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给你整个世界读后感

给你整个世界读后感

《给你整个世界》读书笔记(读后感大全)。

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我们能从优秀的读书笔记中写到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你整个世界》读书笔记(读后感大全),感谢您的参阅。

当我轻轻地放下书,我却还在书里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一碗清汤荞麦面》让我懂得人世间的真、善、美;《美好时光》让我享受了另外一种童年;《一枚古金币》让我看到一个穷人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难忘的0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三个女婿排座次》让我看到了汉字的无限魅力;《您不信任我》我看到了作者讽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永远的女孩》让我看到生命的逝去,同时也记录了生命前的辉煌。虽然我们看的是生命的离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永远记住它曾经拥有生命的绚丽……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感动与感悟。《给你整个世界》我想我能理解为给你整个世界的真、善、美,给你整个世界的你应该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把整个世界全部给你。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我应该拥有什么,理解什么,追求什么。心在于感动与感悟;梦在于追求;脑袋不只是要装下知识,还要装得下别人。

最好的礼物并不是要给你多贵重的东西,而是一件值得琢磨人生的礼物,成长不是一种安逸的享受,而应当是一种积极地追求。

每一本书给你许多不同的感受,可是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特别的感受。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方面,让我知道了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让我知道生活是敢于追求,让我知道生活的魅力、享受。“灵感源自于生活。”生活中需要很多灵感,而灵感是要在你的生活里不停地追求、探索。

给你整个世界,给你整个来自生活的世界;给你整个世界,给你整个你需要追求的世界!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给你整个世界读书笔记


当我轻轻地放下书,我却还在书里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一碗清汤荞麦面》让我懂得人世间的真、善、美;《美好时光》让我享受了另外一种童年;《一枚古金币》让我看到一个穷人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难忘的0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三个女婿排座次》让我看到了汉字的无限魅力;《您不信任我》我看到了作者讽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永远的女孩》让我看到生命的逝去,同时也记录了生命前的辉煌。虽然我们看的是生命的离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永远记住它曾经拥有生命的绚丽……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感动与感悟。《给你整个世界》我想我能理解为给你整个世界的真、善、美,给你整个世界的你应该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把整个世界全部给你。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我应该拥有什么,理解什么,追求什么。心在于感动与感悟;梦在于追求;脑袋不只是要装下知识,还要装得下别人。

最好的礼物并不是要给你多贵重的东西,而是一件值得琢磨人生的礼物,成长不是一种安逸的享受,而应当是一种积极地追求。

每一本书给你许多不同的感受,可是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特别的感受。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方面,让我知道了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让我知道生活是敢于追求,让我知道生活的魅力、享受。“灵感源自于生活。”生活中需要很多灵感,而灵感是要在你的生活里不停地追求、探索。

给你整个世界,给你整个来自生活的世界;给你整个世界,给你整个你需要追求的世界!

[给你整个世界读书笔记]

《给你整个世界》读书笔记800字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一碗清汤荞麦面》让我懂得人世间的真、善、美;《美好时光》让我享受了另外一种童年;《一枚古金币》让我看到一个穷人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难忘的0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三个女婿排座次》让我看到了汉字的无限魅力;《您不信任我》我看到了作者讽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永远的女孩》让我看到生命的逝去,同时也记录了生命前的辉煌。虽然我们看的是生命的离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永远记住它曾经拥有生命的绚丽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感动与感悟。《给你整个世界》我想我能理解为给你整个世界的真、善、美,给你整个世界的你应该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把整个世界全部给你。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我应该拥有什么,理解什么,追求什么。心在于感动与感悟;梦在于追求;脑袋不只是要装下知识,还要装得下别人。

最好的礼物并不是要给你多贵重的东西,而是一件值得琢磨人生的礼物,成长不是一种安逸的享受,而应当是一种积极地追求。

每一本书给你许多不同的感受,可是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特别的感受。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方面,让我知道了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让我知道生活是敢于追求,让我知道生活的魅力、享受。灵感源自于生活。生活中需要很多灵感,而灵感是要在你的生活里不停地追求、探索。

给你整个世界,给你整个来自生活的世界;给你整个世界,给你整个你需要追求的世界!

《给你整个世界》读后感


《给你整个世界》读后感

今年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给你整个世界》。书中讲述了很多感人肺腑、令人深思的小故事。在书中故事的海洋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您不信任我》。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天“我”坐出租车,中途须下车一会儿到公司去一趟,“我”打算先不给钱,等办完事后再来坐这辆车。可司机觉得“我”想不给车费,要逃走,“我”只好把公文包留下。但“我”又怕他走,便把车牌号记了下来。“我”和司机就这样来来回回,互相“保险”。最后“我”觉得这样做不好便和司机谈好什么都不拿,谁都不要不守信用,之后“我”拿着自己的东西走了出去。到公司门口时却发现自己的通行卡不见了,心想:看来司机还是未来以防万一,但这不要紧,“我”也戳破了他的汽车轮胎。

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这样的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很多文明都只是个假象,在那一张张面纱下,都有着那互相的阴谋和不信任。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学互相借书看。当我们交换完书后,回到家时发现我喜欢的一支钢笔不见了,我还以为是掉到学校没拿回来呢。第二天我到学校仔细找了找也没有找到。结果过了几天当我把借的书还给那位同学时,那位同学递给我了一支笔,我定睛一看,这正是我那失踪的钢笔。我心想:“看来我们的关系要进一步发展,赢得对方的信任。”

这就是我的一个真实例子。其实我们之间不信任并不是我们俩关系不好,而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让我们吃尽了苦头,而我们为了不再被骗而开始对身边的人采取措施加以防备,这样人与人之间也总也充满不信任。

我相信只要世界上没有那些相互欺骗的恶习,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信任。让我们一起改掉那些恶习,建造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世界更加美好吧。

读《给你整个世界》有感范文500字


【第1篇】

从学校给的书单上一眼望中了这本书——《给你整个世界》,于是就买了下来。果然不同凡响,里面收集了很多好文章,有讲陌生人之间的感动,有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密切,还有那一篇篇让人振奋的演讲,很多很多。每一篇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篇名叫《一碗清汤荞麦面》,它讲述了一家北海道的面馆,在大年夜时生意冷清再点主要打烊时,一个着装不合时令的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进到了店里。要了一碗面,店主看着他们并没有免费赠送而是加了一大把面,一年年过去了,他们每年大年夜都会来,年年店主都不管多晚等着他们,为他们留一张桌子。但在之后的几年他们都没来。多年后,两个身着名牌的男人在大年夜走进了面馆,要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当店主看到他们时,发现他们就是那两个男孩。

在母子三人最艰难的时候,一碗清汤荞麦面和店主无声的陪伴让他们在大年夜度过了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夜晚,店主用它现有的能力帮助了三人。送上了一碗加了一大把面的清汤荞麦面。这不仅是端在手里的温暖,也不只是吃在嘴里的美味 ,而是流入心中的温美。虽然这艰难时光中的一缕阳光并不能温暖充满整个岁月,但却让人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坚持下去。这就是所说的人世间的情愿吧。

【第2篇】

世界上有许多熟悉和陌生的人与我们相遇了,又分开,一些被我们忘却,还有一些却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的记忆。人世间的情缘是一种难以说得清的牵连。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起这些人和事时,心里总会浮起一种特别的温暖。

在《给你整个世界》里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是第一章里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大年夜,北海亭面馆准备打烊的时候,一个女人领着她的两个孩子来到面馆,兄弟俩的父亲因车祸而不幸去世,母子三人相依为命。母亲向店主要了一碗荞麦面,善良的店主热情地款待了他们,并让他们坐到了最靠近暖气的二号桌。店主一下子领悟到他们并不富裕,热心的店主装了一碗,又加了半堆,热腾腾香喷喷的荞麦面,充满了温暖,充满了店主的仁慈。面吃完了,母亲付了钱。“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店主真挚的问候也使他们的心里暖融融的。

一年又一年,一碗荞麦面和面馆老板夫妇那份无声的善良陪伴母子三人度过了生活中最艰难的那段时光,店主的仁慈善良,像一缕阳光照进他们的心房,暖着他们的心。生活的色彩是爱,爱是情感的升华,只要人世间充满爱,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他人一点爱,将会使人一生受益。人生中到处都是坎坷和困难,但温暖的爱却可以拂去,人因有爱而相互依存,倘若世界失去了爱,就等于失去了光明。爱能使人感到温暖,能使人感到幸福,不畏惧困难,重新抬起头,继续走完他那灿烂的一生。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是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一生都将在爱里。让我们洋溢在爱的长河里吧!

