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2022-06-09

《一九四二》的观后感(540字)。

观看一部影片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观赏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我们也许会因为一个作品将彼此的距离拉近,感受这你我之间的共同点,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作品的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九四二》的观后感(540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九四二》的观后感【篇一】

M的另一面

最近看了《一九四二》,发现我们敬爱的MAO,也有人生污点。

我们河南在一九四二有场大饥荒,饿死了成千上万的人,但MAO把粮食都给军人吃,丝毫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虽然是这样,但是还是有一些人靠着信念,活了下去,使得经历过大饥荒的百姓都变得坚强起来,不怕困难,如果MAO救了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人活下去。

走下去,活下去

《一九四二》的观后感【篇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是偶尔看看娱乐节目,不再喜欢看电视剧了.长大后的的春节,对它并不感觉有多少喜庆了,闲着无聊,打开电视,一部长达50年的跨国的爱情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并陪我渡过了整个春节,遗憾的是我错过了大结局.不过今天终于看到了大结局,让我感到松了一口气,还好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它讲述的是:一名反法西斯阵营的女教官娜塔莎,她大胆、泼辣地爱上了一名中国东北抗联战士庞天德,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战争的风风雨雨,一波三折的爱情让我震惊和潸然泪下,这段跨国界、跨半个世纪的爱恋太不容易了.

两个人提前了50年相识,相恋,从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跨越战争, 跨越时代,跨越异国的阻隔,互不相通的信任,经过了重重的阻碍,最终到50年后的相聚,都让我情不自禁流下了心痛和辛酸之泪,止不住的泪水,随着他们的艰难的相见而尽情的流淌,太难为这两个人了.

当两个人50年后走到一起时,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特别是娜塔莎,已不是当年漂亮的娜塔莎了,现在的她又老又胖,而庞天德依然爱她如初,是啊:真心的喜欢一个人,不管要等待对方多久,对方变成什么模样,对他的爱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虽然说电视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但是这部电视剧真的让我觉得,世上还是有真爱存在的,真的好喜欢这部电视剧.

身边的同学、朋友有孩子的有孩子,结婚的结婚,好像真的长大了.所以20xx我期待着结束我25年的单身生活,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人出现.

因为好久没写东东,这次是对这个电视剧的感觉还有自己的心声一并说出来:期待着你的出现!

《一九四二》的观后感【篇三】

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一九四二》的观后感【篇四】

我一直认为,如果从电影的艺术形式感来说,冯小刚还只是停留在电视剧创作的水平。《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皆是如此。同样都是灾难题材,同样都是电视剧的表演,电视剧的调度。相对于《唐山大地震》的过度煽情,《一九四二》还算是收了很多,冯小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一场戏,徐帆饰演的角色在得知男人要把自己的孩子卖掉后,呼天抢地,这种表演被冯小刚拒绝,二人为此还发生争执,最后影片呈现出来的结果还是徐帆个人的表演方式。我支持冯小刚的处理。本该发生的事情自然地发生了,本该爆发的情绪被期待地爆发了,这不是高明的手法,电影需要一种非常规化表达,需要呈现出生活中的错位,让人看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东西。

说冯小刚是电视剧导演,除了演员和情绪控制之外,还在于他的镜头一贯都是没有力量感,他吸引观众的是通俗的剧情,而这些,只要是会讲故事、能控制拍摄场面、运气好的人就可以完成。在没有力量感的镜头下,所有的灾难呈现出来的都是视觉上的产物,不会走心。冯小刚和张艺谋在拍电影时一定是两个套路:冯考虑一场戏会先从故事性和人物角度出发,而张的出发点则是在保证视觉效果之后再讲故事。从电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出发,无疑张艺谋更接近电影的本体,而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对视觉接受需要一定的修养,这就是为什么冯比张的群众基础要牢靠的一个很大原因。

《一九四二》的观后感【篇五】

最近冯小刚导演的新作《一九四二》已经上映了,这是根据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据说该片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付诸拍摄,已经历时xx之久了,真的是千呼万唤使出来啊,而且据报道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我怎么能错过这部电影呢!看完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除了影片给我带来的感触之外,我最感慨的就是冯小刚导演的才华。

冯小刚是个神话,无论什么题材在他手里,这个神话都没有破灭。他坦言,早晚有一天会破,并欠抽地说,或许就是《一九四二》,因为过六亿才开始盈利,这对一部非商业影片来说意味着考验。作为国人,看到民族电影在今年电影市场中被打得落花流水,自然希望能反戈一击。如果《一九四二》此番真能如愿取得既定目标,那冯小刚真的是神。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一九四二》观后感400字


《一九四二》观后感
乐至城东小学 五年级八班 鄢茹屿

《一九四二》这部影片是我在星期六上午看的,开始时我只是瞟了几眼,可是后来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我越看越起劲儿......
影片《一九四二》讲述了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老东家是典型的封建地带,可即便如此也被迫逃荒,亲眼见证自己亲人的种种死状。面对这群人的苦难,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还是报道灾难真相的记者白修德,以及海内外的每一个人,如何能从这眼前的人间炼狱之景侧目。
影片最惨烈也是让我最最痛恨小鬼子的是:百姓们在逃荒的路上,地上有官兵的抢劫,天上有可恶的日本鬼子的飞机,可恨的小鬼子们朝着手无寸铁的可怜的老百姓飞去,一颗颗致命的炸弹从天而降,炸得遍地尸体,血流成河,许多的人家破人亡,日本鬼子不仅一直侵略我们的祖国,而且他们还把中国人的头颅砍下来挂在柱子上,真不是人。可想而知小鬼子是多么的残忍,可怕,可恶啊!这主要是因为腐败的国民政府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呀!唉看到这里我的心是无比的痛!他们生活在一九四二年,我们生活在二零一四年,同样是人,生活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呀。
确实,国破则家亡,国强则家富。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如果没有那些威武不屈,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我们就不会有现在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从现在起要认真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一九四二观后感500字


《一九四二》观后感
罗欣洋

因老师推荐,下午,我们一起看了《一九四二》这部悲惨的电影。
电影《一九四二》主要讲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虽然1942年社会黑暗,失去光明,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就比如说美国人白修德吧,他虽然只是一个报社记者,但他却深入灾区腹地,用相机记录下了河南的严重灾情。是他,谅解了范老爷偷他的驴,是他,把驴和饼干都送给了范老爷,也是他,为了帮助河南人民摆脱饥饿,先找到当地政府,接着找到宋庆龄,最后找到蒋介石,亲口告诉他河南的灾情。功劳最大的,不就是他吗?
除了白修德,我们所熟悉的老东家范老爷,也是个善良的人。在瞎鹿的母亲快病死时,他好心地给了瞎鹿一些小米。到最后,他的粮食已经不多了,他还是把小女孩留下,带领她一同回老家延津。要知道,那个时候多了一张嘴是多么艰难的事儿!这难道没有反映出他的那颗善良的心吗?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非常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考虑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考虑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考虑到多少爱国、抗日呢?
国家贫穷才会挨打。做为今日少年的我们,是不是该为国家做些什么呢?如今,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出一份力量。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读书,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我们的责任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
如果你看过《一九四二》,那你是不是也体会到了这种和我一样难过、哀叹、沉重的心绪呢?

