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观后感范文: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看完的以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观后感范文: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影片《卢旺达饭店》的导演特瑞·乔治选择去表现了人们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之时的行为、神态和心理,重点刻画了保罗行为变化后的心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1

这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屠杀,发生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没有政府的力量,也没有联合国的援救,任其民兵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地屠杀······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直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现在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取代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应该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可以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直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2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3

这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十分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此刻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___袭击事件,自杀事件,__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明白,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我不明白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应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样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情绪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忙每一个我们能帮忙的人吧!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4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5

看完影片后,心境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可是却无法找到适宜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可是经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适宜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经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比较,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经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可是明白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向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所以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我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可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能够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能够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能够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能够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礼貌、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可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境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齐。虽然最终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期望,可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主角,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能够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日,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可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应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期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到人性、从野蛮到礼貌的发展史。可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礼貌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恐怖分子袭击事件,人肉炸弹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知道,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 《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 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么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心情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助每一个我们能帮助的人吧!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范文一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文革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一: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中午不想睡午觉,看了部电影,《卢旺达饭店》。

现在的心情还不能平复。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它曾经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现在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直也以为,只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军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而在这些力量中,有个中流砥柱,我想可以这么说,他就是保罗。他是胡图族人,原本他可以安稳地过他的生活,但他的妻子是西图族,他的很多邻居是西图族。开始他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但形势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他应该用自己的力量拯救更多的人。是的,他做到了,他利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饭店里的一千多名西图族人和胡图族难民,他赋予了一千多人重生的机会!我想,我应该向他致敬,他是伟大的人儿!

不禁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同样题材的电影,同样是伟大的人,同样值得歌颂!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知道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来,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直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己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篇二: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昨天看《扫起落叶来过冬》时,书中讲种族大屠杀的事例深深触动了我,于是紧接着看了“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

真的很震撼人地心灵,人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有哲学家也说过,世间所有万物只有人能做出种族灭绝这种事。看完影片,心久久不能平静。越来越理解平淡才是福。生命真的很脆弱,在动乱的时代,人命贱如土。我设身处地的想想,觉得在绝境中我并非只有求生的欲望,只求能和最亲的人待在一起,平静地走过最后一段时光。

主人公真的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而且随着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得责任感反而越来越强,最后竟强迫将军回去救家人和难民。

片中红十字会也很让人感动,国际红十字会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让我越发觉得有做无国界医生和红十字会成员的冲动。

当年的布鲁斯威利斯的“太阳滴血”可谓第一部深触我心底的战争片。细想国内的战争片子,可能是导演的角度不同,最后给我留下的就只有英勇的解放军,很少有侧重战争残酷的(唯一让我感动地“紫日”“战争子午线”,不知道是不是大陆的)。而很多外国片子,恰恰省略了军人这块,而侧重于战争对于人性的影响、直观的展现其残酷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考。就像中国的历史书只讲了林肯领导南北内战解放黑奴,对于美国发展有很大意义;而林达的书,从美国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角度像我展示的更多是这场战争的不合理性、荼毒了多少生灵,造成了多么不可挽回的悲剧。

我总结了一下,西方人赞扬个人的英雄主义、伤痛集体人性的缺失;而中国赞扬集体主义的力量、忽略个人道德的败坏。

时间已晚,此片就不深谈了,该睡了。OMG,我又是最后一个睡觉的。

篇三: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文革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 ,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每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集锦


当我们花了时间认真观看了影片之后,我们或许会获得新的感悟和见解。这个时候可以将观看作品时的启迪总结成观后感,写观后感时充分联系实际,才能保证观后感有感染他人的能力。栏目小编特意为你呈上“《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天,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但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面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兽性到人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文明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2

看完影片后,心境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可是却无法找到适宜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可是经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适宜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经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比较,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经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可是明白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向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所以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我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可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能够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能够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能够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能够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礼貌、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可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境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齐。虽然最终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期望,可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主角,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能够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日,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可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应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期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到人性、从野蛮到礼貌的发展史。可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礼貌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3

这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屠杀,发生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没有政府的力量,也没有联合国的援救,任其民兵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地屠杀······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直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现在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取代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应该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可以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直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4

怀着复杂的情绪看完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这哪里是电影呀,这明明就是一个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电台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当卢国总统的座机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到达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忙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其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在此后的100天里面,阳光明媚的卢旺达共有91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取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我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5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可是谁来救他们?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

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x”呢?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

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

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6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此刻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向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7

中午不想睡午觉,看了部电影,卢旺达饭店。

现在的心情还不能平复。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它曾经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现在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直也以为,只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军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知道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来,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直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己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8

听老师介绍电影资料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情绪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向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

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只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我的潜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但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职责,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用心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但是应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应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状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回到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杯具。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明白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只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更是一种种族歧视。他们同样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利,却因为皮肤的颜色让白人如此歧视,活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痛心!

