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课堂实录观看心得

课堂实录观看心得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优秀范文)。

常言道:“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人是需要读书来摆脱蒙昧的,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会要求我们去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累计素材和资料,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教师,对于如何教学生学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我担心由于自己的零经验无法让我的学生感受到有趣的数学课堂以及充满魅力的数学知识。最近,有幸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深深的被华老师幽默生动的语言所吸引,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他的学生太幸福了,在他的课堂上不用担心学不好,只怕学不够,学生学的仿佛停不下来了。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这样的教学让我感受颇深。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好的数学课必须是让学生感兴趣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发现了某一兴趣,坚持做远比培养别的兴趣简单的多,舒服的多。作为一名老师,要想真正让学生在这短暂的40分钟内不走神的听你讲课,那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华老师的课上,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乐趣之中。

其次,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那些近乎完美的课不见得是好课,甚至是淡而无味的课。而真正有味道的却是那些有差错的课。华老师的课确实由于融错而精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使一节课变得有味道。

然后,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好的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要使课堂教学富于思考意义,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

最后,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露的课。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有计划,有预设,但实际的教学应当是自然地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断调适和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绝不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语言叙述出来,而是教师对现场情况作出判断后,根据自己实践性知识和学生的具体表现所作出的自然的反应。这种自然的流露既不能脱离教学的总体目标,也要与现场的情境、进程形成互动,它是一种教学机智、一种合理的教学决策,是老师实践性知识的集中表现。

这真是一本能让你读了一遍还想再多读几遍的好书,读这本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学是有生命力的,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华应龙老师课堂实录,展示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反思与评价。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本书是我20xx年10月份的时候买的,刚拿到手的时候,偶尔看一下,没有特别用心去看,是这个学期才认真的去看它。每当我看这本书时,都感觉到自己就在华老师的课堂中,享受着被华老师用新知浇灌着的样子,很陶醉很入迷。华老师的数学课堂,有独特的色彩和亮光,有丰富而深层的意蕴。我很喜欢,很欣赏。很高兴我们国家能有一批这么优秀的前辈,还刻录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我们这些晚辈,供我们学习。

有的人因队伍走得快而离开队伍,有的人则因队伍走得慢而离开队伍。显然,华老师是离开队伍的一位领跑者,华老师是一位辛勤的刻苦的开垦者、耕耘者。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华老师非常注重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学习抽象的数学内容时,往往要把内容具体化,用形象的方式呈现所学的内容。

以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认识长方体时是从1张纸是长方形,50张100张纸重叠起来就是长方体,从现实出发从平面到立体。引导学生深入区别长方形和长方体。在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特点时:华老师当堂切苹果演示实践,首先,切一刀得面——切两刀得棱——三刀切得长方体,这样以演示动作的慢镜头清晰地展示面、棱、顶点。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课转化得很具体化,华老师的课新颖、充满艺术性,且有趣,学生学得有数学味道,又让学生对长方体及特征的认识提到更高的高度。

我们究竟要教什么?华老师以圆的认识为教学案例,诠释了做为老师的我们在课堂上要教什么。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华老师教圆的认识时,他处理的教学内容跟大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以往大家教圆的认识时都比较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对比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注重让学生用圆规画圆,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而华老师注重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注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圆”,注重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例如:华老师通过创设在寻宝中创造圆,出示:在头脑奥林匹克中寻宝,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通过由点连成圆再到圆各部分名称,再在追问中认识圆,圆,一中同长也(圆这种图形,有一个中心,从这个中心到圆上各点都一样长)。华老师的这节课打破传统的教法,敢于开创新的教法。

作为高段老师看了这节课觉得这种教法真的妙!觉得非常享受。难怪学生不愿意下课。这节课让我体会到了一、数学慨念不仅来自操作,还应是思想的成果。二、数学知识不只是习得的,还应是探究而来的。三、数学史料不只是点缀,还应是思想的渗透。

要想设计出一节有价值的数学课,更重要的是热爱数学、热爱生活。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谢柏慧)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心得阅读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精选)


老师如何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寒假我拜读了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现以爱育爱的儿童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会教会的教学观、及发展性的评价观。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我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我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我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教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教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我用数学教素养:教学设计12例》读后感(优选范文)


