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赤壁之战有感

赤壁之战有感

读书模板:赤壁之战读书。

古语有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吧!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读书模板:赤壁之战读书》,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坚持到底。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正如赤壁之战里面的精神一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赤壁大战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赤壁大战读书笔记1

《赤壁之战》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

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

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考卷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么抓住他,可你们没有勇气不敢与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赤壁大战读书笔记2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读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有了更多的感伤。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

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才会牵着你们的鼻子走;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

曹操呀,你的败给现代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争论,你的败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天意呢?

赤壁大战读书笔记3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但最吸引我的则是“赤壁之战”。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曹操带领大军前来袭击东吴,东吴大臣都非常惊慌,只有周瑜沉着冷静,他联蜀抗曹,跟诸葛亮等人先后使出“连环计”“苦肉计”,烧毁曹军大船获得最后胜利。

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东吴的胜利不仅仅是靠周瑜的英勇善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全体吴蜀将士的共同努力。因此,它体现出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能取得胜利。

而故事中的曹军虽然人多实力强,曹操却因为亲信他人而中计,又盲目自大,在不熟悉的地方轻易出兵,最终落得大败。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成就,也不要骄傲,做事更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踏踏实实,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团结,需要互相帮助,需要勇气克服困难,还需要多动脑筋善于思考。

赤壁大战读书笔记4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一篇文章——《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讲述的是吴、魏两国的交锋。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人老谋深算,能文能武,特爱作诗。不过,他又是个刚愎自用、爱惜将才的人。而周瑜和黄盖就利用曹操这个性格,制定了“火烧曹营”的计策。东汉末年,魏国为了夺取江南东吴这个地方,便在赤壁和吴国交战。吴国每个人都知道敌众我寡,硬拼是没有

办法赢的。此时吴国的大将黄盖根据曹军的情况,给周瑜出了一个“火烧曹营”的计策:首先,黄盖写了一封投降的信给曹操,曹操深信不疑。第二天,他便带着兵马,出船去迎接。黄盖趁东南风很急的时候,把装有芦苇、火硝、硫硝的20条船飞快地冲向曹军。周瑜带着兵在后面跟着。到这20条船离曹军只有一千米的地方时,黄盖就叫每条船上的人将芦苇点着,一下子火便烧遍了整只船,黄盖带着兵从小船逃走。这20条船顺着东南风的方向飞速撞上了曹军的船,因他们的船用铁索连着,无法分开,而且他的兵都是北方人,不懂水性,火一眨眼便点着了曹军所有的船。这下子,那些曹兵的哭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曹操看了,慌了手脚。忽听背后鼓声震天,原来周瑜的兵马埋伏在这儿,曹操见手下的兵都丢盔弃甲,无心应战,只好从华容道逃走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周瑜和黄盖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这表明了打仗不仅需要勇气,而且还需要智慧……

赤壁大战读书笔记5

在三国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在这些著名的战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赤壁之战了,今天我拜读了《赤壁之战》这篇文章。赤壁之战,讲述的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反击曹操大军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章节是老将黄盖用苦肉计诱敌的故事。黄盖在那时已经有了白发,是一员老将,他虽然是一名强壮的将军,但是人老了身体也不好,却自荐用自己来实施苦肉计。

我对这种为国而不顾一切的精神很敬佩,也正是因为有了黄盖的舍身诱敌,曹操的大意用兵,赤壁之战才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成功例子,黄盖在这次战役成败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像黄盖这样为国而不顾一切的人还有很多,象为新中国成立而付出生命的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他们都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赤壁之战中,有些士兵从着火的船上跳下来,他们有些是身上着火,有些是被刀划伤,有些是被箭射伤,如果我是观战的人,我一定会在火光中哭泣,他们是为国而死!

他们本该好好活着的,这可恶的战争!你能说战争不残酷吗?我知道,有些人把战争看做一场游戏,视生命为草芥,死了就死了,也有人认为打仗很好玩,但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你的亲朋好友被可恶的手榴弹炸伤,自己被罪恶的子弹打伤,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平,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了和平,有了快乐,生活不就幸福了?!

