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死也不倒下观后感

死也不倒下观后感

《死也不倒下》观后感。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一篇优秀观后感怎么写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死也不倒下》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死也不倒下》的文章。主要写了主人公吉鸿昌被国民党逮捕后,面对凶恶的敌人,在严刑的拷打下,宁死不屈。反映了吉鸿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

在我看来,吉鸿昌是一名及其热爱祖国的共产党员,他有着满腔爱国的炽热情怀。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爱国、为国增光的人,有科学家钱学森,音乐家肖邦,武术家李小龙……吉鸿昌和著名诗人杜甫和陆游一样,他们都很爱国。一个为国家统一而高兴,一个为国家没有统一而悲伤,一个为国家统一而牺牲。

在古今中外的爱国名人中,我最为喜欢的是“生做祖国的人,死做祖国的鬼”的肖邦。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他被世人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1830年,因祖国受沙皇侵占,肖邦被迫离开祖国,来到巴黎,他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了生计,他也曾四处奔波,1849年10月,他终于倒在了病床上。在他弥留之际都不忘亡国之恨,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他这种对祖国强烈的爱,这种崇高的品质有谁能拥有呢?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国家而感到骄傲、自豪。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好好学习,立志报国,长大了才能完成先辈们未完成的事业!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死之咏赞观后感影评


《死之咏赞》这部电影由金镐善执导,讲述了女主人公用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留学中喜欢上一个有妇之夫的故事,并用自己的热情打动了他,在伦理道德面前,两人将如何走下去?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死之咏赞观后感影评。

某晚,在写完一篇关于命运的文章后,我无意间看到了《死之咏赞》一部关于爱情、命运、生死、家国的韩国短篇电视剧。一下被吸引,熬夜一口气看完六集(3小时)。喜欢,震撼。

这部剧是人的命运被社会影响的典型故事。

爱情故事是寻常的。这个故事之所以格外打动人,其不寻常之处在于,它有更宏大的意义爱国情怀;有悲情的社会时代背景封建殖民;有悲剧的结局男女主人公一同跳海自杀;取自真实事件韩日两国轰动一时的女高音歌唱家尹心德与天才剧作家金佑镇的爱情故事。

那是时代的枷锁,思想再先进的人,突破、超越也有极限。同时代的中国:胡适,妥协了,放弃了美国新女性红颜知己(后终生未嫁),接受了包办婚姻,似甘之如饴;鲁迅,表面妥协,结了有名无实的包办婚姻,后遇到许广平,不顾世俗在一起。

这位剧作家,似乎介于胡适和鲁迅之间,又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他既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妥协得干净;又非刚硬决绝,向外抗争。

他既不愿在现实中死去,也无法在现实中活着,所以他选择在死亡中活着,把生的希望寄托给死亡。既然活着对他来说是灵魂的死去,那么,死亡便成了灵魂的生途。

寄生之希望于死。讽刺?悖论?我想,这是人在绝望之际,给自己的最后希望;在穷途末路之时,给灵魂的最后出口。将死路,看作生途是无奈,是可悲,也是浪漫。

他们跳海,不仅为殉情,也因为各自的精神在其他地方也没了出路。男主人公,唯一得以喘息的精神出口写作,也不能继续。女主人公,被流言缠缚,被迫要为殖民政府做事,唱奴化同胞的歌。

两个灵魂无法呼吸的人,又不能在一起相濡以沫着慰藉,最后只有携手共赴死亡的生路。

两人过了几日最理想最快乐的生活,男人写完了最后的作品,女人灌录了最后的唱片,留下《死之咏赞》,而后在归国的船上,平静、坦然地牵着手,一同纵身入海。

该为他们哭,亦该为他们笑。

因灵魂的死亡、因不能与心爱之人在一起而选择结束生命(非冲动),这样的人,精神属性、情感属性何其强烈。

因绝症而安乐死,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因其他原因的生不如死,可为空间为零的穷途末路呢?是不是也同样?若果真如此,那也是同样。因为人之为人,活着的意义价值,并非在于肉体的存续,而是灵魂的事、精神的事。

只是,可为空间是否真的已为零,如何判定?谁来判定?会不会你来看我的人生,觉得还不是零,但在我的立场,已经是零?所以这该与不该,便有了争论。所以这选择,便是个人化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是完全可以借鉴照搬的。只不过,生命是个人的,个人选择,个人负责罢了。

男:心德,我得回朝鲜了。我实在不能弃我父亲于不顾。但我却不想回去,因为那里没有文字,也没有你。

女:你进退两难的处境倒是和我一样。总督府让我当签约歌手。若结束了唱片公司的录音后回去当了签约歌手,我的灵魂就会死去。但若不回去,死的就是我的家人。还记得我们初次相见的那天吗?

