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精选读后感)。

读书可启发心灵,就像运动有助身体健康。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读好书还可以教我们辨是非明事理。当看完一本书籍或文章后,相信这些书籍也会让有些人感悟到不一样的思想。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书籍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精选读后感)"这样的内容,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第1篇】

周末,学校给我们发了一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美好家园》的读本要求我们阅读。回到家我心想这有什么好看的,但学校要求阅读那就看看吧。打开书籍,我很快就被里面的名言和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尤其是第一篇《爱国如家》里的故事,岳飞、文天祥、俞大猷,还有现代的钟南山、金晶等人的爱国事迹让我深有感触。

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逃避。岳飞、文天祥等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报效国家,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向敌人妥协。从岳飞的《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那么多的民族英雄牺牲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赞扬,也不是为了名垂青史,他们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敢于奉献,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了,完全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报效国家。但我们仍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我们的爱国热情,像钟南山院士在“非典”时期,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身先士卒,积极救治病人,为人民健康作出巨大贡献。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除了认真学习外,在任何地方都要对红领巾尊重,对五星红旗敬仰,不要在红领巾上乱涂乱画,不要在升国旗时交头接耳,不但是对革命先烈的尊敬,也表达了我们对伟大祖国深深热爱之情。

我们现在是祖国的一代鲜花,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一定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先强大起来,以后有能力参与祖国的建设,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这样才能表达我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第2篇】

假期里,我一鼓作气读完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教育读本。书里讲述了从古至今的许多爱国如家、孝悌友爱、勤学励志的动人故事,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袁德旗:永不言弃的扫地少年》一文。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名10岁男孩,在他五岁那年,妈妈病逝,爸爸入狱,于是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谁知爷爷又患上了严重肝炎,卧床不起,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奶奶身上。为了维持生计,奶奶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又苦又累。少年袁德旗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每天凌晨天不亮就帮助奶奶清扫街道、运送垃圾。完成这些工作,往往已是7点多钟,离去学校上课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他会抢着利用这有限的时间照顾爷爷吃饭、吃药,然后匆匆将书装进塑料袋,跑步上学。“他才10岁,可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袁德旗的奶奶心酸地说。除了帮助奶奶清扫街道,小德旗还没上学时就学会了煮饭、洗衣等家务。每天超负荷的劳动,一个成年人都吃不消,但袁德旗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学习的要求,成绩一直排在班级的前10名。20××年,这个勇敢坚毅的少年当选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

袁德旗的经历令我惊叹,更让我敬佩。一个和我同样年龄的少年竟然饱经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仍然顽强地生活和学习,从没有放弃希望和梦想。他不仅为自己,更为重病的爷爷、年迈的奶奶撑起了一片天。相对于他,我便是生活在天堂里,却常常因为学习上的一点压力而埋怨妈妈的苛刻、老师的不够仁慈。读了袁德旗的故事,我想,在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我都没有理由轻言放弃,这就是扫街少年袁德旗带给我的力量。

【第3篇】

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生。我订了一本书,书名为《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平时闲时总是拿来翻阅。在书的序中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著名学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著作,这些著作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捧起书来阅读,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是汉民族同兄弟民族在不断融合中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

阅读此书,我了解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成果。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学,从书法绘画到建筑水利,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中华历史名人,孔子、老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试、关汉卿、曹雪芹……他们用不朽的名篇在史册上写下了闪光的名字。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改革创新……它们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读书中,让我懂得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人格修养、尊师爱友、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的高尚道德品行,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好多的节日习俗。春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泼水节、古尔邦节……每一个节日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记忆。

书中的文化内涵太丰富了,阅读过后,让我了解多多,也感悟多多。我作为一名中国新世纪的小学生,应该讲中国话,做中国事。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化作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弘扬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读书也将陪伴着我一起成长。书籍将是我圆梦的基石和阶梯。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600字扩展阅读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


“我们,是中国人。”

短短的六个字,却深深地、深深震撼了我。

翻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小书,我眼前浮现出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那光耀百代的文化成果令我惊叹,如此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无疑是历史长河中夺目的智慧结晶。

中国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著称,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如今的隶书、草书、楷书,汉字一直以一种独特的神韵吸引着我们。记忆里,在妈妈亲切指引下,我早早地与汉字结下不解之缘,童语中熟稔了“上中下,人口手”,长大后,我开始学习书法,在这奇妙的墨韵世界里,感受到了汉字之美:古朴长的隶书、行云流水的行书、挥洒自如的草书、优雅严谨的楷书……我沉醉于她母亲般的魅力,似乎与我的血脉相连,难以割舍。

你看:一个个汉字构成了多彩的诗词世界,当中有“兼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美妙意境,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高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非凡想象……这是汉语独有表达,而丰富的文学体裁,《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则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学的姹紫嫣红、瑰丽璀璨。

但在这个物质文化空前发达的时代,人们与美丽汉语的感情似乎渐渐淡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更多的中国人选择使用键盘书写,而流传了几千年的汉字在人们的笔尖下变得生疏和踌躇起来,以至有人惊呼:‘汉字危机’来了!的确,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地执笔书写、吟诵诗文呢?

