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人间词话有感

读人间词话有感

最新人间词话经典读后感合集(5篇)。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是《人间词话》里的一个观点之一。《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与我们的人生密切相关。那么,你读完《人间词话》后,有没有什么感悟呢?下面是编辑帮大家编辑的“最新人间词话经典读后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最新人间词话经典读后感【篇1】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人从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烦恼无执着处去。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了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也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很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所有疯狂之后总归于平静,我们除了平静又能怎样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平静珍惜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最新人间词话经典读后感【篇2】

读第一版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平息、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词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例如王伟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谓之“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写境,次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这,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

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

学术知识如是,人生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寻找、追求人生目标,先迷茫、后奋斗,继而反思,最后达目标,然后接着进行下一次的追寻。人生目标并不唯一,但无论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织着矛盾、执着与喜悦。用王老的话: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现在处于上下求索的阶段,或曰“潜龙勿用”。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乘千里风破万里浪。

最新人间词话经典读后感【篇3】

王观堂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他关于词的理论,语言往往短小精辟。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也”;读之,似乎也如入境界,在慢慢细品中由“独上高楼”而至“人憔悴”,最终达到“蓦然回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在阅读中有了点滴收获——与观堂先生一起读词,词之差别与境界豁然开朗。

一、有境界与无境界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真情最为动人。没有真实情感的赋予,再华丽的辞藻也显得肤浅虚伪,再精巧的构思也显得空洞无味。境界,原来全在一个“情”字上。写词如此,写诗、散文、小说,不都是如此吗?文学如此,做事、为人,不都是如此吗?真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秉着一颗真心,才能打动别人的真心。

二、造境与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然而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现实主义的《诗经》与浪漫主义的《离骚》。《诗经》虽然写实,却不觉得其晦涩或枯燥无味;《离骚》虽然想象,也不觉得其怪诞而不可理喻。我们不可能将真正伟大的作品完全归于哪一派——它们在主体上属于某一派,然而在另一方面,另一种风格的补充又使其具有自然之美,而不是僵死在某一个框架里。诚如王观堂先生所言,一个诗人往往既是理想家又是写实家,因为他活于物质的世界中,必然心存实物;而只有当他人保存着不竭的想像之泉,他才能掌握文字的灵性。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有我和无我之境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是为写诗的心态和情感所决定。无我之境如佛家,置身事外,写景得以淡然悠远;而有我之境便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歌者,随心吟咏之中使得情景交融,人与景交相呼应。

四、境界之大小

“境界有大小,不以事而分优劣。”

同样,“写什么”往往决定了境界的大小。然而并非写大场面、颂大事业就是境界高人一筹。婉约派们写来写去也总是伤春悲秋,相思高楼,依旧是有着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之类的词之大家。小境界更能写出点点滴滴的离愁别绪,百转愁肠。

五、赤子之心与阅世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客观之诗人必须多阅世,这是必然的;而主观之诗人无需阅世,只需保留着赤子之心吗?阅世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观堂先生是认为“阅世少”造就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以为不然。屈原阅尽世间污浊和不平,性情不是仍然真到了极点吗?李太白仕途不顺,云游天下,阅世少了吗?李后主身负亡国之痛,从词中固然可窥见其赤子之心,然阅世大概也是并不少的。阅世是对这个世界的深层理解,是情感和心灵的体验和碰撞。真正的诗人绝不会回避直面生活的现实,赤子之心也不会在阅世中逐渐消失。

六、词品与人品

观堂先生花了大量的笔墨点评各家之词,如欧阳修、秦少游、李后主、冯正中……他分析各家特点,具言长处。然而对于张玉田、吴梦窗之辈,又语言犀利,甚至曾有“白石尚有骨,玉田则一乞人耳。”此言批评其词砌字而浅薄,意竭于模拟;评价白朴,既有《秋夜梧桐雨》的“元曲冠冕”,亦有《天籁词》粗浅到“不足为稼轩奴隶”。观堂先生的评价抓住要害,可谓解颐。又提到周济、刘熙载的观点:“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周旨荡而史意贪”,原来词品连于人品,此二者不可分。

《人间词话》,我仍是没有读完的。也许,直到某一天我得以熟悉观堂先生提到的每一词家,我才可能有一些真正的领悟。

最新人间词话经典读后感【篇4】

《人间词话》分两半读完,前一半是这样的:看了一半发现实在是知识储备太少,手边一个度娘一本书,边看边查,坎坎坷坷能啃到一半对我来说已是不易,之后果断被一句“兴趣不如境界直指根本”说带跑读《沧浪诗话》去了。后一半是这样的:准备演讲时飞速粗读了《审美教育书简》,顿时感觉《人间词话》满满的《书简》即视感,当时顿时觉得《词话》整个是一王国维的席勒研究小论文,主题就是“由席勒美学思想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于是又在这种莫名的喜感中捡起来好好读了另一半。

好吧,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王国维既然被尊为“吾国之希勒(即席勒)”,受席勒的影响之深显而易见。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自学西学,了解了席勒的美学、美育思想,还以席勒“游戏说”为理论基石,肯定艺术的游戏本质,强调文艺功能的“无用之用”,批判传统“文以载道”思想;依据席勒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区分,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创新传统意境论,可以说是席勒的铁杆粉丝,这也难怪在《人间词话》中处处可见席勒影响的痕迹。

我认为《人间词话》其核心思想在于“境界”说,"境界"说的主旨主要有三个要义:第一,诗词以"境界"为本;第二,境界的核心内涵是"自然与理想结合";第三,境界的构成原理是"有我与无我的统一"。这样归纳起来,脑海里第一时间跳出《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王国维的境界说可以说是对诗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而席勒一开始即提出是依据”是自然”还是“追求自然”划分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再来,素朴的诗:诗人就是自然或体现自然,反映现实——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感伤的诗:诗人离开了自然,追求自然,投射理想——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于自然外写自然,以自然投射情感。两相对应,可以说是严丝合缝。

而至第五则:“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则更可看出来自席勒"自然与理想结合"的诗学观念及“游戏说”的影响——"因此,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分别代表了人性的自然(经验)和理想(理性)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分裂,也就是人性的分裂。"席勒认为,感性阻碍理性,理性压制感性,都是人性的损害和缺失,只有两者统一起来,人才是完整的,他认为这种统一,是真正的自由,是审美游戏。"在这两种倾向的结合中,人将实现最高程度的独立和自由与生活的最大限度的完满的统一;同时,他将在身处现实的无限景象时,把世界纳入他自身、使它服从他的理性的统一,而不使自身迷失于世界。"他认为在审美状态中,人通过游戏冲动消除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对立和分裂,并且将两者自由地结合起来了。这两种冲动在审美活动中的结合实现了人性的完整自由的状态。王国维的“境界”说所强调的正是这种"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既求"生气"、又求"高致",追求自然与理想统一的诗学精神。在《词话》中不仅符合这种强调自然与理想和谐统一的精神处处得到强调,王国维更是直接在书中提出了“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由此足见其对“游戏说”的接受与认同。

最新人间词话经典读后感【篇5】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第三境界为成功。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践,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经历百倍挫折,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楚国是个小国,在强大秦国面前十分弱小,但他们通过努力,终于吞并了秦国。此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没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劳的。只要有志气,朝着奋斗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找到我们的成功的归属。我们立志不难,但需要认清我们自身的形势,因材制宜地确定奋斗目标。

没有勤奋,一切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朱熹有“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之古训,今有“空谈于国,实干兴帮”鉴言。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原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给成功下了个定义: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先天性,机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独勤奋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如果不勤奋努力,天资再聪慧都无济于补,机遇再多都白驹过隙,难以抓住。

成功是预期的实现值,虽有预见性,但却隐含未知性。我们理解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亲于践,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国藩“日以学为业”的精神,加强学习,多于锻炼,提高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因为,奋斗其乐无穷。

是的。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标就会奋力拼搏,因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是兴奋而执著的,这条道路上兴许痛苦却是快乐的。

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是孤独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几个呢。不然伯牙怎会为子期断琴,故知音难遇。特别是君王,一个人站的太高,是寒不胜寒的。而后,寻寻觅觅,泠泠清清,终于漂泊归于宁静,却发现原来一直追寻的在你不经意间朝你微笑,这一直寻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收益颇深,可惜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可谓囫囵吞枣。想到如此,心生遗憾。望有闲时,再细斟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2024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2024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第一章上卷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另提出三种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唐代。一代天骄李白不仅是诗仙,他的词也独有千古。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一首小令《忆秦娥》,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词人,那么温庭筠则是晚唐文化培养出来的另一天才。飞卿精艳绝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造语精致细腻,绵密隐约。王国维对其评价是飞卿之词,句秀也。五代。冯延巳之词不是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所谓五代风格,就是指追求婉媚、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酒筵的词风。而冯延巳独造清语,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疏散闳约,细雨湿流光五字2024便能摄春草之魂,难怪他在五代词人中独受王国维赏识。冯延巳的君主南唐中主李璟,多才多艺,善诗歌,其词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王国维以遗老自居,更能玩味此中深意吧。李璟之子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正因如此,兴亡不出宫阙的经历,使他可以用整个生命去咀嚼命运的无常,一旦发言为诗词,其深厚纯绝非常人可比。李煜难为人间之王,却极称词中之帝。词之李后主而眼界始大。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业,天上人间,这些词境的开拓以及它独特的话语方式,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词至北宋而大。不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未央宫是否出自北宋词人夏竦的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但范仲淹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帐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抑郁苍凉,让我想起了电影中杰王子带领士兵进行决战的那一幕。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工于造语,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虽然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等精彩的语句,深为后人称许。与他不同的是,其子晏几道一生耿介孤傲,把对歌女的相思爱恋作为他词的绝对主题,他把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最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古之伤心人也。欧阳修是北宋初起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受晏殊影响,欧阳修有绿杨楼外出秋千之句,仅一个出字2024便是后人所不能达到的。其《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让我们了解到他的自然性情。王国维说,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近人对词的看法

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学作品所关注的始终是人本身,即使是写景之作,也不能抹去景物背后那双情感的眼睛。王国维理解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未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学术知识如是,人生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寻找、追求人生目标,先迷茫、后奋斗,继而反思,最后达到目标,然后接着进行下一次的追寻。人生目标并不唯一,但无论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织着矛盾、执着与喜悦。用王老的话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现在处于上下求索的阶段,或曰潜龙勿用。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乘千里风破万里浪吧。

关于《人间词话》最新读后感4篇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浅尝王国维的词,你可能发现不了什么,但是当你深入研读下去,你会发现它是那么的动人心魄。不知道你在读完《人间词话》之后有没有感悟到什么呢?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关于《人间词话》最新读后感,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关于《人间词话》最新读后感【篇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多年前读到这段话,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参加完4月份最密集的跑马后,终于静下来完整的阅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是附录中王国维年表,生于光绪三年(1877),卒于民国十七年(1927),于飘摇动荡的半个世纪走完了他波澜壮阔中西合璧的一生。

《人间词话》是对词的评论,每则大多寥寥数语,却是句句精辟,评论特别是批评毫不留情,足见作者的功底、勇气和赤子之心。

开篇几则以“境界”为统揽,“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这些内容,我感觉很有哲理,却又似懂非懂,尤其对境界到底是什么不知其然,只有一点点浅薄的理解。

境界有大小,但并不能因此而分出优劣。就像诗词与跑步,一静一动,各人喜好难分高下,感受也没法比较,不见得文采好、成绩好的人一定会比其他人的境界高、快乐多。怎样让境界开阔一点,我觉得有几个方向可以尝试。

热爱。无论是兴趣使然,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条件,一定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如果没有机会必须得做,与其向外抱怨环境,不如向内自我调整。为什么长期跑步的人成天起早贪黑劳其筋骨而又乐此不疲呢,我想大多数人是源于自己对跑步的热爱或者跑步带给自己的良好体验,而不是因为别人要求你去跑。

专注。我们很大的痛苦是来源于纠结。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愈加显现的内卷,使人总是期待完美的计划和结果。面对需要做的决定,小到晚饭吃什么、新买的家电挑哪个,大到择业、成家……即便做出选择,一开始也可能患得患失,想象着要是选另一个会不会比这个好。其实纠结主要发生在选择前,一旦选定,反而能平心静气。专注于选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尽自己的全力将它做好的过程并不是最煎熬的,这样日积月累的经营,就能向高一点的境界进发。

悦纳。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渺如尘埃,因此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只要已经尽力,无论结果怎样,坦然接受就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都不希望伤病,但如果发生了,把它作为身体对自己的提醒,小伤病总比大的强,比起突发的意外,大伤病也还不是最惨的。人生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但同时,风险无处不在,既不盲目冒进心存侥幸,也不因噎废食裹足不前,敬畏前提下的挑战是应有的态度。

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永远保持初心,不断奔跑。

关于《人间词话》最新读后感【篇2】

一词诉万绪。

不同于唐诗的豪放不羁,我更喜欢词的婉约。

寂寥无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与灯光交融,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被牵引着,带入到另一个境界,远离白日的喧嚣与繁华,我所见的,是春之暮野。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若无容若的落拓不羁,又怎会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言?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心旷神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成功的灵感或许就在于你莫名奇妙的一个回头,冥冥中有个方向指引着你,说:看,他就在那呢。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关于《人间词话》最新读后感【篇3】

老实说,读这本颇见考据功夫的书,把玩那些精辟的不刊之论,继而小心写出下面这些话,要先给自己壮壮胆,耸肩收拾一下自己的浅薄,然后再打开神游八极的冥想……评个五星吧,仅管文字编排上有些叠床架屋的味。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一精一力弥满。”孟子有曰:“充实之谓美”。《庄子·知北游》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而今《人间词话》独辟词品“三境界”说,继而引词论词确为高格,万象更新一语点破,谓之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一些三脚猫的花架子,还真揽不下来瓷器活儿,更别说桌子底下放风筝了。

虽然佶屈聱牙面目拒人千里之外,但是一切生活部门都有技术,骨子里的东西变化不易,于是评论就应该有分寸,假如意象、主旨、趣味差强人意,就不用去评它。概其诗余盛于两宋,但并非阙阙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我们虽然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五+二、白+黑”加班。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因之,有唐诗作榜样可能是宋人的大幸,也可能是宋人的大不幸。在书中被作者反复提及的白石道人有言,“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有宋一朝,众人拾柴,不仅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还把疏凿的河流加深了。

个人以为读这本书,首先应绷紧上述认识,然而还远远不够,艺术永远离不开生活!真正的生活就像一把烧红的电烙铁,不管你情不情愿,都被当成一块皱布来整,不论多么曲折,最后总是横平竖直、熨熨贴贴。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生活可不欠不该你的,每天都在直播,何况是非功过终在你心,即便眉头紧锁、五官扭曲,于事有何补于己有何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何评论,都显绕舌、多余,只有通电,火红,然后摧枯拉朽,一片清平……

关于《人间词话》最新读后感【篇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然以传统的词话为形式,但结构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学及美学中诸如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理想与写实,优美与壮美的概念,内容上则不限于以词之一体为对象,其核心概念为“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间词话》全书共有64则,均围绕“境界”来阐释的。第一则总领全书的主题,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歌,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这一句话点明了三个相互支持的因素:一,词以有境界为其美的追求;因此,用评论词作的形式来讨论审美鉴赏判断问题的外在形式。二,有无境界,这是衡量诗词作品是否美的前提。三,词史上最美的作品集中于五代、北宋时。第二到第九则是对“境界”加以分述,从七个层次来分析境界的种类、出处等。第十到六十四则就以“境界说”为核心,以时间为序,从七个方面,分别评述历代词家,补述、深化、完善以“真景物”、“真情感”为核心的境界论。

在第一则的总领下,王国维在接下来八则就具体讲述了“境界”形成及分类。第二则讲述作品的境界可以分为创造的境界和写实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是出于人们对文学艺术本质认识的区别的。一种认为,文学艺术处理的是虚构、想象的世界,而另一种认为,文学艺术描写的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王国维也指出,这两者是很难区分的。因为伟大的诗人所创造的世界,也必然合乎自然的真实,而他所描写的境界也是充满理想的。第三则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感官来看世上的物,所以描绘的景物都染上了自我的感情色泽。“无我之境”中,自我的感官情绪消失,纯粹的欣赏外界景物的美感,将自己和景物融为一体,分不清实物还是我。

王国维用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和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来阐释“有我之境”。“问”、“乱红”、“春寒”、“杜鹃声”等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因为这些是通过作者所见所闻所赶来描写的。“无我之境”使用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元好问的《颖亭留别》来举例说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我们所能感受到得出了宁静还是宁静了,已经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身影了,作者也已完全沉浸于这宁静的风景中了。

基于第三则中提出的两种境界,在第四则,他又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这两种境界。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是作者在宁静中得到的感觉。而有我之境是从动中取静时得到的。所以无我之境是一种优美,有我之境是一种宏壮的美。第五则则与第二则相呼应,解释境界无法界定写实与理想的原因。因为,自然界中事物相互联系和限制的境况不可能完全的被写入文学艺术作品中的。