《一九四二》观后感500字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500字
作者:何鑫琦
在我妈妈与其朋友聊天之际,朋友向我们母子俩推荐了一部名字叫做《一九四二》的电影,待我们一起吃完晚饭,便打开了电脑,进入百度一搜,找到了一个网页,轻轻一点,这部电影便开始了播放。
电影开头的一幕告诉了我们这是国民党当政的那一个饥荒的年代,我们中国河南发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吃的问题,每天都有好多人饿死。他们每天只好吃木材,而政府还要打仗,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就连财主也难以幸免,财主东家他的粮食被几百号农民抢完了一大部分,房子被烧了,少东家在暴动之中被杀死。后面东家又带着儿媳、东家老娘和女儿星星长工栓柱、长工瞎鹿、跟着河南省群众去逃荒,后来东家娘饿死,儿媳生了留成之后也饿得不行了,就断气了,瞎鹿去偷驴把驴丢了,发现驴被一帮人吃掉,他也去要一块肉,结果被那帮人打到锅里死了被人吃掉了,星星也受不了饥饿,为了生存只好跟着别人换来了五升米给东家,而栓柱跟花枝结婚一天后,花枝把自己换来的四升米和孩子给了栓柱,栓柱带着留宝和铃铛还有东家挤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留宝和铃铛在栓柱睡觉时被人挤下车,栓柱跳下车去找孩子,发现忘带了他老婆给他换来的米,便去追火车,老马在给日本做伙夫,栓柱被日本人抓住,日本军官想要用馒头换栓柱的风车,但是栓柱不肯换,老马劝他换,他不换反把馒头打飞,日本军官为了给自己出口气,把风车给毁了,拔出长刀串着馒头让他吃,老马劝他吃,他不吃还骂了一句:我日你娘!日本军官一下子把长刀刺进了他的嘴里去。东家在返回的路上带着一个在路上哭的女孩,背着行李,一老一少开始了后面的生活。就因为一场饥荒,东家一家子加上长工也只有自己一人了,其他人饿死的饿死,被杀死的杀死,为了活命走的走,简直是家破人亡啊!让人惨不忍睹,
这片电影,他们为了生活,连吃木材都愿意,我们有什么理由。
可以挑剔食物呢?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尽量学会吃那些香菇、红萝卜、白萝卜、苦瓜之类的。他们为了生活,还愿意去卖身,我们现代人过得太好了,连食物差一点就不愿吃了,真是太奢侈了。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东家的长工栓柱,为了一个风车,所谓的信念而白白去死,真是傻啊!但是在我们哀叹之余,我们应该想到,能为代表念想的风车而死的人,世上能有几人呢?

《一九四二》观后感600字


《一九四二》观后感
徐煜萱

时空渐落,一曲落罢,一口长叹。茶香物语,都在蜜里长大。忘却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却了那些挣扎的英雄。
一九四二年河南干旱,灾荒,战争,一股脑地给了河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他们在逃荒,日本人还在打。花前月下,没有人会注意到月的诗意,花的物语。我们冷漠地看着这场苦情戏,看着每一个人因饿而背叛,笑着不语,这便是人。
但那一幅幅画刺痛了我,我还在花前月下吟唱,抚弄,沉醉,荒度时光。我们都在找,找人生的意义,我们活下去的理由。他们却为了生命而奋斗,没有等死,他们都在路上。日本军不停地放炸弹,他们不畏惧,他们想活下来。为什么要活下来呢?为什么?为了享受,金钱,权力,亦或许仅仅是一种本能,还是在逃避死前的那点痛?我们笑不出来了,静静地看着似我们人生的戏,静静地摸索着。
黑色的破布包裹着难民的全身,他们甚至接受日本军的军粮,为日本军卖命,也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愤怒地骂完了又骂,骂那些难民。可我们的后背不禁一凉,湿了。如果是我,我会去做英雄吗?又笑了,似嘲笑,似悲伤。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说会,怕说的都是谎言,时间在不停地筛选,不停地抛弃,那些无用的人们,正如我。
没有一丁点的粮食,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拼了命吗?但就算拼了又怎样,那仅仅是一个结局------多一具中国难民的尸体。这难道就是我们的借口,笔唰唰地写,却激起一阵悲伤。仇恨或许会在心中发芽,但你总会告诉自己匹夫之勇的结局以及忍辱负重的结果。我们都在开脱,开脱那些鲜红的错误,文绉绉的借口掩盖不了我们屈服的记忆。你可以直抒情怀在笔中清香地爱国,但你会在饿死前为国捐躯吗?你不确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谁一般。
渐渐地,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包袱,它是岁月的遗物。岁月在我们的脸上划下一道道痕,渐渐地,成了华丽的伪装,我们端着酒杯,像视频中那些洋人一样,豪华的酒馆,漂亮的礼服,一切都那么刺眼。我们还在笑,还在闹,笔墨交织的世界都装上了它华丽的伪装。我们卸下来无知,换上了岁月的心机,映着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难。
在我们还在喝着咖啡赏着戏时,他们在逃荒,在我们寻找生的理由时,他们还在生死线上挣扎,挣扎着逃命。我们不懂他们,他们亦不懂我们。串着字字的清香,衬着他们的苦难。衬着我们的无知。问题总会出现,愿你我安好。来了,就各自安好。

《一九四二》观后感1200字


《一九四二》观后感

我的脑海里还浮现着最后失去所有亲人的财主老范心如死灰的那种绝望的神情。也将永远忘不了电影呈现的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发生的这一切。

荒凉的乡村路上,臃肿的灾民蹒跚前行。路上风雪漫漫,随时可能饿死在逃荒途中,带出来的牲口都已充饥,有人典妻卖儿,有人暗自庆幸。为了填饱肚子,尊严的底线在这条路上低到乌有;日本的飞机几次轰炸,慌乱中自己的战士也会顺手牵羊以强欺弱;不可想象的世界,人吃人,狗吃人。

影片一开始,是一群饥饿的民众跑到财主老范家,想混口饭吃,不料东家欲报兵。一场打斗开始,死伤无数,老范的家被烧,儿子被杀,粮食财物在混乱中丢失不少。一边是被侵犯的无辜财主,一边是饥饿的可怜灾民,该同情谁?怜悯谁?