男:我在看有岛武郎先生的书,你跟我搭话。

女:也许因为那初次的见面,每当想你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有岛武郎先生。他的书籍,还有死亡。现在我明白了,有岛武郎先生为什么会做出那种决定。也许他想在不用费心、没有离别的地方休息,舒服的休息。我现在想休息了。说真的。我实在是太累了。可是我估计做不到,我怕会一直想念你。

男: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想,你可以休息了。我一直以为他是从生活中逃跑的,可现在不这么想了。他是为了活下去,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选择了死亡而已。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想过最符合我自己的生活,就算那种生活成为我人生的结束。所以,你在我身边休息吧。

你现在活着吗?

没有,但是在等待着死,为了真正的活着。

死侍2观后感(含89个死侍2彩蛋分析)


相必大家在看过了死侍1后,都深深被这个话唠很吸引了,没错,死侍就是这样的一个永远闲不下来的人。很多网友都在问死侍2的剧情还有死侍2的彩蛋是什么意思,在看了电影之后,小编给大家带来89个电影彩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部分

死侍交代为什么一出场就自杀。

1.电影一开场,死侍就在摆弄一个金刚狼的玩具,是《金刚狼3》中罗根死时的造型,摁一下小树枝竟然还是一个音乐盒,可以说是很想要同款了。

《金刚狼3:殊死一战》(2017)

2.自杀时的BGM为All Out of Love,形容失去挚爱的悲伤,可以说是相当贴切了。

3.爆炸发生的时候,死侍说了一句Fuck e quietly or there ing up.在《死侍》中他也对此有过吐槽这样做很伤膝盖,所以他跳下来后真的摔伤了膝盖。

死侍2观后感影评欣赏


漫威史上最贱的雇佣兵死侍再度归来,最近《死侍2》正在电影院上映着,相信不少的观众都已经去电影院看过了,那么大家看完之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感触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死侍2观后感精选影评欣赏,一起来看下吧。

看过《死侍1》,不过隔了这么久,剧情应该也忘得差不多了。记住两点就行:一、蝙蝠侠的超能力是有钱,死侍的超能力是不死;二、死侍的嘴特别碎,要是他生在中国,肯定是个东北银儿,整天整天的唠嗑。

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副标题的时候,我觉得广电总局真是太神通广大了,连死侍这个题材都能合家欢。直到看了电影,我才知道,广电总局并不算什么,为了迎合市场,是漫威自己做出了很大的妥协。基本上每个F打头的单词都做了很有趣的消音处理,也没有太多下三路的玩笑唯一一个,就是韦德想象与马克达蒙FIGHT的场景。

电影的主题也很合家欢,不是憎恨与毁灭,而是爱与拯救。永失我爱的韦德威尔逊想要了结自己的生命,然而拥有超能力的他却怎么也杀不死自己。不忍心看韦德自暴自弃的钢力士希望把他变成一名X战警。在一次任务中,韦德认识了拥有纵火能力的叛逆中二少年拉尔塞,并从此开启慈父模式狂撒狗血最后将中二少年从迷失边缘挽救回来。

整个电影里,充满了各种恶搞。韦德为救出拉尔塞招募超级英雄一段更是充满喜感。来参加面试者的超能力有:隐形、改变电场、喷出酸性物质、超级幸运,甚至是同时身患目前仅有的的两种类型糖尿病。而这些招募来的死士的结局也很恶搞,从300多米的高空跳伞下来还没进入战斗就大多变死尸,落地成盒了。对了,电影开头那场打斗里,死侍还用到了神级护具平底锅。