通过这一原因进一步指出艺术境界的写实与理想是相对而言的。在第六则中,王国维从景物的境界的角度提高到人的心灵境界的角度。王国维认为人的情绪也是境界的要素。只有真实地描绘自然景物,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才能称作是有境界的。第七则是说明如何在真情真景(第六则)的基础上,创造境界。

就是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字词的斟酌。王国位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来体现注重字词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境界。第八则中,王国维开篇就提出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能由境界的大小而判定境界的好坏。在这一则,王国维用杜甫的两首诗和秦观的两首词作比较。“细雨”、“微风”、“燕子”哪里比得上“落日”、“风萧萧”、“马”体积大,同样闺阁怎能与渡口相比,但是我们都不能就此判定“细雨”、“微风”、“闺阁”所创造的境界不如“落日”、大风、“渡口”所创造的境界。

第九则是对前面七则地总结,王国维认为自己提出的“境界”标出了唐诗宋词之所以好的本质。通过王国维这八则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境界”是一个可以被感觉、被认识、被分析的存在形式——“对象的形式”——我们可以视这个形势是美的载体,令人情感愉快、悲哀的,令人精神升华、变化的美的诸种因素可以被“安置”在里面。

最新人生读后感5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当我们反思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丝心得体会时。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内容“最新人生读后感”是小编特意分享给您的。

最新人生读后感 篇1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题记

你是否也曾迷茫,是否也曾困惑,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你会怎样抉择是跟随自己的真心,还是屈服在现实的重压之下。

《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高考失利而在村里任教的民办教师,同时也是农民的孩子。生活不让他能如此顺利,受全村人尊敬的大能人高明楼的二儿子三星那靠走后门才上了高中的迟笨的人,因为高中毕业没有工作,便把没什么背景的高加林换下来,让高三星去当了教师。高加林不服气的待在乡下,一心想着怎样回到镇上,但村里二能人的二女儿刘巧珍又给予他爱情的滋润。过了一段时间,高加林的叔父从远方调回来工作还当了地区的劳动局长,下面的人为讨好他,走后门把高加林带到了县城里工作,高加林还和高中同学黄亚萍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甩了刘巧珍。可命运弄人,黄亚萍的前男友的母亲对高加林怀恨在心,揭发了他走后门的事,导致他又被迫回到了农村。

高加林是个有血性的青年,他不甘屈服在命运的压迫之下,他有自己的理想,也曾幻想未来美好的生活,可他愤怒、困惑、绝望,这都是人生带给他的教育,他可能在人生的岔道走对了的路,又有可能在他人的推波助澜下走错了路,可谁有说的准呢?是错是对都是相对而言的,高加林总觉得生活不顺,可他也找到了好些快乐幸福不是吗。有好些人在高加林选择了城里姑娘黄亚萍的时候大骂高加林没良心,是个负心汉,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大背景之下,也许选择了黄亚萍就是多了一份在城里生活的保障,而选择机灵漂亮又朴实可爱但是个文盲的刘巧珍,在日后的生活中两人的分歧可能会越扯越大。高加林不是没有过思想的斗争,他痛苦着在当初第一次与巧珍生出情愫的地方和她说分开,也痛苦着在自己失去工作后主动跟为难的黄亚萍断绝关系,他也还是有着愧疚的心。

在高加林失去工作回到农村时,故事也缓缓落下帷幕。高加林是庄稼人的孩子,他从未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可他也从未有过成为农民的觉悟。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三起两落把他摧残的险些失去生活的希望。可德顺老汉这个和时间做着抗争的老光棍早已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心性善良的他总会在关键时刻点醒高加林,好让他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德顺老汉找到了他,他的话都让高加林和我的心为之一震。他一辈子都打着光棍,旁人看起来可真是寂寞,可他却说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着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数,修过路遮羞难道不是活得有意思马?那你们年轻人的词说教幸福。啊!这就是德顺老汉眼中的幸福。他还觉得把书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就是幸福。高加林听了这番教导,眼里又闪起了希望的火星。这这才是人生,也许经历过挫折,跌入谷底,坠入深渊,可只要人活着,生活在这土地上,就是人生,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精彩的人生。

我们都在探索着人生,没有人能断言你未来的人生会以怎样的姿态存在,那些有经验者也许能在关键时刻给你指明方向可真当实践起来,又未免是隔靴搔痒。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通往正确道路的岔口。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的这段话被路遥先生作为《人生》一书的题记,也被我摘录一段作为题记,是有着他的意义的。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你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也可能没办法总是如愿以偿,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慎重地做选择。

面对人生的岔道,可能会迷茫吧,也可能会困惑,但这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总是充满思考充满选择,有着无穷无尽,无法用一板一眼的语言来表达的变幻。前进吧,不要害怕,不要抱怨,勇敢的做出选择,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新人生读后感 篇2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在这个世界上,我生活了十几年了,我常常思考,人生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呢?读《人生》这本书,我找到想要的答案。

路遥在序中说道,“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这样的典型,他高中毕业后回村教书,然而好景不长,教师职位被高明楼的儿子挤掉了,不得不回到农村种田,忍受着精神的折磨。这时深爱他的善良的刘巧珍用她那甜蜜的爱情抚慰了高加林的伤痛,就这样,两人的恋情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高加林通过走后门到县城参加了工作,因为奢侈生活带来的虚荣心,他抛弃了不识字的刘巧珍却和家境富裕的'高中同学黄亚萍恋爱。遭受到失恋的打击后的巧珍和一个老实的庄稼人马栓结了婚,与此同时,高加林和黄亚萍正处于一种罗曼蒂克式的热恋之中。终于,高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的事被揭发,回到了农村,他和黄亚萍的恋情也随之结束……高加林只是在花花世界逛了一圈,最终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黄土地,但是他失去了亲爱的刘巧珍,他走错了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岔道口。

刘巧珍,善良的女子,她淳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有一颗像金子般的心,她的善良之心让每一个人赞叹,她对爱情的执着让每一个人感动,她在失恋后的振作和坚强让每一个人敬佩……用刘巧珍的精神品质去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我想着是这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高加林的失败给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一味地追求安逸和享乐而忘了自己的真实面目是错误的,轻浮带来的后果是惨重的。走人生之路最重要的就是本分、诚实、珍惜。高加林不应忘记自己的农民身份,他不应该为了“体面”而辜负了巧珍,他不该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而走后门,找关系。只有本分、诚实、珍惜,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岔道口中找准方向。

还有热心善良的老光棍德顺老汉,他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化别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教导别人,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德顺老汉将他的毕生都献给了黄土地,先给了他爱的人们。珍惜并奉献,感恩并回报,这也是打开人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一生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在岔道口面前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也要奉献。把握人生才能享受人生。

最新人生读后感 篇3

一个又聋又盲的女孩用自己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老师沙利文女士的帮助下,打破无边的黑暗和死寂,掌握了书面语后又学会了说话,并且学会了法语、德语和拉丁语,从顶级的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她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也不怨天尤人,她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按照正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决不因残疾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她知道想到达成功的目的地,她需要付出多于常人无数倍的'努力,她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点地做,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她就是海伦.凯勒。

像海伦.凯勒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张海迪、霍金......

张海迪阿姨从小就高位截瘫,失去了应有的彩色童年。但她并不因此失去生活的信念。她把每一册的课本都买回家自学。经过不懈地努力和刻苦地钻研,她掌握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知识。而且,她还翻译了许多外国名著,实现了她的梦想。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霍金,说:“当霍金所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的活着,而且伟大的活着。他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精神。”被誉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的霍金,十几岁时被确诊患有肌肉萎缩症,当时医生认为他最多只能活两年的时间,然而他却一直坚持到现在。1970年,霍金不得不坐上了轮椅,至今已有35多年,但他始终坚持物理学研究,在丧失语言功能以后,通过机器来工作.

勇敢是蔑视一切的姿态;坚强是我们在困境中不断前进的动力.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如果问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那么回答是:第一,无所谓惧;第二,无所谓惧;第三,还是无所谓惧."正是他们的"无所谓惧'深深地打动了我。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 他们的人生更不是完美的。但是,难道因为一些小小的不完美,就有理由放弃自己的人生吗?不,我们必须坚强地拿出勇气面对生活中不完美的一面,甚至是残疾,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挫折打败;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最伟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他们的人生才会精彩!

我在学习、生活中,也常常给自己立下目标,但总是还没达到就退缩,被挫折打跨 ,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打击。现在,我明白了成功在于努力,在于坚持。我要守住我的梦想。我相信,只要认准了目标坚持走下去,奋斗到底,拼搏到底,就一定会成功。那么明天,我的梦想将不会再是梦想。只有这样,明日的我,才会更精彩,更美好,更自豪!

知识无限,实力尽献,挑战自我,谱写精彩!

最新人生读后感 篇4

《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的作者郝明义说“有这样一本书,你的人生因它的出现而不同。能碰见这种书的人是幸福的。”读完这本书,我想说,我是幸福的。

本书以访谈的形式展开,就好似自己现场参与访谈,亲眼目睹郝明义先生与杉浦康平、张隆溪、南方朔等九位文化、出版、艺术界杰出人物的.谈话,谈话内容涵盖工作、家庭、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这十位爱书人关于书及人生的思考,他们对书和人生更有超出一般人的深入思考。“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眼看着十位爱书人的谈经论道,拆解人生,获益匪浅。

与郝明义交流的九位杰出人物有日本设计界巨人国际视觉艺术大师杉浦康平、中西方文化摆渡者张隆溪、永远的批判知识分子南方朔、“意识形态”创立人郑松茂,进入公共视觉的他们是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各有千秋,但如出一辙,他们都与“书”有着深深的情缘,在书中汲取营养,在书中让自己强大。衫浦康平说:“书应该是一个愿意坐在读者身边的朋友。” 张隆溪称“一首诗打开了一个书籍的宝藏,书带给了我奇遇”。南方朔说“文学是最大综合智慧来源。” 郑松茂说“阅读对我来讲有好多这样的自我的乐趣”。

书中十位人物面对面地对话,都讲述了这样一个惯性:读书与工作、与环境无关,只是想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因为读书有了前行的动力,不断向前,不断读书,相得益彰。在学校的时候自己会有各种资源阅读,也有时间阅读,毕业之后,懒散了许多,给了自己很多借口,工作忙、时间少,没有新鲜的血液和营养,感觉自己的思维停滞了许久,近似干枯。偶尔,工作原因发书或者心血来潮到书店买书,只能短暂地与书相会,并没有形成习惯。身临其境地感受十位人物的谈话,突然想起一位老师对我说的话,“与书相伴,收益终生。”现在才知道其中的意义何在。

上班打开电脑,各种信息充斥眼球;打开手机,网络信息无处不在,在各种信息与网络面前,内心近乎麻木,也多了几分浮躁。翻开书,静静阅读,看着衫浦康平的“让自己保有惊讶的能力”,黄仁宇的“我不会为了一时一地的销售而做些我不想加入的文字”,张隆溪的坚持“不要让这个什么东西都来去如风的时代破坏自己思考的习惯” …,从中品味一种浮生若茶的静谧,寻找读书的乐趣,渴望与下一本书的精粹碰撞。

最新人生读后感 篇5

内容简介:古人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很多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其实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季羡林先生才是真正做到物我两忘的隐士,他在最世俗的尘世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他对人生有自己的参悟,也有自己不懈的追求。在他看来,人生是一段不完满的历程,而每个人都应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得到这份淡然的心境,就能收获多一些人生的幸福。

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用他洞察世事的双眼和勤于笔耕的双手,进行了一次跨越文化的人生旅行后离开了我们,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先生。人们往往不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限定”这样一位学者,因为在他身上,光环太多,桂冠太多,常让人无法企及。季老是勤奋的,也是幸运的。1911年8月6日,他出生在山东清平的一个农人家庭。6岁的时候,投靠济南的叔父,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18岁时,师从著名翻译家董秋芳先生,19岁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师从吴宓、叶公超等人。在此期间他还选修了陈寅恪、朱光潜、俞平伯、朱自清等著名学者的课程,受益匪浅。对于季老在学术上的造诣,学界自有.公论,普通人亦很难评价,但季老淡泊名利、乐享人生的人生态度,却很值得后人反思与学习。季老对待人生的态度,谨慎而谦虚,他自认为是一个平凡至极的人,和大多数人一样,饮祖国水,食祖国粮,谈人生事,如果说他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生活的历练和勤于思考的头脑。

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虽然季老曾经言明,人生对与大多数人而言是无意义的,但他的诸多作品都展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人生态度中没有高调而矫情的虚荣。他的人生观完全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其感悟似细水长流的甘泉,平实而真诚,简洁而更见清灵。相比季老朴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生态度,如今的人们常被生活的细枝末节所迷,被功名利禄所惑,成了名副其实的庸人与俗人。人生是谁也无法规避的一种现实,在面对这种现实的时候,有人选择用实用主义的机智与狡黠处世,也有人用浑浑噩噩的态度得过且过。与之相比,季老面对人生的态度,更像是中国古代君子修身养性时所持的“慎独”思想,自我修行的意味极浓。在季老的著作中,时刻透露着他清明睿智的人生智慧,季老无疑成了指引后人的一盏指路明灯,聆听季老的人生观,仿佛是季老本人站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处,疏导误入歧途的人们。也许对普罗大众来说,这就是名人的价值——用他们极富典型意义的经历与感悟点化众人。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精选11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1

【19年第19本】

太宰治:真正的勇敢是敢于面向自己的卑劣

因为害怕给自己施加没必要的心理负担,一直以来都刻意的避开一些看似负能量的东西,包括这类型的书。四月份的时候就从一万小时计划中听过这本书的简介,当时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勇敢是敢于面向自己的卑劣”。反思一下自己,对于优点总是欣然接受,但是作为一个不完美的人却总是嫌弃自己的缺点,所以就有了想要看看这本书究竟写些什么的想法。最近又读到了书中几句话,比较喜欢,就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但凡好的作家总要坦诚和真挚地去书写真实。尤其是他们的成名作品大多将真实书写在他人身上,《人间失格》的作者是一个在不到四十岁的短暂人生中有过五次自杀经历的男人,与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叶藏的经历大体相同。很多人认为这本书内容太过“消极”、“阴暗”,但并不影响它成为惊世名作,因为他带给我们很多真实的东西。

太宰治用一部《人间失格》里赤裸的真实直接剖开了自己。书中的他可能也是很多人,不禁要问,皮相至上,你敢自毁形象吗?人们都说现代人缺爱,也没有爱的能力。但其实现代人是太缺乏面对真我的能力。这个真我除了善与坚定,也一定包含恶与懦弱。太宰治带给我们的远非消极和绝望,而是通往真实自我的道路。

摘要:

1.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2.我尝试绕开那些悲痛,却也错过了所有欢喜

3.倘若真的无从避免,倒不如先享受那顽固的欢喜​​​

4.“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2

今天看完了太宰治的小说《人间失格》,好多人说这本书极其压抑,所以做好了心理准备,刚开始看还觉得兴致勃勃。一个敏感聪慧又与众不同的年轻人,犀利地冷眼旁观周遭的人们和他们虚伪的生活。他反复诉说他对人类的恐惧,因为他们不敢面对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们虚伪敷衍,他们自欺欺人,他们不敢面对人生的残酷真相。而我们这位一直清醒面对残酷真相的主人公,他超脱世俗又伪装入世,但难免突破常规、逸出尘外,最终落魄潦倒、为世不容而收场。看到后来,就觉得挥之不去的压抑了。

这究竟是谁的失败?是世俗的狭隘难容,还是个人的狷狂堕落?原来想当然以为,作者在控诉这个“吃人”的社会,就像被我们“深度解读”的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总是披着鞭挞封建社会的光荣战袍。想想,这个世界的确够庸俗够偏狭够虚伪够势利,对与众不同的人尤其缺乏包容和关爱。

就像主人公的父亲,他无暇顾及这个特殊的孩子身上某些幽微细腻的心思,一旦这些东西发酵酿成灾祸,触犯了他的既定规则,他可以非常决绝。主人公在经历堕落的深渊和灾难的磨砺后,得知父亲去世,却是最让他灵魂震颤的时刻。其实,父亲一直都是他的心中的精神纽带,曾经觉得是捆绑束缚,后来发现是维系牵挂。再是与众不同的人,也是渴望被这个世界接纳包容理解的,也许与众不同并不是他们自己能够选择的,或者他们内心并不允许并自己泯然众人,又或者像主人公既是天意也是人为。

他其实很可怜,他天然对人类很失望恐惧,却强力伪装搞笑嬉戏,他有亲人但没有亲切,有玩伴却没有友谊,有恋人却没有爱情,他真的很孤独。他也渴望父爱,渴望友谊,渴望爱情,但是他其实一无所有。与女人徒然纠缠,只不过招致灾祸连连;与玩伴终日厮混,却换来落魄时冷眼相看。主人公看尽人间冷暖,他其实早已了然于心,不过是尚存一丝希望,眼睁睁看着这希望的火星渐渐熄灭,他的痛苦也与日俱增。父亲的死亡,是精神纽带彻底断裂,也是最后一颗火星黯然。从此,人间失格,人间世太复杂残酷,他由此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他说,搞笑是他对人类“最后的求爱”,后来搞笑伪装已经失效,没有了对人类的求爱,他开始自暴自弃、沉湎酒色、自甘堕落。他的悲剧,未尝不是缘于一次比一次更深的堕落和失足后无法挽回的悲哀。他是赤裸裸的失败者。如果没有那么堕落那么失败,他也可以继续学着伪装继续苟活,就像现实中的我们一样。既然,他用“人间失格”那么惨烈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失败,无非是想警醒我们这些依然自欺欺人苟且偷生的人类,至少想一想,到底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太宰治人间失格作品读后感5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闲下来去看了看这本著作。惊讶的发现才255余页,居然不是冗长的故事,倒是让我更能静心读下去。