【第3篇】

从学校给的书单上一眼望中了这本书——《给你整个世界》,于是就买了下来。果然不同凡响,里面收集了很多好文章,有讲陌生人之间的感动,有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密切,还有那一篇篇让人振奋的演讲,很多很多。每一篇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篇名叫《一碗清汤荞麦面》,它讲述了一家北海道的面馆,在大年夜时生意冷清再点主要打烊时,一个着装不合时令的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进到了店里。要了一碗面,店主看着他们并没有免费赠送而是加了一大把面,一年年过去了,他们每年大年夜都会来,年年店主都不管多晚等着他们,为他们留一张桌子。但在之后的几年他们都没来。多年后,两个身着名牌的男人在大年夜走进了面馆,要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当店主看到他们时,发现他们就是那两个男孩。

在母子三人最艰难的时候,一碗清汤荞麦面和店主无声的陪伴让他们在大年夜度过了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夜晚,店主用它现有的能力帮助了三人。送上了一碗加了一大把面的清汤荞麦面。这不仅是端在手里的温暖,也不只是吃在嘴里的美味,而是流入心中的温美。虽然这艰难时光中的一缕阳光并不能温暖充满整个岁月,但却让人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坚持下去。这就是所说的人世间的情愿吧。

【第4篇】

“给我整个世界?”这是什么意思啊,哦,你们还不知道吧,爸爸最近给我买了本书,叫《给你整个世界》我还没看过这系列书呢,现在我要翻开它了。

哦,原来这本书里有许多小故事,我喜欢很多:《万宝路和我们》、《一碗清汤荞麦面》、《您不信任我》、《哦,傻样儿》等等。

我最喜欢《美好时光》这个故事,它讲的是一个乞丐于一个富有的小孩在一起。一开始,富有的小孩在吃饭的时候有一个乞丐进来讨饭,小孩给了他半根油条,他走了。第二天、第三天还是一样的结果。第四天时,小孩的父母生气了,阻止小孩给乞丐施舍,以后乞丐都没来。

后来小孩在餐馆里发现了乞丐,他以后天天给乞丐捡学校浪费的食物,还捡了衣服裤子给乞丐穿,乞丐又进校园捡钱,乞丐有了钱买了书包和笔,又去上学,还在图书馆看书。但后来乞丐被发现了,被学校赶了出来。出来以后乞丐不吃不喝,几天后乞丐回去过苦日子去了。

我喜欢这本书。

【第5篇】

从学校给的书单上一眼望中了这本书——《给你整个世界》,于是就买了下来。果然不同凡响,里面收集了很多好文章,有讲陌生人之间的感动,有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密切,还有那一篇篇让人振奋的演讲,很多很多。每一篇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篇名叫《一碗清汤荞麦面》,它讲述了一家北海道的面馆,在大年夜时生意冷清再点主要打烊时,一个着装不合时令的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进到了店里。要了一碗面,店主看着他们并没有免费赠送而是加了一大把面,一年年过去了,他们每年大年夜都会来,年年店主都不管多晚等着他们,为他们留一张桌子。但在之后的几年他们都没来。多年后,两个身着名牌的男人在大年夜走进了面馆,要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当店主看到他们时,发现他们就是那两个男孩。

在母子三人最艰难的时候,一碗清汤荞麦面和店主无声的陪伴让他们在大年夜度过了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夜晚,店主用它现有的能力帮助了三人。送上了一碗加了一大把面的清汤荞麦面。这不仅是端在手里的温暖,也不只是吃在嘴里的美味,而是流入心中的温美。虽然这艰难时光中的一缕阳光并不能温暖充满整个岁月,但却让人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坚持下去。这就是所说的人世间的情愿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 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一

【序】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信】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有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但却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

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苏菲一直认为这个花园自成一个世界。

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的不同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p.S: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做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神话】

所谓神话就是有关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解释为何生命是这一番面貌。

索尔(Thor)与他的铁锤的故事。在基督教传入挪威之前,人们相信索尔时常乘着一辆由两只山羊拉着的战车横越天空。他一挥动斧头便产生闪电与雷声。当天空雷电交加时,便会下雨,而雨对北欧农民是很重要的。 因此,索尔又被尊为象征肥沃、富饶的神。

【理性】

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

我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早期的哲学家找出了哪些答案,而是他们问了什么问题、寻求何种答案等等。我们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思考的内容。

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人类虽然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帕梅尼德斯说: 1.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 2.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赫拉克里特斯则说: 1.万物都会改变(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 2.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

原子(atom)这个字的本意是不可分割的。

不过,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原子可以分裂为更小的基本粒子。我们称之为质子、中子与电子。也许这些粒子有一天也可以被分裂成更小的粒子。但物理学家一致认为这样分裂下去,一定会有一个极限。一定有一个组成大自然的最小单位。

诡辩学家: 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精通演说术,也就是说要能够用令人信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 当有人问他是否相信希腊的诸神时,他答道:这个问题太复杂,而生命又太短促了。一个无法确定世上是否有神的人,我们称他为不可知论者。

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强迫他所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常识。这种装傻、装呆的方式,我们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领悟到自己有很多事情并不知道,并因此而感到苦恼的人。

正确的见解导致正确的行动 知善者必能行善。

【苏格拉底】

巴特农(panhenon)的意思是处女之地,是为了崇奉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Athene)而建造的。

苏格拉底与诡辩学派关心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是由于它与人类道德与社会理想及美德之间的关系。诡辩学家认为每一个城邦、每一个世代对于是非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是非的观念是流动的。苏格拉底认为世间有所谓永恒、绝对的是非观念存在。

恩培窦可里斯与德谟克里特斯两人都提醒世人:尽管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但世间一定仍有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如四根[恩培窦克里斯认为:世间由四个元素组成分别是土,气,水,火,分别就是组成世界的根]或原子)。

【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 柏拉图的理型论。

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柏拉图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身体是流动 ,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感官是以身体为基础,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柏拉图同时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它和所有的饼干模子一起躺在橱柜的上层)。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时,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

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他看到了一匹马,然而是一匹不完美的马。(一匹姜饼马!)灵魂一看到这匹马,便依稀想起它在理型世界 所见过的完美马,同时涌起一股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

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

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 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

【亚理斯多德】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理斯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亚理斯多德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质料总是可能实现成某一特定的形式。我们可以说质料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亚理斯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

质料因是在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则是水的形式(或天性)就是会降落地面。不过假如你只提到这三者,亚理斯多德会补充说,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因为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所谓的目的因。

当亚理斯多德将人类的生活做一番整理时,他首先指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石头、水滴或土壤等无生物,这些无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亚理斯多德认为无生物只能透过外力改变。另外一类则是生物,而生物则有潜能改变。

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与人类)都有能力吸收养分以生长、繁殖。所有的动物(禽兽与人类)则还有感知周遭环境以及到处移动的能力。至于人类则更进一步有思考(或将他们感知的事物分门别类)的能力。

亚理斯多德问道: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人需要什么才能过良好的生活?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突然间,苏菲问道;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活着? 因为我现在知道答案了。人活在这个星球上是为了替每件东西取名字。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世间只有植物和动物,就没有人可以区分猫和狗、百合与鹅莓之间的不同。植物和动物虽然也活着,但我们是唯一可以将大自然加以分类的生物。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学派】

犬儒派学者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

到了今天,犬儒主义这些名词的意思变成是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与行为。

到了今天,我们仍用斯多葛式的冷静(stoic calm)来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西塞罗(Cicero,公前106年~公元前43年),所谓人本主义(一种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的哲学)是由他创立的。同为斯多葛学派的塞尼卡(Seneca,公元前4年~公元65年)表示: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这句话自此成为人本主义的口号。

伊比鸠鲁学派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普罗汀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不过,普罗汀的观点是: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

