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

看电影《夜袭》有感。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看电影《夜袭》有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看电影《夜袭》有感

今天,我们全班师生在音乐教室观看电影《夜袭》。看完后,我思绪万千,不禁提起笔写了这篇文章,你来看看吧!

这部影片主要写了我国一支军队,在团长陈锡连的带领下,猛攻日本飞机场,并将飞机机场全部炸毁的感人故事。这其中,我最喜欢最后一幕了,我来给你讲讲吧!

最后一幕,是全体士兵一起轰炸日本机场的事情。那语言,那动作,还有被炸得千疮百孔的机场,以及那位烈士话语,都激励着我前进。

开始轰炸了,随着团长一声令下,一个个战士们象海潮一样往上涌,炸毁了一架架飞机,消灭了无数个飞行员。可还有一部分敌人躲在指挥部里不出来,我们过来,他们就用枪扫射,必须有一位敢于牺牲的战士,全身包上手榴弹,到指挥部以自杀的方法袭击敌人,可是谁去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这时,一位小战士说:“团长,我去吧!”说完,便把手榴弹一颗一颗地包在身上。在他冲向指挥部的最后 一刻,还不忘大喊一声:“团长再见。”啊,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胜利,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我心想。

敌人被消灭了,现在,只剩下二十几个敌人躲在飞机内或在跑道上打游击战,才幸免一难。

不过,这支军队岂能放弃这个机会?当然 不会,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再接再厉,打得日本鬼子抱头鼠窜。这时,天亮了。

这一夜,日本拥有的精锐部队差不多全部化为乌有,而中国,虽然营长赵德利不幸牺牲,但仇恨在此时变成了力量,也证明了“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是条虫”的话是莫须有的,只有依靠团队力量才能变得更强大。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不只是为了我们娱乐和丰富生活,还为了让我们学习英雄们的大公无私以及舍己为人,深深印在我们心里。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观看电影《刘胡兰》有感


观看电影《刘胡兰》有感

林格 深圳关工委

看了电影《刘胡兰》,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刘胡兰坚定的革命意志、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了我。1932年,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周西村,曾任妇救会干部。毛主席为她的英勇就义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电影主要讲了刘胡兰如何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成长为坚强的共产党员的经过。刘胡兰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和继母均为爱国人士。日军惨无人道的杀戮迫使刘胡兰认识到大家要团结一心,共同将日本侵略军逐出国门。做军鞋、送情报、除汉奸、打鬼子,刘胡兰冲锋陷阵,枪林弹雨,巾帼不让须眉。1947年1月12日,阎锡山所在的部队发动袭击抓捕共产党员,刘胡兰不幸被捕。面对阎锡山的威逼利诱,刘胡兰誓死不出卖党组织,坚定地重复着:“怕死不当共产党。”军阀恼羞成怒,将村子里的干部一一铡死。看着泪流满面的家人和血流成河的地面,刘胡兰毫不畏惧地英勇就义,结束了年仅15岁的花样年华。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15岁,一个花儿般美好的年纪。为了党组织的安全,刘胡兰抛弃了对生的渴望,笑对屠刀,用生命延续了人民无数次编织的和平梦想,用铮铮铁骨和鲜血铸就了一颗为民族解放的拳拳赤子之心,用光辉灿烂的人生经历谱写了一首红歌,为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塑造了凛然无畏至刚至强的英雄形象,留下了“沧海清水,何问其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的千古誓言。

无数英雄的牺牲使毁灭一切邪恶的明火烧遍全国各地。而胜利的火种正是从他们中淬炼出的宝贵内核。刘胡兰生于战火弥漫的乱世,但共产主义的信仰占据着她的内心,支持着她为解放劳苦大众而献身。刘胡兰英勇奋斗、死而无怨,用生命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用刚强捍卫了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

满山的花中最美的一朵是刘胡兰,她为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过早失去了绽放的机会。而如今,我们的祖国还不够强大。放眼世界,恐怖主义、侵略主义、霸权主义阴魂不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唯有努力学习,发愤图强,才对得起无数的革命先烈,才能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