不过一个下午便看完了整本书,大概不同阶级的人看这本书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感受。阿叶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挥霍享乐之后带来的精神上的虚无。而我们,大多是平凡众生,为生活焦虑,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义。

对于前半部分的阿叶,我生不出多少的共感。只觉得是生活的安逸造就了他不识人间疾苦,烦恼着不知所谓的事情。越往后看,逐渐理解,我们没有办法拿自身的经历去评价别人的苦痛。为生活也好,为身体也好,为与这世界格格不入也好,都是苦痛,没有一种苦痛是更加高尚的,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种都能让他生出放弃生命的想法来。

看完全书,我感觉到的阿叶至少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然后他不过活了二十七载。精神上与这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让他少年白头,用烟酒女人麻痹自己,自身也不能分清是真心亦或是假意。我不经为这种人生感到悲痛,他们实实在在应该是自由的大师,却被污浊冰冷的现实桎梏,变为水沟里的臭石头,眼看着自己污浊。这种痛苦,比死亡来的可怕。

又想到现在几乎是个精神世界觉醒的时代,无数人在重复着这种痛苦。为社会感到悲哀。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3

《人间失格》这本书讲了什么呢。这是一本半自传体的书,整本书的组成无非就是序言、后记、手札。讲述了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不断的沉沦、放逐、麻痹、自杀,而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故事。可悲可叹。可是,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却是太宰治一生的缩影。

我看完这本书时,眼泪止不住的落了下来,可我又是如此欣喜,欣喜我的眼泪还可以自主的流出来。我多想,多想跨越时空,给太宰治先生一个拥抱。即使是残缺的我,也想用我聊胜于无的温暖去拥抱一下他。可是,他还是死掉了,那么悄无声息的,不留痕迹的,在这个人间消失掉了。

纤细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一次次接收着无法被过滤的语言。是的,错的是我,不是这个世界;悲哀的是我,不是那些咒骂我的人;该去死的……是我。红色的鲜血浸染了肮脏的面,脆弱的心,跳动也就此停歇,太宰治先生,曾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温暖的话的太宰治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

太宰治先生用他那灰色笔调,描述了一个名为叶藏的“胆小鬼”,他渴望得到爱却又不懂爱,他无法理解人类社会,只有以滑稽搞笑为自已戴上“假面”,他越发感到绝望,多次想离开这个世界。“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他在最后如是说道。

书中描写了很多的人生阶段,有时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又会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主人公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太宰治透过主角的一生,巧妙地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思想表达出来,并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

可太宰治先生却是爱这个世界的,在《人间失格》中,京桥酒吧的老板娘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幽默风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她在叶藏最落魄的时候收留了他。还有其他关心叶藏的人,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不是吗?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社会中总有这样一些人,在你最危难的时候帮助你,他们的热情就像一团火,慢慢融化你那紧闭的心,使我们慢慢走出那名为“胆小鬼”的外壳,变为真正的自我。

日本畅销书籍之一《自杀的100种方法》的最后一页,赫然印着几个大字——所以,自杀很痛苦,好好活下去吧,陌生人。作者充满善意的几个字,可能拯救了成百上千的人,也抹除了那名为“黑暗”的世界。太宰治从内心渴望幸福,抱有希望,可他最终还是自杀了,也许,只是少了一个像京桥酒吧老板娘这样善良的人。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我为什么要活着?来到这个世界我能做什么?《人间失格》问的就类似这样的问题,但我不希望面前的你选择跟太宰治一样的道路,逃避残酷的现实与自身的力量不足,须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失业,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普通人。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4

从小生活在表演的谎言中,不被重视,没有关爱,惶惶不可终日。不能抗拒争辩只能服从同意,由于自己的弱小,无力反抗,于是无数次的选择逃避无视,忍让,甚至忍受。即使在小学时期遭到家里男佣女佣的侵犯,因毫无存在感,无话语权和对世界的质疑,竟也选择了沉默。为了引起家人的重视,弱小的他采取了滑稽的方式取悦家人。这是一个孩子的悲剧,从小就已铸成的悲剧。同时又是一个性格扭曲的催化剂。

与人相处,他总是恐惧得颤抖,对同样身为人的自己的言行举动丝毫没有自信。

这是心灵焦虑恐惧直至扭曲的根源所在。因为取悦,怕被看穿说破,就更变本加厉的讨好,谄媚,就离自己越远,越憎恨自己。越不相信世界与人。

故事开篇叙述的三张照片,分别是故事主人公叶藏三个人生阶段的写照。照片印象是诡异、空洞、无生气。一个失去灵魂的空壳,就是这个感觉。这诡异的面容让人费解。一个长久活在扭曲做作的鬼脸伪装下的人,怎么会不诡异。他的灵魂早已交给了虚伪,而一个虚伪的空壳能带给人们什么呢?恐怕只有苍白、飘忽、扭曲。

第一张照片里的叶藏是一个长相诡丑却又不失可爱的儿童。与家人一起拍的照片,其他人都表情严肃,叶藏则露出奇妙而扭曲的笑容,那是稚嫩而可悲的一种表演。内心恐惧痛苦而外在滑稽可笑,这就是照片看起来扭曲诡异的原因。

家人之间的虚伪和欺骗,成人之间的口是心非,阿谀奉承,世道的混乱,现实的冷酷看在眼里,更加剧了叶藏眼里虚伪世界的具像化印象,使他将这世界的言不由衷当成一种正常现象。更让他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深深地将自己的灵魂隔离、禁闭在厚厚的心墙里,以期得到安全感。只留下一个虚伪空洞的外壳。“一个俊美却又空洞,做作虚伪的少年脸庞,”这是第二张照片里叶藏的形象。

从一开始的恐惧任何人,家人、佣人、校友,发展到恐惧社会,无法正常生活。直到认识崛木,开始了酒精、香烟、妓女、有夫之妇、寡妇,与有妇之夫相约自杀的荒唐生活,替不知所谓(至少他自己并不真的明白,而只是机械为之)的地下运动服务。酒色放纵中沉沦的他为了掩饰内心的焦灼、恐惧、惶恐、无助,放任自己逃避、挥霍、索取,却不能不敢承担任何责任。恐惧懦弱如他,撞破妻子祝子被他人侵犯竟然无动于衷。

父亲去世后,他唯一的恐惧也不在了。如同一直被怪兽追逐着拼命奔跑的人,突然发现怪兽并打跑了,却突然腿软脚软瘫痪在地。家,终于回家了,可是,这一世似乎已经到了尽头。第三张照片里的叶藏将满二十七岁,由于早生华发,已如年过四旬。

这个为隐藏内心的恐惧自闭,不惜扮小丑取悦身边人,一旦被识破就会大惊失色的胆小鬼,在人间地狱肮脏污秽的大染缸里挣扎,沉溺,又从未停止过抗争自救。陷在自己心灵和社会的双层泥沼中无力自拔。在无赖和“神一样的好孩子”之间摇摆、颠簸、挣扎。

叶藏一生都在逃避,又一生都在寻找一样东西——爱。父母之爱、手足之爱、情人之爱,但恐怕他一样都未能如愿。于是,一生纠缠于恐惧爱,渴望爱,追求爱又总失去爱的可悲轮回。很可惜,虽然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用自己苍白而无力的方式对抗着世界,寻找着弥足珍贵的温暖,却总是失败。他没能将自己保护好,而是在放荡烂醉的生活中渐渐由外而内的腐烂,可悲的叶藏,最终连一个徒有虚表的外壳都未能留住。在这轮回压榨下,他早已失去了爱的能力,就连好好爱自己,都做不到……

作者恣意凌厉的笔锋下有一种凄然之美。这一出人间悲剧阅读中始终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戚感和摇摇欲坠的毁灭感。一个一开场就孤独、无助、软弱的悲剧灵魂在恐惧、虚伪、取悦中艰难的长成。却在人世间的狂浪中随波逐流,飘摇不定,最终沦为连做人资格都没有的孤魂。此时的叶藏,如同在但丁《神曲》中徘徊在地狱之间犯了数重罪的罪魂灵,无可救赎。

这是太宰治生平最后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表达出来,因此也可算是他半自传性作品,并且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决绝的方式,为自己人生划下最后的句点。可以说,《人间失格》是一部滴血的灵魂的自白。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5

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感受颇深,似懂非懂。

这本书以手札的形式表现了太宰治的内心独白——一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胆小鬼”。只不过将故事的主人公换成了一个叫叶藏的青年。

面对世人,叶藏总是怕得发抖。他无法理清人类生活的头绪,他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所以他常常用滑稽搞笑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

他生来就是是一个孤僻的孩子。他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都被救了回来。在成长的道路上,叶藏只交了两个朋友,但交友不慎,同他们走上了歪道。

但最后叶藏顿悟了。梅勒斯请求他的朋友作为人质等待他赶赴刑场。如果梅勒斯没有回来,那么他的朋友将替他而死。但梅勒斯最后冒着风雨赶到了刑场。

叶藏也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他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世界,至少他可以与别人交流了。

太宰治曾说过:“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又是还会被幸福所伤。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这就是《人间失格》。在这里,人性的丑陋和虚伪,无可遁形。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6

“三张照片,三篇手记”,书不厚,若投入,三小时足矣!

电影版的《人间失格》我是很早就看过的,依稀记得是大二,只记得画面阴郁,似乎讲的是一个富家子弟的沦落生活,伪装,不羁,放荡,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写,仅仅如此而已。

好现实的一番记述,写尽了人情冷暖,曾世炎凉,从小的讨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寻死,到后来的寻求救赎到救赎幻灭,他没有解脱,他的结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从小养成,幼时的性格是天生如此还是家庭主导,这就人各执其词了。

此外,可以说主人公的沦落和掘木有密切的关系,从罪→罚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这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见,但往往正是这些遇见影响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贯穿的主线,他通过这两种方式麻痹自己,从中获得慰藉,最终伤害他的也是这两种,让他看破了一切,他以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纯洁能够救赎他,然而,最终仍是悲剧收场,他的唯一希望破灭了,并非是良子的过错,他并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赖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赖之心总会因为过于信赖别人而遭到玷污。

于是后来又开始重蹈覆辙,他是自我放弃了,他看破了亲情,被友情也是伤碎了自尊,爱情的话,我觉得他从没有爱过一个人,包括良子,良子对于他来说就是救赎工具,否则也不会最后抛下她,人其实爱的往往都是自己。

读罢《人间失格》,文中有几处印象很深,一处是静子和繁子的对话,“为什么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并不是因为喜欢才喝酒的。因为他实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一处是最后妈妈桑的一席话

“都是他的父亲不好”,“我们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喝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酒并不是人们主动就愿意去喝的,似乎,这是一个解脱方式,虽说是一个不高明的途径,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如同阿叶说的,他一次都没有想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于是他的解决方式便是伤害自己!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生活会告诉你,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美梦成真,只不过遍体鳞伤后慢慢降低了对生活的要求,适者生存罢了!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7

一个人,在世间沉沉浮浮几十许的挣扎与奋斗到底是为在追求些什么呢?

财富?权利?伴侣?

人各有志,却有一个人,他在追逐的,是死亡——以自身的灵魂宣判自身肉体的死亡。这是一个骄傲却懦弱的灵魂,他向往着自己所理解的自由,冷眼旁观着自身的丑陋与沉沦——太宰治

《人间失格》作为太宰治的遗作,主人公叶藏便是其颓废而不堪的缩影。

“因为我更像是一个丑陋的怪物,虽然很想普普通通地像一个人一样活着,但社会一直将我当做一个怪物”他的字里行间都带着让人压抑的窒息感,仿佛孤身一人一脚踏入了无底的深渊,绝望的灰色缭绕着目光所至之处,唯一的出路却是由白骨架成的阶梯——流淌着前人暗红的血液。

然而,他还只是一个少年啊,纤细又敏感,彷徨着过去与未来。有着独属于少年的哀愁,喜悦和痛苦。为什么?为什么要他来承受这些苦难!这是为什么!当无边的业火喷涌而至,他已别无选择。

太宰治于1948年投海自杀,尸体于6天后被人发现;小说中的叶藏也被伯父送到疯人院,远离人世。

事已至此,竟有种异样而残破的美感,一种极致的悲哀。在历经了三十多年挣扎与忍受后,对于死亡的追逐反而变成了灵魂的大解脱,大欢喜。

同样,生而为人,身为少年,那些不解,那些书中所见的苦痛,竟如此叫人迷茫。学校也好,家庭也罢,世界拥挤又吵杂,人们行色匆匆,又对着他人不屑一顾,每当仰天天空想寻觅一点点的光,却被别人挤回角落,那些原本对着一切美好的向往与热情反而变成了自身的否定与批判,这是少年的忧愁,我们无路可逃。

这样卑如草芥活下去,是了什么?

对不起,我宁可不知道。

他出生于黑暗,却无比渴望着光明的降临,可是当光照亮他卑微的内心,没有带给他温暖,却把他粉身碎骨,灼烧殆尽,他呻吟,咆哮着,痛哭着,无力地摊倒在无尽的黑暗之中。

一如最初的模样,出走半生,归来却仍是少年。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8

花了不算太短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看到一半差点要弃了。

想看这本书,本意是想要在书中获得一点能量,因为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教人要积极面对生活的书。

起初看到叶藏的故事时,虽然他一步步在堕落(在我看来),我还一直在等待他醒悟的一刻,我想太宰治写这本书总是要给人们一些希望,让那些或许在堕落的人意识到世间还是很美好的,让他们振作起来重新拥抱生活。但是我没有等到。叶藏的懦弱胆小,偏执于讨好别人的性格,他交的一帮损友,和一次又一次糟糕的经历并没有让他幡然悔悟,反而是让他堕入了更深的深渊。以后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有一种无力和绝望的感觉,我突然有点怀疑,这本书真的有意义吗?为什么看完之后会觉得这么绝望呢?

剖开每个人虚伪的假面,太宰治从从每个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他们的心理,让我窥探到每个人的心里变化。他们的堕落,他们的绝望绝不是突然产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即使是看起来很糟糕的人也有向善的一面,内心也不是如此心安理得地做着坏事。

窥探到底,发现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龌龊的思想都会有,向善的心也不差多少,只是有人表现出来,就成了所谓的恶人;有人拼命压制,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对所有人和蔼可亲,说话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逼疯了自己。

相处,真的是一件太难的事。

你说有了问题要沟通,可沟通真的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吗?最后一章太宰治和夫人间无数次的沟通都以一方的逃避而告终,双方都在避免冲突,小心翼翼的维护这份脆弱的感情。双方都有不满但从不会表现出来,反而做着更加讨好对方的事情。最后这个家变成了压抑,痛苦的代名词,难道这是结婚的意义,是生活的意义吗?如果婚姻的最终结果是这样,那我宁愿不要。我希望我们的关系是自由的。不希望因为一些东西束缚彼此。如果某一天你突然感觉我们不适合了,我不再是你喜欢的那个样子了,尽管我还喜欢你,我一定会放你走,我要的是爱的自由,不是迁就。

让人感到绝望,或许就是这本书的最大意义。读书的人感受到这种绝望,一边会觉得世间为何如此不堪,一边又庆幸自己身上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每个人活的都是那么不堪,我甚至没有看到一个我喜欢的角色。那个单纯可爱的良子,最终竟然毁于丈夫的软弱,而他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问“难道善良也错了吗?”。那个漂亮的卖鱼女人,活的至少比书中的大多数人都要洒脱,自然。或许这是书中唯一一个让人感到有希望的角色了。

偶然看到太宰治的一句话:“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这是在听中岛美嘉的歌时看到的,很应景。我有时难以理解那些想自杀的人的心理。在看到那些自杀的新闻时,以前的我还会很无知的说“再怎么也不至于自杀啊”,“不会觉得父母很可怜吗,这么狠心”这种很残忍的话,现在长大了一些,虽然还没有经历过非常绝望的时候(希望我一辈子不要有这种经历),但这种话是再也说不出口了。如果一个人不是完全失去希望,完全没办法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温暖,他怎么会想到要自杀呢?我完全不知道他的经历,他的痛苦,又怎么能大言不惭的说出这样的话呢?

