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它唱出了从军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思念归还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但也深感征战之长苦,将士们的心中深深地渴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该小节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以抒情诗为主流,出于天籁,成于自然。四言形式,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字叠韵等众多艺术特色。其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更为一大亮点。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等诗句,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切切的思想感情,在含义上多了一层忧伤的情调,但它并不影响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正是因为爱国之深,害怕国家被猃狁所占领,所侵略而表现出的忧愁,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将士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一边防御着猃狁的入侵,一边期望能够早日打败敌人回到故乡这样一种矛盾但又真实的情感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忧伤的情感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的从春到秋,薇菜从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到叶片肥嫩到最后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的一串客观现象。时光无情地流逝了。薇菜的由嫩而老不正象征着将士们的身心被时间而不断地消磨着最后变得憔悴的事实。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因此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先是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紧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那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节的色调十分的华美,那层层密密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但在残酷的战争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随战火的硝烟流逝,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反之是战斗时的高昂情怀。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仿佛浓缩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命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这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道: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这世界上有一千种等待,
最好的那一种叫做来日可期。
我愿意站在这里,
从这一秒开始倒数,
等待多年后的相遇
这是我看完《诗经·采薇》后,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一段话。
“曰归曰归”是《诗经·采薇》中每一位戍边战士心中急切的呼唤。可是这样的等待却迟迟不能实现。从开始的“薇亦作止”,到后来的“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随着时间的流逝,薇菜从春天的破土发芽,到到夏天的幼苗柔嫩,再到秋天茎叶老硬,这一生长过程,暗示我们戍边战役时间的漫长,“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从开始的“岁亦莫止”到后来的“ 心亦忧止”再到后来的“岁亦阳止”,思归之情愈加浓烈。久思而不可得的东西,在我们心中会变得弥足珍贵。于是,这份等待就会更加持久。因为等待,是我们和时间之间的一场博弈。等待的不可知性,是一份考验,一天一天,一步一步走向希望或者失望。所以等待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的煎熬,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 “曰归曰归”的心情更加迫切。
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靡室靡家”,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不遑启居”,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戍未定,靡使归聘”,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为国赴难的责任感,戍边战士一边等待着回归家乡,与亲人团聚;一边却要拼死杀敌,为亲人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平安度日。思乡之情与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在戍边战士的心中此起彼伏,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世界太平。
于是戍边战士心中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戍边战士,奋力拼搏,只为早早结束战事,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见到渴盼已久的亲人。“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戍边战士们每天忙碌地战斗者,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紧随战车冲锋陷阵。一匹匹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
戍边战士思归之心急切,可是在国难家仇面前,他们唯有奋力拼搏,别无选择,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出发的时候,杨柳依依,今天我归来之时,却已大雪纷飞。物换星移几度秋,在这期间没有那一刻我是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而今,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一别经年,“靡使归聘”,家中父母的生死存亡,两不可知,“近乡情更怯”,等待已久的“曰归曰归”终于到来的时候,心中却更加不能平静了。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道路崎岖,即将归家的戍边战士又饥又渴,不由得回想起那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心中甚是忐忑。
因为,这个戍边战士虽然归家了,可是战事并没有彻底的结束,不一定什么时候,他或者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又将背井离乡,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又将面临着“曰归曰归”的思乡之苦。
唯有彻底结束战事,这些戍边战士方能安心归家,唯愿这样“和平”的生活,来日可期!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在阅读写的作品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写作模板:《诗经·采薇》读后感(1120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读。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个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选择,而选择不了自然。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诗经采薇》中情感最突出的恐怕就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了。从字面上来理解,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其实这首诗却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雪花漫天飞舞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大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远,味之无尽。
