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000字两篇(读后感)。

常言道:“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书,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会要求我们去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累计素材和资料,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后感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000字两篇(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大全1000字1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阿德勒是著名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为心理分析与矫治。他强调社会兴趣和适应社会,通过心理治疗把儿童引导到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但是译者也提出了问题,当社会有问题时,环境无法改变,心理治疗的作用也有限。马克思则是一针见血的批判社会,提出社会革命。当然,作为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阿德勒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们总是在追求卓越。在儿童时期,对卓越的追求就已经显现出来。心理健康的儿童,会主动遵守纪律,重视秩序,以此获得别人的肯定。但是追求卓越也会引发竞争、攀比、嫉妒等现象,甚至有些孩子会自暴自弃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品质,勇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等,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懒惰是一种逃避的方法,可以缓解儿童当时的处境。池主任曾说,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但是对学生来说,哪一件应该做的精致呢?是每一科的学习成绩?还是音体美特长?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应该肯定学生的长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上进。

“我们不要期望儿童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动,而是要认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犯错误。”儿童犯错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因此需要我们去教育他们,把他们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儿童的自卑情结是由很多问题导致的。比如儿童身体是否健康,家人是否溺爱,家庭环境是否良好等。儿童不愿意做家庭作业,具有逃避任务和责任的倾向。同时那些缺乏勇气、不独立的孩子,渴望关注的孩子也有类似的倾向。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独立的勇气。

教师期待效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他的思想,如果想要改变他的思想,就要了解他的生长环境,了解他思想、行为产生的根源。了解原因以后,我们要采用积极的手段影响他们,肯定他们的价值,帮助他们树立可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否定他们。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在环境的影响下,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教育孩子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儿童追求优越感是本性,但是表现方式会有差别。有的会遵守规则,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有的儿童因为不能做的更好,只能独辟蹊径:通过各种行为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因为儿童容易把世界分为两个对立的部分,好孩子与坏孩子。所以一旦达不到好孩子的要求,他们就只能通过别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努力的成长、成为大人以后,我几乎已经忘了小时候的想法是什么了。我们总是习惯用大人的想法去训诫孩子,却忘了他们多么的弱小与懵懂。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存在,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们,犯错与失败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要有直面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大全1000字2

个人的生活目标是决定性的。他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合作进取的,指向生活的建设性的一面,那么,我们就会在这个人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发现这一印记,发现他所有的问题解决方法中建设性的一面。个体也会因此感到幸福和快乐,并在这种建设性和有益的活动中感受到一种价值和力量。

一个人最高的品质是具有勇气。有勇气才能正确认知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才能自卑而超越。只有具备一定的勇气,才能在事实面前保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目标。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客观事实上确实缺少家庭的关怀,但是这个是已经存在的事实,小孩子因为缺乏面对事实的勇气,无法满足内心的安稳,他就会逃避这个问题,而且会把他遇到的所有困难归结为家庭的不美满。其实事实别非如此,例他数学学不好,他会认为自己家庭不幸福,家长照顾不到位,而别的同学家长都在身边照顾,所以别的同学数学学得好。他为自己遇到的困难找到自认为合理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跟自己本身完全没关系。他的内心会因此感到轻松。还有现在某些同学会拿抑郁症来表达自己。其实不管孩子还是大人都要目的论,不要因果论。就是说,过去对现在没有影响,对自己人生轨迹有影响的是自己的目标和行动。

雄心过度就会给孩子带来紧张心理。他们认为,跟同学接触过多,他们的地位就越不安全。这种类型的儿童对自己的成功从来没有信心。当他们感到自己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中时,他们的方寸大乱,不知所措。别人对他们的期待和他们自己加于自己的期望,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他们难堪重负。

很多情况下,面对问题的出现,保持心理平衡远比认真着手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要保持良好心态。人是矛盾综合体,社会也是矛盾综合体,会不断的的出现问题,每次出现问题时,我们要调整自己对问题的认知,让自己迎接问题,保持积极发展的状态。对目标的确立和成果的预估要纯粹一些,顺其自然。

对儿童的人格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勇气,让学生在很小的年纪就学会直面问题,并积极的做出改变!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看待人生的挫折。自信勇敢的生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编辑推荐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1000字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读完此书让我获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分享如下。