今年寒假虽无法外出旅游,却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阅读到陈俊荣老师的《我用数学教素养》。最先这本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新时代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提到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可是对于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实际操作方面其实我是很困惑的。通过阅读陈俊荣老师的这本书籍,虽说方法不一定人人适合,但多多少少给了我些许收获与感悟,也让我对于怎样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发展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方向。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教学

我经常想不通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将知识点讲得那么清楚明白了,为什么学生碰到题目仍然不会做,哪怕有些题目都接触过好几次了。如果学生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事吗?现在我慢慢有点明白,也许我一开始的想法就是错误的,我想要学生按照我的思路、我的步骤按部就班,但是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而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要发展他们的学习力,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从而主动汲取知识。就像陈俊荣老师书中所说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发生的,教师应从学生视角思考课程、思考教学。”

因此在我们设计我们的教学时应当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可这才是教学设计最困难的,因为我们对于学生了解的太少,所以我们往往会站在成人的角度,带着固有的思想认为学生的想法应该和我们一致。“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目他们就是做不对?”是真的题目太简单,学生太笨吗?我们是否应该想想原因出在哪,是否哪里的知识点是我们大人理解起来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复杂难懂的呢?“教师讲什么固然重要,但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教师要读懂学生,教师的‘讲’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想’。”

二、吃透教材把握知识要点

从进入教师这个行业起,就有有经验的教师给我建议,要想教好数学,首先你必须把教材吃透,把课标啃透,把教参看透。你要教数学你必须非常清楚你自己要教的知识点,这样课堂上才不会出现重心跑偏,课堂效率低下。从陈俊荣老师的这本书里,我看到陈老师不管哪一课的设计都会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教材这样设计的原因,思考哪一个设计是较为合理的。同时他也会深入思考每堂课所需要教给孩子的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教会学生那些能力方面、情感态度方面等等的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三、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陈俊荣老师在书中说到,“数学教学不应求全,而要求联。”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中我往往习惯于就某一知识点不断强化,但却忽视了知识之间其实是紧密联系的。其实数学知识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部分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地知识体系尤为重要。所以现在我也会慢慢地在知识讲解的同时有意识地思考这些问题、这些知识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之后也可以借鉴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寻找、构建知识间联系也不失为一种直观有效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应当与时俱进,让我们的教学更适应当代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教育绝不应该至于眼前的分数,而应该着眼于孩子未来的人生,着眼于孩子的成长。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


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出身农民家庭的华应龙教授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节,正是这种情节使得他的教学思考别具一格,他说,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华老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学习、思考的碰撞中把自己的课堂不断带入新的境界。他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好玩、数学的有趣,他说,我就是数学。他把数学教学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里。利用这个暑期,我有幸阅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阅读伊始,是这独特霸气的书名吸引到了我,而后一个个有趣又让人深思的教学片段让我深深感到了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字里行间中读到了华老师的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让我体味到数学教学也可以是有温度的!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书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成长永不停歇,成长的美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沛,但成长路上有时也会遇到问题,出现差错,而面对这些阻碍该如何对待处理,值得深思。

数学教学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面对错误,“善待差错,感谢差错。”这是本书所要传达的态度。我们常见的误区是遇到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就着急上火,急于纠正表面的“错误”。而忽略问题的本身,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层思考,缺乏关注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深层原因,缺乏“剥洋葱”的精神,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了解错误出现的根本原因,这样的结果有时只会解决表面问题,当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还是可能出错。错误的背后或许隐藏着通往寻求正确的启发之路,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教师对待学生差错的态度决定着学生面对错误面对人生的态度。

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去学习。”学生是尚不成熟的成长个体,教师应积极正面的看待学生的学习差错,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分析学生的各种差错,用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差错的价值,冷静深层的分析恰恰是帮助我们深究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根本原因。难能可贵的是学会善待并欣赏在数学课堂中出现的错误,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研究这些错误,将错误看作机遇,看作挑战,允许、认同、接纳和改造学习差错。恰当的评价,进而灵活的纠正。对待数学学习中的错误,个人体会可从下面两个方面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属于哪种类型?是对新知识的不理解?还是对原有知识的漏洞?是纯知识类的问题或是行为习惯引起的甚至可能是受家庭环境影响,不良的亲子关系影响到学习效果……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逐一突破。关心孩子,坚信每个孩子都愿意学好数学,启发学生自己在错误中总结提升,改进提高。

