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的到来,代表着我们又将看见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同学来到学校学习知识。他们带着憧憬迎来新的校园生活,但也总有一部分孩子惧怕和难以适应这新的生活。这些,把孩子生拉硬拽进校园的父母们是不会知道的。
《天使的灯火》一文中的约瑟芬也算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吧,然而,她只能默默地接受,从不发泄。刚开始的校园生活让小约瑟芬难以接受,既没有漂亮的老师,又交不到好朋友,甚至被同学嘲弄,就如同一个灰姑娘,没有魔法,也没有神仙的保佑。但是,一个名叫雨果的王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有着高贵独特的灵魂,约瑟芬被他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与乐观坚韧的性格所感染。一份与雨果之间的真挚友情让约瑟芬从此不再自我封闭。雨果就像一盏明灯,守护并照耀着约瑟芬的生活。这灯火虽然很微弱,但是很明亮,很温馨。我想,我们也应该像雨果那样去见识更多的事物,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像他那样敞开胸怀,热情地帮助同学们。纯真善良的心中,必是一片晴空,温馨的友谊,必定使人幸福一生。
读完整本书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约瑟芬在校园中会如此受人排挤?我想,该是孩子们学习了成人社会上的恶劣行为,以大人待人处事的方式审时度势,所以瞧不起并处处刁难这个贫困牧师的女儿。可是,排挤她的孩子并没有错,他们只不过还没有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究其根源,错就错在他们的父母,孩子们正是因为仗着自己父母的社会地位而欺软服硬。这天使的殿堂因为有他们而成为了成人社会的一个缩影,充斥着斗争、较量、歧视和暴力。让一个初入校园的孩子来接受这一切,实在是太残酷了。
孩子纯真的心灵被父辈的世俗观念所玷污,所左右。而这又怎能让他们纯真、快乐地把童心和天性像灯火一样尽量延长燃烧的时间?如果父母们能体恤孩子们的心,以正确的方式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那天使的灯火也将会代代相传,天使的殿堂中再也不会只有雨果那盏小小的心灯孤独地燃烧了。
《调皮的日子》读后感600字
寒假里,我读了《调皮的日子》,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皮捣蛋的朱多星被寄养在姑妈家里,与同样顽皮的表弟小沙一起生活。朱多星有个胖姑妈和一个瘦骨嶙峋的姑父,他们的心地都不坏,只是当牙医的姑父有些小气。故事中,朱多星给表弟剪头发,结果让他成了个秃头。他们还结识了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金妞,自从她住院后,兄弟俩就和曹小娇去看望她,班里还为金妞捐东西呢!在暑假里,他们还秘密约上金妞一同去金石滩,让爷爷给她治病……幽幽灯光凸显父亲日夜奔波的劳累与艰辛,岁月的痕迹无情地赖在父亲的额头;幽深的灯光见证我的成长;见证父亲对我一点一滴的呵护;见证我茁壮成长的背后父亲付出的艰辛。灯光如一条纽带将我和父亲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读这本书时,常常会引得我哈哈大笑,它不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手掌差不多只有现在的一半大,握在杯子上就像两片小叶子,姑姑经常带杯子给我,而我却总是把它摔碎,由于我还小,所以大人们总以为是我不小心,拿不稳,其实他们猜错了,杯子一到我手里就遭殃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杯子是我故意摔的,因为那时我对耐用的理解是坚硬、摔不坏、踩不坏、冻不裂,所以每得到一个杯子我都要试一下好不好,耐用不耐用。我先捏捏,哦,硬的,再摔一下,“啪”,瓷杯子碎了。啊,我知道了,这个不耐用,次品。于是每个耐用的杯子到了我手上都不幸牺牲了。直到姑姑给我带回了一个密胺杯子,我才停止了破坏。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还真是调皮捣蛋呢!我很喜欢这套书,它领着我回忆起许多童年趣事,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给你讲一个故事吧,这个故事里藏着很深很深的智慧和奥妙,听好了:从前,有一位皇帝,他的花园里种着一棵独一无二的神奇树,他能结出世界上最最可口和好吃的果子,谁不想尝一尝这果子的味道呢?!这位皇帝非常贪婪,他不想让别人吃到这神奇的果子,决定派一位侍卫看守,可是派谁合适呢?皇帝终于想到了,他立刻命令一个盲人和一个瘫子来,让他们看守果树,因为盲人看不见,所以偷吃不到果子;因为瘫子无法爬树,所以也摘不到果子。当然,盲人和瘫子也听说过这美味的果子,想亲自尝尝,于是便想出了一条妙计:盲人背着瘫子,瘫子告诉盲人果子的位置,只要他们两个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就能摘到果子了。盲人和瘫子美美的饱餐了一顿,啊,这果子的滋味确实好极了。一次,当皇帝来检查果子是否安然无恙时,发现神奇的果子少了很多,他查了很多遍也查不到果子被谁偷吃了,那些果子还是下落不明,这让皇帝无法找出证据来判他的侍卫们的罪。