这四句是诗经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个戍卒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
读了《采薇》,想到诗歌中士兵们有家不能归,战争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家庭家破人亡。我很庆幸,庆幸自己能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专心学习,可以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我希望世界上从此没有战争,永远充满着和平。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它唱出了从军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思念归还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但也深感征战之长苦,将士们的心中深深地渴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该小节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以抒情诗为主流,出于天籁,成于自然。四言形式,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字叠韵等众多艺术特色。其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更为一大亮点。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等诗句,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切切的思想感情,在含义上多了一层忧伤的情调,但它并不影响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正是因为爱国之深,害怕国家被猃狁所占领,所侵略而表现出的忧愁,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将士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一边防御着猃狁的入侵,一边期望能够早日打败敌人回到故乡这样一种矛盾但又真实的情感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忧伤的情感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的从春到秋,薇菜从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到叶片肥嫩到最后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的一串客观现象。时光无情地流逝了。薇菜的由嫩而老不正象征着将士们的身心被时间而不断地消磨着最后变得憔悴的事实。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因此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先是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紧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那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节的色调十分的华美,那层层密密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但在残酷的战争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随战火的硝烟流逝,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反之是战斗时的高昂情怀。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仿佛浓缩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命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这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道: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采薇读后感(一)
初读《采薇》的时候,刚读过《采苓》,那时觉得古代人特别有意思,不是《采苓》就是《采蘩》,还有《采苹》《采葛》等等,都是在采某种植物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情愫,进而做诗抒情。虽形式随意,却自然直白,直抒胸臆,饱含深情。再读《采薇》,就被歌者那亲切真挚感人的语言感动了。
《采薇》这首诗主要写士兵久戍边不归时产生的思念家乡、渴望回家的心情。《采薇》把士兵思乡的心情逐步升华,最后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痛情绪写尽了士兵的孤苦生活和无尽的感伤。前三段写士兵久戍边疆的苦思。以薇菜刚长出芽、发芽、已经变老为时间顺序,一次一次想要回家却被公家差事耽误,想要休息也没有空。心里焦急、愁闷、痛苦。生怕从此回不去!第四、五段写士兵的军中生活。将帅乘大车架高马去征战,士兵怎敢安居军营不出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一月三捷。将帅倚车把仗打,士兵靠车把身防。一月要争几回胜?从这两段中我似乎读出士兵对君王将帅的不满:君王将帅只想着打仗扩大自己的地盘,有没有想过百姓士兵的生活?壮年百姓服兵役去当兵,家人省吃俭用交赋税,饥寒交迫盼亲人归,可能等来的也只是亲人的一纸死亡通知书。士兵呢?冲在战事第一线的是士兵,死伤最多的是士兵,吃不饱穿不暖的还是士兵。可士兵得到了什么?没有稳定富足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自主权也就罢了,连回家都成了奢望。可能临死都见不到家人一面,战死他乡,成了孤魂野鬼。为什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总是百姓士兵,享福享乐的总是君王将帅?第五段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写出戍卒士兵的感伤和故乡的物是人非。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生动形象的描写出士兵回归家园时身心疲惫的样子。仰天长呼我的心里太伤悲,谁能知道我心悲。
感伤过后是思考:一个国家的富强稳定对这个国家的百姓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虽然现阶段我国因为钓鱼岛事件、南海事件等出现了领土的争端为题,但国家领导人并未因此大动武力,劳民伤财发起战争争夺领土,而是尽量以和平的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给国民一个稳定安全的国家。国家领土完整固然重要,但人民的生命更重要。在这两者中,国家领导人选择了保护人民的生命,(.org)领土完整再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类越是向着文明发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趋于文明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会事先考虑百姓的疾苦,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着想,尽量避免武力带来的伤亡。相信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这么想这么做的话,整个地球将不会再有战争,地球将会是人类最好的家园。
采薇读后感(二)文/李云辉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采薇读后感(三)之前并没有读过《采薇》这类的改编神话或历史小故事的文章,我不喜欢这种文章,好像把原着改了,也没有更多的令人惊喜之处,反而有点无趣。这次无可奈何,我就去认真的看了,原来鲁迅还真不是随便写写的,证实了那一句存在即合理的的哲言!