阿德勒在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了解儿童,并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这是我们读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我深以为然。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理论方面的指导,让我的教育实践有了理论的支撑,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某些儿童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地面对问题学生和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难。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对儿童自卑感的阐述。他提到: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他的这种全新的观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认知。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卑感大多弊大于利,要想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就要帮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而种种对儿童心理学的片面、单一的狭隘的理解,致使我的教育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理论的支撑,注定无法深入地理解和剖析问题,最后问题的解决也只能流于表面。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一句赞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开出一朵花,给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气。在《银河补习班》里,开设的最重要的一节课不就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吗?奠定马飞人格底色的是父亲马皓文对他真正的爱,即理解和欣赏。真正的爱让马飞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确的方式追求优越感,获得人生的成功。当然,这里需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这是来自对自卑感的补偿作用,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来追求优越感。我们在爱孩子,鼓励孩子,发现他们闪光点,并给他们更正确的指引的同时,应努力做到从整体人格入手,帮助他们平衡自卑感和优越感,从而健康成长。

读了这本书,我意识到之所以我没有十足的把握,是因为我的底气不够,而底气,不是靠大声,不是靠严肃的脸,而是对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全面的理解。不管是自卑还是优越感过剩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能了解到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分开。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这是来自对自卑感的补偿作用,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追求优越感。教师要做的就是从整体人格入手,帮助他们平衡自卑感和优越感,让他们能健康、阳光地成长!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主要基于儿童为了补偿自卑而追求优越感的心理,针对儿童的人格和心理所提出的教育方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曾经追随过弗洛伊德,后来又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全书主要从个体心理学中的人格统一性和整体性出发,强调了一个事实:

每个个体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自我的过程。但是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为了克服自卑感,他们会过度地追求优越感,这样很容易造成儿童性格在无形中被扭曲。为了避免出现儿童性格的扭曲,作者提出需要建立儿童拥有社会合作意识,也就是社会情感。这种社会意识可以使儿童通过和别人合作的方式取得自我的成就感,克服自卑感,获得对社会有用的感觉。

阿德勒还分别论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性教育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对儿童的教育存在的失误,以及包括教育父母在内的补救措施。

1.人格统一性和整体性

父母要通过整体的性格,来理解孩子的一个特定的行为和动作。而不能单方面从一个特定的行为和动作来理解孩子,那样很容易引起父母对儿童的误解。而且父母要换位思考: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儿童的处境,甚至要依据他们并不正确的判断方式来理解他们的行为本身。

2.自卑感与补偿心理

为了克服天生的自卑感,每个孩子都会追求优越感以补偿内心的自卑心理。父母要做的是将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引入到富有成果和有益的方面。何谓有益?因为人都是群居的高等动物,所以一定是要符合社会的利益,保持与社会的一致。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持久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3.社会合作意识和情感

社会情感是儿童是否健康成长的晴雨表。

所以父母必须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以及适应社会所必要的灵活性,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模式化地使用一种规则来教育不同的儿童。不能让儿童在成长中只跟一个人密切接触,比如妈妈。因为放任儿童的这种唯一性接触,将会发现儿童对于以后的生活准备不好或准备不足,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或者问题。

4.儿童青春期的性教育

性教育的真正问题不仅是对孩子解释性关系的生理问题。还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问题。关于性教育生理方面的知识,一定要等到孩子开始好奇,想要发现了解这些事情的时候告诉他们,但必须是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让他们知道答案,同时要注意避免刺激孩子性欲的回答。

5.教育的失误和补救

个体心理学声称,所有的孩子应该通过给予他们更大的勇气,更多的自信的方式,来教会他们不要把困难当成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是当成问题来对付和征服,从而增加勇气和自信心。这样的一种观念的转变,将会对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想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需要有意识的锻炼孩子拥有勇气,坚韧和自信的品质,让他们认识到并坚信在面对失败时一定要有永不气馁的精神,这样他们的成长之路才会走得越来越好。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1000字(优选范文)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读完此书让我获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分享如下。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阿德勒在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了解儿童,并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这是我们读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我深以为然。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理论方面的指导,让我的教育实践有了理论的支撑,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某些儿童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地面对问题学生和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难。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对儿童自卑感的阐述。他提到: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他的这种全新的观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认知。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卑感大多弊大于利,要想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就要帮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而种种对儿童心理学的片面、单一的狭隘的理解,致使我的教育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理论的支撑,注定无法深入地理解和剖析问题,最后问题的解决也只能流于表面。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一句赞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开出一朵花,给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气。在《银河补习班》里,开设的最重要的一节课不就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吗?奠定马飞人格底色的是父亲马皓文对他真正的爱,即理解和欣赏。真正的爱让马飞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确的方式追求优越感,获得人生的成功。当然,这里需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这是来自对自卑感的补偿作用,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来追求优越感。我们在爱孩子,鼓励孩子,发现他们闪光点,并给他们更正确的指引的同时,应努力做到从整体人格入手,帮助他们平衡自卑感和优越感,从而健康成长。