虽然身有残疾,但只要拥有智慧,什么事也难不倒。让我们想想,假如那个盲人和那个瘫子只看到自己的弱点,而不想办法的话,他们能吃到最可口的果子吗?盲人和瘫子互相充当别人的腿和眼睛,就摘下了很多果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如果一起合作,就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犹太人之所以在艰苦的环境下、在贫穷的生活下也能创造伟大的奇迹,是因为他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就能胜利,如果他们只是拥有智慧的头脑,而没有团结的心理,是不能成为伟人!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偷吃果子,这行为是不值得赞许的!但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是说,互相合作、团结勇敢、勇往直前就比一个人的力量大,取长补短,就一定会成功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文/赵敏两个月,断断续续翻完《苏菲的世界》这本小说(于我来说,也仅仅是小说),好吧,我只是看了个热闹。那么小说读懂了么?大概…也许…可能吧!也不敢说,苏菲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神秘,留给我的好像只有幻想的恐惧和语塞的尴尬。恐惧“苏菲开始对着镜中的自己扮鬼脸,就像她在家中浴室里做的一般。镜中人也一如预期的跟着他的动作做。突然间,一件骇人的事发生了。有一刹那,苏菲很清楚地看到镜中的女孩同时眨着双眼。苏菲吓得倒退了一步。”苏菲吓得倒退了一步。好勇敢的小姑娘!仅仅倒退了一步。而我,吓得赶紧合上这恐怖的东西,关灯,睡觉!这是恐怖小说吗?夜已深,再读下去,注定要害怕得失眠了。实际上,还是幻想了很多,幻想假如我遇到了这样一位哲学老师,会如苏菲一样勇敢吗?会如苏菲一样好奇,进而去一探究竟吗?显然是不能的,仅仅是一段文字,就被吓成这番模样,怂!甚至不明真相地想好了这次读后感的标题:《假如我是苏菲》……真的失眠了!于是将它闲置了许久。假日里,瞥见了它。艾伯特是谁?席德又是谁?苏菲和他们相见了吗?好奇心还是驱使着我又拿起了它。“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我想说,好奇心让我读完了小说,却完全忽略了它的实质:哲学。没想到的是,尴尬来得那么突然,丝毫没有防备。尴尬读完小说的那天下午,第一节语文课,《生命与水》已接近尾声:生物钟是怎样进行的?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虽然人体存在着许多不解之谜,但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一切奥妙都离不开水。话音刚落,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人死后有灵魂吗?”我怔住了,许是苏菲的影响,脑海中突然蹦出了这样的想法:这孩子和苏菲一样也碰到了一位神秘的哲学老师吗?抑或是苏菲和艾伯特从少校的故事中走出来,操纵席德与少校已不能满足他们,又来寻找下一个目标传授哲学了么?还是席德与少校?(荒谬!荒谬!)小的时候,对于这种问题,我也是困惑的很,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地淡忘它们了,如同书中所说,那种爬进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怡然自得的生活着,不觉地很佩服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回答?像苏菲的妈妈那样,还是学校里的诡辩家?关键是我也不知如何诡辩。此刻,好想让艾伯特或是少校,又或是乔斯坦•贾德来回答,突然很后悔忽略了哲学的部分而只是看了个热闹,我想要是略读懂了个一二,起码还能诡辩几句。“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说,是没有的!事实上,到底有没有,老师也不知道。”什么答案?尴尬得溜出了教室……哎!悲哀悲哀!一个不受待见的诡辩家也称不上了!谬谈就到此结束吧!再读!再读!说不定还能和他诡辩个一二。
几天前,女儿的学校向家长推荐了一本亲子读物《亲爱的爱丽丝》,我怀着好奇心与女儿同步打开了这本书。每晚忙完家务后与女儿静心阅读分享,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恍然明白学校的用意。
一、这本书让女儿手不释卷。
女儿每看完一章,脑子里会存不少疑问,比如“神秘的小脚印”到底是谁留下的?主人公米兰的爸爸妈妈有什么话故意回避着米兰?而这些疑问,在后一章里大多能找到答案。所以,大脑中的无数问号迫使女儿一章接一章地往下读,简直是“手不释卷”!