那种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忘记了世界上还存在的温暖和完美,他们全部转化成民族仇恨然后拿起屠刀砍向自我的同胞,酿成历史性的惨案。我期望这样的民族事件不再发生。他们为什么不能用心对待民族意识呢?正如我们国家此刻一样,能够宽恕,能够平等,能够友爱的相处。整个国家的民族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象,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9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0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1000字


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写观后感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写作品观后感有哪些格式上的要求?您对写好作品的观后感一定充满兴趣吧!为此,读后感大全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1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2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3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此刻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向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4

这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屠杀,发生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没有政府的力量,也没有联合国的援救,任其民兵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地屠杀······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直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现在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取代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应该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可以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直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5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可是谁来救他们?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

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x”呢?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

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

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 篇6

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一)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文革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二)

看完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感觉心里很沉重,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种族的不同,利用民族的情绪煽动,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胡图族整整杀害了图西族一百万人啊,尸体都无法处理了,画面中的人已经和秋天飘落的树叶一样,生命如此的脆弱,尸体堆满在河边湖边,房子被烧掉了,疯狂的人群挥舞着砍刀叫嚣着。

饭店的经理保罗一个胡图族的黑人,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保证这里的民众的安全,求助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为了大家的安全,放弃了自己可以逃出漩涡的机会,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饭店冲进叛军就跳楼避免羞辱,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的死亡的危机,生死的煎熬和恐惧让避难在饭店的图西族人受尽了心灵的折磨。

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跑到哪里去了?只是在作壁上观啊,连个真实的报道都没有,保罗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却拯救了近千人的生命,一个类似纪实性的故事拍摄的平淡却很真实,没有过多血腥的场面,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却很震撼心灵,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人的生命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很心情很灰暗,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如何找到社会和自我的平衡点,如何在短短的2万多天里面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何才能生活的无怨无悔,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一个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广义的命题深深的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上下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每个人的看法答案不尽相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魅力,也许。

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1000字模板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敬请访问。

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 篇1

看完影片后,心境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可是却无法找到适宜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可是经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适宜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经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比较,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经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可是明白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向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所以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我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可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能够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能够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能够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能够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礼貌、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可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境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齐。虽然最终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期望,可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主角,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能够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日,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可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应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期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到人性、从野蛮到礼貌的发展史。可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礼貌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 篇2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 篇3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电影观后感:高中生孔子电影的观后感


这部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时,孔子为了理想在诸侯割据、相互征战的混乱时代四处奔走,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事情。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1

孔子,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儒家的始祖,他的名字被代代相传,就算是读书不多的都能很大声读音正确地说出孔子这个伟大的人物;但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一些思想理论却知之不多。这部影片上映于20xx年,那时的我正是在努力学习,为将来考大学做着准备,但却对于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修习甚少,更不用说去了解、观看一部这种类型的电影了。虽然电影中的一些布景等与史实不甚相符,不能完整准确地呈现出那个历史时代中的一切,但也有它可取的地方,它更直观立体地让我们走近了孔子,只是纸面上不能给予的。

如果说,在孔子身后,他堪称是极备衰荣的话,那么,在孔子活着的时候,却是备尝坎坷艰辛的。正像人们所形容的,“真正圣人临终未免也要叹一口气”,孔子正是抱着壮志未酬、“天下无道,莫能宗予”的遗憾而抱恨终天的。然而,也正是这一条多艰的人生之旅,鲜明地反衬出了孔子坦荡、执着而又中庸,集仁、智、勇于一身的生命形象。

孔子在鲁国从仕时,做过中都宰、小司空和大司寇等职位。数年之内,孔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期间颇能体现孔子之智慧与勇气以及政治才干的事件在影片中都有反映,如峡谷会盟、堕三都。在看到这些时,我不禁为孔子拍掌叫好,但同时也为他深深的担忧,因为孔子当时已经触犯了当时的权贵。果不其然,鲁定公最后还是中了离间计,孔子的治国措施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随着君主的疏离和季孙斯的挑拨,孔子随后开始了生命历程中悲壮而又执着的一幕——周游列国。可见,政治斗争自古就已存在!

