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2024读后感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6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24读后感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篇一】

六年级刚开学时,李老师就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文章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己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是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挥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篇二】

《安娜·卡列尼娜》是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是个悲剧人物,她是个文化修养极高的贵族女子,在当时上流社会中以她惊人美丽高贵聪慧在任何场合出类拔萃,美丽迷人。虽然生活舒适无忧无虑,可是身处虚伪的列子 和虚伪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使她疲惫不堪,同时又极力想摆脱一切。当遇到渥伦斯基爱后,她毅然勇敢离开列子甚至牺牲自己家庭和爱子,追求自己幸福,可是当她放弃一切后,让她意想不到是渥伦斯基是个伪君子,又无情抛弃她,迫使她坠入痛苦深渊,最后导致安娜卧轨自杀悲剧,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

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

无奈,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只能压抑我们的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篇三】

这本小说有几条不同的故事线,正如它的开头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

主人公安娜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是近乎完美的,有着美丽又充满朝气的容貌,善于社交,在各种社交场合与人交流游刃有余,嫁给了一个地位很高的高级官员卡列宁,有着一个可爱的儿子,过着幸福美满的贵妇生活。

这大抵是许多人眼中艳羡的生活。

假如没有遇到伏伦斯基,安娜或许也会安宁的生活一辈子吧。

正是这个生命中突然出现的爱情,让安娜越发觉得自己的丈夫不顺眼,以致于她离开丈夫,与最心爱的儿子分别。追求个性解放,却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当她为了伏伦斯基与全世界为敌时,伏伦斯基却没有把她当成全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变得患得患失,最终落得卧轨自杀的结局。

朵莉在发现奥布隆斯基出轨家庭教师后十分的气氛,在奥布隆斯基请来妹妹安娜当说客,安娜劝朵莉原谅她丈夫的出轨,朵莉的一再忍让,却始终没有等来丈夫的改过自新。

这似乎是隐喻着安娜日后的选择。

朵莉的妹妹吉蒂曾与伏伦斯基交往密切,在渐渐倾心伏伦斯基时,拒绝了前来求婚的列文,但伏伦斯基自从见到安娜后便不再与吉蒂交往,吉蒂伤心不已,却错过了列文。

最终发觉列文还爱着她,便嫁给列文,婚后,列文虽对她百般宠爱,但不知最终嫁给了合适的她是否是真的幸福。

正如开篇所说,不幸的家庭确实各有各的不幸。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定也演绎着许许多多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剧,在看过故事后,望能规避些许。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篇四】

每个人对爱情都很憧憬,想着爱情的美好,但是爱情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所以我们不要太沉迷于爱情里。

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看了安娜卡列宁娜对爱情还会那么盲目吗?你还会那么执着的追求爱情吗?有时候缘分到了,就能收获你想要的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篇五】

花20多天的闲暇时间,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对列文和基蒂的印象要比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印象要深。安娜的悲剧结局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所限制,如果摆在现在,是不至于有那么悲惨的结局的。或许就像现在的大多数婚外情一样,会离婚结婚,也会对原来打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重新结婚之后也未必一定会很幸福!相反列文和基蒂哪种平凡琐碎也很热烈的幸福,让人觉得多么切近生活,自己也可以这样热烈平凡地幸福着。列文的各种矛盾的想法和自身的反省以及做法,对于还处于思想波动期的年轻人也是恰当的一个例子:矛盾又有独立,想融入大众,又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并骄傲地保持自己的特点,并追求和达到了自己的幸福。总得来说,觉得他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有天真执拗的孩子禀性,又能独立和坚持自己的立场,让人又气又爱。只是基蒂的理解和爱,最终让他能够很幸福,一对可爱的人儿。

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阅读习惯,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真正地喜欢阅读或写作,正如列文一样,是想通过阅读,能够寻找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问题的答案。但即使找到或者未能找到,找到之后又推翻,依然主要还是会积极努力地去做该做的,去过自己的生活。而把文学或写作当成自己的爱好或特长,那还有很遥远的路。或者本身就不认为这就是自己想走的路,并不会花特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写作,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的琐屑,并努力把周围能做的做好。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写书评!看完这本书感慨颇多。优雅美丽的安娜,在莫斯科车站邂逅了彼得堡的花花公子,风流倜傥的佛隆斯基。在安娜回到彼得堡,佛隆斯基对她狂热的追求。面对佛隆斯基的追求,想着自己的丈夫卡列宁的虚伪,安娜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放弃婚姻。最终的结局是悲惨的。让我明白理想是敌不过现实的。