二、这本书让家长脑洞大开。
书中爱丽丝介绍许多有关书信的知识,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比如书信体文学作品的起源、邮票的故事等,都令我脑洞大开。这本书人物生动形象,情节环环相扣,里面还收录了我们同龄人的十封有关谈礼仪的书信,让我也接受了教育。
三、这本书让女儿找回儿时的梦想。
女儿刚上幼儿园时曾跟我说过,她有自己的梦想:憧憬长大后有一个最崇高的职业,每天沐浴在阳光下,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学习、游戏,成为一名光荣的老师。女儿常常在自己的房间痴痴地望着窗外,就像米兰一样沉醉在梦境般喜悦中。然而,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挫折,让她对美好的梦想望而生畏。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后,女儿问我:“妈妈,在我的身边有像爱丽丝这样的人吗?”“当然有啊!妈妈就愿意当你的爱丽丝。”我神秘地对女儿眨了眨眼、笑了笑。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女儿身边的“爱丽丝”?米兰可以与爱丽丝无话不谈,我应该反思自己,向爱丽丝学习,与女儿成为“忘年交”,多关心女儿的内心,多倾听、多交流,做女儿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四、这本书让家长找回教育的本真。
在中国父母们的眼中,有两件事情最重要: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成绩。而在西方父母的眼中,却有一件事情远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那就是:与人相处,与家人,与同学和朋友,与那些你偶然相遇的陌生人。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因为一个人不只是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家庭,他还属于社会。他生活的价值,他生活的意义,都是与社会不可分隔的。只有当一个人走出校门和家门以后,他才会明白,他一生中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而是他待人处世的方式。这本书就是绕着这个写的,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德国的8岁中国小女孩米兰和一个德国老人爱丽丝的对话,这是孩子和老人的对话,文化和文化的对话,也是东方和西方的对话,谈论了美丽,讲了许多中西方的美人,可是,只有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希望女儿能通过这次的亲子阅读,学习爱丽丝的善良,勇敢,乐于助人,在人生路途中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要永远愉快的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是雷锋日记里的一句话,雷锋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当我沉浸在《雷锋的故事》这本书中,雷锋的话语如三月和煦的春风滋润着我的心。
一个下雨天的傍晚,雷锋看见一位大嫂背了一个包袱,抱着孩子,经打听知道大嫂要去樟子沟,雷锋连忙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帮着背包,抱孩子,一直送她们到家,自己受着冻,挨着饿,却毫无怨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语言使我震惊,雷锋从平平凡凡的小事做起,走一路,做一路好事,难怪有人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毛主席曾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而雷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一辈子好事,见证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美德。
在今天,同样传承着这样的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玉树地震,无数个中国人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甚至有人千里迢迢来到一线帮助灾民,有些自己家中生活还很困难,却毫不犹豫地捐出全部的积蓄,资助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上学。我们要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并不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最美女教师”奋不顾身救学生、湖南青年见义勇为救落水者是“大美”,而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为留守儿童捐一本书同样是美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计较个人的得失,长大才能为人民服务。
雷锋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处处知道勤俭节约,袜子补了又补,掉在地上的螺丝钉小心翼翼地捡起来,大热天训练,战友们都去买汽水,他却喝白开水。与雷锋相比,我感到十分羞愧,每次周末上完兴趣班,总要央求妈妈买冷饮,洗脸、刷牙时,让水“哗哗”流淌,衣服稍微小了点就不肯穿,看到别人有漂亮的手机,也想有一个……生活条件变好了,可是我们铺张浪费的现象却变多了,追求享受、追求名牌、过度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应该向雷锋学习,继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美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个新时代的美德少年。
雷锋已经离我们而去,但雷锋精神如缕缕阳光温暖着人,有它的存在才使社会变得更有人情味,更加幸福。雷锋精神如同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清世界,也让我们看清自己。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发扬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雷锋精神在我们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时时提醒我们、激励我们,伴随着我们幸福成长。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漫长的冬季》(精选)》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漫长的冬季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