不过令我笑出声的还是死侍迈着婴儿腿颤颤巍巍走向电索的时候。

电影的最后,死侍韦德心里充满了爱,被韦德拯救的拉尔塞心里也充满了爱,原本想杀掉拉尔塞的电索在见证了死侍拯救拉尔塞后,心里也充满了爱。电影在一片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明天的背景下落幕,很符合春节气氛。

《死侍2》观后感200字


《死侍2》观后感

特别喜欢这种无厘头混搭风。
什么冰雪奇缘、燕特尔、007片头、X战警各种梗、耶稣受难记、夜访吸血鬼、机器战警、哈利波特、重音回响、领英网、本能全都融为一炉,看着就特别热闹。尤其是死侍对于DC黑暗风的揶揄,让人佩服这家伙真是什么嘴炮都干开!
灭霸在本片以肉身纯了钢索,从未来穿越到现在,就为了杀一个变种人男孩。可是死侍却要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想要给这个男孩一个机会。
最喜欢的段落是他招募招聘X特攻队:隐形人、碎星、锈蚀、幸运多米诺、喧嚣,第一次出任务就玩了一场死神来了,这些超能力大神就因为跳伞这等小事一个个死于非命,实在叹为观止。哦,除了多米诺,她还真是幸运,怎么也死不了!布拉德被电到的彩蛋确实惊喜。
红坦克手撕死侍,老霸气了。
死侍长出的小孩腿、钢铁人抱着娇羞的死侍、最后死侍怎么也死不了还临终嘱咐,嘴贱变煽情,真是笑死个人!

《坏蛋必须死》观后感600字


《坏蛋必须死》观后感

今天看的电影是《坏蛋必须死》,这部电影是韩国和中国合作完成的一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算是今年国产片中还不错的一部片子了。可以看得出整个剧组都有用心的去拍这部电影。
这个电影大部分的拍摄于韩国的济州岛上,并且请了韩国女孙艺珍、申贤俊来分别饰演智妍和杀手,所以在语言这一方面会存在着难以沟通的问题。而男主角陈柏霖在剧中饰演在韩国釜山小学当中文老师的强子。这部戏最大的挑战就是陈柏霖了吧,在这部戏中百分之七十他都在讲韩语。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几乎全剧讲韩语应该是在背后下了功夫的了。但我觉得陈柏霖讲出来的韩语台词让我觉得有点生硬,听起来有点不舒服的感觉。毕竟是刚学的,对他来说有挑战所以可以理解,大体还是不错的。
这部电影有一个优点是它的悬疑效果做的特别好,应该是有韩国团队的帮忙,所以有那种韩国电影中的悬疑的感觉。看的我挺揪心的,特别是那个老警察拿着枪去宋医生家里找他的那一段。因为我知道宋医生就是杀手,而老警察拿着枪去他家。那个镜头随着老警察推进,我的心也跟着悬着,然后等老警察想去打开冰箱时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还好老警察接到电话走了,我就松了一口气。并且他们做孙艺珍受伤缝针那个效果做的很不错,把肉挑开然后缝起来看的我真是受不了。
我觉得演员申贤俊在这部影片中很好的诠释了一个杀手的冷酷无情,心狠手辣。他演的杀手没有那么的坏,但绝对他人特别的怕他。只要他一进镜头我就有种要死人的感觉。他的脸上其实没有过多的表情,很平静,但给人看完又有一种不平静的感觉。他那个凶狠的眼神,足以让人害怕,杀人的时候真的连眼睛也不眨一下。特别平静的就把人给解决了,让我看的起起皮疙瘩。但不得不说他演的真的很好,他的表演值得揣摩。
还有这部片子的剧情我觉得不错,它是有一环扣着一环解开谜题的感觉。虽然刚开始观众会看的有点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智妍要向警察开枪。我以为智妍是坏的,但后面谜题一点点被揭开,就知道其实那个人不是警察,而是穿了警察的衣服装警察的杀手。不过我觉得影片的一开头女主角出车祸的那个地方在后面没有交代明白,不知道她那个时间为什么要出现在那里,而且看到女主角出车祸以后有一群开着跑车的年轻人飞驰而过,还说着她没有死吧这样的话。我觉得这里让我看的一头雾水,如果它能把这个交代清楚一点就好了。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在上帝也疯狂整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三种不同的人群:土著、某国政府(军)及反政府(军)势力和西方的代表。他们分别位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非洲国家在结束欧洲人殖民统治后纷纷建立自己的政府,在形式上基本模仿西方社会。虽然效率并不高,但是他们毕竟以本土人学习先进文明的事实,长期获得人类学家们的关注与研究。第三类所代表的则是西方文明在非西方世界里的典型形象。抛开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殖民意味,以及从几个世纪以来具有献身精神的传教士对“异文化”知识所作的杰出贡献。第三类人一直致力于推销西欧式的现代文明,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全球化”进程做了最基础的工作。