读了这本书,我意识到之所以我没有十足的把握,是因为我的底气不够,而底气,不是靠大声,不是靠严肃的脸,而是对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全面的理解。不管是自卑还是优越感过剩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能了解到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分开。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这是来自对自卑感的补偿作用,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追求优越感。教师要做的就是从整体人格入手,帮助他们平衡自卑感和优越感,让他们能健康、阳光地成长!

老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素养。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就是一本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好书。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被称为心理学三大奠基人之一。我非常欣赏他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心理这一研究方向。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包括引论、十三章具体内容、附录和关键词汇表。全书以“自卑感”和“追求卓越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综合全书来看,作者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为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就包括培养社会情感、克服自卑、追求正确的优越感等三方面。

首先,关于社会情感。作者认为“儿童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或增强孩子的社会团结意识”。作者在“引论”中说“父母或监护人不能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否则,孩子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后的生活。”“如果父母没有让孩子做好与他人接触的准备,那么孩子入学时就会感到形单影只,十分孤独。”人是群居动物,具有天生不能孤独的社会属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结交朋友和与人交往,还包括友谊、同伴情谊、诚实、真诚等抽象素质。有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在引论、第一章“人格的统一性”、第六章“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中做了详细论述。

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围绕追求优越感展开。分别论述了“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作者认为追求优越感是人格心理发展的源泉之一,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当教师从孩子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入手,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再其他领域获得同样的成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变得容易得多。

作者在本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阐述了儿童的自卑情结,以及如何防止自卑情结。在作者看来,我们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是,要确保不要让孩子在学校里失去勇气,同时,要确保那些进校已经丧失勇气的孩子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而对没有信心,感到极度自卑的孩子,我们要用一种同情的态度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用友好的关系来鼓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想方设法使他们对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能量产生信心,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我非常喜欢本书中的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不犯错误,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义”。作为教育者,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胡蛟)

《儿童的人格教育》,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开始觉得这是一本很枯燥的理论性书籍,慢慢读来,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全书一共十三章,不单单是理论性的陈述,还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让我们了解了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概念,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何预防自卑情结,并通过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去阐述,在不同环境下,自卑情结的儿童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预防矫正。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优越感。”其实在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自卑的种子,只是有些人能够通过展示优越感,把它深深掩埋,而有的人却让它生根发芽,高高举着自卑的旗帜,埋头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通过成功地追求优越感,我们才能克服自卑感。“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父母或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确保追求优越感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经症和精神错乱。”

阿德勒在书反复地强调:一个被剥夺了对未来信心的孩子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就会在生活中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一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成功。我们的身边有不少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总是给自己找借口,“题目太难了”“要背的内容太多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也不迟”……慢慢地堆积,堆积得越来越多,最后干脆放弃吧!于是,就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作业次次要补,考试屡屡失败……不仅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他自己也会很沮丧。

身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走出自卑感,追求优越感,这让我不由地想到了我们七年级上册学习的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这样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回头看时,不禁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自豪。”莫顿·亨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我们可以给孩子们制定一个小目标,等他完成之后,再制定下一个小目标,直到他完成大的目标。就像我们背诵一篇文言文,先背诵一段或者几段,分次背诵,这样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背诵完全篇。

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成功,把成功当作他们获取更多知识的垫脚石。记得网课期间,早读视频会议检查背诵,抽查时间比较短,不能及时检查每一位同学,潘同学课下发了自己的背诵视频给我,我接着在上课的时候表扬了她的做法,称赞她学习积极主动,并且告诉大家可以随时给我发背诵的视频,如果有疑问也可以随时给我发消息。之后,不少同学给我发来了背诵的视频,还有同学针对上课学习的内容频频发问,我们在网络上的互动也多了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高涨了起来。我们的学生需要的就是这一个个小小的垫脚石,帮助他们走向更大的成功。

要想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个地方种上庄稼。要清除我们心灵的杂草,就必须追求优越感,树立自信,我们作为一名园丁,就要在孩子的心田里播撒一粒种子,让他们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两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1