在原着中,史上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在原着中,作者褒赞着叔齐和伯夷的铮铮骨气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气。而在鲁迅的小说中,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很明显是以他们为原型,不过鲁迅把他们用在小说中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
伯夷和叔齐是商末辽阳孤竹君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这从他们的名字2020可以看出他们的排行。孤竹君死后本来是叔齐当国君,但叔齐是个讲孝悌的,觉得不应该夺了大哥伯夷的王位,所以离开了;而伯夷呢,是讲仁的,认为竟然父王要三弟继位一定要遵守,而如今三弟要让位,他不愿接受也觉得无法解决所以逃离了。最后两兄弟竟然在流浪途中相遇了,索性结伴而行,后来被周文王收留了养老。但后来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要伐纣,伯夷和叔齐觉得不孝不仁,所以据食周粟,避走首阳山。在这之前,他们两个还专门跑到周武王面前骂他不孝不仁。
伯夷叔齐两兄弟流落首阳山,无以为食,就薇而食。伯夷叔齐因采薇达到拒食周粟突显其仁孝的目的,最后又因采薇而死。因为四海之滨莫非王土,即使野菜也是周武王的,无论他们逃到哪里,都要食周粟。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才明白他们一直在逃避和自欺欺人,多么可笑和愚蠢,唯有一死才能真正地拒食周粟,所以他们饿死了。即使饿死了,还是被人们嘲笑。因为拿掉那最后稻草的人,就是一个乡绅的丫头阿金姐,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就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伯夷和叔齐因为鹿肉而死的,给他们的死安了一个恶名。
虽然我对叔齐和伯夷最后的死有点怜惜,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做错社么,只是在坚持自己的心而已,最后可以说是为坚持而丢了性命,可却无辜的被世人抹黑,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他们是真的很不会变通,墨守成规,只能用这么一句话来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另一方面,处于鲁迅那个时代,在采薇中,叔齐和伯夷是必须死的,他们必须为他们的固执和盲目守旧而付出代价。这也是鲁迅像通过文章传递给那个混乱时代的麻木迷茫的人们的忠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时期,很多民众因不识字2020,不知时势,不问国事,坚守旧时规矩,不能接受新思想。当然也有很多被八股毒害多年的读书人对新思想抱以怀疑否定的心态。人们就惯于受老规矩的拘囿,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什么都按老规矩办事,而不知根据事物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加以变通。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不能与时俱进,这对于一个新的中国的建立是不利的。采薇在警醒世人,开阔思想这方面有着很大作用。其一,运用白话文,故事短浅,容易让更多的百姓接受,潜移默化的接受新文化的熏陶。其二,史上的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读书人很熟悉,鲁迅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他们,对比之下,给世人一个思想冲击。因此,我觉得《采薇》还是挺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我的目光短浅,就只能看到这了,可是我相信鲁迅先生的目的远远不止这样。但是,仅仅从我看得这些来看,《采薇》并不是一本无趣或者是我用的文章,只有深入写作的背景才能了解其中的蕴意深远。突然间,我想起,从前我认为无用的书,是不是我没理解到它的真正含义,只是浅获表意,却沾沾自喜。真是很是惭愧!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应该抓住书籍的哪些精髓来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月度读书心得精选 寻宝记读后感优秀模板五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寻宝记》是一套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系列图书。自从妈妈买回这套书后,我就爱不释手。阅读之时,就像游览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限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尽收眼底。
《寻宝记》的作者是台湾著名漫画家孙家裕、尚嘉鹏等人。书中将全国各地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物产资源、交通、建筑、语言、风俗、饮食……以轻松幽默的漫画形式,以寻宝故事为线索,通过主人公的演绎,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神奇的纸上旅行。这套书不但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而且让我们学习到丰富的地理知识,体验了足尖上的中国。
在这套书中,我最欢读的是《江苏寻宝记》,因为我对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江苏特别向往。江苏省位于我国的东部,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自古以来,江苏被誉为人杰地灵的文化宝地。书中介绍了江苏诸多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美景美食。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州园林,园内碧波荡漾,茂林修竹,花红柳绿,曲径通幽,以亭、廊、榭、阁为主题的建筑,或古朴厚重,或灵巧轻盈,或庄严典雅,或精美绝伦,令人目不暇接,一切跃然纸上。苏州园林1997年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百戏之祖昆曲,六朝古都南京,无锡太湖胜景,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也让我过目不忘。
读着,读着,我越读越有兴趣,一本一本不停地看下去。记得以前,爸爸妈妈经常要我读一些地理历史方面的书籍,可我就是读不进去。我经常是翻翻这本觉得索然无味,翻翻那本觉得无聊至极。即使在爸爸妈妈的监督下,硬着头皮读一读,也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为此,爸爸妈妈没少训我,说我读书不求甚解。后来,我发现语文书中的很多课文,都和地理历史密切相关。怪不得老师常说“文史不分家”呢!这套《寻宝记》可真是一部好书,它使我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祖国的地理历史。江苏的美景,云南的美食,上海的摩登,新疆的天山,西藏的雪原,四川的风情……都让我难以忘怀,产生无限的向往。我深深体会到:在读万卷书中,行万里路,乐在其中。
我在《寻宝记》中,寻到的最大宝物就是冰心奶奶的名言:“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籍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且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营养品。我爱读书!我要读书!