影片中令我感动的其中一个镜头是孔子被迫出走时,他的弟子们得知消息之后赶来誓要与夫子共进退。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一位怎样的夫子啊!我想,在生活上、在学习上,孔子必是做到了面面俱到的教导和指引,必是付出了许多真诚,才会换来这一切。

颜回死的过程是我最痛心的。我记得,就是这个好学的颜回,在陈、蔡绝粮、同学们大都有怨色的时候,站出来给了老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发表了“大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的铿锵之言。就是这样一个得意门生,最后死在冬天的寒冰、寒水之中。这里虽然与史实不符,但反映出了颜回爱书之切!痛哭失声的孔子边哭边诉:“噫!天丧予!天丧予!”我想,他是在为颜回的早逝哭,也是在为失去一个学生、朋友、同志、知音在哭。我曾经反复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吸引力,能够让数千学生长期、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没有钱财,也没有官位,可是学生们能够把青春把生命都掏给自己的老师。即使在老师去世之后,学生们依然将一种深厚的热爱放在老师的身上,维护他的人也维护他的学说。这已经高高的超出了利益关系。是老师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学问,是老师博施济众的仁爱的精神,是老师丰富多彩、满溢着人性之美的人格魅力在如春雨一样无声地灌溉着学生们,也如太阳一般照耀着学生们?

我想是的。因为——

“爱人者,人恒爱之!”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2

看完《孔子》,只记得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许可能加上一句:虽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内求的信念,是反求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许,无为方能无不为,但无为而非不能,无用安知不是大用。为何在乎结果,而非过程,无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无因而无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点方可达到B点,无起点何来终点,无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证明,有因无果,那是勇气,无因有果,那是荒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撑果价值的艰辛。

也许,两点之间,直线不是最短。我们的意志和良知告诉我们,我们是有选择的自由的,能负责任的,可是我们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经验中却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们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们的生命最终也要服从因果律?以前我们提“曲线救国”,由于直线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这样理解,两点之间,是不是就可以说曲线最短。遇山遇水,我们搭桥铺路,甚至挖隧道,从经济学层面说,这不是最经济的。路总要随着地势,你搭桥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坏自然。如果我们要达到山顶,是不是也可以搭桥、掘坑?因此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才是伟大的创举。一切伟大的创举总不能置于别人或自然代价之上。

孔子知不能为而为之,实则无畏,因其思想方能流传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讨论其作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许在功利社会的当今,有因无果,不成主流,实认愚蠢。因此当今最短这样思想理念,因此成功学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车有房有美女嫁个有钱人。有人说有钱人就是等有了钱才是人,学好数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钱就能活在天堂,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在于有钱否,再也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了。

如今社会最喜欢树立英雄,因此孔子只能作为圣人。伽利略说过: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因此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为之,实则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良知应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国,谈的是权、钱和关系,因此时代的使命必与之相反,那又有几个人能够明确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因此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因此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通过出生来到这个世上以及这个世界通过诞生而持续更新。也许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历史总不能靠个别人来承担。既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回归孔子儒学不知可否?

孔子最后回鲁国讲学立着,我们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从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标不是把年轻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带入世界的一个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随着教,没有学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说教,但是没有教育也能轻而易举地教,一个人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留给专家和教育局考虑的细节。

其实,教育的要义在于,我们要决定我们对国家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为国家承担责任,是否要让它免于毁灭,由于若不是有新的、年轻的面孔不断加入进来和重建它,它的毁灭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是说来玩笑。强国战略无不是人才战略,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但也不是不无关系的,只是轻重之别。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3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与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_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非常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非常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是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与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是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与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是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4

在先秦时期的百家学术派别中,产生于鲁国的儒家学派是最早的一个学派,也是最大的一个派别。它的创始人就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他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而电影《孔子》则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现出一个有战争、有阴谋、有圣人、有枭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

那正是战火频仍、动荡不已的时期,圣人孔子应世而生。在孔子51岁任职鲁国中都宰后,先后有“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以及齐鲁大战”等战事、争端发生,而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点表现的“四大战役”。“夹谷会盟”的凶险、“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堕三都”的浩壮、“齐鲁大战”的惨烈。看过《孔子》之后,我们的心,都有着太多的感触。

该如何去评价孔子呢?又该如何形容孔子的一生?