我也有过想自杀的念头,直到现在还会因为这样的念头而感到羞耻。我觉得想自杀是一件会被别人嘲笑的事情,因此不敢和朋友说,更不敢和父母说,只能自己内化,憋在心里,告诉自己世界这么美好,父母健在,身边的人都那么美好,你什么都不缺,比你活的惨的大有人在,你死了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任,你为什么就这么脆弱,一点点小困难就把你打到了,以后在社会上能干成什么!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

你看,靠自己,总是兜兜转转绕不出这个死圈子,想到最后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说出口害怕身边的朋友嘲笑,害怕父母担心,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我会觉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很开心,只有我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

而我现在也想不起来自己是怎么走出那段时光的,想不起来是哪个契机,让我瞬间想通了一切。这似乎是一个渐渐的过程,就像感到绝望一样,希望也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但我绝不后悔有这样一段经历,我现在也不再会因为过去有过自杀念头的自己而感到羞耻。我相信世界上我所有经历过的事都是有益的,虽然我现在仍旧不成熟,或许还常常会说错话惹人厌烦,但我一定是在慢慢成长,我也谢谢,愿意陪着我慢慢成长的你们,谢谢你们的不嫌弃。

从绝望中看到希望,或许这才是太宰治想让人们看到的吧。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9

“人活在这世上,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到处都有枷锁来束缚你,哪怕是你稍微动一下,也会冒出血来。”读罢此书,这个声音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作家生性都是敏感的、细腻的。有的人敏感细腻于温润的阳光,有的人敏感细腻于阴森的笼子。虽然背后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阴森的笼子仿佛更能揭示每个人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人。

“人而为人,我很抱歉”但是太宰治依然说到“其实,人都有一种从善的本能”,每个人都向往“幸福”。但是我们又生而不同“我飘落在了北国的雪原上,你飘落在了南国的柑橘地里。而这群少年则飘落在了上野公园。”太宰治自诩为害怕幸福的胆小鬼,慢慢的将自己的灵魂封闭在自己的笼子里,他也想要去求爱,去营生,但过分真实的压抑最终将一切消耗殆尽。

作为太宰治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自传性质的小说。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伟大,里面细腻如丝的解剖,努力而又失败的颓废,让人酣畅淋漓。“那些嬉皮笑脸的人,可能比你更绝望”

我是一个不希望压抑的人,但是《人间失格》却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别人的人生,我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偷窥别人的精神世界去评头论足,让我以后可以更加真切的理解别人,更能更好的去告诉自己,我的人生真好!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10

买书的时候,一个它蜷缩在新华书店的一个小角落里,瑟瑟发抖(网店,价格:9。9)。我查了一下它的相关背景和资料,顺手买下。而后,我充满期待。

《人间失格》是一本中篇小说合集。单从标题上来说的话,个人理解为:人间失去了本该有的格调,世间多谄媚,人间不值得。

从内容上看的话,这是一本萧瑟、细腻、孤单的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微妙的审视着这个世界,无论是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上用笔,他的一些结论总是直击内心的底层,让人不快,但着实属实,甚至裸露。

在作者或者是故事的主人公看来,世人太假,每个人都是披着两层甚至多层外套,扮演多个角色。他们狰狞谄媚,妖魔鬼怪,而且他们还洋洋得意,怡然自得,不知懊恼和忏悔,把一切的一切归咎给圆滑世故这种“莫须有”的东西。世人多迎阿,同事可能会在一小点利益算计你;朋友可能会在背地中伤你;恋人可能内心会有从未对你提及的事情…人世间充满了伪善,甚至全是伪善或者不善。

但在我看来,这又怎样?我敬佩他能把一切都说透的敏感与坦率,但是我鄙弃他厌世的心理(可能我还不理解,就像不理解抑郁症的存在一样)。“勇士,从来都不是不怕黑暗,而是在溺入黑暗中,仍向往光明。”光明与阴暗同在,世人都有自己的阴面和阳面,但这并不能给我们断章取义的权利。无论他怎样说,我都只是欣赏他的敏锐的思考和感性的诉说,我会透过他的眼光,领略这悲惨的世道,我仍愿意相信任何人(包括作者)都是喜好温暖的。在阴深的环境中饱受折磨,仍不愿背水一战的人,我除了觉得他懦弱不已,无话可说。

“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拜读《倾城之恋》。读此书可以明显的感觉的到,张爱玲老师文笔细腻,感情丰富,对人物描写及事件叙述拿捏得当,游刃有余。但,我更喜欢《人间失格》,所以也便一鼓作气,全部看完。王小波先生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那就要看这本书对个人思想觉悟上是否有了一定的提升。”很明显,两本都有,但我仍觉得《人间失格》对我的影响更加厚重一点,也更容易读懂一点(直白)。

无论是叶藏、还是田岛,或者娟子,每个人物都特立独行,每部相关小说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我替主人公们遗憾,也在内心接受。我明白了生活实属不易,人与人若做对比,没有谁比谁幸福,只有谁比谁困难,在不厌恶尘世的时候,就要多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年少时内心青春的懵懂躁动,那时候快乐与悲伤都很简单,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脸红;厌恶一个人的时候,会动手。我们不用伪装自己,甚至还会表现的大义凛然,一身正气。而现在,尽管我不想承认,但是我还是被荼毒了。这世间太多纷扰让人不能自已,除了沉默,不忘初心,和保持善良,我别无他法。有时候,我们会在交际上犯的最大的错误便是:“他懂我。”其实,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人越大,越复杂,不要渴盼别人会懂你,重要的是你要自己懂自己。

拥抱自己三千遍。

以下,关于《人间失格》的几个句子进行赏析、总结(惟庸之妻,goodbye等不再一一罗列)。

1,“那所谓青春的感动、年轻的自豪灯话语,只会让我胆战不已。”

我不否认自己曾有过,我甚至觉得这些是多么美妙的回忆。如果可以,那么你就在你还能感受到痛苦的时候尽情体味吧;如果可以,那么就在你还能爱的时候用力去爱吧;如果可以,那么就在你还饱含激情的时候奋发图强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没有人会责备你的,我也是,我相信,太宰治先生也是。

2,“也许‘激情’就是无视对方的立场。”

倾听是一种修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欲,愿我们多一些沉默,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倾听。

3,“我身上似乎散发着让女人怀抱幻想的气息,这并非炫耀,也不是玩笑,而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真是妄自菲薄啊,不过,很多人还真是这样,但更多的人为这种特质去骄傲,觉得这是一种天然的优势。真可怜。每个人感情源泉喷洒出来的‘水量’是有限的,切莫浪费。见一个爱一个的人,往往一个都爱不了了。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此句之后跟的一句便是:“在被堀木道破之后,我渐渐失去了与娼妓游戏的兴致”),真是嘲讽。

4,“让女人去办事,她们绝不会垂头丧气,反而因为受男人之托,倍感开心。”

关于女人是怎么想的,我是猜不到了。但是一找我就是让我帮她忙的女人挺让我反感的,除非是我的故友,或者是非我不能行的事,再者就是我所倾慕的女性(不过能让我倾慕的也少,就算是有,她的品格肯定也是不愿叨扰别人的)。

5,“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

这种人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列表里有很多。当然,是把那些矫情做作的人排除在外的。

6,“原来,在我所有遇到的女人中,我真正喜欢的,只有模样穷酸的恒子”

相信我,绝大部分男人的心里,关于女人,相貌可能是排在第一位,但永远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位。

7,“这世上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如此拐弯抹角、闪烁其词,如此的不负责任、如此微妙复杂。”

尤其是那些沉默寡言,语速缓慢,言辞中肯的人。

8,“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欢畅;”

“今朝,酒冷相落,徒留荒凉。”

我不喜欢喝酒,我只是单纯的喜欢。

9,“所谓处女之美,不过是愚昧的诗人天真哀伤的幻想,没想到它真的存在于世。”

人间多薄情,翠花,你可长点心把。

10,“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说不上不幸。”

这句话,让人有种淡淡的压抑之感,若隐若现的透露出湿冷的过往。我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感罄竹难书,不知从何说起。洞穿世态炎凉的人,是可怜的,但是,一切都会过去的。taasdda

生命中最诚实的事情便是:今天会过去,明天会到来,你会老,你会死。

补充:如果《GOODBYE》不是太宰治先生写了一半的绝笔,该有多好。可能,美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的残缺吧。比如:断臂维纳斯?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11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开心的时候不要看,会更不开心,但还是坚持看完了,因为每天都很开心。

有两个印象比较深的故事。

第一个,我将它取名为堕落。怎么说了,从小男孩一直到长大成人,老天好像每次给他一根棒棒糖后,就用那根棍子戳中他的喉咙,击到致命,没有反击的余地。他装傻,他搞笑,直至他真正堕落,何尝不是一个人的一生,他说他看透了世界上的人和事,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所以他一直对这个世界感到恶心。世上很多很多人都看不起这个世界,却还是为了生存放低自己的姿态去迎合这个世界,可为什么他偏偏就不行?我想救他,可自己也还没起来呢。

第二个,我将它取名为改变。在最贫穷的时候跟着自己的丈夫,尽管所有人都反对,尽管两人之间没有所谓的爱情,但为了某种信仰依然坚持要与他在一起,并且在贫穷中过得很开心,很满足。这是很多人都没有的精神粮食,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却在富裕后一切的变了。看到丈夫为了利益一步步走向谎言,一点点变得不像自己,一次次享受这个世界的虚伪,她坚持了那么久,最终还是放弃了。她依然喜欢之前孤傲的他对生活的态度,欣赏他那不在乎别人对他看法的性格,可是现在的他撒谎,虚伪,马后炮等一切职场的不好习惯他全有了,在别人眼中越来越好,因为会装,可在自己的眼中已经越来越不堪了吧。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共同思想,少了某个契合点,那么总有离开的那一天。

大概也就这样,其余的几个故事实在没有很多印象,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还挺精彩,可能每个人看了都会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吧。

当人间失格的时候,愿你保持格调,倔强地走下去。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模板


普希金曾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或许我们应该将看法记录下来写进读后感里,这样更利于我们去理解作品的层次,对于写作品读后感你有自己的心得吗?或许你需要"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1

如果说有哪一部书可以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如同被鬼压身一样,喊也喊不出来,动也动不了的恐惧,《人间失格》绝对可以排进前三。人间失格的色调是暗淡无光的,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以至于竟然不能一口气读完,我必须要歇一歇,缓一缓,带给自己的冲击实在太大。读书最怕的是和作者产生共鸣,因为那样你一下子就陷进去了,无法自拔!

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乡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饭,就俨然成了一种仪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如此压抑的气氛导致他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小叶藏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也许是因为生来就体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阴郁,以及少与人接触,让他只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人之初,性本善,他从书本中学到的绝对的善恶是非中为自己戴了枷锁。当他看到世间与他所想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正常的。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众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视人间,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间。他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挣扎而痛苦。颇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可这只不过是他自以为的。

他缺少人类跟动物共有的最根本的执念、对于生存的欲望。在他父亲问他想要什么时,他无法回答、只是黯然的想:“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快乐”。世俗的、对于“物”的欲望,他完全欠缺。的确,他曾沉迷酒色,和睦的人类社会只能建立在互相欺骗上。之中能开朗的活下去的人,不是笨到什么也察觉不到,就是聪明到学会了麻痹自己。叶藏卡在两者之间。他聪明得恰到坏处——看了清一切,却无法麻痹自己。也许酒色的温柔,正是一种良药吧。

直到他遇见好子,他似乎又有了一种安慰与平静,死寂之前的平静。在好子被侵犯之前,叶藏把自己的痛苦归于他不能相信、依赖人类的这个个人缺陷。这个信念同时也成了他对于世间、对于人类最后的希望——不是人类无可救药,错都在不正常的自己——他一直是这么想而活下来的。当信赖天才好子的信赖被玷污时,他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粉碎。世界上已是一片没有指标的荒野。“难道信赖也是一种罪过吗?”之后,叶藏终于步向完全的毁灭。他没有反抗,所以被关进了在精神病院里、变成了疯子。“不抵抗也是一种罪过吗?”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这是叶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选择。与他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每一个关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着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选择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间失格,读过便相当于一次心灵的洗礼,洗礼过后,依然要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并告诫自己,要好好的活……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2

人间失格写的是一个叫叶藏的人的一段人生。

小时候家境殷实,心灵孤僻,对于那些成人之间、甚至人类之间的各种谄媚、阴暗、猜疑、嫉妒都憎恨,但是他选择通过表演的方式来与这一切产生沟通,说笑话,装作一个幽默的人,因为他明白,幽默是与其他人保持正常的关系的绝好途径。

大概是童年时智商和情商都高于同龄人,主人公的心理早就已经对于世界产生了失望的情绪,不免抑郁,继而对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完全找不到方向。

几个女人完全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懦弱还是一种自暴自弃。总之,在我看这本小说的时候,总是有这样一个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帅气但身材瘦弱的年轻画家,出入在一个日本传统小屋里,他与自己的妻子过分客气,他用毒品和酒来麻醉自己的人生。

这看起来是个悲剧,可是我觉得,那个画面里一定有明媚的阳光。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反讽。

太宰治的文章有一种极强烈厌世的心理基调。

仿佛每一个人物都是兀自出现,但又好像合情合理。总之他想向你表述的是:这里没有希望。

而我看清了这一切,还是不想死去。

所以我还是得活着。

人间失格,突然想起一句台词:“生而为人,我很惭愧。”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3

大庭叶藏,可以说是变色龙吧,感觉就是另一个自我。处处做作,拼命搞笑,仿佛完全丧失了自我。这一生,都在取悦别人,为别人而活,用生命去搞笑,把生活践踏得一塌糊涂,而从未想过,为自己而活,为真正的快乐而活。害怕被揭穿,害怕不再成为众人的焦点,害怕空气冷到冰点,所以一直伪装,一直用搞笑隐藏自己。

当面具揭开的那一刻,唯有一死以永存,更觉生而枉为人。还记得《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这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道尽了为人的辛酸。很多时候,只有活到生命的尽头,才会恍然大悟,生而枉为人。生而为人的时候,却总是活在过分的恐惧之中,过分的做作之中,觉悟之时,唯一能面对的方式,只有死。唯有死,才是解脱。

叶藏真正的第一个女人,是一起投河殉情的失婚丑陋女人常子;第二个,是单亲妈妈静子;第三个,是纯情少女良子。叶藏一直过着懦弱,人云亦云的生活,跟着崛木为所欲为,放荡自己,沉迷情色,但是他从不反抗……正是因为他的软弱,失掉了生而为人的机会,失去了在人间生存的资格。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4

《人间失格》全书都弥漫着一股颓丧、自暴自弃的气息,甚至是厌世的,读至一半,我开始疑惑它的悲观基调为何会在书榜中常年居于高位。

以第一人称描写的主人公,有孤僻性格。从童年开始,“我”的内心思考问题就十分消极而深刻,深刻是往消极中不断延伸,已至于“我”害怕和惶恐去跟别人交流什么,但是找到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搞笑。用极尽搞笑的方式去面对任何事情,伪装自己的悲观内心。一旦出现看穿他的人,又会陷入十分的惶恐。

主人公的性格并非社恐,生于富裕有威望的家庭,是家中比较小的儿子,父亲在家庭中是颇具威严和地位(在外当官),对父亲有一定的害怕,但父亲对他并没有很严厉。抱着主人公的性格何为从小开始就如此悲观消极的疑问一直读完。之后的人生,也是一步步越走越坏,在高中时代就参加地下运动,结识狐朋狗友,吃喝嫖赌,然后以一次和有夫之妇的跳海殉情被救为界限,正式被家中断绝关系,从此更是自暴自弃,穷困、欺骗、睡女人、酗酒,到后来毒瘾成性,被关进精神病院最后被家中大哥接回乡下养病。

主人公认为他人生的错误在于父亲和比目鱼。父亲并没有露面处理,担保人是讨好父亲的门客比目鱼。他无处可去,学业已荒废,暂时住在比目鱼家中。为何要将大部分原因怪罪在比目鱼身上,是因为怪比目鱼没有很明确的传达主人公家中的意思:如果还想继续学业,那么家中会帮助他、赞助他学费回到学校。比目鱼出于心机的“好心”,告诉主人公自己考虑接下来要怎么办,他会给予帮助。自此传达的错误信号,让主人公不想给他添麻烦,或者供养他从而厌烦他,从此人生道路偏离。

这是书中“我”的观点,可以看出,“我”没有一点积极心态,把人生偏差过错轻易归咎他人,(假使“我”得知真相,但参考“我”的习性、性格,人生也不一定会回到正途)并且“理所应当”地越过越混,一直似乎都是在寻欢作乐又穷困潦倒的边缘亦梦亦醒,又异常孤独。

书的最后附着上了作者太宰治的生平轨迹,太宰治本身命运曲折,书中很多主人公的经历和都与他类似,最明显的是主人公和作者都多次尝试自杀,自杀的方式几乎相同,可以说本书也是他自身的一些自述。

对于作者的自杀原因,我们无从而知,从译者的推测中可以窥中一二,他是这样一个内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温柔的人,对待女人即使如此,因而无法拒绝情人的自杀提议。折射至《人间失格》中出场的女性也颇多,占据大幅,各自抚慰、陪伴过主人公一段时间。

这本书的价值,可能要研究过日本历史和文学发展史,才能更深刻体会。了解生平后发现太宰治是日本一个重要而多产的作家,主导着当时二战后“无赖派”文学。本书是我读过他的第一部作品。有机会去研读日本史后,在读作者一些其他作品应该会更好。

所以,理解浅显的我,怕不好下笔,也拖延和中间搁置了这篇读后感。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5

把每个明天当做世界末日,从现在起迈出第一步——题记。

初次听闻这本书,是在与朋友的一次闲聊之中,随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便去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书不厚,若投入,三小时足矣!细细品味……

我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人间失格,自暴自弃的代言词(失去了为人的资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又是无尽的悲哀。《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绝笔之作,也是我一读再读,感慨无限的佳作。作者用平淡的口吻,纤细的语言,叙事着绝望的故事,在书中能看见太宰治的影子,也能看到生而为人,每个人的影子。

这是一部残酷而美丽,永恒而至上的青春文学。它确实让人感受至深,直逼灵魂,令人无法逃脱。

这是太宰治灵魂深处无助的生命绝唱,同时也是村上春树绝望凄美的灵感源泉。可能有人觉得这只是几些小故事的组合,也觉得书中描述的只是一个懒人如何混迹社会,可我觉得不仅仅是这些,否则,又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人评价欣赏呢。它值得我们一看,人们的绝望往往不是因为生活本身的绝望,即使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荒谬,也要遵循生活本身的规则去努力的生活,这才是生活。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世界里本是阳光明媚,温暖四季,你来时,狂风暴雨,我无处可避,你走时带走四季,我久病难医。人生来,为了喜悦也为了悲伤。一千种生活,我们也有一千个自己的哈姆雷特,向着自己的未来努力奔走吧。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6

“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金钱,名利,长生……相信答案会有很多很多,然而,有一个人,他在追逐的,是死亡,以自己的身躯给予自己死亡,也就是自杀。他的名字是太宰治。

而太宰治先生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则是在他的经典之作《人间失格》中。《人间失格》描写了主角大庭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的否定的过程,同时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可说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表达出来,因此也可算是他半自传性作品,并且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什么呢?