一、书名:大漠寻宝记
二、杰罗尼摩,斯蒂顿
三、主要内容:
据说在内蒙古隔壁沙漠里填着一个神秘巨大的宝藏,杰罗尼摩一定要去寻宝,不料,在途中遇到了一连串的灾难,被神秘鼠一路跟踪、古老地图被骗,遭到威力巨大沙尘暴……,但最给他们还是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宝藏。同时他们要认识到了许多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四、读后感
本书从老鼠的视角,描绘了人间百态,幽默、搞笑、惊险、诡秘、弦妙、动感。还介绍了超级的人文地理,了解了内蒙古国的概况。它幅员辽阔,横跨四个纬度。面积1564.116平方公里,西面是山,北面是湖、东面是一片大草原,南面是戈壁大沙漠。气候,冬天可降低到-60℃,夏季可上升到30℃;时常有倾盆大雨。人口30141.142人。内蒙古人有十分优良的传统,他们非常尊重大自然和其他生物,一直崇拜的五种动物有马、骆驼、属牛、山羊和绵羊。内蒙古有个传奇人物叫铁木真,他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国,并被冠上“成吉思汗”这个至高无尚的称号。它的接壤国家:俄罗斯,中国。首都:乌兰巴托。
五、心灵感物:
在这次游行中,他们历经千幸万苦才找到了巨大的骸骨的同时,他们找到了比金子更加珍贵的宝藏,那就是真正的朋友!非常难得,他会在你想说话的时候听你说话,他会时刻为你着想,与你分享欢乐的时光,共渡危难时刻,还会安慰你。所以真正的宝藏是友谊,因此当你遇到友谊的时候,千万不要让他从你手中溜走!!!
《大漠寻宝记》是老鼠记者系列中的一个故事 ,它是杰罗尼摩斯蒂顿写的。
这个故事讲述在蒙古国的戈壁沙漠里埋藏着一个神秘的巨大宝藏,杰罗尼摩一家去寻宝的故事。不料,途中遇到了一连串的灾难:被神秘鼠跟踪、古老地图被奥高泰骗去、遭遇威力强大的沙尘暴最终,杰罗尼摩和家鼠一起通过努力找到了宝藏。
我觉得最精彩的部分是杰罗尼摩一家被威力强大的沙尘暴包围着,但它们被神秘家鼠威那那和麦奇度救了,带到了一个巨大的蒙古包里。蒙古包占地近二十平方米,里面没有间隔,就像现在的单身公寓一样!本杰明向家鼠要了一张羊皮,然后用木棍沾着蓝莓汁,通过回忆在画了一张古老地图。在家鼠的帮助下杰罗尼摩一家终于找到了宝藏。
我的感受是做每一件事都要细心,不要上当受骗。
今天,我饶有兴趣的读了《泰国寻宝记》这本书,先让我来介绍一下里面的人物吧!