一位印度的神秘主义者有一次如此形容他的经验:过去,当我的自我存在时,我感觉不到上帝。如今我感觉到上帝的存在,自我就消失了。

塞伦西亚斯(Silesius,公元1624年~1677年)则另有一种说法:每一滴水流入海洋后,就成为海洋。同样的,当灵魂终于上升时,则成为上帝。

你当爱邻如己,因你的邻人就是你,你是在幻觉中才将他当成别人。

古印度人尊奉的天神是戴欧斯(Dyaus),希腊文称他为宙斯(Zeus),拉丁文称他为朱彼得(Jupitter)(事实上是iovpater,或法父之意),古斯堪地那维亚文则称之为泰尔(Tyr)。

【中世纪:民族文化】

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他们相信历史就像四季一样会不断循环。因此历史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不过在无尽的生生死死中有不同的文明兴亡消长罢了。

印欧民族乃是多神论者,但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所谓的一神论。犹大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宗教。

闪族文化另外一个共同的特色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捷句话说,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神在鸿濛大初时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展开,但终于有一天它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所谓的最后审判日,届时神将会对所有生者与死者进行审判。

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而有趣的是,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

上帝与以色列订的旧约已经由耶稣代表上帝与人类订的新约所取代。

如今英文medieval(中世纪)这个字仍被用来指那些过度权威、缺乏弹性的事物,具有贬意。

希腊罗马文化如何分裂成三种文化,并分别在其中存活。这三种文化分别是: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与南边的阿拉伯文化。大致上,我们可以说新柏拉图派哲学在西边承传了下来。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哲学则分别在东边与南边承传了下来。

当时,哲学与神学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圣多玛斯将亚理斯多德加以基督教化,就像中世纪初期的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基督教化一样。

所谓基督教化的意思只是把这两位希腊大哲学家的观念,用一种不至于对基督教教义造成威胁的方式加以诠释。

在希腊文中,上帝女性化的那一面被称为苏菲亚(Sophia)。苏菲亚或苏菲(Sophie)就是智慧的意思。

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历史的浪潮冲走,总得有人收拾河岸边留下来的东西。

【文艺复兴】

在漫长的中世纪,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

希腊哲学脱离了属于农民文化的神话世界观。同样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产阶级也开始脱离封建贵族与教会的势力。

我们不仅是人,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种理念导致人们无限崇拜天才。理想中的人是我们所谓的文艺复兴人,就是艺术、科学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重建罗马是他们的文化责任,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圣彼得的坟墓上建一座圣彼得大教堂。

在整个中世纪期间,人们过度迷信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则认为研究大自然现象必须以观察、经验与实验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实证法。

十七世纪的大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Galilei)说: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也要想办法加以测量。他并表示: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的。

文艺复兴运动也使得人们对大自然有了新的看法。这时候的人们比较能够尽情享受生活,不再认为人活着只是为死后的世界做准备,因此他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也完全改观了。

自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就不再只是创造物的一部分,而开始干预自然,并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改造大自然。说真的,人是多么了不起呀!

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说法是: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一个物体改变它所处的状 态,则这个物体将会一直维持它原来静止或移动的状态。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说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的大小 递增,并随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

【巴洛克】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相形之下,后者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拉丁谚语carpediem,也就是把握今天的意思。另外一句也很流行的拉丁谚语则是mementomori,就是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

生活的象征。十七世纪的人说人生如戏。现代戏剧包括各种布景与舞台机关就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演戏的人在舞台上创造一种假象,最终目的就是要显示舞台上的戏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戏剧因此成为整个人生的缩影。

除了将生命比喻为舞台之外,巴洛克时期的诗人也将生命比喻为梦境。例如,莎士比亚就说: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和梦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

你所谓的哲学体系是什么意思? 我指的是一套从基础开始创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

【笛卡尔】

事实上,灵魂(soul)与精神(spirit)这两个字原来的意思就是气息与呼吸。

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Extension),或称物质。

笛卡尔发现了三件事: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实体这个词可以解释成组成某种东西的事物或某种东西的本质或最终的面貌。笛卡尔认为实体有两种。每一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

灵魂可能会时常受到与身体需要有关的种种感觉与冲引的影响。不过,灵魂也能够挣脱这种原始冲动的控制,而独立于身体之运作。它的目标是使理性获得掌控权。因为,即使我肚子痛得很厉害,一个三角形内所有内角的总和仍然会是一百八十度。

在哲学上,伦理学研究的是过善良生活所需的道德行为。这也是我们提到苏格拉底或亚理斯多德的伦理学时所指的意思,可是到了现代,伦理学却多多少少沦为教导人们不要冒犯别人的一套生活准则。

【史宾诺莎】

根据史宾诺莎的说法, 自然界中的每一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每一种现象,例如一朵花或华兹华士的一首诗,都是思想属性或扩延属性的的各种不同模态。所谓模态就是实体、上帝或自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方式。一朵花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一首咏叹这朵花的诗则是思想属性的一个模态。但基本上两者都是实体、上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

史宾诺莎强调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唯有上帝或自然可以表现这种自由、非偶然的过程。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

这样很好。可是你是谁呢?你是苏菲,没错,但你同时也是某种广大无边的存在的表现。你当然可以说思考的人是你,或移动的人是你,但你也可以说是自然在透过你思考或移动。这只是你愿意从哪一种观点来看的问题罢了。

上帝并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拉动所有的绳子,操纵一切的事情。一个真正的傀儡戏师傅是从外面来操纵他的木偶,因此他是这些木偶做出各种动作的外在因。

但上帝并非以这种方式来主宰世界。上帝是透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因此上帝(或自然)是每一件事情的内在原因。这表示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对于物质(或自然)世界,史宾诺莎所采取的是决定论者的观点。

【经验主义】

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是洛克、柏克莱与休姆,都是英国人。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当中,笛卡尔是法国人,史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兹则是德国人。所以我们通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亚理斯多德曾经说过;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这是对经验主义的最佳说明。

洛克宣称,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在我们看过、听过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Tabularasa,意思是空白的板子。

【洛克】

洛克强调,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例如,当我吃一个苹果时,我并不能一次感知整个苹果的模样与滋味。

我们的心灵除了被动地接收外界的印象之外,同时也积极地进行某种活动,它以思考、推理、相信、怀疑等方式来处理它所得到的各种单一感官概念,因此产生了洛克所谓的思维(reflection)。

根本上,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感官。那些无法回溯到一种单一感觉的知识便是虚假的知识,我们不应该接受。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等。我们谈的是这类特质时,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已经将它们加以客观地再现。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如酸或甜、绿或红、热或冷等。为次要性质。在尺寸、重量等性质上,每个人都会有一致的看法,因为这些性质就存在于事物本身之内。但类似颜色、味道等次要性质就可能因人而异,因动物而异,要看每个人感觉的本质而定。

洛克的观点是:为了确保国家的法治,必须由人民的代表制定法律,而由国王或政府执行法律。

【休姆】

据休姆的说法,天使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由两个不同的经验组成。这两个经验虽然事实上无关,但仍然在人的想象中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实的观念,应该立即受到驳斥。

休姆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像的回忆。

休姆进一步强调印象与观念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你还记得我们谈到洛克时曾经以苹果为例子吗?对于苹果的直接经验就是一种复合印象。

休姆的:假设我们想象上帝是一个无限智慧、聪明、善良的事物,那么上帝这个观念就是由某个无限智慧、某个无限聪明与某个无限善良的事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观念。如果我们不知道何谓智慧、何谓聪明、何谓良善的话,我们绝不可能形成这样一个对上帝的观念。

正如休姆说的,这个自我只不过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变并移动的过程。

你说你相信石头会掉在地上的原因是你见过它发生很多次,这正是休姆的重点所在。事情发生一次又一次之后,你会变得非常习惯,以至于每次你放开石头时,总会期待发生同样的事,所以才会形成我们所谓的自然界不变的法则。

自然法则或因果律,实际上只是我们所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自然法则没有所谓合理或不合理,它们只是存在罢了。

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在伦理学方面,休姆也反对理性主义者的想法。理性主义者一向认为人的理性天生就能辨别是非对错。从苏格拉底到洛克,许多哲学家都主张有所谓的自然权利。但休姆则认为,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 而是由我们的感情来决定。

二十世纪的实验主义哲学家罗素举了另外一个比较可怕的例子。他说,有一只鸡发现每天农妇来到鸡舍时,它就有东西可吃。久而久之,它就认定农妇的到来与饲料被放在钵子里这两件事之间必然有某种关联。有一天农妇跑来把这只鸡的脖子扭断了。

