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正是在这样不断的苦难之下,史先生写下了病隙碎笔。不知道你又没有读过《病隙碎笔》这本书?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病隙碎笔》:读书笔记范文大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范文大全【篇一】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作文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范文大全【篇二】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

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范文大全【篇三】

翻开《病隙碎笔》静默的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朴质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有的语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慑于铁生精神。曾有记着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300字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300字

在我健康时候,我不会想起这本书,即使我很喜欢作者,在我生病的时候,我掀开了这本书,这大约也是人的劣根性,想要一个人真正后悔,只有在人尝到苦果后,大约不废除死刑也有点这方面的因素,这本书告诉我,苦难也许没有尽头,可能等着你的苦难前面还会加个“更”字,我现在做不到史铁生那样,超脱于苦难看自己,当事人的痛苦我们无法体会。

但难得是当事人仍然保持着豁达的态度,我现在只是一点小病小痛,但却严重了我的心情,我不知道遇到更苦难的事后会不会崩溃,也许我的经历无法让我豁达,去成长去面对,但感谢那些深处于苦难的人仍然愿意剖析内心,给他人鼓励,疾病让我思考可能终身不会去想的事,而且在痊愈以后可能依然历历在目。这本书教我的,大概是深怀感恩,感恩你现在所拥有的,即使你不能知道以后会经历什么,会失去什么,但抓紧现在所拥有,感恩现在,才不会在未来失去而后悔莫及。作者:15法71张晓妍

书籍《病隙碎笔》图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3000字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3000字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

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笔(读后感大全)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

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他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我认为《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读者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3000字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

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春节读《病隙碎笔》的笔记范文


史铁生先生面对不断而来的苦难,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与命运抗争到底。史先生对命运的这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只是我们多多少少还是会心痛先生,如果先生没有那么多的病该多好!那么,你读了《病隙碎笔》后产生了什么感想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读《病隙碎笔》的笔记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春节读《病隙碎笔》的笔记范文【篇一】

梦想和理想大抵是有区别的。

梦想,即做白日梦空想;妄想;梦中怀想。而理想,则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摘自百度百科)。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理想”这个词,“梦想”显得太过飘渺,虚幻。“理想”虽然也是一种想象,但是她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所以说“理想”实际一些。但理想这个词放在史铁生前辈身上,不免会显得有些牵强,这里没有任何嘲讽的意思,只觉得像他这样的一个人,“理想”这个词对他来说太过残忍,“梦想”却适合一些。他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他毫不避讳自己的病症,反倒有点自嘲,这样的心态,想必这世间是极少的。

“有时侯我设想我的墓志铭,并不是说我多么喜欢那路东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话最好要什么?要的话,最好由我自己来选择。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但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些诗句。我希望“机长”走到我面前时,我能镇静地把这样的遗言交给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筛糠”。就算“筛糠”吧,讲好的遗言也不要再变。”铁生前辈淡薄名利,世间纷繁过往云烟,看上去他没有什么留恋,你想,48年的生病,想来他是时时刻刻准备好了离去吧。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看到这句话,我不觉有些惭愧,比起铁生前辈,我们确确实实幸运不少,可我们从未感到过满足,只觉得还有好多东西不圆满,是因为我们不知足,知足常乐在现下社会少之又少,我们是该反思自己了。

他还说“反对“安乐死”,看身患绝症者饱受折磨与屈辱而听之任之,大约都是因为不大过问生命的意义。人不是苟活苟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医学其实终不能抗拒死亡,人到底是要死的这谁都明白,那么医学(以及种种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医学说到底仍只是一份爱愿,是上帝倡导爱愿的一项措施,是由之而对人间爱愿的一次期待。当有人身患绝症,生命惟饱受折磨而无任何意义之时,其他人却以顺其自然为由而袖手一旁,人间爱愿岂非自寻其辱?上帝的期待岂不就要落空?“安乐死”还是不应该吗?还是要“自然而然”地任那绝症对人暴施折磨和侮辱吗?难道还有谁看不出“安乐死”并不是要取消人之生的权利,而是要解除那残酷的刑罚,是在那疑难的一刻仍要信奉神命、行其爱愿吗?神命难违,神不单给了人生的权力,还给了人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力。”铁生前辈不怕死,他认为一个人,生和死的权利是一样的,不能剥夺一个人死的权利,死绝非是取消生的权力,而是从艰难困苦中解脱,“安乐死”不是什么坏东西。这也许和大多数人的观点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来,却也是对的。也许是他对死亡的坦然使他有了这种想法吧。

笔者愚钝,不敢妄自揣测大师想法,以上内容,纯属个人看法。铁生前辈的确是一个标杆,于我来说,只能是望其项背了。

若是把铁生前辈比做天使,我想,也许会有人暗笑我矫情,但在我眼中,前辈就像折翼的天使,虽然他的身体不能飞翔,但是,他的梦想飞得更高且更好,给有翅膀却不愿飞的人以目标和动力。

《病隙碎笔》我虽然没能完全读懂,但着实给了我许多人生的启示,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拜读。

春节读《病隙碎笔》的笔记范文【篇二】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

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春节读《病隙碎笔》的笔记范文【篇三】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上帝因为“魔鬼”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它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祈祷而减少,对别人也一样,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可以释怀了。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无意,还是无奈?真的存在上帝吗?

读《病隙碎笔》有感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们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的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比如说,信仰。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的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的眼花缭乱,总以为我们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的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

再比如说,发展。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此,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要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的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看我们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但请同样在《病隙碎笔》中窥见人生真谛的你记住,首先要静下来。为了向这位老人的静致敬,也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笔》_关于病隙碎笔的读后感3000字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病隙碎笔》:读书笔记范文大全”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病隙碎笔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