其次,教师可以适当找找内因,思考一下自己讲课中是否讲得清晰,是否有问题,是否指导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回避、不遮掩,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当然,剥“错误“这颗洋葱的过程可能会费时费力,会枯燥,会更辛苦,但当困惑、迷茫、问题、难点逐一破解之时,我们便会“感谢差错”!(王辉)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读后感(优秀范文)


一、对学困生的表扬中请不要带有伤害语句。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表扬需要真心表扬,不要带有伤害性的语言。这一点容易被我们忽视,尤其是隐形的伤害性表扬。如我们可能在课堂出现的表扬:“今天你的表现真好。假如你平时能像今天这样,你的成绩早就提上去了。”这句表扬的话中,前一句表扬是正面的,但缺少具体表扬细节,表扬学生时尽量表扬在细节上,如你今天关于这个规律理解很深刻,关于这个练习题解题方法很新颖等;第二句就是一种隐形伤害了,看似老师前面是一句表扬,后面可能就像一把刀了,因为学生可能理解为:你之前就没有好好听课,没想到你今天还能回到问题。

对学困生的表扬请落实到具体的细节,同时不要带有伤害性语言。

二、学困生是老师教育教学的一种人为定义。

“学困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的一种人为定义,并不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状态。

1.哪一位学生不愿意自己优秀呢?所以学困生只是老师对成绩暂时较差学生的一种定义而也。任何学生本质上是都是想追求优秀的,只是在追求的路上遇到了很多阻碍,当然很大程度是学困生较大学习阻碍是自己。

2.学困生定义很多教师是按照本学科成绩定义的,这位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学困生吗?如果把智力存在问题的学生除外,只有极少数学生是各科成绩都很差的,每门功课学不懂的学生。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更多的情况是在大班教学中,教师集体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很多教师会发现,学困生课下进行单独辅导时,他们的接受能力可能比很多中等生还快,掌握得还好。

三、如何帮助学困生。

1.思想是关键。

很多学困生主要是学习没有目标,有些70、80后老师们感慨,为什么学生不像我读书时那么努力那么认真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是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成长的生活环境比70、80后大多数教师们成长环境好,物质条件丰富后,学生无法有生存环境带来的危机感,他们更多的想从课堂上感受到快乐。所以利用学困生特点帮助你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显得很重要,有时可能这个学习目标不是教师所任学科目标,而只是帮助学生建立重拾信心的目标,找到在班级能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目标,从思想上改变学困生对学习本身的认识。

2.耐心是前提。

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他们可能是1-2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形成的,需要教师至少用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学困生形成本学科新的学习习惯。在新的习惯形成之前,学困生不良学习行为会不断反复,这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耐心。不断努力,静等花开。

3.坚持是胜利。

教师耐心是面对学困生不断反复不良的学习行为,教师的坚持就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了。学困生的改变的最关键环节是自我认识到我能做得很好。学困生的现实情况是当前学习的知识不一定能学好,以前学习的知识肯定没有学好,因此笔者认为学困生成长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陪伴下开始认真学习,但成绩还是跟以前相差无几;第二阶段教师陪伴下开始刻苦学习,成绩有所提升;第三阶段自己开始认真刻苦学习,成绩比之前进步较大并倾向稳定。

有时候方法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改变一种观念可能更为实际,那就是学困生只是我们人为的一种定义,他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不真实存在。因为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方法和技巧,只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坚持投入,抓着学困生不放松,不进步是不可能的,甚至能够把学困生转变为优生。(牟银勇)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带着教学中的困惑和对高效课堂的追求,假期里,我细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被这位博学多识的“草根教育专家”所折服。数十载,于老师坚守在教育改革一线,但从未改变过初心,勤于研究,乐此不疲。他不仅是我们教师的楷模,更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指路明灯。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在研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之后,深深地体会到这本书不仅是一缕清风,为我们教师吹散迷雾;也是面镜子,让我们教师看清课堂缺陷。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在第二章中,于老师总结的“课堂教学规律”,给我指明了方向。其规律概括起来讲就是“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以上“六动”可以界定为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堂效率观。其中“学习快乐律”和“二八”教学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关于“学习快乐律”,于老师说“快乐源自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乐”。回顾自身教学,我给予学生的“预习权”和“表达权”少之又少。学生对英语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督促学生的预习,并花时间进行检查,让他们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针对学困生,我还会对他们进行相应的预习方法指导。并在新课开始之前,告诉学生新课上会解决哪些问题,让他们有目的、有方法的去预习课文,熟悉教材,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信学习且快乐习得。