(龙岗区南湾街道南芳学校702班 林格)

看电影《超体》有感


看电影《超体》有感

文/滕振辉(扬眉剑客)

好久没有看过电影了,今天很偶然的看了一部片名为《超体》的电影。电影非常精彩,看完让人不胜感慨。我不得不佩服西方电影的电影技术和西方导演的超级导演能力。这是一部超越普通人想象力的电影,这部电影最后的情节直接超越物质世界,直接进入宗教所形容的"神""灵"、"道""涅槃"境界和层次的电影。

有一些宗教知识,尤其是佛教知识,更容易理解这部电影。片中的主人公lucy所达到的境界正是佛教所形容的涅槃境界——无相无我,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无处不在。在那种境界,无所谓存在和不存在,没有了时间和空间,完全是一种遍布所有虚空的"法身"形式存在。这种形式,就是佛家说的"佛"的境界,就是基督教所认为的"上帝",就是道家所形容的"道".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所谓科学,本身也是对物质和经验的一种"迷信状态".很多东西,我们不承认那种存在和可能,只是所谓的"科学"不能证明其存在和可能。"超验主义"不是没有道理的,佛陀、上帝、道都是对一种无法形容的境界的一种描述,但是通过人类的文字和语言永远无法形容超越认识认知的东西和境界,要想理解之,只能是自己达到那种境界。唐玄奘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形容"悟道"是最恰当的。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而所谓"如来",就是"如同生命之本来",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超越我们每一世所执着的"我相"状态。

现在我经常对人介绍"我是滕振辉",实际上确切的说应该是:这一生的"我"认为这个肉身是我,认为他的名字叫滕振辉。所谓的"我是滕振辉",无非这一生因缘际会,一个生在华北平原上河北省故城县一个村子里的,小时候被取了个名字叫滕振辉的人,长大成人来了云南的一个有形的肉体存在,内在真正的自我迷失后,认为这一世的这个有思维又肉体的人就是"我",而不是本来面目的"真我".滕振辉背后的"真我",就是没有因为"一念无明"迷失前的"如来".

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然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无碍智、自然智自然现前。"因为"妄想执着",我这一生继续认为"我是滕振辉".

金刚经还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现在的科学认为,物质超越光速需要无限大的能量,而超越光速了,物质讲不复存在。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因为想获得超越光速的能量是不可能的,而超越光速物质消失,又匪夷所思。其实,我们认为不可能,只是我们局限于人类本身的认知,普通人类无法获得无限大的能量,并不能否定超越人类的生命(或者叫境界)不能获得这种能量。

一旦超越光速,物质也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化成一种能量,或者说是一种"意识".这种状态无形无状,无始无终,无悲无喜,无生无灭,完全随心所欲,可以充满整个宇宙,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这种存在就是"道",就是"神",就是"万物本为一体"的真正的自然,也就是宇宙初始状态,即"如来".也就是《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名《天道》)主人公丁元英所说的:"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华严经》曰"一切唯心造".世间万象都因心而生,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其实真悟到了"本来面目"也就是"心之本体",就真的知道"皆是虚妄"了。因为到时候在"真我"眼里,无所谓花,也无所谓木,世间万象都是"本来状态",万物一体,都是一种能量或者意识状态。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能看懂我所说的是什么的,也许认为深奥;不懂我所说是什么的,会认为瞎扯。连读完的耐心都没有的人,认为纯粹"故弄玄虚".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哈哈,本来就是瞎扯,就不要因为我的写的瞎扯文字瞎扯啦……