是啊!在战争年代过得最开心的人莫过于高枕无忧的皇上了吧!赤壁之战,是一场血腥的战役,只要发生战役,就有无辜的生命消亡,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当让战争从我们的人生字典里消失,让世界充满快乐的脸,让世界没有战争!一起行动吧!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七擒孟获等,在这些著名的战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赤壁之战了。
赤壁之战,讲述的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反击曹操大军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章节是老将黄盖用苦肉计诱敌的故事。黄盖在那时已经有了白发,是一员老将,他虽然是一名强壮的将军,但是人老了身体也不好,却自荐用自己来实施苦肉计。我对这种为国而不顾一切的精神很敬佩,也正是因为有了黄盖的舍身诱敌,曹操的大意用兵,赤壁之战才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成功例子,黄盖在这次战役成败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像黄盖这样为国而不顾一切的人还有很多,象为新中国成立而付出生命的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他们都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
同时,我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赤壁之战中,有些士兵从着火的船上跳下来,他们有些是身上着火,有些是被刀划伤,有些是被箭射伤,如果我是观战的人,我一定会在火光中哭泣,他们是为国而死!他们本该好好活着的,这可恶的战争!你能说战争不残酷吗? 我知道,有些人把战争看做一场游戏,视生命为草芥,死了就死了,也有人认为打仗很好玩,但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你的亲朋好友被可恶的手榴弹炸伤,自己被罪恶的子弹打伤,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平,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了和平,有了快乐,生活不就幸福了?!是啊!在战争年代过得最开心的人莫过于高枕无忧的皇上了吧! 赤壁之战,是一场血腥的战役,只要发生战役,就有无辜的生命消亡,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当让战争从我们的人生字典里消失,让世界充满快乐的脸,让世界没有战争!一起行动吧!为建筑地球村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读书范文:赤壁赋的读书


苏轼的这篇赋可谓构思巧妙,先写了游之“乐甚”,然后笔锋一转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苏子二论”来收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赤壁赋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m.dhb100.com

赤壁赋的读书笔记1

文章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的是作者与朋友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他们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最后诗人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

作者的这种及时行乐也许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至少我是认同的。

赤壁赋的读书笔记2

暑假,一直教我们《论语》的宋老师又带着我们学习了《赤壁赋》。我喜欢这篇文章,它讲述的是苏轼与朋友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读起来特别舒服。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以前我们还学过他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和《赠刘景文》等诗。《上下五千年》中讲到苏轼多才多艺,一生留下来四千多首诗,他还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画家。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里,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来到长江边上的赤壁。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赤壁赋》。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长短结合,朗朗上口。

文章结尾时,讲到了世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属于自己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占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眼睛看到的美景,这些都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取用它们是没有禁止的,而且永远享用不完。这些话给我的启示是,“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体会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之美好,才会更加珍惜生命,去学习无穷尽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的一生!

赤壁赋的读书笔记3

这篇文章主要写苏轼在赤壁之下游玩,因当时自己处境窘迫,而想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渺小。之后,又以辩证的思维说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的。

有人说,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有人说,最后苏轼想明白了,豁然开朗。我却觉得那释然与轻松是暂时的。

此篇文章中,苏子化身为客,来阐述自己内心的苦闷,后来文中苏自用变与不变的角度解释给客说:物与我皆无尽也。若说这句话是说给客听的,倒不如说是苏轼用来说服自己的,使自己释怀,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正在于此。与其说是解脱,到不如说是无奈与屈服。

不过,最后作者还是获得了暂时的快乐与轻松。

赤壁赋的读书笔记4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的读书笔记5

写《赤壁赋》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事实上,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他觉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则是道家的说法。此情此境中,苏轼既达到了“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的境界,又有了释家“体无”的体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听起来像《离骚》。“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就说到自己贬官的处境了,难怪客人吹洞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声。但这并不是东坡的本意。他抒发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优郁,而不是对人生无常的悲叹。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的人生观,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又令人想起(庄子·大宗师》里河伯见海神的一段。苏轼不是没有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他是将渺小的自我同于无,而通于道,与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这样的人生观,是释、道两家人生观的核心,有这样的处世态度,苏东坡才不会拘泥于个人境遇之得失,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乐也。

苏轼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不结党不营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贬滴蛮荒之地而不伤不怨,不自怜自叹,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胸襟豁达,如光风界月。他身上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建立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要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苏轼就是最好的榜样。只是保持独立人格,谈何容易,要做好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这就不但要有苏轼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气!

赤壁赋的读书笔记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读书模板:赤壁之战读书》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赤壁之战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