财主老范带着妻女、怀着孕的儿媳和一个长工走上了逃荒之路。在万千的灾民中,老范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俗话说,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别人早已断炊断饮时,他们还存有不少粮食。看到家里原来的帮工卖女,他也有恻隐之心,周围人看到他施舍小米一个个都充满期待,可惜逃荒路漫漫,灾民无数他一己之力无可奈何,只好说是借给他们。

家财被溃军抢走,粮食一点不剩,原来养尊处优的他竟合伙偷驴,不幸驴走丢,肉没吃成反丢了帮工性命。女儿娇生惯养,逃荒路上仍带着一只猫,宁肯自己不吃也要喂猫。儿媳产后失血过多又受了风寒,没多久便去世。妻子勉强支撑,到洛阳时也走了。大年三十,有人来灾民区买人,女儿说是受不了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其实是想用自己换来一些小米让父亲活下去,她自愿让老范卖了她。他们一心想逃到陕西,结果到陕西境内了,老范唯一的孙子却窒息而死。现在是真正的家破人亡。原来充满希望,想象着白手起家东山再起的老范心如死灰,只愿死的时候离家近一点。路上遇到一个刚死了母亲的孤女,认她做了孙女,以后两人相依为命。

小安是一名传教士,笃信上帝。看到老范家破人亡,说是他没有信仰,没有听从上帝的旨意。逃荒路上,他一直在劝说灾民信教,为死去的灾民做弥撒。在他的心中,上帝是最崇高的。一路上他看到流离失所的灾民饥寒交迫,日本的飞机毫不留情的扔下炸弹,软弱无力的灾民被欺压,在这些灾难面前,上帝似乎没有帮上一点忙。见到神父梅甘时,他不禁说出他的疑问,这里发生的一切上帝都看得见吗?既然能看见为什么什么都没做?上帝如果都不过魔鬼,那信他有什么用?心中的信仰在现实面前奔溃。其实信仰只是内心的一个支柱,它并不能对事情的发展变化做出直接的帮助,只能让内心平静,增加面对一切的勇气。

花枝是一名普通的农妇,有着自己一直守护的东西一双儿女,跟着丈夫带着婆婆出来逃荒,她从未喊过苦叫过累,只是不愿孩子受到伤害。婆婆病重,丈夫欲卖了女儿换点粮食,她宁肯饿死也不放弃女儿。怕自己走后一双儿女没人照料,她主动提出嫁给老范的长工拴驻,又让栓驻卖了她换点粮食带着自己的孩子讨条活命。走之前,她看到栓驻的棉裤破败不堪,又让他换自己较好的那条。她尽了一个母亲的全力!

白修德是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亲眼见证了不可想象的灾情的严重。他的食物和毛驴被人抢走也不在乎,他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了许多照片,到处奔走请求国民政府救灾。面对自己束手无策的状况,他只能对神父梅甘说说自己的观点:有人死去我可以接受,让我无法接受的是那么多人颠沛流离,政府却没有任何救援。

在这条逃荒路上,温情已无计可施,灾难让太多人变得麻木,感情变得淡薄,饥饿激发了最原始的欲望,每个人心里都想的是自己和亲人安好,别人如何无所谓。所以就出现了老马这样投机的人,老马原来是县衙的伙夫,在逃荒路上做了巡回法庭的庭长,在他眼里这场荒灾挺好,他只盼望着在这场灾难中折腾些成绩,希望在灾后可以升官发财。没想到后来日本兵来了,他仍旧是一介伙夫,还得夹着尾巴做人,将尊严踩在脚下。

灾难面前,人性的善恶一览无余。真正让人感到的悲凉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灾难中温情的缺失与道德的沦丧。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前次课上我们观赏了《一九四二》,感触颇多,却不知改如何提笔。观影之前,当“逃荒”,这样单薄的字眼出现在面前时,或许我们大多只能像剧中的小女孩一样把“逃荒”理解为“没有吃的了,不愿意饿死,出门寻吃的”。虽说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这样的大灾荒,没有饿过肚子,没有吃过苦,但剧中所反映的却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当时灾荒和抗日战争同时发生时,河南人民民不聊生的状况。形势所致,政策又将如何呢?

影片这样描述了整个剧情:老东家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拉着粮食,载着家人,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躲灾过程中,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到慢慢失望,最后绝望。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而最让我觉得煽情的是影片最后“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阳光下洒满了希望。

影片《一九四二》分别从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四个不同的视角诠释这场了灾难:国民政府方面,与高层彬彬有礼却冰冷虚伪的外交辞令相比,影片中国军军官的那句“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顾全大局”的哀叹或许更能解释当局的抉择与灾区的人民悲惨命运;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都从人道主义出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救灾民,只可惜他们的力量和方法远远不足以解救饱受战乱、灾荒蹂躏的灾民;民众方面,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

回首曾经这样的灾难,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现实。

或许,我们更多的会说“以史为鉴”,可“鉴”又谈何容易。时间会拭去人们心头的灾难所带来的悲伤,会抚平历史的疼痛,会揩去社会中的那些不美好。但,鉴史,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1942的大灾荒,虽说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但人为因素在灾难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对自然的保护,珍惜和保护环境其次,政府应该顾全大局,关注民生;人们自身应当珍爱生命,互相尊重。

再多的“借鉴”,也不如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一九四二》,让我们更爱生命。

一九四二:吾国吾民观后感


《一九四二:吾国吾民》是一部由蔡小团导演的纪录片,由张国立、张默和徐帆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战争,杀戮,饿殍遍野的饥荒

如果你没有亲历过那个饥荒年代,或听父辈或祖辈长者们提起,详细述说过你一定以为,这只是一部影片。

一千万人流离失所,三百万人成为饿殍。生命在灾难和战争的杀戮之中,渺如草芥,仍努力求存。人性在生存的重压碾压下,仍有承担和坚守。

我只想说,再真实的历史,都会有人遗忘;有些真相,永远会超乎你的想象;再优秀的作品,都会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在瞎喷。