在电影中,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漆雕弓被指定陪葬,而他因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时逃跑,终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里。而在朝会上,孔子向君上请求赦免这个小男孩,并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孔子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犀利的攻势,最终战胜了世俗偏见。孔子的爱心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我们,也被悄然感动。

在我们感动的同时,也会发现,孔子不止有着大爱,也有着至高的智慧。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当齐国准备发动队伍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设计的第二方案,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孔子的大智,亦让我们敬佩。

孔子做了太多太多,却终在堕三都时受阻挠而致失败,随后的日子里,鲁国君臣迷于声色,怠于政事,疏远孔子,而孔子最终也被迫离开鲁国。该如何去体会孔子当时那悲痛的心情呢?当磅礴大雨敲打他的身躯时,当他在大雨中大笑声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时,他该是怎样的悲痛?他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孔子终是开始了漂泊的人生,颜回来了,那些弟子们也来了,他们追随着孔子,与他同甘共苦。周游列国,固执的传播着自己那至高的思想与智慧,纵然有着无尽的阻挠,孔子也没有放弃……

该说,孔子是寂寞的,就像南子所说:“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四处漂泊又如何,不被重视与理解又如何,孔子的胸襟与坚持一直都在。

当齐国再次发兵攻占鲁国,年迈的季孙斯想把孔子迎回鲁国。但最终还是只让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那个时候,孔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悲痛,弹琴数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冉求终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而垂暮之年的季孙斯幡然悔悟,希望在临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谅,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鲁国。

我想,孔子是渴望归家的,当他决定启程归鲁时,只希望专心讲学,一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并致力于教育。孔子渴望的,许是自己那无尽的思想智慧得以传播,让周围永远安宁和谐吧。

孔子的一生,是痛苦与无奈的,而面对一生中所经历的挫折,他却没有任何想要放弃的念想,孔子的爱,孔子的智,孔子的坚持,孔子的一切都让我敬佩,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我想,如若他能明白这些,也该欣慰的笑了吧。

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我想,孔子,纵然一生落寞,却也有着让我不得不感动与敬佩的性情。

孔子,你的思想,已成永恒,而你的坚持,也将会是我们想要一直延续下去的……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5

春秋时代,是个动乱的年代,可我们如今仍尊崇的夫子孔丘便是那个时候的奇葩,我对历史本来就是不太了解的,电影《孔子》无疑让我更加了解了史称为“春秋”时代这个名词的真正意义,虽然都知道,一部电影只是一个缩影,真正的历史是现代的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再现的,我们只能根据历史资料以及演员的尽情表演来推断当时的光景,却不能把它当作正在发生的事实,可仅仅这一个缩影,孔子的形象在我心底又激起一层波澜,因为我崇拜他、敬爱他,想知道《论语》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弟子的故事,这部电影从一些角度满足了我的憧憬。

刚开始有种错觉,觉得孔子有点太会装,一开始便受鲁国国君的各种重用,而他态度似傲慢似欢喜,不太懂他为何接受高位的授予,毕竟伴君左右,危机四伏。可了解了当时的政局动乱后,我明白了,他只是想尽心尽力帮助国君,而鲁国国君几近是个空名,下面的三桓、季氏无不垂涎着君主的位子,虽说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他对国家的热爱慢慢推着他向前走,不得不立在一个高度上对抗敌人。

而看到当时几个国家的相处局面时,我并不感到担忧,只是为当时深受其害的百姓感到痛苦,君主们的雄心勃勃并未展现的淋漓尽致,按说历史上的他们都是残酷无比的,可是在电影中,只是通过极少的颠沛流离画面以及人物间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吞并了哪个国家,只留给我们去想象,在这样动乱的时代,孔子依然坚守着他的梦。

电影中有很多感动我的场景,比如到了某国时,未进城门便被驱逐,孔子便坚持在城外的树林里授课,可依然受当地的居民的驱逐,孔子的弟子与百姓发生争执,树被砍倒时,孔子满脸的无奈与辛酸,正如南子说的“天下人不懂夫子的痛苦,是因为夫子的境界之高”,原话忘了,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孔子以礼治国的愿望无法实现时,他的痛苦是旁人无法理解的。