关于“二八教学律”,即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建立在“学”的需要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动态生成”。回顾自身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常常课堂上“满堂灌”,这种错误的课堂教学观念,日后我一定改善,且争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第十章中,于老师的传统课堂“十八怪”,让我陷入沉思。十多年前,新课改,新理念就传入到了我们教师群体中,可是真正实施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依旧做主宰课堂,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依赖课件无法自拔,学生依旧天天腻于题海,应试教育魂魄犹在......我不仅回想了自己平日的教学,我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空间?学生有多少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否可以精选题目,让学生跳脱离题海,减轻他们的负担,实现真正的高效学习?英语课堂是否一定要依赖于课件?我能否用更高效的方式来整合知识?带着这些疑惑,我再次深入于老师的高效课堂中,并解读他的密码。于老师说“课堂上指望一个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再苦再累也不会带出高效来,一旦把小组带成‘动车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我明白了,要让小组合作更多一些,实一些,课堂教学才能更加高效。民主是课堂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会有“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

细细品读这本书,不论是于老师的博学、乐学、专研精神,还是其提倡的高效课堂教育理念与方法,都是我们教师这一生所要解读的密码。教育生活一旦成为我们研究、探索、创新的资源,“幸福美感”就会不期而至。研究不管是其过程,还是结果,都伴随着一种“幸福美感”的体验,这种体验便是对生命的滋养和回馈。

将来教师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谁学习的速度快。现代版的游戏规则是“快鱼吃慢鱼”。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如果你要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爱,那么你就要在你的心中创造更多的爱;如果你要这个世界更优秀,那么你也要先让自己更优秀。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读书而精彩!(丁丽佳)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精选范文)


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好多错别字往往也是老师们的反复强调的字词。于老师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于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别样的听写方法: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这种:融词于语境、互为人师、争论、探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甚至教育自己孩子时都能用得上。

古人说:“开卷有益”。勤于阅读必是对的。他人的智慧,旁人的经验往往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作为教师多读教育书籍,从名师身上学教学技巧,武装自己。让自己以最快速度成长起来,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更好的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题记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xx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华夏大地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人们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生时代我们听惯了一句话:“假期是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而这段突如其来的假期,也应该成为我们进步和升华自己的最佳契机。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我终于有更多的时间跟随师父开始我的学习成长之路,在师父的引领下认识了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吴忠豪教授、于永正老师、薛法根老师……能够心无旁骛地读书、听讲座逐步的去聆听、感悟这些小学语文界的顶层人物的思想和理念,我是何等的幸运。那种如饥似渴的学习和读书状态瞬间被唤醒,那份学习的热情重新被点燃。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让我醍醐灌顶,对于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

于老师在书中说:“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能够引导孩子们爱上语文、喜欢上写作,这应该比多写会一个生字、多背过一篇课文要有意义的多的多。回想我的学生时代,我就特别感谢曾经的语文老师培养了我对文字的兴趣,从老师那里我知道了原来这些汉字符号经过不同的加工与组合竟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记得从初中开始我就养成了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可能积累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长年累月的做下来,总会对文字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和理解。我还感谢我的老师培养了我对文言文的兴趣,以至于后来到高中,到大学见到古文都会莫名的兴奋,而不是排斥和厌恶。如果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也都能成为兴趣,那孩子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语文。于老师结合他自身的经历,用极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运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如何才能做到不凌节而施;……用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例子,为我们这些教育行业的新人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这,怎能不令我佩服?

于老师在教学方面成绩斐然,彰显于他每一节课的精巧构思和设计。于老师教学过程的导入、解词、朗读、习作训练都可以称其为艺术,那是凝结着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深有感触的是于老师的“下水文”,有一篇篇精彩的“下水文”的引导,孩子们怎能不爱上习作?