安娜在所有人的眼里似乎具具备了完美女人的条件,在佛隆斯基初次遇到她,被她的气质与美丽深深折服。在交际场上最受欢迎的吉蒂眼中的的安娜是与众不同,格外迷人的。是令人羡慕的。但是,是人都有她的劣根性。安娜的失败是在与她所处的社会和爱的人,还在于她拥有对爱情的偏执。安娜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家庭里,想到和卡列宁过着虚伪的生活。而卡列宁面对着妻子的出轨,他也没所谓。就因此事引起众人的注意,他才感到不安。面对不在乎自己的男人,连爱情的都不懂的男人。青春美丽的安娜对于英俊潇洒的痴心者追求,尤其自己也蠢蠢欲动。不甘心现状,觉得完全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为爱情而活。对于爱情的渴望,年华正好的女子,在邂逅公子哥,并被其痴缠追求着,在爱情和安定生活,还有骨肉面前,对于向往爱情的自由的安娜。她无法做出偷情之外的选择。

在彼得堡安娜生活是压抑的,每个人都渴望自由生活,不想让生命按部就班的人的平淡下去。所以安娜做了,同时也无法挽回。但她不知,爱一个男人,也不能把自己全部都交出去,也要给自己心的角落,供自己累时歇歇。她不知,爱一个男人,要给对方自由。

这里简单说说佛隆斯基,他是花花公子,是不婚主义者。他不刻意追求爱情,不过他喜欢漂亮的女人。他潇洒倜傥,仪表堂堂,也是众多女人中的梦中情人。他不由自主和安娜产生了爱情改变了他。他为安娜放弃一切,前途,名誉,地位。陪安娜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爱情是阶段性的,永恒的爱情是很少的。佛隆斯基在激情冷却以后。即使爱情依旧,也敌不过现实。生活的需求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为男人是许多天地需要翱翔。而安娜把爱情当作自己的唯一,把爱人当作自己的唯一。最后将自己推向死亡。遗憾的是两个相爱的人最后是这般悲惨的结局。不禁让人感叹爱情在现实面前是脆弱的。作者:文刀刘

读书|《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


读书|《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

“恰好在前后车轮的正中央对准她的那一瞬间,她把红色的提包一扔,头往两肩里一缩,两手着地扑进车厢底下,有一个轻微的动作,仿佛想要马上站起来似的,她双膝跪倒下去。恰在那一刹那间,她对自己在做的事大吃一惊。‘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她想要爬起来,想要躲开;但是一个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头上,从脊背上冲过。‘主啊,饶恕我一切吧!’她说了这句话感觉到无力挣扎。”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安娜单纯得像一个小孩,她想起在第一天跟佛伦斯基相遇时火车压死人的事时她像看到了光芒一样明白了自己该上哪儿去,该做什么。这样带着报复心理的绝望似乎是安娜最后的解脱。当火车迎面朝她驶来时安娜对自己做的事大吃一惊,那是一股本能的恐惧,它肯定在一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和悲剧吧。“主啊,饶恕我的一切吧!”一个人在桥上一直盯着河流时会想跳下去;在楼上一直盯着地面时会想跳下去;在月台上一直盯着轨道时也想一下子跳下去,等回过神来后倒吸一口气害怕得使劲睁大眼睛保持清醒。人类本来就是脆弱的,大概是因为没有人能摆脱自己吧。

为什么会产生对安娜的批评呢,书中更多的是安娜的恐惧害怕和不安的表情和值得同情的痛苦。在生产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安娜差点死去,她躺在床上精神恍惚地望着卡列宁请求他的宽恕:“我不怕他,我怕死。现在我明白,我什么都明白,我什么都看得清楚。别觉得我奇怪。我还是老样子。可是我身上有另外一个女人呀,我怕她_她爱上了那个人,所以我想恨你,又忘不了从前那个女人。那个女人不是我,现在的我是真正的我,是整个的我。这会儿我要死了,我知道我要死了。你记住一点,我要的只是宽恕,别的什么也不要。”

那时她痛苦地挣扎用恳求的呐喊渴望得到卡列宁的宽恕,而当最后卧轨倒下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却是无力挣扎和抱着也许能够得到上帝宽恕的希望离开人世。安娜坐在剧院的包厢里忍受着众人的指点与侮辱,她的内心也受到基督教条的鞭策,这样的一次有着反抗意义的行为却使得她承认了自己的软弱,而佛伦斯基的自由更刺激她加重焦虑。卡列宁冰冷的那句“结束了”似乎在预示着安娜将一无所有。她不满丈夫整天忙于正直对自己不理不顾,她的感情在这样黑暗的生活中是死的。

她单纯的想要得到爱情,同时她责备自己是自私的是罪恶的。我认为安娜一定是那种为了遥远前方的光亮手持一盒火柴在黑暗的道路中一边给自己壮胆假装自己一点都不害怕一边踩着碎石子儿想要前进的小孩。“那支蜡烛,她是在它的光亮下读着一本充满惊惧、欺诈、痛苦和罪恶的书,忽地一闪,读后感.