我喜欢看两档节目:《中国汉语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它们都以一种让现代人较易接受的方式,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受益匪浅。著名学者叶嘉莹如是说:“中国古典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若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我一生一世都热爱古典诗词,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教师,仍然要教古诗词”

其实,传承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专家学者们的责任,更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全世界都在学讲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我们说的话,让全世界都认真听话。”是的,只要我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总有一天,孔夫子的语言会成为国际的流行语,世界都会是我们至美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有感(精选优质读后感)


近段时间,我阅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当我读到“历史学家司马迁”这篇短文时,心潮澎湃。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用毕生的精力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通史《史记》。

当我读到“原来,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段话时,我情不自禁想到在一个暑假,我随舞蹈队去桂林参加舞蹈比赛前的训练时期。

在暑假放假的前一天晚上,我去舞蹈班上课,老师向我们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我们的舞蹈节目“小童军”被选送去市里参加比赛啦!明天就出发去集中训练;要求家长陪同一起去。“我听到后欣喜若狂;下课回到家就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到后也是兴高采烈;当晚就和我一起收拾起要带的东西,衣服和日用品;第二天一大早,天气晴朗,微风从我的脸上吹过,感到很清爽;开车了,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转眼间就到了集训地;一到舞蹈训练教室,老师就宣布说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换好衣服就马上开始训练了;一开始,大家都非常积极,精神饱满,学的很快,但到了后面,我们越来越累,气喘吁吁,个个都满身大汗,动作越来越没有力气,而且手上、腿上也是青一块、紫一块的,非常疼......可是严格的陈老师并没有放松让我们休息,而是要求更加严格,每个动作都要连续练很多遍,我们实在跳不动了,接二连三地退了下来,老师很着急,这样怎么去参赛呢?爸爸妈妈们看到我们这样,也是又心痛又生气,开导我们:“宝贝们,难道你们忘了你们是要去参加比赛想夺得名次的吗?”我们听到后,都自己反省了一会,又继续投入到训练中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经过一周的艰苦训练,终于在那次市里的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读了这篇短文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就算是在其中受伤、受委屈,只有坚持就会成功!

传承中华文化作文(优秀范文)


循英雄之路耀华夏之光

------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有感

记得拿破仑说过:“中国像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惊醒它,全世界都会为之颤动。”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家园》这本书,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那先逝去的英魂究竟多少次上战场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的无比耀煌的中国。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里,中国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因为在抵抗入侵者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祖国而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便是其中一位。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大摆鸳鸯阵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传。而戚继光也成为了所有中国人心中必不可少的一根顶梁柱。在人们的心中,戚继光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一次又一次的抵抗着倭寇的侵略,一次又一次的保卫着祖国。

落后就会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在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曾屡遭外敌入侵,但无论遇到多么大的阻挠,无论处于何种邪恶环境,中华民族却依旧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你可曾想过,你现在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面都可能沾染国烈士的鲜血,埋藏着烈士的头骨!

我不由在心中为那些英雄感叹,他们这是在用生命维护着祖国,那些毫无畏惧牺牲的战士们,值得我们用心去尊敬。有一次,我问同学:“如果没有那些爱国志士,祖国能有这么辉煌的成就吗?”同学摇了摇头,说:“我想不会,你试想,如果当初没有他们,或许我们现在正过着非人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啊!中国现在的经济迅速发展,已位列世界第一,可是那些背后的死亡却是何从计数,无数拥有崇高民族气节的战士们用尊严保卫着祖国,用鲜血铺成了今天这生生不息的道路。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诗句,照亮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的心,也成为了一个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新动力。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圆梦中华》(精选读后感)


《圆梦中华》读后感

圆梦中华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可是它让我感慨万分,我为我的祖国而自豪。

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共同的土地有美丽的高山,有平阔的湖泊。我们这一代的儿童怎么也想不到,在十几年前那段伟大的战役!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可恶的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杀烧抢夺,还十分嚣张。那时的人们不是妻离子散就是家破人亡。现在的中秋节可是一个美满温馨的节日,可是那个年代明月被硝烟给遮住,大街上到处都是死人。可恶的日本侵略者让多少原本美满的家庭变得痛苦不堪。日本军队在一些地方惨无人道的进行大屠杀,我们那么多同胞惨遭杀害。那种痛那种苦是难以想象的。

日本军队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掠夺了许多文物,炸毁了许多古建筑。1940年日机轰炸临安县,建于清光绪年的古建筑完全炸毁,那一些古物什么也不剩了。这些日本军贪图利己,我觉得已经不是人了,而是魔鬼。在极大的屈辱中,中华人民站起来了,用实际行动狠狠地打击和嘲讽了日本军。我感到我们要团结,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成功在于团结有信念,每个人都想把日本人赶回他们的老家!把他们赶出中国!

时光回到现在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要站起来更要向前走,要变成科技发达的大国。现在我们愿望成真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炸成功,过了2年8个月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我们的伟大复兴之路开始了。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要勤学好问,要从小立志,长大了造福人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贡献。

这本书引导了我的学习之路,让我的人生之后的更明亮。我为我的祖国而自豪。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要学习于敏爷爷的努力和坚持学习马云叔叔的从小立志,学习苏步青爷爷的刻苦求学,这样我才能实现梦想。

《中华文明史》(精选优质读后感)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

金儒雅

随着年龄的增长,近来读书的兴趣日益转换为围绕对某一问题的探究。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来干什么?我们将如何而去?分别对应着人生的三个主要问题(过去,现在,未来),也是所有宗教和哲学关心的系统问题。我们中国人对于文明总抱有极其复杂的情感。回头看,汉唐盛世,犯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王霸之气,连绵千载;而如今,汹汹而来的海洋文明以绝对的优势掩盖了古老帝国曾经的荣光,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开世界中心的落寞。对于西方文明,我们一方面鄙夷其肤浅,而同时又艳羡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不过我们终究是要融入历史的。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文明,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酝酿七载,汇聚北大国学精英,《中华文明史》应运而生。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了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云:“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一文明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精选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