2016年月1日扬眉剑客滕振辉律师于昆明陋室

看电影《荒野猎人》有感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我对生命的信仰

——看电影《荒野猎人》有感

叶子

周五的晚上,因为老公出差,我独自去看了今年的奥斯卡大热《荒野猎人》。之前,听说该片场面血腥,于是,当我走进影院时,心中带着一丝忐忑。

影片《荒野猎人》根据迈克尔·彭克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故事讲述了19世纪一名皮草猎人被熊所伤并被其他猎人抢走财物抛弃荒野,历经艰辛奇迹生还后开始复仇的故事。影片用非常美妙的镜头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严酷、壮美又绚丽的北美风光。密西西比河的浩荡,落基山脉的冷峻……在漫天风雪的映衬下,竟如史诗般的荡气回肠。其中,人与自然之间渺小与苍茫、博大的对比,更是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与心灵,叫人叹为观止。

从内涵上讲,《荒野猎人》不止是荒野雪原版小李子的奇幻漂流,不止是基督山伯爵式的快意恩仇,不止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荒野传奇,不止是莱昂纳多所饰演的"休·格拉斯"与汤姆·哈迪所饰演的"约翰·菲兹杰拉德"的生死对决,其实,影片想要表达的意蕴很深,其中有宗教信仰、种族矛盾、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性的善恶等等,令你看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从故事冲突上看,毛皮猎人和印第安人的冲突,印第安人不同部落之间的冲突、法国军人和印第安人的冲突——完全就是19世纪美国西部的写照,它把当时的社会问题表露无遗。不同种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是冲突的根源之一,但最大冲突的根源是人性的善恶。它竭力告诉人们,文明与否不是由肤色决定的,是由人本性的丑恶而决定的。

极度的血腥、严寒的荒原、切肤的伤痛,都远不及人性欲望带来的相互杀戮残忍。但男主人公在九死一生的穷途末路中,却总有希望的光亮,生命的星火……可能,对生命的强烈信仰,才是电影的主题吧。从始至终,导演冈萨雷斯利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在不断重复的"搏斗与复活"画面中,表达着对生的信仰与对生命的敬畏。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坚持活下去——这是贯穿影片《荒野猎人》的一句台词,生存下去,为活着而战斗,一切艰难都可以容忍。丁玲也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诚如她所言,为了求生,奄奄一息的格拉斯,在经历被同伴背叛活埋、痛失爱子后,淌过凛冽的冰河,斗过凶猛的大灰熊,吃过血腥的野牛肝,为了取暖,甚至裸体睡在死马肚子里……面对种种荒野生存的凄惨遭遇,格拉斯一直坚定着生的信仰,这份生存的动力,让他不畏难,不退缩,不放弃,最终,死而复生,完成自我救赎。

罗曼·罗兰说,居于一切力量之首的,成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而要生活下去就必须有信仰。是呵,信仰是人生的动力,它可以创造奇迹。我想,格拉斯之所以能绝处逢生完成凤凰涅槃,都来自信仰的力量。

毋庸置疑,《荒野猎人》,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影片,而莱昂纳多也因其在片中出色的演技,脱俗的造型,在陪跑二十二年,第五次冲击奥斯卡影帝桂冠后如愿以偿。可见,戏里戏外,我们都从中寻找到了人性之中的正能量,那就是一份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生命信仰。

散场的时候,我想,独自观看《荒野猎人》应该算是我人生的一次历险。因为对猫狗都害怕的我来说,影片实在太血腥、恐怖了,特别是小李子与熊肉搏的那场戏,真是让人惊心动魄。但意外的是,在156分钟的残酷、野蛮、惊险的场景里,我竟然没有感觉到畏惧,是不是小李子那种对信仰的执着,对生命的坚韧,一直在激励我呢?

的确,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对生命的信仰!