于是我们看到了“抗拒现代工业、商业文明的土著社会”,“半推半就,徒有其表的本土社会”,“致力于自我推销的西方社会”之间的戏剧冲突。从而构成了我们所看到影片的情节发展。

不论是第一部的将上帝赐予的瓶子丢到世界尽头,还是第二部的找回自己的儿女,从表面上看好象是土著社会努力将现代工业文明驱逐出去,然而土著首领与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的联手,又暗示了西方社会意图同化土著,而土著社会在不知不觉间也已进入西方文明中的事实。

到今天为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地球村里存在一种强势文化,那就是西方文明,它们强大的传播生命力,不仅仅由于当年的殖民开拓和一直处于世界主导地位的经济力量,同时不可忽视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容易传播。你可以试想一下,只有二十六个字母并且没有复杂声调的英语,比起光是部件就有五百六十个之多的汉字来是不是更容易传播?答案是肯定的,至少目前事实已经显示给我们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从它自身的历史看来,根底里就存在着掠夺和侵占的霸权性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开国历史看得出。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本性,使得西方文明具有与生俱来的自傲性,喜欢向世界推销自己的文明,包括了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等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以也就无怪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会在以绅士风度标榜的欧洲文明和以平和谦让立世的亚洲文明中占据上风。

所以,在非洲这一片没有大规模开发的土地上,本来已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文明,但也不能逃脱西化疯狂的入侵,就连上帝也会疯狂的打破原有的平静。

是的,上帝是会疯狂的,因为上帝只有一个大脑,分不清楚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异彩纷呈的文化形态,但世界上的我们却不能疯狂,不能分不清分化的各异性,我们要捍卫自己的文化,同时不要干涉异文化的发展。

这样,即使上帝会疯狂,世界却不会疯狂。

后记:上选修课,老师好不容易给放个电影,还要求写观后感,既然写了就传上来。呵呵!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故事发生在非洲一个未经开发的地方:卡拉哈里。虽然距离都市只有六百英里,但居民对于现代化事物一无所知。他们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没有纷争,没有犯罪,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海鲜鱼翅,生活悠然自在,群居在一起,生活宁静而安详。他们以为世界上只有他们和上帝存在。直到一天,一架直升飞机在他们部落上空飞过时,驾驶员扔下了一个空的可口可乐的瓶子,瓶子落在了主人公凯的面前,他以为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因而他十分兴奋,把礼物带回了部落,现代文明第一次冲击了这个小部落。人们将这个“上帝的礼物”当做劳动工具用来做各种事情,因为是“上帝的礼物”,大家开始抢夺这个劳动工具,姐姐残忍地拿瓶子敲着弟弟的头,满是鲜血,宁静的生活被现代文明打破了。人们之间开始出现纷争。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是否文明的每一次发展必然带来纷争?我还不敢用“进步”一词。因为,进步是一个褒义词,是表示赞许和积极肯定。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说今天的文明就一定比封建社会,比原始社会好。现代人只是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古今对比,厚今薄古。与布希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中的现代人都在忙碌,人不忍屈服于自然,反而要自然适应人类,他们建立都市,发明各种交通工具,机器,为设法节省体力而绞尽脑汁,越想法改进生活环境,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儿童必须花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如何在这复杂危险的环境下生存。这些文明人必须时刻想着如何去适应自己创造的环境,花费大量精力,为家庭、工作奔波。而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便你打发,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

不同的现代文明之间之所以冲突不断,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原本很简单,是我们把它想的复杂了。幸福生活原本很简单,像布希族人一样,渴了就去觅水,饿了就去猎杀动物,吃饱就行,绝不库存;闲了,大家就围着篝火讲故事。他们熟悉自然,熟悉土地上的每一个脚印,那些脚印代表不同的信息。借由这些从小锻炼的生存本领,布希族人生活的自由自在。骄傲物质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我们现今被文明糟蹋的海洋和天地,肆意的向大地索取,污染和破坏了一个地球还不够,还将自己肮脏的手伸向了茫茫宇宙。人类无尽的欲望,何处才是尽头?