自然神论是指相信上帝在万古之前创造了世界,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现身。上帝成了一个至高的存在,只透过大自然与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绝不会透过任何超自然妁方式现身。

【康德】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mofintuition)。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

康德的概念是: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里面,水立刻会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

康德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 他把这个现象称为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白尼革命。意思是这种看法和从前的观念截然不同,就像哥白尼当初宣称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一样。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这点很重要。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休姆认为我们既不能感知自然法则,也不能证明自然法则。康德对这点不太苟同。他相信他可以证明事实上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乃是人类认知的法则,由此而证明这些法则的真实性。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当我们想知道世界从何而来,并且讨论可能的答案时,我们的理性可以说暂时停止作用。因为它没有感官的材料可能加以处理,也没有任何相关的经验可资利用,因为我们从未经验过我们渺小的人类所隶属的这个大宇宙。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浪漫主义】

由于浪漫主义使得许多领域都重新定位,因此一般通常将浪漫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所称的普世性的浪漫主义,就是指那些满脑子自然、世界灵魂与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

另外一种被称为民族浪漫主义,不久就日益风行,尤其是在海德堡。民族浪漫主义关切的重点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文化。他们将发展视为一个不断开展它的内在潜能的有机体,就像自然与历史一样。

赫德指出,每一个历史纪元各自有其价值,而每一个国家也都各有其个性或灵魂。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认同其他的文化。

艺术音乐是由个人(如贝多芬)创作的音乐,民俗音乐则不是由任何人写成的,它来自整个民族。

童话故事让作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他那创世的想象力,但即使是这样的创造行为也并不一定完全是有意识的。作家可能会感觉到他的内心有一股力量驱策他把一个故事写出来。他在写作时也许是处于一种被催眠般的恍恍惚惚的状态。

作者可能会提醒读者,使他们明白是他在操纵这个虚构的世界。这种打破幻象的形式叫做浪漫主义的反讽(romantlcirony)。例如在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所写的《皮尔金》这出戏里,有一个角色就说出没有人会在第五幕演到一半的时候死掉这样的台词。

谢林和其他的浪漫主义者曾经说过,生命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他们所谓的世界精神上。黑格尔也用世界精神这个名词,可是意义却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乃是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惟独人类有精神可言。

【黑格尔】

虽然康德否认人可以清楚认知自然最深处的秘密,但他承认世间有一种无法追求到的真理。黑格尔却说真理是主观的,因此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他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黑格尔之前的哲学体系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建立一套永恒的标准。笛卡尔、史宾诺莎、休姆和康德等人都是如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试图探索人类认知的基础,但他们都声称人类对于世界的知识是不受时间影响的。

黑格尔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相信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因此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黑格尔指出哲学思维也是如此。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而真理就是这个过程,因为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之外,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判定什么是最真、最合理的。

由于新的事物总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因此理性是渐进的。换句话说,人类的知识不断在扩张,在进步。

黑格尔宣称世界精神正朝着愈来愈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河流也是一样。它们离海愈近时,河面愈宽。根据黑格尔的说法,历史就是世界精神逐渐实现自己的故事。虽然世界一直都存在,但人类文化与人类的发展已经使得世界精神愈来愈意识到它固有的价值。

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

黑格尔也称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举例来说,你可以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正,那么与他正好相反的休姆的经验主义就是反。但这两种思潮之间的矛盾或紧张状态后来被康德的合给消除了。

黑格尔说,男女之不同犹如植物与动物之不同。动物具有较多的男人性格,而植物则较具女人性格,因为女人的发展基本上是属于静态的。在本质上她是一个犹豫不决的感情体系。

因此黑格尔的理性有一种动态的逻辑。既然事实的特性就是会有相反的事物,因此要描述事实就必须同样描述与事实相反的事物。

挪威的诗人文耶(Vinje)说:世间有两种真理。一种是表面的真理,与它相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但另外一种则是深层的真理,与这样的真理相反的说法却是对的。

首先,世界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黑格尔称此为主观精神。然后它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黑格尔称此为客观精神,因为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显现。可是还有第三个阶段世界精神在绝对的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这个绝对的精神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的知识,因为,在哲学中,世界精神思考它对历史的冲击,因此世界精神是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它的自我。 不妨说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

【祁克果】

祁克果认为,与其找寻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找寻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他说,找寻我心目中的真理是很重要的。他借此以个人来对抗体系

祁克果并说真理是主观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想什么、相信什么都无所谓。他的意思是说,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这些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的。

许多人曾经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或至少尝试用理性去解释他。但是如果你满足于这样的证明或理论,你就会失去你的信仰,同时也会失去你的宗教热情。因为重要的并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实,而是对你而言,它是否真实。中世纪的一句格言我信,因为荒谬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他本人所用的名词是阶段。他把它们称为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他用阶段这个名词是为了要强调人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较低的阶段,然后突然跃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同样的阶段。

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与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

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也就是典型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因为这个阶段所包含的并不只是纯粹的感官享乐而已。一个从美感的角度来看待现实,或自己的艺术,或他所信仰的哲学的人,就是活在美感阶段里。

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的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这种态度有点像是康德的责任道德观,就是人应该努力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

有些人就因此重新回到美感阶段的生活方式。可是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他们一步就跳进信仰那七万吋的深渊里。他们选择信仰,而不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所要求的责任。 因为对祁克果而言,活在宗教阶段就等于是信奉基督。

【马克思】

一般来讲,我们通常说大哲学体系的时代到黑格尔为止。在他之后,哲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不再有庞大的思考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所称的存在哲学与行动哲学。

马克思曾说,直到现在为止,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这些话显示了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黑格尔曾指出,历史的发展是受到两种相反事物之间的紧张关系的驱动,因为这种紧张关系后来一定会被一个突然的改变消除。马克思把这个理论更进一步发扬,但他认为黑格尔的理论有本末倒置之嫌。

黑格尔把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叫做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马克思认为这种说法正好与事实相反。他想证明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精神关系并不会造成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马克思将这些物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条件称为社会的基础,并将社会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规章、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等称为社会的上层构造。

我们可以把社会的基础分成三个阶层。最根本的一个阶层就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条件,也就是这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与资源。

生产条件之外的另一个阶层就是一个社会里的生产工具。在这里马克思指的是设备、工具和机器这些东西。

社会基础的下一个阶层,也就是那些拥有生产工具的人。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的分配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更进一步强调说: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换句话说,历史所牵涉的主要就是一个谁拥有生产工具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互动或辩证的关系。当人改造大自然时他本身也被改造了。换句话说,人在工作时,就是在干涉大自然并影响大自然,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同时也干涉人类并影响他们的心灵。

从某个角度说,一个失业的人就是一个空虚的人。黑格尔很早就体认到这点了。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而言,工作是一件具有正面意义的事情,并且与人类的本质有密切的关系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是为别人工作。因此他的劳动对他而言是外在的事物,是不属于他的。工人与他的工作之间有了隔阂,同时与自我也有了隔阂。他与他自己的现实脱节了。马克思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工人被疏离了。

有一段时期会出现新的阶级社会,由无产阶级以武力镇压中产阶级。马克思称此为无产阶级专政。但在这段过渡期后,无产阶级专政会被一个不分阶段的社会所取代。

在这个社会当中,生产工具是由众人,也就是人民所拥有。在这种社会中,国家的政策是各尽其才,各取所需。这时劳动成果属于劳工,资本主义的疏离现象也就到此终止。

社会运动分裂成两股潮流:社会民主主义和列宁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代表一条渐进并和平通向社会主义义的道路,也正是西欧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或者把它称作慢性革命。而列宁主义继承马克思暴力革命是唯一途径的信念,在东欧、亚洲和非洲有广泛的影响力。两股潮流在各自的征途上都困难重重,抵抗镇压。

【自然主义】

从十九世纪中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流行的一股自然主义风潮。所谓自然主义指的是一种认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别无其他真实事物的态度。因此,自然主义者也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当时马克思已经指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基础的产物,达尔文则证明人类是生物逐渐演化的结果,而佛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则发现人们的行动多半是受到动物本能驱策的结果。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论》一书中提出两个理论。首先他认为,既存的所有动植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他认为生物进化乃是自然淘汰的结果。

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而毋需急着解答问题。

细微的变化经过长时间作用后可以造成很大效果的理论。

拉马克指出,各个物种会逐渐发现自己所需的特征。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特征会遗传给下一代。

可是达尔文并不接受这种后天特征遗传论, 所以达尔文开始问:大自然是否也有同样的机转?大自然是否也可能选择哪些物种可以存活?而这种选择淘汰的过程在历经很长的时间之后是否可能形成新的植物或动物品种?