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明亮,那光亮,给她照耀了原先蒙在黑暗中的一切光亮,噼啪一声,变得昏暗了,永远熄灭了。”不是每个人只要想着“人生只有一次”就有勇气单纯地去追求最重视的东西,而没有禁止去追求本身对于安娜来说就是救赎了吧。我很羡慕她有我没有的生命力,我认为这样的力量很耀眼,至于安娜命运的悲剧则是社会观念对她的束缚导致的必然结果。然而无论是谁都无时无刻不在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选择顺应还是反抗当下的社会观念,但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超前的思想。

在当时的社会批判安娜的观点是世人的习惯,而在如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我认为没有批评任何一种观点的标准只有是否理解某个观点。只要不伤害他人任何人对不同的看法与行为只存在包容度的大小罢了。以爱情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以家人为中心的人生观,以科学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以艺术为中心的世界观,以宗教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以知识为中心的价值观等等。以不同的思想为中心出发的行为当然不同,这样的差异性在现在进步的观念不再用批评去看待了。作为一个生活优越的贵族周围的人若是理解安娜的行为,她绝对不会自杀。另一方面安娜和卡列宁不止不理解这么简单了,他们双方互相指责对方伤害了自己,卡列宁以工作为中心对安娜不上心的行为就是对以爱情为中心的她的伤害,以爱情为中心的安娜和佛伦斯基坠入恋河的行为损害了卡列宁最重视的形象反过来又伤害了他。所以在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的条件下保留理解对方的观点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也深受启发。作者:邹依玲

为爱惋惜_《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为爱惋惜_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一本经典巨作,这又是一部爱情大片。

开篇第一句: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什么是幸福?列文说,“幸福就在于爱情和希望,希望她所希望的,想她所想的,这就是幸福。根本用不着什么自由!”吉娣说,“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奥勃朗斯基说:“人生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幸福难道就存在于这光影之间,光是明亮的,影是阴暗的,联想到《白夜行》,是否这光这影意味着人性的善恶两面,善与恶有时候也只在一念之差。

奥勃朗斯基与陶丽夫妻不和时,知书达理的安娜千里迢迢过来,和解了他们的夫妻关系,他们从此就回归了爱情?就此幸福了吗?不,奥勃朗斯基仍然在外沾花惹草,陶丽被几个吵吵闹闹的孩子围着团团转,每天有操不尽的心。自陶丽婚后,生活一直围绕着怀孕、生孩子、喂奶,忍受着通宵不眠,模样变丑。时时为孩子们的生病担心受怕,每每为孩子们的教育牵肠挂肚。外加一堆零零碎碎的家长里短等着她处理,永远揪住她作为母亲的心,她得不到片刻的安宁,面对孩子们的闹脾气、发牢骚,感受到陶丽的心力交瘁!丈夫对家里的大小事不闻不问,孩子多真是苦了她自己,也苦了孩子,还使丈夫讨厌,就这样的日子过上一辈子,陶丽想想也害怕。

陶丽想到找安娜开解,陶丽认为安娜才是幸福的。安娜稳重端庄,落落大方。不仅会修饰装扮自己,还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全身上下透露出让人心醉的风流韵味,着实让人着迷。列文也觉得安娜除了智慧、文雅和美丽以外,还有诚实的美德。很多人都欣赏她的美丽、聪明和教养,欣赏她的淳朴和真挚。不管是之前有富足的生活,一个能呼风唤雨的正直家丈夫,有漂亮可爱的儿子。还是当前安娜和风雅英俊的伏伦斯基结合,在陶丽看来,安娜又收获了一份爱情,安娜看起来实在是幸福极了!安娜真的幸福吗?