打开了欲望这个潘多拉魔盒,也就打开了人类文明血腥前行的历史画卷。画卷里处处都是在血与火的对抗,处处都彰显着“利益”、与“欲望”,二者形影不离。100多年前,恩格斯写过一篇经典文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他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摩尔根指出,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对它进行的管理又是如此巧妙,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说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影片很好的阐释了恩格斯和摩尔根的观点。在影片中,处于原始社会的布希族没有财富观念,没有利益冲突。因为上帝的礼物——一个玻璃瓶子——因为都想据为己有而引发纷争。

本来是一部喜剧片,却处处流露出导演对现代文明的反思。鲁迅先生曾说喜剧就是把丑陋的东西剥光了给人看。影片中,与世隔绝的原始布希族人在现代文明前表现的如此滑稽可笑:现代人的天赋人权,法律,犯罪,房子,汽车在布希人眼中也是如此的莫名其妙,不可思议,其生活如《桃花源记》里描述的情形一样,“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简直是世外桃源。恰恰是看似笨拙可笑的布希族人让现代人思考:人类文明究竟应该向何处去?不同文明之间该如何共存?

在影片的结尾,凯扔掉了上帝的礼物——瓶子,扔掉了这个引发部落冲突的“不详之物”。然而,他还能恢复到以往的“世外桃源”式的平静生活中吗?影片到此戛然而止,屏幕上大片的空白留给现代人去遐想,去思索……

纪录片《向死而生》观后感


纪录片《向死而生》观后感

读完开复先生的《向死而生》,
并观看了由高晓松拍摄的同名纪录片,
感慨颇多 :
透过文字,起初觉得开复老师真是一个自负的人,
尽说些自己过往的辉煌成就和当下的创新工场,
满满的好为人师的人生赢家和青年导师形象。
一度想着弃读,毕竟太自恋了。可随着阅读的深入,
才感受到开复老师的真诚,有痛定思痛的勇气,颇为震撼。

关于父母。
在《我家那小子里》,李维嘉面对嘉宾妈妈催婚催生团,颇为感慨地感慨:
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好多时候我都觉得父母讲的不对,
但是我活到我现在42岁,我觉得父母讲的都是对的。
父母总是无私,默默付出一切不求回报。
总是宽容,即便心有忧虑,依旧让孩子把握自己的方向盘。
父亲总是沉默,身体力行地做着,
看到父亲的背影有一种无法抵抗的酸楚。
看着父亲日渐深嵌的皱纹,爬满了子女的喜怒哀乐。
看着父亲日渐斑白的鬓发,染尽了岁月的斗转星移。
父亲从不要求,但看到父亲穿着自己送的鞋子,有格外的幸福。
母亲总是笑哈哈,尤其是成为坚定的基督徒后。
原本分分钟爆炸地她竟成为了大家的调节器。
我常常把自己压力、恐惧。担心、害怕一股脑儿倒给母亲。
这一年为了市里的比赛,为了新秀考试,压力大到敏感。
我深知母亲比我更担心我,更心疼我,但每次爆发过后,
母亲总是跟没事人一样,安慰我。鼓励我。
深知父母是我最大的发动机和安心丸。
只怕,真如李开复所言,在前进的路上忘记了最该守候和守护的人和事。
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安排生活的主次轻重缓急,让生活慢下来。
爱父母从爱自己开始,从跟他们好好说话开始。