“为你,千千万万遍。”

短短七字,无华丽语言的铺垫,却拥有最真挚炽热的感情。

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陪伴了你的整个童年,渗透到你的整个生活,后来因为某些事他离开了,你曾试图将其从脑海中清除,去遗忘甚至埋葬,当你自以为已经可以做到不去想的时候,却又毫无征兆地发生在你生命的某个瞬间,像电影放映一般情景再显,一帧都没有落下。阿米尔和哈桑就是这样。初读《追风筝的人》,仅仅因为这是一本名著,想要将其当作完成阅读任务一般草草了事。却不曾想,就是我未曾抱有任何期许的名著,让我颠覆认知,带给心灵触动。我并不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但这本书有魔力让人为之沦陷。

作为本书最大反派阿塞夫,他没有良知,利用手中权利,滥杀无辜,他是哈桑父子悲伤的源头。人们无法魔化那些已经是魔鬼的人,他不配当个魔鬼。这让我联想到《误杀》中的一句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对于这样的人,凭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肆意妄为,但这就是现实。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在当时那个年代。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人民如蝼蚁一般渺小,如待宰的羔羊,任那些穷凶极恶任意妄为;更可怕的是,宗教种族歧视,一个人的身体里流着怎样的血并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这个世界上本应人人平等,可凭什么身为哈扎拉人就理应低人一等,被歧视被杀戮,普通得草芥一般。可哪怕我心中有再多的愤懑,这都是现实。悲剧在历史上确确实实留下了痕迹,苦难降临在那些无辜的人们身上;而罪魁祸首,没有良心不会痛苦,也许这就是最大的悲哀吧。

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后只能是个懦夫。说实话,我并不喜欢阿米尔,甚至对他感到憎恶。就是因为他的懦弱、他的自我欺骗,将哈桑一步步推开;但这也正是人性,他只不过是将人性的黑暗面表现出来了而已。我在想:如果当时他挺身而出,那么后来的哈桑可能仍与他在一起,在美国定居,为生活而努力。可是他没有,亲眼看到哈桑为保护他的风筝而被人侮辱强暴,却自私地跑开了。想让父亲将哈桑父子赶出家门被拒后,又自导自演监守自盗栽赃诬陷哈桑,结果如他所愿。可自始至终,洞悉他所有把戏的哈桑一声不吭,甘愿背负“罪责”,用一生兑现对阿米尔少爷的诺言,忠贞不渝。“你从我身上看到了什么——一辈子。”哈桑没有读过什么书,如文中所说,“到学校上学的人是我,会读书写字的人是我,聪明伶俐的也是我,哈桑虽看不懂图本,却能看穿我。”阿米尔的前半生有哈桑为他保驾护航,后半生在经历众多后又重回故土,庆幸的是,骨子里的善是一直存在的。阿米尔忏悔,想要救赎,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而他的国家阿富汗,已经遍体鳞伤,当初的那个少年也已离它而去,而他能做的,也只能是保护那个孩子。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第一次追风筝,是为了索拉博,因为前半生他有哈桑为他去做任何事,千千万万遍。我们可以相信,阿米尔追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许许多多承诺在风筝里,说了和没说的过往,以及那许许多多完成和未完成的心愿。

其实,善与恶,是与非,真与假,谁又说的清呢!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一个善良的天使,却有些人堕落成魔。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其实只是有些人将人性的阴暗面显露出来罢了,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在以后的日子里都将会遭到惩罚。心中有恶意,稍有不慎,就会堕落成魔;而心中有善,无论什么时候,都总会迷途知返。我们不求是一个善人,只求心中无恶,心中有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2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追风筝的人》,期间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歇歇停停的,都是几十几百的字凑出来,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思绪随着这个故事而起伏,波动。现在想来竟是完全记不得主人公的名字,神奇如斯,但是哈桑却是深入我心了,再想,拉辛汗,他的妻子索莱雅,恶心的拉塞夫,然竟是想不起他的名字了,连同他的父亲,我记忆里所能联想到他的名字只能由哈桑喊过的**少爷得知。虽然这其中由于过了五六天记忆流失,再加上我记性本也不好的缘故,但最后记不住主角却是我没想到的,可能这也是作者的一个厉害之处吧。

也算是足够神奇了吧,当我快要打开书的时候,阿米尔少爷竟映入脑海了。那就让我再次断断续续的说说这本书给我的启迪吧。首先这本书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书里表达出的对侵略者的憎恨,对战争的谴责,书中无处不在的是战争中残酷现实。从开始的历经千辛万苦从阿富汗逃到伊朗,坐在油罐车里,甚至有人直接窒息死亡。后面阿米尔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更甚,那时整个阿富汗已经是一片死寂之气,城市被毁,当权者没有作为,有权势的人横行霸道,整个国家如同一盘散沙。街上随处可见乞讨的乞丐,人们眼里已经满是看不到了任何希望,似乎只求活着,并且连活着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你对现代战争的威力没有概念的话,那就去看看阿富汗吧!