富兰克林曾经指出,如果没有受到大自然的限制,一种植物或动物将会遍布全球。但是由于世上有许多物种,因此这些物种会彼此制衡。

进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然淘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最能够适应环境的人就存活下来,继续繁衍种族。

生存竞争在那些彼此最为相似的物种之间往往也最激烈,因为它们必须争夺同样一些食物。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只比别人多占一点点优势也就是说与别人有一点点差异也会使情况大不相同。生存竞争愈激烈,进化到新物种的速度也愈快,到最后只剩下最能适应环境的品种可以生存下来,其他的则会灭绝。

因为黑皮肤可以使他们免于受到日照的伤害。白种人如果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比较容易得皮肤癌。

白皮肤在日晒后比较容易制造维他命,这在日照很少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总结达尔文的进化论:地球生物进化的原料就是同一种生物之间不断出现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子孙的数量庞大,以致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存活。而进化的实际机转(或驱动力)则是生存竞争中的自然淘汰作用。这种淘汰过程可以确保最强者或最适者能够生存下来。

年轻的作家罗斯金(JohnRuskin)如此形容他的感觉:真希望这些地质学家能够放过我。如今在圣经的每一个章节后面,我都可以听到他们的锤子敲打的声音。

让我们希望这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希望不会有太多人知道。另一位很杰出的科学家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他说:这真是一个令人很难为情的发现,愈少人谈论它愈好。

应该是这样,因为当时被推翻的不仅是上帝造人的说法。达尔文理论的重点也在于人是由一些偶然发生的变化所形成的。更糟的是,达尔文使得人变成生存竞争这种冷酷事实下的产物。

【新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所有的生命和所有的繁殖过程基本上都与细胞分裂有关。当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时,就产生了两个一模一 样、具有相同遗传因子的细胞。我们说细胞分裂的过程就是一个细胞复制自己的动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偶尔会有一些很小的错误发生,导致那个被复制出来的细胞并不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用现代生物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突变。有些突变是不相干的,但有些突变则可能对个体的行为造成明显的影响。

现代医药虽然改善了这个现象,却也使得自然淘汰的作用无法发挥。某种可以帮助一个人克服一种严重疾病的药物,长期下来可能会导致整个人类对于某些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如果我们对所谓的遗传卫生毫不注意,人类的品质可能会逐渐恶化。人类的基因中抵抗严重疾病的能力将会减弱。

所有生命都赖以组成的复合分子要能够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大气层里不能有氧气,二、要受到宇宙辐射线的照射。

在这一小摊热热的水(现代科学家时常称之为原始汤)里,曾经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巨分子。这个分子有一种很奇妙的特性可以自行分裂成两个一模一样的单位。于是,漫长的进化过程就这样开始了。简单一点说,这个巨分子就是最初的遗传物质,也就是最初的DNA或是第一个活细胞。

它不断分裂再分裂,但从一开始,在分裂过程中就不断有变化产生。历经千万年后,这些单细胞的有机体中,有一个突然和一个更复杂的多细胞有机体连结上了。就这样,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了,大气层慢慢有了氧气。

这个现象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含氧的大气层使得那些可以用肺呼吸的动物逐渐进化。第二,大气层如今已可以保护各种生命,使他们不致受到宇宙辐射线的伤害。说也奇怪,这种辐射线原本可能是促使第一个细胞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但却也会对所有的生物造成伤害。

生命最初开始于原始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汤。那些生物可能生活在其中,因此而得免于辐射线的伤害。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当海洋里的生物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气层时,最早的一批两栖类动物才开始爬上陆地。

【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主张人和他的环境之间不断有一种紧张关系存在。这种紧张关系(也就是冲突)尤其存在于他的驱策力、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之间。我们可以说佛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的驱策力。

人类的驱策力:我们的行动并不一定是根据理性的。人其实并不像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者所想的那么理性。非理性的冲动经常左右我们的思想、梦境和行动。这种不理性的冲动可能是反映我们的基本需求。例如,人类的性冲动就像婴儿吸奶的本能一样是一种基本的驱策力。

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维多利亚心态,就是把每一件与性有关的事视为禁忌的一种态度。

当我们刚来到这世界时,我们会用一种直接而毫不感到羞耻的方式来满足我们身体与心灵的需求。如果我们没有奶喝或尿布湿了,我们就会大哭。我们也会直接表达我们对身体上的接触或温暖拥抱的需求。佛洛伊德称我们这种快乐原则为本我。我们在还是婴儿时,几乎就只有一个本我。

我们带着我们内心的这个本我或快乐原则长大成人,度过一生。但逐渐地我们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我们学到如何调整这个快乐原则以迁就现实原则。用佛洛伊德的术语来说,我们发展出了一个具有这种调节功能的自我。

然而,佛洛伊德还提出人类心灵中的第三因素。从婴儿时期起,我们就不断面对我们的父母和社会的道德要求。当我们做错事时,我们的父母会说:不要那样!或别调皮了,这样不好!即使长大成人以后,我们在脑海中仍可以听到这类道德要求和价值判断的回声。

似乎这世界的道德规范已经进入我们的内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佛洛伊德称这部分为超我。

我们因此对每一件与性和性器官有关的事情有了一种罪恶感。由于这种罪恶感一直停留在超我之中,因此许多人佛洛伊德甚至认为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对性有一种罪恶感。而根据佛洛伊德的说法,性的欲望和需求事实上是人类天性中很自然而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就这样,人的一生都充满了欲望与罪恶感之间的冲突。

潜意识指的是那些被我们压抑的经验或想法,也就是那些我们努力要忘掉的不愉快、不恰当或丑陋的经验。如果我们有一些不为我们的意识(或超我)所容忍的欲望或冲动,我们便会将它们埋藏起来,去掉它们。

假设在这个演讲厅这么多安安静静、专心听讲的观众里面,有一个人很不安分。他毫无礼貌地大笑,又喋喋不休,并把脚动来动去,使我无法专心演讲。后来我只好宣布我讲不下去了。 这时,你们当中有三四个大汉站起来,在一阵扭打后,把那个搅局的人架了出去。 于是这个搅局者就被压抑了,我因此可以继续讲下去。可是为了避免那个被赶走的人再度进来捣乱,那几位执行我的意志的先生便把他们的椅子搬 到门口并坐在那儿防御,以继续压抑的动作。现在,如果你们将这个场景转移到心理,把这个大厅称为意识,而把大厅外面称为潜意识,那么你们就可以明白压抑作用的过程了。可是这个捣乱者坚持要再进来。至少那些被我们压抑的想法和冲动是这样的。这些想法不断从我们的潜意识浮现,使我们经常处于一种压力之下。这是我们为什么常常会说一些本来不想说的话或做一些本来不想做的事的缘故。因为我们的感觉和行动会受到潜意识的鼓动。

我可以为你催眠,叫你去把窗户打开。当你被我催眠时,我告诉你当我用手指敲桌子时,你就要起来把窗户打开。接着,我开始敲打桌面,你也就跑去开窗子。事后,我问你为何要开窗户,你也许会说因为房间里大热了。可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只是你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因为受到了我催眠时的指令而去做那件事。这就是所谓的合理化。

佛洛伊德指出这类机转有好几种。一个是他所谓的说溜了嘴,也就是我们 中说出或做出一些我们原本想要压抑的事情。有一个工厂的工头有一次在宴会中要向他的老板敬酒。问题是这个老板很不受人欢迎,简直就是人家所说的一只猪。 这个工头站起来,举起他的酒杯说:让我们来敬这只猪吧!

