《格言》是属于大人的世界,但自从读过《格言》后,我真正品读到了《格言》的丰富多彩。
《格言》中有关于少年健康成长的励志故事;也有冲敢梦幻的校园故事;更有许多充满智慧的问题 这本书的故事,有的带给我快乐,有的带给我悲伤,还有的带给我感动。从这本书中,我也学会了许许多多的道理,懂得时刻感恩、学会挖掘快乐、要充满想象力、时刻学会包容《格言》带给我乐享人生的宝贵财富。
翻开书的第一页,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篇有韵味的小诗,细细品读,你会从中得到许多的人生哲理。继续向后翻,就开始进入了主题。一个个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丽的图片,让我的读书生活充满乐趣。
整本书分为7个模块。在成长的小脚丫中我学会了感恩;在 搜星记中我了解了明星们的另一面;菁菁校园让我充满了想象力;加菲猫总动员是我变得聪明它们使我明白了生活中缺少不了诚信,不同的心态会带给你不同的命运,有志不在年高,只有爱,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和谐。
如果你认为《格言》中只有许多的汉字,那你就错了!在每一篇文章线面都有一个小跨来调节情绪;文章中还有大家熟悉的明星;书中还有搞笑的漫画;特别是在数的最后,还会有我们这个年龄适合看的电影,从中,你还可以学到许多知识。
《格言》一本充满梦幻、充满感恩的书,仔细看看这个书名,格言,有意境的森林,多么好的名字!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故事,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这本书让我收获了很多,这是一本着的品读得好书!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我们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值得收藏点赞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月度推荐:董卿《朗读者》:勇气优秀模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朗读者》有感
《朗读者》就是央视同名节目的书本篇。采访中有很多来宾都是读给自己的孩子,言语间全是殷殷希望。比如柳传志读的“写给孩子的信”、张梓琳读的“愿你慢慢长大”、麦家读的“致儿子”等。
养育孩子就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李亚鹏在读《致女儿》时说:这是我们人生第二次得到教育的机会,我觉得每一个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前几天给孩子读《十万个为什么》中讲了人体情绪波动对健康的影响。安安听完后认真的对我说:妈妈你以后不要吼我了,因为第一、这样对我的心理很不好;第二、这样对你的身体也不好。我惊讶于眼前这个小小的人居然会活学活用,且说出的话如此有道理。于是当即保证不再向孩子发脾气,生气时先冷静十分钟再和孩子讲道理,并把“不吼孩子不打孩子”写在手机壁纸上。昨天问他这段时间我做的怎么样,安安回答:就像我的考卷一样——不怎么样!
许渊冲先生说: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有了孩子后,我记住的日子明显多了起来。这些欢笑混杂着泪水的日子一个个印在我的心里,使我的生命瞬间丰盈。有一次安安问我:妈妈,你为什么总是看书啊?我回答:因为我想不断进步,可以在人生路上多引领你一段时间,而不是早早地被你瞧不起。我永远记得你三岁时用敬仰的目光看着我说:妈妈,你还能数到100呢!你五岁时崇拜的问爸爸:爸爸,你怎么认识这么多英文字?可是孩子,终有一天,你的见识会超越我们,而彼时父母被你蔑视也是正常的,但我会努力与时俱进改善自己,让这一刻越晚到来越好。
在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一文中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没有几个汉语词汇比“望子成龙”更令我不安,实际上这四个字简直令我感到愤怒:有本事你自己“成龙”好了,为什么要望子成龙。我少年时和家里亲戚吃饭时,曾有一位长辈对我说:你一定要考上某某学校,你承载着家族的希望等等。我毫不客气的回到:你有什么愿望自己去实现,不要强加到我头上!这类家长一直是我鄙夷的,自己不努力奋斗,得过且过,将对未来的一切希望强加于孩子,说轻了是双重标准,说重了是恬不知耻。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各自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现世安好。家人尊重你,是因为你的行为、你做的事值得他人敬仰,而不是因为你当初付出了一颗精子或卵子。我身边不乏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却对子女指手画脚的父母,对这种人我建议教育孩子时不如朴实一点,饿了给吃,困了给睡,多亲、多抱、多陪伴即可。
家中有书房,里面虽没有如兰的奇珍异草,也没有价值不菲的昂贵香水,却是家中最为芬芳扑鼻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数百本厚重的书本,书本的卷页散发出幽幽的芳香,是书香让狭窄的天地充满诗意,是书香让沉闷的空间充满温暖。我愿大声朗读,读出生命中最清澈的欢唱。
书香缕缕,书中百页成章;云端朵朵,浮云七彩成锦。
年少,天真。童年时,我喜欢林海英的《城年旧事》,破酒坛、小弄堂、杨柳烟雨是属于英子的京味童年。书中英子滚过草坪,帮过惠州母女相认,学过骆驼咀嚼。儿童的天真美好,尽在小姑娘身上展现。我读它体会到了那个年代的安之若素,我读它明白了英子的小时光,我读它懂得了今生的童年之想,谓之天真。
年少,懵懂。偶然间,翻开一本小册子,遇见了他——泰戈尔。朗读他,我会不由自主地大声念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于秋叶之静美。”我仿佛看见夏日鲜花尽情绽放的笑靥和秋天无悔的面容。花开只一季,生命短暂,我们不能仅仅固守生命的厚礼,而是应尽情绽放。而花意阑珊时,要“化作春泥更护花”,那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花落叶枯,不是结束,而是它们的涅槃!泰戈尔不就是这样的人格吗?他永不哭泣的乐观。我读他明白,人生的车马总要向前走。我们又怎能错过了哪些简单而又诗意的美丽?