除去战争的残酷,书中还有强烈地对种族歧视的谴责。从小时候阿塞夫等人对哈拉扎人哈桑的欺辱,包括对他母亲的不尊重。就连主人公——哈桑把他当作永远的朋友,并且两人也是一块长大,一起玩耍。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当家里来其他朋友时,阿米尔总不会叫哈桑一起玩,因为他是个哈拉扎人。再到最后阿富汗内战,从小就讨厌哈拉扎人的阿塞夫更是对哈拉扎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和虐待,更让人难过的,他还对哈桑和他的儿子都进行过性虐待,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了极深的影响。愿每个孩子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吧。

本书叫做《追风筝的人》,风筝也的的确确贯穿了整本书,从开始说明哈桑追风筝的技艺之高,到风筝大赛上阿米尔一骑绝尘,拿下风筝大赛的冠军。他因此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父亲的关爱,并答应陪他一起出去旅游,而且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带上哈桑。他终于如愿得到了父亲的偏爱,父亲对他不再只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了,父亲对他表现出了真正的爱怜。然而他似乎没有表现得那么高兴,或许是每个愿望在期盼时都比在实现时更让人兴奋吧。又或者,越是这样,他心中的愧疚就会更多一点,会感到灵魂无处安放。这一切,都是因为哈桑……

风筝大赛上,哈桑一如既往地去追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他仍然精准的预判到风筝的落处,只是当阿米尔去找哈桑看到他被拉塞夫等三个人堵在死胡同时,面对哈桑可能遭遇的一切,阿米尔犹豫了。他怕自己也会被他们所虐待,对自己所要承受的遭遇感到恐惧,他心里纠结着,然而他终究没有冲上前去。他看着哈桑被另外两个人摁住,被脱下了裤子……他就这样离开了,他终究无法做到如哈桑之前无惧生死的勇敢,或许是父亲对哈桑的偏爱让他心里并不平衡,又或是他骨子里也没有父亲那般无所畏惧的硬气,是一个软弱的人,还有,可能在他心里,哈桑只是一个不被人们尊重的哈拉扎人。他终是离开了……

之后哈桑在几天里一直沉默,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认为自己脏了。然而阿米尔因为心里的自责也一直没理哈桑,还一直躲着他,哪怕哈桑主动和他道歉,并数次的想和他一起出去玩。后来他们如愿的又来到了他们常去的山上,在那棵石榴树下,阿米尔用石榴疯狂的砸向哈桑,心里祈求着哈桑还手,他大喊着“你还手啊”,仿佛哈桑用石榴用力的打他时,他心里的愧疚就会少一些似的,仿佛他就不必再这样生活在痛苦与绝望中……他拼命地呼喊着,然而哈桑只是默默地承受着,直到阿米尔精疲力尽,他走到他面前,掰开一个石榴,在阿米尔的头上磨碎……

阿米尔无法从哈桑这里得到心里的安慰,他挣扎在自责与愧疚之中,他无法再和哈桑待在一起了。于是他把他的生日礼物——表和一些钱放在了哈桑的屋里,发现后哈桑的父亲阿里便决心带着哈桑离去了,哪怕阿米尔的父亲竭尽全力的挽留。

之后,因为战乱,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先是一路艰辛来到了巴基斯坦,之后又辗转美国。他在那里有了不错的发展,遇到了喜欢的人,结了婚写的书也出版了许多,还有不错的反响,在文坛已小有名字。然而他的父亲已因病去世,他收到了小时候长辈,“朋友”拉辛汗的来信,说想见见他,这样,他去到了巴基斯坦。在那里拉辛汗告诉了他哈桑的下落,前段时间在街上被杀害了,并说出哈桑本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面对着突然被告知的事实,阿米尔有点接受不了,他在怨恨,他很愤怒,他想起父亲从前和他说过的一句话:这世上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他开始无法面对自己,然而拉辛汗又告诉他,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塔利班抓走了,拉辛汗希望阿米尔能去把他带回来,把他带去孤儿院(当然只是这样说,拉辛汗默认希望阿米尔收养)。他试图用美国的妻子家庭以及事业来逃避,但是拉辛汗说过: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从开始的不接受也慢慢冷静下来,答应去带索拉博回来,就这样,他踏上了几十年未曾得见的故乡……