还有一个场景,便是在漫天飞雪时,孔子及其弟子们从冰上过江时,冰裂了,一车的书卷倒入江中,颜回立时跳入江中捞书卷,来回几次后终于冻僵了,没有醒来,我看了后有种想责备孔子的心念,颜回是为了孔子,为了师父的梦,就这样永不再醒来,而孔子内心是会痛的,那么当时应该想办法不让颜回数次回到冷冰冰的水中的,而不是一味地趴在那里叫着他的名字叫他回来,他应该懂得自己最爱的弟子颜回不会听他的,即使是送了生命。接着听闻了子路的死讯后,我真的无法理解孔子了,弟子们都是为了他一人的梦想,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孔子对死去的弟子的无线牵挂与不舍真的没有改变孔子的以礼治国的方法么?至少我一直告诉自己,他的弟子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可有时觉得不值得,让自己活着帮助夫子不是更好么?为何一定要拼死、拼到死来扞卫自己的那份正义与爱呢?

没有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有时候真的无法理解那些人的思想与行动,电影毕竟不是写实,虽然它努力地想要写实般让观众相信,我觉得那些演出来的真的不真实,不够,不充分,这个缩影只是孔子的明显的几个故事梗概,更多的无法呈现了,于是便有一种空洞感,比如孔子漂流了这么多年,后来回到鲁国后,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呢?他的周游列国讲学并没有突出呈现,很多年在我看来好像只是瞬间的故事,我想了解细节及更多地故事,更多关于孔子思想活动的故事,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乃至现今都宝贵的东西,正如结尾时孔子自己说的,世人了解他同情他理解他是通过那部《论语》,世人不解他怀疑他一样是因为那部《论语》,每个人细细研究过《论语》的话,对孔子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我想,更多的是,人们对他在那个时期的思想的伟大清晰透彻的事物观,人世观。

出生于鲁国的孔子,视鲁国为家,他的弟子也是如此,后来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时,我好像融入了他的弟子的行列,急着离开颠沛流离的生活,往家赶去。孔子也许领会到了,自己的梦并不能通过他人来实现,尤其是弟子为了他永远地离开后,他明白了,他只能默默用授课的方式推广礼治,而不能参与政事,此时的他心里依然是苦涩的,有志不能抒,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悲哀,我更感激自己现在的生活,民主,自由,更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而我第一次接触《论语》的时候是初中,因他的及其弟子的那些简短的名言以及对话,形象演说了一个个真理,老师带领着我们通过还原当时的场景,以及给出翻译后的涵义,让我对孔子这一伟大的形象产生了并不明显的崇拜,只是觉得他是古人中伟人之一,并无其他想法,随着成长,经历的事越来越多,再次领会到他们对话中的精髓时,我往往会感到震颤,或许他真的值得我们一生的探索与实践。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

观后感:高中生电影战狼观后感


《战狼》是中国首部大制作的当代战争实战大片,宣扬爱国主义、群众主义、团队合作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战狼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电影战狼观后感1

《战狼》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名叫做冷锋的特种兵战士加入了一个叫做“战狼”的优秀特种兵队伍。在他们与另一支队伍进行对战演习时,一小队外籍雇佣兵突然非法入侵中国,并杀害了一名正在演习的中国军人。于是正在演习的队伍立刻转入实战状态,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最后消灭了入侵的敌人。

其中有一段说的是敌人把冷锋的队友打伤了,对友们为了救他,接连冲上去几个人,也被打死了。打伤的队友为了不让队友牺牲,要冷锋把他打死。冷锋为了救他,让队友们打断旁边的一棵树,树倒下来,刚好让敌人打不到他们,他快速冲过去,把受伤的队友救了回来。他们这种团结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的机智勇敢也十分让我佩服。

最让我感动的一处是:在冷锋被敌人用刀抵着喉咙时,敌人把他衣服上的中国国旗撕掉并扔在地上,他本绝望的眼睛立刻充满了斗志和愤怒。他一把夺过敌人手里的刀,并刺进了敌人的喉咙,然后捡起地上的小国旗,贴在了衣服上。冷锋那强列的爱国精神让我很是感动,在自己的生命都快保不住的时候,为了国家的尊严,他爆发出力量杀死了敌人。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值得我学习。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啊,不论是过去还是此刻,或者将来,只要侵犯我中华的人,就必须会消灭!