以坚毅自信的态度游历世界、寻找宝物的寻宝王布卡、拥有超强记忆力的寻宝少年麦克、麦克和多瑞米的爸爸安德鲁博士、布卡的叔叔—闻名世界的考古学家知本教授、夺宝一族峰氏成员之一的峰塔娜、布卡和麦克的头号大敌金万达、知名的泰拳选手塔尼和负责保护塔尼和妹妹的两名高僧。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寻宝王布卡和麦克因保护宝物和世界遗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来到泰国领奖的他们与死敌—峰塔娜不期而遇,危机一触即发,所幸得到一名泰拳选手塔尼的拼死相救才保住性命,不过塔尼因此也受了伤,于是布卡和麦克代替塔尼跑遍泰国,寻觅守护王室的.黄金佛像。塔尼让一位高僧去保护两个寻宝王,他们顺利的找到黄金佛像,途中又遇到了峰塔娜,三个人联手打败了峰塔娜。
我非常佩服书中的塔尼,他非常勇敢,有男子汉气概,当布卡和麦克被峰塔娜欺负的时候,塔尼义无返顾的冲上去与峰塔娜决斗,他这种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也非常喜欢布卡和麦克这两位寻宝王,他们阳光、聪明伶俐、机智、勇敢,虽然俩人偶尔也会出现小吵小闹的状况,但是两人遇敌时非常团结,不慌不忙,冷静的与敌人周旋,最后总能通过智慧想方设法把敌人打败。
这本书内容丰富,不但让我学到了许多历史常识还让我了解到了泰国的风土人情。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寒假里,我读完了《南非寻宝记》。
这本书讲的是少年寻宝王布卡和知本教授、罗拉助教为了研究古人类化石来到南非。教授的大学同学凯利拜托他们帮忙寻找象征着南非彩虹文化的彩虹钻石。但钻石的主人怀特先生却不与世人接触与交往。为了让他改变心意,布卡和罗拉开始寻求怀特的过去,他们帮助怀特先生了结了多年的心愿,竖立了新生的信心,也最终得到了彩虹钻石。
书里也介绍了南非的风土人情。南非因生活着多种肤色的人民、存在各自的语言及独特的文化而被称为“彩虹之国”。南非拥有丰富的钻石矿和金矿的储备,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王国,最著名的是“非洲五霸”:大象、水牛、犀牛、狮子、豹子。
彩虹钻石背后隐藏着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这都是南非多年的种族隔离政策造成的。我读完这本书后,深深地体会到,要废除种族歧视,追求人人平等。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在阅读写的作品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月度读书心得精选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的着作之一,以前是知道有这本书的,只是未曾拜读。近日忽听得山口百惠所唱的电影主题曲才晓电影早已有存,歌中典雅古朴的韵味,怀旧的叁弦琴,让我对电影有着莫名的期待。
小说是我在电影后读的,也许是自己不善于形象思维吧,觉得电影是要比塬着好多了,并进这也是川端康成先生早期的作品,电影的拍摄他也参与了其中,多年的积累和歷练,自然会多出一份岁月的厚重与成熟。
谁知道那些卖艺的会在哪裡歇脚呢,哪有客人就会到哪儿去,在那儿歇脚。谁叫她们是卖艺的呢,只有四海爲家。
舞女们是一群走江湖卖艺的女人,在伊豆的相遇只是应为川岛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离开孤独的生活一次独自旅行。小舞女该有十七八岁吧,这样一个猜想却是川岛学生式懵懂爱恋的开始。小舞女呢?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树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嗤嗤笑出声来。她还是个孩子呢。 只是身份的差异,舞女像候鸟一样四处瓢泼,川岛却鐘要回东京的。
我是不懂日文的,在读小说时才明白为什麽荣吉要饶了而行,也只是身份的差异:
乞丐、巡迴表演的艺人禁止入村!
身份的差异让我怀疑,这是怎样的恋情呢?