当他再次踏上故土,这里已经面目全非了。经过了战争,家园已残败不堪,人们的生活异常疾苦。他找到了索拉博,让他震惊的是,抓走索拉博的是阿塞夫。阿塞夫邪魅的的笑了,他对手下说到,等一下里面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准进来。或许在他眼里,阿米尔还是一样的懦弱,他说带索拉博走可以,但他和阿塞夫只能走一个。就这样,阿塞夫拿出了他的不锈钢拳套,阿米尔也握紧了拳头。阿米尔终是敌不过强横的阿塞夫,他被阿塞夫疯狂的击打着。之后,一如之前的哈桑,索拉博拉紧了弹弓,让阿塞夫住手,不同的是,他这次真被打成了独眼龙……

经过这次经历和后面又一次风筝大赛,索拉博慢慢接受了这个只是听他父亲说到过的叔叔。当阿米尔知道并没有所谓的孤儿院时,他决定把他带回美国。而当签证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他听从法里德的建议想把索拉博先送去孤儿院,解决签证问题就去接他,索拉博乞求无果,他选择了自杀,就在阿米尔要把签证问题解决的好消息告诉他之前。最后,他活了下来,但是他的心却死了……

读完整本书,感觉他们都在救赎,阿米尔对哈桑,对索拉博,阿米尔父亲对阿里,对哈桑。他们企图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弥补。可以说,他们的确做了许多错误的事,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善良与真诚。并且,他们都在勇敢的去追着,就似追那风筝。

这本书情节的确是跌宕起伏的,让我对逻辑和想象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人们在罪恶面前真实,善良的一面。如果你也曾有过遗憾和错误,也大胆去救赎吧。我也希望我们心里的真善美能让我们永远的去追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两篇(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大全1000字1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为你,千千万万遍。”

短短七字,无华丽语言的铺垫,却拥有最真挚炽热的感情。

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陪伴了你的整个童年,渗透到你的整个生活,后来因为某些事他离开了,你曾试图将其从脑海中清除,去遗忘甚至埋葬,当你自以为已经可以做到不去想的时候,却又毫无征兆地发生在你生命的某个瞬间,像电影放映一般情景再显,一帧都没有落下。阿米尔和哈桑就是这样。初读《追风筝的人》,仅仅因为这是一本名著,想要将其当作完成阅读任务一般草草了事。却不曾想,就是我未曾抱有任何期许的名著,让我颠覆认知,带给心灵触动。我并不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但这本书有魔力让人为之沦陷。

作为本书最大反派阿塞夫,他没有良知,利用手中权利,滥杀无辜,他是哈桑父子悲伤的源头。人们无法魔化那些已经是魔鬼的人,他不配当个魔鬼。这让我联想到《误杀》中的一句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对于这样的人,凭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肆意妄为,但这就是现实。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在当时那个年代。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人民如蝼蚁一般渺小,如待宰的羔羊,任那些穷凶极恶任意妄为;更可怕的是,宗教种族歧视,一个人的身体里流着怎样的血并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这个世界上本应人人平等,可凭什么身为哈扎拉人就理应低人一等,被歧视被杀戮,普通得草芥一般。可哪怕我心中有再多的愤懑,这都是现实。悲剧在历史上确确实实留下了痕迹,苦难降临在那些无辜的人们身上;而罪魁祸首,没有良心不会痛苦,也许这就是最大的悲哀吧。