就是把我们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譬如说一个很吝啬的人会说别人斤斤计较,而一个不愿承认自己满脑子想着性的人可能愈容易对别人成天想着性的样子感到愤怒。

佛洛伊德发展出一个他称为自由联想的技巧。他让病人用一种很放松的姿势躺着,并说出他脑海里想到的任何事情,无论这些事情听起来有多么不相干、漫无目的、不愉快或令人难为情。他的用意是要突破病人在伤痛记忆上所加的管制,因为这些伤痛记忆正是让病人焦虑的因素。

我们必须能察觉潜意识所发出的信号。根据佛洛伊德的说法,洞悉我们的潜意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透过我们的梦境。他的主要作品 19OO年 《梦的解析》 讨论的就是这个,在书中指出,我们做的梦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潜意识试图透过梦和我们的意识沟通。

在治疗病患多年,并且多次分析他自己的梦境之后,佛洛伊德断言所有的梦都反映我们本身的愿望。他说,这在孩童身上非常明显。他们会梦见冰淇淋和樱桃。

可是在大人身上,这些想要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都会经过伪装。这是因为即使在睡梦中,我们仍然会管制自己的想法。虽然这种管制(就是压抑的机转)在我们睡着时会减弱很多,但仍然足以使我们不愿承认的愿望在梦中受到扭曲。

佛洛伊德指出,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梦中的情节并不代表梦的真正意义。他把实际的梦境也就是我们所梦见的影片或录影带称为显梦(manifestdream)。

梦中的情景总是与前一天发生的事有关。但这个梦也有一个更深层的意义是我们的意识无法察觉的。佛洛伊德称之为潜梦意念。这些真正表现于梦境的隐藏意念可能来自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从童年最早的时期。

把潜梦意念转换成显梦的面向的工作,佛洛伊德称之为梦的运作(dreamwork)。我们可以说显梦遮掩或密隐了做梦人真正的意念。在解释梦境时,我们必须经由相反的程序来揭开或解密梦的主题,以便找出它的要旨。

佛洛伊德相信梦境乃是以伪装的方式满足人被压抑的愿望。

佛洛伊德并且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证据,说明人心的奥妙。他治疗病人的经验使他相信,我们将我们所见、所经验的一切事物都贮存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某个地方,而这些印象可能会再度浮现。有时我们会突然脑中一片空白,然后过了一会,差点就想起来了,然后再度猛然想起。

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这种经验。可是后来突然间好像所有的门、所有的抽屉都打开了,每个东西都自己滚了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所有我们原本苦思不得的字句和意象。这就是潜意识的盖子被揭开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感觉上好像我们所画的、所写的东西是来自于某种外在的泉源似的。

超现实主义者就利用这点,而让事情自己发生。他们在自己的前面放了一张白纸,然后开始不假思索地写下一些东西。他们称之为自动写作。这个名词源自招魂术,因为实施招魂术的灵媒相信已逝者的灵魂会指引她手上的笔。

想象力也许可以创造新的事物,但却不能加以拣选。想象力是不会创作的。一个创作(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创作)乃是想象力和理智或心灵与思想之间互相奇妙作用的结果。因为,创造的过程总是会有一些偶然的成分。你必须要先放羊,然后才能牧羊。

欧佛兰(Arnulfoverland)的诗: 深宵夜里因奇梦而惊醒,恍惚听见一低语的声音,宛如远处那地底的溪流,我起身相询:汝意有何求?

【存在主义】

植物和动物也活着,它们虽然存在,但并不需要思考存在的意义。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萨特表示,一个东西只是在己(initself)而人类却是为已(foritself)。因此人的存在并不等于东西的存在。

萨特进一步宣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这个事实比我是谁要更加重要。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所谓的本质是指组成某些事物的东西,也就是说某些事物的本性。但根据萨特的说法,人并没有这种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他必须创造自己的本性或本质,因为他的本性并非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

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是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萨特说,当人领悟到他们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会死,而且没有什么意义可以攀附时,他们就会愈加恐惧。

萨特又说,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会感到疏离。当他描述人的疏离时,乃是重复黑格尔的中心思想。人的这种疏离感会造成绝望、烦闷、厌恶和荒谬等感觉。

萨特则觉得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可是我们并没有要求被创造成自由的个体。 这正是萨特所要说的。可是我们仍然是自由的个体,而这种自由使我们注定一生中要不断地做选择。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

萨特强调,人绝对不能放弃他对自己行动的责任,也不能以我们必须上班、必须符合中产阶级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期望为理由。逃避为自己做选择的责任。

如果我们逃避这项责任,就会沦为无名大众的一分子,将永远只是一个没有个性的群体之一,逃避自我并自我欺骗。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自由迫使我们要成为某种人物,要真实地活着。

虚无主义者:就是那些认为没有一件事情有意义,怎样都可以的人。萨特认为生命应该有意义,这是一个命令。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萨特想要证明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总是会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是由我们的环境提供的,但也是由我们自己提供的。我们可以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借以决定我们所要感知的事物。

荒谬剧场是写实剧场的相反。它的目的在显示生命的没有意义,以使观众起而反对。它的用意并不是鼓吹人生没有意义,其实正好相反。他们借着显示、揭发日常生活情境的荒谬,进而迫使旁观者追求较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二

已经忘记因为何种原因知道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第一遍草草阅读之后,仅仅为其巧妙的故事情节和构思感到惊叹。于是,开始了对它的第二遍阅读。总的说来,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它将人类智慧发展的历史穿插在小说的情节中,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原本乏味的哲学讲的简洁而生动。它打破了哲学给人以脱离生活的印象,将哲学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促使人们跳出日常的琐事改变思维方式用一颗好奇心而非经验来对生活的本质进行思考。

在苏菲的世界中,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和探讨,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上校为了给女儿庆祝生日而写的一本小说中的人物,他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继而通过运用哲学的方法逃出了上校的摆布。小说中很多情节都安排的很巧妙,引人深思。例如,在小说接近尾声时,艾伯特送给了苏菲一本书名字就叫苏菲的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少校寄给他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在真正的世界里,苏菲的世界则是由它的作者乔斯坦贾德为全世界青少年写的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小说,而席德和少校也仅仅是书中的人物罢了。写到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俄罗斯女孩这个玩具,一个世界包含着另一个世界。我们所处世界的外面是否还有一个世界呢?是否我们也像席德和少校一样是另一本书中的人物而不自知?

这样的安排多少会有些让人产生不知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的感慨,或许我们就像处在少校安排的故事下的那个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一样,尚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否真正存在,是否真正自由。这也是有可能的事,作为一个具有哲学思维的人,就不能轻易下论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唯一不会发生改变的只有理性(就像2+3=5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若把世界比作一只兔子,刚出生时,我们处于兔毛的末梢,越长大便越像里端爬,越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缺乏好奇心,那么人们通常在兔毛最接近皮肤的那一端,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而对其所处的世界全然无感。哲学便是帮助你往上爬的力,它使你抱有怀疑的态度及批判性地思维活着,它使你思考世界是什么?你是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哲学最重要的不是解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科学也是哲学发展的产物。在苏菲的世界中所介绍的各种历史观中我更相信的是直线式的历史观,历史是在不断地前进而非循环上演,在不同时期所谓正确的事情在其他的时期并不一定就同样正确,在考虑问题时,通常需要将大背景包涵进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最终越来越接近兔毛的顶端,认清真正的世界。

在苏菲的世界中,讲祁克果的人生三个阶段的理论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个阶段包括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正表明这个人处在存在的状态中,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道德阶段的特色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的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活在道德阶段开始在意事物的是非对错,而活在美感阶段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一个人至始至终活在道德阶段会变得过于严肃,如果一个人一直彻底的过这种生活,最后也会厌倦。有的人因此而重新回到美感阶段而有的人进而跃升到宗教阶段。的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在美感阶段和道德阶段徘徊。我们不能断定哪种阶段最好,一直停留在美感阶段似乎有点享乐主义的嫌疑而道德阶段则颇具有完美主义的嫌疑,若始终苛刻地追求完美,将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也会使周围的人感到你过于苛责,而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机会。或许能在美感阶段和道德阶段找到平衡,便是绝大多数所追求的真正幸福。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大全400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400字

人生就像一部无法回放的电影,过去的只会过去,而未来,就更加不可预料。

《平凡的世界》以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命运为主线,介绍了他们十年间的人生起落。这是动荡的十年,各家的人生变迁都是之前人们想不到的。

每个人的人生也同样无常。有孙少平喜欢的女子突然与其他人接近;有润叶嫁给不喜欢的人后又突然愿意在他失去双腿后照料他;有孙少安正蒸蒸日上的砖厂突然破产;也有田晓霞在洪水中意外牺牲

这一切,同样不可琢磨。

我们的生活又怎么不是这样呢?