看电影《天堂的颜色》有感


看电影《天堂的颜色》有感

前几天看了伊朗电影《小鞋子》觉得非常好,看了几遍还是有一种意由末尽的感觉。今天又接着看了另一部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伊朗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带给人一种淳朴的感觉,《天堂的颜色》也不例外。电影开始的时候我本来是看不下去了的,因为里面出现不少残疾少儿,这让我看了很难受。最后还是耐着性子看完。看完之后心里很难过,接着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感悟颇多。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盲孩而展开。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惊讶于他的名字与阿拉伯人的先知一样,似乎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导演的一些情感,或许是祝福,或许是怜悯。他因自身的残疾,只能被送往离家很远的特殊寄宿学校学习,待放假之时,父亲勉为其难只好将穆罕默德带回乡下给奶奶与妹妹们照顾,因为自己即将临近的再婚,为了摆脱穆罕默德这一障碍与包袱,父亲不惜无情地将穆罕默德送去学木匠,也因此让无比疼爱穆罕默德的奶奶痛心疾首一病不起。奶奶死后,再婚的事也随之告吹,父亲只好将穆罕默德带回,却不料在回来的路上经历了一场灾难,穆罕默德被冲入湍急的河水中。

通过一个盲孩无奈的残疾与苦难的经历,体现出人性中最为自私一面的恶劣与丑陋性,以至于在被无限放大与具体化后,最终形成了一种难以挽回与弥补的悔意与遗憾。其实,我并不觉得片中的父亲就是完全的坏人,这部电影只是显示了人性的挣扎。小孩在这复杂灰暗的人性面前显露出他的纯净与无助。影片的拍摄显露了导演的才华和技能,在拍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导演丝毫没有疏忽对影片美感的营造,暖色调和冷色调分别反映了小孩的心境变化,其中也不乏自然美景的烘托,真的是一部非常美的电影,并且这份美丽显得贴切而真实,让我觉得伊朗也是个非常美丽的国度。它告诉我们再贫瘠的土壤只要有心也会生长出美丽的花朵,伊朗这样政教合一的国家或许情况不比曾经的阿富汗强多少,但是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文化、仍有这样有才的电影人在耕耘,我们的国家是不是要学点什么呢?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穆罕默德虽然看不见,但他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自己在学习上的认真与刻苦,可以让同龄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让老师大加赞赏。除了身体上这一无法改变的残忍事实,可以说他比同龄的人都要更加的优秀与卓越,但这偏偏就是穆罕默德最为致命的缺点。当穆罕默德被父亲送去当学徒后,当着同为盲人木匠的面,穆罕默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按照老师对于上帝的定义,穆罕默德随时随地不断地用触觉与听觉去感知周围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寻着上帝的踪迹与存在。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与上帝碰面,并质问上帝对于自己的不公。这除了是一种宗教信仰之外,它其实也是对生活的希望与诉求。每个人都是无法选择出身,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能学会接受与妥协,但只要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依旧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看着出没在身边的弱势群体,很多人都会对他们的不幸充满了怜悯与同情,却无法实实在在的体会到在他们生活的过程中时常会涌现出来的那份彻底的绝望与痛楚。但看完这部电影,我相信通过穆罕默德至少会让很多人对身边的弱势群体有更加全面与深刻的认知与了解,也会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与真心。

观看电影《热血教师》有感


观看电影《热血教师》有感

我想还是由于一种特别的机缘,让我能在今天晚上放弃原有的计划半道折回了学校。我想说我的计划并不是去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连日来的咽喉炎让我不得不去卫生服务站打百无聊赖的点滴。对于我来说,之所以在这个矛盾体中抓住主要矛盾,是因为我听说老师要来补课,我便特别默契地晓得了老师一定会给我们看一场回味悠长的经典电影。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徒有虚名的大学生,生活平静地像一面湖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以至于很多老师都在每一堂课上反复强调,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我们缺乏引领精神的英雄,不仅仅是缺少英雄,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精神。

我曾在黑格尔经典语录中见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如果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而恰恰在我们生活学习的这所大学,历史上并不乏"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人格坚定,学识渊博,每一次笔锋转动,定能将平静搅成火热,并将火热延续。追随着他们的脚步,触摸他们的余温,我觉得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我有可以仰望的星空。

话说回来,这场电影讲述的正是一个值得我们仰望的老师,用最亲民的教育方法,最有效的言传身教,成功改变一群被认为"朽木"的学生的故事。电影看完之后,我的感触特别多,但最多的还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感觉我不能用言语表达此刻的心情,因为我生怕表达出来之后,会让我丢失这场久违的,直达灵魂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进入大学之后,真正能让我静下心来的时候真的为数不多,我不想就这样破坏氛围,然而在经历了沉思之后,我想我有必要说些什么,尽管不能面面俱到,但是我可以结合当下,结合我们的历史语境发问,我们体会过真正教育的魅力吗?