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后只能是个懦夫。说实话,我并不喜欢阿米尔,甚至对他感到憎恶。就是因为他的懦弱、他的自我欺骗,将哈桑一步步推开;但这也正是人性,他只不过是将人性的黑暗面表现出来了而已。我在想:如果当时他挺身而出,那么后来的哈桑可能仍与他在一起,在美国定居,为生活而努力。可是他没有,亲眼看到哈桑为保护他的风筝而被人侮辱强暴,却自私地跑开了。想让父亲将哈桑父子赶出家门被拒后,又自导自演监守自盗栽赃诬陷哈桑,结果如他所愿。可自始至终,洞悉他所有把戏的哈桑一声不吭,甘愿背负“罪责”,用一生兑现对阿米尔少爷的诺言,忠贞不渝。“你从我身上看到了什么——一辈子。”哈桑没有读过什么书,如文中所说,“到学校上学的人是我,会读书写字的人是我,聪明伶俐的也是我,哈桑虽看不懂图本,却能看穿我。”阿米尔的前半生有哈桑为他保驾护航,后半生在经历众多后又重回故土,庆幸的是,骨子里的善是一直存在的。阿米尔忏悔,想要救赎,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而他的国家阿富汗,已经遍体鳞伤,当初的那个少年也已离它而去,而他能做的,也只能是保护那个孩子。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第一次追风筝,是为了索拉博,因为前半生他有哈桑为他去做任何事,千千万万遍。我们可以相信,阿米尔追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许许多多承诺在风筝里,说了和没说的过往,以及那许许多多完成和未完成的心愿。

其实,善与恶,是与非,真与假,谁又说的清呢!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一个善良的天使,却有些人堕落成魔。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其实只是有些人将人性的阴暗面显露出来罢了,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在以后的日子里都将会遭到惩罚。心中有恶意,稍有不慎,就会堕落成魔;而心中有善,无论什么时候,都总会迷途知返。我们不求是一个善人,只求心中无恶,心中有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大全1000字2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追风筝的人》,期间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歇歇停停的,都是几十几百的字凑出来,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思绪随着这个故事而起伏,波动。现在想来竟是完全记不得主人公的名字,神奇如斯,但是哈桑却是深入我心了,再想,拉辛汗,他的妻子索莱雅,恶心的拉塞夫,然竟是想不起他的名字了,连同他的父亲,我记忆里所能联想到他的名字只能由哈桑喊过的**少爷得知。虽然这其中由于过了五六天记忆流失,再加上我记性本也不好的缘故,但最后记不住主角却是我没想到的,可能这也是作者的一个厉害之处吧。

也算是足够神奇了吧,当我快要打开书的时候,阿米尔少爷竟映入脑海了。那就让我再次断断续续的说说这本书给我的启迪吧。首先这本书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书里表达出的对侵略者的憎恨,对战争的谴责,书中无处不在的是战争中残酷现实。从开始的历经千辛万苦从阿富汗逃到伊朗,坐在油罐车里,甚至有人直接窒息死亡。后面阿米尔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更甚,那时整个阿富汗已经是一片死寂之气,城市被毁,当权者没有作为,有权势的人横行霸道,整个国家如同一盘散沙。街上随处可见乞讨的乞丐,人们眼里已经满是看不到了任何希望,似乎只求活着,并且连活着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你对现代战争的威力没有概念的话,那就去看看阿富汗吧!

除去战争的残酷,书中还有强烈地对种族歧视的谴责。从小时候阿塞夫等人对哈拉扎人哈桑的欺辱,包括对他母亲的不尊重。就连主人公——哈桑把他当作永远的朋友,并且两人也是一块长大,一起玩耍。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当家里来其他朋友时,阿米尔总不会叫哈桑一起玩,因为他是个哈拉扎人。再到最后阿富汗内战,从小就讨厌哈拉扎人的阿塞夫更是对哈拉扎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和虐待,更让人难过的,他还对哈桑和他的儿子都进行过性虐待,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了极深的影响。愿每个孩子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吧。

本书叫做《追风筝的人》,风筝也的的确确贯穿了整本书,从开始说明哈桑追风筝的技艺之高,到风筝大赛上阿米尔一骑绝尘,拿下风筝大赛的冠军。他因此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父亲的关爱,并答应陪他一起出去旅游,而且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带上哈桑。他终于如愿得到了父亲的偏爱,父亲对他不再只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了,父亲对他表现出了真正的爱怜。然而他似乎没有表现得那么高兴,或许是每个愿望在期盼时都比在实现时更让人兴奋吧。又或者,越是这样,他心中的愧疚就会更多一点,会感到灵魂无处安放。这一切,都是因为哈桑……