年少,成长。爱上了蔡崇达的《皮囊》。书中的阿太沉稳而又坚强,她似一块石头,外面看似淡定不乱,内在却有丰富的情感。她常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明白,水生火热的乱世中唯有刚强,唯有使用这皮囊下的肉体,才能获得一份安宁。她能屈能伸,早已看破世间红尘,所以她的心中有了一把丈量人生的尺。因为经历,因为这把尺,生命有了灵魂的长度。阿太不是圣哲,但他却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我读《皮囊》,让稚嫩的生命得以真正的成长。
我是朗读者,我读一本本书,一句句话。在轻声细语、大声诵读中,感觉到是它们,让我的生命,执笔间,满是美好。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在我的脑海中,汉娜还在那一个弥漫着甜腻的田野上骑着自行车向前,碎花裙随风飘扬,欢笑撒下一地。
《朗读者》让凯特夺影后,我没有去看她如何演绎的,我翻开了书,找寻心目中的汉娜。小男孩米夏因一次偶遇迷上了这个可当他母亲的汉娜,于是,他们像恋人般难舍,一起去郊游,常常幽会。汉娜还要求米夏为她朗诵文章,似乎就这么持续下去,也许不会结婚,但会保持这种情人的关系。但汉娜的不辞而别打破了一切。
若干年后,大男孩米夏在战犯庭审上再次遇到已是战犯的汉娜,这么多年又发生了什么?随着庭审的步步推进,汉娜被认定为一个小小的纳粹头目,在集中营残忍地对待无辜的人。汉娜的辩解理由是长官规定不能让一个逃走。那种对生命的麻木和这措手不及的一切令米夏错愕,她会帮助一个染病的男孩,又怎么可能紧闭大门让那么多妇女活活烧死。汉娜最终被判终生监禁,其实与她想隐瞒的事实有关:她是个文盲,所有的文件不可能由她来写,但为了维护米夏的尊严,她缄默不语。
朗诵贯穿全书,汉娜曾让米夏为她朗读,也让集中营的人们为她朗读,她是喜爱朗读的,但不会自己阅读。她也许只喜欢听里面的故事,但她不会判断。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头目,她的存在,正因为她好控制,她只是在国家这个庞大的机器中的一个小小的齿轮,她的任务是服从,而罪恶都是由一个个不起眼的部件推动着整个系统。面对火海一片,教堂里的撕心裂肺的叫喊,她有恐惧,迷茫,但更多的是无措与害怕,她畏惧着开门会使疯狂的人群将原有的秩序打破。她所想到的是,不要受到上级的处罚,于是,慌乱下,她选择了蹲下来无助地哭。规则、制度面前,她失去了最原本的判断。看过刘瑜写的影评:一生成了片刻的囚徒。她想说明,再后来米夏为汉娜的辩护,对法庭的一句为什么不从她出发去思考,还有后来给牢中的汉娜寄去的录音带去的书籍,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爱。可我始终认为,对于米夏,那不算是爱,即使有肌肤之亲,难舍难分,但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感,年少的渴望而非炽热的爱。有人评价这是一部描写二战后新一代对上代的救赎。我不希望米夏为汉娜的奔走是一种赎罪。米夏迟迟不肯去见汉娜,只是寄去了东西,此时的他早已少了一些东西在内心。爱,已消失。虽然汉娜始终保持着朗读这个习惯,也许那是她唯一与米夏的联系。
最后,汉娜上吊而死,我虽未预料到这个结局,但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汉娜的死代表着什么,我不知道,但这不会是一个终点,它恰恰是一个世界的开始。
喜欢《[精华]读者杂志读后感优秀模板》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者杂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