关于手足。
我是这一代的幸运儿,有手足的陪伴。
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越发体会到手足情深。
老二活泼机敏,老三真诚踏实。
结婚时,老二开玩笑地跟小周说,你一定要好好照顾我姐。
老三临上车时,拉着小周说,你一定要好好照顾我大姐。
每临大事没有静气的时候,他俩的安慰和关心总是让我自愧不如。
感谢他们没有嫌弃我,一直陪伴着我。
感谢给我最柔软的后方。
这一年,我深深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常常自私,
是不是做到了姐姐该做的,答案让人遗憾。
未来的日子我要好好把握,
把希望写进日子里。

关于爱人。
小周敏感可爱,常常做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儿。
小周不言情不说爱,但都在点滴里。身体不适时的热水,
心情郁闷时的陪伴,发奋求索时的支持。
他常常比我着急,尤其是值得着急的事情上。
可有时这急性子,忍不住暴脾气,
正像歌里唱的,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索性两人也有了默契,小周发火时当做看戏,
就像是看一个小屁孩表演气急败坏,
有时竟能以家长的宽容看待,因为知道他下一秒就雨过天晴。
开复老师的夫人先玲女士,一直是他背后的支柱,
在他每一次华丽转身的时候,默默支持不计牺牲。
在追求事业时,开复老师几乎没有注意到夫人的付出。
直至罹患癌症,忙碌的脚步慢下来,对夫人的依赖才日益让其反思,
每一次看似华丽的转身背后,是全然不顾夫人牺牲熟悉生活的改变。
可夫人却不曾言说,只是默默支持。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压力袭来时,对另一半的依赖才愈发明显。
但在平时却少了尊重和换位思考,今后的日子里改变。

关于孩子。
开复先生的大女儿坚守自己的内心,走上路设计师的道路。
小女儿曾是父母眼中的调皮孩子,但在癌症期间,开复老师陪着她,
她将纹身由try逐渐改为stay gold,
读到这儿,我的眼眶湿润了。在孩子的任何阶段都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呵护,
只是需要的方式不同罢了。
在小女儿选择大学时,开复老师对女儿说,希望她有多元文化背景,
而不是进入进行职业教育。
这给我很大的思考,自己对学校理解是不是太过于狭隘,
大学给予人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人生观的稳定。
另一方面,深感孩子在儿童是基于民主的生态环境,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常责怪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却总是在包办一切。
下学期,我想在这方面做更多的改变。

《饭局也疯狂》观后感


《饭局也疯狂》观后感

今天看了《饭局也疯狂》,电影整体还是非常好的,值得一看。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非常欢乐的。范伟的亮相“骚”气十足,他在整个电影里表演也很出彩,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片段与细节。不得不说,这部喜剧里没有山寨、恶搞和“伤不起”、“有木有”等网络语言,剧本的对白也下足了功夫,演员的表演也都不造作无硬伤,作为国产喜剧,不禁让人长出了一口气。电影通篇的讽刺意味很浓,暴发户煤老板,伪“大师”,娘娘腔的男演员,饭局上的生意,送礼,官-商-勾-结等等内容都在片中进行了讽刺。也许是人多容易带动欢乐的气氛,整个前半段电影在电影院里笑声连连,我这种笑点很高的人也不由自主开心笑了很多次。

如果电影就这么行进下,或许会很简单没什么深意,但是却足够欢乐,也算一部不错的喜剧了。对于一部喜剧电影来说,更大的意义当然是让观众开心,而不是必须有的严密的逻辑性或者故事性。倘若电影主要在对白与演员表演上出彩,也未尝不可。可惜电影过半,从两个女贼打斗开始,影片逐渐开始变味。两人的打斗动作设计看似很过瘾,却又觉得在这部电影里不伦不类。随着剧情进行,连狄仁杰都开始出来断案,让人觉得有点哭笑不得。尤其故事行进到快结尾,两伙人的对峙与打斗,以及最后所有人都变成好人和一个没必要作为结尾的婚礼,将电影本可避免的剧本上的硬硬生生拉了出来。当“爱情买卖”响起的时候,越发让我觉得这个结尾太别扭——导演还是没能免俗,一定要加一点网络上让人觉得“碉堡了”的东西来迎合一些口味。其实我觉得电影的结尾即便处理的平滑一点,也可以很好的为电影收尾,而不是两个年轻人终于结婚所有坏人改邪归正然后给大家拜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导演的刻意迎合可以理解,却让电影减色不少。