这是一部让人灵魂颤栗的影片,不仅仅因为它还原了历史血淋淋的真相。

现在知道国军为什么会败了吧?先是国军军官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好不容易可以合围日军的时候,蒋介石命令撤退,然后蒋介石拿定主意弃灾民于不顾,反正p民饿死了国家还是老蒋的,军队饿死了就没人替老蒋抢地盘了,结果却是日本人给灾民一点粮食,灾民帮着缴了国军的械,蒋介石首鼠两端,被老外揭发灾情了,又开始装模作样的救灾,可是又三心二意,结果就是饿死一大批人,国内失人心,仗又打输了40万国军败给了6万日军,国际上被人看不起,开罗会议不带他玩了,蒋介石这个废物确实是什么都干不好,仗又打不好,国又管不好,还整天在日记里骂这个骂那个,最好世界上全部人都比他还蠢就好了,那么他就能够当大王了,这种废物难怪最后失败到小岛上去了。

幸好,之后中国人的国民性已经有大的改观,但是也不是高枕无忧,如果中国国民回到当年那种麻木仅仅追求活下去,没有尊严,没有信仰,那么中国还是回再次()发生那种可怕的人祸的。电影中,灾民们为了一口饭吃可以不要尊严,为了赖活下去可以当狗都无所谓,所以几十万中国军队和几百万中国人可以被几万日本兵撵着跑丧失大片国土,相反同一个时代的苏联人,可以打出斯大林格勒这样的顽强的仗,德国入侵苏联,结果德国国土被苏联占了,日本入侵中国,结果日本国土没什么大问题,日本人所以照样不怕日本人。

所以当你骂日本人的时候,想想自己,你会否为了吃一口饭,为了一个好玩的日本相机、为了便宜省油的日本汽车,会自欺欺人的说,买日本货没什么,人家东西好,然后什么原则都不要了,自己给自己开脱,就如1942年时那些为了一口饭什么骨气都不要了卖儿卖女甚至舔着脸向日本人要饭的中国人???中国就是这类人太多了,所以日本人才能那么容易的欺负中国,而同一个年代的俄国,由于俄国人有信仰,爱国而团结,为了信仰、国家和民族甘愿牺牲自我,所以俄国人最终痛快的报复了侵略者德国人。

你或许对很多现状不满,或许对中国很多情况不满,但是,先问问你自己,你自己做好了么????你是否还是1942年那会儿的一个典型的自私自利的中国人????

这部片子让我觉得痛心。很沉重!

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是一个吃不饱的民族,是一个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古文明之邦,是一个不讲求同胞血脉的民族!让人愤恨!

一个简单的小老百姓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无助,被敌人打,被同样落入困境的同类排挤,被自己的武装(也许在几天前才被抓的丁,都是农民),被非本地人的歧视,甚至是自己同胞的子弹打在脚边嗖嗖作响,为什么?怎么了?

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极度的情况下才能更显得人的属性的重要性。但人没有了肌体,没有了口中的一点点食物,还谈屁的廉耻,屁的民族,屁的贞操,屁的一切?人之将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将和我没关系了,我还谈什么礼义,为啥日本人都能意识到给灾民粮食,让灾民拿起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同胞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呢?人们是不是在心底并没有对异族有多深的愤恨。而充满仇恨的是自己的同胞!

中国这水太深,太浑,漩涡太多!哎

另外还有一个,为啥导演要找一个叫白修德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片里还是个分量不小的角色,是想说明第三方看到中国。但是不需要这么重的戏吧,这是与世界接轨的产物,金陵十三钗里也是老外咋咋咋的。都怎么了,没有老外讲不清事实》?还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世界文明水平接轨化程度很高了当时已经!不是说和老外有怨有仇,是没事干就拉几个老外过来说英文让人觉得很不高明!是觉得放字幕说英文能去国外拿大奖?

哎,中国的电影人

在看这本片子之前,特地不去看影评,好片子,最好用全空白的心去发现和肯定。一部好影片的会从头抓住你的心,深陷其中,直到结束走出影院,还会一直恋恋不舍。记得20年前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曾让我看完两个小时后还在那个剧情里出不来。如今,感觉老谋子已江郎才尽,而冯小刚却以每年出几部贺岁大片稳坐国内名导演的头把交椅(至少在我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他读懂了这个市场,迎合大众口味,每年持续不断制造出很有时代潮流和商业价值的影片。更重要的是他的文艺片不仅仅是在艺术渲染、人物刻画的独特视角,更有时代大背景的烘托,记得多年前的《夜宴》是他第一次尝试拍文艺片,其拍摄手法不逊于老谋子的《英雄》,《英雄》用红色渲染了气势与正道,《夜宴》用红色烘托冷酷与计谋背后的真爱,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性情的多面性和晦涩情感被冯小刚拿捏得淋漓尽致。没想到,这次他用蓝灰色调把中国在《一九四二》的苦难真实再现。

《一九四二》讲述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事家和正直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中原河南爆发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故事以狡猾、精明、富甲一方湖南封建地主老东家在1942的隆冬经历因灾难落入赤贫,经历300多天的逃荒,亲历亲人失散死亡的记录。其遭遇是当时3000万饥民因战乱落荒而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缩影。

我很难用文字描绘这样的饥饿:进过洋学堂的少女带着心爱的书本和猫咪被父亲硬拉扯上离家,一路烧掉书本,宰了猫咪熬汤喝,最后愿意为了在年三十给父亲换5升小米,让自己不在继续逃荒,宁愿把自己卖进窑子。这一步不是一次性走到的,是饥饿吞噬了她的骄傲、自尊、怜惜、欺辱。我也很难用语言描绘这样的亲情:一起逃荒的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和年轻男人,妈妈为了给孩子换来4升小米,先嫁了那个年轻男人,把孩子交给这个唯一可能托付的男人,然后把自己卖给外乡人。临走时,都没忘把身上不是那么囫囵的棉裤换给年轻男人穿上,这是影片最出彩的一幕,细节决定品质,整片扬着土黄色枯草的草垛里,两人互相交换了下半身唯一的一条棉裤,一条已千疮百孔,一条略微严实些。这是无奈中的最后关怀,是一夜夫妻的长久牵挂。人走到绝处,只要有一限生机,求生的欲望就越强烈,哪怕骨肉分离,只要绝处逢生。