“与其纪念他的生,不如纪念他的死。”是后人对这位一生多次求生直至1984年结束生命的无赖派大师的评价。亦或许,死亡是太宰治先生的一种重生吧。

人间失格,即为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小说从虚拟人物大庭叶藏的一生去体现着太宰治先生眼中自己那“充满羞耻的一生”,是一篇半自传体小说。

《人间失格》是一部滴血的灵魂自白。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7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这是太宰治生平最后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的否定的过程,同时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可说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表达出来,因此也可算是他半自传性作品,并且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

最新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8

我太感性,近段时间偏于忧虑,应该是看了太宰治的书《人间失格》引起的。人啊,还是要多接触积极乐观的东西,不然就会陷入负能的情绪。不过,有点必须纠正,当第二次、第三次重温人间失格时,我却断然撕掉了它负能的标签,重新认识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太宰治本人经历诸多磨难,先后多次自杀,最终也以自杀结束了他39岁的生命。他的作品一直都是穿透灵魂,表达自己内心对真实、信任、爱、自由的艰难追求,无奈现实中人性总是经不起考验、世事也赖不住考究,最终他惨败于自己的内心结论,选择了颓废跟灭亡。他的作品不是倡导大家集体抑郁,对社会、对人性绝望,恰恰相反,他希望大众都不要放弃自我的救赎,要为了活着一场好好生活。以下这段话就是力证。

“不要抗拒改变,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复的变,反复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变得低落和沮丧,然而你再低落和沮丧,人生还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改变所包围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没办法控制的跑步机上,时间、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选择跑的更从容一点,尽我所能的在这个被动的人生里争取一些主动,所以我很讨厌‘抗拒’这个词,很消极、很脆弱、很被动,如果我不能改变世界,好歹让我改变自己,遵从自己的选择。”人活着,比动物多了智慧,也多了忧虑。生而为人,就该承受为人的一切。作者在极力劝告大家,也是在告诫他自己,他没能成功,但他对灵魂的敲打、拷问,都是在帮助更多的人正面审视自己的灵魂,找到生活的动力,发现生活的美好。

一定程度上,我更希望人不要太敏感、太聪慧,像作者这种小时候就能看穿一些世事,明白一些动机,并非好事。愚钝点、糊涂点,每天为着那洒下的阳光、清脆的鸟语、荡漾的水面放空下,甚至陶醉下,就好了。日子简简单单,人际关系平平常常,享受当下就好。

学生读人间词话的经典读后感推荐6篇


《人间词话》是我国的一本优秀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文学的创作都是需要融合自己的灵魂的,这样的文章才接地气。在你读完《人间词话》后,是不是感觉心里多了一丝东西?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学生读人间词话的经典读后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学生读人间词话的经典读后感【篇1】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温庭筠的作品: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少而敏悟,工为辞章,才思清丽,“花间鼻祖”这称呼,温飞卿当之无愧。在古代,官场、考场、战场是男子的天下,闺怨、情愁、爱恨,是女子的专属。偏偏,温庭筠是个例外。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王国维对辛弃疾和纳兰性德有极高的评价。从“南宋只爱稼轩一人”中可见他对辛弃疾的高度赞赏,他认为,南宋词人可比肩北宋者,只有辛弃疾一人。至于纳兰性德,王国维评价道“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足见纳兰之词成就之高,价值之大,地位之尊。

南唐中主李璟只流传四首词作,最著名的是《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大概是在写思妇怀人的幽怨,也道出了人生短促的悲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赞此词“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李璟的宰相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流传作品最多的,尽管冯延巳在官场上的人品饱受质疑,但他多才多艺,写起文章诗词来倒是无人能及了,他的词作偏向于苦情,当然不只是男女相思苦而已,更多是人生境遇的愁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推崇“冯正中(冯延巳)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王国维之《人间词话》,眼界甚高。推崇正中、李后主、永叔、屯田、子瞻、少游、美成、稼轩、纳兰诸家;梦窗、白石、梅溪、玉田、草窗、西麓、皋文等辈,则深自贬抑。后人或谓其带有强烈之主观倾向,失之于偏颇。其实不然。盖其所论者,皆在第一流之水平层面论述展开,论文叙笔,剖情析采,观其会通,窥其奥窔。其所贬抑者,仍不失之一流之水准。其余不录者,大抵皆不足以入王氏之法眼。…话说回来,评人论事不怕刻薄,就怕当滥好人,和稀泥,以持平公允状说一堆正确的废话——从这个角度讲,我很欣赏年轻时那么毒舌的王静安先生。古往今来,会吟诗写词的人不胜枚举。但怎样去欣赏其中的精髓,好像没人给过答案。《人间词话》中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其实,又岂是单单诗人写诗,做人做事,何尝不是? 入乎其内,人世间最不缺霓彩繁华,灯红酒绿,故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出乎其外,却也是月圆月缺,花开花落,因此“岁岁年年人不同”。正所谓“人世有代谢,往来无古今”。倘被梦幻泡影迷住心性,便会淡忘喜好、原则、信仰、理想。因而超然物外,对琐事看淡看轻,才有更多精力去看大局。这便是“不执迷于一叶,自然能见彩虹。”王国维说得好:“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其实谁又不是眼中人,谁又不恋红尘事?唯有归去不忘高峰皓月,心性自然少年。

王国维这位国学大师。他为五千年来的诗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什么叫境界?就是一个人对万事万物的感悟。在王国维看来,诗词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也是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句词,不仅分出了诗词的境界,同时也分别代表着茫然、纠缠与释怀,与做人的境界不谋而合。

以人生品诗词,以诗词悟人生。这是王国维留给后人,最大的价值。

学生读人间词话的经典读后感【篇2】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谓古之成大学问大事业者的三种境界,他是用的三首词里的词句来表示的,仔细玩味下我觉得同样适用于阅读。

他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就像是开始看书,总要挑一本吧,但书很多,一条通向天涯的路看上去是没尽头一样的,同时阅读是一件需要安安静静的事,就像独上高楼。歌德也曾说过:你要我指点周围的风景,你首先要自己爬上屋顶,大体也说的是这个意思,就是读书的感悟需要人自身的努力,没有人会替你去做。

第二种境界他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本是写爱情的,为了爱情的殚精竭虑同样适用于阅读,“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死是不用死了,减减肥也行啊,哈哈。

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是阅读的关键,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一种入得书出得书的境界,是一种豁然开朗,好像郭靖观北斗星突然悟出九阴真经似的。

学生读人间词话的经典读后感【篇3】

去年年末的一篇短短的读书笔记,自毕业后,或者说开始实习以来,鞋子甚少,留存。

20xx年xx月xx日

《人间词话》才看到二十七,就觉出王国维对两人的偏爱:冯延巳与李煜。

《人间词话》一到九,写境界。写造境、写境;写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界之大小。至十,写了李白的气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已无来者。

十一开始,已经是冯延巳了。“深没闳约”,飞卿(温庭筠)不足以当之,正中足以当之。盛赞之中亦有比较,更见厚爱。出事冯延巳,古代文学课听过一句,而未留意作品。再见,是一阙《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一见倾心。王国维说其词品,“和泪试严妆”似之。一种无奈,一种隐忍,一句道尽无限委屈。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然豪杰之士能自树之耳”。冯延巳可谓豪杰之士吧。写惆怅、写离愁,问旧燕相逢否,读之观之,眼前即见所写之景,内心而升所感之情。

王国维还有一个心头好,李煜。“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眼界始大,感慨深邃。一代君主,以词名世,如果可以选,他是不会做这个后主的吧。主观之诗人,不必阅世,后主深居宫中,不见世事,纯粹的经历也赋予了纯粹的性情,却也句句以血书写。他也想过去当好一个君主吧,否则也不会有“古国不敢回首月明中”、“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之叹吧。

抄词一首,结束读后感: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完来秋。

胭脂泪,想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学生读人间词话的经典读后感【篇4】

“境界”一词,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人间词话》中说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见,“境界”在评定艺术作品好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王国维存在于中国最为黑暗动乱的时代。列强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着剧烈动荡,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苦痛。1902年,王国维因病回国,他说,"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胸臆,自是始决计从事于哲学的研究"。但在哲学上出现的矛盾令他的学术注意力转移到文学上来,于是《人间词话》由此诞生。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境界的产生分为”造境“和”写境“。这二者的本质区别即是”理想“和”现实“的区别,但却很难分辨:写实家营造出来的环境中总会不可避免地注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因而造出的境和理想中的境颇有相似之处,理想在现实中隐现;而理想家所虚构出的意境也并不是超脱自然法则的,境界中所存在的事物一定取材于自然,体现着万物更迭的规律和日月光年的变换。文艺高超的作家善于运用精炼的汉字创造出作品的境界。王国维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一字都使得的极其巧妙。二字一用,境界就出来了。我们在创作时,也应该努力做到“字字珠玑”,讲求用精简准确的字句营造氛围。

只是造出境界还不够,还要造出高格的境界。书中说到,“境界不以大小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境界虽小,却柔和惬意,丝毫不输"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广袤;"宝帘闲挂小银钩"的清新脱俗同样不亚于"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宏大。关键是要看营造出的境界给人带来的感受。好的境界使读者身临其境,将作者的感情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鸣。当我们在营造意境时,应当思考自己的描写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想方设法地让读者体会到“身在其中”。

那么,该如何写出高格的境界呢?王国维在书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思是说,境界中不应该只有景物,还应该折射内心,想要有境界,须得融情于景。写春风的轻柔微和,蜻蜓的轻盈剔透,草木的萋萋,冬雪的零落,还要加上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意境才不显得空洞,有了人气。《人间词话》中又把境界分为两种,“有我”和“无我”: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要写出细致优美的境界,应当“于静中得”。内心宁静下来,看到的世界便会不一样,写出的文字便会洋溢着清新淡雅的味道。要写出宏伟壮大的境界,应当“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周遭喧闹而独善其身,于烟火尘埃中觅得一隅清净之地,此时的心境当然更加气势恢弘。由此可知,我们要写出高格的境界,应当注意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反映心理;营造意境时多角度来写,根据需要选择“有我”或“无我”的境界,抓住关键展现景物和内心的关联。

境界成就高格。境界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朝朝夕夕的坚持。王国维说读书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推而广之,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也不过这三重境界。

读《人间词话》所收获的,不仅是创作的技艺,还有人生的哲理。纸上的境界成就的是作品的高格,而人生的境界成就的是我们的高格。

学生读人间词话的经典读后感【篇5】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多年前读到这段话,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参加完4月份最密集的跑马后,终于静下来完整的阅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是附录中王国维年表,生于光绪三年(1877),卒于民国十七年(1927),于飘摇动荡的半个世纪走完了他波澜壮阔中西合璧的一生。

《人间词话》是对词的评论,每则大多寥寥数语,却是句句精辟,评论特别是批评毫不留情,足见作者的功底、勇气和赤子之心。

开篇几则以“境界”为统揽,“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这些内容,我感觉很有哲理,却又似懂非懂,尤其对境界到底是什么不知其然,只有一点点浅薄的理解。

境界有大小,但并不能因此而分出优劣。就像诗词与跑步,一静一动,各人喜好难分高下,感受也没法比较,不见得文采好、成绩好的人一定会比其他人的境界高、快乐多。怎样让境界开阔一点,我觉得有几个方向可以尝试。

热爱。无论是兴趣使然,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条件,一定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如果没有机会必须得做,与其向外抱怨环境,不如向内自我调整。为什么长期跑步的人成天起早贪黑劳其筋骨而又乐此不疲呢,我想大多数人是源于自己对跑步的热爱或者跑步带给自己的良好体验,而不是因为别人要求你去跑。

专注。我们很大的痛苦是来源于纠结。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愈加显现的内卷,使人总是期待完美的计划和结果。面对需要做的决定,小到晚饭吃什么、新买的家电挑哪个,大到择业、成家……即便做出选择,一开始也可能患得患失,想象着要是选另一个会不会比这个好。其实纠结主要发生在选择前,一旦选定,反而能平心静气。专注于选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尽自己的全力将它做好的过程并不是最煎熬的,这样日积月累的经营,就能向高一点的境界进发。

悦纳。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渺如尘埃,因此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只要已经尽力,无论结果怎样,坦然接受就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都不希望伤病,但如果发生了,把它作为身体对自己的提醒,小伤病总比大的强,比起突发的意外,大伤病也还不是最惨的。人生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但同时,风险无处不在,既不盲目冒进心存侥幸,也不因噎废食裹足不前,敬畏前提下的挑战是应有的态度。

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永远保持初心,不断奔跑。

学生读人间词话的经典读后感【篇6】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第三境界为成功。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践,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经历百倍挫折,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楚国是个小国,在强大秦国面前十分弱小,但他们通过努力,终于吞并了秦国。此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没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劳的。只要有志气,朝着奋斗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找到我们的成功的归属。我们立志不难,但需要认清我们自身的形势,因材制宜地确定奋斗目标。

没有勤奋,一切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朱熹有“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之古训,今有“空谈于国,实干兴帮”鉴言。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原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给成功下了个定义: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先天性,机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独勤奋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如果不勤奋努力,天资再聪慧都无济于补,机遇再多都白驹过隙,难以抓住。

成功是预期的实现值,虽有预见性,但却隐含未知性。我们理解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亲于践,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国藩“日以学为业”的精神,加强学习,多于锻炼,提高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因为,奋斗其乐无穷。

是的。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标就会奋力拼搏,因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是兴奋而执著的,这条道路上兴许痛苦却是快乐的。

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是孤独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几个呢。不然伯牙怎会为子期断琴,故知音难遇。特别是君王,一个人站的太高,是寒不胜寒的。而后,寻寻觅觅,泠泠清清,终于漂泊归于宁静,却发现原来一直追寻的在你不经意间朝你微笑,这一直寻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收益颇深,可惜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可谓囫囵吞枣。想到如此,心生遗憾。望有闲时,再细斟读。

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5篇


王国维提出:文艺创作必有取舍,要有主观理想的注入,《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与我们的人生密切相关。以下“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篇1】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人从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烦恼无执着处去。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了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也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很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所有疯狂之后总归于平静,我们除了平静又能怎样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平静珍惜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篇2】

老实说,读这本颇见考据功夫的书,把玩那些精辟的不刊之论,继而小心写出下面这些话,要先给自己壮壮胆,耸肩收拾一下自己的浅薄,然后再打开神游八极的冥想……评个五星吧,仅管文字编排上有些叠床架屋的味。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一精一力弥满。”孟子有曰:“充实之谓美”。《庄子·知北游》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而今《人间词话》独辟词品“三境界”说,继而引词论词确为高格,万象更新一语点破,谓之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一些三脚猫的花架子,还真揽不下来瓷器活儿,更别说桌子底下放风筝了。

虽然佶屈聱牙面目拒人千里之外,但是一切生活部门都有技术,骨子里的东西变化不易,于是评论就应该有分寸,假如意象、主旨、趣味差强人意,就不用去评它。概其诗余盛于两宋,但并非阙阙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我们虽然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五+二、白+黑”加班。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因之,有唐诗作榜样可能是宋人的大幸,也可能是宋人的大不幸。在书中被作者反复提及的白石道人有言,“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有宋一朝,众人拾柴,不仅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还把疏凿的河流加深了。