做一个抱怨的人,未尝不可,但经常做一个抱怨着的人,嘴皮子想不磨烂都难。所以此番抱怨是头一次,并不是崇洋,而是对自身实际的据理力争,此番抱怨并不是空话,而是一个青年大学生对于逝去人生的缅怀。

电影中的某些情节在我看来有一点理想化的成分,但这些失实的部分丝毫没有影响到它所要表达的思想,丝毫没有影响到观众对于它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我想这正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它不需要用庞大的观影人口硬撑起来的票房成绩来证明,也不需要某个当红影星为它树立口碑,它所做的不多,只是接近了人们的心灵,在同一个心灵高度与人们产生了默契与共鸣,仅此而已!

克拉克老师的体恤与关怀,他的责任感与向上的勇气,赋予了他未经渲染和艺术加工过的人格魅力,这是真人真事的魅力,更是人文的魅力,超越了艺术,更超越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某些人所谓的艺术。

我的观后感很短,但沉思的事情很多。我的抱怨很少,但揭露的事情很多。不仅仅是用文字,不仅仅是一次作业那么简单。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要上去,必不可少的一定是高素质的教育者,但一个教育者没有博爱的人文关怀,教育的质量一定会是缺斤少两的。

我立志追随先辈足迹,在星空下仰望。流星划过,繁星闪烁,我从未踟蹰,愿一切圆满!

爱国电影《夜袭》观后感作文


《夜袭》是由山西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一部抗战题材电影。影片由安澜执导,王挺、刘天佐、贺丹丹主演,于2007年8月24日上映,原名《战地潜龙》。

夜袭电影观后感作文1

《夜袭》这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1937年7月,全国全民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10月忻口战役打响,八路军129师769团接受任务,北上敌后,插入夜门关,牵制阻击向忻口进犯的日军增援部队,配合正面战场歼敌。

1937年10月19日凌晨,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的率领下,得到设计图后,和现机场对比,做出策略后,突袭了位于山西代县的日本侵华军队“阳明堡”机场。该团的六百多名勇士冲进机场,在机群中与日本士兵展开白刃刀。

双方激战约一小时,769团的勇士们炸毁了机场上的全部24架作战飞机,歼灭日军两百多人,769团三营营长赵大力以下一百余名勇士壮烈殉国。陈锡联带领着土八路,就凭着几杆破抢,几门小炮,居然摧毁了日军的飞机场,从10月中旬之后,一连十多天,忻口和太原的守军都没有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此后,夜袭阳明堡机场的胜利,像飓风一样吹遍了前线,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激情,

这样有意义的革命电影的观看,让我们这一代人更了解中国的历史。革命先烈的智慧和爱国精神可以激励一代代中国人!

夜袭电影观后感作文2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为配合正面战场的忻口战役,在山西代县袭击日军飞机场的战斗。1937年10月19日夜,八路军129师第769团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协助下,隐蔽在进入代县南阳明堡飞机场,突然发起进攻,经过1小时激战,歼灭日军100余人,击毁击伤飞机24架,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这场战役的八路军129是地769团团长陈锡联时当22岁。接到的命令是到正面战场支援,22岁的陈锡联却带领部队离正面战场越来越远,在那个途中算准了敌军一心保机场和公路,不敢贸然行动,与敌人斗智斗勇。这支游击队训练有素,是长征后留下的队伍。陈锡联在15岁的时候加入红军,参加红军,作战杀敌英勇,被称为“小钢炮”。时年22岁,便当上了八路军129师第769团团长,作战有谋略、灵活应对。

喜欢《看电影《夜袭》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