川岛因薰子的缘故与艺人们相识相知相交,可处处都存在着歧视,她们向路人弯腰致歉,只能住在拥挤的小酒店,每当川岛请她们去自己所在的旅馆玩时,荣吉的岳母总会一打扰川岛学习为由,而其他人也只有默默地离开。唯有的一次却也要付出不小代价。看着薰子玩的如此的开心,也只有纯真的幼稚才会那样的无忧无虑。当川岛读书给薰子听时,却又是该走的时刻了。
薰子还是个孩子,可她却注定是个舞女,就像她捡起给川岛的手杖一般脆弱,在荣吉的孩子九九之日时川岛选择了离开,塬本是要和薰子出去玩的,但仍发生了变故,这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她们是四处卖艺的女人。那一晚十四岁的薰子看到自己与川岛间不知从何而来深渊般的距离,哭泣的泪水也无法洗净的黑暗。当驶往东京的号角响起时,那挥动的白色手帕再也听不到学生帽的唿喊。
可爱的小舞女手提大鼓,还会走在雨过天晴的旅途上吗?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
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于是他无意中听到了舞女薰子的赞扬:是个好人啊!真挚而坦率的赞扬,是舞女纯洁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
伊豆的舞女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伊豆的舞女》拍过很多次,只针对山口百惠主演的这一部。至于书,是下载的TXT文档,因为是扫描件,错字不少。开始先读书,然后看了山口百惠的电影。余味未尽,回头又读了一回书。好像是五月份,看刘亦菲《神雕侠侣》时,在博客上写:两相比较,影像多了一份华丽,文字多了一份自发性的感知。前者所有铺垫,都在为主线添加骨肉。后者流水无形,须要读者自己探索——大概是如此的,原文也记不清了。对于《伊豆的舞女》的文字版与影像版的印象,和五月之时几乎无二。文字清明透亮,似是花苞之中鲜嫩的蕊。要嗅到它的清香,必须自己在阅读中获得。影像直观直接,冲击力强,但就是因此,反而造成一种困惑。演出的人,与读书的人,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永远不可能同一。这源于人类的特性:独一无二的身体以及思想。第二次读,特地写了读书笔记。说是读书笔记,其实是泛泛之谈。读书之时,影像所带给我的影响仍未消褪:文字似是清泉,缓缓流动在有着薄雾的清晨。疏离阴影,微呤松涛,在一页一页的纸中刹那间生机勃勃。只到故事结束,回旋在内心的仍是对于纯真的感动。虽然一切淡淡,却绵绵不绝。影像对于整体社会、基于社会创造的人际关系、以及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种种矛盾融合之处,表现力更为丰富,亦能使人的内心所观照到的事物短期内更加深刻。如果说读完书之后,感觉是少年经历种种后被他人以及自己承认的愉悦,那么看完影像之后,则是对于生命所带来的苦顿的伤感。对于大背景不同的侧重点,使得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营造的意境各趋南北。在书中,作者表现出若干个象征:纯真而朦胧的爱意;艺人不被人所理解的命运;旅程结束后主角内心的变化;妈妈纯朴实在的形象。这些元素,形成影像时,除了大体契合外,其余被导演篡改艺人悲惨的命运;妈妈的精明。至于主角告别阿薰后,在轮船上的情绪则一点也没提。只能说是败笔。《伊豆的舞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我是个二十岁的人,一再严肃的反省到自己由于孤独根性养成的怪脾……
今天我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作者通过写“我”对一位舞女的注意,来写这位舞女她羞涩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展现出一位腼腆的舞女形象,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动作言语来感受到舞女的内心世界。