个人以为读这本书,首先应绷紧上述认识,然而还远远不够,艺术永远离不开生活!真正的生活就像一把烧红的电烙铁,不管你情不情愿,都被当成一块皱布来整,不论多么曲折,最后总是横平竖直、熨熨贴贴。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生活可不欠不该你的,每天都在直播,何况是非功过终在你心,即便眉头紧锁、五官扭曲,于事有何补于己有何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何评论,都显绕舌、多余,只有通电,火红,然后摧枯拉朽,一片清平……

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篇3】

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被后世认为是针对五代、北宋时期宋词哲学、 美学评论与分析的最重要著作,甚至没有之一。蒋勋先生在他的《蒋勋说宋词里》就曾多次引用《人间词话》,比如“人生三界”、“士大夫之词”等等。无论是进行哲学或美学的学术研究,还是出于对宋词的喜爱,《人间词话》都是一堂必修课。

从时间发展阶段来看,诗起源在词之前;而从对这类文学形式的文学评论来看,在王静安的《人间词话》之前,亦有多位大家学者在诗论方面著述立说。他们都是在探究诗或词在文学形式之外的本质。南宋诗论家严羽,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论第一人,他曾在《诗话》中提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他认为写诗的本质便在于写诗人的兴趣。而清朝诗论家王士祯则创立“神韵说”,追求外在与内涵的统一。王静安先生认为两者的“兴趣说”和“神韵说”都只不过是道其面目罢,“境界说”才谓之根本。举例来说,同为描写古代边关,作为观者,我们所感受到的境界则迥然不同。范文正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描绘了边关环境下人的主观感情;夏英公的“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夏竦,喜迁令),则描绘了人在景中游的场景,将事件同时寓于人与景之中;李太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这种纯意像的白描初看之下是一种视觉冲击,相互独立的意像在脑海中迅速形成画面,文字跃然纸上;再看之下才发现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场景已经融为一体,那种肃杀、沧桑之感通过短短八个字、仅三个意像便表达的淋漓尽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抵如此。文学高手多为通才,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其实在词方面的成就也非一般词人可比。这位青莲居士将他的浪漫主义融入在了山川大河之间,其笔下的自然大多被赋予了生命,因而虽言之于物,但观者却能通之情,其境界便非同寻常。

王静安将“境界”奉为词之灵魂,故才会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那么如何判断词是“有境”还是“无境”呢?王静安先生给出了自己的标准:“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是一种将情寓于景、将心境投射于环境的能力。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红杏为了迎接春天已经开始在枝头上喧闹起来,全文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再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花儿好似顽皮的孩子在玩弄手影戏,全文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些拟人化的手法将生命的律动变得丰富起来,而拟人便是寓情于景的重要创作能力。

从创作动机来看,有“造境”与“写境”之分。造境,即理想派;写境,则为写实派。对于词来说,两派却不像在美术领域那么泾渭分明。词人所造之境比来源于自然,而所写之境亦必关联理想。造境不是空中楼阁,写境也不是临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用现代话来总结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从创作手段来看,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前者是以主观的视角看世间万物,因此如王静安所说“万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冯延巳,鹊踏枝),人与花之间展开了一场对话,虽然人和花是无法对话的,但是在这里你又觉得那么顺理成章,在生命从繁华到幻灭的过程中,那种无力感在有我之境中被投射了出来,蒋勋更将此提炼为“颓废美学”;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词人的孤独、寂寞、茫然、惆怅、迷失……完全浸透于环境之中。这些有我之境大都是以第一视角出发,将我们从此时此刻带入到词人彼时彼刻的心理状态。而“无我之境”是以客观的视角看万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田园诗人的白描让我们很难察觉到他的内心世界;再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更是不露一丝心迹,同为描写鸟,与感叹迟暮的杜鹃相比,在天空翱翔的白鸟与它的颜色一样纯粹。王静安先生认为此两种境界相对泾渭分明,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相对运动的不同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美学观感。

从创作多样性来看,境界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巧妙各有不同。比如,同为秦观笔下的词,“宝帘闲挂小银钩”与“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便各有不同。屋里屋外所反映的场景虽大小不同,但都能表达出词人那种特殊的迷失心境。

从以上方面,王静安先生的“境界说”可窥知一二。但若想通过皮毛进行深入研究,便需要大量阅读、反复体会,方能感悟到王静安先生的十之七八。

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篇4】

1927年6月2日的颐和园静静的,鱼藻轩前徘徊着一位老人,他带着深度的眼镜,但厚厚的镜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惫,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却满眼黑暗,他义无反顾的跳入水中,平静的回想一生,早年留洋学习数理,后回国任教研究哲学文学,在国家最黑暗的时候以病弱之躯做着最高尚的学问,一生有所成就,足矣!王国维先生离去了,一位国学大师就此陨落,而他所留下的作品依然绽放着睿智的光芒,在静安先生留下的文化瑰宝中,最耀眼的便是《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静安先生首提境界说,以境界之高低论诗之好坏,而何为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为无境界"。作者追求真性情的诗词,虽唯情体物,穷极工巧也,可成为出色的词人,但只是锦衣彩妆的行尸走肉罢了,读来全无神韵,犹有隔靴搔痒,雾里看花之恨。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静安一破故人情景分说,提出情景交融的新思想。景物,意象皆为作者服务,故能以奴仆命风月,与花鸟共忧乐。

对于古人的诗词创作,静安先生提出了"天才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学问",只有最高深的学问与最高尚之品格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屈原,陶潜,苏轼无不如此。文人不仅该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更需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静安先生以过人的气魄,客观的态度评价了古人的诗词,以传统的词话形式,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读来全无传统文人的偏执迂腐,更呈现了古典文学独有的'魅力,一方面批判了只有华美词藻而无内涵的糟粕,另一方面推崇豁人耳目至真至情的精华。对后来人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合上书页,只能默念,斯人可贵。

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篇5】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王国维王国维的这三境界是我读师范时所了解的,当时就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有幸拜读后,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王国维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对自己写词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他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国维说这话的时候刚满三十岁,只写过百来首词,就轻易把八百年来的词人几乎全不放在眼里,写作能写到这等份上,先不说历史评价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够透彻的了。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岁的壮盛之年,跳入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没顶而死,其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有人说他是逊节于清朝的遗臣,有人说他是忧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说他只是受不住罗振玉这位师长的长期欺压,一口怨气咽不下去,就投水自尽了。王国维戏剧性的死亡对历史学者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但对于写作或画画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个体生命的终始短长更重要。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独创一派。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譬如书中对于「境界」的阐释有:

——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最新人生读后感(精选5篇)


你会为写作品读后感感到困惑吗?读作品,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知识。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那我们的读后感自然也写不好,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收集并整理了“最新人生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最新人生读后感【篇1】

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激情在我心中点燃了。

那是一次小型测验,考到最后一场理化了,之前我从不担心,可是现在我心里总是慌的,一直担心理化题型是什么样的。

终于,铃响了,试卷也发到了我手中,我一看试卷,顿时豆大的汗珠直向下滑落。我心中暗想: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一次小小的测验而已。可是又想到了:不行,我不能考砸了,现在的竞争这么大,我考不好一定会让人笑话的。就这样,两种不同的思想不停地在我脑子里打转,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呢?理化卷子上的字,就像魔鬼似的对着我大声挑衅般地说:哈哈,你怎么那么没出息,你怎么不来挑战我们呢?就这样,我捂着脑袋,沉思了好一会儿之后,心想:我不要以放弃,我还没读题呢?怎么知道会不会,我一定要挑战那些可恶的字。

心静如水之后,我开始做题了,虽然这些题我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把握,但是基本上我把卷子上的空补满了。

时间到了,我又一次激动地想:怎么办?空缺的部分是补满了,但是正确太低了,连我自己都对那些字认输了。想着想着,老师说:时间到了,快点交卷子。这时,我更加心跳加速了。我交了卷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卷子发下来。这天,化学老师将卷子发到了我手里,我一看到那个鲜线的37分,我惊呆了,我又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虽然说不是多么理想的成绩,但是这个分数超出了我想像中的分数。

是的,现在的生活确实充满着竞争,每一次的分数,让我看到了自己真实水平,也让我体验到了激情。

在失败的堕落中,我体验到了激情;在成功的喜悦中,我也体验到激情。激情在我心中点燃,激情的火焰在我心中,永远不熄灭。

最新人生读后感【篇2】

读完《枣树·人生》这篇文章,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我要向枣树学习。

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有很多:一群蚂蚁抬走一块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团结;胡杨树在沙漠中存活千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顽强。枣树的生存经历也给予我们启示。

《枣树·人生》告诉我们,别去计较那些无关紧要的事,你要做的,就是为了实现生命的目标去默默地努力、艰苦奋斗。想想我呢,我那样做过吗?我经常因为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纠结。如果我不去在意一些贪玩同学的炫耀,不受那些习惯较差同学的影响,而是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默默地努力奋斗的话,我还会是现在这点成绩吗?试想如果我能学习枣树的精神,我还会有那么多不良习惯吗?我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更好!

有些人吃的比我好,看起来像个大力士似的,威武勇猛;有些人穿的比我好,那架势像个富二代,春风得意;还有些人玩的比我好,天天吹牛说这个游戏100级,那个游戏又100级的,乐不可支,许多同学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我也曾经感叹父母对我的约束太多,不能像他们那样潇洒。读了《枣树·人生》这篇文章后,在我眼里他们犹如文章中春天里的那些无名小花,在早春争相怒放,只贪图一时的虚荣,不在乎将来。而我暗下决心,我从现在开始就要向那些优秀的同学学习,我不但要学习他们,还要超越他们!我要像枣树那样从小默默积蓄力量,在长大后实现我的梦想,一鸣惊人!

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生宛如枣树,你想成功,就要向枣树学习,别去计较一时的虚荣,不去贪图一时的享乐,而应该像枣树一样确定目标后,守住心灵的净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生命的目标默默地努力,也只有这样,生命之花才能怒放,生命之果才更坚实。

最新人生读后感【篇3】

“我认为人生中不能没有爽朗的笑声。”

爽朗的大笑,畅然,舒顺,抑于狭小的自我内心世界太久,每日被繁杂的生活课业琐事充斥填满,且少了须臾停下来放松地大笑。常常有种感觉,人越往高处走,越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无助无力,心中越来越多的隙间被困惑渗满,越来越不易感受到快乐。缜密的思绪仿佛一点点地使我们不易发笑,不易大笑,不易产生爽朗的笑声。何其可悲。然而,城市,纷杂,扰搅,压力,这些真的是我们不再大笑的理由么?实则不然,源者是我们的心,内心里的声音。静,使我们安逸;笑,看似动,扰动了平静,可爽朗过后是真实可触的舒畅,亦为获得更大的深层次的内心平静。躁动浮世间,愿一抹笑意,常挂于嘴角,愿银铃般的笑声萦绕耳畔,人生,因之,美哉。

“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但长寿,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语,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长寿,这常人看来求之不得的命运,对于真正长寿者来说,或许五五开,但,长与他人的那些时光加之利用乐观积极过活便最大程度享受其益利的一面。我想,人虽无力选择在世长短,但无论长寿短命,凡存活于世间,极力认真努力过活便好,看世间冷暖,心,随之起伏,或许时时有叹息煎熬,但体味过,以心态化之亦非不可。于自己小小的内心,小小的过往,小小的人生旅程中,客观出现发生的事无力扭转,但主观待之的方式可控于己,临之于物,感之于心。活着,以心之力化物之逆。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要走,将视角拉远,再拉远,或许每个人,每代人的路渐渐渺小甚至虚无,但那并不代表人生无意义与价值。存在即合理。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缺的一环。或许日常中,我们不会常常,作为一个小小不言的个体,想到自己的历史价值,但立足眼下,步入大学,选择今后所走的路,踏出第一步,我想,我们每个人自己道路职业工作价值的认同自信将助于我们实干,完成实现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的意义。

最新人生读后感【篇4】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在这个世界上,我生活了十几年了,我常常思考,人生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呢?读《人生》这本书,我找到想要的答案。

路遥在序中说道,“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这样的典型,他高中毕业后回村教书,然而好景不长,教师职位被高明楼的儿子挤掉了,不得不回到农村种田,忍受着精神的折磨。这时深爱他的善良的刘巧珍用她那甜蜜的爱情抚慰了高加林的伤痛,就这样,两人的恋情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高加林通过走后门到县城参加了工作,因为奢侈生活带来的虚荣心,他抛弃了不识字的刘巧珍却和家境富裕的'高中同学黄亚萍恋爱。遭受到失恋的打击后的巧珍和一个老实的庄稼人马栓结了婚,与此同时,高加林和黄亚萍正处于一种罗曼蒂克式的热恋之中。终于,高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的事被揭发,回到了农村,他和黄亚萍的恋情也随之结束……高加林只是在花花世界逛了一圈,最终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黄土地,但是他失去了亲爱的刘巧珍,他走错了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岔道口。

刘巧珍,善良的女子,她淳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有一颗像金子般的心,她的善良之心让每一个人赞叹,她对爱情的执着让每一个人感动,她在失恋后的振作和坚强让每一个人敬佩……用刘巧珍的精神品质去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我想着是这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高加林的失败给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一味地追求安逸和享乐而忘了自己的真实面目是错误的,轻浮带来的后果是惨重的。走人生之路最重要的就是本分、诚实、珍惜。高加林不应忘记自己的农民身份,他不应该为了“体面”而辜负了巧珍,他不该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而走后门,找关系。只有本分、诚实、珍惜,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岔道口中找准方向。

还有热心善良的老光棍德顺老汉,他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化别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教导别人,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德顺老汉将他的毕生都献给了黄土地,先给了他爱的人们。珍惜并奉献,感恩并回报,这也是打开人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一生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在岔道口面前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也要奉献。把握人生才能享受人生。

最新人生读后感【篇5】

梦想是大海中的灯塔,给迷路的人指引正确的方向;梦想是一双翅膀,带我们飞向高空,领略不一样的世界。有梦想的我们,犹如总有雨露浇灌的花草,散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

安徒生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的父亲是个普通的鞋匠,母亲给别人洗衣服,父亲不想让安徒生以后和他一样贫穷,他把希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哪怕家里再穷,父亲都要给安徒生提供读书的机会。

一天,哥本哈根皇家歌剧院来到安徒生的故乡演出,小安徒生第一次接触了戏剧,他的眼睛睁的大大的,仿佛有星光落入了眼睛里。连脑子里都落下了落下炸开了的彩色烟花。安徒生终于确立了自己的梦想,他决定了,要当个演员,要当一名艺术家!

这个时候。安徒生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也改嫁了,于是安徒生带着少的可怜的路费和行李去了哥本哈根,他心里的喜剧天堂。

安徒生兴冲冲地来到哥本哈根,现实却给了他残酷的打击。他想去剧院表演,却被各个剧院拒绝,连登台露面的机会都没有。可是安徒生依然没有放弃,他捧着自己写的剧本和文章,继续在哥本哈根的剧院里寻找机会。

他的努力感动了皇家剧院的负责人拉贝尔,他对安徒生说:“现在。你还没有办法登台。不过,你可以多读一些著名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写更多的诗和剧本。”安徒生点了点头,之后便花了更多的心思在创作上。后来,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书和第一个剧本,创作了很多的童话。

安徒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他登上了剧院的舞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故事中安徒生为了自己的梦想来到了哥本哈根,虽然现实给了他残酷的打击,但追逐梦想的安徒生依旧没有放弃。梦想是一个人的精神信仰。我们从小就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了目标,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只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心中的梦想。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一)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对中国传统词作的分析和总结,并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个人观点,其中一些沿用至今。并且这些观点不仅仅对词适用,对人生同样适用。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对中国旧文学反思所作的评论。王国维先生早年从事西方哲学的研究。但后来他厌倦了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转而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人间词话》便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书中虽然时时体现出他的一些西方思想,但就全书的体裁和批评方式而言,其实与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例如李清照的《词论》,是相似的。

此书,在一开始便提出了境界这个概念,并且后面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境界二字2020展开的。一开始,王国维先生便说: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生同样如此。我觉得一个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理想,都应该读一些经典着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种高雅的境界,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有了这些,我们才能自成高格!