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却被秦桧害死,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

我的爷爷,他在住院前是很健康的,没有老年人的三高、心脏病,每天格外精神,爬六楼如履平地。住院的那个上午,他跑上跑下地为花换土,一次次从6楼下去,到小区北面的田中提来一桶桶新泥土。中午,他还为我做了一碗面条。下午他肚子痛,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胆结石,需要住院动手术。但仅仅是平常的胆结石手术,他却没能出来

本来,手术后他虽因肺部感染进了重症监护室,但却已可以用手写字、交谈。就在医生打算让他回到普通病房的前一天,他却自己拔下了呼吸管,而周围竟没有医生护士制止。当发现后,爷爷因为缺氧而陷入昏迷,虽经全力抢救,却没能救回。爷爷就这样,在5天后离去。

没人能想到爷爷会拔管,等事情发生,一切已没法回去。人生无常。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400字

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平凡的世界》告诫着每一位作家:不应该高估自己的能力,试图写自己熟悉以外的世界。《平凡的世界》的水平一言以蔽之:一出农村就急转直下。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的是生命!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路遥在教会我们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证明你的处事圆滑,而后者则将见证你精彩的一生。

未来,是不可预料的,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让未来少一些偶然,变得更顺更顺

《平凡的世界》1000字读书笔记大全


《平凡的世界》1000字读书笔记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着,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那一位是孙少平呢?

《平凡的世界》1000字读书笔记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不得已,一件事的存在只是为了去挤压另一件事。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放弃些什么。

孙少安的一生经历的太多,他每天在人生的低潮高潮里来来回回。为了生存,为了改变艰苦的生活环境,他开始孜孜不倦地干活,成长让他失去了爱情,而值得庆幸的是,他和秀莲也算是一见钟情,婚姻美满的滋润让他尝到了爱情的美好,妻子对他的爱与支持让他大胆地去拼搏,去赢那属于自己的未来。就这样,潮起潮落。你听,风在哭泣,他在诉什么,有一位质朴的农民遭遇暴雨了;你听,风在欢笑,它为什么笑?那位质朴的农民又开始奋斗啦!幸福的生活永远不会太过长久,接踵而来的又是命运无情的打击。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在那么贫穷的生活里,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冲垮了少年坚硬的脊背,而他却没有哭泣,一直强忍着,在那场风暴中,我听见他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确,暴风雨更猛烈了,原以为赚了钱,一家人可以快乐的生活,妻子却没了。呵呵!是可笑,还是可悲。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穷富世袭之说,也永远没有成败之说,有的只是我奋斗我成功的真理。我坚信,我们的命运有我们的行为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生决定。古人也有云:我命由我不由天。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1000字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篇幅众多,投入精力也多,他曾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专门来论述如何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以及指导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快速稳步成长。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多次提到对教师的要求,比如作业笔下的“亚努什?科尔恰克”。

亚努什?科尔恰克是犹太人聚居区孤儿院的一名教养员,在二战期间,希特勒分子打砸抢烧、横征暴敛,对于这个聚居区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其中一场罪孽就是法西斯要用焚尸炉残害孤儿院的苏联孩子们。罪恶的法西斯命令教养员亚努什?科尔恰克做出抉择:要么抛弃孩子们的生命来保全自己,要么和孩子们同归于尽。面对这样的暴行,亚努什?科尔恰克,这位“合格的教师”说“我绝不会拿良心做交易”。于是英勇就义。

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奉献给孩子们。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就是对孩子们的依恋之情。”著名的教育家威悌曾对47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归纳出有效能教师和无效能教师的特征,“仁慈体谅、了解学生给予鼓励、和蔼可亲、有兴趣研究学生的问题、和蔼可亲”等都是对有效能教师的特征的形容词。通过这项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可以完美的契合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合格的教育者的要求——爱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也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从十七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848年,在他从教十年之后,担任了帕夫雷什学校的校长,二十三年从未离开过这所农村学校,他一生致力于教育行业,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学校教育的成功管理者。

反观现在我们身边的某些教师,与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真正的教育者”相比,难免望其项背。同样是威悌“有效能与无效能教师特征”这项调查研究归纳出的无效能教师特征:坏脾气无耐心、讽刺挖苦学生、骄傲自负、不公平、偏爱等等。这些消极的名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某些教师的状况。例如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在危难之时抛弃自己的学生而自己逃生,这等举动在伟大的亚努什?科尔恰克面前难道不会自惭形秽吗?更有甚者红黄蓝事件,是对孩子身体和心灵一生的阴影和残害。其他类似“课堂冷暴力、体罚学生、污言秽语、布置超出孩子现有水平的超量作业”等现象更是存在于教育一线。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背道而驰。

那么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怎样的呢?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曲,学习作者笔下的合格教师的做法。但这前提需是“拥有对孩子们的依恋之情这种品质”。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更要做孩子心灵的培育者,只传授知识的老师不能算真正的教育者,而是应当做孩子心灵的启蒙师,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自然的健康环境下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在爱孩子的前提下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实用的能力,关注学生尤其是成绩不佳的学生,善于提倡孩子之间互相帮助等互动。

读书笔记大全


读书笔记大全之《名人传》

三个人的人生旅程,给我们带来了三种独立的个性与三种非同寻常的坚持与坚定。或许,这就是现在的我们,性格中所缺少的重要部分。

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柔韧吧,让坚强与勇敢伴随着我们一路走下去,相信我们所坚信的一切。这就是,我们所需要有的生命,拥有它所以有意义。

1、贝多芬在幸福和艰难时刻都创作过很多震撼人心灵的曲子。在艰难、绝望时,贝多芬很多时候想过自杀,但是他坚毅的天性和对艺术的享受和热爱支持他,陪伴他度过孤单的日子。

2、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3、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欢乐!

4、他们一生追寻着真善美,他们为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用自己永恒的作品向世界表达出他们对人生的崇敬和爱,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伟大的理想。面对质疑他们坚持着真理,面对疾病他们不屈不挠,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不言放弃。

5、除开这一点儿外,本书的笔者罗曼罗兰也想奉告我们一点道理:凄惨的命数和苦痛的考验不止来到在平常的人的身上,一样也来到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受到艰难困苦的时刻,应当想到这些个勉强承受并打败苦痛的楷模,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个儿的崇奉

6、《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7、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8、瓦萨里把他所谓的再生的进化分成三个阶段,它们大体对应于和这三个世纪。每一时期都有鲜明的特征,对应于人的生命的某个阶段。第一个再生时代等同于人类的婴儿期,始于年左右。契马布埃点亮了绘画的第一个光芒。乔托接踵而至,创立了新的学派,步履踉跄地走向完美。

9、尽管米开朗基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他一直没能实现自己最伟大的计划,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从大卫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严,人的意志;从摩西和奴隶身上看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是神灵,但他表现的却是现实中。

10、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

11、《名人传》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着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通过这几部传记,作者试图恢复二十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该书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

12、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从二十岁时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从军时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

13、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着,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

14、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音乐家。他没有感受过家庭温情,爱情也屡屡化作泡影,而他的侄子又浪荡无能。这一切都是如此地无情,而后的耳聋使他近乎绝望。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是多大的打击,这简直可以将一个音乐家摧毁。面对痛苦,贝多芬想到了自杀,然而,在死亡的边缘,贝多芬发出了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他经过这一思想转变,成为了命运的强者。他还用顽强的意志奏出了生命中的优美旋律。

15、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16、涅赫留多夫二十岁。他放弃了大学去为农民服务。一年以来他干着为农民谋福利的工作;其次,去访问一个乡村,他遭受了似嘲似讽的淡漠,牢不可破的猜疑,因袭,浑噩,下流,无良等等。他一切的努力都是枉费。回去时他心灰意懒,他想起他一年以前的幻梦,想起他的宽宏的热情,想起他当年的理想,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惟一可能的幸福与真理。他觉得自己是战败了。他羞愧而且厌倦了。

17、俄罗斯底伟大的心魄,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最精纯的光彩。在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并慰抚我们青年底心魄。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吧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员,我愿对于这神圣的会议,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18、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正因为他有着超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却不是直面困难。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

19、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据画家克勒贝尔记载他曾于一八一八年为贝多芬画像。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据医生米勒一八二○年记载: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

20、在这一切作品之上,矗立着这第一期山脉的最高峰,托尔斯泰最美的抒情小说之一,是他青春的歌曲,亦是高加索的颂诗:《哥萨克》。虽然这些作品在一八六零年时才完成(发刊的时期是一八六三年),但这部着作中的大部分却在此时写成的。白雪连绵的群山,在光亮的天空映射着它们巍峨的线条,它们的诗意充满了全书。在天才的开展上,这部小说是独一无二之作,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青春的强有力的神威,永远不能复得的天才的飞跃。春泉的狂流!爱情的洋溢!