电影战狼观后感2

这天下午,老师让我们战狼这个电影,我心里感触很大。

战狼的主人公是“冷锋”,他一开始是一名出色的狙击手,把犯罪分子的弟弟给杀了,之后他违抗了命令,被关掉起来了。战狼特种部队的中队长“高云红”给收了,再之后他就上了前线,帮忙战狼打美国的特种部队,把排行第一的雇佣兵“老猫”给杀了,把犯罪分子也抓了,成为了一名更加出色的特种兵。

我觉得片中的冷锋真是一名精英中的精英,连别人做不到的事情都能做到。比如:他能够把内含一百颗弹珠的地雷从自己脚下移除。还有,他杀死了谁也杀不死的“老猫”,还把伪装部队辨认出来,又把犯罪分子给抓了,真是胆大包天。

在他们行动的时候,有一句话是我感受到了中华名族的强大,这句话就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喊得不仅仅有气势,也能诉说出特种兵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时候,我又不禁想到,抗美援朝、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人的胆大和勇敢,也想起了国家领导人的伟大和无私,这些都能够证明,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虽然那时我们没有先进的设备,但是我们也是“不死小强”。

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触是:人只要坚持、勇敢就能战胜一切。

电影战狼观后感3

《战狼》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故事及其简单,但是剧情极为紧凑。故事讲诉吴京饰演的冷锋在一次行动中违抗军令打死了片中倪大红饰演的大反派的弟弟,要被开除出队,却意外得到了神秘部队“战狼”的接纳,在新的特种部队中,结实了个性十足的战友,也喜欢上了有些冷酷的余男饰演的女队长。之后又与倪大红雇用的跨过边境线入侵中国雇佣兵进行战斗。最后作为超级英雄拯救了队友,杀死了雇佣兵,也抓到了大反派,也追上了女队长……

记得上一次看的这种类型的影片,就应是《冲出亚马逊》,该片在好多层面都超出了前者。该片采用3D技术,特技极为酷炫,绝对到达了国际水准,武打场面充分吸引眼球。电影的主题讲诉的是军人的战斗,很能展示军人的血性,作为女性观众的我,看的也很是过瘾,但是片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很是牵强,但是这是军人的职责,军人的人性透过几个事件也展现的很好。主角的父亲当兵时因为帮忙队友解脱而开枪,从此而深陷自责,而当他开枪时看似重走父亲的老路,却峰回路转救了副队长。片中也有他勇敢追逐感情,最后抱得美人归。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军人的人性。但是特种部队与跨境组织的斗智斗勇的剧情设置有些偏短,显得前面铺垫与主要资料搭配不协调,最大的反派剧情略少,剧情设置上存在不合理因素,和狼群打斗场面其实是鸡肋,完全能够剔除,太仓促并且科幻效果并不出彩。作为武打演员出身的吴京第一次做导演,可能是过于苛求了,但是片中展现的诚意绝对是值得认可的,绝对强于大部分前几年跨界导演执导的影片。片中的武打镜头很有好莱坞的感觉,虽然有些不贴合真实,但是绝对有超级英雄的范儿。余男作为唯一的女主角,演的还是不错的。反派中的雇佣兵演的.也很是给力,特种部队的大BOSS也很有军人外的人情味,片中的其

他部队内的人物也展示除了配角的喜剧元素力量,我只能说我看够了主旋律,喜欢看更多展现人性的片子。

虽然片子剧情设置悬念不大,剧情有些俗套,主旋律有时弄的又有些剩余,主人公也是类似好莱坞套路的超级英雄,但是开枪的几个情境片段绝对是片中的亮点,起到贯穿剧情和展现人性闪光点的作用,特效技术运用的也是很是合理。绝对是诚意十足的一部爆米花电影,吴京转行之作是相当能够的!但愿中国更多的电影更多的展现人性,少用主旋律来装饰主题。

电影战狼观后感4

世界上最凶狠最残忍的动物,莫过于狼!但是,在中国,却有一群可爱的狼,在守卫。

第一次在看军事题材的3D电影,刚开始我以为只是纯粹的抗日篇,看过后真心的又一次被中国军人折服!

只想说,从影院出来,感觉自己是从一场战争中侥幸活下来的一名战士。那些荷枪实弹,那些杂草荆棘,那些战友间的有说有笑、有打有骂,那些真实的生死场面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落泪也有欢笑,更多的是对中国军人更加的肃然起敬!