它似乎在传达一些这样的信息:国难当头家园难保,囤积的财富可以一夜之间付之一炬,而创造财富的能力,哪怕在一贫如洗时还是东山再起的底气。所以老东家跟长工磨树皮吃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找到落脚地,凭我的精明能干,照样能置下地产,当我的财主。让长工不由自主地应和:那我还给您当长工。于是逃荒的路变得有了一丝曙光。这是封建社会以土地依附的的生产关系,有它存在的自然与合理性,不就像我们现在的老板与员工的组合?不同的只是一个经营土地,一个经营市场。现代版的逃荒就好比温州老板跑路,国家面临大经济萧条,家庭资产缩水再所难免,市场投资减缓,需求减弱,产品滞销,紧接着就是资金链紧缺,投资额与市值差距越大,市场敏感度越高的企业,很容易面临大饥荒,大老板因资金无法运转,资不抵债现象乍现,一夜之间企业破产,老板开始逃荒。

《一九四二》在这个经济的深秋里播映,是不是还有此等寓意?不过,影片还是最真实描述了苦难的中国人的生存底线,不是饥饿,不是政府的熟视无睹,欲盖弥彰,不是从云端掉入谷底的失重。老东家在唯一的儿子死的时候,伤心过后就毅然带着家里的女眷混迹逃荒行列,那时他有心爱的女儿,老伴,孕育着孙儿的儿媳,他有求生的欲望和肩负的责任。当老伴、儿媳相继饿死,女儿为了不被饿死诀别于他。他依然紧紧抱着刚出生的孙儿坚强地求生,那是他的生命还有延续的后代给他活着的动力与希望。然而当孙儿在他躲避枪子太紧的拥抱而被闷死时,他就不能活了, 逃荒没有结束就厄然而止。没有亲人,我还活着为啥?老东家绝望地道出中国人的生存底线,亲情!有了它,就有了寻找幸福的意义,哪怕它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每走一步就离它靠近一步。这就是生存的最好方式。因为有亲人,就有分担与分享!在这经济凋谢的冬季里,《一九四二》大概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吧。

中国往事——《一九四二》观后感影评


中国往事——《一九四二》观后感

冯小刚的片子我一般都会看,继表现友情的《集结号》与表现亲情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表现的是国情,与调侃味很浓的《非诚勿扰》系列,冯小刚这类片子要大气很多,严肃很多,有深入灵魂的东西,让人看后很沉重,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在看《一九四二》之前,我在教学楼过道里看到一个孩子在问一位数学老师“1942年抗战结束了没有?”因为大家都认为这部片子一定是跟抗日密切相关的,我在凤凰网上搜到1942年外国人拍到的河南闹饥荒的真实画面,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在啃大树,而我在电影里看到的是人们将树砍下来剁碎了磨成粉煮着吃,冯导大概是不忍实拍啃大树,所以将这个情节艺术化了,由此可见我们透过电影看到的,远不及历史本身真实,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段历史呢?我们长期以来认为河南人中乞丐多,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历史使然,他们是中国的缩影,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悲惨往事的主角!感谢冯导和编剧刘震云,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我们知道1942年的中国内患重于外忧!

遭遇自然灾害不是什么奇特的事,人在灾害面前无能为力也是很正常的,人类有灾难上帝不会拯救,这也是理所当然,没有人能全部读懂自然的奥妙,更无法阻止灾难的产生,但是当灾难产生后,集体的力量,或者说国家的力量可以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一九四二》的主题直指国家的不作为,信息不畅、寻找借口、内部贪腐、依靠外人、各自为阵、、、一句话待民如蝼蚁,弃民于不顾,终于导致兵败如山、退居海岛,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饥饿使百姓卖妻鬻子,人性尽失,更不要想百姓在这个关口会助国家抗日,所以范伟扮演的伙夫投靠日本人苟且偷生在影片中并不可恨,人们为了生存所表现出来的所有丑恶都可以谅解,因为生存是人类的最大要义,无论什么样的政权和组织,如果不关注国民的生存,不解决人的肚子问题,就没办法获得民心,也就无从立国,抗日救国与赈灾救民本来并不矛盾,但是在领袖面前一定要有主次之分,崇尚权力和地位者一定是会以救国为幌子弃民不顾,殊不知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无以为家又何从有国!我妄加揣测,电影被删减掉的部分,一定是日本人为了笼络人心给灾民发粮食而灾民倒戈向国人的情节,如果有这个情节,一点也不妨害主题的表达,甚至更加深刻,因为绝大多数饿着肚子的百姓绝不是舍身取义的君子,道德和尊严在饥饿面前不堪一击,马克思早就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冯小刚和刘震云不过是用电影艺术论证了这样一个真理。

有人会说《一九四二》展现的是历史,回顾的是往事,今天的我们庆幸早已经摆脱了穷困和饥饿,但是请我们不要忘记今天的中国还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比如毕节,那五个在垃圾堆里死去的孩子的家,那些贫困的西部地区,一天只吃一顿饭的学生,中国如今如果还有人因为灾难饿死,或者根本就没有灾难而饿死,那就是典型的政府不作为,那就一定要想想老蒋的下场!

希望一九四二真正成为往事,永不再现。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对影片中的美国记者白修德表示深深敬意,他冒着生命危险关注中国饥民的精神正是上帝所歌赞的大爱,我在凤凰网上看到的一组照片,没准就是这个角色的原型拍摄的,记录历史的方法有很多种,摄影最能还原真实,我终于能理解拍摄埃塞俄比亚儿童因饥饿而被秃鹫虎视的照片的记者,因为受良心的煎熬最终自杀的选择,当我今天再想拿起相机去拍所谓红叶和银杏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可笑,白修德的相机重于泰山因为它承载责任,我的相机轻如鸿毛,因为它仅仅粉饰小资,看过《一九四二》后,我突然没了心情!

《一九四二》观后笔记


《一九四二》观后笔记

《一九四二》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丝毫的亮色,只有绝望,只有绝境里面人无望的挣扎。幸存者也许是幸福的,但幸福也只是暂时的。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又向他们逼迫而来。这次大饥荒,不是只有河南,而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

很少观看这类的似苦,似酸,似辣的影片,但一向尊重历史的哥哥还是硬拉着我看完了整部《一九四二》。直到听完最后的片尾曲,我才眉头紧锁步履沉重地走出了电影院,内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

同情,无耐,一切看似无常的东西在这一刻侵入了我的世界。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当我看完影片,回去后又查询了资料发现,我震撼的仅仅是逃荒者的凄惨遭遇吗?不,不是。我震撼的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的悲愤与悲凉。当时的蒋氏政府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这其中有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有不少人死在日本人的轰炸中,也有人死在了中国军官的枪口上,甚至死在了做饭的锅里。

片中蒋介石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这段话安排在剧中可以说是有画龙点睛之笔,融汇的时机也是恰到好处。也正是这一段话,让我对《一九四二》有了另一种认识。当时,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在生死攸关的绝境中,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故事。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汤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就被煮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先后死掉了。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日本人的飞机对灾民狂轰烂炸,国军又开始了推动,抢车抢粮抢女人,抢劫没有完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