21、他至少还能保有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食邑中度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托尔斯泰失怙的时候正是九岁。这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童年时代》第二十七章。这是儿童和恐怖的幽灵的第一次相遇,他的一生,一部分是要战败它,一部分是在把它变形之后而赞扬它。这种悲痛的痕迹,在《童年时代》的最后几章中有深刻的表露,在那里,回忆已变成追写他的母亲的死与下葬的叙述了。

22、作者写的这三位名人,他们都是很平庸的人,可他们却比常人遇到更多难以想象的磨难和障碍。不过他们都是从重重困难中勇敢站起来的人,也是从种种困难中造炼出来的伟人、名人,而且还是不屈服于命运对他们的挑战和考验。他们三个都是作者认定的英雄人物,因为他们都具有同样的英雄品格:一是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二是永远保持人格的尊严,恪守个性的独立,既不屈从于强权,也不盲目地随大流;三是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下载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址奉献自身。

23、有时,他沉迷于慈悲的幻梦中。他曾想卖掉他的坐车,把卖得的钱分给穷人,也想把他的十分之一的家财为他们牺牲,他自己可以不用仆役因为他们是和我一样的人。《青年时代》第三章。在某次病中,他写了一部《人生的规则》。一八四七年三月至四月间。他在其中天真地指出人生的责任,须研究一切,一切都要加以深刻的探讨:法律,医学,语言,农学,历史,地理,数学,在音乐与绘画中达到最高的顶点他相信人类的使命在于他的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

24、这是大地向春天唱它感谢神恩的歌。它布满了花朵。一切都好,一切都美。一八五二年,托尔斯泰的天才吐出它初期的花苞:《童年时代》,《一个绅士的早晨》,《侵略》,《少年时代》;他感谢使他繁荣的上帝。一幅一八五一年时代的肖像,已表现出他在心魂上酝酿成熟的转变。头举起着,脸色稍微变得清朗了些,眼眶没有以前那么阴沉,目光仍保有他的严厉的凝注,微张的口,刚在生长的胡须,显得没有神采,永远含着骄傲的与轻蔑的气概,但青年的蓬勃之气似乎占有更多的成分。

25、我们的着名批评家曾有一种论见,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都是汲取于我们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维克多雨果。不必说乔治桑对于托尔斯泰的影响说之不伦,托尔斯泰是决不能忍受乔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认卢梭与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实在的影响,总之不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是不应当的。艺术所赖以活跃的思想圈子是最狭隘的。他的力强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调子,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26、三位伟人虽然出身经历不同,性格特点迥异,但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样都需要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障碍,承受这样的那样的磨难、挫折或失败的打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的过程之中。不经奋斗得来的享受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快乐、只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后攀登上生命的巅峰,才能感受到灵魂升华的喜悦。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创造的,要想让生命迸出火花,没有任何捷径,也不必乞灵于神明。可以视为神示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贝多芬所说的:人啊!靠人自己吧!

27、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古典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坚强的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耳聋了。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谁又能想象他在漫长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残忍,把最美的音乐赋予了贝多芬却剥夺了他欣赏音乐的权利,他听不到自己的音乐,人们都在尽情享受他的音乐带来的欢愉的同时,他却必须独自忍受无声的折磨!而就是这个人,写出了那样大量的乐曲,而且往往是欢乐的乐曲从天国发出的,传播到人们内心的欢乐!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胜利的标志。

28、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29、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名人传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佛兰芒族。他的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优秀的人物,生在安特卫普,直到二十岁时才住到波恩来,做当地大公的乐长。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贝多芬奔放独立的天性,以及别的不全是德国人的特点。今法国与比利时交界之一部及比利时西部之地域,古称佛兰德。佛兰芒即居于此地域内之人种名。安特卫普为今比利时北部之一大城名。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30、托尔斯泰所尤其不能原谅这些文学家的,是他们自信为一种优秀阶级,自命为人类的首领。在对于他们的反感中,他仿佛如一个贵族一个军官对于放浪的中产阶级与文人那般骄傲。在某次谈话中,屠格涅夫埋怨托尔斯泰对于贵族出身的无聊的骄傲与自大。还有一项亦是他的天性的特征,他自己亦承认,便是本能地反对大家所承认的一切判断。我的一种性格,不论是好是坏,但为我永远具有的,是我不由自主地老是反对外界的带有传染性的影响:我对于一般的潮流感着厌恶。(致比鲁科夫书)对于人群表示猜疑,对于人类理性含藏着幽密的轻蔑,这种性情使他到处发觉自己与他人的欺罔及谎骗。

31、面临苦痛、面临伶俜,贝多芬挑选了坚决保持自个儿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不论什么声响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骄慢的错觉,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挑选了抵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凡是为了取得更美的事情,不论什么规律都可以除去。这句话正确地表现了他当初不赞成专制的心理,而米豁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发明表达真善美的永不磨灭好作品而献出了一生的精神力。由于他信任只要自个儿的魂灵能够坚忍果断,不因哀苦而一味沉沦,那末就一定会冲破神魂上的约束限制,本想他的人机体机能想中。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画除开当初社会形态的阴沉,对神的崇奉是他持之以恒地用笔头儿向人类社会撒播爱的胚珠。

32、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33、托尔斯泰是名门贵族,地位优越,衣食无忧,既不需依附任何人,也不必像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那样终日劳碌;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他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几乎没有经历过艰难的习作阶段就获得了成功;他蔑视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文学声誉,惟独渴望拥有他所未知的生命真谛,于是他以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去探寻。他对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震惊,为农民的贫困和愚昧而痛苦,为难以摆脱家庭的羁绊而烦恼。他若像旁人一样心安理得地享受命运的安排,也许就没有烦恼了,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就在于不肯安享富贵,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造福于人类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于是烦恼接踵而至:他因为执着于自己的信念而受到来自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压力,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认同和理解。

34、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但无人爱他。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驾于他的时代。于是,他稍稍平静了一些。他从高处看人,而人们则从低处看他。他始终是单身。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境飞驰而过。贝多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黑夜。因为这黑夜就在米开朗基罗的内心。贝多芬的悲愤是社会的过错,他本人却天性快活,且渴望快乐。米开朗基罗则忧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开他。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虚。

35、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第一次会见时即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一八六一年,两人发生最剧烈的冲突,以致终身不和。屠格涅夫表示他的泛爱人间的思想,谈着他的女儿所干的慈善事业。可是对于托尔斯泰,再没有比世俗的浮华的慈悲使他更愤怒的了:我想,他说,一个穿装得很考究的女郎,在膝上拿着些龌龊的破衣服,不啻是扮演缺少真诚性的喜剧。争辩于以发生。屠格涅夫大怒,威吓托尔斯泰要批他的颊。托尔斯泰勒令当时便用手枪决斗以赔偿名誉。屠格涅夫就后悔他的卤莽,写信向他道歉。但托尔斯泰绝不原谅。却在二十年之后,在一八七八年,还是托尔斯泰忏悔着他过去的一切。在神前捐弃他的骄傲,请求屠格涅夫宽恕他。远离之后,他们都镇静下来努力要互相表示公道。但时间只使托尔斯泰和他的文学团体分隔得更远。他不能宽恕这些艺术家一方面过着堕落的生活,一方面又宣扬什么道德。

36、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镇静,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下载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人的苦恼和感情!

37、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米开朗基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的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给你整个世界》读书笔记(读后感大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给你整个世界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