感触最深的是,昨日晚上演习时还和自己谈笑着说自己的宝贝女儿、满脸洋溢幸福的朋友,与自己一齐惊心动魄的战败群狼的战友,兄弟。第二天就永远的躺在了自己的眼前!是的,对于自己来说失去了一个生死兄弟,但是,这个损失太大了,想想,一个部队失去了一名优秀的战士,一个两岁多的小孩没有了爸爸,一个年轻的妻子没有了丈夫,一对满头白发的老人没有了儿子。此刻,自己能干什么报仇!!对,就是报仇!!!拿起自己的钢枪,穿上自己的盔甲,奔赴战场,为兄弟报仇!

既然敌人点燃了导火线,那么中国军人就没有必要不去冲锋陷阵!“敌不犯我,我不犯敌,敌若犯我,我必灭之。”战争的号角吹响了,战斗开始了!

“有战争就有死亡”,看着战友们一个一个倒在了自己的眼前,敌人也越来越少了,这更加激起了冷锋胸中那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应对敌人最强劲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击倒了自己的战友,最后他爆发了,一次一次的在两秒内快速躲过对手的的子弹,踏过对手埋伏的炸弹,身负重伤依旧不抛弃不放下。眼看敌人即将越过中国的边境,那样他就能够逍遥法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冷锋与他决一死战!!应对着在身材方面明显比自己高大威猛的敌人,他并没有退缩,反而与敌人开玩笑。最终,中国军人赢了!中国狼,胜利了!

最后那一刻是最庄重的!脚踩敌人的老大,应对着众敌,我们的中国军人,依旧面不改色,临危不惧,依旧飒爽英姿,持续着中国军人的尊严!坚守中国的立场。此刻无声胜有声,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向全世界宣誓着:“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心中对中国军人的敬意久久不能平复!是的,在这个提倡和平的年代,我们总是认为,战争离我们很遥远,此刻的生活很安稳!甚至有人觉得军人没有必要存在,甚至对他们的各种攻击都有。但是,看看社会,洪水暴发,地震灾害,消防安全……这一系列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不顾生命安危冲锋陷阵的是谁长年累月驻守边疆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是谁在你们安然入睡的时候,为你24小时站岗的是谁是中国军人!我们就应感谢他们!

没有谁不想着与家人在佳节团聚,没有人不想与爱人花前月下,没有人不期望与朋友把酒长歌,没有人不期望过着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的生活!

感谢以前出此刻我生活里的每一位军人,也谢谢那些以前是此刻依旧是军人的你们!谢谢你们的守护!也是你们的守护,成就了我的执着,执着的拥护!

电影战狼观后感5

“战狼”这片名带有一种热血斑驳的痕迹,射过来的子弹也迎面而来。

开场时也是一场由吴京扮演的狙击手冷锋参加的缉毒战,他不顾上级的命令而擅自行动,危急之际利用狙击枪三次的射击而击毙了毒贩武吉,而武吉的哥哥敏登,一位活跃在东南亚地区的大毒贩,为了给弟弟报仇而派了一只雇佣兵队伍前来追杀,甚至不惜直入特种部队“战狼中队”的训练现场,于是两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展开了生死决战……

痞性十足的冷锋(吴京饰)、狡猾的前海豹突击队员老猫(斯科特-阿特金斯饰)、冷傲的战狼副队长、性感的女上司龙小云(余男饰)、心计颇深腹黑的毒枭(倪大红饰),都被塑造成了鲜明的个体。正是有了这些个体的存在,让原本战争张力略显不足的戏份,丰富了起来。战争片从写炮火,发展到写人,是《战狼》对坞式战争最大的借鉴。刘毅的剧本、敖志君的摄影、李忠志的动作指导,帮忙吴京实现了华语战争片的实质性突破。

第一个学会坞式战争的人不是八一厂而是吴京,也是因为他具备八一厂所不具备的优势。八一厂虽然有拍摄大规模战争场面的资源,但是没有坞式战争的理念。吴京很早就跟着香港电影人拍摄功夫片和时装动作片。这些商业上收获成功的片子,让吴京看懂了如何掌控电影的节奏、视觉、场面,能够让观众得到到最舒适的享受。

《战狼》虽然类型换成了战争片,但是节奏上仍旧有动作片的紧张,再辅以视觉和场面上的宏大,自然相得益彰。

电影战狼观后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后感范文: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