风筝大赛上,哈桑一如既往地去追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他仍然精准的预判到风筝的落处,只是当阿米尔去找哈桑看到他被拉塞夫等三个人堵在死胡同时,面对哈桑可能遭遇的一切,阿米尔犹豫了。他怕自己也会被他们所虐待,对自己所要承受的遭遇感到恐惧,他心里纠结着,然而他终究没有冲上前去。他看着哈桑被另外两个人摁住,被脱下了裤子……他就这样离开了,他终究无法做到如哈桑之前无惧生死的勇敢,或许是父亲对哈桑的偏爱让他心里并不平衡,又或是他骨子里也没有父亲那般无所畏惧的硬气,是一个软弱的人,还有,可能在他心里,哈桑只是一个不被人们尊重的哈拉扎人。他终是离开了……

之后哈桑在几天里一直沉默,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认为自己脏了。然而阿米尔因为心里的自责也一直没理哈桑,还一直躲着他,哪怕哈桑主动和他道歉,并数次的想和他一起出去玩。后来他们如愿的又来到了他们常去的山上,在那棵石榴树下,阿米尔用石榴疯狂的砸向哈桑,心里祈求着哈桑还手,他大喊着“你还手啊”,仿佛哈桑用石榴用力的打他时,他心里的愧疚就会少一些似的,仿佛他就不必再这样生活在痛苦与绝望中……他拼命地呼喊着,然而哈桑只是默默地承受着,直到阿米尔精疲力尽,他走到他面前,掰开一个石榴,在阿米尔的头上磨碎……

阿米尔无法从哈桑这里得到心里的安慰,他挣扎在自责与愧疚之中,他无法再和哈桑待在一起了。于是他把他的生日礼物——表和一些钱放在了哈桑的屋里,发现后哈桑的父亲阿里便决心带着哈桑离去了,哪怕阿米尔的父亲竭尽全力的挽留。

之后,因为战乱,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先是一路艰辛来到了巴基斯坦,之后又辗转美国。他在那里有了不错的发展,遇到了喜欢的人,结了婚写的书也出版了许多,还有不错的反响,在文坛已小有名字。然而他的父亲已因病去世,他收到了小时候长辈,“朋友”拉辛汗的来信,说想见见他,这样,他去到了巴基斯坦。在那里拉辛汗告诉了他哈桑的下落,前段时间在街上被杀害了,并说出哈桑本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面对着突然被告知的事实,阿米尔有点接受不了,他在怨恨,他很愤怒,他想起父亲从前和他说过的一句话:这世上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他开始无法面对自己,然而拉辛汗又告诉他,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塔利班抓走了,拉辛汗希望阿米尔能去把他带回来,把他带去孤儿院(当然只是这样说,拉辛汗默认希望阿米尔收养)。他试图用美国的妻子家庭以及事业来逃避,但是拉辛汗说过: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从开始的不接受也慢慢冷静下来,答应去带索拉博回来,就这样,他踏上了几十年未曾得见的故乡……

当他再次踏上故土,这里已经面目全非了。经过了战争,家园已残败不堪,人们的生活异常疾苦。他找到了索拉博,让他震惊的是,抓走索拉博的是阿塞夫。阿塞夫邪魅的的笑了,他对手下说到,等一下里面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准进来。或许在他眼里,阿米尔还是一样的懦弱,他说带索拉博走可以,但他和阿塞夫只能走一个。就这样,阿塞夫拿出了他的不锈钢拳套,阿米尔也握紧了拳头。阿米尔终是敌不过强横的阿塞夫,他被阿塞夫疯狂的击打着。之后,一如之前的哈桑,索拉博拉紧了弹弓,让阿塞夫住手,不同的是,他这次真被打成了独眼龙……

经过这次经历和后面又一次风筝大赛,索拉博慢慢接受了这个只是听他父亲说到过的叔叔。当阿米尔知道并没有所谓的孤儿院时,他决定把他带回美国。而当签证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他听从法里德的建议想把索拉博先送去孤儿院,解决签证问题就去接他,索拉博乞求无果,他选择了自杀,就在阿米尔要把签证问题解决的好消息告诉他之前。最后,他活了下来,但是他的心却死了……

读完整本书,感觉他们都在救赎,阿米尔对哈桑,对索拉博,阿米尔父亲对阿里,对哈桑。他们企图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弥补。可以说,他们的确做了许多错误的事,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善良与真诚。并且,他们都在勇敢的去追着,就似追那风筝。

这本书情节的确是跌宕起伏的,让我对逻辑和想象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人们在罪恶面前真实,善良的一面。如果你也曾有过遗憾和错误,也大胆去救赎吧。我也希望我们心里的真善美能让我们永远的去追寻。

相信《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000字两篇(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