喜欢一个作家并一直爱他,是难以乞求的境界。捧读川端康成小说才是去年开始的事情。在学生时代,没有人给我介绍优秀的文学作品,那时阅读的小说大部分来自欧洲或者前苏联,真正让我从内心喜欢的很少。
但是读川端康成小说,我几乎是一见钟情的。因为文字所弥漫出来的情绪,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读之品之,恍然大悟——我的青春曾经有过这样的情绪,只是生活淹没了它,时间洗刷了它,让它变得越来越淡。
川端康成唤醒我的青春情绪。
川端康成是个怎么样的作家?作为一个不寻常的日本文学大师,他是用文学来思考生命的,在悲哀、感伤、抒情的文字之中融化自己,也融化所有有幸读之的读者。因为文学,他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顶峰,愈加寂寞孤独,于是他站在高峰之巅,俯视齐齐众生、迷离人间之时,竟然如此厌倦这个世界。最后,他结束了自己,画上绚烂的最后一笔。
在《伊豆的舞女》这部川端康成的成名小说中,不难嗅到川端康成的感伤和抒情,这种感伤和抒情,来自作者的人生经历,不是来自赋新词强说愁的庸人自扰。
只要我们回顾川端康成的一生就知道。两岁时候,父亲病逝,一年之后,母亲随去。祖父母隔绝外界抚养孙儿,无限疼爱,养成川端康成敏感孤僻封闭的性格。7岁,祖母病逝,10岁,姐姐病故。16岁,最后一个相依为命的祖父去世。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一生无法摆脱孤儿心结。
川端康成何其孤独,常常一个人关在房子里,或者逃到无人地方枯坐,没有人和他谈话,他只好和文学谈心。我总觉得,文学大师都是这样——和这个世界无法交谈,就回到自己的心灵,自己和自己说话来解除孤独。
川端康成正是如此。
多年以来,川端康成只身漂泊,内心无限渴望人间的温情乃至爱情,但是总不能如愿得到,这使得川端康成的感情世界迷离而荒凉。
试想,对于这样一个极其感性的人,遇到一个纯洁、美丽、善良的舞女,舞女对他有着淡淡的爱恋或倾慕,怎么不使得长久以来情感无所寄托的他,内心诞生非常的感激和爱慕?
捧起川端康成的这本轻盈的书,怀着对初恋的憧憬读下去,再度抬头时却仿佛把那红尘情爱、恩怨都经历了一遍。起初我没有流泪,川端康成的笔墨在少女冲着远去的航船挥动洁白无瑕的手绢时戛然而止,那么我愿意满怀希望——少女永生都为这场遭遇感到温暖。
我能从作者的笔触中感受到那个山头的风景有多么美,绿色的萦绕下烟雨朦胧,木制的矮小房屋断断续续地出现在颠簸、泥泞的山路上。一间逆旅里,戴着学生帽的少年静静地坐在木头台阶上,含着笑,注视着厅前一个手执小鼓、忸怩地扭动着腰肢的小姑娘。两朵粉红的桃花浮现在了如水的玉面上,让日本人民沉醉的小调咿咿呀呀、不绝如缕,一如姑娘腼腆的姿容左右摇摆,飘忽不定,却又那么明媚、动人。大概这不算是一场惊艳的相遇,却让读它的人感受到山泉一样的清新,我们找不到一丝邪恶的欲望,我们也无法探知年轻的男子心中是否种下情根,却愿意义无反顾地读下去。
被少年爱慕的歌女踩着易掉的木屐,冲上前去要与少年同行,固执的她大汗淋漓。少年与歌女一行人辞别后,途径老妇人家,老妇人苍老的声音道出这世间歌女的辛酸,眼前浮现着那些笑靥如花的姑娘们随着拨浪鼓、四弦琴袅袅歌舞的场景,犹如一把利刃,刹那将一切美好事物都斩断,原来美好后面如此可怕,那些卖唱的歌女卖掉的不止是柔美的身段脸容,更是无法追讨的岁月年华。再次相遇,少年满足地追逐着少女快不起来的步履,将只属于她的娇羞一览无余。小歌女纯洁的音容在零碎的灯光下闪现,少年又独自怀揣忐忑的心情洞悉周遭一切,一夜不眠,直到望见少女赤裸的、干净的躯体时,他又绽放出无比舒畅的笑。
离别在即,迟来的少女默默送上牢牢插进秀发的木梳,深深的无奈与没有完全消散的、甚至从未展露的激情,统统跟随无情的海水离开。岸边执著的歌女望着愈行愈远的心中爱人,终于再也忍不住,她踮起脚尖,满含热泪、拼尽全力地挥动着白帕相送。
相信《月度读书心得精选 《诗经·采薇》读后感五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诗经采薇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