《一九四二》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丝毫的亮色,只有绝望,只有绝境里面人无望的挣扎。幸存者也许是幸福的,但幸福也只是暂时的。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又向他们逼迫而来。这次大饥荒,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

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中。

月度观后感精选 海洋观后感(540字)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在观看作品的时候,我沉浸其中感触良多,我们的世界可能不是一样的,但好作品会让我们找到我们的相似之处,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那么作品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月度观后感精选 海洋观后感(540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洋观后感

海洋天堂观后感90分钟的海洋天堂,像一部温情细腻缓慢而又充满感情的小说,海洋天堂观后感。我以冷眼淡漠的看着前80分钟的一个一个真实的生活细节,毫无动摇,甚至怀疑电影的索然无味,更无一点点感动涌上心头。然而这种感觉,在最后的10分钟内,让近乎无法抑制的泪水给了自己强烈的反击,虽然预料到的结局,却不曾预料到的情感爆发。

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他开心时的笑脸,真诚的双眼,让人温暖。他幸福时修长的手指晃动在空气中欢快的摇曳,他寒冷时手掌渴望得到的真实的触摸感,他害怕无奈时大声的喊叫,他愤怒委屈时不停抽搐的身体以及在父亲身上留下深深地牙印儿,他失落时靠在麦当劳叔叔身上含在眼中的泪水,他自由时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的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昭示了,他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各种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表达,只是他充满了惧怕,所以他选择本能的逃避了世界,逃避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留下孤独的自己,观后感《海洋天堂观后感》。

该怎么说明他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纷乱的世界中只留下了孤单的自己,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难道他是幸福的?可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剩下自己又怎样?有那么伟大的父亲的爱,有海中一直陪伴自己的大海龟,有温暖的阳光,又宽广的大海,难道他是不幸的?影片的最后,看着在父亲坟前蜷缩着身体,有手指触摸温暖的大福时,我是温暖的。

在看到大福自己脱衣服,自己上下车,乖乖的把电视上的小狗拿掉,一步一步认认真真的拖地,自己煮蛋的时候,情感在冗长的沉睡之后,盛大的像自己扑来,眼泪无法抑制,也无法叙说真正哭泣的原因,文字的苍白与单薄被自己深深察觉。那些父母亲在琐碎的生活中给的点滴的爱,只有在一个人承受的时候,才会被自己察觉,才会猛然间醒悟,那些深沉,那些无私是多么弥足珍贵。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自私,发现自己的渺小,发现那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深的亲情。

海洋天堂,一个永远有自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这爱与孤独的矛盾,让我深陷.感觉父爱真的很伟大,父母一切为了子女,无论付出什么都不在乎!感觉父爱真的很伟大,父母一切为了子女,无论付出什么都不在乎.

海洋观后感

一个父亲、一个智障的儿子,组成了一个家庭,儿子已经21岁了,可还是只能重复别人的话,可是父亲,还是很耐心的教导他,执着的精神令人感动。父亲老了,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他也几度想放弃,但他还有信心继续抚养他的儿子,所以他没有放弃。

我想此刻,这样的父亲也不多了,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多了,譬如电脑游戏,下有一例—有一个父亲因为玩了一次网游就上了瘾,害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还有些父亲,天天抱着个破烟头,吸呀吸呀吸,把死人吸活了,把自我吸死了。

别说作为一个父亲,就是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职员,这么执着的精神也难以体现出来。这位父亲一次一次教儿子学说话,有时候,父亲与大福对话,大福没有回答,而是鹦鹉学舌地学了一句,父亲叹了一口气,咳了一下又继续教儿子,一向到父亲去世都是这样。父亲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了邻居王阿姨,还有父亲的老板,之后,他们都愿意收养大福,并且,他们也一向这样教大福。

有一些事,看起来虽然很难,可是也有“铁人”愿意为其持之以恒,正如书中的父亲—为爱坚守。

海洋观后感

今天我和妈妈去极地海洋世界,这是青岛最美丽的海洋世界。

我和妈妈刚从飞机上下来,便看见一座巨大的建筑矗立在蔚蓝的大海边。当我们进入极地大厅时,印入我眼帘的是一个雪白的世界。

我看见可爱的企鹅左摇右摆,好像在和我打招呼。北极熊站了起来,伸出白胖胖的小手,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冰山积雪,雪花飞舞,我一下子仿佛进入了冰冷的南极。

动物表演大约在中午12点开始。当表演开始的时候,妈妈带我去表演大厅观赏。进入大厅,我迫不及待地坐了下来。第一个出场的是海豚,它的皮肤看上去软软的、滑滑的,我想:摸上去肯定会很舒服。它在水上表演呼啦圈,还有人鱼一体的表演非常精彩,全场响起了阵阵掌声。接下来出场的是帕特先生的乐队,这支乐队里有打鼓的、弹琴的、唱歌的,好玩极了!

那里的白鲸有多么可爱;那里的鲨鱼有多么凶猛;那里的北极熊有多么强壮。

极地海洋世界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让我有一种真正探索极地的感觉啊!

海洋观后感

今天爸爸带我去看电影《海洋》,爸爸说带我看这本电影是为了让我更多的了解海洋知识。

电影开始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我疑问的说:“爸爸,海洋里怎么有这么多生物啊?”

“是啊,地球的表面有70%都是大海,海洋里资源非常丰富,有鱼类虾类有贝壳类还有海洋植物,大约有20多万种呢”爸爸回答。

“为什么小鲨鱼都会被其它鱼吃掉啊?”我又奇怪的问。

“恩,地球上的动物都是这样,弱肉强食,强者生存,鱼虾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命运,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

电影还放了人类为了吃鱼翅,把鲨鱼的的尾巴和鱼鳍割掉,然后把鱼扔到海里,可怜的鱼失去了尾巴和鱼鳍后不能再游泳,痛苦的沉到海底,最后死亡……。

当看到沙滩上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海龟,在爬向大海时候,被天上无数的海鸥一只只吃掉时,我伤心地说:“小海龟真可怜,都快被吃光了”。

“是啊,海龟现在都濒临灭绝了,能长大的海龟数量很少很少,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

这本电影告诉了我们,人类要爱护大自然,和海洋生物和谐共处,这样我们的地球才会更美好!

海洋观后感

暑假我和姐姐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一路上,青山绿水还有五颜六色的花朵,景色美丽极了!