陶丽羡慕起安娜的幸福,感觉安娜的心里一切都是光明磊落。可安娜回答说,人人心里都有秘密。安娜的话中有话点醒了陶丽,她明白过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表面光鲜的安娜其实也有很多难言的痛苦。陶丽明白自己还是重回往日的生活,孩子们需要她,孩子们会不断成长懂事,不顾家的丈夫总有一天也会认识到自己的不是,重新回归家庭,她认定自己的选择,也就这样一直生活下去!幸福快乐不在于发现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更想不到,自己有钱有地位,一直被他深爱疼惜的娇妻背叛了他,在他原谅了妻子后,反而他的这份怜悯被妻子所支配,她仍然跟随了伏伦斯基,为了爱情离开了原来家庭。卡列宁不能饶恕安娜,打心底恨她,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仁至义尽,可安娜把这一切践踏了。爱那些恨您的人,却不能爱您所恨的人。卡列宁也不愿失去孩子和自己现有的地位,坚决不同意离婚。在安娜心里,伏伦斯基和儿子谢辽查是自己最重要的人,她把他们视为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人,但他们两人却不能同时伴随她生活在一起,这让她非常痛苦。安娜没有力量改变自己的现状,于是抛弃了儿子,同情人结合在一起。

当两人都心情愉快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加倍幸福。安娜与伏伦斯基经历过风风雨雨走到一起,他们是彼此心照不宣,他们有足够的财产,有年轻的资本,还有可爱的小女儿,各自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活动,看起来是那样的和谐美满。

当一个人情绪好,另一个情绪不好的时候,和睦还不会遭到破坏。但当两人都情绪不好时,就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冲突,事后甚至记不起来,他们究竟为什么吵嘴。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他们会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争吵,偶尔也会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恼怒时都会认为错在对方,一旦找到机会就想着指责对方。安娜觉得伏伦斯基不如原先那么好,不顾及她的感受,会有什么瞒着她,开始各种猜疑,不断无理要求,生他的气,又找种种理由发泄。安娜认为自己已经很迁就于伏伦斯基,却是他让她尝到了母子离别的痛苦,失去了正常的社交活动,把一切自己失去的都归咎于他的过错。

安娜在爱情上表现得越来越热烈,也越来越自私,而伏伦斯基却越来越冷淡,越来越想逃避。安娜把一切寄托于他的身上,但这种热情让他反感,爱情一结束,仇恨就开始。她明明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会断送自己,但还是克制不住感情,不断对他进行指责。安娜又实在爱伏伦斯基,把他视为生命中的唯一救命稻草。爱之深,恨之切。在她无助时,她想到用死来捆绑他们的爱情,惩罚他,让他一辈子愧疚于她。原本美好的一切都开始变质,他们的感情也变得一文不值,过去一去不复返。安娜怎能想到自己会走到今天这地步。她感到的尽是自己的不幸,但她的不幸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有一个知心人的开导和劝解,她也不至于如此。但她那禁锢在自己封闭世界是无法靠自己走出来,唯一能开解她的陶丽受困于家事,安娜也曾经找寻过她们的求助,但她得到失望的答复。

她真的是从一个奇妙、可爱的女子走向可怜的深渊。她自叹自怜,失去了自我,她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往何处,在地铁站她回忆起初次遇见伏伦斯基时有人卧轨轻生,由此她也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安娜的人生只因一步错,步步为错,无法回转。情是人类的主题,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只能为她感到惋惜沉痛!作者:米乐乖乖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心得体会6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心得体会600字:

我第一次仔细认真的阅读一本名著,就献给了《安娜》,接下来我就写一下读后感。

几天前就读完了这本书,但一直拖着没有写读后感,这本书我是利用在大一下学期的空闲时间读完的,说起了还很感谢我一个师姐一直强调我应该要有一个阅读的习惯,还给我列了书单,让我抓紧时间一点点看完,而且不能是走马观花的看,必须认真,细致,有自己的思考,那下面我就写一下读后感。

这部小说,列夫.托尔斯泰高度还原了俄国当时的生活百态,上层贵族对于下层劳苦人民的无视,并且压榨他们。但是却有像列文这样的地主主动走到劳苦人民中,为他们发声,联系作者本人,托尔斯泰也是贵族,但他也一直为劳动人民争取他们的利益。还提到了俄国当时的农业的发展情况,一些先进的地主已经意识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味的剥削雇农,而且要引进农耕工具。

文中还提到了俄国的经济,教育,宗教(宗教色彩浓厚,基督教、新教等等)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戏剧,书籍)的情况,新势力和旧势力的对抗,读后感

·

例如教育,新派认为我一个个鼓励女人去上学,鼓励慈善学校,但旧势力还是固执己见的认为只有少数的上流社会的贵族能接受教育。

安娜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当她在火车站卧轨自杀的时候,不仅是对伏伦斯基的惩罚,也是对那个社会的控诉,一个女人,面对自己的木讷的丈夫,平稳的家庭,在她的情夫身上找到了激情,但是却不被所有人接受,而且她的情夫还喜欢上别的女人,反映了当时的俄国对女性的歧视,而女性却难以反抗。

相信《2024读后感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6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