接着,他又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不仅是词,造境、写境自唐诗便开始兴盛。其代表分别为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借意象描意境,显得比较深旷,并且包含着一些对永恒哲学的思考,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而杜甫的诗大多借事说事,显得比较务实。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有我无我之境用于处理事情同样适用,若在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皆是以我观物,那么我们必定会以自己的喜恶标准去定义它们。这样,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它们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所以觉得很郁闷。荷尔德林说:人当诗意的栖居。怎样才能做到诗意的栖居,每天都尽量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呢?最好的方法便是我们可观的去对待一些事情。

王国维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境界的概念。这三个境界不仅是这本词评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学习、工作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的精确的概括。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于作词,在没有接受系统学习之前,我们会觉得作词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例如什么样的词牌名有什么来历,适用于什么气氛,应该有多少字2020,韵律应该怎样,这些都是很复杂的。而对于学习和工作,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尚未接触过这类事物,所以我们总是觉得眼前的事物很深奥,很难懂,就像是一条望不到头的天涯路。对于人生态度,在我们人生观形成的初期,难免会对人生发展的方向,人生理想感到迷茫,因此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于作词,经过初步学习,掌握了作词的基本理论常识之后,便是要漫长的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细节、培养自己的感觉。而对于学习和工作,当我们基本入门之后,便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熟悉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锻炼自己,而大量的训练必定会让我们觉得很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对于人生态度,在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就必须的为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人生的路毕竟是很漫长的,所以我们的奋斗也许只有到我们离开的时候才能结束吧。但无论是上述哪个方面,我们的付出都是为了我们的理想,所以再辛苦我们也得坚持,再辛苦我们也不会后悔、遗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作词,当我们经过了时间的历练,再回首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出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而对于学习和工作,当我们经过无数枯燥、机械的训练后,我们会悟的很深奥的道理。当我们掌握了这些道理之后,再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其实我们早已超越了我们原来的目标。对于人生,当我们走到人生尽头,获得所有成就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其实在我们走过的路上,会藏着许多我们未曾发现但是却更为深奥的道理。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王国维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词来描述,也许是因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表达感受,对于内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写的景物而言,没有比境界更好的词语了,而境界是什么东西?这或许是我们永远也不能说清楚的吧!或许境界就是一种道德修养,也许是一种思想品格,也许是一种行为方式。不过从叶嘉莹着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关于境界的讨论来看,似乎有了一点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认为王国维选择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的特殊用语,是因为这种选择符合中国文人在用词时强调有出处的惯例,所以尽管语义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艺术,但也依然为读者所接受。可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用词的魅力,没有精确的解释,却有很广博的意境,有一种很大气的味道在里面,这是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

总的说来,《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着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它总结了清代以前所有比较出名的词风,并对各词派的主要人物做了分析,最后来学者研究词作提供了重要材料。并且,他提出了对词作分析的新方法的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些这些理论不仅能用在词的品析上,同时也有着巨大的人生指导作用。总之,这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一读!


人间词话读后感(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这个月在叙事者团队的带领下才拜读了《人间词话》。

我从未想过《人间词话》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2020。我却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文章首先应有境界。无论描写的是事物、场景、情绪还是作者所闻、所见、所感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阐发。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文章的关键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2020。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2020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2020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2020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文章是有层级的: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无他在于作者内心对于世界万物的感触。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与周围人谈起王先生,皆曰不知,但提及三境界又皆曰知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重境界不只在于文章,也不仅限于治学。其实我们对于整个人生的追求和认知不也是如此吗?

青少年时代的求学,参加工作之后的迷茫和坚持,最后当真正明了世事之后才发觉最真诚和最纯粹的就在身边的怅惘。

《人间词话》其实不仅仅是在说诗词,也是在说人生。


人间词话读后感(三)

接触到《人间词话》,便不可避免地谈论到境界一词,王国维先生开篇便将境界一词作为评词的基准: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在接下来,则是标举境界说的一些批评理论如造境和写境之说、有我和无我两种境界的讨论等等,后部分为批评的实践举例部分。

作为纯粹的诗词评论,境界一词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优秀词作所必须具有的特点。境界为词之根本,而兴趣、神韵乃词的表象。有了意境, 兴趣神韵便自然而然显现出来。无意境之词,纵然辞藻华丽,也不过是其外金玉而已。其实对于各种文学体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样才能久远,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通常认为《人间诗话》是王国维关于诗词之学的着作,这只是说对了一半,可以说,王国维其实是以评词的方式,在言说着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归结到境界这一词上来说,境界不仅仅是对于词、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要求,其实更反映在人生的意义上。

大多数人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三种境界开始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在这里,王国维将这三种境界讲的似乎很透彻分明,阐述了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问的人所需奋斗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体现在独和望尽天涯路上面,指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意为人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个阶段,体现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上,确立目标后,应为之付出无悔的努力;第三个阶段,体现在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上,就是说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标便会自然的实现。在这里,作者用评词的方式说明了人生哲学的道理。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例如: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这可以归到理想与现实的讨论;而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的论述可以作为自身修养对于处事的影响的论证。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我想,王国维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是因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表达感受,对于内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写的景物而言,没有比境界更好的词语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该做怎样的解释,从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对别人的评价做参考之后,似乎有了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但终究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种朦胧的感觉,可能还是没有读懂的缘故吧,不过从叶嘉莹着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关于境界的讨论来看,似乎有了一点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认为王国维选择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的特殊用语,是因为这种选择符合中国文人在用词时强调有出处的惯例,所以尽管语义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艺术,但也依然为读者所接受。可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用词的魅力,没有精确的解释,却有很广博的意境,有一种很大气的味道在里面,这是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着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在讨论他作品中比较难懂的意境以及所反映的人生哲学之余,我却更想将注意力放在他关于词的赏析上面,他的这些评注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虽是断章零语,却都乃绝妙好文,很值得去品味一番,对自己文学修养的提高也是很有裨益。

最新人间值得读后感集合510字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们在阅读了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值得收藏点赞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人间值得读后感集合51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间值得读后感(篇一)

书一直是人类的朋友,这位朋友与我们每个人的交情都不大一样。也许只是泛泛之交,或者是心心相惜的难求知音。正所谓书海无涯,浩瀚的书海实在是让人难以企及。

我喜欢书,更喜欢看书,书是我最好的朋友,给予了我知识和快乐。然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莫过于《在人间》了。《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主要是主人公阿廖沙从1871年到1884年这一时期的生活。

从书中,我看到了阿廖沙悲惨的命运,他忍受着非人的生活还要遭受生活带给他的压迫这是一个少年该承受的吗?我对这本书的印象特别深刻,书中的人物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善良的外祖母神圣得像圣母再世;吝啬刻薄的外祖父让人感到可气又可怜;嫉恶如仇的轮船厨师斯穆雷粗俗中却流露着正直;裁缝妻子为沉重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温馨……

不仅如此,主人公阿廖沙也是因为厨师斯穆雷给他看了果戈里的作品,才引起了他对书籍的热爱,激发了他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才促使他怀着“做个顽强的人,要想办法改变自己,不然我就真的毁了”的决心,踏上了奔赴喀山的路。我真心希望他会有好的前程。

《在人间》是高尔基对阿廖沙少年时期的回忆,也展现了阿廖沙少年时期心灵成长的曲折、坎坷的历程,它是世界文化园林的魂宝,是世界文化底蕴的宝贵遗产。

再次翻开这本略显破旧的书,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是啊!从前,我并没有那么爱看书,爸爸妈妈给我买的书,看了一遍就扔在那儿,不去管它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样做并不好,久而久知,那本书便会被我渐渐遗忘,可能再也不会去碰它了。那么,我就少了一份知识,少了一次美的欣赏,少了一个阅读的惬意感,我会失去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一些无法从其它地方进行弥补的东西。所以,我更应当百倍珍惜。

这本书的作者高尔基说的没错,书籍确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在那儿,我们可从丢掉所有的烦恼和不愉快,享受书带给我们的乐趣与无限的遐想。

人间值得读后感(篇二)

《在人间》主要写了高尔基从小孩子成长成了一个青少年。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岁丧父后,她的母亲11岁时,便改嫁了,于是他住到外祖父家。11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所开的染坊破产。家境逐渐走向贫困,自私、势利的外祖父十分不满外孙给自己增加的生活重担。可是外祖母却很爱高尔基,所以就和外祖父离婚了,但还是共居。高尔基被迫走进人间。他当过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脚夫、据木工、园丁……年满16岁之前,小小的高尔基便从事过7种职业。幼小的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受尽了种种折磨。一路上,他遇到了被他暗自称为玛格特王后的优雅美丽的女人,她有很多书,也很愿意借给高尔基看。在高尔基看来,“玛格特王后”总是那么美丽、善良,并且拥有高尚的品质和对读书的爱好。不像裁缝的小妻子那样,光有漂亮外表的瓷娃娃。

高尔基还在他姨婆家呆过一阵子。高尔基在哪里受尽了折磨,而且每天都有着干不完的活。有一次,高尔基在学画画,而有个老太婆却阻拦高尔基学画画,高尔基的鼻子撞在桌子边上,流了很多血。读完《在人间》我知道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人间值得读后感(篇三)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每天习惯了用零碎时间看各种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

时间长了,慢慢发现除了一些业务类公众号,大多诸如新闻、职场、情感、美妆等公众号常常出现这样的标题:

“9岁男孩9个月拿本科学历”

“三个顶尖时间思维模型,让你摆脱穷、忙、累”

“那个每晚陪你聊天的人,从来都不爱你”

“还嫌自己脸黄,推荐好用到逆天的美白精华”

……

随意某天看到都是这种类型的文章,让人不自觉地就感到焦虑。

不知道是媒体在制造焦虑,还是大家都焦虑,媒体才聚焦。

看多了,有时忽然就丧了。

仿佛所有人都在往前狂奔,仿佛所有人都光鲜璀璨,仿佛所有人都举重若轻,只有自己一团乱麻、满心茫然,被遗忘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小路上。

这时,打开《人间值得》这本书,焦虑烦躁的心就很容易沉静下来。90岁的心理医生恒子奶奶会告诉你:“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

这里的“不必太用力”不是让你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而是让你不要太耗费心力跟自己较劲,不要太拧巴。真正的努力生活是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节奏去付出真实而持续的行动。

恒子奶奶说,“无论是谁,都是从感受孤独、不安、痛苦中走完一生的。”“没有人100%为你提供帮助,也不会有人整天都关注你。”“从根本上说,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独自生活。”

“能照亮某个角落就足够了。”

你不用追求跟别人一样的活法。“最关键的是,自己能够认真、真诚地面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课题。”

1945年,当时16岁的恒子在叔叔的资助下,独自搭火车从广岛尾道前往大阪,入读女校学医。恒子没想着“救死扶伤,助人为乐”,只是迫于窘困的家庭环境,只是“顺应潮流”,为了工作赚钱而已。而在婚后,由于丈夫酗酒、花钱大手大脚,为了养家,恒子在家带孩子三年后又开始工作。退休后,在医院的邀请和病人的需要下,恒子一直工作到了90岁。

到今天,工作了70年的恒子奶奶仍然每周工作4天。恒子奶奶说,她是从持续工作的状态走过来的,对工作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但从某天起,她的心境从“为了生活而工作”变成了“在工作中享受快乐的时光”。

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这其实是恒子奶奶能够忍受艰难的生活,淡然地工作到现在,一辈子温暖慈爱的最重要的原因。无论是“不要期待过多,对生活中的小事心存感激”,还是“人生常常需要忍耐,思考可以轻松忍耐的方法”,又或者是“和那个人该交往还是远离,不要急于寻找答案,调整心理的距离感就够了”……这些体悟其实都源于恒子奶奶有一颗能够坚韧、宽广、独立、仁爱而又能寻找和感知趣味的心。

恒子奶奶总是说“这样活着便很好”,看上去貌似很没追求,但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真谛?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怎样活,都好。但是不要纠结,不要设限,平衡一点,“如何把人生过得值得,过得欢喜”,这都由你决定。

人生的意义哪有那么多呢?

忽然想起来高晓松说过的一句话:

“人要是太在乎意义了,会损失很多意思。”

以前的我,总是太在乎意义,缺失了很多本可以有的有意思。

上学时,考试一考得不好,就会告诉自己“考试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努力的意义是什么什么”,不去想怎么记住这个知识点、怎么做对那道题,反而有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和情绪,自己给自己加很多戏,却还浑然不觉,直到班主任的一句“你什么都不要想,学习就是学习本身”才唤醒了沉醉于心理幻境和情绪消耗中的我。

从那以后,每当我沉浸在不良情绪中时,都会告诉自己“工作就是工作本身”“生活就是生活本身”“这件事做错了要怎么改进”“关系出现问题了怎么克服”……只要忍一忍,努力把自己拉入到专注的现实生活中,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硬着头皮去想意义就能解决问题吗?高大上的意义就能让你变得高大上了吗?并不!现实是,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不会灵光一现就一步千里,不会一朝醒悟就改头换面。

而且什么是有意义的呢?什么是无意义的呢?哪里有定论呢。

“这样活着便很好”,无论有意义与否,都不用考虑,最重要是活在此刻。认真、真诚地面对自己,忍耐下去把你觉得该做的事做好,这样就很好了。

不要去看别人的好或不好的生活了,也不要被社会上各种观点所裹挟,所有的限定只取决于你做还是不做。人间值得,值得你为你所决定的而恒久坚持,值得你去选择和经历你的每一步路,值得你去拥抱这阳光雨露、草木万物。

人间值得读后感(篇四)

人到中年,我开始热爱读老人写的书,听老人说的话。

《人间值得》作者中村恒子是位九旬老人,工作了70年的心理医生,90岁的她依然被工作需要,依然在某个角落里发着光,温暖点亮别人。读这本书的感觉仿佛是在一个闲暇的傍晚,坐在老人身边,聆听她温柔平静简朴的话语,后背笼罩在温暖的斜阳余晖里。

老人聊了几个话题:工作是为了什么、对待生活的态度、人际关系、让心归于平静、孩子教育。

一、工作是为了什么

我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大部分的职业生涯处在忙碌、焦虑中,期望过高,心思太重,思想被裹着重重的包袱,现在放慢了脚步,不再把工作看得那么的重要,那些职位、头衔,成功、失败都显得没有意义。现在着眼做好当下的哪怕是件小事,或者能够略尽绵力帮助别人成就一件事,反而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什么时候退休或者被退休先不用去多想,如老人所说:“有工作需要自己,其实这样的生活刚刚好。在此基础上,如果有人对我的工作感到满意,我会很高兴。”

二、对待生活的态度

老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始终只是一个人”。不要期待过多,放下人生不必要的行囊。老人让我们放下的那个行囊就是我们头脑里那些所谓的“必须”和“应该”,必须那样,应该如此。这些必须、应该真的就是必须、应该吗?是谁决定了它们是必须、应该?是我们内心的声音还是别人的眼光?我们被这样的行囊束缚,陷入欲望的怪圈中而不自知。

人到中年,我也渐渐体会到人生的路终究是要自己去走,一路上的体验也是冷暖自知,不能把幸福寄托于其他人,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的期待,包括我们的孩子(尽管口头上我表达着我对孩子的期待,其实心里知道不可能期待太多)。

有一次我听到有人惶恐地说“预感到自己真的会孤独终老”时,我的嘴角微微地上扬,心里的台词是:人本质上就是孤独的,出生时一个人来,生命终结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去,终究是孤独、终老。

三、人际关系

老人一生遇到很多的人,合得来、合不来的,人际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做为心理医生,把自己放到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倾听对方的内心世界是她的日常。她懂得接受小小的请求,让微小的善意流转;人际关系如同河流,她善于调整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感,让快乐、善良的人汇聚在她的生命中。“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这个想法贯彻老人的一生,她从不和人比较,基本上不多管闲事,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卷入人际关系的麻烦中。

与合不来的人交往尽量简单,重要的是调整相处的距离,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定要保持住。不要过多投入,不要处处在意别人脸色。我们工作上难免遇到难相处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保持心理距离感,仅就工作简单交往,就事说事,事了全然不放在心上。有一次,一位男同事跑到我的部门的一位女同事的工位上拍着桌子咆哮发飙,女同事冷眼看着地一言不发。男同事自己怒火中烧烧伤了自己,火星难免溅到灼伤别人。事后女同事还是委屈地跑来向我倾诉。她刚大学毕业不久,哪见过这样的场景,临事时能不卑不亢已是难得。我对她说了句:“临事静对猛虎,事了闲看落花”。她点点头。

四、让心归于平静

不顺、痛苦与伤心会光顾我们所有人的人生,我们该怎样安放这颗心呢?老人告诉我们不要停下脚步往前走,先想清楚今天一天的事情,不能让眼前的生活过得凌乱落魄。而我们许多人时常是眼前的生活凌乱落魄,还焦虑担心着未来的事情。

痛苦的经历就好像我们的肌肉一样可以锻炼、拉伸,经历了度过了我们的肌肉力量会增加,我们的柔韧性和耐力会更好。所以不要错过痛苦体验带来的每一次让自己“怎么一下子变厉害了”的时机。曾国藩也说过:“吾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安放好这颗心,先做好当下的事情,睡好觉,不停步。

五、孩子教育

老人有两个孩子,都成长为非常优秀的人。她强调把家庭和睦放到第一位,深知母亲情绪的稳定性对孩子心理状态的重要性,父母的心情会扰乱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波动反过来又会反弹给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保持一种细水长流的态度,结果会更好。追求完美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和孩子的幸福并无多大关系。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是真的为自己着想,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关爱。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让自己越优秀的成长过程。

我自己就正处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一厢情愿的要求我也是有过的,希望他在什么年纪学习什么东西,在是让他学习那些长大了很容易学会的东西还是培养他那些童子功般的能力的问题上纠结摇摆过。孩子的令人意外的学习能力反过来让我警醒,不要用自己狭隘的思想限制了他的成长可能,他毕竟在实践他自己的人生,不需要追寻我的或是别人的脚步。

《人间值得》是中村恒子老人90岁时写的书,毫无矫揉造作,都是些朴实的话。她现在正慢慢准备,静静地等待寿终正寝的那一天,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老去和死亡。她的一生一直在某个角落照亮温暖别人。听她说话,让人感觉“这样活着便很好,我老了也想成为她的样子。”

人间值得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很像是和一位奶奶聊天,每看完一章都会不自觉地审视自己,这个审视的过程让我感到意外的放松。

“我到底能不能达到我的目标呢?”