上不少人很可笑,自己挑了这部电影的一堆毛病,给它打个一星二星,看到别人打四五星就说,你看,水军。如果一开始就非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种国产喜剧电影,那么你可能只会强迫着自己找这部电影的缺点,而不是让自己娱乐。虽然《饭局也疯狂》的后半部分笑点比较少,但是过年让自己开心也足够了。想起自己看《憨豆特工2》时,完全就是带着一个放松、愉快的心情。诚然,《憨豆2》的故事有很多不合逻辑甚至傻X的地方,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憨豆的魅力可以摆平一切,而我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开心而已。也许你可以说,憨豆的东西就是那样,只是突出憨豆个人的东西。但是我想我们看喜剧不能追求太多逻辑和故事性,开怀一笑就够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能过于苛责导演最后迎合观众口味的结局。毕竟,看喜剧,还是过年看,开心就好了。

电影《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电影《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周末在家,闲的没事做,翻箱倒柜的找出我以前购买的碟片,都是一些国外的影片(其实我不大喜欢外国片,但是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时候也会将就一下的,嘿嘿)。

影片中向我们展现了,在我们文明触及不到的卡拉哈里沙漠,有着善良原始的布西族。他们纯粹,原始,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真是人类最原始的智慧。他们能在沙漠中找到水,没有犯罪和刑罚。他们相信上帝给予的一切有用及美好。一个玻璃可乐瓶的闯入改变了一切。起先大家认为是上帝的失误给予这样没有用处的东西,但后来大家发现他的好处,比如能吹出好听的乐曲,能捣碎东西。大家互相争执,所以历苏决定把这不祥之物还给上帝。于是他的旅行开始。他遇到让他不可思议的“上帝们”以及他们的奇怪东西。

片子开头上有些黯淡的彩色画面。80年代的片子像一部我们平常看的科教片。炎热美好的非洲风景。动物们在阳光、干草、河流边奔跑,跳跃。那么悠闲的世界,和谐无处不在。然后镜头转到繁忙的现代文明。城市飞快地奔跑,人们彼此忙碌。历苏的旅行让两种文明有了交点,两条彼此分开的平行线,相互交汇,撞得我心中强烈的不安和羞耻。和那些纯洁的部落首领相比,我们的文明得到了电,汽车,抢,但也失去了善良,真诚,团结。我们自私,暴力,狭隘。

历苏认为我们就是上帝,因为我们拥有不用走就能跑动的动物。但是我们无疑是疯狂的。历苏看到奇怪但又看起来很好吃的动物(羊)但却不猎杀。他杀了其中的一只,想让“上帝”一起分享的时候,上帝们却弄伤了他。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真的很难受。历苏的眼中全是真诚,他不懂什么畜养动物,他认为食物就要彼此分享,而我们却拿子弹打穿了他的脚。他不懂什么是囚禁,在沙漠里,他们自由奔跑,他们一辈子没见过墙。而我们却把他审判,关起来。他难过得不吃不喝。

心里最柔和的地方彻底被历苏的真诚和善良感动着。我们本来就拥有最美丽纯洁的心灵,是我们丢失了它。我们选择了我们的舒适生活,尽可能的攫取我们需要的,所以放弃了纯真的和美好的。我们选择了把自己围困在锁和墙内,守着我们的财产,细数,顺便锁上了我们的心。所以我们放弃了自由和自然的空气。我们选择了谈吐优雅,举止大方。但是同时我们给自己带上了沉重的社会枷锁。那些天高地阔,肆意享受阳光和感情的日子被我们疯狂地丢弃了。

文明是贪婪的。它探着欲望的舌尖,吞噬着一切。一切纯真和善良的。文明舒适而痛苦。片中的历苏最后回到了他的部落。但是,在现在还找得到广袤的场地,那里动物可以无束缚地生存和活动?布西族在现代文明的触角下,还能保持纯真和善良,还能相信上帝吗?据说后来历苏还演了很多的续集,他给全世界人们带来了欢笑,后来还是被现代人所抛弃。他还能找到来时的路吗?他还能回得去吗?心痛,心痛,心痛。

是的,我们疯了,但愿上帝还清醒。

喜欢《《死也不倒下》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死也不倒下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