抵达北京的第二天,我们去了海洋馆。海洋馆的造型新颖别致,远远望去像一只蓝色的大海螺。走进馆内呈现在眼前的是触摸池,全长36米,象征着曲折的海岸线。在这里可以亲手触摸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有可爱又漂亮的红螺,还有顽皮淘气的七角螺。池里的海洋动物色彩斑斓,灿烂无比。我还摸了可爱又漂亮的红螺呢!

我们跟着人群来到了海底隧道,好象进入了一个五彩的万花筒,仿佛站在大海的中间。各种各样的鱼在我们身边游来游去。我兴奋的指着这点着那,绚丽多彩的是小丑鱼,银白色的是竹叶鱼,五彩斑斓的是箭鱼数不胜数,看的我眼花缭乱。最引人注目的还得算是那两只千岁大海龟。他们俩好像是水中霸王一样,带领小乌龟宝宝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玩耍。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海洋剧院,到了这里,我兴奋的看者海洋动物的表演。海狮一会模仿笨拙的海豹,一会儿向大家宣传环保知识,鲸鱼顶球惹人喜爱。海洋动物们个个身怀绝技,不一会儿就把小朋友逗的哈哈大笑,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海底旅行。

海洋观后感

近期,我观看了电影纪录片《海洋》。它主要拍摄了许多美丽的海洋风光和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记录了这些生物是如何生存的。大海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们才是大海的主人。但后来,无知的人类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大量地捕杀海洋生物,使它们大量死亡,甚至灭绝。如今,我们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他们的标本。

通过观看《海洋》,我深切地体会到海洋的各种美,有风平浪静时的柔美;微波荡漾时的灵动;蓝不见底的深沉;甚至感受到惊涛骇浪时的震撼……影片中庞大的沙丁鱼群遨游于海洋深处时的壮观;成千上万只海鸟如箭雨般扎入海中捕食时的雄健;成群结队的海狮为了避开敌人的追赶而四处逃窜时的惊慌失措……这一切既是海洋生物的喜怒哀乐和悠闲自在的生活,又是它们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我们人类无法改变。

然而,人类何许是受到了美食的引诱和金钱的.驱使。不断有大型渔船驶入海面,他们撒网捕捞掠杀各种鱼类。它们血腥地割取鲨鱼的鱼鳍后又将伤痕累累的鲨鱼扔回海里。鲜血染红了大面积的海水,奄奄一息的鲨鱼经过垂死挣扎后沉入海底死亡。渔船离开时他们将大量生活垃圾抛入海中,对整片海洋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众多的海洋生物已濒临灭绝。影片中让我震撼的一幕是渔船飞速行驶,却被突然掀起的巨浪打翻,缓缓沉入海底。这是对人类的警示,告之人类如果不遵守自然之道必然会招来灭顶之灾。因为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0%。可以说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更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我们只有保护好海洋资源,保护好海洋生物,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自己。

海洋观后感

1月18日上午,爸爸带我和弟弟一起去湖南大剧院看《海洋朋友》的电影。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十分感动。

电影述说了小学生小齐与海洋生物琪琪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因为小齐和琪琪一样,父母都不在身旁,孤独寂寞的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之间的友好,使他俩形成了心灵感应,琪琪最终能开口说话。小齐的两个好朋友和琪琪交了朋友后,也形成了心灵感应。生活在海洋馆里的琪琪越来越思念父母,思念家乡,渴望回归自由。有一天,它竟然撞向玻璃幕墙,伤得很重。小齐决心帮助琪琪回到大海,求助于爷爷,最后让琪琪参加了野生训练班,学会了在大海中生存的本领,重回家乡。

这部电影告诉了我要保护动物、关心动物、善待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我觉得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不论是孩子失去父母,还是父母失去孩子,都会同样的伤心。世界上的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父母,需要父母教会捕猎技术,掌握生存的本领。没有父母教会它们这些本领,它们的生存就会十分困难。我们人类有人类的世界,动物也有自己的世界,人类不要到大自然中去抓动物、伤害动物,不要去侵犯它们的世界。

推荐!小马王观后感(540字)


观赏一部影片,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我想您对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观后心得,我们也许会因为一个作品将彼此的距离拉近,感受这你我之间的共同点,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推荐!小马王观后感(540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马王观后感【篇一】

在钱老师推荐下,我接触了《小马王》这部电影,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小马王》是一部老片子了,但看完后对它大大改观,影片非常值得看,音乐也很好听,是一部非常棒的动画片。

《小马王》主要讲述了一匹小马如何成为真正马王的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马的马王生下一匹小马,这匹小马活泼可爱,很讨人喜爱,渐渐的小马长大了,继承为新一代的马王,就是小马王。有天夜里小马王看见峡谷那有亮光,便向那里奔去,谁知那里有人,小马王为保护家人不幸被捕。后来它得到一个好心人的帮助,终于逃了出来,又被好心人带进了村子。之前那一帮坏人来攻打村子,小马王为保护一匹母马不幸再次被捕,但是小马王努力抗争成功脱险,最后小马王带着母马回到马群,成为了一匹真正的马王。

我觉得小马王的品质在于善良、勇敢、不向命运低头。善良在于为了别人它愿牺牲自己;勇敢在于它愿和有枪的坏人做斗争;不向命运低头在于它多次被捕却没放弃自由。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成为小马王那样的人,善良、勇敢、不向命运低头。

小马王观后感【篇二】

这天下午平面设计课,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富有丰富感情色彩的电画片--《小马王》,一匹向往自由的野马的非凡经历,从被捉。抗争直到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最终得到了自由的故事。画面色彩绚丽。气势磅礴,情节曲折。另人感动,影片讲述的是一匹野性不羁的野种小公马,在无拘无束地穿越美国西部的冒险经历。小马初次与人类接触,对人类的危险毫不知情,不幸被白人捉住,但没有一个人能够降伏得住它,之后小马在年轻、勇敢的土著人利特尔-克里克的帮忙下逃了出来,然而,小马并没有因此就让利特尔-克里克骑在自己背上,甚至利特尔-克里克大打美人牌,把一匹漂亮的母马雨与小马斯比瑞特栓在一齐--这也没能让小马向他屈膝。但与白人不同的是,利特尔-克里克尊重生命,他完全理解小马渴望回到自己的`马群,回归自然,寻回自由的决心,并被这股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打动,于是他解下缰绳、打开栅门。影片始终贯穿的主题是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压迫的反抗,并恰到好处穿插亲情、感情、友情于其中,使得片子情景交融,催人泪下。其实,一部真正优秀的动画片,会使你模糊它是否现实还是浪漫,甚至使你忘记那是一部动画片,而成为你内心深处永远的珍藏。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折磨,抗争,还有来自淳

朴的印地安朋友的友谊,还有一段深厚的感情。他那从不放下自由的心灵使他成为了那美丽的草原上的真正的英雄,甚至连他的敌人也要对他尊敬。最后,当他和心爱的伴侣在广阔的天地下驰骋的时候,你会由衷地感到那自由在空中弥漫。

小马王屡次被警官追捕,每回都是惨遭时,我们班女生个个在惨叫,个性是我,都快哭了,连动物都有这么浓厚的亲情、友情和感情,而我们人类是呢?亲情、友情和感情是否都能像它们一样能谐和呢?