人的一生常常想要追求一些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焦虑。因为担心自己会白白地度过一生,所以会不断地给自己的行为寻找意义,比如我在练着口语的时候会突然想这件事对我的未来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呢,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学习。然后便开始焦虑地想着5年后的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出一番事业,常常在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焦虑。奶奶却说:“别因为对未来太过焦虑,而忘记要做好当前的事情。”是啊,人生是很长的,没必要总是为未来的事情而焦急。做好现在的事,思考好现在的事,只要做好每一步,所追求的事物总会到来的,不管是理想还是金钱。

“我总是对和朋友的关系很烦恼。”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常常会遇到“同路人”,也就是朋友。但是和朋友相处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一点事情而感到不痛快。想要跟朋友沟通,但是又不知从何提起。这时候我们都应该清楚,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如果你没有百分百去努力的话。如果感到不舒服,最好是先衡量一下提起这件事的后果,因为大部分情况可能都是不欢而散。可能最好的方法是改变和他/她的距离,因为缘分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和一个人可能因为喜欢同一种花而惺惺相惜,但又因为另一种草而相互远离。所以,在和朋友相处时也要记住,人生中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独处的,不必强求都走向同一个方向。

“我不知道该不该接受这样的自己。”

我常常会被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一个自信的人吗?我会因为这个问题而烦恼,因为在很多时候我都不是一个自信的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想成为自信的人,所以我在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地矫正自己,但其实自信并不是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就能做到的。自信就是将原本做不好的事情慢慢地取得进步后,慢慢地对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能量就能帮助你成为一个更自信的人。比如我原来是一个在公共场合演讲感到很局促的人,在一次次的实践下慢慢地变得更加地“自信”了。所以我们需要分清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不必为了自信而强求自己马上做出改变。人生都是走自己的道路,而别人也在忙着实践自己的人生,别因为为了追赶别人的步伐而忘记自己的路,不然只会迷失。

人间值得读后感(篇六)

看知乎的推荐所以买了这本书来看,很赞成一种观点,这是一本很可惜的书。能说是全鸡汤类的文章吧,也不全是,包括了中村恒子奶奶的一生的感悟,不说是心灵鸡汤文章吧,但它确实又是一本心灵鸡汤的书。为什么说是一本可惜的书,因为我们在不经历人生的磨砺,根本不会理解、不会相信这些文字,而只等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之后,看到这些文字我们才会深有体会、才会有所感悟。

本书作者和本书主题

作者中村恒子,日本最年长的心理医生,行医70年,历经烽火年代,时代变迁,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咨询经验,是备受患者信赖、愿意对其倾诉心声的心理医生。她终生不退休从事心理医生的工作,她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句话概括,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完全是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立场来和读者交流,让人感觉特别接地气。本书的主题就是围绕工作、爱、人际关系、幸福和死亡等人生重要课题,用作者90年的人生智慧和亲身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个人如何度过一生才不会辜负生命的终极问题。摘抄精华如下共享。

第1章工作是为了什么

很多人,经常烦恼一个问题,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于工作,没有必要对它期待过高,没有必要把它当做非常严肃的事情对待,这样你就能享受工作。在思考“这份工作不适合我”之前,先试着去做,不要想太多,否则你就会止步不前。不要把自我价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不要被权力、地位、名誉之类的东西束缚住,不要一味在意别人的眼光。当你活到七老八十的时候,成功和失败都毫无意义。

恒子奶奶从没说过喜欢工作的话,对工作既非特别讨厌,也谈不上喜欢,只是觉得必须要工作,没有时间考虑喜欢或讨厌。当然如果能遇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那再好不过,但这种情况就像买彩票,是可遇不可求的。上了年纪之后,工作就像做饭、扫地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习惯。当然工作的去留自己决定,别人无从干涉,这不是别人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就由自己决定。如果工作让你一直做出巨大的牺牲,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那一定要果断离开,毫不犹豫,最重要的就是自己主动做出抉择,然后为自己决定的结果负责。

第2章幸福和快乐

关于幸福快乐主题的书很多,各种心灵鸡汤文章,作者的话语朴实透彻,直达人心,看完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有些人特别在意自己幸福与否,毕竟幸福对我们太重要了。但是,只想“必须要幸福”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不少人对幸福的评判标准,往往是通过和他人比较来确定的,比如收入高低,房子大小,孩子成绩等等,这是毫无意义的。一旦被别人的价值观所束缚,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欲望的怪圈了。不要试图通过改变别人来获得快乐,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让你觉得讨厌的人,就尽可能远离他,让你觉得快乐的人,多花时间和他们相处。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不可能永远朝着同一个目标生活,包括伴侣和孩子。来则欢喜,去则放手,这对彼此来说是最轻松的。总想着得失,那么就会觉得勉强自己,甚至产生心结。与其如此,还不如率性而为,跟随心的决定。

第3章人际关系

看到第三章,我更加理解这本书为何如此畅销的原因了,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见过无数为生活和情绪困扰的病人,她最知道如何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去帮助病人走出困境。文章里所有的话语都是作者来自自己90年体验人生的真实感悟,没有大道理没有说教,就只是简单、质朴和诚恳的表达,来自她个人的亲身案例,很受感动和启发。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她说,其实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治疗方法或咨询技巧,她能做的,就是倾听每个人的讲述。通过趣味诙谐的聊天,消除他们的困扰,使他们获得心灵的慰藉。我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非常理解她的感受,如果有一种人际关系能让你安心地暴露自己的脆弱之处,那么你一定会精神满满。关于交朋友,要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通过权衡得失来交往是不可取的。当你想要“遵从内心而活”,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会被外在多余事情所困扰。所谓多余的事情,就是比如想要变得伟大,想被大家认可,想拥有更多的金钱…,也就是想更加怎么样的欲望。作者说,她作为医生,一直没有出人头地,但她觉得这样已经很好了。正因没有多余的欲望,所以才能真心和相处舒服的人深交。和那个人该交往还是远离,不要急于寻找答案,调整心理的距离感就够了。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意识到“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改变与之相处的距离。不可能存在100分的人际关系,只要能对自己信任的人说说真心话,倾诉心事就好了。就算一个人设计好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会照着做,因此,人生没必要详细计划。这句话我相当认可。人生就是你无论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因此,没必要事事都计划好,最最重要的就是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心。

第4章让心归于平静

人为什么感到不安?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安是因为对未来考虑太多。无论如何,不要忽视眼前的事,其实,当你努力做好当下的事,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担心已经烟消云散。人原本就是一种强大的生物,有时候看似一切归零,实际上也可能是新的起点。痛苦会成为今后重要的经验。在非工作时间,尽量不要考虑工作上的事。人的大多数烦恼,很多时候是把像1一样的简单事物,想到了10或20。你可能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实际上在周围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痛苦和伤心,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人活着,肯定会经历苦难。人生中精神饱满的时光非常有限,不要过多地停留在过去的阴影中。

不得不努力的时刻,一定会到来。所以,如果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无须太过努力。

第5章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之道

在工作上,与其追求完美而挫折不断,不如以笨拙的方式坚持下去。不要有太高的期待,世间不存在完美的事情。看似完美的人或事,当你深入了解后可能会感到诧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孩子还是家庭,不要试图追求完美,保持一种细水长流的态度,结果会更好。说到底,人通过培养孩子,其实也是在培养自己。育儿过程就是让自己越发优秀的成长过程。关于死亡,作者写的真好,对于有死亡焦虑的我来说,很有借鉴意义。如果有人孤独地死去,周围的人可能会觉得可怜、悲催,但我却不这么想。在我看来,孤独地死亡也没关系。孤独地迎接死亡可以不给任何人添麻烦。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离开也很美妙。在健康的时候,担心孤独地离开人世实在是白白浪费精力。死亡后,无论你是被称赞,还是被评论,都与死人无关,因为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

第6章简单生活每一天

从独自离开家乡到现在,恒子老师克服了太多的困难和考验,一步步坚强、坦然地走过来。她的人生可谓波折不断,她说,总之,只要活着,人生总会有办法的。能吃饱,能睡好,有一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没问题。人到底需要什么?恒子老师说,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人际关系的秘密在于距离感,不可逾越的界线,一定要保持住。孤独不等于寂寞,接受孤独地美妙,生活处处有乐趣。恒子老师说,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孤独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如果由于害怕孤独,而去迎合别人,或者对别人妥协,则会让自己痛苦不已。恒子老师“孤独是一件好事”的立场,给周围的人带去了自由和欢乐。这句话我极其认同。我现在也非常享受孤独地乐趣,很自由很舒服很放松,不需做给任何人看,自娱自乐,自己陪伴自己,自己和自己对话,这份孤独既干净又清净,真的很美。

一个人要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请务必意识到,这是你自己的人生,没有必要和他人比较,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出你自己。

正如最近很火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看完之后发现这些30+的姐姐,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风格,这样才构成不一样的每个人,如果问你想成为哪一位姐姐?那当然是——自己,自己才是最独一无二的。每天的努力,不用羡慕别人也不用自我怀疑,坦率地接受每一天,生活从不辜负,人间一切值得。

假期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合集(4篇)


《假期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是由小编特意为您提供的内容,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在你初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词句是那么的优美,王国维所说的三重境界,也可以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去,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假期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 篇1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第三境界为成功。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践,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经历百倍挫折,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楚国是个小国,在强大秦国面前十分弱小,但他们通过努力,终于吞并了秦国。此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没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劳的。只要有志气,朝着奋斗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找到我们的成功的归属。我们立志不难,但需要认清我们自身的形势,因材制宜地确定奋斗目标。

没有勤奋,一切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朱熹有“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之古训,今有“空谈于国,实干兴帮”鉴言。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原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给成功下了个定义: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先天性,机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独勤奋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如果不勤奋努力,天资再聪慧都无济于补,机遇再多都白驹过隙,难以抓住。

成功是预期的实现值,虽有预见性,但却隐含未知性。我们理解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亲于践,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国藩“日以学为业”的精神,加强学习,多于锻炼,提高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因为,奋斗其乐无穷。

是的。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标就会奋力拼搏,因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是兴奋而执著的,这条道路上兴许痛苦却是快乐的。

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是孤独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几个呢。不然伯牙怎会为子期断琴,故知音难遇。特别是君王,一个人站的太高,是寒不胜寒的。而后,寻寻觅觅,泠泠清清,终于漂泊归于宁静,却发现原来一直追寻的在你不经意间朝你微笑,这一直寻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收益颇深,可惜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可谓囫囵吞枣。想到如此,心生遗憾。望有闲时,再细斟读。

假期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 篇2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人从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烦恼无执着处去。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了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也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很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所有疯狂之后总归于平静,我们除了平静又能怎样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平静珍惜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假期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 篇3

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说,肚里要不是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人间词话》是读不懂的。《人间词话》是百年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美学经典。王国维以简隽明晰、深入浅出的条分缕析,讲透中国古典美学精髓。他用中国古代学者传统读书笔记的形式,梳理出中国从唐末五代以来,渐渐兴盛的词这一文体的美学。在词的写作方面,他推崇“简”与“真”;在词的品鉴方面,他首次提出“境界说”。这两点就是他的美学核心思想。他自然流露的心头之言,断章零语,却字字珠玑,对后世的启迪如雨润万物。

假如,你想要了解什么是美,一定要读读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这是一部极美的书籍,寥寥数万字,无一句不美,无一段不雅。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另一个关于诗词的世界。与泰戈尔的《飞鸟集》不同,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会让你看到中国诗词的独到美。

唐朝大诗人李白不仅仅作诗,还有词传世,最有名的就是《菩萨蛮》和《忆秦娥》。其实诗也好词也好,一开始都是可以入乐演唱的,所以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也可以说是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对李白词有过很高的评价。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王国维就有这样的评价: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私以为此处所谓气象用今日之解释即为格局,太白一眼一句揽尽整个汉家江山,范文正公渔家傲拘泥一城一池,塞下军伍行列之间,被边塞烽烟遮眼,轻慢了关内无限好景;而夏英公眼中的地上风景也是一州之地,或多或少总输了些气势。

王国维评李后主词眼界大,举"浪淘沙令"为证:"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周介存评“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王国维骂周颠倒黑白,说后主词“不失赤子之心”。后木心赞为“词中之帝”。王骂周没什么道理,周本意是说后主词不工格式,丽质天成,只是用语不太高明。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失败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赵匡胤曾嘲笑他:若以作词工夫治国家,岂为吾所俘也。不过也正因为李煜的作词工夫,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过短短四十年的南唐政权,才被人们铭记了千年,惋惜了千年。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假期读《人间词话》500字读后感 篇4

王国维的“境界说”可谓是中国美学方面的重要审美方法。他提出的境界创造的两种派别和两种境界以及境界的核心“真”开创了审美的新理念。“造境”与“写境”是从创造艺术的角度所作的分类,但表现在作品中的境界,不论是“造”的还是“写”的,是没有差别的。境界作为诗词的追求目标,其本身必然是作者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又依赖于自然景观,依赖于自然材料。艺术作品之所以会由境界,则是因为大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锈之文字”。

因而境界说尽管是对艺术美的概括,但从根本上看,它是本源于自然界的。当诗人对客观事物关照时,其审美形式被诗人所感受,诗人将这种形式以文字形式表达,这就是“写境”。诗人观物后有“遗世之意”的审美感受,并将对象准确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同样获得“遗世之意”的审美感受。所谓造境,是指诗人在生活当中有了某种“遗世之意”的感受,尽管可以嗟叹一番,但这种嗟叹则难以传达给读者,为了把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或者说是完全为了表现这种感受,诗人就要造境的抒情。造境是诗人联想的结果,当一些综合因素使诗人产生了某种感受,而这些因素不以用来直接表现时,诗人就可以用他联想到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造境和写境是从创作方式上论境界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则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而论的。王国维又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别归为“宏壮”和“优美”。王国维的壮美和优美的区分是从“关系”方面考虑的,结合审美主体的美感特征而产生的,他认为一直由此而被忘却的“无我之境”是由美,而意志由此而破裂的“有我之境”为壮美。王国维强调创造“境界”必遗其关系,这关系既可看成物与物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物与我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物与我的关系。“无我之境”正是物我同构的无“关系”的境界,它的形成是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外物的结构和谐地统一的结果,在这统一之中,物我的关系也融合了,即形成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物我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即由动变静。在由动到静的过程中,美呈现给主题,主体就可以看到境界。“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我观物”是把外物纳入“我”之中。外物的一切属性都不再是漠然与我的,从外物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可能和从“我”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上统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本无高下之分,只是它们给人感受不同,在其结果上又统一于“静”,使人超越了“我”,摆脱了意志。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强调要用作真实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而不必雕饰。王国维所提得真可以概括为三种真:景物的真,情感的真和语言的阵。要求创作者反映真实的自然和社会,使王国维对“真”要求的第一个层面。在创作中,往往要通过真实自然景色的描摹,来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纳兰容若能“以自然之舌言情”。通过真实的物体传达人们的感情,显得无真情也真。在真景的基础上,注入创作者自己的真情,才能架构起境界。王国维要求:“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而这里的“赤子之情”就是创作者的真性情。只有在真景物中注入自己的真性情,才能达到另一个真的更高境界。体现在创作者的作品中就是语言的阵,通过语言,展现出一个真诚的文学世界。用以体现文学作品的特点,实现文学作品的功用:呼唤读者心中的真性情。在《人间词话》中,就成为通过艺术评论来传达对人生真义的思索——对“真”的不懈追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境界”说以及境界的核心——“真”。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境界的内容,使词的抒情功能提升至美学境界的高度。《人间词话》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终结的标志。

《人间词话》读后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一场场的风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阳,美的像画一般的词句,随着时光的流逝,仿佛停滞了百年,依然存留着最初的那抹惊艳。这便是宋词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几乎所有烦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词细腻真切地变数出来了,我们沉浸在宋词的天地里,细听风声雨声,静看花开花落。品位爱断情伤,尽历狼烟沙场。我们在宋词里品位这人生百味。宋词里囊括了世间种种的情绪:“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万般惆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难以言表的无尽悲愁跃然纸上; “高树鹊街巢,斜月明寒草” ,看似写景的白描,却蕴藏着深深的忧思。诗词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词里收获了不一样的心情,你读到的是舒畅,他读到的或许就是忧伤。

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几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在《人间词话》里演绎着不同的才情。他们的词亦或洒脱,亦或悲壮。晏几道矜持华贵有余,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悲凉,周邦彦极为工致精巧。词人笔下的《烟雨》、《斜阳》、《梅蕊》在《人间词话》里有了别样的延伸。

岁月的流河中,我们都会慢慢老去。唯有经典,会与世常留。阳光满满的午后,身边泡一壶香茗,打开《人间词话》,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细细品读流传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绝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动。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最新人间词话经典读后感合集(5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人间词话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