还有就是于老师由内而外的对孩子们的爱。“第八次”是于老师写的指导一个腼腆的女孩子朗读课文的小故事。第八次,是于老师耐心的体现,更是于老师对孩子爱的体现;第八次,是孩子成长中难忘的经历;第八次,更是给教育行业的年轻人提出的警示和要求。于老师,如此负责、博爱、有耐心,这些,我又怎能不佩服?

于老师的多才多艺同样值得每个人竖大拇指,书法、教学、写作、京剧、绘画样样都能拿得出手。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必多说;上课更是一流;写文章也不在话下;重点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于老师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剧来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当然,如果课堂教学中需要画画,于老师也能信手拈来,说画就画。如此博学多才是何等难得?这样的老师,我绝对佩服!

草草几笔写不尽对于老师的敬佩,寥寥几句话不尽对于老师的崇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想运用于实践必定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相信我们不会退缩,研究之路不停,学习之路不止。

仅以以上文字寄托对于老师的哀思。希望未来的教育之路能够不负于老师期望,让孩子不再“感悟老师的感悟”将是我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部编版教材的双线并行的理念已经给我们的教学指出了很明确的方向,期望让更多的孩子因部编版教材而受益。(高宁)

爱因斯坦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全是素质。”我们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什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归根结底是——语文素质。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简单总结是:识字、语感和能力(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于永正老师指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包括课内与课外。课内阅读借助语文课本读。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中体会语感,读中理解词语意思,读中体会文章情感,可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下误区。

一、教师讲解过多以读代讲,老师在理论上是知道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担心学生学不会,不由自主地讲解起来。比如有老师讲四年级上册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由于诗中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老师生怕学生不理解,分行进行讲解。一堂课结束,学生读没有读出情感,悟没有悟出延安精神,注意力也没有集中起来。我和老师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老师对语文根本任务没有理解透,对考试知识点需要教师讲解,学生才会明白,没有把语文培养目标贯穿到课堂中,教师应把课程标准要求牢记在心:语文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把文章分析的支离破碎,怎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呢?

另一方面是方法不得当。需要教师多读相关书籍,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比如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就是很好的老师。

2.重知识点学习轻能力培养很多语文教师研究考试试卷后,对基础知识过度关注,字词句的记忆理解花费很多精力时间去完成,课下反复抄写,课上提问又讲解,一节课下来完全是为考试而学习课文,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也失去了语文发展思维,培养语感的意义。比如《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本单元是策略单元,训练学生根据文章提出问题,并梳理问题的能力。可是有的教师没有领会透编者的意图,简单的解决了课文中的问题,找到答案,就和编者意图相差甚远。

3.阅读拓展过少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拓展延伸训练,带出相似类型的文章,一方面可以拓展阅读量,另一方面,可以把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运用,比如四年级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可以再拓展环节,学习一篇《世说新语》中的文章,既拓展阅读面,又拓展的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师把在文中训练的方法在拓展延伸环节加以运用,学生的能力得以巩固和发展,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二、课外阅读于永正老师在文中说道:“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因此,课外阅读绝不能放松。在课外阅读上,老师也有一定的误区,认为我每天让学生读书,学生也读了,可是为什么语文成绩和写作水平能提高不了呢?于永正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指导,什么书值得读,什么书不值得读,这本书有什么长处,老师都应该加以指导。每个年级都有适合他们的读物,老师要加以推荐。“快乐读书吧“中的书一定要读,

另外,最好推荐和课文相关的书籍。比如在学习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前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进行交流:书中人物都有谁?你喜欢他们哪一位?对谁印象最深?哪些情节使你难忘?最后再写阅读记录卡。这样读后指导又和文章关联,相信在学生童年记忆中会留下永久的记忆,相比较一些学生,读《植物大战僵尸》、《斗罗大师》等书籍是有效的多。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有用的书,还要引导学生读书方法,长期坚持下来,语文能力无形中得以提高。

语文教育的根在课堂,在于阅读,更在于老师,老师要更新理念,加强学习,真正让学生读起来!(禹瑞黎)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优秀范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课堂实录观看心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