小马出生于完美的大自然高原中,那里的生活自由,和谐。每回被逮捕时都想方设法地死里逃生,它不想做别人的奴隶,因为它想念它的妈妈和它的伙伴,还有一个从小一齐长大的鹰。每当自己身处险境的时候或远离亲人时,都会十分想念亲人,朋友。从它的眼神和表情,真的好感人。

小马王观后感【篇三】

刚刚第N次看完了小马王,这是一匹野马从自由到被圈禁,又重获自由的故事。一匹吃惯了山野间清脆野草的马怎能咽下马槽里的饲料?一匹习惯在青山绿水里自由奔跑的马怎么会允许人类骑在背上?何况,它是马王,有着寻常马不可超越的气势、执着、信念。

野马王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它无意中发现了远方的一处火光,于是它准备一探究竟。没想到被人类捕获,送到了专门训练马的人类的地盘。可马王不允许任何人骑在自己背上。就在军官要杀掉马王的时候,一名被抓获的印第安人救了马王并一起逃走。印第安人最终放了马王,但军队突然攻击印第安部落,马王救了印第安人一命,后来又被军队抓住,送去拉火车头,又用自己的智慧逃脱,最终和印第安人的马小雨回到故乡。

信念是无法驯服的。马王因为有自由的信念而坚持不交出自由。你是永远无法被驯服的。印第安人对马王说。但马王是有灵性的,它知道谁对它好,谁对它坏。不愿意被驯服不等于永远对人类充满敌意。军官和士兵是在虐待它,所以它一定要报复,但印第安人没有强迫,还救过它,但这也不代表马王会因为与印第安人的友情而被驯服,什么都阻挡不了马王向往自由的心。

小马王观后感【篇四】

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它被驯服后是人类的好帮手。可是,马也有自己的野性。常年生活在外的野马是很难被驯服的,它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匹马。

野马史比瑞特在野外和他的族群过着快乐的生活,当他第一次遇到人类的时候,就被他们抓去训练成战马,可是他们怎么训也训不成。于是,长官决定不给它食物和水三天三夜。但还是没成功。幸好善良的印第安小男孩救了它,还把它带回了自己生活的地方。它在那里遇到了同胞——斑纹母马小雨。它是回家呢还是留下来呢?史比瑞特一直没想好,因为它深深地爱上了小雨。印第安小男孩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决定让它们俩去大自然。就在史比瑞特刚刚与小男孩告别的时候,那里就遭到了骑兵的袭击。后来,他们不仅战胜了骑兵们,还用自己的举动征服了长官。

整部电影里,马都是不会说话的。但导演却用音乐和表情表达了他们的心情,真令人佩服啊!

小马王观后感【篇五】

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小马王》,有一个场景很令我震撼。

我叙述一下因果:那是在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时候,一群野马中就有我们的主人公——小马王。这匹马桀骜不驯、狂野,却不幸被美国人抓去,在美国人的军营里,许多军人妄图骑上他,可是小马王都把他们甩到地上了。后来它遇到了一个印第安人,当一位军官被甩掉后,想要杀掉小马王,这时印第安人挣脱绳索骑着小马王逃出军营……

令我震撼的是,小马王和印第安人被逼到了绝路上——前面有着一条悬崖!印第安人和马望着充斥着死寂的悬崖,这时小马王看着后面的追兵,心一横,潜能被激发了出来,骨子里的血液奔腾着,燃烧着。小马王闪电般地向悬崖边跑去,接着四蹄一蹬犹如一支箭矢般飞了出去,小马王四蹄腾空、动作优美,即使没有踏着龙雀,可那仿佛小马王正在被它的守护神托着或是长了一双无形的翅膀,飞过了悬崖!

最后,草原上一人一马,“他”凝望着夕阳……

我从中感受到:“信任是用爱心去浇灌的,不是用暴力去恐吓。”正是从中流露出的那种人与动物难以割舍的情感震撼了我!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范文(3篇)


下面由读后感大全编辑给您带来的“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范文”,真实的作品名观后感怎么撰写呢?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写观后感时要深入分析文章,才能表达真挚的感受,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范文(篇1)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前次课上我们观赏了《一九四二》,感触颇多,却不知改如何提笔。观影之前,当“逃荒”,这样单薄的字眼出现在面前时,或许我们大多只能像剧中的小女孩一样把“逃荒”理解为“没有吃的了,不愿意饿死,出门寻吃的”。虽说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这样的大灾荒,没有饿过肚子,没有吃过苦,但剧中所反映的却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当时灾荒和抗日战争同时发生时,河南人民民不聊生的状况。形势所致,政策又将如何呢?影片这样描述了整个剧情:老东家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拉着粮食,载着家人,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躲灾过程中,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到慢慢失望,最后绝望。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而最让我觉得煽情的是影片最后“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阳光下洒满了希望。影片《一九四二》分别从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四个不同的视角诠释这场了灾难:国民政府方面,与高层彬彬有礼却冰冷虚伪的外交辞令相比,影片中国军军官的那句“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顾全大局”的哀叹或许更能解释当局的抉择与灾区的人民悲惨命运;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都从人道主义出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救灾民,只可惜他们的力量和方法远远不足以解救饱受战乱、灾荒蹂躏的灾民;民众方面,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回首曾经这样的灾难,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现实。或许,我们更多的`会说“以史为鉴”,可“鉴”又谈何容易。时间会拭去人们心头的灾难所带来的悲伤,会抚平历史的疼痛,会揩去社会中的那些不美好。但,鉴史,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1942的大灾荒,虽说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但人为因素在灾难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对自然的保护,珍惜和保护环境其次,政府应该顾全大局,关注民生;人们自身应当珍爱生命,互相尊重。再多的“借鉴”,也不如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一九四二》,让我们更爱生命。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范文(篇2)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生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范文(篇3)

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喜欢《《一九四二》的观后感(54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